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建议
1、和乡镇、部门合作开设专题栏目(名称待定),既加大了对部门的宣传,又增加创收。栏目定位为乡镇部门的一周或近期工作,集中打包播出,乡镇或部门通讯员负责镜头拍摄和文稿写作工作,我们负责后期编辑制作、播出工作。新闻报道是乡镇的典型经验性工作,该栏目是报道乡镇部门的阶段性工作,这样到年底为乡镇或部门积累大量的视频资料,便于乡镇和部门做专题片用。(最好立即开办)
2、增加关于全县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玫城资询栏目。联合全县各类商家厂家企业开设玫城资询栏目,下设N个子栏目(详见玫城资询栏目策划方案)增加观众和商家的关联度,增加创收。
3、充分发挥电视台是全县最大的媒体优势,开办各类展销活动,制定成熟的宣传方案和参展方案,从而达到宣传商家增加创收的目的。同时开展不同系统行业的评比活动,比如平阴电视台战略合作伙伴————。平阴老百姓信赖的家具品牌有————。平阴老百姓喜欢的超市是————。平阴老百姓喜欢的保险品牌产品是——人寿(某品牌)等等。(可在玫城咨询栏目中结合进行)
4、开设图文和综艺频道多渠道增收,同时做好电视直销、营销活动,拿出一定的时间段和商家联合尝试做产品直销,增加创收。
5、办好平阴广播电视台网站,专人管理。借助网络优势把所有自办节目上传节目,提高收视率,便于观众过期查询。
总之要进一步提高平阴电视台两套节目的收视率,办贴近群众,让群众满意的电视台,丰富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 基层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环境执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体制的快速转轨、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环境执法工作正处于硬碰硬的攻坚阶段。主要表现在:
1.1 消极被动, 监管关口滞后, 监管死角问题在一些基层环境保护部门依然存在
目前, 环境执法工作还停留在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日常监督执法基础上, 但一些地方放松日常监管, 依赖专项行动, 经常性的工作靠突击抓, 工作陷入被动, 环境监管关口未前移, 还不能做到环境隐患早发现, 早报告、早控制, 早处理。
1.2 相关环境执法行为不到位。依法行政讲究的是科学执法、规范执法
然而, 当前在基层现场执法过程中, 对某一行为施行多种行政方式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 环境监管内容、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 执法主体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和执法不到位、执法不作为等现象比较突出。
1.3 环境执法队伍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在基层以情代法、以罚代法的现象较为普遍, 吃拿卡要、随意收费、包庇袒护环境违法行为, 甚至为企业通风报信、串通违法等问题依然存在。
2 创新措施
2.1 积极建设网格化、全覆盖的环境监管模式
进一步明确责任片区和责任人, 明确职责和任务要求, 建立既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工作形式, 构建环境监管一盘棋的格局。探索构建“全面覆盖、层层履职、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环境监管网格化模式和“职责明确、精抓细管、严格考核”的精细化管理机制。以环境执法“规范化、精细化、效能化、智能化”为目标, 以监管方式创新为抓手, 制定出台相应的监管内容、监管流程、工作程序等配套制度, 形成了标准明确、责任细化、考核公平、奖罚分明的网格化责任管理体系, 力争实现环境监管全覆盖。一是实行责任网格化。围绕推行横到边、纵到底的立体环境监管机制, 按照行政区划, 对辖区内进行网格划分, 确定一级网格、二级网格、三级网格。一级网格以行政区划为主。其中, 水以流域水系分布为重点, 气以区域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为重点。同时, 因地制宜, 对所辖管理区域进行网格再划分。为进一步明确责任, 各级网格明确了网格责任领导、网格联系人、网格主要负责人、网格直接责任人等4级责任主体, 实现逐级负责制。二是实行管理分类化。污染企业密集、周边环境敏感的区域为重点管辖网格, 网格化与精细化监察同步推行。要求各网格执法人员摸清辖区污染底数, 加强对辖区内的巡查, 掌握各类排污企业情况。其中, 包括生产工艺、原料产品、污染治理设施种类数量、处理效率, 环评制度、“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 环境守法情况, 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去向, 熟悉主要环境敏感区域、主要环境风险隐患点及群众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等。三是执法模块化。统一执法标准, 规范执法文书, 服务监管并举, 推动环境监察精细化, 提高执法行为的专业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2.2 规范执法行为, 树立环境执法与服务的崭新理念
环境执法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只有做好高效、科学执法, 才能保护好公众的环境权益。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环保自身的发展, 各种新老矛盾交错, 不少基层环保部门在执法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偏差, 如重执法、轻服务, 往往把执法与服务对立等。基层环保部门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和矛盾, 才能使执法工作让党和政府满意, 得到群众认可。要坚持“零距离服务, 促经济发展;大力度执法, 保生态文明”的工作理念, 依法进行各种执法活动, 无一不是服务。如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是执法, 也是对守法企业的服务;处理群众信访投诉既是环境执法, 更是对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服务等。因而, 做好执法工作就是环保部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有效的服务。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 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促进区域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2.3 探索建设县级环境视频监控中心, 全面提升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
近年来, 一些基层环境保护部门积极利用移动公司GPRS网络, 实现了各个污水处理厂及排污企业的水质质量参数实时采集,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辖区内若干家排污企业的有效监测、监控。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 部分基层环保部门积极借力移动3G技术, 采用当前国内最先进的视频监控技术, 通过手机终端与3G通信技术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状况的实时监控, 可将重点污染源管理、排污数据在线监测、排污超标报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态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时管控重点污染企业重点污染源, 已上线的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污口在电视墙上逐一清晰呈现, 被视频摄像头锁定排污口的企业, 全天24小时一刻都逃不过严密监控。通过建设排污视频监控室、组建环保巡逻队伍、聘请环保义务监督员等方式, 努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环保监督大格局。对排污企业的排污口进行实时监控, 一旦发现违规排污, 就可以回放画面, 调取视频资料, 然后依法询问、取证, 及时做出相应处罚。如果有任何企业抱着侥幸心理违规排污, 都会被一一记录在案。企业违法率大大下降, 视频监控效果和震慑作用被充分显现。同时, 监控中心视频可以与监察人员的手机实现联网, 随时查看监控企业排污及重点河流水质变化情况。
2.4 强化联合执法力度, 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不断在环境监察执法手段创新上下功夫, 依托科学的环境监察执法新手段、新方法, 加强部门联动打好“组合拳”, 有利于推动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可通过组织开展的环保专项行动、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环保执法活动, 积极联合监察、电力、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协同作战, 发挥部门间联合执法的威力, 对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处罚不到位等行为依法处理, 严格落实环保执法“三严” (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审批新建项目环评、严肃追究环境监管失职责任) 、“六制” (联合执法制、联动检查制、考核通报制、执法责任制、激励表彰制、责任追究制) 要求, 重点督察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和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不懈地抓好责任追究制度建设。责任追究制度是惩治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重要保证。要高度重视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一岗双责”, 逐步建立完善并实施一系列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贯彻执行环保“六项禁令”和“六不准”等制度, 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坚决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真正起到惩处责任人并警示教育全体干部职工的作用。
摘要:针对基层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并就进一步强化环境执法水平, 创新环境监察工作监管方式、手段、内容,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等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察,创新,建议
参考文献
[1]蒋朝晖.保定建立视频监控平台[J].2014-01-13.
