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总体方针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生产总体方针(推荐8篇)

安全生产总体方针 篇1

信息安全 总体 方针

项目名称

XXX 安全运维服务项目 客户名称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 实施地点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 实施单位

XXX 络安信息技术有限 实施时间

XXX 年 7 月 17 日星期二

文档修订情况

版本 修订记录 日期 修订 审核 批准 v1.0 制作文档 XXX-07-17 XXX

V2.0 修改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框架 XXX-07-20 XXX

目录

目的和适用范围......................................................................................................................................3

信息安全定义..........................................................................................................................................3

信息安全方针..........................................................................................................................................3

安全管理机构..........................................................................................................................................3

4.1 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3

职责.........................................................................................................................................................4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框架...................................................................................................................4

重要原则、标准和符合性要求................................................................................................................5

评审.........................................................................................................................................................5

目的和 适用 范围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针指明了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的信息安全目标和方向,并可以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被充分理解和贯彻实施。为明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针,特制定本文件。此外,本文件还描述了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涉及的所有人员和组织的全部重要信息资产及过程。信息安全定义 信息安全是指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另外也可包括诸如真实性、可核查性、不可否认性和可靠性等特性。

信息是对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业务至关重要的一种资产,因此需要加以适当的保护。在业务环境互连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安全可防止信息受到各种威胁,以确保业务连续性,是业务风险最小化,投资回报和商业机遇最大化。信息安全方针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信息安全方针为:统一规划建设、全面综合防御、技术管理并重、保障运营安全。安全管理机构 根据 ISO/IEC 27001:2005 的要求,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工作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获得可见的管理者支持,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设立以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4.1 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 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是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承担以下方面的工作:

1)审批信息安全方针和总体职责; 2)审批信息安全的特殊方法和过程,如风险评估等; 3)审批加强信息安全的重大举措; 4)提供所需要的足够的资源; 5)协调本 ISMS 和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其他规章制度之间的关系。

信息安全委员会主席由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担任,常务副主席由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任命(管理者代表);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由相关部门的信息安全员组成。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主要工作为:在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的领导下,负责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日常信息安全的管理与监督活动,并对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和对需要培训的员工进行培训。

图-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框架图 5 职责(1)领导职责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领导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

 制定信息安全方针;  向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员工传达满足信息安全目标和符合信息安全方针、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 主持 ISMS 的管理评审;  提供开发、实施、运行和维护 ISMS 所需的足够的资源;  决定可接受的风险级别。

(2)员工职责  每一位员工或使用本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信息的人员都要遵守本方针,都有保护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信息资产、系统和基础设施安全的职责。

 每一位员工都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设置密码),保护其所负责的所有形式的机密信息在管理、使用、存储、处理和传输中的安全。

 员工外出工作需要携带设备时,必须获得相关领导者的批准,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丢失,防止损毁,确保信息安全。如:设备必须设置密码、不留在公共场所无人看管、不暴露于强电磁场等。

 任何员工都有义务向其直接领导或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报告可能会危及密级信息安全的任何活动、行为和提出改进建议。

(3)使用者职责 这里所说的使用者是指访问本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密级信息的人员。

 使用者必须获得授权、了解该信息的安全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 如果已授权的使用者不了解其所要访问的信息的安全要求,那么他必须对该信息提供最高极限的保护。

 使用者应小心保护其访问信息的密码、物理钥匙和ID卡,一旦发生密码泄露或钥匙、ID 卡丢失,应立即向其直接领导报告并承担相应责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框架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要根据所要实现的信息安全目标选取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并制定风险评估程序以持续适用于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安全风险在被识别后,应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其结果,选取合适的控制措施,以满足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过程中所识别的需求。控制措施的选择还应考虑可接受风险的准则以及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

本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风险接受准则是:如果降低风险所付出的成本大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则选择接受风险。

可接受的风险级别为:按照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所采取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共分 4级,可接受风险级别为低风险和一般风险,或者管理者批准接受的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不能接受。重要原则、标准和符合性要求  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的符合性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在建立和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的要求。

 安全教育、培训和意识要求 所有分配有信息职责的人员必须具备执行所要求任务的能力,因此 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要确定这些人员所必要的能力,提供能力培训,必要时,可聘用有能力的人员以满足这些需求。同时要评价所提供的培训和所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保持教育、培训、技能、经历和资格的记录。另外,XXX 信息化服务中心还要确保所有相关人员意识到其信息安全活动的适当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达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目标做出贡献。

安全生产总体方针 篇2

按国际惯例, 工程总承包合约中, 作为业主方, 或称甲方, 必有针对工地安全的条款, 即出现重大工程事故, 必须停工整顿、罚款, 并且, 停工整顿不补工期, 一旦过期照罚不误;同时, 还有可能面对当地政府的介入和处罚, 而且, 承建商本身还要面对直接的事故赔偿。所以, 安全施工, 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为工程管理的首要工作, 就是要确保工地施工安全, 必须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 对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例如, 进入工地必须自觉戴安全帽、穿安全鞋, 夜间工作或光线不足的条件下穿反光衣, 高空作业必须扣安全带, 工地内不得酗酒、抽烟等, 工地必须设专职合格安全员, 定期对工地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同时要求工地的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工地安全意识, 积极主动配合工地安全员做好安全工作, 发现安全隐患时必须及时报告和跟进, 实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保证工地施工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工地使用的各种工程机械、设备和临时用电等, 必须编制风险评估报告, 对使用的机械、设备和电器等的潜在危险事先必须要有充分的认知, 例如, 施工机械可能出现操作不当造成倾倒、翻侧、断臂或断缆等, 及发生机械、设备故障时的应对措施, 杜绝无关人员盲目操作, 施工机械和设备组装完成使用前, 必须要有专业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合格后, 才可投入使用, 同时必须周期性对机械和设备检查和维护, 及时更换老化和受损零配件, 例如塔吊用的钢缆等。

