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长成为真正的老师(精选9篇)
——家长学校先进集体材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我校在坚持党的 “十八大精神”重要思想和“实现中国梦”理念指导下,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为目标,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和生活环境,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办成了一所家长满意,社会广为赞誉的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指导学生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学校还能促进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取得了教育的良性互动。
一、完善组织建设,密切家校联系,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我校在开展学生教育及家长学校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身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对办好家长学校高度重视。学校深知家长学校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的纽带。学校成立了以刘会芳校长为总负责人的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家长学校规章制度》、《家校联系制度》等家长学校 1
制度;成立了辐射各个年级的家长委员会,构成了家、校紧密衔接的学校整体教育架构。
学校以家庭为校外教育阵地,在开展正常的校内教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向外延展到每一个家庭。教育活动中,学校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良好个人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又积极与学生的家庭加强联系。通过专题的家长学校讲座、致家长信、校讯通等多种形式,将学校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重要工作快速传递给家长。在工作上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保证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信息畅通,加深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由于学校的教育工作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所以能够得到家长的广泛支持与理解。正是因为学校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总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的联系起来。这样家庭教育就与学校教育更加容易找到契合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真正使家校形成合力,形成拳头,使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学生。
二、多渠道的家校联系凸显家长学校的教育实效
一是家访。由于我校家长多数为打工人员,家长多在小区扫地、饭店等场所上班。特点是出门早回家晚,这对教师家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多时候都难以在学生家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对于现实问题,我们教师就利用午休时间到家长工作的地方找家长进行及时交流。
二是家长会。学校每学期要求各班要召开1次家长会。每次家长会前,各班均要精心准备,主题明确,层次分明,有的放矢。有的班邀请家长发表自己的想法、体会,虽然有的家长普通话夹杂着本地话,2
有的家长说得语无伦次、结结巴巴,但都朴实、真诚,交流对话的效果不失和美、诙谐。有的班让学生、家长一起开,让孩子感受老师和家长是怎样为自己的成长筹划的,让家长感受老师和学生是怎样共同开展教育的,而老师可以感受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等。
三是积极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在实施“尊重教育”过程中,我们设计制作了《人和路小学学生成长档案袋》。要求每月最后一周让学生、家长、教师对《学生成长档案袋》中的自评、互评、家长、教师评等综合性评价进行评定,每月定期和家长之间互通信息,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有关情况,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让学生、家长、老师对孩子一个月来的学习生活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使班主任及其任课教师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学校的工作更加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同时,学校还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形式,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时交流情况,并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
四是定期举办讲座。
每学期学校都要请有关专家或学校领导进行专题讲座。我们举行了《家校合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讲座。目的是使每位家长感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家校同心协力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为了做好一年级新生的转接工作,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在每年开学前,都要举行“如何迈好开学第一步”的讲座,让一年级年轻的家长们明确自己在开学前要为孩子做什么?怎样做?掌握应有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们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3
针对现在不少家长与孩子存在平时沟通不够、缺乏教育方法等问题,学校已经多次为家长安排了由中国关工委报告团做的专题教育和辅导,让家长找准自身的教育缺陷,找到育子的好办法。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个人行为习惯》的讲座后,很多家长都表示讲座非常好,很多地方都引起了家长的共鸣。家长们纷纷表示,通过讲座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自己的孩子正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才出现了相关的问题。会后,很多家长纷纷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与探讨,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扎实、灵活的教育活动
1、加强家长学校教育活动的流程管理:
(1)抓班主任的家访率
俗话说“五个手指不一般长”,各个家庭的家教方式各有不同,家长学校只解决了共同点,对特殊点就依靠家访来解决,我们在家校联系制度上明文规定:每学年每班学生班主任必须普访一次以上。这是我校家长学校教育的延伸与发展。
(2)抓家校联系率与回执反馈率
