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现代诗词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中国的现代诗词

关于中国的现代诗词 篇1

没有人知道 它的尽头

路途中有黑暗迷雾

也有妖魔化的阻力挡路

在生老病死的劫数中

在爱恨分离的波折里

一一应验

轮回接替

人生是一条未知的路

我们可以放下脚步停留不走

不,

不能止步

前方的路需要我们去探索

坎坷或者湾曲

一步步

从起点到奔跑的速度

不能停留 不能止步

人生是一条未知的路

有邪恶相伴

也有光明左右

战胜邪恶才能赢得光明一束

绝不能向黑暗低头

哪怕一无所有

人生是一条未知的路

今天的快乐

明天的忧愁

一眨眼忘却了昨日的糊涂

应该怎样生活

顺其自然的过

静心感悟

向着阳光让温暖呵护

人生是一条未知的路

相遇相知相亲相爱

又有谁能说的清楚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一个转身就成了陌路

相爱那么不易

分离无需理由

人生是一条未知的路

你的脚印在他的路途

却不知道他会何时反道回走

他在走

你也在走

我们都在走

前方的路

走过的路

关于中国的现代诗词 篇2

第一,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现代文学课程的过程中, 要具有时代意识, 尽可能的使自己的讲授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这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 还要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赏析、评判、感悟和研究文学作品的能力;创造文学作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文学作品的赏析、品评与当下生活相结合, 指导学生少走弯路, 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如学习老舍的《骆驼祥子》, 以前都把分析重点放在祥子身上, 侧重于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并把虎妞作为一个迫害者的形象进行批判, 我曾多次问过学生对虎妞的印象, 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喜欢”。而当我在教学中引用女权主义理论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并引用陈思和老师的话来加深学生对虎妞形象的理解时, 她们的看法改变了, 她们发现, 虎妞的形象更有魅力:她的敢爱敢恨, 为了得到爱想尽办法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对爱的执著和真心, 值得大家肃然起敬。我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如果生活中你碰上了虎妞这样的女孩子, 该怎么办?把学生有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远距离的审美赏析拉到现实生活当中, 并引发学生对现实人生更多的严肃思考。事实证明,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相当理想的。

第二, 有计划的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书籍, 开拓视野。在每学期开课初, 把《中国现代文学必读书目》发给大家, 书目应包括:作家作品集、作家传记、文学史书籍、专业期刊、相关的评论文章及查询网站等。教师应在每次授课结束前, 把下次授课需要阅读的书目布置下去, 并且在下次授课开始前抽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在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撰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小论文的能力, 等学生发觉他们的这些能力得到提高了, 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厚。千万不要忘记,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还要尽可能的和考试成绩挂钩, 这样双管齐下, 恩威并施, 可以更大程度的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和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第三,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增强师生互动。最近刚刚听了几节现代文学史课程, 发现有的任课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教学积极性很高, 知识量也很丰富, 但是授课效果却差强人意。在有学科组教师听课的情况下, 课堂秩序仍不是很好。很显然, 他教授的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而一旦学生对你的东西不感兴趣, 他就会想其他办法来打发这段时光, 结果有看课外书的, 有聊天的, 有手机上网的, 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面对这种情况, 老师第一时间应该做的, 就是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因为与其往一个拧紧瓶盖的瓶子里倒水不如先想办法把瓶盖打开, 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双方的时间和生命的浪费。

笔者认为,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最重要的是都应该考虑到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 这是一种以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 对一些有争议的文学现象、问题、作家、作品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能够尊重现代文学课的开放性, 是相当实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研究性教学法, 此种教学方法可以由教师设置题目范围, 全班参与, 由学生自选一到两个题目和研究视角, 自行分组, 在各组学生查阅资料后, 在课堂上做一个简短的发言, 教师或其他同学现场补充或质疑。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又能够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是一种相当实用的教学方法。不过,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教学方式仅适用于选修课或者高年级的学生。

第四,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 增强师生课余互动。与过去相比, 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渠道, 如他们可以通过电子辞典、谷歌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网络博客、网上专业论坛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还可以通过QQ、飞信、MSN、E-mail等方式来进行联系和沟通。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悄然变化, 教师也应该利用这些现代传媒手段来构建师生课余互动平台, 如:公布自己的QQ号码、E-mail和网上博客地址, 把所授课班级同学加飞信等, 从而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之间进行专题讨论、作业评判、资料上传与下载等信息交流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加课程的信息量, 化解课时与教学量之间的矛盾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 提升教学技能, 扩充学科知识。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汉字书写、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也就是要求高校语文教师首先要能用准确、清晰、流利的口语讲授课程, 在此基础上如能适时搭配恰当的肢体语言, 定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教师清晰工整的板书能使学生有条理感和层次感。

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以及应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教师所授课程之外的专业问题, 要求高校语文教师不但要掌握包括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历史、政治等专业学科外的相关知识, 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百科全书式的现代文学学科教学中, 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六,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成绩评定, 应该在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考核和检测方式上下功夫,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励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例如在学生成绩评定时注重过程性评价, 把课外阅读笔记、课堂笔记、课堂阅读提问、阶段性小论文写作和闭卷考试成绩相结合, 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积极性, 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等各项能力的提高。如果能够在考试方法上, 取消闭卷形式, 给学生一组指定的论题, 让他们从中任选其一撰写小论文, 根据其论文写作情况评定分数, 作为考试成绩。这样做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可以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还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去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 是以1951年王瑶先生《中国新文学史稿》 (上册) 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为标志的, 到现在为止也不过是短短的50多年的时间。由于大学现代文学课程历史比较短, 目前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的资料并不是很丰富。虽然从教者围绕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面临的挑战等话题, 从教学实际出发, 已经提出很多问题, 也拿出一些解决方案, 但是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 针对现代文学课程的教研仍需要从教者做出更多持久坚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关于中国的现代诗词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45-01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如何利用现代化资源开展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活动,以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这篇文章将从中国古代诗词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现代教育条件下初中阶段的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两大部分展开,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国古代诗词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哪个时期的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古代诗词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唐诗宋词到汉乐府到《诗经》,古代诗词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正是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1、中国古代诗词对学生文学积淀的重要作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谈到古代诗词教学,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其作为文学载体的工具性作用。大凡古代诗词,其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极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或直抒胸臆,豪放恣肆,或含蓄隽永,温婉宜人。“言为心声”,诗词大都是其作者的情感流露与抒发。通过意境来表达感情,通过比喻、双关、用典、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其景其情。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正是语文学习者所应该直接接收的教育内容。如何从古代诗词学习中学会鉴赏和分析诗词作品,积累写作手法和文学知识,以更好地表达和运用汉语,也是学习者学习的直接目的。