综上所述, 工地的安全除了必须杜绝施工人员出现重大伤亡事故外, 还必须保证不得发生工程坍塌、机械倾覆、吊臂折断, 钢绳断缆、炸药自燃、漏电保护失效等重大恶性事故, 只有工地安全做好, 才能确保承包的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2 质量

随着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 各种大型和超大型工程项目也越来越普遍, 这些投资庞大的项目, 自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已不在是口号, 而是当今世界潮流, 创全优工程已是各建筑企业树立良好信誉和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指标, 为达到质量要求, 建筑企业必须在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上建立一套可靠的、稳定的管理体系, 即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ISO认证, 使得企业从老总到项目管理人员, 再到工地前线员工和施工班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清楚各自负责工序的质量要求, 严格按ISO标准所制定的作业指导书和相关技术规范施工和自检, 目的是从每一工序的原始阶段开始, 把好质量关, 避免施工中途发现质量问题而导致返工, 造成费用浪费和工期损失, 或者到验收阶段发现重大质量问题, 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例如, 在惯常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 首先是熟悉施工图纸, 测量定位和施工放样必须准确和精确, 工地工程师必须及时复核, 杜绝结构施工放样出错;第二, 模板装钉必须严格按墨线成型, 楼面水平必须准确, 梁跨中该起拱必须按模板施工作业指导书或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起拱, 楼面模板成型后必须覆合平整度, 同时模板支撑系统必须稳固;第三, 钢筋加工制作必须准确和节省材料为原则, 预留的搭接长度应同时满足设计规范和图纸设计要求, 钢筋弯曲加工必须符合直径D的倍数要求及不得反复弯曲造成钢筋损伤, 施工现场绑扎必须满足肢数、间距、搭接长度的要求, 保护层垫块不得缺少、垫块质量要达标、规格厚度要准确, 及楼面钢筋绑扎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再次覆合和调校楼面平整度, 符合要求后, 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浇捣混凝土;第四, 预订混凝土标号、规格和数量必须正确, 车到工地必须校验混凝土单, 正确后才可出槽, 同时, 对高标号混凝土必须控制出槽温度, 楼面混凝土浇捣顺序必须事先计划好, 防止出现施工冷缝, 浇捣过程振捣器不得漏振或过度振捣, 影响混凝土质量, 浇捣完毕后, 应及时养护, 对大体积或高标号如C60的混凝土必须进行外表保温和内部降温措施养护, 而不是按常规在混凝土外表上洒水降温, 防止因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温度应力, 导致混凝土可能开裂, 严重影响结构质量。

综上所述, 工程项目管理组人员, 必须掌握和熟悉设计和施工规范, 把施工过程的各工序、各专业技术质量要求贯彻到施工最前线, 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 防止因施工质量问题, 导致返工或停工, 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 最终可能造成工程合约违约。

3 进度

工程项目的兴建, 目的是提供和满足人类的各种活动需求, 作为工程项目的业主 (或称甲方) , 自然会根据项目的规模、当前的施工技术水平、建筑材料的选择及项目发展计划等制定每一工程项目的工期计划, 并将明确地加载招标文件及工程项目承包合约中, 同时对无合理理由造成工期滞后的承包商 (或称乙方) 有权中止承包合约连同追究经济损失、或对工期延误进行罚款。工程的延误, 本身已直接造成承建商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如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资、工地水电和电讯费、保险费、机械设备租赁费、工地写字楼和保安费, 以及监理公司的额外费用等, 可见, 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 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生存。

一般建筑工程项目, 主要为人工地基及基础、地库、裙楼及上盖结构工程, 防水工程、泥水粗装修、外装修、室内精装, 机电、消防, 包括强电、弱电、空调与通风、给排水、电梯等, 工程总工期目标是通过上述各分项工程的工期计划的实现而实现的, 而每一分项工程, 必定包含人工和材料。项目管理部必须制定好施工组织计划、总体工期和分阶段工期计划, 材料报批和供应计划, 选好各专业分包商, 施工过程建立动态管理模式, 及时了解和协调好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调整和修正施工方法、人员、机械设备等, 确保各分项工程进度计划目标的实现, 这样, 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总工期目标得以实现, 如实履行合约规定的工期计划。

4 成本

一般而言, 建筑企业承包工程, 在满足履行承包合约的前提下, 目标就为了是得到最大的利润回报, 只有获利了, 企业才可能生存和发展壮大, 反之, 企业将面临解体或倒闭。因此, 承包商必须建立一支熟悉工程技术规范、熟知当地法律和工程合约条款、熟悉工程运作、及各专业分包队伍和材料供货商、机械租赁分包商等的专业人员队伍, 负责工程项目投标。

在工程中标后, 建立的工程项目部必须对项目的经营成本负责, 为严格控制工程建造项目成本, 必须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1) 工程项目管理部人员必须对各对专业队伍二次招标, 按货比三家原则, 对分包商进行全面评比、包括分包商的过往记录, 在满足质量、进度、信誉的前提下选择价优的分包队伍, 直接降底了工程成本。