我校的家校联系制度明确要求班主任一月一次用《学生成长档案袋》中家校联系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家长要以回执的形式,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齐抓共管,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家校联系单的内容有:①行为规范表现,②成绩明细表,③班主任附言,④家长寄语等,这是家长学校的具体量化体现等。另外,我校还把双休日定为“孝敬日”,要求学生每周向父母汇报一次思想、4
学习情况,为父母做几件家务活。
2、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发动学生自主组成小组,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外出开展活动。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到附近郊游、钓鱼、爬山,也可以是参观、访问、植树以及科技制作等等。每次活动都要有计划、有主题、有意义、有记录,还要有安全保障(一般要求有家长陪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学生自主的活动,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和能力。
3、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参与管理作用。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及时向家长委员会汇报学校近期工作安排和发展规划,听询家长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经常邀请家长委员或各班代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如六一节的亲子游戏活动,学校散学礼的颁奖活动等,有效地促进了家校沟通,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来。
4、认真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邀请家长到校来参加、了解孩子们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们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尽可能参加并诚恳地与学校交流反馈意见。
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形式向家长提供广阔的学习、沟通场所。
在班班通的家校互动的消息系统中,我们特地为家长们提供“家教指南”、“育子心得”、“好书推介”等消息,家长可以通过上网 5
随时浏览消息,并将他们的意见、建议通过电子邮件反馈到学校,扩大了我们之间沟通的时空。此外,我们向家长们提供了家教咨询电话、家长信箱等沟通方式。
6、开展问卷调查,齐心协力办好学校教育。
每年我校进行2次家长问卷调查,家长们积极地对学校提出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加快了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已在全校执行、推广。
四、成立社区教育网络
我校与周围几个小区、居委会加强联系。在暑、寒假,我们坚持“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常常可以看到学校一放假,学生就主动到居委会去报到,定期或不定期的由班干部或班主任带队,在居委会干部的统一安排下,开展“小区是我家,爱心靠大家”文明楼道工程活动。小区的黑板报不到几天又有了“新面庞”,小区的卫生死角不见,甚至小区中的小弟弟或小妹妹有人管教了。开展了“当文明小天使,送文明进万家”的社区实践活动。每当假期结束,许多居委会、家庭都写来热情扬溢的表扬信、感谢信,展示在校宣传窗,为我校增色不少。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深深感到家长既是孩子们的启蒙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我们家长学校也向家长提出了“终身学习”及“如何树立现代教育观,科学育儿健康成长”的计划,从而提高家长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让家长成为真正的教师,保证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推动教育全面、健康的发展。
家长学校先进集体材料
让家长成为真正的教师
一、引导发现、提取信息的课堂策略
上课伊始, 吴老师就在课件出示环节引用学生熟悉的鲜活有趣的生活素材----两块花圃作为基本授课内容展示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并提出相关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们投入其中认真观察后, 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 (一些学生、两块花圃, 有女孩、还有男孩, 很多花, 对话, 等等等等) , 显然回答不尽如人意。但吴老师并不着急, 话锋一转, 适时送上最为关键的引导语言:“这位同学发现了重要的数学信息, 谁还能发现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信息?”这时, 学生们纷纷顿悟, 源源不断的数学信息被孩子们发掘出来。原来读懂语言中的信息, 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这才是老师的要求。上数学课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发现, 学会筛选并提取出与数学有关的数学信息, 这就是吴老师数学课堂中的第一环节———读懂信息、筛选信息。
二、提炼归纳、悄然生成的课堂策略
在引导学生发现了重要的数学信息之后, 吴老师把这些信息展示在黑板上, 抛出了又一个关键的问题———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 有的小声讨论, 有的自言自语, 有的已迫不及待要举手发言。在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后, 吴老师请大家发言, 很多种相关问题被学生一一道出。这时, 吴老师把所有问题聚焦:“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 这节课我们聚焦一下, 可以吗?”征得学生认可之后, 师生共同商议把所有问题提炼并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要么求多少朵花, 要么求多少面积。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把许多的数学问题进行汇总、概括、归纳, 提炼出主要的数学问题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而且大家参与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已经被吴老师给充分调动起来。到这里, 吴老师数学课堂的第二环节——提炼归纳数学问题顺利达成。
