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读书报告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统计读书报告(通用7篇)

教育统计读书报告 篇1

《教育测量与统计》读书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使得传统教育测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教育实践中,直接把测验的结果等同于对教育事实的描述的做法,使得人们认为教育测量将有生命的人当作客体来研究,只用抽象的数字对事物的量的属性做出描述和判断。《教育测量与统计》明确了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统计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测量理论和学校的测量实践中,对教育测量进行准确定位。在设计中,本书以基本理论、测量编制、质量分析、统计处理、教育运用为基本内容来建构学科体系。尽可能避免传统的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的那种菜单式、堆砌式的简单摆放。并试图将动态测评的理论引入学科体系,强调统计工具的使用,全面介绍教育测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教育测量的概念、特点、功能、分类等。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基本知识,并简述了教育测量与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介绍了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经典测验理论、题目反应理论、动态测评理论等三种理论的基础模型。第三章介绍了教育测量编制的基本程序、编制技术统计分析等基本要素。第四章介绍了教育测验和误差、信度、效度等质量分析等教育测验结果的统计处理。第六章结合教育实践介绍了教育测量与统计在学科教学测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测验中的具体运用。

教育测量的涵义中说到,从广义来讲,教育测量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育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考核,并根据特定的规则将考核的结果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从狭义来讲教育测量是指对学生在经过学科学习和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需要,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或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的测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测量,对教学经费、物资设备以及行政管理效率的测量,都属于教育测量的范畴。教育测量主要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兴趣、智力、气质、性格、品质、人际关系等心理特征的测量,因此,教育测量是心理测量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教育测量又称成就测量、学业成绩测量或学科测量,它是按教育测验的规则,对学生掌握某些学科的知识、技能的程度或水平进行数量化的描述过程。当然,广义的教育测量也包括了物理属性的测量,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教育测量和教育统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检查学习。通过学科检验可以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因材施教。人的智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结构方面也有优势领域的不同。教育应以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结果为依据实施因材施教。第三,教育科研。要科学地评价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材、新的教育方法的价值,离开教育测量和统计也就无法得出客观的结论。

教育测量包含三个基本的要素:事物的属性、数字、规则。教育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里属性,如学生的智力、个性、品德、知识、技能、态度、人际关系等。它的存在形式比较抽象,不像物体的长度、重量、体积、时间、温度等事物的物理属性那样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把握。但是,它和事物的物理属性一样,在性质和形式上同数字系统的特征具有较高的类似性,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利用数字来描述事物的属性,赋予它量的意义,就可以通过对数的运算并根据运算结果推测事物的属性。怎样合理的用数字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对教育测量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以特定的准则和方法给事物的属性分派数字。分派数字所依据的准则和方法就算测量的规则。当测量的其他条件相同,使用不同的规则时会产生不同的测量效果。规则在数字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对应性或一致性十分重要,它可以体现测量水平的高低。

统计与测量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从历史角度看,人们在研究教育活动时曾长期采用纯粹思辨或自然类比的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自然科学在近代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任何猜想都必须有数据的证明,想当然的猜测缺乏科学的证据是站不住脚跟的。因此,统计和测量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功能和作用 1.测量的作用

测量是一种检验和度量,测量的方法是依据一定的规则给予事物以数量。教育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变化。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变化也有差异。教育测量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或表现所存在的差异,同时还可以测量在教育后得到的变化结果。在教育测量的帮助下教育者可以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育对策的提出。2.统计的作用

