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精选8篇)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提高,当前现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不能够有效满足广大群众、市场的实际需求。全国第十七大报告中明确:需要将社会保险和救助、福利等作为医疗保障的基础,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作为制度的重点内容。商业医疗保险可提高商业医疗保险发展速度,并推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趋于更加完善发展。同时,还能将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补充,进而促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进。本次研究,通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险发展现状进行概述,以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出发加以完善,亦在推动我国医疗保证体系在商业医疗保险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多层次医疗保证体系;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情况

构建医疗保障体系的时候,我国于相关的政策下,积极给予相关企业/个人一定的鼓励,鼓励其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基本医疗保险投保商业的医疗险中。国务院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明确:超出最高支付度的医疗资金,需在商业医疗保险下进行解决。由此可见,通过政府主管的基本社会保险,能够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而商业保险同时能通过以社会保险加以补充。

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险的发展现状

社会医疗保险,属于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部分,其会提供法定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属于最为关键的构成环节。提供补充的配套服务,而两者相互能够达到互补的效果,均不可或缺。但是,应针对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覆盖面和覆盖人数问题

商业医疗保险,不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群的需求,如需要保险的人群、购买保险的人群。现阶段,商业医疗的保险范围非常小,通常仅能对具体范围中的个别病症住院的费用,实行定的补偿。与此同时,参保可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在时间,存在一定的障碍。

2、社会的商业医疗保险需求量和市场险种问题

当前,社会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量非常大,而高收入的人群会享受更高层次的治疗、服务。市场方面,无老年护理方面的保险,而这些风险的类型亦为附加险,主要通过主险的开展承保,不能有效保证患者实际需求。医疗保险公司实际开发产品的情况,为瀛取当前的利益,会出现一定程度短期的眼光和行为。

3、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问题

财税方面的问题,能对商业医疗保险的整体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长此以往,商业医疗保险视为商业活动来看,不能够获得相关政策大力支持。而财政部门积极鼓励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给予3%左右的优惠政策,这项政策在税前的支持比例低,不能发挥政策积极的作用。

4、赔付率、管理方法问题

所有的保险公司,在开办医疗保险工作,均为收赔相抵的利益关系。部分地区的赔付率达到280%以上,这使得医疗保险单位不能获取相应的利益。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合作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医疗方面的制度滞后,促使透明度较低,做好保险公司的医疗费用控制工作非常困难。

5、专业人员自身问题

经营医疗保险,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性,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实际来看,专业人员非常少,同时还存在部分专业人员知识的欠缺问题,促使保险公司的精算工作比较滞后,核赔力量较为薄弱,反欺诈的能力较低,从而对商业医疗保险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

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完善措施

1、开发和医疗产品的完善

国内因为地区经济水平的失衡,使得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个体需求方面的差异。可将港澳台、东南亚医疗保险相关的数据内容,结合国内实际发展的状况,以及安全方面的系数,进而合理的设计出能满足不同医疗服务的险种。此外,保险公司需给予保险产品开发深度更多的关注,从根本上转变其以往的观念。医疗保险的产品,不但可提供患者发病后治疗的费用,还能够提供患者发病前保健方面的预防资金。患病后,需加强保健和预防方面的知识。通过创办健康保健杂志方式,赠予社保人员,为其讲解基本的自我保健的知识。也可以采取开通全日医疗保健的咨询热线方式开展工作,定期聘请专业的医学家,为热线人员进行社保知识方面的解答工作。

2、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的完善

国内开办商业医疗保险时间并不长,但是还是产生较多的医疗保险的欺诈事件。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采取适宜的方式,合理的处理医疗保险的欺诈行为。承保的防线,投保人没有正式投保之前,应有效的组织相关的人员参与到不同的法制学习、教育活动中,可采取学习法规、学习规则的方式开展工作,进而明确受保人应享有的保险期限,以及免赔病症、免赔的度。风险的选择,需通过提高保费的方式,改善核保方面的工作。期间的防线,保险公司需将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调整,通过微机的管理方式,建立投保方面的档案,从而对底情实行严格的分析,以利于日后的给付、续保缓解。与医院达成协议,保险公司需指派专业人员,实行对定点医院病历和处方的监督、检查工作。理赔方的防线,应提高对医疗保险索赔单证审核方面的工作,以及对受保人医疗基本状况的调查工作,以更好地开展理赔工作。

3、法律、财税政策的完善

医疗保障体系需获得健康商业医疗险的支持和鼓励,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商业医疗保险合理的地位,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商业医疗保险发展财税的政策,同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内容。而加强政府税收的政策支持,能引导更多满足条件的个人/企业,购买到商业医疗保险,推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顺利发展。

4、人才培养的完善

高水平专业的技术团队,属于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的保障。医疗,属于高度专业化行为。所以,从事医疗保险业务的队伍需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医疗方面的知识、临床相关的经验等,进而针对性的对专业险种进行开发,培养出更多专业性的人才。

5、商业医疗保险宣传工作的完善

保险公司应加大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主要通过扩大舆论的影响方式,将商业医疗保险的特征、社会医疗保险补充作用进行展示。积极鼓励人们的共同参与到商业医疗保险中,加强自我的保障水平。

总结:因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欠缺,促使保障的程度较低,而城镇职工一般会依靠社会医疗保险。因此,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属于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商业医疗保险设立无漏洞、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而推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在商业医疗保险中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篇2

