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用12篇)

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但是从目前在学校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是误区。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急切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正确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一些中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特点和规律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这是当前推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的主要障碍。

1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就学生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个别心理有病或品行不好的学生。诚然,心理有病或品行不好的学生确实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诊疗,前者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后者只是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纠正。其次,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生理、心理发育以及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挑战,一些“好”学生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或某一方面“好”掩盖了其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一面,以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甚至因为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变得非常脆弱。所以,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每一颗心灵都需要教育的阳光和雨露。

(2)就教师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属于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和政教人员、团队工作者的任务。其实,正是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才会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担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去寻找科学的途径,并尊重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建立理解、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3)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诚然,设置心理课程可以使时间、阵地有保证,开展咨询可以使个别学生可能得到一些帮助,进行心理测试或许能调查到一些数据。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同时注重知识传授和日常生活的渗透。其次,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受师资的数量、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或行同虚设、或事倍功半;而且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注重预防。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为加强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校首先必须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要具体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和年级组等各部门要积极配合;领导组之下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指导班主任和老师开展各项具体工作。领导组每学期要定期听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汇报,掌握工作动态,研究制定对策。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以此为主阵地,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时校长室以校长信箱、电子邮箱为平台,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处以“青春热线”信箱、回音壁、校园广播“心灵驿站”为载体,负责学生的思想疏导、心理?o导、健康指导和活动渗透;教导处以课堂为主渠道,负责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和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受学校人事编制、岗位聘用等客观因素影响,加上中考这一不可回避的事实带来的升学压力,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不专业,课时没有保证,许多学校也一直是由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开展此项工作。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一方面要与人事、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公开招聘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担任专职心理教师。二要加强对班主任和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让班主任和老师通过学习交流,掌握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

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主动参与学生活动,做学生的伙伴。师生如何才能相知相亲,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在活动中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活动中沟通交流,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合得来的伙伴。

其次,师生之间民主对话,做学生的知心人。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更要让学生喜欢你,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你的教育,能较快地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因此,做学生情感的知心人,教师时刻不能忘记“共情”原则:务必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断,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与学生交谈时,重视双向沟通。可以每周安排2~3个学生与老师个别交谈。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平均可以和教师谈两次,这样的谈话可以深入了解学生,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也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动向,有一些师生之间的误会也会因此而化解,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班主任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学习生活的建议,不以强硬的成人观点干涉他们的事务,从而使师生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优化课堂心理氛围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在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若能积极营造自然,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再想一想,这道题一定难不倒你”,一句句出自教师内心的赞扬和鼓励,像和煦的春风拂过学生的心灵,会给其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在团结、合作、友好、尊重的气氛中,小伙伴们一起探讨、研究,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

协调班级人际关系

不少学生为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而苦恼,严重者甚至封闭自己,拒绝上学,所以教师要注重班级人际关系的协调。如: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为集体服务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主人,同时能增加同学间互相接触的频率,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使他们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中和集体一起成长;开展“每日珍言”活动,鼓励学生面对集体介绍一句曾让自己感动的话,以减少学生孤独感,增强认同感;开展以人际沟通为技巧的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在比较宽松、自由、理解的氛围领会沟通、合作、宽容等技巧。一个愉快、和谐、温馨的集体,能让学生形成宽广的心胸,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更好促进他们人格形成和社会化过程。

开展丰富而有益的活动

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幸福和温暖,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和“学园”,让学生心驰神往,最重要的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过多样化的课外教育活动,渲染班级欢乐向上的氛围;通过主题性教育活动,强化教育效果;通过野外情境教育活动,不断丰富课堂心灵活动的源泉。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到愉快、自豪并在积极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增强能力,发展个性,让孩子们过上一个真正的“金色童年”,把他们的苦闷变成快乐。

设计人性化的教室环境

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科学教育 篇3

关键词:科学教育;智力发展;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如何在幼儿园有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教师可以作以下尝试。

一、满足幼儿欲望,激发探究兴趣

从古至今,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很多都与儿童时代所持的强烈好奇心割裂不开,因此,作为教师要细心呵护幼儿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及时满足幼儿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当幼儿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询问老师一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时,老师要珍视幼儿的好奇心,尽量满足并积极回应幼儿的需求,引导幼儿将主动的观察、探究融入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探究活动中去,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发现感到无限惊奇,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另外,为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教师切记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独特的想法和做法,并给幼儿提供充足、自由探索秘密的时间和空间。从小培养起来的探究兴趣必将会成为日后幼儿探究科学的无限动力,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有效设计活动,鼓励积极参与

