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1

为了更好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发展祖国医学,特制定本计划。

1、在10月份成立推广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

2、选出我院适宜推广的技术,不少于15种。

3、在医院大厅设置中医药适宜技术宣传栏。

4、康复科运用挂图等形式,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5、康复科做好治疗登记及各种资料准备。

6、医院组织专题讲座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使我院医护人员对

中医药适宜技术知晓率达到95%。

7、到医院下设门诊指导中医药适宜技术。

8、各科室开展应用一种中医药适宜技术,如中药灌肠,中药外

敷等技术。

9、利用每月义诊时间向辖区百姓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

10、认真总结工作,不断改进工作。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我院健

康有序发展。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组研究对象100例, 男68例, 女32例, 年龄3~82岁, 平均 (67.3±2.9) 岁, 病种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综合征、肩周炎、腰肌劳损、关节痛等;对照组研究对象100例, 男67例, 女33例, 年龄4~82岁, 平均 (67.5±3.1) 岁, 病种同上。两组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排除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 组间一般情况有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非中医技术, 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包括耳穴压豆、穴位敷贴、中药封包、TDP理疗 (红外线治疗) 、中频治疗、超短波治疗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治愈率为96.0%, 显著高于对照组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注:*P<0.05。

3 讨论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下发的相关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通知, 社区中以病定技术的中医适宜技术不断开展应用, 重视中医药服务设计的建设, 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境最大程度的改善, 加大在岗人才培训及人才引进, 争取财政拨款[2]。成立专家组, 依据社区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需求和临床特点, 从临床诊疗技术、科技成果中筛选出一批适用、安全、经济、有效的中医卫生适宜技术作为推广方案, 组织社区全科医师及中医医师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方案积极接受, 并开展中医学培训。单验方、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泛推广应用[3]。为支持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纳入补偿范围, 较以往报销比例增强,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中, 符合规定的被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自付中医适宜技术的比例低于其它诊断及治疗方案。

社区卫生中心均对中药房、中医科、按摩科、针灸科等科室进行设置, 建立一个以上的中医临床科室, 如保健、理疗、养生、针灸、养生、推拿等, 并建立家庭病房。中医医师掌握的中医适宜技术至少在10个以上[4]。中药房配备电子秤、中药饮片柜、调剂台等, 依据本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情况, 对中医诊疗设备选择性配备, 如电疗设备、电针治疗仪、针灸器具等, 满足各方需要。以病定技术为主要推广应用的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病种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综合征、肩周炎、腰肌劳损、关节痛等。中医适宜技术主要包括隔物灸、电针疗法、头针疗法、放血疗法、拔罐疗法、腰椎牵引、正骨推拿等[5]。本次研究中, 颈椎综合征应用正骨推拿法方案, 面肌痉挛采用远端取穴针灸法, 偏瘫后遗症应用针灸、推拿加中药综合疗法, 均取得理想疗效。

常见慢性病采用中医适宜技术疗效显著, 经济安全, 不良反应小, 易被社区居民接受, 与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简、验、便、廉优势符合。以病定技术为原则, 对成本低、疗效好、与社区卫生服务符合的技术进行推广, 在全科医疗中融入中医理论, 与社区居民健康和基本医疗需求符合, 对社区中医药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7]。

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包括社会、经济、技术效果的评价, 以经济和技术评价为重点, 通过收集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 分析典型案例、专家咨询, 归纳、总结出符合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项目, 结果显示治愈率均居较高水平, 随之缩短了疗程及住院费用, 在社区卫生机构中较适合应用。在中医适宜技术取得的成就下, 群众有较高依从性, 可作为适宜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还需正视中医药技术发展中潜在或存在的问题, 政府需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 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以全面保障医疗水平。本次研究显示, 以耳穴压豆、穴位敷贴、中频治疗、超短波治疗等为中医学适宜技术, 临床疾病治愈率达较高水平, 对提高患者诊治质量、保障预后、维护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社区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有利于常见病治愈率的提高, 可缩短病程, 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菁, 丛晶.中医理念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1B) :2099-2100.

[2]熊墨年, 吴跃进, 张进.开展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的做法与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 8 (6) :85-86.

[3]卫生部, 民政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R].卫基妇发[2003]-252号.

[4]杜建萍, 吴林荣, 蒋健敏, 等.农村适宜技术推广难点及对策分析-基于浙江省的经验[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 (6) :54-55.

[5]刘保延, 谢雁鸣, 荆志伟, 等.中国十省市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 2006, 27 (9) :789-792.

[6]林雨.以病定技术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2) :433-434.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3

关键词:加味酸枣仁汤 适宜技术 更年期不寐 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84-02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血中激素水平低落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引起一系列症候群,如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头昏目眩、烘热汗出等为主要表现。其中,又以不寐临床表现尤为突出,给患者以沉重的精神枷锁,甚至能导致抑郁症。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笔者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使用加味酸枣仁汤配合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更年期不寐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患者年龄在44岁-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3岁。主要彻夜难寐、寐而易醒、寐而多梦、醒后不寐、健忘、白天感觉周身不适、头目眩晕、异常疲乏、困倦、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多数患者思想压力较大,苦闷、脾气暴躁、甚或抑郁等。所有患者经相关理化检查除外其它器质性病变,符合更年期诊断。

1.2 分组方法。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不考虑其年龄、临床症候轻重、病程长短。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酸枣仁汤加减:酸枣仁15g、知母15g、茯苓15g、川芎10g、甘草3g、麦冬15g。气血不足者加黄芪15g、当归10g 或龙眼肉10g;血不养心者加阿胶10g、白芍10g;心胆俱虚者加朱砂3g、琥珀6g、夜交藤15g;心肾不交者加二地各12g;肝肾阴亏者加龟版15g、龙骨12g、枸杞10g;心脾两虚者加白术12g、陈皮8g;盗汗者加五味子5g、浮小麦12g、煅牡蛎20g。上述方剂煎成汤剂200ml,每日两次,于饭后温服,2周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均以服用2个疗程。中医药适宜技术:采用磁石60g、菊花20g、黄芩15g、夜交藤20g、酸枣仁20g加水煎成2000ml左右汤剂,每晚将药液加温至400C左右,有电热泡脚桶、电动按摩更佳,药液温度容易掌握。每次每晚泡脚30-50min,以全身舒展放松出汗为度。

对照组:睡前30min服用安定20mg,谷维素30mg/3次/日,维生素E100mg/2次。两组疗程均为4w。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制度 篇4

为了加强我县农村中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根据省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及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先进工作单位的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培训目标

通过项目推广培训,逐步建立起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有效网络和机制,全面提高我县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切实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让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能方便享受到“简、便、验、廉、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服务。本项目结束后,使我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1人掌握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1人掌握不少于4种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培训范围及要求

1、培训范围

丹凤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2、培训要求

培训结束后,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每人掌握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人