2、帮助学生的人格塑造——中国古代诗词潜在的巨大语文教育价值

每首诗词皆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其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作者的性格和思想。初中语文教材上所选作品皆有明显地代表性。其中名家之作体现了作者独有的人格魅力,即使是出现的《诗经》中民歌性质的不可考其作者的作品,其作品本身内容也是人文化的表达。

3、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古代诗词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学生培养其文学审美能力的重要凭借。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其词所包含的历史典故,所表达的对古人的英雄豪气的崇拜,就是传统文化知识的展现。让学生读懂其词,明白其深意,能鉴赏豪放词的文学魅力,能积累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诗词教育对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现代教育条件下,初中阶段的中国古代诗词教学

1、改变以教材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语文教学与网络资源的融合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并无固定操作模式,尤其在新课程倡导的课程资源开发这一点上更是空白一片。”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也势必与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资源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不受资源的时空限制,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彻底改变。

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利用网络来搜集教材之外的资源,扩充知识量,拓展学习面,是实现诗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教材外相关文本资源,图片,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给学生,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比如说在《蒹葭》的教学过程中,搜集并展示名家对此词的点评,稍作讲解。播放此词改编的歌曲(《在水一方》)或古曲,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来体味词的韵味,都是可以加强教学效果的。

2、改变教师的机械传输模式,增强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走进新课程丛书》指出“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单一地机械地知识灌输,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有义务自主地开发教学资源。大致做法归纳如下:

(1)根据校本实际,参照国家课本教程标准的要求,列出古代诗词学习中的参考书目。

(2)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阅读交流活动。对同一作品,同一作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在诗词教学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鉴赏能力。

3、改变过去的以讲授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把听说读写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据老师的讲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积累。但相对于理解的学习方式来说,这样的理解是被动的,往往禁锢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思考,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以文字为载体流传的古代诗词,综合利用听说读写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则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创新。

(1)听:通过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者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并展示名家朗诵,让学生通过听觉来体味诗词含义。加深理解。

(2)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搜集查证诗词含义,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主张。

(3)读:让学生自己朗读,将自己带入诗词作者的角色态度,体味诗词含义。

(4)写: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之后将诗词学习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理解形成书面文章。既是对诗词学习的巩固,也是对学生写作的锻炼。

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对诗人人格的思考,进而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可能是在教师引领之下,也可能是学生自主产生的。无论如何,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作相关的引导和提示。

关于中国的现代诗词 篇4

同学向我推荐了一个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已经播过两期,现在是周五晚上,要播第三期了。我早早地坐在了电视前。节目终于开始了,主持人走到了台上,介绍了两位嘉宾,依次介绍了五位上台的挑战者,节目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个人追逐赛,赢了的选手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擂主争霸赛,挑战上期擂主。如果攻擂成功,便可成为本期擂主。

比赛开始,首先出场的是选手单计环,他答对了六道题,就在第六题的时候可能出由于紧张,他并没有回答成功,只获得了90多分。第二、第三名选手的分数都超过了他,但分数也不高,到了第四名选手顾世宝,获得了166的高分,我心里暗暗赞叹,那么多道题能够赢得如此轻松,肯定下了不少的功夫呀。

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也在思考,虽然大多数题我都不会,但是也遇到了学过的,比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是指什么节日,我一下就大喊出来——“重阳节”,答对了,哈哈,终于有一个我会的。这时我感到非常骄傲。便继续跟着选手答题。

到了最后一个选手李四维,他努力拿下10道题,分数遥遥顾世宝,他便进入了擂主争霸赛。再与上期擂主李子琳较量,起先他遥遥,但不小心以一字之差答错一题,紧接着让对手反超了过去,到了最后他们俩以4比4平,在这紧要关头,李四维轻松拿下最后一分,新的擂主诞生了!我很佩服他,他不但饱读诗书,而且反应很快,非常自信。我应该向他学习,以后的路还很长,平常多积累知识,到了用武之时才能从容面对。

关于《中国诗词大会》观看心得体会范本【二】

伴随着琅琅的诗声,《中国诗词大会》已经进行到了最后,至于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请随我去一睹为快吧!

首先,是四位高手的个人追逐赛。随着比分的节节攀升,观众的心也随之揪了起来。比赛进入白热化,我也努力尝试着一起答题,但由于知识储备量不多,答题时间紧,有时甚至连学过的知识也想不起来,正确率很低;而观台上那些镇定自若的选手们,他们既有过人的知识储备,又具备超强的心理素质,一路过关斩将,实在是令人自叹不如。

紧接着,北大博士生陈更上场了,她要挑战的是16岁诗词才女武亦姝。作为挑战者,陈更的分数一路升高,最后竟距离擂主武亦姝仅11分!然而,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被大家看好的陈更竟然在一道相对简单的选择题上挫败。于是,武亦姝成功晋级下一轮比赛“飞花令”。

