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荀子虚词

2025-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劝学荀子虚词(通用7篇)

劝学荀子虚词 篇1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 金石可镂(被动句)

《劝学》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劝学荀子虚词 篇2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级人物。儒家主张“法先王”, 主张效法先王, 向尧、舜、禹学习, 向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学习, 学习这些先贤郡王的治国之道。而荀子, 在政治上主张“法后王”, 主张重视后面的王,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这个学说, 开辟了法家先河。荀子虽然是儒家学派的继承人, 但他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 而是融会贯通, 加以发挥, 形成法家的雏形。荀子赞成用武力兼并天下, 用法禁刑赏来治理国家, 所以他是法家的一脉, 这也是他众多弟子里著名的都是法家的原因, 诸如韩非子、李斯等, 所谓名师出高徒是也。

在人性问题上, 荀子提出“性恶论”, 与《三字经》中的“人之初, 性本善”恰好相反。荀子认为“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恶的, 善是伪装出来的, 表面上的善掩盖了骨子里恶的事实。但他又认为经过后天的学习、改造、教育, 可以变恶为善, 如果不用礼法去约束, 人的本性永远不会变善。我们且不讨论荀子的“人性恶”理论正确与否, 只研究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从这一点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 值得赞赏的。正因为荀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 于是便有了《劝学》名篇。“劝学”, 顾名思义就是劝导学习, 那么, 荀子是如何劝导学习的呢?

《劝学》开门见山就借君子之口道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认为学习不能停止,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活到老, 学到老”、“三天不学习, 赶不上刘少奇”;用名言警句来说就是“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接着荀子一连用了几个比喻进行论证。其中,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的比喻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至后来衍生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语, 被后人广泛应用。它的意思是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蓼蓝中提取的, 而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可以理解为学生 (后人) 的学问是从教师 (前人) 那儿学来的, 其结果是学生 (后人) 的知识比教师 (前人) 更丰富更渊博, 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只有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向教师学习知识, 向前人学习经验, 才能提升自己, 才能学有所成。木头, 只有“受绳”才能变得端直;刀具, 只有“就砺”才能变得锋利。同样的道理, 学生 (后人) ,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知书达理。君子其所以能成为君子, 能成为有文化的人, 能成为有涵养的人, 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就是因为君子“日参省乎己”, 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省悟。看哪些地方做对了, 哪些地方做错了;做对了的继续坚持, 做错了的立即改正, 这样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已。”《劝学》第一段就从学习的作用方面充分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

第二段荀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诸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来表达向前人学习 (借助外物) , 用“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来比喻向前人学习、借鉴前人经验的好处、效果:事半而功倍。进一步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既重要又必要这个劝导学习的目的达到了,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怎样学习, 学习应持什么态度问题。

荀子仍然运用比喻来阐明事理。首先他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三个比喻从正面强调学习是一个过程, 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知识靠积累, 一口吃不了个胖子来。接着又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个比喻从反面强调不注意积累导致的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会成为用知识武装自己的人。再接着, 荀子用“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学习贵在坚强毅力, 贵在坚持不懈, 贵在持之以恒, 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最后把蚯蚓和螃蟹进行对比, 蚯蚓先天条件不好, 身体软绵绵的, 甚至连爪子、牙齿都没有, 但是它专心致志, 努力了, 便成功了, 能够做到“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而螃蟹的先天条件很好, 有锋利的钳子、硬硬的背壳, 看起来好像坚不可摧的样子, 可是它后天不努力, 不奋斗, 所以无所作为, 甚至连居住的洞穴都是蛇和鳝的, 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那是因为它太浮躁了。通过对比, 充分强调学习禁忌浮躁, 要用心专一。

《劝学》是一篇劝导努力学习的议论文的典范, 着重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以及应抱的态度。反复阐明了人的知识、才能、品德是由学习和积累而取得的。

荀子善于运用比喻, 以比喻代替议论、寓议论于比喻之中, 从正反两方面阐明道理, 通晓明白, 形象生动, 富于说服力, 《劝学》因而成为耐人寻味的千古名篇。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荀子其人及其《劝学》, 内容涉及荀子的政治主张、人性论以及《劝学》名篇。着重把荀子“人性恶”理论跟《劝学》结合起来, 阐述要变恶为善, 就得后天学习、改造、教育的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学习应持的态度。

劝学荀子虚词 篇3

关键词: 荀子;《劝学》;“积”