有效设计科学活动,投入丰富的科学探究材料,是幼儿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基础。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引导幼儿自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实际动手活动中逐渐积累较多的科学体验,让孩子们在愉悦轻松的活动氛围中,逐渐获得丰富的经验,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教师在为幼儿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是否能够不断地激发幼儿主动观察、比较和思考。总体而言,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无论是在开始部分,还是结束部分,多以开放式提问来激发幼儿动脑思考和参与兴趣,比如,“如何使颜色发生变化”的活动,幼儿会通过多种方法尝试用不同颜色混在一起,使颜色发生变化,可以将两种颜色放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这种开放性问题的提问能极大而充分地唤起所有幼儿曾经的生活经验,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性,并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理解去尝试多种问题的答案。在活动中,幼儿不但能够获得大量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因此,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是否有效,不仅要观察幼儿是否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幼儿是否积极参与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否主动思考,是否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创设饲养角,亲近大自然

环境是幼儿学习科学知识重要的教育资源,饲养角作为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一种优质的教育手段,为幼儿的科学学习、亲近自然提供了在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以外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习的途径和载体。幼儿年龄较小,好奇好动,探索欲望强烈,种植植物和饲养小动物是儿童非常喜欢且感兴趣的活动。生活中那些能吸引他们兴趣的活动,孩子们都会主动地、积极地、愉快地去参与,比如,幼儿园可以创设种植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参与种植活动,可以发动孩子们从家里拿来了各种植物的种子,分别用各种废旧瓶子做成小盆栽,还可以让孩子们从家里拿来各种小动物,比如,小蝌蚪、小青蛙、小鱼、小虾、乌龟、小兔子等。在不同季节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饲养角里照料、观察不同的植物,轮流给各种种子及花花草草施肥、浇水,给各种小动物喂食、换水。每当发现他们精心照料的植物和小动物有了奇异的变化,孩子们就会兴奋地和大家分享:“快看,我的小苗发芽了!”“我的豆角长出了一个小豆角!”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用图示法的方式及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既学到了种植、饲养动植物的新本领,又在与自然的环境中学会了观察方法,掌握了记录本领。同时,在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也会时常发现很多让他们觉得奇怪的问题,每当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慢慢思考,启发幼儿自己寻找答案,使他们明白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而在饲养、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慢慢了解不同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知道各种小动物不同的生长变化、成长规律以及饲养方法。

四、在一日生活中进行科学教育

在幼儿眼中,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充满奇妙和好奇。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总是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求知兴趣,他们总是总喜欢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为什么?”等等,这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观察幼儿的行为,从而为幼儿学习生活中的科学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充裕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处处皆科学,科学神奇不神秘,这些科学现象就蕴藏在孩子们的周围,时时刻刻吸引着孩子们去观察、去探索。许多研究证明:幼儿提出的很多问题,以及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经验,无不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幼儿在给小兔喂草时,他们会观察探究小兔的外形长什么样子,它们喜欢吃什么,它们多长时间喝一次水,它们的便便为什么是一个个小粪蛋,它们如何睡觉,它们睡醒后也会像人一样洗脸吗,幼儿在饲养过程中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自己的科学知识经验。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它时刻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学会随机进行。这些每天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随机现象和经验,对幼儿来说是极其自然、极其有意义,且具体、易懂,也会使幼儿印象最深刻、难以忘怀,但如果教师不注意观察、不及时加以引导,就会使珍贵的教学契机一闪而过,成为过眼烟云,不会对幼儿产生任何影响。生活中学习和观察的过程,正是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好奇心,引导幼儿自由、自主探究科学的落脚点和切入点。

另外,利用进餐机会认识各种水果和不同的蔬菜,可以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各种时机,适时引导幼儿观察、注意事物之间奇妙的变化,比如,有些食材经过加工、炒熟之后会变色、变小,像青虾水煮后会变红;有些食材蒸煮之后会变大,比如,有些米粒、豆子做熟之后体积变大等等,这些生活中随时存在的现象或过程,都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契机。教师要抓住这些难得的教育契机,巧妙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去观察、去推理、去思考、去关注他们周围的奇妙世界,从而使幼儿从小感受生活中科学的奇妙和有趣,从小接受来自生活中的科学启蒙教育。总之,幼儿日常周围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宝贵的、丰富的、幼儿感充满兴趣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

当今社会是充满希望、充满竞争、充满机遇但又与挑战并存的世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科学教育,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科学现象,将幼儿培养成新时期高素质的探究人才、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而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郭建军.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0.

