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稿:学雷锋的故事(精选9篇)
说起雷锋,我们就会想起他的感人事迹:有一次,雷锋带病,为小学盖楼房。另一次,雷锋把自己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都捐给了灾区。过年时,雷锋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帮着打扫候车站。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
在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像雷锋叔叔样的人。例如,我爸爸。今年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妈妈回奶奶家过年。奶奶家门前有一条乡间小道,天寒地冻,加上路面坑坑洼洼,车辆很难行。有辆车陷进了泥里,怎么也开不走,司机叔叔急的无计可施。就在这时,爸爸发现了,他放下手中的活,过去帮忙。只见,司机叔叔开车,爸爸在后面推,“呜呜、、、、”车轮飞速的转着,溅了爸爸一身泥,可车身还是没动。爸爸转身就走,我想爸爸是放弃了。原来,爸爸从草堆里拔了几把草,又回去了。爸爸把草垫在车轮底下,接着推。车身终于动了,司机叔叔感动的连连道谢。我也骄傲的说:“爸爸真棒,爸爸真棒!”。虽然,这只是举手之劳,但却为这寒冷而喜庆的年三十增添了温暖,也为我树立榜样。
我要学习爸爸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精神。虽然我只有8岁,不能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我会尽我所能的做些小事,尽一份爱心和责任。我会在小朋友摔跤时扶起他,我会在公交车上为爷爷奶奶让座,我会在校园里捡起地上的垃圾,我会在同学困难时伸出援手、、、、、虽然,这些事微不足道,但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迎着春天的朝阳,步入微笑的殿堂,学习雷锋的精神,创建我们文明的校园!!
他很平凡:技校生, 操作工, 班组长。
他很精彩:劳模, 标兵, 金牌, 奖章。
子承父业走进吉化
1986年, 17岁, 刘玉考入吉林化工技校化工班。1989年7月毕业, 分配到吉化染料厂25号车间。
刘玉的父亲是吉化化肥厂装卸队工人, 看到儿子按自己设计的“初中毕业上技校, 技校毕业进吉化”的“人生流程图”, 如愿以偿地穿上工作服, 成为吉化人, 甭提多高兴了。
那个时候的染料厂, 设备陈旧, 工艺落后, 坛坛罐罐, 环境艰苦。刘玉所在的车间生产还原艳绿FFB, 因为有毒有害, 工人们时常是防毒面具, 大皮兜子, 全副武装, 刚刚20岁的刘玉却十分知足, 爱岗敬业, 人们总是见到他乐呵呵的在岗位上奔波、忙碌。
刘玉入厂那年, 吉林省、化工部分别做出“学吉化”的决定, 吉化公司电视有影, 报上有名, 全国各地到吉化参观学习的人, 络绎不绝, 这让刘玉感到光荣而又兴奋。
下班回家, 他跟同是吉化人的父亲谈起自己参加工作的体会:“爸, 当个吉化人真好, 真光荣!”
“儿子, 咱得当个合格的吉化人、优秀的吉化人!”
当时, 吉化党委正在组织“吉化人形象”大讨论。为了说明什么是“合格的吉化人”, 爸爸讲了“麻袋毛”的故事:“你们染料厂有个李云山, 老工人, 那真叫爱工厂, 做主人, 长年累月, 他用积攒起来的麻袋毛给厂里换回两台大解放。”
这是刘玉第一次知道李云山的名字, 也头一次听说“麻袋毛”的故事:“爸, 你放心, 不能光沾吉化的光, 我也要为吉化争光。”
从此, 李云山就是榜样, 刘玉下定决心, 要成为“麻袋毛”精神新时代的传人。
1990年5月, 进厂还不到一年。有一天, 刚接班, 氧化反应锅的法兰垫呲开了, 浓度98%的强酸夹带物料溅射出来, 刘玉毫不犹豫的冲上去, 关掉阀门, 控制险情, 避免了事故的蔓延。
衣服烧碎了, 脸又红又肿地苍了起来, 从医院回家, 母亲吓哭了:“儿子, 再有这事儿你不能上啊!”
比谁都心疼儿子, 却一直没言语的父亲生气了:“他是操作工, 他不上谁上!”
“妈, 爸说的对, 我有岗位责任, 我不上谁上?”
刘玉始终把父亲视为“导师”。他说:“我有个好父亲, 他给我人生注入的都是爱工厂、做主人的正能量。”
2013年父亲被查出肺癌, 晚期, 刘玉打算请几天假, 在家陪陪他。但是不行, 爸爸都快要把心掏出来了:“儿子, 你一天也不能请假,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是带队伍的人, 啥时候都别忘了自己劳模、班长的身份, 尽忠高于尽孝。”
“原来咱爷俩都是吉化人, 现在我不行了, 你必须担起咱家两代人的责任, 好好干, 干出个样来。”
2015年春节, 大年初四, 父亲走了。
捧着老人的遗像, 接过老人的遗愿, 担起两代人的使命和责任, 刘玉继续演绎精彩吉化的感人故事。
尽职尽责的好工人
苯酚丙酮装置是吉化30万吨乙烯的配套工程。在“96.9”开车目标明确之后, 1994年刘玉被调了过来。
吉林石化的苯酚丙酮装置引进美国UOP技术。对刘玉而言, 从还原艳绿到苯酚丙酮, 决不仅仅是个“调动”啊, 那简直就是从封建社会一下子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从手工作坊一下子到了现代技术。
他十分震撼, 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
在新车间、新岗位, 刘玉最佩服班长吕海波。吕海波比刘玉年长10岁, 技术过硬, 名满全厂。有一次, 精馏岗位的一台设备打不出料, 谁也找不到毛病, 美国专家来了也没辙, 吕海波瞅了瞅, 胸有成竹地说:“里边结晶了, 堵了。”
大伙将信将疑地把设备拆开, 果不其然, 哗啦一声, 大夏天却淌出一堆“冰”来。刘玉佩服得五体投地:“高手, 当工人就得这样, 给工厂长脸。”
在25号车间, 刘玉已经当了3年“岗长”。但是, 到了苯酚丙酮他必须从头做起, 从“外操”到“内操”, 从“主操”到“备员”, 20年间, 装置区里的酚回收岗位、烃化岗位、氧化岗位、分解岗位、精馏岗位他干遍了, 车间里的工艺流程倒背如流, 装置里的阀门节点了如指掌, 凭着精湛的技艺, 他从初级工, 干到高级工, 2011年考取了工人技师称号。
2008年开始, 化工市场动荡, 苯酚丙酮装置无法稳产高产, 负荷频繁调整, 给工艺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
无法承受也得想法承受。刘玉和他的一线操作人员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起自己的责任, 调控运行参数, 确保平稳操作, 提升质量, 降低成本。QZ—2000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催化剂, 使用寿命3年, 但是频繁调整负荷, 势必影响其活性, 影响到产量和质量。而要恢复催化剂活性, 就必须全线停车, 进行热苯冲洗, 带来成本与消耗的巨大压力。
那些日子, 在工艺工程师的指导下, 刘玉和班组成员早来晚走, 死看死守地盯着DCS画面, 盯着AMS塔的塔板温度和焦油塔回流流量, 连续跟班分析检测1100多次, 渐进调整, 寻找最佳运行数据, 将装置的控制点优化在90%以上, 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有效降低了各项能耗指标, 为工厂创效106万元。
十几年来, 刘玉上班, 没坐过厂里的通勤车。无论上什么班, 无论白天晚上, 他必须比别人提前到岗1小时, 坐在电脑前, 对装置区成百上千个控制点、监测点, 逐个翻看其数据变化, 凭经验, 判断生产工艺的运行情况, 心中有数, 遇事不慌。
有一次, 在中控室精心监盘的刘玉发现C区中和酚回收单元PRU系统的流量指示有问题, 拿起对讲机通知“外操”:“马上确认一下, 我怀疑FRS-5017画面显示的进料量是假数值。”
“外操”到现场一看, 已无流量, 确实是“假数值”, 立刻处理, 没给生产造成损失。刘玉常说, 再现代化的技术也得靠人去精心管理, 这种假象如果不识破, 处理不及时, 就会烧坏设备, 酿成事故。
2011年10月, 利用大检修的机会, 厂里给装置加了一台空压机, 使苯酚丙酮产能从11万吨增长为13.5万吨。但试车不顺利, 启动就报警, 开不起来。新设备制造厂家的技术人员来了, 也没查出毛病。一直在现场忙碌的刘玉提出了他的看法:我看这像是循环水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 是不是管线里的盲板没有打开?