一、拓展和延伸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减轻农民大病就医费用负担

商业机构成为新农合大病保险的承保人后, 参合农民在看病就医过程中, 除了享受正常新农合报销减免外, 还将得到保险公司一定比例的大病保险赔付。六盘水市:凡一次医药费用在5000元 (含5000元) 以上的患病参合农民, 减免后剩余政策内需农民自付费用还可享受到承保机构的大病补充险报销, 报销率为70%, 两者叠加, 农民患重病所花的医药费用, 报销率可达到80%以上。毕节市:起付线为住院 (含慢性病门诊费用) 经新农合减免后年度累计自付金额超过4000元的纳入大病保险赔付。在赔付中采取分档赔付的方式, 自付金额越高赔付比例越高 (最低54%, 最高90%) , 同时赔付不设封顶线。铜仁市:参合农民在同一年度内因患重特大疾病累计医疗总费用达到10万元以上 (含10万元) , 可获得市级合医重特大疾病保险管理补偿, 补偿比例为80%。补偿不受医疗机构级别、性质、药品和诊疗目录等限制, 补偿金额不封顶。如参合农民经济困难, 经本人申请, 经合管机构同意后, 还可实行医疗费用预付制。

二、盘活合医结余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各试点地区在不增加个人筹资金额和政府投入 (合医资金和经办机构人力成本的投入) 的基础上, 从合医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六盘水市:钟山区2012年从合医基金中按参合人数36.6元/人的标准提取516.28万元为全区参合农民购买大病医疗补充保险, 2013年各县区政府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六盘水分公司签订了合经办服务协议和合医大病保险协议, 合医经办服务和大病保险同步运行, “一站式”完成参合人员基本医疗报补和大病保险理赔工作。2013年, 大病保险费用28元/人/年, 全市共支付6795.63万元, 参合人员个人年度单次或累计自负的合规住院费用达到5000元以上的按70%比例进行理赔。毕节市:大病保险按每人每年16.5元标准筹资, 从合医统筹基金中提取, 商业保险机构盈利率 (含大病保险运行费用) 为总保费的3% (超过盈利率的节余部分划回市大病保险基金, 政策范围内超支各承担50%) 。铜仁市:从各区 (县) 当年合医统筹基金中提取5%、市财政每年补助200万元组成市级合医重特大疾病补助基金, 基金由市级统筹。市级合医重特大疾病基金中的25%作为风险金, 用于合医重特大疾病保险管理风险防控。

三、发挥商业保险机构专业优势, 加大对监管和医疗费用的制约

按照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大病保险的管控流程, 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医疗过程管控。分为早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主要是核实身份, 重点是进行补偿资格审查, 根据信息系统中的信息, 结合参合人的身份信息、合医证进行身份审核, 以防止冒名顶替;审核病因, 通过入院通知书上的诊断来判断病因性质是否属于合医补偿范围;审核入院指征。结合参合人病史、入院诊断, 通过视诊对参合人的病情进行观察与判断, 要点审核是否符合入院指征。中期阶段主要是查房。提供看望服务, 重点是掌握参合人的治疗方案, 追踪病情变化, 检查是否存在挂床住院现象;审核明细, 主要审核用药、检查和治疗方式是否合理。后期阶段主要是监控内容主要有出院带药、代检查和代治疗的情况, 并再次回顾参合人住院过程, 确定是否符合住院指征。二、医疗费用的管控。包括费用审核方式、费用审核工具、费用审核重点三个方面。费用审核方式包括病历审核、网上审核、电话审核和医疗专家审核。病历审核是由审核人员通过系统明细对照病历、病历对照清单、清单对照系统明细“三对照”原则进行审核;网上审核是由审核人员通过对医疗机构实时上传的费用情况进行明细审核;电话审核是对异地住院或昂贵的检查、治疗项目, 通过电话联系外地就诊医疗机构或参合患者, 验证费用的真实性的过程。费用审核工具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医疗机构制度要求 (医嘱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住院管理制度和处方管理规定) 、药物使用原则、基本医疗保险三大目录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政策等。费用审核重点主要包括支付责任审核, 凭证资料完整性真实性审核、时效性审核、支付费用合理合规性审核。

四、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管理优势和市场化运行机制, 促进提高大病保险经办效率

实现高效、便捷、快速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有效减轻参合农民患大病垫资跑腿的负担。六盘水市:寿险六盘水公司已组建了新农合服务管理中心, 在各县区设立了经办服务中心, 采取“驻点+巡查”模式, 为参合农民提供现场和非现场两种服务模式, 全面承担参合人员就诊信息核实和医药费用审核、报销、结算、支付、调查、咨询等工作。铜仁市: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合医大病保险服务窗口专门为参合农民服务。规定凡符合政策要求, 资料齐全的, 自收到申请及相关材料之日起, 对报销所需资料齐全的实行即时结算, 在2个工作日内补偿到位;对资料不全的由商业保险机构及时通知被保险人补足所需资料;需要调查核实的, 必须在首次接到资料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工作, 对医疗机构实行按月结算。对个人的补偿资金通过转账方式转入被保险人 (或其委托人) 的银行结算账户。同时, 该市实行了合医大病就医跨省直补、医疗费用垫付和预付制。毕节市:截止今年6月30的统计数据, 全市已有1.8万余人达到纳入大病保险赔付的标准, 中国人寿正在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计算, 9月上旬受益人将得到实际赔付。

