《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2025-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共5篇)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2.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导入

学生介绍了解的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教师补充,强调知识点。完善关于诗人的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清廉乡。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足以当之。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

李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解题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2.听范读,学诵诗歌。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品味朗读时声调的高低,标注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或高昂的诗句。明确:低-高-高-高-低-低

2.诗人情感,由低沉到高昂又归于低沉,其感情的基调究竟是高还是低? 明确:低沉

3.由哪些诗句能看出来?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具体地说,这种低落的心情是忧愁,李白因何而感到忧愁呢? 介绍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五、诗句赏析

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明确:

1.写了时间的流逝和功业未成。

2.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二)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1.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

2.感情的变化。一个简单之景就使诗人的内心由苦闷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襟怀。

(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1.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2.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

补充: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14年)。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世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

(四)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1.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是作者大胆的想象。

2.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直飞青天。及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诗人举杯消愁,却愁思难抑,在日渐增长的愁思中不能自拔。

2.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也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

2.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也表现了诗人的洒脱和旷达。

六、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七、作业:

1.积累李白诗歌名句。2.背诵并默写诗歌。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时间流逝、功业未成——雄心壮志、高洁理想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篇2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李白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师板书课题、 作者)先请大家回忆小学里学过的李白的诗。

生:《静夜思》。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

(生齐背)

师:是啊,“月是故乡明”,圆圆的月亮,淡淡的乡愁;举头望见那一轮明月,怎能不让漂泊的游子又低下头来!一“举”一“低”,两个动作,两个细节,写游子的乡愁,多么形象生动啊!

师:还有吗?

生:《望庐山瀑布》。

师:也请大家齐背一下。

(生齐背)

师:银河居然从天而降,这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写尽了庐山瀑布飞泻而下的气势,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语言才华啊!

二、感受诗情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准确,语速是否适当,停顿是否正确。

(生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这很好。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校”,应该读“jiào”,是校对的意思,而不读“xiào”。

生:语速过快,还可以慢一点。

师:是的,语速过快就容易缺乏节奏感,尤其是每两句间句号后的停顿时间要长一点。

师:示范朗读(前六句)。

师:先请南面两组同学朗读全诗,北面两组同学听。

(南面两组同学读)

师:前面部分读得不错,“欲上青天揽明月” 和“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后面停顿还要长一点。

师:再请北面两组同学读,注意刚才指出的两处停顿。

(北面两组同学读)

师:现在好多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再进一步练习吧。

PPT:

对照注解,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复杂的心情,并用几个词语表达出来:____ 、_____ 、____ ……

补充注解:

1.〔蓬莱文章建安骨〕唐人多以“蓬莱”指秘书省,因为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借用 “蓬莱文章”指代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是赞美李云的文章具有建安文学刚健清新的风格。

2.〔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非常推崇谢朓, 这里以“小谢”自比,说自己诗的风格,就像谢朓的诗一样清新秀发,流露了对才能的自信。

师: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上的要求阅读课文, 并在文中批注感受。

(生自读课文 ,师行间巡视,了解情况 )

师:同学们阅读完了,请大家说说从诗中感受到的情感。

生:烦忧,忧愁。

生:不称意,无奈。

师:诗中哪一句,可以概括诗人烦忧、无奈的原因?

生:人生在世不称意。

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豪迈,豪放。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诗中蕴含的复杂感情。那么,哪些诗句蕴含着忧愁、无奈的感情,请同学们读出来。

(生读相关诗句 )

师:蕴含豪迈、豪放之情的诗句呢?

(生读有关诗句 )

师:如果把这首诗分为A、B、C三部分,怎么分?

生:A.弃我去者—今日之日多烦忧。B.长风万里送秋雁—欲上青天揽明月。C.抽刀断水水更流—明朝散发弄扁舟。

师:同学们分得很准确。

(结合板书 ,画出诗歌情感曲线图 )

师:这首诗的情感变化有何特点?

