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精选8篇)

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1

2、高等学校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3、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

4、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计算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作为毕业条件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

5.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或者:教学大纲是以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规定了每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6.品牌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

7.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8.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9.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已经认识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指导教学工作而提出的基本要求。它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

10.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

11.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它反映的是社会分工在横向层面上对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配置及其比例要求。

12.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指课程类型、各类型课程所占比例及各类型课程怎样构成整体。它是教学计划的核心。

13.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2

和非师范生一样,师范生也要经过重重考试选拔的“洗礼”,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选修几门相关课程,就拿到教师资格证,这种日子已然一去不复返了。

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3

这一规定的出台,是国家为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所采取的强制措施,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是不小的冲击。长期以来,那种凭借学校开设的《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课程考试并在省级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就可以持毕业证及相关考试成绩单直接申请认定幼儿教师资格的宽松准入制度将从此打破。作为客观存在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为了持续发展,将不得不挑战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难度和高度。由此,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调整,做到课证融合。

一、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原有课程设置的反思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块。基础课分为综合基础、文化基础、通识基础。在专业课中,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由于目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同时因为之前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比较宽松,学校过去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全面,在课时分配方面也出现偏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语数英等文化基础课,忽视了通识文化素养课

怀着为“升入高职”学生打好语英数基础的思想,学校在每个学期语数英的课时分配方面一直有所侧重。而对于幼师专业所需要的通识文化素养,一方面“升入高职”的学生并不急需,另一方面幼儿园从“就业”学生中选拔教师时也不考核此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幼师专业的通识文化素养课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二)偏重艺术技能课,专业理论课相对薄弱

目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一群“中考失利者”,这群幼师生在学习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词—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这也使他们逃避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而比较喜欢生动活泼的艺术技能课。在艺术技能课上,他们往往容易找到自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校也顺应学生的这个特点,开设了较多的艺术技能课。而对专业理论课的设置相对粗略,除了《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还有就是一门综合五大领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总体相对薄弱。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能力培养不全面

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基本是宏观的,虽然每个学期有到幼儿园见习的机会,但都集中在1~2周的时间内,缺少结合专业理论课的日常见习,这必然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在集中见习的时间,由于没有相关课程老师的跟踪指导,学生依旧不善于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长期以来,社会甚至是在职幼儿教师,将专业能力等同于艺术技能,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弹、唱、跳、画”,这一狭义理解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学习产生偏差,平日在艺术技能方面耗费了大量时间。加上幼儿园在面试招聘考核上,也主要通过唱歌、跳舞、绘画等技能水平去选拔,所以种种原因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不足。

二、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突出综合素质取向,体现系统性

新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和《幼儿园教师面试》三个科目,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单独列为一个科目,突出了国家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要求的取向。

从考试的目标来看,《综合素质》科目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高尚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从《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的内容来看,它包含五大模块的内容。以2015年的国家考试大纲为例,各模块所占的比重如下: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的科目、考试的内容还是考试的形式来看,新教师资格考试对应试者的考核都突出了考察综合素质的取向,这就指导幼师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实施课程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突出专业能力取向,体现专业性

具备保育和教育的专业能力是从事幼教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新教师资格考试从考试的形式、内容和要求等各方面都对专业能力进行了考核。

从《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的考试目标来看,主要考察应试者“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和了解幼儿的能力、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幼儿生活指导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与能力、游戏指导与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知识和能力、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等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从《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要求来看,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七个模块。

考核的这七个模块内容完全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是一项系统的建构工程。

(三)突出情境应用取向,体现实践性

实践能力的考核是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核心内容。新教师资格考试目标中明确提出:从业者要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

对近两年(2014 —2015 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保教知识与能力》试卷进行的分析发现:一般教学设计占30%的比重;案例分析占40%的比重。

教学设计试题中给出一定的教学材料,要求应试者设计教学活动名称、目标、过程和活动延伸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经过实践训练的应试者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设计,没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新教师资格考试的情境应用取向促使学校将教育见习和实习落到实处,使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

三、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对三年制中职幼师课程设置的调整

建立新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任何观望和徘徊只能让学校的发展陷入被动。所以中等幼师学校必须采取措施以适应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导向性要求,依据新教师资格考试的价值取向,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调整。

目前,新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进行。依据××学校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拟准备在下半年即每年的11月份左右组织幼师三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实际上,学生从9月份进入三年级就不得不投入任务繁重的应试复习,所以在学生入校的头两年必须把所有“应知应会”的课程全部学完,这也迫使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周密安排,而且要充分利用选修课。调整后的课程设置如下表:

(一)加强师德教育,充实通识基础模块中文化素养方面的学科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师理念。在学校以往的德育教学中,虽然每个学期都开设有德育课,但都没有针对幼师学生的专业特点。而在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明确提到师德教育、幼儿园教育法律法规、入职教育的讲授与考核,必须将与之有关的课程放到专业必修的地位。正因如此,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德育课做了补充,在二年级三、四学期分别增设《幼儿园教育法律法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两门课。而在选修课中新设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幼儿教师礼仪》的课程。

在《综合素质》这一笔试科目中,除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还提到了文化素养及教师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阅读与写作、艺术鉴赏及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强化通识课程模块中文化素养方面的学科教育,与此相应的,增开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课,主要训练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在通识基础课中新增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

