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共8篇)
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这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执法监督等诸多环节;而如何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乃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所谓执法,即广义的行政处理行为,包括行政许可、确认、检查、处罚、强制等多种行为方式。行政执法面广量大,涉及诸多利益因素,是产生具体行政行为的最主要环节,也是研究依法行政的一个主要课题。近年来,从省交通厅到无锡市交通局对依法行政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执法的文件,行政执法的规范化较以往有大幅度的进步,但要实现行政执法的正确,及时公正地实施执法行为,还需要在加强和改善执法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上不断探索,积累?验。鉴于此,笔者拟对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因进行调研分析,并就如何完善监督机制,改进行政执法,实现依法行政提出若干思考。
一、规范执法的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全省各级交通部门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省委《法治?-苏建设纲要》和交通部《全面推进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为契机,认真实施法治交通战略,转变职能,改进方法,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依法行政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法治交通的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滥用职权,执法行为随意性太强等现象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在许多地方存在,主要表现在:
1、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由于一些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法制观念差,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水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少数执法人员法律素养不高,执法不严,不作为和放弃职责,不依程序执法,随意性大,以及滥用执法权力,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甚至采用引诱、欺?等不正当手段调查取证等问题时有发生。
2、存在趋利执法倾向。少数执法单位由于受到利益驱动,而背离正确的执法目的和价值取向,违规取证,抢证规费,乱处滥罚,与民争利,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交通执法形象。
3、重复执法矛盾很多。由于交通执法分散,而出现的多头和重复检查处罚等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加大了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满,社会反响大。
二、存在问题的?因分析
造成行政执法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也是主要?因之一。行政执法行为是否合理、合法、适当,行政执法行为受不受监督,如何进行监督,有哪个部门进行监督,怎样限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执法权的滥用,防止对当事人的侵权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在行政执法行为中,除当事人依法提出复议申请引起行政复议程序,或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主张,引起行政诉讼程序外,其他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比较薄弱。
(一)从执法环节看,主要?因在于:
1、由于行政执法本身的特点,即行政执法不仅范围广,数量大,任务重,执法主体多,执法依据的层次和种类多,而且执法程序富有弹性,执法结果不够稳定,同时与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等,因此,执法的困难较多,纠纷较多,容易失误,不易得到相对人很高很一致的评价。
2、制度、政策方面的缺陷和弊端对行政执法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部门利益驱动,执法程序规定不完善,考核和奖惩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等。
3、执法人员认识上的滞后对行政执法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执法者缺乏“执行法律”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只看重“行使权力”而忽视“履行职责”,在观念上是权高于法,利重于法,人情大于法,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怕被复议,怕当被告,怕担责任等。
(二)从执法监督环节看,主要?因在于:
1、执法监督体制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一些监督部门职能重复,交叉过多,监督权责关系未理顺,监督部门之间D调、配合不够,对行政执法部门未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等。
2、执法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执法监督工作尚未做到?常化、制度化、实体化,对上级部门的要求,催得紧时抓一抓,要来检查时突击一下,有了文件也仅流于表面,未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面对执法违法行为时难免出现相互推诿,无人查究的现象等。
3、社会监督、民主监管的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由于实用主义作崇,在实践中群众监督难以受到重视,往往是强调客观的多,因而逐渐丧失民主监督的积极性,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不够,相应的安全保障不够。
三、完善执法监督制度的思考
针对目前行政执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完善执法监督制度,改进监督手段和方式,扩大执法监督的覆盖面,构建起“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敢为”的统一机制和“不愿为”的激励机制,促进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1、切实完善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工作,采用灵活多样的监督方法,并持之以恒,这样有利于及时查纠存在的问题,及时得以改善,在执法监督中无论哪级监督部门,都应当采用明查与暗访;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加以督促,从而不断提高执法行为的规范。
2、切实完善重大处罚案件审批、备案制度。交通主管部门每年都会对重大案件提出报备、审批的要求,这是监督执法行为规范非常好的一项制度。但是,要如何确保执法单位的认真贯彻执行,这就需要加强执法监督来了解执法单位的执行情况,同时,制定相对应的考核方法,使审批备案制度,确保贯彻落实。从而实现规范执法,依法行政的目的。
3、切实完善投诉举报和查处制度。要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电话,网上受理投诉举报窗口,来信受理管理等制度,畅通对交通行政执法的问题反映,改进建议、个案诉求等渠道,同时制定相对应的查处工作机制,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多一点“顾忌”从而减少一些行政执法“不作为”的情况发生。
4、切实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省交通厅苏交法〔2007〕90号文件中列出了十九大类典型的违法或不当执法行为的责任追究规定,对于违章、违法的执法行为明确了处罚的方式方法,并明确了由用人单位或者相应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认为:按照规定,单位自己对发生的问题,应采取措施而未采取的,而在上级督察部门在督察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明确的加重责任追究规定,通过规定,来督促各级部门层层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一级对一级负责,从而减少各类行政执法“不作为”的情况发生。