比赛越来越激烈,在武亦姝赢下了“飞花令”赛后,又在最后一轮遇上了身经百战的老将彭敏。老将彭敏思维敏捷,知识储备丰富,两人可谓棋逢对手。先是武亦姝连胜三分,而后,彭敏又抓住机会,打成平手。场上的局面一度僵持不下。后来却因彭敏的失误,场上比分变成4比3。关键的时候到了,武亦姝只要拿下这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分,就可获得胜利。武亦姝沉着冷静,步步紧逼,最后,彭敏棋差一着,输给了武亦姝。而武亦姝,则一路劈荆斩棘,荣登冠军宝座。

他们或满腹诗书,或淡定自若。这些在诗海中遨游的人们与诗为伴,从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为我们竖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也要多读诗书,把中华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关于《中国诗词大会》观看心得体会范本【三】

《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以来,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随。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诗词爱好者们,汇聚在诗词大会现场,向观众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诗词的精髓。不仅收获着诗词中最美好记忆,还收获着这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去追寻民族文化基因,去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从每期的节目当中,不但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体会到了选手们人间的情感,人间最炽诚的爱。第二季第七场里,一个好小伙王轶隆,用孝道感染了全场观众。他是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放弃了在天津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抚顺,陪伴照顾病重的母亲。他在现场说到:“我要去珍惜陪伴的时间,多陪陪母亲散步,陪她开心。母亲看到我开心,她也会开心。”这就是陪伴的意义。

郦波老师给他的评语是:“你印证了一句话,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最长情的爱也是陪伴。有赤子之心的人,一定会明月来相照。我们看到了世间最赤诚的爱,这就是诗词的灵魂。”

董卿含泪也说到:“《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是为了传播知识,但更重要也是为了传承精神。孝老爱亲,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当中一直在传承的最宝贵一种品质。今天在这个年轻人的取舍之间,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这种品质的闪光。”他的母亲就在他比赛期间要动手术,家人怕影响他,不敢告知他。董卿在现场提到后,他毅然决定放弃比赛,回家陪伴母亲。

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王轶隆的选择温暖了整个现场,他的转身离开,带走了绵绵的牵挂,留下了美好的人性,闪烁着孝道的光芒。

关于《中国诗词大会》观看心得体会范本【四】

这个寒假,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主要以打擂台的形式为主,节目组从各地选出了热爱古诗词的达人,这不论年龄不论职业,只要爱古诗词敢于挑战自己的都可以来报名,从中选出一百人,由他们组成百人团真可谓势不可挡,挑战选手和百人团同时听题答题,最后以击败百人团的人数为选手分数,从而选出擂主。百人团里那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呀!像彭敏、武亦姝、张淼淼、陈更等等那都是白人团里冲出来的“黑马”,在个人争夺赛里他们的表现真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个人争夺赛中共有九题,他们总是全答满并且是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们把诗句分析的很透彻,讲的头头是道,就连点评老师都赞不绝口。

最后一个环节是擂主争霸赛,是本场擂主与上一场擂主间的对决,这个环节最考验答题技巧和反应速度。

正如古人所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在的时光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好好学习但同时也要多积累古诗,把我们中国的古诗词文化传承下去。

诗词能让人心变得安静,静静地阅读时,人的整个灵魂便处于一种静谧之中,人便有了一种身心经受彻底洗礼的神清气爽的感觉!让我们爱上诗词,去慢慢体会诗词的美,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恨,感悟……唐诗宋词就像巍峨挺拔的五岳山一样屹立在我们心头,等待着我们去挑战,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飞花令环节中,是个人争夺赛中得分最高的和百人团里答题最快答对最多的选手进行的比赛,他们要围绕主题字轮流说出不同的诗句,每一场的飞花令是最激烈的,因为那是强者与强者间的对决,每次围绕主题字我只能说几句有时甚至说不出来一句,他们可真是“麒麟阁内真神仙,龙虎山下真英雄”让我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几场的的比赛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叶飞,他是一个和我同龄的boy,他能背几千首古诗还能把诗词当做朋友,在比赛中他不但答完九道题,而且对诗词的理解十分准确就连关于诗词的典故或背景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再想想自己,在班里的成绩还算不错但和他一比简直是差远了,再加上我从小就对古诗有着很大的抵触心理,能背下来的古诗还不足一百首,唉!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所以我们永远也不能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

关于《中国诗词大会》观看心得体会范本【五】

这场总决赛堪称诗词高手的巅峰对决,使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亦被场上众多诗词高手的学识和才情所折服。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像武亦姝和彭敏这样的高手还很多:比如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文才,连续几场都是擂主,诵读诗词时,总是展现着自信的笑容;还有具有大将风范的上海中学16岁的高二学生姜闻页、被叶飞戏称为“猴哥”的文来中学13岁的初一女生侯尤雯等,他们当中涵盖了工人、农民、学生、老师和自由职业者。

最让人感动的是来自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郝桥乡的一个小村子的白茹云,在生重病独自一人在医院治病的时候,买了一本诗词鉴赏,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坚持把一本书看完。尽管她在做完化疗以后,她的鼻子、眼睛、耳朵、嗓子都出现了问题,耳朵听不清,眼睛老流泪,声音发音也不好,但她还是自信地站在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现场。她笑着说,我现在已经不觉得有什么了,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波折,这都不算什么。她说自己现在是带瘤生存的状况,但觉得幸运。所以,她一出场,就念了一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她那么豁达,现场的主持人、嘉宾、选手还有在电视机前的我,都泪流满面,心疼地哭了。经历了那么多,她还能笑着说起这些事,能够和年轻人一起挑战自己,展现自己对诗词的热爱,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这就是大美!随后,白茹云全程非常淡定地答题,不骄不躁,一笔一划,答对了题目之后,也不欢呼雀跃,十分从容。

现场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均多次夸赞她答题淡定而准确,全场她答对了全部题目,拿下了285分的高分,也只微微一笑。最后她以微小的差距败给了姜闻页,她还是笑嘻嘻的,真正的宠辱不惊。在舞台上的最后一分钟,她还不忘鼓励别人,为他人带去力量;生病的人不要太灰心,我们活着就好,活一天,就高兴一天!这样一个经历了重重磨难却依旧健康乐观的人,怎么能不让人感动与敬佩!