(2) 对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首先应准确掌握招标文件和设计明文规定的各种材料和设备技术要求、参数指标等, 对材料和设备供货商的选择, 一样采用货比三家的原则, 在满足材料和设备报批的条件、供货计划、过往信誉等条件下, 择优采购。通常, 一项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 材料和设备的费用占了工程造价的50%以上, 因此, 只有把好材料和设备采购这一关, 才能直接降低建造成本。

(3) 施工方案和临时支讙系统的设计安装方案的制定。从事工程建造的人都明白, 一个优秀的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成功获得审批, 很多时候将对工地的安全施工和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 可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缩短工期, 间接降低建造成本。优秀的施工方案很多时又与临时支讙系统的设计计算、支讙方案息息相关, 一项大型工程, 从地库阶段开始, 施工过程必然牵涉到多种临时支讙设计计算和方案措施, 优秀的支讙系统设计人员, 除了必须熟悉设计和施工规范外、还必须熟悉工地运作, 这样才能制定出安全、实用、节省的支讙方案, 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的目标。

(4) 施工区段的划分。一项大型工程, 通常为了加快工程进度, 满足各分包商和施工班组或工种流水作业要求 (例如:泵送浇灌结构混凝土一台班约400立方米) 、及避免造成窝工, 都将编制分区段计划, 分区段方案的制定, 首先必须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 (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应在跨中分区形成施工缝) ;各区段的工程量应均衡, 避免影响工人流水作业;区段划分不宜过小, 否则造成过多的施工缝影响结构安全和造成接驳材料损耗过多, 也不宜过大, 太大混凝土无法当天浇灌完成, 及分区太少无法顺利组织专业施工队或班组流水作业。

(5) 工程决算:包含与业主 (甲方) 决算及与分包商决算。一般工程项目的承包合约规定, 以单价为准, 竣工时按实结算, 因此, 工程决算的结果, 直接关系的工程是否盈利, 盈利多少。对于与业主承包合约, 必须充分熟悉合约附件的技术规范和国家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决算标准, 大型工程一般特点是工期长, 人员变化大, 因此, 从工程开始必须有主要管理人员负责工程预决算, 日常主动收集各工程施工记录, 验收记录、材料订购和到场记录, 设计或材料变更记录, 合约外附加工程报批记录, 所有牵涉工程决算的记录和单据必须按合约规定, 有相关人员签字确认, 相关人员变动前, 必须清楚移交, 避免因手续不清或证据不足影响工程决算成果, 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5 结束语

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 篇3

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建设逐步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监管、科学管理的崭新阶段。

依法监管格局已经形成。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与之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农业部配套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及强制性技术规范,发布了50种农药、47种兽药以及多种饲料添加剂的禁限令。

监管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农业部组建了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职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各地在机构改革中,大力推动监管机构建设。目前全国省级农业厅局都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处、办),80%的地市和60%的区县农业部门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门机构,50%的乡镇建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标准化扎实推进,生产源头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部门始终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予以推动,短期在于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长远在于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农业各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标准范围拓展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涵盖种子种苗繁育、产地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生产技术规范、农产品等级规格、包装标识等方面。截至2011年底,农业部共制定发布农业国家、行业标准4800项,“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制定发布的农业标准数量是前50年所发布标准总数的2.8倍。2006年,我国成功争取到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持国资格,连续6年成功举办农药残留委员会年会。近几年,我国参与制定了三唑磷、乙酰甲胺磷、硫丹等农药品种在水稻、茶叶上的残留限量标准,显著提高了我国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有力推进。2006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县建设,目前全国共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591个,狠抓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标准集成转化与培训、投入品管理、品牌建设等工作,示范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标准化示范县的带动下,2010年,农业部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创建,全面开展标准果园、标准茶园、蔬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三园两场”建设,目前全国共规划建设了“三园两场”4460个。

“三品一标”快速发展。我国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基本类型、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格局,“三品一标”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新路子,为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2年6月,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2万个,总量达3.7亿吨,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30%以上,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2001-2011年,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由5800万亩扩大到2.4亿亩,扩大了3.1倍。绿色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由500亿元增长到3135亿元,出口额由4亿美元增长到24亿美元,分别增长了5.3倍、5倍。2003-2011年,全国农业系统有机食品企业总数由102家增加到1366家,产品总数由231个增加到6379个,分别增长了13.4倍和27.6倍。认证面积从928万亩增加到3838.3万亩,增长了4倍。有机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多年达到100%,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有机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从9.1亿元增加到154.7亿元,出口额从0.4亿美元增加到4.2亿美元。截至2012年6月,农业部批准登记保护了86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00%。

检验检测不断深化,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不断努力,逐步建立完善监测制度,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基本形成。目前监测范围已扩大到全国150个大中城市、80多种农产品、87项参数,基本覆盖主要城市、主要农产品产区以及老百姓日常消费的大宗农产品。制定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规范监测和信息发布行为。

质检体系队伍建立健全。截至目前,共投资建设了部、省、地、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1850个,其中,县级农产品综合质检站1705个。农业系统质检机构数量已达到2225个,从业人员2.3万人,五分之一的人员具有高级职称,各级质检机构固定资产总额近130亿元,实验室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质检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检测机构管理不断强化,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开展了检测机构考核和机构审查认可工作。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各级质检机构尤其是基层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大幅提升。