法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篇3

法国的全民医疗系统是由政府的国家医疗保险提供财政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世界各国医疗系统评估,给法国的评价为“几乎是世界上整体水平最好的医疗系统”。2005年,法国投入了11.2%的GDP用于医疗事业,人均消费为3926美元,大约77%的医疗消费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支付。这个水平远高于欧洲各国,但低于美国。

医疗保险

法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对病人的大多数医保项目提供70%的资金支持,对于治疗费用很高的疾病和长期疾病的患者可提供100%的医疗费用。患者还可以通过购买私人保险获得补充性医疗保险,这些私人保险大多是非营利性的互助保险公司。

在2000年之前,医疗保险的覆盖群体主要是工人和退休人员,一些贫困人群被排除在外。后来,新一届政府将全民医疗提上了日程,使医保覆盖了所有在法国的合法居民。

只有3.7%的医院医疗费用是通过私人保险补贴的。私人保险的补贴在眼镜、义肢、药品和牙医中则占较大份额。通常这个补贴的金额为其医疗消费金额的75%~80%,最高可能达到85%。这实际上是一种共同支付,但是患者也可以通过定期自愿向医疗保险计划缴纳保险金来实现支付。

法国的所有人口都需要强制性地购买医疗保险。保险公司都是非营利性的机构,每年会与政府进行协商,以确定当年医保的资金总额。医保基金主要包括三部分,最大的一部分覆盖了全国84%的人口,另外两部分覆盖了12%。法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法规定,公民工作收入、理财收入、赌博获益的5.25%,津贴的3.95%(退休金和生活补贴)需用于缴纳公共医保的保险金。

医生

在法国,既有公共医院,也有非营利性的独立医院(与公共医疗体系有联系),还有营利性的私人医院。大约65%的病床由公共医院提供,15%由非营利性独立医院提供,20%由营利性私人医院提供。

大多数普通医师都是独立行医,但是他们的收入却统一来自公共保险基金。这些资金不是由基金会进行管理,而是由政府负责,对医保进行管理和经营。虽然法国医生的收入只有美国同行的60%,但是他们的开销也比较少,因为他们不需要缴纳医学院的学费,而且医疗事故险与美国相比也便宜很多。法国的国民保险系统还会为那些统一征收由政府批准费用的医生们支付一部分社会保险税。

全科医生主要负责对患者进行长期照料。包括疾病的预防、卫生知识教育、对那些不需要专科医生介入的疾病和创伤进行护理,以及一些严重病患的日常监护,如果情况过于危急则需要专科医生帮忙。他们还常常需要在患者无法到诊疗室时去患者家里诊疗,这项服务常常给予儿童和老年患者。

全科医生要进行流行病调查,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包括对可能得到补偿金的创伤进行诊断,对某些疾病出具证明,出具死亡证明,对精神状态不正常的患者出具住院证明等。

全科医生的职责很像是守门员,由他们来决定是否将患者送到医院或者专科医生那边。但急救服务不需要获得全科医生的“推荐”。由于医疗费用首先由患者自行支付,然后再领取补贴金,所以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服务的地点。

加拿大的医疗保障体系 篇4

加拿大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令加拿大人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他们的医疗保障体系曾在1994—1999这六年来在世界排名上位居榜首,现在是在国际通行的。他们有着如此辉煌的成就,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加拿大的医疗制度

加拿大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模式是国家立法、两级出资、省级管理。加拿大联邦政府负责立法 1。在早年的时候,医疗保障制度只能由有钱的人享有,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促进社会福利,在1984 年加拿大国会通过的《加拿大卫生法》对整个医疗保障系统进行了改革和治理。该法提出了全国医疗保障系统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普及性,即覆盖全体国民;二是统一性, 所有省和地区都必须建立医疗保险制度, 覆盖所有必需医疗服务;三是可及性,不管贫富差距, 健康状况, 所有国民平等享受必须医疗服务;四是流动性, 即国民在国内任何省或地区就医, 都享有同等的医疗保险;五是公众管理2。

加拿大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所谓全民就是指全体的国民(移民则需要在一个省内连续居住达3个月才能获得保险身份),它的覆盖范围的也比较的广泛,包含了所有必需的医疗服务,包括了医院服务、医生的服务等等。公众不论经济状况如何,在个人缴纳规定比例的保险费用后均可以自动的成为投保人和保险的享受者,同时丧失经济能力的弱势群体和65岁以上的老人则无论其经济能力如何,都可以免费的享受医疗保险的权利3。它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有3个

层次:一是公共医疗保健(也叫做公共医疗保险),这是由政府创办的、具有非盈利性的特点,主要覆盖医院和私人医院及诊所中的独立行医者提供的医疗服务,也就是覆盖到全体国民的免费医疗服务。由政府公共医疗保健制度覆盖的医疗服务项目, 私人性的商业医疗保险不得参与。第二层次是公私互补的医疗保险计划,该层次为国民主要提供家庭护理、处方药、长期护理、康复、验光等等项目的医疗服务。这个项目中有的是由政府举办的,有的是由具有商业性质的保险机构创办的。第三个层次是私人保险,为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创办。为公众提供非处方药、卫生用品等等的医疗服务。这三个层次可以使得公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济实力来选择医疗服务,保障全体国民的医疗需求,提供了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二、加拿大医疗制度的筹资方式和支付的方式