十场对决,从百人团到选手,从嘉宾到主持人,所有人都深刻地展现出了什么叫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中国诗词的强大魅力!大家都是由衷地热爱诗词,是在交流中华文化,而非仅在比赛,这也正是节目叫“大会”而不是“大赛”的原因。许多网友也感叹,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才知道原来诗词那么有趣,中国诗词歌赋真是让所有语言都默然失色的存在!

翻开一页页中国诗词,我们可以从中欣赏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黄昏雄奇壮观的美景;可以感受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可以领略到苏轼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和毛主席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汲取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催人奋进;可以体会到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缠绵悱恻和凄婉动人……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传诵千年,流芳万古!

关于中国的现代诗词 篇5

不可否认,如果没有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另外一个模样,新时期的文学,也将面目全非。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尤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渗透是全方位、多层次、无处不在的。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传统文化孕育、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学,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型社会人们在精神、情绪和感觉方面的需求,走向衰亡。时代要求中国的文学求新、求变。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西方现代思潮挟其经济、政治、科技方面的威势,大举进入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学在这些思潮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迅速解体,新一代作家们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尼采、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等人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学运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以此为起点,开始由封闭向开放,由本土面向世界。这一时期的作家的作品,无不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鲁迅的《呐喊》在现实主义基本精神与手法之外,汲取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品格;郭沫若的《女神》受到泰戈尔、歌德、惠特曼、雪莱等人的多元影响,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风貌;冰心、周作人的散文,也是在西方散文作家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到了30年代,受弗罗伊德主义及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还出现了以刘呐鸥、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不过,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思想是有限的,它主要作用于中国文学的形式,而没有深入中国文学的骨髓,未能真正地影响到中国文学的精神。中国作家对西方现代思潮的学习,也仅停留在表层上,没能深入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处。

建国后几十年的禁锢,将西方现代思潮一律挡在了国门之外,偶尔作为批判材料和反面教材被翻译的国外哲学著作,如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在60年代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等丛书,以及萨特、海德格尔等人的著作,也受到了人们的抗拒、怀疑、批判和漠视,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门重新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那个时期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翻译家们为了满足国人的这些迫切的需求,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出版社也大量地出版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在 80年代初期出版了百余本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大部分是翻译介绍当今世界新的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紧跟着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译丛”,其后,三联书店全力推出《文化:中国与世界》、“学术文库”、“新知文库”,翻译出版近百部西方近现代典籍,更是前所未有地推动了80年代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不仅接触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也接触到现象学、解释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分析哲学,以及现当代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在文学领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袁可嘉主编的共四卷八册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出版之后便风行一时,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其他出版社也竞相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如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作品集》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亲睐。伴随着思想界不断掀起的西学热,如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解释学热、解构主义热、女性主义热、新历史主义热,中国当代文学也不断地产生各种文学思潮,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文学”等等。中国的批评家们,也从中学到了各种方法论。如1985年被人们称为“方法论年”,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荣格神话原型法、结构主义方法等都涌进了学界。评论者运用这些新方法,分析解剖当代作品的内在要素,揭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呈现文学作品的深层无意识,挖掘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模式。

中国文学批评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而中国作家也纷纷从纷至沓来的西方现代思潮中吸取养分,将他们从中学习到的各种写作技巧及受到的启发运用到了他们的创作中。80年代知名的作家作品中,基本上都带有摹仿与学习的痕迹。如王蒙在80年代初创作的一系列带有实验性质的中短篇作品,受到了“意识流”小说的深刻影响;余华的作品,受启发于卡夫卡、川端康成和罗布—格里耶;孙甘露、格非的作品,飘荡着博尔赫斯的影子;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等等。外国文学的影响在80年代中后期曾使中国作家感到深深的焦虑,随着他们在创作上的成熟,进入90年代后,这些作家逐渐从外国作家的阴影中走出,在发现自己之后感到了巨大的狂喜。

进入90年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持续发生着相当复杂多变的“转型”,曾经风靡一时的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热逐渐降温,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逆反性的变化:随着文学轰动效应的消失和启蒙工程的崩塌,知识分子精神领路人的优越地位归于消解,不再是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出现了分化,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告别了80年代的理想化,走向世俗,抨击崇高,张扬私人化,逃辟历史和现实,文学在90年代也逐渐由中心走向了边缘。中国社会在9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的倾向,解构性话语成为文坛主流,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福科、拉康、德里达、罗兰·巴特的学说,成为时代的精神主角。中国的文学,受此思潮的影响,也出现了“后现代倾向”。在90年代流行一时的西方现代思潮还有女性主义与新历史主义。这两大思潮也促成了中国文坛“新历史小说”与“女性文学”兴盛一时。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将选取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六个思潮:现代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作为研究对象,以它们为代表来分析和透视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先锋的舞蹈

中国的先锋文学是在十年那个时期造成的信仰废墟之上生长起来的。它的萌芽、壮大以及衰落都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息息相关。

十年那个时期对人们,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摧毁是致命的:他们对曾经“伟大”和“崇高”的各种观念产生了怀疑,他们心中的信仰支柱逐渐消失,他们因生存迷失了确定的依托和方向而陷入迷惘与彷徨;而此时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则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重心,由从前的“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确立,也为人们接受更多的西方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大环境;另外,改革中变幻的生活使人们对世界和艺术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体验,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模式、表现手法已经使许多人感到了表达上的局限;长期处于闭塞状态中的中国人,在这历史急剧变革的时刻,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投向了世界。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在信仰危机、人的异化和自我价值迷失基础上产生的现代主义思潮,以锐不可挡之势涌入了中国。