5、实行不规范执法行为查处的通报制度。在对各个交通执法领域实施执法监督,发现问题落实整改,实行执法预警制度;同时,要定期的在一定范围内通报预警的普遍问题,共性问题,群众反响大的问题,以利于基层执法单位做到“引以为戒”,对存在的问题尽管不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执法中也要做到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实现尽可能的规范执法的目标。
行政执法是指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部门或者组织, 在执法依据赋予的职权范围内, 直接针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的影响其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作为贯彻执行国家意志的有效手段和实施、适用法律规范的一种基本方式, 是实施国家法律规范的主要途径, 是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性环节, 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现试就如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规范行政执法主体
行政执法主体, 是指行政执法活动的承担者。行政执法活动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活动, 这就要求承担行政执法活动的机关或组织, 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或资格并经国家有关机关的合法许可。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只有行为主体合法的行政行为才是合法的行政执法行为。要求:第一, 行为主体应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第二, 合议制行政主体应以会议的形式来作出行政行为。第三, 实施行为的公职人员应具有合法的身份。
在行政执法中, 因执法主体法律地位不明、执法权限不明, 所以对行政执法主体的清理和确权制度, 对于确保执法部门依法行使职权, 滥用职权, 行政不作为等行政违法行为意义重大。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行政执法主体较混乱。表现在设置上, 既有行政机关, 又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既有常设机构, 又有临时性机构;还有执法部门多, 执法权限分散, 职责不清, 出现重复执法, 多头执法等现象。有些地方和部门越权执法, 实施了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内的行为。有些地方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经常设立一些没有执法权的临时机构突击开展工作;有些地方仍热衷于搞“运动式”执法、多部门“联合执法”;二是执法人员不具有合法的身份, 没有行政执法资格, 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影响整体形象。特别是相当数量的协助人员没有取得执法资格, 现有水平不能胜任执法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审查制度, 明确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 把确认结果向社会公布, 未经确认执法主体资格的单位和组织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二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联合执法的, 有参加联合执法的单位作出执法决定, 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未取得执法资格证的人员一律不得行使执法行为。
二、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两个文件中对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均有明确规定。温家宝:“只有将执法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步骤程序化, 才能让执法人员有所遵循, 才能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在很大意义上, 正是对法治“具体化”和“制度化”的诉求, 使我们发现, 那在传统中国法律和政治文化中一直被冷落、被漠视的法律程序, 正是构筑法治国大厦的基石。
依法行政, 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依靠程序来维护和保障执法公正。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 缺乏程序基本法, 各种单行的部门法, 甚至处罚法、许可法这样的行为法, 都很容易发生变异, 偏离法治轨道。在行政执法实践中, 有些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光重视实体法, 认为只要结果是正确的就可以, 至于手段、方法、步骤、时限如何, 不予重视。程序意识淡薄, 忽视行政执法权力的规范性运作。比如必须表明身份的情况而没有表明, 应当说明理由而没有说明;应处罚相对人陈述申辩的机会而没给;应当告知权利和救济途径而没有告知的;应当举行听证而没有举行的, 应当制作行政执法决定书而没有制作的;应当送达未送达或送达不符合法律规定;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因此, 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势在必行。
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 行政公开
行政公开, 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时, 除涉及到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外, 必须向行政相对人及社会公开与行政职权有关的事项。行政公开在行政执法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一是行政执法依据的公开。事先公开执法依据是指行政机关应当将作为行使行政执法权的依据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作出最终行政决定之前, 向社会或行政相对人公开, 使其知晓。
二是行政执法决定过程的公开。决定过程的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应当将行政决定的形成过程的有关事项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
三是行政执法结果的公开。决定结果的公开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政决定之后, 应当及时将行政决定的内容以法定形式向行政相对人公开。
(二) 当事人参与
当事人参与行政程序制度, 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 作出对当事人合法权益产生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时, 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 允许当事人参与行政程序, 并可就具体行政行为是否作出、如何作出提出意见或提供证据的制度。在当事人参与方面, 行政机关具有两项责任:
1.告知责任
告知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执法行为, 应事先告知违法内容和法规规定的处理条款, 作出该行为的事实根据和主要法律根据, 相对人对该行为依法享有的权利, 及救济渠道。当事人提出申诉的, 需明确告知申诉单位及时限规定, 未履行告知责任的,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责任
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制度是与告知制度密切联系的一项行政程序制度。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特别是行政处罚过程中, 在告知当事人相关行政执法的内容后, 应当认真地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如其合理、适当, 则应予以采纳;如不合理、不适当不予以采纳的, 应向相对人予以解释、说明。并应对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记录在案。没有听取陈述、申辩制度, 可能承担败诉风险。
