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如何发展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经济如何发展(精选10篇)

农村经济如何发展 篇1

要把这篇文章做好,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根据当地的交通环境,根据当地的优势等来进行农业的发展和规划

近来一些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专家,在谈到如何使农民尽快走上致富之路问题时指出,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主要有以下“十条路”。

一、走区域经济之路

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着力开发菜一产业或产品,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

二、走多种经营之路

面向市场,立足优势,大力发展猪、牛、羊、兔、鸡、鱼、果、药、菜等多种经营骨干品种,形成规模,提高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三、走高效农业之路

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四、走庭院开发之路

利用庭院,抓好小菜园、小果园、小鱼池、小禽场、小作坊“五小”建设,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五、走加工增值之路

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依托农村专业户、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搞好农副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效益。

六、走产品运销之路

组建农民运销队伍,扩大粮食、畜禽、林果、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促进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收入。

七、走典型引导之路

在农村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种致富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八、走发展交通之路

通过改造主干线路,新修经济路,接通断头路,引导农民在路边建房经商办厂,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路通一段,致富一片。

九、走劳务输出之路

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定量有序、批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十、走股份合作之路

农村经济如何发展 篇2

一、理清观念, 加强认识

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必须理清观念、加强认识, 各乡镇党委要切实了解各自然村的真实情况, 要理清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 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要清醒认识到集体经济的发展是让农民共同富裕, 所以, 要不断加大集体经济的发展, 巩固党在农村的地位, 加强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知度, 真正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

二、有的放矢, 注重实际, 加强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要努力发展村级农村经济, 要做到扎实有效, 深入实际,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村级农村经济的方案和措施, 要全方位进行政策倾斜, 做到思想引领、政策扶持、资金帮助、技术指导。同时, 要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的支持力度, 制定出宽松的财政帮扶政策, 建立和扶持优质、稀少、特殊的农副产品生产发展基地, 真正做到高产、优良、高效的农村经济发展效益的提高。要重点扶持一些发展前景广阔、资金缺乏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县直、乡镇的各涉农部门, 要对经济相对落后的自然村进行对口扶助, 并发挥各自优势, 真正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确保农民收入更快、更稳定的增长。

三、建立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要探究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加强家庭承包、统筹结合的经济形式。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发挥潜能, 尤其集体经济的经营一致的优势, 增强农民的自主管理, 增加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空间, 理清关系, 使农村经济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第二, 要认真实施股份制经济, 彻底改变所有制形式, 让农民的劳动与生产技术、管理机制、生产成本等结合起来, 把土地、森林、水库等资源和经济开发联系起来, 经过由普通的农村集体经济向股份制、经济实体等的转变,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也使农村的集体经济得到更大发展。

第三, 创建新型合作经济。建立与农村科技组织、农村新型企业、各类科技专业户的联系与合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 传递信息, 并建立完善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 使其能够起到采集信息、资源共享、产品营销等作用, 使农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多层面、多范围的深入扩展, 合理创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 同时进行招商引资、扶贫开发等, 利用一些外来的优势资源拉动农村经济多层次、多模式的更快、更好的有序发展。

四、实事求是, 稳步发展

第一, 结合实际, 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资源, 如交通发达的地方, 沿海或水力资源丰富的地方, 乡镇重地,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依法加入到城镇发展和建设中来, 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商贸市场、餐饮服务等产业。第二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土地资源状况等, 设立商品经济基地, 如蔬菜大棚、花卉园地、水产品加工、养殖等。第三, 山区或者有部分山区的地方, 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 合理开发, 创建生态农业和旅游、畜牧养殖等园区。第四, 进行劳务输出,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五是加强旧村改造, 合理拆迁和建设, 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发挥集体经济的综合能力

为更快的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 增加经济落后村的资金投入,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经济薄弱村的建设项目要适当增多, 各种专项资金要直接下拨到村, 各乡镇经管站要进行监督、检查, 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禁止任何部门或个人进行资金挪用、扣留, 确保资金全部用到所选项目, 保证村各方面工作的正常运行。

为促进集体经济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要搞好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的开发、产业的有序经营等的信贷服务, 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生产商品的销售等方面要作为支持农业生产的重点。同时各乡镇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努力配合符合标准集体经济的合作组织, 帮助他们申请国家贴息贷款、创新基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 并尽力帮助农村集体经济实体, 克服困难, 发行债券或上市融资等。