三、诱导明理、辨析悟道的课堂策略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之后, 就要做好规划来一步步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环节, 吴老师先请一些学生把大家归纳提炼出的问题通过列算式的方法板演到黑板上, 继而开始制造出许多的思维矛盾, 不断激励激发着学生的思维:“你们有什么问题?我现在要提问题。我已经提出了问题, 谁还有问题接着提?你对他的算式有什么问题?你怎么认识他的回答?你的意思是说……?你到底同意谁的说法?说出你的理由!”在一连串的问题之后,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一下子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有的学生开始认真进行思考, 有的开始努力学习对话, 有的开始尝试对问题进行质疑:“请问你们对我的算式有什么问题?”“我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是这样想的。”“大家认为我的想法对吗?”“我是这样想的, 请问你还有问题吗?”……激动、兴奋、抢答、专注、辩论, 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呈现出夺目的光彩, 每一位孩子的心中都荡漾着成功的喜悦。在吴老师为学生铺设的这个思维课堂、矛盾课堂中, 大家开始交流、探索、辩论、合作。这时的课堂, 已经完全是学生自己在掌控节奏, 自己在相互沟通, 自己在慢慢地融入其中, 体验快乐。对一些慢热型的学生, 吴老师也在适时地为他们搭建沟通的平台:“你去问问他!你来回答他!你怎么知道他的想法呢?你来帮他解决好吗?”每一位学生都在参与思考、参与对话、参与质疑, 一个个问题在他们的口中凸显、化解, 他们已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吴老师数学课堂的第三个环节———解决问题也已水到渠成。
四、构建知识、提升能力的课堂策略
对知识的理解整理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构建知识链的过程。课堂反思即是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技能进行回顾、整理, 实现重组或重构, 这是构建知识链的一个重要途径。吴老师在回顾整理环节中,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来概括所学知识, 注重学生参与的归纳总结, 带领学生回头看一看、想一想、悟一悟, 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再与书本中的精炼语言相比较, 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炼与准确, 把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至此, 数学课堂的第四环节归纳总结圆满完成。
巧假师“威”
李芹有块“心病”——儿子挑食挑得厉害。儿子小宇一点儿青菜也不吃。肉里有片葱花都会挑出来。没办法。李芹只好给小宇包饺子,饺子馅总要有菜。开始,这办法很管用,可吃得多了,小宇再见到饺子就皱眉头。
长期挑食必然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李芹非常担心。可她软硬兼施,办法试过无数,小宇这挑食的毛病就是改不掉。
一次与小宇的班主任聊天,李芹说了自己的苦恼。老师说:“您给孩子画一张评价表,哪天不挑食画一个‘/’,哪天挑食画一个‘x’。凡是连得10个‘、/’,由您签上字,让他拿到学校来。我给他换成学校的一面红旗。”李芹半信半疑:“能管用吗?”老师说:“能行。”
没想到。这法子真灵。当小宇听说连吃十天菜,就可以换一面红旗时,非常高兴,吃饭时主动夹菜吃。连吃十天菜后,李芹在表格上签了字,让小宇交给老师。老师表扬了小宇,并给他一面小红旗。小字开心极了,回家继续吃菜,希望得到更多的红旗。就这样,不到一学期,小宇便改掉了挑食的坏习惯。
孩子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在一段时间里认真学习,努力表现,为的往往就是老师的一句表扬、一面小红旗。得到这些,就意味着进入优秀同学行列。这就是为什么小宇不听妈妈劝告。却极为珍视老师的小红旗的缘故。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如果家长的努力效果不好,那么,不妨借助老师的威信。
善用师“资”
王东的女儿彤彤很内向,胆子小。从小吃东西的时候,她总要用舌头先舔一下再吃,每接触一件新玩具,都要家长先触摸,自己才敢玩。家里来客人。她总是躲在屋里,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
这样的性格对于女儿将来走向社会是非常不利的。王东去找专家咨询,专家建议王东多带孩子接触事物,接触人,多参加集体活动。接触事物好办,多带孩子游玩参观就行。多接触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就难办了。王东经常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可请来请去也只是几个比较熟悉的小伙伴,对弥补彤彤的性格缺陷作用不大。
于是,王东向彤彤的班主任求助。班主任非常重视,把情况向各科任老师作了说明,请他们在课堂上多向彤彤提问,多给她一些锻炼机会。老师们很有经验,开始提的问题都非常简单,彤彤站起来,虽然紧张,大多仍然能回答上来。渐渐地,彤彤的胆子大了些,老师们也增加了提问的难度。
一次又一次成功回答问题中,彤彤逐渐找到了自信。她的胆子变大了,人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不再害怕与人接触。第二学期结束时,彤彤还代表班里,在全校大会上作了发言。
王东并不具备弥补彤彤性格缺陷所必须的条件——集体环境,但他成功赢得了老师的帮助,老师们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不断鼓励彤彤在班里发言,逐步帮助她克服胆怯,培养了自信。
这里的班级集体环境,就是老师独有的一种资源。除此之外,老师手中还有一些家长不具备的资源,如良好的学习氛围、熟悉各种课程并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同事以及各种书籍、教学设备等等。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配合适当的教育资源,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借师“智”
谁都希望孩子成绩好些,能考上个重点大学,于浩两口子文化不高,找工作吃了不少亏,对孩子有着更为殷切的期盼。要想提高成绩,必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辅导。于浩两口子都是初中毕业,孩子读一二年级,两口子还能辅导。上了四年级,辅导起来就有心无力了。语文、数学还能看懂些,英语则是一窍不通。夫妻俩非常苦恼。
于浩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寻求帮助。老师想了想,说有两种办法:“一是请家教,现在请家庭教师每小时一两百元。花费会多些。”于浩说:“我俩都是出租车司机,请几次家教没问题,可要请几年,怎么请得起呢?” 老师说:“第二种办法是你和孩子一起学习。他学什么你学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学会了,可以随时辅导孩子。更重要的是,你坚持学习,这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身教,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比单纯的辅导还有用。”
于浩按照老师说的,每天下班回来,和儿子一起学习,遇到困难。便请教老师。这样坚持了两年,效果非常好,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
家长大多不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给孩子辅导多为“业余”客串,而教育是老师的职业,他们接触孩子多,接触的教育案例多,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方面更专业,也更有心得。作为家长,我们要向于浩学习,遇到问题,、多向老师请教,借助老师的智慧,把家庭教育做得更好。
多与师“谈”
寻求老师的配合与帮助,重要的是多与老师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讲给老师,获得帮助;也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采取的家教措施针对性才能更强、更有效。
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是家长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最佳机会。在会上,可以了解到许多平时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也有利于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更好地获得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除了家长会。与老师沟通的方式还有很多。平时每天接送孩子,可以趁机与老师聊聊。现在通讯发达,许多老师都留有电话或网络联系方式,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与老师交流,以达到了解孩子、沟通情况、获得帮助的目的。