(三) 职能分离制度
行政机关在行使内部某些相互联系的职能时要加以分离, 使之由不同的机关或不同的工作人员行使。职能分离可以防止行政执法人员腐败和滥用权力, 也能防止执法人员的偏见, 尽可能保证行政决定的公正、准确。
(四) 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如相应事项与本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 不得参与该事项的处理的制度。实行回避制度, 有利于排除与所处理的事项有利害关系的行政执法人员主持行政程序, 从而实现行政公正;有利于增加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信任感, 保障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 时效制度
时效制度是指行政执法的全过程或其各个阶段受到法定时间限制的程序制度。时效制度是行政程序效率原则的具体体现。该制度对于保障行政行为及时作出, 避免因行政行为的拖延损害相对人权益, 稳定行政管理秩序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六) 救济制度
保障相对人的救济权利, 完善纠错机制, 是行政程序公正的又一要求。程序上的纠错机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健全违反行政程序行为法律责任制度。二是完善行政程序过程中的权利救济制度, 保障相对人在程序中对可能作出的行政决定有当场提出异议、请求纠正的权利。三是健全和完善事后救济制度, 即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即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提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行政裁量权予以细化, 能够量化的予以量化, 并将细化、量化的行政裁量标准予以公布、执行。在行政执法实践中, 由于行政法规不可能针对各种具体行政行为制定, 这是由法律的普遍性决定的, 在司法实践中必须赋予行政执法人员相应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范围内对具体执法情况进行判断分析, 最后作出行政行为。在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执法标准不统一或行政执法权限被滥用等现象, 如果运用得当, 可以提升执法效率;而如果执法人员出现主观色彩浓厚、介入人际关系等问题, 则会有损法规的公平、公正。要解决自由裁量权滥用问题, 笔者认为:
(一) 增强法律法规可操作性
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处罚种类的, 有处罚幅度的, 以及可以从重、从轻等七类只做原则性规定的处罚情形, 要求这些行政处罚权力重点部门、单位必须列出行政处罚具体情形, 并结合执法实际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标准, 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
(二) 被细化和量化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必须审定
行政权力部门建立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 是否符合法律要求, 是否能公正保护群众权益, 还需要经过有关法制部门核审, 同时邀请法律专业人士、被服务对象参与或召开听证会进行审定。
(三) 将审定后的标准予以公开
将审核后的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在政府网站和各部门网站上进行公示, 推进行政行为信息对称。群众依据行政权力编码即可查询所对应的行政权力的法律依据、细化标准、权力运行流程和投诉渠道等。
(四) 关键抓落实
从执法过程入手, 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实施执行活动“四个一”:即“一证”, 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时必须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亮明身份;“一册”, 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出示行政处罚细化标准手册, 要向当事人说明法律依据, 指出违规行为, 阐明裁量理由;“一单”, 行政执法人员要开据统一规范的行政处罚单;“一流程”, 行使每一项行政权力都必须严格按照权力运行流程进行。无论是执法人员不按制度标准执行, 还是不按执法程序办事, 都可以实现当事者清楚明了, 便于群众监督和事后对违法违规人员进行问责, 最大程度地减少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行使自由裁量权限的空间, 杜绝徇私枉法和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
四、规范行政执法监督
行政执法监督指的是负有监督职责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执法主体实施行政执法行为, 是否符合行政法律规范进行监察与督促, 并且对违法行为予以纠正的活动。特征之一是它是对行政机关各部门尤其是行政执法专门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的监督。监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行政执法的效果。
(一) 加大宣传教育
通过行政执法培训考核等形式, 使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转变思想观念, 清除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 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权”与“法”的关系, 牢固树立法律至上、权力服从法律的思想。
(二) 制定法律规范, 加强行政机关内部行政监督
各主管部门对本部门的行政处罚依据进行梳理, 将现行有效的行政处罚依据, 包括颁布机关处罚的违法行为、执法权限, 执法程序、强制措施、处罚种类、处罚标准的幅度等进行梳理并汇编目录, 制定本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
(三) 健全执法质量监督制度
从建立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的执法档案;明确执法岗位的职责任务;明确执法执勤基本动作和语言;明确受案登记流程及标准;明确案件取证的流程和标准;明确扣押、收缴、追缴等行政强制措施的流程和标准, 以及是否存在利用职务的便利, 勒索管理相对人, 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是否存在刁难行政相对人, 态度野蛮, 粗暴等不文明执法现象;是否存在以罚代管、只罚不管行为;是否存在粗暴执法, 滥用行政处罚行为等各个方面对执法单位进行监督监察。
(四) 和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到位
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监督是指人民法院应行政相对人的申请, 审查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并做出相应裁决的活动。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 是行政法的进步表现之一。通过行政诉讼极大地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利滥用, 和行政不作为等违法行政行为。
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诉讼活动和行政执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是履行法定职责, 检察机关应当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在当前情况下应当具有能动意识, 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 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 强化法律监督职能, 主动有所作为。同时人民检察院还依法享有对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实行监督。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要依法审查违法的行政行为, 加大查处权力腐败案件的力度。
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最主要方式, 行政执法的广泛性和强制性决定了行政主体的强势和行政相对人的弱势。另一方面, 行政行为的行政命令如果缺乏监督容易使行政执法活动陷入随意性。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既是社会要求, 也是保证行政执法公正性的一种客观需求。