加拿大的医疗保障体系运作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上缴的税收,还有就是来自事先设定好的医疗服务项目的销售税和彩票收入等。保险基金的筹资途径有联邦政府、省政府及投保者个人。其中是联邦政府和省政府为主,所占的百分比高达95%,政府财政的有利支持在加拿大医疗制度的发展和运行起着重要而基础的作用。联邦政府税收投入医疗服务,然后提供部分地资金支持省和地区的政府。然而由于不同区域的情况各有差异,各省区的资金的运行也有一定的差距。省级和地区的政府将税收和缴纳的保险金投放在医疗体系中,然后拿出部分来支持市政府。同时保险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们将缴纳的基本保险金作为医疗保障体系之外的医疗服务,还有部分资

金作为基本保险金纳入工伤和职业病保险机构。

加拿大的公民在看病完不需要向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和医生交费,对于全面的医疗保障系统中医疗服务的项目,公众在使用时不需要分摊费用,也无最低免收医疗费用的限制。每一年省级的卫生部制定出医疗服务的价格及医院的总额预算,然后医院和医生接受政府的一次性的付款。当然这个制度中也有关于控制费用的方法:

A、单一的、非盈利的管理体制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B、政府对医院设备实施评价与审判程序,控制医院规模与成本。比如地区医院要添加各种高科技医疗设备也必须得到有关政府的许可,以控制不必要的重复性服务及设备的高效率的使用;

C、对医生服务价格与处方的限制。4

当然对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的医疗项目,其使用者要自行地承担享受的费用或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使用。

三、对现阶段我国医疗改革的启示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医疗方面的改革难度很大。当今我国的尖锐医患矛盾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要求我们加快医疗改革的步伐。

加拿大医疗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1、实行单轨制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医疗保障模

式,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的医疗服务。加拿大单轨制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医疗保障的实行的效率,操作简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公平和平等的原则。

2、降低对弱势群体的缴费的标准,借鉴加拿大的住院保险,采用

缴小费保大病的住院医疗保险;

3、解决大医院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这是医疗服务技术密集的体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领域存很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必须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对此进行控制,在这一方面,加拿大的一些经验尤其值得称道。首先,医生主要由医生协会监管。其次, 积极导入社会化力量对医院进行监管。此外,加拿大还有一套完善的医疗卫生行业服务信用评估体系和医院经费使用效益评估体系。54、改革现行的医药费用支付方式,提高基本医疗报销比例。在我国目前存在由于政府的补贴不到位,医院为了医院自身的发展,诱导患者消费的现象。而在加拿大是根据不同的病种,设置不同的费用系数,这个是更加切合实际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洪 琪 加拿大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筹资模式特点及借鉴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年12月第24卷第四期;

2、王晓龙 柏 灵 董登新加拿大医疗保障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迪科技创业月刊中图分类号 D922.182 文献标识码 A;

3、王晓龙 柏 灵 董登新加拿大医疗保障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迪科技创业月刊中图分类号 D922.182 文献标识码 A;

4、,加拿大医疗保障制度分析;

5、周向红吴昀桥加拿大医疗保障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现状 篇5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根据享受对象可以分为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一、现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包括地、市、州、盟)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在新的医疗保险的制度下,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

参保者的医疗费用首先从个人账户中扣除,个人账户扣除后的剩余部分归属于个人。

从供给角度分析,因为付费方问题的解决,供给方(医院,医疗诊所)的问题也能解决。首先解除了价格管制,价格由医疗市场决定,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这种价格至少能够保证医院的正常利润。医院如果能够实现正常的利润,那么其提高医疗费用的动机就会消失。医院必须考虑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因而有动力维护自己的声誉,也会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约束。同时,由于在大病计划中保险公司将支付医疗费用的大头,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动力来监督医生的诱导需求行为。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

1.宣传力度不够。大家对医保的实施细则不甚了解,有的根本不知这回事。导致广大群众对医疗体制改革存在很多误解,认为这是国家在变相为自己减轻负担而将其转嫁于普通老百姓身上。

2.手续繁琐。现阶段医保体制尚不完善,各项就诊及报销手续繁杂要求甚多,患者报销一次药费可能要跑上好几趟,而一点疏忽就可能不能报销。所以,很多群众认为社保单位在故意刁难,从而对医保产生抵触情绪.3.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在调查中我们的对象提出这样的意见:作为政府公务人员和国企人员 已经付出的劳动和收入不成比例 国家欠个人太多 按现行医保改革试行 个人支付比例还是很高 应对机关事业和国企工人分别对待 加大国家负担部分。

4.基本医疗的疾病划分也不合理。一般划分为风险性疾病,日常性疾病,现在设立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让个人账户来负担日常性疾病,不允许随意跨入统筹基金。那么日常性疾病的具体划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有些慢性病很难确定归属。

二、农村新兴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

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

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篇6

社会实践参加者:沈宏芳

实践主题: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11年 1 月 27 日

地点:苏州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9亿农民,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和构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难点。目前我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非常突出,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合作医疗制度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面筹集资金,用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担负起农民医疗保障的重任,而要缓解农村医疗保健中存在的困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调查报告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江苏几个县市的运行现状及制度实施的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现状

试点至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推行了近四年,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农民还有哪些愿望和要求?如何才能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通过与当地卫生局、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开展座谈,走访乡镇卫生站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问卷方式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体会当前农民的生存状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大部分农户的认可,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中的政策与法规问题

在政策与法规方面的缺失,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名存实亡,并且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根基不牢固。