掌握不少于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培训内容

1、建立推广培训师资队伍及专家组

师资队伍与全县名老中医及参加了全省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学习班的成员组成。并以师资队伍主要成员组成专家指导组。

成员: 专家指导组:

2、培训教材

使用国家中医管理局统编培训教材《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3、培训内容

丹凤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内容 1)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2)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技术

3)“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 4)“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5)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排尿困难技术 6)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 7)“冬病夏治”帖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8)踝三针治疗眼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 9)挑擦井穴放血治疗感冒技术 10)排罐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11)高氏揉捏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12)三步推拿治疗不寐技术

13)三部三位九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14)华佗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技术 15)小针刀疗法应用技术

四、培训时间

初步计划在2010年9月份之前分6期完成培训任务。从2月份开始每月一期,到8月份结束。

五、培训实施与组织管理

由县卫生局负责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宣传、培训学员的组织、招生及培训的监督、检查工作、由丹凤县中医医院具体负责培训实施工作,包括学员报到册、后勤服务、整理培训教学、学员管理及考试考核等。

教学安排(1)教学场地

培训工作全部在丹凤县中医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完成。医院将为培训班提供多媒体教室,并配备相应教学实验设备。

(2)报到注册

要求每期参训学员按县卫生局通知的报到时间,持有效证件及介绍信准时到中医院报到。学员参加实训操作所需要的针灸针及火罐由学员自备。

报到地点:丹凤县中医医院(3)考勤要求

医院将对参训学员实行考勤和考核制度,出勤率达到95%以上的,发放60%生活补助,考核合格的,在发放其余40%的生活补助。要求参训学员必须按照作息制度按时上下课,不得无故缺勤、旷课;坚持脱产学习,无特殊事由一般不得请假,请假须严格履行请销假手续。

(4)考试考核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篇5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上年度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相关精神,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我院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大力宣传,周密部署,逐步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一)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

当前,中医药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振兴中医,实现科学、快速地发展,首先要弄清自身的优势所在,中医药适宜技术就有着十分明显的特色优势。我院要求全镇各卫生所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有所作为,必须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开发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走中医药特色之路。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以来,我院中医药事业发展较快,取得显著成绩。但一些地方中医药基础设施落后,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完善,中医药服务阵地萎缩等问题依然存在。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政策扶持和培养人才等措施来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在农村和卫生院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使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掌握应用推拿、按摩、拔火罐、针灸、简便中草药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让群众受益,以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

(二)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强化了惠民措施 我院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价格低廉优质的中医药服务,真正做到惠民、便民、利民。同时,根据疾病谱的变化,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对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酒精肝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生活方式病的防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三)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搭建中医人才梯队

许多地方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重要原因是中医药人才缺乏,许多村卫生室没有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要在短时间内使所有社区和乡村的医生都具备相当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非常困难。我院在中医药

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中,通过大力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和卫生室人员运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全面推进我镇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简便易学、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真正为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减轻群众就医经济负担,起到积极作用。

(四)夯实基础,强化抓手,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党和国家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任务,要求以农村为重点,坚持中西医并重,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院把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12年8月份,又选派了2名中医药骨干参加卫生局组织的适宜技术推广县级师资培训班。通过活动使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知晓率达100%,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知晓率达100%,群众知晓率达到90%以上,夯实了中医药工作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切实抓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为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按照省卫生厅确定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印发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并成立了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对全镇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工作目标、推广内容、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作出要求。按照文件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完善本地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认真做好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工作。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关键是搞好培训。加强师资力量,把经验丰富的临床中医师作为骨干,赴基层开展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巡回推广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培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中医人员都要学习和掌握多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在日常业务中经常应用。

(二)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络建设。

卫生院结合实际,狠抓中医药的推广普及,把中医科建设做为卫生院和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建设时做到全部开设中医科,设置中药房,其中:卫生院中药饮片达到300种以上,中成药达到150种以上;卫生室中药饮片达到270种以上,中成药达到50种以上。

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化村级卫生室建设。在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时,注重加强中医药的推广普及,对业务用房、设施等也要相应地提高标准和要求。规范化村卫生室全部都配备中医中药,并注意将中医药人员和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进行调整充实。所有村卫生室都配备规定以上数量和品种的中草药和中成药,每个卫生室要有一名以上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防病治病服务。

三、强化保障,保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群众提供便捷价廉的中医药服务,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卫生院高度重视,成立了相应的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制定符合本镇实际的推广应用方案,把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卫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责任,拟定考核标准,严格考核督导,及时研究解决推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同时,加强了对推广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为推广应用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二)完善保障措施。在新农合制度建设中,将中医药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部纳入合作医疗报销范畴,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报销比例和降低中医院的起付线,使越来越多的病人体验到中医药治疗的实惠,为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方面通过积极提供中医药服务,发挥特色优势,扩大影响,吸引病人;另一方面,也加强管理,控制大处方,降低病人医疗费用,减轻病人医药费负担,正确引导群众就医。

(三)加强考核督导。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绩效考评机制,纳入卫生工作的目标管理。同时,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纳入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重要工作内容,制定措施,组织实施。并把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卫生院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和晋升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村医执业的考核内容,加强考核督导,凡考核不合格的应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唐城中心卫生院

中医科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6

各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

为提高广大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技术服务,根据《新沂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的要求,决定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地点

第一册、第二册培训地点在市人民医院第四会议室,第三册培训地点在市中医院会议室

二、培训对象

1、全市各镇卫生院、民营医院西医类别执业医师、村卫生室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

2、全市各镇卫生院、民营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村卫生室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

3、市中医院、二级综合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三、培训内容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1-3册

四、培训时间和方式1、2014年5月20日至5月21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第一分册,培训对象为全市各镇卫生院、民营医院西医类别执业医师、各镇村卫生室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

生;

2、2014年5月22日至5月23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第二分册,培训对象为全市各镇卫生院、民营医院西医类别执业医师、各镇村卫生室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

3、2014年5月24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一分册,培训对象为全市各镇卫生院、民营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各镇村卫生室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2008年西学中合格人员);

4、2014年5月25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二分册,培训对象为全市各镇卫生院、民营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各镇村卫生室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2008年西学中合格人员);

5、2014年5月26日至5月27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一、二分册,培训对象为市中医院、二级综合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五、培训师资

1、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二册师资由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选派中医类别副高以上职称业务骨干组成。具体分工如下:

巩绪恒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第一分册; 陈联中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第二分册;

孙正军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一分册; 张遵环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二分册。

2、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师资由新沂市中医院邀请徐州市中医院有关专家授课。

六、有关要求

1、市中医院选拔中医药授课教师,制作培训课件和考试卷,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合格人员发给《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合格证书》。

2、各镇卫生院组织本单位执业医师以及本镇辖区内相关乡村医生参加培训,并将培训报名表于2014年5月17日前发至卫生局医政科。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7