六、全面清理, 有效解决乡村不良债务

对农村的不良债务, 要使用强有力的手段进行清理。尤其农村中的个人担保、多种多样的债权、债务等, 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化解。一方面是一些村遗留下来的所欠资金, 除了生产性开支外, 别的开支要严格控制, 并实行账目公开制度, 充分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确保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另方面, 对于农村因社会公益事业而生成的债务, 各财政部门在彻底清理的前提下, 征集资金, 分期还款。另外, 农村集体经济企业, 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基础, 尤其在新的建设项目、公益事业等, 不能举债建设, 并且必须经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 从根本上消除不良债务出现。

总之,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要结合本地实际,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保证村级集体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宪朝, 于学强.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5) [1]魏宪朝, 于学强.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5)

[2]杨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吉林蔬菜, 2009, (6) [2]杨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吉林蔬菜, 2009, (6)

[3]李艳聪.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8) [3]李艳聪.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8)

如何推进农村发展 篇3

关键词:发展 农村 经济 分析

1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市山多、地多,农村人口多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的种莲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我市已提出了发展七个特色产业目标,要紧紧围绕七大产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使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成为高创汇产品,不断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 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工收入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市还不到30%。这说明,我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

2.1 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2.2 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市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

2.3 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2.4 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创办龙头企业,引领农村经济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为此,各地都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 发展合作经济,增加流通收入

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市级行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名牌农产品主产地为依托,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营销、信息等各种农村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5 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十种科教兴农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推进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搞好省级、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建设;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围绕“提高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档次,壮大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规模,发展县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数量”的目标,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集中力量高档次、高标准地搞好园区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在提高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建设防洪排涝工程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6 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创业是富民之基。浙江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7 加强政策扶持,减轻农民负担

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7.1 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

7.2 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

7.3 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如何突破农村发展瓶颈?(定稿) 篇4

8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减免农业税后,这一政策取向并不仅仅是另一项简单的“政策利好”,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制度含义。

能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出现的好势头,当然取决于要坚持对农民实行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实行近几年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但是,对农民减免税收和实行生产或收入补贴,毕竟是一种短期而有限的措施。要从根本上遏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必须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建立起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体制。

我国农村的落后是长期形成的,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至今仍然生活在农村。因此,扭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必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按此要求,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至少应在几个方面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以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

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这不仅要协调城乡经济社会的各项发展指标和建设项目,更要切实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从2004年的情况看,我国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34%,比2000年下降4个百分点;各级财政的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5.89%,比2000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在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占总额的5.55%,比2000年提高0.63个百分点。不难看出,近年来财政支出和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确已开始出现向农村倾斜的积极变化;但就总体而言,它与农业在GDP、农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仍然是极不相称的。

二要统筹城乡市场尤其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1990年,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5.56%和20.22%;而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上述两方面的比重,已变化为分别占59.45%和34.0%。这表明,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变化对农民的收入增长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无疑应当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转移就业机会。

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体来看,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提高受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仅就生活用品而言,2004年每百户农民所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机分别比城镇居民少58.3台、72.4台、58.6台和65.1台,普通电话机和移动电话分别少41.9部和76.7部。农村基础设施不足,也是制约农民增加购置和使用这些消费品的一大因素。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具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作用,也能为带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3年全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613.9万人,其中农村367.1万人。按户籍计算,城市纳入低保者占总人口的6.33%,农村只及0.39%。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被征收和流动进城的农村人口与日俱增,农业户籍人口基本依靠农村集体组织和家庭提供保障的传统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新情况。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既符合国情、又统筹考虑城乡的社保体系。

最后但是极为重要的一条,是统筹城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城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甚于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差距,这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大突出问题。2003年,农村小学毕业生占全国的67.17%,中学毕业生只占全国的40.15%,其中高中毕业生仅占全国的10.43%;而城市(不包括县镇)这三类毕业生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4.02%、21.11%和36.93%。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2004年平均每千人有病床2.34张,其中城市平均千人有3.67张,农村只有0.76张;城市医院平均每张病床占有8.8万元医疗设备,农村仅为1.1万元。

农村经济如何发展 篇5

摘要: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有规划、有组织及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健词: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对于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与党的建设。目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始。

