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的作文300字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水的作文300字(共10篇)

与水的作文300字 篇1

飞行员对潜水员说:“你好,我说这人真是越来越不象话了,当我驾驶飞机飞上天,那么多的烟囱冒出一股股黑烟来,我都没办法争开眼睛,好象要活活的把我呛死。

”潜水员老弟,你天天在水里面,烟又飞不到水里面去,一定过的比我好吧?”

潜水员听了,像诉苦似的说:“好才怪呢!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天天往河里扔垃圾排污水,垃圾堆的像小山,鱼都死了,还能有我的好日子过吗?你说再这样下去可怎么办?这日子没法过了。”

”我比你苦,我当飞行员好多年了,还没遇到这样的情况。人类的发明创造,倒成了破坏大自然的凶杀。”飞行员振振有词的说。

潜水员又接道:“我们得去阻止他们。””对,说干就干!”

这时,有个人偶然听见了他们的谈话,说:“你们也是人类啊?

杯与水的争吵的作文 篇2

“杯”与“水”,这两个字在我们正常人眼里,再普通不过了,就在刚开始学习这两个字时,不到五分钟可以读会、写会,而海伦・凯勒和她的启蒙教师安妮・莎丽文小姐却发生了争执。

在小海伦学习“水”与“杯”时,把两个字混在一起,而莎丽小姐把小海伦带到喷泉边,把小海伦的一只手放到喷出的水里,一边在另一手上写下“water(水),越写越快,小海伦终于明白了“水”与“杯”。

杯与水的故事 篇3

看到水潺潺地一次次从眼前流过,那样曼妙的舞姿,那样柔美的线条,杯突然感到自己少了一点什么。

空寂的时候,水的影子一遍遍出现在杯的脑海里,耳边似乎还回荡着水的清脆的笑声。当思念袭来,杯才知道,他缺少的是他人的陪伴。那个人,无疑是水。

当水无意间从杯的身边经过,便瞥见杯那深邃、寂寞却炽热的眼神。她的那双眼在她的心底里惊起一圈圈的涟漪。不思量,自难忘。于是,水亦有了难忘的心事。

终于,杯问:你为何越来越惆怅?

水说:因为心里有了你。我数次在你跟前奔流不息,只为能够远远地将你凝望。

水问:你的眼里为何如此空寂?

杯说:因为身边没有你。我固执的守在这个角落里,只为接触你的气息。

杯问:你日夜不停,看够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可生了倦怠?

水打了打呵欠,说:我早已倦怠了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也想找个地方歇息。

杯张开双臂,说:来吧,来我的怀抱里,我可以给你安稳的停息与牢固的依靠。

水心头一暖,轻柔地跌进杯的怀抱里,成了杯中水。

(二)

有了水,杯觉得充实,一颗心不再空空荡荡。有了杯,水觉得安稳,不必再四处奔波,四处飘荡。水是杯是内容,杯是水的依靠。杯每日将水拥在筑成的小窝里。水在杯温情的怀抱中,荡起一圈圈幸福的波纹。

这样寂静的幸福,这种安静的美好,让杯与水心中都一平如镜。

杯说:我会将你一直当成心中的至宝。

水说:我会将你一直当成心中最坚实的屏障。

杯与水都以为,这样温馨的日子,会持续到永远,直到唇的出现。

唇那带有天生魅力的诱惑,让杯与水不约而同地在看到他的那一刻惊心。杯隐隐地感到,一种危机在弥漫。而水则隐隐地有了一种迷乱。

火红的唇,在杯与水的面前,一张一合,带着野性的诱惑。杯悲哀地发现,水凝视唇的时间愈来愈长,杯知道,唇是那种花言巧语的家伙,早已在暗中为水设下了一个个美丽的陷阱。

杯曾无数次有意无意地提醒水,但水变得越来越不专心,始终将杯的活当成了耳旁风。水在杯中,杯却发现,他越来越把握不住水。水在杯中,越来越摇晃,一如她摇荡的心。

唇带着致命的引诱,让水每一次凝视都不由自主地一再停留。终于,唇问水:这般平静的生活,你不厌倦吗?

