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习心得体会(共11篇)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深刻阐述了守纪律讲规矩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我们立党的基石和保证,也是每个党员必须坚守的政治生命线,只有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才能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新形势下,我们党承担的历史使命重大,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加大,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艰巨,对领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的要求更加突出。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是对领导干部的重要要求。
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从想、做、学、说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但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还要争创做最好的党员,完成中国共产党赋予我们作为一名党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如何才能做到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呢?结合本人政治素养和工作实际,我认为要切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政治学习。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党中央的重要精神。纪律是党的生命、纪律建设就是治本之策。我们党是肩负着历史使命的政治组织,必须要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定力。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必须要强化规矩执行的各种要求、标准、尺度,使自己成为真正“懂规矩、守规矩”的人。我们要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做到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要和组织保持一致。要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地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线。不打小算盘,切实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
二、维护党的形象。党的形象是我们共产党人共同的脸面,需要所有党员共同维护、责无旁贷。维护党的形象,始终要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不该想的不要想、不该做的事不要做,切实做到不让露水打湿鞋,要以个人的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好党的形象。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对诋毁党的形象的错误言论不忍不让、理直气壮地作坚决斗争。不让他人给党的形象抹黑涂脏,要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维护好党的光辉形象。
三、遵从党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作为一名党员要对党章、党纪、国法以及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等一系列党的规矩做到绝对服从,不偏不废、不弯不曲。
四、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为悔、不计名利、主动进取、努力创新。在教学方面要认真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不断的、认真的坚持业务理论知识学习、时刻给自己充电、补给营养,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能力。二是要时刻尊重学生。我们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把我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三是虚心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工作纪律方面:一是要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不迟到不、不早退。二是按时、有效的上好每节课。不讽刺、不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生活的朋友。三是做到清正廉洁,不接受学生父母宴请、不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
五、保持优良心态,健康生活。在生活中时刻要保持乐观、健康、主动向上的心态。不受外界影响,在家中、朋友圈要传递正能量。坚持养成健康上网好习惯,无论是浏览网页、QQ聊天、微信、微博等,均要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传递正能量,不受负面影响。不参与赌博、封建迷信、非法集会、不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体,多与有素养、有正能量的优秀人士做朋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教学
活动和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
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度过的。对学生而言, 课堂不仅是主要工作场所, 也是培养能力的场所。但是, 在高校实际的教与学活动中存在一种现象:教师很认真地备课、很负责地讲课, 而学生在课堂中会做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 使一些教师失去信心和耐心, 而一些学生则产生消极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双方要相互给予足够的信任。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负责、有效地进行学习。有时, 比起精心安排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 反而更能启发学生;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分析设计教学内容,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培养学生更多的基本能力。在课堂内外, 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课程、喜欢专业、喜欢老师。这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
树立有效利用时间的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些学生的时间观念并未树立起来。例如, 一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用于思考的时间过长, 总认为自己的思考不成熟, 还需要一些时间再去思考;学生相互讨论问题也会因为时间不够而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仅需要思考、讨论, 还需要联想、归纳、总结、动手操作等。这些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而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基本在课堂以内。因此,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有效利用时间的观念。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 既强调学习效果, 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 防止学生课堂上浪费学习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是一个过程, 是需要学生个体不断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人要成为主体, 必须具备主体意识。正是通过主体意识, 人使自己从自发的存在发展为自觉的存在, 从自然的存在变成自为的存在。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 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恰当的、独立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独立地接收知识, 再通过自己的思考活动将掌握的知识总结归纳形成短期记忆或长期记忆, 从而达到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 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是否有效地接受知识。
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积极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学习。自主学习并不是学习者的独角戏, 教师指导的恰当与否, 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学习过程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一个过程, 教师不应过多地参与其中, 但必要的、恰当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教师的指导不是为了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而是让学生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各种可能性, 即让学生有可能直接获取正确答案, 也也有可能会犯错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认真分析原因并有效地改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学生不仅要学会与教师合作, 而且要学会与其他同学快乐有效地合作。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能力, 它有助于增强创造力,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能力, 是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看到在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不愿与教师合作的学生, 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让他们动起来, 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积极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需要“动起来”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运动起来、活动起来、行动起来,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加涅按照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类:语言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根据学习结果的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地引导学生“动起来”。课堂休息时间不是以学校规定的休息时间为准, 而是学生需要休息时进行适当的调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设计合理的活动方式, 活动内容可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相关联, 也可以抛开教学内容而与学生基本能力培养与锻炼相联系。可以借鉴的方法比较多, 如站位法、小组扩展法等, 都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活动才有意义。
引导学生培养和训练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 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科学有效地选取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特别重要。虽然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学生不清楚教师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结果, 但随着教学设计内容的展开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我总结后会发现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与锻炼产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所反映的问题, 将学生学习知识所需要的能力通过进一步设计的具体活动展现给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使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总之,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需要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转变课堂中教师的角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 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摘要: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更多地表现在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高校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美) 彼得.法林.教学的乐趣[M].姚晓蒙, 陈琼琼, 李梅,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6-107.