[2]如何规范基层环境执法[N].中国环境报, 2013-06-24.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现状;优化策略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门艺术,其对新闻编辑工作者有极高的要求,为了能获得生存空间,提高新闻电台的收视率,在这传媒体制中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为能搏得一席之地,获得健康的良性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接受新知识,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去突破常规,使其节目的策划变得更加新颖,并跟上时代的潮流,满足观众的需求。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的概述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客观工作层面的创新与主观工作意识的创新。
1.客观工作层面的创新
按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实际,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客观工作层面的创新主要是指新闻编辑工作内涵的拓展,即由传统的新闻编辑制作拓展成为前期的组织指导、中期的编辑制作与后期的控制指挥这三方面的结合组成的。
2.主观工作意识的创新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中的主观工作意识的创新是指激发、唤醒或者发挥个人所蕴涵的潜在的重要创新精神力量,其主要表现为策划意识、实践意识和接受意识。
二、電视新闻编辑的工作现状
1.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内容过于单一
现今,我国的电视新闻行业对新闻编辑工作创新大力的提倡,但实际并没有采用到有效的创新手段改善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随着现今经济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我国电视台的随之发展,新闻行业也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传媒方式与途径方面,其突破了原有的单调模式,更加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多样化的需求。但是在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编辑过程中,其新闻编辑的主题仍然存在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虽然我国新闻行业的传播的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新闻的编辑还是按照原有的套路进行设定,即使新增加了广播、电子网络等多种途径,但是知识其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发展,其新闻编辑的内在本质并没有进行改变,所以仍然不会得到受众的认可。所以我们需要改善新闻编辑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利用现今传媒行业的多样性发展,其电子网络等多种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给现今新闻编辑工作也带来更大便利。
2.缺乏自主意识以及鲜明的新闻主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随之的改变。人们对新闻传媒行业关注的提高,其一些地方性的电视台也得以迅速的发展,电视传媒行业已处在繁荣的阶段。电视台的随之增多,虽然不同的电视台都是单独的运行与管理的,但是其行业内部之间都依然会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一些内在的联系导致有的电视台将别的电视台的新闻内容进行重新的编辑然后为己所用,其严重缺乏了新闻编辑的自主意识。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造成了千篇一律的电视台的新闻模式,新闻编辑的雷同导致观众出现审美疲劳,缺少鲜明的新闻主题的电台,久而久之观众就会失去新鲜感,新闻编辑雷同现象也会降低新闻的自身价值,最终导致电视台的收视率降低的结果。
三、优化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工作能力的策略
1.遵循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创新的前提
党新闻事业中广播电视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党的舆论阵地,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实时政策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选稿过程中,需要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对稿件的选择加以严格的质量把关。其新闻编辑前的策划与稿件的选择要从政治上着眼,要勤于观察细节、要敏锐的观察现今形势、要严格把握新闻和政治的标准。
2.创新的优势关键在于加强自身素质和提高组织功能
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创新的优势不仅在于新闻编辑需要其创新意识,而且需要新闻编辑者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一个有质量的新闻节目往往拥有个人素质与个人修养良好的新闻编辑者。所以,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加强新闻编辑者的自身道德修养,这可以让新闻节目的质量大大提高。现今新闻节目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编辑工作需要出现新的思维方式,跳出其常规的定式,提高编辑工作的组织能力,结合原本的图片制作、文字修改、编排节目与录制播出,这样才符合现在的新闻编辑工作。所以,新闻编辑工作要改变旧观念,制定新的编辑概念,将现今新闻的创作流程改为“编辑—记者—编辑”。
3.把握新闻技巧,立足新颖
新闻编辑是个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追求创新的工作,其需要新闻编辑者树立正确的舆论指导思想,配备灵敏的新闻感觉。在现今这个传媒体制中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新闻编辑更需要掌握良好的编辑技巧,立足新颖。掌握新闻标题的拟写方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新闻编辑对新闻内容的拟写也要突破舊时代的传统观念,关注社会上的大小事,满足观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四、结语
新闻编辑是一门系统的艺术工作形式、是新闻节目的“头脑”和“灵魂”、是电视台新闻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在这传媒体制中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个人自身素质与个人修养、把握新闻技巧,立足新颖、以遵循正确的政治导向为前提,不断的追求创新,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推动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轶男.如何创新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J].科技传播,2015,1:51-54.
[2]周建虹(太重集团党委工作部新闻中心).浅谈新闻标题的编辑技巧[N].科学导报,2011.(1):22-23.
[3] 马平.浅谈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J].魅力中国,2009,20:36-38.
