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调查报告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调查报告(精选10篇)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调查报告 篇1

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调研

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

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调研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

1.调查概述

1.1 调查背景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标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五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那么作为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又如何呢?作为****大学的一名农村学子,在学校的倡导下,我在****展开了调查,以了解普通老百姓心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1.2 调查目的此次调研的目的是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了解来自最基层人民的心声,从而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适当的建议,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出一份力。

1.了解当地人民经常参与的文化活动。

2.了解当地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

3.了解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对村民的影响程度。

4.了解村民对文化建设事业未来发展的构想。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由本人随机选择村民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达100%;

3.调查结果分析

3.1对村级干部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部分

所在村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村是一个行政面积较小(19平方公里)的平原农村,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为5000元左右,有点偏低,收入来源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农户数1229,人口8135,其中约10%外出务工,村民人均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下。

第二部分

文化建设状况:

据村长的问卷显示,该村的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只有祠堂、电影院和老年活动室各一个,没有图书室。村民们平时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主要为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烧香拜佛。至于村里举办的文化活动,只有一个村民农业技能培训,据村长透露,参加的人数还不多。该村的文化建设投入经费大概占该村总的财政支出的10%--30%,相对于该村的现状来看,这个支出额还是不小了。当谈及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时,村长表示,由于当地的特殊性,上级政策的可行性并不高,因此上级政府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作用并不明显,这受当地文化的限制,也受当地农民收入的限制,而且农村文化管理

体制也不完善。村长还表示,当地的业余文化活动最需要政府资金、物力的支持,而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似乎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村里的文艺性活动主要由农民自发组织,促进当地特色文化品牌化的发展过程中也由当地村民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当地的文化产业对当地产生的影响不深,但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至于当地潜在的文化产业,该村有尝试挖掘,不过效益不佳。而上级的政策中,也没有关于文化发展建设的,村里也没有。

基于以上村长的答复,我认为该村的文化建设还未受到上级和村级的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建设投资更是不足,村民们积极性也不佳。因此,该村村委应主动向上级提出要求,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该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

3.2 对部分村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构显示,有80%的村民的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下,年收入超过35000的只有3.3%,说明该村的经济水平还有待提高;文化程度基本都是初中,这说明该村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还有待提高;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和养殖业,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该村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村生产方式改进影响并不如意。

文化建设方面来说,只有20%不到的村民使用过村里的文化设施或参加文化活动。虽然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大多数村民都知道村里有这样的文化设施和活动,但因为没时间、没兴趣,绝大部分村民都不会去参加。其次最主要的原因是村干部和村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

就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来看,村里的文化设施建设还是比较完善的,说明政府部门以及村级干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同时也投注了非常大的金钱和精力下去。调查还显示,村民对于文化建设不了解、不清楚比例较高,达五分之一之多。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加强,村民对于本村的事务越来越重视,对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有越来越强烈,这从只有10%村民对于自己的文化生活满意度达到很满意就可得知。

在调查村民如何处理生活中,多数村民,还是非常贯彻和谐社会的理念的,对于盗窃、赌博、黄色文化、封建迷信是抱着厌恶的态度的,希望生活在和谐社会的。

据调查,本村90%的村民对于政府和共产党的政策是持支持态度的,并且非常关心社会新闻和政府腐败问题动向的。

4.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该村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不算太大,是由于存在的问题相当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政策落实由困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某些干部的官僚主义倾向严重,没有真正做到位村民服务

三)农村封建迷信思想还较为严重,邪教势力越演越烈,社会恶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四)高等教育发展不够,人才培养方式欠缺,发展后劲不足

五)受交通限制,经济发展的结构仍然比较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村民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同时要鼓励举报违规行为,确保政策的落实实施,促进全村发展。

2.对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消除干部的官僚作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3.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摒弃封建迷信,坚决取缔一切邪教组织,防止邪教势力蔓延,消除社会恶习,树立新风。

4.鼓励教育发展,培养人才,奖励大学生,同时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上学问题,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促进家乡发展。

5.发展交通运输,大力引进外资,合理的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调查报告 篇2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南宁市下辖的武鸣县、邕宁区部分乡镇的群众体育。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新农村体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阅关于新农村建设下广西乡镇体育的书刊、杂志以及目前所公布的数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利用空闲时间,在南宁市下辖的武鸣县双桥镇、城厢镇、邕宁区蒲庙镇和那楼镇等地点,共发放问卷640份,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03软件包对回收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西乡镇居民对体育活动的认识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全面发展功能的认识。[1]根据对广西新农村建设中乡镇群众体育的调查,其认识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对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

从表2可以看出,71.25%的乡镇居民对乡镇体育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干农活的效率;5.46%的乡镇居民认为身体没病时就无需参加体育锻炼;8.43%的乡镇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太浪费时间,耽误干活;认为体育活动是有钱人的事、是年轻人的事的分别占1.71%和5%;13.12%的乡镇居民认为平常干农活就是运动,无需再锻炼。可见,开展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但是仍有近1/3的乡镇居民对体育的认识明显不足,体育意识的淡薄和健身观念落后是制约乡镇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首要因素,这是我们宣传与提高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提高对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发动和组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人群。

