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公文文种和分类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常用的公文文种和分类(通用8篇)

常用的公文文种和分类 篇1

依据国务院2000年8月20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的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十三类:

(1)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2)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3)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4)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5)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6)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7)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8)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9)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10)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11)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12)函。适用于不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13)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文书处理、收发登记、分类归档、保存查阅的方便,又常常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对行政公文进行如下分类:

(一)按行政公文的来源划分:凡是其他机关发送来的公文,对于受文单位来说,叫做收文;凡是本机关发出去的公文,都叫发文。只发给本机关所属部门和成员的公文,称为内部公文;由本机关发给其他机关的公文,称为对外公文。

(二)按行文关系和运行方向划分,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的发文,叫上行文;领导机关向下级机关的发文,叫下行文;平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来往的公文,叫平行文。

在学习中应注意的是,这种分法会出现兼类。如函,既可以上行,又可以平行、下行,这就需根据函件的具体内容和实际的发往方向加以确定。

(三)按内容特点和作用来划分,用来领导和指挥工作,并具有一定指示性、法规性和约束力的公文,叫指挥性公文;用来通知事项、通报情况、公布要求的公文,叫知照性公文;用来报告工作、请求批准、答复要求的公文,叫报告批复性公文;用来联系商洽工作、记录传达会议精神的公文叫商洽、传达性公文。

(四)按公文的机密程度(密级)划分,可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一般公文。

常用的公文文种和分类 篇2

“条例”与“规定”和“办法”相比,主要特点是所涉及事物和问题的性质更重要,范围比较宽,内容高度概括,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广阔、稳定性强,对制定与发布机关的地位有较严格限制,如行政系统只有国务院有权使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见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的系统也只限“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见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一般属于“自主的”规范性公文,即自身即可创造新的规则。

“规定”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泛,对制定和发布机关的地位无严格限制,与“条例”相比,所涉及事物和问题、范围相对窄一些;内容更详尽具体,针对性更强,一般既可是“自主的”规范性公文,也可以是“补充的”规范性公文(内容为依法或根据授权补充其他规范性公文的内容,对其加以细化和完善),也可以是“执行的”规范性公文(直接为有效执行其他规范性公文而制定,自身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对这些公文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做出具体规定,对有关概念和问题做出精细的解释说明)。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规定更适合作为“自主的”和“补充的”规范性公文。

“办法”比“规定”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的规模要更小一些,针对性更强、内容也更加详尽具体而精细,更重直接的可操作性,除了一部分为“自主的”公文外,大部分为“执行的”规范性公文,如各种“实施办法”均具备这种性质。

二、“决定”与“命令”的区别

“决定”与“命令”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在使用权限方面“命令”非常严格,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机关可以使用;“决定”则可较普遍地被使用。在适用的事务方面,“命令”所涉及的是特定的具体事务,“决定”则既涉及这类事务,也涉及一部分非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反复发生的事务,公文本身也反复适用,即具有规范性公文的一些特点。在表达方面,“命令”高度简洁,只表达笔者的意志和要求;“决定”则既表达意志、要求,又阐发一定的道理,交代执行方面的要求,指明界定有关事物的标准等。

三、“指示”与“命令”的区别

“指示”与“命令”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指示”的使用权限规定没有“命令”严格,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均可下达“指示”。在效用方面,“命令”对受文者来说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指示”有时则在必须无条件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受文者根据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处置具体事务。在表达方面,“命令”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指示”则既表达作者意志,又注意阐发道理,指出具体任务、具体规则,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还注意说明有关事物之间的界限等。

四、“指示”与“决定”的区别

与“决定”相比,“指示”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更加具体和特定,其作用的范围也是特定的,不如“决定”那样更具普遍性,有效期限也比“决定”相对短一些。“指示”的内容比“决定”精细具体,更强调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决定”对受文者来说是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的,“指示”则在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具体问题,甚至变通执行某些具体要求。

