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推荐10篇)

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篇1

赵耀宏 《 人民论坛 》(2008年第13期)

不容讳言,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身上仍然存在着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领导干部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来看,一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干部的选拔、任用和教育培训还没有完全结合起来,一些干部跑官要官的劲头大,跑学要学的劲头小。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在运行中也暴露出结构体系不完善、权力配置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一些干部重关系而不重能力,注重迎合上级需要而不注重个人素质提高。另外,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考核与评估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都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是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方式方法陈旧呆板,存在学用脱节现象。对干部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涉及较少,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培训在提高素质、解决问题上的作用;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视角狭窄,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对象不分层次,不分类型,缺少进行兴趣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一些机构在师资队伍建设、干部教育管理体制上,也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三是勤奋学习的氛围没有形成。延安时期,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党成立了30多所干部院校,党、政、军、民、学各种机关的在职干部,均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常常到学校去讲课。大家缺衣少食,仍能保持饱满的革命激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就是因为在整个边区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现在不少干部不是比学习,而是比职务、比待遇,严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严重忽视对干部学习的组织领导,有的既无安排部署,更无检查落实,有的仅仅写在文件上,而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任其自流,撒手不管。

从主观方面来看,一是一些干部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靠经验办事,缺少推动工作长远发展的思维和眼光。没有树立忧患意识和恐慌意识。面对复杂 1 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越来越快的知识更新,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学习上麻木不仁,缺乏加强学习的紧迫感,感觉不到本领恐慌的压力。二是缺乏推动工作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没有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就不会发现自身在解决各类复杂问题时的不足,不会主动去研究问题,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三是学习的成效得不到体现。一些干部学习方法死板、教条,就书本学书本,不能有效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四是缺乏顽强的学习毅力。常常以工作繁重为借口回避学习,不能超脱出具体的工作任务,超脱出频繁的送往迎来,超脱出复杂的人际关系。

解决领导干部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应把激发干部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相结合。首先要明确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大力倡导“挤”和“钻”的精神。加强学习不能只喊在口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要下一番苦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学有所获。要有一个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克服心浮气躁,潜下心来钻研理论。

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善于在学中干和干中学。学习的知识应当是越多越全面越好。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通晓所有知识,因此,应当是要博而后专。与此同时,还要要善于创新学习,既要善于向书本学习,还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工作的规律。只有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用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篇2

众所周知,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是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心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事业的成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了自信心, 学生的大脑机能在强烈自信心的激励驱动下, 会焕发出极大的潜能。当今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仅应有丰富的知识, 而且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 它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应当成为“智能人”, 而且应当成为“社会人”。以便学生进入社会后善于同他人交往, 同他人竞争与协作。显然, 仅仅指导学生个体性学习, 也许可培养出“智能人”, 但却无法培养出“社会人”。在这个意义上, 笔者认为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学习这一趋向, 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

一、中学开设健美操课的教学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校是一所四星级普通高级中学, 学校目前有47个班级。体育课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分项进行的。2000年开设了健美操形体课, 选择健美操的全部都是女生。通过一年多大众健身操的教学, 90%左右的学生能理解健美操的审美和健身价值, 能熟练地掌握整套操的套路, 并能在音乐的伴奏下流畅地完成整套动作。但是, 学生在表现力方面比较缺乏, 表现为练习时低头含胸、动作不舒张、面部表情紧张、个人展示时不敢主动走上讲台、表演怯场、不能主动地展示形体和动作美等。

造成这种表现力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学生生性拘谨, 平时参加各种锻炼和娱乐较少, 性格不活泼, 动作灵敏性、协调性以及乐感等方面有待提高。同时, 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比较低, 对自己缺乏自信。

二、女生缺乏自信的因素及分析

1. 自己对音乐的节奏掌握不准。

音乐是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 而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富有时代动感是健美操的特点。如果学生从小接触的乐理知识比较少, 乐理基础差, 音乐节奏感不强, 会导致学生在练习健美操过程中表现为节奏感差、动作混乱无序, 甚至把学习当作是一种勉为其难的负担, 从而表现得表情呆板, 缺乏生气。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对自己的评价持否定的态度, 从而产生一种羞愧、怯弱、畏缩以及预期会受到他人轻视的心理, 失去自信心, 完全谈不上表现力的释放。

2. 接受领悟动作的能力不高。

由于健美操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运动项目, 要求练习者具有较强的肢体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而学生从小进行肢体语言的练习比较少, 普遍缺乏这些能力。尽管学生用心去学, 但在练习时也较难体现出“健、力、美”, 甚至会做出一些笨拙滑稽的动作。这样, 学生的学习信心便会大大降低, 学习效果也不好。

3. 对健美操学习的兴趣不浓。

高中女生正处于青春期。和男生相比, 这一时期的女生在心理上普遍较脆弱、敏感, 再加上高中的课程比较紧张, 竞争比较激烈, 学习的兴趣不高。这使很多女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不愿意也不敢主动地展示形体美和动作美。

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很多女生当中是根深蒂固的。她们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文静一点, 不应该蹦蹦跳跳, 运动需要和她们划清界限。这也是对运动以及健美操缺乏正确认识。

三、在健美操教学中提高女生自信的方法策略

1. 音乐渲染法。

音乐是健美操的“命脉”, 能给人一种节奏鲜明的感觉。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在音乐的渲染下, 把整个人融入健美操中。因此音乐的渲染是健美操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一个前提条件。

2. 小集体教学法。

小集体性教学人数较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关系。尽管每个学生都在“班组”这个大集体中进行着课堂学习, 而大集体并没有完全地发挥作用, 在课堂中学生之间没有相互帮助的意识。组织小集体学习, 可以按照以下两个原则建立课堂学习小组。第一为小组内部成员的沟通原则, 建议课堂学习小组的人数定为6人到8人。这样就能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增强学生间横向联系,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为小组之间素质均等原则, 即应使各个集体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的起跑线上, 为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为此要对每个课堂学习小组的人员进行较为严格的配置, 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小组内练习有多项目标。第一, 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第二, 加深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第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 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第五,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能力。