2、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及农民持续增收

从根本上说,经济是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无论何时何阶段都要始终紧密围绕这个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以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另外,要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切实使农民收入得以增加。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并通过品种更新、土地整理、田间排灌与“沃土工程”等措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与粮食单产,加快建设优质的粮食产业带,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粮食品质与生产效益。

(2)要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以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

(4)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好农村市场经济综合信息网络的建设,对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及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与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努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推广“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1、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与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1)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

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与产品一样,有商品属性,那么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要抢占市场份额、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及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农产品价格问题,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制定农产品价格既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

(2)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核心。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大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与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以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与储运环境,认证与审批制度,均提高了标准与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显,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来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就要加快制定与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并强化其实施、示范及加强和监督。

2、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与创造力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及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切实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不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强化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与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与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今后的发展趋势

1、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经济离不开本地的实际与资源,农业也如此。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特色、优势与发展潜力。只有不断革新观念与创新机制,才可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大业。发挥地区优势,比如气候、土壤特点等。只要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抓住特色,找准项目,精心培育,就可推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高与深层次发展。

2、调整农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农业提质增量

实现农业强、农民富,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如发展规模农业、订单农业是壮大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抓手,但问题是要有大量的成片土地来作支撑。政府要主动介入,一方面要协调好农民出让与出租土地的工作,做到公道与合理,以促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另一方面要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创造企业生产发展的良好软件环境。因势利导及有计划地予以推广,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及经贸等部门应加强规划、勘测与指导,切实配合好推广工作。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与城乡差距过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与制约。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可推动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目标。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6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4月12日来源: 河南

日报

卢展工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关于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卢展工指出,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在立场上到位、观念上到位、方法上到位。二是切实转变发展途径。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入手,着力解决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切实转变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着力创造机制、创造氛围、创造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四是切实转变发展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始终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标准,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来体现对人民负责。关于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卢展工强调,要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八个加快”的任务和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大力”的要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观念能不能转变、思路能不能拓展、头脑是不是清醒至关重要,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信心问题。一方面,要多做理性思考。坚持多学习一些知识、多研究一些问题、多思考一些工作,不断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信心。

信心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既要从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势头中增强信心,更要从看到困难、问题、不足、差距中寻找信心,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进不足、缩小差距中坚定信心。二是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好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要着眼于我省的基本省情,着眼于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现实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把保持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

三是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一方面,要持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好成效,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累的好经验好举措,持续这些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好成绩;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要把握优势,认真研究、充分发挥河南在区位、文化、人口、粮食等方面的优势;要准确定位,明确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特别是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影响、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弄清概念,科学界定中原、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的内涵,引导各级各地在中原崛起中找准位置、作出贡献;要持续思路,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始终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两大跨越”等重大战略方针来研究,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

四是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创新。要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全盘皆活、全盘皆通。要

把解放思想的意识和观念体现到领导实践和一切工作中去,通过解放思想把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广泛调动起来、充分激发出来。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更多地从自身工作、从体制机制方面找原因、寻对策,努力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要靠科技创新。深入研究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科技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善于“借梯登高”、“借鸡下蛋”、“借脑生财”。要靠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领导干部要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肩负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导责任。

五是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只有坚持统筹协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广泛的共识,才能凝聚起方方面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智慧和力量。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切实把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融入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要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保障和评价发展成果的标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统筹“三化”进程。认真研究如何统筹协调“三化”进程,使之更符合河南实际,把农业农村、工业产业与城镇建设更好衔接起来。要统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引领、集聚功能和作用,又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以城镇化为切入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大空间。要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作为

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途径,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如何发展农村互动电视的思考 篇7

浙江省遂昌县从2010年底开始县城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 2010年各乡镇开展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 历经二年时间, 于2012年4月底完成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 有线电视数字化率100%, 停模率100%, 县城双向网络用户覆盖率85%, 在2013年底广播式数字电视用户6.2万户, 终端7.3万个。其中, 全县农村广播式数字电视用户4.5万户, 终端5.8万个, 占全县的广播式数字电视用户的三分之二还多, 县城互动电视终端1150个, 广电网络年基本收视费1500万元, 增值业务120万元, 经营总收入达到近15120万元。

2 遂昌县县城广电网络已形成从单一的广播式数字电视业务转向以互动电视多元化产业格局, 但是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全县农村发展互动电视用户的发展, 主要表现有。