水说:他能给我只取一杯水的安稳。

唇说:你安身于杯,就浪费了你的美丽容颜,生活是多么枯燥。我能给你凤凰涅磐的快乐。说着,唇露出迷人的火红。

水犹豫着,痴迷着,思索着。唇在面前能言善辩,和他在一起,定然会无忧无虑。

唇给了水一个深深的吻,水便不由自主地扑向唇的怀里。

(三)

唇的心机,水不懂,杯却懂。杯爱水,是因为迷恋她的纯真,而唇爱水,不过是出于内心的饥渴。杯看到唇的内心深处,已干燥如同火焰山。他迫切需要水的滋润,而水却固执地以为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炽烈。杯留不住水那颗摇移动荡的心,更无法留住水。

吗唇展露着热烈的红,一往情深地说:来吧,我已为你准备了一场豪华的宴会,只为等你一人来赴。水感动到热泪盈眶,毫不迟疑地移动了脚步。

杯偷偷地躲在角落里,看着水与唇,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水满心欢喜,以为是和唇在赴一场曼妙无比的约会,她一心奔赴唇为她而留的胜宴,却不知赴宴的结果是粉身碎骨。

水被唇带到一个火红的世界,最初的欣喜还来不及细细体味,就感到一阵莫名的疼痛。水不由自主地被吸入深不可测的邃道,沉沦……,而后,水便感到了焚身的痛苦。

看到水毫无准备地被肢裂,回味着水的甘洌,舔着水留下的最后一滴泪,唇的笑意更浓。

诗经与水的缠绕 篇4

《诗经》中,与水相关的诗句不胜枚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新台有泚,河水弥弥”;“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骞裳涉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文就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先秦部分)中所选诗经为例,对其大致分类归纳,浅析《诗经》中与水有关的诗句,品诗句因为有了水的缠绕而呈现的不同。

书中所选共二十八篇诗经,其中明确提到水的就有八篇。有的以水起兴,如《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与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这句很典型,是以新台河水鲜亮盛大发端,兴起下句,实为讽刺卫宣公,表达自己对蛤蟆般面目丑恶之人的厌恶。比兴手法运用十分成功。

诗经中也有一些描写“水”的诗句,看似与全诗毫无关系,甚至脱离主题。也很值得我们细细推敲。比如《氓》中就有三处:在描写自己嫁入丈夫家的辛酸生活时,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之间,有一句对水的描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可是这句放置于此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一切景语皆情语”①,这句放在自述生活艰辛与男子变心之境遇中,欲抒情先言景,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水,是时光易逝、光阴流转的象征,而可以发现,淇水在全诗中共出现了三次,是全诗中唯一不变的场景,贯穿始终,它把女子境遇与心情的变化展现地淋漓尽致:相恋时,是在淇水边依依送别;而转眼物是人非,男子背誓时,水也汤汤,弥漫悲伤;这样一联系,就会发现,初看似和第二处一样突兀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不是信手闲笔,而是将感情的巅峰——对男子控诉那种如泣如诉,借助他们感情见证人——淇水宣泄得恰到好处。

当然,诗经中更是有取材完全取诸水边的,有我们不太熟知的《溱洧》,“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袚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也”②,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郑国手持兰草水边拔除的风俗。是以溱、洧两河为场景所展开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一个片断。人人耳熟能详的《蒹葭》更是完全写水。整首诗在水边展开,可以说水为本诗创造出纯美的意境,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感情,给人一种凄迷而朦胧的美。“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③道出其妙。水不仅营造一种氛围,更是诗中男子怀人的因由。正因为水的阻隔,距离产生美,“在水一方”的美人才更会让男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诗经里的“水边的诗篇”很多,可以说诗经与水是多有缠绕,诗经因为水而更加灵动,更有生命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

水的作文300字 篇5

不同的习惯,导致汗珠有了不同的命运。

看着汗珠消失的时候,心会猛然被揪紧――我感谢汗珠,它能给爸妈带来一些凉意。

在他们干活的时候,我会取出已在冰箱里冷藏过的糖水,不是很甜,而是有一丝甜味太甜了,然后装在一个小茶壶里送给他们。并带上一支烟和一个打火机,还有两个水果。烟给爸爸,水果妈妈吃一个,爸爸吃一个。

水的作文300字 篇6

听爷爷奶奶讲:“故乡的水养育了祖祖辈辈,当有人污染河水时,乡亲们总是责罚他们。当有人要把水抽干时,乡亲们总是立即阻止,还用去政府投诉相威胁……所以这河水是我们的命呀!我们觉得不能让别人来把这河水污染,你们当了领导一定要保护这河水呀!”“嗯!”我似乎是保卫这河水的“使者”一样回答起爷爷奶奶的话。

