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法律法规总结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学习法律法规总结(精选11篇)

教师学习法律法规总结 篇1

法制建设是搞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使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师德建设和法制的重要性,应从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教育是永远具有教育性的的职业,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因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育学生有怎样求知、做人,而且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所以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在思想上对师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与理解的建设。

本年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我校做了如下工作:

1、以教工例会由学校领导作专题、教研组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习讨论、利用黑板报、橱窗,定期向全体师生宣传法律知识等多种形式,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把法律知识的学习列入教师师德培训内容。

2、建立学习制度,每周自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规范》半小时,学期末进行考察。

3、严格执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爱生敬业,廉洁从教,严谨治学。每月师德考核一次,由本人自评,同行互评,家长、学生、领导点评,每学期综合评定,每年度总考核。

4、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我校把14周定为“法制教育周(1)、召开一次法制教育动员大会,举行法制讲座。聘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召开师生动员大会。宣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使全体师生明确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方针。

(2)、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一场安全法制教育录像片。

集中三周时间组织教师、学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等文件。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条例》《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以及《韩城小学违纪处分规定》等。

经过长期的观察、了解,我校教师在师德方面的建设还是令人可喜的,他们以身作则,身先垂范,能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当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

教师学习法律法规总结 篇2

关键词 法律职业 法律素质 中职法律基础课

一、法律基础课是中职学校开设的很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的设置对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水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中职学生相对于大学生而言会更早地进入社会开始工作,而他们的人生观和事业观等尚未达到十分稳定的状态,生活中更容易触犯法律的“雷区 ”,因此,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就成为了中职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家园”,然而,中职法律教师专业素质的不一样,所教学生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为此,在本学期专门选取了十幾个新生班级做了一份调查进行比较,看是否能得到启示以此来促进我校中职生的法律素质。

1.关于法律知识学习效果调查发现,能够理解专业法律教师所讲法律知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后对法律的态度、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解决和应用法律的能力、收获比较大的班级成员大概分别占了全班同学的60%、50%、80%、90%以上。而对于非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的班级大概分别了占了全班同学的25%、30%、80%,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二种教师所教班级出现了不一样的教学结果呢?

2.关于中职学生法律学习情况调查也发现,在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班级,上法律课提前预习的、集中精力学习时间超过30分钟的、学生正常上课的、集中精力听课的、上课做笔记的、上课回答问题的、能课后复习的分别占了60%、63%、50%、80%、69%、40%左右,而对于非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的班级大概分别了占了全体同学的50%、55%、48%、80%、70%、37%,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调查结果在两类老师之间是非常接近的,不过个别调查中产生了差距,从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在法律课能认真学习的主要因素是老师方面的因素,学生个人的精神状态,学习动机等因素为次要因素。因此,看来要提高中职生法律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从老师方面着手才行?

3.关于法律老师教学评价调查中也发现,在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班级中,喜欢上该课老师的课的、能听懂法律老师所讲课的内容的、认为法律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有用的、认同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分别占了82%、70%、90%、75%以上,而对于非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的班级大概分别了占了全体同学的48%、52%、65%、48%。都是中职学生的法律教师,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大的差距呢?

(二)从调查的班级中可以发现,在同一所学校法律专业教师和非法律专业老师所教的学生知识背景、学历、社会见识等大体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从刚进校门来看,每一个老师接受的班级都是处在相同的地位。然而经过大半过学期法律知识的讲解,法律专业教师与非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的班级之前却有了一定的差异,什么原因呢?从本人调查分析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来探讨,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1.教师的教学背景不一样,专业法律教师从大学开始就受到专业法律知识的培训,法律意识较强,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将法律知识展现出来。而非专业法律教师可能是自己的喜好或学校的需要来对中职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会受自身专业的影响,如政治专业的,可能在讲授法律知识时会将自己的政治专业知识带到法律课堂上来,而这可能并不适合于这门课程。

2.上课模式不一样:非法律专业教师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根据教材的目录进行传授课堂知识,而法律专业教师多数了采取了模块教学,通过模块化教学一方面增强了内容的灵活性另一方便是便于实现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内容衔接,同时采用综合模块,能够促进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沟通,最终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法律知识和能力结构。

3.教学方式方法也可能不一样:在法律专业讲授的课程中,法律专业教师往往的是案例教学方式,同时结合现时社会发生的时事来给学生进行传授知识,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觉的法律知识有用多了,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的掌握。

