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精选8篇)

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 篇1

统一考试练习系统光盘的通知

电大继〔201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八一学院、总参学院、空军学院、西藏学院、残疾人教育学院教务部门:

为加强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各专业学生的考前培训,提高网络统考成绩,特向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各专业学生统一征订全国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网络统考练习系统光盘。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网络统考练习系统光盘特点介绍

1.与网络统考机(网)考考试环境一致。

2.与网络统考各科目考试大纲知识点一致。

3.与网络统考考试组卷方式一致。

4.提供随机练习、重复练习、知识点练习、自动即时评分功能。

5.各科目试题配有标准答案。

此套统考练习系统光盘全面充实、特色突出且效果显著。学生可通过此网络统考练习系统光盘进行反复练习及针对性练习,以达到提高统考成绩的目的。

二、网络统考练习系统光盘征订

1.征订时间

网络统考系统练习光盘一年征订3次(每次征订光盘的练习试题内容在历次统考前即时更新):

第1次征订时间:1月1日至3月31日。

第2次征订时间:5月1日至7月31日。

第3次征订时间:9月1日至10月31日。

2.光盘定价为每科25元。

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建设

当今职业教育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 但大部分改革的重点都是针对专业建设进行的, 主要是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 改革的参与者也主要是各系的专业老师。作为职教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公共基础课基本保留原来的教学模式, 这不符合职教改革的要求, 也将影响专业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此, 为了顺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 必须推进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功能, 以适应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 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作用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工作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的内涵应该超越纯粹专业知识与技能, 适当地扩充具有普适性的文化知识, 对职业能力的充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手段, 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后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承担着为专业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 专业课学习是学生直接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公共基础课是学会、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 两者不可分割。

二、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1. 学生学习基础差, 教学困难。

进入高职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高中阶段文化课程学习的失败者, 他们对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 (特别是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 的学习缺乏兴趣, 导致很多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施非常困难, 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2. 教学内容自成体系, 没有针对性。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进行教学改革, 但大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学还是脱离专业需要, 秉承着原先单一的学科性课程设置, 与专业课独立并行, 内容自成体系, 缺少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知识渗透, 没有针对性, 不能发挥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不知学以所用, 难以调动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 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 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缺乏先进性。

目前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陈旧单一的, 教学方法落后, 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 很多基础课老师在“满堂灌”中不能自拔, 教学辅助手段缺乏, 虽然有些课程的教授会配以教学课件, 但只局限于简单的PPT, 缺乏先进性。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能力得不到培养。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基本上是延续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课的教学,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没有按照专业的需求、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系统地规划, 导致高职学生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程产生排斥心理, 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轻基础课、重专业课的学习倾向, 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依据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促使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切实为专业建设服务。

三、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课程主导者的服务水平。

首先, 应转变公共基础课老师的观念, 提高教师对“服务论”的认识程度。公共基础课老师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本位的思维定势, 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意识, 淡化学科知识体系, 立足专业需要, 力求使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 应加强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指导和培训, 提高基础课教学的服务效能。公共基础课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多方面、多形式的指导和培训, 可以拓宽老师的知识面, 触动其教研灵感, 创新教学思路, 改进教学方法, 从专业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灵活把控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基础课对专业课的服务效能。

2. 深入开展基础课与专业课老师间的沟通交流, 寻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的结合点。

很多基础课老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教学如何为专业建设服务、如何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效能感到茫然, 导致公共基础课教学处于尴尬境地。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有不同的看法, 提出公共基础课的开设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开设等一系列问题, 并且对基础课的教学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开展基础课老师与专业老师的座谈交流, 使基础课老师了解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 详细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 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 以及专业对本基础课教学的要求, 从而找到公共基础课与不同专业的结合点, 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为了提高这种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 可以建立一对一的定向联系制度, 也就是一位基础课老师负责一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是一门很难学的基础课程, 很多学生不感兴趣, 但它又是很多专业必须开设的重要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每位数学老师都应明确分工, 如由一位数学老师负责电子专业的教学, 由另一位老师负责财务专业的教学, 等等。每位老师都必须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 找到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的结合点, 把高等数学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3. 重构教学内容, 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合理构建, 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要发挥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功能, 就必须站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设计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高职教学中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必需, 够用”的原则, 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 精简内容, 讲求实效。要以为专业服务为宗旨, 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调整教学内容, 搞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 使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很好地配合专业课教学。

