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东莞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8篇)

东莞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社会调查

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学号:201042308226

姓名:张洋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基于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题目为:东莞居民消费结构社会调查。在这个暑假中,我通过网上查阅我社区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对社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社会调查,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不足,因此,在调查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庆幸的是,我的调查得到了区团委书记和实践队长,其他实践队员的帮助,还有被调查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方能够顺利进行。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社会调查终于结束了,经过统计分析,我的调查得到了初步成果。

从信息分析可以得出,东莞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这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从量到质的改变。

一,从长远看,增加居民收入是推动居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特别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2005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

三、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居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更注重时尚化。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

本人还通过网上查阅我社区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对社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了几年来我社区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问题和存在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几年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

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二、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3、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近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总之,在研究促进消费需求和调整消费结构的对策措施时,要根据我市目前农民已形成的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这一实际,并把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走势,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对中等偏上收入者,可用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向城镇转移,鼓励他们首先购房、买车;对中等收入者,可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而对中等偏下收入者,则可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整个调查给我最多的感受应该是他教会了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倾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并且做一件事必须要有一个宏观把握,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

进行,保证后续工作的全面有序的开展。多多的集思广益,多多的考虑他的后续影响。

一大不足就是我的问卷做得不是很成功,我们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太过见简单化、死板化。有不少问题其实已经在我们设计者心中有答案,给被调查者的仅仅是一纸空壳;还有一些问题出现了重复的毛病。

东莞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2

2016年4月13日5时38分许, 位于东莞市麻涌镇大盛村的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东莞东江口预制构件厂一台通用门式起重机发生倾覆, 压塌轨道终端附近的部分住人集装箱组合房, 造成18人死亡、33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1861万元。

事故调查组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 通过对事故现场全面细致勘查、测量, 对事发附近区域实地勘查和无人机空中航拍, 查阅相关技术资料、查看现场录像及询问有关人员等进行分析, 利用流体力学 (CFD, phoenix) 模型对事发厂区区域进行风场模拟, 还原事发时现场气象情况, 并根据有关起重机设计标准计算验证, 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情况, 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 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 总结了事故教训, 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问题, 提出了事故防范措施。为呼吁相关企业吸取教训、加强管理, 现将调查报告摘要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起重机概况

事故门式起重机规格型号SMJ30 (50t) /24m-25m (11m) , 额定起重量30t, 跨度24m, 起升高度25m, 大车速度0~15m/min, 自重54.5t;秦皇岛北戴河通联路桥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出厂编号23121;2003年5月出厂并在东江口预制构件厂安装使用 (事故起重机位于生产区3号线的钢筋绑扎区) 。2016年3月16日经定期检验合格, 主要从事钢筋转运工作。事故起重机每侧各有前后2个台车, 每个台车下有2个车轮, 共8个车轮, 其中2个为驱动轮, 驱动车轮由带制动器的驱动电机驱动, 并经过传动比为59的摆线针轮减速机和一对传动比为2的开式圆柱齿轮传动, 两侧的驱动车轮都位于事故起重机移动方向的后方, 左右驱动车轮成直线布置。

1.2 登记备案情况

四航局一公司于2003年8月向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事故起重机的安装报备手续和使用登记许可, 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为事故起重机颁发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2015年5月12日变更为停用。2015年8月17日, 东江口预制构件厂以生产需要重新启用为由向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变更登记, 变更为启用。事故起重机实质是由东江口预制构件厂提供给新侨公司使用的。

1.3 定期检测情况

事故起重机2010年1月以前均由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院定期检测 (按规定每2年检测1次) , 2010年以后均由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院东莞检测院定期检测, 检测结论均为合格。

1.4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情况

事故起重机最后使用人是新侨公司劳务工冯小松。经调查, 冯小松未经国家规定的安全培训、未取得质监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持伪造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上岗。

调查发现, 东江口预制构件厂内长期存在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作起重机停止作业后未放下夹轨器并夹紧轨道等习惯性违章和无证或持伪造《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等不具备操作资格上岗作业等问题。

1.5 天气情况

根据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无人机航拍、现场监控录像和风场模拟结果等数据、资料, 结合现场调查取证, 还原了事发现场的气象情况, 认定事故所在地风向为西南风 (216°) , 风速至少为26m/s, 事故起重机沿轨道正吹风速为24.2m/s。

2 事故发生经过及应急救援情况

4月11日20~22时, 冯小松操作事故起重机进行钢筋吊运作业, 工作完成后将事故起重机停放在3号生产线离轨道事故端116m处, 停机后没有将夹轨器放下并夹紧轨道。至事故发生前, 事故起重机没有作业。

4月13日2时起, 广东省出现了8~10级、阵风11级以上强对流天气。5时38分许大风突袭事发地, 风力迅速增大, 阵风达到10~11级。在风力作用下, 起重机沿轨道向生活区集装箱组合房方向移动并逐渐加速, 速度超过可倾覆的临界速度, 到达轨道终端时, 撞击止挡出轨遇到阻碍, 整机向前倾覆。倾覆后的起重机压塌部分集装箱组合房, 造成居住在集装箱组合房内的人员重大伤亡。经全力搜救, 现场共搜救出51人 (18人遇难, 33受伤) 。

3 事故原因和性质

3.1 直接原因

经现场勘验, 事故发生前, 事故起重机的4个夹轨器齐全、有效且均可以正常投入使用, 但均处于非工作的收起状态。经抗倾覆稳定性计算验证, 事故起重机滑动至轨道终端时的速度已超过造成倾覆的临界速度, 倾覆是必然的结果。调查认定, 若夹轨器处于工作状态, 事故起重机不会沿轨道滑动至终端并倾覆。

通过反复的现场勘验、调查取证、模拟计算、专家论证、综合分析, 查明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

1) 起重机遭遇到特定方向的强对流天气突袭。

2) 起重机夹轨器处于非工作状态。

3) 起重机受风力作用, 移动速度逐渐加大, 最后由于速度快、惯性大, 撞击止挡出轨遇阻碍倾覆。

4) 住人集装箱组合房处于起重机倾覆影响范围内。

3.2 间接原因

1) 新侨公司特种设备使用管理不到位。新侨公司作为事故起重机实际使用单位, 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管理严重不到位。未建立且未落实特种设备岗位责任、隐患治理、应急救援以及吊装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日常检查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 未发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长期存在的违章作业行为。特种设备现场管理混乱, 未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 现场指挥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未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资格真伪进行严格核实, 导致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不具备操作资格上岗作业的问题严重;未按照规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三级培训, 未有效开展特种设备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的相关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未督促执行操作规程,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操作。对灾害性天气防范工作认识不足, 未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未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 未发现事故起重机夹轨器处于非工作状态, 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

2) 东江口预制构件厂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东江口预制构件厂违法组织建设集装箱组合房, 选址未进行安全评估, 未保持安全距离, 未进行有效隔离或采取其它有效防范措施, 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该厂作为事故起重机登记使用单位, 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管理缺失, 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不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吊装作业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落实, 使用、管理混乱失范。作为项目发包方, 以包代管, 对承包单位监督检查不到位, 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 未发现长期存在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和不具备操作资格上岗作业等问题, 发现吊装作业无专门人员现场指挥等现场管理问题未督促整改, 未对事故起重机进行技术交底, 未按照规定组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三级培训, 未有效开展特种设备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未督促执行操作规程, 导致有关作业人员长期习惯性违章操作。对灾害性天气防范工作认识不足, 面对恶劣天气, 未组织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未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 未发现事故起重机夹轨器未处于工作状态, 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