一查, 果然如此, 让刘玉言中了。人们赞扬刘玉“技术过硬”, 但刘玉一再强调, 当个合格的吉化人, 技术业务得有李国才、侯德武的“矛盾乐”精神, 爱厂爱岗得有于德泉、李云山的“麻袋毛”精神。刘玉本人率先垂范, 爱工厂, 做主人, 始终是标杆, 是员工中的佼佼者。
2013年2月, 刘玉向车间“请战”, 把中和酚回收单元伴热系统改造任务承揽下来。他带领大家一口气换掉了中和单元36个老旧疏水器, 又把工艺管线伴热回水与暖风机回水合并为一条管线, 同时还组织大家清洗了蒸汽凝液罐上部的冷却器。这三招儿下来, 两个月, 为工厂创效16万元。
刘玉说:“节能降耗人人有责。工厂里, 能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可着劲儿的用, 很多事儿其实就是个责任心问题。”
他带人把泵房的蒸汽采暖, 改为凝液回水供热, 按照零上5~10℃的标准严格控制, 在保证设备、管线安全过冬的同时, 一个月, 全车间的蒸汽消耗每班节约17吨, 每天节约50吨、每月节约1500吨, 折成人民币就是20多万元。
夏天的一个晚上, 凌晨4点, 在装置区巡检, 经过铁路专用线站台, 刘玉看到己二胺空桶参差不齐的堆放在那里, 走过去, 他想归弄归弄, 随手一搬, 感觉桶底有液体流动。一连检查了好几桶, 或多或少都有些挂壁料残留。己二胺, 进口化工原料, 一吨5万多元, 空桶没空, 就这么从眼皮底下放走了?不行!下班后, 他再次来到站台, 50多个待运空桶, 挨个“控”了一遍, 1个多小时下来, 竟然回收了价值1万多元的原料。
刘玉把他的发现跟班里的党员同志说了, 跟他一块儿回收己二胺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空桶里倒出了化工三班党小组的“第一桶金”。当时在工厂开展“党员人均创效1000元”活动中, 他所在的化工三班人均创效8000元。如今, 这个回收项目已经列为车间党支部的“党员工程”长期坚持, 每年回收己二胺价值5万余元。
家大业大, 积少成多, 节能降耗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挤总是会有的。2009年春天, 天刚亮, 站在车间控制室门前的刘玉, 看到装置区里的照明灯全都在曙光中有气无力地亮着。心想:“冬天7点钟亮天, 夏天4点钟亮天, 装置里这么多照明灯, 要是管理不好, 那得浪费多少电呐!”
于是, 他和副班长车军、运行工程师冯长满商量, 尝试着把“照明灯”纳入班组岗位责任管起来。从此, 整个装置里819盏照明灯, 被化工三班20多双“定时开关”般的眼睛死死地盯上了, 4个月下来, 节电5.64万度, 价值5万余元。
领导把刘玉班的做法在全车间推广, 使个人行为成为团队行动, “麻袋毛”精神在新时期、在他的故乡染料厂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与升华。2013年, 刘玉20年如一日点滴节约的事迹被拍成电视专题片, 获评中国石油最美一线石油工人称号。
尽心竭力的好班长
2000年刘玉被选为副班长, 2003年当上了班长, “长龄”已有15年。
也许有人会问:班长到底是个多大的“官”?他有什么权力?能管多少事?