摘 要: 《荀子·劝学》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的重要性。“积”依赖人为,既是学习过程的体现,又是学习方法的提炼,还是“化性起伪”的必要准备。荀子“积”之思想的教育意涵精深旨远:从我“积”,凸显主体挖潜能;从小“积”,积微见著有成效;从本“积”,透过现象看本质;持续“积”,锲而不舍贵有恒。

中图分类号: G40-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5)06070804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杰出代表,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1]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作为集大成者的荀子以其深邃的思想、浑厚的笔法写下《荀子》一书。其中,《劝学》为首,开篇立意,强调学习之重要,而学习过程中又以“积”为最重。无论是知识掌握还是德性修养,都离不开“积”。在他看来,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修习积为的过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荀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过于简单,只偶尔提及“通过‘锲而不舍的 ‘积学,人皆可以成为贤能之士”[2]。对于“积”的丰富内涵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基本上是大而化之地泛泛而论,至于“积”的教育意涵更没有进行全面发掘和理性反思。其实,“积”是“化性起伪”的必要准备,也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学习过程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学习方法的提炼。兹就“积”之教育意涵作一探讨,以就正方家同仁。

一、从我“积”,凸显主体挖潜能

“劝学”实则“劝我学”,而非“劝人学”,荀子明确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劝学》)。荀子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从而明确了学习的主体是“我”,而不是他人。在此基础上,他主张学习应从“我”开始“积”。

从我“积”,强调主体性,是对“天命论”再思考,是对庄子“万物与我齐一”的批判,更是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发展,所以,有人认为荀子秉持“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3]的思想。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4],并通过其与自身之外实体广泛接触,形成独一无二的意识和经验。在意识和经验的传递过程中,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施教者和学习者,都要从我“积”。

作为教学活动的统一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师生共同完成”[5],这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审视,师生关系的不同定位直接决定了教学交往的具体方式。但面对施教者和学习者在年龄、心智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妥善处理两者在“积”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呢?荀子以“好其人”和“隆礼”为两条可行的途径。“好其人”是学习者对施教者知识、道德和人格等方面的心悦诚服,从内部关系出发,最大限度地缓和两者之间的摩擦,与《礼记·学记》所倡导“博习亲师”思想交相辉映。因为“亲其师”“好其人”,才能“信其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摆脱学习的困境与误区。另一方面,“隆礼”是学习者依循礼的规范尊崇施教者,从外部浸润尊师的理念。因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荀子·劝学》)。一个人懂得“约之以礼”的人,即使在灯红酒绿的欲望世界里也不致迷失方向,正所谓“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透过这两条可行的途径,我们不难发现:荀子强调学习主体具有某些超越客体的能力,主体有事先确立某种行为的目的,并且将这种目的贯穿行为的始终。

从我“积”,不仅凸显“我”的主体地位,还体现“我”的主体价值,是成就一个人的重要前提。“我”的主体价值在追求、选择、规划、实践和反思的环节中得到展现和升华,归根到底就是要把握好自己。荀子追求成圣,认为“圣可积而致”(《荀子·劝学》),只有把握好自己,才能根植于仁义礼智;只有根植于仁义礼智,才能坚定不移;只有坚定不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最终才能成圣。然而,千百年来,能够真正把握好自己的人并不多;能够成圣的更是凤毛麟角。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人不努力、不作为,还怨天尤人;多少人拿着电筒照人——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多少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多少人是墙头一根草——哪里风吹向哪倒。所以,不把握好自己,不必谈挖掘自我潜能,不必谈展现主体价值,也不必谈“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荀子·劝学》)的德操追求,自然更不必谈成为有“德操”的圣人君子。

二、从小“积”,积微见著有成效

荀子重视从小“积”,强调积微见著的意义,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董仲舒的“诚知小之将为大也,微之将为著也”[6];如王充坚信“干将之剑,久在炉炭,锋利刃,百熟炼厉”,训诫“轻躁早成”[7];又如颜之推论“钝学累功,不妨精熟”[8];再如朱熹主张“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9]。

荀子明确指出:“端而言,蠕而动。”(《荀子·劝学》)端,同喘,表示轻声地说话;蠕,表示微动的状貌。在他看来,想要成圣,不在于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在于能够谨小慎微,慎独修身,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他人效法的榜样。由此可见,“积”不厌小,“积”不厌少。

从生活小事“积”。不攀登更高的山峰,不知道天空离地面究竟有多远;站在泰山之巅和站在小土丘之顶的感受不同。不亲临更深的潭水,不知道地层究竟有多厚。不听先师圣王的遗言,不知道为人处世的学问渊博。这些感悟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积累,有所选择,最终得出结论。“干、越、夷、貘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干即“邗”,在扬州东北生活;越即扬越,为淮河南畔扬州境内的民族;夷即莱夷,殷周时分布在山东半岛东北部[10];貘,处东北方,三韩之属[11]。四个民族,两南两北,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点滴积累,荀卿岂能知晓四地之风俗,又如何能区分彼此之异同?