从1978年开始,国内的各种文学刊物便开始大量发表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论文,各出版社对现代派作品和现代主义研究著作的出版,也蔚然成风,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其中影响较大的图书有:《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漓江出版社)、《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集》(漓江出版社)、《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外国文学出版社)、《欧美现代派作品选》(云南人民出版社)、《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意识流小说理论》(四川文艺出版社)、《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代小说美学》(湖南文艺出版社)、《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等等。另外,西方现代派小说作家的经典作品,如普鲁斯特的《追忆流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川端康成的《雪国》等等,也纷纷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的先锋小说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对中国的先锋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对西方现代主义理论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翻译家们的翻译和介绍文章,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各刊物发表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论文多达400多篇。以袁可嘉、陈焜、瞿世镜等为代表的批评家为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译介文章和论著有:袁可嘉的《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及理论》、《象征派诗歌·意识流·荒诞派戏剧——欧美现代派文学述评》、《意识流是什么》、《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述》、《略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陈焜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意识流问题》;瞿世镜的《“意识流”思潮概观》、《伍尔芙意识流小说家》;李春林的《东方意识流文学》等等。

随着翻译工作的展开,从1980年开始,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争论,也在创作界和评论界拉开了序幕。由于在此之前,人们长期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滋养,思维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定势,因此,当反现实主义传统的现代主义突兀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有相当一部分“忠诚”于现实主义文学的批评家们便纷纷撰文抨击现代派文学,并从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角度来否定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而另一些批评家对保守派们的思想进行了坚决的反驳。持赞同现代主义观点的批评家们一般不否定现实主义文学既定的种.种原则,如“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源于生活”等,也都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有颓废和消极的一面,但是,他们指出,现代主义文学比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层次和侧面来反映生活,可以为中国未来的小说创作提供更多的写作技巧和文学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80年代中期,批判现代主义的论调渐渐销声匿迹,评论界对现代主义文学可以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空间、适当运用可以丰富与深化文学的表现力这一观点逐渐达成了共识。正是因为评论界对现代主义文学有助于中国文学发展的肯定,使80年代中期的中国先锋文学勃兴一时,也正是因为评论界对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界限的暧昧态度,以及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模糊不清,使中国作家和评论家们对西方现代主义产生了“误读”,并使中国的先锋文学成为带有浓厚现实主义色彩、富于中国特色的先锋文学。

1986年,鲁枢元在《文艺报》上发表了《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提出文学艺术要“向内转”,即转向文学艺术自身的存在,回归到文学艺术的本真状态的主张。鲁枢元的这一文学理念马上遭到了以周崇坡为代表的一批评论者的反击。于是,一场关于文学是否应当“向内转”的争论以《文艺报》为阵地热烈地展了开来;1988年,争论中心又转移到《文艺争鸣》。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代表性的文章有:周崇坡的《新时期文学要警惕进一步“向内转”》、童庆炳的《文学的“向内转”与艺术创作规律》、鲁枢元的《大地与云霓——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武林伟的《“向内转”与文学的现代意识》、张炯的《也谈文学“向内转”与艺术规律》、曾镇南的《新时期文学“向内转”之我见》等等。这一争论直接导致了当时文化界的“本体论”热。中国的知识分子因此更多地关注存在、价值、对话、心灵交流等一系列哲学、美学、文学问题。人们不仅注意到宇宙“时空本体”的总体存在性,现代“人的本体”存在语境与状况,而且注意到文学“作品本体”存在的诗意表述,“主体间性”存在的“价值本体”交流,以及读者和作者间的“本体对话”等问题,使得文坛出现了理论深化和文学作品的深度意义发掘的连锁效应。在同一时段,中国的先锋文学运动也被推向了高潮。

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派小说,在新时期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伪现代派”时期(1979-1981)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意识流、象征主义)的影响,中国文学曾出现过以“新感觉派小说”和“现代派诗歌”为代表的、在文学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进行探索的实验作品。代表作家和诗人有刘呐欧、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李金发、卞之琳等等。这些作家的作品或者在小说的形式、节奏、手法上带有现代主义的特征,注重捕捉新奇的感觉,以表现作家眼耳感官里的城市风貌;或者受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的影响,更重于心理分析;或者用朦胧的意象和含蓄的语言来暗示、表现感觉和情调……不过,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它们只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并没有产生更大的影响。80年代初中国文坛现代派文学创作潮流的兴盛繁荣,也不是二、三十年代前后现代派文学思潮的简单回归,而是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涌入催生的产物。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最早在诗歌界显现出来。顾城、北岛、舒婷等人的“朦胧诗”,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流,对传统文学的理念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朦胧诗所强调的“自我”,也使人们开始思考“人”这一命题,文学也由此开始向文学本身回归。“朦胧诗”虽然不能算作现代主义文学,但是,它的怀疑精神、它的诸多创作手法、它的荒诞意识,却是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互相呼应的。

当理论界正在掀起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理论高潮的时候,小说家们也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刚刚被引入的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一向被奉为文坛大哥的王蒙,重出江湖后在创作中有意识地突破传统小说的写法,大胆地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些表现手法。从1978年初到1985年上半年,他先后发表了19部充满探索精神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夜的眼》、《布礼》、《春之声》、《风筝飘带》、《海的梦》、《蝴蝶》等作品,很明显是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意识流”的影响,在形式上体现出与传统文学很不一样的特征。与此同时,一批像王蒙一样曾经活跃于50年代文坛的老作家们也纷纷加入了探索的阵营。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用电影蒙太奇镜头组合的手法,扩大了作品的容量,使作品内容具有立体感,并通过梦幻,突破时空局限,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宗璞的《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作品着力用荒诞的历史、荒诞的现实、荒诞的环境,乃至荒诞的思想、感情的描摹等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开掘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另外,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谌容的《减去十年》的小说,也都有意无意地借鉴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写作技艺。