2.1 全县广电主干网建于1995年, 光缆芯数少严重影响县城到乡镇的双向互动电视信号传输。

2.2 遂昌全县有20个乡镇, 296个行政村, 地域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 农户居住分散, 乡镇到行政村光缆、电缆线路长, 大都数行政村联网在九十年初, 当时设计以电缆为主干线, 线路中放大器多, 电缆使用寿命也到期, 需及时整改更换。

2.3 20年代初联网, 全县乡镇到行政村、自然村, 光纤绝大多数是2芯光缆, 万一发生故障没有备用纤, 对传输双向互动电视信号无保障, 将影响用户的使用质量。

2.4 广电部门缺少宣传互动电视的优越性。在农村发展互动电视是一个新生事物, 广大村民对互动电视缺泛了解, 严重制约了互动电视在农村发展。

2.5 广电网络弱、小、散, 各地广电采购的设备、材料五花八门标准, 规格均不一致, 不仅兼容性差, 而且因量小难以降低采购成本。

3 转变观念, 审时度势, 抢抓发展农村互动电视用户机遇, 创新破难求发展。

3.1 为了尽快尽早抢占农村互动电视用户市场, 我们必须根据华数发展规划技术标准, 设备材料的技术指标、规格、采购价格为工作指导, 县台技术部门对全县农村尚未联网的村, 在规划中做到高标准严要求, 有超前意识设计, 按照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不落后, 应村制宜设计、施工, 一步到位, 避免材料浪费、资金损失, 使农村户尽早用上互动电视。

3.2 加强筹集资金, 加大投入, 延长光纤线路恰当好处的增加光接点是破解双农村双向网传输线路光纤芯数少、电缆传输线路长的瓶颈, 提升双向网的传输能力的有效办法。县台加强领导, 对每个村做好早规划、采用树干型布置光缆线路, 改变原来乡镇到行政村2芯光纤的格局, 从2芯光纤增加8芯光纤, 行政村到自然村从原来的电缆网改造4芯光纤的光接点, 坚持尽量采用光纤线是无源无网、损耗少的优点, 延长光纤线路, 尽可能缩短电缆线路, 将光接点控制在用户方园70M范围内, 有条件的光纤可到楼。

3.3 用户入户可采用EPON的双向化改造方案的两种, EPON+LAW和EPON+EOC。 (1) 采用LAN接入方式即是五类线加原用户的电缆线入户, 它技术成熟、简单且稳定, 每用户的独享带宽较高, 跟其它接入方式相比, 在高渗透率的情况下, 具有成本优秀, 用户终端不用提供类似CM的设备, 有线网络投入较低, 在100M距离范围内, 较适合农村地区的用户入户。 (2) EPON+EOC是在较分散农户、距离远、农户房子已装修不适宜按装五类线的状况下采用的, 他利用EOC实现同轴电缆入户, 从而实现双向用户接入, 既可传输有线电视信号, 也可接入双向宽带综合业务。

4 构建人才队伍, 加强农村互动电视业务的宣传普及, 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开拓农村互动电视用户市场。

遂昌县是一个人口只有23万人的小山区县城, 电信、移动、联通抢占了固话、手机宽带、IPTV电视全业务, 广电网络在县城发展互动电视、宽带业务空间窄小, 肯定受挤压, 而农村大部分的电视用户掌握在广电手中, 发展互动电视空间广阔, 发展农村互动电视我们乡镇广电管理站应抓好几项工作:

4.1 迎合当地党政的管站需要, 争取他们的最大支持, 为农村发展互动电视用户工作开展创造宽松政治和谬论环境, 通过乡镇政府、村两委帮助我们宣传互动电视优越性, 培养村民互动电视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 强化互动电视的影响力。

4.2 如今社会经济生活, 对服务效率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应注重在服务中营销, 寓推广于服务之中, 镇定移动、电信等老牌运营商为广电“比学赶超”目标, 采用下列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 一是在集镇集市日设点现场演示与受理, 手把手教, 通过演示让用户直观地感受到互动电视的优越性能;让部分农村村民上台演示, 从而调动其他农村电视用户积极性, 当场受理并安装。二是将电视管理站营业网点作为推广互动电视的主战场, 厅内设置数字互动电视演示体验区域, 尽快实现由被动营业受理向业务推介、主动营销、形象展示等方面的综合转变。三是鼓励本站工作人员发展一户互动电视奖励100元, 刺激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鼓励集团用户集中销售, 利用乡镇政府、村人脉联系, 推动农村到动电视发展。四是让利惠民, 互动电视与宽带的捆绑, 只要有农村村民需要安装互动电视, 免费送宽带、免费送高清机顶盒, 发展阶段也可以交一定的保证金先体验后交费, 同时对于农村用户互动电视费一齐交二、三年的再给予优惠。

