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交流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高考交流(共11篇)

新高考交流 篇1

距我省新课改首次高考还有10周时间,“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在这有限的临考前期拓宽“可行域”、谋求“最大值”,是广大高三教师十分关注的。下面我从研究、落实两个方面谈谈迎考复习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高考复习要重研究

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必须认真做好各方面研究工作,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命题解析、省教育考试院样卷、课改省市高考试卷及学生情况等,一样都不能少。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摸清情况,做到成竹在胸,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熟悉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所列考试内容与以往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新增了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空间几何体、算法初步、统计、随机数与几何概型、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等内容,应该注意新增知识点,如三视图、程序框图、函数零点问题等出题可能性较大。还有一些变化,如算法案例、统计案例不考。

细读考试说明

一些教学内容在《考试说明》中没有出现,如二分法、算法语句、算法案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及其简单应用、统计案例等;一些教学内容要求加强,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事件与概率等;还有如双曲线降低了要求,立体几何难度有所下降。

用好命题解析

《命题解析》精点课程标准,解读考试目标、范围与要求,剖析命题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综述试卷特点,解析高考试题,提出迎考建议,分析命题趋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分析课改省市高考试题

从07、的课改省市高考试题看,对高中数学教材各章所涉及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理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考查。因此,复习要到位,当然又要注意有所侧重,例如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都是重点考查对象。

领会样卷的内涵

1.试题题型稳定,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适当体现对新增内容的考查

与近5年的我省高考试题相比,这份样本试卷仍然结构稳定,合理设置考点,无偏、难、怪题,着重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交织线和能力层次的交叉区内的命题取向,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考生继续学习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和潜力。

2.充分考虑文、理科考生的差异,加大了区分力度,更符学情

文 、理科考生在数学学习内容和的数学教学要求均不相同,数学思维方面的水平有差异,新课程中的这一特点更显突出,样本试题较好地关注了这种特点,在文、理考查目的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在内容选取、考查方式、综合力度、能力层次等方面都有较好地恰当地区别。如文第22题是在理第21题的题干下,采用降低综合度,大题设多问的方式来进行区分,第1问起点较低,易于动手,各问之间层次分明,难度逐渐加大,有较好的区分度。

3.加大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更有导向

数学《考试大纲》及《课标》明确把数学思想方法归入“三基”的范畴,并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样卷的试题突出了这方面的考查,注重了通性通法的考查,淡化了解题技巧。

4.根据样卷,我们猜测今年的高考数学卷(浙江卷)有可能会有如下特点:

结构框架稳定,总体难度不变;承老大纲传统,体现课程标准;

贴近教材内容,强化函数思想;注重知识交叉,着眼能力考查;

强弱分别明显,文理要求有别。

另外,省市高考复习研讨会有关资料,也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高考复习更要抓落实

高考复习的`研究工作固然重要,但只有根据学生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落实,才能真正显现成效。

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不拘泥于单一的“方法――题目”两点一线,而应寻求最优方法,揭示数学思想.如三角函数的解答题的求解,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求值问题,首选方程的思想和换元法;另一类是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问题,是先将f(x)化归为f(x)= Asin(ω x+φ )+B的形式,再进一步研究。再如运用韦达定理的解题方法是解析几何中解决直线和圆锥曲线问题的核心方法,其解题步骤是“设”(点的坐标,直线、曲线方程)、“联”(联立方程组)、“消”(消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用”( 运用韦达定理、中点坐标公式、弦长公式等)、“判”( 运用判别式检验、求参数的值或缩小参数的取值范围)。

处理好几个常见问题

1.课堂容量问题:容量宜适中,思维容量宜增大;

2.讲练比例问题:提倡精讲精练,不必面面俱到;

3.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问题:一切讲练都要围绕学生展开;

4.讲评的方式方法问题:不必按照试题的先后顺序讲评,可将多套模拟试卷合在一起,按照知识块的划分将相近的试题放在一起进行讲评, 通过同类比较将问题深化,对重点试题进行重点讲评;

5.注意信息反馈: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搜集信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复习效果。