统计从字面上理解:“统”是面向总体和全部的意思,而“计”是一种计算和计量。统计是在测量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数量进行归类、分析、,并依据数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推断和解释的过程。教育统计可以将教育中的随机现象和对象用相对应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释其中的相关联系。同样对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然而统计的方法会因问题的实际情况而变化,任何方法因问题而产生,没有一种方法是对任何问题通用的,方法的灵活采用对统计分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3.教育测量与统计的作用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教育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发展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责任,因此需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探索、认识教育想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而理性的思维需要从实际出发,教育统计和测量就是强调从实际获得事实材料。从数量的角度对教育现象进行量化分析,从而认识一些教育中的相关现象,引发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考。教育统计和测量就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的实证工具。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一种科学的思考方法。教育统计与测量经历着思辨的假设、方法的确定、信息的采集、严谨的检验、科学的解释。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的验证过程,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思考方法。想要对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应该利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这也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体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具备这种素养。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科学的教学管理的手段。教育活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系统、准确地把握教育现象在数量上、质量上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的监控,及时采取正确的决策和进行有效的指导,以科学的管理来保障教育活动健康高效的发展。作为一线普通教师对班级进行管理、对学生进行培养,都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实施。教育统计与测量为教育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工具,掌握这一科学方法切实提高了教育的科学管理水平。教育统计与测量可以培养敏锐的眼光和思辨的头脑。人们往往对身边经常发生的事习以为常,在面对这些见怪不怪的事物上常常表现出漠不关心,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思维的个体,我们的行为和表现必须对这些个体负责,因此我们更应该深思身边平凡的教育现象,用不平凡的方法加以验证,寻求教育的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明锐的眼光和思辨的头脑。教育统计和测量要求教师用辩证地、发展地眼观看待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而关系并不寻常的问题。

教育统计与测量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同阶段预定了不同的目标,而检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设计各种不同性质的测验,其结果可以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使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更有实效性。适时的测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教师可以通过测量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或指导。教师在编制测试卷的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统计与测量的理论或方法,这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促进。

教育统计与测量可以锻炼科学的思维推理能力。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对事物全面的肯定或否定,习惯于凭借经验给事物下结论,这往往容易形成片面的结论。实际上,事物都不会是绝对的好或坏,往往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肯定有多大把握,否定有多大风险是统计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对事物的认识,光凭某一次的感知是不行的,更不能只凭一个例子去说明,我们必须在大量的随机观察中去估计,不仅估计事物属性的可能性,还要估计可能的大小,即取值区间。这对人的思维和推断力提出了要求,当推断在检验中得到证实或否定时,人的思维和推断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现状分析

教育测量和统计在小学教育中使用广泛。如,教学工作中的期中的质量调研,又如期末的形成性考核。以上两种测试虽然形式是一样的,测量过程的情境设计、人员安排和过程监控都是一样的,但测量对象却是不同的。期中的质量调研的对象是针对教师,检测的是教师的教学完成情况和教学的质量;期末的形成性考核对象是学生,检测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此,测量内容的设计上更有针对性。相对而言期中的质量调研的试题要求有一定的区分度,而期末的形成性考核对区分度的要求较低。最后,两中测试的结果教师都会做出诊断性分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方向。

又如在班级管理中,学校会请学生为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情况打分,这也是一种教育测量只是测量主体是教师的评价,内容是学生对教师的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方法有定性的访谈,也有定量的研究问卷调查。整个测量过程,测量主体都是不在场的,力求测量能反应真实情况。最终,测量结果会向测量对象以无记名的方式反馈。教育测量和统计涉及了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教育测量和统计在小学教育中的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具有灵活性,在小学教育中运用仅停留在测量的层面,统计分析不够深入,使用方法更是单一,而且有些并不适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同时教育者使用的教育策略也较主观,有些测量结果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更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为测量而测量。2.发展趋势

有些学校引入了ISO质量管理体系,教育的质量有赖于更多的数据支撑,因此学校教育中将会更多地使用测量和统计。在统计与测量的要求下教师治学将更为严谨,方法更为科学。

为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统计与测量还将适用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测评,对构建小学生素质发展测评目标系统及测评操作系统作出贡献。在统计与测量的帮助下能更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学生的能力,检测其发展情况。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想要科学治学必须懂得运用这一实证手段,因此教育统计与测量会深入发展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教育统计读书报告 篇2