许多家长会问,老师那么忙,会愿意帮助自己吗?答案是肯定的。大多数班主任都希望家长主动与自己沟通,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家长,帮助孩子。同时,经常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对于老师搞好教学也有帮助。
当然。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管着几十名学生,还要讲课、批改作业,每天都在满负荷工作。搞家庭教育还是耍以家长为主,寻求老师的帮助要有度,不能过分依赖老师。老师和家长都充分为对方着想,配合才会更密切,家庭教育也才能搞得更好。※
――谈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曾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台上鲁迅郭沫若说书演义,座中琼瑶梁羽生谈爱说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戏份,教师始终采用的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则只是充当“配角”、“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低得可怜。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这样的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将是可想而知了。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改变,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课堂地位。
(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课堂一改传统的单一的师生互动,它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主要的也是更多的是增加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一问到底的弊病,而是讲得少,讲得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有了改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是学生。
(三)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恰恰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款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一两个学生的发展,而应使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才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
要改变这种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现象,就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和“汇报员”(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明确地分工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有责任感,人人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绝不是“配角”或“听众”。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是轮流交换,从而促使小组成员间的角色互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学生偏偏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有时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的时间太少也会导致学生兴趣难以激活现象。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好应有的契机。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预知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在教上《孔乙己》一文时,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突破口,同时又是该篇课文的难点。作者鲁迅是一位大家早已熟知的大文豪,他将“大约”和“的确”同时置于一句中,这是不是很矛盾?“大约”指的是什么?“的确”又指的是什么?教师从这里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激起学生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探索。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相互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小组学习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每学习一篇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通过学生自我预习,从中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小组主持人对小组成员所交的问题进行汇总后,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进行学习、解决,然后找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教师。如果小组提出的问题在班级中带有普遍性,教师则进行启发、引导全班所有学习小组再作探讨,如果只是个别小组的问题,教师则对该小组进行启发、引导,无需在全班各学习小组中展开了。独立思考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因此开展小组讨论也就有热情。
另外,必须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合作学习并非只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因为热烈的课堂气氛并非都是有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培养应有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必须考虑某篇课文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某一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所讨论的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现状,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人民教育》 第10期)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王坦)(刊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针对市本级制沙场地经营权在拍卖活动中存在恶意串通、胁迫阻挠等现象,市委市政府要求进行专项整治。近日,市公安局和市场监管局成立联合调查组,查处了金东区孝顺镇下马村和浦口村两个制沙场的串通拍卖案件,共传唤涉案人员48名,刑事拘留2人,扣押涉案赃款494.4万元。从案件查处情况来看,涉案人员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有村干部。制沙场治理是“五水共治”行动中的重要内容。本着“萎缩、提升”的原则,我市将集中连片规划的制沙场,以拍卖的形式出让经营权,既保护了水环境,又使国有资产发挥最大效益。但是,恶意串通、胁迫阻挠的行为,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而且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最近,全市开展了高速公路两侧非法“高炮”广告牌清除工作,正在深挖细查此类非法行为背后隐藏的官商结合、权钱交易和行贿受贿行为;市区“南山翠竹”别墅违建问题查处工作也已取得新进展,对涉嫌触犯法律的党员干部将依法处理。