加强有效训练

数学训练功在平时,要做到运算准确,论证合理、过程完整、层次清晰、表述规范,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通病,必须有意识地开展有效训练,包括基础训练、阅读训练、表达训练、计算训练、创意训练等。要加强训练的针对性,明确训练的具体要求。如在表达训练中,可按“基础题详细写,中档题不少写,综合题分段写”进行指导,强化答题准确规范的意识。只有“平时训练像考试”,才能“碰到考试像平时”。

重视反思和纠错环节

引导学生对复习方法与效果经常性进行反思与总结,主动梳理记忆知识点,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及时反思和查漏补缺,做到有错必改,将易错题分门别类,“常回头看看”。如数学样卷(理)18题,第1小题考查倍角公式,第2小题主要考查asinx+bcosx的变形方法,有区间限制的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的解法及基本的计算能力。本题为高考试题的基础题,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错误多种多样:有审题不清,有计算出错,有知识遗忘,有方法不熟,也有书写错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并踏踏实实做好纠错工作。

提炼思想,提高能力

高考对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必将贯穿于全卷,着重检测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考查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复习一定要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而重在提炼、运用这些思想,发展理性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奉港高级中学  杨亢尔  .3.)

新高考交流 篇2

方案中关于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提到:“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记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在试点的浙江省还增加了“技术”科目,形成“7选3”模式。

高考改革必将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设置,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变革。最大的变化是“走班教学”将取代“固定班级授课”。新高考的“7选3”科目就有35种组合,意味着学生人人有课表,过去是学生不动教师动,现在是反之。其次是“走班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分层就是要把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分在一起学习,教师要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考改革不是儿戏,校长、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思想上的认识,心理上的准备。

1.校长的准备

实行分层教学、走班教学之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的教室。每一科目快慢班人数不相等,所选学科人数也不同。因此,教室还应有大、中、小不同的规格。

教师资源可能会出现短缺(不均衡),在学生选课时,有的学科“门庭若市”,有的学科“门庭冷清”。从试点的浙江来看,选物理的人数是以百为单位,而选政治的则是个位数。从中不难看出,物理教师紧缺,政治教师剩余。

财政、人社部门并没有因高考改革增加投入,增加教师编制。因此,这两个问题是校长必须解决的。

2.教师的准备

从浙江、上海的试点情况看,高二进入大规模的走班教学,有的教师甚至出现“恐慌”:学生选得多感到压力大,学生选得少,又担心自己的饭碗问题。高考改革带来的课堂变革,是对教师职业的巨大挑战。在选课走班制下,学生不仅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有了更高的期望。

所以,教师不仅要在专业能力提升上做好准备,更重要的还要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

3.学生的准备

“新高考是一次新的挑战”。从试点的一些学校看,高二选课时,很多学生不知如何选择,无所适从。

学校在学生进入高中后,就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及家长尽快对三年后要选择的高考考试科目做出规划,结合高校招生对“7选3”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高校招生的专业,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是学生选课的重要依据,要做到一锤定音。如果选择不当、犹豫不决,即使允许学生修改选择,也将极大浪费高二的学习时间成本,改过来也失去高考的竞争力。

科学奠基,筹谋新高考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科学探究;主动性;素养

在新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形势之下,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其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增强学习主动性,在科学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高中化学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来,才能真正解决教学根本问题,寻找到高中化学科学素养教育的全新路径。教师要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不同的策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提升化学实践能力,增进化学科学探索性思维。

一、2017年浙江新高考原则及其指导

2017年浙江推行新高考政策,在新高考的原则指引下,注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学生全面、健康、个性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和改革的落脚点,深化和完善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构建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以强化分类考试和多元录取机制,推动新高考之下的教学新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素养教育和个性成才教育。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特点分析

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弱化了实验的直接、呈现式的讲解,强化了实验的演示过程和学生自主分组探究的过程,它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主动性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全面分析,通过科学的探索与创新的思维,得出符合科学本质的最终实验结果。总体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1.多元化的化学实验形式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推动下,高中化学改变了原来的单一性质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将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划分出探究性实验和实验实践活动等板块,让学生进行自主性选择,灵活地进行主动参与的实验活动,这种全新的实验方式,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育,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理性逻辑的推理歸纳能力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