教师学习法律法规的心得体会 篇3

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学好《教师法》、《教育法》等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

在这次活动中,我重温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着重学习了《教师法》。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收益很大。

(一)遵守、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古就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说法。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法律法规学习总结 篇4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和适用情况检查评估总结报告

一、及时识别和获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充分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监管工作,通过网络媒介,传真电文等途径,及时识别和获取使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认真组织贯彻学习,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各项措施执行。

二、具体的贯彻执行情况

1、狠抓现场管理,确保实现动态达标,2014年我矿全矿管理干部及职工学习了上级各部门下发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各类文件,并结合我矿实际进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2、2014年度积极传达并贯彻了国家安监总局下发的关于《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2013年(试行版)》,并积极组织全矿各相关科室专业根据质量标准化改变进行对现有资料进行优化、整理、升级。保证在上级领导部门检查时通过。

3、通过安全生产办公会、职工大会、井口会及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宣传板报、发小字条等形式对全矿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学习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签署了第58号令,颁布实施《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和《七大攻坚举措》及全国各地的事故通报等,并要求开展“保护矿工生命,矿长守规尽责”主题实践活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14年8月31日审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3号主席令公布,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按照关于学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的通知要求我公司各单位宣传部门要采取电视、板报、网络、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新《安全生产法》宣传贯彻活动,掀起学习宣传热潮,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三、超前预防

2014年度,我矿根据矿井实际认真撰写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在年初的开工前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并且编制了煤矿“五大灾害”单项应急预案,还编制了各专业相关的应预案等,在培训当中对广大职工进行了讲解和学习,并按照预案及时进行了演练,通过学习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职工自主保安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安全生产的目的。

四、工作目标

法律法规学习活动总结 篇5

为贯彻落实卫生局《关于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学习活动的通知》的通知,落实我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院管理,规范执业行为,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保证医疗服务安全,我院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开展了医务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的活动。此次活动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提高全院职工的认识,坚持抓落实求实效,使全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现将我院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学习活动总结如下:

一、此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明确,普法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治国方略。卫生系统学习法律法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管理,依法执业,减少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发生,保证人民群众的就医质量和就医安全。在全社会“四五”普法教育活动带动下,我院在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言行,积极开辟“急救绿色通道”,努力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此次活动已被我院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为了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院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担任组长,并且明确科主任为科室法律法规学习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了院科两级普法网络。医院领导班子带头组织学习院内定期安排的法律知识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交流学习体会,增强班子成员处理医院工作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此次活动确保了经费到位,从不打任何折扣,宁可其他方面节省一点,也要保证卫生法律法规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卫生法律法规书籍达到人手一册。

三、此次卫生法律法规学习内容丰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对与医疗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条例,医院还开展了专题学习活动。

四、此次活动作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疗工作同规划、同落实、同考核,保证将卫生法律法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我院于10月13日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了一次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不仅使全体医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充分反映了前一阶段学习的成效。

五、如今院领导自觉运用法纪知识指导行政和医疗管理工作。在日常事务中依法行政,依法处理医疗纠纷,未发生重大违法行政行为,无行政诉讼败诉案件;并且未发现医务人员收受、索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红包”和其他馈赠以及以各种名义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收入;药房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各功能科室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未出现在国家规定之外擅自设立新的收费项目的情况;院内财务科室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没有设立帐外帐、“小金库”等;防疫科消毒、灭菌、隔离等制度齐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对门诊和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出院病人问卷函调、聘请院外行风监督员等措施,对以上工作成效也有很大的巩固作用。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 篇6

教育法学研究领域对教师的法律地位的具体定义虽因人而异,各有己见,但是概括起来,大都认为教师的法律地位的核心内涵是教师的权利与义务。而本文所讨论的教师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师的权利、义务以及其在各种教育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与教师有关的主要三种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师与政府、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教师与政府的关系

公办中小学教师与政府之间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这种固有的行政法律关系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政府对公办中小学教师实行的是行政管理,两类主体构成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服从的关系。虽然在1980年代以后教师聘任制逐步推行,政府对教师的行政管理权限相对减弱,教师不再隶属于“国家干部”身份,但公办中小学教师与政府之间依然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举办各级各类的师范教育与继续教育以控制教师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在教师资格准入方面,公民须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合格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进入教育领域。教师的职务升迁必须遵照国家规定的教师职务制度实施办法进行,政府负责表彰、奖励教师;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均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教师医疗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同等待遇等。