4. 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实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功能。

科学合理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应能有效地与专业接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而促使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必须遵循“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应用为目的”的原则,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应从教学对象———学生出发, 紧密围绕专业实际情况。改进公共基础课纯理论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 不仅可淡化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组织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中, 轻松愉快地学习, 接受知识, 获得技能。学习的场所不仅在课堂内、教室里, 还应该有计划地把学习场所延伸到课堂外、社会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多形式的作业模式, 多元化的考核手段,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全校各个教学单位, 需要学校所有公共基础课老师、专业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我们应从多方面着手, 分析研究如何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 促进公共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课程改革.职教论坛, 2012.03.

[2]周龙军, 陆琦.高职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模式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1.5.

[3]乐彩珠.浅论高职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7.5.

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教育价值 信息素养 价值理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47-03

“信息素养”提出有较长时间,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还是更多定位于“工具理性”的视野下,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学生能操作电脑进行学习,能运用电脑适应将来工作,能取得计算机一级或二级证书等。笔者认为,与专业课程不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课程不应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应该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手段,对学生心智进行启发,促成其智能发展和精神升华,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形成,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应定位于“价值理性”的视野,并在该视野下开展教学改革。

一、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定位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概念均由马克斯·韦伯提出。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指导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就像一个“工具箱”,老师采用“短、平、快”的教学手段,塞给学生自以为 “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并以此设定教学目标。虽然通过精炼讲解、重复操练,学生能快速掌握必需够用的知识,但这种以功利性为主导的实用主义从根本上忽视对高职学生德育素养、能力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健康体魄、健全心智的全面培养。正如工具理性带来人的异化和物化,“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观也正在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片面的、机械化的只能局限在狭窄专业领域内且仅会做单一工作的“机器人”。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要使学生明晰计算机原理,为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并能在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工作中长期受益。因此,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应该建立在“价值理性”的视野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均要体现学生作为“人”而非“容器”的教育价值定位。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德育素养价值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而是要具备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工作环境或学习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即具备完整的信息素养。因此,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不仅是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育任务,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教育价值。根据刘志军的研究,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下的信息道德包括:知道应遵守的信息道德并能付诸实践;对信息安全常识有所了解,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知道对特别重要信息进行保护处理;具有较强的信息免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能合法地获取、储存、传播文本、数据、视频和声音信息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需要将教学内容与信息素养教育、信息道德养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空洞、教条的道德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信息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能力素养价值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力本位”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高职学生的能力素养包括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主要由专业课程承担,公共基础课则对通用职业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通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对于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例如,学生利用PPT进行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培养开拓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参与网页设计比赛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文化素养价值

当今社会,知识量激增,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迅速,社会分工细化,职业岗位不断细分、变化,终身只从事一项工作几乎越来越不可能。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就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涵盖了当代高职学生必须了解的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必须掌握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和提高职业竞争力打下基础。

(四)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健全心智价值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心理因素在高职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巨大作用。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考试失败而进入高职院校,他们或多或少带着失落、自卑、孤独、不满等消极心理进入大学第一年的学习。初入大学的第一年,与他们首先接触的是公共基础课教师,首先学习的也是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师德典范、教书育人,以及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设置,将从不同角度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帮助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他们具有健全心智和健康体魄。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师作为新生大学阶段的启蒙老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十分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很好地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在教学工作的同时自觉地、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调适心理,树立信心。如在课堂展示学生的PPT作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计算机技能比赛、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上网技能和经验等。