一、判断题

1. 埋线法治疗癫痫的适应证 ()

(1) 继发性癫痫; (2) 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 (3) 脑肿瘤; (4) 原发性癫痫

2. 埋线法治疗瘀血内停型癫痫应加配穴 ()

(1) 胆俞; (2) 风池; (3) 膈俞; (4) 脾俞

3. 手法整复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的复位顺序为 ()

(1) 前后移位→旋转移位→侧方移位; (2) 侧方移位→前后移位→旋转移位; (3) 侧方移位→旋转移位→前后移位; (4) 旋转移位→侧方移位→前后移位

4. 撬式架固定治疗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的临床观察周期 ()

(1) 2~3周; (2) 3~4周; (3) 4~5周; (4) 5~6周

5. 强直性脊柱炎 () 宜用督灸治疗

(1) 湿热痹阻证; (2) 寒湿痹阻证; (3) 瘀血痹阻证; (4) 肾阳亏虚证

6. 督灸治疗选择 () 体位

(1) 裸背仰卧; (2) 裸背坐; (3) 裸背侧卧; (4) 裸背俯卧

7. 胃俞的正确定位 ()

(1)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二、多选题

8.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中主症指 ()

(1) 偏瘫; (2) 瞳神变化; (3) 共济失调; (4) 偏身感觉异常

9. 忧郁伤神型抑郁发作的中医辨证标准 ()

(1) 神志恍惚不安, 心胸烦闷; (2) 多梦易醒, 悲忧易哭; (3) 舌尖红, 苔薄白, 脉弦细; (4) 舌红, 苔黄, 脉弦数

1 0.电针健脑安神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所取穴位 ()

(1) 百会, 神庭; (2) 印堂, 四神聪; (3) 太冲, 神门; (4) 内关

1 1.埋线法选择 () 体位

(1) 俯卧位; (2) 侧卧位; (3) 坐位; (4) 仰卧位

1 2.肝俞穴的正确定位 ()

(1) 背部; (2) 第9胸椎棘突下; (3) 第10胸椎棘突下; (4) 后正中线旁开1.5寸

1 3.埋线时出现类晕针现象如何处理 ()

(1) 停止埋线; (2) 平卧片刻; (3) 饮温开水; (4) 对症处理

1 4.撬式架固定的适应证 ()

(1) 新鲜性、闭合性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 (2) 陈旧性及开放性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 (3) 轻度桡偏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 (4) 未合并严重血管、神经损伤

1 5.手法整复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的手法包括 ()

(1) 拔伸牵引; (2) 推挤提按; (3) 屈伸收展; (4) 旋转外翻

1 6.骨折处固定后起水泡如何处理 ()

(1) 刺破; (2) 涂碘附; (3) 涂甲紫; (4) 应用活血消肿药

1 7.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功效 ()

(1) 益肾通督, 温阳散寒; (2) 壮骨透肌, 破瘀散结; (3) 通痹止痛; (4) 调和阴阳

1 8.督灸治疗禁忌证 ()

(1) 哺乳期; (2) 精神病患; (3) 过敏体质; (4) 崩漏

1 9.督灸治疗所用姜泥的标准 ()

(1) 底宽3.0cm; (2) 高2.5cm; (3) 顶宽2.5cm; (4) 长为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长度

2 0.督灸发泡方包含 ()

(1) 麝香; (2) 肉桂; (3) 杭芍; (4) 斑蝥

21.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诊断主症包括 ()

(1) 纳差, 周身乏力; (2) 舌质淡或暗淡; (3) 脉沉或细弱; (4) 面色晄白或萎黄

22.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禁忌证 ()

(1) 化疗正在进行者; (2) 合并严重感染者; (3) 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4) 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 9/L

2 3.手工制作圆锥形艾炷的规格 ()

(1) 底面直径约20mm; (2) 底面直径约25mm; (3) 高约2 5 m m; (4) 重量约1.5 g

2 4.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所取穴位 ()

(1) 膈俞; (2) 脾俞; (3) 胃俞; (4) 心俞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总结 篇8

根据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为了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我乡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我乡医院组织于2014年5月10日组织开展了流行性腮腺炎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的业务知识培训。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参加此次培训的有全院的工作人员及各村卫生室相关医务人员,到会的人数超过了90%,培训期间,所有的学员都认真听取了老师的讲解并做了详细的记录,课场安静,课后还有很多员对不懂的认真询问,老师也给予了积极的指导。学习氛围非常好。各乡村医生对艾灸的功效、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禁忌、操作步骤等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对艾灸在临床上的运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困难问题

1、是项目培训教学的教材、资料组织不够。

2、是参训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员欠缺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是培训的多,下去到现场指导的少,学员学完了以后能否很好的开展,并应运于临床这还是个未知数。

三、计划打算

为使基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好地提高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服务能力,对基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

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有以下几点打算:

1、是项目培训教学还应继续,我们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各村进行临床实践培训指导。

2、是组织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师资、学员的继续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基础、中医药传统技术操作规程等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

3、是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对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独特效果和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并认同中医药适宜技术,从而不断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效果。

XX乡卫生院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9

扬州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预防、保健、医疗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康复优势,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不断提高全市中医药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在总结2009年培训推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中医药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和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意见》的精神,以巩固和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契机,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文化,着力抓好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2、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3、坚持挖掘整理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客观有效和简便易行的原则;

5、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

6、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不断规范、完善、提高原则。

三、工作目标

建立起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有效机制,扩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面,全面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救治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切实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在2009年培训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成果,拓宽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项目内容,注重基层医疗机构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2010年,以县、乡、村为单位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率均达100%。二级及以上设置中医科的医疗机构熟练掌握并使用3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引进或使用6种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9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有1人能使用5种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70%以上相关病种的患者能承受治疗费用,相关病种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在90%,80%,50%以上。

四、项目内容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中遴选部分内容,同时再在我市遴选部分适宜技术,确定3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按摩、穴位注射、中药熏洗、敷贴等)作为今年全市拓展推广项目内容。详见《关于公布2010年扬州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通知》(扬卫中医„2010‟号)。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1-3月)

1、制定全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项目推广实施方案及考核标准。

2、调查、收集整理我市中医药适宜技术,并组织专家遴选确定我市2010年拓展推广的3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3、组织对全市医疗机构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全市中医技术服务人员人才库,组建全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项目指导组。

4、召开全市动员会议,对全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项目进行部署。

5、各县(市、区)及有关单位相应制定实施细则,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宣传发动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项目的实施。6、2010年3月底前,扬州市卫生局组织市级师资培训。各县(市、区)选派相应师资人员参加集中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及相关教学内容,能够独力承担项目推广教学任务。

