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分析(精选8篇)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分析与监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包括了化学、分析化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共10章,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环境标准。第2章是水和废水监测,介绍了水质污染与监测的目的、方案、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技术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第3章是空气和废气监测,介绍了空气污染的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方法和仪器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第4章是固体废物监测,介绍了固体废物基本知识、样品采集和制备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第5章是土壤质量监测,介绍了土壤基本知识、监测方案、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第6章是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介绍了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第7章是噪声监测,介绍了噪声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标准和监测方法。第8章是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介绍了放射性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监测对象、标准和监测方法。第9章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介绍了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包括数据的处理和表述、标准方法、标准物质以及标准化管理的内容。第10章是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简介了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的技术。实验部分包括17个实验内容,其中水监测项目11个、气监测项目2个以及噪声、土壤、固体废物和头发中含汞量的测定各1个。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监测工作和研究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2、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原理、质量保证的意义,并且掌握其基本内容;
3、掌握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技术等有关内容;
4、熟练掌握环境监测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化学(无机、有机和分析)、仪器分析,环境微生物学。这三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原理,掌握各种监测技术。可以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在工作和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环境标准。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和研究中的重要性,掌握环境标准的概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环境监测的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和特点。
3、熟练掌握:环境标准的概念。
第2章水和废水监测
(一)课程内容
介绍了水质污染与监测的目的、方案、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技术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水质污染与监测的目的、方案、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技术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2、掌握:水质监测的方案、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技术。
3、熟练掌握:水质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常用分析方法等基本概念。
第3章空气和废气监测
(一)课程内容
介绍了空气污染的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方法和仪器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空气污染的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方法和仪器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空气污染监测的目的。
2、掌握:样品采集方法和仪器。
3、熟练掌握:空气污染的基本知识、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4章 固体废物监测(不作考试要求)
第5章 土壤质量监测(不作考试要求)
第6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不作考试要求)
第7章噪声监测
(一)课程内容
介绍了噪声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标准和监测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噪声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标准和监测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噪声的标准和监测方法。
2、掌握:噪声的基本知识。
3、熟练掌握:监测仪器。
第8章 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不作考试要求)
第9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一)课程内容
介绍了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包括数据的处理和表述、标准方法、标准物质以及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包括数据的处理和表述、标准方法、标准物质以及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2、掌握:数据的处理和表述、标准方法、标准物质。
3、熟练掌握: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第10章 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不作考试要求)
实验部分(不作考试要求)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它们的含义是: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掌握:要求应考者应该掌握的课程中的知识点。如简答名词和概念等有关内容。
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基础知识和应用等。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知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能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关于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帮助应考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六)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可能采用的考试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问答题等类型(见附录)。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份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下列哪些属于水质监测中的有机物指标()。
(1)pH(2)As
(3)COD(4)水温
二、名词解释
如:溶解氧。
三、简答题
如:环境监测的目的。
四、问答题
1.1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
环境监测是人们为了改善环境污染持续严重化的一种手段, 目的是及时发现影响地球生态、人类生存的一些环境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排放物等进行监视、测定, 分析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预测其对环境破坏的可能性并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方面, 物理指标监测:主要针对噪音、热能、电磁波等进行监测, 这些污染广泛的存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运输、建设等过程。如建筑施工会产生噪音, 钢铁冶炼过程会产生热能等。第二方面, 化学指标监测:主要正对与空气、水质、土壤等。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O2) 、二氧化硫 (SO2) 等含量监测。一般火电厂、冶炼、化肥制造等过程易产生此类污染, 特别是化工企业对水质土壤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污染, 污染程度与生产技术高低、污染处理程度有关。第三方面, 生态系统监测:主要针对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的监测。如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导致土地沙化。又如宠物的弃养、放养等造成的环境生态的影响。最接近我们生活的“流浪狗”, 先不论饲养的宠物狗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负担 (狗的能量消耗、污物排放等) 由于主人的弃养造成流量狗的到处觅食、肆意繁殖等, 给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直接影响了环境的质量。又如近几年我国引入的一个外来物种“鳄鱼龟”流入宠物市场, 很多人不会养将其放生, 可这种龟天性凶猛、食量惊人, 而且繁殖力极强, 给所放养的湖泊、河流的一些生物种群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此外, 人工饲养的一些鱼、龟等动物, 已不适应外界的生存环境, 其死亡后尸体得不到处理, 也会给河流、土壤等环境带来破坏。