民办中小学教师与政府之间也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主要是一种宏观管理)。《教师法》第五条明确规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民办中小学教师也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进入教育领域,与公办学校教师一样同属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建设者,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所以在此法律关系性质上,公办学校教师与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无太大差异。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无论是公办学校教师还是民办学校教师,他们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关系。教师应当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教育,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勇于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学生应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尊重教师及其劳动成果,对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3教师与学校的关系

公办中小学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还带有契约性(劳动合同关系)。由于公办中小学校是政府拨款筹建的公共教育机构,代表国家对学生实施义务教育,并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因而公办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的行政关系是固有的,它是国家教育权力的一种下移,公办中小学教师服从学校的行政管理是其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内在要求。由于1980年代的教师聘任制的实行,使得公办中小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又带有劳动合同关系性质,学校与教师是在平等的地位上通过双向选择达成合意,进而签订聘任合同。但是从立法意图上看聘任制的实行是为了限制政府和学校对教师的行政管理权限,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利。因而公办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并不能被合同关系所掩盖,教师依然是为国家履行教育公务的公职人员,并须接受学校的行政管理。

民办中小学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则是一种平权型的民事法律关系。两者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签订聘任合同(合同的内容也基本符合劳动合同的要求)。合同规定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这对民办学校和教师都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比如民办学校须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自主对教师进行管理等,教师有自主进行教育教学的权利,也有服从学校管理的义务等。但是,同样是实行教师聘任制,为什么民办学校与其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同公办学校与其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不同?原因是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性质不同。民办学校的法律性质问题一直以来存有很大的争议(公益性与营利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在法律性质上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产权问题。公办学校的产权归属于政府,而民办学校的产权既可以归属于某一个体或团体,也可以归属于若干个体或团体。我国的公办学校是由政府举办并管理的,因此在教育权由政府掌控的现代社会中占有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优先权,并且在与民办学校的竞争中占有传统优势。

二、民办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其中第27条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这使得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法律的保障。该法案在第31条具体规定了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由于社会地位是法律地位的具体体现,因此民办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确定应有利于其社会地位的实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地位的平等只是一种由政府保障的程序公正,结果的平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得到保障,因为机会影响着结果,也就是说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与公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平等,并不能代表两者的社会地位也相等。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与公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相比也是处于弱势的,相关的法律规定还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因此也得不到切实保障。在许多人眼中,民办学校及其教师是处于公办学校之下的“二等公民”。即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弱势。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性质不同是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弱势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以下几方面制约民办学校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1社会偏见的束缚

民办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穷国办大教育之重任。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民众对民办教育有着深刻的偏见;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民办学校与教师,有的政府部门对民办学校要求苛刻,管得过死;有的政府部门对于民办学校不闻不问,任其自身自灭,对于民办学校教师也不给予适当关注,导致民办学校教师由于缺乏政府和学校的双重保障而流动频繁。

2制度保障的缺失

由于民办学校的性质不同于公办学校,加之历史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民办学校在其发展初期受到社会的轻视,而国家亦没有创造出完善的制度环境以确保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公办学校教师无异。这表现在:一方面,《教师法》作为确定教师法律地位的主要依据,对于教师法律地位的规定却含糊不清,引人争议。另一方面,《民办教育促进法》只规定了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却没有对确保民办学校教师权利实现的责任主体以及相关程序进行具体规定。由于民办学校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办学校有差距,体制不完善,使得许多教师宁愿待在低收入的公办学校,也不愿去民办学校从职任教,从而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关于民办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立法,总的来说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其社会地位的保障却没有相应地,合理借鉴国外公立学校教师与私立学校教师的法律规定以解决尚存有争议的问题。

3学校自身的运营

由于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于某一个或若干个体、团体,因而在经营权上就应该是自主经营,自主管理。根据《劳动法》与《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这表明民办学校教师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校的发展和运转。现今民办教育的发展尚未成熟,比如资金的运转、管理体制、办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导致民办学校的运转情况差强人意,而民办学校教师应享受的权益,例如评定职称、医疗养老保险、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等方面也因此受到制约。

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工作总结 篇7

我校深入贯彻区教体局《关于在全区学校开展教育法规学习活动的通知》精神,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学习和测试活动,使全体教干教师全面熟悉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在工作中能够依法行政、依法施教、依法管理学生,促进校园和谐文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成立了教育法规学习领导小组 组 长:丁国旭