小组内练习内容。第一, 需要共同推敲掌握技术的技巧。第二, 需要通过互相启发, 互相鼓励更快掌握组合动作。第三, 需要通过共同协作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 小组集体性评价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 有了成果就有了信心, 有了信心学习效果就更好。

3. 调整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从时间结构来看, 健美操教学一般由热身、教师教授、放松三部分组成, 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对此, 健美操教学时间结构要作必要的调整, 教师先以直接的方式把事实、运动技能规则、动作序列等传授给学生, 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安排15到20分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给出问题和目标,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和探索中寻找答案, 教师只是引导者,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体验成功, 明白自我的能力, 从而为自信心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准确到位的示范, 不仅能从优美的外观上吸引学生, 而且能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动作形象, 使动作技术更容易掌握和接受, 从而为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提供帮助。

5. 加强学生对动作领悟能力的训练。

健美操运动完全是依靠动作来表现自我的, 动作的好坏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一般情况下, 建议每节课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灵敏性和协调性的专项练习, 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健美操的学习打下基础。

6. 摄像反馈教学。

摄像反馈教学是健美操教学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环境, 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掌握健美操的动作技术,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 学生能够有较高的自觉性和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协作性, 对提高学生的自信能力和学习质量是有利的。广大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勇于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结论与建议

孩子学习动力缺乏怎么办?(上) 篇3

光明老师:你说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作业做完了吗?”几乎成了每个家长下班回到家里的第一句话。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是喜欢做作业的,家长们严厉的督促和指责反而会让孩子们更加厌烦做作业,他们嘴上不说,但行动上磨磨蹭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怒在口里,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张,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增添了更多烦恼,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升级为星球大战。

马不如骆驼:事实上,孩子的学习动力是与生俱来的。相信家长们仍会记起孩子在两、三岁时总爱每事问及,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情境,但为何孩子年纪愈大,愈会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学校文化、评核制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等都是重要因素,而对于孩子在家来说,家长的态度、行为模式及管教方法就不容忽视了。

光明老师:作为家长,需要冷静地分析一下,如何在不知不觉间令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不断流失。孩子向你提问时,是否即时把所知的告诉他?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会令他们无法体验自己寻找答案的乐趣,因而扼杀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同时更会让他们养成依赖及易放弃的习惯令他们失去自学能力。

当孩子要求你帮忙做某些科目的练习,如搜集或整理资料等,你会帮忙吗?相信不少家长都会帮忙,甚至会视为“家长作业”般尽心尽力地完成。然而,孩子因此而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透过练习来学习沟通及资料处理等技能及发挥多元智能。

还有,假如孩子告诉你他被同学欺负时,你会怎样做?大部分家长会教孩子告诉老师,亦有些家长会亲自到学校教训那个同学一顿。但是以上做法会否令孩子变得更依赖。孩子可能会相信只有依靠别人,甚至是权威才能解决问题。其实,我们从另一角度看,就会发现孩子被欺负的遭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它可以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保护自己及与人相处等能力。家长不妨按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与他们共同讨论应如何面对这种处境。我们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感受及想法,并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方案。假若,他们提了些不恰当的做法如报复或攻击性行动,家长需多花心思以提问的方式,启发他们思考,尽量引导孩子思考及想像各种方案带来的后果,并鼓励他们反思能否承担后果问题。最后,要让孩子实践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案及进行事后检讨。

北京的富裕者:比如,是否当孩子专心做某项活动时(如读小说等),催促他做功课?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但却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首先,孩子会因此而失去一次专心投入的机会,从而令他们无论在学习、游戏或工作上都缺乏投入感与专注力。同时,由于他们认为因功课而令他们无法继续该项活动,他们会对功课产生一种厌恶感。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因此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烦躁、抵触情绪或压抑不满等。他们更会误解父母,认为他们不疼爱或不了解自己。

光明老师:若要避免发生这种两难处境,家长可以经常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透过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充分明白他们的权责及反思能否承担种种后果。在进行该项活动前,鼓励他们先完成功课、自行制定完成该项活动的时间,及因未能达到制定的目标而承担的后果等。另一方面,我们更应重视“从游戏中学习”及孩子的成就感的意义,不要忘记让孩子体验关爱和成功。

特别说明:最近,光明老师打算做家教沙龙、亲子活动、齐阅读共成长等等活动。欢迎加入群里一起讨论并随时了解活动情况! “阳光会客厅”群号 63182618

合肥周边的家长,欢迎您来面谈!我们在合肥市六安路长安大厦716室

电话62654268 15155969337

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篇4

论文关键词 专业课 学习主动性 自主学习

论文摘 要 从学生、学科课程、教师等角度着手分析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对教师如何通过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凸显教学的学科性、实践性、创造性来培养和发展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探讨和研究。前言

专业课程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在社会行业中的竞争力。然而许多学生由于对专业课程缺乏兴趣,常常很难对其所学的专业形成整体的、连续的和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分析

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是现代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而各种元素的相互作用都有可能造成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的降低。若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主动性,就必须先弄清影响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降低的各种因素,从而对症下药。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观察,发现影响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价值观的迷失

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觉悟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状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然而,现在很多学生把专业课的学习作为谋生手段的学习价值观,是一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却合理、合法但缺乏境界的价值观,往往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学科专业选择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是否对自己未来找工作有利,在进行课程选择时,首要考虑的是能否轻松通过考试,并取得较高分数。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坐在教室心不在焉,逃课现象十分严重;考试则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猜题或考试时的作弊,来通过教学检测,没有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2.2 学科课程的分裂

通过近几年与学生的交谈,笔者还发现现在很多学生表现出对他们自己的学科不感兴趣。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但很多还是因为学生对所选择的学科或课程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所导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系统最根本的矛盾

[1]。由于大学专业学科课程内容繁多,信息量大,面对截然不同的各门课程和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许多学生都很茫然,没有规划,感到迷茫、无聊、空虚。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些基础性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觉得学了没用处,往往出现上课听不懂而导致学习被动。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一方面渴求发展自我、不愿落于人后;另一方面,由

于缺乏教师、父母悉心的指导、监督,加上青年人自制力较弱,使之无法适应在众多的专业学科课程之间进行有效的、主动的学习。久而久之会出现有力却不知何处使的现象,甚至产生精神满足感的失衡,最终导致厌学、罢学的心理。