二、基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具备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评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即具备完整的信息素养。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必须突破“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观,探索和实现“价值理性”指导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个角度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文化、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一)当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公共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可知,我院高职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但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信息道德认知有限。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的内容认识有限。他们可能了解“计算机犯罪”属于违法行为,但他们不清楚“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是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有些学生由于不清楚或不遵守网络社交的安全规则,会出现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如低级粗俗的网络语言、传播小道失真信息、网络成瘾等;有些学生没有知识产权意识,通过不合理的方式获取软件、视频和音乐等;有些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较弱,会错误地下载或浏览不良信息。

信息文化基础较弱。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也导致了他们信息文化水平有限。如学生很少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对计算机的常识知晓有限,很少通过电子图书馆和电子期刊网查询需要的知识信息,缺乏信息整合的能力等。

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不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仅限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看视频或电影、下载音乐等娱乐方面,对于如何利用计算机支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意识淡薄。当学生面对不懂的东西或学习中存在困难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助,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去寻找答案,他们不知道到哪里并且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当面对很多信息时,学生往往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经常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

信息操作能力不强。学生对于软件工具的学习往往是机械掌握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均很弱,如学生已经熟练掌握EXCEL报表软件的各种功能,但却不能运用该软件对当天股票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也不会灵活地使用各种图表分析说明问题。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则往往是盲从无目标的,他们缺乏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常常在急需完成某一项任务时匆忙查找资料,不鉴别、不筛选,应付了事。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由上文分析可知,目前我院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他们的信息道德认知有限、信息文化基础较弱、信息意识比较单薄以及信息操作能力不强。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需要在“价值理性”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个角度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文化、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1.提升学生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首要品质。良好的信息道德表现在遵守信息道德、了解并维护信息安全、保护重要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合法获取和使用信息等多方面。信息道德的宣传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的内容,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内容。利用学科优势,计算机教师可以选择鲜活的案例如WIKI解密事件、MSN盗号事件等,与学生交流和探讨什么是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如何不侵犯他人利益、如何不做垃圾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等等。借助信息处理、收集、利用和创作的课堂教学内容,计算机教师可以在传授信息操作和计算机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操作行为规范,养成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

2.全面了解信息文化

高职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需要对计算机原理和进一步应用奠定较好基础,从而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将来工作中获得长期收益。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文化可通过如下具体措施进行:首先,选择一套集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自我拓展于一体的合适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该应用基础教程集中概括了高职学生必须了解的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以及必须掌握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基础知识。其次,将理论学习和操作学习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可以在相关的内容章节就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集中介绍,如在学习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时介绍色彩属性、图像分类、图像格式、图像压缩、图层等知识和概念;在学习网页设计时教师和学生交流云计算、三网合一、物联网等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再次,通过练习和测试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计算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如每个模块测试中均包含该模块相关的信息文化知识,期末考试内容则包含所有必须掌握的信息文化知识,从而强迫学生多次记忆、反复学习。

3.强化学生信息意识

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如下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起到强化学生信息意识的作用:

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各种信息工具,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使用。计算机、笔记本、上网本、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学生中已经普及,而这些电子设备也都具备信息浏览和信息搜索的功能。如可以告知学生外出时利用手机定位功能和导航功能查询目的地址;可以利用上网本查询火车时刻表;可以利用QQ软件发送大文件等。

整合学院信息资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告知学生除了使用学院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学院电子期刊数据库如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也是学生极好的学习资料,并对学生进行图书检索技能的简单培训;在学习新软件如Photoshop、Flash时介绍相关专业网站,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拓展知识范围,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发现、检索和评价能力。

开展各类学习比赛,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主题宽泛的网页设计大赛、家乡风情PPT展示等活动,不仅锻炼学生利用所学技能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完成任务学生会进行信息搜索,会对相关信息进行决策、取舍,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创新,因而学生网页设计作品往往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而优秀作品的展示又给予学生互相观摩学习的绝好机会。

4.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能熟练掌握自动化办公系统(如Word、Excel)进行各种信息处理;能熟练掌握演示文稿工具(如PowerPoint)制作演讲或报告;能熟练掌握网页设计(如FrontPage);能熟练进行多媒体创作(如Photoshop、Flash);能查询搜索需要的信息等。