5 以客户为中心, 提升服务质量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和支付者, 而用户是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在三网加速融合, 随着电视业务电垄断走向竞争的趋势下, 今后的竞争最终归于服务的竞争, 有线模拟电视时期, 广电维护对用户的服务承诺是小故障24小时内解决, 重大故障48小时内解决, 如这一服务承诺放到现在, 用户对电视有多种方式获取的情况下已不合时宜, 用户有时看电视可能是一二个小时, 故障解决要那么长时间, 这显然不能接受, 很有可能其将电视业务转向其它方式获取, 这种情况若逐步扩大, 广电将可能被边缘化。为此, 必须身临其中, 处处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试问题, 做到半小时响应, 2小时达到现场, 4小时内解决故障, 要增加硬件设施, 提高维护效率, 加强人员管理广大来予以保障, 更主动、热情地服务于客户。

6 结束语

农村经济如何发展 篇8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之间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这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政策要求更是农村信用追求发展的商业性需求。特别是在比较偏远和贫困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几乎是当地正规性贷款的唯一支持者,支持当地的发展也是农村信用社义不容辞的义务。由于我国农行受到商业化目标利润的驱使,使其在农村中的网点逐渐缩小,对农村各项工作的支持度也在不断减少,把大量的工作重心向与农业设施有关和城市方面的大型项目上转变。而作为提供和支持农村当地经济和发展的农村信用社就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当前进入战略性调整的农村当中,农村信用社更应该抓住新特点和新形式,积极主动的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和更好的服务,这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必须要面对的职责和课题。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农村中的经济和农业也在快速发展,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在近些年来都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积极的支持当地经济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特别是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经济的信贷业务逐渐增加,比较好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的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都处于发展的爬坡阶段,农村信用社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碰到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

1.农村金融城镇服务倾向

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从金融的供给情况来看这几家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不明显,有许多大型的商业银行都开始从农村中撤离,银行从业人员也在不断精简,一些农村中的信贷业务也都在向城市转变,这就导致了大量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空缺的情况。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在目前的金融政策方面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且逐步向“收购银行”转变,只对棉粮油的资金收购进行管理。

2.农村信用社支持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风险

想要农村中的经济得到更多的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农业产业中的结构进行调整。如农业企业和农户对技术和信息把握还不够到位,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的投入工程中面临一定风险。例如:某个县城中一位养殖人员从2009年开始利用自身的责任河养殖特种黄鳝,在刚开始的头两年中由于当时的黄鳝市场行情渐长,于是该养殖户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了一些贷款来对自身饲养规模进行扩大。但是到2012年,市场黄鳝的价格开始下跌,该养殖人员不仅把前几年所赚的盈利亏损了,而且把归还信用社的贷款也亏损了。到目前为止,该养殖户累计已经向农村信用社借的欠款为九十万元,至今还亏欠农村信用社51万元,且形成了全部的呆滞贷款。

3.支农后劲不足

在我国的农村中农村信用社存在着支农后劲不足的现象,这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对农村业务的支持和拓展。虽然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对资金的组合中还是存在着不足的状况,导致农村信用社向外吸收资金过难,农村市场资金方面在竞争对象上又增加了邮政储蓄。由于邮政储蓄在资金的结算方面比农村信用社更方便,采用的技术信息也更先进,和国家提出的一些相关对策在每项资金的投入上,对农村信用社中的歧视性和限制性还是存在的,这些都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在县级以下的农村地区处于金融市场的劣势竞争中。对这些业务的政策取向和贯通等一些客观因素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在乡、城两方面资金组织上的阻碍,造成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方面上后劲的不足甚至缺失,从而影响到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拓展。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现状问题的改进措施

1.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

农村信用社应该根据当地农村中农民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开进行改革,在既有的法规框架内,加大改革力度。

第一,强化对内控制度的建设。强化农村信用社中内控机制的建设,建立起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特别要加强对联社主任和农村信用社主任二者之间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

