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的点滴思考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对教育的点滴思考(精选8篇)

我对教育的点滴思考 篇1

不要把学生束缚得失去了自由

我们县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但是我们这里的教学质量(主要指高考成绩)是不敢恭维的。于9月份,我的孩子步入了我县的两处重点高中之一。

孩子就读的学校有一项管理措施――晚自习第三节由各家长轮流着盯班。这项措施的优点是:1、可以让家长了解班级的管理状况;

2、家长的存在维持了班级纪律;3、可第一文库网以让老师得到更好的休息(第三节自习教师不盯班)。

在月份的时候,本人有幸去孩子的班内盯了一节课。在上自习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在忙着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说自习纪律非常的好。在以后与孩子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各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都很多,没有自由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大量布置作业的原因无非就是避免学生有闲散的时间进行打闹,或者是作为各任课教师来说自由时间不占白不占。这样的大量布置作业是避免了学生的打闹或课堂上玩耍,但是,这样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学习,学生只是疲于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仍旧是吃不饱,吃不了的学生仍旧是没有时间进行咀嚼消化。

在元旦放假时,孩子做作业时连对数运算公式、三角函数公式、化学方程式等都记不住,作为班内十多名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都掌握的这样差,这引起了我的担心。我告诉自己的孩子,你们的学习是营养不全+消化不良。孩子反应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没有复习的时间。确实是像孩子说的,一学年的内容一学期就学完了,再说学生只

是忙着应付作业,没有时间复习,导致基础掌握的差也在所难免了,也就没有其他推卸的理由了。

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反思。在有些学校,类似的捆绑式的束缚或者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山东省教育厅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为了给学生自幼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节假日不准学校上课、晚自习不准教室上课等。于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晚自习不让上课,那么也就导致了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布置大量的作业,逼迫孩子在自习时进行学习。这样做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是忙着学习,但这样却把学生变成为应付作业的.机器,学生的学习也就失去了自主性、积极性、针对性和个性化。

这使我想到了一个“国问”――为什么这么多年中国培养不出诺贝尔科学奖?在《美国女生给我的六个惊诧》中有一段文字给出了答案,“目前的复印机式的教育消耗着孩子们的精力,限制了孩子们的追求。众所周知: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扼杀天性和本性,就是扼杀成长的活力和动力,如此的教育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吗?”

无独有偶,我在网上看到了解放日报的一篇文章――《教育应为学生保留自由空间》,这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其中说道 “3300个高考状元,为什么没有出现出类拔萃的人物?”在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主题论坛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如此发问。 据跟踪统计,自我国恢复正常高考以来,每年各省份都有文理科

“状元”,截止到高考已产生约3300名。但袁振国表示,这些按高考制度选拔出的“状元”,日后不论在政界、军界、学界还是文艺界、企业界,都几乎未有成名成家者。他认为,尽管中国基础教育水平在国际上并不算低,但人才创新能力并不算强。

以高考制度为代表,一些国内教育制度性安排已造成学校教育机构的固化僵化。袁振国举例说,比如每年高考数学科目通常一共23题,而且第22题一般是几何试题;然而,当有一届高考数学减为22题,或第21题不是几何题时,老师和学生就开始无所适从。个中原因,恐怕就是因为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都是完全按照“23题”套路来反复训练的。

“教育绝不是知识传递式的事业,而是充满创造性的事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认为,创造力应是人的生命本能,好的教师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教育,以教育来激发学生内在创新能力。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则表示,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应该让教师更聪明地教学、让学生更聪明地学习。 袁振国也表示,教育制度性安排应为学生创造性的养成保留自由空间,这种空间不容压榨与扼杀。他以研究课题为证 :世界上100位最优秀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文艺家中,只有科学家明显依赖于学校教育程度与水平,其余名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关系并不显著,甚至无明显“正相关”。因此,在固有体制之外,为学生开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空间尤为重要。

专家的言论更加引起我的共鸣,这也使我想到当地的一处高中有

一项制度――千分制考核。将学生的校内各项常规细化到各个方面,当学生触犯某些制度时就会给学生扣分,当扣分到一定程度时,学校会勒令学生到校听课或者将学生领回家反省。制度如此之严格,看似是一件好事,但事实上在严厉的制度面前,学生不敢犯错,但事实上严厉的制度已束缚了学生的成长自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样有一处初中,学校内的教师非常敬业,既管学生的学习,又管学生的吃穿住行,甚至学生的晚休都要盯到晚上十点多,教师的工作,特别是班主任从早晨五六点无缝隙(当然除了学生上厕所)的盯到晚上十点多,毫不夸张的说是一种类似保姆式的教育。自习时教师布置千篇 一律的作业 ,作业没有点层次感,吃不饱、吃不好的学生仍旧是吃不饱,更何况吃得好呢。那些消化不了的学生仍旧是消化不良。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和践行者,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损毁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我对教育的点滴思考 篇2