[2]章成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53.
[3]于光.德育主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90.
[4]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78-82, 305.
[5]万光霞.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14.
【关键词】优化教学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001-02
1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培养,教师中首先必须解决好教育思想观念问题。
1.1 更新教与学观念
创新能力培养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树立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书本知识与现成的答案,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因而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与学观念,从“为考而教”转变到“为创造而教”,从“以教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上来。
1.2 更新能力观念
创新教育,无疑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创新教育能力,就很难教育出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别具匠心地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追求新知识,不懈地进行教育科研,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自己和同行的成功经验,并升华为理论,构建新的教学,顺应教育宏观发展的潮流。
1.3 更新教学方法观念
创新教育,必须给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课堂教育方法。在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同时,广泛开展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法,培养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开拓精神。(2)要教会学生学习。创造性的教师应帮助学生迅速地学会自学,这是因为在学习上“要学”比“学好”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3)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4)教学要向外延伸。重视课外作业和第二课堂,以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1.4 更新考核评估观念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课堂考核应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即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课外作业成绩、期末成绩等综合评定。而考试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等方式,把考核的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的能力方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可采用课外作业、专题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
2 优化教学过程创促进能力培养
根据上述新的思想观念,我们做了大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2.1 抓好备课工作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
要搞好课堂教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首先要求教师接受任务后,就开始筹划如何按新的学科体系开展课堂教学,编写教学实施方案。要全面地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方案应包括:课堂名称、能力培养要求、整体构想(重点是内容组合、时间分配等)、主要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法和手段保证、考核评价预案等。方案制定后,着手编写落实方案的教案。教案是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完善教师教学思想的重要过程。教案应包括: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实施方法步骤等。
2.2 开展参与式教学法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创新教育要求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式教学法可以在这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包括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对于原理论类内容可采用启发式,如放大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等内容,通过启发诱导学员思考,搞清理论、学会应用;对于分析方法和应用类内容可采用讨论式,如戴维南定理应用、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等内容,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有些则可采用研究式教学法,如一些综合性作业和系统设计等内容,教师只介绍基本方法,由学生自己完成方案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这样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向外延伸。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如布置查阅电子器件参数、引脚、应用范围作业,以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布置1~2道小型电子系统课外设计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能力。
2.3 搞好教学手段改革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手段,如投影、录相、多媒体技术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学空间,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其间,我们主要是采用录相插播教学,进入90年代开始把精力集中到微机辅助教学上,制作了《电工学多媒体软件》、《模拟电子技术多媒体软件》,《电路多媒体软件》教学软件。这些软件的制作和投入使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重视理论教学的应用环节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方面
电路和电子技术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近几年来,我们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独立的情况下,如何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应用环节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主要做法是:(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环节的教学内容。如电子电路的一些实用知识。(2)利用pspice程序进行仿真分析与设计,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3)在一些班次开设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连续三年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或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通过竞赛学生学习了许多电子技术应用知识,对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良好作用。
2.5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
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俗话说,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近几年来我们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改革,废除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做法,基本做法有:一是综合评定课程成绩:平时成绩(占5%)、期中测验(占20%)、课外作业(占5%)、期终考试(占70%)。二是改革考试方式;除必要的闭卷考试外,实行开卷、半开卷、做课外作业并书写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形式。平时测验以考基本知识为主,故多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期末考试则加强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可采用开卷或半开卷考试,半开卷只允许学生将课程内容总结材料带入考场。后两类考试在试题内容上以考核学生能力为主,如《摸拟电子》课,重点考核学生电路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若考核顺向分析能力,只给定电路分析原理、估算指标等,;若考核逆向分析能力,只给定电子电路进行故障分析等。
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院校教育重要的主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仅在提高能力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作出我们不懈的努力。
Study university and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Abstract】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was the 21st century educates the subject, this article to the innovation ability, the optimization teaching process has made some explorations.