五、“通知”与“命令”“决定”“指示”的区别

与“命令”“决定”“指示”相比,“通知”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权威性明显要弱一些,自身一般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依法或根据上级要求向受文者转达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并予以具体化(这也正是代替“指示”用于布置工作、交代政策的“通知”以必须不厌其烦地指明“根据……的指示精神……”的原因),告知应知或应办的事项,使一部分公文完成升格(批转)、生效(发布)扩展有效范围(转发)的程序。

六、“批复”与“指示”(或指示性通知)的区别

“批复”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指示”,在基本性上与“指示”没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批复”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事物和问题以及所涉及的人员更加特定、更加具体,问题也比较单一,更具专指性;“批复”只用于回复请示的机关,一般不像“指示”那样具备普发性。

七、“通报”与“通知”的区别

“通报”与“通知”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通报”不像“通知”那样以具体的任务、详细的规范化要求和有关规则来指导和推动工作,而是用典型事例、有关情况来传达意图,启发教育有关人员,指导有关方面的工作行为,有关执行方面的要求也比“通知”要注重原则性,甚至不涉及直接具体的执行要求,发送范围广泛,一般情况下,均直接下达给广泛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

八、“通报”与“处分决定”的区别

“通报”与“处分决定”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制发公文的目的不同。“通报”是为了教育当事人,更为了教育更多的人,从而利于指导和推动有关工作,“处分决定”则主要是为了正式确认有关的错误事实和合法有效的处分意见。其次是对象不同。“通报”的对象必须是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处分决定”的对象则是针对所有需给予处分的人及事。再次是内容性质不同,“通报”介绍说明错误事实时,概括而原则,以能引出结论为度,“处分决定”中的这部分内容则具体而微,“通报”中常需有要求其他相关人员汲取教训,采取有关措施的基本要求,“处分决定”则无此类内容,“处分决定”中必须有明确的纪律处分意见,“通报”则不一定有。最后,两者的发送范围不同。“通报”的发送范围广泛,“处分决定”的发送范围则一般只针对当事人及有关方面,很少普发。

九、“通告”与“公告”的区别

“通告”与“公告”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通告”仅对国内公布,其告知和约束的对象是统辖范围内的中国公民及有关的外籍人士,“公告”则对国内国外公布,其告知的对象极广泛,“公告”的事项更加重大,应具备使世人知晓的意义,“通告”则不限于此类性质的内容。“公告”的作者地位大都较高,“通告”则没有此限。“公告”主要是重要消息,除特例外不涉及强制性的执行要求,“通告”中则常涉及有关人员的应遵事项,有具体细致的行为规范和对公文具体如何遵守的要求。

十、“通告”与“命令”“指示”“通知”的区别

“通告”与“命令”“指示”“通知”的差别主要在于:“通告”不涉及任何秘密,直接公开,即制成之后直接公之于众,不像一部分“命令”“指示”“通知”那样,尽管最终也公开,但首先需按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逐层下达。“通告”的内容比“命令”细致具体,在文种使用上不像“命令”那样需受严格的权限限制。“通告”提出的规范是公民的行为规范,一般不像“指示”和“通知”那样涉及贯彻执行公文的要求,而主要提出公民应当遵守的具体事项。“通告”可依法自创有关规则,“通知”则主要是转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并使之具体化。

十一、“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请示”与“报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请示”用于对上级机关有所呈请的情况下,可向其请求下达指示,请求其允许“自己”去做某一件事情。“报告”则用于汇报、反映情况、问题或提出建议,答复询问,不能带有“呈请”事项。“请示”能强制对方复文,“报告”则不能,上级对“报告”可以复文,也可以不复文。“请示”必须是形成于事情发生之前,“报告”则可根据情况,既可在事前,也可以在事后或事情进行当中形成。