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据查证,我校80%的学生来自乡下,受语言环境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很多学生有不敢开口和不习惯开口的心理障碍。早读课没有读书的氛围,常常是教师带读时声音盖过学生,学生自己朗读时声音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默读。如何让学生在早读课能大胆地开口朗读和背诵,能用所学句型与他人交流,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成为我们英语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本人从9月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对早读课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1努力营造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开口

无论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教学经验的角度,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情感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高中英语标准》认为:“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它要求教师:“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可以看到高中学生普遍渴求一种民主、和谐、合作、能互相沟通的课堂环境,他们渴望心灵的沟通,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我适当地放宽对早读课要求,不像正课那样规矩严格,师生的交流也不拘形式,这有助于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合理地编排座位,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便于学生开展课堂集体活动和进行学习交流。同时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进行尝试。

2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2.1挑选和培养“读书带头人”。要打破早读无声、沉闷的状态,就需要有人带头读书。我首先挑选出一个英语发音较准确,有胆量,责任心强的学生来担任英语科代表,另外选出四个大组长,每四个同学的学习小组中选一个小组长。事先帮助科代表做好领读的准备,安排早读的任务,和指导组长如何开展小组活动。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帮助下,有这些基础好的学生带动,早读课的读书气氛慢慢形成了。待早读正常开展起来,期中考试之后,小组长就让学生轮流来当,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和表现自我。

2.2教师早读坚持下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帮手与伙伴等多种角色。新生刚入学,早读我尽量多带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和语调,还利用磁带录音,让学生模仿跟读,对于重要的段落或难读的句子,多次重复,直到熟练顺口为止。不带读时,随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热情地帮助差生,往往我们教会他们读几个简单的生词,就是给了他们开口的勇气和学习英语的信心。同时,还注意观察集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如:“对子”活动的对话、小组活动的相互检查背诵等等。有时甚至还充当合作伙伴与学生对话,或者一起朗读一小段优美的文章。在确保早读有序进行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加早读。

3认真设计早读内容,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3.1熟读教材。朗读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大声朗读,学生既可以提高口语能力,又可以培养语感。因此,在早读课朗读单词、短语和课文应为常规任务,根据教学计划做好每天的安排,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并检查落实。

3.2背诵课文。背诵是知识输入和积累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其大意之后背诵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单词、短语、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背诵由少到多,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并采用结“对子”形式或在小组中交叉进行检查。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背诵的课文越多,他们掌握的表达方式就越丰富,学习英语的兴趣就越浓,英语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都会随之提高。

3.3演“脱口秀”。句型是在学习者的脑海中建立外语语境的重要一环。真正地掌握句型,不但要在学习者的大脑中“贮存”有大量的句型,而且要求在使用时可以灵活地“调取”。在教学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是:虽然教师在课堂上都给学生举例子来运用句型,而且学生在早读也反复地背诵这些句型,但学生很容易把它们遗忘,或是不能在正确的场合使用。后来,我发现在English Weekly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Talk Show,它以对话的形式编写,把一个单元的重要句型都运用在对话里,而且用黑体字进行标注,真是一目了然。这样,Talk Show就成为了我们早读的一个内容,让学生扮演角色,还必须互换角色进行对话,在一个个的语言情境中训练所学的句型,同时要求学生课后模仿编写和进行对话,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对特定场景做出快速语言反应的能力。而且,经常进行口头交流活动是巩固单词的最好的实践。