而新媒体自诞生之初, 其特点就决定在不断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同时, 其自身也在不停发生着变革, 就像目前常被提及的自媒体, 就是其不断发展而对新媒体定义新的扩充。高校大学生一定的知识层次及新生事物对年轻人自然的吸引力, 让新型媒体在大学生之间快速得到应用, 这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更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不可知性。

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报告) , 报告从各个方面统计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从报告提供的我国互联网现状, 结合目前高校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步瓦解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CNNIC报告数据) 。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为新媒体的快速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土壤, 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面临瓦解。

第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被销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般是由国家新闻媒体、学校教学等方式定向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 但新媒体将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政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等权威的控制。新媒体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去中心化”, 使大学生们找到了成为“新意见阶层”的可能性原本属于社会“小字辈”的大学生们在社会中也有了产生一定影响的可能性。在新媒体背景下他们的“声音”不再是小范围的自娱自乐,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导致广泛的受众,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刺激了年轻人个性中的精英意识, 以及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单方把控话语权的不满与抗争, 销蚀了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4]。

第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加剧消失。根据CNNIC数据, 我国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保持快速增长, 意味着新媒体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形式多样、实时传播等特点进一步得到释放, 这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加剧消失。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思想转变缓慢。在新媒体环境中,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有着平等的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也有着平等的要求;有着均等的接受信息机会。随着新媒体信息传递的及时、便捷,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已经不可能再拥有信息资源的垄断权和获取的优先权[5]。在这种情况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放下惯有的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的架子, 完成与大学生群体平等交流和互动的思想转变至关重要。虽然这种转变时不可避免的要发生, 但长期的思维模式及工作方式使得这种思维转变缓慢, 不能与新媒体自身的快速变革相匹配。

二、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困难重重

新媒体的出现虽然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 但是怎样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关乎我国的建设与发展, 在尝试新的教育模式时既要大胆, 又要谨慎。因此如何搭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面临较多困难。

第一、新媒体载体形式多样、无主次之分。随着科技的进步, 新媒体的形式也不断的衍变。BBS、博客、QQ、微信、飞信、微信、人人网等, 新媒体有着十分丰富的载体, 而且这种载体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这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主阵地, 依托某一单一载体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随时面临坍塌的可能性, 因此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要足够的丰富,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第二、互联网结构层次多样、价值观混淆。青年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大学期间正是青年人逐渐建立“三观”的过程。但是目前的互联网结构层次却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加了难度。

根据CNNIC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网民具备年龄结构跨度大、学历层次多、收入水平区间宽泛等众多特点。上述特点造成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加上新媒体传播的不可控制性, 使得互联网上混杂着不同的价值观。这使得高校在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时面临这些混杂观念的冲击。

第三、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有效分类。目前全国高校都有其自己的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形式, 这符合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发展的需求。官方微博涵盖的功能很多, 宣传、通知公告、思想政治教育等。这种广泛的涵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这也反应出目前高校专门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并未形成, 即目前高校的新媒体载体未形成分类,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度也不甚理想。

总之, 新媒体自身将不断变革, 如何尽快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的核心内容, 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的概念

[2]钱文彬.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 2008 (6)

[3]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8)

[4]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2月

教育经费统计分析调查报告 篇3

一、村情概况

万家村辖8个村民小组,XX年末,全村总人口4652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578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583亩,全村经济总收入2537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5543元。

万家居委会唯一山区组白泥箐村民小组,地处街道办事处南边,距街道办各下所在地5公里,从居委会到该村民小组为水泥路面,交通方便。总人口161人。万家居委会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该社区设立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20名,其中男性17人,女性3人。

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帮扶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加之通海县委县政府加大蔬菜产业的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据调查,单个农户家庭总经济收入高达百万元,最低仅有5000元,两极分化严重。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和养殖蛋鸡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今年受干旱、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殖。