在为期三天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这门课程学习之前,我认为老师只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就行了,而现在看来,这种理解确实有些片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不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教师如何让所教授的知识让学生最大可能的接受,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做为一个老师,首先得充实自己,做一名具备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的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讲出是什么,还要讲出为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信服,才会有听课的意愿。教师应该热爱、尊重学生,应把学生当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群体,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不要用语言、行为等伤害学生。
感触很深的是,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是重要的,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也很重要。最直观的就是着装,这往往是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着装要大方得体,不能太暴露或太夸张。讲课的语音、语调、语速要合适,要富有感染力,而是得有适当的变化,这样才能较长久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过程中,讲解结构应该首先明确,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这堂课具体讲什么内容;并在讲解过程中,将关键信息从背景信息中强调出来,才能让学生知道重点在那里;讲解应该有条理,层次分明,要具有启发性与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做到与采用提问、谈话等技能配合的方式,与学生能较好的互动,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提问的技巧也很重要,提问目的明确,有适当停顿,设计应包括多种水平,对提问可给出答案,并进行讲解;应该尽可能的激励全体学生,做到公正公平。
此外,其他的一些技能,如在第一次讲课时应该认真的介绍自己,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不要说自己所教的可能很难,要说所教的可能其实不难;需要注意面部表情自然,变化恰当,手部及面部动作配合、身体移动要适当、对学生应该尽可能正面强化等这些以前可能不会注意的小细节,也能更多的关注,也希望
在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更好的应用。
一、离散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指导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基本元素。
在《离散数学》教学过程中,初讲者和初学者都容易形成这样的认识:
1) 离散数学课程抽象难懂。一方面数学概念多、杂、而且抽象,另一方面它是以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间关系为主要目标的,需要学生们从以往的连续概念转变到离散概念,而且它更强调创造性思维,是数学学习上的一个重要转变。
2) 离散数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目前离散数学的教学模式多为:以讲授法为主要授课方式,采用闭卷考试为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承,即“授之以鱼”,这种模式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的实用性。而且,理论数学是抽象的,如果再把离散数学的教学囿于在基础数学教学的圈子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离散数学无用”的想法。
本次培训介绍了离散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及知识体系,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实施方案,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等,并通过一些典型知识单元的分析对相关教学设计,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离散数学的学科方法就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事务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其特点就是高度抽象和精确,主要的数学方法是描述方法(模型)、分析方法(变换、数量化)和证明方法(演绎推理、公理化方法、构造性方法等)。因而在教学中要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专业方向、课程方向三维度来确定教学计划、进程、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中,也要根据能力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课程特点来确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课程定位、学缘关系等。
二、离散数学的能力目标是教学设计与课程建设的基本纲领。
离散数学能力目标的定位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认知能力、理论分析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训练。这样的定位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从历史、结构的双重观点来看待概念、关系、实例和推理构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区分重点难点、讲究教学方法、完善考评体系等。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能力定位,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
1、如何讲好一节课?