3.4欣赏美文。高中的课文比初中的课文长了很多,所涵盖的生词量也增大了。这对于约占全班五分之一人数的差生来说,学习的难度更大了。由于掌握的词汇少,根本无法连贯地朗读长长的`一篇课文。每当老师带读或科代表领全班齐读后,他们只能看着词汇表反复地读生词,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记住几个单词,但由于没有句子,段落和篇章的整体联系,这些单词很快就被遗忘了。慢慢地这些差生对英语学习就失去信心,最终放弃英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从高一开始就采取了增加短文的方法。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单元教学的同时,根据每单元内容,从课外资料中精选出2~3篇与单元话题内容相关的短文,作为早读的一个内容,这些精美的文章都是200~250个单词,文体不同,信息量大,把词汇与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捆绑”在一起,学生很容易记住单词。另外,由于这些短文所含生词不多,基础差的学生借助字典或小组成员的帮助完全有能力朗读,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而基础好的学生每单元都能背诵1至2篇。这就真正地实现了我们的一个教育目标:“缩小两极分化,人人都在进步。”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来欣赏精美的文章,通过大声的朗读可以刺激脑部神经系统,从而不断地提高记忆能力、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经过两年的积累,我惊喜地发现:在江门市高中学年统考中,自己任教的班学生的作文比年级其他班的流畅、语法错误少。书面表达题的平均分比平行班的高出3~4分。古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抓好英语早读课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只要我们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讲方法,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展早读课,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赵丕行.论外语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北京: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

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5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坚持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自我觉察与认识、潜能开发、青春期人际交往训练等。除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发展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注重“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3.差异性原则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我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遵循了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成了保证我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不同年级学生所讲内容不同,不同学生指导方法也不同。4.活动性原则

我们根据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二、我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方面内容: 1.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具体包括:

(1)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2)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3)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4)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5)职业教育,即针对职高生毕业将走向就业的特点,讲述职业理想、就业技巧和职场心理调节,帮助学生建立就业信心,做好就业准备。

(6)心理咨询室。开放心理咨询室,面向学生个体或小组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并有专门的工作计划,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咨询的要求,还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能感到轻松,有利于咨询的开展。

(7)个案分析。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告之和不告之两种方式进行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

(8)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由心理辅导教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9)校报宣传。利用校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为展示我校师生风采提供一个平台。

2.指导中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指导中学生学习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1)学会放松。让学生知道紧张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等方式调节心态,放松心情。

(2)建立心理支持体系。让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电话等。

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内容摘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作为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我们更应该把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应该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通过多彩的活动,促使队员们不断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心理和人格,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关键词 少先队员 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对于学校而言,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位。

据调查了解,现在无论是父母亲自监管还是由爷爷奶奶监管的留守中小学生,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厌学;焦虑;冷漠;孤僻;自卑。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果未得到及时的疏导,容易形成暴躁、神经质、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等不良习性,也可能变得懒惰,随意性大,缺乏同情心,自我控制能力差,甚至听不进任何话而我行我素。(此处可用某校调查为例,或编造一所学校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列出一些数据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由此可见,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作为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我们更应该把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就如何开展好少先队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扎根于辅导员心中。

辅导员工作是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大队辅导员对少先队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由大队辅导员的特殊角色所决定的。在小学里,大队辅导员一般由科任老师担当,而且往往由语文、数学教师担任。他们跟学生接触的机会多,对学生的了解也多。大队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举止分析其心理特征及心态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心理教育方案,从而取得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功效。因此,大队辅导员这个重要又特殊的角色在教育少先队员时必须牢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让少先队员在心理知识的宣传活动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少先队阵地多,而且大部分是由队员自己组织,进行自我教育的。如黑板报、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站、队角等,传达的都是队员自己的心声,队员对此非常感兴趣,更愿意接受。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宣传阵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如:对自我的认识、与同学的关系等。在特殊的时期还可以进行针对性更强的专题式宣传,如考试期间可对全体队员进行考前的考试指导,减少考试焦虑和考试恐惧。一些宣传员在搜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中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会使队员更加了解自我、相信自我。通过宣传使队员懂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懂得调节心情的小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可取的一种形式,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依靠枯燥的说教,活泼有趣的活动有助于队员亲身实践和自我体验教育,大队辅导员可以利用主题队会课或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教育。如组织缅怀英烈、游览山水、看优秀少儿电影、开展主题队会、文娱汇演等,寓教于乐,把外在的灌输教育有意识地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结合起来,渗透心理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认识自己。达到克服缺点、完善自我的目的。

因此,以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少先队传统教育活动较多,如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有“感恩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等。活动传统,但教育形式应符合队员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不应该以大队部的意志为强制手段,而是把活动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是:在节日来临之前,就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或课间操时机在全校发出倡议,征求活动方案。之后,把这些创意再反馈给全体学生,让同学们选择最能体现自己情感,最符合自己性格和心理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