摘要:各级政府在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精神指引下, 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 特别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行政执法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整治, 公务员的行政执法水平大有提升。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仍是我国依法行政的重点。笔者试就如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 键 词:政府公信力;行政执法行为;依法行政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2)09-0020-04
收稿日期:2012-03-28
作者简介:黄仕红(1963—),男,四川南部人,成都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宋小娥(1968—),女,四川南部人,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增强政府公信力、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保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基于此,笔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其价值功能
公信力一词来源于英文Accountability,最初普遍运用在大众传播中,主要是指公众对媒体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来自于媒体必须自觉地维护公众利益,要“为公众的利益、方便和需要服务。”公信力是媒体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因此,普遍意义上的公信力就是某个组织在社会上被接受和信任的程度。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的诚信力、威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获得社会及人民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它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政府的行为所带来的客观效果是政府公信力的决定因素,即政府做了什么,这些做法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客观效果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二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感知。公众的认识程度、主观感知也是体现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也许在最初公众并不能认知政府行为的正确性, 但只要能收到很好的客观效果并得到公众的充分理解,最终也会得到公众的认同。实际上,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质量和法治精神。政府公信力的价值与功能主要包括:
第一,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合法性的根源。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合法性的确认,合法性与政治现象相生相伴,它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协议或契约。笔者认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就是某种信任。合法性的获得,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活动,包括国家权力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运用意识形态的、法律的和道德伦理的力量为自身所作的种种论证;另一方面,其更为实质的内容是,国家政权在大众中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忠诚,从而使人们自觉地把对政府的服从当作自己的义务。因此,政府公信力集中体现了政治合法性的实质内容。
第二,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众多社会组织和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庞大系统。首先,政府信用的范围广、内容复杂。因此,政府信用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更具广泛性、深远性,一旦信用流失,就具有很强的扩散性、长久的破坏性和巨大的毁灭性,修复成本也往往比其他信用要高得多。其次,政府信用是其他信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政府作为社会公众观念与行为的引导者,作为国家管理的实体,其活动和形象对于全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符号意义,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效仿。正如孔子说的那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总之,在社会体系中,政府作为行政权力组织,其行为和形象都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就决定了政府公信力在现代公共生活和社会信用体系中也必然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对社会系统信任以及社会生活的良序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公众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是自觉,对政府的要求就越高,政府信用就会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一种依靠秩序、规则、信用维系其存在与运行的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市场中各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既要严格依法进行,也要严格依信用规则进行。但市场竞争中信用规则的确立、维系单靠竞争者的自身行为往往是无济于事的,因而必须依赖于政府和政府公信力。一是政府要为市场竞争制定“游戏规则”或“信用规则”。二是市场“游戏规则”或“信用规则”的遵守与履行离不开政府。三是政府公信力是市场经济信用的表率与楷模。政府作为“信用规则”的制定者,如果自己不恪守誠实信用原则,将会对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产生负面影响。换言之,在一个政府信用缺失的社会,不可能建立起诚信的市场经济,没有政府信用的规范引导作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得到良性运行与发展。[1]
二、执法行为不规范影响政府公信力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是需要“执行”的。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是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行政执法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公信力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但不可否认,由于认识与理念上的偏差,与群众切身利益联系最直接、最经常、最广泛的行政执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偏离法治轨道的一些不规范的执法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不规范的执法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暴力执法”。近年来,有关暴力执法的新闻不时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上,公安、工商、城管等行政执法机关的某些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方式方法简单,把管理当作管人,重处罚、轻服务,特别是在一些涉及群众基本生存、生活保障如拆迁、征地等问题上,其实施的执法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暴力执法行为的频繁发生,社会负面影响较大:一是侵害了相对人的人身权利及财产权利,既与我国依法行政的目标背道而驰,也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悖;二是破坏了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加剧了执法机关、执法人员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是损害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暴力执法行为很可能传播到网络上,使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暴力执法的危害极大,消除暴力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2]