十二、“请示”与“议案”的区别

“请示”与“议案”在基本性质上是相近或相同的,但也有一些区别:“议案”的作者是被严格限定的,受文者也是专指的,作为行政公文“议案”的作者须是各级人民政府,受文者只能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请示”则可用于同一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的任何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有所呈请。“议案”所关涉的事项是提请国家权力机关审议的重大事项,“请示”所涉及的事项则不仅仅是重大事项。在效用上,“请示”可以强制对方回复意见表明态度,但内容并不能强制执行,“议案”则在经审议通过后,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有关机关或人员认真遵照执行。

十三、“会议纪要”与“决定”的区别

“会议纪要”与“会议决定”(决议)之间有如下不同:“会议纪要”一般不能独立对外发出,经常需要以“通知”等指明有效执行的范围与要求。“决定”则可独立发出。“会议纪要”所记载的是会议的情况和议定事项,不一定必须如“决定”那样只针对重要重大事项。“会议纪要”不仅仅只反映议定的事项。“决定”则必须是完全确定的决策而不必反映其他意见。“会议纪要”中的议定事项是有关与会各方确立的意见,只要有一方反对即不成立。“决定”的内容则可根据有关会议规则,由与会者中的多数人确认并通过即为有效,产生法定效力。在表达方面,“会议纪要”需综合反映会议的全面情况,对有关意见和观点进行阐述,“决定”一般无这些内容。

十四、“会议纪要”与“协议”“合同”的区别

公文文种的写法和区别 篇3

一、“条例”“规定”“办法”间的区别

“条例”与“规定”和“办法”相比,主要特点是所涉及事物和问题的性质更重要,范围比较宽;内容高度概括;

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广阔,稳定性强;对制定与发布机关的地位有较严格限制,如行政系统只有国务院有权使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见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的系统也只限“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见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一般属于“自主的”规范性公文,即自身即可创造新的规则。

“规定”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泛,对制定和发布机关的地位无严格限制;所涉及事物和问题不如条例重大,范围相对窄一些;内容详尽具体,针对性强;一般既可是 “自主的”规范性公文,也可以是“补充的”规范性公文(内容为依法或根据授权补充其他规范性公文的内容,对其加以细化和完善),也可以是“执行的”规范性公文(直接为有效执行其他规范性公文而制定,自身不创造新的规则,只是对这些公文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做出具体规定,对有关概念和问题做出精细的解释说明)。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规定更适合作为“自主的”和“补充的&rdq

uo;规范性公文。

“办法”比“规定”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的规模要更小一些,性质也相对轻一些;针对性更强,内容也更加详尽、具体而精细,更重直接的可操作性;除了一部分为“自主的”公文外,大部为“执行的”规范性公文,如各种“实施办法”即均具备这种性质。

二、“决定”与“命令”的区别

“决定”与“命令”的不同点主要在:在使用权限方面“命令”非常严格,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机关可以使用,“决定”则可较普遍地使用;在适用的事务方面,“命令”涉及的是特定的具体事务,“决定”则既涉及这类事务也涉及一部分非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反复发生的事务,公文本身也反复适用,即具有规范性公文的一些特点;在表达方面,“命令”高度简洁,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决定”则既表达意志、要求,又阐发一定的道理,交代执行方面的要求,指明界定有关事物的标准等。

三、“指示”与“命令”的区别

“指示”与“命令”的不同主要在:“指示”的使用权限规

定没有“命令”严格,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均可下达“指示”;在效用方面,“命令”对受文者来说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指示”有时则在必须无条件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受文者根据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处置具体事务;在表达方面“命令”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指示”则既表达作者意志,又注意阐发道理,指出具体任务、具体规则,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还注意说明有关事物间的界限等。

四、“指示”与“决定”的区别

与“决定”相比,“指示”涉及的事物和问题更加具体和特定;其作用的范围也是特定的,不如“决定”那样更具普遍性,有效期限也比“决定”相对短一些;“指示”的内容比“决定”精细具体,更强调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决定”对受文者来说是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的,“指示”则在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具体问题,甚至变通执行某些具体要求。