(二)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加强幼儿教师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比重

新教师资格考试非常注重理论对幼儿园工作的指导作用,理论知识仍是新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并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岗位核心能力。这次课程调整把艺术类课程相对进行了压缩,主要是把《声乐》课和《乐视练》合并为一门课《声乐基础》,二年级原来每学期开设的三节《舞蹈》缩减为两个课时。以前学校在专业核心课模块开设比较粗略,这次课程调整细化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将其分解为五大领域:《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幼儿园健康活动指导》《幼儿园科学活动指导》《幼儿园艺术活动指导》《幼儿园社会活动指导》共五门课程。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尽可能让学生精学细练,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专业核心课模块,针对游戏能力的培养新增了《幼儿游戏与指导》。

此外还充分利用选修课,利用每周三下午六七节开设了《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和教育》《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玩具制作》《幼儿园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幼儿园班级管理》等课程,加强幼儿教师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比重。学生可在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选修课。

在选修课方面,学校拟邀请幼儿园经验丰富的园长和骨干担任教师,凭借幼儿园一线教师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强化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突出教师教育实践取向

新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视实践导向。无论是《保教知识与能力》中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幼儿园教师面试》中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都清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中等幼儿师范的课程设置中一定要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

其实,××学校在学生见习实习的实践课程方面一直做得不错。学校采用的是“2.5+0.5”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两年半,保证每一位幼师学生在第一到第四学期,分别有1~2周,第五学期有4周的见习时间,最后一学期是零距离的岗位实习,同时在每个学期安排有不同的见实习任务。但不足的是能结合课程的日常性见习难以落实到位,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学校要致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另外在专业教师跟岗实践方面、见实习的跟踪指导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激励。

新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项难度较大的考试,尤其对中职三年制的幼师生来说。也许上述课程调整设置对于迎战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仍不完透,我们期待在以后的考证探索中一步步完善。前方路漫漫,我们将毅然前行。

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4

1、尽量参加考前辅导。我和同事都参加了考前培训,获益匪浅。由专家讲解的考核重点内容还是太多,但比起整本教材毕竟少了点;

2、将每本教材考核重点按简答、论述、知识点顺序整理出来,便于复习;

3、简答和论述记忆时,可将每个要点抽出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字,组成一句话,提高记忆效果。举几个例子: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性,刻板性,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记忆为“街道象砖刻的”;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记忆为“没那放不了屁”。不适用于所有的问答,但记忆效果是不错的。过了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

4、请别人提问问答题。简答和论述占的分值较多,多项选择也可能在里面,要背得滚瓜烂熟;

5、多和同事交流,我和同事报的中等职业学校,感觉操作技能,素质教育,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可能是考核重点的重点,考题基本都体现出来;

6、多积累社会经验,教育法规必考一道案例分析。分析题提供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数字,年龄,事件的主体客体等等,应该都是有用的,比如07考题,提供的当事人年龄17岁,到银行存取5万元(已经是大额)现金,到证券公司开户,上课时间炒股,学校组织证券知识讲座等信息都不是随便提供的,我们要根据这些信息结合法律知识找出违法的地方

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5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9-10 00:40:00 关于教师资格证考取的简要说明: 基本程序:

先考笔试(教育学和心理学2门,教育厅考试院组织,全省统考),再考试讲(即教学技能考试。由教育厅统一指定其下属机关——各市、区教育局组织试讲和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市教育局管高中试讲和发证,区教育局管初中、小学、幼儿类的试讲和发证)。笔试两门合格才能参加试讲;笔试和试讲都是一年2次。上半年:

笔试报名12月开始,截至时间:2月,考试时间:3月,成绩公布时间:4月;笔试合格证发放时间:4月;试讲报考时间:4月底5月初,试讲考试时间:5月底6月初;公示时间:6月中旬;发教师资格证时间:6月底。下半年:

笔试报名截至时间:8月,考试时间:9月,成绩公布时间:10月;笔试合格证发放时间:10月 ;试讲报考时间:10月中旬,试讲考试时间:11月初;公示时间:11月中旬;教师资格证发放时间:12月。

教师资格证一般很难拿到。笔试通过率23%左右,试讲一般通过率60%。笔试、面试讲一次性顺利通过的几率不高。

总而言之:笔试+普通话+面试=教师资格证

普通话: 要二级乙等及以上才能报名试讲;一般无时效限制;(3-6,9-12月每月有考试机会)笔试、普通话、试讲都顺利通过,则由该教育局颁发对应级别的教师资格证,此证全国通用,无时效限制.湖北教师资格考试常见问题答疑

1、湖北省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是一项什么样的考试? 答:湖北省认定教师资格考试是由湖北省教育厅教师资格管理处负责、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承担考务工作的一项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该项考试旨在规范教师队伍的准入制度与管理,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该项考试从2002年起实施。

2、湖北省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适合哪些人群报考? 答:湖北省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的报考对象是在职教师中为取得教师资格的非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在职教师中已取得低一级教师资格,其学历已达高一级教师资格条件,并申请高一级教师资格的非师范专业毕业人员;社会人员中申请教师资格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人员;高等学校非师范专业(含普通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本专科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毕业后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

3、湖北省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分哪些级别?