如我校的一次教师节活动,我们通过向队员征求意见,队员认为传统活动一味的只要求孩子要如何感恩教师,没有说老师也要感谢学生,感谢不是孤立的,是相互的,是彼此之间的事,于是我校决定开展“师生互相感谢”的活动方案。活动前就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在全校宣传有关师爱、敬师、师生互爱等题材的内容,请教师和队员各自互相找出对方值得感谢的事,接着各自自制送给对方的感谢卡,并在卡上写好感谢的话。此阶段几位任教老师协商,把每位队员值得感谢的事都写出来,不放过一个队员,让每位队员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活动中教师放下身段,当着全班队员的面把它读出来,让每位队员真实亲切地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的心间都有个很重要的位置。也让每位队员当着任课老师的面把他想感谢的话读出来,队员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温暖的爱意,内心得到了积极的体验,也学会了怎样表达爱。

我们还可结合“祖国好.家乡美”活动方案开展其他系列爱的教育活动。如:“学雷锋”、“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感恩书信”评比等等。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之中,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懂得了爱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去关爱别人,同时体验到了爱与被爱的快乐。爱也由此得到了无声的延续。

四、创办一些特色的栏目,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共识,我校还开办了一些特色栏目。这些栏目由教师辅导学生负责,教育效果显著。

我们学校每周星期三大队辅导员会通过“知心姐姐”小广播栏目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健康的常识、解答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探讨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心理体验等。在每周五的班会上,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心灵互动,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方面有什么烦恼和困惑可以通过书信形式与老师沟通交流,获得心灵的诠释。

开辟板报专栏。我们学校的黑板报专门留有一块“心理专栏”,刊出与中队生活直接相关的一些问题及学生之间争论和认识最多的问题。结合小伙伴平等关系下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做法和自己的见解,再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全班性的讨论,对问题给予全面、公正、客观的结论。让学生明白道理、有所感触、得到教育。

五、让队员在体验活动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发的《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学校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要养成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动员和组织少年儿童在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内化过程即是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心理活动的过程。

针对《意见》要求,学校少先大队可设置国旗队、值日生、播音员、卫生监督员、文明小卫士等流动岗位,引导队员进行角色体验,获得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从而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学校少先大队要定期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每次活动都面向全体,自愿报名,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又有丰富的体验,促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我们还可以引导队员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拓宽队员体验的渠道,培养他们合作互助、关心他人、容让他人、富有同情心等群体心理,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合作氛围。活动如下:“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手拉手献爱心”、“争当环保小卫士”、“我为家人献孝心”…… 总之,对少先队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注意不要把体验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割裂来看。而应该让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补充。要适时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队员们不断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心理和人格,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作者:周仕映

所在学校;毕节市金沙县五龙街道中心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社 2004年3月。

2.《 孙牧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8年06期。

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1993年,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 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 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1996年, 我国心理学家叶弈乾认为“当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心理操作和心理适应过程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都处于正常状态时, 个体心理才是正常健康的”。

从上面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同一个人, 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 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 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 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大学生, 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 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 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表明,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 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 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

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实践证明,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2 注重实践, 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证明,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 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3 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 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 我们提出,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 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 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 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 鼓励家长参与, 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4 注重大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

措, 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那么, 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 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扬长避短, 不断完善自己。

第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第三,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 锻炼意志品质, 改善适应能力等。

第四,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 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 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 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 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 有了良好的心态, 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 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 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 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摘要: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30%左右, 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所以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开展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应当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我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够很好的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人。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中学素质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相结合

多数学校已经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事实上,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两节课、一周或者搞几次宣传性的活动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或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多动脑筋、多积累、多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二、注重与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学校教育外,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还有,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传播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大量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三、注重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设想、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四、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与学生多沟通、多谈话、多鼓励、多暗示、多微笑等,都能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就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由于学生之间年龄相仿,所学的知识,对事物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差异,共同点多,极易沟通。教师应在班会上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交朋友、互帮互学和谈心活动,特别是对学困生和后进生更应关心和帮助。此外,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学生心理健康演讲会”、 “送温暖” 、“感恩的心”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六、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名人书画、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谈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9

刘本章小学 刘兴桂 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公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决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一些学者也认为,如果学校教育只强调知识、能力,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情感,行为,心理方面的发展,将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鉴于此,近几年来,我根据教改需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初步的探讨,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为突破口,寻找“心育”资料,创设一个健康、融洽积极进取的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发展预防性的心理辅导和面向少数学生个别辅导,形成全面展开全体推进的工作辅导格局,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绝大多数的学生精神振奋,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能经受学习生活上的挫折使班风学风更好地向良好的方面发展。下面是我近几年在开展“心育”工作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现代化相适应 1的数以千百万计的有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的中小学生是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全体学生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二、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科学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在开展班级工作活动的过程中,一是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的能力。