1.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失灵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虽然全国农村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但在大多数地区,政府资金大部分投到县级卫生机构,导致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几乎名存实亡。随着经济发展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不相适应,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2.缺乏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法律规范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长期以来是通过行政命令等手段强制推行,没有法律规范,主观随意性大,容易形成“一紧二松三垮台”局面,缺乏法律保障也是导致新时期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要保证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发展,同样必须有法律作为后盾,不能仅停留在卫生管理部门的条文和规定上。今后的医疗服务保险市场将由医疗服务需求方、提供者及作为中介组织的保险公司组成,其顺利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力量。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问题

医保资金筹措难问题是实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一只拦路虎,这个问题不解决,医疗保障体系就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究其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1.中央政府对改革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重建主要是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卫生医疗事业本是公共产品,政府对其必要的投入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近些年由于指导思想的原因,国家对合作医疗没有明确的筹资政策,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也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仅仅是象征性的。1991—2000年,中央政府拨给合作医疗经费是每年50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也是每年500万元经费,全国每年各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总投入,让8亿(该期间的农业人口数量)农民分摊,平均每人每年约1分钱。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目标,而且增加了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最终削弱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我国一直以来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明显不足,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缺乏。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措困难,医疗制度覆盖率依然很低

据调查,我国医疗保障覆盖率仍然处在很低水平。在我国城镇居民中,医疗制度覆盖率为55.2%,而在人口众多而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制度覆盖率仅为20.9%,其余79.1%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部分群体一旦生病,所有的医疗费用均需自己承担。截至去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8000万人,8000万相对于9亿农民而言,还不到1/10。农村合作医疗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县乡政府、村集体和乡镇企业。政府从财政中为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所有费用是不实际的,各级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又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乡村两级负债累累,乡镇企业不发达,加上税费改革滞后,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乡村两级全靠国家转移支付来维持工作运转,更无资金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因而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农户反而成了合作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少基层县、乡政府的财政紧张,导致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投入启动资金缺乏,农民参保率低,基金规模小,医疗制度覆盖率偏低。从1990年初以来,不少地方重建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往往因为筹措资金困难,设计存在缺陷以及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持续时间很短。

(三)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偏低,医疗服务水平不高

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学历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这种状况与卫生部在2004年的统计结果基本吻合。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大专学历人员17.1%,中专学历人员59.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这种学历结构,直接影响了其医疗服务水平,使得许多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沦为农民买药的药店,间或为年老体弱者提供简单的上门打针挂水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医疗服务需要。

三、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低下

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是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农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单位,也是这三级医疗机构。这三级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和水平,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取信于民的又一关键。但是,从全国来看,还存在明显的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使得医疗服务提供者转型为以服务换取收入的组织,即使是公共卫生机构也不例外。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呈现民营化趋势。据统计,到2005年,江苏省有2253所村卫生室为公私联合形式运营,165所为私人经营或已变成个体医疗点,占到全部卫生室的约20%。还有一些卫生室在形式上承包给医疗卫生人员,但实质上由于村委员会放弃了管理,而与个体医疗点没有什么差别。同时,乡镇卫生院面向市场,但医疗市场并没有完全放开。所以,无论是民办还是公立,所有卫生服务提供者均以按项目付费的方式向病人收费。在激励结构发生变化之后,供方诱导下的过度消费问题也在乡村医疗部门出现,各级卫生机构和卫生从业人员都缺少主动降低医药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导致医疗费用的畸形增长,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更加难以捉襟见肘,无法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筹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施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坚持以农民自愿参加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但是国家对新型合作医疗没有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前提下,各级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又往往给下级政府下达完成比例的各种硬性指标,如江苏规定参合率要达到80%以上。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常常使基层干部无所适从:既要完成指标,又没有强制执行的手段。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干部一般采取只好逐门逐户边做工作边收取的方法,但由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程度不同,导致筹资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影响了基层干部的筹资时积极性,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还有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挫伤农民参合的积极性。有些地方采取集体垫支、包干方式筹集资金,筹资效率是提高了,但又不利于培养农民主动参合的意识。

(三)农民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农民是合作医疗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是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之一,如果缺失农民的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参加合作医疗的态度。农民的认知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政府对合作医疗的宣传程度,二是农民自身的接受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合作医疗主管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印发一些小册子,张贴一些标语等等,其手段和力度都值得商榷。而农民的接受能力则取决于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收入、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但现实中,一般是年轻些的农民文化水平较高,但这部分农民平时多在城市打工,家里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且在家庭经济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即使能够认识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也多因“不当家”而影响资金的及时筹集。此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农民重眼前、轻长远,重事实、轻教育,认为自己目前身强体壮,不需要现在就花“冤枉”钱,更何况现在的报销比例也没有达到农民的预期值。因此,如何让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知度,是关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

三、构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改革人员培养模式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合作医疗的运作,关键还是靠人。而目前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较低、人才匮乏,因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由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或由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面向农村的学员进修班,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二)规范报销程序,建立医疗费用控制制度

1、改进简化报销手续,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及时、足额地领取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制度开始初期,取得农民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报销小额费用,可以通过把补偿过程转入管理部门的内部循环系统完成。如由财政统一拨款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对参保农民建立家庭名册、健康状况、结算补偿金额等基础性数据,农民可随时查看。当农民住院看病时,直接按规定实行电脑结算,扣除补偿部分后再收费。补偿部分由医疗机构定期汇总统计上报,由相关部门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简化农民的报销手续。