3) 四航局一公司对东江口预制构件厂安全生产工作疏于管理,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 未能发现下属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严重缺失、发包项目安全生产“以包代管”等未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问题, 对下属单位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件审查不严, 导致下属单位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不具备操作资格的问题严重;未按照规定组织对一线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对灾害性天气防范工作认识不足, 面对恶劣天气, 未组织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未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 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4) 中交四航局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对下属单位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工作督促指导不力, 安全生产大检查不到位、不细致, 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及响应等制度存在缺失。

5) 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事故发生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不力, 对其长期存在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和不具备操作资格上岗作业等问题失察;对事故发生单位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查处不力;对该市特种设备兼职安全监察员队伍指导不到位。

6) 东莞市麻涌镇经济科技信息局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站) 自2015年以来从未对事故发生单位进行检查, 未能发现事故发生单位存在的未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岗位责任等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缺失以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和不具备操作资格上岗作业等问题。对大盛村特种设备兼职安全监察员巡查“走过场”问题失察;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巡查人员业务能力;未能有效协助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辖区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7) 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麻涌分局未按照上级检查规范执行监督检查, 对辖区企业内部监督检查履职不到位, 未将事故发生单位纳入日常监督检查范围, 未发现事故发生单位存在违法建设集装箱组合房的问题, 存在监管真空地带, 在履行职责方面存在缺失。

3.3 事故性质

经调查认定, 东莞东江口预制构件厂“4·13”起重机倾覆重大事故是一起因强对流天气突袭而引发的重大责任事故。

4 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及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

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司法机关已采取措施人员4人, 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人员20人。

鉴于东江口预制构件厂及其主要负责人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新侨公司及法定代表人何定卓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 建议省安全监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东江口预制构件厂及其主要负责人实施行政处罚, 对新侨公司及新侨公司法定代表人何定卓实施行政处罚。

5 事故主要教训

1) 安全风险意识淡薄东江口预制构件厂和新侨公司对灾害性天气防范工作认识不足, 措施不落实, 没有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进行安全检查。

2) 特种设备管理混乱事故起重机登记使用单位东江口预制构件厂没有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职责, 实际使用单位新侨公司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管理不落实, 未建立特种设备岗位责任等安全管理制度, 长期存在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和不具备操作资格上岗作业等问题, 企业组织的安全检查流于形式。

3) 未对临建宿舍选址进行安全评估东江口预制构件厂将住人集装箱组合房设置在起重机倾覆影响范围内, 未与作业区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未进行有效隔离或采取其它有效防范措施, 加重了事故的损害后果。

4) 安全生产“以包代管”问题突出东江口预制构件厂对外包工程的安全管理不落实, 对外包队伍的安全生产情况监督检查不到位。

5) 上级单位安全管理不到位中交四航局及四航局一公司对其下属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检查督促不到位, 对事故企业东江口预制构件厂长期存在的安全管理混乱问题失察、失管。

6) 相关职能部门监管缺位质监部门未能发现事故发生单位长期存在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和不具备操作资格上岗作业等问题, 城市综合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发现事故发生单位厂区内存在的违法建设集装箱组合房行为, 致使东江口预制构件厂成为政府部门日常安全检查巡查的真空地带。

6 防范措施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 深刻总结并吸取事故教训, 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防范措施, 切实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杜绝类似事故发生, 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起重机安全管理起重机使用单位要严格落实起重机安全管理各项制度, 建立安全技术档案, 完善安全操作规程, 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定期进行安全性能检验, 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要严格落实起重机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核实并确保起重机作业人员资格证真实、有效;要认真做好灾害性天气来临前的隐患排查工作, 清理起重机作业影响范围内人员密集场所, 确保起重机夹轨器等抗风防滑装置齐全、有效并处于工作状态, 严格执行起重机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 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要牵头组织开展特种设备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重点打击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和不具备操作资格上岗作业等问题, 部署落实灾害性天气下的安全防范措施, 严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2) 规范施工现场临时建设行为各类工程建设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集装箱组合房、装配式活动房等临建房屋 (宿舍、办公用房、食堂、厕所等) 的安全管理, 办公、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要求, 将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 并保持安全距离;要建立并落实施工现场集装箱组合房、装配式活动房等临建房屋的安全风险评估及专项安全检查制度, 确保安全使用。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建筑施工临建房屋要坚决落实搬迁、拆除、撤人等强制措施, 杜绝群死群伤事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牵头制定加强我省建筑施工现场临建房屋的安全管理规定, 进一步规范施工现场临时建设行为。

3) 加强灾害性天气安全防范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落实《气象法》、《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规定,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防雷减灾、气象应急保障、人工影响天气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要强化并落实灾害性天气可能诱发事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 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 提高公众尤其是重点企业的防灾减灾意识。要督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企业完善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应急预案, 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 强化值班值守, 密切关注并接收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及时转移、撤离现场作业人员, 尽力减少事故灾害损失。

4) 加强外包工程安全管理发包单位要加强外包工程及外包队伍的安全管理, 强化过程管控, 将分包商和协作队伍纳入企业管理体系, 杜绝以包代管、以罚代管和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现象;要督促外包队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切实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 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要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 全面落实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要在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部位、关键岗位推行风险等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

5) 加强中央驻粤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交四航局要铭记教训、警钟长鸣, 用事故教训警示所属各级企业, 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督促所属各级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现场、班组和岗位;要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风险管控和自查、自改、自报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努力做到风险辨识及时到位、风险监控实时精准、风险预案科学有效, 力争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水平。要依法及时向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定期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主动接受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发挥中央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的带头作用。

网友评论 (摘自网络)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需要警钟长鸣!在一些地方, 起重机械从开始到日常运行, 从重视到熟视, 从对问题重视到麻木熟视无睹的过程, 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种子, 一旦各种条件都具备, 就会结出恶果。

事故频发根源的关键是一些使用单位把关不严, 不按照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操作规范去严格管理操作!

有些设备是先天不足, 质量不过关, 用户贪便宜买进来。但更多的是使用过程一些使用单位把关不严, 管理松懈, 不按照操作规范使用!

无知会造成不重视或瞎折腾, 工作落不到点上。还有一些流动司机一知半解, 要钱不要命。

关键还是钱的问题,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安全投入。

是啊!经济利益是根源!目前在很多地方一味地追求低价中标, 即使出了若干问题的设备生产厂家还会继续中标, 因为便宜啊!小的租赁企业太多, 无管理能力的也弄几台设备来搞租赁, 以为租赁钱好赚, 却不顾安全会给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危害!

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政府、企业、社会等对施工机械设备管理都重视不够, 设备管理设置上人员大部分是人浮于事, 一切都是为了经济利益, 何谈主动、尽职、专业、精细呀!

特种设备使用关键在日常管理和事前预防管理。但国家层面更多注重事后处理, 事先管理有哪个部门真正重视呢!住建部有专门施工机械管理这个部门吗?请指教!

