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共14篇)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1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2

“教”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做到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1.根据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设计之初, 首先要根据“核心概念”原则, 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取舍安排, 从而向有效、高效的教学目标靠近。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学目标的行动词要求如下: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对教材内容做如下安排。 (1) 黄土高原的范围及人文特征内容较简单,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及交流完成, 这部分内容可以确定为课堂上不作重要讲解的部分。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治理则是核心内容, 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辩证能力, 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科学素养精神, 这是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在要求;而后者是培养学生根据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能及知识迁移的综合能力要求。这部分内容应该安排作为课堂教学中“精讲精练”的重点内容。

2.根据班级学情取舍教、学方法。根据前期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观察图册所提供的相关补充资料进行思考, 提出疑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当然这样的目的要求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 给学生黄土高原的文字和视频影像资料, 作为激发他们产生质疑的体验铺设。

【学情分析】A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班级学习风气浓厚, 学生有探究意识, 主动学习能力较强, 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 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所以突出A班学生的主动性, 以问题导入、启发质疑、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引导教学方法。B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基础也相对较差, 如果把教学内容完全分配给学生自主习得, 因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制, 学习效果肯定打折扣, 反而需要老师多提点、引导。针对学情将教学内容分别作两种学习方法上设计。要调动B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感觉“稍微跳一跳, 就能够得着”。所以教师将讲授、启发、谈话等方法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通过有效途径获取学习的能力。

3.根据知识点取舍教、学时间。“说出”、“认识”、“分析”等学习目标行为动词往往确定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以及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程度, 因此, 可以成为确定课堂教学配比时间的依据。带有“说出”、“认识”动词的学习内容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知识点, 所以配比较少的时间就能完成教学要求。而“举例”、“分析”类行为动词代表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就提升了, 也是知识点和技能中的重难点, 需要通过多边交流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点自然占据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

二、多元交流, 突出“学———教”融合下的学习方式

1.自我交流, 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一味由老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浇灭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 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又会弱化部分学生的能力差异, 使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失去学习机会。自我交流则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和教材的交流, 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在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边巡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一边对部分能力有限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小组交流,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在小组交流中把握有效性至关重要, 否则无效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热闹中没有收获。首先, 教师要制订学习目标要求;其次, 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最后, 教师要检查、参与小组交流, 引导小组内成员有效完成预设任务。例如一位同学提出的“如何来记忆黄土地貌中的塬、梁、峁”, 组内有同学就根据教材上的景观图片提出:“‘塬’、‘原’同音, 就可以把‘塬’理解成一个开阔的大平原, 想象成一大块正准备做馒头的面团。‘梁’就想象成柱子, 是长条状的, 就像把那一大块面切成了条状。‘峁’就是把切成条状的面团再横向切成一个一个小馒头。”比喻非常形象, 加深了同学们的认知能力,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课堂讨论, 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提升。经过小组讨论, 依然会有一些有难度、有深度, 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这时, 课堂讨论则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一些真正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一个有效促进。同时, 师生间的交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 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新技能, 再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教材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剔除一些无厘头的问题, 引导学生摒弃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摘要:尊重生命规律, 注重教学方式的民主与平等, 实现课堂教学与生命特点的和谐统一, 培养有个性、有健康丰富情感、有创新意识的初中生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学——教”融合的地理课堂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八年级地理会考如何复习才有效率 篇3

八年级的地理会考是规模化的考试,因而不会出现偏难、偏怪的题型,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要格外重视。

在复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引导学生通过目录,写出每一章中的主干知识和分支知识,然后检查是否有错误存在,并及时更正。这样做,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刚刚梳理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帮助学生将所巩固的知识逐渐在脑海中形成知识链,系统性更强,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在考试中便能做到得心应手了。

二、结合图像及地图的使用,使复习生动化

在地理复习中,教师千篇一律地讲解是极其枯燥的。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地图联系极其紧密的科学,会考中对地理图形的考查题型还是常见的。适当地运用地球仪及地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复习“水循环”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逐一讲解水的运动,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水”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

同时,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识图、读图、画图、填图,进行地理图表专题复习,让学生针对一些常见的地理图表,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水循环等图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画出正确的图形,充分提高学生识图、读图、作图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问答,让知识活起来

在会考复习中,频繁、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问,能将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有效调动起来,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

复习中的提问不同于一般课堂上的提问,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要能涵盖多个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们知识联想与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复习中国地理时,提出问题:“怎样证明中国之大呢?有多少种方法?”这问题乍一看是考查中国领土疆域大小的单一问题,但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中国疆域大小、国土面积世界排名、邻国数目、海岸线长度、南北跨度、温度带分布等多方面进行阐述。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