2.3 教学的僵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专业课教师通常认为专业课的教授仅是将一种客观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获得与教师同样的理解。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强调专业知识客观性的基础上,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不愿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对专业方向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缺乏应有的探知能力。最后出现教师机械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考试取得相应的学分,却不知学了些什么,而草草了事。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应对措施

那么,专业课教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求知欲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从“授知”向“启慧”的教学观转变,避免把学生摆在被动接收知识的位置,这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现阶段的大学生具备进行自主专业学习的各种条件,所以教师最应该做的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真正学会并爱上专业课学习。在此,结合上面对影响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的因素分析,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对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归纳。

3.1 培养学生对专业学科的正确认识

学生的兴趣与学校的专业教学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能否让学生对专业学科形成正确的认识显得至关重要。教师不能单单教学生学习细节而不知道这细节是什么东西的细节,也不能单单教学生学部分而不知道这部分是什么整体的部分。当整体不存在时,学习是难以成功的[2]。因此,要想让学生对一门专业课形成正确的认识,高校教师应具备广博与精深相结合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对专业课程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知识不断推陈出新。只有准确理解、熟练掌握、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才有可能让学生构建出对一门专业学科的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3.2 建立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建立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现在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却存在距离与落差,这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教学理论缺乏实践价值,在实用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往往认为所学的东西对将来工作没有什么用处,而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所以作为专业课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践当

中的,在相关的实践中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精通、博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融会贯通,才能避免讲授的知识内容空洞无物,从而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激发他们的专业课学习兴趣。

3.3 营造创造性的学习氛围

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们的天赋、兴趣、爱好、个性等存在巨大的差异。同理,专业课的学习也是学生根据个体自身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教师的教学内容。所以专业课教师应避免以学生是否循规蹈矩、是否成绩优秀来评定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应该应充分运用大学专业课教学自由的权利,以学生为中心,将探究、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并进而培养学生在专业课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的专业教学过程中,逐步由确定结论的论述转向介绍各派理论观点和最新学术发展动向方面的知识。教师应充分运用自身观察力、理解力、机敏性、想象力改变传统教法,做到因人施教,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专业课中得以细化和充分地发展。而创造一个更丰富的、动态的、令人兴奋的学习环境,使所有的人,包括教师,都能从中学到新的、适切的内容[3]。

3.4 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未来社会要求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能够生存、发展及有所作为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曾讲到:“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取知识更重要。”所以专业教师还应与学生保持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独立地阅读各种书籍,制定相应的专业学习计划,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满怀激情去理解、去领会、去发展他们专业所需学习的东西,并为学生的专业长远发展提供帮助,最终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之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篇5

我常想其实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如何在他们学习动力下降时提升他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消失前做好预防工作?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和研究。

一、中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制约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以下一些表现:

1.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 , 也无近期目标 , 对自己在高中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怀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或者怀疑学习某些知识是否必要。

2.无成就感 , 无抱负和理想 , 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 , 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缺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总体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 所以也不可能努力地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具有这种表现的中学生大部分是学业不良者。他们不但觉得学习没有必要,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更认为学习简直就是活受罪,是苦差事,因此上课不听讲 , 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认为考试就是让自己丢丑。所以在学校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大都是与学习无关的奇闻轶事、影视明星、青春偶像、歌坛新秀、玩游戏机、去影视厅、打架斗殴,干出违反纪律、迟到、旷课、早退,甚至蜕变为品德不良者。恶性循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既有社会上的客观背景,更有学生自身和学校、家长的主观原因。认识这些背景,了解农村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深层原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冲破困难后体会成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战胜各种问题的勇气和毅力,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重要意义。

针对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修复学生内心情感系统的发动机。

(一)通过激发中学生的理想目标,打开他们的心锁。

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高目标、低要求,让学生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胜任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强化胜任感、成就感,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重新启动发动机。要加强对中学生成就发动机的教育。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就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仲仲、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中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发动机。

(二)“以德促学”,激发学习动力。

1.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感”。要让责任感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潜在的内部动力系统。使学生将已养成的责任感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平衡、自我调控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学生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觉、认真、负责,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呼唤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他们心中播种责任心,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努力做好作为学生应做的每一件事情。2.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唤醒学生心中的爱。懂得父母之爱的博大、无私,让每个学生“爱”的幼苗在内心长大,学习动力训练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爱。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显示为感恩的行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可以由此引发出良好的学习效果;迁移到渴望回报父母,又会激发用一流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需求,使它变为学习的内在力量。

3.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高度的学习责任感,使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自己强烈的愿望。我们在以德促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上进心。当学生的追求进取心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顾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再加上不懂得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缺少包容心,总是带着嫉妒、自私的性格特点,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圈越来越小,从而使自己缺少朋友,导致情绪状态不佳,影响学习动力。通过调查,让同学们在“快乐、学业、友情、家庭、健康”中,选择一项对自己最重要的选项,尽管只是假设,但学生们落笔的时候还是感到心情沉重。在以往训练中,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把家庭和健康列为首位,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高中学生却多把友情列入首位,甚至为此不惜放弃极重要的其他四项。由此可见友情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缺少友情,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心情影响到学习动力。

(四)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源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耗费了时间,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我否定,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不是简单的“做题”、“背”就可以了,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不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学生自身要强化学习策略意识,积极主动构建自己懂得学习策略。学校教师在强化学习动力指导中,要特别关照那些智力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努力与勤奋着重给予鼓励和信任,用以引发及强化他们内在的勤奋性格和顽强毅力。要让学生知道,勤劳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智力发展中能起到以“勤”补“拙”的特殊作用,持之以恒同样可以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五)增强耐挫力,激发上进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碰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恢心、退缩是意志脆弱的表现,接受挑战,锲而不舍,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化苦为乐,百折不挠,享受超越自我的快乐,坦然面对累与苦,就会发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就诞生了。重塑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自信是人成才的第一要素,面对学业,坚信“我能”而不是我“不能”或“让我试试”,让学生放大自己的长处,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体验活动,找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感觉。我也有很多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胜任感、成就感,从而把失去的自信一点点找回来。让学生们懂得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现在的不够优秀,并不代表永远不够优秀,要学会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寻回梦想,重新启航。