2.1.2 对体育运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

从表3可以看出52.18%的乡镇居民认为健康、精力充沛的身体状况适合参与体育锻炼;44.06%的乡镇居民认为体质较弱的身体状况适合参与体育锻炼;12.43%的乡镇居民对体育运动与健康关系没有明显认识。2/3的乡镇居民已经对体育与健康关系有了明显认识,已经将体育运动与田间劳动明显区分开来,对加强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程度的影响有了认识。但仍有1/3的乡镇居民对体育运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较肤浅,重视程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镇群众体育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广大的乡镇居民相对城市人口受教育机会较少,文化素质的欠缺,致使他们对“体育意识”、“健康观念”产生淡漠感,这种思想已经成为阻碍乡镇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乡镇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2.2.1 体育活动的内容

从表4可以看出,乡镇举行竞赛的主要项目:篮球占60.31%;乒乓球占35.31%;抢花炮占22.81%;板鞋占19.84%;棋牌占27.50%;台球占17.65%;气排球占17.65%;其他项目占21.87%。可见,广西乡镇政府组织体育活动项目较为丰富,呈规律性。说明广西在新农村建设下开展乡镇群众体育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表5可以看出,受群众喜爱的主要项目:篮球占49.84%;乒乓球占45.15%;抢花炮占21.09%;板鞋占21.56%;棋牌占26.40%;台球占17.03%;气排球占34.53%;其他项目占22.50%。可见,竞赛组织者根据广西乡镇群众体育的特点与场地设施情况开展竞赛,篮球与乒乓球的普及性与受欢迎程度较高,所以开展竞赛的次数与受群众喜爱的程度较高。受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的影响,民族体育项目在乡镇群众中也受到青睐。

2.2.2 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目前,广西乡镇群众大多没有参加有组织的锻炼群体,主要是以个体或不固定的小群体锻炼为主,主要形式有:锻炼小组、老年体协、乡镇文体中心、晨练点和文化广播电视站、体育俱乐部等。由民间自发组织,政府不干涉,但制度相对较完善,基本不需政府拨款。这些民间体育组织在乡镇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组织能力较差、缺乏发展的活力、没有经费补贴自生自灭等诸多问题,造成这些组织发展规模受到严重限制。

2.3 新农村建设影响下广西乡镇群众体育发展状况

2.3.1 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

从表6可以看出,11.56%的乡镇群众认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多了很多;28.59%与27.50%的乡镇群众认为多了一些变化和没有变化;6.40%与4.84%的乡镇居民认为少了一些和少了很多;说明实施新农村建设后,乡镇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较以前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够显著。乡镇居民的劳动时间有着农忙和农闲之分,每天的农活有重、轻之分,所以体育与农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乡镇居民的劳动生活具有随意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农闲和农活量少的时间是开展体育活动、扩大体育人口的较好时机。

2.3.2 体育场地的修建

从表7可以看出,7.03%的乡镇群众认为体育场地的数量多了很多;27.03%与36.71%的乡镇居民则认为多了一些和没有变化;8.12%的乡镇居民则认为少了一些或者少了很多。可见,实施新农村建设后,在利好政策的驱动下,乡镇的体育场地数量有了变化。但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广西乡镇体育场地设施尚处于萌芽状态,达到乡镇居民生活需要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2.3.3 相关领导的重视程度

从表8可以看出,29.84%的乡镇居民认为相关领导很重视;32.81%的乡镇居民认为相关领导一般重视;16.25%的乡镇居民认为相关领导不重视。可见,相关领导对体育的看法与思想重视程度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仍有部分乡镇基层领导只注重抓物质生产,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忽视了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乡镇群众体育无法持续健康的发展。

2.4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广西乡镇群众体育的构思

2.4.1 依托民族体育,结合当地情况开展乡镇体育活动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千百年积淀起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健身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健身观念与行为的形成,以及健身方式、手段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由于民族众多,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体育优势,且民族体育项目繁多:如抢花炮、穿板鞋、抛绣球、赛龙舟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民族乡镇体育活动项目具有民俗性,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当地民间传统节日相吻合,参与率高、易于组织、效果显著。因此利用新农村建设政策对广西乡镇群众体育推动,结合广西当地乡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推动广西乡镇群众体育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2.4.2 合理的安排农忙、农闲时节的乡镇群众体育活动

乡镇群众体育活动可以利用田间地头、自家宅院和街道路边随处进行,且与乡镇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推动乡镇群众体育活动,让丰衣足食而求健康的乡镇群众开始从田间地头走向运动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是新农村建设中乡镇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根据乡镇的农作特点,农闲季节是开展体育锻炼的主要时间,晨练仍然是乡镇群众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春节、庙会与少数民族节日是开展乡镇群众体育的最好时机。