副组长:韦洪怀 葛祥超

成 员:韦树战 孟祥浩 郭朝品 陈广亮 苑春红 商应明

全先栋 米振昌 文英国 付建厂 张立新 高廷玺

孙成奎 孟祥京

召开了法律法规学习启动仪式,对学习计划、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要求及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讲解,把法律知识的学习列入教师师德培训内容,全面提高了广大教干教师对法律法规学习的认识,二、明确任务,强化监督

本次活动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启动仪式之后,组织教师根据学习计划自主学习相关文件及教育法律法规,并于四月份对全镇教师的学法笔记进行检评,评选出一等奖33名。

三、注重反思,巩固提升

法律法规学习笔记展评活动之后,组织全镇教师撰写了法律法规学习心得体会,引导全镇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四、组织测试,检验效果

在前一阶段组织学习的基础上,我校成功组织了一次教职工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不仅参赛比例高,还涌现了一批学习先进分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校青年教师群体能够和中年教师一样,把教育法律法规作为自身职业生涯和事业规划的重要基础,掌握好、运用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只有知法,才能懂法,才能依法施教。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教师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深深地扎入了全镇教职员工的心底;依法从教,业已成为我镇教职工的共识和共同行为,必将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

教师学习法律法规总结 篇8

2018云南临沧教师资格综合素质法律法规部分考点

总结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2.《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3.《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986年4月12日 通过,1986年7月1日实施;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

2.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4.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5.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6.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lincang.offcn.com

1.立法目的: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

2.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5号颁布,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3.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4.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5.教师职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制定:1991年9月4日七届人大21次会议通过,1992年1月1日执行。

2.修订:十届人大25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

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权利

根据性质的不同,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一般权利和职业权利两类。1.教师的一般权利

一般权利是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教师作为普通公民的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宗教信仰自由权、公民人身自由权、社会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lincang.offcn.com

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监督权等。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最易受侵犯的权利主要有生命健康权、名誉权、受聘权。(1)生命健康权。

在我国,虽然“侮辱、殴打教师”早已被法律所明文禁止,但近年来,我国教师受学生及家长等辱骂、暴力攻击的问题仍较严重。(2)名誉权。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名誉是社会对某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社会评价。公民的名誉权是指公民对其名誉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侵害的权利。在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对教师名誉权和人格尊严的侵犯主要来自学生及家长、学校领导、校外人员等。(3)受聘权。

又称工作权,是指依法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自由选择和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机会。其内容包括职业获得权、自由择业权和平等就业权。教师受聘权的法律依据是教师聘用合同。教师聘用合同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之间确立、变更、解除和终止聘用关系的协议。2.教师的职业权利

教师的职业权利即职业权利、公权利,是指教师接受学校聘用后,依法所享有的在事业方面的专业权利。职业权利与职责相联系,一般不能放弃,否则构成失职。(1)教育教学权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lincang.offcn.com

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具体内容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部分权利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二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学术自由权

即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教师从事这些活动会对其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在行使这项权利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不影响正常的学校工作,并严守学术道德。(3)管教自由权

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的权利。教师有权对学生进行各种指导,有权对其进行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按照教育法规的规定,教师对学生的评定结果不能搞排名和公示,以保护学生的隐私权。(4)获得报酬权

即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和单位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5)民主管理权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分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教师们行使这项权利促进学校工作的民主化,也有利于教师本身权利的维护。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lincang.offcn.com

(6)培训进修权

教师有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二)教师的义务

1.遵纪守法。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教育教学的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维护学生权益的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六、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一)学生的权利

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之一,依法享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具体包括: 1.平等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其重要性来自教育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包括:一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终身受教育的权利;三是特殊群体的受教育的权利。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lincang.offcn.com

2.享有教育资源权

受教育者有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3.获得物质帮助权

受教育者有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4.获得公正评价权

受教育者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权,完成规定的学业或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5.申诉与诉讼权

受教育者有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二)学生的义务

学生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统一,在依法享有各项教育权利和公民权利的同时,也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学生所应履行的义务有: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以下属于教师一般权利的是()。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lincang.offcn.com

A.文化教育权、学术自由权、受聘权 B.受聘权、获取报酬权、政治权 C.名誉权、培训进修权、教育教学权 D.政治权、文化教育权、公民人身自由权

1.【答案】D。解析:教师一般权利是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权、政治权、宗教信仰自由权、公民人身自由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和监督权。故此题选D。