“育人”教育强调的是,不仅能达到增加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现实的能力,真正使知识内化,并通过外化表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

数学教育研究只有深入具体的场景——数学课堂,直面实践,才能把握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张显已有数学教育理论的影响力,在课堂中研究属于数学教育自己的问题,在实践中形成数学教育理论。问题——始终是我国数学课堂分析的聚焦点,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数量和类型是影响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构成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从认知的角度考察有效的数学课堂教与学运行的主动力——问题。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正是在考察大量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教学用问题”概念,并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影响数学课堂学习研究的课题——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教学用问题和问题链是影响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启动、维持和“动态——生成”的动力源。本研究是在研课的基础上,对录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首先对教学动力和学习动力进行了一定的前提性思考;然后基于数学课堂现实,对数学课堂教学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提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理论,构建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教与学分析框架,并用分析框架对五个案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优化“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组织教学原则。主要成果: 1.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特征探讨 “流变的特征—意向性,障碍的特征—穿透性,环境的特征—情境性,本质的特征—实质性,动力的特征—问题性,方法的特征—启迪性”等六大特征是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对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描述,并提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是一个“自相似系统”。2.提出三级三维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 三级三维动力系统的“启动”、“维持”与“意向——生成”是对数学课堂学习动力过程的描述,是本研究的特色。3.“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分析框架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课堂教与学分析框架是本研究的成果,框架是在思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欲将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有效地落在实处,整体的融合性、动态的生成性和问题的驱动性是本分析框架的特点,准备变量、预设变量、过程变量与成果变量作为分析变量。4.教学用问题、问题链的研究与“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优化的组织原则 元认知提示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导向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唤起性问题、判断性问题构成了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运行的“教学用问题”,它们有机的结合组成了有效课堂教与学的问题链。“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优化的组织原则是回归实践的研究。【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 分析框架 教学用问题 问题链 组织原则

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查及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带的高二年级,班里有一个孩子成绩很不好,尤其是英语,孩子人品没的说,只是学习态度很成问题,常常是作业不交,上课睡觉。与他交谈,很直接的告诉我,我不想学,上高中只想读一个专科(三科总分150分)。当我问起他,为什么只想读专科时,孩子告诉我,因为专科读三年,本科需要四年,虽然他知道本科学历比专科学历珍贵,但他不愿意多读一年书。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就我对他的了解,他绝不会是因为考不上而吃本科的酸葡萄。之后,我和家长坦诚的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小学时曾当过三好生,是那种做不完作业急的直掉眼泪的孩子,但是初中阶段就明显的学习动力不足,那么,上高中有这样的想法真的不让人意外。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学习动力不足一个例子,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不可能不接触一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这种动力不足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想其实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如何在他们学习动力下降时提升他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消失前做好预防工作?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和研究。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动机:(motivation):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动机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2、学习动力: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又称学习动机,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习动力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习动力的欠缺是许多学生失去学习信念,丧失学习兴趣,或自暴自弃或游手好闲的根本原因。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教育的缺憾!为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对于学习动力都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一方面,在研究的思路上,东西方学者出现了分歧。西方学者一般以某种动机理论为依据,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研讨学生从事学习的原因,认知论主张学习动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生活空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如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学习行为取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即心理互动的空间,也就是“心理动力场”,它“主要有个体的需要及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组成”。归因论以认知观点对学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作解释。诱因论则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一时性因素的影响,如奖赏与惩罚,赞扬与批评等。而本能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自内在的冲动,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主张“本能内驱力是一种动力”等等。我国学者则明确提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如林崇德提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获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

另一方面,有学者从情感角度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即情感动力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力教育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效果就大;情绪低落,效果微小。只有依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目前,现已存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研究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提供了思路。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们远郊区县的学生中,尤其部分村子拆迁后的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毫无目标,怕吃苦,没恒心,对自己没信心,被动学习,厌学情绪等比较严重的学习动力缺乏问题。学习动力缺乏令老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棘手,同时也令学生本人感到很痛苦。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这还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会导致学生形成自卑,懦弱之类的个性特征,给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面对困难,更谈不上积极融入社会。面对这种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重要意义。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及措施 篇6

1、进人大学后没有及时确定学习目标,心理落差大。进人大学前以考入理想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乏长远目标,因此,虽然学习动机非常强烈,但却属于狭隘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很多同学一且考上大学,实现近景目标,就进人了“动力真空带”,出现厌学情绪。此外,进人大学前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特长和业余爱好,进人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于是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迫切的想锻炼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而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2、大学前后学习模式的巨大差异,部分学生学习适应困难。大学前后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入大学前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比较被动且有章可循;而大学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要求学生具有独力思考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大学里课程门类多、课时多,教师讲课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这样一来,对于依旧沿着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学生便产生了学习适应困难。加上大学教师与学生课后对话少,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致使疑难问题越来越多,部分学生无法听佳授课内容而产生苦恼,对学习失去信心。

3、专业思想动摇,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失去信心。学生在入校前,填报志愿非常茫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所选择的理想志愿,对所学专业、发展目标、就业前景等了解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习了。所以在学习上常显茫然和被动。调查显示,学生所读的专业是否自己选择,对学生在校时的学习状况影响较大:凡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由自己选择专业或由父母提出参考并指导其选择专业的学生,进人高校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放松学习,认真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往往能取得好的成绩;而由父母做主,或经学校调剂的学生,进校后其学习成绩一般较差,也最容易出现降级、退学、转专业等情况。

4、就业的困扰。自2002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从2008年的550万,2009年的超600万,到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630余万。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严峻。面对这一现状,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困扰越来越突出。有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比较普遍地认为自己在大学中并没有掌握实用的知识,埋怨学校没有教会他们更多适应市场所播要的技巧和能力,因此极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消极情绪。

学校角度措施:

1、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引导他们及时确定高尚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理想。一年级是大学阶段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新生入校后,学校领导、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专业老师都应该及时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聘请知名教授、青年学者为新生开设系列讲座,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贵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部孺要,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远景性学习目标。