第二,“运动执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专项治理”、“集中整治”、“××战役”、“特别行动”、“百日行动”、“专项行动”等词汇见诸报端。其中,一些执法行为实际上是少数行政执法机关以“公共利益”为名,在群众不理解、不知情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突击式运动执法”。所谓运动式执法,是指由公权力机构为实现特定目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特定时间、空间进行飓风式大检查、大整顿的行政执法活动。虽然运动式执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资源推动某一方面的工作,客观上也会取得一定效果,有时甚至会取得明显效果,比如为了迎接卫生城市检查,突击整治环境,把小商小贩赶走,使路面变得宽敞整洁,但结果通常是检查组前脚走,后脚又情形如故。由于运动式执法多为突击式执法,因此,不仅极易违背执法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而且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此循环,既增加了行政执法的成本,降低了政府及执法机关的威信,也弱化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令依法办事成为反常,而违法犯法成为经常。
第三,“趋利执法”。行政执法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一种规范化、正当化的法律活动,就其本身来说不应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3](p236)但在我国,目前的行政执法趋利行为已成为某些行政执法机关的一大痼疾和顽症。所谓行政执法趋利化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忽视或轻视相对人、社会公共利益而运用行政权力谋求或追求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个人不恰当利益的执法行为。行政执法的趋利化,颠倒了处罚与教育的关系,破坏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影响了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和公正性,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也容易产生行政权力腐败问题,如“不给好处就重罚,给了好处就不罚”等腐败现象。
第四,“任意执法”。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政府组织和调整社会生活的功能和权限范围不断扩大,行政机关享有的自由裁量权也随之增加。行政权力扩张的表现是行政机关拥有行政自由裁量权,它的存在是提高行政效率之必需。在现代法治社会,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定目的,即为了实施法律。但在我国,行政执法违反法定目的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最为典型的是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具体体现为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实施执法行为时背离法的精神和公正、公平、过罚相当的原则,随意进行处罚,存在不平等对待、责罚不相当等问题。
第五,“机械执法”。行政执法不仅是一项社会管理工作,更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执法是一项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必须统筹考虑具体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平正义以及执法的导向作用,反对只讲法律效果不讲社会效果的机械、单纯执法和只讲社会效果而不讲法律效果的执法行为。作为行政执法者应当把准确理解法律作为正确执法的前提。但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理解得比较片面,有的机械地依法律条文进行执法,忽视法律原则和精神的指导;有的认为依法行政仅要求行政行为合法,甚至狭隘地将依法行政理解为“行政行为不违法”等。
三、规范执法行为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行政执法的实质是一种行政活动,行政执法人员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执法权力,任何不规范的执法行为都可能降低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威信,使公众对建立法治社会失去信心。因此,应该规范执法行为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一,在深化执法理念上下功夫。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执法行为的失范,主要在于执法理念的错位。因此,要通过富有成效的形式,促使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执法部门的领导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执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因为“法治必须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而不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4](p92) 具体而言,所有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都必须牢固树立“阳光执法”理念,把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向社会和当事人公开,以便于群众监督;必须牢固树立“有限执法”理念,既要履行好法定职责,又要按照政府职能向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杜绝滥用执法权力的现象;必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执法,把执法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行政执法中体现人文关怀,树立良好的执法者形象。
第二,在提高执法能力上下功夫。“法是人的行为的一种秩序”。[5](p3)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来维持的。行政执法人员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载体,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每个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行为的认知及评价。执法人员要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不仅要树立执法为民的法治理念,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公正执法的办事能力。针对目前执法队伍的实际状况,相关部门不仅要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其执法专业素质,保证执法者能够领会法治精神、正确适用法律。“法律是一种规则。它明晰社会制度,明晰人世秩序。司法官的职责就是信守规则,领悟规则,从法律规则的真谛出发,去处理案件。”[6]执法者要做到公正执法,仅有党性、民心是不够的,还须具备过硬的业务本领以及相当的法律知识。惟其如此,才可达到“辨法析理、奖罚皆服”的境界,避免或减少当事人对执法公正的无端猜疑和不必要的申诉上访,降低执法成本,节省执法资源,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第三,在强化执法监督上下功夫。