故乡的水特别清澈。甚至可以看见河水下面的鱼儿,它们自由自在的在水里游着,为这河水添加了不少生机。水下有一种形似珊瑚的东西,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奶奶说那是水下的泥潭。简直不敢让人相信,泥潭也有那么漂亮的时候。当人们有空时,总会在河水里放一些自己养的乌龟、鱼儿……人们行走在桥上,就会看看这些大自然的“使者”,会给大家带来一种很享受的感觉,不舍得离开。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 篇7

水和水蒸气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凝结,解释第5课“小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蒸发和凝结,本人安排两课时学习《水和水蒸气》,第一课时学习关于蒸发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凝结的内容。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习“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进入小学的,关于“水和水蒸气”,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有关于“蒸发”的生活经验。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生上科学课,往往玩兴较大,科学探究意识、能力比较弱。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重点: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谈话: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3、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4、学生实验观察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5、提问: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6、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7、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3、小组讨论一下(参考P55)。

4、学生讨论后汇报

5、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6、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提问: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演示: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4、提问: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解释吗?

与水的作文300字 篇8

在一张桌子上有一个鱼缸,缸里装满了水,水里面住着一条美丽的金鱼.金鱼可是主人的宠儿,主人经常夸奖金鱼的美.金鱼从来不把水放在眼里.

一天深夜,主人睡着了.金鱼和水发生了争吵,金鱼说:“你看我多美呀,全身金光闪闪,眼睛大大的.”水小声的说:“是啊,我没你这么美丽,但我干净、清澈,能为大家服务.金鱼说:“你长得太难看了,谁愿意和你在一起?”水生气地说:“哼,我忍你很久了,信不信,你如果离开了我,就无法活下去.”金鱼想:这是不可能的,我要走出鱼缸,到外面玩一玩,试一试.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设计 篇9

将乐水南学校

陆广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通过加水的方法,继续溶解杯底的食盐,让学生巩固上节课的知识,明确食盐可以溶解于水中。然后,进行逆向思考:猜测如果加入的水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

第二部分:用加热的办法减少浓盐水中的水分,达到提取食盐的目的。学情分析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溶解于水是一种可逆的过程。难点: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智送食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盐 1 / 3 在水中会溶解,那么溶解在水中的盐能从水里分离出来吗?(板书课题: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

(一)食盐会和水一起蒸发消失吗?

1、出示老师课前配制的浓盐水,杯底还留有没融化的盐颗粒。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生:搅拌、加热、加水……)

2、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搅拌的方法。(搅拌无法溶解杯底残存的食盐)

3、提问:猜猜看,食盐无法溶解,有可能是什么原因?(溶度太高)

4、教师尝试加水的方法

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板书:盐———

溶解

——→水)

5、小组讨论:如果杯子里的水因蒸发减少,那刚才溶解的食盐会怎样?

如果杯子里的水全部蒸发,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一起蒸发吗? 如何设计一个加热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二)酒精灯的使用

1、看书,想想书上是如何介绍加热实验的?(利用酒精灯加热)

2、介绍酒精灯的结构及微课演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3、学生上讲台进行酒精灯的点燃及熄灭的操作。(师生共同进行评议)

4、强调操作要点:⑴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已燃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⑵不准用嘴去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分两次将其盖灭。

(三)分离实验

1、书上除了介绍酒精灯外,还介绍了哪些实验器材?

/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介这些器材的作用

2、为了让大家了解更多有关加热的知识及方法,老师今天为同学们介绍另外一种更加简单快捷的方法-------汤勺加热法。(是出示实验器材汤勺)

3、学生分组设计汤勺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方案

4、汇报及师生共同评议方案

5、介绍实验记录单的填写

6、学生齐读温馨提示

7、学生动手,开始实验

(四)汇报结果,拓展延伸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小结:通过加热的方法,可以从盐水里分离出食盐。(将板书补充完整)

板书:

盐 ———

溶解

——→

可逆过程

盐←—加热分离——水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种可逆性,从海水里提取出了大量的盐。请看视频-----(播放人们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短片)

4、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愿意与大家分享?(学生谈收获)

5、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如果遇到了其他溶液你能分离吗?课外自制一杯糖溶液或味精溶液,试一试用加热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出来。