“积”还要“善假于物”。没有马车代步,难以抵达千里之外;没有舟楫相助,难以横渡大江大河;马车和舟楫是人们前进凭借的工具。那么,在学习化社会的今天,人类学习进阶的工具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和具体学科挂钩,又受主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制约。学科不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不同;从高等教育的分类看,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农科,还是医科,对知识的层次和结构,有着不同的规范;这意味着利用工具应该按图索骥。同时,主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知识理解和利用的程度也不同,这意味着利用工具应该按需积累。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平台而生的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认知,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而不是被网络平台所利用,我们应当按学科规范和主体需要有选择地“积”。endprint

所以,从小“积”,要努力突破限制,要不断承受琐碎,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德性修养上,要“善小而为”,要“积善成德”;在成就事业中,完成事关全局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铺好健康成长的每一块基石,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在有些人常常小事看不起,大事做不来,还怨天尤人;也有些人孤芳自赏,固步自封甚至悲叹生不逢时;这样的人必将一事无成。

三、从本“积”,透过现象看本质

荀子重视从本“积”,透过各种现象,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于零散的表面现象的“积”,只是徘徊在底层的“积”;真正的飞跃,还在于从本质上的“积”。“肉腐生蛆,鱼枯生蠹”都是寻常可见的现象,但是,荀子透过这些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从自然现象中“积”本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一方面,水是冰的最初来源,水受冷成冰;另一方面,它总是朝向低湿的地方流淌。这些事例,都从正面说明,人应多多从本源上去“积”,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像认识水一样,如果不了解并掌握水的本质,就不会因势利导,造福人类。蒙鸠做窝,常“卵破子死”,不是因为它的造窝材料不好,而是它建造的位置不当。这从反面说明,鸟没有掌握苕的本质——芦苇花穗柔弱,清风徐来,极易折损。

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积”本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荀子·劝学》)这些常见的生产物品,之所以被人们很好地利用,正是因为我们遵循物品的本性。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幻,物品的本性是有规律可循的。荀子从木材经过墨线裁量就能取直,刀剑在石上打磨就能变得锋利等生活现象中悟出,一个人通过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坚持不懈地自我反省,他就会逐渐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荀子·劝学》)的君子境界。

从教学实践中“积”本质。教师教学应该提高自己的德性修养,并非显摆和卖弄。不问不答,有问有答,浅问则浅答,深问须深答,这与《礼记·学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的思想交相辉映。学生不愿根究真相,却主动告知,是急躁的表现;他人询问一件事情,却喋喋不休,翻来覆去,没完没了,是啰嗦的表现。有人问粗鄙之事,可拒不回答;有人诉粗鄙之事,可以不予深究;有人论粗鄙之事,可以置若罔闻。接人待物也要不断克服粗鄙,求学者态度端正,方可谈学习方法;求学者语辞和顺,方可授学习内容;求学者面色谦虚,方可论大道意旨。

所以,从本“积”——“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数也”(《荀子·劝学》)。既要防范本末倒置,又要杜绝舍本逐末。在荀子看来,登高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远处的人可以看得明明白白;顺风呼喊,声音并没加强,但是远处的人可以听得清清楚楚。这些是因为他们站得高,顺着风,如果仅仅关注手臂加长和声音加强,自然本末倒置。荀子又说,凭借马车的方便,可以日行千里,并不因为自己善于走路;凭借舟楫之利,可以跨江渡海,并不因为自己善于游泳。这些是因为工具带来的便利,如果不看到假借工具这个本质,难免舍本逐末。不管本末倒置,还是舍本逐末,都会导致认识的缺憾。没有专默精诚,就不能明辨是非,自然也就不明事理。我们要用“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精神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了解人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才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四、持续“积”,锲而不舍贵有恒