2.4.3 统筹乡镇群众体育规划设计,在学校进行大力宣传

学校体育是乡镇群众体育开展的基础,学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学校体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否成为一名体育锻炼人口,与此同时,学校体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体育骨干。乡镇学校体育在乡镇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优惠政策的促进下,科学统筹乡镇群众体育规划设计,加大对学校体育的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利用学校体育的场地与教师资源,使学校成为乡镇群众体育锻炼的中心,对提高乡镇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与建议

3.1 广西乡镇居民体育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窄,且多为民间收入,政府部门要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乡镇体育资金的投入。

3.2 广西乡镇居民对体育健身娱乐价值普遍有较高的认识,应利用广西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优势,推广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受乡镇居民青睐的活动项目。

3.3 结合农业生产与乡镇居民的生活特点开展乡镇群众体育活动,让习惯于将体育与农业生产混淆的乡镇居民从新认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构建集多样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乡镇群众体育竞赛体制。

3.4 在新农村建设加大修建场地设施的同时,合理利用乡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资源,组织乡镇居民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体育健身活动,对体育健身知识进行宣传、对体育锻炼方法进行指导。

3.5 广西乡镇群众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普遍少而差,应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发改委对乡镇体育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大力修建体育场地与设施。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魏争光,马小荣,肖鹏.我国西北回族聚居区农村乡镇体育开展状况及对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49-53

[3]郑文海,杨建设,黄瑞霞.西北地区乡镇群众社会体育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47-50

[4]齐立斌,李泽群.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研,2007,28(2):61-63

[5]许月云,许红峰,戴维红,张志扬.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与发展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475-1477

[6]单民伟,刘世宏.延安乡镇群众体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延安大学学报,2007,26(1):91-93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调查报告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明确规定:要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了贯彻纲要的精神,教育部于2011年5月23日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7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其中体育健康的总课时数为1029节,占总课程比例的10.8%,仅次于语文(1985节)、数学(1495节)两学科。可见体育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农村中学,体育工作还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的设置还处在边缘化状态,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在几所农村中学任职,几所中学体育教学都存在一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专业素质低,学科配套差

在农村中学,一所学校通常只有一个专业体育老师,有的学校甚至一个都没有,体育老师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也有的是其他学科老师“改行”,谈不上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虽然教育部门也组织了培训,但不能根本提高这些“改行”老师的体育素养。体育课一般都是自由活动。又由于缺乏女体育老师,所以对女孩子也不能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分类指导。2007年,为了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江苏省实行了“四配套”工程,为学校配备了大量的体育设备。但是由于体育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有很多器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一个哨子,两个球”的上课现象还大量存在。

2.教材笼统,目标含糊,一般教师无整合编排的能力

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编印的《体育与健康》中册为例,全书共分为体育理论、运动实践、心理拓展训练、作业实践4个部分,其中运动实践部分又包含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铅球、滑冰、游泳、体操、跳跃练习、投掷练习、提高素质练习等13个方面内容。这就需要体育老师根据本校情况,选定相应内容,然后就选定的内容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还要考虑天气因素,给学生上体育理论知识课。而一般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合编排能力。

3.考核模糊,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当前各县市都把体育纳入中考一部分,其所占分值也不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除了中考的几个项目外,其余项目经常被忽视。一般学校每学期都组织期中、期末两次检测,但体育课就没有考试。对体育老师的量化考核缺失。由于其学科特殊性,一般学校都把体育课视为“副课”。

4.因为安全问题,传统项目举步维艰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由于一些难以预料的原因,经常会发生一些运动伤害,使得学校和体育老师非常被动。于是一些对抗相对激烈的项目就停止了。如足球、篮球这样的项目,学校一般都不组织比赛。标枪、铁饼、铅球等投掷项目在现在的体育课上已不多见,有的学校甚至明令禁止。3000m、15000m等长跑项目在学校运动会上也鲜有出现。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确保课程计划的落实

省教育厅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每周3课时,但一般学校都是2课时,这就要加大监督力度,切实从依法办学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课程计划是国家规定的纲要性计划,任何学校都无权擅自改动,一定要认真落实。学校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同时也发挥师生的动手能力,自制一些活动器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让体育教学走上正轨。

2.把好教师入口关,选聘优秀的专业教师

体育教学的质量关键是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在选聘体育教师时,应选聘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既要考虑到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又要考虑到性别比例。

3.组织体育备课组

体育老师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形成一个团队。在进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就每个体育老师而言,其专业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什么都精通,所以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应该兼顾各种专业方向、特长、性别,这样才能完成教材的整合,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4.制定可操作的考核目标

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对学校的体育考核细则,同时还要指导学校制定对体育老师的考核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各项体育工作的落实。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其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过程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有个新的局面。

建始农村文化体育现状调研报告 篇4

建始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有人口51万,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虽逐年增多、内容逐渐丰富,但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属于农民的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设备及引导人奇缺等问题,急需改进。现就建始农村文化体育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问题。