二、入户调研经济收入情况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 5户,共有人20口人。

2、调研户经济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5万元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程度。

三、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1是自然灾害致贫。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地势所属山区,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由于干旱已有三年没有收成,就连生活用水现在都成了问题。

2是文化素质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而引起的贫困。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少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少许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3是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在该村,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是缺劳动力致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部分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5是因建房致贫。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会更加贫困。可能建房时借了一些债,后因种种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债又需要偿还,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四、对该村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教育统计读书报告 篇4

根据市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局经过第一阶段的全体动员和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章以及先进典型,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三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目的,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现就我局在“三观”教育活动中查找出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以及今后改进措施向市委作如下汇报:

一、在“三观”活动中查找出的主要问题

1、在学习上放松了对局领导班子和党组成员以及全体职工的严格要求,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即使学习也是走马观花,不深入,不全面,不系统。对单位的职工学习缺乏严格要求和监督,习惯于搞形式,走过场。二是学习方法简单。没有深入分析的研究,没有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更没有主动的研究学习方法。三是学习内容不丰富,平常学习满足于上面布置的内容,没有主动根据全局的实际需要,充实学习内容。尤其是对如何正确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缺乏系统的学习研究,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结合不紧。

2、在政治上,思想上放松了对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正确的发展观念不牢固,对统计事业的发展信心不足,一是政治上思想上要求进步的热情逐步退坡,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有所抬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目标淡化。对干部职工积极要求进步的热情关心不够,想的办法不多措施不力。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奋斗的价值观,随着形势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改造。

3、在工作上,责任感、使命感逐步减弱。正确的政绩观念不强。一是工作上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创造性,满足于按部就班,满足于现实的稳定,缺乏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二是工作满足于一般任务的完成,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谋助手的作用发挥不够。三是对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应有的研究。

4、在工作作风上不够扎实,生活作风上没有十分严格要求,正确的权力观念淡簿。工作上习惯于坐在机关办公,不愿到基层,即使下乡到企业,大多早出晚归,工作安排习惯于开会布置,忽视督办检查。在生活上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5、没有认真解决好干部职工的福利和家庭的具体困难。

6、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湖北省统计管理条例》力度不大,办法不多,宣传不到位。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思想上的隋性是形成上述问题的内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各方面工作任务沉重。以至在思想上的压力不断加大。不可避免的在思想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客观上放松了对班子成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尤其在学习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逐步退化,致使学习钻研的精神减退,求知欲望下降,涉猎范围不广,学习方法简单,从而导致理论知识缺乏,尤其是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没有全面分析其精神实质,以致于在分析、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偏差,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2、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坚持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注意抓班子的建设是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加强了业务工作和完成市委、市政府布置的任务。借口工作繁忙,任务繁重,忽视了班子的政治、思想、作风建设,把“两手抓变成了一手抓,两手都要硬变成了一手硬”。在工作繁忙的时候,没有时刻牢记加强学习,加强政治、思想作风建设,造成学习上松劲,即使学习,也是例行公事,走过场,在政治上不能正确看待和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在方向上感到迷失。在思想上滑坡。

3、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是形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把这些负面的东西看得太重,没有把这些东西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比分析。过高估计这些负面东西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在工作中,生活中放松了对班子自身的严格要求,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得不到加强,对工作质量要求下降,作风上、生活上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4、工作中的畏难情绪是形成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在对工作中的重大困难,尤其是经费、干部职工思想的统一,沉重的工作任务,干部职工福利等一系列具体困难,缺乏克服这些困难的信心、决心和勇气。在困难面前向困难低头,没有充分认识到办法总比困难多,总认为无法解决好这些问题,乃至于造成在工作中有些具体问题过拖,有的干脆摆着不管不问,即使过问,也难免有失客观、公平、公正。尤其是在职工的福利问题上更没有认真研究。