答:该项考试包括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六个层次。考试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科目。按申请考试种类,全省分类统一组织命题、统一阅卷、统一时间进行考试。2004年起,一年组织两次考试。

4、申请教师资格证的流程是怎样的? 两个环节:(1)理论测试环节:从理论上测试你是否具备教师的资格和能力。具体是要考试通过全省统考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主管机关是教育厅考试院;这个环节难度最大。07年考试院官方主页上公布的通过率为:教育学44%,心理学27%,两门都合格的低于25%,建议认真对待,充分准备.(2)试讲也即面试环节:即教学技能测试,一般是以现场无学生的说课形式进行考核,主要是考察考生上讲台讲课的能力,考察语言表达、逻辑思路、表情、动作语言、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从职业技能上测试是否具备教师的资格和能力。主管机关是考生户口所在地或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各市、区、县的教育局。按时间顺序,09年9月12日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10月初在考试院官方网站或者湖北教师资格证网上即可查询成绩,若两门均合格,同时有普通话等级证书(二级乙等及以上),才可进入试讲环节;递交试讲申请的时间大概在10旬,具体日期需关注我网站(或者功后,申请人须按规定携带有关材料到网报时选择的现场确认点进行现场确认,详细时间关注本网站各个区教育局的试讲公告。

4.2010年上半年试讲考试培训安排:

目前还不确定具体培训时间以及地点,请在笔试成绩出来之后关注本网站的试讲培训公告。

2010年教师资格证试讲(说课)指导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21 16:14:00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说课,即是所谓的试讲环节,不是对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而是要你在讲台上说出你怎么给学生讲课。

说课,是先在指定教室候考,到时间老师带去抽文章,然后在专门的备考教室准备50分钟,之后到说课教室说课10-15分钟。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从说课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特色。这里择其主要特点作一介绍。

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

关于说课准备:

首先,考试的教材是高二的与你要考的科目相应的教材,比如考语文考试就用高二的语文教材。其次是可以选上下册,即可以选上册,可以选下册,不指定。然后评审老师在你选定教材里选一篇给你去准备。第三,在备考教室备考时主要时写教案。关于教案可以在考试前几天准备的时候各种文体(语文为例)的教案都试着写一下,到时不会生疏不会摸不着头。第四,资料的准备,可以到网上下,可以找相应的教师参考用书。这很重要。

说课注意环节:

注意教案的编写;

注意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表述;

注意是说课,时时提到怎么样给学生讲,这样给学生讲的原因和意义,时时注意是说怎么样讲这堂课,而不是直接在实践讲这堂课;

注意声音洪亮,表情大方,动作得体;注意板书设计,以我说的这首词为例,我仅仅在黑板中间偏上的地方把词牌和题目以及作者写出来,没有多余的板书,因为很简单,如果字写的不是怎么好看就尽量避免过多的板书,设计重点框架就是,但要注意要抓住重点;

注意说课时不要照着教案死念,要说明,要讲解,眼睛要能大方的看下面的评审老师。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个教案范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把握豪放词的风格。2.让学生理解掌握文本。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这首词很适合朗诵)

二、教学设计:

1课时,讲述法,同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把这首词的朗诵版本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欣赏高水平的朗诵的同时更准确的把握文本以及豪放词的风格。

三、教材分析:

1.创作背景介绍。苏轼被贬黄州所写,苏轼的抱负及经历简介,背景事物:长江,赤壁古战场。作者咏史、怀古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2.上下半片的不同和联系:⑴上片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的地理位置;称颂英雄人物。⑵下片先塑造周瑜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事件,最后抒发感慨。⑶上片对下片有烘托作用,下片过渡升级,抒发感慨。

3.作者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作者仕途屡遭打击,但对生活始终充满信心。

4.烘托和映衬的艺术手法:⑴烘托: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英雄形象-作者抒发感慨,这是逐步烘托升级的。⑵

教师资格证考试作文 篇6

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是教师事业成功的保障。请以师德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参考例文】大爱无声师德千秋

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日月潜形,阴风哭号,房屋坍塌,横尸遍野。那场毁灭性的八级汶川大地震将时间定格在让国人乃至世人震惊的5月12日14时28分。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座城市、一排排楼房、一条条道路完全损毁;几秒钟的工夫,我们几万名同胞身陷废墟。生命垂危。哭喊声、呻吟声、求救声在这一刻伴着泪水化成了无尽的哀痛。也就在这一刻,绵竹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他冒着楼房剧烈摇晃,马上会倒塌的危险,迅速地组织学生撤离。一个、两个、三个„„,就在教学楼即将倒塌的生死关头,年轻的人民教师谭千秋,毅然作出生命中最坚定的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成生命的弧度,死死地将四个孩子护在身下,四个孩子得以生还.而谭老师却永远地倒下。谭老师走了,丢下了年迈的父母、美丽的妻子、花样年华的谭君子和在怀中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谭老师走了,他在天灾降临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也许他有愧于自己的亲人.但是他却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就在那一刻.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接连上演。如身体前倾用生命为孩子们创造了生存空间的张米亚老师、为救6名孩子而被钢筋穿胸而过的李永强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双手还在环抱三名学生的向倩老师、多次冲回教学楼营救学生的母智慧老师、舍弃亲身娃娃一心想着别的幼儿的聂晓燕老师、身挡水泥板救下小孩的瞿万容老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那极其短暂的瞬间,在那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丝豪的胆怯。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将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生命诠释了师者对学生最诚挚的爱。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为救学生而被大浪吞噬的上海师大教授贺宝根老师、时刻牵挂师生冷暖忘却自家天寒的山东省庆云县教研室主任周主信老师、在暴雨和洪水面前舍掉自家财产.让32名群众转危为安的退休教师李明素等等。一件件、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例子.见证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见证了人民教师崇高的师德形象,见证了这崇高精神的背后人民教师那颗强烈的责任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这种责任心已经内化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内在的品质和良知,已经内化为不自觉的日常行为。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在教学一线上,不乏像谭千秋、瞿万容、贺宝根等那样把爱放在生命之上的好老师,更有许许多多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同样创造着伟大的光荣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为了学生日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学生付出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了学生他们上不能赡养老人,下不能尽父母的责任。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们正在用每一个细节、每一点努力、每一份汗水,诠释师德的伟大与崇高。他们正以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教师。这种寓平凡于伟大的事迹,也可以震撼人心。