我县共有十个乡镇,省里为每个乡镇配套20万元,用于文化站建设,目前我县各乡镇文化站都已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中;湖北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涉及全县各乡镇,为乡镇文化站配备了投影仪、照相机、摄像机、电脑等基本设施。

1、我县共有410个村,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包括文化娱乐室、农家书屋等,县文体局结合自身职能,为每村配备有影碟机、电视机,部分村还配备了投影仪等设备,大部分村的设施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农家书屋的设备设施闲置最为典型,一是图书管理员人员缺乏,二是管理知识缺乏,三是管理费用缺乏。导致书无人管,没有分类,即使有借阅也没有还书记录。影碟机、电视机摆在村委会睡大觉,投影仪等更是大材小用。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并非是农村不需要书,相反农民求知若渴,只是有的农民不知道有书屋存在,有的认为借阅

也不方便,从而书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投入适量资金,解决相关管理人员经费问题,领其职负其责,书中方能生出黄金屋。

2、在文艺活动方面,也有部分文化活动积极的村镇,想方设法利用设备开展活动。比如,今年“三万”活动期间,县文体局为高坪干沟村、花园村、金塘湾三个村,花坪小西湖等三个村的民间表演队送去了价值达九万元的音响设备,包括调音台、话筒、功放、音响、演员服装等,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高坪三只表演队为建始南乡锣鼓表演队,平时在农村白事中活动较多,走村串户,而设施设备不足严重影响他们的表演活动,得到设备,他们非常兴奋,表示将拓宽原有演奏和表演范围,真正为农村文化生活服务。

3、在花坪乡唐坪村,影碟机、电视机闲置,“三万”活动中,文体局工作人员了解到村集镇留守妇女较多的现状,利用这些闲置设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留守妇女加入到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每天下午,他们聚集在开阔处,踏歌起舞,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造福了社会,做到了双赢。

为此,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必须得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结合相结合,一是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农民朋友有的乐;二是让公共文化设施能物尽其用,不致浪费。

一、创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问题。

在长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深处大山中的农民朋友,对文化生活的一种强烈渴求。一是表现在对专业文艺演出的欣赏享受上,二是表现在自己加入群众文化活动的快乐追求上。

1、每年县黄四姐歌舞团都要选择一些村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每到一村,面对专业文艺演出,农民朋友都是如痴如醉,开怀大笑,演员们面对这些观众也格外有激情。今年4月22日晚,在花坪乡小西湖村,文艺演出正在进行,不凑巧的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并且显得十分阴冷,同时,中途遭遇两次断电,停滞时间达二十分钟之久,但是令人感慨的是,数百人的观众队伍基本没有人退场,他们仍然打着雨伞,耐心观看和等待。演员们虽然全身被淋透,但仍然是激情饱满,令我们非常感动。同时今年三万活动中,我们文体局到村里联系演出地点,受到农民朋友的热情招待。铜锣坪的一位农户,非要拉我们去看看他家的场院,看是否符合演出,另一位农民大哥说他那人户集中,最适合演出,还有人说马上浇铸水泥场院,等待文艺演出,场景让人梗咽。

2、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有的地方自发组织进行舞蹈训练。每到傍晚,沿着318国道前行,你会时不时的看到路边舞动的身影,构成亮丽风景线,而稍微集中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同时全县各乡镇都有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表演队,活跃在日常生活中,深受农民朋友喜欢,而其经费也大多靠自筹。

3、另外,我们今年专门进村举行了一系列其他文化活动,比如进行文物普查成果照片展,自然人文风光照片展,农有朋友们看得非常仔细。在文物照片展上,一位姓周的老百姓还拿来自己祖上留下来的宝贝请专家认定。有的百姓为文物专家提供线索,让我们找到了新的文物。

以上几方面足以证明农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但基于目前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基础知识不够、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缺乏等等困难,群众开展文化生活基本靠自行解决。在送戏下乡上,以往财政都纳入了预算,而今年砍掉了此笔预算,对本就无收入来源的歌舞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送戏下乡基本无法继续开展,农村群众对专业文艺的需求将无法得以满足。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我县有文化馆专门从事群众文化辅导,但由于近年来,经费的严重不足、人才的严重缺失,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要解决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将足额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仅靠上级补助犹如蜻蜓点水,于事无补。

三、农村体育事业发展问题。

1、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是我国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这一现象在我县农村表现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集镇与乡村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布局和发展不平衡,现有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自2006—2010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州、县文体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对全县62个村配送了篮球架、乒乓球桌等体育器材,只占 15.1﹪,目前全县还有348个村没有真正属于农民开展体育活动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只有一个村和一所农村学校各配送了一套室外健身路径,农村没有公共体育设施的情况有所改善。

全县体育场地总面积只有194200平方米(含县城),而切地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