2.生活化的高中化学实验内容

化学实验性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新教材的又一大亮点,它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生活的衔接而设立的,重在用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融,并用化学知识改变生活,因此,其内容展现为新颖的、学生喜爱的“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板块,学生可以用耳闻目睹的生活现象进行化学的实验探究,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亲近感,而且无形中使化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和日常意识中,记忆深刻而牢固。

3.开放式的化学实验

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必须以大胆推理和实际探索为前提,任何不具备前提条件的实验都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新型的苏教版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全新的、开放式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极大地鼓舞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激励学生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自主确定实验方式,自主进行实验的分析,自主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这种开放式的化学实验过程,也是启迪式的实验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逐步的实验过程中启发思维,深化探索。

三、新高考之下的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改革

高中化学教学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程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生成,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策略实施之前,有必要对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改变。

1.转变教学观念

高中化学的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在2017年新高考政策的指导下,更要突出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还要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和意识。因此,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要进行转变,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探究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在自主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完成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2.转变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依赖教师的成分过多,学生自主性意识薄弱,这极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不符合新高考政策的要求。现代新高考强调学生素质的落实,因此,化学教学过程要进行根本、实质性的转变,学生必须成为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进行教学,由单纯的演示实验转变学生自主性动手过程,教师只在旁边进行实验的指导,并鼓动学生自主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实现演示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变革

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仅仅对学生进行实验展示,向学生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及规律性知识,这样就算完成了实验过程,得出了实验结果,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禁锢了学生作为实验主体的能力,更使学生无法体验到化学实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乐趣。因此,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进行了实质性的变革:由演示实验转为探究性试验,激发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苏教版化学实验:氨离子和氯离子的检验及焰色反应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物质的检验方法,并对已学的离子检验方法进行归纳,可以将演示性实验改良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探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中所含成分的检验,增强趣味性与学生自主参与度。又如,实验探究活动中的胶体、溶液的光照现象,这个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实验转为课外探究实验,而不需要暗室的操作试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趣味性的同时,认识到胶体是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掌握并理解这一化学知识。

4.课堂实验探究向课后实验探究的转变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思维素质的培育,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为了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还要适当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堂实验向课后实验的转变。如,化学实验课程中有对化学元素钠、镁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含有相关元素的物质,如,在“粗盐”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粗盐中提纯MgSO4、CaSO4;在化学实验“铜、铁的获取及应用”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思考日常所见的红砖是否含有Fe2O3,并思考和设计课后化学小实验,进行检验和证实。这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现身边的化学问题,并实践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中的化学,走进化学

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各种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主动参与兴趣,使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化学,揭示生活中所蕴藏的化学知识,提升化学科学素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金属钠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表现在生活现象上则是:金属钠悬浮于水面上并随意游走;SO2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再经过加热,溶液又转为了原有的红色等,这些形象生动、鲜活多彩的实验生活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化学探究欲望,教师可以积极摸索,寻找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化学现象,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启迪。

2.要遵循学生的科学认知规律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化学学科的教学要依循从直观到抽象的探究性原则,通过对学生施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由尝试到深入、由畏惧到喜爱,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投入全部身心,进行化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例如,先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逐步将物质拆分为离子,再至物质用分子式等,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化学学习兴趣,依据思维和认知规律进行基础知识的架构。

3.要结合化学实验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高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原理及基础性知识要点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和整合,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实验的设计课题中获得知识迁移与拓展。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根据新的化学学习情境,进行新的知识、新的方法的迁移,这是学生进行知识获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核心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实验化学的设计课题中,对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专题,在初步设定“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的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课题的深入和拓展,在已习得原有实验课题的基础上,拓展出“茶叶中元素的鉴定”“菠菜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用粉笔进行层析分离”等全新的课题。又如,指导学生进行“物质的检验与鉴别”专题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课题的实验设计,通过对“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让学生进行“真假碘盐的鉴别与检验”实验。

4.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高中化学的实验选择是重点突出其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内涵,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探究创新思维的创设,避免无探究意义、重复烦琐的操作过程。因而,高中化学的实验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思索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化学现象及成因,并用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尝试性的、逐步的实验过程探究。