2、创造全员育人的学校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与加强理想教育同样重要,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人手,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多样性,教学难度应该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对所讲授学科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如果说理想教育是帆,那么专业教育就是桨,它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起着不可取代的导向性作用。一方面,学生入学后,学校及时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专业前沿知识以及就业前景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今后大学的学习打下方向性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所在学院的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业负责人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过程性的专业思想教育,避免学生因专业思想动摇而产生的学习倦怠、学习目标不明等消极情绪。

4、学校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体系。学校应善于将国家、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的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一般可由强制目标和激励目标组成。强制目标包括教学大纲、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和取得学位证书必需完成的要求等等,它是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时期的不同阶段予以完成的短期目标,作用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一种压力,因此设计强制目标要注意难度的选择,难度过大容易使学生气馁,失去信心;过于容易又不能对学生构成压力,发挥不了作用。所以目标设计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赋予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达到。激励目标一般表现为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具有长期性和导向性。此目标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应与时俱进地给予修改调整。设计目标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原则,学校与学生充分互动、反复讨论,学生参与目标体系的制订。这一目标体系的制订,使学生一进大学就明白在校时期的阶段目标,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目标引导;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运用目标管理法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实施目标管理,结合其内在学习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动利用好外部有利条件,从而有效增强学习动力。

5、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面对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人的新形势,学校除了不断拓宽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努力构建起“一个目的、一个基础、一个手段”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更好地促进这部分大学生成功就业。首先,就业指导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即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获得求职择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其次,就业指导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即学生个人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最后,就业指导要以持续改进过程为手段,即必须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自主意识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科学的持续改进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引导学生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克服学习动力不足带来的懈怠情绪。

学生角度措施: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许多学子们的学习动机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定拟取的。大学生并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社会经验远远不足,许多事情都是以个人意志来做的,而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们影响几乎是决定性。正确的价值取向会给他们以正确指导,从而是正确的做法。同样,错误的价值取向会给他们错误的指导,从而是错误的做法。有些大学生做事,或许很个性,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拥有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学习者个体拥有的关于他自身存在的而且与他的性格特点相一致的主观评价和意识的全部。自我概念的最主要含义是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指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其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和意识。自我概念与师生关系,同学间关系以及他自己的性格特点都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学习者从老师、同伴那儿得到良好反馈,他会更加自信,他会有更加强烈的动机去取得更大的成绩。Williams &Burden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受到学生自我评估的影响。学习者的自我概念会对他的课堂表现产生很大影响。学生个体应努力消除对自己的自我形象持消极否定态度的错误观点,全面地了解自己,乐观地寻找机会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3.确立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学习目的有远期与近期之分,远大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社会需要基础之上的,例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近期学习目的是以学习的具体活动或具体教学要求相联系,如准确理解某个词义的含义就是课堂教学要求的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的明确目标,又要有短期具体的学习目的,后者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成功地达到远大学习目标的关键。

4.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仅具有促进人的学习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使人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促进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可以说就有了很好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

(1)学生可以通过找课本中有用的、切合实际的、易与现实联到一起的东西去读,使自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才会想去学习。

(2)组织一些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的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这是提高兴趣的重要途径。

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篇7

逃课、迟到、早退、课上玩手机或睡觉已不再是高校个别学生的行为, 这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因此近两年, 不少高校加强了课堂管理。

如某些高校要求课前上交手机、摆席卡、拍照查缺等, 更有厉害的要求学生将手机放入贴有自己姓名的手机收纳袋中, 这样既防止了玩手机又方便了考勤, 防止了逃课现象的发生。

针对这些做法, 人们看法不一, 但客观地说这是最初步的做法。高校更应该思考的是学生为什么不来上课, 即使来了也不学习。针对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这种情况, 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 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综合已有研究[1]和课堂了解及学生咨询工作, 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低有以下几点原因。

1.1 一些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

①知识无用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寒窗苦读十余载反而不及读书不多但及早进入社会的人活得幸福。知识不多的人当老板, 知识丰富的给其打工。“土豪”一词的出现更是这一现象的例证。

②就业难

自1999年高校扩招,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一直是个社会问题。而且这种就业形势导致的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也是大部分学生对其前景产生迷茫的原因。一些二本及以下的高校,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一直以来, 父母对其学习的引导就是上了大学就能有好的生活。但现在“毕业即失业”以及对学习成绩与就业状况的一般相关甚至无关的误解, 让不少大学生焦虑而又找不到方向。因此, “做和尚撞钟”的消极懈怠状态就成了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③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导致整个的社会的价值追求物质化和个体化。整个社会呈现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状态。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似乎成了学生的反面教材。像有的学生咨询时说“看我们老师生活成那样, 我决定不做老师”。还有的学生带着很不屑的表情说“老师, 你一个月才挣几个钱”等等。这些谈话无不反映了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1.2 基础教育的后遗症和高校教育体制的缺陷

基础教育是填鸭式的被动学习, 但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觉、主动的学习。没有谁再完全地安排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很多学生不适应, 没有目标无从下手。加上大学半年考一次“考试过关都是小意思”和学长们的经验也使他们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还有基础教育“唯分是从”追求和“考上大学你们就功成名就了, 可以不用再辛苦地学习”的引导, 很多学生没进大学之前就有“再也不用学习的”预设。因此自我“潇洒”成了他们的状态。

1.3 教材知识和课程设置与实践需要脱节

《大学教材该不枉“大学之大”》[2]一篇热点评论阐述了当前大学教材的滞后。尤其是工科学生的学习, 书本知识学的再好但现实中不再适用。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看手机也不想听老师讲解。还有学生认为“学了也不会用”、“学了也不能用了”, 可以说知识的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课堂学习和实践生活的脱节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的原因之一。

1.4 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授课态度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评价体制的影响, 高校教师在授课态度和授课水平上可以说整体不如以往, 这是事实。就如有学生说“我们老师经常迟到, 来了就是读课件”“我们老师只知道科研”等等。学生如果对教师产生了看法, 那么上课听课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1.5 自身个性的缺陷———意志力不足、从众心理等

有些同学说“我知道应该好好学, 认真学, 而且我们是技术性专业的, 知识将来势必要用, 但我就是学不下去”、“别人都不学, 我跟着也没有了动力”。可以说, 大学生的自知、自制能力的不足以及从众心理等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欠缺的原因之一。

2 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原因, 下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