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成效明显,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专项整治深入推进。近年来,农业部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为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为期四个月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现了12个100%的硬指标,特别是全国收缴的875.8吨禁用农药全部销毁;全国大中城市67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测范围,推动了批发市场落实自检制度。2008年开展的奶站清理整顿和饲料专项整治,顺利完成奶站登记,全国奶站数量由清理整顿前的20393个减少到13503个,所有奶站100%纳入监管范围。2009-2011年连续三年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持续深入推进执法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高毒农药、“瘦肉精”、水产品中使用违禁物质等突出问题隐患得到了有效遏制。

农资打假全面开展。2001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部际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农业部牵头开展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据统计,2002-2011年,全国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382.6万人次,检查农资企业813.6万家次,整顿农资市场195.7万个次,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41.5万件,查获假劣农资399.6万吨,货值46.3亿元,捣毁制假窝点20554个,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

重大活动保障有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农业部会同各地政府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实施目录制管理,实行产地准出和举办城市的市场准入制度,产地销地联防联控,组织开展专项监测,加大抽检频次和覆盖面,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实现了重大活动期间没有发生一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了农产品数量充足、品种丰富、安全可靠。

风险评估全面启动,应急处置有效开展

风险评估依法推进。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2007年5月,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相关工作。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立了65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涉及稻米、油料、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热作产品、柑橘、茶叶、参茸、蜂产品、奶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环境因子等各领域。2012年,启动建设了主产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充实风险评估人才队伍,落实风险评估机构职能,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已初步建成,切实提高了风险防控能力。

国家安全生产方针 篇4

安全生产方针是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总的要求,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大体可以归纳为3次变化。“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1949至1983“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方针。

1984至2004“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

2005年至今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安全第一”是原则和目标,是从保护和发展生存力的角度,确立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安全在建设工程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安全第一”的方针,就是要求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包括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以及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都必须树立安全的观念,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安全。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事生产活动。

“预防为主”是手段和途径,是指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对不同的生产要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综合治理”,从遵循和适应安全生产规律出发,指出了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效能的基本方法:一是标本兼治,既要采取强硬措施,遏制特大事故的发生,又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二是多措并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从责任、技术、制度、培训等多方面努力,形成安全监管合力;三是部门协调,有关部门要秉承“协同政府”理念,在履行法定职责的基础上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构建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管理新格局。

安全生产方针简介 篇5

安全生产方针是指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总的要求,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大体可以归纳为3次变化,即:“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确定的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为达到事业前进的方向和一定目标而确定的一个时期的指导原则。从1949-2009年的60年间,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在逐渐演变,这种演变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渐进。[1]

从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演变,可以看到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不同时期的不同目标和工作原则。

(1949-1983年)“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基本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中国开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克服长期战争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经济建设。据1950年3月8日原劳动部部长李立三在第一次全国劳动局长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人民政府劳动政策的基本原则就是毛主席所提出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新民主主义劳动政策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由„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来达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用„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我们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保护劳动,如不采取保护劳动的措施,就不能实现„兼顾‟和„两利‟。因此,今天要注意保护劳动者利益,而要做到这件事情,首先要大家改变重视机器、轻视人的观点,要学会重视人,要懂得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本,是人制造机器,而不是机器造人。千百年来,旧社会都是看不起人,看不起劳动者,现在我们懂得了世界是劳动者创造的。但要真正做到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不利条件,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不是主观愿望所能决定,而是受着客观条件限制的。”

据《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一书介绍,1952年,当时的劳动部部长李立三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这个指示精神,提出了“安全生产方针”这6个字。不过,当时仅限于这6个字,而没有确定其内涵。后来,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贾拓夫把安全生产方针这6个字丰富为“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

1952年12月,原劳动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着重传达、讨论了毛泽东主席对劳动部1952年下半年工作计划的批示。劳动部部长李立三根据这一批示,提出了“安全与生产要同时搞好”的指导思想。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安全生产方针,即:“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安全生产统一的方针。会议还提出了“要从思想上、设备上、制度上和组织上加强劳动保护工作,达到劳动保护工作的计划化、制度化、群众化和纪律化”的目标和任务。这次会议,明确了劳动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对以后工作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1954年7月13日,李立三部长在全国劳动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中指出:“在国家进入计划经济建设时期,一切工作要求计划化,因此在企业管理上正在推行与加强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建立责任制。劳动保护工作也必须加强计划性,逐步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同时,必须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继续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正确掌握通过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改善劳动条件的原则,从组织领导上、计划上、制度上进行建设工作,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基本建设、重工业和伤亡事故与职业病较多的厂矿工地企业。”

“第一,必须从思想上进一步明确„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安全生产统一的方针。在企业领导方面,必须把安全生产的方针贯彻到生产管理工作中去,继续批判那些单纯生产任务观点,忽视安全,把安全和生产对立起来等错误思想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另一方面,劳动部门、工会、企业劳动保护部门的干部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树立为生产服务,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的思想观点。为此,要求各级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各地党委的指示,学习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知识,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克服急躁冒进和消极等待等情绪。

第二,安全生产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原则之一,必须明确管生产的管安全,确立安全生产的一长负责制,负责生产的同时负责安全,负责工程技术的人员负责技术工的安全,把安全生产工作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

1958年9月15日,劳动部副部长毛齐华在第三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上的总结中强调劳动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时指出:必须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