例如,关于特殊气体“氨气的喷泉”实验,学生对这种特殊的实验现象所吸引,充满了好奇和探究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喷泉?喷泉水为什么变红?究竟是什么样的特殊气体才能产生这种神奇的喷泉现象?在教师的步步提问之下,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并进行主动性的实验尝试。

5.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小组探讨与协作学习

高中化学的实验课题有其具体实验目标、预习指导和实验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课题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合作实验,并在实验的过程中给予具体、详细的指导,尤其是拓展性实验,更要对小组实验的学生给予提示,使学生在教师具体、可操作的指导下,进行合作与交流,逐步由细化的实验目标过渡到整体的实验过程,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与讨论,从而在协同的氛围中完成实验任务。

總之,面对2017年新高考的挑战,高中化学教学要以新高考目标和原则为指针,重点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实践,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性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主动性迁移,在化学实验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实践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知识架构。

参考文献:

[1]艾师荣.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功能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2]胡协强,孙伟.利用教材栏目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1(07).

[3]钟角金.如何转变学生传统化学学习方式[J].化学教与学,2011(06).

[4]王劝芽.谈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理念的转变[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5).

[5]叶香竹.苏教版化学1“活动与探究”栏目教学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05).

[6]聂瑞香.高中化学教材图表的教学功能[J].数理化学习,2010(03).

新高考培训心得 篇4

—生物学科的应对

从2018年开始,广东开始试行新的高考方案。其中语文、数学和外语为高考必考科目,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6门科目,则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其中,不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为合格性考试科目,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是等级性考试科目。学生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优势有一定的了解后,从以上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确定3门等级性选考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的学生可不参加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位次由高到低分A、B、C、D、E 五等,0分不记等级。各等人数分别为参加当次当科学考考生总数的比例依次为15%、30%、30%、20%和不超过5%(含E等和0分)。在公布成绩时各“等”成绩将再细化为若干个“级”,等级细化具体办法另行规定。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或用于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学考成绩,应届生当届有效,往届生当年有效。

新高考模式,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老师,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的科目。同时借着选择的机会,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谁选择,谁负责!

作为一名生物学科的教师,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学习新高考方案,找到新高考模式下生物学科正确的应对方式,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生物学课程学习: 1、以核心素养为宗旨

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即要求我们生物学老师在课程学习中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2、聚焦内容大概念

为确保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课程教学就做到少而精,即聚焦大概念,精简容量、突出重点。3、重视实践

生物学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观点、思维并能用于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探讨或解决。4、完善学业评价

完善学业评价,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健康、多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高考改革方案 篇5

方案明确从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到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省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介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种。

其中:

合格性考试覆盖所有学习科目,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每年考1次,安排在1月开考;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6门科目每年考2次,安排在1月和6月开考。

合格考成绩呈现方式有三种:合格/不合格、等级、分数。考试成绩一考两用,既作为学生毕业的依据,也作为春季高考招生的依据之一。

选择性考试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6门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安排在6月统一高考考试科目结束后进行,仅限当年我省夏季高考的考生参加,一年考1次,成绩当年有效,作为夏季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选择考成绩呈现方式有两种:物理、历史为卷面分,其他4门为等级分。

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适当分开,分夏季高考和春季高考

景李虎还透露,广东新高考还将本科高校考试招生和专科高校考试招生适当分开,分夏季高考和春季高考两类。

本科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按照3+1+2的模式设置

本科高校考试招生主要安排在夏季进行,与现行高考时间一致考试科目按“3+1+2”(必选+限选+任选)模式设置,

其中:

“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

“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

“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

高考总成绩依然为750分,其中“3”和“1”直接采用卷面分,共550分;“2”实行等级赋分,各100分。

景李虎表示,根据新高考方案,在广东招生的本科高校要分专业组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提出1门科目要求,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提出不超过2门科目要求,并提前公布。学生的选考科目须完全符合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才能报考。同时,其对应的合格性考试科目必须合格。

开展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质评价

新高考改革培训心得 篇6

我任教物理学科,是新高考改革中“6选3”学科中的一门,对于我们这类学科来说,在高考中的变化非常显著。通过学习,获益良多,“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我们作为教师,要顺应高考改革方式,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还要清醒的意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