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师:请同学再来齐读全诗,要求A、C两部分,读得深沉一些,读出忧愁;B部分读得高昂一些,读出豪迈,这样努力读出情感的波澜起伏。

(生齐读课文)

三、品味诗情

师:在同一首诗中,为何既有忧愁之感,又有豪迈之情呢?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相关背景。

PPT:

才华: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理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经历:辞亲远游———供奉翰林———赐金还山———流放夜郎。

命运: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李白)

师: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文字。

(学生齐读 )

(教师结合PPT上内容 , 简要介绍李白的 才华、理想、经历和命运。 重点突出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长期的苦闷。 )

1.品愁情

师:同学先品味A、C部分,说说诗人是通过哪些语句、词语表达出愁绪的?

生:“不可留”,可以看出作者无奈,蕴含了 “去日苦多”的愁绪。

师:你真了不起,能引用诗句表达自己的理解。“去日苦多”在哪首诗里出现过的?

生:曹操《短歌行》。

师:现在不是还经常听人说,闲得无聊,用打麻将什么的来消磨时光吗?李白为什么就感到无奈、忧愁呢?

生:因为他胸怀远大理想,无法实现,而年龄已经很大了。

师:你说得很好!这才是根本原因,李白这时已经50多岁了,也就是大概到了我们现在干部退居二线的年龄了。

生:“弃”字蕴含了被抛弃的痛苦。

生:“多烦忧”,突出烦恼、忧愁很多。

生:“乱”,说明诗人心绪烦乱,可见忧愁。

师:朗读这部分,哪些地方读音要重一些?

生:“弃”“不可留”“乱”“多烦忧”。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朗读)

师:好!几个词语的重音都读出来了。继续, 再来品品C部分吧。

生:“愁更愁”,可见愁很多。

师:什么情况下“愁更愁”?

生:举杯销愁。

师:不是说一醉解千愁吗?

生:“愁更愁”,说明李白的愁绪实在太多了,多得无法化解。

师:愁绪,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形象化表达,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满腹愁绪的呢?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用急流的、不可切断的水,来比喻翻涌的愁绪,形象生动。

师:对!诗歌最大的艺术,就是把抽象感情形象化,而运用比喻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师:请看屏幕,任选一句说说你的理解。

下列诗句分别是用什么事物来形象比喻愁绪的?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个,这样)长。

———李白《秋浦歌》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生:第一句,用江水比喻愁绪。

师:能从诗句中品出愁绪的特点吗?

生:愁绪如江水奔流,可见愁绪翻滚,不可遏止。

师:品得到位,就是要这样品析。

生:第二句,用白发比喻愁绪。“三千丈”,很长,可见愁绪漫长。

师:有三千丈长的白发吗?

生:没有。这是夸张,形容忧愁无穷无尽。

师:对!这种奇特的想象,大胆夸张,正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

生:第三句,用乱麻之类的东西比喻忧愁, 形容忧愁无法排解。

师:这部分还有两句谁能品一品?

生:“不称意”,不能称心如意,是因为理想不能实现,怀才不遇。

师:怀才不遇,正是李白的命运,你能用成语表达感受,很精练。

生:还有“散发”,散开头发,表示不受约束, 归隐江湖。

师:在同学们的印象中,电视、电影里的朝廷官员穿戴是什么模样?

生:很整齐,很气派。

师:看来李白是故意与这些人不一样,如果引用周敦颐《爱莲说》里的句子,怎么说?

生:出淤泥而不染。

师:如果借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蕴含的情感来表达,怎么说?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请男生齐读这部分,每句的后三个字语气延长一点,加重一点。

(男生齐读 )

师:那么,这句里的“弄扁舟”是什么意思?

生:借典故表达归隐的意图。

师:“弄”,字形是双手捧着“玉”,有把玩、欣赏的意思。所以,苏轼 《水调歌头》中有词句是———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师:看起来李白是向往归隐生活的,可他到底还是没有归隐过呀!这该怎么理解呢?