此时此刻.我已泪如泉涌。恐怕我倾尽言语也无法表达对他们的深情敬意,只能以拙文钝笔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沉痛哀悼。我相信,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会永远记住他们英雄的姿势、生命的壮举。因为,从这一秒开始,还有无数的人民教师会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他们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三、写作题

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参考例文】 是责任.更是一种良心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名字叫范美忠的都江堰普通教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那些不顾及自己生命来保住学生的性命的老师相比.范美忠最大的关注点则在于在面对危险时他暴露了人的本性.或者说不叫人的本性。而是人性中最弱的一点。范美忠并不把自己的行为定位为道德的缺陷.反而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提供给社会作为分析道德与人性的案例。“范跑跑”也许并不是个别现象.却被很多人当作是个例来研究。

人性与责任在危难时该如何抉择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来抉择?不禁让人想到在地震中报道的另一条新闻:在地震中有这样一对夫妻,在地震发生时丈夫只大喊了一声“地震了”便独自跑到楼下,等他安全时才想到妻子,转而去救自己的妻子。在这个小事情上,我们看到了丈夫第一次的举动体现了人性,而当他返回的那一刻,他已将责任看重于生命,原来责任可以如此高贵。

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解放军的职责就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稳:

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解放军不能因为随时而来的余震而畏缩不前.医生也不能因为大灾过后必有大疫而不履行救死扶伤的责任;而作为一个老师,当一群学生把你当成是一个信赖者,当一群家长把你当成是孩子的保护者时,你却独自逃脱。每个人都有最人性的一面,就像一个即将饿死的乞丐不会因为另一个也饥饿的人放弃自己获得的食物一样.可贵的是他可以在维系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分一半或者几分之一去救助另一个生命,前者是人性,而后者是责任,一份对社会、对同伴的责任。在大家还在讨论教师职责时.一条由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教育局6月2日出台的一条新规定引起了更多人的参与讨论:今年高考期间。碰上余震发生时。在场的3名监考老师要负责考场内考生的疏散工作.不能先于学生撤离考场。监考老师都要保证将全部学生疏散完毕后方能离开,违反规定者将遭到停职或开除的处理。迎合了即将进行中的高考。而现在,当我们再来想由事件本身所引出的这个规定时.不禁觉得用法律法规等形式来限制或制止住的行为可能也就体现不出人性与责任了。因为二者都不是法律法规等所限制和能限制的。换句话说,用相关的制度能限制的也就不叫人性了。重新翻看事件本身。范美忠本身的逃跑也许并不可恨。因为每个人都有求生欲,每个人都有利已心理,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伟大。可恨的是他之后“洋洋自得”地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那篇《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的帖子,宣扬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在挑战中国.西传统道德观。而且在文章最后表白:“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此文一出.引来一片哗然。

人性与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可是当它们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事件或者同一个

人身上时。我们似乎才觉得这个人是完整的人。想到几年前的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等,当一个人的人性超过了他的责任时,一个人开始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世界。

争论还在继续。可是通过范美忠事件也让我们开始了一个自我的反省,如果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会做第二个“范跑跑”吗?责任在你的生命中究竟占到了多大的比率——让每个人反思吧.

三、写作题

由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会经历一段艰难甚至于痛苦的转折,在这一时期,教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执业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可能会出现教师情绪低落、缺乏意义感、跳槽等。请以“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为话题写作,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参考例文】四管齐下克服职业倦怠

当前中小学教师中间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个人意义感和教育教学工作。究其原因。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动机的缺失造成的。而造成教师动机的缺失又有很多具体原因,如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使他们感到失望,对自主和尊重的强烈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使他们失去信心与热情,工作环境中的人文关怀的缺乏也会使他们的热情消退,等等。我认为针对职业倦怠应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1)薪酬激励

亚当.斯密首先提出薪酬对教师倦怠的影响,这在现实中也是合乎道理的。人们普遍认为,对代理人最传统最直接的激励方式是激励性报酬。教师既有其专业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与常人共同的人性。激励性的报酬安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在所有职业收入中所占的地位的高低位次:二是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即建立在从教年限和国家政策基础上的增长和绩效上的激励。做好第一个方面可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是对在职教师继续从教的激励;做好第二个方面则可以鼓励教师更加尽心工作,提升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晋升制度