更多临沧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关注临沧中公教育

浅谈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 篇9

“法律思维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围绕合法与非法来思考和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利益和关系”。我国正在进行法治建设,法治不仅仅是治国方略,“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治必须存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想方式,即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然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在一个社会中,法治能否取得成功,直接依赖于民众是否普遍接受了与法治理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对法治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技术性的,即法律思维以观念和方法形态为法治开辟道路,指明发展方向;另一是教育性的,通过人们学习了解法律思维方式,由其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从而对法律生活发生影响”。

目前,我国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主体;同时,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后,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少年学生,就这一点而言,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对法治建设的意义更为巨大。

二、 遵循以权利与义务为线索的法律思维规则,促使中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走向平衡

法律思维的核心规则以权利义务为线索,其“实质就是从权利与义务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树立权利意识,积极争取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权利意识就是指特定的社会成员对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要求的社会评价”,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在其支配下的行为方式,是推动法治完善的强大力量源泉,也是实现法治的文化根基。教师权利意识是指教师作为独立的权利主体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利益和自由的认识、主张和要求,包括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三个由低到高的要素,是教师权利维护的基础,权利意识的有无、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师权利的实现效果,在教师权利义务走向平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受传统道德及法律文化中倡导的义务本位的权利义务观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权利意识仍落后于现代法治建设的要求,表现出对自身应享有的权利认识不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愿或不敢主张权利。例如:中小学教师的许多权利仍然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写在纸上的权利”还没有真正变为“现实的权利”,诸如获取报酬权利得不到完全保障、教育教学权得不到充分维护、民主管理权利无法行使等现象比较普遍存在,纵然与全社会对教师权利认同不足、法律措施不健全等有关,但中小学教师自身权利意识较低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因此,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树立权利意识,是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坚决杜绝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等违反法定义务现象

教师的法律义务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教师为了完成国家和社会所委托的教育使命,依法应当履行的各种职业行为。教师法律义务的意味着教师必须进行的行为,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我国《教师法》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必须遵纪守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等项义务。

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群体,长期从事着具有极高社会价值的复杂性劳动,付出了许多高于其他职业的劳动时间和体力精力,真正印证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的悲壮名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也存在着个别教师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现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玷污了教师形象。这其中最令社会关注的是一些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如体罚和变相体罚等侵犯学生生命健康权的行为,等等。因此,作为中小学教师,在享受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必须不折不扣地履行法定义务。

3.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促使中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走向平衡

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两者相辅相成。既要重视教师的个人权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又强调教师应尽的义务,实现教育职能,这是符合权利与义务规律的理性价值模式和唯一可行路径。将目前中小学教师所尽义务与已享有的权利作横向比较,两者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失衡,与他们的社会贡献相比,所享有的权利则显得极不相称。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上还比较普遍地固守着义务先定论的观念,影响了教师权利的保障和维护。因此,要促使中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走向平衡,必须反对权利先定论和义务先定论两种错误观念,在现阶段,特别是要反对义务先定的观点。

三、 通过多种途径积淀法律前见,培养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

1.完善开门立法制度,借立法促使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

立法过程是培养公民法律思维的重要资源,特别是通过开门立法,对广大民众法律思维的影响更为明显。开门立法可以让公众对即将出台的法律背景、意义、内容及精神要义等有比较全面、贴切和超前的理解,形成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尊严的心理准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民众法律思维的途径。我国《立法法》对开门立法进行了原则规定,在立法实践中也有有益的尝试。例如我国在建国以来有《婚姻法》等12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我国属于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加之他们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对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与看法。因此,今后在教育法律法规的制订过程中,应尽量采取开门立法的形式,广泛地吸纳中小学教师的意见,借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养,又可提高法律的质量和适切性。

2.创新普法宣传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其在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的主渠道作用

我国从1986年开始在全民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现在正在实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全民普法教育是一场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力量的法律文化传播运动,是培养公民法律思维的主渠道之一。在中小学教师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进行必要的创新:一是普法宣传教育要真正体现现代法治观念,把重点要放在培养中小学教师自觉理性的法律观念方面,促使其养成公平、正义、诚信等法治基本原则,特别要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益和自由。二是克服形式单一和流于形式的倾向,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方法,形成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三是今后要将中小学教师作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予以确立。