五、“通知”与“命令”“决定”“指示”的区

与“命令”“决定”“指示”相比,“通知”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权威性明显要弱一些,自身一般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依法或根据上级要求向受文者转达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并予以具体化(这也正是代替“指示”用于布置工作,交代政策的通知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地指明“根据------的指示精神------”的原因),告知应知或应办的事项,使一部分公文完成升格(批转)、生效(发布)扩展有效范围(转发)的程序。

六、“批复”与“指示”(或指示性通知)的区别

“批复”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指示”在基本性?上与“指示”没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批复”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事物和问题以及所涉及的人员更加特定,更加具体,问题也比较专指单一;“批复”只用于回复请示的机关,一般不像“指示”那样具备普发性。

七、“通报”与“通知”的区别

“通报”与“通知”的不同点主要在:“通报”不是像“通知”那样以具体的任务、详细的规范化要求和有关规则来

选择公文文种的依据是什么 篇4

选择公文文种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文机关与主要受文者间的工作关系;二是发文机关的法定或规定权限;三是行文目的、行文要求和表现公文主题的需要。

根据发文机关与主要受文者间的工作关系选择文种,就是要求明确双方间本来的工作关系,选取为这种关系所允许的文种:当双方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时,可分别选用下行文种或上行文种;当双方存在的只是平行关系(同系统中的同级机关之间)或不相隶属关系(非同一系统的任何机关之间)时,只能选用平行文种。根据作者的权限选择文种,就是要明确作者的职责、权力范围,选择与之相符合的文种。这是因为有一部分公文文种对使用者的权限有明确规定,只有具备相应地位和权力的机关才能选用。如“命令”是一种领导性公文,但并非一切处于领导地位的机关都可以使用。除军队系统之外,只有那些为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明确规定有权发布命令的机关才能使用。如果不按作者的权限选择文种,特别是选用了超越自身权限的文种,就将构成越权行为,公文自然也会因失去法律、法规保护而失效。

常见公文文种写作 篇5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世纪坛地区燃放焰火的公告

12 月31 日晚,喜迎奥运祝福北京——迎接__ 年奥运年主题活动将在世纪坛举行。依据《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决定,__ 年12 月31 日晚喜迎奥运祝福北京——迎接__ 年奥运年主题活动期间,将在世纪坛地区燃放焰火,特此公告。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__年_月_日

常见公文文种写作范文篇三:通告。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具有一定的法规性和约束力,一般通过新闻媒体或以张贴的形式对外发布,有些通告只在内部张贴。

广州市公安局关于__ 年清明节期间临时交通管制的通告

穗公?__?89 号

为确保__ 年清明节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我局决定在__ 年3 月31 日,4 月1日、5 日、7 日、8 日、14 日、15 日,每天8 时至17 时对银河公墓周边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具体如下:

一、禁止货运汽车进入燕岭路(兴华路口至华南快速干线广汕出入口)。

二、载客前往银河公墓的出租小汽车须在省武警医院门口以西150 米

处下客,之后往东行驶至北环高速公路广汕收费站入口东面匝道处调头驶出该路段。 三、途经银河公墓路段的车辆须按现场临时交通标志提前绕道行驶。 四、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等特种车辆不受上述措施限制。 五、违反本通告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特此通告

常用的公文文种和分类 篇6

【导语】公共基础知识考察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科技、管理、人文和公文写作等等,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文写作之政府系统通用公文文种。

1.规范性文件

(1)条例。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2)规定。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3)办法。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2.领导指导性文件

(1)命令。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实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2)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3)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4)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5)通知。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6)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3.公布性文件

(1)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2)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4.陈述呈请性文件

(1)议案。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2)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3)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4)调查报告。用于反映调查研究的成果,揭示事物的真相与规律。5.商洽性文件

函。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答、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6.会议文件

河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发布河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微信号:hesydw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河南事业单位考试微信号:hesydw 发布河南最新的事业单位考试招聘信息,备考资料并提供考试相关问题咨询答疑服务。推荐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发布河南最新的招教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招聘信息。

河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发布河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公文的特点和分类 篇7

