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反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闭症患儿共9名, 男性8名, 女性1名, 年龄4~18岁, 平均年龄10岁。根据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ARS) , 重度孤独症患儿7名, 轻-中度孤独症患儿2名。9名患儿中, 3名患儿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日常生活自理, 但对于精细动作完成不好:2名患儿可以在家长、老师的言语指导及辅助下完成吃饭、穿衣基本日常生活, 但不能完成洗漱和如厕;4名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低下, 仅可以完成进食动作, 对于穿衣、洗漱和如厕等行为不能完成。
1.2 治疗方法
我科采用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自闭症患儿, 静脉+鞘内注射4例, 静脉+鞘内注射+脑室内注射5例。细胞计数9~50×109/L, 细胞存活率97%~98%, 每位患儿平均治疗3次。
2 训练方法
2.1 情感护理
自闭症患儿无法集中注意力, 很难理解语言和动作的含义, 他们自身的需求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有自虐和攻击他人的过激行为, 破坏性极大, 但是这种行为的背后, 可能只是因为恐惧、不安或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在患儿入院时, 科室就会安排一名管床护士作为他 (她) 的“爱心姐姐”, 要求该护士在完成本职工作后, 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患儿相处, 以帮助患儿能够早日接受除家长及老师以外的陌生人, 为下一步进行自理能力训练打好基础。
2.2 注意训练
建立“目光接触”是自闭症注意力训练的第一步。“目光对视”不仅要在“一对一”的课堂上训练, 还要注意在集体活动中, 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 避免孩子只形成“一对一”课堂目光对视的偏执反应模式。
2.3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方法
2.3.1 用勺的训练
练习用勺舀玻璃珠或塑料串→用勺舀绿豆或米→用勺舀湿沙子→用勺舀水。此训练的重点是提高自闭症患儿的腕部与手的配合协调能力。
2.3.2 用筷子的训练
练习用拇指和食指捏串或黄豆、纸片→用镊子夹串珠、黄豆或绿豆→用筷子夹纸团或串珠。此训练重点是提高孩子拇指、食指和中指为主的手指配合协调能力。
2.3.3 拧毛巾的训练
练习拳头合拢、分开的动作→转动手腕 (手攥拳头或打开) 的动作→用蘸湿的小毛巾 (手帕) 练习拧干水, 再逐步去掉辅助。此训练的重点是手腕的转动、握拳的力度和双手的协调。
2.3.4 解、系纽扣的训练
穿珠子训练 (大珠子、小珠子) →手指训练 (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分别碰触) →单独伸出每一个手指。此训练可以利用旧衣服练习解纽扣 (大纽扣、小纽扣) , 再练习系纽扣。此训练的重点是手指之间的配合协调及手眼协调能力。
2.3.5 如厕后的清理训练
练习撕纸→将正方形手帕对折二至三下→用软纸对折→在大便后让患儿自己清理。此训练的重点是手指和手腕的配合协调能力。
2.4 自然环境训练
利用生活中、病房的一切自然场景进行随机训练, 可以使他们愉快地接受, 并且提高主动表达能力。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 也可以做多样化、多变化的选择。如在病房中利用各种机会与患儿进行变换形式的物品操作训练, 与患儿一起玩一些简单游戏, 并可以慢慢扩展到三人或多人, 让他试着和别人一起玩时, 学会等待、轮流、合作等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高年级自闭症儿童, 鼓励家属带领患儿外出购物、乘车等活动, 让孩子有相对独立体验社会的机会。
3 结果
9名自闭症患儿平均住院58天, 在住院期间, 管床护士根据患儿的个体化差异进行护理与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2名患者能够熟练完成吃饭、穿衣、洗漱和如厕四个方面, 并且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穿珠, 穿针及用筷子夹取玻璃球等精细动作;1名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及理解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可以在护士或家长的指令下完成简单家务的能力, 如擦桌子、端盘子、扫地、倒水、清洗简单餐具等;2名患儿可以完成整理衣物的能力及处理每日身体例行清洁的能力, 可以入厕独立脱裤子、冲水、提裤子等, 但是擦屁股动作完成不好;4名患儿具备穿脱衣物的能力, 但是仍不具备洗漱及自理处理大小便的能力。
4 总结
4.1 对于自闭症患儿, 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时, 首先要具备模仿能力、大肌肉、小肌肉、理解能力, 逻辑思维等, 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不同的, 流水线式的训练不能满足儿童的特殊需求, 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制定“一对一”的计划, 管床护士相对固定, 便于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困难和需求, 才能激发孩子自发自愿进行训练的积极性, 获得最大训练效果!