市场无序只能在总包单位的管控或出租行业的规范上加以改进。

今年去了六个省市参加安全大检查, 感觉问题太多了, 感觉现在大家对起重机械管理很麻木。大国企管理一般没问题, 关键是小单位管理差。

管好了就不出问题, 但如何管好?职、权、利, 普遍重视不够!安全处为何不叫机械处, 安全处是安全管理不一定是技术管理呀!目前行业的现状, 安全方面的设备安装只是应付过检的一种手段。

如何做到保证实际使用, 日常使用, 这个需要国家需要出台政策, 个人觉得可以参考消防系统的管控方法, 建立云平台, 每天企业要进行检查, 可在网络实时查看安全状态。

东莞社会转型的未来 篇3

每年的元宵节过后,东莞都会准时地迎来返工的高峰。但今年“该回来的人没回来,不该走的人却又都走了。”一位老板告诉《小康》记者,“该回来的”是指本该正常返工的工人,“不该走的”则指当地色情产业的从业人员。

“一个月招工三百二十人,离开二百八十五人,铁打的厂门流水的工人。”这是对东莞外来人口最真实的写照。在这个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近4倍的城市,如何让他们建立归属感,把东莞当成“家”,是当地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但,他们是否把这里当成了“家”,则尚存疑问。

“游民社会”向“移民社会”过渡

“扫黄风暴”后,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声称要逃离东莞。对这座产业城市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在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社科教研室主任孙霄汉看来,东莞正在从一个“游民社会”向“移民社会”过渡。

2007年11月6日,东莞市政府新增设了一个机构——“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在这天正式挂牌办公。这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专为外地务工创业人设立的政府机构。服务局一挂牌便着手探索为外来人口服务的方式。包括为新莞人培训技能、提供维权,计生、社保、入籍、子女入学等多方面的服务。

“新莞人”的称谓意味着东莞想要化解外来与本土之间相互融合的困局,消除了本土与外来族群之间的隔膜。这一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希望就地入学的打工者子女。在此后几年中,东莞政府在基础教育上投入巨资,先后承接了60多万异地户籍的打工子女就地入学,无论在时间和数量上都领先于全国。

“一个移民社会应该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享有完整的公共服务的权利。”孙霄汉对《小康》记者说,但目前流动人口能享受到政府带来的公共服务还是很有限的。在他看来,目前我们国家这种公共服务体制基本上是一个地方政府顾及地方固定人口,而像东莞这样一个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大过于北京上海深圳,这应该在政策层面有顶层设计,国家应该统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责权。

东莞是一个包容型的城市,什么人都可以在这里生存,但人口的结构还是以中低端为主,相对于广州、深圳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是明显的。孙霄汉认为,东莞每个时期出台的政策对于东莞的影响还是正面的,东莞经济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与东莞出台的政策有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到9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这些政策与东莞本身经济发展的节拍是吻合的,而真正制约东莞发展的关键之处是怎么样提高东莞人的素质。

“新莞人”相关政策营造的公正公平环境,则使一群群优秀人才在这块土地得以展露才华,并成长为东莞社会的中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王伟举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对“新莞人”的各项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新莞人”政策是东莞社会转型、城市升级的重要举措,它逐步消除了外来人口心理上的障碍,让很多外来人才在东莞实现了身份认证。随着“新莞人”措施的出台,这些外地来东莞工作的人都已经本土化了,这不仅是指户籍,而是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已经与东莞融为一体。

“只有让800多万人在东莞都有高度的归属感,外来人口从游民变成移民,才能实现和谐东莞。”孙霄汉说。

在“沙漠”里种文化

去年东莞政府投入巨资打造的东莞城市形象片,并没能彻底改变“性都”的公众印象。

“政府想刻意通过某件事去改变公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印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东莞市民主促进会副主席梁聚锋对《小康》记者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执政者的工作重点太偏向于经济建设,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漠视形成现在这种必然结果。

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坤去年被评为“东莞市十大慈善人物”,当他向《小康》记者讲述这件事情时,却没有感觉到获此殊荣的自豪感。“获奖的十个人中,只有两个人是真正做慈善事业,而其他都是土豪。”张坤认为,他近十年来,用“一对一”的扶持模式资助了近千个贫困孩子上学,获奖是理所当然。“在宴会上,没有人跟我说话,地方官员都围着企业家了。”官员们漠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态度令张坤很失望。

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王伟举却认为这是对东莞的一种偏见。

从2013年4月14日到27日,王伟举先后在东莞市区、厚街、长安、虎门、大朗、凤岗、松山湖作过调查,他对张坤等人的看法并不一致。他发现,最近几年,东莞对文化投入非常重视。为了建设“东莞文化工程”,财政一次就投资了20多亿元。这些工程包括东莞市文化广场、展览馆、图书馆、玉兰大剧院、文化中心、岭南画院等核心项目。

“只要你有好的想法,不管你是哪个省市的人,都可以去东莞与当地的文学院签约,经过申请的写作项目都可以获得东莞市政府的资金扶持。地级城市的东莞文学院,常年驻有签约作家20多位。”王伟举表示,面向全国的签约作家制度就是东莞的首创。

打造文化软实力,是富起来的东莞欲改变形象的重要动作。自2006年以来,东莞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室)达到384个,有30座博物馆511个文化广场;打造了“‘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周末”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品牌;2010 年,更完整地端出了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

种种努力,都试图改变东莞“文化沙漠”的状态。

自2013年以来,各镇热衷于拍摄具有本镇特色的“微电影”,除此之外,为了充实文化建设的内容,举办各种活动,比如位于东莞东部的清溪镇,已成功举办第三届赏花行活动,推动亚热带次原始森林自然风景区、山水天地森林公园等的建设,着手申报国家4A级以上生态旅游区。做大做强“一歌一舞”文化品牌,客家山歌成功晋级省级“非遗”,该镇颇具特色的“麒麟制作”晋级国家级“非遗”项目。继2012年获评“中国最美小镇”、“中国最佳休闲小城”,2013年又获评“中国最宜居城镇”。

无论从市还是镇,东莞地方政府显然已经深刻认识到,没有文化的土豪还是一个穷人。

东莞将去向何方?

东莞社会转型的未来在哪里?

“早在2006年,东莞就已找到了答案,并一直在践行——通过社会转型为经济发展方式。”东莞市社科联主席王思煜说。

虽处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东莞社会转型与其他地区一样,都经历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以及现代城市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作为中国改革前沿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东莞目前社会转型更集中地体现在从初、中级城市化社会向更高级别的城市化社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东莞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党政机关、企业经营管理者、本地居民和新莞人的教育培训,市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由于东莞人口结构特殊,本地居民群体和新莞人群体文化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都是“洗脚上田”而来。市民整体素质滞后,成为东莞社会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们的政府和公务员要提高服务意识。”梁聚锋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外某些国家,公务人员也经常“家访”,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市民家里来看看是否需要什么(特别是困难问题家庭)并给出一些建议,孩子上学远不远,是否需要转到就近学校,夫妻是否在同一地方居住,是否需要协住迁移等生活难题,而我们面临的公务员造访往往就是查证或收费。梁聚锋说,提升公务员、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在社会转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莞农村就地变城市,大量的农民已成为市民,但其城市观念、城市意识、文明素质等还没有树立起来,因此要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使其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等全方面适应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促进本地居民向市民转型,是东莞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型必须跨越的一道坎。”王思煜说。