【摘要】妇女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妇联组织属于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帮手。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女群众工作,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尽快适应新变化,及时掌握新方法,切实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努力开创新时期党的妇女群众工作新局面。
【关键字】妇女工作 发展 创新
妇联工作是否有成绩、有影响,关键在于妇联干部及妇联组织是否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新时期的妇联干部,应该立足于“党政所需,妇女所急,妇联所能”上,充分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妇女、宣传妇女、团结妇女、密切联系群众,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男女平等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此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妇女工作的新形势,就妇联工作现状及发展试做分析和思考。
新时期的妇女工作,应该是热情与理性的结合,做事与思考的结合,发展与创新的结合。
要做好新时期的妇女工作,首先要做好对妇联干部的教育。新时代的妇联干部必须有一定的心胸,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宏观调控能力,敢于开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加强对妇联干部的系统培训教育。举办各类素质培训会,从自身素质到业务技能,从经验交流到创新发展。教育培训要有始有终,有培训有检查,避免有些干部只参加不听讲,只听讲不实践,从而丰富提高妇女干部队伍的整改修养及水平,表现在工作中的发展和作为。二是加强妇联干部的互动交流。我们妇联干部队伍中,有的干部一干就是好多年,在同一岗位总是干同样一件事,工作方式方法因个人性格及处事方法、地域情况等因素影响,难免处于老一套状态,缺乏创新,缺乏激情。通过妇联干部相互间的互动交流,可以激活她们的适应能力、工作热情及应辨水平,激发她们带领一方妇女不断发展进步。三是加强对女干部的选拔任用。妇联要把女干部的选拨任用提上议事日程,多呼吁、多呐喊、多推荐,让组织认可妇女,让社会重视妇女,使有为女性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激励更多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事务的热情,为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实现社会发展发挥好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作用。
其次,妇联要创新发展,必经加强组织建设,拓展工作阵地。一是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干作用。利用有效时间、有利时机,多组织举办一些基层妇干培训会,对她们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培训,培训内容有妇联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方法、新知识新理念及妇女儿童相关知识等,重点是针对家庭纠纷、家庭暴力等问题的频繁发生,特邀请法律专家对妇干进行维权知识及应辨能力等知识讲座。通过培训,使基层妇联干部提高认识,增长见识,掌握方法,处理问题到位。特别是加强对村妇代会主任的培训,重点进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现状分析及一些法律法规等的培训,增强农村妇干的工作能力。二是完善机关、社区妇女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组织联系协调作用。机关、社区妇女组织是城区妇女参与社会事务、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联系者和组织者。虽然在一些地方大家对机关、社区女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略有认识,机构还算成立的及时,但部分只是名存实亡,作用没能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妇联干部兼职现象可以说是普遍现象,顾此失彼时有发生,工作开展难以保证,任务执行不能如期顺利完成,因此,必须切实完善组织机构,妇女工作有专职妇干,并能及时参与正规培训,这样才能使机关、社区妇女遇事有所诉求、遇事不乱,办事不推脱、不扯皮、不拒绝,组织作用才能最大可能的发挥,真正成为妇女群众的娘家。
最后,妇联工作的发展创新,体现在工作实绩上。一是要多开展调查研究,多走访妇女群众,听妇女所需所盼,晓民意民声,及时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思路倾向,真正为妇女群众把事办在心坎上。二是依地域发展特色,有针对性的对妇女进行技能、技术、特殊产业专题培训,不能一概而论,盲目作为。但工作也不能充分和政府决策背道而驰,应同向同为,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围绕中心,学习新技术,参与新产业,打造新格局,重视新发展。三是在关注民生上定位,切定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办好事。服务广大妇女群众是妇联组织的血脉之源,立身之本,协助党和政府多做稳人心、暖人心、得人心、聚人心的工作是新时期妇联工作的重要内容。妇联组织要切实履行桥梁纽带职责,听民声,察民情,体民意,用最大的努力把党的关怀和温暖带到弱势妇女儿童身边。因此,我们要依据实际情况多组织开展一些扶贫解困系列活动,关爱贫困妇女,关注孤残儿童、关心留守儿童。借助媒体,呼吁社会各届帮助真正有需求和困难的妇女儿童及贫困家庭突破难点,走出困境,再实现发展壮大。总之,妇联工作看是婆婆妈妈,但真正做好、做出影响,使社会能够完全认可,还是与我们组织作用的发挥、妇联干部的不懈努力、工作成效是分不开的。因此推动妇联工作创新发展是妇联组织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创新,才能拓展妇联工作的空间,只有创新,妇联工作才能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期妇女擎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的重大作用
要加强学习培训,进一步提升妇女干部的学习能力。要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养成勤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边学习边研究、边学习边实践。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参观考察等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地组织学习培训,把学习的过程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
要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提升妇女工作的创新能力。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联系和服务妇女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妇女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面对妇女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我们必须要在理论上创新、观念上创新和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要在大力推进工作的同时,注意在妇女工作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创新的理论推动妇女工作上台阶。要大胆摒弃和革除影响事业发展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使我们的思想观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直机关妇女工作发展规律,不断使妇女工作实现新的飞跃。
随着近些年来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思路也越来越宽阔,成效越来越显著,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后,围绕“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这一历史机遇,我市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质量普遍提高,重要建议和提案大量涌现。由此所涉及的社会深层次问题日益增多,办理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而代表和委员们对建议提案办理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满足于所提意见和建议的被认同和吸纳,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办理结果答复。代表和委员们尤其更为关注的是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和落实。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们本着“求是崇真”的原则,深入研究和解决提案办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办理机制问题,就成为承办单位必须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沈阳市法院系统的实际,仅就办理工作机制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是提高建议和提案办理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之举
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提出议案包括批评意见和建议等,是法律赋予人民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人大实施司法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协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重要方式,是政协委员和政协组成单位建言立论的主要载体,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党和国家机关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条重要渠道。做好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实践证明,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作为承办单位,就要紧紧抓住这一务实工程,从建立和完善办理工作机制入手,把办理方案、办理过程、办理质量、办理效率、办理结果以及办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等诸多方面,均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唯有此,才能使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强化法定性,增强实效性。
建立和完善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机制的地位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把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落到实处。办理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机构,领导挂帅,督办回复等内容外,还包括办理工作的运行规则和相关制度措施,这些均是提案办理工作所必备的条件和基本保证。从当前此项工作存在的问题看,个别单位往往由于机制不健全不到位,而形成“会上一阵风、会后细无声”现象,最终导致办理工作不落实,代表委员们不满意。因此,建立比较完备可靠的运行机制,是解决办理工作不落实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措施和手段。用机制规范办理工作,就会使我们克服随意性、增强自觉性。二是有利于提高办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没有高质量高效率的办理,即使建议和提案本身再好也无济于事。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取得实际效果,如果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建议和提案就不能得到认真办理和落实,同时也会挫伤代表和委员们的积极性。所以,用工作机制来保证办理质量和效率是承办单位的当务之急。三是有利于整合工作效能,推动承办单位的全面建设。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具有明显的群众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对承办单位来说,无论是落实建议提案本身还是全面工作,都将起到推进作用。所以,有了好的工作机制,就可以促使承办单位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办理一案,带动其它,更好地改进自身工作。四是有利于推进软环境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是改善和优化我市软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和完善办理工作机制是促进软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作为一种机制它体现的是服务功能,同时又是一个桥梁,承办单位只有树立服务为本的理念,工作求实,精益求精,并通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工作机制,做好提案办理工作,为我市软环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由上可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机制是办理工作的基础。以机制保质量,以机制促落实,以机制促发展,应该成为承办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的共识和高明之举。