2、如何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
3、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
4、如何强化能力的培养?
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深刻把握离散数学的课程体系,避免“太散”“太满”“不活”“太快”“灌注”的死角,找出每章每节的结构;有取有舍的`组织教学过程;不要照搬教材,应该组织实例,讲出内涵和发展;不同的内容穿插进行,掌握节奏;按照提出问题、讲解方法、推广应用的顺序来启发学生的思路;另外还要适度的安排好习题课和训练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学过程对该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的支撑和实践。
三、离散数学所在学科的发展要求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
计算机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而在计算机科学中又普遍采用《离散数学》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因此,离散数学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和数学工具,如何教好《离散数学》课程已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课程内容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特殊的图、组合数学等部分,以前对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几乎是一样的,但听完屈教授“离散数学中的学科方法与实施方案”的介绍分析后,才深刻认识到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构建不同教学实施方案。依据计算机系学生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的离散数学应定位为应用型知识框架,应用型方向的教学计划以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和图论为核心知识点,以基本概念、描述方法为主,引入较多的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这样更加符合认知规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缺少与其他院校老师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一直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这门课程具有内容多且散的特点,在教学中总有一种赶课的感觉,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也不理想。在培训中学习了屈教授、王教授先进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后,发现课堂PPT电子教案加适当板书,课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讨论、答疑,这样可以适度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基本概念与定理用多媒体显示,必要的推理证明可用板书详细讲解,课程内容精讲60%—70%,其余留给学生自学或练习;另外电子教案PPT中一些动态推理或图片还可以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缓解教学内容枯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正如屈教授所说的通过实例使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对培养新型人才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基础数学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数学思维能力,那么离散数学的学习就是将基础数学理论与计算机类专业学科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具备数学理论、数学模型和方法的应用能力,而不只是停留在考试和模拟使用的层面。
三天的学习,不仅让我看到了教授们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而且对离散数学的教学认识也有质的突破。听课培训、班级交流启发我对今后的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和创建精品课程方面有了很重要的促进和提高。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坐在最后一排》,文中的主人公叫乔小叶,她的个子很矮,却安排在最后一排,原因是她的成绩不好。乔小叶自认又丑又笨,没人与她交往,她总躲在角落,逐渐孤僻。幸运的是,一位姓白的语文老师改变了她的命运。一次语文课,这位老师及时表扬了她,从此唤起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心,她开始努力,并在一次小测验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一颤。教师应该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创造些表扬的机会,多给些温暖,或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能激起他们的信心,成为他们前进的起点。能公正的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心灵美的表现,是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的表现。在教师面前,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之下。
不仅如此,教书还要育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极易波动,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教师是他们人生的指路人,要做好正确的引导。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生活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几乎没有经受过挫折,感情非常脆弱,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差。另外,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给予的时代,只懂得索取,不知道奉献,面对家长的无私给予,老师的默默奉献,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指出体验和表达感激的能力是情感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相应,他认为忘恩负义是情感病态的明显标志。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重视孩子思想教育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啊,如果现在的孩子不懂的回报,只知道一味的索取,那我们的社会还怎样向前发展!合格的人才,不仅是指具有高深的文化知识,更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排除学生心中的烦恼,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多关心学生的精神状况,努力完成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塑造,为祖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科学研究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其中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是高校教师基本素质的核心[1]。当前的变革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教师的教育内容必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而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最核心的方法是培养并提高教师的学习力, 学习力对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产生巨大影响, 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科学研究素质产生巨大的影响。
1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结构
(1) 信息意识。所谓信息意识, 就是人们对信息的能动反映和认识, 也就是对信息的搜集、选择、综合、吸收和利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敏感程度[2]。是否对信息工作重视能够反映高校教师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素质。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构成现代教师优秀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强化教师的知识能力, 提高教育水平与科研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3]。
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 (1) 高度的信息观念, 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积极、重要作用, 从多种渠道不断了解和掌握信息和科学发展的新动向, 才能持续地开拓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质量。 (2) 获取信息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含量也急剧增长, 这使得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高校教师教育质量和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 (3) 运用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的综合与利用是高校教师创造性能力和思维的必要条件。
(2) 信息道德。所谓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高校教师的信息道德是指教师在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 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不得向学生传递不良信息等。