第一:重视学考(即学业水平测试考试)。

按旧高考模式,许多师生对学考抱有及格即好的态度。而在新高考模式下,在“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未被选入的科目,学考成绩也会影响到同学们的升学成绩。某些大学甚至要求学生高中十科学考均达到A,作为进入该校的要求。

另外,即使是选考的科目,也不再只看高考一次的成绩,计算该科成绩的模式为:学考成绩:面试成绩:高考成绩(2:3:5),所以无论师生,都应当摒弃以前对学考的态度,在新高考中,学考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对学生的升学影响颇大。

第二: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成导师。

教师原本的教学目标只是围绕如何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试题和生活中,让学生可以在高考中获得更高的分数。而现在的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进行生涯指导,走班制在给学生带来了选课的自由、充分的主动权的同时,也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不稳定,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学校有必要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网络和数据库,新学期前在学校网站上发布下学期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议和选课指导,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此外,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要多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关注对学生的指导。做到整体规划,目标引领:高一:面向全体学生的物理必修教育,目标定位:学考要求,即在高一开始这门学科时就要告诉学生这门学科的特性,学习这门学科可以就读的大学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行业部门,以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清醒的认识,做到准确选择;高二:分类对待,因材施教,1)针对学考学生的物理学考复习,目标定位:学考要求,一考过关,2)针对选考学生的物理高考教学,目标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高三:针对选考学生的物理高考复习教学,目标定位:高考要求,应试第一。

第三:对师生的挑战加重。

新高考方案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最中意或最擅长的学科,这个固然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挑战和负担也加重了。

在教师来说,学生自主的选择不同的学科,这必然给排课行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学生那边是“一人一表”状态,在我们这种选修科目中,教师面对的学生并非以前那种固定的班级固定的位置,而更类似的是大学的教学模式,首先给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评价就造成了极大困难。

而在学生的角度,会体会到所有的学科,一个都不能少,要做到:重视语数外,重视“选3”,重视“扔3”。实际上,按照新高考的模式:除了高一上学期以外,其余高中阶段的5个学期都是高考季。这无形中就对学生的学习挑战加剧了。

每个层次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再搞简单的“一刀切”了,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实际,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教师在确定三个层次的学生作业时,题量要适中,难易比例要适当。各层次学生在完成本层作业后,可试做更高层次的习题。教师负责设计并布置分层作业,每节课的作业由易到难,难度随着层次逐渐加深。始终把握的原则是:对A层学生,练习不出难题,主要打牢基础;B层习题难易适中对;C层学生,习题有一定难度、深度。

分析新高考转变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前几年重庆高考试题 (物理部分) 和新高考作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比对, 发现今年物理试题发生不少明显的变化, 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为此, 笔者就新高考的变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引导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 即改变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传授式教学, 而应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会学习。新高考物理试题部分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这一核心理念, 其中试题选材有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多角度分析 (第4题) 、我国科学家在实验上观察到的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 (第5题) 、舰载机着陆时阻拦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6-1题) 、电热毯故障检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6-2题) 、测量磁感应强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7题) 、关于“子母球”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9题) 等等, 这些探究式题材在今年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 应引起教师们高度重视, 而这些探究式题材在教材中完全能够找到相对应的探究实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少的老师采用结论式教学, 对过程分析少之又少, 更有甚者, 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老师基本不演示, 更不说让学生深入探究了, 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太少, 不利于方法的形成, 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高考相比较以往的高考试题, 与探究相关的试题比例大大提高, 在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的同时, 了解物理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恰当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运用好教材中的探究部分内容, 物理课堂中要尽力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每个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过程, 从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