1.2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有两方面, 一方面通过对环境的监测掌握环境的质量状况及环境发展趋势, 通过对环境监测报告的分析, 第一时间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 避免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等难以挽回的环境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环境监测对污染源进行监督、管理, 控制污染源废水、废气等排放, 监督、促使相关单位及部门对污染源排污的处理, 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在监测过程中所获得的监测报告, 主要用于研究和环境评价两个方面。
2环境监测的手段
2.1环境监测的特点
首先, 环境监测具有连续性。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不同状况下, 环境的表现也各有不同, 而且环境易随着时间、空间等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对环境的监测要保持连续性、持久性。从连续的、大量的监测数据中才能分析出科学的、正确的环境发展趋势及环境变化规律。短暂的、一时的监测没有研究价值, 对环境的保护也起不到真实、有效的作用。其次, 环境监测不能只对局部的、单项的环境因素进行监测, 整个环境生态是一个循环的整体, 因此环境监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酸雨现象, 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溶于雨水, 降到地面。酸雨降到地面后又会对地面生长的农作物及动物、人畜等造成危害。这种污染是循环的, 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广泛的, 通过对空气或土壤的单独监测获得数据不能满足对当地环境研究或评价需要。必须对该地区的空气、土壤、生物等进行综合的考虑才能对该地区的环境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2.2环境监测的手段
环境监测的手段很多, 有化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 生物监测法等。1.化学分析法:常用于空气监测、水质监测等领域, 是利用监测物的化学性质对其质量或体积进行计算。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其缺点是灵敏度不高, 在监测浓度较低的污染物时误差比较大。例如:利用化学分析法监测空气中硫化氢 (H2S) 的含量。首先, 按要求采集样本。其次, 利用硫化氢被碱性溶液锌氨络盐吸收后在酸性溶液中会释放出硫离子的特性进行化学反应。再根据化学平衡式计算空气中硫化氢的含量。最后, 对每次测定结果进行记录、整理, 形成环境监测报告。此外, 化学分析法还包括化学发光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等等, 其应用都很广泛, 方法也比较多样。如电化学分析法又可分为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等。2.仪器分析法:主要根据监测物质的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利用仪器进行分析。仪器分析法最大的优势就是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分析结果准确。仪器分析法主要包括色谱分析法、光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等。其实仪器分析法就是在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的基础上使分析过程更加科技化, 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3.生物监测法:主要通过对生物体内 (动物、植物等) 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 来掌握环境的受污染程度。如日本海啸后, 在核辐射的监测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生物监测法, 通过对生物的研究分析核辐射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及破坏范围的扩散状况。又如对土壤农药残留状况的监测, 就可以采集相对的植物样本, 对植物样本的农药状况进行分析, 以更好的了解农药残留可能造成的污染及危害。
2.3环境监测手段实施的要领
随着科技的发展, 通过仪器分析法来进行环境监测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其实不管是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或是仪器监测等, 最重要的是掌握监测实施的要领, 这样才能获得最准确、最有价值的监测报告。首先, 环境监测中分析样本的采集一定要规范。采样的布设、采样的地点、采样的方法、样品的储存等都必须严格按照采样要求进行。如在空气的采样中, 有时会受天气、地势等影响, 无法按照理论要求进行布点, 这样采集到的样品很难准确的反应所要监测的环境的真实状况。其次, 环境监测手段一定要慎重选择。第三, 在使用仪器分析时, 使用前一定要对仪器的性能进行系统的检查, 并作好校对和调试等工作, 注意仪器的正确使用和使用时的影响因素, 尽量减少监测误差, 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此外, 不同仪器的灵敏度、分辨率等也有一定差异, 在使用时一方面要针对监测状况选择最合适的监测仪器。另一方面要对不同仪器的优缺点有充分掌握, 将仪器系统误差降到最小。第四, 环境监测分析时, 对监测中的影响因素应充分考虑。如监测过程中的湿度、噪音、震动等, 在分析时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确保监测结果不受大的影响。第五, 环境监测不论是传统方法还是最新手段, 其操作都要由人来完成, 因此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着监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等。第六, 环境监测尽可能采用统一标准的方法, 这样有助于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统一性。避免因人员主观意识误差而造成的监测质量的下降。
3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是一项利在当今, 功在后世的项目。首先,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 人类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 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 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问题的严重化, 这些环境问题会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监测就是利用不同的监测手段对环境质量及环境发展趋势等进行连续的、全面的、科学的监测,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研究等及时的改善环境状况, 有效的监督废水、废气等的排放, 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 是科学管理环境的基础和依据。其次, 环境监测为污染事故、污染纠纷提供了科学的处理依据。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 对环境受污染的状态、程度、危害等进行客观的评价, 提供解决环境污染的途径及方法, 制止对环境的长期性、持续性破坏, 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良好维持与发展。最后, 环境监测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环境污染对人类居住环境的严重破坏性。人们一方面寻找新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等) 代替传统的能源的使用, 尽量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人们积极的研究、开发能源的利用、加工技术等,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果, 同时降低排污。强化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人才的培养, 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以实现人类文明的长久延续。
4结语
环境监测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仅空气监测一项所涉及的污染源就达一百多种, 可见环境监测任务重、过程复杂等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环境监测的手段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环境监测不仅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有其重要意义, 还影响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手段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也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长远发展的需要。
摘要:随着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等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 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 已引起世界对环境破坏的警觉。我国是产煤大国, 也是一次能源消耗大国。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政府等部门重视程度的坚强, 虽有所改善, 但短期内环境问题任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境监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测, 避免了化境的进一步恶化, 为人类的生活、居住提供优质的环境保障。
关键词:环境监测,手段,意义
参考文献
[1]谭励, 李冬, 郭雪, 于重重.基于Zigbee网络的温室环境监测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1 (03) :77-78
[2]廖娟, 上海大型港区自动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总体方案[J], 中国市政工程, 2013 (01) :282-283
关键词:环境保护;监测;影响评价;作用与地位;分析
1、前言
新時期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手段也日趋先进。环境监测分析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基于环境监测来完成的,通过环境监测的监督功能,可以为环境评价的提供准确的信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对环境监测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推动力,而后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引用先进设备这是实现有效监测重要措施。