2.1 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

基于马素红、闫世笙[3]的调查, 首先应针对学习的主导动机 (生活和就业以及报答) 入手, 从学习对回报辛苦付出的父母和改变家庭地位以及为将来工作和生活进行, 大而空的倡导无用。

其次针对性别差异进行。对男生强调学习对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及男性尊严入手;女生则需要打“亲情牌”, 从报答父母、改变女性地位、营造幸福生活出发。

再次针对年级进行。大一应从专业价值、制定生涯规划引导坚持学习, 避免从众于老乡和师姐师哥;大二时 (学习动机最低) 及时督导, 大三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定向等。

2.2 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很重要———像校风、班风、宿舍风气等。因为大学生自制力或自我督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引导学生自我监督或相互督促。

2.3 做好学生心理工作

要纠正学生从众和得过且过的心理以及对未来的无力感。首先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做好生涯规划。其次引导学生放长眼光, 技多不压身, 多学点知识有益无害。再次就业难这是个客观环境, 但大学生应该考虑在这个环境下自己能做什么应做什么?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努力去做, 有准备的生活才能是充实有意义的生活。同时, 要转变观念, 学习成绩和就业无关吗?有数据显示, 学习成绩越好, 求职周期越短, 就业过程越顺利。[4]

2.4 教师要做的工作

首先注意知识更新, 教师更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 及时把握专业动态, 让学生学能有所用;把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 用专业知识去解释生活与社会, 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和兴趣。

另外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养成自己接触最新知识的习惯。

最后, 注意教师的人格素质,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也就是说教师影响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是做人———态度、责任感、价值追求甚至整个的精神面貌。

2.5 加大第二课堂, 加强高校和社会 (社会机构及企事业单位) 的联系

在当前注重“效用”的大背景下, 应该加大“第二课堂”的比重。“象牙塔”式大学已不适用于当下环境, 大学必须和社会保持足够的联系, 才能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 应该准备什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了解社会, 增加实践经验并开阔眼界。

参考文献

[1]任福全, 秦翠翠.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时空, 2012 (2) :178-179, 182.

[2]大学教材该不枉“大学之大”[EB/OL].http://www.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930/t20110930_690034.Shtml, 2011-09-30.

[3]马素红, 闫世笙.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25) :251-252.

[4]邵佳, 夏霁.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竞争力[J].出国与就业, 2009 (5) :19-20.

[5]许晓萍, 孔德时.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对策探讨[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4 (21) .

[6]孙杰, 华欣, 徐娜.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关因素的调研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 2014 (05) .

中学生动力性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篇8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困难,动力性,成因

一、中学生动力性学习困难的界定

(一) 动力性学习困难

动力性学习困难是指学生缺乏推动学业提高和自我发展的动力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障碍。它一般是指身心生长发育正常, 智力正常, 但学习成绩长期达不到规定要求。

(二) 中学生动力性学习困难

中学生动力性学习困难主要包含下列涵义:其一, 年龄在13~19周岁的初高中学生。其二, 智力正常的学生具备了学习所必需的条件。据有关统计, 其中动力性学习困难的学生占57.8%。其三, “动力性学习困难”也指学习进行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状态, 而不是依据最终阶段的结果作出的判断。其四, 动力性学习困难的程度不等, 成因不一。其五, 动力性学习困难的学生, 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反复状态。

二、中学生动力性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一) 学生个体因素

1. 个性心理

中学生处在个性心理逐步成熟的阶段,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多表现为: (1) 自尊心过强; (2) 自卑感严重; (3) 逆反心重; (4) 缺乏信心, 知难而退; (5) 自我封闭, 交往面窄; (6) 易情绪化, 缺乏远大目标等。

2. 生理发育与心理变化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成熟与第二性征的出现。随着性生理的成熟, 他们会出现明显的性冲动, 对异性表现为:情感上男女生间的相互吸引和渴望与异性同学的接触, 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困惑, 一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失去学习动力。内心渴望独立, 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成孩子来看待, 他们就会厌烦产生反抗的心理, 萌发对立的情绪。这个时期, 心理学上称为“心理断乳期”。

3. 行为习惯

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前苏联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达维多夫称这个年龄为“危机年龄”[3], 心理发展与行为表现出不平衡。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作业不认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不遵守纪律、随便说话、擅自离开座位、大声叫喊、严重扰乱课堂秩序, 还有些学生为谋求好成绩抄袭作业、考试作弊。

(二) 学校因素

1.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两个方面,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备课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符合, 教学任务不明确,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不到位, 或用之过少, 或用之不当,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中的人、事、时、空等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师的领导作风、班级规模、定型的期望。

2. 教学方式方法

由于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分数, 当学生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分数时, 学生体验到的就是一种失败感, 渐渐就形成一种期待性焦虑, 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无奈感, 学习起来觉得索然无味, 而且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和被动的学习习惯。

3.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分为师生关系和同伴 (同学) 关系, 其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影响学习兴趣和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在与家人、同伴的交往中, 不断积累起社会生活的经验, 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等, 意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如果交往受阻或限制他们的交往, 将会带来压抑、恐惧、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 长时间会造成与同学之间有差距, 没有兴趣, 学习动力下降情绪等。

(三) 家庭因素

1. 家庭教养方式

主要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过分保护干涉型和严厉惩罚型。前者过分保护干预, 使孩子依赖性太大, 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遇事优柔寡断,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上表现为死记硬背, 缺乏思维的灵活性, 对事情变化往往适应不了。后者严厉惩罚会使孩子内心受到压制, 一种是胆怯、自卑和心理失调, 另一种是暴躁、说谎、骂人。这种心理不平衡, 孩子自身的动力性受到抑制, 严重的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挥。

2. 家长的价值观

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期望过高。期盼着考入名牌大学, 成为家长期望的人, 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变化发展, 把学生看成没有选择权利的, 被动的个体, 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另一种是放任或期望过低。认为读书已没有用, 对送子女读书、考大学已失去信心, 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 学生觉得前途渺茫、无目的、动力下降, 造成学习困难。

3. 亲子关系

在中学阶段, 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中学生与父母之间逐渐产生隔阂, 亦即通常所说的“代沟”, 亲子之间已不再无话不谈。在学业方面, 考试成绩不理想成为亲子之间矛盾的焦点, 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分散注意力, 学业受到影响。