从方法论上看,所谓持续地“积”,是不抛弃、不放弃,持之以恒。荀子秉承一心一意的信念,明确表示“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劝学》)。学习,就是要一心一意地走到底,这不是手到擒来,而是“积”的结果。要一心一意持续地“积”,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端正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助推器”,也是获得成功的前提。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一生一世,结果有的人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而有的人却收获甚微,一事难成。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有了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那就等于成功的一半。荀子对学习态度的论述实质上是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在他看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内在主观能动性,乃是推动学习的根本因素。这种强调主观积为的方法,是荀子设计的改变人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果断摆脱浮躁。荀子用螃蟹来譬喻,批评生活中很多人心浮气躁,螃蟹既有锋利的爪牙,又有强健的筋骨,为何却无处栖身,寄托别处呢?就是因为它没有一心一意,不能在前途昏暗的时候埋头苦干,不能在利益不明的时候专心致志,只是心无大志,不求上进,自然居无定所,无可寄托。

再次,坚持循序渐进。荀子认为,目标确定以后还要循序渐进,具体学习科目须有序:从诵读《书》《诗》开始,到“学至乎礼而止矣”(《荀子·劝学》);为学目标须有序——“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不宜停滞,不宜逾越,循序渐进,方可“真积力久”(《荀子·劝学》)。诸如学习的内容一定要依据个体可接受的心理顺序和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来进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反复打磨。

最后,必须专心致志。他说:“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专攻是取得“昭昭之明”和“赫赫之功”的正确途径。就像徘徊在路口的人,迟迟不得到达终点;又像脚踩两只船的人,始终得不到稳定。螣蛇虽没有利足,却能飞行空中,自由自在;鼫鼠尽管学会五项不同的技能,却没有一项是自己的专长,常常陷入窘迫的境地。

在荀子看来,只有持续地“积”,锲而不舍地追求,真正做到了不抛弃、不放弃,才能追求全面纯粹的完美。事实上,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还是德性的修养、人格的塑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是徒劳无益的。正如荀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有的人一曝十寒,结果光阴流逝,最终诸事难成。难怪《诗经·小雅·小明》有言:“嗟尔君子,无恒安息。”《易经·恒卦》更是直陈“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荀子倡导“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这既表明学习在时间上不可以停止,是一辈子的事情(即终身学习),也表明在程度上不可知足(即学无止境)。一旦停止,极易误入歧途;一旦知足,极易招致灾祸。所以,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孜孜以求,趋利避害,千万不能蹉跎岁月,碌碌无为。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107.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41.

[3] 周仁强.论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荀子哲学[J].学术月刊,1987,(6):30-34.

[4] 冯契.哲学大辞典[M]. 分类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0.

[5] 李跃章.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体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272-274.

[6] 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4.

[7] 黄晖.论衡校释: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624.

[8] 颜之推.颜氏家训[M].檀作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144.

[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93.

[10]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民族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77.

[11] 郑天挺.中国历史大辞典[M].音序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818.

51.劝学 《荀子》 篇4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荀子作者介绍 篇5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 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

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 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 ,而行为就不会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荀子《劝学》思想内涵 篇6

荀子《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 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劝学》思想内涵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劝学荀子虚词 篇7

一、无处不在的比喻

之所以说《劝学》中的比喻无处不在,是因为比喻是该篇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修辞手法。《劝学》作为《荀子》第一卷的开篇,仅仅千字中就出现了近六十条运用比喻手法的语料。文章中的比喻变化丰富,形式多样,明喻、暗喻、比喻和对比兼用等形式使得其文章突增异彩,并且使文意更加突出明了。

(一)形象自然的喻体

《劝学》中对比喻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荀子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和目的喻于各种事物之中。从花鸟虫鱼到车马工具,从鼓瑟抚琴到自然现象,无不成为喻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相呼应。王先谦注“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1]就是运用颜色和自然现象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即王先谦所谓的学习从而质变。

再如通过视觉和听觉“登高而招,臂非家长也,而见者远;顺丰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来比喻“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修身在于学习这个道理。

(二)比喻方式多样

这里所说的多样,是指荀子善用暗喻和兼用的方式进行比喻说理。

暗喻是荀子最擅长的修辞手法。《劝学》中很多例子看似与主旨毫无关系,却是在比喻君子安身立命的原则和道理。

1、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已发,系之以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3、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上述三个例子看似与君子“近中正”和“慎其所立”没有关系。但实则将这两个道理都暗藏在例子中,以达到说教明理的效果,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并且例一和例二从上下文的角度看是散句间的对偶,这种暗喻和对偶使得并列关系的文意能够层层递进,为之后的“君子居必择乡,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打下基础,容易被读者接受。