教学应从了解人性出发, 体验学生的感受, 了解学习的过程, 动力的来源, 把学生内在的欲望激发出来, 取消一切强制的过程。学生相对老师来说, 没有我们的经验和体验, 身上缺点无限, 这是他们应有的性质, 我们要教好他们, 先要认识他们, 接受他们, 不要因为他们的现状感到痛苦, 要把目光放在他们的学习潜力开发上, 我们有能力把学困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成功。正确的标准在于学生内心, 教师工作在于感化, 而不在于纠正

二、教师

教育是根雕的艺术, 教师首先应该是艺术家。我们的责任是在我们的职权范围内, 为学生服务好, 不能越权, “老师迫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实际是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痛苦”。老师强迫管理学生, 实际上是越权了。老师需要做的事应该是千方百计让学生体验到在学校的学习是快乐的, 我们要给他们无条件的爱:接受、包容、鼓励、信任、平等。无条件的爱没有比较级, 优生学困生都要当成好学生。捧着优生, 歧视学困生同样是不平等的教育。我们要培养平等的人, 是培养平视别人的人, 如果教出习惯性地仰视或俯视别人的学生, 都是我们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平等对待学生;能不能宽容他们的错误, 引导他犯错时能自己为自己负责, 而不用别人或制度惩罚他;能不能真诚地用博爱的眼光看待学生。爱是人的本能,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这种本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真正能表达爱的人只占少数。比如:几乎所有人都要结婚, 但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因爱而结合, 这中间结婚以后还能恩恩爱爱, 相互包容, 相互谅解的就非常少了, 很多人结婚后会发现对方很多的缺点, 以为是这些缺点令自己讨厌, 是对方使自己无法爱他 (她) , 其实, 只是她 (他) 自己不能理解真爱, 不能用真爱去爱对方, 她 (他) 的爱是有条件的, 有条件的爱对被爱者是一种伤害, 她 (他) 的眼光总能调整关注到阴暗面上, 是她 (他) 自己让自己心情不好的。每个人表达的爱都来自于自己所受的教育中和在家庭中对爱的体验,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不平等的, 我们从小获得的爱大多数是有条件的爱:那就是奖善罚恶。无条件的爱实际也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比如说, 学生犯错误, 这是难免的, 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做事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学生如果怕犯错就不敢去尝试, 而只有让他自己做他才会进步, 并不是我们教完了, 学生就学会了, 学生需要用行动亲身体验所学知识代表的经验, 听我们灌输, 学不会和做错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学生的认识过程, “用爱的眼神鼓励学生大胆去做”。我们只能影响学生, 改变是他自己的事, 也只有他自己能够决定, 外界的压力给他带来痛苦, 带来恐惧, 不利于他的改变。用我们的想法来左右学生的行为, 即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了, 但他只不过是复制了一个思想, 长此以往就丧失了自己的思想, 即毁灭了慧根。教育是根雕的艺术, 教师是艺术家, 艺术家应该把根合理利用起来, 形成有用的或有审美价值的物件, 我们不能说, 我要把这些根做成什么, 就把根须按我们的要求砍了。教育的艺术要顺着人性的发展, 而不是把人拿过来按我们的要求, 想切成条就切条, 想切成块就切块。

三、教学的原则

我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点滴思考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综合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38-01

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主要技术之一,信息科技课程已经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学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小学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着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如信息获取的能力、 信息分析的能力、 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小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2000/XP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提示了一下,学生就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1、大胆尝试“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而自主地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内容细化设计成各个任务:学做贺卡、学编小报等,在教师教的同时,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习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并知道它可用来干些什么。

2、适当推行“小组探究”法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信息技术是一个大的概念,细化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乃是由一项项设置,一步步操作组成,很适于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互助、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既解决了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提高的教学质量。

3、积极倡导“情感激趣”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工具软件、动画制作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另外在计算机原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如对计算机组成,我把“cpu”比作人的大脑、“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比作人的感觉器官、“传输信息的线路”比作人的传递器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原理的兴趣。