三、开展家教活动,上好“心育”课。

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活动是心育过程的一种实现的主要形式。我根据上级有关“心育“要求,隔周上一堂”心育“课。上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大体上分为自我意识

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辅导和社会适应性辅导五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实际因事因时设计不同的心育过程。例如:在二年级我就注重对全体学生进行适应新环境“如何上课”为重点辅导,当发现二年级有一部分学生常因小事与同桌闹矛盾,团结协作精神较差,就开展我和同桌手拉手,学会体谅的活动,到了三年级我发现班级里的学生的贫悬殊的状况,我就开展班级济贫小组,尽学生自己的能力献出爱心,帮助贫穷家庭的孩子,解决他们可以解决的经济问题。又如:我所任的三年级班主任时,有位同学叫小刘的成绩突然一落千丈。于是就找她谈话,从心理角度开展谈话。她只是流泪,不愿说出问题和原因。后来,在谈话的过程中,我总是亲热地拍着这位同学的肩膀,用最感动的语言去感化她,终于她说出来了,原来她的父母经常吵架,她很担心,总是无法集中精神学习。说出来又怕同学笑她,所以不与别人说,总是闷闷不乐的。最后通过对她的心理谈话,打消了小刘的心理压力,再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她的父母和好如初了,小刘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四、展个别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几年来,我都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个别学生的父母离异了,造成一些学生出现不和同学玩,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的情况。因此,我对这些家庭的学生特别进

行了家访。另外,我还注意对个别学生的心态进行了探讨,从中摸出了一个“心育”教育的途径,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进行对症下药。让有心病的学生,能够药到病除。

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新理念为指导,突出重点,凸现特色,强化质量,优化效益,全面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发展品牌,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为基本依托,以科学研究来促进创新发展,以服务职业教育来积极塑造社会形象。

在发展范式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从走“独木桥”变成走“立交桥”,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将来,既统领全局又兼顾局部,做到学科建设、巩固与提高并重。目前,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既有偏重于对职业教育基本范畴心理规律研究的教育学科范式,也有侧重于对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心理学科范式;既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规律的范式,也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学习心理规律的范式。应该说,职业教育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其逻辑起点必然是多元的,而且心理学的发展更是流派纷呈、此起彼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是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向社会开放,把握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主动向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开放,欢迎、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从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要组织召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就学科当前的焦点和重大问题进行国内或国际合作研究。

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理论进步。而实践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研究者主张,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分为理论、应用和专项3个层次,其中应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从教育主体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有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类别;从纵向层次上划分,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从横向服务范围来看,有岗前、转岗和在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当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学术发展的前沿,处理好为实践服务和推进学科建设的关系,在科学分层的基础上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着力建设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求真,就是要倡导科学性,研究、把握职业教育心理的特殊规律,研究本真的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科学界定其课程性质,科学推进课程建设。务实,就是课程建设要有针对性,尤其要紧密联系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职校生发展实际和职业学校办学实际,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站在培养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和彰显办学特色的高度,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水平。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职业教育是由人来实施”的这一特殊现象,围绕“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问题,加强实践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要坚持“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为本,以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本”,加强服务职教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教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教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教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实践服务。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攻方向。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注重校本研究、行动研究,积极倡导发展性研究、服务性研究。

應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和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对职校生这一主体的研究,研究职校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 初中; 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一、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相关的部门调查,有抑郁症的学生在全国学生总人数中占15%至39%。这些抑郁症的学生症状表现出过于苦闷,经常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时常嘲笑或者责怪自己,为一点小事就哭泣,没有精神,更为严重的还会有自杀的念头等。对于这些状况,都不应该忽视。另外的一种症状表现为适应不良,例如不积极参加校内课外活动,对于现在学校的生活不适应,对现在的社会风气看不惯,对老师的讲课方式和教学方式不适应,对家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等等。在此之外,还有好多的表现直接或者间接地说明初中生在健康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与人过分地抬杠或者争论,总感觉别人背后议论自己等各种偏执的心理与情绪。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提出:“健康的意义不单纯指躯体没有疾病和不体弱,是指心理躯体与社会等功能均良好的一种状态”。因此可以看出,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与生理等方面的,更应该包括心理方面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在初中生当中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必须研究的重点课题。