苯酚丙酮装置占地4.5万平方米, 安装着现代化程度很高的631台设备, 21座高塔, 28个大罐, 几千条管线, 遮天蔽日, 而里面走的物料易燃易爆, 有毒有害, 当厂长、车间主任下班回家以后, 班长就是生产活动的总指挥, 他就是这片广阔天地说话算数的主宰。
2010年夏日的一天, 4点班, 晚上10点多钟, 突然风起云涌, 雷电交加, 刘玉和全班同志的神经高度紧张起来, 大家都明白, 面对这种天气的第一要务是严防“晃电”事故的发生。
在中央控制室, 刘玉操起对讲机, 面对DCS画面, 向外操、内操, 向各岗位发出“密切关注装置运行状况”的号令。按应急预案的要求, 当务之急是把全班人马“钉”在岗位上, 随时准备处理异常情况, 外操启动设备, 内操调整参数。
果不其然, 10点15分, 一道强烈的闪电划过, 瞬间断电, 装置停车, 12台泵全部停止运行。可是, 此时化学反应还在装置里继续, 一旦操作失误, 或处理不及时, 超温, 超压, 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刘玉在指挥各个单元内外配合、尽快开车的同时, 自己一头扎进狂风暴雨, 冒着电闪雷鸣, 朝800米开外氧化单元那个反应剧烈、开车难度最大的岗位跑去, 那里有两台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大型机组:冰机、空气压缩机, 他必须亲自处理, 亲自启动。
刘玉带领班组员工一起回收化工原料
当时, 从1楼到6楼, 几乎所有的泵都被“晃”停, 要完成一个操作, 至少折腾两个来回, 刘玉和他的同事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那就是尽快把装置开起来, 绝不能让“小故障”扩大蔓延成大面积系统停车的“大事故”。
在长800米, 宽400米, 高6层楼的硕大空间, 15名操作工, 纵横驰骋, 镇定而又准确地忙碌, 只用15分钟, 就让装置全部恢复了正常运行。
可是, 还没等大家喘口气, 第2次、第3次晃电又接踵而至, 两个多小时, 刘玉带领大家处理了4次晃电事故, 顺利切换设备31台次, 稳住了装置的运行状态, 避免了全线停车, 挽回了企业至少500万元的损失。
一个个操作工都成了落汤鸡, 但大家累得高兴:这一宿没白熬, 这一宿有价值, 大家共同经受了一次对工厂, 对岗位, 尽职尽责的洗礼和考验。
刘玉指挥若定的魄力与权威, 源自对装置的了解, 对技术的把握, 当然也包括对他的员工心里有底。
刘玉所带的化工三班, 始终是吉林石化、中国石油的模范集体、标杆班组。有人把刘玉班组比作新时期吉化染料厂的“黄埔军校”。十几年来, 手把手“传、帮、带”, 化工三班培养出许多技术尖子和走上管理岗位的基层干部。
刘玉有个爱徒叫车军, 1994年技校毕业, 机灵好学, 是个好苗子。刘玉一直鼓励他“再学习”:“咱们掌管着这么先进的装备, 你那点知识哪够用!”听师傅话, 小伙子拿到“大专文凭”, 刘玉还说“不行”, 2012年车军拿到华东理工大学的本科学历。在刘玉成为吉林石化“十大金牌”工人之后, 车军紧追不舍, 成为吉林石化第5届“十大金牌”工人, 同时还考上“高级技师”, 只有“技师”称号的刘玉比谁都高兴。他说:“这证明了一个真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杨云龙, 在苯酐车间当过多年班长, 是个“硬手”。2008年, 转岗分流到刘玉身边, 外操, 内操, 从头做起。这个人办事麻利, 闻风而动, 但刘玉强调“雷厉风行没错, 但在这么精密的现代化装置里, 不能听风就是雨, 必须思考一分钟。”经过5年磨练, 如今杨云龙也跟刘玉一样在化工一班当班长, 撑起一片天地。他说, 刘师傅让我“想好了再去”, 这对我不仅是个重要改变, 也是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
2013年长春工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陈刚, 入厂后, 一直放在刘玉班培养锻炼。有两次夜班, 小伙子困了, 刘玉亲切地招呼他:“走, 我带你到装置里转转。”边走边看, 边看边讲, 把困倦时刻变成了学习机会、实践课堂。陈刚说, 师傅亲兄弟一样, 用行动教育我珍惜每一天, 珍惜每一刻。
李树江, 年龄偏大, 身体不好, 转岗来到化工三班, 人生地不熟, 一直有点隔阂, 融不进这个集体。刘玉主动亲近他, 上班带他巡检, 下班一起回家, 尽量让这位老同志感到班里有温暖。一次夜班, 李师傅突然觉得头晕没劲儿, 直冒虚汗, 大家不知所措, 刘玉马上想到他有脑血管毛病, 送到医院, 诊断为重度脑梗塞。住院护理, 照料饮食, 刘玉和班里的同志全程参与, 李师傅不仅庆幸自己摊上了一个好班长, 更认可这个集体可以托付。他一再表态:“别人不愿意干的杂活儿, 我都能干。”上夜班, 他总是早来个把小时, 把食堂送来的夜餐, 每人一份, 装好, 摆好, 竭尽全力让这个班像家一样。
曾经在化工三班当工人, 现已调到关键岗位, 当上中层干部的大有人在, 陈亚军、陈启昌、姚兵、石林等当年刘玉的徒弟, 如今都成了厂里的部门领导。
刘玉说, 一个人再能耐, 就是浑身是铁, 能打几颗钉?团队的力量, 才是实力, 才是战斗力、竞争力。
乔安山,1941年5月15日生。1959年在鞍山钢铁公司,乔安山认识了一位19岁的工友。两人在一个宿舍里同吃同住,情同手足。
这个时候的他根本想不到,在不久的将来,他的这位好朋友会影响他一生。这个人就是雷锋。
乔安山是1959年来到鞍钢化工总厂工作的。跟雷锋认识的时候,雷锋也不过19岁,两个人其实还都是孩子呢。雷锋原名叫雷振兴,当工人的时候他希望自己做工业先锋,就给自己改了名字叫雷锋。1960年雷锋报名参军,乔安山也跟随雷锋来到了解放军某部汽车连。雷锋是乔安山的班长,乔安山是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他俩同开一辆车,一起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天寒地冻的日子还一同睡在一个被窝中。
可是这一段情同手足的友谊,却在乔安山21岁出头的那一年戛然而止,这段友谊也成为了乔安山心中永远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痕。
1962年8月15日上午,八点多钟,雷锋和乔安山哥俩开着“嘎斯”51型卡车从工地执行任务回来。当车开进连队车场后,雷锋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让乔安山把车开到九连炊事班室外的水龙头处去洗洗。但是,卡车要开到水龙头处,必须经过九连连部房前和空地场上晒衣绳之间的狭窄土道,还得拐个直弯。为安全起见,雷锋下车站在卡车的左前方指挥着,就在快要通过的时候,突然卡车左后轮滑进了路边的水沟,撞倒了一根日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乔安山听到咔嚓一声,雷锋被倒下来的方林杆子砸在头部,当场晕倒过去。
事故发生后,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雷锋送到附近医院抢救,各级首长也都赶到了医院,同时他们以最快速度把沈阳的医疗专家接到抚顺抢救雷锋的医院。
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22岁的小战士雷锋去世了。
在太平间里,乔安山久久不愿离去,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心中充满了自责。他摸着雷锋被鲜血染红的军装,希望雷锋能立刻站起来跟他说:“走,小乔,洗车去。”
事后,经过调查,组织上对雷锋同志的牺牲定下结论:“因公殉职,意外事故”,“乔安山没有直接责任”。虽然组织上百般劝说乔安山不要背包袱,但战友的死一直使乔安山久久不能释怀。
一些小事让部队发现了不平凡的雷锋
1962年8月15日中午12点,雷锋牺牲的消息传了出去,一时间无数人为此悲痛不已。8月17日,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政府为雷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近10万人为他送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纷纷发表社论,介绍和评论他的事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也都为他题词。
一个普通战士的离去,为什么会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还牵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呢?