种类:行政公文有十类十五种。

行文规则: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三种

公文格式:采用国际标准A4页面。(详见末页公文格式)。

上行文(占页面的1/2)、平行文(占页面的1/3)、下行文(占页面的1/4)。

1.文件名称: 几个机关联合发文的文件名称,可以用一个主要发文机关的名称,也可以全部列上,按其与文件涉及内容的主次顺序平行排列。

2.文件编号:普法文件中使用,便于统计、收发、登记和查阅。

3.发文字号:包括机关代字、年号、顺序号三部分。

4.间隔横线:红色。

5.签发人:发文字号的右侧。向上级机关的请示,应注明签发人。

6.紧急程度:分“特急”、“急”两种。有时用“限时送达”来标明,写在文件左上角或右上角。

7.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有的可省略机关名称、事由)。

8.秘密等级:“绝密”、“机密”、“秘密”三种。一般写在标题的左上角,加[ ];也有的写在文件名称的左上角或右上角,与文件编号相对,不加方括号。

9.主送机关:上行文的主送机关,特别是请示的主送机关,一般只写一个,对需要同时报送的另一个或数个上级机关,可用抄报的形式。1

10.正文:正文位于主送机关的下一行,首句空两格写。在引用公文

时,应注明发文的时间、机关、标题和发文号;运用数字,除发文号、统计表、计划表、序号、百分比、专用术语、和其他必须用阿拉伯数

字外,一般用汉字书写,同一公文中的数字使用应前后一致。

11.附件:正文与发文机关或发文日期之间的左侧,写上“附件”或

“附”字样,并加冒号,全称、不要笼统地写“附件如文”或“附件

X件”。

12.发文机关:最末一字以缩回三、四个字为宜,联合发文的机关都

要写上,主办机关排列在前。

13.发文时间:一般以领导人签发的日期为准,宜缩回一、二个字。

14.印章用红色盖在发文机关和发文时间上,未具名发文机关,则盖

子发文时间上。

15.附注:发问时间的左下方。

16.抄报或抄送机关:发至上级机关的叫抄报,发至下级或平级机关的叫抄送。

17.印发标记:包括印发机关、印发时间和印发份数。翻印时,要注

明翻印的机关和时间,写在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的下一行,再贯以横

线隔开,右下角则写明翻印数。批转(转发、印发)……通知,通知

正文用三号楷体字。

18.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位于抄送机关之下(无抄送机关在主题词

之下)占1行位臵,用3号仿宋体字。印发机关左空1字,印发时间

右空1字。印发时间以公文付印的日期为准,用阿拉伯数码标识。

编号00422(紧急程度)

通渭县水务局文件

通水发[1999]9号(签署)

—————————————————

[秘密]

关于XXXXX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

XXXXXX......。

现通知如下

XXXXXXXX......。

附:《XXXXXX》一份。

通渭县水务局

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

(此件发至XXXX处、XX乡政府)

主题词:XX XX XX XX(标题主要成分加文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抄送:XXXX,XXXX。

通渭县水务局办公室一九九九年X月X日印发

常用的公文文种和分类 篇8

公文写作构思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的。不同的文种,不同的写作意图和出发点,会运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来构思,以形成文章不同的思路。而这种思路又常常体现在公文的结构形式上。

一、归纳和演绎思路

这是运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形成的两种思路。

(一)归纳

这是从两个以上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或道理的共同属性中,推出同一类事物或道理的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它是从个别到全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公文写作中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形成了归纳思路。如对某类客观事物共同规律的探讨、对先进经验或错误教训的提炼总结等等,都可运用这种思路。

归纳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完全归纳法,即穷究同类事物中所有个别事物,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允许漏掉任何一个性质相同的个别事物。例如《国务院关于表彰国家科委等单位长年深入基层开展扶贫工作的通报》,它概括而重点不同地历数了国家科委等10单位组成扶贫团(组)定点联系帮助贫困地区,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国家民委等27个单位也相继确定了扶贫联系点,不定期派干部为贫困户做好事,办实事;国家计委等其他中直机关都做了大量工作,为贫困地区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然后强调指出:“这些部门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受到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赞扬。国务院特予通报表彰。”如不采用这种完全归纳法,文章的效果就不同了。