2、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在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主要是通过环境监测来实现的,首先监测拟建项目,其次是具体项目。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监测计划,并且在完成项目后对其进行验收监测。可见,通过上述途径,可以使环境监测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环境监测提供相应的数据来对环境影响给出准确的定位与评价。总之,对于一个建设项目而言,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影响的评价是基于环境监测完成的。如果要建设一个新的项目,那么首先要在现场对其环境进行实际勘察,然后对其进行监测,便于准确掌握项目现场的环境状况。对环境监测的数据做好如实记录,才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为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准确展开,就要保证环境监测所提供的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
(2)如果要进行能源污染分析,就要借助于追踪分析的途径来实现,重点分析污染所呈现的规律特点、分布状况以及监测条件。通过对上述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对未来的污染变化的趋势进行合理估计和预测。与此同时,还可以对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再加上对水文、气象等污染状况的掌握,制定相应的预测模型,这就可以为拟建地的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还可以确保环境监测计划能够顺利展开。
3、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地位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作为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制度而言,主要是由环境监测以及环境评价组合而成,二者也存在必然的联系,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对于一个项目而言,如果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合理评价,就要对其建设地的环境要素展开合理有效的分析,主要包括该地固有的环境容量等方面。此处的环境容量主要包括大气、水以及噪声等方面。此外,除了要进行环境容量分析,还要对其建设地所潜在的影响力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还要对建设地的承受能力做出合理分析,确保其适应该地的环境影响以及变化趋势。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中,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必须充分掌握环境监测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确保所得数据满足环境容量的相关要求,然后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的工程建设项目。
(2)环境监测的监督功能。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不可或缺地需要各方面的压力来对其进行监督,环境监测在监督力度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成为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一个项目建设必须满足环境需求,因此需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合理的分析,确保项目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规划。这种分析是建立在可靠数据基础之上的,而这些数据正是通过环境监测而得到的。
(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项目方要求有必要的环境评价,因此评价单位就需要对建设地进行实际环境考察,进行环境监测。一方面可以搜集监测数据,然后对其进行整理评价,确定了数据可行性的基础上,再确定环境的可行性。如果项目已经建成并且被成功使用,也还需要对项目进行合理验收,通过验收来掌握环境的影响评价效果,查看最初的预测环境影响评价与实际环境影响力是否具有一致性。可见,只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才能够对项目进行准确环境影响效果定位,并验证项目的可行性。
4、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弊端
4.1环境监测缺乏动力
之前,我们国家十分注重经济效益,甚至是不惜牺牲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后来,我国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此时的环保意识才开始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国家依然缺乏相对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环境评价单位还可能会压缩监测工作量,甚至是在表面工作上下工夫。可见,环境监测部门不仅缺乏责任感,而且缺乏工作动力。
4.2环境监测质量低
虽然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可是对环境却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严重破坏。为了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就需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然而,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以及监测设备都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人为与自然等双重因素的不足共同限制了环境监测的发展,这就可能导致监测所得数据缺乏代表性,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可靠性。
4.3仪器使用率偏低
环境监测过程需要涉及很多仪器,而且都是标准配置。但是,这些仪器的存在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只是按照监测站的要求进行购买而已,这不仅会导致仪器的使用效率偏低,而且可能会造成数据的不合理性。
5、加强环境监测的措施
5.1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
对于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而言,必须对监测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要不断加大对于环境的监测力度。与此同时,还必须确保环境监测的科学性,以得到科学而且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
5.2完善环境监测责任制
在完成了一项环境监测之后,要对其数据进行合理分析,这个过程需要有专家参与,来共同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完善环境监测责任制,加大对于环境监测的控制力度。
5.3推广使用新技术
通过推广运用系技术不仅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环境监测,而且可以在更短的检测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监测数据,大幅度提高监测效率。
6、我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及总结
1.环境监测技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环境监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高度集成化以及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先进的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例如,痕量以及超痕量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不断普及,通过利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可以检测0.1PPb的痕量元素,对于浓度低但是危害性大的污染源,例如重金属等可以进行准确的评价分析。
2.环境监测分析朝着项目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在环境监测分析报告上,将逐步朝着由基本的环境质量报告、环境污染源报告以及专项监测报告组成的环境报告体系发展。在环境监测分析报告上形成重点以大气、水质、土壤以及生态环境为主的分析评价体系,而且更加侧重于环境分析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通过形成系统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强化对于检测项目的整体控制管理,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3.环境监测技术覆盖内容进一步拓展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范围不断拓展,环境监测技术逐步朝着监督性检测、污染源监测、自动检测以及比对监测方向发展。在水生物的检测上,重点开展生物毒理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监测,做好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水华的监测分析。同时借助于卫星遥感信息的生态监测,深化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分析,形成系统的生态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由较窄领域朝着全方位多体系的监测方向发展,并由传统的地面环境监测向着遥感环境监测方向发展。
4.现场化监测将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研究重点
在当前时期各种环境污染事故层出不穷,对于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借助于各种多功能化以及小型化的现场环境检测设备,可以在环境污染事故现场进行污染事故的迅速检测,避免环境污染事故影响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对污染事故形成事前预防、事中遏制以及事后处理的模式。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制度主要是由环境监测以及环境评价组合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建立在有效环境监测的基础上的,可见,环境监测在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杰,剑敏,浅析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年01期.
