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室图书目录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咨询室图书目录(精选8篇)

心理咨询室图书目录 篇1

A 心理辅导中心基础设施 A-1 教育保障 A-1-1 教育理念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A-1-2 组织管理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 A-2 环境建设 A-2-1 办公接待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咨询工作制度 A-3 队伍建设 A-3-1 人员配备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咨询师统计表 B 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 B-1 心理辅导 B-1-1 心理咨询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咨询室值班表 B-1-2 成长记录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咨询成长记录袋 B-1-3 危机干预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B-1-4 及时转介 暂未出现需转介的案例 B-2 课程实施 B-2-1 课堂教学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计划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进度计划表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记录表 合肥市兴海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听课记录表 B-3教科研 B-3-1 加强教研

心理咨询室图书目录 篇2

2010年3月最新数据显示, 现行销售的图书中存在多种缺陷, 《现代汉语大字典》的差错率是万分之十三, 随机检查的102种图书中, 有14家出版单位的24种图书被认定为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26.1%, 近年来, 图书编校质量下滑明显。《咬文嚼字》曾公布数据, 他们检查了382种出版物, 合格率不足20%, 差错率最高的达到万分之二十二。一位读者购到《王力汉语散论》, 版权页上两次出现的书名竟为“王力语文散论”, 而封面、扉页和勒口上明明印着“王力汉语散论”。该套书的第一本《龙虫并雕斋琐语》, 其版权页上CIP数据中的书名竟为“龙虫并雕琐语”。某省级出版社出版的文集, 竟然在短短2000多字的前言中, 出现17处错误, 被读者称作“一起严重的图书质量事故”。有些较真的读者对所买图书的编校质量忍无可忍, 甚至将出版社告上法庭。这些都对所有出版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已刻不容缓。

2011年2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一版头条报道, 新创办外语期刊质检合格率仅46%, 试想这么多不合格的出版物流入市场, 会是什么后果。由此也可以看出期刊的编校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因素分析

读者认为, 图书作者和编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出现这些差错, 让人大跌眼镜。凡事都是事出有因, 有因便有果, 有果便有因。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这里只探讨编校人员的心理因素, 以期找到病因, 对症下药。

出版社和杂志社方面的心理分析。过去, 出版社和杂志社由国家全供, 生产什么, 怎么生产, 能否销售, 这些都不需要多考虑。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酒不香也不怕巷子深。现在真正进入市场以后, 经济指标成了风向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出版社和杂志社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追求经济利益, 追求高效率, 经济利益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编校质量则被排在了末位。如果说效益是大餐, 质量就是大餐的作料。急功近利是出版社心态变化的具体反应。

这种心态反应在工作上就是成本第一。印刷可以打折, 编辑水平可以打折, 校对水平可以打折。出版范围可以无限扩大, 出版周期可以无限缩短, 编的次数可以减少, 校的次数可以减少, 审的次数可以减少。精耕细作, 只是一个传说。

这种心态反应在管理上就是随意性大。什么规章, 什么章程, 什么规范, 全都为经济利益让步。因为管理不到位, 差错在所难免, 甚至还会出现政治性差错和一些低级差错, 误人误己。

编校人员的心理分析。得过且过心理。现在, 很多出版社杂志社招人很随意, 注重文凭, 不注重水平。招来的人不实用, 语言文字修养功底不够扎实, 工资待遇低。这些人没有以社为家的精神, 不愿意在专业上下大工夫,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甚至连钟也懒得撞, 混日子思想明显。缺乏对读者负责的精神, 不把差错当回事, 而且还总不停地为失败找理由。

侥幸心理。缺乏必要的专业分工, 不少出版社并不具备出版相应图书的专业编辑人才。因为专业不过硬, 工作上有侥幸心理, 总想着万一不出事呢, 而不是想着万一出事了呢?隔行如隔山, 什么时候都是这样。