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之间存在差别的前提下,在一定底线上保持公平竞争,新老莞人都应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新莞人的医疗保障、义务教育、公共交通、住房保障等基本需求,这些方面要广覆盖。“在东莞,外来人口数目过于庞大,如积分入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告诉《小康》记者,东莞为此付出了一定的努力。

社会转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只靠改善民生,只靠满足基本需求,只靠机制的创新,还“和谐”不起来,可能还得靠公平、正义为主的社会共识的建立,还得靠社会利益机制的重整等等。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实现转型还得靠经济、社会乃至政治体制的全面转型来推动。

东莞环境治理调查报告范文 篇4

时间:2013-11-2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东莞出台措施全面深化水污染治理 两年后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在东莞,散发着恶臭的内河涌和劣质水库水质一直备受诟病。昨日,记者从东莞市环保局获悉,为改变这一现状,在未来数年,东莞将出台多项措施,全面深化水污染治理。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将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多个水库水质在劣Ⅳ类以下

根据2012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全市废污水年排放总量达10.0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69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7.38亿吨。全市工业废气年排放量2928.84亿标立方米,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5095.12吨。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534.30万吨,处理量122.16万吨,综合利用量415.85万吨,处理率为22.86%,综合利用率为77.83%。

其中,多个作为市内备用水源的水库水质情况令人担忧。根据环保部门监测,2012年,横岗、水濂山、莲花山等3座水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同沙、五点梅和松山湖等3座水库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芦花坑、马尾和白坑等3座水库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据市环保局解释称,东莞水库污染主要原因是受到点源和面源的污染影响。

以位于松山湖的松木山水库为例,最近两年,该水库先后两次发生因污染导致大面积死鱼出现的事件。市环保局解释称,松山湖水库属于典型的点源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

虽然周边镇区已开展环湖截污管网建设,但由于截污工程建设至今进展缓慢,眼下每天仍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松山湖,导致水库水质在特定时段起伏较大,加重水质恶化程度。此外,各种污染物在水源地集雨面上日积月累,待到雨季来临,雨水淋溶和径流输送使积存于集雨范围内上的各种污染物随洪水从四面八方汇入水库,对水库水质造成一定威胁。

取缔水库集雨区非法开发活动

为改变上述现状,今年以来,东莞先后出台实施《东莞市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实施方案》及《东莞市提高污水处理效能实施方案》,将全面深化包括水库水质在内的水污染治理。

据市环保局介绍,与以往相比,东莞今后将把主体功能和环境功能落实到流域、控制区或控制单元,并在2014年底前取缔重要水库集雨区范围内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各种开发活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未取得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环评文件;未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水质达不到功能区目标要求、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地区实施区域限批。今年底前,全市将基本完成不符合原地保留条件的电镀企业搬迁进入基地或关闭。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万元GDP用水量降至33吨以下,到2020年底,降至27.2吨以下。

在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上,石马河、茅洲河、东引运河、寒溪河等重污染流域治理将全面实行“河长”责任制,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推进各镇街每年整治一条以上污染较重河涌。到2015年底,全市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石马河水质基本达到IV类。届时,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85%以上,污水再生利用规模要达26万吨/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90%以上;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也将达到95%以上。

东莞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记者:东莞治水十年来,建设污水厂投入数百亿元,十年来取得了哪些治污成就?

袁宝成:近年来,东莞把治水放在更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水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净化美化了水环境,推动了生态文明向前发展。

具体的工作有:第一,投入了150多亿元,建立起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工程系统。主要包括投入超过120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38座,建成截污主干管网总长860多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15.5万吨/日,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水平,目前城镇污水处理率接近90%。建设了7个环保产业基地,专门用来承接市内高污染企业转移。第二,关闭、淘汰了3000多家污水排放企业。包括关闭了传统制砖、采石、水泥、小火电、漂染、洗水、印花、造纸、制革等企业641家,实现传统制砖、采石、水泥、小火电等四大行业的整体退出;提高环保准入门槛,4年累计拒批不合标准企业2577家,有效减少了工业污水排放。

第三,开展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全面推进运河、石马河、茅洲河、寒溪河及内河涌的综合整治,尤其是今年实施了“河长制”,要求各镇街每年完成一条以上内河涌整治,尽快实现不黑不臭。

另外,先后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四清理”(清理违法搭建、违法用地、养殖业污染和无证照经营)和农村环境“五整治”(整治生态环境、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旧村、整治农贸市场和整治脏乱差),进一步减轻对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污染,大大优化了城乡环境。

具体目标分三步:一是三年初见成效。通过对东莞水乡实施“两高一低”企业全面整治与引导退出、工业污染综合管控、截污治污、清淤活源和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建立健全防洪潮工程,使得东莞水乡水环境得到基本改善;二是五年完善提高。通过全面推进水系连通工程,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岸线整治,使东莞水乡河涌水质明显好转、岸线顺畅通达、水网联汇贯通,水乡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三是十年基本建成。通过水环境治理的各类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推动水乡河网区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并最终基本建成水生态文明示范区。我们将通过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努力让东莞更为宜居宜业,加快幸福东莞建设,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实事

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投入105398万元,实施6项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力争全市大气质量优于2014年。引导水乡经济区不少于33家“两高一低”造纸企业退出;对全市21个大型煤炭堆场和9个干散货码头的扬尘进行整治;基本完成全市“黄标车”淘汰工作任务;完成400家餐饮服务单位的油烟污染整治;强化对430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点排放企业的监管;淘汰整治100台高污染禁燃区外高污染燃料锅炉;完成石龙镇、厚街镇及生态园3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的建设

2015年5月份,东莞市空气质量与上年同比和上月环比均有所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7,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8位,珠三角内排名第6位,优于佛山、肇庆、广州。与上年同期相比,综合指数下降了0.57;与上月相比,综合指数下降了1.17。

一是严格环境准入,严控新增大气污染排放。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构建“功能分区-规划环评-园区环评-项目环评”的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加强环境管理顶层设计;强化排污总量控制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执行国家标准特别排放限值,推动重污染行业有序退出。

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鼓励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对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实施煤炭总量平衡和等量替代、减量替代制度,到2015年底,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划定全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加强重点区域保护。

三是治理工业污染源,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电力行业减排,深化二氧化硫减排,全市所有燃煤电厂综合脱硫率达90%以上,2014年底前沙角电厂群现役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完成低氮燃烧改造和烟气脱硝改造。全面推动工业锅炉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小型高污染锅炉淘汰或改燃清洁燃料,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工业锅炉完成烟气脱硝工程建设。大力推行集中供热改造,2015年底基本完成麻涌新沙港区集中供热试点项目建设。同时,全面加强建材行业污染治理减排。

四是防治机动车污染,加强交通行业污染控制。严格新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在用车辆环保管理,加快黄标车更新淘汰,供应清洁车用成品油,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逐步建成“车、油、路”协调发展的机动车污染防治体系。到2015年,全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排达7600吨,实现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负增长。