[2]彭筱峻,袁文芳,朱艳芳,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西化工,2012年02期.
[3]罗淑华,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监测中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3年06期.
本文在分析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增强环境管理能力方面,急需高技术强力支撑前题下,指出解决高效环境管理数字化集成技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典型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对策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在CIS统计分析及其集成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最后指出,加强开展GIS坞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集成科研与区域环境污染源管理工作的若干方面及其对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的重要意义.
作 者:马民涛 王江萍 张菁 李旭 作者单位:马民涛,王江萍,张菁(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李旭(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54)
环境语言的空间文化思考与分析
环境语言作为一种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空间是环境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部分,有着强烈的文化特征.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空间理论,分析了环境语言中的中西教室布局的空间差异与文化特征.
作 者:颜静兰 YAN Jinglan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37 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4(1) 分类号:H0-05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环境语言 空间文化 教室布局 文化特征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分析,监测技术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境质量不仅仅关系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进行及时发现和治理, 改善环境的整体面貌, 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是工业化非常发达的当今社会亟需关注的问题。保护环境首先就要从了解环境的状况开始, 环境监测是人们了解周围环境的重要的工具, 环境监测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1]。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环境污染的晴雨表, 及时发现环境污染的因素和程度, 能够对我们环境中有害的化学毒物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出来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实施系列措施来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提高人类生存的环境的质量, 实现人类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质量令人堪忧, 工业化的发展在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 为人们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 也为人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了安全隐患。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对于生态的重视、对于大气、水以及生物物种等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关注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2]。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 主要原因表现在:
第一, 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成熟不断刺激着各种商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 人口居住聚集越来越集中, 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人类的居住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2013年1月, 我国的华北大范围出现了持续时间长, 覆盖面积非常广,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影响非常大的雾霾天气[3]。雾霾天气的出现为我国的空气污染敲响了警钟。空气重度污染, 空气质量已经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4]。
第二, 生态问题不断涌现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不断有很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产生, 这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不经过有效处理就排放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来, 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污染事故以及长期积累形成的污染事故, 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直接的损害[5]。一般来说, 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出现得比较快, 影响速度非常迅速,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排放大量的有毒的化学物质, 对生态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破坏的后果会在很短的事件内显现出来。长期积累形成的污染事故则影响比较缓慢, 但是一旦形成态势, 那么对污染的治理的难度就非常大, 治理的时间需要很长, 生态的恢复时间也很长, 甚至对人类以及其他的生物造成难以恢复的灾难, 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会因为这些有毒的物质而难以生存下来, 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会因遭到破坏而失去原有的平衡状态。
第三, 人们环保意识淡薄
环保意识最能表现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环保意识比较淡薄,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人们迫于生计的压力以及自身对环保知识的缺乏等多种原因, 对身边的环境污染已经司空见惯, 一次性用品的便利让人们忘记了消费过后对环境的污染后果, 只有等到污染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时候才发现环保的必要性。在实际的生活中, 人们很少意识到环境问题和自己的密切关系, 至于环境问题, 想当然认为是别人需要关心和处理的事情, 对于不环保的行为有没有强制有效的惩罚措施, 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 对环境事故发现迟缓, 处理不当, 在无形中为环境污染创造的有力的滋生环境。
近年来, 我国的工业化飞速发展, 新的环境污染因素需要更加精确的环境监测数据, 这就对于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提高了进一步的要求。在新的环境问题目前, 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表现出很多的缺陷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环境监测技术数据精确度不够
环境监测的数据精准度不够有多重原因, 一方面部分商家出于商业利益考虑, 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对自身商品的关注度, 故意夸大监测的结果, 虚报环境污染的程度, 在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战, 从心理上让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认同感, 从而实现商家的利益收入。而检测的结果标准不一, 正确的和错误的都有。另一方面监测方法和监测技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的影响, 对于环境样品的化学分析中对于有毒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组成没有理想的监测技术[6]。
2传统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更新滞后
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新的环境问题, 一些环境污染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物质, 特别是对于工业生产排放的化学污染物质, 其含有的各种化学有毒物质是新的破坏性的物质, 需要更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进行化学分析。监测的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关系着监测的后或的有效性, 也是关系着环境监测的结果是否可信。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对紧急重大的事故的预测能力还不能完全让人们满意。
传统的监测分析主要是感官监测法、试纸法、化学气味比色法等单一的环境分析, 一些先进的分析方法更新速度, 普及程度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虽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监测已经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了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高科技手段监测技术和方法, 从以前的偶尔定期的间断性发展到高科技的自动连续性的监测, 我国的环境监测的方法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监测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是, 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污染物的监测。