扯皮推诿。编辑职责后移, 加工普遍粗放。因为侥幸, 所以总想着后面还有把关的, 编辑想着有校对把关, 有一审二审三审人员兜底, 编校稿子不认真。出了问题互相推脱责任。校对力量如果薄弱, 最后防线将濒临“失守”。

缺乏毅力。有些人各方面素质都不错, 编校也很认真, 可虎头蛇尾, 不能坚持到底, 一打盹就出错。

对策探究

调适管理心理。“无错不成书”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新闻出版总署先后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并从1993年开始, 不间断地对全国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 效果是明显的。一些地方也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广东首推图书编校质量排行榜, 对省内图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保障作用。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根本,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围环境再好, 单位不重视, 也没有用。因此, 作为出版单位负责人, 要对管理心理进行调适, 首先思想上要重视, 其次要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 并落到实处。不仅要有部门规章, 还要有流程规章, 不同环节的工作人员应该强化规范意识。管理上去了, 不愁质量上不去。

调适审查心理。有些出版社在图书策划上下工夫大, 在编校上下工夫大, 但在审查上却不重视。或者有一审、二审、三审, 但是二审、三审都是走过场, 大多数人不下工夫进行二审、三审。尤其是一些出版社在审查上偷工减料, 虽然也审查了, 但审查人员不达标, 有的是职称不够, 有的是有职务没有对应的职称, 人员“打折”了, 图书质量也会打折。要想提高编校质量, 就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度, 并不折不扣。有人提出“可以把提高编辑审读报告的质量作为落实编辑‘三审制’、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突破口, 定期抽查图书发稿资料, 定期公布抽查结果, 对写出优秀审读意见的编辑进行表彰和奖励, 发挥其示范作用, 调动广大编辑的积极性”。这种办法不错。

调适人员心理。具体做事的是人, 人是命令的执行者, 解决了人的问题, 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加强编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有奉献精神, 甘为人梯, 愿意出精品、多出精品。自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高标准严要求, 争当行业标兵。思想是业务的保证, 思想上去了, 业务才有可能上去。

严格把关, 严格准入制度。现在高学历的人满天飞,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 挖到篮里就是菜有两个坏处:一是人员不实用, 缺乏针对性;二是误人子弟, 耽误了被聘人员的前程。只有从源头上保证了编校人员的素质, 才能为提高编校质量打下基础。注意录用人员的年龄搭配和知识结构搭配, 不留缺口、不留断层、不留知识盲区。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编校人员进行培训, 尤其是对那些刚入行的新人, 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培训要有计划性, 把培训和考核结合起来, 合格的用, 不合格的淘汰或让他们继续学习。培训可以在单位内部进行, 老带新, 上带下, 先进带落后。也可以在单位外进行, 派人员参加相关的学习, 包括政治方面和业务方面的。如果能与有关院校合作培训和开发人力资源就更好了。编校人员的知识面扩大了, 综合水平提高了, 就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有些人业务不错, 但基础不太好。在一些不太熟的字词使用方面常常出错。如错用形近字或同音字。下列例子中括号内的为正确用法:一滩血 (一摊血) 、战战惊惊 (战战兢兢) 、惮精竭虑 (殚精竭虑) 、心无旁鹜 (心无旁骛) 、慰籍 (慰藉) 、耄耄 (耄耋) 、颖河 (颍河) 、帐棚 (帐篷) 、沉缅 (沉湎) 、金壁辉煌 (金碧辉煌) 、四不象 (四不像) 、秸杆 (秸秆) , 似是而非, 用错了也不容易发现。对异形词的规范使用重视不够, 甚至有时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还有的使用已经废止的简化字。分不清“的”“地”“得”的用法, 尤其是近年常变化的一些字词, 容易用错, 不容易分辨。如登陆 (登录) 、假帐 (假账) 等。有专门的书籍讲授这方面的内容, 通过认真学习, 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养成好习惯。没有习惯不成方圆。凡超出出版分工范围的出版物, 在上报选题时, 应同时上报具备该选题相对应资质的责任编辑、责任校对人员简况。责编不能担任自己所编稿件的责任校对。使用外编、外校, 领导班子应有专人分管。