晋升是对教师工作与能力的认可,本身就是激励性质的,专业组织中流行的“非升即走”惯例。越来越影响到聘任制下的教师管理。制定建立在教龄和绩效基础上的晋升制度,一方面是对教师表示认可,鼓励其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起到挽留教师的作用。教龄与经验是教师的宝贵财富,学校应当对之提供相应回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理应受到更多的鼓励与尊敬。(3)授权与问责 学校应当建立完整的授权与问责机制。以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以及自治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拒绝在外部压力下做事,尤其是在规则、规章、秩序和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工作,因为这些外部压力干扰了他们的自治需要。人在拥有较大自主权时会更加自信、自尊,对自己的表现也就有更高的要求。通过鼓励个体自主决策,计划自己的行动路线。并且对自己的结果负责,可以增进他们的自主与自我决定需要。问责是对授权效果的监督检查,以激励教师。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目标。(4)人文关怀

人们总是脱离开人性而只就教师的职业特点强调教师是楷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付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教师为人师表提出过高的要求,使教师常常感到疲惫不堪。教师也有被满足的需要,而这却常被忽视。教师是一个情感高投入的职业,情感的高投入及高收益会带来极大的幸福感,但别人往往只看到教师幸福及充实的一面,并不了解教师工作的另一面,即情感高支出的同时,其折磨及挫伤也可能更大。长期以来的专业特性已经融入到教师的人格特质,使他们极其看重其投入的情感价值以及被人的尊重。就学校范围来看,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怀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善于倾听:对教师工作的表扬与支持;多与教师交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等等。这些都可以照亮教师心灵的天空,可以让教师感受到尊重。建立起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感。我们不应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教师也有自己的需求以及缺点,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与帮助。当他们遭遇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产生职业倦怠时,外界的援助无疑是雪中送炭,重新给他们点燃热情之火,助他们顺利走出困境。

三、写作题

题目:教师,我所向往的职业

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文体不限,800字以上。【参考例文】教师.我向往的职业

教师.一个很微小又很朴实的词,却又闪耀着平凡的光辉。教师多少年来被各种各样的人评价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教师是个既伟大又平凡的职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之所以说是“最崇高”、“最光辉”,就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建造一座房子或桥梁的人,我们称他为建筑工程师;设计工厂合理流程的人,我们称他为工业工程师:研究更好地养花种花、美化环境的人,我们称他为园艺工程师。然而教师却是灵魂的工程师,那就意味着要塑造人类的思想,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精神文明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精神花园里的一个园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播人生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除心中困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所要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等于是把知识的火炬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所以,在我看来.教师更像一个接力赛的队员。这个接力赛的总长度是人类的整个时间长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悠悠无尽头。整个接力赛的队员主要由一代一代的教师组成,一代相当于一棒。历史赋予我们特定的一程,我们从上一代手中接过知识接力棒,然后跟时间赛跑,直至跑完我们的这一段,把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的人。一棒一棒,无穷无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三种情况:

一是没有按要求传到或是传错了、传丢了,这是混者。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而误人子弟者即是。二是刚刚符合要求传出,这是庸者,平庸无进而得过且过者即是。三是不但按要求传到,而且增进了自己的内功。使知识接力棒本身越来越新、越来越有用,这是智者。创造发明,作出贡献,人类会一定记住他。我想,我绝不能做阿混,至少要平庸,然后追求智!当然要达到智,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首先必须有一颗爱心,然后是练好教师的各类基本功,如语言、写作、书写、板画、计算机等,再是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有所创造,有所贡献!让教师这个职业带给人们更多的真知,让我的生命燃烧得更有意义吧!三:写作 俗话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请以“学生的学习习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参考例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促成我们的习惯,习惯又塑造了我们不同的性格,性格又让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命运:可见,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回顾这半年来,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

树立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就要让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为每个学习阶段制定一个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

记得刚开学时,除了初俊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外,其余的孩子对学习都很茫然,还有更多的学生对自己根本就没抱任何希望,所以一开学班上就出现了严重不守纪律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必须尽快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针对自己实际能力明确学习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自我激励卡”,让每个学生在卡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座右铭、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让学生寻找一些能激励自己学习的话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预定上学期通过努力后应该达到怎样的一个认知水平,这是近期目标;通过半年的学习,你希望自己获得哪些成功,这是远期目标。这份“自我激励卡”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后,认真填写,并贴在他们的课桌面上,让他们时时看到自己现实与愿望的距离越来越小,时时提醒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自我激励卡”完成后,我让学生亲自设计自己的心愿卡,并写上自己的心愿。心愿卡制作得非常漂亮,几乎所有的孩子的心愿都是考试考个好成绩好回报家长和老师。孩子的每个老师也在他们的心愿卡上写下几句鼓励的话语,孩子的父母为孩子送上殷切的希望。就这样,一张小小的心愿卡,浓缩着父母老师的期望,满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引领着孩子们在学海中翱翔;卡上每一句深情的祝福,都会时刻激励孩子们奋进。激励卡和心愿卡为树立学生们学习的信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