二、班主任如何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 班主任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心理

“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所应该承担的,所以作为班主任就应该拥有健康的教育心理,在拥有了端正的平行与足够的知识,除此之外还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是更加重要的。作为一个班主任,他的谈吐风度与衣着仪表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与人品,这些是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这一点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了。如果说一个老师是具有人格健全的品性,那么在这个班主任走进的教室里,所能创造出来的和谐的良好气氛能够使我们的学生无比的轻松,在学习的时候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如果说一个老师不具有人格健全的品性,那么在这个心理不够健康的教室走进我们的教室的时候,会给教室里营造出来紧张的学习氛围,所能创造出来的气氛只能是消极的,带给学生的是压抑和困惑的学习气氛,在學习中没有高昂的情绪。

作为班主任的五个心理健康的五个标准是被一个台湾的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其内容是:使学生们的人格得到足够的尊重,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处于紧张的状态,在心理要接受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成长,在给了学生们足够自由的同时也不能使学生放任。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这种健康氛围中成长,我相信都会是心理健康的。

2.班主任要更新观念

虽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还是有些学校依然没有当成重点,用思想政治工作来代替。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使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实施,提高班主任的人品素质,多做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让这种新的教育观念,迅速成长,应该引起更多的注意并且作为常规的工作来管理。在学校里,领导们应该更加注视培养学生们的健康心理教育,“让每一个学生以健康的心理走向世界,使我们赢在成功的起跑线上”这样的办学宗旨来指引我们工作。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来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专门地进行讲解。使学校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课程,利用升国旗进行教育等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用以给予班主任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3.班主任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除了需要成立心理服务室来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需要在学校里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和专题讲座,各班的黑板报以及宣传板报的宣传形式,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当中得到大力地传播。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的准则”“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所存在的关联与关系”“心理不健康的症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室的功能”的一系列问题。这不仅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得到认识并且使心理服务室得到推广,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消除咨询的顾虑,使心理健康问题被及时地发现并形成主动地咨询模式。

4. 班主任要改变以成绩分学生等级的态度

班主任对学生的主观评价是造成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在日常工作处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感情。对成绩好的尖子生喜爱,对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不太关系,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是不理不睬甚至全盘否定,语言中带有讥讽。这就使很多学产生自卑心理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美国的初中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大量使用赞美之词,不分成绩等级,即使对差等生的一点微小进步都要非常正式进行一番表扬,使得每个学生都会对学习充满信息,不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初中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大量的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对学生不分等级,一视同仁。

5.班主任要激发学生兴趣,研发实践活动

班主任要积极的发现学生的兴趣,针对兴趣设计实践活动和课程研究。笔者所在学校设置了16门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和实践活动。比如说艺术类课程有书法、速写、工笔、舞蹈、发声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类课程有我是发明家、遥控航模、网络报刊、摄影等,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类的课程有国学论坛、诗文赏析、交流英语等,智力开发类课程有围棋、象棋、五子棋等,体质训练类课程有田径、游泳等,这些课程激发了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和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任意凭兴趣选择。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又传授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在校园里一直保持一种阳光、健康、愉悦的心理。

三 结论

现代初中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前途方面具有很大影响,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努力培养出健全、健康、向上、良好心理品质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翟敏. 80后班主任角色冲突及解决策略[J]. 内蒙古教育. 2009(12)

[2] 张白云.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08(09)

[3] 欧林革. 中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心育”素养[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要想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第一是智力正常;第二是善于协调、控制情绪, 心境良好;第三是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第四是人际关系和谐;第五是能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第六是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第七条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点。作为学校应该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中, 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我认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用爱心架起与学生勾通的桥梁