把握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比如笔者就买到了这样一本引进版图书, 有一家出版社从德国引进了彩图版《安徒生童话》 (平装) ,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 发现文图不符, 很漂亮的彩图和文章描述的内容大相径庭, 作为编辑, 我决心找出问题的症结, 通过一一对照原文, 发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大错误, 在原版书中篇名是Ole Luk觟ie, 应该译成《梦神》, 可这本书却错译成《守塔人奥列》, 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篇文章。因为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有《安徒生童话》现成的全中文译文, 责任编辑不看文章的具体内容, 就采用拿来主义, 于是出现大问题, 真是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编辑互相配合。编辑之间互相检查, 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 同时可以发现编辑的视觉和文字盲区。比如:在编辑《中国少儿科学小说选》这套书的时候, 我们就进行了编辑之间的互查, 我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一是同样的书眉而字体大小不一, 二是文中的序号衔接不上, 三是有些错字编辑本身就不认为是错。像“偏狭”应该是“褊狭”、“兑水”应该是“对水”、“返身”应该为“反身”等。

心理自助图书市场需求大、热点少 篇3

市场需求与图书出版日益增长

面对庞大的潜在需求,不少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心理自助图书。为了走进读者,这些书籍在编创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你为什么活得累》自称是读者心灵的朋友,讲述了关于压抑的心理学,系统阐述了压力的自我检测以及排除压力的方式等内容。《拯救心灵》则从人们的内心出发,教人们怎样击败悲伤、失望,正确对待痛苦,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不再疲惫》是为那些处于体力透支、身心疲惫,压力过大状态下的现代人特别编写的一本小书。劝诫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转变生活观念,放慢生活的节奏,从容地赢得生活。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当代青少年也常常会在学习、生活、升学、就业、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问题。蓝天出版社的《顺顺利利的成年》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内涵入手,着眼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常见心理问题进行阐述,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人际交往、青年人恋爱与性、个性优化、情绪调控、挫折应对、青年心理障碍等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洞察职业世界的能力入手,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探讨了就业实践所需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

2006年六城市书业报告显示,女性读书人数逐年上升,2006年女性读者人数首次超过男性3.8%。现代女性正处在“多元化角色”的时代,女性心理自助图书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心有千千结:解读白领都市人的烦恼》(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精选了近百个白领女性在工作事业中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案例进行分析,并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女性心理枕边书》(新世界出版社)、《苹果女人》(北京文艺出版社)则把视点投向了女性爱情、婚姻、家庭的动荡,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模糊驳杂的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家庭和爱情是所有女性的软肋。她们的迷茫、伤痛需要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因而那些能够精准地把握女性情感世界的节奏纹理,并能娴熟地用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心理自助作品,就一定会受到女性读者的欢迎。

现在,中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出版社也不断推出老年心理自助图书。《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询》(金盾出版社)全方位详尽介绍了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精神问题及各种复杂情况下的护理和治疗方法,同时提供了老年人心理、精神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方案。上海译文出版社从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走出抑郁症:老年人精神康复指导手册》一书。该书作者米勒博士与协诺博士均为老年精神病学专家,在书中,他们对过去20年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为读者提供了目前人们所掌握的有关该重要课题的最新资料。

心理自助图书难以火爆的原因

近年来有不少较好的心理自助图书上市,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心理科普图书市场并不火爆,真正成为热点的心理自助图书还不多见。一面是出版人普遍认同的庞大市场需求,另一面却是并不热烈的市场反应,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落差呢?