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中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线的地方才休止。”[7](p154)由于行政执法权力同样有被滥用的危险,因而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要形成一个以各級党组织和人大监督为核心的上下、左右、内外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政府行使职权的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通过听取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形式对政府行使权力给予监督。要改善和加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各职能部门、上级执法部门对下级执法部门的行政监督。要完善重大具体行为备案、行政执法检查和行政赔偿等制度,用制度监督权力。当然,行政执法也必须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要不断完善投诉、举报、信访的受理、调查、处理和反馈工作机制。为了确保公正、文明执法,必须加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要强化司法对行政执法权力的监督功能,督促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行为,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在改善執法环境上下功夫。改善行政执法环境是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步伐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行政执法质量,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的关键。因此,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与改善行政执法环境是分不开的,行政执法环境的好坏是行政执法质量的最终体现。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各级行政机关尤其是主要领导务必把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定期听取汇报,掌握执法情况,研究并解决重大执法问题,为执法工作提供有力的人、财、物保障。二是落实经费保障。通过改革现行的财会制度,规制预算外资金,切断执法者罚没款与执法单位及个人利益之间的纽带,切实解决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办案中存在的利益驱动问题,使行政执法工作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三是强化安全保障。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遭遇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建立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制度,加大对威胁行政执法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使行政执法人员能够放心大胆地投入工作,积极主动地提高行政执法活动的效能。[8]
【参考文献】
[1]舒小庆.政府公信力:价值、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J].南昌大学学报,2008,(06).
[2]王青斌.论执法保障与行政执法能力的提高[J].行政法学研究,2012,(01).
[3]杨解君.走向法治的缺失言说:法理、行政法的思考[M].法律出版社,2001.
[4]高鸿钧.法治:理念与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奥地利)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6]刘佑生.司法三境界[J].方圆法治,2006,(6月下半月刊).
[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8]黄仕红.浅谈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02).
(责任编辑:高 静)
Standardizing the Ac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mprov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Huang Shihong,Song Xiaoe
Abstract:Improv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ng a satisfying service-oriented and the rule of law government.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Law enforcement norms directly relate to the government’s image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Standardizing the ac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he building of the rule of law.Improv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deepening enforcement philosophy,improving the law enforcement capabilities,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over law enforcement and creating a law enforcement environment etc.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
高执法素质
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所以,我们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一是加强权力观教育。要广泛深入开展“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的大讨论,使每一个工商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端正执法指导思想,增强宗旨意识,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行政执法工作中去。二是加强法纪教育。要以落实总局“六项禁令”、省局“八条禁令”和省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工商系统行政执法行为的若干纪律规定》为重点,大力加强法纪教育,使每一个工商干部增强法纪观念。三是加强警示教育。要以省局和永州市工商局查处祁阳县工商局违规办案这一典型,大力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以儆效尤。四是加强法制培训。要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学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以集中培训和岗位练兵为主要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培训,使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工商行政管理常用法律法规,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制素质。