无论走进哪个班级,我们都会发现班上有各种争星评比活动,这些活动决不流于形式,而是短时期就见成绩的活动。也就是说每个月就会有评选结果,每个月我都会给那些获奖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通过各种形式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在评选活动中,我绝不把眼光只放在好学生身上,让那些后进生望洋兴叹,这对他们的自信心将是一种打击,更会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评选活动中,我会不断更换评选条件及内容。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地对待作业,我在班上开展了“我的作业多棒”这一评选活动。两个月的评选对象不同。九月份我评选作业写得最漂亮的前十名同学,为的是在班级中树立认真书写的榜样;十月份我改变策略,评选对象改为作业进步前十名的同学,为的是促进那些书写不工整的学生学会认真书写。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当学生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班级学习氛围也才会形成。

再次,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无论带哪个班,我对学生都有一个要求:各科作业必须按时完成。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作业布置一定要适量。其次,我教学生学会如何“挤”时间写作业。一般语文、数学课一上完,语文、数学作业就布置了,学生就知道把有些空余时间“挤”出来完成作业。而属于学生活动的时阎我完全交给他们,我送给他们的一句话是:学要学得认真,玩要玩得痛快。当学生学会如何“挤”时间完成作业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有着你无法估量的潜能。最后,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配合学校“我和好书交朋友”的读书活动,我设计了一个“读书有感”的小册子,放在书柜里,让学生看完一本书就马上在册子上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想。我会定期检查,在写得好的感想后面我画个“★”,并奖红旗贴在墙报上。学生在“读书有感”这本册子上越写越好,由原来的1—2句到后来写一段话的都有,并定期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也为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让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精心地去关注、训练孩子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更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三、写作题(20分)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论道德养成途径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获得。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的途径有三条: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基本知识的传授。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在语文的学习中,个体常常会沉醉于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从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应追求的品质,但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要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论教师的角色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深入地实施,那么新课改应该怎样落实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怎样定位?教师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将教师定位于知识的权威者。在我们眼中最经典的教师形象就是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课堂上这位长者总是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学生要么凝神倾听,要么低头记录。教室里除了教师的声音之外,一片肃静……尽管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讲实施素质教育,但常常是教师们一面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一面原有的教师角色定位和课堂模式依然如旧。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求教师在新一轮课改中快速地转变观念,进行角色的转换。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此,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教师可以说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转变哪些观念呢? “课程是活动,是经验。”这是新一轮课改强调的课程理念。其特点为:课程是人的各种自立性活动的总和,学习就是学习者在与活动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并实现自身发展的活动。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课程,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为依托来实施课程;强调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这种全新的理念,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而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获得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兴趣,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赏心乐事。然而长期以来,教师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只能采用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去记忆教师讲授的知识,而不能独立地探索讨论和发现新知。在学生观上,应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发展智力、养成良好习惯;在教学价值观上,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师生观上,应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进行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应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的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的发展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要成功地实现和新课程理念的对接,教师必须进行以下角色的转换。

一、教师首先应当是学习者。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是每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体验新的教学理念并增长知识、拓展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现今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教师抱着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陈旧的专业知识而不加以更新,势必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由此可见,教师的再学习是多么重要。

二、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能够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将是教师必须扮演的角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书本”的观念,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到学生中间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三、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应该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要求教师首先应该积极地“旁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验、讨论或经历行为与道德体验形成经验,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再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帮助学生审视反思、收集信息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评价。总之,教师要做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就必须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担任这一角色。

四、教师应该成为“大会的主持人”和沟通者。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人人参与,互教互学,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强调学生作为有灵魂、有尊严的人应受到尊重。把更多的说话权让给学生,在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中,做一个“主持人”和沟通者,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在对话中与学生形成共识、制订行动方案。

五、教师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它赋予教师以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要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一改“教书匠”式的教师形象,学会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这一新的角色的转变将有利于确定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它必将对教育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然而这恰恰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当前最亟须解决的就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其实这是一个很浅显、很基本的道理,或许我们多数教师在E1常教学工作中都会重视这个问题,但我这里要说的是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照起来,进行适"-5的调整,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用一些最感性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道理,然后再一步步将内容升华、扩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习也一样,如果一上来就学一些深奥的理论,生涩难懂,就会使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情景创设,引起关注

恰当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进而产生探求问题所在的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良方。

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接触社会、了解人生的方式方法,很多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基于知识能力的限制,对许多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一些问题作为实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必然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循循善诱,解放思想

对学生学习兴趣而言,影响因素是很多的,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朋友间的各种不同因素都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各种影响,作为教师不可能一一去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扭转学生的一些思想认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正确认识到努力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却是能够做到的。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观念上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当然.这种思想教育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再以简单的大道理去说服学生,而是要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其解决心理症结。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耐心,还要有说服力,并且要持之以恒;当然更需要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这样去做。师生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7

关键词:数学素养,教师资格,培养策略,大学数学

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等学界前辈都主张学问无分“古今中外、文科理科、有用无用”, 都应相互通款。蔡元培先生也倡导“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 主张习文者不可不兼理科。在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数学素养已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 写进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自2013年山东试点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以来, 凡省内所有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的人员, 均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而由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申请教师资格人员须具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因此,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成了师范类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新增因素, 数学素养的培养也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指挥棒。