3.积极创设法治实践体验机会,在实践中锻炼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思维

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法律思维,仅仅靠灌输是很难形成的,还有赖于法治实践的体验。一次有效的行为往往胜过千百次雄辩的说教,千百次的观念灌输往往不及一次能促使主体理性化的实践。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应该通过依法治校活动,让他们充分行使民主管理学校的权利,使法制学习与法治实践生动地结合起来,促使法律思维的养成。同时,还要加大典型案例、尤其是与教师有关法律案例的宣传与讨论力度,借以强化教师的法律思维的养成。

4.完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把《教育法学》纳入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

《教育法学》以“教育领域内的人员和教育领域外的相关人员为主要的学习对象”,由此可见,在教师教育专业和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中开设《教育法学》是该课程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在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育法学》,提高“准教师”队伍的法律思维水平。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育法学》课程,对提高进入教师系统人员的法律素质,促使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设置《教育法学》课程,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培养力度。1999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内容。但实践中课程设置比较普遍偏向于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而较少关注教育法律法规类型课程。事实上,随着法治的不断推进,新理念不断产生,新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开设《教育法学》,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白岱恩.论法律思维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学刊,2005(6):78-79.

[2] 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3-10.

[3] 陈金钊.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法商研究,2003(6):62-70.

[4] 张学亮.权利意识淡薄的法文化视野.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2-35.

[5] 黄明东.对我国教育法学学科定位的几点认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75-79.

个人法律学习总结 篇10

进入诊所学习,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会关注一些我们传统法学课程考试不考但在司法实践中很实用的知识。比如,今年四月份刚开始实施的新的诉讼费收取办法,今年陕西省人民生活水平参数(计算人身损害赔偿数目之用)等。一个人的学习,应该有一个方向。可以一门心思静读“圣贤书”,学圣贤知识,做圣贤学问;也可以放开自己的视野,关注与学习社会最基层的需要,使自己的学习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正是学习知识的真正价值。我当然选择后者,因为知识的终归目的是拿来用于社会实践的,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无学习更容易用到实践中的知识呢?所以在诊所学习中,我能更多的学习到这些实用型知识。

进入诊所学习的另一收获是这一个全新的课堂。首先,我们三十位同学和三位老师坐成一圈,大家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我们共同主动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与学习内容。再者,每个人都可以在课堂上阐发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碰撞中,我们在一步步向真理走近。第三,课堂教学、学习形式多样,有案例分析、“大脑风暴”、教学游戏等。每次教学游戏我都会参与其中,亲身去体会游戏中所蕴涵的学习内容。我有过这样的一个想法,如果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位老师,我肯定会给我的学生这样的一个课堂。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在诊所的学习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由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角色,看到问题、认识问题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同样的一个案件,原告和被告的陈述就不一样,其代理人了解案情之后,叙述出来又是另一个样子,法官在听取陈述之后,了解到的案情又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所要陈述的案情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作为准律师,作为代理人,一定要尽量进入当事人的世界来获取真实案件信息,再尽量进入法官的世界,让法官了解到自己所了解到的案件的真实信息。一人一世界,我们属于穿梭于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第三世界。

“团结就是力量”。也许这种表达有些过时,时髦的话叫做“团队精神”DD我们班全体同学的团队精神与我们小组的团队精神。全班三十位同学我们共同维护值班室秩序、卫生,合理调整值班室布置,互相帮助各自案件处理等等。我们小组是民诊三组,共有四人。其他三个人都是我的学长,我大二,他们大三,我是组长。三位学长很照顾我,我作为组长也很“照顾”他们。我们一块儿值班,一块儿讨论案件,一块儿外出办案,一块儿打球……我们直言不讳,我们是一个上进的团队,我们互相协调、合作,共同进步。

第一次代理案件。在上半个学期的学习当中,我与我们组的项晶晶同学共同代理了一个赡养纠纷案件。先后三次到当事人家里做调查,写笔录,在其中主持调解等,终于该案以和解方式结案。虽然和解结案,我们不会拿到法院给我们的任何法律文书(以证明我们代理案件的事实),但是这样更有利于当事人(家庭纠纷,和解最好。一份法律文书回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代理案子的收获是:我们应该耐心地为当事人的利益奔波,这样才是一个称职的律师。