无论是专项整治制沙场经营权拍卖活动的恶意串通、胁迫阻挠行为,或是非法设立广告牌背后的巨大利益链,还是“南山翠竹”别墅违建问题的查处,市委、市政府均果断采取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再一次表明,规矩是带电“高压线”。
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法律是规矩,制度是规矩,守规矩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自觉;对党员干部来说,又多了一项规矩,那就是党的纪律,是不可触碰的带电“高压线”。
守规矩,党员干部应成为带头者、推动者。当前我市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产生了“身份麻痹”,把自己等同于群众甚至不如群众,在公开场合讲话口无遮拦,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说三道四,甚至公开唱反调;有的打着为集体谋利的旗帜,想方设法为自己捞好处,一旦无法满足就煽风点火、带头闹事,在市区一些重点工程项目迟迟得不到推进的背后,就有党员干部阻挠的身影;有的一天到晚想着“小圈子”、“小团体”、本部门的利益,甚至不惜利用手中职权与民争利,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非法买土地、造别墅,农村党员带头违法建房、违法用地……
党员干部不守规矩,其危害性远大于普通群众。党风正,政风好,则民风淳。只有党员干部带头讲规矩,规矩才能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守规矩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良性循环。
让规矩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就要把规矩立在明处,把“红灯”亮在前头,明确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党的纪律在《党章》和有关条例规定里已经很明确,具体到我市,在全市党员大会上,市委明确提出要做到“五个必须、五个绝不能”:即必须牢记党员身份职责,决不能丧失立场、迷失方向;必须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决不能各行其是、讨价还价;必须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决不能遮遮掩掩、瞒而不报;必须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决不能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必须切实维护公平正义,决不能公私不分、与民争利。这就是全市党员干部必须共同遵循的标准尺度,是令行禁止的基本准则。
让规矩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就要敢抓敢管、动真碰硬,以严格的执行杜绝“破窗效应”。一要做到领导带头。凡是要求基层做到的,领导机关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广大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领导班子做到的,“一把手”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而且说到必须做到,真正在“三改一拆”、“四破攻坚”、“五水共治”中破除既得利益,切实带好头、做表率。二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尤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批评、早整改,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来补救。三要做到刚性执纪、严格执法。制沙场所经营权拍卖活动恶意串通、胁迫阻挠行为得到及时打击,群众拍手称快。群众也期待非法广告牌设置、“南山翠竹”别墅违建问题得到严肃查处,对违法违规者,坚决戳其痛处、伤其要害、破其利益。对违纪行为“零容忍”,不搞“网开一面”、“下不为例”;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决不手软。
瓮安五中:敖灿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方位角”时,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位角的大小和方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把全班同学分成红、蓝两队,分别坐于教室两边,在教室中间画上十字形(交叉点为原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出方向。然后由红、蓝两队分别派代表向对方提问并指定对方某一人作答,作答人要站到与所提问题相对应的位置上才能得分。如:红方要求蓝方的张三表示出“北偏东450、距离原点100厘米”的位置,则张三就应站到表示该点的位置上。如此轮流提问,大家一齐评判,累计得分,决定双方的胜负。
一、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教师也可利用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图案设计”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问题:(1)我喜欢的数学图形(2)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3)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我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一、教师要避免用“教”和“讲”代替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的过程应该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却往往习惯于用“教”和“讲”代替学生的探究活动, 使“探究”仅仅成为一种形式。如六年级上册“做框架”一课, 教师用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导入, 让学生观察其稳固的原因,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学生完全可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 发现其奥秘, 并动手去探究如何做一个稳固的框架, 但教师却不愿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不等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 就急于告诉学生, 埃菲尔铁塔采用的是三角形构架, 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已经知道了答案, 探究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再如, 三年级上册“水”一课, 教师准备了石块、木块、树叶、袋装的水、牛奶、醋、空气等七种物质, 让学生进行观察、分类, 但不等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就告诉学生:“根据物质的存在形态, 可将上述物质按固体、液体、气体分为三类。