四、复习要结合生活实际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尤其是在会考复习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会考复习中加强知识与生活的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会考中才不会乱了阵脚。

例如在讲述地质灾害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等后,教师结合2013年雅安地震、黑龙江洪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地理学分析,将所复习的知识投入应用,并对学生的错误分析做出一定的更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会考中出现类似题型时学生就能应对自如了。

五、及时查漏补缺

地理会考复习进入后期,很多学生对之前学习的知识遗忘得较多,即使没有遗忘也会心存困惑,产生不自信的心理。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查漏补缺,弥补知识上的空缺和不足。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地理课程,对每个章节进行简要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备注。其次,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查漏补缺,并适时对章节知识进行考查。最后,在学生查漏补缺工作的尾期,进行综合知识的考查,并增加考查强度,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检测中弥补知识上的空缺。

六、积极鼓励,增强训练,增加信心

八年级学生在准备会考时,因缺乏类似的大型考试经历,会产生极度焦虑或者没有信心的状态。因而,作为教师,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教师在复习中要对学生多加鼓励。教师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嘉奖,因而在复习阶段,教师应多以赞扬为主,同时指出学生知识上的不足,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会积极努力,这也能极大地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躁不安。

其次,多加训练,做好应试准备。地理会考毕竟是考试,因而一定要在平时加强训练,丰富学生的考场体验,使学生能在真正上考场时做到不慌乱。同时,地理会考中是要填写答题卡的,对学生来说,提前训练,能减小考场上涂错、涂乱的几率。

总之,八年级地理会考一方面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心态的考查。因而在会考复习时,学生要做到提高复习效率,抓紧时间查漏补缺,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在考试中不慌不乱。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能区分经济作物的类型。

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

3、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分布和地区环境特征间的相互关联。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农业的概念和主要粮食及其主要产品分布的概况

三、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述法、讨论法

五、教具: 地图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二]讲授新课: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播放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讨论对此的措施?

讲述“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时,可采用下面一些步骤和方法:

1.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 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

2.接着提问:(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 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3.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4.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5.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讲述“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问:同学们,我们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有。)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教师小结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2.读“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提问:(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区?

3.学生自学“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提问:(1)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哪两个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习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3)我国的茶叶主要产于什么地区?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讲述“畜牧业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展示天山牧场、大型养鸡场、专业化养猪场等图片。提问:(1)这几幅图片所表示的是农业的哪一部门?(2)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两个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农耕区。)(3)它们在生产上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我国西部、北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3.提问: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在全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4.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熟悉我国四大牧区的大致范围,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畜种的分布。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经验。通常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或课本知识),也包括自己亲身体验得出的经验(直接知识)。直接知识丰富多彩,利用它们来印证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时,可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人手;介绍商品粮基地时,可从城市居民消费的粮食来源说起。[三]巩固部分:

(1)练习(2)作业 课后活动:

1.调查附近一个村庄的农业生产状况,写出调查报告。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重点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2.参观附近一饲养场或牧场,了解畜牧业的生产情况,分析其成功的经验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讨论:你认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七、教学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深感我们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持续增长。再加上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导致破坏和浪费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此,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呼之欲出。

2、活动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雄辩的能力、运用收集的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收集资料的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4、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处为本课的又一高潮,教师要注意调控。总结便于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

八年级上期地理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2、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3、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方式。

【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习难点】

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习过程】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自学导航】

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学法提示:阅读课本内容与图相结合的方法

阅读课本P101内容完成:

一.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作用

1.交通运输业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交通运输业是指 的生产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业具有 的2.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交通运输被喻为“ 发展的先行官。”

3.对比传统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运量

速度

效益

传统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4.对比我国交通运输线东西分的差异

东部

建设___

发展___

交通运输网_____

西部

建设___

发展___

交通运输网_____

二.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

阅读课本P105-108内容完成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

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

速度

运量

价格

其他

航空运输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铁路运输

机动灵活

公路运输

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水路运输

受天气影响较大

悄悄告诉你:管道运输也是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一种,主要运送的货物是液体或气体。

2、运输方式选择:

货物情况

应选择的运输方式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又不大的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

短程

远程

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 篇6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

教学重点:

掌握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

二、导入新课

活动一: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1、出示自学提纲:

(1)细读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分组讨论: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2)从图5.6、5.7中或利用已学的知识,找出“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依据(此依据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补充)