4.2 日常生活能力较高的自闭症患儿, 同时也可以促进他各个方面的同步发展, 如动手领域、认知领域, 再如社交等, 故而培养患儿的具备良好的生活自理很重要。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学生学习了必修3的第一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个方面。该节内容是学生理解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知识的基础,对学好“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章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学情分析
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课程中涉及较少。初中新课程仅仅就人体中八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简单的介绍,但因初中学生初二下学期会考结束后就没有再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生物知识,间隔时间较长,印象也不是很深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回忆相关知识。由于笔者执教的班级是选修生物的班级,相对而言,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要浓烈些。通过初中阶段已学习到的人体几大系统功能,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是特别难。
3 设计思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是比较好理解的。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相对于前者要难理解些。教师借助一些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技能训练,学生既能领悟出模型方法,又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学习了知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启发教学理念,并配以一些图片、动画、探究实验等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抽象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5 教学重难点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学案。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完成学案基础知识内容。教师依据学生的先学情况,考虑实施后教的策略。
6.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视频: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的工作环境。提出问题:视频中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他们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淡盐水?这样使学生知道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引出本章课题。
教师借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通过问题: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引起学生的关注。出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教师顺势提出体液的概念。
设计理念:让学生体会这些人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
6.2挖掘已有知识,切入主题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正文前三段内容,观察视频:草履虫、血液中的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思考并讨论二者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细胞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引出本节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设计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人手,放眼于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广阔视角。这样的话,不但可以很好地衔接必修1《分子与细胞》,充分调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经验,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3联系生活,构建核心概念——内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的水泡情景,思考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并展示血浆的实物,出示内环境的示意图,要求学生尝试归纳体液的组成和内环境的组成。
设计理念:生活化的事例,更加有益于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有感性认识。
6.4学习内环境的组成
教师用动画演示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尝试构建概念图。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归纳出生命起源于海洋,尝试从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联系的角度分析三者成分的差异。
设计理念: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归纳贯穿于教学中,将单调的知识串成知识链,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5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内环境理化性质之一是渗透压,拓展组织水肿的相关知识。教师设置疑问: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段时间疱为何又消失?为何婴幼儿食用劣质奶粉后会变成大头娃娃?
设计理念:教学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再用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6.6讨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用模式化的方法模拟和展示人体细胞、内环‘境以及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大致过程。质疑:我们每天摄取一定量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这样的营养物质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的呢?并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设计理念: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必然要去探究、交流和学习,并且印象一定非常深刻。这样对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生物的科学素养有很大帮助的。
7 教学反思
课题:细胞的生活
学习目标
① 1.概述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的功能。描述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3.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及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② 通过观察电脑演示,同学间相互出竞赛题,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③ 认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关注细胞的研究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习有关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的功能等相关知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的生活形成整体意识.学习内容
一、知识回顾。
情境导入: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讲到了某些植物或动物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或动物体的过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利用在第二章细胞的生活所学习的知识来分析我们是怎样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整的人体的。
二、知识索引
1.细胞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细胞生长、分裂
问题:
1.细胞膜的作用;细胞膜在控制哪些物质的进出;细胞膜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2.细胞质的主要作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否一样;线粒体、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细胞核的作用;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查阅书本,小组讨论。
进行小组分工:选出问题及主要答题人。
选内容出考题,从而复习本节知识。
小组间通过游戏复习记忆细胞生活的知识。
每个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针对细胞的一个结构出考题。5分钟后,被抽到的人到前边闯关。
三、图像感知
通过对代孕母亲的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2.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发生变化。
四.同步练习
(一)填空。
1、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西瓜和橘子甜美多汁说明在细胞中含有。
3.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中有,染色体中有,DNA上有
4.先一分为二,随后最后形成新的和
五、小结