心理科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人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没有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人们生理上得了什么病,会主动地求医问药,而心理上的障碍和疾病则往往被忽视。

心理自助图书内容上存在欠缺。减轻心理压力的根本,是使人们的注意力得到转移,可一些心理自助读物恰恰缺乏对此类“原理”的深入介绍。只是提供一些行为调整方法,缺乏根源分析,因此对解决心理问题提供的帮助就极为有限。另外,心理自助图书有学院化和教材化倾向,一些心理学研究人员潜心于专业心理学图书的写作,他们写出的书在学术上也许有很高的价值,但是普通读者看不懂,可谓曲高和寡,当然就不会有很好的销售业绩。

心理自助图书亟待本土化。 几年前,三联书店“心理励志”丛书的陆续推出开创了引进版图书在这个市场唱主角的先河,这些年《心灵鸡汤》、希尔·拿破仑的《成功法则》先后在畅销书榜上占据了显著位置。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同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不同文化产生的焦虑可能会非常不同,有不同的压抑和释放机制,自我认同的方式也不同,如果不辨析文明的差异,套用相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起不到应用作用。

职业心理学演示稿1—1目录 篇4

1幻1扉页

幻2《职业心理学》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应用心理学科,主要介绍职业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职业意识与职业价值观、职业素质结构的分析、职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心理选拔和心理测验的使用、职业选择的策略和面试的技巧、职业目标的确立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进行职业指导与职业心理咨询的方法等。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有助于他们在步入社会以后,能适应市场的竞争,经过求职、转岗、再求职,不断追求与探索,最终达到人——职的最佳匹配,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自我实现。

幻3参考书

(一)《职业实践的方向》:丹尼尔˙尼尔森、菲利浦˙希克斯著,McGraw—Hill有限公司,1981年。

本书对如何制定职业计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以及掌握求职应聘的技巧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然以西方社会的职业生活为背景,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幻4参考书

(二)《择业指导概论》:朱启臻等编著,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

本书介绍了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动方面的有关问题,包括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及应当注意某些问题。

幻5参考书

(三)《青年职业指导》:缪克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

本书介绍了青年人的职业指导与职业选择方面应当了解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

幻6参考书

(四)《中学的职业指导》:金一鸣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本书虽然主要介绍中学的职业指导,但是它所介绍的职业指导理论和职业选择决策方面的知识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幻7参考书

(五)《职业分类介绍》:张树桂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本书详细介绍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各类职业对从事者的素质要求。此外,本书后附有三个非标准化的自评量表,可以用来测量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

职业心理与职业素质

幻81、教学目标

学生能了解评价社会职业的主要标准及某些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重点难点

(1)职业评价的一般标准

(2)职业素质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

(3)职业素质的发展性与可变性特点

幻9职业意识与职业价值观

1、职业意识

(1)职业意识的涵义

(2)职业意识的形成2、职业价值观

(1)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2)职业评价的一般标准

①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②职业的收入和福利条件

③职业的个人条件适应性

④职业对发挥个人才能的可能性

⑤职业的工作条件和劳动强度

⑥职业岗位的人际关系类型

⑦职业的地域因素

⑧职业的社会需求

幻10职业素质与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1、职业素质

(1)职业素质的涵义

(2)职业素质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

(3)职业素质具有发展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2、几种主要职业岗位所需的心理素质

幻11从事教师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

1、人格特征

(1)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2)对学生充满热情和同情心

(3)理解和体谅学生

(4)办事公开、公正

(5)有耐心,不发脾气

(6)善于鼓励学生

(7)有幽默感

(8)教学方法好

2、职业能力

(1)思维能力

(2)口头言语表达能力

(3)组织和管理能力

(4)观察能力

(5)记忆能力

(6)想象力和创造力

(7)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

幻12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

1、对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强烈的爱好和浓厚的兴趣;

2、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好奇心;

4、善于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5、具有百折不饶的坚韧性格和忘我的工作热情;

6、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7、应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或翻译专业 外文书刊;

8、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能清晰准确地进行口头的 学术交流;

9、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精 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幻13从事公务员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

1、语言文字能力

2、数理知识

3、逻辑思维能力

4、行政决策能力

5、人际交往能力

幻14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

1、政策水平

2、决策能力

3、用人授权能力

4、组织能力

5、分析综合能力

6、创新能力

7、口头表达能力

8、协调能力

9、应变能力

心理咨询室图书目录 篇5

一本帮我们探索爱之本质的图书,书中处处都流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教会我们如何过上宁静而心灵富足的生活,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独立、如何拥有同理心。当然,归根结底,它是在帮助我们变得成熟。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2《改变,从心开始: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 作者:【荷】罗伊•马丁纳 译者:胡因梦