五是开展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治理,加大生活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力度。严控区域工业新增VOCs排放,确保不增加区域内工业VOCs的总量排放。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所有VOCs排放重点监管企业的治理任务,加强VOCs排放企业监管,确保达标排放。加大生活源VOCs排放控制,重点推进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治理。六是遏制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有毒有害及其他大气污染物。稳步推进扬尘污染控制区建设,2015年底前,扬尘污染控制区达到建成区面积的90%以上,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加强重点行业二噁英排放控制,全面加强排放有毒废气企业的环境监管,稳步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东莞相关废弃场地土壤修复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民生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4-12-01 09:16 热门评论

东莞相关废弃场地土壤修复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11月30日,记者从东莞市环保局获悉,第三批58家原地保留重点污染企业名单正在面向社会公示,市民12月5日前可向市环保局提意见。据透露,近3年来,东莞已累计关闭或搬迁重点污染企业196家,相关废弃场地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已在有序展开。

洗水行业保留企业最多

从2011年开始,东莞对电镀、漂染、洗水、印花、造纸、制革六大重点污染行业的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符合原地保留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出申请,之后办理原地保留手续。没有提出申请或申请未通过的企业则需搬入环保专业基地,实行统一治污管理。

2012年年中,市环保局经过审核对外公布了第一批36家获得原地保留的重点污染企业名单。2014年10月11日,市环保局对外公示第二批拟原地保留的42家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加上此次公布的第三批58家拟原地保留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全市拟原地保留的重点污染企业总量将达136家。

笔者从此次公布的名单发现,拟获得原地保留资格的企业集中来自洗水、漂染和电镀、湿印、鞣革行业,其中来自洗水行业的企业最多,达到45家。据业内人士介绍,从已公布的名单看,来自洗水行业的企业获得原地保留的数量较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电镀等其他高污染行业,洗水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风险较小,且监管起来操作性更强。

已关迁196重点污染企业

除了原地保留,搬迁进驻全市7个环保专业基地是东莞市对不符合原地保留条件重点污染企业的统一要求。据环保部门透露,截至2014年9月底,全市七个环保基地已累计完成4.01亿元,占全计划投资总额7.76亿元的51.68%。麻涌、常平、虎门、大朗、长安、沙田等环保基地的废水集中处理场、收集回用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已经具备重污染企业搬迁入园的条件。

在关闭和搬迁重点污染企业领域,经过整治,截至2014年10月,东莞全市共关闭和搬迁不符合原地保留的重点污染企业196家,其中电镀企业59家,漂染企业17家,洗水企业101家;督促停产整治的41家,其中电镀企业15家,漂染企业5家,洗水企业15家。全市目前共有重点污染企业652家。

随着整治工作的有效推进,环保部门预计,到2014年底,基地外重点污染企业将整治剩余约350家,环保基地内外的重点污染企业数量将达到各占一半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东莞市已正式启动废弃电镀场地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按照市政府此前制定的土地污染修复治理工作方案,2015年年底前,东莞将完成部分受污染土地综合治理修复示范工程,其中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面积不少于200亩。

随着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会议召开,根据此前公布的国家生态市建设规划,东莞将在未来数年时间里投入388亿元推动84项重点项目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问题也在实施方案中得到照顾。根据实施方案,到2020年前,东莞将投入3亿元开展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即在前期土壤污染调查基础上,开展东莞市水乡特色经济区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上,市旅游局将从市镇财政获得2亿元资金用于完善旅游区生态调控与管理,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2011年东莞薪酬报告 篇5

.销售类

.市场策划类 技术类

.行政后勤类

财务审计类

预计2011年总体薪酬调整幅度情况分析

·按企业性质分析

按企业规模分析

按企业规模分析

按岗位类别分

各个岗位、职级薪酬平均数及预计调整幅度布

·销售类岗位薪酬调整分析

2011年与2010年销售类各职级薪资增幅对比(主要岗位)

市场策划岗位薪酬调整分析

2011年与2010年市场策划类各职级薪资增幅对比

技术类岗位薪酬调整分析

2011年与2010年技术类各职级薪资增幅对比

2011年与2010年财务审计类各职级薪资增幅对比

财务审计类岗位薪酬调整分析

行政后勤类岗位薪酬调整分析

2011年与2010年行政后勤类各职级薪资增幅对比

·设计类岗位薪酬调整分析

·采购类岗位薪酬调整分析

·客户服务类薪酬调整分析

·生产制造类薪酬调整分析

·其他岗位薪酬调整分析

4.调薪周期及因素影响

·调薪周期分析

·调薪密度分析

·工龄工资与调薪定义

·影响调薪的因素分析

·员工调薪资格分析

绩效工资企业情况分析

·绩效工资 ·平均绩效工资占月收入比例(%)

·年终奖发放情况

2.福利与补贴情况 ·员工的各项补贴

·加班工资的发放与福利情况

·年假与带薪病假的福利

2011薪酬调查——应届毕业生

应届毕业生

2.应届毕业生的职能

应届毕业生可享受的薪水福利待遇

赴东莞实践调研心得体会 篇6

但是对于东莞来说,2009年的情况实在不妙。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其经济下滑的程度,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都不够。这一年,作为珠三角外向型经济排头兵的东莞,从二十多年来GDP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巅峰急遽刹车,犹如“高台跳水”般跌入谷底,一度还呈现出负增长。

民工荒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民工荒”现象的再度出现,被舆论认为是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带来的效应,也成为市场一大利好消息。沿海的不少缺工企业纷纷来到内地招人,一些劳务租赁公司也忙碌了起来,在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上竖起了招人的大旗。据媒体报道,中国一些劳动力输出地的政府已经开始考虑组织当地劳动力外出打工,以缓解去年农民工返乡潮给当地带来的就业压力。

为了了解民工荒的一些情况,我们的团队选择来到了工厂林立的周屋管理区。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了。刚一下车,只看见道路两边雪白雪白的墙壁,没有娱乐设施,没有繁华景象,甚至可以说只是一片死寂,纵使阳光多么美好,依旧驱赶不了深埋在地下的阴霾一样。走进工厂,却是一派忙碌之景,仿佛整个世界被隔绝,而员工们能看到的只是手中的零件和面前的机器,机械式的一拉一推着。

到了夜晚,工人们只能在工厂外围着一台小电视团团转,或许只有在电视里他们才能看见这么多的色彩吧,那是另一个世界,又或者他们走出家乡,却又掉入另一个灰色的陷阱。对于工厂中的大多数女员工来说,她们更喜欢选择在走廊站着聊天,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回顾着自己的艰辛,诉说着思乡的情怀,她们说现在厂的条件已经好很多了,以前的他们并没有空调,坐在小小的房间里,吹着风扇里吹出来的一股股热风,整个人都被闷得晕晕的,再加上每天的高压力工作使得她们的体力都透支了,一回宿舍就只知道睡觉。所以对于厂家没有举办一些文娱活动他们也并不是很介意,她们说工作都这么累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活动呢。这就是我们接触的农民工,她们的思想单纯,拥有理想却又安于现状,矛盾的继续着他们的打工生活,一家不行换一家,他们的思想似乎有意无意地只能被禁锢在一个个偌大的工厂中,偶尔抖几下翅膀想飞翔,却不知自己的羽翼还未丰满,只是安于现状,憧憬着自己所谓的理想。可这是他们的错吗?