(3) 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高校教师对信息学理论的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掌握。高校教师应具有系统的教育信息理论知识, 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 具体表现形式及传递信息的工具知识。信息知识是形成教师能力和教师素质的前提条件
(4) 信息能力。主要是从事高校某一专业或某一特殊教学、科研活动的水平, 是教师素质的一种表现。作为高校教师, 既需要获取信息, 也需要把信息用于教学实践, 传递给学生。未来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教师的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交流以及分析与选择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4]。
2 信息时代培养高校教师学习力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教师,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但教育理念需要变革, 同时教师的自身素质也迫切需要加强。这种加强也必须与信息时代的特征密切联系起来, 从多方面、多角度全面地提升。培养高校教师的学习力, 提高高校教师的学习力则是高校教师适应变革、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
(1) 培养学习力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当今国际社会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 学习是人才的培养的必要手段, 高校教师的学习力是发展的关键[5~6]。在学习型社会, 学习囊括了高校教师的整个一生, 这对高校教师的学习形式、时间和内涵都产生了新的界定, 学习是为了每个教师乃至整个高校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理论上来说, 是指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新型方法。故, 高校作为传播社会与自然科学前沿知识的第一站, 加强高校教师自身学习力的建设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
(2) 培养学习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科学高度、综合发展的产物, 它不仅是培养现代国民高水平人才的教育基地、培养国家急需的多种门类人才的场所, 也还是先进文化思想的摇篮、知识创新的前沿力量、社会文明与科学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所以高校教师不只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主体, 也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衡量高校自身水准的关键。自1999年以来, 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我们国家的高校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大发展时期,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始大规模扩招, 使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的数量短缺, 同时为了解决师资力量短缺问题, 高校也必须要引进大量的青年教师, 而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理论和科研能力、科技创新等方面都需要提高, 高校要提高自身水平, 增强教育质量, 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学习力。
(3) 是高校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在工作岗位上, 高校教师想要实现自身价值, 就必须以优异地考核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更新知识的行业,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需要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更需要终身学习, 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并加以创新。高校教师作为新知识的传授者, 需要掌握本专业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动态、跟随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 以便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高校教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高校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力, 才能保证知识的不断更新与增长, 才能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 也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3 通过学习力培养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 高校教师不只需要传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 又必须把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成就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高度的信息素养和不断提高的学习力, 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获取本专业相关科学的最新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包含的信息容量大, 并能自如地运用在授课的各个环节中, 自然会开阔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高超的学习力, 才能自觉索取信息,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才能使教学言之有物, 生动感人。
(1) 提高高校教师科学文化素质。随着信息知识经济的到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包括高校教师, 所有人接触的知识量以几年翻一番的速度倍增。不论人们的愿意是什么, 都在接受各种新信息和新知识, 都面临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当今这个知识、信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 高校教师唯一能够持久保持的优势, 就是使自身有能力学习得更快更好。如果对信息变化的反应更快, 就能把握住先机, 如果对信息变化全面把握, 也就能够更快地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所以, 作为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和教师, 培养学习能力的首要方面就是应该具备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能够快速地了解相关信息的变化, 全面地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动态和文化知识更新, 并能够将更新的知识, 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学生, 提供优秀的知识共享和对知识的管理。
(2) 更新高校教师业务素质。教师“教师”的本质因素是业务素质, 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行业素养。信息时代的变化, 要求人们时刻转变学习的思维和观念。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不能掌握除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 必将被信息时代所摒弃, 并且目前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一般是在授课中进行, 学生获取知识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 而互联网出现以后, 人们获取知识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遍布五湖四海。想要一直保持教育教学和专业科学知识发展的领先, 只有做到不断顺应信息时代的变化, 不断调整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更要积极转变学习方式方法, 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3) 建设高校教师创新素质。善于质疑是获得新知、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科技需要创新, 文化需要创新, 体制需要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 也是支撑、推动一个组织竞争力的核心。高等教育的本质应含有创新、创造的内涵。高校教师应该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学习知识, 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让学习知识成为链式反应, 让知识的学习更为高效。教师一旦“内化”了这种创新的素质, 就会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实施师生双向互动式、启发式、开放式等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
4 结语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地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本文通过培养高校教师的学习力, 探讨了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方式, 对构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教师素质结构提出建设性建议。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高校教师的素质结构面临着全新的考验。本文分析研究了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结构, 探索通过学习力的培养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对构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教师素质结构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学习力,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包训成, 彭飞.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7 (10) :37~40.