马丁纳是身心平衡的修习者,他努力寻找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连接点,以帮助情绪恢复平衡。人类的天性是具有多重面性的,因此我们可以挖掘一些心灵平衡的技巧,以帮助我们自己去管理情绪、是身体与心理达到健康的平衡状态。

“每当我们觉得某些事不能再为我们效劳,而开始考虑新的行动或途径时,第一步就是要回归静默,联结内心的感觉。在静默中我们可能会触及内心的恐惧,这时要接纳它们,并认清这么做是在帮助自己,然后立即放下它们。在转换的阶段,我们需要对自己有耐心一点,并欣然接受转换到另一个层次时所觉察到的不安感。”

3《真实的幸福》 作者:【美】马丁•塞利格曼 译者:洪兰

这是塞利格曼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提升幸福感的课程。数百年来,心理学将关注点都放在了精神学科,而忽视了生命最本质的快乐与意义;高速发展的社会让我们得到了极大的物质满足,却感受不到幸福,如何用幸福斟满人生,如何在婚姻、职场、家庭中获得幸福?如何才能永远幸福,又在哪里能找到幸福?塞利格曼会告诉你关于幸福的一切。“从这一天开始,不论好坏、贫富、生病或是健康我都会爱你,珍惜你,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也许这就是最幸福的婚姻。

4《对生命说是》作者:【澳】阿南朵 译者:翠思

对自己的身体说“是”,对危机中的关系说“是”,对情绪说“是”,对改变和不安全感说“是”,对你的习惯和模式说“是”,对残疾、疾病、死亡和生命说“是”……我们的内心都试图将一切变得完美,有意无意的我们会谴责自己或者他人,于是说“是”变得十分困难。作者希望我们能够对生命所遇到的任何状况说“是”,实际上这是和生命一起流动的体现,是面对与接纳,是责任与担当。

5《新世界:灵性的觉悟》作者:【德】艾克哈特•托尔 译者:张德芬

心理咨询室图书目录 篇6

招生院系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招生专业(专业代码)

基础心理学(040201)

招生人数

全日制:11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实验心理学 02(全日制)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03(全日制)应用认知心理学 04(全日制)社会认知与人格心理学 05(全日制)行为机制分析与应用 06(全日制)社会认知心理学 07(全日制)情绪心理学 08(全日制)优秀人才心理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

初试范围

教育部统一命题,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

复试范围

1.心理学专业综合(笔试)。参考书目:《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考察考生掌握所报考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并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相应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试)。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包括能听懂外语问题,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用外语阐述与专业相关的问题)。"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基础心理学 专业简介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概 况

基础心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1人。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实验心理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认知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原理与行为机制的分析应用等。目前本专业所在系所已建立ERP实验室、眼动研究实验室、视觉认知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等。

主要研究方向

01 实验心理学 02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03 应用认知心理学 04社会认知与人格心理学 05 行为机制分析与应用 06 社会认知心理学 07 情绪心理学 08 进化心理学 09优秀人才心理学

主要导师【适用2018年招生】

胡谊 李林 邵志芳 熊哲宏 张卫东 梁宁建 王艳梅 郭秀艳 李先春

专业课程

高级心理统计、基础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基础心理学概论、基础心理学研究进展、心理学科学研究思维与写作、艺术与审美行为机制分析、应用认知心理学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毕业生大多在各级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等就职和工作。