一、数学素养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 著名的科克罗夫特 (Cockcroft, W.H.) 报告提出了“数学素养”这个词。1989年, 美国数学协会 (简称NCTM) 在其《学校数学大纲及其评价标准》中提出了5项数学素养的具体目标。数学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在我国, 数学素养也已作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写进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标准 (实验稿)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明确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 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 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明确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一概念。对此, 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文科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第一完成人, 并因此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顾沛教授曾说过: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 也是一种思维模式, 即“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化, 即“数学文化”;数学不仅是一些知识, 也是一种素养, 即“数学素养”!那么,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顾沛教授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说明。从通俗角度讲, 就是能从数学角度看问题, 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的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专业角度讲, 数学素养是指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 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 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二、数学素养的培养现状

近年来, 对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专家和高校数学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他们从大学数学课程入手为高校的数学教育改革起锚扬帆、领航掌舵。但大多因缺乏对我国基高校数学素养培养现状的实际考察和全面分析, 在大学数学素养教育功能的理性认识和整体性架构方面明显不足, 对教师课程实践的实质指导意义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数学素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数学素养的内涵界定和标准评价这两方面, 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涉及较少。

2. 目前开设的大学数学课程基本都是高等数学的精简版, 只是受课时的限制精简了大量推理论证的内容, 而试图把基础知识罗列堆积似的讲给学生。被动地采用了重应用不重推理、重计算不重证明、重知识不重思想的授课方式。虽然看似知识内容丰富, 在数学素养的提高方面却收效甚微。

3. 大多从事数学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 理论辨析和教学经验积累的比重较大。其中教育设想居多, 涉及实践较少;设计框架居多, 具体操作较少;问题罗列居多, 有效策略较少。对数学素养的培养还仅限于规划阶段, 立足教学实践的培养方案少之又少。

三、我校数学素养培养实践

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早已对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探索, 我校作为师范类专科院校, 也开始注重非理科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在认识到数学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之后, 我校在语文教育和英语教育两个专业试点开设了《大学数学》课程。课程开设之前, 笔者曾经对这些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5.2℅的学生是因为逃避数学才选择了文科;31.4℅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数学已经放弃;65.6℅的学生认为大学文科专业不应该开设大学数学;79.3℅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 惧怕数学。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大部分同学厌烦甚至惧怕数学, 造成学习障碍。因此, 正视、重视我校学生实际和现状, 及时开展数学素养培养及策略的研究,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现在的教学状况, 为文科大学数学教育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目前对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策略, 已有众多研究成果, 如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改革评价方式等, 但都是从对大学文科数学的开课意义的认识、教材的改革、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至今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如何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让学生学可应用的数学, 让大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今后后续发展的工具和知识基础呢?

四、数学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 渗透数学文化, 让学生从更高的视角看待数学。

如何提高数学素养?顾沛教授认为数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不但要理解数学知识, 更要体会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 了解“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 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既学到必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又了解到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既受到形式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训练, 又受到辩证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2. 重视教材改革, 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在教材编排中改变数学教育“重知识轻文化”的倾向。顾沛教授曾在清华大学关于数学文化的报告会中列举了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的数学危机和几道与实际生活相关、富有挑战意味的数学逻辑思考题, 展示了如何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抓住症结、解决问题的角度、步骤和方法。勉励学生要掌握数学观点, 理解数学思维;学会数学方法, 使用数学语言;了解数学思想, 提高数学素质。特别要注意养成准确、清晰、完整的表达数学关系和数学结论的素质。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 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思想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 都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这种数学素养使人终身受益。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知识”的基本思路, 我们选择有利于学生领悟数学价值、领略数学文化、领会数学思想的内容, 注重知识的实质和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减少烦琐推理, 简化繁杂演算, 淡化外在形式, 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克服传统教材带来的各种弊端。

3. 借鉴国外经验, 改进传统的数学授课方式。

借鉴国外课堂形式多样化的经验, 打破传统单向的授课和评价模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查询趣味数学资料, 在课堂上讲解数学文化的细节内容;在课堂上提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分组探讨、尝试解决, 享受探究式学习得来的成果;课后开辟“博学数理”讲堂, 让学生结合身边生活讲解喜闻乐见的趣味数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丰富了课堂形式,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可以这么简单有趣、精彩纷呈。同时, 我们还秉承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 以口头评述、课堂问答、数学擂台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来代替以往的笔试测验。这样的评价体系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拓宽了教师的思路, 以教学相长的动力促使课程不断发展。而且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更为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这样以来, 不仅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阅读和研讨中分享学习数学的快乐。

4. 增加逻辑模块, 适应教师资格考试的需求。

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建立我国教师资格制度, 向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1994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再次重申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并对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作了规定, 明确把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来考查, 这是指导师范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又一个指挥棒。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所必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 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 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而笔者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仅在数学学习中才能形成的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学生中小学对基础数学的学习已经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果我们能在大学教程中增设数理逻辑等相应模块的内容, 就能将学生原有的数学思维向逻辑思维有效的过渡, 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5. 开设选修课程, 提高全校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通过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能力、观念和品质。数学素养的基本结构有: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观念以及数学品质。在学习专业数学的同时, 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数学欣赏》选修课程, 以名人名言、故事、游戏、魔术等引入, 通过数学之魂、数学之功、数学之旅、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妙、数学之奇七个模块, 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本质与价值、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既提升了学生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又为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开了一扇博览数学的趣味之窗。

五、结束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多元化累积的过程。只有领悟到数学的美, 才能有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只有领略了丰富的数学文化, 才能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只有体会出数学的妙处, 才能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良好的数学素养能让我们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 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 以逻辑的思维超越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吉尔.大学文科数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潘小明.关于数学素养及其培养的若干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0) .