二、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机制的基本构成与完善
办理工作机制是指办理建议和提案工作的基本运行规范,是其所构成的各个环节上较为完善、紧密衔接、互为依托、富有成效的工作体系。从实践论和系统论的角度看,任何一项工作机制的形成,都应建立在科学、规范、讲求实效的基础之上,根据实践的总结和发展而确定,而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例如,近几年来,特别是2001年市法院新的党组班子组建后,院领导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落实司法为民,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服务全党工作大局出发,积极抓好建议及提案办理工作。几年来,我院共承办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28件,按时办结率达94.7%,解决问题或基本解决的比例为95%,代表委员满意率为93.7%。两级法院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体系,并努力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促进了承办工作的全面开展。主要做法是:
一是强化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的领导。两级法院普遍实行了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并精心组织办案的全过程。在每年的“两会”召开期间,由院长亲自带领各部门负责人到会场征求代表委员意见;会议结束后,市法院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会议,进行周密部署,把每件建议和提案落实到具体的承办单位,并由分管院长具体抓好落实。今年以来,两级法院又实行了“重点建议提案院长督办制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建立办理机构,发挥职能作用。市法院为落实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专门设立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络室,统一负责全系统的办理工作。15个基层法院也设立了相应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形成了两级法院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实行办理工作流程管理,从交办、承办、到报告、回复等各个环节,实施不间断的督办催办,为保证建议和提案按时办结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三是完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制度,规范办理程序。2002年,我院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了《关于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的规定》,从建议提案的收接、登记、研究、交办、会办、反馈、检查等方面,都规定了较为具体的工作程序和制度要求,使办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提高本系统办理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强化办理责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市法院专门制定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考评办法》,并依据该办法对每年的承办工作进行检查考核验收。把办理工作纳入到法院目标管理系统,使办理工作与法院其他各项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检查、同步考评。这一做法,不仅强化了承办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而且通过对先进承办单位和优秀个人的表奖,有力调动了承办单位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从以上主要做法看,在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机制的形成和基本框架中,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证,督办是手段,落实是根本。只有把点子打在落实上,真正作到求真务实,才能不断提高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水平。如今年3月,我院办理市政协庄严等10名委员联名提出的“关于长期积压的案件应明确结案时效建议”的提案,院领导对此非常重视,责成民三庭和立案一庭迅速办理。与此同时,在全系统采取了加强审判管理严格审限制度的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对法官进行审判效率教育,使大家认识到“迟到的公正非公正”,在审限内结案是法官应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更是法官的法定义务,作为法官必须牢固树立审限意识,必须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作风。二是规范管理,上下联动,建立预防,控制超审限案件的长效机制。严格案件流程管理,对一、二审案件的上诉移送,发回重审等中间环节进行有效监管。三是加大对超审限案件的查处力度,完善了对超审限案件的责任追究。去年以来,市法院对各类超审限案件进行了通报批评,对无故拖延审判,造成案件超审限的法官分别给予行政记过和经济处罚,在全系统引起极大震动。四是全面清理超审限案件,杜绝新的超审限案件。今年“五一”前,两级法院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排查,进一步明确了时限标准和延长审限审批权限。五是消化积案,减少存案,确保收结案平衡,并把此作为全年工作的第一目标。经过努力,今年上半年全系统共消化历年存案六千余件,诉讼案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1,7%,执行案件结案率为79,9%,合理存案比上年同期减少38,9%,达到了收结案的基本平衡。我院承办单位向庄严委员汇报了办理情况,庄严委员表示满意。
三、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发展到今天,已逐步形成了内容广泛、制度规范、作用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但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建议和提案的办理运行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推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可以说,创新是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发展动力。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看,办理工作机制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式,而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要随着形势和工作任务的新变化去求得新的发展。
这种工作机制的创新,应该包括观念更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创新。但它的基本标准应该定位在科学、先进、规范、高效上,并且应该是一种科学的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机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全面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机制创新上,我们应该善于探索,善于总结,善于吸纳,一切好的经验、做法、举措、方式方法都应该从中借鉴并大力提倡,从而以新的思考、新的探索、新的方式不断开拓办理工作的新途径,开创出新的局面。为此,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思想观念上更新,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化认识,增强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建议和提案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的,是社情民意的反映。认真办理好这些建议和提案,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增强做好建议提案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承办单位和承办人员要牢固树立“建议提案无小事”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办理建议和提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办理工作,始终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大事去办,直到代表和委员们满意为止。
(二)在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就是要不拘一格,大胆尝试,力求多样化。俗话说“水无常态,兵无常势”。办理工作机制也是一样。所以要敢于跳出承办工作的常规思路,寻找出更符合当前实际、更符合全党工作大局需要的、更加有效的办理措施。最近笔者亲身参与了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的修改征求意见活动,并认真学习了中办国办转发的《全国政协办公厅关于办理政协提案的意见》等有关文件,深受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应切实加强办理制度建设,修改和完善好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规程性和法定性,有了强有力的工作制度,才能保证办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机制创新的首要环节应当是制度创新。从全国人大政协到地方各级人大政协都曾制定了一些议案和提案工作条例或规定,现在看确有必要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所以笔者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大政协都应尽快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需要,加快修订步伐,完善建章立制体系。另一方面,作为各承办单位,也应该审时度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和实效出发,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达到具体可行,便于操作,注重实效。
2.改革承办方式,实行开门办案。随着建议和提案工作的深化与发展,建议与提案的内容愈来愈丰富,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建设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日渐增多,其中涉及法院工作的建议和提案有增无减。广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过去你提我答,文来文往的“收发室”办理方式已显然难以适应承办工作的需要和委员的要求。为此,必须对现有的办理方式逐步改革。其方式之一就是“请进来、走出去”,让提案者直接介入办理过程,增加办理工作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比如法院系统,在办理提案中涉及的具体诉讼案件时,如举行听证会,应邀请代表委员参加;在开庭审理时,应主动邀请提出建议和提案的代表委员来院旁听案件庭审,并在庭审后认真征求他们对庭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目的是保证案件依法公正裁决,实现法律效果由于社会效果的统一。承办部门要公开办理程序,公开办理结果,公开答复结果。作为承办单位,应该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变“文来文往”为“人来人往”,以此缩短承办单位与代表委员的距离,增进感情,扩展交流,提高代表和委员们的满意率。