5、法制观念淡薄,怕得罪人是统计执法不严的根本原因。班子成员都是本地人,总认为为了工作的事情得罪人划不算,得罪了早不看见晚看见,不好说话。再加上在宣传贯彻《统计法》过程中没有找准切入点,没有处理好统计执法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今后改进的措施

经过这次三观教育活动。使全体班子成员的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极大震动,灵魂深处受到了一次洗礼。对自己在三观教育活动中找出来的问题,猛然醒悟,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如不正确严肃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深入开展三观教育同时,今后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正。

1、更进一步查找班子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制定出严格的整改措施。

2、重温党章。严格用一个共产党员和标准来对照检查班子成员的思想、行为、作风,进一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把加强三观教育的学习作为突破口,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4、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向不良倾向作思想斗争,用严格的纪律约束每一位班子成员。

教育概论读书报告 篇5

一、作者简介与内容梗概

(一)作者简介

金祖孟(1914-1991),男,浙江省义乌县青口镇下朱村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后留校任在职研究生。1944年获中央大学研究院地理学硕士学位。发表一系列地名学论文使其成为我国地名学最早的开拓者。1945年始在中央大学从事自然地理教学,所写教材《数据地埋》于1953年出版,受到地理学界的赞扬。

解放后,在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由于教学工作出色,被誉为“南师的梅兰芳”。1956年调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辛勤耕耘在高师教学岗位上,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1978年创立“地球概论”课程,并出版《地球概论》一书,累计发行达17万册,并获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89年获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台湾五南图书公司购得此书版权,并于1992年出版,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广为发行。1984年全国高师地球概论教学研究会成立,连任两届理事长,为培养青年教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金祖孟曾参与主编全国著名期刊《地理知识》。对古天文和古历法也有着精深的造诣,曾校订史书历志四种。晚年以十年心血潜心研究中国古宇宙论,著有《中国古宇宙论》一书,对我国古代“浑天”与“盖天”两说是非优劣之争,创一家之言,纠正了两千多年来“扬浑抑盖”的传统偏见,在中国古宇宙论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到了有关地球整体的知识,补充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从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到最后一章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它详细讲述了太阳系、地球自身基本概念以及时间记法。

(二)内容梗概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先行的基础课程。它的内容是关于行星地球的基础知识。它与相关后续课程不同的是:《地球概论)讲述的是地球的整体;而其它课程所讲的是关于地球的某一圈层,如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地球概论》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前者主要讲述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日月食与天文潮汐),这是本课程的重点所在;后者简要讲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外结构以及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天文学还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从远到近,由大及小,这部分普通天文学知识,被概括为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此外,为了地理定位和表示天体——特别是太阳和月球的视运动,《地球概论》首先要讲述的是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

二、地球概论的主要内容

(一)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 1地理坐标: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 2天球坐标:天球、天球坐标

(二)地球的宇宙环境

1恒星和星系:恒星、星系

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太阳系 3月球和地月系;月球、地月系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及其证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地球自转的后果 2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及其证明、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地球公转的后果

(四)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四季和五带:太阳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地球上的四季、地球上的五带

2历法:历法概说、阴历、阴阳历、阳历

3时间:时间和时间单位、钟表时刻与量时天体、钟表时刻与地方经度

(五)地球和月球

1日食和月食:日月食现象、日月食的规律性

2海洋天文潮汐:潮汐现象、引潮力、海洋潮汐的规律性、潮汐作用

(六)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是一个扁球体、地球是一个不

规则的扁球体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表面结构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地球的磁性、地球的质量和密度、地球的重力和压

力、地球内部的温度和热源

三、地球概论的学习与应用

(一)地球的天文学

地球的天文学包括了主要内容的前五项,是整本书的重点所在。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经线和纬线以及天球坐标。经线和纬线这一知识在中学阶段我已经有了涉略,而对天球坐标了解的却很少。