--李燕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是第二单元第一章的第四节,是在初步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到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其他微生物(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是怎样进行正常的生活的?本节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以通俗的类比和典型的事例进行了说明。是前三节的延续,也为下 一章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的热情和欲望,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具有的一定的细胞知识,日常生活中对于物质和能量及生命活动有一 定的了解。这些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本节的能量转换、信息等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直观展示、类比、比喻等方式,引导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说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演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了解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2、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插图和相关的资料,了解生物体中的能量转换时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勇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教学中运用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类比法、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学法:在教学中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多媒体出示庄稼生长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说出庄稼生长需要施肥、浇水和阳光,通过类比人和动物要吃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细胞的生活也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细胞中的物质:演示红墨水扩散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物质是的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是运动的。再引导学生从日常的食物入手,分析细胞中的物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接着通过燃烧小麦种子的实验,感知物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微观的知识,理解细胞中的物质。
(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引入实例,学生讨论鲜葡萄和葡萄干区别,得出水分从葡萄细胞中出来而糖没有出来,思考细胞膜的作用。接着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过程,是学生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最后进行思维拓展联想生活中类似细胞膜功能的物质,比如说学校的门卫,家里用的纱窗等等。三个环节下来,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便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这部分内容采取先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四个问题的答案,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讨论结束之后代表发言,学生补充。之后通过一张动态简图来小结两种能量转换器的作用。小结完之后请学生据图复述,学生特别积极,强化重点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教材地位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是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生活的环境》与必修1“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本节知识是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是学习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重难点突破: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顾原有的知识,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多媒体展示的动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二、教法应用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直观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创新等能力。
三、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老师展示的动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肝动脉化疗栓塞,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位[1,2,3]。原发性肝癌患者多伴肝炎、肝硬化等基础疾病, 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 发现时往往已属晚期, 如何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是当前研究的重点[4,5]。对于不能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 肝动脉化疗栓塞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是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但单纯肝TACE治疗效果并不理想[6]。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特异性拮抗剂, 可以抑制VEGF促进肿瘤血管、淋巴管的生成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TACE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62例;年龄41~75岁, 平均 (54.08±6.72) 岁。纳入标准: (1) 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无手术适应证; (2) 无TACE禁忌证; (3) 无放、化疗禁忌证。排除标准: (1) 手术治疗者; (2) 服用激素替代治疗超过1个月; (3) 依从性差者; (4) 患有严重免疫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肝脏疾病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对照组男28例, 女32例;年龄42~76岁, 平均 (55.17±7.32) 岁;肿瘤直径 (5.4±0.9) cm;AFP (386±127) μg/L;肿瘤均局限于左叶;肝功能Child A级31例, B级29例。观察组男30例, 女30例;年龄42~74岁, 平均 (53.98±7.45) 岁;肿瘤直径 (5.3±1.0) cm;AFP (382±114) μg/L;肿瘤均局限于左叶;肝功能Child A级32例, B级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AFP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TACE治疗, 治疗前开放静脉通路, 采用改良的Seldinger股动脉穿刺法, 选择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进行血管造影, 观察原发性肝癌肿瘤供血和染色情况, 然后将导管送入肿瘤供血血管, 尽量接近肿瘤, 注入的化疗药物为顺铂 (国药准字H53021740) 40~60 mg, 吡柔比星 (国药准字H10930105) 20~40 mg联合5~20 m L混悬剂栓塞肝动脉, 大肝癌时再联合明胶海绵1/3条栓塞血管。手术结束后观察14 d, 每3天复查1次血常规, 每周复查肝肾功能。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或白细胞计数<2.5×109/L者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 血小板计数<25×109者使用白细胞介素-11 (IL-11) 治疗, 每4~6周重复栓塞1次。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ACE治疗, 所用混悬剂中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30 g, 余治疗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WHO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 分为疾病进展 (PD) 、稳定 (SD) 、部分缓解 (PR) 、完全缓解 (CR) 4个等级, 其中以目标病灶最长直径总和的最小数值为参照。其中直径总和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为PD;增大不到疾病进展为SD;直径总和缩小至少30%为PR;所有已知病灶消失为CR。以CR+PR为有效, CR+PR+SD为疾病控制[7]; (2) 免疫功能评估:在治疗前1 d及栓塞术结束后2周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T细胞亚群 (CD3+、CD4+、CD8+、NK细胞) 和免疫球蛋白指标 (Ig A、Ig G、Ig M) ; (3) 按卡氏 (Karnofsky) 评分标准, 治疗后卡氏积分增加大于10分为提高, 增加小于10分为稳定, 减少大于10分为降低, 有效率= (提高例数+稳定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1.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3, P<0.01) ;疾病控制率为9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9, P<0.01)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而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Ig A、Ig G、Ig M较治疗前下降, 而观察组较治疗前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和表3。