0.37平方米,要改变这一现状,仅靠县级财力是永远难已解决的,只有依靠国家的项目之持发展。

2、农村群众的健身意识淡薄

农村农民余暇可支配的时间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受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健身意识、体育健身观念存在差距,缺乏自觉投身和参与锻炼的意识。平日劳动强度较大,认为劳动就是体育运动,是造成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已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不是很迫切,认为不如多投入点资金改善一下现有村委会办公条件,或其他基础设施。

3、农村体育人口较少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反应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也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与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根据全国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调查显示,城镇有51.23﹪,而农村只有29.87﹪,据我县目前农村的现状应该还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随着农村年青人外出务工的增多,人口老年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呈下降趋势。

4、农村体育消费水平低

当今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和城镇居民相比,收入和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要缩小这一差距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四、建议

当前,基层文体建设面临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期,各级政府要认清文体事业、文体产业的方向,认真谋划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目标、措施和分类指导实施意见,促进基层文化稳步发展。

1、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为文体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中央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基层文体建设的方针政策。二是要研究制订基层公益文体事业投入量化标准,进一步加大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及乡镇村等公益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确保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支出。

2、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基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将村文体室建设作为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的基本组成部分,统筹建设,一室多用,促进村文体室迅速普及。

3、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青年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文化服务工作,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力量。二是加强对现有基层文化队伍和群众文化骨干的业务培训。三是采取激励措施,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发挥作用。

建始县文化体育局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调查报告 篇5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对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不仅为扩大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支撑,而且会有力推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对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指明着力加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 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民易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生活中表现出不思进取。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革除弊端,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武装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水平比较低,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缺乏认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的态度不积极。而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农业生產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一,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因此,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

第二,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 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第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据统计,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9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同时,教育的高消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望而却步,许多人家仅读完初中、高中。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文化的落后。即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科技依然滞后,鲜有改变,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了。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侈谈。

第四,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第五,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农村文化 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电视,电话,甚至电脑、网络得到普及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第六,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简单建设和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发文化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

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二)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的提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同时,通过外种渠道、层次、形式,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農村文化阵地,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它,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它。在实践中,应当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培育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陈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 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飞跃,真正发挥农村文化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地区,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办学难、招生难、发展难的“三难”局面。甚至少数农村学校面临“倒闭”的窘态。为此,本人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城郊村进行调查,出现这类情况主要是学校资金紧缺、学生的家庭教育无法落实、教师结构失调、教师质量严重滑坡、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农村生源不足几个方面的原因。亟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我所调查的长冲村位于县城近郊,处于城区建设开发地区,共2600多人口,是一个大村。长冲村总共只有一所小学。176个学生(不包括学前班)、10个老师,共7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30个左右的学生。两座简陋的楼房和一个黄泥操场就是孩子们的活动范围。长冲小学只是所有农村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通过走访调查,我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校资金紧缺

现今,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是对于一个没有任

何资金收入的农村小学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农村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县财政拨款,财政拨款一方面比较少,另一方面本应用于教育的经费却在政府部门的流转中大量流失。当学生上学不交任何费用,则断了农村学校“学杂费”这个唯一的资金收入,没有一点经济来源,学校各个机关就不可能正常运作,学校就有可能面临着关门的危险。

2、学生的家庭教育无法落实

在调查中了解到,长冲村当地村民的平均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村民较贫困。所以在农闲季节,大部分学生家长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照管,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一两岁时就将其放在家中,而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现象比较严重,长冲小学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要比学校教育的重要程度高,而农村教育恰恰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很多家长为了能多挣钱,把自己的孩子留给文化比自己还差甚至几乎没有文化的长辈,这无疑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更何况,农村人的文化整体水平较差,文化知识相对较弱。

3、教师结构失调,教师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长冲小学,共有老师10个。由于老师少、负担重,普遍存在一个老师兼上六七门课程甚至一个老师

“包办”所有科目的情况。教师老龄化现象也非常严重,其中45岁—50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90%。同时,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以前的民办教师后来经过转正培训的公办教师,他们的第一学历通常都是中专到高中水平。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且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有时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4、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通过走访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长冲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长冲小学位于山坡上,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和一栋两层楼的危房紧紧相邻,两座建筑面对的便是简陋的黄泥操场,这也是孩子们唯一的活动场所。同时长冲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美术、音乐、舞蹈课和计算机课,但长冲小学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

5、农村生源不足,学校举步维艰

由于长冲村地处县城近郊且教育设施不健全,村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大多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上学,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的生源外泄,学校招不到学生,政府的补贴就会减少,这样学校就缺少经费去维持教学的完善,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少的学生会去光顾乡村学校。学校没有学生,等待它们的只有是被合并或者是被撤销。

二、解决的途径

1、加大教育投资,扩大资金来源。

我国的税收占世界的第二位,而教育支出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4%,而且这个不足4%中,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的运转。同时可放宽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

2、制定合理标准,任用优秀教师人才。

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制定严格的考试考核办法,招收有大专、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坚决清除不合格的在校代课教师,甚至是公办教师,以打开被挤占的编制空间。