例如在介绍第二赤道坐标系:赤纬和赤经时,我知道了它的用途是:表示天体在天球上相对不变的位置,用于编制星表;圆圈系统是:第二赤道坐标系与第一赤道坐标系,有彼此不同小异的圆圈系统。二者的差异在于:第一赤道坐标系以天赤道与地平圈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第二赤道坐标系则以天赤道与黄道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天赤道与黄道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通过二分点的时圈,称为二分圈,必要时以南北天极为界,分为春分圈和秋分圈。与二分圈垂直、通过无名点(也必通过黄道上的二至点)的时圈称为二至圈(夏至圈和冬至图)。天赤道、二分圈和二至圈,是相互垂直且等分的三个天球大圆,把天球分成8个相等的球面三角形。第二赤道坐标系的圆圈系统基圈为天赤道,引进黄道,根据天赤道同它的关系,得到天赤道上四个相距90°的点,即二分点和二个无名点,从而得到二分圈(通过二分点的时圈)和二至圈(通过无名点,同时也通过黄道上的二至点的时圈);基本要点是: 它的基圈是天赤道、它的原点是春分点、始圈是春分圈、第二赤道坐标系的纬度是赤纬,与第一赤道坐标系同、第二赤道坐标系的经度称赤经(α),是天体所在时圈相对于春分圈的方向和角距离。

第四部分向我们介绍了历法与时间。这一部分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在 实际中应用,对于我来说我只对阳历比较了解,现在通过此课程让我对阴历也有的大致的认识,对“时间”这一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部分介绍了日食和月食,如日(月)全食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偏食—全食—偏食。划分这三个阶段的是四种食相: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从食既到生光是全食阶段;初亏到食既和从生光到复圆,分别是全食前后的偏食阶段。

这里的学习正好让我在实践中的得到很好应用。有一次正好碰到月食,在新闻上看到它的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时间,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学习这个课程我是不可能了解这四个名词的具体含义的。

(二)地球的物理学

地球的物理学仅仅包括最后一部分——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虽然它不是重点,但是我仍然获益匪浅。

首先它向我重申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扁球体,使我唤起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然后介绍了地球的结构;最后交代了地球的物理属性,分别有地球的磁性、质量与密度、重力与压力及其内部温度与热源。

四、个人小结

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调研报告 篇6

为了提高调研的客观性,41期党校班成立四个调研小组,分赴北京、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共开展了14次不同层面的座谈会。为了提高调研的科学性,党校班设计了有关政府统计公信力的调查问卷,发放给统计系统内部(统计局和调查队)、政府其他部门和其他社会公众(包括企业、高校等多部门)等三个不同群体,共回收800份有效调查问卷。本次课题调研着重了解干部群众对政府统计公信力的评价,分析社会公众最关注的统计数据,探求影响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因素,提出提高统计公信力的应对措施。

一、对政府统计数据的关注和评价

(一)对政府统计的评价

1. 干部群众相信或基本相信统计数据。

调查显示,有74.6%的受访者相信或基本相信各级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统计系统内部基本相信政府发布的统计数据,相信或基本相信的达到83.9%。不太相信和根本不信的主要集中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社会公众,分别占28.3%和35.7%。这说明还有不少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不了解、不相信;政府相关部门也有一些同志不太相信或根本不信统计数据。

2. 政府统计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调研发现,目前我们的统计体制、方法制度没有完全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公众。特别是近年来,平均工资和房价指数等一些统计数据的发布,引起了社会公众和国内外有关机构的质疑,对我国政府统计公信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调查显示,即便是在统计系统内部,也有44.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亲戚朋友不大相信或基本不信统计数据。政府统计公信力有所下降,政府统计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3.“三个提高”在统计系统已经深入人心。