3.实行“究责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办理工作责任体系。办理建议和提案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尤其是国家司法机关,承办工作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法院系统的承办单位和工作人员一定要明确责任、细化责任、落实责任,而不能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稀里糊涂。对因工作拖拉不负责任,办理不力,严重失误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当视情节追究其相应的责任。这种究责制,本质上是一种惩戒性的措施,其目的是总结教训,引以为戒,把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确实做好。4.将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加大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对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进行积极广泛的宣传,目的在于提高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如此,它又是把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一种办案方式,拓宽了监督的范围和渠道,使监督更加有力。这一做法,不仅可以激发承办人员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进一步调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敢于和善于提案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有关承办单位借鉴其他承办单位的办案经验和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地提高本单位的办理质量。5.强调实效,注重成果转化。落实建议和提案的根本标志是建议或提案中所提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现实成果。代表委员们满意不满意,关键取决于所提的建议及提案是否落实。所以,在办理工作上,要突破就案办案、就答而办的局限性,同时也不应该局限于对建议和提案的简单答复,而是要切实抓好建议和提案的成果转化。从实践看,把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变成现实,决不是轻而易举或一蹴而就,而需要艰苦的努力,需要下大力气,下一番苦工夫、实工夫才能完成。承办工作一定要注重实效,提高办理质量。要牢固树立解决问题意识,做到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注重成果转化,还要求承办单位一定要充分吸纳建议与提案的本质内核,即对其他工作有关联的建议和意见内容,进行统筹解决,努力改进,使之达到举一反三,推动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茅。但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和 新挑战。
一、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发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率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政府因势利导,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出宽松的环 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增强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县域经济基础,使浙江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6年,如果不计萧山区、余杭区与鄞州区,我省的县域经济 GDP占全省的53.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8.96%,人均GDP为26889元/人,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9.35%,存款余额 4853.4亿元,占全省的46.34%,自营出口3967789万美元,相当于全省自营出口的10090042万美元的39.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601.94亿元,占全省的48.86%。
二、当前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浙江多数县、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百强县,面临着土地等资源瓶颈与环境治理压力增大的问题,也面临着教育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升级难等问题与挑战。而且产业组织演变的双重困境影响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出现“两难境地”。产业组织不升级,传统中小企业,产业难能持续发展;如果产业组织升级,又会出现 大企业外移,对当地经济造成打击。
2、县域间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的较大差异,造成地区间的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县市主要分布在浙东北。23个欠发达县均为山区县,其工业化受到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稀 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与经济强县的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态势。同时,浙江省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3、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缓慢
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5%,主要为纺织、服装、皮鞋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产品增值率低,在制造业中,知识创新型经 济体系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仅初具规模。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比重仍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0%左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县域内的城市化水平仍只有40%左右,低于工业化进程。县域市规模小、城镇布局分散、功能薄弱。没有能 够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功能的中心城市
5、农业基础不稳固,“三农”问题仍需高度关注
浙江农村多处山区,人多地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受到地形、土地流转制度等限制。造成农业生产的土地机会成本与劳动力价格等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较 低。在农产品
开发、加工和深加工方面的产业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创新发展浙江县域经济的建议
在我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中,我省县域经济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主线,以五个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推进县域经 济的创新与自主创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1、发展模式创新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粗放型增长走向集约型增长,创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模式与城市化模式。在工业化中,要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控制节能减排,力求 突破土地、资源、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对山区县要注重生态立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等服务业。在城市化中,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搞好长远规划,形 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加强县城与中心镇的幅射力与集聚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财政支出重点要向农村和山区倾斜,逐步推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
从具体发展模式上,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借鉴义乌模式、绍兴模式,推进县域第三产业发展,以工促商,以商兴工,使工业与商业良性互动; 产业集聚明显的地区,可以借鉴乐清模式,不断推进产业组织优化与开放创新;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龙港模式,通过人口与资金适当集聚,促进城市化,再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山区县,可以借鉴新昌模式,立足本地实际政府扶持,创设地方品牌,适当集中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推进农业产 业化。
2、制度创新
首先是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目前的省管县、强县、强镇扩权,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负面影响:县域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县内乡镇差距也出现 扩大的态势。省管县模式、强县强镇扩权,带动欠发达县与弱镇,以及山区县的生态保护与工业化矛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财政转移的制度创新 来解决。
其次是具体的管理制度创新。一是要创新现代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并以法定制,促进依法流转;二要创新工业用地制度,目前的行政配置激化了圈地热。正在开始的 市场化招标又造成工业用地价格大幅提升,不利于工业发展。从增量、存量上创新交易流转制度显得十分必要;三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区间域居民的适当流 转,允许山区部分农民有规划地迁往平原地区,实现县域内城乡居民自由迁移,适当鼓励人口集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四要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新 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五要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各种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与综合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
3、产业组织创新
各县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整合提升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引导建设专业市场,创新交易方式,促进专业市场跨区域发展;积极培育大企业,促进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中心—卫星的合作体系。
对产业集群发展已较为成熟的县市,要着重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依托高新技术将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进行提升和整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信息服务、物 流配送服务、营销服务、科技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稳固产业集群,避免产业集群的外移与衰退;健全政策,鼓励以民引外,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鼓 励发展网上交易等无形市场;推进行业商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间化发展,充实行业商会协会功能,更好地协调产业发展与企业间的协作与竞争;鼓励企业间 相互参股,开展合资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联盟,强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
4、技术创新