二、落实过手, 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新课程改革模式下的教学特别提倡学生参与课堂, 但并不是摆花样, 走形式, 而应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 通过体验“过程与方法”来提升“知识与能力”。纵观2013年重庆理综试卷物理部分, 以现实生活的情景为背景, 强调基础, 注重能力考查的试题比例较以往高考大大提升, 如第1、4、6、7、11题, 试题中的情景创设、文字表述等方面注重贴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 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是典型、常见并为学生所熟悉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情景均有一定的新意, 题目看似常规, 却隐含了对考生能力高低的鉴别, 充分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能力。其中第5题知识点的考察虽然比较复杂, 但包括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等知识学生还是了解的, 但要正确解答本题还是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全面而又扎实的知识功底, 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的能力。第9题关于“子母球”碰撞的问题, 其基本物理模型来自于高中物理选修3-3教材中的气垫导轨探究实验, 作为本次高考物理的压轴题, 命题组巧妙的把碰撞问题设置在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所组成的物理情景中, 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其实所有高三物理教师都明白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高考的重要命题方向, 考前也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 力求让学生在考试中有所突破, 但从阅卷后的数据统计来看, 本题得分依然偏低。结合以上两个试题案例,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些似曾相识的物理试题能难住诸多考生, 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知识的转化和运用能力, 缺乏把实际的生活情景转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具备,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教学过程中要跳出题海战术, 不惜时间多让学生参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探究, 真正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和学科内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之“知识与能力”。

三、长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新高考、新视角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角

高中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高考改革的直接动因,2009年是浙江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首次高考,考试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笔者在两年多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以高中地理水圈为例,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谈谈如何领会新课改,走进新高考,寻思新视角,迎接新挑战。

一、领会新课改

1.课程内容编排体系上的变化

传统自然地理学,对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但已不能适应以“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新课程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结构,以现代地理学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协调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旨意。就水圈知识而言,旧课程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以环境为主线);新课程注重人地关系、强调能力培养。“水圈”的知识体系结构如下说明,

2.教材理念上的变化

新课程充分体现如城市、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与人类活动有相关的问题,并实现教科书的多样化,使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突出学习生活有用。如社会热点、焦点、生活实际,国情、省情等地理知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2005全国一卷)对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对区域的地形特征、土地利用和水能开发等知识,更加关注社会实践生活,体现出开放性、渗透性,注重探索性与联系实际,体现探究式思维过程的题型。

二、走进新高考

1.稳定性与连续性

纵向比较近3年浙江文综地理中有关“水圈”方面的相关考点分析。2006年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文综题中城市在河流中的区位;2007年选择题中澳大利亚四个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第36题河流在工业及城市区位中的作用;2008年第36题刚果河流域相关地貌及水量丰富的原因,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近3年的题型、题量,分值没变,主干知识的考查没变,四项基本能力的立意没变,基本理念的渗透没变,专题化、图像化、综合化的命题方法不变。

2.创新性

就知识点方面,主要考查洋流、河流、灾害、环境(侧重自然向侧重人文转变)等知识;从能力点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从情感点方面,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横向比较近两年新课程卷地区“水圈”相关知识试题考查。(如下表)

如:2007年山东文综26题,给出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和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以及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状况。要求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和开发利用状况,土地不合理利用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的分析,在水库选址上收集资料,体现人地关系的表现和探究性学习方面的考查。

三、寻思新视角

1.由“全国视角”向“地方视角”的转变——关注本土、关注省情

新课程地区“乡土地理”相关知识考查内容。2007年山东文综卷考查外商投资地分布及产生的影响。2008年广东地理卷考查珠江支流地区气候类型、河流补给、水资源功能、开发核心、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阶段、地理分布特点及成因。2008年江苏地理卷考查苏北平原入选“新天府”的条件、江苏省三大产业比值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浙江省与“水圈”相关乡土地理知识结构图如下

2.情感、价值观理念在高考中的体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观。

3.关注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操作技能、研究性思维题和设问题。

四、迎接新挑战——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1.三个“还要”

还要“系统”、“主干”、“联系”;还要“四项基本能力”;还要加强学法指导。

新课程地区考查的主要能力

2.三个“敢于”

敢于在主干知识上花时间;敢于还学生自主整理的时间;敢于少练精练、多作研究。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2.天利2008年高考复习大纲.2006年、2007年、2008年高考地理试题

浙江新高考学习心得 篇9

在高中三年的学习里,有哪些好的学习经验?周晨枫告诉记者,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把学习的基础打好,善于总结回顾。同时,还要注重调整平时的状态,要高效地听课和完成作业,要制定好完善的学习计划,以便能应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挑战。