调研中我们发现,面对社会公众的质疑,各级统计人员树立了较强的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三个提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家认为在国家统计局党组的领导下,全国统计系统齐心协力,奋力实践“三个提高”的要求,从统计管理体制、方法制度、信息化水平、基层基础建设、统计法制建设、数据发布和解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对于进一步扭转政府统计公信力下降的局面,各级统计人员对“三个提高”抱有很高的期望。

4. 干部群众期待客观、独立、权威、公开的政府统计形象。

在座谈会和问卷调查中,我们重点了解了干部群众对政府统计形象的看法。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政府统计部门应该客观、独立、权威、公开。政府统计要让政府领导和部门信任,更要让公众信任。政府统计不仅要为政府服务,也要为公众服务,让百姓满意。政府统计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二)对政府统计数据的关注

1. 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统计数据集中于民生统计。

根据问卷调查,最受关注的统计数据按受关注程度排序分别为工资、房价、居民收入、CPI、就业、GDP、粮食产量、人口、工业发展速度和投资等数据。在最受关注数据的排序中,把工资排在第一位的受访者占55%,为10个受关注数据之首。将前5个最受关注的数据(工资、房价、居民收入、CPI和就业数据)选为第一位的干部群众占全部受访者的92.3%。

2. 容易受公众质疑的数据直指民生指标和发展指标。

调查显示,容易受到质疑的统计数据分别为工资、房价、居民收入、GDP、CPI、就业、粮食产量、人口、工业发展速度和投资数据。在容易受到质疑数据的排序中,有42.3%的受访者把工资排在第一位,把前5个最受质疑的数据(工资、房价、居民收入、GDP和CPI)选为第一位的干部群众占全部受访者的93.3%。干部群众最关注的数据容易受到质疑,在最容易受质疑的前5个数据中,有4个是干部群众最关注的统计数据。

二、影响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因素

影响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

(一)公众质疑统计数据的原因分析

1. 公众质疑统计数据的直接原因是“统计数据与公众实际感受不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7.3%的受访者认为统计数据受质疑的直接原因是“统计数据与公众实际感受不一致”,公众常常从实际感受出发质疑CPI、收入等数据。必须看到,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巨大,公众个体本身也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收入、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同,对统计数据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同。面对复杂而庞大的调查对象,统计部门常采用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和平均数方法来推断、反映总体情况,而公众不经过专业统计培训很难理解抽样调查和平均数方法的特点和不足,对统计数据产生误解也就在所难免。

2. 政府统计公信力与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

社会公众对平均工资和房价等统计指标质疑较大,主要是这些统计指标与社会公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大家容易从对热点问题的感受去判断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否,在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中也容易掺杂对收入差距大和房价高的不满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统计公信力受质疑是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反映,政府统计公信力既关乎政府形象,也是政府公信力的一个表现方面,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重大意义远超过统计部门本身。

3. 公众的不理解与统计工作透明度不高有关。

当前统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统计工作在统计制度和方法等方面还缺乏透明性,社会公众关注统计数据,但是不了解或者没有正常渠道了解统计数据生产的方法和过程,难免对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产生误解或者错误的认识。

4. 数据解读能力和应急能力不足影响统计公信力提高。

近期社会各界对统计部门质疑较大的几个统计数据,一方面有统计方法制度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统计部门没有做好解读工作有关。目前,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统计数据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重视数据发布,对数据深层次的解读不够;二是重视统计结果的发布,但分析的针对性和对结构变化关注不够;三是应对媒体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统计突发事件预见性不够。

5. 数出多门影响了统计公信力。

调研中许多统计人员反映,统计局与各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是影响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 媒体炒作误导公众。

网络时代环境的变革给统计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媒体为了引发新闻效应,吸引大众眼球,对统计数据断章取义,常常在CPI、房价、居民收入等敏感指标上进行炒作。还有某些海外媒体对中国抱有偏见,观察中国的问题总是戴着有色眼镜。

(二)统计数据质量是影响统计公信力的核心和关键

在统计公信力问题中,数据质量居于核心位置。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行政干预是首要原因。