雷锋的塑像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全中国很多地方,大小街道上、工厂学校里处处都是。在宣传材料和文章里面的雷锋,也几乎集中了所有朴素的美德,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等。
在乔安山的记忆中,雷锋是自己的班长也是最好的战友,小伙子性格非常可爱,活泼开朗,爱唱爱跳。而最早发现并报道雷锋乐于助人事迹的是两位记者:李健羽和佟希文。
雷锋是1960年1月8日入伍的。因为当时身高不足,才1米54,本来不够当兵的条件,但是雷锋入伍愿望特别强烈,而且在地方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表现,是靠后补名额才走进了军营。1960年7月雷锋受到一次三等功表彰,10月受到一次二等功表彰,之后雷锋得到晋升上等兵的奖励。像这样的奖状雷锋还有很多,他几乎月月受奖,获得了从连、营、团到军区的各级荣誉。
当时,李建羽、佟希文二人也了解到了上述材料,在钦佩这个小战士的同时,他们对雷锋更感兴趣了。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不满七岁父亲、母亲、哥哥就相继去世,雷锋成了孤儿。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路过雷锋的家乡。9岁的雷锋一心想参军,他找到了解放军连长。当时由于雷锋年纪太小,连长没同意他参加队伍。虽然雷锋没有参成军,但他却一直没有放弃要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想法。
1960年1月8日,雷锋终于被批准入伍了,当时毛主席要求,军队要加强忆苦思甜的教育,中央军委也在全军展开了“两忆三查”活动,部队正在抓忆苦典型,并且要出身苦表现好的。
最早让部队注意到雷锋的是一些很小的事。这是我们根据雷锋的遗物制作的一个小木箱。真正的小木箱是雷锋用自己找来的废旧木板钉起来的。里面有些什么呢?一些螺丝钉,几截用完的牙膏皮,几根绳子,还有很多小东西。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东西基本上是废品,没有什么用处,可在雷锋的眼里,他们都是宝贝。
有时候到外地作报告,按理说,怎么着也得带点特产吧,可雷锋带回来的全是这些他所谓的宝贝。他还给这个箱子起了个名字,叫作“节约箱”。
但是就是这个连一瓶汽水都舍不得喝、省吃俭用的雷锋,做出了超乎人们想象的事!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1960年10月上旬,沈阳军区《前进报》收到了一篇写在白纸上的小稿,小稿的内容很简单:有一个工程兵战士,每个月的津贴只有6元钱,他却拿出了200元的积蓄支援遭受水灾的驻地和新成立的人民公社,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赞扬。
《前进报》总编辑看到纸条后很受感动,敏锐地感觉到这条线索的价值。当时国家困难,提倡节约,艰苦奋斗,也提倡团结互助,一个小战士居然省吃俭用捐了那么多钱,太不容易了。于是,总编辑就打电话给李健羽和佟希文。
他给他们看了那篇小稿子后说,这是一个对内对外都很有挖头的报道线索,那个雷锋可能很不简单,二位就准备采访吧。于是二人就来到了雷锋的部队。
采访完成之后,两位记者与雷锋同乘一趟火车离开沈阳返回抚顺的连队。火车上,雷锋帮助列车员清理卫生,给旅客端茶倒水,忙了一路。
nlc202309080945
返回沈阳后,李健羽和佟希文开始进行写作,最初的题目是《党的好后生》,稿子写好后,李健羽拿给总编辑与新华社辽宁分社社长看,他们都表示满意。
稿子随后上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杜平中将审定。杜平给了雷锋很高价,并将通讯的标题改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雷锋开始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著名典型,他的名字一下子家喻户晓。紧接着,几家大报刊又把雷锋事迹写成报告文学,并同时配发评论和雷锋日记摘抄,文艺界的作家和诗人也都通过撰文和写诗热情地颂扬雷锋精神。总之,举国上下不约而同地提出,要让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一个自觉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各条战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随着雷锋照片、事迹及学习雷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兴起,雷锋也迅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楷模。除了雷锋自身具备的条件之外,时代元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任何英雄主义的诞生都和当时国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雷锋也不例外。
上世纪60年代初,大跃进与自然灾害使年轻的中国进入第一个困难时期。国际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我国实施封锁,全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陷入空前未有的艰难境地。当时就流行这样的说法: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那时的中国像一艘大海中的扁舟,上下颠动,内外交困。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克服暂时的困难。在那个艰苦的时代,中国人需要战胜灾荒、战胜封锁,需要勒紧裤腰带,需要在牙缝里省下钱来支援两弹一星。
而实现这一切都需要一种顽强的精神和斗志,需要一种来自凡人的震撼力。自身条件加之时代元素,雷锋精神就此诞生了。
那时的雷锋不仅在本部队作忆苦报告,还经常受到其他兄弟单位的邀请,沈阳、大连、海城、辽阳、丹东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除了去部队外,还有国家机关、学校、工厂等等。有时候一次巡回报告就要十多天。他的报告的题目是《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父母就是党》。为了作忆苦报告,雷锋出差越来越多,他一路都在做好事。那时候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牺牲后不久,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雷锋同志的高潮。国防部在1963年1月7日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雷锋的葬礼上,抚顺有十万民众为他送行。
1963年3月5日,《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毛主席给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朱德也相继为雷锋题词,从此开始了党内外、全国各族人民学习雷锋的热潮。在绝大多数国人心目中,学雷锋是一项提倡助人为乐的公益活动。不论其缘起如何,经过五十年磨砺,如今已被简化为三个字:做好事!
雷锋精神已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雷鋒。
甲:尊敬的各位老师 乙: 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在这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三月,在这充满生机的春天,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位叔叔 乙:是哪位叔叔呢?
甲:他没有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没有建立过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的微笑永远留在千万人的心中。他的日记,人们越读越起劲;他的故事,人们越听越动情!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名字吗? 乙:噢,我知道啦,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雷锋叔叔吧? 甲:对了,他就是――雷锋。
乙:雷锋,这位普通的中国士兵,在他短暂的二十二年的人生岁月中,以平凡朴实的言行,告诉我们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提起雷锋,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生前所做的每一件小事。
甲:是啊,在当今,雷锋精神不断的被丰富升华,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容,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活雷锋”,通过他们无私的奉献,诠释了新时代雷锋精神,极大的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
乙:为了缅怀心中的英雄,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我们今天用自己的方式共同纪念这个不朽的灵魂,重温雷锋精神!
甲:下面我宣布:重温雷锋精神,讲雷锋故事比赛现在正式开始!
结束语
甲: 刚刚听了雷锋叔叔的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乙: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多做好人好事
甲:说的太好了!没错,雷锋叔叔并没有离开,他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他和诚实的孩子在一起,他和勤劳的孩子在一起,他和爱学习的孩子在一起,他和关心别人的孩子在一起。
乙:同学们,你们找到雷锋叔叔了吗?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学习雷锋,从点滴小事做起,大家互助互爱,做一个新时期的“小雷锋”吧!