第二,增资扩股。农村信用社可以以股权的结构为切入点,增强扩股的资产,建立其农村信用社和员工之间的利益经济关系的结合,逐渐增强员工民主管理意识和自觉参性,增强农村信用社在现代化激烈竞争中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经营实力。

2.积极展开消费贷款

国家在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和免除农业税以后,农民连续几年内在收入上都得到了持续的增长,农村中的消费水平也相应的不断提高,但是和城镇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农村信用社在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中长期存在紧密的金融合作关系,这对于在农村中开展贷款消费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优势。国家近几年出台的一些“建材下乡”、“家电下乡”的宏观经济调控,使得农村中的消费状况有着更大的需求,依据层次不同的农户存在与农村中的现状要求,农村信用社也应该相应的推出既耐用又高档的医疗、教育、住房建筑装修、消费品以及现代化的机械农业设施等具有适销对路的、具有特色的信贷消费新品种。农村信用社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居民对消费的要求建立起一套可以适当放宽申办条件的信贷业务。要在农村信用社中建立起逐渐与个人评估制度以及与信贷消费制度相符合的防范风险制度以及法律法规政策,同时还应该加强宣传,强化农民对个人信用的认识,增强风险意识,从而为自身贷款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农村信用社还要加大宣传信贷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信贷消费业务逐渐成为日常农民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3.多方努力

在支持农村经济方面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支持,使用多种渠道对农村中存在的信贷难的问题进行解决。

第一,政府和相关领导部门要制定出符合农村担保抵押的措施和政策,使农村中的房产以及林木所有权等成为农民真正的可以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资金融合担保物。

第二,农村中要建立起农民贷款担保基金会,形成专门为农民提供担保的贷款。

第三,继续在农村中推行小企业和农户四到六户的联保制度,自08年推行联保制度以来,某农村中的信用社共发行联保贷款三千多万元,这些联保贷款的发放及时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当中个体户亟待解决的一些困难,受到了该农村用户的一致好评。

第四,农村信用社应该完善和建立与农村相适应的客户评价体系,从而把农村中对各种资金贷款的需求对象放入到整个信贷评价的范围中来。积极推广被征地农民的借贷信息、大型农用机具建构贷款、农民贷款住房等多样化的信贷类型。

三、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而农村信用社又是支持和投入资金最大的机构对当地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都能够较好的解决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过程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度,从而实现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各方面发展。

(作者单位:安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9

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传统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式,从开源节流,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新的、科学的管理方式等等方面着手,降低生产、加工成本的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就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其收入而开展的,这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同时也是在为我国2020年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准备;

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可参照前文,基本没有大的出入,大目标一致,意义大同小异

答: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环静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争力。最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1、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2、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尽然要求。

3、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4、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5、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6、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7、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和边疆安全。

8、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的意义: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6、建设资源节约型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税收如何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 篇10

经济发展与税收密切相联,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服务于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是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树立税收经济观,处理好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树立税收经济观,就是要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正确把握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的辩证关系,把税收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要认识到,收“过头税”不仅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而且削弱企业的发展后劲,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对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原有税源的涵养和新税源的培育,是一种“竭泽而渔”的行为。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需要加大扶持企业发展的力度,把税收增长建立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用好国家税收政策,利用政策效应,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

税务部门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壮大。要加大税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将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调高出口退税率、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要通过税收政策的全面落实,加大税收对民生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投资,有效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的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加快推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进程;配合政府全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进一步加快工业化步伐,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排放的加工制造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培育一批新的重点税源企业。

三、加大组织收入力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坚决落实好“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努力完成税收收入任务。积极开展税源调查,按照经济税源情况分配收入计划,针对性制定组织收入措施。抓好税收收入预测工作,准确判断收入趋势,提高税收预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加强税收征管,对影响税收收入的政策、行业、征管环节等进行综合分析,加大重点税源管理力度,及时掌握税源动态。完善重点税源预警分析机制,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进行监控和分析,对税负明显偏低的行业进行纳税评估或移送税务稽查部门处理。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联系和沟通,了解重大项目的新增投产和投扩建情况,掌握重点税源企业的发展态势。利用国家刚出台的欠税清理政策,做好欠税清理工作。通过不断扩大税收收入规模,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充裕的财力支持。

四、加强纳税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上一篇:大学生入党申请书字通用下一篇:小鸟有几只数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