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大多数认为自己身边的人没有几人喜欢他, 也没有几个人会爱他, 他们对周围的所有人都存在敌视或恐惧心理, 处处对他人设防, 我班有一位张健强同学, 与父亲一起生活, 虽然他头脑聪明, 但是他谁都不喜欢, 讨厌他身边所有的人, 对老师和班内最优秀的学生都看不顺眼, 逆反心理特别强, 让他写时他趴在桌子上乱画, 让他读时他的语调非与其他同学不一样不可, 他这样表现, 老师若严厉地制止他, 他会气鼓鼓地声明不念了;假如老师对他表扬为主, 处处哄劝着他吧, 他会肆无忌弹, 随心所欲, 对着这样一位学生, 我采用“两而真”的方法, 在平时一般事情上, 他表现好时, 真心地疼爱他, 关心他, 真诚地表扬他, 让他感觉到你在真心地接纳他, 喜欢他。使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真爱。在他出现问题时, 我也会严厉地批评他。但就事论事, 不翻旧帐, 事情过后, 就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又有较好表现时又鼓励他, 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帮助。通过多次反复疏导磨合, 现在他接纳了我, 也接纳了我的教育, 逐渐地改掉了任性的毛病, 上课不但能积极发言, 而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主动地学习, 同时他也变成了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男孩。这些亲身的教育经历, 使我感受到教师的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师爱更是每位学生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健康的爱的教育架起了师生勾通的桥梁, 打开了单亲家庭学生的封闭的心门, 学生们健康的心理逐渐形成, 使学生们能够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的轨道之中。有时我也曾这样感叹, 教师的真爱, 就像一缕温柔的阳光, 她能照射进每个学生的心房, 让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洒满阳光, 让自信、爽朗的性格伴随着学生们健康的成长。

二、环境是学生们形成健康心理的温床

校园环境是潜在的课堂, 是学生们健康心理生成的温床。它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班级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外在条件, 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内在心理, 学生每天一走进教室, 教室内整洁合理的布置, 整齐干净的教室, 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条件。人的心理和情绪是随着环境而变化的, 人保持愉快的心情, 看什么都顺眼, 反之, 则情绪低落。班级内中队长郝率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情绪波动极大, 经常上课嘴吧紧闭, 上课时眼睛往地下看, 闷头沉思, 心事重重的样子, 这样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 让多彩有趣的课堂活动占据着她的心, 她就把全部的心思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就培养了她渐渐形成了健康的心理, 因此说干净、整齐的教室是学生们形成健康心理的外在条件。

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培养学生自信的健康心理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学生即使是最差的学生, 也都有他的值得夸奖的地方。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压抑、低落的个性, 使学生们对自己没有丝毫信心, 上课时即使听懂了, 也不敢举手回答, 写作业时, 一点也不相信自己, 非看一下别人的, 才相信是对的, 才敢下笔;而且长期封闭的心理压力, 有时自己承受不住时, 便如江河瀑布一泄千里, 难以抑制, 导致可能出现不堪想象的后果。我班学生李东凯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原来经常打人, 而且连续地打同学, 或者故意吃零食来发泄他自己的内心压力, 我就经常找他谈心, 疏导他的不健康的心理, 不厌其烦, 借助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开李东凯的思想疙瘩, 找到他能在犯了错误之后, 主动承认错误的好品质这个闪光点来表扬他, 因势利导, 现在他不但课堂上积极发言, 主动学习, 写字做题再也不胡乱写了, 而且成了班级的优等生。各科任课教师都表扬他进步了。因此说,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闪光点, 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形成健康心理的载体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在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活动中, 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加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别小看一场比赛, 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又可以和谐人际关系, 李君同学从小失去母亲, 由于家庭环境不太好, 身体状况欠佳, 在班级跳绳活动中, 连一个跳绳都不会, 因此我就以此为切入点, 发动全班学生, 想方设法来帮她, 当李君同学能连续跳三个时, 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使她自闭的心门敞开, 从此之后, 她变得开朗了, 而且也积极参加在班级中举行的树叶贴画、绘画、写字、作文等活动中。因此说, 丰富的校园活动为学生的健康心理创造了条件。通过这些活动为载体, 使单亲家庭的学生适应现实环境,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也形成了乐观、向上、进取的良好健康心理, 增强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五、责任感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内动力

由于单亲家庭的学生, 大多会受到或父或母及长辈们的百般宠爱, 长期的发展下来, 学生们以为自己受到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 他们只知道接受, 而不知道回馈爱, 因此, 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这些特点, 我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通过班会或故事会等各种形式, 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每个人都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是有责任的,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使学生们感悟到将来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现在必须把学习搞好, 为将来养家糊口, 报效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使学生认识到现在就应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把基础打好, 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朴实、真诚的话语, 使学生明确自己现阶段的义务, 因此说, 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内在动力。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品牌策划书下一篇:外墙发泡保温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