4. 家庭结构

与家庭结构完整的子女相比较, 存在家庭结构缺陷的子女往往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 性格上多表现为:孤僻、冷漠、懦弱、乖戾, 常常脱离集体。并且,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他们感觉到自卑, 父母吵架更使他们在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 常常表现出不听课、逃课, 有些还表现出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5. 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 当在学业上表现出成绩下降或不理想时, 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 觉得对不起父母, 辜负了家庭对学业的支持, 常常陷于深深的自责, 加重了心理负担, 造成学习动力下降, 注意力转移。

三、结论

学习的动力具有后天习得的特点, 即社会性, 受自身、教师、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 有时虽有外在表现,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是以内隐形式存在, 需经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才可知晓, 同时动力性强的学生也很可能再次变为动力性弱的学生, 所以对动力性学习困难的研究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出现反复, 要有耐心、爱心和恒心, 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上海科教所.学习困难学生报告[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4:23-27.

[2]http://www.lansin.com/zjxl/xlcd/200511/702.html 2008-06-01.

[3]达维多夫.掌握知识的年龄可能性[M].1966:112-113.

[4]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6-13.

[5]许科红.资助困难学生要坚持育人导向[J].思想教育研究, 1997, 30 (04) :66-61.

[6]李长贵, 吕淑清, 郭鹏.我校资助困难学生的主要做法和体会[J].煤炭高等教育, 1995, 20 (04) :46-47

[7]邓家平.对学习体育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探讨[J].职教通讯, 2001, (04) :25-26.

[8]储国根.教师要理解困难学生的难处[J].上海教育, 1997, (06) :59-60.

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篇9

一、追求更高的需要层次———脚踏实地地去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们纷繁复杂的需要按照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分为七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便是成人不断学习的主要动机, 每一层需要的获得都需要学习, 而且要想获得更高层次的需要, 人们就得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比如, 通过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人们学到一些本领, 并用这些本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 而身为社会人, 生理需要仅仅是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要, 为了获得安全感、获得爱与归属感、获得别人的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成人就得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 可见更高需要的满足是成人不断学习的动力之一。

在成人追求更高需要的动机下, 要想更加高效地满足这些需求, 切记不可急于求成, 想方设法地寻求捷径, 这样只会陷入“爬得更高, 摔得更惨”的困境中, 因此在这种动机的引领下, 成人务必要做到脚踏实地, 一步一步、一项一项、一层一层地提高自己的需要追求。但是也不能生硬地按照这个顺序进行, 因为每个人的境况都是不同的, 成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稍加调整这几个需要实现的前后顺序。

二、外部动机高于内部动机———注重学习的内部动机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由外因和内因决定的, 学习同样如此。比如, 年龄较小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想用成绩来“讨好”家长和老师, 初中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想考一个好的高中, 高中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想考一个好的大学, 大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谋求一个好的工作, 成人学习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想赚取更多的金钱、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也是社会型背景下成人学习的主要动机, 但实际上这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初衷是相悖的, 真正的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要自觉地以满足自身精神需求为目的而进行学习, 同时反过来讲, 以满足自身精神需求为目的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也会无形中促进物质方面的发展, 这与古训《增广贤文》中“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相类似。

为了真正意义上地迎合“终身学习”的理念,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为了无形中促进自身物质方面的发展, 成人必须转变“为利而去学习”的理念, 要真正地挖掘学习的本质内含, 更多地从内部动机出发, 以满足自身精神需要为目的而学习。

三、近景直接性动机高于远景间接性动机———注重学习的长远性

学习本就是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活动, 但是在现实的成人学习的道路上, 他们往往更注重眼前的利益, 仅仅是为了达到眼前的某种利益去学习, 比如, 王某, 是一名幼儿园教师, 听说有育婴师证可以加工资, 就报了个培训班考了育婴师证, 证一到手就再也没有碰过这方面的书籍了。再比如, 某公司郑某, 为了拿到一个英语专栏的项目, 专门去英语培训班学习英语, 拿到这个项目后便将英语抛至九霄云外等, 可见, 他们的学习行为都是短暂的, 学习目的都具有直接性和功利性, 久而久之, 人们便会将学习定格成一种工具, 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最佳利器, 便会本着“以利大而学之, 以利小而不学”这样的观念去选择性地学习。显然这一观念是错误的。为此, 成人要及时摆正自己的学习观, 不仅要注重学习为自身带来的直接性的好处, 更要看到学习的长远意义, 即要注重学习的远景间接性。

综上所述, 学习不分年长年幼, 学生要学习, 成人同样需要学习。但与学生不同的是, 成人的学习动机更加复杂和功利, 这样的学习状态绝非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初衷, 因此为了更加“健康”地对待学习这一行为, 为了填补自身精神上的需求, 成人务必做到摆正自身的学习观, 尽可能地以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去学习, 不要一味地为达到某一目的去学习, 这样的学习是不会给自身带来长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卢秋萍.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成人自考生学习动机分析与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篇10

1.1 调查对象

我校普通中专班学生共179人, 大专班学生共136人, 总计315人。其中一年级中专2个班1094班、1095班共94人, 二年级中专2个班0977班、0980班共85人, 一年级大专2个班1103班、1104班共70人, 二年级大专2个班1001班、1002班共66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315份, 回收问卷315份, 有效问卷315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问卷对学生的专业态度、学习目标、学习障碍、学习动力、学习焦虑、学习需要等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进行了调查。

2 调查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在对职业的喜好上, 50.16%的学生只是一般程度地喜欢自己的护理专业;45.71%的学生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作为学习目标;72.38%的学生主动获取专业知识;56.19%的学生只有一般程度的学习动力;45.48%的学生学习动力来自就业压力, 37.74%来自家庭;71.97%的学生在学习中偶尔感到疲劳;40.00%的学生觉得学习的最大障碍是没有气氛;而学习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中, 40.32%的学生认为是个人因素, 24.19%的学生觉得是由授课方式造成的, 23.87%的学生觉得是由教材枯燥造成的;78.73%的学生比较自信, 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68.25%的学生对未来感到焦虑;而对普遍认为的“卫校学生质量一届比一届差”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的学生占41.21%。