在高中三年里,周晨枫基本上没有报过补习班。对他来说,在桐高校园里的学习,就是最高质量的学习时光。而此次高考也是如此,他笑着说,自己就是以挑战全新的未知事物的态度,去迎接高考的。

新高考改革培训学习心得 篇10

2018年8月27日至29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在教师培训基地举办的“2018年新高考改革与课堂转型专题培训”,收获颇丰。下面简单说说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期间,学校邀请到了华林飞、左璜和廖飞等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给我们做了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

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华林飞老师的讲座。华林飞是武汉教科院中学教研室副主任。同时他也是湖北省新课程改革培训专家,在研究新时期学生心理特点,优选教育方法上处于国内研究的前沿。

华林飞老师的报告以《我的亲民主义——关爱学生的技巧与智慧》为题,围绕“学会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生活实际,让教育回归生活”的主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师生关系中“为什么我们讲道理他们不屑一顾”“他们和我们并不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为什么他们喜欢《喜洋洋和灰太狼》”“真正的教育智慧蕴藏在生活之中”四个问题。华老师用高超灵活的教育智慧、生动鲜活的教学事例、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分享德育工作的点点滴滴,引起老师们的强烈共鸣。会场内笑声阵阵,掌声不断。

为了让我们这些听报告的老师对教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智慧认识,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条建议。

一、学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教育回归生活

结合华老师的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我想对于了解学生,回归生活,应该就是我刚才在上面的文字中所说到,要时刻和学生们保持亲密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促进心与心的交流,真正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二、学会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建构 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在是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了,需要我们在情景中去教育学生,这也是为什么我每周给学生们讲一个励志故事,因为我想通过这些故事来鼓励教育我班的学生,让他们在故事中得到成长,不过,我还需要学习华老师的体验教学思想,让学生们真正地去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才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更容易让他们接受这些道理。

三、学会关爱生命,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我们是老师,但是我们同样也是人,华老师认为我们老师也要关注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需要做好,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是否幸福,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而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孩子们需要全方位的提升,有些学校推行“半天上课,半天兴趣”的方式,非但没有降低升学率,反而升学状况越来越好。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上去了,学生愿意学,教师乐于教,成绩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四、学会互动技巧,互惠共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我想我从中的体悟是我们要平等地和学生们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真正和他们共同地成长起来。

五、学会改变自己,不断调整心态,懂得宽容与忍耐

华老师列举了好几个自己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学生,他是如何转化他们的,从他故事中我感到华老师对孩子们的宽容和忍耐,恰恰是这点,让一个个有问题的孩子转化成优秀的学生,成就美好的未来。我想在未来的教学中,务必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毕竟我们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更多需要的关心和爱护。

六、学会励志,掌握有效励志方式,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

关于志向的思考,对于新带的班级,无论良莠,华老师都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写周记,比如第一篇周记就是《我的梦想》。他还会每周给学生讲一个励志故事,来提升学生对志向的认识,督促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想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才会让学生们真正成长起来。

七、掌握关爱技巧,用行动表达对学生的关爱 爱,不能是无方向的,盲目的,应该找到合适的方法,比如处理一些学生矛盾,不能直接找他们谈话,而应该选择不同声色的方式挽救他们的关系,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尝试的,从中去感受关爱的快乐。

八、学会以善致善,尽量减少“反教育现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的确不乏反教育的现象,我们很多时候不应该直接告知学生某些缺点,也更不能直言不讳的说出学生的问题,这样反而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反而对学生不好,而华老师的“对面的女孩或者男孩看过来”的方法,互相指出错误,利用集体的力量,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九、学会捕捉教育时机,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新高考 新题型 新解法 篇11

一、图表类简析题

1首先,审清设问,明确设问的规定性。图表题的设问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①“是什么”,通常要求考生回答所列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侧重考查考生把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的能力;②“为什么”,要求考生回答怎样正确认识这些现象,或者回答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要求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揭示原因,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③“怎么办”,一般要求考生回答怎样解决图表中所揭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侧重考查考生迁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考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