(二)推广阶段(2010年4-9月)1、2010年4-8月,各县(市、区)完成辖区医疗机构的分级培训推广任务。以参加市级培训的人员为师资,采取分批次、分项目方法开展推广工作,培训面要达到100%。具体要求:2010年5月底前,完成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或有中医药基础的医师)拓展推广任务;2010年8月底前,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的拓展推广任务。

2、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项目推广及应用情况进行督查,动态掌握基层项目实施情况,及时上报中医适宜技术拓展推广的动态情况。

(三)总结阶段(2010年10月)

各基层医疗机构对本单位推广使用情况进行自评。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项目实施方案和标准要求,组织对辖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进行考核,并于10月30日前将项目实施工作总结及考核评分表报扬州市卫生局中医处。

(四)考核阶段(2010年11-12月)

扬州市卫生局组织专业人员对各县(市、区)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项目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全市。对实施的先进单位予以评比表彰。各县(市、区)继续抓好考核结果的整改落实。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为确保我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市卫生局成立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和效果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中医处。主要负责项目实施,编写培训教材、督导检查,考核评估,资料收集整理,信息资料上报和整个项目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考评。同时组建项目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筛选和教材编写,进行骨干师资培训,指导并参与对项目实施情况的考核。

2、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把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作为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抓手,相应组建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认真组织发动,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应用活动。要将此项项目推广工作纳入辖区医疗机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定期考核督促。

3、各级中医医院要积极参与本项目的实施,同时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承担本辖区培训推广和日常指导工作,确保参加培训人员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积极利用适宜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本地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4、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确保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顺利进行;要加强中医药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加强管理,注重实效。

1、各县(市、区)要根据实施方案规定的要求和适宜技术内容开展培训工作,保证培训质量,注重实际应用。要根据辖区基层医疗单位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学得会、用得上。

2、培训方式根据培训对象和内容因人施教,可以采取分小班和上大课等形式,提倡小班多次培训;对中医药基础差者,要单独编班培训,视情况延长培训时间,鼓励一对一辅导。要安排适当时间进行实习,由授课老师或者已经掌握适宜技术的临床医师带教,帮助受训者消化和掌握所学技术。

3、要加强培训管理,对参加培训人员实行考勤制和结业考核。培训结束后,对参训人员进行考试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未合格者继续进行复训,培训人员考核结果与年终个人考核挂钩,乡村医生的考核结果可作为换证依据之一。

4、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要将培训计划、培训通知、签到簿、备课讲稿、考试成绩、影像资料、宣传资料、考核材料、会议纪录等相关资料台账整理归档,以备查考。

(三)强化宣传,完善措施

1、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力度,可采取印制宣传册(页)、宣传画的方式,提高群众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知晓率,引导患者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2、各医疗单位要以不同形式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项目,注意提高宣传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时刻感受到中医药就在身边,享受到“简便验廉”、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服务,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的使用率和知晓率。

3、积极争取专项经费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工作。要主动争取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并适当提高补偿比例。

4、积极制定鼓励医务人员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激励机制,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与考核挂钩。

5、要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纳入并通过考核者继续教育项目,给予培训者继续教育学分。

6、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要对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认真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要大力宣传报道活动中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做法,及时上报项目实施的动态进展情况。

二○一○年三月四日

附件2:

扬州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项目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尹 亮 扬州市卫生局副局长 成 员:谈绍安 扬州市中医院院长

田华萍 扬州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 张文枢 宝应县卫生局副局长 姚学仁 高邮市卫生局副局长 陆德川 江都市卫生局副局长 杨 明 仪征市卫生局副局长 钱永青 邗江区卫生局副局长 万玉美 维扬区卫生局副局长 周 峰 广陵区卫生局副局长 周 鹏 开发区城乡管理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员组成如下: 主 任:田华萍 扬州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 成 员:王晓波 宝应县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葛余兆 高邮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 仇 瑜 江都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黄学义 仪征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孙云萍 广陵区卫生局医政科长

陆大饮 维扬区卫生局医政科长 陈兴国 邗江区卫生局中医科长 吴山柏 开发区城乡管理局综合处处长 常 艳 扬州市卫生局中医处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前期调查的10个省市中选取7个省市 (吉林、四川、重庆、湖南、江西、山东、北京) , 调查在基层工作的临床医生。

1.2方法

调查问卷根据专家论证的筛选指标由课题组编制。包括被调查者一般状况、适宜诊疗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费用、推广和成熟度、可操作性和操作者资质、普适性和可接受性等。问卷由经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 各地课题组协调, 必须本人填写。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 Info录入数据和核对;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回收有效问卷347份。被调查者的地域分布情况如下:重庆108人 (31.30%) , 吉林85人 (24.64%) , 湖南43人 (12.46%) , 江西65人 (18.84%) , 四川41人 (11.88%) , 北京2人 (0.29%) , 山东3人 (0.59%) 。被调查者职称以中级和初级为主, 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7.83%和39.00%。文化程度以大学、大专和中专为主, 分别占总数的32.14%, 37.50%和22.32%。其中大多数从事的是西医专业 (46.65%) , 并以内科为多 (28.78%) , 其次是妇科 (9.20%) , 骨伤科 (8.01%) , 普通外科 (7.12%) , 针灸科 (6.23%) 。平均年龄为38.8岁。

2.2适宜诊疗技术的有效性

41.59%的临床医生认为应该用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技术的有效性, 其次是非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 (25.08%) , 再次是非随机对照试验 (15.56%) , 排名最后的是非临床试验 (文献报道) , 占0.95%。

2.3适宜诊疗技术的安全性

57.27%的被调查者认为安全等级为一级时是安全的, 即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检测指标的变化。36.8%认为诊疗技术有不良反应或安全性检测指标的变化, 但不妨碍继续治疗也是安全的;有不良反应或安全性检测指标的变化, 停止治疗即可缓解或更明显的反应被认为是不安全的。

2.4费用方面

在医院投入上, 临床医生认为医院投入<1 000元和≥10 000元都是可以接受的, 各选项的人数均在25%左右 (表1) 。

在患者承担的费用上, 57.31%的临床医生认为一项治疗常见病的中医农村适宜技术, 患者能承担的费用是当地人均年收入的1/24以下;而对于疑难病症, 61.30%的医生认为患者能承担的费用是当地人均年收入的1/6以下 (表2) 。

2.5 适宜诊疗技术的推广和成熟度的判定

大多数的临床医生都认为一项中医农村适宜技术的推广应在二级或县级医院至少应用3家 (28.57%) 。而在成熟度的判定上, 大多数的临床医生 (28.20%) 也都认为应在二级或县级医院至少应用2年 (25.25%) 或3年 (28.20%) 以上。另外, 在证明一项适宜诊疗技术的成熟度上, 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都认为还需要有学术论文发表 (国家级期刊62.39%) 和经过技术鉴定 (省部级鉴定77.44%) 及获得过成果奖励 (省部级51.95%) 。反映成熟度的指标中, 临床医生认为最重要的前3项指标依次为临床应用时间、技术鉴定和论文发表情况。