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提高为目标,我们尝试建立起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新探索。具体包括: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演示操练、任务驱动、案例学习等,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历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发挥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从技术运用中提升能力,如指导学生利用手机和视频软件拍摄编辑微电影,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制作个人主页,利用移动学习工具随时随地学习等;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创设真实学习情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将课程划分若干模块,实行模块化学习和考核;利用网络资源展开协作学习,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并不是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而是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手段,对学生的心智进行启发,促成其智能发展和精神升华,其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形成,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需要体现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在每一堂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上。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刘志军. 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

[3]李洁,李小娟. 高职生责任教育内容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4]张宝全.论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与方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作者简介】张 丽,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幼儿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篇4

1、A 2、D 3 、A 4、A 5、B6、A 7、C 8、B 9、D 10、C11、B

12、D 13、D 14、A 15、D16、A 17、D 18、A 19、A 20、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抚州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普遍性目标

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

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

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4.幼儿园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指发展幼儿社会性行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5.表现性目标

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三、简答题(共20分)

1.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4分)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1分)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分)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1分)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1分)

2. 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3分)

(1)对幼儿的研究(1分)

(2)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1分)

(3)对学科知识的研究(1分)

3.简要说明应该如何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3分)

(1)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1分)

(2)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1分)

(3)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1分)

4.简述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的方面。(5分)

(1) 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1分)

(2) 教育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1分)

(3) 教育过程是否为幼儿提供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的需要;(1分)

(4) 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1分)

(5) 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1分)

5.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5分)

(1)基础性、启蒙性(1分)

(2)全面性、生活性(1分)

(3)整合性(1分)

(4)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1分)

(5)潜在性(1分)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一:上述内容是以为幼儿教师在中餐后幼儿自由进行的区域活动中记录的一个活动片段。请结合教师记录的内容,试分析小凯和小丽的特点,你是如何评价?你觉得教师应该如何应对他们之间的“冲突”,并说明理由。

小凯:自我控制能力强;坚持性好;自我调节能力强,有策略。(4分)

小丽:自我控制能力强;反应快,有策略。(3分)

评价:活动中反映了幼儿之间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平时教师可能比较注重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各项能力培养,符合幼儿园区域活动组织的要求。(5分)

在小凯和小丽的之间发生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旁观为主,有必要做些记录。事后可以就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交流与引导。理由是:区域活动的特点是幼儿自主活动为主,在没有发生幼儿无法解决以及危险性事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扮演旁观者、记录者、引导者的角色。(8分)

五、请设计大班科学活动“鱼鳍的作用”,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设计意图。(25分)

(一)活动目标:(6分)

1.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鱼鳍的作用,诱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2. 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探究鱼鳍的作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与思考能力。

(二)活动准备:(4分)

1. 每组活鱼一条,大的活鱼一条。

2. 各种幼儿可能需要的探究材料,如胶带纸、纱布、绳子、铁丝等。

(三)活动过程:(8分)

1. 活动开始部分:

教师引题:“鱼鳍有什么用?”,了解幼儿对鱼鳍的经验背景。

2. 活动基本部分:

(1)教师设问:什么方法来了解鱼鳍的作用。

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 篇5

教育到底是从哪来的——简析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这是所有宗教都持有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简单来说,认为教育的起源来自于神,是神创造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服务于神,这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观点。所以说该理论的地位是有关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沛西•能、利托尔诺。该观点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比如说动物的趋利避害,刚出生的小鹿小狗学习走路等。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该观点认为教育是来自于动物的本能,和人没有关系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这是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教育的本质是不同的,我们刚刚复习过,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但该观点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如果题目中问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是,一定要选生物起源说,虽然说神话起源说更早,但它并不是一种系统提出的学说,所以不能选择。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孟禄。该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论”不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的庸俗教育观点,认为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教育。所以该观点进步的方面是认为动物界不存在教育了,教育只在人类社会中存在。而它的局限性是认为教育是起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没有脱离本能这一概念。

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 篇6

育萃教师为大家带来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口诀!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绝密口诀一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布鲁那:“我发现!” 奥苏泊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正文】

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认知风格的差异: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遗忘的理论:

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马洛斯,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绝密口诀二 《教育学》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阿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尔。

教学机器发明人,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

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夸美纽斯---《大教学楼》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卢梭---《爱弥儿》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

裴斯泰洛奇---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者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的人-教育的自然性。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格塞尔、阿诺德----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注重儿童发展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被称为第一的教育学家:

乌申斯基—俄国(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杜威--现代教育学代言人。

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泊尔安德森。心智动作五三段,加里培林安德森。科尔伯格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学习动机内驱力,先行组织奥苏伯。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绝密口诀三

《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冯特铁钦纳,机能主义詹姆斯,华生代表旧行为,新行为有斯金纳,精神分析弗洛伊,人本主义马斯洛,韦特海默卡夫卡,苛勒格式塔学派。

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乳婴幼童少青年老。

发生认知皮亚杰,感知运动前运动,具体运算与形式,感知婴儿0至2。形式运算中学生,11直至到成年。

人格特质奥尔波,人格维度艾森克。

流体晶体智力说,有卡特尔和霍恩。多元智力加德纳,三维智力吉尔福。海德的共变原则,凯利的三度理论,琼斯的对应理论,态度最早源朗格。教育学与心理学中的“第一”中国

1、中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

2、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

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教育思想。

【西欧】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述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但它们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3、英国学者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先把教育列为一门独立学科。

4、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著作,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5、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步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没有说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6、赫尔巴特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8、192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了《教育学》一书,该书被翻译成中文,在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

9、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西欧。

10、克鲁普斯卡娅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被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1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绝密口诀四

《班主任工作口诀》

自古师生如猫鼠,遇事先要底气足。小事上面动肝火,黔驴技穷底先露。学生首先也是人,尊重在前好教育。

驯服学生有办法,绝技绝活露一手,莫为小事发脾气,下手一回办低头。大事小事建档案,档案就是紧箍咒。

不怕学生犯大错,多数家长是佛祖。特调学生要注意,家长一请后难图。学生只会帮学生,忌讳当众起冲突。

铁打营盘流水兵,更忌冲突帮学生。学生工作先自保,师生距离是战壕。学生维权意识强,慎言慎行把生教。

体罚学生终傻事,褒贬冷落心罚妙。天大错误是学生,老师要有宽容心。不偏不私攻不破,老师公正是碉堡。

不良苗头早封杀,欲斩蔓草把根找。直问不如曲问高,出其不意效果好。师生关系如弹簧,老师势弱学生强。

学生情绪太激烈,估量冷却避峰芒。屡教不改不要急,学生先立不退地。恶行放任后难图,不良倾向须警惕。

轻言细语威严少,心爱面凶严格好。一个阶段一目标,阵地战术用得妙。一个学生一目标,持久战术少不了。

虚虚实实麻雀战,无常学生常惊扰。宣传教育禁于前,严格班规毖于后。攻心历来是上策,逆反来自强攻城。

情绪激烈不批评,信誓但但不严惩。学生谈话须谨慎,失败留有毒三分。教罚讲究即时性,隔日劣行不严惩。处罚之前要表扬,总有学生表现好。先调查,后取证,单独教育方法高。打骂叱罚四件宝,哄字当中要记牢。

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 篇7

城市群作为一个巨大的地区性经济发展网络,由各级城市构成节点,区域间的道路网、电力、电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组成干线网以及存在于各个城市之间的资源流三大部分构成。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间的线网就是基础设施[1],是支撑城市群各项功能健康发展的重要系统,亦是城市群间各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运输渠道,其为城市群的发展准备了必备物质前提,如物资运输流、人员运输流、现金流、信息流等,以此将城市群间上网各功能单元与所亟需的各项资源紧密联系起来。但是城市群间的公共基础设施应包括哪些内容?一般包括电力、电讯、供水、排污、燃气等公共设施,亦包括道路、灌溉等工程设施和轨道,港口与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自然灾害频发对我们的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在此亦将防灾减灾系统归纳其中。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前提。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间的许多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半径早已超出了城市的市域范围,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各城市从自身利益和管理职能出发,仅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局限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使大部分基础设施的运营未达到“规模阈值”的要求,大大F降低了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将造成建设、运营成本的急剧上升以及国有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间如果在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进行协调,搭建一个功能互补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平台,将能大大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整体运行效率。