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存质量有效率为86.67%, 高于对照组的65.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3, P<0.05) , 见表4。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主要发生于肝炎、肝硬化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中,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TACE被认为是中、晚期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 但由于门脉血供、肝动脉解剖变异、栓塞后侧支循环形成等原因[8], 单纯TACE难以使肿瘤完全坏死, 远期疗效不满意, 文献[9]报道单纯TACE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液供应系统丰富, 单纯采用TACE治疗后可形成侧支循环, 并不能消除全部病灶, 使肿瘤病灶残留[10]。部分研究显示单纯TACE治疗后肝癌残留率为69.2%, 可见TACE很难彻底杀死癌细胞[11]。动物实验显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使肿瘤进入“休眠状态”, 限制其进一步发展, 降低肿瘤转移率[12]。肝癌发生后, 机体抗肿瘤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 后者发挥着主导作用, 其中包括CD4+和CD8+两个亚群的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着调控、监视作用。众多研究表明, 肿瘤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主要表现为CD4+、CD4+/CD8+水平下降, NK细胞下降[13,14]。
本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进行治疗, 两者结合有明显优点: (1) TACE后肿瘤体积有所缩小, 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肿瘤体积缩小范围更大; (2)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ACE可以改善机体肿瘤免疫状态, 减弱免疫耐受, 增强抗肿瘤免疫; (3)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ACE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中观察组患者获得了较高的缓解率, 免疫功能有所提高, 生活质量有所增加, 这与国内苏煜等[15]的研究结果类似, 进一步肯定了本方案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细胞呼吸;教学;实验
一、实验装置的设计
对细胞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一般我们用的是U型仪器,通过液面的位移或者玻璃管里水平面的变化进行观察。把有生命力的植物或者种子放进广口瓶里,通过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或者呼
吸吸入氧气导致广口瓶内压强变化,从而使液面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液面变化具体情况来计算细胞呼吸的各个数值。
对于細胞的呼吸类型的鉴定,我们一般设置两种呼吸设备,其中单一的变量改为烧碱或者清水,即是用相同量的烧碱代替清水,别的量则是都相同的。在实验有必要时我们还要设置另一个误差分析的设置,从而保证实验的严密性。
二、实验设计及其注意事项
对于细胞呼吸的实验,在容器内的气压发生变化时,我们也不能排除是温度变化的原因,所以,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我们应该设置一个对照实验。通过各个容器中变量的变化程度不仅仅可以鉴别细胞呼吸的类型,还能确定实验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在实验的注意事项中,我们要保证实验所用物品、所处环境等等因素的准确没有失误。例如,在做实验时我们所用生物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即能发生呼吸作用的,而在对物理变化对实验产生影响排除时,我们则应该用没有呼吸作用的生物,即死了的生命体。在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实验探究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光照,因为植物在光照的情况下会发生光合作用,也会释放出气体,从而影响对呼吸作用的探究。还有我们在做植物细胞呼吸的实验时,如果用脂肪高的植物例油菜、葵花等进行实验,则液体产生的位移会更大,因为消耗氧气量更大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谨慎对待实验所需的条件,从而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细胞呼吸作为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也是生命体进行生命延续的必要基础,在高中生物中是我们教学和学习的重点。而细胞的多种呼吸方式又是我们学习的难点,所以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一定要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验,使学生更容易地学习细胞
呼吸。
参考文献:
杨慧.“细胞呼吸”一节的探究式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1
(02).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
七中学)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体生长的关系。
3.关注细胞分裂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细胞的分裂。
难点: 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向两个新细胞的分配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承前启后的第一节,要为构建好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框架打下基础。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时本节的两个重要概念,其中细胞的分裂是重点。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向两个新细胞的分配规律是难点。染色体和DNA有关的内容较为抽象和深奥,怎样既不涉及染色体的概念,又让学生理解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时复制和均分,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费心思量的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是以“生物体是如何由小长大的?”这一问题为主线,以层层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探讨和分析细胞分裂、生长的有关知识。
采用自学、相互学习、集体学习、再展示学习成果的组织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交流展示等,在此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是一个难点,
对于细胞生长的学习,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既要生长但又不能无限制地长大的道理,采用大小不同的土豆块浸润在稀碘液中变色时间的长短来模拟说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植物从小到大的视频。
2.细胞分裂动画。
3.大小不同的土豆块、稀碘液、小刀,烧杯,镊子等。
学生准备:
自己从小到大的相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回答问题:
1.各部分所标注的结构名称。并说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哪些结构组成?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忆、回答上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回忆以前学过的细胞结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相册,比较一下小时候和现在,在面貌、体型、体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教师展示植物从小到大的视频。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感受生命成长的巨大变化。
教师: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想一想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这些构成人体和动植物的细胞是怎样逐一产生的呢?同一生物体的细胞都是一样的吗?它们是随意堆砌成生物体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事实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从而有了探究的方向。
教师板书: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教师:“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可以长成大鱼。我们从婴儿到成年,构成身体的细胞会增加到10万亿个。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
教师:“细胞怎样生长?细胞怎样分裂?”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概括和引领。同时,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细胞怎样生长?细胞怎样分裂。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
教师:“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它怎样长大?”播放视频“细胞的生长”。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小组讨论,对照课本图描述细胞的生长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讨论。“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视频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细胞是怎样生长的。留下深刻而正确的印象。再通过学生的交流,加深理解,加强了记忆。
教师:“细胞能无限地长大吗?”