2、建立费用公开制度,控制费用虚高

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不合理支出,是新型合作医疗成败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目前,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较城镇职工差异悬殊,但是,农民需要支付的医疗服务价格却与城镇职工相同,出现农民支付需求不足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滞销的两难困境。而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提升农民的医疗需求支付能力,但可能会拉动医疗消费价格进一步提升,继而抵消或损失合作医疗制度的效率。因此,必须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实施统一、公开、透明的价格制度,由政府施以强有力的干预,有效控制医疗消费价格的虚高和抬高。

(三)探索科学筹资途径,建立医疗保障新格局

资金筹集是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筹集资金要广开渠道:一是向农民筹资,提出具体的政策规定,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筹资方式,如在农民自愿和知情的前提下,农民个人缴纳的资金可从政府对农户粮食直补费用中扣缴,或采取滚动筹资等,从而降低筹资成本。当然在筹资过程中要与农户签订合同,开具统一的收费发票,做到手续齐全、责任清楚;二是向政府筹资,建议增加省财政扶持苏北、苏中地区的力度,对苏北非财政转移支付县、农业人口较多的市辖区和苏中经济困难的非转移支付县,应该首先合理确定地方各级财政负担比例,然后省级财政再予以一定金额的补助,以推动这类地区更好地开展合作医疗工作。此外,针对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政府还可以考虑通过调整税收的使用方向、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彩票和建立合作医疗基金等方式,为农村合作

医疗筹集资金。经济发达的农村应鼓励农民参加商业保险,逐步形成家庭保障、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和商业性医疗保险互为补充的多元化保障新格局,将民政、卫生、残联、妇联、卫生扶贫等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农民获得适合其预期与经济承受能力的医疗服务。

(四)改革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农民认知水平

政府要依靠行政手段,针对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识不足问题,改革宣传教育手段,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办法、参加人的权力与义务以及报销和管理办法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或其他方式详尽地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和体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树立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干部要从宣传发动阶段开始,抓实基础工作,打牢群众基础,既要让群众充分了解合作医疗的先进性,又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道理讲透,变农民“要我保”的观念为“我要保”。在工作中要讲究实事求是,把报销范围和比例对农民讲清,不能过分夸大合作医疗的作用,以免农民期望值过高,使结果适得其反。

四、结束语

经过对这些的调查,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耳闻目睹了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医疗制度建设方面的不断完善。当然,我们也体会到了农民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也注意到了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时存在的问题。就我们所学的财政学专业而言,结合这次社会调查的主题,我们充分认识到,各级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新思路,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五、参考文献

[1]毕泗生 齐子忠 彭树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12月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5》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2月

[3]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中国卫生部网站2006年4月25日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篇7

数据库是事务处理、信息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将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起来, 以提供存储、维护和检索数据的功能, 使应用系统可以以统一的方式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信息。在所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都不直接与用户打交道, 所以也常被称作“后台”;直接与用户打交道的是应用程序, 也常被称为“前台”。目前广泛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是SQLserver软件, 也是本课题研究着眼点, 这对于所有使用SQLserver软件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是普遍适用原理。

一、中小图书馆的数据库应用结构

数据库 (DB) 应用结构是从数据库最终用户角度来看, 是数据库运行的软、硬件环境;通过这个环境, 用户可以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用户可以通过前台访问数据库, 也可以通过后台访问数据库;用户们可以执行不同的操作, 而且目的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可以查询数据、修改数据或者是统计数据以及生成新的数据。研究显示, 中小图书馆所采用的数据库应用结构是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专业上也叫C/S体系结构。图书馆的所有业务数据储存在服务器的DB中, 服务器通过SQL server软件 (DBMS) 对数据库 (DB) 中的数据进行操作和管理 (后台运行) ;客户机应用程序 (集成管理软件) 负责业务逻辑和向用户提供数据, 并通过交互界面显示给用户 (前台运行) 。应用程序把用户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要求处理描述成T-SQL语句, 并将T-SQL语句送至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的SQL server执行该T-SQL语句后, 产生处理结果, 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的应用程序, 再通过应用程序显示给用户。T-SQL是SQL server使用的一种数据库查询和编程语言, 使用T-SQL语言可建立、修改、查询和管理关系型数据库DB。在图书馆C/S数据库应用结构中, 所有用户应用数据都以关系型DB的形式储存在SQLserver服务器的硬盘上;由于数据集中, 且一切依赖于计篁机的软硬件, 数据的安全性就至关重要。开发商开发的集成系统虽有备份和恢复策略, 但对一些计算机硬件的灾难性数据抢救并无安全保障预案可行。所以针对中小馆具体情况, 急需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二、数据库的故障种类

在现实当中数据的安全、可靠问题是无处不在的, 硬件故障、软件错误、病毒、误操作或故意破坏时有可能发生。数据库系统中发生的故障是多种多样的, 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1.事务内部的故障。2.系统故障, 这类故障影响正在运行的所有事务, 但是并不破坏数据库。3.介质故障, 这类故障会破坏数据库或部分数据库, 并影响正在存取这部分数据的所有事务;它的破坏性是最大的, 有时会造成数据的无法恢复, 使系统的备份、恢复策略失效。4.计算机病毒。5.用户操作错误。6.自然灾害。7.失窃。