石头、木头、树叶等物质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是固体, 可分为一类;水、牛奶等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是液体, 可分为一类;空气是气体, 分为一类。”整个过程, 学生的探究活动很少, 几乎都是教师讲学生听, 科学概念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建构的, 而是教师“告诉”的。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探究, 另一方面却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机会和空间, 学生获得了教师教给的知识, 探究能力却并未得到同步发展, 探究流于形式。因而, 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就应避免用“教”和“讲”来代替学生的探究活动, 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 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没有问题就无法探究。探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切不可用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去代替和限制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例如, “它们吸水吗”一课,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纸片、塑料条、木条、金属条和瓷片等材料, 让学生通过实验, 探究其吸水性能, 教师原来是准备让学生比较纸片、塑料、木头、金属和瓷的吸水性, 但提供给学生的瓷片一面是瓷, 一面是陶, 一个小组的同学在瓷片的两面都做了实验, 发现滴在陶上面的水很快就被吸干了, 学生已经发现问题, 但教师却限制了学生, 只让学生在瓷的一面做实验, 这很遗憾, 学生的探究仍然脱离不了教师的“预设”。这时, 教师如果抓住契机, 因势利导,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比较一下, 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材料吸水性强, 有的较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不难发现, 材料的吸水性能与材料的结构有关, 粗糙、有缝隙的吸水性较强, 光滑、无缝隙的弱。这样,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 自主发现并解决了问题, 探究变得真实有效, 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课堂教学质量也就得到了提高。所以, 教师要注意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会在探究中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 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
三、教师要少干预, 多指导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中,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尽可能做到少干预、多指导。如上例“它们吸水吗”中, 当学生发现瓷片的两面吸水性能不一样时, 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发现二者在结构上的不同, 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有“疑”的地方进行指导, 但却不可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甚至包办代替。例如, 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金属、塑料、木头三类材料制成的物品, 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当学生的猜测出现分歧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然而,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则不放心学生,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进行干预, 甚至先往水缸里放哪种材料、怎么放, 都要干预、演示, 这实际上已不是学生在探究, 而是教师在做、在教, 学生丧失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探究仅仅流于一种形式。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少干预, 多指导,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体。
四、探究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 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所以, 教师在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时, 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利用他们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 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并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如“它们吸水吗”一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 当桌子上有了水渍, 我们通常会用纸巾、抹布去擦, 而不会用塑料去擦, “运动与摩擦力”一课, 学生都熟知, 现实生活中, 汽车轮胎的底部总是凹凸不平的, 我们穿的鞋子, 鞋底也有着各种各样凹凸不平的纹路, 而溜冰鞋的鞋底则是光滑的,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学生在开门、拧水管、梳头等的时候, 都不同程度的感受过静电现象, 等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这些知识和经验, 就能够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大自然中有的东西易吸水、有的不易?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什么是静电?为什么会产生静电?”迫切的想要一探究竟, 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就会积极地去动脑、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 教师一方面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 帮助其建立起学习科学的“前概念”, 一方面又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