与水的作文300字 篇10

——读《诗人毛泽东》有感

泰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车辆管理所樊金诚

《诗人毛泽东》一书收集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的解说词,一个初夏的夜晚,我在图书馆看到它,立即被它吸引了,捧着它我站在书架旁一口气读了九集。作为艺术类电视节目的解说词,全书语言流畅、抒情,极富感染力。一切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一个全新的伟人形象。掩卷沉思,书中列举的诗词在耳边久久回荡,毛泽东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的诗人形象又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诗人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回味无穷。我突然问自己,是什么造就了伟人毛泽东如此独具魅力的人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全书分二十集,从青春意气的少年一直写到八十高龄的时代伟人,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毛泽东诗词,并对每一遍诗词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以独特的方法分析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对照着书中的解释重新来看每一篇诗词,都会有新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以前所没有的。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伴随着他,从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毛泽东一直都在用心创作着。毛泽东的诗词是我国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个标志,记得书中说道:“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便读懂了这片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中国大舞台上演的历史话剧。”然而要读懂毛泽东的诗,又何尝容易?要想读懂毛泽东的诗词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和才学,还需要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样才能在精神层面上和诗人做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读懂毛泽东的诗,去了解那段光辉的岁月。

纵观全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第九集 青山作证”和“第十四集 击水新唱”以及“第十五集 吴越闲咏”,第九集介绍的诗词是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并接近胜利时期所写的。红军长征开始后,“山,几乎成为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红军官兵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实在的敌人,成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也成了诗人毛泽东的灵感源泉”。长征一开始毛泽东就写了三首以“山”为题的《十六字令》,1935年9月,长征中的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构思出一首《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跨越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这段时间毛泽东的诗词离不开山,此时山已经成为他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符号了。

从这些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艰难险阻的山峰给予毛泽东的不是威胁,而是一种自信。毛泽东正是在征服这一座座大山后,与大山产生共鸣,发现了它们的美,它们的价值。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这让我们懂得遇到困难时,自己不要把困难想得太大,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所谓的困难,也许困难就会变成使自己进步的催化剂。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写了著名的《七律〃长征》,以此来对这次伟大的行军进行总结,用独特的艺术方式加以总结。也正是这首诗,经斯诺的宣传,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红军的领袖还是位了不起的诗人。

这种对山的亲近,后来在毛泽东的身上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他对山有种本能的亲近,“他登山的习惯是不走回头路,上山走一条路,下山走另一条路,没路的时候就硬是走出一条路来”。所以后来他在1955年4月三次登临杭州城北灵隐寺的北高峰时,写下了《五律〃看山》,登莫干山时又写下《七绝〃莫干山》,1659年6月29日,登庐山写下《七律〃登庐山》,1961年夏天再上庐山

时写了《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5年5月22日,重回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真可谓是一路有山。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通达事物规律而行事无阻,向水一样灵动,似乎更喜欢水。仁义的人遵守行为规范,朴厚稳重而不改变主张,像山一样庄重,似乎更喜欢山。”其实山和水还可以理解为一静一动,那静的就是毛泽东大气的谋略,沉稳的指挥;而动呢,就是毛泽东身上闪烁的智慧光芒,以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才智。

第十四集、第十五集就是写毛泽东如何亲近水的。1925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就地重游时,在橘子洲头看着长江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1927年的春天,毛泽东怀着沉重的心情登上黄鹤楼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仍旧是在思考问题,但此时好像水给予他的智慧还不够多,一切都是“茫茫”、“沉沉”的。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局面,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此时,毛泽东看着一队队穿着灰布军装,戴着红五角星军帽的官兵骑着马,扛着枪从身边走过,被风雪笼罩着渐渐远去,融入浑莽无色的天地之间。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毛泽东胸中燃烧起来,一曲写水,写固体水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这样诞生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广阔胸襟一触而发。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在这里诗人看到了和当年曹孟德看到的一样的景色,但是曹孟德只能“歌以咏

志”,而现在是“换了人间”,同样还是广阔的胸襟。接下来1956年6月又在武汉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1957年9月9日在海宁七里庙观看钱塘秋潮时写下了《七绝〃观潮》,一切都是那么的辽阔激扬同时也不缺少理性的思考。

上一篇:新发乡中心幼儿园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小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少先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