三、数据库的安全性技术

上面所列数据库各类故障会造成破坏数据库, 使数据库中的数据部分或全部损坏丢失。因此, 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提供了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正确状态的功能, 这种功能称为恢复, 数据库的恢复是以备份为基础的。

1.备份策略, SQL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后台提供了集中备份软件;主要支持四种备份类型: (1) 完全备份。 (2) 差异备份。 (3) 事务日志备份。 (4) 文件和文件组备份。针对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图书编目数据新增频度基本是每学期 (半年) 增加一批新录入编目数据, 但流通数据每日每时都在动态之中的特点。

通过对四种备份类型比较研究后得出结果为, 中小图书馆应采取备份策略如下:

(1) 每2个月进行一次完全备份, 备份方法是在服务器上打开“企业管理器”通过选择备份数据库进行数据库完全备份。

(2) 差异备份应在每个工作日早8:00至晚8:00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这样可防止流通数据一旦丢失, 可通过恢复数据把误差缩小在最小范围, 1小时之内误差可通过手工记录补齐。备份方法也是通过“企业管理器”实现, 应注意设定成后一次差异备份覆盖前一次差异备份, 避免浪费服务器硬盘空间。设定时应通过编辑“调度作业”指定每天发生周期1小时。同时必须启动“SQLserver Agent”代理服务 (通过“企业管理器”的服务管理器可启动) 。完成 (1) (2) 步骤后的备份策略为完全备份加差异备份。

2.恢复数据库, 当数据库出现故障或异常毁坏时, 可以使用数据库备份的数据对数据库进行恢复。通过“企业管理器”的“还原数据库”功能可实现对数据库的恢复。但在恢复之前一定要在‘数据库属性’中设定“限制访问”。

在恢复过程中, 除了要限制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外, 如果数据库的事务日志没有损坏, 还可在恢复之前进行一次日志备份, 这样可将数据的损失减小到最少。恢复的顺序如下: (1) 最近的完全数据库备份。 (2) 最近的差异数据库备份。 (3) 按日志先后顺序恢复自差异备份之后的所有日志备份。如无日志备份此步可免。

3.问题的提出。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可发现, 数据库所有备份策略和数据恢复都是集中在后台通过DBMS实现的。备份的介质也基本局限在服务器硬盘或移动硬盘。一旦发生硬盘意外损毁、病毒破坏硬盘、自然灾害等对后台造成的灾难性事件和数据意外失窃等等不可预见事故。这时数据库连同集中备份数据同时被毁;发生这种情况时, 数据安全无法保障。如何制定数据遭受灾难性事故抢救预案将为下面研究重点。

四、研究构建中小图书馆数据安全多层次、分散式保障体系结构

怎样解决通过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后台集中备份产生的风险隐患。风险分散无疑是一切安全问题的最好规避法则。经对前台应用程序 (以金盘集成管理系统为实例) 各功能模块和后台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小图书馆各部门日常业务管理, 完全可以构建出一揽子解决方案:

(一) 后台备份。如前面的研究:第一步要在后台对数据库实施完全备份加差异备份策略 (如前提出策略) 以确保数据库日常安全维护。

(二) 前台备份策略。逐项研究应用程序的各项功能模块, 通过数据库模型多次实验得出:通过应用软件“导入/导出”功能可实现对机编marc数据的复制导出;marc数据包含所有图书编目和期刊编目数据;同时馆藏信息“登录号、索书号”等也可同时随905字段导出;读者信息可通过读者模块导入/导出功能导出并转存。流通信息中包括非常重要的读者借还信息, 但一般前台不能直接导入/导出;经研究发现流通信息可通过流通模块中的‘高级报表设计器’转换导出;通过数据转移技术转变成文本或Exce L数据并转存在客户机硬盘上。

同样馆藏信息、期刊订购信息、期刊签到信息都可以通过前台的“高级报表设计器”转移出来并储存 (转储) 。馆藏信息通过馆藏维护模块实现数据转储;期刊订购和签到信息通过期刊管理模块实现数据的转储。

(三) 数据安全多重保障体系逻辑规划。结合图书馆各业务部室日常业务管理, 对照数据库中各“基本表”的逻辑结构, 设计出各部室管理中月、周、日需掌握业务数据;同时把需对数据库备份的数据结合在日常业务数据中;把这些数据通过前台的“高级报表设计器”设计出台。想实现这些一定要深入研究数据库系统中的“表格设计器”;因为通过“表格设计器”可把数据库中所有数据根据用户需要转移到指定客户机硬盘上;也就是说能够实现对所有数据库数据的前台分散备份。这样就分散规避了后台集中备份的风险。

各部室结合本部室日常“业务数据”管理同时, 分散备份“数据库数据”构划详情见分布表 (由各部室主任分别备份在自己的客户机硬盘上) 。

五、通过前台备份的数据如何实现恢复

前台备份数据的恢复经在模拟数据库上多次实验研究, 证实是可行的。图书、期刊的marc数据和部分馆藏数据通过前台的馆藏维护和期刊维护模块的导入功能即可恢复;读者数据也可通过前台模块导入;其他数据只能在后台通过数据转换技术导入。

(一) 数据转换技术。数据转换包括改变数据格式、重构数据等。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能将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转换服务DTS;DTS导入/导出向导可以将文本文件、Exce L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导入指定的数据库基本表中。只要把前台备份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基本表”中要导入“字段”一一对应, 就可恢复数据库中的数据。