他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生产是社会发展中决定性的因素,安全是指生产中的安全,做保护工作是为了搞好生产而讲安全的,不是脱离生产去讲安全。所以,做劳动保护工作应以生产为主体,要对生产起积极作用。对于这一点,过去在思想上还不大明确,因而在进行劳动保护工作中,对生产所起的效果,有时总结不够。……今后做劳动保护工作,不仅要注意安全效果,同时一定要注意生产效果。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是为着全体人民的利益的,发展生产和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是一致的,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1960年4月20日,劳动部部长马文瑞在第四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上的总结中,就如何看待劳动保护工作时指出:“我们在劳动保护工作上必须贯彻„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的方针。要搞好生产,必须具备安全的条件,而安全是为了搞好生产,不是为安全而安全。如果消极地求安全,而不去积极地克服种种不安全的因素以求得安全,那就会有碍生产建设,也是不对的。”

1981年6月20日,国家劳动总局副总局长章萍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地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在组织生产时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把安全工作作为完成各项计划和生产建设任务的前提条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是生产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是长期适用的,而且是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安全和生产有没有矛盾?搞好安全和生产是一致的,没有矛盾。不安全和生产则有矛盾。因此,当出现了不安全的问题,首先应该排除不安全的因素,必要时也可以停止生产,排除了不安全因素后,再进行生产。这就是说„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如果在生产中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只讲需要,不讲可能,只顾产量,不顾安全,而往往是破坏生产,完不成任务。真正的全面的生产观点应该是„优质、高产、安全、低消耗‟的观点。”

1982年5月,国家劳动总局副总局长章萍在第三期全国行署、市劳动局长培训班的讲话指出:“有些同志认为强调安全生产,安全就会影响生产。„渤2‟(1979年11月25日,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2号‟钻井船在渤海湾内翻沉,造成船上72名职工死亡)事故后强调了一下安全,就认为影响了生产,使生产人员缩手缩脚,不敢干了。去年下半年生产下降,是„渤2‟事故影响使人不敢抓生产了,这种看法当然是错误的。事实上,不抓安全是破坏了生产,发生事故影响了生产,大量的事故就是这样。绝不是安全工作做多了做好了影响生产。”

1983年4月1日,劳动部部长赵守一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全国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这里有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保护生产力,而我们有些同志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伤亡事故的严重表明了我们有些同志并没有把世间第一个最宝贵的是人这个道理搞清楚,而是„目中无人‟!生产管理部门总认为他们是管生产的,不管人的安全。他们不了解一个最基本的常识;生产是靠人来进行的。”

“我们的同志在安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应当防止在实行利改税、经济承包等改革中,忽视安全的问题。不能只为赢利,拼体力、拼设备、拼时间,以致冒险蛮干,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江西省乐平县涌山公社长胜煤矿和外包工签订合同时,明文写上„死伤勿论,只给埋葬费300元‟。山东省有个地方煤矿和协议工签订合同时写明„每吨8元,死活不管‟。干部和群众称这是野蛮的„法律‟。这种只要钱,不要命,不管工人死活的做法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1984-2004)“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

据《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一书中介绍,文化大革命后,国家劳动总局劳动保护局局长章萍提出了在生产中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实际上就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经全国讨论后,认为这一提法比较科学,有利于安全生产和遏制事故的发生。1984年,主管安全生产的劳动人事部在呈报给国务院成立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报告中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生产方针写进了报告,并得到国务院的正式认可。1987年1月26日,劳动人事部在杭州召开会议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劳动保护工作方针写进了我国第一部《劳动法(草案)》。从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便作为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而确立下来。1985年1月3日,国务委员全国安委会主任张劲夫在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最近,全总党组向中央书记处汇报时,耀邦同志等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提出了安全生产的问题。国务院于1984年11月26日批准了全国„安全月‟领导小组的报告,同意成立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党中央、国务院从来重视安全生产。我们应当同心协力,把这件事情办好。”

“在经济体制改革宣传中,要把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就包括对安全的责任。要大力表扬先进典型,严肃批评差的单位。”

1989年12月28日,在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第一批专家组成立大会上,劳动部部长阮崇武指出:“最近,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全第一”的方针被有关法律所肯定,成为以法律强制实施的安全生产基本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第三条规定:“矿山企业必须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七条规定:“煤矿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定,具备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十九条规定:“电力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必须贯彻安全生产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做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被列入《安全生产法》。

这项方针在《安全生产法》中再次规定,一是表明它是正确的;二是表明它适用于所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在法律上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十分重视安全生产,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安全,防止一切可能防止的事故,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先决条件。实现这些要求,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一项法定的义务、法定的责任,是在法律面前必须严肃对待的大事,是要依法坚持的长期方针、基本方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中指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制和执法队伍„三项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技术,努力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2005年至今)

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1978年以来,全国国有统配煤矿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的方针,出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产量逐年增长,安全状况有所好转。统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把“综合治理”充实到安全生产方针当中,始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并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

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该《建议》还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6年1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管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6年3月27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

把“综合治理”充实到安全生产方针之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过程中,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而法制尚不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以及急功近利的只顾快速不顾其他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体现的又好又快的安全、环境、质量等要求的复杂局面;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律特点。所以要全面理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绝不可脱离当前我国面临的国情。

2006年6月24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在“安全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把“综合治理”充实到安全生产方针当中,始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并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进一发展和完善,更好地反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律特点。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完整的统一体,坚持安全第一,必须以预防为主,实施综合治理;只有认真治理隐患,有效防范事故,才能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事故发生后组织开展抢险救灾,依法追究责任,深刻吸取教训,固然十分重要,但对于生命个体来说,伤亡一旦发生,就不再有改变的可能。事故源于隐患,防范事故的有效办法,就是主动排查、综合治理各类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能等到付出了生命代价、有了血的教训之后再去改进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石,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所在。