总之, 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和探究的主体, 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正如科学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 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内化形成, 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就告诉我们, 小学科学主要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 探究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 但不能取代学生在科学学习、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过多的干预、甚至包办代替, 只会扼杀学生的聪明才智, 不利于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 才能有效的避免科学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简讯
《规划纲要》将用制度保证中小学生减负
孩子的书包为何这么沉?面对家长日益高涨的减负呼声, 《教育规划纲要》将通过“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等方式, 为中小学生减负。
在具体操作上,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调整教材内容, 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孩子是人,他们生而为人。”这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夏洛特·梅森的观点,她一再地强调,将孩子当人看待,尊重孩子,是好的教育的根基和出发点。但如此简单的道理,我们却很难践行。
因为,我们受传统的“尊老爱幼”的思想影响。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本来就是爱孩子的,而孩子本来也应该尊重我。这话听起来不错,但是我们忘记了爱的前提是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需求,爱不是把我认为好的东西给你。强扭的瓜不甜, 强塞给人的东西也是贬值的。
孩子偏食,确实不好。我们当然有必要诚恳地和孩子讲清楚偏食对身体的危害,并鼓励他克服这个困难,和他约定试试他不爱吃的菜。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可以在开饭和孩子会心一笑,为他打气。而不是一上饭桌就批评教育,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孩子,你受得了吗?即使孩子还是做不到,家长也要尊重他的做不到。你是他爸妈,不是他势利的老板,尊重他、爱他、包容他,给他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有时候,不尊重还会导致我们过于轻视孩子,认为他们缺乏能力做这做那,所以总是非常照顾他们,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的自由以及相应的生活能力,也剥夺了他们内在的责任感萌发的机会;有时候我们又过于看重孩子,让他们成为家庭和生活的中心,无条件地顺应孩子,使他们形成自私独断的性格。
缺乏一种基于健康人格和自尊的对孩子的尊重,最终会导致孩子的低自尊和缺乏自信;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要用多年的时间才能重塑自信和自尊,有些甚至会终身为此所苦,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的朋友中并不鲜见。
有一项这样的实验:试验者将一幢建筑的一扇窗砸破,很快,这幢建筑所有的窗户都被路人砸破了——尊严就像这些窗户,当我们或过于轻视孩子,或过于看重孩子时,我们都在打破他们尊严的窗;这样的破坏会像滚雪球那样,带来更多的破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容易放弃的、缺乏自信和自尊的人。
德是怎样行成的呢?德的行成主要是从二个方面而来,一是天生的有德之人,有的人生来就很本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不干伤天害理的事儿,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损人利已,打死他也不说会说假干坏事;二是后天教养行成的有德之人,因长期受家庭的影响,见家长尊老敬幼,乐于助人做善事,时间长了,也就潜移默化,在家人的影响下,心变好了,人也善了,当然,也有社会和单位的教育培养,懂得了做人就要做好人,做人就要做品德高尚的人,可见,德也是会教化的,好的环境、好的氛围是造化德的重要因素。
从德的行成来看,可以说,德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学习教育养成的。不过,这世上也有天生无德的小人,本性不改,一肚子坏水,损人利已,心狠毒辣,生就一副坏德性。德的培养和养成比学习知识提高业务技能要难得多,因为学习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没有疑惑的,谁都知道这年头,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只有上了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用,这个道理谁都懂,且大多都在积极践行,只是有少数人智商不高,或贪玩本性学不进而已,只好打了退堂鼓。而对道德的认同就不同了,人们对道德的认识是有非议的.。首先,不少人压根儿就不认同道德二字,有人说:“道德”能值几个钱,能当饭吃么?其次,现实中做老实人吃亏,滑头人吃香的现象还时处可见;再次,品德虽说也是资本,但还是不如学业务技能来得快,打道德这张品牌实在是太难。正是这般,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当下,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不少人自然选择了一条快捷之道,这就是“先做事,后做人。”
不重德字,是受社会现实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的干部提拔过多、过快就是重要方面,每年除了正常提拔干部外,还有突出性提拔,据载,每年有20至30万贪官落马,自然倒了多少官就要提拔多少;再则,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对官员的问责制,只要单位出现了事故,就会有人离职和降职,每年问责下台的也不是小数字;再则,地方和单位改革也会提拔不少官,有句话说得好,改革,就是提干。某地方改革,提拔了大量的干部,有人笑话称:“会说中国话的人都提了。”
众所周知,我们这个国度里提干,用人是以德为先,由于干部提得多、过快,只能是矮子里面拔长子,哪管有德无德呢?急需用人,难免会乱点鸳鸯谱,使无德之人得以重用,正是这样,有人认为,德不德无所谓,不是无德的人也提拔了么?这确实也是一种导向,成为某种现实。
可见,选拔德的干部关键是要成熟一个提拔一个,德字要成为一个硬性标准,就像说发展党员那样,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提拔也是如此。可提拔过多,等米下锅,只好将德字放在一边。
【让家长成为真正的老师】推荐阅读:
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人06-17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魏书生)10-10
让文化成为学校的灵魂10-25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06-29
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06-30
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07-04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07-10
让书籍成为你最好的朋友07-15
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09-29
让工作成为快乐的源泉发言稿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