1 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的自然特征

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是指跨区域或者公共基础设施的影响范围远远超出某一城市,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融入到城市群间的城市生产过程中,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系统性

城市群间区域性大型公共基础设施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体系,承担着整个区域经济的正常运转,各类公共基础设施按照自身的属性以及布设需求组合成网络,并在功能、布局以及建设次序上互补。在整个系统中,公共基础设施需要整体规划布局,并能统一集中性管理。如地区性综合交通运输网,按照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功能合理布置成网,优化交通节点与枢纽并通过其进行转运。

1.2 长期性

城市群间区域性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存在建设规模大、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项目回收期长、固定难以更改等特性。所以我们在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上必须要考虑长远,并适当在时间上和容量上超前,使其可以适应整个城市群区域内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

1.3 外部经济性

城市群间区域性大型公共基础设施是引起城市群间区域产业集聚并建立大规模生产的前提条件。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大规模生产,如此可以降低产业部门和企业的成本,而大规模的分工依赖于基础设施创造的各式便利的条件。并且随着城市群间区域性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人口和经济生产活动出现集中的趋势,及城市聚集效应。而经济生产活动的集中亦对城市群间区域性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反过来刺激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2]。

1.4 空间依附性

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区域空间存在,受区域间的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一旦落成,很难移动并且服务于当地[4]。这个特点容易导致基础设施配置失当,以致导致服务的低效率性,故必须对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设计进行必要性研究。

2 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协调发展

2.1 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协调发展理论

在对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是对地区性经济发展网络间公共基础设施体系的各个子系统之间进行协调及控制。在此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关系矩阵反映。在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本身均是由基本单元、反馈回路组成的[4],它包含三类变量因子:状态、速率和辅助单元。这三类变量可由三类方程来表示,即状态方程、速率方程和辅助方程。通过这些方程以及一些其他的函数,可以描述整个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动态、非线性变,为此建立数学矩阵[5]描述如下:

式中:L———状态变量向量

R———速度变量向量

A———辅助变量向量

———纯速率变量向量

以上矩阵描述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决策与反馈机制特征。在此决策与反馈机制中,我们通过可以收集、获取并能被应用的信息作出决策,控制协调行动,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状态反馈回控制系统,修正原定决策。

2.1 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协调发展模式

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将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相当完善。通过对这些国家建设的模式进行分析可将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分为四类:超前型、平行型、滞后型和随后同步型[6],并具有其相应的特点,如表一所示。

在过去六十多年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模式走过了一条极为坎坷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五”和“二五”时期,我国开始了大规模交通、工业、能源、水利等设施的建设,可以称得上是超前型模式,并为后面中国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后期的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我国各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处于一个迟缓甚至停滞的阶段,这段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滞后型,其为后期经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瓶颈问题,如基础设施规划不当,为后期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以至从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虽然整个国家的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仍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直到1994年前后,我国政府因经济发展需要大大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随后同步型,并取得了极佳的效益。在后期的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中,我们可以采取此种方式,先利用仅有的一部分资源,发展经济生产部门,随后加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经济快速增长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趋势。

3 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发展策略

我国可通过采用适应当前中国现状的协调发展模式“适度超前型与随后同步型”,为公共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布局。其中交通类、电力、能源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宜采用适度超前开发模式,其他居民生活以及经济生产部门的需求采取随后同步型。为节省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的开支,应在整个城市群区域内对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作好规划,形成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走廊体系。以交通运输类基础设施为例,为加快区域间物资与人员的流通,仅仅靠公路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与生活的需要。为此,应加快区域间快速交通与轨道交通的建设,并且在沿江地区加快水运的发展,为整个城市群提供设施配套功能互补的交通平台。

除此之外,在城市群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市群地区性经济发展网络间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对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把整个城市圈全都纳入市场范围,增强区域内的经济交换,促进整体产业的发展。对于像长三角或者京津塘这类发达的城市群区域,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应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推进城市群区域范围内整体发展进程,同时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以及因重复建设或者职责不明导致的资源浪费。而对于像欠发达的城市群区域建设,应尽可能以引导及推动产业布局为中心,完善交通、电力、能源、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体系以及产业结构体系。如此一来,公共基础设施体系与经济产业结构、城市群空间布局协调和有机衔接,将实现城市群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

[3]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吴建楠,曹有挥,姚士谋,梁双波.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9(,10):1624-1628.