在沈阳车站换车时,雷锋看到一个老大嫂在那里为难。他走上前去轻声问:大嫂,你有什么困难? 老大嫂说:我从山东老家来,到吉林去探亲。在这换车吃饭,把车票丢了。想补票又没钱,心里着急&& 雷锋忙安慰说:大嫂,别着急,跟我来吧。雷锋把她领到售票处,给她补了一张车票。临别时老大嫂感激地问: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哪个部队的? 雷锋笑了笑,心想这老大嫂真有意思,大概还想还钱呢,就说:别问了,快上车吧,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老大嫂走上车厢,还眼泪汪汪地向雷锋招手&& 雷锋从丹东回来,又在沈阳换车回抚顺。早晨五点多钟,雷锋背着背包,剪了票,便走向月台。通过下道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还背着很大的包袱。雷锋赶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 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里老家来,到抚顺去看儿子。
雷锋一听跟自己是同路,立刻接过大包袱,用手扶着老人。说:大娘,我送你老到抚顺。雷锋扶大娘上了车,但车厢里已经挤满了人。雷锋正想给老人找个座位,身边一个大学生站起来,让老人坐下了。雷锋站在老人身边,等车开动了,就从挎包里掏出在站台上买的两个面包,分一个给老人。老大娘望着他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垫垫饥。他硬把面包塞到老人手里。老拿着面包,不知该说什么好,将身子往里边靠了靠,空出一点座位说:孩子,你也坐下吧!孩子,孩子&&这个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就象母亲叫着他的小名一样亲切。
雷锋挨着老人坐下了。一边吃着面包,一边同老人唠家常,问老人的儿子在抚顺做什么工作的,住在哪里。
俺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我没来过,还不知住在哪呢!老人掏出一封信,递给雷锋,你看看,可知道这里? 雷锋看过信上写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是他看出老人多么希望有人帮她找到儿子呀。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你老找到儿子。那敢情好。老人特别高兴地说。
火车驶进了抚顺郊区,一座座高大的厂房,一个个高大的烟囱,使老人十分惊奇,不住地往车窗外了望。
大娘,这是咱们的煤都,这里出的煤又多又好。见到你儿子,让他领着你老好好逛逛。老了老了,还要开开眼界哪!老人兴奋地说。
火车进了站,雷锋扶着老人下了车,然后把自己的背包暂存在车站里,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东打听西打听,用了将近两个小时,费了许多周折,走了不少弯路,才找到老人的儿子。进得门来,老人免不了叙母子之情,第一句话就说:不是这孩子送我,娘怕还找不到你呢。
雷锋临走时,母子俩拉着他的手恋恋不舍,送出了很远很远&& 雷锋时刻也不忘为人民做好事。运输班有一块菜地靠近一位老大娘的菜园。一天下了大雨之后,雷锋到地里去看菜,见大娘在自己的菜地里排水。雷锋走过去,一边帮她放水,一边和她唠起家常来。雷锋知道了这位大娘姓张,在旧社会也是个受苦的人,解放以后才翻了身,而且还是个光荣的烈属。他从心眼里热爱和尊敬这位老妈妈。以后,他总是把大娘的菜园收拾得干干净净,天旱了就帮她担水浇菜,还把拣来的大粪上在大娘的地里。十月一日,人们老兴高采烈地欢度国庆节。雷锋为了使大娘在这个节日里过得更快乐,吃过晚饭后就带上连队发给他的苹果送给大娘。老人十分感动,逢人就讲雷锋象她儿子一样地关心她。一个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当空,秋风送爽。
各个班都到事务长那里领来月饼,每人分得一份,战士们边吃边谈心,有说有笑,到处溢着一片欢乐的气氛。
雷锋也领到四块月饼,但他没吃,捧在手里发起愣来了。过了一会,他悄悄地离开了大家,来到车场,泪珠止不住地掉下来。在这个八月十五的夜里,那满地皎洁的月色。吹过身旁的飕飕的晚风,眼前这美好的情景却勾起了他的一番心事,使他想起妈妈悬梁自尽那个可怕的晚上&& 他想起了在旧社会里受尽种种苦难的妈妈,想起了爸爸、哥哥和弟弟那悲惨的命运&&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道:我的父母要能活到今天,看见他们的儿子成了人民的战士,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他们该多高兴啊!回到宿舍,雷锋将月饼用纸包起来,当晚就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
学雷锋的小故事一
每逢周末,我们小区的小朋友们都会聚到院子里来游玩,有的骑车,有的打球,有的做游戏,享受快乐的周末时光。
可是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有点不同寻常,小朋友们游玩的形式不一样了。上午还吃过早饭,就有个小朋友拿了个洒水桶下楼来,跑到花园里给树木浇水,还喊着几个好朋友一起下来帮忙。有几个正在小区里玩的小朋友看到了,也特别高兴地跑回家去拿水桶下来一起帮忙浇水。年纪小点的小朋友看到了,也纷纷跑过来观看,虽然力气小,也一起七手八脚地帮忙。有的还帮忙搞卫生,把花园里的废品捡拾起来,扔到旁边的垃圾桶里。
大人们看到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收拾花园,以为是准备迎接花园的春天呐!其实他们不知道,3月是学雷锋活动日!大家都听从学校和老师们的教导,一起学雷锋做好事呢。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利用周末时间帮忙整理和打扫花园,为美化身边的环境做有益的事情。
天气虽然还不暖和,但大家都忙得满头大汗,劲头十足。做好事,心里特别光荣和快乐!大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领会到了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精神,感受到了雷锋叔叔纯洁美好的心灵!
学雷锋的小故事二
有一次,雷锋和战友执行森林防火巡查任务,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个小山村,一条小河从村中间穿过,以前这条河上有一座木桥,可不久前被河上游漂下来的木头给撞跨了。村民就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
雷锋和他的战友经过这条河时,看到河上没有桥,有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雷锋正在过河的时候,河边来了一个人,一个残疾人,从地上爬过来的。
雷锋的战友看到这个人都捂着鼻子,赶紧走开。因为这个人一身猪粪狗屎,披头散发。
那个残疾人在河边停下来,嘴里喊:“解放军同志们,帮帮我,我要过河!”
其他的战友都躲,这人太脏了,只有雷锋不躲,他一把将残疾人背过河,还专门等这个人办事完,又帮忙把他背回来。
战友们都对雷锋同志竖起大拇指,说:“雷锋同志真是好样的!”