2.6 可操作性和操作者资质

66.67%的临床医生认为在正规培训时间内80%的学员掌握的技术具有可操作性。90%的临床医生认为操作者应该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且初级执业医师 (48.66%) 或助理执业医师 (28.19%) 即可。因为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县级以下地区, 大多数的医务人员为助理和初级执业医师。一项中医农村适宜诊疗技术只有推广到该等级, 才可能保证农民患者对该技术的可获得性。

2.7 中医农村适宜技术的规范性、普适性及可接受性

68.53%的临床医生认为必须明确规定技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和操作步骤等。80.42%的临床医生认为普适性应该达到全国60%~80%地区。68.13%的临床医生认为中医适宜诊疗技术应定位在乡镇卫生院级别的医院进行推广, 并主要针对常见病、多发病。43.36%的临床医生认为中医农村适宜技术应该得到农民患者的接受、医生接受、医疗机构接受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接受。另外, 82.79%的人还认为中医农村适宜诊疗技术应符合伦理要求。

2.8 选择农村中医适宜诊疗技术最重要的指标

即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可操作性。对于评价一项农村适宜诊疗技术, 最重要的前3项指标分别为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临床医生认为评价一项农村适宜诊疗技术最重要的第一项指标:有效性 (66.17%) , 安全性 (27%) , 技术成熟度 (2.67%) ;最重要的第二项指标:安全性 (58.63%) , 有效性 (22.02%) , 经济性 (11.61%) ;最重要的第三项指标:经济性 (51.64%) , 可操作性 (13.43%) , 技术成熟度 (9.25%) , 可接受性 (8.66%) 和有效性 (6.57%) 。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基层临床医生的文化程度、科室专业和年龄构成符合我国农村卫生现状。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所选择的技术项目应符合安全、有效、成熟、经济、可接受、方便易行、可持续应用等多重指标, 符合当前国内外卫生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需求和发展趋势[2]。农村卫生诊断技术的筛选要点是适宜性。诊断技术的筛选必须与推广地区居民的疾病谱、临床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机构基本设施以及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等综合因素相适宜。推广要素是可承受性, 包括乡镇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应用硬件设施的承受能力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承受能力, 农村居民经济负担的可承受性 (与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及健康意识相关) [3], 与本项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医农村适宜诊疗技术应具备的特点和要求。同时, 结果提示, 应选择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中医技术, 开展验证性临床试验, 并进一步面向乡镇卫生院推广。

参考文献

[1]荆志伟, 谢雁鸣, 刘保延, 等.东南三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6;18 (4) :241-243.

[2]蒋健敏, 杨再峰, 朱炜, 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19 (6) :333-335.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11

中心培训的通知

各科室:

为继续深入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好开展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课程安排,现将我院5月份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中心培训情况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辨治痹症应解决的三个环节和三大主症、消渴病的中医治疗、中药灌肠技术、隔物灸技术

二、参加人员

医、药、护专业技术人员。

三、培训时间及地点

2013年5月7日 14:20(北京时间)门诊四楼会议室 2013年5月14日14:20(北京时间)门诊四楼会议室 2013年5月21日14:20(北京时间)门诊四楼会议室 2013年5月28日14:20(北京时间)门诊四楼会议室

四、其他要求

1、要求宋鹏在每期培训班开始前半小时对视频网络进行调式,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证培训班顺利开展;

2、参加人员必须按时参加培训,并在全院业务学习签到册上签名。未能参加人员要求科主任在签到册上注明原因;

3、培训期间保持会场安静;

4、培训班主讲人员(见附件)。

阿克苏市****医务科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12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总计20分)

1.下列哪项不是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A.哮喘缓解期的治疗 B.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C.呼吸道急性感染期 D.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者 2.下列哪项不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禁忌症?()A.哮喘持续状态 B.精神病患者 C.糖尿病 D.4岁儿童 3.下列哪项属于穴位贴敷注意事项?()A.贴敷不分老少,时间均限制在10分钟 B.贴敷期间忌辛辣、海鲜等食物 C.贴敷起泡效果较差,需紧急就医

D.贴敷后若皮肤无反应,可持续贴敷12小时

4.下列哪项对穴位贴敷技术描述是错误的?()A.贴敷后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现象 B.贴敷比例可根据患者医生手指来测量定穴 C.贴敷当天避免冷水浴,禁食冰冷食物 D.起泡较小,一般无需处理,可用碘伏涂于患处

二、填空题(每题10分,总计50分)

1.伏九贴敷疗法根据中医、治未病。、之传统理论。2.以 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寸。

3.以、、、相并,以 第二节为准,量其横度作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

4.夏季入伏,每 天贴1次,共计 次;冬季入九,每 天贴1次,共计 次。

5.每次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 小时,儿童每次贴 小时。

三、问答题(共计30分)

贴敷5穴共施,请试述哪5穴,及其5穴作用? 答:

贴敷答案:

一、1.C 2.D 3.B 4.B

二、1.冬病夏治 夏病冬防 子午流注 适时开穴

2.拇指

3.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中指 4.10 3; 9 3 5.2-4 0.5-2

三、5穴:天突、膻中、定喘、肺俞、膏肓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13

1 学习中医知识, 了解历史渊源

我们在培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前, 首先开展中医理论的学习, 了解中医护理发展历史, 为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 在与疾病作斗争中, 在寻找食物的同时, 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草药, 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为“神农尝百草”或“食药同源”。在人类生活中, 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新石器时代, 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 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 我们祖先就利用“矾石”、“矾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 出现了最初的“矾石疗法”。据《山海经》栽;“高氏之山, 有石如玉, 可以为针。”《说文解字》注目;“矾, 以矾石刺病也。”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 均有矾石发现, 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 进行类似今日的拔罐疗法之“角法”。这些都属于最早的手术器械, 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古书《五十二病方》, 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 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首创酒洗伤口, 开外科消毒之源。《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 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2 通过学习, 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中医传统护理技术有着较深的理论基础, 它与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脏腑学说;脏腑, 古代称为“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征象或形象, 这里是指内脏的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的征象。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 沟通内外, 贯穿上下的通络。经络纵横交错, 遍布于全身, 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肌肤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 但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体质内容, 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 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2009年国家组织有关专家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 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 确定了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 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的, 同时我们又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 早在人类远古时代, 人们就会利用自然带来的阳光、温泉水、冷水治疗疾病, 强身健体。中医理疗是通过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 产生有利的反应, 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因素通过人体局部直接作用, 和对神经、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 从而调整了血液循环, 加快了新陈代谢, 促进对细胞组织的修复, 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提高免疫功能, 消除致病因素, 改善病理过程, 达到治病目的。