随着创作实践轰轰烈烈的展开,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探讨与争鸣,也一发不可收拾。其间涌现出来的代表性文章有: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等。这些争鸣探索文章和当时译介论著一起,汇成一股强有力的理论体系,影响着中国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开始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以主观的心理意识流程来安排叙事时空,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并没有触及到中国作家深层的审美观念、创作观念和创作模式。所谓“现代主义”只是运用了象征、变形、意识流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体上仍是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会写实文学”,其目的是为了表达作家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意见,即对主观意识的描写是为反映客观现实服务的,作品的主题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忧虑,而不是西方现代派所表现的对“个体生命”的忧虑,因此他们的创作事实上仍旧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延续。正因为此,他们的创作被人们称为“东方意识流”或“心理现实主义”,也有人称其为“伪现代派”。

但是,这一时期作家们的创作,却为后来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对现代主义具有亲和力的读者群和评论者群体。他们的作品是80年代中国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取得的最初的成果。

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年后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

最早引发“井喷”的是于1985年先后发表的两部小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你别无选择》用“音乐式”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展现某音乐学院僵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心灵的扼杀;《无主题变奏》则将心理片断和生活片断“无主题”地串联起来,通过一个自动由大学中退学,并安心于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饭店服务员的青年的自述,展现出年轻一代孤独、迷惘的生存状态。和王蒙、宗璞等“伪现代派”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已经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层面,将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正因为此,批评家们认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正在步入繁荣期。而《你别无选择》也被称为“第一部成功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作品”,是“一代人‘情绪历史’的一个浓缩”。

继刘索拉、徐星之后,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开始了先锋文学之舞。中国的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如莫言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比喻为“两座灼热的高炉”,认为他们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余华则对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说也充满了新小说和罗布-格里耶的痕迹;残雪的作品,飘荡着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孙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尔赫斯的深刻影响……当然,他们的探索并不是纯粹的摹仿,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个性和本土化的特征,如马原、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诗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在对“形式”的变革上,马原无疑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拉萨河的女神》,第一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把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他在《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大师》、《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小说中,使用元叙事的手法打破了小说的“似真幻觉”之后,又进一步混淆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马原的这引起叙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并以独特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的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点。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中的世界,都是变形的,她的人物,都带有某种“神经质”,互相间缺乏沟通、信任,并存在一种“自虐”和“他虐”的心理。她的小说以一种丑恶意象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格非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便致力于叙事迷宫的构建,他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也有意识的弥散与短路。如他的短篇小说《褐色鸟群》,首次运用了“叙述空缺”的手法,叙述了一个似真似幻的故事。它打破了传统文学对“真实性”的追求,透露出现代人对“存在”的实在本质的怀疑。

在小说的语言方面,先锋小说家们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等作品,着力于使小说语言诗化的诗性探索,词语被斩断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搭配起来,使能指自我指涉与相互指涉。他的小说语言实验,其实最接近的是超现实主义诗歌与绘画,他的小说是这些语言的与视觉的幻象集合而成的恍惚暧昧的梦与诗。

余华的小说,如《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现代的爱情诗词名句 篇6

2、别等到错过后才去后悔,别等到失去后才想挽回.

3、别因为寂寞而错爱,别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4、不想面对他离开,逃避不是一个好方法,但却是唯一的办法。

5、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那么,我要用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席慕蓉)

6、或许只有在离得最远的时候,才能把曾经走过的那段日子,看的最真确最清楚。

7、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遇见

8、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取舍,困惑不已的琐事所纠缠着,这时所需的就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唯一会限制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决心。

关于中国的现代诗词 篇7

泥土用以承载耕耘,更用以承载生灵。自古就有女娲提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泥土又是创造万物最有灵气的原始材质,它是孕育生命的胚胎和具有明确的文化指向。中华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营造出了无与伦比的中国传统陶艺的经典瑰宝。而当今中国陶艺的革命则把陶艺这种特殊原始媒材推向了人类时代精神的最前沿,使泥土的芳香和粗犷培烧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当代视觉文化。

1 全新的诠释和期待

陶艺本身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表现。中国当代陶艺立足于本土文化层面上,对横向的世界文化进行了革命性的挑战。力图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材料媒介中,用全新的视觉框架和文化理念去创造当代陶艺模式,将中国陶艺推向更为纯粹的语言和境界。其本身散发出纯情的初衷和原始的特质,给人以遥远的故土呼唤,它营建了一种久远的氛围和姿肆的仪态,其实质是一种对人类文化本体思考的潜在意念和对新生活空间的扩展。架构出新的文化特质和创造超越陶艺本身的意象世界。它体现出当代艺术家与社会和文化的对话及与历史的对话,其中蕴含着艺术家在与材料的不断地接触和对视觉造型的不断改变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思想与行为的冲突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将其对于现实的人文思考与批判,凝固为一种异样的视觉空间和切入当下中国的生存现实。由此,中国当代陶艺不仅超越了艺术对现实的一般再现,进入一个以艺术媒体抒发情感和表达观念的当代艺术的视野。

中国当代陶艺注入的文化品质和人文启蒙的承载力量与现代是一致的,其发展所伴随的“激进思想”的根土并没有越轨,它的实践把远离我们自身文化的思考以直接的现实体验,使这种不可转化的距离感从生命和行为模式中关联起来,并且强化了它的价值批判和突显了背景意义上的思考。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可以超越历史价值而建构一种观念,它有明确文化架构根基和强烈的文化指向。从传统陶艺的自身发展的观念来看,它的产生起源于原始状态和其所负荷承载时代的精神品质,以及顽强地待续一种人文热情,与当代文化是共同而相联系的。这种历史的惯性同样作用于现代陶艺家的生活状态和信仰,就是由客观而理性地去思考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而必然产生的一种信念。我们关注它的发展,只有具备这样的文化性质和历史位置,当代陶艺的开拓才能有再生的基石。