在居民的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很少农民工可以无所顾忌地融入到当地人的圈圈里,是他们的行为太过奇特,让人难以接受,还是当地人看他们的眼光太过异样,拽着一股排斥的思想,将他们牢牢的定位在圈外?我想更多的是后者吧,新生代的农民工有些不羁与自傲,但他们顶着强大的工作压力,用自己的努力支撑着自己,支撑着家庭,或许他们不够好,但是他们内心的强大也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所能企及的。

纵使在调查中,我们听到了很多七十年代的主管对新生代的负面评价,但我想这仍旧存在一个代沟问题,或许当他们真真正正地融入新生代群体时,他们会感动与新生代身上的那份活力与冲劲。

记得在采访美华时,今年35岁的美华主管说自己也曾拥有无数的雄心壮志,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座远离家乡的城市中,他觉得主管这个位置或许就是他的最终定位了吧。听到这些话时,我有些心酸,有些惶恐,不知以后的自己会不会也被现实磨练得毫无棱角。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不屑的去追求,不停止的奔跑着,前方总会有路的。看着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宿舍里,简简单单的摆放着几本书,他说,平时工厂的工作时间紧,没什么业余活动,相比于年轻人喜欢上网吧的习惯,他更喜欢看书,学多点东西。对于一些好动的年轻人来讲,这显然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新生代的农民工里,很少有人能耐得住这份安分。或许这也是主管与新生代员工存在芥蒂的因素吧。一代向往安分,一代追求个性。在这次的调研中,我看到了农民工的艰辛,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幸福的新生代,也体验到了

团队的合作精神。在这几天的调研中,大家难免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但我们却从未起过大的争执,总是提出意见,冷静的分析和探讨后,再做出决策。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是一个沉闷的团队,空闲时间,我们也会斗斗嘴,这使得我们强悍无比,丝毫不顾谦让之理了。

东莞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7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现场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东莞市101个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 (其中镇 (街) 级22个、村级79个) 。调查内容包括集中式供水单位供水范围、卫生许可证持证率、卫生管理情况、水源防护、水处理情况、水质监测情况等。同时由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对村级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水样的采集、检测和结果判定。结果采用Excel2003建库处理, 并运用一般描述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全市农村共有集中式供水单位 (含镇 (街) 、村级) 101个, 其中镇 (街) 级22个、村级79个。按水源分类, 有河水、水库水、转供东莞自来水三种。据统计, 全市镇 (街) 级供水单位供水人口514万人, 村级供水单位供水人口106万人, 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供水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0%左右。镇 (街) 级供水单位供水量为250万M3/日, 村级供水单位供水量为59万M3/日, 村级供水单位供水量为镇级供水单位的1/4。

2.2 卫生监督管理情况

卫生许可方面, 22个镇级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持证率100%;79个村级集中式供水单位, 持卫生许可证35个, 持证率44.3%。从业人员管理方面, 全市镇 (街) 级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共有2 518人, 其中制水员431人, 持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上岗率100%;村级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共有1 087人, 其中制水员377人, 已体检培训306人, 持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上岗率81.16%。而在涉水产品索证情况, 22个镇 (街) 供水单位使用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索证制度完善, 采购涉水产品均能向供应单位索取卫生许可批件;而79个村级集中供水单位中, 采购药物索证的有55个, 占69.62%, 管材索证的有44个, 占55.70%。

2.3 水源水类型、水源防护和处理水质污染应急技术措施情况

22个镇 (街) 供水单位以河水为水源的10个, 水库水源的3个, 混合两种以上的9个;村级供水单位以河水为水源的51个, 水库水源的28个。22个镇 (街) 级供水单位均有建立水源保护并设立保护标志, 全部有应急处理水质污染的技术措施。79个村级供水单位建立水源保护区42个, 占53.16%, 设立水源保护标志51个, 64.56%;有应急处理水质污染的技术措施的10个, 占12.66%。

2.4 水处理工艺及消毒情况

全市水处理工艺流程基本上分为二种, 即穿孔漩流反应池+斜管沉淀池+过滤池和穿孔漩流反应池+平流式沉淀池+过滤池。22个镇 (街) 级供水单位采用平流式沉淀池, 而村级供水单位沉淀池77个采用斜管沉淀池, 占97.47%, 2个采用平流式沉淀池, 占2.53%。

全市农村供水单位没有不消毒的供水单位, 供水消毒的消毒剂种类有四种:氯气、次氯酸钠液、二氧化氯、漂白粉等。22个镇 (街) 级水厂均采用氯气消毒。79个村级水厂采用次氯酸钠消毒有50间, 占63.29%;二氧化氯21间, 占26.58%;氯气4间, 占5.06%;漂白粉4间, 占5.06%。

2.5 水质监测情况

22个镇 (街) 级供水单位均建立水质检验室和开展水质自检、送检, 抽检制度, 水质资料齐全;79个村级集中式供水单位已建立水质检验室36间, 占45.56%, 能上送市检测水质75间, 占94.94%。由东莞市疾控中心对79家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出厂水进行抽样监测, 合格71份, 合格率为89.87%。主要不合格项目为细菌总数, 不合格率为6.3%, 在不合格项目构成比中占62.5%, 细菌总数超标最大的超过标准值45倍;其次为浊度、PH值和锰, 不合格项目构成比均占12.5%。

4 讨论

东莞市农村镇级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状况优于村级集中式供水单位, 村级集中式供水单位供水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得出, 东莞市101个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中, 22镇级供水单位的卫生许可证持证率、卫生管理情况、水源防护、水处理情况、水质监测情况都明显优于79个村级集中式供水单位。

虽然目前东莞市经济比较发达, 但大部分村级水厂与其他地方的村级水厂同样存在规模小、无检验室等硬件设施未达到供水单位卫生规范要求而未能申领卫生许可证等状况[1]。

这些未能申领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大都是八十年代为造福群众而修建的农村简易自来水, 其投资规模小;检验设备, 人员等硬件与卫生规范尚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随着东莞市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剧增, 一些镇 (区) 水源受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 近半数以上村级供水单位转用镇级单位供水;部分村级单位水源不足以应付经济发展和人口暴增的需要, 也转用镇级单位供水;部分受镇 (区) 城市发展规划影响而关停等原因, 影响这些村级供水单位的投资信心。

目前, 水资源受污染日趋明显, 水源水质差, 影响供水水质而危害群众健康[2]。而在79间村级集中式供水单位中只有部分单位设立水源保护区和水源保护标志, 令水源水质得不到有效保证;只有少数单位有应急处理水质污染的技术措施, 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 居民的饮水安全将无法保障。

虽然79个村级供水单位都有水处理和消毒设施, 但在对其出厂水抽样检测中尚有部分水样细菌总数项目不合格, 而且在不合格项目构成比中占62.5%, 超标最大的超过标准值45倍, 这可能是因为该部分村级水厂的水处理和消毒设施陈旧, 技术落后, 还与水厂无检验设施, 难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消毒药物的准确投加量有关[3]。

5 建议

5.1 加大宣传培训, 提高自律意识

卫生行政部门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安全用水知识, 加强对村级集中式单位供水从业的业务技术培训, 尤其是对卫生法规、制水技术以及供水卫生安全应急措施的培训。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卫生管理。镇 (区) 级以上供水单位, 要加快建立并完善供水事故应急方案, 开展应急演练, 保证应急方案的可操作性;督促村级集中式供水单位建立应急处理水质污染的技术措施, 一旦发生事故时能发挥作用。