[5]王丽英.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职校开设公共基础课前瞻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和巨大的贡献。但是与之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发展、不和谐的因素和问题。譬如:高职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设置应该围绕社会的需要,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培养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应用性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占据了大量课时教学时间,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教学课时较少,使学生形成了公共课不重要的“错觉”,进而使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进入比较尴尬的困境,高职基础课程问题已成为众多基础课教师面临的难题。很多职业教育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常常有一种“边缘化”的感觉。长此下去,学生不在乎、不重视甚至讨厌公共课的情形时有发生,使公共课程在职业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有:

“强化专业教育”的实施,机械性地压缩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从知识的实用性角度来讲,对某些公共基础课程予以适度地压缩和删减,这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但是如果被我们片面地理解为“强化专业教育”,忽视并淡薄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认为学了无用,进而不愿意学,这必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形成障碍,只解一时之渴,却难以为继。

高职学校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确实存在臃肿现象,与所学专业需求存在差距。首先,高职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严谨性、全面性和理论性较强。但理论学习远大于专业应用,其中充斥了太多与所学专业关联甚微或无关的内容知识。其次,高职学校由于课时的设置,专业课程中必须强化、深入的知识块及知识点,被一带而过,让学生掌握不精通,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与高职教育对公共基础课程所提出的“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课程的章节目录上看,当前高职物理课程与本科物理课程没有太大的区别。教材也基本上可以通用。但是这种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模式不适合于高职教育,与专业需求的本意不相符,造成了当前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学了没多大用处”的尴尬局面;另外,有些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偏大,对教学计划的合理制订带来困难,这些是造成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不受欢迎,被大幅压缩或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础课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必须面向改革实际,树立基础课教学的就业导向理念,把高职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能力问题作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并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把知识传授的基础理论课转变成具有吸引力、教学实效性和学生认可的能力训练课程。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职学校基础课任课教师素质队伍有待提高。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丰富的人格魅力。基础课门类繁多,任课教师水平差异较大。高职院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大多优先满足于专业课程。这些因素都对基础课任课教师的课改热情与提高课程质量的动力产生着消极影响。高职院校没有升学压力,这些公共基础课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考试前划个范围,考试时降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高职公共基础课真的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及就业竞争力的打造关系不大吗?其建设真的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吗?

显然不是。公共基础教育是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首先,从学生知识水平角度,生源类型层次复杂,文化知识基础差。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学生,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等。他们虽然同样是作为计划录取的学生,但从成绩上看仅仅是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层次,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不能满足后期专业学习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知识的方法。

从知识的关联性角度,高职高专工科类几乎所有专业都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电气类专业涉及的电磁感应;机械类专业中需要的刚体力学;土木建筑专业不可缺少的受力分析和压强等。

知识缺乏系统性,隐性知识有待显化。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大专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及公关协作等知识。而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的培养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技术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使高职学生的知识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同时经验型和技能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使之显化,都需要一种方式将其组织起来。

从所学专业角度,对基础课程中某些知识点或知识块的需求,就大大超出了高中的学习范围。因此,简单地淡化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机械性地压缩和删减公共基础课程,这种过度地调整公共基础教育,对于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一大批优质精品课程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示范。在这如火如荼的课改热潮中,随着课程改革在职业学校的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是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共同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如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就业指导、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生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其教学功能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要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

高职公共基础课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并使其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综合素质在个人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一个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往往竞争优势明显,所以职业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同样希望学生能学好文化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它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打造密切相关,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机关党总支先进事迹下一篇:爱伴我同行初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