生:这是无可奈何的气话,愤激的话。

师:这样理解有道理,因为李白可能觉得, 总不能就被现实气死吧,总要找一找出路吧。

2.品豪情

师: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达出豪迈之情的呢?请同学们品味B部分,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品析。

生:“对此可以酣高楼”中的“酣高楼”,酣, 说明饯别时喝酒尽兴、畅快,可见有豪情。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李白与他的叔叔把酒临风时,会对叔叔说些什么?

生:咱们开怀畅饮吧。

生:咱们一醉方休。

生:不醉不归。

师:对!同学们这样一说,老师也感到一种豪情了。请继续品味。

生:“长风万里送秋雁”中的“万里”,蕴含豪情。

师:为什么?

生:万里,写空间无限广阔,显得有气势。

师:仅仅是有气势吗?

PPT: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

1.展开想象,用几个短语或几句话描述“长风万里送秋雁”的景象:____ ,____ , ____……

2.如果说“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景象,激发了刘禹锡积极进取的精神;那么“长风万里送秋雁”的景象,则激发了李白。

师:我们能描述这一句蕴含的画面吗?

(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续 )

师:长空万里。

生:阳光灿烂。

生:秋风送爽。

生:碧霄如洗。

生:白云悠悠。

生:群雁南飞。

师:是啊,这是怎样一幅壮丽的景象!如果说“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景象,激发了刘禹锡积极进取的精神;那么,“长风万里送秋雁”的景象,则激发了李白的什么呢?

生:激发了无限豪情。

生:激发了雄心壮志。

生:激发了无比自信。

生:激发了开阔的胸襟。

师:这样我们也就懂得了诗人的情感为什么会由烦忧转向豪迈。

PPT:

风含情,长空万里送秋雁;

人有意,高楼千盏别云叔。

师:天上景,楼上人,胸中情,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给饯别染上壮美的色彩。这可见“长空万里送秋雁”一句写景,是何等的高妙!

师:还有其他蕴含豪情的诗句吗?请继续!

生:“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既热情夸赞他的叔叔,又以谢朓自比,自我标榜,充满自信,豪情十足。

师:看来酒也喝得兴奋了,真是酒壮豪情啊!请继续!

生:“俱怀逸兴壮思飞”是说,我们都怀着豪迈超逸的雄心壮志,这是直接抒发豪情。

师:是的,这就叫做“直抒胸臆”。这里“飞” 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飞扬的意思。

生:飞动。

师:这样说吧,就是雄心飞动,壮志飞扬。

师:不过,雄心壮志与愁绪一样,也是抽象的,诗人如何形象表达呢?

生:“欲上青天揽明月”,既形容理想远大, 又有豪迈之情。

师:到底如何形容的呢?

(学生不能回答 )

PPT:

我们的雄心就像明月,是那样的_____; 我们的壮志也像明月,是那样的_____。

师:月亮圆圆的特征,让人们联想到了团圆,于是,月亮成了团圆的象征,成了乡愁的象征。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从月亮与我们之间的距离看,它有什么特征?

生:遥远,高远。

师:我们的雄心就像明月———

师生:是那样的高远。

师:再从月亮的色彩看,还有什么特征?

生:洁白。

师:对的,洁白常用来形容人的什么品质?

生:纯洁。

师:我们的壮志也像明月———

师生:是那样的纯洁。

师:把这两句合起来说,就是———

师生:我们的雄心壮志,就像明月,是那样的高洁。

师:请大家把这部分齐读一遍,每句最后三个字语气延长一点,昂扬一点。

(生齐读 )

师:很好!确实读出了豪迈之情。

四、领悟诗旨

师:有一个问题,老师觉得有必要请大家探讨一下。那就是,为什么刚刚还是豪情万丈,怎么紧接着就一落千丈,跌入忧愁的深渊呢?

生:因为诗人想起了现实。

师:有道理,但是,他先前难道不在现实之中吗?