5.2 加大财政投入, 改善供水条件

政府财政应加大对村级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投入, 将现有制水人员和检验人员送到相关专业机构培训, 或提高待遇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制水和检验;做好水源区的保护, 设立实验室或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更新实验室设备和供水设施, 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和改善供水单位的硬件设施, 提高供水水质。

5.3 采用分类整治, 实行疏堵结合

虽然有44间村级供水单位未符合申办卫生许可证的条件, 但由于这些单位尚有可饮用的水源, 同时又是村级集体财产, 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 卫生部门只能采取实行疏堵结合, 分类整治的方法, 针对各供水单位存在的问题, 提出“弃与留”意见。对于目前水源水质好, 村集体财政同意投入开展整改工作的村级水厂, 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技术指导, 督促其抓紧建立水质检验室, 完善相应卫生设施, 对整改后符合卫生要求的单位发放卫生许可证;对于以污染较明显、水质变化大的河水为水源水, 或村财政不愿投入整改的村级水厂应当关停的, 卫生部门应大力争取市、镇两级政府的支持, 督促其迅速做好停产规划, 安排转由镇 (街) 水厂统一供水, 以保障居民的饮水安全。

5.4 创新管理模式, 强化日常监督

卫生行政部门在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督管理过程中, 改变过去只重视对已申领卫生许可证的供水单位进行巡回监督的监管模式, 采用量化分级管理模式, 根据风险评价情况对供水单位进行风险分级和卫生信誉度分级, 确定监督的类别和次数, 对于风险高的供水单位强化日常监督。建立饮用水安全信息网络, 各集中式供水单位样品自检、送检结果及卫生行政部门抽检结果通过信息平台及时上报和反馈, 达到信息共享, 实现动态管理。同时, 卫生行政部门应和环保、城市建设等主管部门互相协调, 共同配合, 齐抓共管, 对饮用水卫生安全从水源保护到城镇和农村饮用水管理各环节的监管形成全程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张振荣.719家集中式供水水处理工艺及卫生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12) :34.

[2]胡纯.农村地区水质污染因素和加强水质监管措施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 (6) :86.

东莞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经验;东莞

中图分类号:F30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1-0033-06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从一个农业县成长为现代制造业名城,城市化率超过88%,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近年来,东莞市针对因城市发展提速而产生的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现实问题,积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构建东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劳动保障等公共服务重点领域,进行大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一、东莞市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东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进城镇化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思路,出台社会建设、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等系列政策措施,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新莞人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着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主要做法如下:

(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更加优化

一是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整体路网结构。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镇际联网路(一期)34条道路的升级改造工程,2008年实施二期27条联网路的升级改造工作。镇际联网路(一、二期)共规划建设61个项目,规划里程约300公里,总投资规模约50.26亿元。截止至2014年10月,东莞市行政村路面已基本实现硬底化,东莞市农村公路总里程为4475公里,累计完成投资88亿元,完工通车494公里。

二是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着力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加强生产源头管理两方面下功夫,通过采取对污水处理厂的扩建扩容、完善截污管网布局、综合整治农村内河涌,整顿关闭不合格水厂、完善水质监测体系等措施,全面治理农村水环境,保障农村用水安全,“脏、乱、差”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二)大力实施“三个统筹”,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实施农村公共开支统筹。着眼于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经费统筹。2009-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4亿元,对全市经济排名靠后的285个村(社区)分4档进行公共管理支出补助。2013年起,东莞市将补助范围扩大到所有村(社区),根据“保基本、保必须”的原则,从市镇参与税收分成收入中切块5%,设立农村公共事务补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补助村(社区)负担较重的治安、环卫、行政管理等重大公共事务开支。随着市镇参与分成税收收入的增长,2014年的补助资金超过16亿元,比2013年增加2亿元,大大减轻基层公共管理开支负担。

二是实施治安管理统筹。结合全市“四化五警”建设和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的需要,以镇街为单位对各村(社区)治安联防组织进行全面整合与统筹管理。按照现行村(社区)常住人口数量的3.5‰统一配置村级辅警,通过设立市镇专项资金,统一补助村(社区)治安经费开支,并委托镇街公安机关对村(社区)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统一着装、统一培训、统一指挥调度、统一考核标准,达到增强辅警队伍战斗力和为村(社区)减负的目的。目前,全市有32个镇街全面完成治安管理统筹改革,将原有村治安员27152人整合为现有村级辅警20406人,有效增强了农村治安联防组织效能。

三是实施环卫管理统筹。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以镇街为单位统筹村级环卫管理事务,逐步由市、镇两级承担村级环卫支出,由镇街统一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负责村级环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工作,并统一将垃圾转运至市级无害化处理厂进行处理,实现了城乡环卫标准化、一体化管理。目前全市共有19个镇街实现城乡市容环卫“一体化”管理,村(社区)市容环卫管理资金负担减轻60%以上,其中11个镇街实现村级环卫支出“零负担”,370个村(社区)环卫管理事务由镇街统筹管理,完成率约为65%。

(三)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城乡社会保障更全面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0年,东莞市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对原农保体制内的71万人实行“分离”、“补缴”的分类办理,对空账运行的原农保个人账户采取“补实”还清历史欠账,对数额最大的“补实个人账户”资金采取分期投入等办法,用职保的制度模式,全面整合“职保”和“农保”两个制度,建立并实施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基金调剂使用”的惠及全民的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普惠原则落实养老待遇,强化财政保障,在不断增加正常参保缴费的财政补贴基础上,各级财政将改革所需的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项目。2010年,全市共为此次改革投入15.4亿元,其后5年每年分期投入约6.6亿元,有力保障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良性运行。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分职业性质、城乡身份、就业状态、户籍地域,只要工作和生活在东莞,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城镇居民、农村农民、在校学生、自由职业(灵活就业)者等均可在同一个医保制度下同等参保缴费,同等享受财政补贴,同等享受医疗保障待遇,实现了医保的全民公平享有。到2014年6月底,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621万人,而且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就读子女(近百万人)参保试点的扩大,以及非本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的落实,医保制度基本覆盖全市822万常住人口。

三是推进住房保障城乡全覆盖。东莞市通过房屋修葺、租赁补贴、实物配租、租金核减等方式帮助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解决住房困难的问题。将住房保障的面积标准提高到人均18平方米,远高于国家要求的10平方米和省要求的13平方米。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居)民住房保险制度,保障范围扩大至全体东莞市户籍的农(居)民,农户承保率达到100%。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保险金额比全省的高出一倍,最高保额达2万元/户。

nlc202309020833

四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把低保标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纯收入的增长挂起钩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高。从2015年1月起,低保标准提高到城乡统一每人每月610元,低保标准仅次于深圳的每人每月620元,位居全省第二,增幅达22%,超过同期物价水平上涨速度,此后东莞市低保标准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比例,每两年调整一次,充分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更合理