同时增加政策导向,改善教师福利,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向基层,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3、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完善乡规民约,纯正家风、民风,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纳入乡规民约,农民道德评议会把每个家庭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效果立项评议,并且及时反馈到每个家庭,一方面用高尚的道德规范每个监护人的言行,消除少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使未成年人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在家庭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调查报告 篇7

一、村级班子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村级班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一是少数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强。由于 “三力”不强,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村内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村内不稳定,群众不满意。二是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十八大以来,虽然村两委干部不断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但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仍不够先进,工作方法仍不够灵活,致富本领上创新观念不够强。三是村级班子规范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仍然存在党员干部管理不到位现象,特别是外出党员的管理弱化;此外,个别村级班子的组织活动开展不及时,开展程序不规范,发挥作用不明显。四是党员老化问题比较突出。甚至一些村出现了七十岁的村支书。五是村干部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工作存在应付的思想。如小于村的村支书、主任补贴每月420元,其他干部210元,待遇的偏低致使一些村干部把主要的工作精力集中于发展个人家庭的经济收入上,对村集体工作的积极性不够高,工作不够全力以赴。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重视不够。村级班子建设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从当前现状看, 虽然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比较大,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对于村两委班子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重阵地轻班子、 重资金轻思想的现象,对班子建设没能给与足够重视。二是工作不够。在具体工作中认识有偏差,工作不到位,存在工作漂浮,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思想。三是创新不够。当前村干部存在一个无权、无钱、无威信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一些村干部工作中积极主动性不强,创新工作不够、工作亮点不突出。四是投入不够。主要由于教育培训经费投入跟不上、工作指导力量不足、国家财政和扶持资金倾斜不够等原因造成。

三、对策建议

抓好村级班子建设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根本,“建设强有力领导班子、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始终是我们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围绕“五好”目标,抓住关键环节,立足自身优势,凝聚工作合力,抓好三个 “节点”,加强农村班子建设。

(一)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要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根本出发点

1.加强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支部书记是农村工作的领头雁,抓好支部书记队伍至关重要。一是在选人上要拓宽视野。 要环顾左右、内外兼顾、海纳百川、唯才是举。重点选有思想、 有志气、有责任、有办法、有资产、有威望的人。能人大户、企业老板、毕业待岗的大学生、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和退养人员、复员转业军人等,都可以成为村干部的选拔对象。 二是在管理上要量化目标。完善任期承诺目标,做到任前有承诺,任期要践诺,任满要评诺,使承诺目标在执行中做到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三是在奖惩上要严格管理。依据村干部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制定详细科学的奖惩制度,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氛围。

2.加强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必须倡导先进的工作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的先进才能推动工作上的大发展。思想解放天地宽,思想的大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紧紧围绕“五好”目标,完善村级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村两委会职责上墙,理顺两委会关系,使两委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合作共事,切实推进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

3.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员队伍是党的基石,开展活动, 把好关口,加强教育,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一是开展好“三亮” 活动。激发广大党员的干事激情,创业热情,使广大的党员敢于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使广大党员感到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把好党员发展关口。规范“入口”,坚持发展党员六项制度,将那些政治素质高、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提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的透明度,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三是推进流动党员一体化管理。加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培训教育。

(二)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要以创新机制为着力点

创新是工作的灵魂,是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新势有新的要求、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要善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打破旧的工作格局,创新活动载体。

1.创新载体。大力推行“双诺双评双挂钩”活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考核奖惩机制,增强绩效考核的合理性,将考评结果作为对考查村干部评先表彰、奖惩兑现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激励机制,在推行“一定三有”上出台新规范。在实现“三有”制度化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村干部待遇,在经济上,要突破政策、法律规定滞后的瓶颈,完善村干部补贴发放机制,建立困难老党员生活补助办法,健全离任村干部生活保障制度,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不断提高村干部的待遇,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实施村干部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统一发放制度,实行“银行卡”发放,保证落实到人头。并进一步落实村“两委”成员落实待遇问题,研究出台农村干部养老保险的具体规定。

2.体现关爱。积极探索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举措,通过政府补助、党员捐助、党费资助等办法,在党组织设立困难党员救助专项基金,对生活特困党员进行重点帮扶。还可通过采取领导干部帮扶慰问贫困党员、帮助贫困党员申请小额贷款、 对老弱病残困难党员实施社会救助等措施,扶志扶心,扶技扶能,扶困救助,强化贫困党员的党性观念,提高贫困党员的脱贫能力,完善贫困党员的保障机制。

3.制度建设。加建立村党员干部预警防范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制,乡镇党建包村领导作为该村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村主要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村干部解决工作、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行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 由原来的支部书记述职拓展到两委干部述职由原来的半年述职可改为每季度或每月进行述职,由原来的单纯述职改为述职和提问相结合,随时了解承诺目标完成情况,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增强村干部的责任心,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退的良好氛围。“大学生村官选拔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文化素质高、视野开阔、精力充沛的优势,镇党委积极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给其压担子、搭台子、指路子,从日常管理、工作纪律、教育培养、考核奖惩等方面加强管理, 确保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三)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要以服务经济发展为落脚点