学生:“不能。”(为什么?)
小模拟实验:出示一些大小不一的土豆块,告诉学生它们代表大小不一的细胞,把它们浸润在烧杯的稀碘液中,在相同的时间内取出切开,观察土豆块变蓝的情况。
(注意事项:1.每一规格的土豆块多块;2.切好后,先放入80℃热水中浸泡约2分钟,3.在稀碘液中放两分钟取出,用餐巾纸将土豆块表面的碘液擦干,切开观察土豆块的变色情况。4.每切一次后,用餐巾纸擦干小刀,以免影响观察的准确性。)
教师:“细胞长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而随着细胞的长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却在变小,这必然会影响细胞的吸收,使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因此,细胞只能长到一定的大小。
[设计意图]为什么细胞很小,这个理解的`确很抽象,通过这个小演示实验,学生能将抽象的变成直观的。利于理解。在这个演示之后,老师再总结细胞长不大的原因就容易理解多了。
活动二:
教师:“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展示动物、植物细胞分裂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分小组讨论:①细胞分裂的过程。②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有什么区别?
学生观看,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总结。课件展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①细胞核一分为二;
②细胞质一分为二;③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
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分裂的步骤:①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②接着细胞质一分为二;③形成新的细胞膜;④最后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
追问:一个细胞经过n次分裂后,能形成多少个细胞?
[设计意图]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分裂要分别放,先放完动物细胞分裂过程后,学生总结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再放植物的过程,并总结。最后再比较。让学生能提高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同时,通过自己的总结,理解的更深刻。
活动三:
设疑: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细胞核一分为二后,里面的遗传物质是否减半呢?你知道细胞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展示一系列连续的细胞核分裂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分析。在复制和均分的地方,可能观察不是很清楚,老师需指导点拨。
教师强调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复制,再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
设疑:“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遗传,新细胞与亲代细胞的特征为什么一样?”
学生:“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使新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上不同时期遗传物质的观察和比较,学生能较清晰的看到遗传物质到变化,从而能使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是先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遗传物质是恒定的。
(四)拓展延伸,关注生命。
教师引导:“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会引起癌变。癌症难以治疗,全世界每年大约有700万人被各种各样的癌症夺去了生命。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癌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阅读“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内容。
教师展示课件。
学生代表演示说明。学生代表说明,我要注意养成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师:“大家可以看到生物体能不断由小长大,与细胞的分裂、生长分不开,细胞还要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组织,生物体才能正常发育,这多不容易,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癌症,了解健康,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能更好的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五)学习并没有结束・・・・・・
同学们听说过肝脏移植吗?为什么肝脏某个部位发生病变后可以切去一块?为什么不完整的肝脏能在人体内重新长好?脑部发生病变,脑细胞受到损伤,也能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吗?・・・・・・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答。希望同学们利用各种资源(如网络)来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讲学习从课堂引申到更大的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生物体之所以由小长大的原因,并进行板书。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细胞的分裂
一、细胞的生长:
体积由小变大。
二、细胞分裂:
1、概念:一个 → 两个,即细胞数目加倍
2.过程: 核分裂 → 质分裂 → 膜(壁)形成
3、遗传物质的变化:复制 →平均分配
三、生物体生长的原因
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有助于记忆、理解和运用。
(八)达标反馈:
同步练习册。
【细胞生活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2 细胞的分化 教学设计 教案07-16
1 细胞的增殖 教学设计 教案07-21
浙科版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11-06
植物细胞教学设计07-16
细胞分化教学设计09-18
《伟人细胞》教案设计05-24
细胞生物教案设计10-15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教案07-24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案例分析07-06
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教学设计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