一是细化技术创新发展目标。制定本区域技术规划和科技型企业培育纲要,细化规划,指导创新。二是深化科技型企业发展政策。如科技型企业抵扣 150%-200%所得税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要用足,要完善。三是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要素。把资本市场作为科技创新投资主渠道,创建风险投资机构,引进 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科技型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投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引 导设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中小科技企业这个主体的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四是强化鼓励技术创新的考核。把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技 术创新纳入市对县(市、区)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县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五是鼓励县域的人才引进,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重视与大城市科 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利用外部人才,引进合适技术与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5、鼓励自主创业
一要营造创业的文化基础与社会氛围。激发和树立“致富光荣”的文化氛围;保护个人的自主意识,鼓励个人独立创业、模仿创业;增强社会的产权意识,严格执法 保护合法创业者的权益;大力建设诚信社会,促进合作创业。
二要重点推进农民、大学毕业生创业。要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组建产供销一体的农业合作社、加强城乡企业合作、引 进技术与管理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引导新知识青年到乡镇农村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上山下乡,创办投资知识技术型服务业;鼓励通过资本、技 术、土地等各种形式联合,投资创业。
近几年来, 大连市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 瞄准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对科技的需求, 围绕提升自主创新总体实力、集聚战略高技术产业、构建完备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事业、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个战略重点,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取得了跨越发展的喜人成绩。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大连市的自主创新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 制度创新还有待加强
表现在政策法规的配套和完善程度上、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上、自主创新机制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上、管理服务功能的合理匹配和有效运转上。大连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然相对淡薄, 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创新成果转化成本偏高, 鼓励措施显性不足, 维权行动不够积极。
(二) 关键技术自给能力不足、企业主体地位不强
与深圳、上海等先进城市相比,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整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偏低;重点产业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 消化吸收经费投入不足;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等诸多方面, 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缺乏有效整合科技资源的创新机制。
(三) 为产业及新兴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能力较低
科技资源较为分散, 没能充分发挥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科研开发能力对大连经济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宏观体制上的分散、分割影响了科技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 明显地削弱了科技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特别是条块分立、相互封闭、产学研结合度低的行政管理格局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科技力量难以协调集成, 科技项目重复分散, 造成部分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甚至被浪费。此外, 大连尚未建成有利于科技人员创业的科技基础平台, 大型科研设施以及科研资料、科学数据等匮乏,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 无法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共享, 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科技文献和数据, 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科研设施, 在与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中, 首先没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四) 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近年来大连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全社会R&D经费总量稳步增长, 2006年R&D经费总投入33.1亿元, 但在全国前20名城市中只站到第18位, 远远落后于其他沿海城市, 比如杭州83.3亿元、青岛69.9亿元、广州51.4亿元, 跟前几位的北京433亿元、上海258.8亿元相比, 只有北京的7%, 上海的13% (如图1) 。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 是长期困扰大连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五) 从R&D活动类型上看, 原始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R&D活动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组成。近年来大连市R&D经费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试验发展增加迅速, 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增长缓慢。2007年, 大连投入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4.7%、13.3%和82%。
从图2可以看出, 美国和俄罗斯R&D经费的分配结构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费投入几乎接近为1:1, 而美国这两项的R&D经费占到40%;韩国、法国、日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比例为1:1.5左右, 韩国、日本这两项占R&D经费的36%左右;法国更高达60%。由此可见,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非常重视科学研究的投入;而大连2007年这三种活动类型的经费比例为1:2.83:17.45, 与上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费只占到18%, 说明大连的科学研究经费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投入较低, 原始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另外, 基础研究经费占GDP的比重是反映基础研究投入强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2000-2001年OECD公布的这一指标中, 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分别为0.59%、0.52%、0.38%和0.40%, 瑞士达到0.74%。而大连2007年只有0.07%,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当于大连的5~10倍,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 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差距远远大于R&D投入强度的差距。
(六) 高层次人才短缺
尽管大连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不断增长, 但是在国内20城市中一直处于中下游位置 (如图3) , 不及北京的1/4, 深圳的1/3。随着大连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支撑企业发展的人才问题凸显:一是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人才严重不足, 尤其是在光电子、软件、生物等方面创新人才匮乏;二是创新型科技企业家数量有限, 全市现有民营科技企业2700余家, 但相当一部分企业规模小、发展慢, 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如柳传志、张瑞敏式的统领创新发展的科技企业家;三是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手段, 部分企业高端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等。
二、提高大连市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针对大连市自主创新中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并且借鉴国外自主创新的先进经验, 大连市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通过法规、政策、规划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加强产学研的紧密联系与合作, 提高自主创新的整体能力与水平。
(一) 优化创新环境, 实现制度创新
创新环境是培育创新能力的环境基础和前提, 高效运作的创新环境能推动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 形成联动效应。为此, 应在制度层面上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 实现制度创新。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需要部署和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 需要有明确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为了集中优势资源, 政府有必要在科技、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等各有关部门制定的战略规划的基础上, 根据大连市自主创新的现状, 和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构建整体的自主创新战略规划。
2. 要深化落实《科技进步法》、知识产权保护和规划纲要配套政策, 加快推进重大专项组织实施, 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 带动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新跃升。
(二) 调整财税、金融等政策, 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力度
1.增加政府直接投资与补贴额度。