3 临床实践中的体会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中医院,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应用较为普及, 随着患者的增多及治疗技术的更新, 护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稍有闪失, 可能会造成纠纷, 因此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提高工作的细致程度, 才能防患于未然。下面将临床中常见的中医操作中存在的隐患及防范措施分析如下。

3.1 不安全因素

(1) 护理人员素质因素:护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操作的应用, 个人素质包括护理人员的心理、生理、道德因素, 当自身素质出现偏差时, 容易形成不安全因素, 如工作责任心不强、观察不认真、违反护理操作的规程等。 (2) 技术及责任心因素:中医护理技术不熟练, 违反操作规程, 巡视不到位, 观察不及时, 如熏蒸后未及时巡视而造成烫伤;拔罐时吸附力强, 停留时间过久导致患者皮肤起泡、破溃;艾灸时未及时弹灰, 艾灰跌落在患者身上致皮肤灼伤。 (3) 中医基本知识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不到位, 对经络走向不熟悉, 取穴手法不正确。如高血压取穴神阙、涌泉等, 错误取穴使药效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对症型和方剂的应用不熟悉, 不能做到辨证施护等。 (4) 告知制度落实不到位:a.操作前评估不充分, 未尽告知义务, 没有告知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如艾灸是治疗中皮肤发红、发痒有烧灼感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如果没有事先告知患者, 局部出现水泡易造成纠纷。b.操作前评估不全面, 如针灸治疗前应对患者的接受程度及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防止出现晕针等情况。未及时清楚交待注意事项, 存在安全隐患。 (5) 护理记录缺陷:临床护士往往注重操作而忽视记录, 中医治疗操作更多, 往往涉及穴位、皮肤的表现, 因此中医的操作记录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内容。 (6) 药物性因素:a.药物对皮肤刺激过大, 易致皮肤过敏, 受损。b.穴位贴敷药物刺激量的大小与药物的干湿程度、表面引药的多少、贴药时间长短以及人体自身因素有关。c.药量不足或者方剂比例失当也会影响疗效。 (7) 物质因素:护理物品准备不足、质量不好、不配套, 护理操作流程不完善, 都会影响护理质量, 形成安全隐患。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管理, 完善工作制度及操作流程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灭菌, 以防止交叉感染。 (2) 制定并落实护理操作的告知程序, 做到操作前评估、告知、准备, 操作中观察、巡视、交流, 操作后交待注意事项, 减少不安全因素。 (3) 做好护理工作流程的评估, 及时发现及修正存在的问题。

3.2.2 加强学习培训, 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主要培训中医的症候辩证和各项中医操作疗程、注意事项, 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等按科室每月计划进行考核, 使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化、程序化。

3.2.3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

真实、准确记录各项护理操作, 中医技术操作应记录患者症型、治疗项目、取穴、治疗效果、局部皮肤状况观察等。

3.2.4 倡导人性化护理服务

加强护患沟通, 规范护士仪表、行为及语言标准, 提倡温馨操作, 加强与患者的言语沟通, 在进行治疗操作时讲解一些。通过加强跟患者的沟通, 给患者介绍中医养生、治未病、冬病夏治等预防保健知识,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及理解。综上所述, 在临床操作中, 只有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认真落实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 不断完善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才能确保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性。

4 讨论

4.1中医护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 它以整体护理为观念, 以辨证施护为特色, 在医疗保健、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弘扬传统医学, 既能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 也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4.2应通过“四诊”收集资料, 经过分析, 确定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在操作前、中、后给予解决, 提高治疗的效果, 促进疾病康复, 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 提高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及语言的运用能力, 对实施中医护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3护理人员中医知识薄弱, 技术水平低, 临床经验不足, 是中医护理的一大障碍, 形成中医护理的安全隐患。必须加强中医护理知识的学习及技术培训, 包括经络穴位学习、操作演示, 亦可通过观看教学录像, 加深对传统医学的了解, 保证技术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4.4祖国医学博大精深, 中医护理在防病治病方面有着不可缺的作用, 应加强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宣传, 普及健康宣教, 操作前向患者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对传统技法有所了解, 增加依从性,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沈桐.浅析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 (3) :111.

[2]刘燕平, 徐玉梅.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9) :54.

[3]何诚琼.中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9 (5) :284.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14

推广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杨谦1,魏继娥2,张晓燕1,施玉红

1﹙1.陇南市卫生学校,陇南 746041;2.陇南市卫生局,陇南 746000﹚

【摘要】目的:了解基层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面对面了解询问及查看相关记录的方法对陇南市一区八县参加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进行了现况调查。结果:中医适宜技术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医师文化程度、中医学习经历及当地群众的接受态度成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中医适宜技术适合在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应用,以后的培训应针对培训人员的医学背景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需要建立项目培训的跟踪机制。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调查分析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缓解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1]。陇南市卫生学校作为项目承办单位,从2010年6月开始至8月中旬结束,共举办培训班7期,培训乡级卫生人员115名、村级卫生人员1700多人,学员覆盖陇南市一区八县8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及6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项目培训的参与者,笔者有幸成为陇南市卫生局中医药督导组的一员,在11月中旬随督导组对各县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回访。督导结束后和专家组成员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以后的中医项目培训提几点建议和思考。推广项目及培训方式

本次推广项目全部从甘肃省中医管理局组织专家编写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甘肃省推广项目资料汇编》中选取,结合陇南实际,我们筛选了一批疗效确切、特色显著、经常使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的10项技术。如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技术、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等。从治疗手段来看主要为针刺推拿,需要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和现代解剖学知识。

项目培训要求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学员脱产学习30天,掌握10项中医适宜技术和一些常用的中医药知识及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要求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学员脱产学习10天,掌握4项中医适宜技术和基本的中医药知识。培训方式为上午理论讲解,下午分组实践操作。考核分理论答卷和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进行。2 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每个县随机抽取2个)、村卫生室(每个乡随机抽取2个)参加过培训的从医人员。调查方法采用填写调查问卷、面对面了解询问及查看相关记录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文化程度、中医学习经历、临床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名称、临床疗效等项目。接受调查人员216名,发放调查表216份,收回216份,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100%。结果

3.1一般情况

参加此次培训的基层学员共1876人,覆盖陇南市一区八县约8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及60%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学员中男性1610人,女性266人,男:女=6:1;年龄最19小岁,最大69岁,平均35.6岁。其中专科以上244人,占13%;

1中专1266人,占68%;中专以下学历366人,占19%。有学历的学员中中医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695人,占46%;西医专业815人,占54%。

3.2临床应用情况

从督导情况来看,各县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组织乡村两级卫生人员参加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目前参加市级培训人员已达1800余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学员掌握了10项适宜技术,村卫生室学员掌握了4项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在县、乡、村三级卫生部门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从整体应用的情况来看,排前三位的依次为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技术、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这些技术因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病人容易接受而被各县中医院、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广泛应用。更为可喜的是,有些医院结合自己的特色疗法,配合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如宕昌县中医院应用“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华佗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技术配合水针注射、拔火罐、艾灸、TDP照射综合治疗颈肩痛;西和县卢河乡卫生院应用“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等,另外,其余各县中医院和部分乡镇卫生院也进行了诸如此类的探索。