(二) 数据的恢复。打开“企业管理器”选择“工具→数据转换服务→导入数据”;按导入向导的提示, 即可将考备复制在服务器硬盘上的前台备份数据导入数据库中。

六、结语

通过后台完成对数据库的完全备份加差异备份, 只要备份数据保持完好, 一旦数据库发生数据丢失或瘫痪, 都可通过DBMS系统恢复数据库。

如果发生后台备份数据与数据库同时损毁的灾难性事件, 那么就可启动数据安全保障应急预案, 将前台分散备份在各客户机的数据集中整合;通过前台导入和后台DTS导入向导, 将各部室分散备份的marc数据、读者数据、馆藏数据、借还数据、订购数据、签到数据等恢复到重新建立的SQLserver服务器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各部室在日常数据管理的同时顺便即可把以上数据分散备份;这些数据可以“文本文件”或“Exce L电子表格”的形式备份在各客户机硬盘上即可。本课题研究构建的数据安全的多层次, 分散式保障体系是可行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应用结构, 研究了数据库的故障种类和安全技术。对灾难性故障的数据安全保障做了可行性的实验研究, 通过实例研究构建了中小图书馆数据安全多层次、分散式保障体系。

关键词:中小图书馆,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郑阿奇.SQL Server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苗雪兰.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篇8

关键词:免费体检;医疗保障意识;宣传力度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91-01

一、调研背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两大模式:1.基本医疗补助与大病统筹补助相结合模式。基本医疗指门诊或住院费用小于5000元(含5000元),大病医疗统筹指5000元以上至个人最高补偿额内的住院费用和规定特殊病症符合规定范围的报销。2.大额费用补助与小额费用补助相结合模式。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医疗费用的补助,分为小额医疗费用补助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两部分。小额医疗费用补助指门诊费用补助,每年8-10元。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指住院医疗费用补助,每年5000-8000元。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政策,从通俗的层面理解是这样的:大家都把钱交到一个账户里,谁有需要就先给谁。[2]

二、结果分析及原因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1份。其中的对象年龄分布从13~80岁,涉及了几乎各个职业以及各个年层次,分布广泛。主要以金华市罗店镇为调查地点。

(一)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现状。目前,罗店镇老龄化现象突出,高血压是高龄人口的高频率病。镇医院长期以来免费为村民量血压,并向前来咨询的村民提供防治高血压的基本常识。从每年的民意调查来看,村民对医院的满意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除此之外,镇医院每两年组织一次大型的免费体检活动,活动会开展三到五天,几乎每个医护工作者都参与其中。体检项目涉及血压、心率、肝功能等。体检在每个村设点,服务对象涉及到所有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民和办理医疗保险的居民。很多家庭因病致穷。村民作为政府的惠民措施,该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改善民生。目前,乡镇级医院普通门诊的报销比例为30%,针对低保户的报销高达90%。[3]

(二)村民的医疗保障意识喜忧掺半。目前,罗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医疗费用的报销工作不够简化,一般的报销过程无需过多的手续,方便快捷,服务周到,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整个报销流程。该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认为,村民只要对农村医疗合作政策有大致了解即可。罗店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多年,那么村民究竟对该政策了解多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罗店镇村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走访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比较了解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对此表示认同,绝大多数村民有医疗保障意识,他们知道进医院看病的部分费用是可以向政府报销的。但少数村民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和认同的现象却依旧存在。罗店村目前共有500多户人家,总人口数达1500多。直到2009年,宣传工作是由医院职工负责的,近两年,镇政府将资料经村委会发放给每户居民。但无论如何,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不可能当面向每个村民详细解释。不光是医疗,其他方面也存在着类似问题。

(三)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尚有不足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一有新政策下达,罗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会制作活页,挨家挨户地发放。村民对信息的接收显得被动。据了解,罗店镇的大多数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常住村民中,老人和小孩占了很大比例。总体说来,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根本不识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工作增加了难度。2.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不到优惠。由于户籍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外来务工人员不能享受到农村医疗合作政策的优惠。因此,每年的免费体检只针对本地居民,外来民工被排除在外。外来务工人员两三年来没有体检的状况比较普遍,除了他们的健康意识有待加强外,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4]3.统计工作有待加强。虽说当地居民在体检前都会被通知到,但是事后却没有切实统计真正去体检的人数,不能保证免费体检开展产生的实际效果。另外,罗店镇常因在外打工而错过体检时机,现在他们可以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这也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

三、如何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受到家庭收入、政府的政策推行和资金调配、村民的医疗保障意识、从医人员的专业素养、农户集资、医院的医疗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一)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合作的宣传力度,政策执行应更加细化、透明化,将国家下发的政策制度落到实处,保证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同时,民众自身也应主动了解相关信息,提高争取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扶持基层医院。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扶持,增加资金的投入,培养优秀的医护人员,同时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如此一来,群众在社区卫生院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逐步改变部分群众一生病就要往大医院跑的局面。[5]

(三)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就民工健康问题方面而言,要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体制,特别是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保证他们也享有医疗方面同等的福利,这从人道主义和当地实际利益来看,都是必要的。

四、总结保障

罗店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村民带来了实惠。但受到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这需要政府、医院、村民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作者单位:林乐静 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学院

吴众垚 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曾国.重建中国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集体经济,2010,05.

[2]蒋蔷.简论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J].历史教学问题,2010,05.

[3]李敏.浅談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0.

[4]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08.

[5]李敏.浅谈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0.

上一篇: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下一篇:医疗纠纷培训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