此外,教师若能赋予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成为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德国教育家底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们的心灵,恰如明亮清净的池水,需要教师投进一颗激情的石子,以荡起他们的情感的波涛,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然后引导他们在盎然的情趣中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认知的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要不断挖掘潜力,把握契机,为搞好信息技术教学,促进素质教育,更好地承担起“教学育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教学艺术大全》

中高职教育贯通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篇4

袁卫军(yuanweijun)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而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学籍管理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完第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从“3+2”一贯制专业转入相近中职专业学习;学生学完三年,符合学籍等各项管理要求,实行中高职转段;五年内,对完成全部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同时颁发中、高职院校的两张毕业证书。

目前我们学校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完善协调机制、一体化设计课程教材、配备教学团队、注重校企结合、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这一培养模式的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能面临诸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一、保持 “3+2”长学制下学生学习动力的举措

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培养时间长,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跨度大,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其生理、心理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和管理新模式。

首先,由于学生的“准大学生”身份以及他们前三年没有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对个别主观能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其次,虽然从学籍管理角度划分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学生要在五年时间要保持对专业学习的持续兴趣仍然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隐忧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源综合素质确实比相应中职专业的学生高一大截,在前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被中职生同化的倾向。因此,如何激励这些学生能一直坚持在学习、操行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也是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动机减弱的问题,除了在第一学年实施甄别制度外,1 还可以在以后的每一学年实行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坚持“宽进”与“严出”相结合。规定如果学业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如每学年学科成绩经过补考后仍有两门不及格以上者,必须转入下一年级学习,让学生产生“紧迫感”。

组织学生到贯通培养的高职院校参观、与学长们交流学习心得,参与高职院校文体活动,如艺术节、科技周、运动会、技能比赛等,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可以利用专家讲座、企业参观、优秀毕业生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毕业不代表能顺利就业,就业不代表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危机感”。当然,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力求形象生动、活泼风趣,增强学习本身的趣味性。各专业可以成立学科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

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材。

贯通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此,我们学校以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明确贯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明确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同时确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目标和考核标准。

教材编排内容力争把中、高职两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与整体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前三年重在打好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实习设计。设计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重视人文课程,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我校园艺专业自编的语文校本教材,第1~4册综合中职教材重应用和高中教材重阅读的特点,以文学史为纵线,按照文体特点为单元组合,由浅入深地编排阅读篇目;第5册为大学语文的阅读范畴,以审美主题为单元设计;第6册注重实用性,对应岗位职责要求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了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及专业应用性并重的特点。通过该课程建设,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汉语言文字,通过阅读感悟文学艺术给予的人生启迪,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通过一系列的 2 科目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服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成长发展规律,彻底打破原有中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去除重合、交叉内容,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有效整合,强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连续性、层递性和技能训练的持久性,创建中高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实施中高职师资一体化的教科研制度

整合中高职相关院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提升师资水平。成立联合教研室,对两校教师队伍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按照中高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共同参与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综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搭建中高职相关院校教师工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座谈会,定期发布工作简报,总结并宣传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共同研究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工作办法。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专业教师培训,以主题形式加强教师对中高职贯通工作精神的理解,推动他们将一体化设计的理念贯彻到课堂,就中高职贯通理念、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工作等模块进行专题培训。除此之外,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教研活动,使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切磋交流,共同进步,以提高师资水平。

实践证明,教师对贯通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学情的分析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

首先,遴选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贯通班的教师。这些任课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教研任务,而且要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此,挑选优秀的师资力量参与这一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其次,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针对贯通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需求,设计一定的研究课题,组建科研团队,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水平。第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增强教研活动效果。组织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研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适应中高职教育贯通教学任务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

中高职贯通培养具有接受教育对象年龄小、可塑性大、有效教学时间长、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强等特点,贯通培养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按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遵循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身心发展和成才规律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科学的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系统化的育人机制,确保育人工作全过程贯穿、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达到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育的整体效果。

修订、补充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中高职贯通培养教学管理流程与规范,进行教学实时监控,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结果与过程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加强过程考核。建立自评、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师评价模式;建立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同学互评的多主体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建立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等多元学生学业能力评价方式。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行)教学管理运行条例》《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学籍管理办法》等。学校还实施了严格的甄别制度。甄别内容一般包括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明确规定学生学完第一学年课程后,由学校对学生学业能力进行甄别,甄别科目累计不及格(经补考后)达两门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二年级学习,甄别科目经补考后三门仍全部不及格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一年级学习。甄别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保证了培养质量。在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教学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两校联合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织机构,联合成立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质量监控委员会并邀请来自合作企业的主管及校外职教专家参与,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高效开展。