学雷锋的小故事三
虽然雷锋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乐于助人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我觉得社会上的“雷锋”越来越多了。
周末那天,我去公交站等车,远远的就看见站牌下站了许多人。看来,这次得买站票喽。公交车好像在睡懒觉似的,迟迟不来。春寒乍退,天气骤然变暖,太阳卖力地散发着他的热量。
人们没想到天这么热,穿的还都是厚厚的毛呢衣。有些人头上已经渗下汗珠来,可公交车还没来。有一个小伙子等不及了,打的走了。这一走,许多人也都打的了。这时剩下一个老奶奶,她手里拎着菜,等着车。这时一辆公交车终于来了,司机看就我们俩,而车上又挤得满满的,就没停。我和老奶奶一起向公交车追了几步,可是也望尘莫及!
很快,又来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得意地问我们:“上车不?十块!”老奶奶摇摇头。“傻老太太,有车你不坐。你站着去吧!”司机喊道。老奶奶好像要说些什么,可她没说,只是叹了口气。我问老奶奶为什么不坐,她说:“唉。公交车三块,打的十块呢!今天才又涨了,买完菜我兜里就剩下四块钱了。”我兜里也只有三块,无奈啊,只能等啊!可他是个老奶奶啊!天气这么热,她哪受得了啊!
太阳被白云遮住了点,但那露出的阳光似乎更刺眼了。老奶奶还在路边站着,苍老的面孔中露出一丝疲惫。
“嘀嘀”,又一辆出租车开了过来。老奶奶摇摇头,兜里的钢蹦儿响了几下。司机好像猜出了老奶奶的意思:“呃,大娘,今天高中放假,车难打,我白搭你一路!还有小伙子,带你一个!”“我……我也只有三块!”“不收了!”
我们上了车,那司机笑呵呵地给他白搭的客人开车。几分钟后,老奶奶到家了,司机搀扶她下了车。我偷偷地把三块钱放到了座椅上,下了车。出租车开走了,我目送出租车驶向远方,把雷锋精神带向远方。
雷锋虽然已经不再,可雷锋的故事还在继续,因为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学雷锋的小故事四
暑假的一天,气候炎热,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小明小亮小军玩捉迷藏的游戏,在小区到处跑到处藏,他们跑了一身汗,于是,聚到一栋楼门口的阴凉处休息,正是中午,没有一丝风,他们又渴又热,饥肠辘辘,正打算回家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他们看见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走来,老人把手里几个沉甸甸的食品袋放到地下,然后弯着腰,气喘吁吁,他一手托着太阳穴,一手抹去脸上的汗水,看上去疲惫不堪。小明几个人赶快跑上前,问:“老爷爷,你家是住在这里吗?”老人没有说话,茫然无助地望着孩子们,小明又问了一遍:“爷爷,你家在哪里呀?”老人只顾喘气,直到孩子们问到第三遍时,老人才颤颤地指指楼上,小明他们二话没说,立刻分配工作,负责搀扶老人的走在前,负责拎东西的走在后面,到一楼的时候,小明问:“爷爷是这里吗?”老人摇了摇头,到了二楼时,老人依然摇头,到了五楼时,小明小军小亮已经是大汗淋漓,黄豆一样大的汗珠,争先恐后地掉到楼道上,这时候,老人才指着502说:“到了。”
小明回到家时,他的爸爸妈妈正在门口焦急地张望,妈妈生气地说:“都快一点半了,还吃不吃饭了,一天天的就知道玩!”小明没有解释,他一边吃饭一边想:虽然今天被爸爸妈妈批评了一顿,但是我帮助了别人,做了一件好事,挨说也值得。
2014年2月初,我们爱心团队的工作人员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产生了向总书记写信汇报开展“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的想法,并得到大家的赞同、鞍钢党委领导的肯定。2月中旬,我们将信件上报。
3月4日,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我们非常激动和感动!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的殷切嘱托,是对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鼓励和鞭策。我们决心在新的起点上,踏实工作,忘我奉献,戒骄戒躁,再创佳绩,绝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团结带领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全体志愿者,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释放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弘扬新风尚、共筑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深刻领会回信精神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鞍钢
广大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是深刻认识加强全员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传承和弘扬具有鞍钢特色的英模文化。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鞍钢曾涌现出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等在全国家喻户晓、影响几代人价值取向的英雄楷模和学习榜样,这是鞍钢宝贵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是融入在我们每个鞍钢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因此,我们不仅要珍惜、传承,更要发展、创新,使其成为一代代鞍钢人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家园。
二是深刻认识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我们“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们要通过坚持不懈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在参与岗位建功、奉献爱心的实践中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把中国梦激发的强大正能量,挥洒在平凡的岗位上,让主流的声音、主流的价值取向,牢牢占据全员的思想阵地,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员共同遵循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
深入开展“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
为鞍钢战胜严峻挑战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近年来,鞍钢党委始终把加强郭明义爱心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品牌活动来抓。
一是高度重视。2010年至今,鞍钢党委多次下发文件,对扎实开展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引导广大职工学习郭明义,做高素质鞍钢人。
二是建立机构。专门组建了郭明义爱心工作室,配备5名专职人员,完善了工作制度,为推动工作提供了坚实保证。
三是创新载体。举办“鞍钢郭明义论坛”“鞍钢雷锋文化论坛”等,参与职工超过6万人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组建了郭明义最新事迹报告团,在鞍钢作报告10余场。发挥新媒体作用,郭明义微博的粉丝超过2 000万。
四是推进理论研讨。成立了“郭明义精神研究会”,已发表成果40多篇,出版专著5部。
五是实践推动。建立郭明义爱心团队分队200多个,举办大型活动30多次,近万名鞍钢志愿者参加。
六是做好协调服务。协助省内、钢铁行业、中央企业和部分省市的爱心分队,在鞍钢、鞍山开展奉献活动130多次。
通过深入开展学雷锋、学郭明义活动,激发了全员敬业爱岗、创新奉献的积极性。2013年,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旺等严峻市场条件下,我们坚决打响了扭亏增效攻坚战,取得了重大成果,全集团减亏108亿元。其中,鞍山钢铁盈利10亿元,为鞍钢集团实现全面盈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明义爱心团队在助人为乐、
造福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
爱心团队的成立和发展,源于郭明义的激励示范,更源于鞍钢各级组织的支持帮助。2009年7月,在鞍钢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将郭明义成立的爱心组织进行整合,组建了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下设8个专项志愿者大队。近年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19次,捐款近20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3 000多名,在鞍山、新疆、重庆援建希望小学各1所;开展无偿献血20次,总量100多万毫升;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20余次,采集样本4 000多例,其中17人初配成功,3人成功捐献;1 000多人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其中3人完成了捐献。鞍钢已有2万多名职工加入爱心团队。目前,郭明义爱心团队遍布全国,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爱心组织。
强化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模式,
不断推进爱心团队各项工作上新水平
一是不断创新活动的模式,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跨时空、跨地域的全国性大型活动。
二是规范团队分队和志愿者的管理,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三是完善捐赠“五公开”模式,建立更加透明、公开的渠道,便于内部監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四是宣传选树标杆团队和杰出志愿者,推动各分队整体建设上水平。
五是创建更多更具感召力的活动品牌,吸引各方面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学雷锋活动中来。
六是坚持两不误两促进。一方面发扬鞍钢产业工人勇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主人翁精神,一方面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帮助别人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把传递爱心作为公民的责任,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不懈的追求,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作为前行的航标,让雷锋精神的种子,在神州大地开出更加璀璨的花朵。
(责任编辑:罗志荣)
雷锋,是我心中唯一的楷模,他那品质高尚、乐于助人、德高望重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他,就是我心中的楷模!