此外,荀子还纯熟的将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兼用,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令语段富有层次美。就拿最著名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例,典型的对偶、比喻、排比三种修辞手法连用。古今很多优秀作品在综合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时,十分注意文章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做到灵活变通,浑然一体。《劝学》一文,虽说是一篇阐述浅显道理的说理文,却能表述得如此深刻明白、鞭辟入里,这就要归功于荀子对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娴熟程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

二、酣畅淋漓的对偶

对偶是古代文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形式,究其根本,对偶有着强烈鲜明的视听效果,因而被广泛使用。所谓对偶,既是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荀子作为儒学大家,更善于运用对偶来达到精确、明朗、朗朗上口的表达效果。大量的对偶运用于整句和散句中,两部分或此开彼合或相辅相成,韵律抑扬顿挫,节奏鲜明体现出语言的均衡美。荀子在笔者看来可谓对偶手法运用的集大成者。他在对于该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其不同于他人的高明之处。

(一)句中对偶

句中的对偶在《劝学》中表现为整句中的对偶、散句中的对偶。

整句也就是形式整齐均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整句中运用对偶是古文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形式。荀子在开篇就运用了“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首句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主张。

荀子对对偶的运用经常是放在比喻等修辞手法列出的例子之后来归纳总结其主张的。例如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后做陈辞“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也就表明了荀子坚持做学问要专默精诚的原则。

此外,除了通过正面对偶来递进文意,荀子还善用反面对偶来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其治学主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两根整句的分句间进行反面对偶,在说明再好的马跳一步也不可能跳得很远的同时,突出表现了资质平庸的马走万里路在于坚持这个道理。除了在例子之后进行归纳总结之外,《劝学》中直接用对偶句抒发议论,表明态度的例子也很多。

1、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2、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劝学》中,荀子将对偶运用于散句之中,散句的结构和形式都不甚整齐均匀,但也能够很好地起到表达思想的效果。

3、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上述几个例子中,荀子都是用对偶句直接发表议论,简单直接,使人一目了然。

(二)句子间对偶

句子间的对偶在《劝学》中多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兼用作为阐发道理前的例子。比如前文中比喻方式多样性的例一和例二就是典型的句与句的对偶。句子间的对偶使得文章的前后衔接更加紧密,更深入的表达作者的态度。

三、恰到好处的引用

《劝学》中的引用集中于对《诗经》的引用。全篇中有三处结论式的语句引自《诗经》,分别为:

1、诗曰:“嗟爾君子,无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爾景福。”该句出自《诗经•小雅•小明》。表达的是要谋恭其位,好正直之道,这样神明才会庇佑。荀子引用此句,完美的概括了《劝学》篇第一段中所讲述的道理,劝勉世人不辍学习。

2、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义一兮。其义一兮,心如结兮。”引自《诗经•曹风•鸤鸠》。用鸤鸠喂养幼鸟的平均来比喻君子应该用心坚固才能学有所成。

3、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引自《诗经•小雅•采菽》。言与人交往,不敢舒缓,因此受到天子的赐予。从而成为荀子坚持的为君子之道的理论基础。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荀子坚持“诗言志”的观点。因为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因此在他的论著中必然会呈现出以“圣人之道”来统摄,有“文以载道”的观念。在荀子的观念中,《诗》的论断首先都是正确的,其次是可以为己所用的。因此《荀子》中大量引用《诗经》作为其理论支撑,从而使其观点被广泛接受。可以说,《诗经》是《劝学》的理论基础,荀子利用《诗经》使其主张得到了升华与肯定。

除了上述几个特点外,《劝学》中还有其他的修辞手法在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作为《荀子》中最著名的篇章,《劝学》在行文构思上的造诣自是不必多说,其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也可谓是炉火纯青。荀子正是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阐发道理,说明主张,使得其治学态度和为人原则得以发扬光大。

摘要:《荀子》中的《劝学》可以说是集荀子修辞观和修辞特点的代表作品。《劝学》作为《荀子》的第一篇,是典型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本文将以《荀子》中《劝学》的修辞手法为例,从比喻、引用、对偶、排比以及连用和兼用几个方面讨论其修辞特点。

关键词:劝学,比喻,引用,对偶,排比,连用,兼用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一版.

[2]王海天校释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杨新生略论《荀子》修辞艺术的突出特色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二期.

[4]何兰《劝学》的比喻手法赏析语文教学研究2011年第一期.

上一篇:课文《小猫钓鱼》教学设计下一篇:学前专业见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