3传统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更新缓慢
由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多关注,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过程中, 我国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先进设备更新速度比较快, 而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后果的处理方面, 相关的仪器设备的更新的速度相对比较慢。对化学污染物的处理的设备一般比较昂贵, 需要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但是对于环境的改善又需要长时间地坚持和维护, 这些都为追求效益的企业增加了极大的经营压力, 很多企业负担不起污染的改造, 在对环境污染的处理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对不是很积极。长期以往就造成了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措施。环境监测技术以及仪器设备方面不能得到及时改进和更新, 对于一些出现的各种新的污染不能得到及时地发现和预防。另外, 对于先进的环保设备不能很好地管理运行, 环境治理设施的运转无法满足现实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需求。
目前,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已经有了新的研究结果, 而且很多新的监测方法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 新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逐渐在市场上投入使用。环境监测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也逐渐得到进一步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环境监测的技术不断进行更新调整
我国环境监测相关部门根据实际的监测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根据监测技术的原理和形式的不同, 逐渐完善应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技术在传统的感官监测法、化学气味监测法、试纸监测法等基础上还增加了各种现场应急监测技术, 如监测管技术、试剂盒技术、以及便携式紫外-可见吸收技术、便携式离子色谱技术、便携式电化学仪技术便携式辐射仪技术等。这些现现场快速监测分析技术以及相关仪器弥补了传统常规的监测技术的不足, 对于如发行环境污染事故的瞬时变化的特性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全面的现场应急监测, 提高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速度和水平。但是这种应急的监测分析技术只是针对某一项的物质的监测, 不能独自精确解决环境中所有的监测问题, 需要监测人员在选择仪器时综合考虑各种后果。
针对一些具有极强的毒性物质的控制, 如环境中二英类污染物的监测, 需要对这些污染物进行评价和控制, 离不开可靠的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这类的分析测定又具有现代有机分析的难点, 超微量多组定量分析以及非常严格的过程分析要求, 对于监测的灵敏度、分离度、准确性、可靠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需要先进的空气二英采样技术以及固体污染源废弃采样技术等, 并对这些实验室监测进行控制和保证。我国的监测技术在这些要求很高的监测领域都有相应的监测技术支持,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二, 环境监测方法不断创新
大气污染监测方法不断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进行更新、丰富。在2013年1月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时候, 空气质量令人堪忧, 对空气污染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 人们开始关心空气的质量和人的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种关心集中体现在对空气的监测结果上。对空气的能见度、湿度、以及空气中的各种有害的颗粒物状污染物的成分以及危害等的监测成为空气监测的重要内容。中国气象局为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空气监测服务, 为人们的出行生活提供较好的参考信息以及相关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监测研究内容, 专门建立了常规的雾霾天气网络化的监测体系。时时不断对空气进行基本观测预报服务, 形成业务化的空气监测运行保障体系。
对于空气监测的传统的方法, 不断研究新的更能反映真实空气质量的监测方法。例如, 以前, 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一般是在某一地点设立的固定监测点。而研究发现, 固定监测点监测空气质量所得到的数据并非完全准确, 因为空气是流动的, 在受到风的影响的情况下, 监测点所监测的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地方的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即便是在同一城市里, 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监测所得到的数据也有极大地差异。而且在实际的需求中, 人们对空气质量的监测需求也不断增加, 而固定空气质量监测的成本提高。为了使得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效益, 环保局开始配备一种可以移动的质量监测车, 运用灵活的监测方法及时中国掌握更完整的监测数据。
第三, 引进先进的环境监测分析设备
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 对于环境监测的分析设备不断引进, 成为各个企业和部门重要的内容。在环境监测分析设备方面, 更多的先进技术从研发阶段到投入市场的步伐逐渐加快。人们对于环境监测的技术需求不断上升。例如, 雾霾天气让人们对空气的质量关注度大幅提升, 对PM2.5以及其他的污染的指数监测需要更先进的相关仪器进行监测, 在雾霾天气的监测与治理技术设备研讨会上, 为了提高对空气质量的进一步监测力度, 国家已经投入了上千万人民币, 从美国购置相关仪器和设备, 虽然, 国外的仪器设备比较先进, 但是, 这些设备由于缺乏一些加热系统, 在使用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用。为了获得更好的监测效果, 我国开始自主研发一些新兴的立体幻境空气监测技术。对于一些光化学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的等进行研发高准确度的污染源识别技术。在政策方面,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 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 保证工作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制定本标准。新标准规定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的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 以及标准文本及相关技术文件的技术要求。新标准适用于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本标准是对《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HJ/T 168-2004) 的修订。新的修订主要对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程序、基本要求,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以及方法验证、标准开题报告和标准编制说明的内容等重新作出了技术规定。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HJ/T 168-2004) 废止。
结束语
环境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的生存和发展, 对环境进行检测分析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步, 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环境监测分析技术飞速发展, 在环境污染危害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的时候, 人们对于环境监测的需求越来越高, 相关的环境监测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设备都得到了新的发展。综上所述, 环境监测技术在新的形势下, 特别是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直接的危害的时候, 人们对环境的重要性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对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和设备的投入也在逐渐加大。只有对我们所处的环境了解得深入, 我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才能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自觉, 才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绮, 潘伟斌.环境监测教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4.34-35.
[2]朱朝枝主编.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年1月123-124.
[3]吴靖豪“绿色产品”监测的现状与建议[J].华东科技, 1999年09期35-36.
[4]彭刚华, 梁富生, 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 2006.4.132-134.
[5]李国刚, 万本太: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 2004.12.56-58.