[2]苏洁, 王希民.高校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J].理论界, 2005, 6:123.
[3]张国平, 王红梅, 程玉民.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 (1) :35~36.
[4]潘爱武.高校教师亟待提升信息素养[N].光明日报, 2011, 第七版.
[5]杨昱莅.如何推进高校学习型组织建设[J].企业导报, 2010 (8) :223~224.
(一)郭明义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紧密相连的,也与社会主义本质规律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制度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制度形式,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协调和统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尊重个体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尊重个体的创造力,并强调个体在奉献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二)郭明义精神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高尚的思想境界。
刘云山同志指出,学习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纯粹”和“善小而为”的思想境界。郭明义同志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勤劳朴实,默默奉献,他追求的就是助人为乐的喜悦,就是甘于奉献的平凡,这种纯粹的思想境界可以作为当代中国普通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最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此外,郭明义同志秉承“善小而为”的观念,他为人处世的出发点就是在于他所做的事情能不能帮助别人,能不能给社会做出贡献。一件事情只要是对别人有好处,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他都会认认真真地做好。他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工作成绩,也没有感天动地的惊人壮举,他所做的都是发生在社会普通人身边的普通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却都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这也就是郭明义事迹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和强烈反响的原因。
(三)郭明义精神是社会主义高尚道德情操的直接体现。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郭明义同志的事迹深刻地折射出他本人内心所蕴含的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待理想信念和生活的积极态度、追求真善美的坚定信念等等。我们学习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建设者;就要学习他“甘当矿石”的奉献精神,自觉投入到时代进步的熔炉中,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当前国内高校学习实践郭明义精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于郭明义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全面。
在举国上下全面学习郭明义精神的总体形势下,高校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尚未表现出应用的作用和独特的优势。许多高校教师将对郭明义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单纯停留在文件、媒体的宣传层面之上,没有下大力气分析和研究郭明义先进事迹背后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规律,而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必然会导致学习实践活动停留在相对水平的层面之上,学习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
(二)高校教师学习郭明义精神的形式相对单一,载体作用明显不足。
政治理论学习是国内高校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教师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开展学习郭明义精神的活动中,普遍缺少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也相对单一,不少高校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师收看收听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演讲,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还有一些高校利用党支部及党组织活动为契机,组织教师撰写学习心得,并利用集体讨论会等就学习情况进行沟通和交流。笔者认为,这种学习形式与以往政治理论学习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难以体现出郭明义事迹中最重要的时代精神,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此外,由于缺少相应的学习实践活动载体,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和检验。
(三)学习活动与教学工作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正如前文所述,许多高校要求教师利用集体学习或业余时间学习郭明义精神,学习活动与教学工作被人为地割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没有正确意识到学习郭明义精神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实践郭明义精神的有关要求更是缺乏有效的落实方案。这种单纯孤立的学习方式,不但不利于全面准确地掌握郭明义精神实质,而且对于教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学习型行业优势是极为不利的。
三、对于加强高校郭明义精神学习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坚持将学习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师生,教师一方面是专业教学的实施主体,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国内各高校要充分依托院系及基层党支部、青年团、青工委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习郭明义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找到郭明义精神中与高校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的内容,重点进行宣传教育,以此带动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坚持将学习活动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今后,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将学习郭明义精神与开展专业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找到郭明义精神与教学工作的契合点,不要人为地将学习活动与专业教学割裂开来。例如郭明义同志不计名利、肯于钻研的精神,都可以成为指导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思想指南。
(三)坚持将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习郭明义精神并不是最终目的,如何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更好地运用郭明义精神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为此,高校管理部门应当科学地设计学习载体,给教师创造实践郭明义精神的有效渠道,例如开展“寻找身边的郭明义”主题活动,利用全校范围内的评选活动,动员全校教职工争当郭明义式先进人物,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习工作的深入化和制度化。
(四)坚持将学习活动与教学考核工作相结合。
今后高校在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要有明确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措施,还要有科学的保障措施及考核机制。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考核机制就是将学习实践郭明义精神与教学考核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高校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工作考核措施及考核标准的过程中,应将教师学习实践郭明义精神的有关情况纳入其中,采取自评、互评与院系党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学习实践情况以量化的方式计入绩效总成绩中,以此切实提高教师学习实践郭明义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堅持将学习活动与科研工作相结合。