一般说来,运用归纳法来认识客观事物时,完全归纳法最可靠。但实际上,只在少数情况下才能做到完全归纳。一则因为人们很难在一定时间内完全无遗地穷究同类事物中的所有个别事物,特别是较大范围的同类事物。二则完全归纳法赖以凭借的个别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这个别事物的显著变化,极有可能动摇甚至推翻原来归纳出的结论。因此,在工作、生活中,在公文写作中,较少用到完全归纳。

二是简单枚举法,即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概括,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这属不完全归纳法。如《中共××县委员会关于向徐庆文、吴春山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归纳出的结论是“徐庆文、吴春山同志忠诚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们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们不愧是我党的优秀党员”。而归纳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就是选择他们一生中一些典型事迹来介绍,而没有罗列出全部事迹(那样写没有必要也因篇幅所限而不可能)。不少调查报告、总结、情况报告、表彰或处分的文稿,大都运用了这种方法构成思路。

简单枚举法运用虽然很方便,但它极容易出现轻率归纳,以致以偏概全使结论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等错误。运用这种归纳方法,应注意:第一、不要轻易下结论,如果要下结论也不必因个别事物未能归纳而迟疑不决,可选择诸如“一般情况下”、“大体上”、“在一定条件下”等类限制词语,以表明其相对性,留有余地。第二、不要仅仅注意同类事物的数量或表面相似处,而忽略了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使结论偏离事物本质。要注意对重要的归纳对象或结论进一步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到时空变化后的情况,使归纳的结论更正确、更深刻。

三是科学归纳法,即由某类事物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有必然联系,推出这类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它是以科学实验和科学分析的结果为主要依据,从研究同类事物的少数对象与某一属性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中,从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概括出普遍性结论。它比简单枚举法可靠,但其结论仍要受实践的检验。科学归纳法考察的对象要有典型代表性,才能使结论正确。说理性较强的公文常用此法展开思路。例如《××市经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调查报告》,正是通过对该市几个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的典型调查、科学分析,而得出该市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几条可行措施的。文章就运用了科学归纳法,必然性结论令人信服。

(二)演绎

这是从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它与归纳的思维方向正好相反,是从全体到个别,一般到特殊。我们根据一般原理(公理、真理、常识或人们认同的共识等)可认识到包含在这一原理中的个别事物或道理。由此可形成公文的演绎思路。例如《××市××局关于勤政廉政的规定》写道:“廉洁奉公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党取信于民的根本保证,也是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只有做到高效廉洁,党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事业才能得到群众的关心和拥护,党和政府才有可能带领和团结大家同心同德,深化改革,实现‘四化’。全局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身作则,勤政廉政。根据我局工作实际,特作如下规定。”这里采用的就是演绎思路。在说理性较强的公文中,较多运用演绎法。

写作中运用演绎法时,要注意到作为根据、前提的一般性结论必须正确无误,才能进行直接演绎。如果作为前提的一般性结论只是相对正确,那推理过程中在肯定其大多数个别事物或道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个别事物的特殊性,以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至于演绎法常用到的推理方法,本书就不详细介绍了。

(三)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归纳和演绎既是两种方向完全不同的对立的思维方法,又是互相依存的辩证统一体。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的前提常常是依靠归纳而获得的。可以说,归纳的结论就是演绎的前提,离开归纳,演绎不可能进行。而归纳也离不开演绎,归纳时对个别事物的选择必须准确、典型,得依赖演绎法对这些个别事物进行检验,决定弃取,即根据尚未确定的、假设的一般去寻找、考察个别,才能正确进行归纳;而归纳得出的一般结论,也要靠演绎去验证、去推广扩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归纳和演绎,……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自然辩证法》。

公文写作中分别运用到归纳思路或演绎思路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联系。以防出现片面性。

上一篇:师说同步训练下一篇:社会实践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