二、健全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监督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否则就会导致滥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行政执法的合理监督机制造成的。所以,工商部门应把行政执法制度建设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首要任务,用具体工作制度和规则来约束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及执法的随意性,规范其执法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明确执法责任制度、案件承办责任制度、办案立、查、审、结“四权分离”制度、案件核审制度、重大案件集体审批制度、评议考核制度、执法案卷评查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行政执法制度,建立一道严把行政执法质量关的防线和纠正错案的有效机制,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制裁的威慑力来保证执法人员严肃执法、公正执法、依法行政,严防错案发生。二要实行案件管辖制度和立案登记备查制度,并严格按照《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机关内设机构办案职责分工》的要求,明确各内设机构的办案职责,严格按职责分工承办案件,防止多头办案、重复办案和越权办案。三要制定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分解工作目标,严格考核,推动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规范执法行为奠定基础。四要建立执法检查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禁令执行情况和执法案件进行专项检查,认真搞好执法监督工作,及时纠正或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五要完善外部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司法、群众及媒体监督,主动向人大、政协报告工作,征求意见,加强反馈,狠抓问题整改落实;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积极出庭应诉、答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人民群众对违法和不正当行政行为的检举;对新闻媒体曝光的违法行政行为,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三、严格执法程序,促进依法行政
发现涉嫌违法事件后,执法人员应严格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执法检查。执法检查前,执法人员应主动向当事人敬礼、亮证,表明身份。需要制作执法文书的,应当按照规定制作并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发现当事人有违法行为时,应及时制止并责令当事人改正。
调查取证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主动向当事人和有关人员亮证表明身份,告知相对人相关权利。执法人员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和调取,并予以审查、核实。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调查收集证据。询问当事人和证人时,应当个别进行并如实制作笔录。
二、行政处罚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扎实开展专项整改活动
专项整改活动开始前,我院即召开党组会议,班子成员形成了一个共识,即:这次专项整改活动是中央政法委在全党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时刻,结合政法队伍建设和工作实际,作出的重要部署,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政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水平,促进公正司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抓好法院审判工作、解决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契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为了确保专项整改活动取得实效,我们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召开了全院干警大会,全院干警深刻认识到了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到整改活动中来。
二、突出重点,增强开展专项整改活动的针对性
开展专项整改活动,必须抓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结合我院工作的实际,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整改和规范。一是对容易发生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的岗位和环节上进行整改和规范。这类问题突出反映在审判和执行部门。二是从容易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岗位和环节上进行整改和规范。三是从容易出现违规办案,不文明行为的岗位和环节上进行整改和规范。四是从容易发生玩忽职守、执法不作为的岗位和环节上进行整改和规范。这样,明确了整改重点,做到了整改工作的有的放矢。
三、做到三个结合,联系实际开展专项整改活动
为了确保整改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我院将整改活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将整改活动与人大评议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结合起来。自月下旬至月上旬,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我院××年至××年的民事审判工作进行评议,这次评议是对我院三年来民事审判工作的一次检查,也是找出民事审判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而进行整改的一个契机,因此,我院在专项整改活动中,针对整改活动中查找出的庭审活动不够规范,庭审质量不高;举证、质证和认证程序和合议不够规范等问题,积极落实制定的各项整改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
二是把专项整改活动与机构改革工作结合起来。本着公开选拔、平等竞争的原则,我院进行了以环节干部竞争上岗、调整内设机构及职能、一般干警轮岗交流为内容的机构改革工作。通过改革,一批青年干部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增强了审判队伍的活力,做到了人尽其才。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院的审判管理机制,基本实现了大立案、精审判、严监督、强执行的新格局,为工作更好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将专项整改活动与促进审判、执行工作结合起来。整改活动的效果,应充分体现在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上。由于竞争上岗、评议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等客观原因,我院上半年的结案率比较低,积压了一批审判、执行案件,同时,案件调解率、发回改判率仅处于全市法院中级水平。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全院性的集中清理积案工作,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我院第三季度的结案率、调解率较上两个季度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上诉率、发回改判率逐步下降,实现了审判、执行工作的良性运转。
四、强化措施,增强开展专项整改活动的实效性
对司法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导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留给我们的教训十分深刻和沉痛。经过对整改中发现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总结,我们主要抓了“四个规范”和“四项机制”的建设。
(一)做到“四个规范”,确保司法廉洁。
一是规范立案工作。立案接待是法院对外联系的“主要窗口”,事关当事人及其他来访人员对法院的第一印象,为了把这个“窗口”擦亮,我们要求法官在接待当事人时要耐心细致,用语文明规范,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及时立案,不予立案的要做好解释工作。为方便群众诉讼,我们改造了立案大厅,印制了诉讼须知、收费标准,采取电话立案、假日立案等方式,把“司法为民”落到了实处。同时,在立案庭设立了速裁法庭,通过调解、灵活运用证据规则等方式,尽一切可能缩短办案周期,开通了审理简易民商事案件的“快车道”。速裁法庭成立后,已审结案件件。其中,有件案件在立案当日即审结,案件的平均审理期限仅为天。
二是规范审判活动。我院出台了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案件庭审操作规程,并通过庭审观摩的形式对操作规程的贯彻实施进行督促和检验,促进了审判质量和审判能力的提高。
三是规范执行工作。在执行环节,为防止暗箱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制定了《执行案件合议制度》、《执行异议审查规则》等制度,实行执行风险、财产调查、财产处分、异议审查、执行进程“五公开”,并将执行款物的收付与执行员彻底分离,堵塞了漏洞。以上制度实施后,执行权的运行得到了规范。