发展是第一要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快与慢是检验农村基层班子建设的好与坏、强与弱的试金石。实践证明,党建和经济发展是良性互动、密不可分的,党建工作只有与发展经济齐头并进才能迸发活力,党建工作只有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充满生机,才能真正达到“村集体经济强、村干部富裕、 老百姓富庶”的目标。

摘要:村级两委班子是农村工作的具体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但就整体而言,少数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强,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规范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党员老化等问题。为此,一要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根本,二要以创新机制为着力点,三要以服务经济发展为落脚点。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调查报告 篇8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9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了解以及师范生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看法及意见,特面向院部分师范生作此调研,因调研范围及能力有限,结果不具有足够说明性和权威性,谨略以此为代表。调研结果如下。问题与相关回答总结如下。

1、你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有何看法和了解?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校舍质量低下,多是上世纪的“古”建筑,学生的学习环境艰苦;二是师资短缺,农村老师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达标,导致师资的整体水平较低,教育质量不达标;三是资源贫乏,学习资源,如书籍、先进的教学设备,其他资源,如体育器材,实验器材缺乏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硬件要求,而农村教育却难达其标。

2、你觉得当前农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哪些方面有何优势?

农村的孩子更接近自然,接近泥土、大地,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城市的学生多被现代事物所束缚,思维难保自然纯真。

3、你觉得当前农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最大的劣势在哪?

最大的劣势在于师资力量的不足。首先是城市老师入村教学的思想、态度觉悟性不够,没有把心真正的和农村教育切实的联系在一起,而是一种“工作”的心态。再者是大多数农村老师的学历较低,知识较少,如小学老师主要是一些仅仅中学毕业的学生当代课老师。

4、你觉得造成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不好的现状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首先是政府的不够重视,不够积极,没有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是受农村家长封建守旧思想的禁锢,认为孩子上几年学,学几个字就行,然后去外面打工挣钱。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成败。

5、你认为导致农村教育落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本质原因应该是教育体系的扭曲。中国的教育很难在一个体系下涵盖全面,东部、西部,农村、城市,不同的地方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及体系。中国的整个教育是比较分散复杂的,只有因地施教定策,多方面分开发展,才能走向最后的教育统一。

可以说农村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新的政策方针急需制定。同时,新的橘子洲头千帆竞发

血液应该流入农村师资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的改变传统中的落后。教育之事,乃国之百年大计。需一步一步的行进,不可急于一时,但改革是必然的。调研的对象大多数为师范生,他们也表达了一个国之赤子之心的志愿与目标。真诚的希望他们能为祖国的未来开辟一个新天地。

本次调研,选取院内部分学生,谨代表小众看法,以作参考。

橘子洲头橘园园区学生自律委员会调研部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篇10

——广州市白云区石井环窖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2008年11月08日,我来到了广州市白云区石井环窖村展开了这次参观考察。在与该村村委主任黄女士的访谈过程中,听她讲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为了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虽然教师紧缺,可以说一直是一个老师带几个班。但小学各年级应上的课一门不缺,全开了。特别是思想品德方面,我们结合实际,教育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鼓励他们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没有多余的钱买国旗,我们就在墙上画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每周一早上,师生们面对国旗齐唱国歌。当雄壮的国歌每次唱响时,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调研背景

教育问题是关系国运强盛的根本问题之一。生活在广大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现状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就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05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06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等。

对这些改革和法规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执行情况、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支持农村儿童受教育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目前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真实现状的了解,成为这次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调研形式及过程

针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特殊性,我选取了地处广州市郊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白云区环窖村作为本次调研的实地走访对象。调研的形式将学校走访,农民家庭走访和地方村级干部访谈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走访和村级干部访谈对教育改革及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和宣传,通过农民

家庭走访并结合村干部的访谈对农民家庭的教育观念、学龄儿童受教育现状以及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当地整体经济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整个调研过程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天,共走访了石井环窖村的3所小学,10几户农村家庭。3 调研报告

1)教育政策

由于今年是该村“两基”——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的攻坚年。在我们实地走访期间,距离“两基”验收只有50余天。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关于“两减一免”的政策,贫困家庭儿童全免费教育的政策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地方政府针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

对《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内容和执行情况,从所访问的老师了解到,他们对通知的内容都是知道的,并且作为公办教师的工资都能按月领取(有时会因一些摊派费用而不能足额领取)。对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修订内容,大部分老师还只是听说或不甚了解。

由于近几年来,广东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呈逐级递增,进城务工的农民人数猛增,加上其文化意识有所提高,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选择了携带子女,让子女在城市里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一来,尽管学校的数量是变多了,但是老师的数量远远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长,一时教师市场出现了短缺。在受访的这个村里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根据黄女士所言以及我的调查显示,有近五成办学者与聘任教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近六成学校没有为教职工购买社会劳动保险。而且教师的待遇偏低,月工资为750至1400元,近8成老师对工资和福利不满意。因此,教师流动性大,每年有6%—11%教师自然流失。