2、学生讨论、自学

3、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

线”的依据。

(总结:秦岭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小于0。C,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C;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是温暖带和中温带,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和热带;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河流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

活动二: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

1、学生讨论、自学:

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比较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和以南的差异,并完成P9页的填充表格。

2、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的差异。

(总结:“秦岭——淮河”是黄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具体的差异见P9的“活动”题)

活动三:角色扮演

全班分成两组,A组代表北方地区,B组代表南方地区。

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并开展课堂讨论:

(1)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交通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比较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2)为南方与北方地区经济如何发展及其相互合作出谋划策。总结:北方能源矿产丰富,可以引进南方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发展经济;南方引进北方的能源矿产,原材料、发展高精尖工业,也可以到北方投资办厂,优势互补。

三、课堂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7

一、八年级地理学科知识的渗透

1、政治学科的渗透

政治和地理都有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是中国地理,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和政治形态正是在中国地理的基础上完成的。地理学科教学离不开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运用。例如在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资源、环境等知识的教学中就离不开政治知识,许多地理知识中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如,在海洋国土的教学中,要求掌握东临四海一洋,领海和内水面积,管辖的海域面积,主要的岛屿和群岛,大陆海岸线,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内海、领海宽度12海里课本上没提及,但还是向学生介绍一下为好,告知学生我国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说明我国是个海洋大国。它们是我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再介绍钓鱼岛和南沙群岛,要树立寸土必争的领土观念,寸海不让的海洋观念。这些都涉及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

2、历史学科的渗透

历史是一定时空条件的产物,与地理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历史事件都是以发生地命运的,可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历史学科的比比皆是。将历史典故和相关背景引入地理课堂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如,在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这一节中,要记住各省简称,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这个时候,那些与历史遗留问题相关的典故就可以派上用场,如山东简称鲁,为什么称为“鲁”呢?原来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有两个国家,以鲁国称之。贵州简称“黔”,是因为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而且,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

3、生物学科的渗透

中学生物学知识,尽管只是生物学科的入门阶段,但是就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物学科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在八年级的“走科技强农之路”一节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科学技术是农业増长方式从广种薄收到优质高产。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杂交水稻等。杂交水稻就牵扯生物学科有关知识,可以简要的介绍给同学们知道。又如,在北大仓的学习中,为什么东北地区往往是一年一熟,其中就与光照有关,也与生物学科直接相关。

当然,八年级地理学科的知识渗透远不止这些,如与语文学科、与化学学科同样有相关知识渗透,重点在于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学科渗透,使教学内容多姿多彩,生动形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科交叉教学策略研究

1、合理进行渗透教学

多学科渗透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师应探寻合适的交叉切入点,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科间知识交叉知识点的精准把握,以此开展学科知识滲透教学。教师们对学科间知识交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影响着学科知识渗透教学的实施,在这个时候学科交叉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有知识结构基础和学科的交叉渗透点的掌握这两方面上必须下功夫。同时,还要明确基础还是学科教学,要做到渗透有度。综合能力是在长期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的。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促进地理课程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多学科知识作为辅助地理教学的手段,应该是为完成八年级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

2、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多学科渗透也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使用提供了诸多机会,在地理学科交叉教学策略中,使用较多的有发现教学法、独立作业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被称为发现教学法。这种方法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揭示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应用广泛。具体步骤包括,明确学生任务、明确思考方向、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等。发现教学法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允许和提倡学生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地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甘为配角”,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鼓励者。例如,在中国行政区划这一节中,地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记忆省份简称,如以历史地名简称的有几个,以河流名简称的有几个,以山名简称的有几个等。地理教师运用发现教学法帮助学生比对易混淆内容,深入分析,寻找异同,得出结论。

3、尊重学生差异性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8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新版教材也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它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现在又正返回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怀抱着这样的期望,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八年级地理交通运输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2.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选择出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

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课件出示小品《三鞭子》 图片。老师讲述小品里台词,在讲述台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赵本山的表情。

如今,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起了世界最高的铁路,这说明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第一课时

【出示板书】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师指导】课件展示使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了解现代运输方式包含哪些。(学生自读,教师总结)【教师承转】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然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教师引导】客运和货运根据需要在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和图讨论比较 【归纳】学生归纳因素并列表: 运输方式 运量 运费 运速 铁路 较大 较低 较快 公路 较小 较高 较快 水路 最大 最低 最慢 航空 最小 最高 最快 【举例分析】

1.山东济南某公司的王经理,必须在两天内赶到北京签订一份合同。2.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游方案。