高校教师除了应当成为学习实践郭明义精神的积极分子以外,还要承担传播郭明义精神的光荣使命。今后,高校管理部门可以采取设置专项科研课题、开设专项课程等方式,提高教师宣传和研究郭明义精神的积极性,高校内部德育教育专业更要将研究郭明义精神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重要性科研课题,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以此进一步学习提高郭明义精神的理论水平,力争掌握郭明义精神实质,力争将学习郭明义与实践,将郭明义精神有效地上升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理论体系之中。 (编辑郑云东)
身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觉悟和思想水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开展团工作中,我们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立足学院特色,教师+学生,党建+团建,课堂+实践,深入开展工作,问需问策问效于学生,提升学生思想觉悟,激发活力,引导学生将中国梦融入青春梦,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自觉肩负时代使命,做好接班人。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工作中更多地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认识到培养青年学生思想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意义。作为学院分团委教工副书记,一方面我要带头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自我思想水平,给学生做好榜样。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教工团组织的作用,激发青年教师活力,在教学工作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所需教授知识,此外,还要动员青年教师积极与学生交流,授业的同时,也要注重传道,多渠道加强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我觉得这也是作为思政工作者以及分团委书记应该认真思考并且寻找落脚点实施的目标。团员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团员更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分团委作为优秀青年的蓄水池,一方面可以通过信仰主题教育,一方面树立学生骨干典型,让学生知道他们要有这样的雄心抱负。分团委要不断提高改进工作方法,一方面从学生为中心,实行各项评议来汇总学生意见,建立团学工作资料库等措施整合资源,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 全县工作会议讲话
★ 教体局教育工作会议学习心得体会
★ 街道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 保安工作会议讲话
★ 党委书记工作会议讲话
★ 稳定工作会议讲话
★ 全县金融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 开发区工作会议讲话
★ 城乡规划工作会议讲话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明道、信道、成道和行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所谓“明道”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本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谓“信道”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用,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研究者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这两点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首要要求,但是我们的工作使命不仅仅止于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明道”和“信道”),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成道”和“行道”:即通过教书育人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与科学文化内化为青年学子的政治意识、道德情操和知识体系(“成道”),并指导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实现自我价值(“行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摘要: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对高校教师至关重要,因此,不论是高校还是教师个人对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在各种提升高校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措施当中,理论学习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往往被忽视,这恐怕也是我国目前创新乏力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从这一被忽视的层面入手,一方面是论述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教师科学素质,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希望引起各界对理论学习的重视。
关键词:理论学习;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创新能力
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央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高校青年教师专职从事科研教学,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线骨干力量。因此,努力提升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本职工作的需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尚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人才基础,成为摆在高校乃至全社会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重学历,轻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高校都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尤其是本科院校,而在一些重点院校中,教师拥有博士学历已成为基本要求。但是,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许多高校对教师素质却没有明确地提出要求,在后期对教师的任用过程中也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素质提升的进修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科学素质,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相对较薄弱,对青年教师日后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2.重实践,轻理论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压力,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重应用、轻基础,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极大地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动机和价值取向,功利主义的科研倾向在高校中并不少见。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高校教师都注重短期的研究与应用,尤其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研究,如职称、职务的晋升,奖项的评比等。他们往往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研究工作,而对于基础研究和理论学习,教师与科研人员中真正愿意从事的人很少。
3.重科技,轻人文
受市场和政策导向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更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对实用技术的钻研,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更加急于出成果、出专利,对于有实用经济价值的项目非常热心,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对科学研究中包含的社会价值和深厚的人文思想的追求。这种功利性的科研对高校教师的影响极为明显,直接导致部分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随之而来的是学术上的浮躁情绪,这直接表现在近年的论文发表上——虽然数量多,但原创性成果少之又少。没有人文精神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底蕴,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科技创新缺乏原动力,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二、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举起来了,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附。”