“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安全生产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造成目前重点行业领域重特大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在采取断然措施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同时,探寻和采取治本之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企业管理、监管体

制、社会监督以及追究事故责任、查处违法违纪等方面着手,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005年10月8~11日召开的中共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安全生产列为“十一五”主要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安全发展的概念首度出现在党的文件里;“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安全生产指标首度出现在五年规划中。

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 篇6

方 针 与 目 标

贵州茅台镇爱心酒厂

Guizhou Maotai Town love wineries

目 录

附件:.............................2 1.1方针............................3

1.1.1安全生产方针..........................................................................................................................3 1.1.2安全生产方针管理制度..........................................................................................................4 1.1.3主要负责人承诺......................................................................................................................6

1.2目标............................7

1.2.1安全生产目标..........................................................................................................................7 1.2.2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8 1.2.3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实施计划..............................................................................................9

附件: 1、2012年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实施计划

2、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实施计划评价表

3、关于下发《2012年第一期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4、关于成立安全标准化实施领导小组、安全标准化办公室和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通知

5、关于下发十四项《白酒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制度》的通知

6、关于下发2012各部门安全指标的通知 7、2012《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的评审 8、2012安全生产方针评审记录 9、2012安全生产方针评审会议 10、2012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评审会议 1.1方针

1.1.1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安全生产方针陈述,每位员工都必须仔细阅读和深刻理解。所有人员必须协同合作,确保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爱心酒厂的工作环境更加健康、更加安全而且更加高效。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爱心酒厂承诺:

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学管理、建立预防系统(预防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不断持续改进、落实安全责任、重视相关利益。

遵守法律规范:遵守所有相关法律规范、条款和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爱心酒厂自定的规章制度。

建立安全理念: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是一个整体,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最高价值的原则。关心员工的安全与健康至关重要,必须优先于其他的各项目标。

实施科学管理:采用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机功效。

建立预防系统:所有意外事故和职业病都是可以预防,安全生产的保障需要人机环境的安全系统协调,我厂保证所需的安全投入。

不断持续改进:安全管理的核心是持续改进。健康安全环境非一日之功,我厂将坚持不懈、持续改进。我厂通过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策划、执行、符合性、绩效”四个过程,不断加以完善。落实安全责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我厂制定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各岗位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通过安全生产责任制培训、安全目标考核等多种途径,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位员工。

重视相关利益:重视与企业相关法的利益。将承包方、客户的健康安全环保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组成部分,关心员工工作以外的安全。

1.1.2安全生产方针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让全体员工明确企业的安全管理基本理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并根据外部、内部安全政策、制度不断变化而调整企业的安全政策,特制定本制度。

1、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的要求,在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的前提下制定。

2、企业制定安全生产方针必须表达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理念,服从企业发展战略要求,能够让员工理解和接受。

3、我厂安全生产方针由我厂安全标准化办公室负责组织起草,有管理者代表、员工代表、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并与我厂相关方进行沟通,经我厂安全生产委员会讨论后形成文件,经总经理(董事长)签发批准后实施。

4、我厂安全生产方针以文件形式下发传达,要求各部门及车间、班组利用各种形式将安全生产方针传达到每位员工,并作为员工上岗 4 前培训及再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厂安全生产方针由安全标准化办公室负责传达至我厂相关方。

5、安全生产方针将通过安全宣传栏、宣传横幅、新开元通讯等多种形式对外进行披露。

6、各部门、车间应保存我厂安全生产方针文本,以便员工、相关方随时查阅。

7、安全生产方针由我厂安全标准化办公室每年组织评审,我厂管理者代表、员工代表、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参与;当我厂内外条件发生变化,由我厂安全标准化办公室及时组织评审,评审安全生产方针的持续适宜性,确定是否需要修订;需要修订时,由安全生产委员会召开会议对安全生产方针进行修订。

8、安全生产方针管理制度责任部门为安全标准化办公室,主要职责如下:

1)负责起草、评审安全生产方针,为安全生产委员会修订安全生产方针提供依据。

2)负责安全生产方针的相关方传达、宣传。3)负责对外来人员安全生产方针的传达。

4)收集各部门、员工对安全生产方针的合理化建议,并进行归纳总结。

9、安全标准化办公室责任人的主要职责:

1)负责组织安全生产方针的制定、传达、评审、修订。2)负责做好各种安全生产方针会议记录。3)对安全生产方针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考核。4)收集安全生产方针的有关资料。5)建立安全生产方针管理档案。

1.1.3主要负责人承诺

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承诺内容如下:

1、认真执行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和我厂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履行安全生产职责。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有关部门、各级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建立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形成畅通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3、组织制定并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4、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持续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采石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定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目标,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来持续改进我们的安全生产业绩,确保人身、财产的安全。

5、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以保证标准化工作长期持续运行,确保我厂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6、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并保证投入的有效实施,加强生产技术及设备的改造更新,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制订有效的事故处理和防范措施,防止人身伤亡等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7、组织制订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工艺文件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8、为全体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条件和机会,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制度,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生产活动,建设独特的企业安全文化。

9、向员工提供的劳动保护用品和特殊防护用品,加强对员工劳动保护用品和特殊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的管理,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

10、督促检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排查、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坚决反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11、组织制定、修订、实施重大危险源事故、自然灾害和其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对员工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学习培训和演练。