2.2 不同学历的差异

2.2.1 专业态度

在对专业的喜欢程度上无学历差异, χ2=4.41, P>0.05, 无显著性差异。不及一半的学生比较喜欢自己的专业;近一半的学生态度一般;不喜欢的学生每班平均1名。

2.2.2 学习目标

在学习目标上有学历差异, χ2=14.55, P<0.01, 有显著性差异。约半数的学生将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作为学习目标 (见表1) 。

2.2.3 学习动力

在学习主动性上无学历、年级差异, 大部分都能主动获取专业知识;学习动力和学习动力来源的比较上无学历差异, 均来源于就业压力 (均P>0.05) 。在学习的障碍上有学历差异, χ2=21.27, P<0.01, 有显著性差异, 大专生普遍觉得没有学习气氛、中专生觉得没有动力 (见表2) 。对学习缺乏动力原因的认识上, 无学历差异, χ2=7.71,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除个人和教材因素外, 大专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是影响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

2.2.4 学习疲劳感

学习疲劳感无学历差异, χ2=1.53,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2.2.5 学生自信度

个体自信度无学历差异, P>0.05, 学生普遍比较自信。

2.2.6 前途焦虑

在对未来的焦虑上,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学生普遍对未来焦虑。但焦虑的原因有学历差异, χ2=21.97, P<0.01, 有显著性差异。中专生焦虑的原因是害怕找不到工作及害怕成绩不如别人, 大专生焦虑的原因以害怕找不到工作和害怕在工作中表现不好被辞退 (即害怕工作的稳定性) 为主 (见表3) 。

3 讨论与分析

(1) 从调查中可知, 只有42.22%的学生喜欢自己的护理专业, 原因与我校的生源有很大的关系, 绝大部分学生为初中毕业生, 理解能力有限, 且有部分学生是辍学后家长又强迫其通过考试入校的;中考或高考后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先选择了其他条件更好的医学院校, 故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对于其他医学院校有些差异。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需要文凭, 并非出于个人意愿而选择医学专业, 对本专业并不理解, 所以没什么兴趣。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 应增加一些护理专业介绍等内容, 使其产生兴趣。56.19%的学生没有太强的学习动力, 而其正是我校学生中的主体, 所以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让她们以什么都一般化就可以的心态进行学习生活。以竞赛、演讲等她们感兴趣的方式提高其积极性, 学校整体情况可望有改观。71.97%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偶尔感到疲劳, 主要表现在临考前熬夜背书, 没有保证平时的学习, 在学习方法上仍有待于改进。这方面学校应多做些工作, 以进行学习方法交流会等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使其不要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在这几个方面, 大专生与中专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这出乎我校任课教师意料。

(2) 在学习目标上, 我校学生将做一名合格的护士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这源于我校学生思想普遍比较单纯, 对自己的认识比较笼统, 对将来要从事的护理工作也只有一种概念化的认识, 只知道将来是做护士, 但并不明确护士这一角色意味着什么。而大专生本应该相对成熟一些, 除了确认自己的护士角色以外, 还懂得必须承担其他的社会角色, 懂得健全的人格是适应并担当各种角色的基础, 将完善自己也作为一个学习行为的目标。但这在我校并不明显, 没有显示出其应该有的进步性。因此, 我校应该在学生的不同时期给予相应辅导, 这对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认识自我和社会, 明确个人角色, 形成稳定自我有很重要的意义。应积极开展个体和群体心理辅导 (如充分使用我校的心理辅导室) , 这对支持个体和群体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还有可通过不同年级间相互交流的方式来改善学生学习过渡期间的不适应状态。

(3) 在学习动力方面, 40.00%的学生觉得学习的最大障碍是没有气氛, 其次是没有动力, 这主要是因为我校学生中“中间力量”人数较多, 其影响着其他学生, 且这部分学生多数在班级中比较活跃, 在自习课及课余时间会带动其他学生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活动。而学习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因素, 其次是教材因素, 大专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是影响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分析其原因:客观方面是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课程逻辑性、演算性强, 单调、枯燥;主观方面是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文字理解力差, 不能系统地理解和接受医学基础课程的内容。再加上这些课程均设在一年级, 学生又未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环境, 所以一旦听不懂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现代学生思想活跃、信息灵通, 而现在所用的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同以前并没太大的改变, 单用一些说教的方式和单调的文字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多样化的需求。学生普遍觉得难学、难连贯、难理解。基础课程教材的设置应增加生动性和易懂性, 授课方式要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可利用网络、多媒体、自主参与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课程则要加强系统性和实践性, 并多提供一些临床实践的机会。例如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单是使用挂图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应制作多媒体课件, 采用大量图片、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助其理解, 也可使她们参与到标本制作中以促进其学习。

(4) 学生普遍对未来感到焦虑。在焦虑的原因上, 中专生担心以后找不到工作, 大专生则有部分趋向于在工作中表现不好而失去工作。由此看来, 大多数学生都处在对未来无形压力的焦虑之中, 中专生还没有掌握专业知识, 对未来的认识模糊不清, 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护理工作, 所以焦虑;大专生则接触了相当多的医学专业知识, 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 心态逐步稳定, 对胜任护理工作有一定的信心, 但又鉴于对社会的认识不足, 所以焦虑自己工作的稳定性。由此要通过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培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如继续保持及加强护理技术操作比赛) ,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心理辅导、参观医院, 提供关于医院方面的信息、就业信息、相关医学护理专业知识, 增加动手操作实践课程、实习就业指导、护理规范操作和法律知识、护士升学指导、人际关系指导等。

综上所述, 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有很多, 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健全人格、提高自我认识、改革教材和改变教学方式、严格学校管理、满足学生需求等措施改善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可以使学生克服学习动力缺乏感、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 进一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 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曾琦.点燃学习的动力[EB/OL].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28128/archivs/2006/69033.shtml.

[2]郭迪.学习能力障碍研究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 8 (1) :42~45.

[3]岳亮, 蒋淑桃.卫校护生学习倦怠原因的调查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1, 19 (7) :40.

上一篇: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情况的工作汇报下一篇:李清照《偶成》阅读练习及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