3.5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4.一吨活鱼从跋山水库运往沂水县城。

【学生活动】学生在各小组内进行热烈讨论,说出选择的方式并说明理由。(从多角度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引导。)【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析,选择货运与客运方式时应分别考虑的因素如下。客运:人数、运费、速度、目的 货运:运量、货物性质、运费、距离、时间

要根据人们的要求和客观条件对运输工具做出选择。

【师生归纳】人的出行:必须考虑出行目的。人们对货运的要求可以根据四个字:多、快、好、省。货运:贵重或急需而数量不大──航空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公路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铁路

八年级地理教案地形复杂多样 篇10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地势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地形复杂多样”就顺利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第二框来讲,充分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2、结构特点:

这一节是在学习地势特点之后进行研究学习的。是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三个小标题中的.第二个,三个标题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表面上平行的3个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关系。

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地形,学生对陆地的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2、困难:由于繁多的地理名词定位和较高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可能对知识却反感性认识而降低学习兴趣,故教师宜设置“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的“骨架”作用。

2、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名称和位置。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6、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2、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

3、认识不同种类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

教学过程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使学生对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有较深刻印象。

初中八年级学生课堂绘画兴趣观察 篇11

在美术教学中,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基本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而绘画作为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中比重很大的艺术形式, 正被绝大多数美术教师熟练掌握并应用于教学中。好的绘画作品集中体现了美术课的所有优势, 如培养、激励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的手、脑同时得到锻炼,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说从构思到选材再到表现, 整个绘画过程其实是在不断考查一个画者的多方面素养。作为一名在一线教授美术课的教师, 我深感责任不轻, 从2001年审定的人美版课本到现在用的2013年教育部审定通过的美术课本, 我观察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美术课的一些认识, 尤其在绘画方面显著。

2013年教育部审定通过的美术课本中, 八年级15册课本与绘画有关的课程就有七课之多, 而且其他课程也与绘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6册课本中也有六课之多与绘画相关。在实际教学中, 我观察到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宽, 眼界也较开阔, 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他们总是在课堂上有不同表现。如现下初中八年级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对于美术课的学习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学生绘画能力较好, 对于课堂上的绘画不在乎; 一些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低下, “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些学生课堂上表现为有想法画不出;有些画不好不如不画, 眼高手低;还有一小部分踏踏实实把自己的画画得很有想法。说到底, 在课堂上学什么、画什么很重要, 不容忽视, 学生喜欢的内容也可能在不同绘画课堂上出现, 如果不能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失落以至于干脆不画。

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初中生处于第五个阶段即拟写实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初中八年级学生在绘画时, 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形象, 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好。画面中开始出现明暗透视, 并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运用线条甚至色彩。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美术作品, 并且能够较为完整地临摹一些简单的艺术作品。在16册课本中, 有一课是《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 在学生做练习时, 我发现有位学生在画自己的文具袋侧面, 那其实是上个学期另一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中的基本课程要求, 我问他为什么选择文具袋, 他解释说:“好画呀! ”是的, 他平时的表现也在告诉我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属于慢热型, 好吧, 孩子, 只要你喜欢就画吧;还有位学生拿着尺子、三角板不停地比划、擦去、再画、再擦, 往返很多次依然是张白纸;有一位学生在画漫画人物, 而且是很变形的漫画人物, 看完我默不作声地走开了;还有位学生画了教室一个墙角的三根墙角线后开始东张西望, 当我问为什么不画了? 他回答不会画。“你可以慢慢试试, 加点东西进去不是更有前后关系了, 不是更有空间延伸感了么? ”“嗯, 不想画, 太难了”。可以说课堂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而这些表现的背后我想更多地体现的是学生的家庭教育。班级学生多, 情况就多, 会有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力不从心, 也会感觉父母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毕竟父母的作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 甚至是决定性的, 即使在美术学科中也能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学校, 在美术课堂中我尽作为美术老师的所能, 传道授业解惑, 同时尊重学生的喜好和他们的思维习惯, 肯定他们的进步。但是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时间和精力的结晶。不干涉学生对美术的学习, 不试图教学生如何画画, 而按照其发展阶段及年龄特点, 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 引起并维持学生自己创作的动机, 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方式表现自我, 发展美术能力。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不可能全部一致, 也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 因为他们表现的画面多半是自己熟悉的内容, 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 才能渐渐使其变为主动地再创作作品。因为, 总有一天他会在自己的空间里形成自己对于绘画的理解。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列举身边的工业产品,了解工业的重要性。2.掌握我国工业的分布状况。3.了解高新技术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 第三节 工业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板书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教师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可由学生讨论总结,后由老师做出总结。