四是规范诉讼收费。认真按照相关规定收费,避免乱收费、拉赞助等问题的发生,并对执行工作实行先执行、后收费。
(二)形成“四项机制”,确保公正效率。
建立法院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经过整改,我院初步形成了四项管理机制。
一是在立案庭建立案件流程管理机制,制定了《案件流程管理办法》,从立案、排期、送达、开庭及结案等不同阶段,实行内部全程监控,加强了办案期限的监督,提高了审判效率。
二是在审监庭建立案件评查机制。为加强经常性的案件质量评查,制定了《案件评查制度》,对所结案件随时进行评查,按月进行通报,分析原因,查找责任,以此促进法院整体办案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自月份以来,已评查案件件,对存在裁判文书错漏字、诉讼文书材料填写不全等问题的起案件进行了通报。
三是在纪检监察部门建立查处违法办案和差错责任机制。把违法审判、办案差错案件与审判职务挂起钩来,大力强化了法官的审判、执行质量责任和执法责任意识。
四是在政工科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我们以《岗位目标责任制》和业绩档案为核心,实行“十率”目标考核,把审判的质量、效率和效果不但与当年奖惩挂钩,而且与法官的评优晋级联系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
加强学习教育构筑思想防线
河北省沧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派出人员参加国家、省、市、县举办的执法培训班, 加强执法人员的学习教育, 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构筑法律至上的思想防线, 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 既不失职、渎职, 又不越权、违规, 确保了行政执法行为合法合规。
量化自由裁量权提升执法公信力
为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做到公正、善意、合乎情理, 河北省沧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照兄弟县局的标准、结合沧县行政执法工作实际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缩小自由裁量空间, 限制随意裁量行为,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坚决杜绝随意执法、模糊执法行为, 提升了行政执法的公信力。
严格行政审批完善执法责任
他们从立案、调查、听证、合议、决定和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行政审批程序,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力求做到适用法律准确无误, 遵守程序严丝合缝;同时, 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 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使行政执法行为步入了正轨的法制化轨道。
定期举办座谈会提升依法办案水平
河北省沧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组织不同业务科室的执法人员举办座谈会, 开展学习讨论互相评查活动, 对各类行政执法案件进行剖析讨论, 以案说法, 找出不足, 加以改进。通过反复深入的学习讨论, 能够比较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了执法人员的依法办案水平。
使用全过程记录执法过程规范化
为实现行政执法全程留痕、有效固定保存执法证据, 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减少行政执法争议, 根据《沧县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实施办法》的要求, 今年年初, 沧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每个执法股室和食品安全监察队各配备了2台执法记录仪, 并严格按照沧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进行操作, 力求使行政执法过程规范化。
执法信息公开塑造良好形象
河北省沧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本局机关网站上及时将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和结果公开, 自由裁量标准公开, 案件查处情况公开, 并随时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收费目录清单公开, 建立和运行“三公开、三清单”制度, 努力打造“廉洁政府、阳光政府”形象, 提高全局依法行政水平,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秩序, 净化优化沧县经济发展环境。
接受社会监督严肃执法纪律
权力清单制度是行政管理部门以“清权、确权、配权、晒权和制权”为内容的权力革命,其实质是给行政职权的行使打造透明的制度笼子,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供依据规范,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便利。
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是推进行政管理现代化、加强行政机关自身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把行政机关权力以清单形式明确下来,有利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清楚自身到底拥有什么职权和多少职权,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能、承担责任。
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是推动行政机关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行政机关的内在要求。通过进一步明确职权,把该负的责任担负起来,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通过权力清单对行政权力的程序、时限、监督方式等加以细化并公开,有助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行政相对人办事。
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是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设法治行政机关和廉洁行政机关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进一步推动行政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强化权力监督和责任追究,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力推动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法定职责。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行权力清单制度,首要任务是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为此,就需要依法确定权力,按照“职权法定”原则,梳理档案行政权力的来源。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但要按照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授权,理清现有档案行政行为的法源,更要取消没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授权的行政权力。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就是要依法履行职能,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荐阅读:
行政审批大厅规范行政行为自查报告07-06
执法人员行为规范09-09
民警执法行为规范11-09
规范行政执法自查12-05
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心得体会11-24
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总结07-26
行政人事规范流程手册11-12
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10-20
行政部规范化培训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