雷锋三岁时,他的爷爷活活地被地主逼死;五岁时,雷锋的父亲被日寇抓住,严刑拷打,也牺牲了;他的哥哥去外面当童工,不幸得了肺结核,也去了天堂;最不幸的是,他唯一的亲人——妈妈,实在受不了这一切,竟然悬梁自尽了,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晚上,雷锋就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儿。但雷锋并没有放弃生活,在孤独的生活中茁壮成长,学会智斗那些可恶的地主,从捡一些小小的垃圾,到在别人十万火急的时候,为他们送火车票。雷锋善于从平凡的小事做起,走一路,好事做一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做好事,难怪群众都称颂“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毛主席曾经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雷锋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做了一辈子好事。他做的好人好事我们每个人都知晓,但他最后还是因为工作而壮烈牺牲了。
徐晓繁像往常一样,太阳晒到屁股才下床。家里爸爸、妈妈天没亮就去田里干活了。
他习惯性地来到锅灶前揭开锅盖。不错,今天煮的是山芋干稀饭,晓繁最爱吃山芋干稀饭了,不但甜,还耐饿。只要多吃些,到放学前都不觉得饿。不像山芋稀饭,当时吃得饱饱的,一泡屎尿回来肚子就空了。
晓繁没含糊,用两手握紧勺子在锅里像捞鱼一样多捞了好几根山芋干在碗里。一个人吃饭多自在,想盛多少山芋干就盛多少,想吃几碗就吃几碗,不像姐姐哥哥在的时候,他多捞一根山芋干,他们就到爸妈那打“小报告”——“妈,山芋干都被晓繁捞去了,我们又要饿肚子了。”晓繁看着碗里的山芋干,足足比平时多两三根,晓繁很满意,将碗端到墙边的木墩上坐下开始吃早饭。
对了,吃饭没有菜咋行,咸菜缸里不是还有咸菜吗!他又去提了一根咸菜放在碗里。嚼着山芋干,喝着稀饭,就着咸菜,感觉生活挺滋润。
这顿饭晓繁足足吃了两大碗。吃饱喝足,晓繁用衣袖擦擦遗留在嘴角的稀饭,背上旧毛巾做的书包。他背书包基本是做做样子,因为里面仅剩下一本脏兮兮的、早就揉成手电筒状的语文书,书面早就没了。数学书也被撕掉叠成纸牌和小伙伴玩输光了,为这事没被大大妈妈少揍。
太阳已经升到老高了。天空瓦蓝瓦蓝的,像洗过一样,一点灰尘都没有,三月的天特别的凉爽,徐晓繁今天就像有人给他水果糖吃一样心情也特别的好,走一路玩一路,终于玩到了学校。
“徐晓繁,你快来啊。我们都等急死了,怎么今天又来得这么晚?”于黑子远远地在教室门口喊他。晓繁没有回答黑棍问他来晚的原因,回答这个有意思吗?没意思。
“黑棍哥,什么事这么着急?”
“孟先生今天上课说了,这个月班级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要我们大岭庄的三个人也成立学雷锋小组。”
“那我徐素姐呢?”大岭庄读三年级的只有三人,徐晓繁、于黑子、还有晓繁堂姐徐素素。
徐素素比徐晓繁大一岁,个子高,足足比徐晓繁高一个头,脸白白的、瘦瘦的,头上整天扎个独辫子,很长。徐晓繁趁他不在意就拽她辫子玩。她拿这个顽皮的堂弟也没办法。
这时,徐素素也到了,她知道这事,就说:“黑棍,弟弟,我们分一下工吧。”
“好呀。”黑棍不会考虑事情,一般都是别人让干嘛就干嘛,自己没有主意的。
“孟先生不是叫我们也成立学雷锋小组嘛。我看这组长就让我弟弟晓繁当好了,黑棍,你看怎么样?”堂姐不知偏心还是对晓繁相信,极力推荐晓繁。也对,毕竟是徐氏一家啊,这个“官”怎么能轻易拱手与人呢?别看堂姐平时骂我“讨厌死了。”但关键时刻见亲情啊!亲人就是亲人。我是这样想的,不知堂姐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反正讨论结果已经班主任孟先生在班级正式“批示”:徐晓繁同学担任三年级(大岭庄组)学雷锋小组组长。强调一下,是‘正组长’。于黑子担任副组长,组员只有一个人--徐素素。
人事这样安排比较合理,比较合理。副组长也是“官”呀,“官”不能都是“自己人”做,有的时候也要注意社会影响。不过副组长要服从组长的。徐晓繁在心里得意了好一会。
别看徐晓繁经常迟到,大家都讨厌他,但现在不同了,“世事”变了,现在晓繁身份变了。在班级同学心目中、在孟先生心目中他不再是捣蛋鬼,不再是小坏蛋,而是孟先生在班级全体同学面前亲自公布的学雷锋小组组长。组长是什么概念?是领导,是孟先生正式宣布的领导,是带领大家学雷锋的领导;雷锋是什么概念,是一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好事做了一火车而且不留名的人。雷锋不是人,是神,一位伟大的神。徐晓繁的名字已经和这位伟大的神的名字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2
“说干就干。”放学路上,大岭庄的学雷锋小组正组长——徐晓繁同学就对今晚学雷锋行动计划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反复要求任何人不可以泄密今晚的行动计划。因为孟先生常说:雷锋做好事是不留名的,我们要做雷锋一样的人。
按照计划安排,吃过晚饭,于黑子要从家里带一只水桶,就是他爸妈每天早晨都去庄东头水井抬水的那只水桶,徐素素带一根扁担,徐晓繁带一只水瓢(就是将家门口菜园边上长的葫芦剖开,晒干制成的。这是晓繁妈自己做的。)
天晚了,各家也都吃晚饭了,徐晓繁带好准备好的水瓢来到规定好的集合地点——他家屋后草堆跟。徐晓繁家饭还没好,他妈妈从田里回来得晚,他只好拿几根山芋干先垫垫肚子再说。做领导的,不容易啊。