明确: 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

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再由教师展示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区域图,可进一步对每个区域进行介绍,如各个区域的位置、主要工业城市等。(此为扩展性的内容,老师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斟酌。)

指导学生完成P104页活动题。板书

三、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引入:同学们初步学会了分析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了解了工业基地的主要工业部门。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同学们生活在中关村地区,高科技产品我们用的很多(主要包括电子产品、通讯产品等),这些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在1988年,中关村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科技园区。现来学习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教师幻灯片展示主要内容: 《中关村——科技的摇篮》 1.中关村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优势。2.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建立以来取得的成果。3.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未来。

让学生举例你所知道的和了解的高新技术产业或产品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畅所欲言。

教师:我国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请同学观察图4.25“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讨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分布特点: 1.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大城市。

2.沿海、沿边、内地依靠各自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

教师:我国的一些老工业基地正在以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使老工业基地出现心的活力。

举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事例,并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用事实说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方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我国工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课后活动: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13

中馆驿中心学校 张学文

一、教材分析

内容选自星球地图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功绩、黄河的忧患及形成原因、黄河的治理等方面知识。

二、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1)黄河的源流概况

(2)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3)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增进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母亲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母亲河现状的思考

四、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是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时候,针对学生特点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黄河》的历史、地理资料,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积极拓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河流域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分别收集黄河流域的图片和文字

(二)导入新课

教师让各组分别展示黄河流域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黄河流域景观风采,教师略作讲解,把大家带入轻松的课堂。

(三)展示黄河流域地图,让学生了解其概况

1、教师设问:

(1)黄河发源地、入海口,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各是什么?(2)黄河流经哪几个省、自治区?(3)黄河流经哪些地形区?

(4)黄河所处的干湿地区有哪些?

2、学生抢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展示课件(上游刘家峡等水电站及宁夏、河套平原等景观),讨论“母亲河”的奉献

1.教师设问:黄河为什么有“母亲河”之称?

2.学生讨论分析黄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3.师生归结:

(1)冲积形成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并成为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使中华民族沿河而居,得以繁衍生息)。

(2)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等水电站)(3)引黄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被誉为“塞上江南”)

(五)展示黄土高原及黄河下游景观、分析黄河的危害及成因。

讨论:1.黄河为什么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2.“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

3.“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直观演示,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对黄河的忧患意识)

(六)探讨黄河的治理

1.学生讨论畅谈保护母亲河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2.师生归纳

(七)布置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14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的基本理念。在活动建议方面, 新课标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2. 课例研究——以《大洲和大洋》为例

2.1 航天梦想, 激发兴趣。展示杨利伟、翟志刚、加加林的照片导入新课, 用航天梦想, 激发学生的兴趣。2.2 海陆分布, 探索精神。读海陆面积比例图得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陆地仅占29%, 概括地说, 地球上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读南北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读东西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结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小活动】请每组同学拿出地球仪, 用桌上的红绳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请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学生通过活动观察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3 七大洲、四大洋。读课本第32 页的图2.5 找出岛屿、半岛、海、海峡的概念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亚欧大陆、台湾岛、印度半岛、亚洲、太平洋、黄海和马六甲海峡。在了解了大洲的概念基础上, 我们知道地球上分布了七大洲。【小活动】2.3.1 请同学们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找出七大洲, 并结合书上P35 图2.11 七大洲的轮廓图和地图册P17 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 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2.3.2拼图游戏: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小活动】“一笔画世界”: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 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 它是世界第二大洋, 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 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 它位于北极周围, 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4 归纳小结, 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5 课后探究, 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 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请查阅资料, 看看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所依次经过的大洲、大洋有哪些?

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3.1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意识地观察地理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 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例如, 在用绳子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 并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时,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 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论。3.2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学生按照教师提示, 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 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例如, 在拼图游戏中, 同学们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并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并思考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和各大洲所处的半球位置以及赤道穿过哪些大洲, 学生通过亲自尝试、动手操作以及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从而认识到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3.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初中生想象能力不足, 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在“一笔画世界”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出七大洲的轮廓和位置, 在画的过程中,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穿过的位置,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3.4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3.5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地理实验教学中, 多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 共同探究,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摘要: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通过地理实验更直观、形象的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了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意识。笔者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能力有机结合,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 探讨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课例研究,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红, 李春艳.深化地理实验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智能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114-115.

上一篇:党员的义务与权利思想汇报下一篇:火烧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