五、设置招生程序的面试环节。

贯通专业的选择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要关注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送孩子到职校读书,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实现合理就业,因而,具有高收益预期的热门专业更会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而且,初中毕业生仅有15~16岁,作为未成年人,一切还存在变数,在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过早定位选择职业学校就读并非家长和学生的理 4 想选择。

我校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文化和技能基础,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中考成绩不低于中专最低投档分数线。为增强学生与报考专业之间的匹配度,中高职贯通招生实施面试环节,面试合格后,考生方可填报“中高职贯通志愿”。由于“中高职贯通”需要五年的时间,如果学生自己原本对专业不了解,盲目填写对自己是很不利的。而面试则有效规避了这个风险。面试时,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面对面地向教师发问,如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今后的具体就业方向等;同样,通过面试,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因为有些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可能对学生身体情况有一定限制,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面试加以筛选。

通过面试学生可以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学校和专业,而不是以往只凭借学校招生简章上的内容来认识专业。参加面试的学生与家长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贯通专业的相关政策、专业特点、就业形势等相关问题,还可以了解报考学校其他专业的各种情况,从而也改变了以往学校派大量教师到初中学校低效率的招生宣传,有效地吸引更多更好的初中学生积极报考我们学校。

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把中高职衔接起来的目的就是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我对生命的思考作文 篇5

227天,派在海上漂流了227天,虽然不及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但能与帕克一起在海上漂流了227天的派已经很了不起了。试想那个人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在淡水稀少、食物贫乏的海上我被派的求生意志所折服 ,那是227天不放弃的目标,那是227天努力的方向。

失去家人,驯服帕克,浮岛探险17岁的少年在他有生之年经历过的这些是他最宝贵的财富而他对生的渴望做出的努力,却是他的无价之宝,当他面对茫茫无边的大海时,他何曾没有想过放弃生命?当他以为自己会永远生活在那座美丽的小岛时,却发现她美丽的外表下是多么丑陋而又残忍的面孔时,他又何曾没有想过不再继续?但是,他坚持,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带着帕克去迎接新生活,新生命。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他带着帕克来到陆地,可帕克临走前竟吝啬的连回头看一眼都不肯,虚脱的派被他的行为深深刺痛了心。派放声大哭,那哭声饱含着太多太多,包含了这200多天来的辛酸,以及面对新生活的喜悦,更包含了对相处200多天的唯一亲人铁了心离开他的想法所伤透了心。但无论如何,派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生命无价,要好好惜。”

我对网课的思考作文 篇6

刚开始上网课的时候,我感到无穷无尽的枯燥乏味。并不是因为老师讲得不好,只是总感觉缺少了一些东西,或许缺少的是老师的亲身教导,或许缺少的是同学之间的热情讨论,又或者是缺少在学校上课时的那种氛围。所以我对网课没有一点兴趣。

起初,我对网课百般抵制,每天学习能拖多晚就拖多晚,对老师留的作业也不上心,整天不是乱写就是把字写得很潦草,几乎都是随随便便糊弄过去。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我错了,因为我明白了学习并不是给别人学的。

一天晚上,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问自己:为什么会因为上课方式不同,又没有老师的监督,你就不好好学习呢?为什么我会这么讨厌网课呢?……我思考了一个晚上,也自责了一个晚上。

后来,我开始认真学习,每次作业都被评为优秀作业,我很开心。可能是因为每次都被评为优秀作业,我对上网课的兴趣增加了很多,甚至有些喜欢他了。虽然还是不能和老师、同学们坐在一起,还是一个在屏幕的这边,一个在屏幕的那边,但因为我对学习的热爱,似乎也渐渐迷恋上网课了。

直到最近开学,我才发现我竟然有些舍不得“网课”了。他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要开学了,我就算对你再不舍,也要回到学校去上课了。

我对教育的点滴思考 篇7

一、我对网上教学的认识

网上教学是社会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渗透到教育领域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学校教学模式, 它依托于网络, 可以为成人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 一方面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一方面是学习的高度自主化。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管理者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网上教学, 要充分认识到网上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 积极寻求切实落实网上教学的措施。

1. 网上教学的内涵

网上教学最直白的理解就是师生借助网络完成各类学习的教学方式。

2. 网上教学的形式与手段

由网上教学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 网上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的, 只要依托于网络实现的师生互动都是网上教学的表现形式, 比如:

(1) 教师引导学生有效浏览网上资源。

(2) 教师整合网络资源, 制作自己的课件通过网络传授给学生。

(3) 利用分校平台在课程讨论区与学生进行互动。

(4) 运用EMAIL、QQ与学员进行沟通。

(5) 使用教学主页为学生提供各种课程动态信息等等。

3. 教师在网上教学中的职责

(1) 教师要做好自己角色的转换。由传统教学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换为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纷繁的网络知识超市中寻求到自己的真正所需。

(2)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转换思想, 进入自主化学习的渠道。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实施起来并不易, 稍不留神就会使教学陷入放任自流的失控状态。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让学生接受自主化学习这一对成人在职进修有效的学习方式, 从而自觉、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网上教学。

(3) 教师要真正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网上教学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能够熟练地在网络中搜索到最有效的课程信息, 做好学生在网海中的优秀“导游”, 另一方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 熟悉课程重点、难点、基本内容, 在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中给学生及时、有效、准确的答复。

4. 学生在网上教学中的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但是在网上教学中, 学生更主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后, 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 方能让“自主化学习”切实、有效地完成。因此, 学生在网上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再就是积极、主动与任课教师互动, 有疑即问, 随着任课教师的导学要求, 制订自己的自主化学习方案, 保证上网学习时间, 做到有起有落、有始有终。

二、我在落实网上教学工作中的做法

1. 做好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对开放教育学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除了初步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开放教育的理念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将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技能给学生有个比较全面的交代。因此, 作为专业主任, 首先要将学生在参加开放教育学习期间必须登陆的三级平台地址以及学习方法介绍给学员, 其次还应该主动收集各任课教师的相关信息, 如课程主页、EMAIL地址、QQ号或QQ群号等及时向学员发布, 为网上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作为任课教师, 除了将自己的相关信息提供给专业主任外, 也应借助入学教育这个时机与学员沟通, 取得联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网上教学的顺利有序进行。

2. 制订较为完备的网上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网上教学是一种更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教学方式, 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应该比面授教学更高, 而绝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两端陌生的你问我答。作为教师, 每学期开学伊始, 就尽快浏览中省电大教学平台, 掌握所任课程的各类资源以及教学目标、课程说明, 研究往届课程考试题型, 制订出较为完备的网上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3. 网上教学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 (一个中心, 五维互动)

(1) 引导学员浏览三级平台相关资源 (导学) 。我们一般每门课会安排1~2次网上教学辅导, 我就利用这个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引导学生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 为日后的网上教学打好基础。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和认知能力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课程讨论区、QQ或EMAIL及时与老师沟通 (自学) 。

(3) 及时回复学生的咨询与提问。通过课程讨论区、QQ群将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挂出去引导学生讨论或者集中给予解答 (助学) 。

(4) 抽查学生发帖量, 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督学) 。

(5) 不定期地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通过课程讨论区或QQ群发布出去, 要求学员进行阶段性自我检测 (测学) 。

4. 加强日常联系

网上教学, 日常联系非常重要, 不可忽视每个学员的哪怕一个小小的问候。论坛回帖要及时、准确, 不可敷衍。电子邮件往往是一些比较大的文件, 比如论文的指导, 要耐心、细致, 尽可能全面地指出存在的问题;QQ探讨比较随意, 但措辞切忌强硬, 以防挫伤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5.形成良性互动

这是网上教学的难点, 也是网上教学的灵魂。网上教学重在一个连贯性, 最怕冷冷清清, 因此师生的良性互动应该是网上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我对落实网上教学的几点思考

1.师生转变思想观念是落实网上教学的基础

在开放教育学习中, 教师和学生必须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观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始终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以网络平台为支撑, 以教学资源为基础,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服务的新型教学理念。

2.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是落实网上教学的关键

(1) 教师要充实专业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先得有一桶水”, 这句话在网上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教师没有充分的准备是难以应对学生五花八门的提问的。

(2)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要积极创新, 寻求与学生沟通的契合点。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落实网上教学的核心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网上教学就没有了对象, 因此教师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态度要诚恳, 措辞要亲切, 答复应简洁, 对学员的学习热情应及时给以肯定。

4.