在对外开放的今天,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高校青年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研价值观,并在实际工作当中加以运用,就能克服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浮躁气氛和功利主义倾向,自觉抵御金钱、名誉、地位的诱惑,回归科研创新的本质精神,在全心全意的科学研究中实现真正的创新和自我价值。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年教师相对来说经验不够丰富,当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科研难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只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透过事物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在事物的变化中把握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从事各种科研创新活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就会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有助于青年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发展理论,并且用来指导自己的科研实践。许多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从事科研实践的时候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又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论不够用造成的。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实践自然难以推进,难以获得重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在于它自身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和基本方法的科学性。高校青年教师可以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个人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支撑,为科研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动力和科学指导。
2.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联系着的有机整体。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而复杂,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能够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规律,自觉运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和科学性。
第二,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大师级的科学家不仅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我国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就曾说过:“一个民族没有技术,一打就跨;一个民族没有精神,不打自跨。”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正是丰富人的精神,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想在专业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充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果,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开阔视野,并将习得的理论用来指导自己的科学实践。
第三,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将使青年教师更加充分地接触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当前高校科研教学的一个明显弊端就是与社会现实结合不紧密,这一现象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可以使高校青年教师对舆情世情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能及时知悉社会和群众需求的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研究领域,努力使自己的研究与时代同步。
3.专业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第一,专业理论学习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基础。在进入专业研究之前,接触、阅读、把握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著作和书籍是进行独立研究的基础。同时,应对前辈和同行已有的科研成果特别是理论成果进行收集、筛选,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并且对已有成果进行反思,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没有涉及的领域。只有进行自觉的理论学习,达到了一定的理论积累,具有了必备的理论素养,才能对自身的科研方向和问题有深度的思考;进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对前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为本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在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第二,专业理论学习是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专业理论学习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它还是提高青年教师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在学习专业理论的过程中,能够克服理论太难、太神秘的旧观念,正视自身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健全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精神,锻炼科学思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服务社会,在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最终提高科学素质。
第三,专业理论学习是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求异思维的理论保障。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废旧立新的过程,求异思维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突破陈规,大胆质疑,才有可能在艰辛的科研道路上取得前人没有的成果。但是,求异思维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科研工作者们平时刻苦的学习和积累,尤其是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上下苦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会按照一贯的思路去思考,研究过程就会流于空泛,只能解决个别细节的小问题,甚至做重复研究,得出的成果往往微不足道,从而失去真正的科研意义和价值,事倍功半,付出巨大的精力反而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 (1893—1949) [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69.
[2]朱法良.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Z].2006.
【高校教师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高校教师学习焦裕禄同志精神心得10-09
高校教师跟岗学习总结09-08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心得11-02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网络课程学习总结06-06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06-09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总结心得体会07-0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探讨论文10-09
高校教师自我介绍07-24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09-08
高校青年教师总结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