关键词:环境预警 应急处置 系统分析 设计
中图分类号:X5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02
1 系统功能分析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以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为依托,综合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技术,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动态的环境质量数据库、重点风险源(污染源、放射源、固体废弃物、危险化学品)信息数据库、环境敏感点数据库以及集中各类环境应急事件处置资源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平台。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以对重点风险源和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监控为基础,以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思想为指导,自动监测数据为基础,依靠预测模型对环境风险事故进行危害预测,从而做到风险预警,并通过调用风险决策支持的相关信息,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应急支持。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1.1 GIS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基于GIS平台开发和运行的系统,可根据需要在电子地图上显示环境质量监测点、环境风险源、重点保护目标以及应急物资、专家、预案、历史案例等应急资源的地理分布情况,实现电子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图层控制、空间搜索、GPS定位、导航等功能,可在电子地图上直观显示事故扩散的模拟效果。
1.2 环境风险预警功能
系统通过采集环境质量、污染源、固体废弃物、核与辐射、危险化学品等基础数据,组成基础数据库,对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环境质量、污染源的现状、规律和变化趋势,并对相关的环境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系统实现对重点区域污染状况的综合分析,得到相应地区断面区间的污染物总量或污染负荷、污染类型以及污染企业行业分布等信息,输出相应的平面分布图或轴线变化图等,同时根据历史数据变化范围,设定相关指标的报警浓度限值,为环境预警提供决策支持。早期预警的信息,通过各种通讯手段、各种方式实行报警,使得能够及早查明原因,为及早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1.3 应急资源库功能
系统通过建立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包括环境应急预案库、环境污染物扩散模型数据库、环境风险源库、历史环境应急事件库和应急处置专家库等,结合环境敏感点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环境预警和应急处置的系统信息资源。实现对环境应急所需的各类资源进行查询、分析,为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及时、准确处置提供技术保障,为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1.4 应急处置功能
系统以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处置流程为向导,为应急事件接报、准备、指挥、救援、处置、善后、分析提供平台,通过事故的扩散模拟,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决策辅助。对于某些无法在第一时间内确定事故源的环境事件,系统根据事故发生的症状、现场监测数据的特征,结合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水文条件,自动划定涉嫌的风险源范围,并对涉嫌风险源进行事故扩散模拟,通过事故追踪分析,帮助应急指挥人员确定事故来源;通过对事故善后处置办法的选择、优化,提出事故善后处置的建议;系统对应急处置的所有数据、视频和语音信息,自动形成事件案例,为以后的事件处置分析、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真实生动的
借鉴。
1.5 系统信息维护和管理功能
构建应用系统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地区、部门管理,系统角色权限管理和系统配置管理;提供统一的系统资源管理原始数据和内容管理及服务;提供统一的系统升级策略,建立系统软件分发、升级、维护服务中心系统。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各种信息维护,人员帐号、权限维护,网络视频参数维护,报警管理维护,GIS管理维护等后台需要设置的维护功能。
2 系统设计
2.1 模块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基于.NET架构下搭建应用软件的框架结构,实现一个多层次的合理的框架体系,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体系自下而上依次为基础网络和运行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和应用系统层;系统运行于TCP/IP网络之上,采用业界主流的MS SQL SERVER2005关系数据库。在.NET平台之上是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包括数据存取接口、通讯接口、业务逻辑及GIS引擎,该部分提炼了软件系统一些通用的组件,可以灵活运用于不同的系统中,增强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应用系统基础平台之上是应用系统层,包括监测监控、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查询和数据维护等各业务子系统。
整个系统构成遵循应用软件开发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体系,提供全系统的安全支撑,并为基础运行平台提供监控和管理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程序安全、数据资源安全和安全认证,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机制两个方面为应用系统提供安全
保障。
2.2 数据库设计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数据模块在系统框架中属于基础系统建设内容,系统包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图层、环保专题图层、污染源扩散模拟图层等组成,基础信息数据库由环境质量数据库、风险源数据库、环境敏感点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响应处置数据库等组成。建立的数据库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还要考虑与环境应急系统原有数据库的兼容性。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数据库是一个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各联动单位为节点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应急数据库的建立,为整个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提供了前提条件,环境决策者对事故响应也能做出快速的
判断。
2.3 系统实现
系统可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5作为软件的开发工具,数据库平台采用Microsoft Windows SQL Server 2005,采用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 Server及ArcSDE作为系统的GIS平台,为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可采用接口数据库的方式实现数据交换,数据库结构根据相关系统的国家、省或行业标准进行设置。
3 结语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在苏州市已投入使用,系统体现了强大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系统的建成可以为城市日常环境管理提供一个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等信息的数据综合分析预警和应急处置平台;能够更好的为环境管理和应急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振仁,张剑鸣,李文禧.突發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 辛琰,魏振钢,巩丽丽.基于GIS的环境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8,28(6):393-398.
[3] 张丹宁,许立峰.浅谈环境预警应急指挥中心的构建与运作[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2):1-3.
[4] 冯文钊,张宏,彭立芹,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1):9-10.