3.3对本次培训的感受

在本次调查中,超过90%的被调查人员感到学习的技术易于操作,实用性强,临床疗效好。超过80%的被调查人员希望能够再次参加此类培训,学习掌握一些新的适宜技术,特别是一些简单的、成熟的中西医结合技术。

3.4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在这次督导调查中,整体的情况是令人满意的、乐观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方面,具体表现在:少部分培训人员缺乏中医学习经历,没有完全掌握技术操作要领,临床应用较少,疗效欠佳,;部分群众对针灸推拿治疗疾病的认知程度低,有恐惧心理,不愿意接受针刺治疗;部分中医适宜技术因操作较复杂或疗程长,难以在村卫生室甚至某些乡卫生院一级推广应用,如“冬病夏治”贴敷综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另外,此次培训项目主要以针刺和推拿为主,虽然列入了新农合报销项目全额报销,但因收取费用较低,也影响了村级卫生人员应用该类技术的积极性。讨论

4.1项目应用与医务人员效益的关系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主要优势和特点是“简、便、验、廉”,如本次培训项目中的冉氏“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只需要医者的耐心和手指,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只需要几个火罐。如此一来,对群众看病的负担大大减轻了,但对医疗单位来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如果项目不能给医院和医护人员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再好的项目也难以推广。因为,医院的评价机制主要依据的是经济效益,在目前的体制下,经济效益是医疗单位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2]。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4.2对项目培训方式方法的思考

此次调查的学员中,有一部分村卫生室人员还没有取得学历或没有取得执业资格证,多数学员学历偏低,培训人员普遍中医药知识缺乏,大多数没有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经历,因此,需要建立项目培训的跟踪机制,即培训-回访-再培训的长效机制;另外:适当延长培训时间;缩小培训规模增加培训班次;西医学员在培训前学习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等,看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4.3发展环境与相关政策

2009年4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营

造了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省、市、县都制定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具体制度,可以说,中医药的春天来了,但必须看到中医药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医医院底子薄、基础差、建设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在中医发展中难以起到龙头作用,再者,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长期工作,让群众了解中医治疗的特长特色,接受这种绿色治疗治疗,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策的导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2009—2010年)》的通知

[2]荆志伟,谢雁鸣,刘保延,等.东南三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4):241-242.作者简介:杨谦,男,医学学士,讲师、中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擅长以中西医结合的方

法治疗脾胃病、肝胆病及心脑血管病等。

通讯地址:甘肃省陇南市卫生学校

邮编:746041电话:0939-8221007;***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15

关于举办中适宜技术大比武的方案

各科室: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健康扶贫中的优势和作用,结合卫生院的实际情况,经院班子讨论决定,在院内举办一次中医适宜技术大比武。

一、大比武目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卫生院医护人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熟练掌握,使中医适宜技术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作用,让广大群众能方便享受到“简、便、验、廉”,安全有效的中医服务。通过大练兵比武,营造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务实基础的浓厚氛围,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二、大比武领导小组

长:***

成员:***  ***  ***

三、大比武人员

全院医护人员均参加大比武活动。

四、大比武内容

(一)基本理论。主要测试中医适宜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闭卷测试,理论占总分的**%。

(二)技能操作。通过抽签的方式,每个比武人员抽2种适宜技术,技能部分占总分的**%,项目为:刮痧、推拿按摩、拔罐、艾灸、贴敷,评分标准详见附件。

五、大比武时间

拟定于

2018年11月28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六、奖励情况

本次中医适宜技术大比武按照总成绩,奖励前六名、根据获得的名次奖励价值不等的礼品各一份。

附件:1.拔罐评分标准;

2.推拿按摩评分标准;

3.刮痧评分标准;

4.艾灸评分标准;

5.贴敷评分标准;

***乡卫生院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 篇16

抑郁性神经症属中医“郁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 其病因是情志内伤, 病变以气滞为主, 兼有血瘀、化火痰结等, 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关。针刺疗法重在疏肝调气, 应用百会穴、印堂穴、四关穴 (太冲、合谷) 针刺, 同时配合深呼吸导气法, 出针后加用耳穴埋针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 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无明显副作用及病人依从性好等优点。处方中太冲为肝经原穴, 主“胸胁支满, ……终日不得太息”, 配合谷有疏肝调气的作用;百会为肝经与督脉交会之处, 位居巅顶, 有疏肝调神之功效;印堂协同百会调神;导气有加强疏肝调气之功;耳针留针时间长, 能够巩固疗效。

1 疾病诊断标准

1.1 西医标准

根据1994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委员会通过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 (C C M D-2-R) 的诊断标准。

1.1.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1.1.2以持久的轻度至中度抑郁为主要临床相, 伴有以下症状中至少三项: (1) 兴趣减退, 但未丧失; (2) 对前途悲观失望, 但不绝望。 (3) 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 (4) 自我评价下降, 愿接受鼓励和赞扬; (5) 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但被动接触良好, 愿接受同情和支持; (6) 有想死念头, 但又顾虑重重; (7) 自觉病情严重难治, 但主动求治, 希望能治好。

1.1.3无下列症状中的任何一项: (1) 明显的精神运动抑制; (2) 早醒和症状的晨重夕轻; (3) 严重的内疚或自责; (4) 持续的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重减轻 (并非躯体疾病所致) ; (5) 不止一次自杀未遂; (6) 生活不能自理; (7) 幻觉或妄想; (8) 自觉力缺损。

1.1.4病程至少两年, 大部分时间内心境低落, 如有正常间歇期, 每次最长不超过两个月。

1.2 中医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2.1中医诊断

郁病: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 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 或易怒善哭为主症。

1.2.2中医辨证分型: (1) 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 胸胁作胀或脘痞, 嗳气频作, 善太息, 月经不调。舌苔薄白, 脉弦。 (2) 气郁化火证:急躁易怒, 胸闷胁胀, 头痛目赤, 口苦, 嘈杂泛酸, 便结尿黄。舌红, 苔黄, 脉弦数。 (3) 忧郁伤神证:神志恍惚不安, 心胸烦闷, 多梦易醒, 悲忧善哭。舌尖红, 苔薄白, 脉弦细。 (4) 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不解, 胸闷心悸, 失眠健忘, 面色萎黄, 头晕, 神疲倦怠, 自汗, 纳谷不馨。舌淡, 苔薄白, 脉弦细或细数。 (5) 阴虚火旺证:病久虚烦少寐, 烦躁易怒, 头晕心悸, 颧红, 手足心热, 口干咽燥, 或见盗汗。舌红, 苔薄, 脉弦细或细数。