专业希望招收具有何种专业背景的考生

心理学、生物学、教育学、计算机、数学及统计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考生。

图书馆读者服务心理浅析 篇7

笔者作为高校图书馆流通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一直以“读者至上”的原则服务读者, 用礼貌的语言对待读者, 用所学专业去引导读者的阅读。直至近期, 一名研究生学生给我发短信, 说我工作严谨认真, 却太过严肃, 令人觉得冷漠。这让我陷入了思考, 为什么读者和馆员之间会有反差如此强烈的感受呢?我想可以从自己由读者向一个图书馆工作者转变的过程中, 试从心理角度对读者和馆员的行为和想法差异进行分析。

二、读者服务中产生冲突的双方心理浅析

(一) 读者心理

1. 畏惧心理。

高校图书馆的学生一般都是青年学生, 他们存在着畏惧、羞怯和焦急的心理, 这是一种使用图书馆的心理障碍。有这种焦虑的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会认为别人的效率高, 自己无所适从, 不能胜任。他们对图书馆安静的气氛, 人员的“严肃”神态, 会在心理上产生压抑感, 进而产生对借还书和工作人员的畏惧。

2. 方便心理。

大多数学生读者还会存在求快求易的心理, 即希望用最短时间、花最少力气、做最小努力, 就能达到目的, 这就是所谓的最小努力原则, 当然这是人的本能。因此, 就会有读者不愿意自己检索书目, 而希望工作人员帮其找书或者怕麻烦不愿意存放书包等等现象。当读者的需求和意愿落空时, 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 产生对图书馆不愉快的心理体验。

3. 求全求新心理。

读者的求全心理, 就是指读者总是希望图书馆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 在阅读文献信息时应有尽有, 特别希望咨询机构尽可能完整地提供他们所涉及的或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内的各种信息。而求新心理是指读者在文献特色与信息来源的选择上, 以追求信息内容新为主。当图书馆的服务不能满足读者的这种心理时, 读者自然会对图书馆产生失望的情绪。

4. 违章心理。

有的学生读者还会产生焦躁心理, 常担心自己的书包被偷, 担心时间不够, 在查找书目时会出现盲目地乱翻, 对文献不加爱惜, 书取下后, 到处乱放, 不归还原位。另外还有少数读者会产生利己心理, 对某些书刊爱不释手, 窃书、撕页、无故延期还书等等, 影响了其他读者的使用, 降低了图书的流通率。这当然是与图书馆的管理规章制度相违背的。

(二) 馆员心理

1. 教育者的“权威”心理。

无可厚非的, 图书馆确实是具有教育功能, 但是这一职能的实现是以馆员付出高质量的服务为基础的。如果图书馆员不分场合的充当教育者, 如读者不会利用图书馆, 不清楚图书馆的规章制度, 就必须指导他们看什么书, 做什么, 不做什么等。这种情况往往会让读者觉得工作人员不信任自己, 从而导致读者与馆员之间的对立与排斥。

2. 消极心理。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是一项细致又单调的工作, 每天接待大量各种类型的读者, 接受各种咨询, 这很容易让图书馆员产生职业倦怠感, 从而对工作对读者产生消极的态度。表现在服务中就是对读者面无表情、态度冷淡甚至不耐烦。从心理学角度看, 人与人最初的交往是直接的观察对方的表情特征, 图书馆员的表情可以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心情, 消极的服务态度也会使读者心有余悸, 甚至对图书馆产生阴影, 敬而远之。

三、适应读者心理需求, 做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有调查表明, 一个读者只是把他享受借阅服务的美好经历告诉给3个人, 而却把不满意的经历至少告诉11人。故而图书馆要提高读者满意度, 赢得读者, 就应该从读者的心理角度出发, 站在读者的立场上, 融洽馆员与读者的关系, 改进读者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1.创造恬静舒适的借阅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能起到诱导作用, 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应创造恬静舒适的借阅环境, 让读者一进馆就能感到知识殿堂雅致、亲切的氛围, 从而避免、缓解或消除读者负面心理情绪的滋生, 像阅读中产生的心理疲惫感或找不到所需的图书馆资料而产生的烦躁心理等, 使读者心情舒畅。进而激发进取的信心和热情,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阅读辅导和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学生读者利用图书馆时产生的焦虑和担心心理, 也来源于对图书馆的陌生和自己利用图书馆时的不自信, 而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工作来辅导读者利用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课、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加强导读工作、印发各种宣传单和小册子, 此外馆舍之内安放的导示牌也应清楚明了。如此, 多种途径向新生读者介绍图书馆概况, 图书馆规则、制度, 馆藏体系及布局, 介绍各服务窗口的服务项目、借阅规则, 使他们掌握利用图书馆的常识, 能够在利用图书馆时做到了然于胸, 自然会避免畏惧焦躁的心理。