一、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1、企业按规模划分:中型企业10户,占40%;小型企业15户,占60%。
2、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3户,占12%;集体企业3户,占12%;有限责任公司8户,占30%;股份合作制企业2户,占8%;股份制有限公司4户,占16%;私营企业5户,占20%。
3、按行业结构划分:工业企业14户,占56%;建筑、房地产业5户,占20%;批发和零售业4户,占16%;交通运输业企业2户,占8%。
二、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部因素
1、企业实力因素。41%的企业认为企业的实力是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首要因素。在构成企业实力各因素中,大部分企业都认为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企业利润总额、企业的资产回报率这三方面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指标。在竞争日渐激烈的时代,企业只有凭借先进的技术设备、一流的工艺水平,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占领市场,企业才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销售和利润是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指标,如果企业销售很好,但是利润不高,说明这个企业效益并不好,而销售都很困难的企业就更谈不上利润。
2、与总经理有关的各因素。企业的兴衰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而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调查的25户企业中,占55%的企业把与总经理有关的各因素作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与总经理有关的各因素包括下面三个方面:总经理的自主权、能力和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否。在对自己本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主权评价中,52%的企业认为自己企业总经理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32%认为比较大,16%的企业选择了一般;在对总经理能力的评价中,48%的企业分别认为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强或者较强,仅4%的企业认为能力一般;在对企业领导班子的评价中,60%的企业认为本企业的领导班子团结,28%企业反映较团结,12%企业反映一般。&n
bsp;
3、企业营销因素。企业的营销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影响是被列为第三大影响因素。针对营销方面的影响程度,企业选择“非常重要”的依次为销售手段、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三方面,对产品价格、固定的供货商和销售商选择的是“比较重要”。从这些选择可以看出,企业的营销手段固然重要,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才是最根本的,如果企业的产品质量差、售后服务不配套,即便有再强的销售手段也不可能有持续优异的销售业绩。
4、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因素。该因素被列为第四大影响因素。在对这方面各因素的选择中,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此为企业科技人员数量与素质、企业员工素质、企业创新和开发活动经费投入、企业创新和开发活动经费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选择上差异较大,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对员工素质、科技人员数量与素质、创新和开发活动经费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四个方面选择的影响程度是“非常重要”,而一般的中小企业选择的是“比较重要”或“一般”。这说明越是大型的企业,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相对就比较薄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企业信用因素。该因素被列为第五大影响因素。在企业信用方面企业认为以下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合同的践约程度;二是产品是否伪劣、假冒;三是贷款及利息偿还的及时性;四是货款拖欠等。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通过调查表明,我市的企业对信用因素影响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在本企业运作过程中,由于受大环境影响,往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不同程度的存在失信行为。其实企业在呼唤诚信的同时,应该加强自我约束,做企业要象做人一样,诚实是第一品质,良好的外部环境是要靠企业共同去创造去完成。
三、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因素
1、市场因素。这一因素企业作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外部因素的首选。在市场影响各因素中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市场次序、市场开放程度、市场机制、市场准入制度等。大部分企业对市场秩序、市场开放程度、市场机制的选择为“比较重要”,这说明企业对市场的秩序和机制问题比较看重,也反映出市场在秩序和机制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2、地区经济因素。这一因素影响排在了第二位。对地区经济因素影响各因素中地方财政收入排在第一,其次是产业的关联程度,再次是地区生产总值(GDp),社会存款余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并列排在第四位。地区经济和企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是载体,而企业的发展兴旺需要地方经济带动,是“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3、融资因素。企业获取生产和流动资金的渠道、方式、利率以及规模、期限等条件的不同,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本次调查中企业把该因素列为第三大影响因素。融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融资环境与渠道是否通畅;二是融资的难易程度。
4、宏观因素。在宏观因素中,对法律法规、宏观政策、宏观环境、产业规划导向4个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选择上差异较大,大型企业趋向于选择“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而中小企业趋向于选择“一般“,这充分说明越是大型的企业,越是重视宏观方面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5、政府政务因素。在对政务因素的选择上,大部分企业选择政府扶持与支持力度、政府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2项为“非常重要”,这也代表了企业的共同心声,都希望政府能大力扶持企业,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平对待每一个企业,为企业长远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6、资源与信息因素。今年以来由于农副产品、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能源供应形势也日趋紧张,企业承受着原燃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压力,生产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年以来煤炭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0.50%,农副产品价格上涨32%,电力供应上涨6.22%,水的生产和供应上涨8.13%。原燃材料价格持续上扬,电价、水价偏高,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能源供应特别是电力紧张也给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企业普遍对能源供应、主要原材料供应两方面的影响程度选择“非常重要”,认同率非常高,真实反映出企业所受的影响。而对信息获取方面的影响程度,各个企业在选择上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的选择“重要”,有的选择“不太重要”,认同程度就大不一样。