生:因为“长风万里送秋雁”景象激发了他的豪情。

生:因为喝了很多酒,忘怀了现实。

生:因为他说到了理想,而他的理想一直不能实现,所以突然想起了现实。

师:同学们思维很活跃,发表的见解都有道理。那么,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生:是因为说到理想,让他感到了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败。

师:对!理想未能实现,是李白灵魂深处的伤痛。高谈理想,便戳到了自己的伤痛。

师:那么,全诗到底是写愁绪,还是抒发豪情呢?

生:写愁绪。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最后还是陷入了忧愁。

师:那就是说,豪迈是短暂的,忧愁才是———

师生:长久的。

师:豪情是暂时的,愁绪才是———

师生:永恒的。

师:诗中复杂的情感,正是李白心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体现。

师:如果李白故居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现在请你为这副对联加上(四个字)横批:。

生:怀才不遇。

生:报国无门。

生:生不逢时。

生:壮志难酬。

师:全诗正是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忧愁,那种短暂的豪情,恰恰把满腹的愁绪反衬更加深沉,更加强烈,动人心魄。

师:再请同学们朗读全诗,努力读出节奏, 读出重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的跌宕起伏。

(师生齐读 ,情感很投入 )

师:同学们的朗读进步显著,读出了诗情。

师:再请大家一起把这首诗背诵出来,试一试吧。

(师生齐背 ,声情动人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篇3

六、教学过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出生于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所以后人称之为青莲居士。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1、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

生:善于夸张;喜欢想象;豪迈洒脱;大气磅礴;喜欢写月亮;喜欢写酒

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确如大家所说——李白的诗歌,从写作手法上看,他善于夸张和想象,《望庐山瀑布》中他曾经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歌的气势来看,他的诗是又那样的大气磅礴,即使真是怀才不遇,他也能慷慨昂扬地一路狂歌,《行路难》中他也曾这样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更喜欢写月写酒,《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曾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既有酒,又有月。

3、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4、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5、师:谁能把诗歌给大家读一遍?其他学生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提问学生读

6、师: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老师所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7、师:下面大家来熟读诗歌,争取读出情感来。

8、师:谁能试着读一读。学生读,教师总结。

9、师:好,我们齐读一遍。

10、时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首先大家看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愁闷,愁苦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生:理想无法实现

生:得不到重用

生:怀才不遇

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的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得矛盾心情。

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大志。但是,现实的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招他入京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所容。因此,不久李白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想象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与悲愤。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师:什么时节送别?

生:秋季

师:为什么写大雁?

生:暗示二人志向高远

师:怎样送别?

生:设宴饮酒饯别

师:饮酒的场面如何?

生:酣,喝得十分尽兴

师总结: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平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典籍秘录均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学者称东观为道家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东汉末献帝的年号。当时曹操三父子和孔融、王粲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开创了一个相当繁荣的局面,后世称为“建安时期”。其诗歌具有悲歌慷慨和刚健清新的特点,后世称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朓。谢朓(464~499)和谢灵运(385~433)同族,都以山水诗见长,世称“二谢”,唐代时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师:那是谁的文章能写得如此神妙高超?

师总结: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

生: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师:那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

生:自己的理想

师总结: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

(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5)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

生:愁

师:李白如何写愁?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比喻,夸张,写尽李白内心源源不断的惆怅

师:李白心中的惆怅源源不断,那他将以什么方式来排遣他内心的惆怅?

生:酒,借酒消愁,结果愁更愁

师总结:因为理想不达,怀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反而愁更愁。适时板书——酒:不遇的惆怅

(6)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生:离开

生:划着小船离开

师: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那他就是消极遁世吗?

生:不是,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

师:你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吗?

生: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与月和酒的珍爱,带着李白的大气与豪迈齐读这首诗歌。

11、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和月和酒的关系,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李白醉了》。

12、顺势小结:传说,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

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

13、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愁:怀才不遇(酒)

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篇4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1、秋雁:喻李云。

2、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译文: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赏析: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朗读诗歌导入。

(2)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

1.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 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 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补充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唐时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彩虹:指水中桥影。人烟:人户炊烟。

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教师简介这首诗的内容。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上一篇:分项开工申请报告下一篇:赤壁赋情境默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