3.学会互相尊重和信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是良好关系的核心。读者来到图书馆是相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能够满足他们学习、研究或娱乐的需要。所以工作人员也要信任读者, 相信学生读者来图书馆的纯正目的是为了利用文献资料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并且他们有能力正确利用图书馆。有了这种信任感, 才能使读者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也能有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和读者的学习。

4.换位思考, 缩小心理差距。在读者服务中, 学生读者与图书馆员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 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有时会因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不同, 从而产生歧义。当工作人员设身处地地从学员读者的角度看问题, 就会发现他们的一些行为包括失礼、急躁或过失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与读者的摩擦, 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质量。此外, 当图书馆不能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时, 图书馆员也应该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减轻或补偿读者的失望心理, 换位思考就能体谅读者的心情, 从而避免不良后果。

5.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读者。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 消极的情绪则影响工作与学习。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更是需要这种热情的、积极的情绪, 热爱自己的工作, 热爱读者。有了这种积极热情, 工作人员就会一心为读者, 把为读者服务看成自己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也会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为读者提供优质上乘的服务。

总之, 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读者至上”, 为读者服务, 如果图书馆员把重点放在怎样把书管理好, 如何使书架不乱摆, 那就背离了工作的本质, 也就体现不出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了。流通服务要真正做到是以人为本, 读者第一, 就要让读者在被服务的过程中始终保有愉悦、满意的心理。只有切实了解读者的心理, 做好为读者服务的一切工作, 才能获得读者对图书馆的肯定, 也才能体现图书馆员和图书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群.从心理学视角看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2) :48-49.

[2]胡桂珍.读者心理与图书馆工作[J].贵图学刊, 2006, (3) .

[3]侯荣理.图书馆读者服务心理探微[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2006, (3) .

我国心理学图书市场分析及对策 篇8

在我国,与别的学科相比,心理学显得“势单力薄”。在发达国家,每10万人中有500名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能达到100名,而在中国每10万人中只有3名。时下,冠以“心理学”的书卖得热闹。这从一定意义上也说明心理学界的冷清。

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點。体现在出版行业,“心理学”图书——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出版量都非常巨大。目前,图书市场上有关心理学的书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纯理论的著作,其中包括教材;二是理论加个案,这类书相对通俗;第三类则通篇是实例,此类图书品种最多,也销售得最好。其中,引进版的心理学图书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最近某知名网站推荐的300本心理学图书中,引进版图书也占了70%以上的品种。墙里的花难道就不红吗?我们身边没有好选题吗?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分析引进版图书热销原因,首先因为引进版都是从世界范围内选书,所被选中的大都是上品、精品;其二,外国作者的思维方式也与中国作家不同,他们的作品往往内容精练、更实用,表现在心理学著作上是更人性化,制作也更精良,设计也更新颖,图文并茂,其中有些图片还是难得的珍品。而且,引进出版国外已有的心理学学术成果,也是一个常规的出版行为。近年来,一些出版社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心理学学术著作,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等等。但遗憾的是,心理学领域的著作引进却始终未能像经济学领域的引进著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如经济学方面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种经得起考验的学术著作,在心理学著作出版方面还是空白。上世纪80年代的“弗洛伊德热”更多地表现为对国内文学、艺术甚至历史研究的影响,而于心理学界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自19世纪末始,国外的心理学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个案上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引进的书以应用性强的为多,一般都有大量翔实生动的实例。如社科出版社的“心理与人生丛书”、轻工出版社的“心理学丛书”和“新向导丛书”等。在译介内容的选择上,国内出版者常常跟从国外热点,比如因受福柯等年鉴学派学者影响而颇为热门的精神病研究,在国内译介书中也是热点,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实际是猎奇心态大于实际应用。此外。我国出版界在对引进版图书趋之若鹜的同时,还存在一种懒惰的拿来主义。对译文的准确性把关不严,对原作影响力把握不清,对其卖点侧重其在国外多么畅销的雷同噱头,以引进版为金字招牌而消化不良。许多译作因为译者对原作理解不透,译文让人不知所云,甚至连心理学专业人员都理解不了。