在实践中学习,是学习的最佳方法。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反复记忆与不断练习,且学习效果不是最佳。但在实践中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在解答一个当事人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议召开的问题时,要用到《公司法》的相关法条。当时,我只把所要用到的那两个法条阅读里一遍,它们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条是《公司法》第四十条:股东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一条是《公司法》第四十二条:召开股东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十五日前同时全体股东;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或全体股东另有约定的除外。虽然当时我们的解答不是很圆满,但是我切实学到并理解了着两个法条。

法律实务技术的提高。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提高,一个是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我们学到该如何如何去做,另一个是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我们就去如何如何做。理论与时间想结合。从开始诊所学习到现在,我的“接待当事人”、“参与调解”、“参与谈判”、“制作法律文书”等方面的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当然我也收获了我的不足,让我发现了许多自己以前自以为是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会改正,以使自己更好的进步。

我是我们第十三期民事法律诊所的监督组成员。下面我简单总结以下自己监督工作的情况。

自以为这半个学期以来自己的监督工作还算尽职尽责,我有以下收获:

1、 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都在认真办理自己的案子,都很重视我们法律诊所的学习。我当然不能在这方面居人其后,我应更加努力。

2、 我发现了不少问题,及时与袁老师、班长沟通,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为我们这个班级出了一份力,我感到很高兴。

但是我与大家的沟通交流还不够,在下半学期里,这一点我要加强。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法规重点总结 篇11

1、教育法规的内涵:

。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2、教育法规的特点:

。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教育法规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法规的内容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

3、教育法规的功能:。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4、加强教育法规建设的措施:

。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做好原人教育法规的整理工作。加强教育法学的研究工作。群策群力搞好教育立法工作。加强教育立法成果的宣传工作

5、教师法是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部门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颁布。并于次年1月1 日开始实施。

6、教育法律规范的分类:

。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7、法人应具备的条件是:。依法成立 ;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8.教育立法的原则:

。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9、教育立法的效力:。时间效力。地域效力。人的效力

10、教育执法的原则:

。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的原则

。总的教育法规优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

11、教育执法的措施:。掌握教育法规的精神实质。广泛宣传教育法规。模范遵守教育法规

。检查指导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12、教育守法的条件: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效性

。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13、教育政策的特点:。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功能性

14、教育政策的功能:。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15、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认定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指定教育政策方案。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16、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真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

。创造性地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统筹协调。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督导检查。加强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和跟踪研究

17、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18、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19、学校的法律地位:。依法成立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或者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0、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

21、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可行使的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

。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2、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明确与规范作用。约束与激励作用。平衡、协调与稳定作用

23、教师的内涵:

。教师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是指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经政府认定许可,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活动的人员。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二是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三是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身体健康状况。

24、教师的专业性:

其一,职业人员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二,是否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其三,是否享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其四,是否具有自已的专业团体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其五,是否具有重服务、非营利的观念。

25、教师的基本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

。管理学生权(其一,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其二,学生品行评定权。其三,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权。)

。获取报酬权(其一,按时获取工资报酬权;其二,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权。其三,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权)。民主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其一,教师有权参加进修或接受其他形式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制,从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其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保证教师进修培训权的行使。同时,教师进修培训权的行使,也要服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因地制宜地参加进修和培训)

26、教师的基本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7、教师资格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28、教师聘任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师聘任是聘方和受聘方双方之间的法律行为,通过聘任确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二,聘任双方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第三,聘任双方都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29、教师考核的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能、勤、绩”4个方面。30、教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

“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31、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应负法律责任。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负法律责任

。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应负法律责任

32、受教育者要成为学生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学生接受教育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是依法设立的; 第二,学生是经学校录取注册并取得学籍的; 第三,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33、学生的基本权利: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

。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4、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

。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享有申诉权

。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5、受教育者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6、学生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逃学、辍学行为。考试舞弊行为

。扰乱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行为。因故或不慎造成同学伤害的行为

37、《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校保护提出的要求:

第一、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 第二、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三、学校应当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第四、工读学校作为教育挽救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学生的学校,应当把转变学生的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

38、社会保护:

。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

。创作、出版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和出版物。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未成年人的发展权

39、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对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对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40、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以纠纷存在为基础。以受损为前提

。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41、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其他渠道。

41、教育行政赔偿的内涵:

第一、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第二、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第三、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第四、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第五、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42、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损害事实(对人身权的损害;对财产权的损害)。侵权行为主体。执行职务的违法行为。因果关系

43、教育行政赔偿的范围:

。侵权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行为;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上一篇:服装设计理念怎么写下一篇: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