2)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了人的选择,而农村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则决定着他们孩子未来的命运。在我们走访的10几户家庭中,不同的家长对通过送子女读书来改变家庭现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期望很高

望子成龙,有的指望孩子能上大学到城市工作,还有的则简单明了,能解决孩子以后自己的生活问题即可,等等。但是,有一些家庭则因为经济原因明确表示只要孩子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也有一位家长则直接表示孩子读书没有出路。

而对孩子们来说,上学是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情。他们喜欢坐在教室里和小朋友一起读书、玩耍,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对未来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憧憬和愿望。当天下午,我来到了种植户小霞家,现年14岁上5年级的她还有一个上1年级的弟弟,喜欢语文和历史,长大后想上大学成为华佗一样治病救人的医生。坐在她们家唯一一间象样的屋子里,从她母亲那了解到,两个孩子每天六点就要上学,下午五点半才回家,回到家里的大部分时间得帮家里做家务。而父母虽然一年忙到头,还是只能勉强的维持家里的生活,尽管学校完全免除了两个孩子的学费和书本费,但是对于学习成绩不错的小霞来说即将上初中的她,可能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难以继续读书。在我们的一再鼓励下一直不开口说话的她说出了自己的爱好和理想,当问到如果家里无力承担她上中学的费用自己有何打算时,小孩子强忍住的眼泪终于止不住流了出来。

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则意味着希望。在与该村村委主任黄女士的访谈中,我们感受到了希望。这位杰出的当代女性,为了儿童受教育问题终日奔波,被她帮助过的家庭和儿童不计其数,她支持从思想意识上来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并且数载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

3)教育现状

围绕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前面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经费制度的改革切实保障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所走访的环窖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基本获得了全免费教育,同时为了保障“两基”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经费制度的改革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当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村社干部的认可。我们去农户家中走访时,是由村委主任黄女士带路,由于她平日热心教育事业,受到了学生家长的热情接待,也为我们的走访带来了不少的便利。

从我们所走访的农村家庭来看,在现行的教育政策下家长都乐于送子女入学。目前小学的书本费在100元以内,初中的书本费也不超过200元。在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的努力下很多家长都

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把子女受教育问题看成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即使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宽裕的也表示一定会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调研总结

本次调研活动由于时间关系,安排得非常的紧凑。加上交通不便,我将原定的行程进行了调整,着重选取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地方进行了调研。虽然实地走访调研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这一天的所见所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农户的走访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条件与对子女期望之间的矛盾;也听到了他们对一些热心人对他们子女无私帮助的感谢。但是,在与当地老师的交谈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虽然这里的孩子非常需要社会的帮助,可是一些帮助并不能真正用于孩子的教育。

能够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需要帮助的贫困儿童,自然是一件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好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条件造成的。显然,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首先解决农村家庭的收入问题。

在宏观政策上,把减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作为重点,这样既解决了农村人口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又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举两得。尾声

踏着晚霞,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环窖村,结束了这次参观考察。在此,我要感谢受访单位以及个人的积极配合,特别鸣谢村委主任黄女士一路的陪同以及接受我的采访。由于这是在校大学生做的一次尝试性社会调查,并没有深厚的调查经验,调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希望你能够体谅,欢迎大家能够给予宝贵的意见。

附:调查问卷(附带数据为调查结果的统计)

1.你有几个孩子?

A独生(10%)B两个(40%)C两个以上(50%)

2.你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吗?

A全部都有(50%)B只有个别有(约30%)C全部都没有(不足10%)

3.你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多少?

A 1000元~1500元(包括1500元)(42%)

B 1500元~2000元(包括2000元)(32%)

C 2000元~3000元(包括3000元)(17%)

D 3000元~5000元(包括5000元)(9%)

4.你的孩子就读的学校每学期书本费大概是多少?

A 100元以内(45%)B 100元~150元(35%)

C 150元~200元(不足20%)D 200元以上(不足10%)

5.你觉得目前学校的收费标准如何?

A非常高(11%)B偏高(37%)C合理(42%)D偏低(10%)

6.你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

A 走路(65%)B家长接送(12%)C骑自行车(23%)

7.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您希望子女有何种文化程度?

A 能识字(3%)B 小学毕业(7%)

C 初中毕业(20%)D 高中(中专)毕业(47%)

E大学毕业(13%)F 孩子想读到什么程度,就培养到什么程度(10%)

8.你觉得孩子接受教育能改变家庭现状吗?

A 绝对可以(25%)B 能,但成效不大(35%)

C 没作用(14%)D 改变孩子自己的人生就好了(26%)

9.你对孩子今后职业选择取向是:

A商人(11%)B公务员(6%)C农民(19%)

上一篇:从书法感悟人生下一篇:大桥施工全年施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