7、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3个方面,企业选择“比较重要”的居多,目前我市的通讯设施方面应该说发展得不错,但交通运输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两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我市的交通运输状况和城市基础建设。
四、我市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所调研企业的反映,我市企业发展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供应环境日趋紧张。从调查情况来看,在回答调查企业获取资源的问题时,4%的企业选择了满意,24%的企业选择了较满意,15%的企业选择了一般,40%企业选择了不太满意,17%的企业选择了很不满意。供应环境的紧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原辅材料价格高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2004,我市原材料购进价格呈逐月上升趋势,8-12月分别上升2.4%、5.4%、8.1%、8.3%。其二,劳动力供给呈现“三极状态”,即高素质劳动力就业标准越来越高,“挑剔型”就业趋势明朗,企业人才成本不断上升;低素质劳动力供应过剩,企业吸纳此类劳动力越多,生产经营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也就越高;处于中间层次的劳动力供给尽管较为充分,但企业吸纳这些劳动力之后则要付出高昂的学习成本。其三,企业资金供应不足。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有70%左右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是目前发展中的最大难题之一。从现实情况看,资金紧缺的原因主要是产品销售不畅、负债高、货款回收率较低、管理费用持续增长和新产品投入较大等。而缺乏资金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改制步伐、技术改造力度以及新项目新产品开发,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无疑形同一场“灾难”。
2、竞争环境激烈严峻。一则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供给竞争本就火热,二则我市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和名牌产品。从调查的25户企业来看2003年获得ISO认证的仅7户,占28%;获得的其他国际认证和国内省部级以上单位认证的7户,占28%;申请专利的仅5户,占20%;获得专利权的就1户,占4%。从我市企业总体情况来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小,一些关键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与国
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知名度低成为我市企业竞争中的“软肋”,我市至今无一家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原因,造成对市场变化反应不灵、技术进步步履迟缓、设备老化、产品结构调整缓慢,加之企业负担沉重,市场应对能力提升困难。而同期由于企业间的过度竞争还导致了市场无序状态的长期存在,常常导致企业产品价格随原辅材料价格上涨而下降等反常现象的发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迷茫。
3、政治环境急需整顿。在回答企业的社会负担问题时,28%的企业反映很重,40%企业反映较重,28%反映一般,4%企业反映较轻。负担方面反映的问题主要有这些方面:一是管理部门太多。以矿山开采为例,需要办理的各类证照达15种以上,监管部门近20个。二是办事程序复杂。“一站式服务”还未真正落到实处。个别企业反映,企业从申请到开业,历时达半年之久。一些业主因办证复杂,索性无证经营,一方面使企业处于管理真空,税收流失;另一方面一些主管部门以无证为由,处以重罚,企业怨声载道,把责任推给管理部门,严重影响了“政企”关系。三是企业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四多”,即:收费多,一个生产型企业一般有12—28种收费;培训多,这类培训均为业务主管部门的各类培训,多数可以只交钱领资料就不参加学习,而管理知识、生产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报刊订阅多,有管理和审核权的部门强行订阅行业报刊,一个企业年负担在500—800元不等;庆典赞助多,有权部门遇机构挂牌、节日庆典,都要通知辖区企业参加,凡参加者都将交上数额不等的“赞助费”、“庆典费”。四是执法管理混乱。主要表现为:同一部门市、区(县)管理部门职责不明,重复、交叉检查;执法管理特别是行政处罚随意性大;执法犯法、不文明执法,重罚轻管少服务;吃、拿、卡、要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经营者敢怒不敢言。五是优惠政策不落实。主要反映在国家鼓励的产业和行业(如环保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小城镇优惠政策、开发区优惠政策以及市、区(县)的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4、企业组织生产的市场效率较低。企业一般依托本地资源自行组织生产,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未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销售机制,各自为阵,恶性竞争的现象较为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很多企业科技含量较高,但普遍规模较小,在主导产业发展上带动能力不足,生产资料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联系不紧密。二是企业产业化管理服务体制不协调造成产业链分割,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力弱。目前已建的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上还不完善,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信息技术、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未能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使企业和用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从而影响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三是过渡依赖政府。从调查中反映,90%的企业认为政府扶持与支持力度相当重要。一些地方政府越俎代庖,变更市场经济参与主体,存在代企业确定发展项目,让企业被动参与的现象,客观上导致部分企业家产生“我有资金,你说上什么项目我就上什么项目”的依赖感,甚至为了“做大做强”,由政府撮合,把几家企业“捏”在一起组成投资联合体,存在政府好心办事,却无意“捧杀”了企业的现象,埋下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隐患。
5、融资困难,资金紧张。据调查,70%以上的中小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或民间借贷来缓慢地滚动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初创资金有90%以上来自内部的自融性资本,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获得融资的比例较小。企业在完成前期基本投入后,流动资金已捉襟见肘,在得不到金融机构支持的情况下,多数企业不得不在大好的机遇面前望而兴叹。深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担保体制上看,目前还未建立起相应的、健全的担保机制和机构,企业自身有效抵押物太少,加上对抵押物的评估费用过高,不少企业因此望而止步。二是从金融机构方面来看,银行信贷权限集中,审批手续过于繁琐,时效性差,往往一笔贷款经千辛万苦批下来,市场机遇已早已错过。三是从我市多数企业自身发展现状来看,也存在发展水平低、市场潜力小等问题,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甚至无正规帐务,加之极少数企业信用程度差,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形象,银行对这部分企业贷款也是如履薄冰。
【环境监测与分析】推荐阅读:
环境监测与分析小论文12-12
环境监测与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12-18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软件07-05
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个人简历07-10
地表水环境四乙基铅监测分析方法研讨论文09-07
《环境监测》复习11-09
环境监测服务合同11-06
环境监测期末试题12-03
环境监测毕业论文07-22
环境监测采样工作总结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