政府资金支持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各国情况, 政府的资金支持一般占创新资金总额的10%左右。随着大连市财力的增加, 政府需要加大对整个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政府的直接投资, 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 引导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 刺激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增长。政府应该根据科技发展战略, 选择重点创新领域予以投资, 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研发项目提供较大强度的财政补贴。政府还可以依靠社会力量形成专门用于自主创新的基金, 由政府掌握并进行有计划的发放和资助,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2. 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明确税收优惠作用点, 提高政策效力。要把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上, 要在政策适用主体上明确其地位, 对高技术企业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向各类基础研究进行风险投资的投资法人或自然人以及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的企业给予激励性的税收优惠。通过税前抵扣、税收减免和加速折旧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对自主研发的各项开支加大税收抵扣, 如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 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对企业购买创新所需的仪器设备按照其价值的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等。对高科技企业经严格认定后, 自获利年度起一定年限内免征所得税, 之后按照特定的优惠税率征收所得税;对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单列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技术中心进口技术开发用品, 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重点研发项目的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
3.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要确定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的重点领域与行业, 挑选出具有发展前景、对增强综合实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予以支持, 增大创新成果采购份额, 深化政府采购激励效果。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 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进行公告, 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 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 且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 经认定, 政府进行首购, 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 使企业克服商业销售风险。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 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 面向全社会选择研究开发机构, 使企业根据政府需求, 进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产品。要发挥财政、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采购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或专项检查, 督促采购人自觉采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
4.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 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引导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 对创新活力强的予以重点扶持。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 支持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进行备案管理, 促进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 允许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 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一定比例投资额税前抵扣或税收减免。鼓励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 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扶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
(三) 积极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作用, 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1.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该突破部门局限, 推动高校全方位融入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明确不同类型高校科技活动的定位, 突出特点, 突出重点, 发展所长。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高等院校, 应强化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增强其面向大连市发展战略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发展的能力, 使其成为自主创新系统中的核心力量。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基地应当纳入基础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 成为基础研究的骨干力量。推进高校积极参与大型、特大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大力开展引进技术的国产化改造研究, 将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相结合, 促进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
2.继续推进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通过转为企业、进入企业和转为中介机构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动更多的科研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制。对各种条件比较完备的科研机构, 可以直接转为企业, 对规模较小而又专业化强的科研机构, 可以并入对口企业或者转为中介机构, 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服务。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转变。加大在转制科研机构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力度, 作好示范。
3.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围绕大连市高新技术优势领域,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依托, 联结产学研各个环节, 组织好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形成集聚效应, 把大学、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 真正形成企业积极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全面支撑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一步面向企业了解需求, 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 使企业的需求成为大学、科研院所立项的决策依据, 同时也使项目更好的面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政府通过组织项目来实施和促进产学研的联合及有效运行, 引导各创新主体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研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 以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 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
(四) 构筑核心人才聚集的平台
智力群体积聚机制的重要功能就是促进高科技人才在空间上形成相对的集聚, 从而起到示范作用和巨大的向心力, 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高科技人才。但目前大连市高科技产业集群智力群体积聚机制运行的效果欠佳, 为此, 要建立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 要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 倡导竞争机制, 健全考评体系, 努力形成广纳群贤、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健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引进机制, 大力倡导“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不求所在, 但求所得”的引才新观念, 鼓励国内外各类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大连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高新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加速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 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管理体系, 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 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五) 加速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
当前, 大连市科技基础条件薄弱, 配置分散, 利用率低。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加速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对现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等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 加快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 建立适当集中与适度分布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格局。要建立共享机制, 创造公共资源公平使用的环境, 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六) 积极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需要政府从战略的高度予以引导和扶持。政府作为制度设计者,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 通过制度创新消除影响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障碍, 促进科技中介服务的顺利发展。科技管理部门要把依靠科技中介机构完善管理和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科技管理部门通过减政放权, 对科技中介机构能够承担的“事务”、“服务”性工作, 如科技计划评审、科技项目招标、科技统计与分析、技术合同认定等, 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落实等工作, 要积极委托有条件的中介机构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掘社会资源, 引导政府部门所属政策调研、软科学研究等事业单位转变运行机制, 在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同时, 面向社会开展科技咨询、评估活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或生产力促进中心, 盘活存量资产。各地方应把培育骨干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选择有一定基础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 在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建设、服务设备购置、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打造精品服务项目, 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之成为科技创新服务和技术转移的主要力量。