形成良性互动是落实网上教学的灵魂

5.实现“三化” (常规化、过程化、细节化) 是落实网上教学的保障

“三化”是指实现网上教学的常规化、过程化、细节化, 是省校在网上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形成的共识, 它是落实网上教学的保障。

(1) 网上教学常规化是指网上答疑和教研活动的常规化、制度化。让教师形成“上班先上网、有问随时答”的良好局面, 网上教学成为一种日常教学形式, 网上学习成为学员的常规化学习。

(2) 网上教学过程化是指网上教学是一个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的过程, 省校和分校都有一系列量化规定和具体措施来保证网上教学的过程化管理, 重视教学过程, 保证网上教学的有序进行, 学生也由此养成了网上学习的好习惯。

我对教育的点滴思考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程资源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着重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基础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但随之而来的研究性学习资源问题又严重的困扰着一线教师。

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政策,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把教科书当作课程资源的主要部分甚至是全部,由此沿袭下来,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练习册成为各学科课程资源的代名词,甚至被极端化为惟一的课程资源。

为此,加强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澄清研究性学习及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就成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二、什么是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可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条件多种多样,但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必然会有所区别。

2.价值潜在性。各种各样的资源为学科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从这种意义上看,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习环境学、生态学的资源,还可以成为学生调查、统计的资源。如学校附近的山,既可以用于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用来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课程资源这一特点,要求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各种利用价值。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的分类标准有多种,我仅从其来源和性质加以分析。

(1)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一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各种可以利用开发和建设的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学校文化、教材、设施设备等各种软硬件环境等。其中许多校内课程资源过去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处在一种闲置状态,一切以教材为中心,仅仅作为灌输教材上知识的陪衬,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1.教材是教师最为常用、最为熟悉的课程资源

所谓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教科书(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这里取其狭义内涵。虽然就教材的发展趋势而言,其作用相对不断下降,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是无法取代的,我们倡导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再把教材作为“圣经”,不作任何开发加工,而应把它作为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与其它课程资源一起共同支撑新课程。教材不再仅仅是那一点点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学生也不只是被动地记忆与接受,教材更是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张力的不竭的学习源泉,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坚实平台。教师要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做到既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2.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还要好;其次,教师决定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与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課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3.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学生知道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所想象的,教师真的要好好地向学生学习,一定要把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不仅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而且让课程包含许多学生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同时学生生活于群体之中,相互之间不断地影响,有时这种影响力之大要远远超过教师的说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为课程资源。

4.学校文化是深厚的课程资源

文化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深刻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而难以直接把握的深层东西,作为一种潜在的、弥散在学校每个角落的课程资源,对课程和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持久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建构优秀的学校文化,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让课程在丰富的精神家园展开,这样我们的课程才不单薄,才更有一种内涵与精神在里面。通过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不仅促进了学校自身品质的发展,形成办学的品牌,还使学生在精神层面获得了升华。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之外的各种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过去,这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因为学校几乎是对外封闭的,学生们在一个狭窄的世界中学习,生活被抽象成几门课程,课程被简化为几本干巴巴的教材,而校外各类资源的拥有者们也缺乏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所以各种校外资源闲置现象十分突出。

5.家庭是可以依托的课程资源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命令》的报告,报告有七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学生需要称职的家长。学生每天要在家里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爱到父母的性格、文化、素质、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多方面极大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关系到学生的一生。过去,人们对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似乎关注得还不够,简单地把家庭视为配合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辅助手段,家访、开家长会是较为单一的家校联系方式。现在,家庭这一丰富的资源理应受到学校和教师的足够关注,并争取在课程层面得到落实。

6.大自然是率真本色的课程资源

大自然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鲜活的课程资源。非常值得学生去体验。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学生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既能领略到湖光山色,享受自然之美,放松身心,也能看到大自然的凶险的一面,感受到自然的伟大,接受了自然的洗礼,人性中内在的坚持、纯真的一面被激发出来,这种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的形成,不是课堂中空洞的说教就能起作用的。我们应该充分开发自然资源,把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浪花拍打在身上的感觉,在与自然的拥抱中,感受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感受,体会到生命的崇高价值,成为意志坚强、情感丰富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2)根据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多样,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自然课程资源极为丰富。例如,用于生物课的动植物、微生物;用于艺术课程的自然景观等。认识自然、融人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课程实施过程应体现的一個基本理念。人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社会资源同样也是丰富多彩的。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古建筑的造型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活动的交往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另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课程资源无论怎样划分,其目的都是要帮助大家澄清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框架,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三、课程改革为什么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和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可以说,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然而,由于长期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的原因,我们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所以,课程资源的提出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重视。

上一篇:具有故事性的脑筋急转弯下一篇:小老鼠亚历山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