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采取镇(街)政府收归省市一级幼儿园为镇公办园、镇政府与村(社区)合作办园、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社区)继续兴办村(社区)集体办园等多种模式,理顺现有村(社区)集体办园的管理体制。目前,全市每个镇街均至少办有1所市一级幼儿园以上办园条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全市公办幼儿园学位基本满足户籍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二是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高标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从2007年起,东莞市全面取消村级办学,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市镇财政保障范围,补助镇街中小学经常性教育经费支出,促进镇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3年春季学期起,扩大免费义务教育补助范围至民办学校,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实行公共经费和教科书补助。全年共下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和教科书补助经费约2亿元。推进城乡均衡招生,制定出台有关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划片区招生等政策,鼓励镇街采取“电脑派位”等有利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招生措施,积极推动学区化办学。全市高中学校面向全市招生,城乡统一划线,并将五所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指标平等分配给城乡各初中学校,确保城乡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机会均等。

三是积极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问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莞人子女人口密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周边民办学校服务范围等因素,制定好民办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确定适宜的办学规模,合理设置和调整民办学校的办学地点和办学层次,促进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挖掘公办学校潜力,采取积分制的方式,积极安排新莞人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就读,出台新莞人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出台企业人才子女入学政策,努力解决新莞人子女的入学问题。2013年,全市为新莞人子女提供了2.25万个积分学位,比上年增加11.3%。至2013年底,在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约68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79.1%,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15.5万人,占公办学校在校生人数的50%。

(五)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保障水平有效提升

着力建设和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一篮子就业扶持政策,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一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在市职介中心、33个镇街(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580个村(社区)劳动服务站,全面建成功能齐全、标准统一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有效地推动各项就业服务工作向基层延伸,形成了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就近就便免费向城乡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补贴申请等公共服务。

二是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十二五”促进就业创业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以及19个配套的具体操作办法,从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援助制度、资助技能培训、促进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援助困难人员就业、鼓励企业吸纳户籍劳动力和鼓励自主创业六大方面着力,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多元化的就业政策,创建“就业服务日”等多个就业服务品牌。组建“村民车间(班组)”解决农村妇女及大龄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至2014年10月底,全市共组建“村民车间(班组)”567个,安置属地劳动力2万多人,其中多为农村大龄及女性劳动力。

四是加大对就业困难农村劳动力补助力度。实施全日制就业工资差额补助、灵活就业工资补助等特殊扶持政策,对低保家庭劳动者同时还实施全日制、非全日制就业补助,推动实现稳定就业。2014年以来共发放就业困难人员工资差额补助和灵活就业补助32万人、8123.1万元;发放低保人员全日制、非全日制就业补助2527人、138.1万元。

(六)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卫生站转型,将全市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农村(社区)卫生站,逐步转型为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个人(社会)办门诊部、个人诊所、乡村医生举办的个人卫生所(以下简称卫生所)等四类医疗机构,明确产权归属和经营性质,建立基层多元办医格局,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市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2所、村卫生站1368所。每个镇(街)均有1所镇级公立医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若干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东莞市已基本建成市、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居民15分钟行程内可就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为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规划免疫、传染病报告处理和重性精神病管理等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经费达35元,有效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截至2014年7月,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约847万份(含新莞人),其中活动档案373万分,开展高血压管理31.5万人、糖尿病9.4万人。

二、当前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东莞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当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道路设施有待完善。一些农村地区的村级道路未能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公共交通的路网不够密集,部分地区、路线存在盲点,农民的“乘车难”、“等车漫长”等问题依然存在;有些农村地方的路灯破旧,没有及时更换,造成晚上出入不便;农村道路的后期维护成本较高,给村集体经济造成一定的负担。二是部分农村的卫生医疗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一些村(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医疗设施和设备短缺、落后;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待遇低,人员配备不足且技术水平不高。三是新莞人社会融合机制有待健全。目前积分入户还存在一定限制,仍有一部分新莞因未能入户而不能享受到东莞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由于目前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的局限,新莞人在享受社保、教育、住房、医疗等配套政策方面跟当地户籍人口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地区仍存在“脏乱差”,一些村因资金投入问题村环境不够整洁,一些偏僻地方仍存在卫生“死角”,农村环境卫生水平有待提升。

nlc202309020833

三、推进东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是省、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东莞实际,我认为东莞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要打造完善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抓好全域基础设施规划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完善交通、能源、水务等领域基础设施。要以轨道交通建设为突破,进一步加快地铁、穗莞深、莞惠城际轨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进度,推进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的建设,带动水乡地区以及其他落后镇村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路网,构建一环六横六纵三连路网,解决断头路等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更多的镇村接受城区、镇中心区的辐射。

二要构建完善的城镇就业创业支撑体系。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活力所在。城乡一体关键在于人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扶持创业和引进人才的各项政策,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等手段,鼓励农村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要在支农信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发挥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培训体系,统筹解决好户籍高校毕业生、户籍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城镇困难人员等人群的就业问题,让更多人通过城镇就业有序实现市民化。要充分发挥“4050”就业补助、“村民车间”等多种政策措施作用,推动户籍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充分实现就业。

三要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新莞人社会融合机制。当前东莞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严重倒挂,新莞人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要进一步完善积分制入户政策,优化调整积分设置,加快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常住异地务工人员转化为户籍人口。要把人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夯实城市发展的人口储备。

四要扩大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要扩大教育学位资源,通过挖掘公办学位潜力、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增加积分入学学位供给,逐年提高常住异地务工人员和随迁子女就读比例。要加强学前教育投入,探索制定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办法,制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要根据常住人口配置城镇医疗资源,合理调整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扩大基本医疗服务覆盖范围。加强农村地区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基层医护人员开展规范化培训,加强镇级医院与社区卫生站医生的轮岗交流,不断提高水乡地区医护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五要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按照“先安置、后拆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快建设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区,为失地农民住房保障。要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完善住房保障统计和调查制度,科学界定困难家庭范围,继续开展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调查,进一步核实保障对象的住房、收入、资产、计生等情况。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步降低准入门槛,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将保障范围由户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户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优化住房保障供给体系,探索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机制,建立以公租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切实把符合条件的村民纳入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体系。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几点思考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东莞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经进入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升阶段,但是,仍需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事权与财权的关系。东莞特殊的行政架构,要求必须加快理顺市、镇街财权和事权关系,构建财权事权关系清晰、财力配置合理的财政管理体制。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市镇转移支付和收入奖励体制,加强对欠发达镇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建立完善财政绩效考核监管体系,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着眼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高效率。可以社会提供的,政府必须交由社会提供;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的,政府必须建立科学的运行规则,引导社会有序参与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采取政府购买、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通过财政划拨、专项资助、授权委托等方式,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组织等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供给竞争激励机制。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采取以土地资源为主的公共自然资源向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共资本转化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或由政府与私人共同供给,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适当财政补贴,以缓解农村公共供给资金不足问题。

三要正确处理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坚持“保基本、保民生”的原则,任何脱离财政和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都不会长久,反而会给社会造成福利负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成因复杂,差距客观存在,这决定了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任务,对此应有充分估计和清醒认识,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方面,要从东莞市市镇经济发展水平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财政支付能力,循序渐进,防止片面追求过高目标而超越财政承受能力,同时克服“财力不足、难以作为”的消极思想,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充分尊重民众需求,特别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上,必须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把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居民最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上,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对于财力较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镇街,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等制度。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以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大幅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提高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福利救助服务供给和均等化水平。

(责任编辑:肖训生)

上一篇:读书管理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描写和赞美南开大学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