(七) 加强科学研究,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 这是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是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而科学研究 (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是原始创新的源泉。因此, 在R&D经费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不仅应增加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 而且应提高其在R&D经费中的比重, 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 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因此将科学研究在R&D经费中的比例纳入科技投入指标体系 (或科技发展规划目标) 中去。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连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七点对策:优化创新环境, 实现制度创新;调整财税、金融政策, 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作用, 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构筑核心人才聚集的平台;加速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路风:《走向自主创新, 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M].科学出版社, 2006;
[3].王小兰, 赵弘:《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力—中关村发展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4].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5].王明唐:“福建省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8 (10) ;
[6].韩克江:“自主创新科技强县”[J].《探索与实践》, 2008 (11) ;
[7].谭蓉娟等:“珠三角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08 (9) ;
[8].刘应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国家创新型城市”[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2) ;
[9].王燕, 滕福星:“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文化需求”[J].《经济纵横》, 2006 (12) ;
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者创新的力度和方向,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由于环境的变化因而是持续不断的,而非一劳永逸;成功企业的衰退就在于企业固步自封,思维定势和管理惰性;创新主体应是多元的,企业管理者自己创新固然好,但广大员工的创新更体现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管理者在创新中则更多地成为创新的开启者、推进者。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表现为善于敏锐地观察旧事物的缺陷,准确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胆的推测和设想,继而进行周密地论证,拿出可行的方案来执行。创新能力不足会使得企业管理者一方面错失创新良机,另一方面由于能力不足,使创意破产。总之,管理者的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领导创新的重要因素。
3.管理者认知模式的刚性。1991年美国学者汉布瑞克和福克托纳提出“总裁管理生命周期五阶段模型”,认为总裁的管理生命犹如五个季节:①受命上任。此时其能力、认知模式为新企业所看重,且依赖已有的模式,在最熟悉的领域进行改革:即“三把火”;②探索改革。结合新企业的实践对自己的认知模式进行反省、调整;③形成风格;④全面僵化;⑤僵化阻碍。在经过第二阶段的反省调整后,企业成功的实践使得管理者再次形成或完善自己的认识模式,并对自己的认知模式固执而迷信起来,同时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往往很难改变。而且越是任期长的总裁就越是坚持、固守自己的思维模式,使刚性加强。客观的领导认识模式刚性导致管理者不可能持续创新,限制了其在现有企业的创新。
4.知识的积累和信息的获取。知识和信息是创意产生的基础。创新,用科学家钱伟长的话来说:“就是要借别人的刀来杀自己的猪,故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关注科学各方面的进步。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是知识渊博的人。”作为管理者除掌握当代最新科技、管理成果外,还要随时掌握企业内部信息,这是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但事实上,管理者获取企业内部信息质量呈下降趋势。随着任期延长,下属在搞清管理者的信息偏好后,总是有选择地报告企业内部实情。同时,由于组织内“合理筛选”,持不同意见者大多被排除在决策之外,留下的就是亲信和“志同道和”者;失真、失全的信息汇报使得管理者处于半蒙蔽状态,严重制约了判断力,从而影响其决策。总之,知识的不足、信息的不全导致创新无法长期进行。
5、对下属创新的心态。作为下属创新的推动者,管理者对下属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整个企业创新的进程和效率。管理者往往对下属妒贤嫉能,害怕下属的成功会影响自己的地位;认为下属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无能,不愿意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持有这种心态的管理者对下属创新往往则采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排挤、刁难,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步伐。事实上,企业的成功就是管理者的成功,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以企业利益为重,虚怀若谷、自知自信,大力支持下属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不能以一己之利,耽误企业发展步伐,这也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影响管理者创新的文化、制度因素
1.文化氛围。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有意识、无意识的规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偏好,几千年的封建经济形态导致简单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如“小富则安”、“枪打出头鸟”、“知足常乐”、还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中庸、保守思想深深束缚着人们的创新才能的发挥。同时,转型期的“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种极端的投机、赌徒式思想也使得一部分人视法律而不顾铤而走险。近年来,企业创新中出现了“浮躁”心理,过于高瞻远瞩,盲目追求“大手笔、大发展、大提高”,由此造成企业负债比例过高,致使企业破产。
2.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机制。目前,政府对经营者的选拔、使用和管理,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干部管理体制进行,企业经营者选拔依然是任命制;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考核办法多数仍然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个别部门领导的主观意志影响考核的公平、公正性,考核结果也缺乏透明度。这种企业经营者选拔、考核制度不利于把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选择到企业中来,也不利于企业经营创造潜能的释放。
3.企业治理结构中依然存在总经理、董事长二者合一的现象。这种治理结构无法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无法实现科学决策,无法避免管理者的刚性思维模式对科学决策的影响。同时,由于目前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人格化缺位,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再加上监管不力,使得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应有的职业危机感,从而造成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动力。
4.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尚未形成经营者市场竞争机制。目前经理人市场建设缓慢,尚未纳入市场化管理,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是发掘、激励企业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在一个发育良好、信息通畅的市场里,企业家的经营业绩能通过市场信号准确、公平地表现出来,并以此作为选择、评价、定位的依据。另一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年薪制在试点,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普遍偏低,低于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因此,为了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严重,加大在职消费,没有心思考虑企业的发展问题,由于企业的发展对个人的发展关切度不高,导致了现有的薪酬机制使得经营者创新动力不足。
加强企业管理者创新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创新通过降低组织交易成本、拓展市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直接与企业利润挂钩,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因为参予创新而获得利润的索取权,同时由于创新是长期的,是有风险的,因此股票期权制的分配方式作为风险收入既体现了企业经营者拥有企业利润索取权,又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同时能避免短期行为,使企业家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保证企业经营者行为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相适应;总之,当利润与创新之间的联系成为社会共享信息时,利润就不仅仅是创新的结果,而是创新的激励。
2.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避免决策的非民主性和非科学性。独立董事就是在公司任职,与公司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专业人士,如法律专家、投资专家等,他们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经理人。其职责就是对企业进行监督,并对公司的战略和运作等重大的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他们进入董事会,能优化企业领导人的信息源,从而提高企业决策质量,改善经营业绩。
3.建立、健全高级经理人市场。高级经理人受三重市场机制的约束:商品市场竞争的约束、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评价(尤其是股份制公司)、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其中,在经理人市场受到的竞争约束最具实质性意义。一个发育良好、信息畅达的经理人市场给经理人带来了晋升的可能和被取代的压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营业绩是高级经理人身价、名誉的集中表现。因此,通过经理人市场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发企业经营者的工作程度和工作业绩。
【创新工作建议】推荐阅读:
给公司管理创新建议书05-26
物流管理创新性建议论文09-14
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建议的论文06-11
工作创新方法06-17
职能工作创新12-18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07-01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07-10
创新班组建设工作07-01
企业政工工作创新10-06
创新意识公安工作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