12、及时、如实地向上级单位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全力配合、协助对事故的调查处理。

13、定期向内部和外部公布安全生产业绩,接受员工和公众的监督,使我们的安全标准化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促使企业安全、和谐、高效发展。

14、我厂的各级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每位员工对我厂的安全生产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是我厂奖励和惩处员工的重要依据。

15、向职工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接受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

16、让员工了解并监督主要负责人履行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改进安全绩效的权力。

1.2目标

1.2.1安全生产目标

1.全年生产中死亡事故起数、人数为零。2.全年生产中火灾、爆炸事故为零。

3.全年生产中重大车辆机械事故、交通事故为零。4.百万工时伤害率≤10%。

百万工时伤害率=(伤亡人数/实际总工时数)×106 5.事故上报及时率100%。6.安全生产自查活动完成率100%。7.各类台帐健全率100%。

8.安全隐患整改率100%。

1.2.2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

为保证我厂2012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真正体现“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控制各项安全指标,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特制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由安全标准化办公室负责起草,经安全生产委员会讨论评审后,每年制定一次,由总经理签字以文件形式下发。

2、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按部门进行分解,传达到我厂各部门负责人,再由各部们负责人传达到部门员工。

3、安全标准化办公室负责制定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实施计划,对各级管理层的目标与指标情况、实施计划进行监测、回顾,并对完 8 成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评价,在需要时对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进行及时修正或更新。

4、由安全生产技术科负责保证人力(落实责任人)、物力(提供会场、文件档案等)、财力(保证安全投入)、技术资源(组织安全培训等)。

1.2.3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实施计划

为了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方针、目标管理,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特制定实施计划如下:

第一,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召开4—6次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传达会议精神布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促进企业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第二,各部门都必须严格执行企业下发的2012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标准,逐条对照,把安全生产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去。

第三,企业每年召开不少于4次的全员安全例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汇总,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第四,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及上级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的规定,安全领导小组每月不少于1次安全生产检查。

第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管理制度,把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

第六,按原产量每月提取,每吨1元的安全生产费用,保证安全资金投入的有效使用。

2012年我们将强化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积极做好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保证生产的安全,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和精神文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爱心酒厂

安全生产总体方针 篇7

1 建立事故发生可能性指标体系

在建立事故发生可能性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着重考虑的是路桥施工过程中那些影响路桥施工安全的因素。人为因素,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很有可能造成路桥施工安全事故。纵观我国数年的路桥施工工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为因素导致了路桥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人为因素对施工工程的干扰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毋庸置疑在评估路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的时候,应当将路桥施工中的人为因素作为重要的评估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在对人为因素进行评估的时候,经常会导致安全风险评估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1人自身行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其它事物不同,一个人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正是这种变化性增加了安全事故频发的数量;2工程项目中分包和准包现象也非常普遍,工程转包导致人员流动性进一步增大,从而导致评估结果不稳定[1]。

2 加强风险预控措施的精细化

在评估路桥施工安全风险的过程中,我们所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将风险预控措施实现精细化处理,这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最为有效途径,应建立相应的风险源普查体系。风险源普查体系的建立应当从源头上抓起,一方面确保路桥工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定期和不定期地排查与检测风险源。除此之外,在建设路桥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加深对路桥风险的认识力度、及时更新风险源数据,做到实时更新、不断扩充[2]。并将风险细化,明确不同阶段、不同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路桥风险,从而达到风险的预控。

3 应当选用定性的评估方法

定性方法的选择,有利于我们实现对未来事故发生可能性的估测,深入分析危险的复杂性。可以说,选用定性的评估方法,在桥梁施工总体安全风险评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工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缺少详细的风险概率估计,绝大多数工程建筑风险评估是由专家执行的,选用的是电线评估方法,其可以合理地评估风险事故的发生以及演变趋势,从而进一步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定性的评估方式需要以相应的装置为基础,常用的手段包括定位观测装置以及视频监控的手段,这些装置有效地保障了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耗费人力较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定时的清修和维护机器[3]。

4 落实施工安全责任

在路桥施工过程中,我们应当明确路桥施工责任人。这种做法有利于相关领导人员给予路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一定的重视[4]。在施工过程中,要将路桥施工工作责任到人,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汇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着重注意安全员素质的提升,合理选择具有高素质的安全人员,并定期对安全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安全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从而进一步推动路桥工程施工现场的规范化建设,切实地提高我国路桥施工工程质量。要将路桥施工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具体到人,这种做法既提高了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

5 加强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监管机制

(1)施工现场的安全是保障路桥施工顺利开展的有效路径,是提高路桥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只有科学规范地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才能够有效保障施工现场环境的安全性。通过实现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路桥施工过程中的责任,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详细规定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这种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使施工人员树立科学的安全理念,保障路桥施工工程的顺利开展。

(2)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的有效监督。科学合理的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测。对于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给予严格批评,并做好思想工作,监督其限期改过;对于那些不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场地,应当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施工人员实现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保障路桥工程的质量。实现安全监督管理还应当做到常态化,避免监督管理工作的阶段性,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实现监督管理,这样才能够使广大路桥施工人员意识到路桥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加强风险评估力度,实现科学地风险评估。

6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路桥工程的整体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路桥工程建设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路桥施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路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确保整个工程施工环境的安全。通过建立路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增强我国路桥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保障广大工作人员的安全,推动我国路桥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娄峰,何勇,刘恒权,等.公路桥梁施工总体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11):159-163.

[2]俞素平.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网络分析法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学报,2013,(1):216-222.