分析目前我国本土作家心理学方面的图书,会发现题材大部分集中在临床心理学这个领域。比如李心天、陈仲庚、岳文浩、龚耀先等老一辈心理学家,出版了《变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验》等著作,这些专家的专著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心理学教育和研究普及做出了贡献。后来的胡佩城、钱明怡、杨凤池、李凌江等中年作家也在临床心理学研究和科研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出版了一大批有关著作,比如《心理治疗》、《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健康心理学》等优秀作品。

但是,我们的一些作者。抓住人们面对心理压力时普遍希望通过简便快捷的途径解决的需求特点,拼凑了许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学著作,使不少心理学图书变成了所谓的江湖术士的“万金油”。这类书内容雷同,几乎面面俱到,婚姻、工作、教育凡常人能遇见的事都扯上几句,举一堆例子,摆出一通模棱两可的说教。连一些生活经验也都堂而皇之地冠以“心理学”之名登场,心理学等同于“处世学”。有的书还以市侩、庸俗的处世之道冒充心理学,公然教读者一些所谓的“高招”:“说服有时要用金钱”、“强者装弱者,越装越红火”、“利用对方的弱点进行说服”,在这些“弱点”中包括金钱、名誉、兴趣甚至贪色等等,其实起到的是不良的引导作用。当然,其中也有比较好的图书,如商务国际的“心理透视丛书”,远方出版社的《心理咨询个案录》。其他如女性心理、忧郁心理、自杀心理等专门领域也都有相关图书出版。

心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而不仅仅是常人理解的“心理学就是给人解决心理问题”,它可以广泛运用于企业的人才选拔、广告创意、学校教育等各个领域。当然与普通人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心理卫生这一块。

解开人们的心上结是心理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出版界同样也肩负着这一责任。首先编辑应参与经营活动,从中了解市场,反馈信息,把握市场动向,从而优化选题结构,编辑出适销对路的书籍。另外,编辑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选题策划的成功与否。在图书选题策划的过程中,作为编审学术作品的编辑,其专业水平一定要高。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在组织选题、编辑加工稿件、指导和帮助作者提高稿件质量时得心应手,才能细致、具体地在作者立题和写作过程中给予高水平的把握。因此,编辑人员要针对工作需要,进行科研进修,力争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既“博”与“杂”,又“深”与“专”。但是,由于编辑人员并非专门的科研工作者,因此还要求编辑精通编辑业务技术,懂得编辑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专业地完成选题策划、联络沟通作者、编辑加工稿件等行为。

分析目前的心理学图书市场,面向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图书虽然市场容量有限,但非常稳定,实现微利、达到长销是不成问题的。而且,面对不同人群的准专业图书尚有不少空白点。目前,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和心理自助读物的市场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如果选题把握不好。失败的概率比较高。因此,在心理学图书出版上,我们应着力打造标志性的品牌丛书,以确立其在心理学界和普通读者中的影响力;把专业读者锁定为主攻方向,以专业图书出版为主;在“品牌”和“专业”的带动下,旁及不同层次的心理学图书如通俗读物的出版。 总之,我们要加强心理学领域的出版工作积极发挥出版的导向功能,推动形成“多出原创书、多写原创书、多读原创书”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引进真正优秀的国外著作,把心理学领域的出版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上一篇:高三作文导写教案下一篇:武林外传电影版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