2 形态的架构和特质

艺术是创造一种全新的视野,其表现人们感觉中的内在意象认知和创造虚拟性的新理性概念辐射,重建内在的结体和克服现实难数及表现自觉的总体意识和视觉效应,从而表达那种潜在的观念意识和表现出某种精神的感召。中国当代陶艺语言的建构模式,避开了那种人们普遍认知的心理,在一定意义上进行了视野掩蔽,而是试图通过观者之间的精神渠道来认同。所表现的是内在的高度和一种超越物外的升华,而是引人思维了许多,而非让人们去区别物质的概念。中国当代陶艺所内含的意象,强调超越时空限制的表现,这个境界所表现的不是对“占地空间”三维体的表白,而应结归于思维和创造一种陶艺的“心理空间”,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效应和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心理态势。陶艺本体和制作本身是一种强有力的观念艺术的载体,它全然以物化的语言去直接诠释概念,成为一种与时代同步的发展状态和媒介状态。我们的努力去征服火焰和去完成泥性的极致,其创造的目的是达到一种思想形态的转变,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当代陶艺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也更具有挑战性,而付出的代价不是一般性的努力。这种文化形态的建构将作用时下的生活状态和演绎出当今视觉语言当代形态的建立,而转化其成为一种历史状态和人类精神。

中国当代陶艺家面对当下的存在状态和文化现象,以不同的审美形态和观念来建构自身的作品世界,其当代文化模式的特点往往是以不同的潜在意念,流露出一种特殊的模糊性和神秘的意味,以其矛盾和怪诞给人以巨大的陌生化效果和暗示的旋转内视的多维空间,给人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推理、理解和想象的空间余地,暗示出不可知而又难以言传的事物本身,似乎制作了一种客观世界与人之间的对立及呈现出的自相矛盾的悖理性,并蕴含着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个性,然而这些又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中国当代陶艺的文化视觉现象包含着多重的意念,但又是可以理喻的,是靠借助人类的悟性之光把这思想理清楚,从而参与了艺术本体观念意识上的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当代陶艺超越了材料与形式进入文化和历史的思考,这正是当代陶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及文化责任。中国当代陶艺所面临的问题是:为艺术史提供和具备了什么?这样才能超越陶艺这特定界域和狭义的空间,才能真正回到强势的主流文化的对话,对处于边缘状态的当代陶艺来讲,参与这个世界是必须的和必然的。处于现代艺术思潮中,中国当代陶艺产生一种使命感和表现冲动和对现代文化概念的疏理意识,再现其对传统意识和现代意识之间的真挚对话和沟通,从而肯定理想和直觉的意义,使陶艺成为肯定生命、走向人类心灵底层的艺术,而使它置身于一个新的时代文化空间和视觉模式。

3 深层的思考和承诺

作为现代主义思想和新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陶艺,从经验和现实中观察,它特具的一贯性“革命”状态,有包含文化的各种可能。由现代主义的实验模式作为观念,作用于意义后所产生的后现代倾向的当代陶艺,在从经验主义的“实践地为无可代替性”的操纵中,提解到现实性及身份性所形成的互动,从而构架出新的行为模式。从经验主义可以观察到,作为陶艺本身和制作本身是具有一种强烈有力的“观念艺术”的载体,并非物质化的观念,它全然以物化的语言去直接诠释概念,成为一种与时代同步的概念和媒介状态。它以其独具的生机感和文化挑衅性尖锐地碰触到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特征,把艺术观念与整个中国当代文化的特征的普遍事物联系起来和对社会批判精神的启迪。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和文化领域新理念及全球文化及信息革命的到来,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了以往“现代文化理念”的重新理喻,从而也给中国当代陶艺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提供了一种批判的场所和广阔的对话余地,成为了当今现代文化主流部分。

当代艺术的潮流和冲刷,我们面临着当今艺术的这种变革,只有最大限度地主宰其文化视觉的碰撞和意识形态的架构,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和视觉冲击中,为人们提供意味的形式和可供思考的观察角度,造就出所谓言为心声当代的艺术潮流。在这种交错无序的视野中,潜藏着无限玄机和显现出的幻梦,而最终成为一种理想和不再有任何“形式包装”的成份。中国当代陶艺发生其实质也是一个一直保持这一特征发生和发展的,并由此引起语言方式和结构化,使其选择的意义有着极强的现实感和成为了精神的元素,从而实现自身文化建构和使中国当代陶艺切合了当代艺术本质,成为一种含量极强的“当代性观念”的可能。

4 结语

中国当代陶艺是否将自身摆在了既定程式与当代体验的矛盾中去实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必由一种更大的文化现象的理念流程的预期方可来兼容,产生一种新的观念机能去作用当代艺术的发展,陶艺这种当代自律方式的破坏性产生的文化意义伴随着内在“机智”是显而易见的。着力于实践本身和文化的平行关系,而把视觉经验上的当代物化结构提升到了新的批判场所,这种新的方法无论是经验还是正在发生的,极具一种新倾向的视野和特殊的当代意义。而对现代陶艺发展里程还能有多少积极的现实操作意义,以及呼之欲出的新的状态长久相待和去力求完备的价值判断,这也正是当代艺术共同发展的独特态势。这种情结作用下的新经验主义把这种思想状态转化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体验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意义在于当代陶艺的现代文化架构设定在一种可行的、可持续的时代关系和有针对性的现实效应上,使其的发展与当下文化有发生情景和意义的对话,真正在本质上从传统经验文化和媒材的形态中疏理和解构出来,使中国当代陶艺的文化性质具有新的发展倾向和特殊的当代意义。

摘要:中国当代陶艺更多地涉及及当代人类思想感情,是借陶艺的原始媒材重新阐释人类风雨兼程的时代精神,反映了陶艺本身那种原创的生命力。在当代文化艺术背景下,它由传统的根土意识的视觉形象模式,转化为表现当下人类生存状态与诠释思想嬗变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并切合了中国当代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激活了当代陶艺的现代话语对文化历史的思考产生了积极意义。