2 适应证

西医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符合中医“郁病”之“肝气郁结证”和“气郁化火证”诊断标准;病人意识清醒, 无智能障碍, 能配合针灸治疗。

3 禁忌证

合并癫痫者及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孕妇、血证者;皮肤或耳廓有损伤及感染者。

4 技术操作方法

4.1器械准备

采用符合国家生产标准的0.35mm×25mm毫针。

4.2 详细操作步骤

4.2.1 体位及消毒

(1) 病人取平卧位; (2) 针刺穴位消毒:用含0.5%~1.0%碘附或75%医用酒精的棉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擦拭; (3) 耳针穴位消毒:用含0.5%~1.0%碘附或75%医用酒精的棉球严格消毒整个耳廓两次以上; (4) 术者消毒:医者双手先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再用含75%医用酒精的棉球擦拭。

4.2.2 针刺取穴

取双侧合谷、双侧太冲、百会、印堂。穴位定位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 合谷在手背, 第1、2掌骨间, 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 太冲在足背, 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 (3) 百会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4) 印堂在额部, 两眉头的中间。4.2.3针刺流程 (1) 先针四关穴, 进针顺序为:左太冲—右太冲—左合谷—右合谷。进针时针尖垂直于穴位皮肤, 快速进针, 针尖过皮后徐徐向内进针至深度约达0.5寸, 并以得气为度, 可采用轻柔提插行针法。 (2) 再针百会, 针尖与头皮呈20度夹角, 快速刺入头皮下, 过皮后针尖沿督脉向后方进针约达0.5寸, 并以得气为度, 可采取轻柔提插行针法。 (3) 再针印堂穴, 提捏局部皮肤, 快速刺入皮下, 过皮后针尖向鼻根方向沿皮下刺入约0.5寸, 并以得气为度, 可采取轻柔提插行针法。 (4) 针刺完后留针, 配合导气法:即嘱病人闭目, 嘴唇轻闭, 用鼻行缓慢深呼吸, 直至出针, 总共留针时间为30分钟。 (5) 出针:按进针顺序拔针, 注意每个穴位拔针后, 以清洁棉签局部按压30s以上, 或以穴位无出血为度。 (6) 出针后再埋耳针:严格消毒耳廓后, 取一侧耳廓上肝、心穴位, 选用图钉型耳针进行埋针, 左手固定消毒的耳廓, 右手用镊子夹住针柄, 轻轻刺入耳穴, 胶布固定, 留针3天, 左右耳穴交替使用。

4.3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周2次治疗, 12周为1个疗程。

4.4 关键技术环节

(1) 取穴准确; (2) 注意针刺次序; (3) 配合导气法; (4) 配合耳穴埋针治疗, 以巩固疗效; (5) 注意在疗程结束后继续治疗。

4.5 注意事项

(1) 病人大汗后、饥饿时不可使用本疗法, 以免发生晕针现象; (2) 严格掌握禁忌证; (3) 出针后注意防止出血; (4) 术者在施术前必须消毒双手, 消毒整个耳廓后再埋耳针, 以免引发感染。

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5.1 晕针

对于首次接受针灸治疗者, 在治疗开始前先将针刺的程序和由此产生的感觉向病人认真解释, 操作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 以便及早发现晕针的先期症状, 如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精神疲惫, 甚至可出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象虚弱, 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厥冷、出冷汗、血压下降、神志不清。一旦出现以上症状, 应立刻起针, 让病人平卧, 头低足高, 饮温糖水, 一般经短暂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严重者须给予急救措施, 初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法:指压水沟穴或针刺水沟、中冲、素髎、内关和足三里;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 如症状持续仍无缓解, 则需采取必要措施。

5.2 惊厥

针刺治疗前先询问病人是否有惊厥病史, 对有此病史者在针刺时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惊厥, 立即将针全部取出, 采取急救措施。若病情没有立即得到控制或持续惊厥, 应将病人及时转送急救中心。

5.3 滞针

滞针是指进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 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或无法进行。产生滞针的原因是肌肉收缩、大幅度的捻转行针或向单一方向捻针, 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 也可发生于病人体位的改变。一旦发生滞针, 要求病人放松。若因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而致者, 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即可消除滞针;若局部肌肉过度收缩造成滞针, 可稍延长留针时间, 再捻转出针, 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 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若由病人体位改变所致, 应恢复原来体位, 将针缓缓起出。

5.4 断针

产生断针的原因是针具质量欠佳、针体与针柄间损伤剥蚀、肌肉强烈的收缩痉挛及病人突然改变体位, 或弯针、滞针时起针不正确及长时间的电刺激。若进针时发现弯针, 应立即出针并更换。避免过强的行针, 特别是在提插时。针柄与针体的结合部是比较容易断的部位, 故进针时应留1/4~1/3的针身在体外。一旦发生断针, 嘱病人保持平静, 切勿活动, 以防断针向组织深部陷入。若残断部分针身仍显露于体外时, 可用镊子起针。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时, 可轻轻按压针孔周围, 使断针暴露体外, 持镊子将针起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 应使病人恢复原来体位, 一般断端可暴露体外。若没有取针成功, 则需外科手术取出。

5.5 局部感染

忽视严格无菌操作是导致局部感染的原因, 特别是在耳针疗法中。一旦发现感染, 应立即采取适当的处理, 或指导病人进行药物治疗。

5.6 皮下血肿

针刺有可能扎破皮下微细血管造成皮下血肿、瘀斑, 一般不进行处理亦可自行消除。积极处理方式是先给予冰敷及局部按压, 2~3日后再给予热敷、外敷活血化瘀药等。

复习题

1.本疗法的针刺穴位是 ()

A.太冲穴

B.合谷穴

C.百会穴

D.印堂穴

2.四关穴包括 ()

A.合谷和百会

B.太冲和合谷

C.百会和印堂

D.印堂和太冲

3.针刺四关穴的作用 ()

A.疏肝调神

B.祛风活络

C.疏肝调气

D.调理脾胃

4.本疗法适宜人群不包括 ()

A.肝气郁结证和气郁化火证

B.忧郁伤神证和心脾两虚证

C.心脾两虚证和阴虚火旺证

D.肝气郁结证和阴虚火旺证

5.太冲穴的定位 ()

A.在手背, 第1、2掌骨间, 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B.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C.在额部, 两眉头的中间

D.在足背, 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

6.针刺四关穴的进针顺序 ()

A.左太冲—左合谷—右太冲—右合谷

B.左太冲—右太冲—左合谷—右合谷

C.左太冲—右合谷—左合谷—右太冲

D.左太冲—右合谷—右太冲—左合谷

7.出现晕针时艾灸的穴位 ()

A.百会

B.气海

C.足三里

D.关元

(组织推广: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上期本栏目复习题答案

上一篇:初三年级主体班会下一篇: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