[3]张健.城市水下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J].中国西部科技,2013,(3):66-68.

安全生产总体方针 篇8

关键词:杂粮杂豆市场;杂粮杂豆;绿色食品;营养食品;无公害食品;杂粮;杂豆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23-1

与大宗作物相比,杂粮杂豆具有营养性、保健性强的特点。杂粮杂豆营养全面,若长期食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现代“富贵” 病。另外,杂粮杂豆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合于干旱、瘠薄、高寒地区播种。发展杂粮杂豆对于人们健康和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通榆县杂粮杂豆概述

1.1 通榆县杂粮杂豆市场需求

随着通榆县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由“单一化”和“数量化”向需求“多样化”和“优质化”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着全球性的人们对于健康的不断关注,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营养与保健,特别是人们渴望吃到多样化的绿色食品。对于粗粮以及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绿色小杂粮各种农产品倍受人们的偏爱,这无疑给我县的杂粮杂豆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2 通榆县杂粮杂豆市场生产状况

通榆县现有的经济作物主要有荞麦、糜子、谷子、绿豆、红小豆、黑豆、豌豆、花生、芝麻、苏子等,资源比较丰富。在杂粮作物的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以农民的自发种植为主。栽培方面,没有系统成型的栽培技术,只是农民的种植经验。在品种与育种方面,栽培的多是当地的农家品种,混杂严重,造成产量低,满足不了出口的品质要求,经济效益差;在综合加工利用方面,除传统的加工产品外,近些年来几乎没有新型的加工品种,少有的产品也是配方与工艺不成熟,造成产品销路差,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适应通榆县倾力打造“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县”的要求,要加强对我县杂粮杂豆品种的栽培及加工利用研究,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保证生态县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通榆县发展杂粮杂豆生产优势

2.1 地理与气候优势

我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杂粮杂豆产区,属于半干旱农业生态区,年降水在400mm左右,春季干旱,气温较高。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主要为淡黑钙土及风沙盐碱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而绿豆、小豆、谷子、糜子、荞麦和燕麦等杂粮杂豆,生育期短,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抗旱耐瘠薄,又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救灾补种的好作物。所以,吉林省中西部发展杂粮杂豆生产有很好的自然资源优势。

2.2 市场优势

杂粮杂豆是我县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部分产品满足国内市场,每年都有大量产品出口到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全县绿豆出口数量逐年增多。整个白城市近年来出口优质绿豆2—3万吨,小豆5000吨,这些杂粮杂豆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农民种植绿豆、小豆的积极性较高。随着我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增加,我县的绿豆、小豆、燕麦等小宗粮豆的出口量会进一步加大。所以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发挥区域自然优势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杂粮杂豆主产区建立出口生产基地,发展杂粮杂豆生产,将促进吉林省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

3 促进通榆县杂粮杂豆生产的措施与对策

3.1 采用合理轮作和间、混、套作等方式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绿豆和小豆等杂豆类有根瘤菌共生,具有固氮培养地力的作用,且比较耐阴,而且投入较少、易于管理,非常适合与高秆作物轮作或间作、套作。其他的一些杂粮杂豆都具有生育期短,抗旱耐瘠薄等特点,在轮作中起着调节地力、用地养地的作用,还可以防治许多作物因连作而发生的各种严重的病虫草害等,维持生態平衡,对轮作周期内的各种作物全面均衡地增产都很有利。另外,小杂粮大多是矮秆作物,它们与高秆作物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即可使高秆作物增产,又保证了杂粮杂豆的产量。

3.2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大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速度

近些年来,吉林省培育出许多绿豆、红小豆、谷子、糜子和燕麦优良品种。对于通榆县来说,这些优良品种都能够充分适合通榆县的气候和土壤,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良品种,是提高产量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一般可增产10%—20%。但是,各种杂粮杂豆种子生产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民在生产上多采用自产自留的种子,以粮代种的现象并不少见。目前生产上,杂粮杂豆种子混杂退化较为严重。因此,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加速优良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保证杂粮杂豆生产高产、稳产,促进生产发展的有效措施。

3.3 促进杂粮杂豆加工与利用研究,增加杂粮杂豆新产品的附加值

从我县长远提高杂粮杂豆的生产效益看,小宗粮豆生产必然要加强加工与利用的研究,才能改变原料出口使之成为加工产品出口,才能使我县的杂粮杂豆生产摆脱国际市场的限制,使这些方面能够得以稳步的发展。从我县食用的情况及销往外地的情况以及经过有关专家的分析研究来看,绿豆、小豆、云豆、荞麦和燕麦等小宗粮豆营养丰富,用途广泛,是食品、饮料、制药、饲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发展潜力很大、应用前景广阔。

3.4 加强栽培技术管理,提高产品产量与质量

杂粮杂豆一般都是矮秆作物,生育期又短,因此在栽培上提倡合理密植。随着除草剂的普遍应用,实行缩垄增行,适当增加密度,有很明显的增产效果。早熟品种,低水肥条件宜密植,能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晚熟品种,高水肥条件不宜密植,这样能充分发挥个体优势。

总而言之,杂粮杂豆在我县广泛种植,适宜我区半干旱的严寒气候。在栽培中要采用抗病虫性强的优良品种,避免重茬、迎茬,进行合理轮作,同时加强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大力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进一步地强化杂粮杂豆的深加工与利用研究工作,提高我县农民的经济收入。

上一篇:大学思想政治论文的参考下一篇:贫困大学生走访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