关键词:媒材形态,文化指向,观念架构,视觉理念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西安:陕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2]顾丞峰.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3]杭间.在现实和内心之间.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

关于中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思索 篇8

关键词:管理创新;科技进步;价值管理

中图分类号: F0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7-2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在企业管理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经营思想、体制机制、竞争策略、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其中,既有部分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的问题,具体包括生产或销售有损消费者权益的假冒伪劣商品、损害员工安全和基本权益、浪费各类资源材料、破坏生态环境、挤压供应商、破坏竞争平衡等,也有诸如个人独裁、决策失误、高管贪污、国有资产流失等企业治理的问题亟需解决。此外,部分企业仅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在决策上出现短视,企业管理松散粗放,管理力度不到位、缺乏战略执行力,而在管理创新方面,中国大部分企业普遍自主创新缺乏全面规划,创新的技术水平较低,且创新投入资源不足,机制尚不够健全[1]。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用以解决当前中国企业发展与管理中尚存的问题。

1 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美国著名管理教授约瑟夫·熊彼得认为:“企业创新管理,是指创造一种更加有效的企业资源组合方式,既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控制方式” [2]。根据其理论研究可知,共有五种方式:创新一种经营思路并实施;新建或改建一个组织并运行;创造一种新的企业管理路径或将原路径进行修正;创新一种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创建出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近些年,在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被要求能适应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探索相应的管理模式,并设计恰当的组织结构。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下,通过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需要注重三大方面:创新企业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形态、创新企业管理方式与管理技术。

此外,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综合性体系,对于不同的企业所需要的工作不尽相同。中国企业已经历了模仿与跟随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社会经济总量和制造业产能都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未来,世界经济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发展必须依靠管理创新。从当前来看,管理创新必须注意具备以下特性:

①管理创新必须注重挖掘企业优势,并形成核心竞争力;②管理创新必须注重国际化;③管理创新必须密切跟随市场需求,适度主动引导并提高市场需求;④注重解决影响企业效率和效益提高的关键性因素;⑤注重形成创新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 企业管理中的科技创新

企业管理中科技创新是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兵配套新的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更高品质服务的过程,主要包含科学技术或服务技术创新、人才知识创新和企业管理路径创新。其中,市场信息化和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化是管理创新的两大重点,能推进经济社会中的科技进步。

在当前的世界竞争格局下,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促进了管理创新的实现,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社会管理层面的制度创新,以及微观企业发展層面的管理创新。此外,知识体系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共同形成了现代科技创新领域。

从结果来看,科技创新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科学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生产元素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依赖性,达到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互促;第二,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应用,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壮大,并促进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人、财、物达到最优配置;第三,科技创新将有效提升企业的个体经济实力,从而提高企业的产能效率,促进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中。

从国内外企业科技创新的案例来看,科技创新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政府促进企业科技创新,通过启用科技资金来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并给予财税优惠政策或者优先采购政策等来推进科技创新;第二种是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通过创新思维促进产品开发,全面推行质量管理,改善改善宏观环境,促进产品的成果转化;第三种则是开启科技创新的全球合作模式,从管理法则上讲,要合作、不对立,从而实现集群企业的网络全球化[3]。

总体看来,科技创新同样对国内企业的发展与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些国企通过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从而引发员工对于科技创新概念的认识;也有一些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者与高校展开合作来实现科技创新。借助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力量,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与效率,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构建企业管理制度,从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出发,改革企业管理的制度和体制。②建立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服务体系,统筹协调资金与资源的配置,建立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市场开拓机制。③创新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各类优秀创新人才,建立企业产品科技创新的奖励制度,强化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长效管理创新科技人才队伍。

3 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管理(Value Based Management,VBM),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导向、以折现现金流量模型(DCFM)为基本技术支持、促进企业多部门多层级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系统[4],集合了预期、计量、控制、激励、文化等企业管理要素于一体,是宏观社会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引导着公司的发展战略、总体架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方向,高度关联了管理者的报酬方式和业绩的监控方法。因此,在价值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①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长远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以此指导企业各种财务决策;②灵活应用价值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比如现金流量、资本成本、企业估价等;③加强财务预算控制管理,突出资金的时间价值管理对企业运营的牵引作用;④健全完善公司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公司高管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组织管理活动。

美国知名管理学者肯·布兰佳(Ken Blanchard)在“价值管理”一书中提出,唯有公司的大多数股东、员工和客户都能成功,公司才有成功的可能;为达到此共同利好的组织目标,企业必须逐步建立能为成员广泛接受的“企业理念”,并将其付诸于内部工作与外部服务,成为组织行为方式的标准典范,如此才能获得全面的顾客满意。因此,企业价值管理的优点在于:稳定创造价值、提高企业透明度、协同企业高管与股东的利益分配、促进企业内部的战略交流与沟通、提高经营决策的水平与质量等。

而在中国企业管理中,如果要进行企业价值管理,需要深刻理解以下几点:

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改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我国企业界必须认识并努力实施的管理实践方向,否则,我国企业与西方优秀管理企业的差距必将增大。②“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的估价和控制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财务管理过程,也是一个新型的、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③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发展目标,财务决策必须科学地应对现金流量问题和风险问题。④必须謹慎小心衡量创新价值,否则将会导致企业管理创新价值被破坏。

4 总结

本文针对中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现状,分析了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并逐一说明了解决方案的定义、成功案例、优势及注意事项。当然,至今尚无完善通用型的企业价值管理方案及评估模型,不同类型的企业应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但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或弊端,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要认清这一事实,并针对不同的方案,扬长避短,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黄津孚,解进强.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86-93.

[2] 周景勤.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1):25-29.

[3] 赵桢瑜.中美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上一篇:第三人称作用下一篇:老舍我这一辈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