[4]王友国.大学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 2010, 19 (4) :88-91.

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 口语考试 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18-01

1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制定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要求改变以往重阅读轻能力的思想,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放到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改革教学体系,改革考试评估体系,体现听说和实用为主的要求。Morrow(1979)认为,我们应该区分“交际行为”和“交际能力”,因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通过其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的,“交际行为”不仅反映的是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知识,而且还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在实际的交际环境中运用语言并展示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了构成其“交际能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测量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對他们的语言行为进行直接的测试,如,写作考试、口试、听力测试等。尤其是口语考试,他是语言测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能体现真实交际的基本特点,如语境,交互性,相关的信息差等(Weir,1999)。基于这些理论,有必要改革现存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模式,加速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以更好的体现口语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2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模式对比研究

(1)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中,多采用的是外教授课外教考试或者中教授课中教考试的模式即教考合一的模式。这种传统的口语考试模式形式单一,容易造成衡量标准不统一,缺乏客观性和交互性。而且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使过多的情感因素掺杂其中,外教对学生的口语成绩也有放宽的趋势。(2)为了解决传统的教考合一的模式带来的弊端,可采用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式。机助式的口语考试模式(即人机交互),口语考试在网络电脑教室进行。学生随机抽取预先录入电脑中的考题。学生的考试录音将自动存入电脑。随后由评分教师进行评分。评分教师将分成几组,同时打分,最后取平均值。实现了人机交互,人题交互。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生口语水平的发挥不受考官情绪和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和老师面对面交谈,减轻了心理负担。同时教师的评分更加准确、公正,评分标准便于统一。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模式的改变能更好的解决口语测试的效度和信度问题,交互式的口语测试模式更加体现了真实性和公平性。因此,在我们的大学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换其角色,从培养学生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入手,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3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模式改革前口语课堂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如果我们把老师比做导演,那么课本就是剧本,学生就是演员。被动的听从导演的指挥,严格的按照剧本朗读单词—讲解课文—做口头句型练习—做语段练习等课堂活动。或者教师找出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组织讨论,教师对题目的挑选缺乏目的性、系统性,教师象征性的来回走动,倾听学生讨论。总之,整个口语课堂成了“英语角”。学生是说了、做了。但没有方向、目的和反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起主导作用,扮演着传输者、传授者和支配者等角色。学生只是个被动的听众。这些都严重妨碍着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4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模式改革后口语课堂教师的角色

4.1 敦促者

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得不如教师期望的那么流利。教师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走出困境,同时,也可以提一些专门的建议帮助他们继续这项活动。如果教师能给学生这种支持,并且不打乱学生们的讨论或不干涉他们的想法,那么学生在遇到语言或思想障碍时就会树立自信,消除挫败感。

4.2 参与者

教师在启发学生输出语言时,应当做一个好的参与者。教师可以通过热情的态度和有条理的活动设置来达到这个目的。如,教师可以和全班对话,像近乎平等的参与者一样交流。教师也可以亲自参与到讨论或角色扮演中去。这样教师可以间接的启发学生,为活动开展提供新的信息,保证学生的持续参与,而且还可以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气氛。但教师要避免参与过多,否则会形成垄断口语活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3 反馈提供者

学生做完活动后,教师要对其表现做出评价,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比较好,哪些地方有待提高。既可以针对活动的内容,也可以针对语言的使用。过多的纠错可能会压抑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活动失去交际性。另一方面,有帮助的且缓和的纠错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和犹豫。这一切都依赖于教师的反馈技巧和得体性。(1)委婉的纠错:在学生的口语练习中,如果学生想不出说什么,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适时的指出语言问题,适当的进行纠错。但无论教师怎么做,教师的纠错行为都必须委婉。也就是说,不能中止活动强调错误直到没有人出错才让学生继续小组讨论。(2)记录错误:教师在课堂上还扮演者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学生的表现、聆听学生的发言,以便在课后进行反馈。教师可以在表格中记录学生的发言,无论正确、不正确或合适、不合适的都可以记录。教师还可以使用音频或视频设备对学生的语言表现进行记录。(见表1)(3)课后改错:教师可以把记录下来的学生错误抄写在黑板上,看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或者,教师可以把正确的和错误的单词、短语和句子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判断。也可以针对某些个别学生的错误作记录,对这些学生的错误加以批注并给出改进建议,告诉他们可参考的字典、语法书或互联网。

5 结语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模式的改革导致了教师课堂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助于教师们重新思考和探讨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重视学生的动态和相互联系。鼓励学生依靠和使用群体内部资源,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长远看必将对今后的口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试行)[Z].

[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文化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49-54.

[4]高瑛瑛.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103-104,110.

上一篇:家乡的风味小吃作文750字下一篇:祝贺公司开业的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