一会儿,堂姐徐素素来了,肩上扛一根扁担。 就差黑棍了,黑棍呢?黑棍家晚饭都很早的,每天晚上都是黑棍早早到我家,等我饭吃完再一起出去玩的,今晚是怎么啦?莫非是黑棍走漏了风声,他大大不让他出来了?徐晓繁纳闷起来。
“弟弟,黑棍来了。”徐晓繁堂姐徐素素眼尖,悄悄告诉他。
“你怎么空手啊?水桶呢?”“晓繁,我家水桶太沉了。我一个人提不动,又不敢对大大讲。”
“原来是这样。这样吧,姐,你去黑棍家,和他把水桶直接抬到杜大爷家屋后河边,我在那等你们。留神些,不要被旁人看见。”
“好,保证完成任务。”他们一起小声回答,他们小时候是看《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长大的。
3
今晚月亮真好,徐晓繁他们三人来到河边一个小水井边——杜大爷家用来抬水浇菜、洗衣服的小水井边。
六、七月之前,井边的这条小河都是干涸的。杜大爷为了浇菜,只好挖口小井。徐晓繁他们决定帮杜大爷家浇菜。这并不是心血来潮。
杜大爷今年50多岁,不过头发全都白了,个子矮小,面容黑瘦、干巴,喜欢讲古书里的故事。
一到夏天晚上,大人、小孩就不约而同拿着蒲扇到庄东头桑树下纳凉。杜大爷来了,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他讲故事的人物都是活灵活现,跟真的一样,什么武松啊、李逵啊、死大赖啊…..有时还做点夸张的动作,经常惹得大家笑得前仰后。
在他40来岁的时候,本来有两个孩子,老大的叫小大狗,老二叫小二狗。一个夏天的中午,小大狗和弟弟小二狗两兄弟吃过午饭到河里洗澡。小二狗不会游泳,小大狗就让弟弟趴在河边练狗刨。弟弟小二狗学着哥哥的样子双手抓紧河岸的泥巴,两腿轮流在水里上下摆动。练着,练着,哪知道,小二狗不小心滑到了深水处。转眼间,整个头就漫到了水里,两只手不住在河面扑腾。坏了,小大狗抓紧用手去拉,小二狗抓到了救命的稻草,死死地抓住哥哥的手不放,就这样把小大狗也带到了深水处。小大狗本来会游泳,但是一只手被弟弟死抓住不放,另一只手拼命向河边划,但无济于事。中午各家都还在家吃饭,太阳火炉般炙烤着大地,河边路上也没有人。哥俩越挣扎身体就越往河心游走。等到赶过来的人把他俩救上岸时,大狗、二狗已经没有了呼吸。
这飞来横祸没有把杜大爷击垮,照样给孩子们讲故事,照样吃三顿饭,照样到田里干活,不过头发也全都白了,家务事情多多了。
杜大娘患有肺结核病,只要一咳嗽,身体就蜷缩起来,活像一只煮熟的龙虾。她怎能经受得起这沉重的打击,从此一病不起,常年卧病在床,昏迷不醒,整天念叨着“大狗啊,二狗啊。”生活起居全由杜大爷照料。
生产队为了照顾杜大爷家,让他给生产队喂牛。杜大爷闲不住,就把屋后大约有半分多的荒地挖出来种菜。
4
“黑棍,你和素姐负责抬水,我负责向桶里舀水、浇菜。”说干就干,三月份雨水少,河里早就干枯,小井里的水也不多。晓繁每次到井里用水瓢舀一次水都很吃力,手要向井下够老长才能够着水,何况晓繁的手臂这么短。
一瓢,二瓢…… 终于差不多舀了一桶。“我的个妈呀,腿蹲得酸死了。”徐晓繁站立起来,情不自禁地说。“好了,你们抬吧。”
黑棍拿起系在水桶上沿左右两边洞眼里的绳子——水桶系,徐素素将扁担小心穿过去,黑棍把水桶系放在扁担中间,这样比较公平。两个人试着抬了起来,还好,能抬动,但两个人好像都很吃力。晓繁知道,在家他们都没干过这活。
从河底抬到上面是沿土坡上去的,得百倍小心,互相配合,在水桶后的抬水人也更吃力,特别是还要注意每一步脚底要踩实,肩上扁担要用手抓紧,压在扁担上的水桶系要用手固定好,不能移动,两个人还要把水桶稳好,不能晃动。
还好,终于抬上来了。
“你们俩歇一歇再抬吧.。”徐晓繁领导的魅力体现出来了。
“不用,坚持一下,直接抬到他杜大爷家菜地吧,”徐素素喘着粗气说。
“反正也不远。”黑棍也顺着徐素素话说,当然也喘着粗气。
坚持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他们做到了。
今晚月亮格外的大、分外的亮,好像是夜光灯挂在天上。娃娃菜浇上水,被月亮一照,油光发亮。
“嘻嘻 娃娃菜还发光呢。”素姐高兴得叫起来。还是素姐观察得仔细。
这娃娃菜是杜大爷入冬前栽下的,开春以来,越长越旺。
徐晓繁他们三人抬了好几桶水才把娃娃菜浇遍,正打算回去的时候,发现杜大爷家的大蒜苗好像也缺水,就又抬了一桶水把蒜苗简单浇了一下。看来他们都累了。
看着浇好的娃娃菜、大蒜苗,他们满足地回家了。这时月亮已经移到了头顶西边。
5
徐晓繁早上很早就醒了,望一望窗外,外面还是黑黑的。他忽然想起堂屋里贴着的一张年画。画面是这样的: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一位老奶奶早晨起来,拿着大扫把打开门准备扫雪,却发现门前的雪不知已经被谁打扫了。年画的题目是:谁又替我把雪扫。
忽然他也想听到这样让他惊喜的话。
天终于亮了,徐晓繁从大哥身上爬到床边,穿好衣服,偷偷地下了床,悄悄地溜到杜大爷东边邻居屋后小树丛里藏好,盼着杜大爷出来,当然他最盼望听杜大爷这样说:谁又替我把菜浇。
等。再等。杜大爷终于出来了,他手里拿着大烟袋,边吸烟边走向菜园,杜大爷看着菜园里的娃娃菜,大蒜苗,那表情好像看出菜叶上有什么变化,这时他自言自语地说:“昨晚的露水下得好大啊!”
作者|徐立权
【故事稿:学雷锋的故事】推荐阅读:
身边的雷锋故事12-30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10-20
雷锋的故事观后感07-19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作文11-21
当代雷锋郭明义的故事11-21
读雷锋的故事读书笔记12-10
读书笔记雷锋的小故事12-20
雷锋成长故事01-11
雷锋车的故事读后感10-21
《学雷锋讲故事》演讲稿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