2审图表材料。要认真审读图表,从图表、数据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主要包括:一审标题。图表标题即表头,它提供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图表的中心内容,表明了一定的主体处于怎样的状态。同时,标题也为考生答题起到了提示语的作用。二审内容。审内容时不仅要竖着看,还要注意横着看。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此外,还要注意比较,遵循“纵比比变化、横比比联系(差距)”的解题规则,从比较中得出结论,找出数据中体现的规律或共同点。三审表注。表注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文字补充说明,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表注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所以在审题时一定不能忽视表注。

3审联系。图表题所提供的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文字材料之间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一定内在联系的。解题时,要根据设问,结合各图表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把握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材料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并弄清这种内在联系所蕴涵的道理。综观近年高考政治图表题,依据其联系的性质,大体能把图表间的联系分为四种情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例1:(2010·江苏政治·34)

材料一

材料二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使发展成效真正落实到人们福祉的提高上。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阐述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以江苏GDP和财政收入变化趋势以及财政支出情况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图表、提取有用信息、经过分析与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解答第(1)问要按照图表1、图表2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逐一分析。第(2)问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在思维广度上较宽,但难度不大。本设问可以转化为财政投入的意义,特别是重视民生。

参考答案:(1)图表1表明近年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财政收入随之逐年增多;图表2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出逐年增多,对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图表1、2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2)江苏省政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了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辨析类简析题

常见的类型有:①正误混合型辨析题:解这类辨析题,首先应分别指出其合理正确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合理的、正确的;其次指出错误的、不正确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观点错误或不合理的,还要提出与之相对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②条件不完全式辨析题:解这类辨析题首先应肯定命题的正确性,并简要说明理由。其次应补充其他因素和条件。就是对题目中观点的成立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命题并没有完全地给出条件的题目,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其所需要的条件。

例2:(2010-江苏政治-37)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引起了校园世博热,同学们纷纷上网“逛”世博。一个世博专题网页引发了某同学的兴趣和思考,他发贴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以下是该网页的部分内容。

【世博之魅】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从1851年英国伦敦的第一次世博会开始,人类找到了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世博会成为多国文化融汇和最新科技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展示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影响,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贴: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跟贴:经济发展了,文化软实力就自然提升了。

(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贴中的观点,并针对发贴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对发贴内容进行评析,考查学生评析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的角度看,核心知识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题目还要求考生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愿望,这一点可能考生会遗漏。

参考答案:①跟贴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条件。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

三、措施类简析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怎么做”。回答时同样要先有理论依据,再结合材料论证。谈“怎么办”时,视野要开阔,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出解决的办法,如宏观、微观的角度,国家、政府、企业、个人的角度,根本上、具体上怎么办等。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这类题型设问中常有“怎样”、“措施”、“启示”等关键词。

例3:(2010·全国文综I·38)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通過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突破3 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政府活动原则和职能的理解和掌握。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结合材料回答,避免凭空叙述,应从多角度、多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活动原则: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制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具体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

四、认识类简析题

这类题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一般用“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等,要求学生判断所给材料观点的正误、分析原因、给出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回答时要运用相关理论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角度去回答。解好此类简析题,关键是掌握解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说明“是什么”。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或对材料中描述现象进行判断),概括、判断时要有意识地往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上挂靠,但若设问中已有明确表述,则该步可省略。第二步,分析“为什么”。即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设问中所描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多角度分析其影响,评价其地位。第三步,说明针对这一现象应当“怎样做”,要分别从公民、企业、国家等不同的主体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同时要结合教材和国家方针政策进行分析。

例4:(2010·江苏政治·36B)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的“全国有色人种协会”就不断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控告一些州的“种族隔离法”违宪。1954年最高法院在布朗案中,裁决“种族隔离法”违宪。

2010年初,在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来临之际,富国银行和美国商会等为了防止国会的金融监管改革对其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游说国会方面投入了5 000多万美元。

(1)上述材料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治现象?

(2)简要分析美国的这一政治现象。

解析:江苏选修政治部分内容很广,但是涉及的核心内容并不多。本题两个设问都比较简单,材料背景指向明确。

上一篇:《安徒生童话故事集》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下一篇:深圳代理记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