问卷调查显示,有36.1%的受访者认为影响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首要原因是“行政干预”,在众多原因中居第一位。各地政府普遍利用统计数据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排序,给统计部门带来很大压力,越是基层就越明显。基层统计部门不光参与考核别人的工作,自己也是被考核对象,一些国家直属基层调查队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面临着两难的困境。

2. 源头数据质量堪忧。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配合程度下降,原始数据采集困难和填报单位存在瞒报、漏报等均是影响源头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对影响调查对象配合和数据采集的原因分析中,基层统计部门对于调查表内容烦琐、调查任务较多、给调查户的补贴过少、填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等问题反映较多。

3. 方法制度还存在问题。

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沿用多年,期间虽然也进行过多次改革,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调查方式不够科学。全面调查、逐级填报、层层汇总的调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灵活高效的抽样调查和行政记录应用还不充分。二是统计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抗干扰问题。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弄虚作假都有可能反映到统计数据中来。三是统计调查的范围、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工资和收入统计、城镇失业率等敏感指标过于平均化、综合化,容易与多数公众的感受相背离。

4. 依法统计的理念和能力还不强。

调研中大家对加强统计执法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认为统计执法队伍不健全;《统计法》有大条目,但对各种各类统计违法现象应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检查等,缺乏具体规定等,使统计执法难以有效执行。《统计法》还没有真正成为维护统计秩序、提高统计质量的“尚方宝剑”。

5.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仍然薄弱。

多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基层基础统计工作,基层统计力量得到有效加强,但基层统计总体上还处在相对薄弱的水平。一是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县区统计部门人员编制明显不足,特别是缺少统计专业人才。二是基层统计经费不足。调研中大家反映的问题较多的是抽样调查样本户的费用标准还是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现在仍然维持在农村调查户每月5至15元、城镇20元左右的水平,直接的后果是调查户配合度降低,影响了基础数据的采集。

(三)哪些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干部群众比较关注的统计数据,其数据质量也倍受关注。干部群众认为工资、房价、GDP、就业和CPI等统计指标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 工资数据。

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统计数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工资数据,有51.8%的社会公众认为工资统计应扩大统计范围,不应只发布平均工资。

2. 房价。

受访者普遍认为应该进一步提高房价数据质量。有32.1%的社会公众认为房价数据质量应该提高。

3. GDP数据。

在干部群众认为质量有待提高的统计数据中,排在第3位。

此外,干部群众认为CPI、就业、居民收入、工业发展速度等统计数据质量也应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对策

提高统计公信力必须坚决贯彻“三个提高”统计发展战略思想,苦练内功,转变理念,改善与公众的关系。必须从战略层面、基础层面加大统计改革发展力度。

(一)关于统计发展理念与思路

1. 坚决贯彻“三个提高”统计发展战略思想。

从根本上说,提高统计公信力在于练好内功,必须按照“三个提高”统计发展战略思想,紧紧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这个核心,扎扎实实提高统计能力,统计能力和数据质量提高了,才能够真正实现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目标。

2. 改进统计工作和统计服务的理念。

公信力危机中蕴含着机遇。公众的质疑为统计改革提供了外部推动力,重要的是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实现统计工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单纯服务政府到既服务政府又服务公众的转型,逐步树立政府统计部门客观、独立、权威、公开的公共形象。

3. 改善与公众的关系。

一是改进与数据用户的关系,重点改进与专家用户群的关系。专家的需求具有风向标作用,其意见对公众和媒体具有引导作用。应着手建立日常化、制度化的专家学者意见和需求收集渠道。在制度方法改革中主动引入专家学者参与方案的制订、修订、评估和论证,一旦数据和方法遭到质疑,由参与设计和论证的专家出面说明和解释效果更好。

二是努力改进与公众和媒体的关系。可以适时组织一些有公众和媒体参与的公关活动,比如请一些对统计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公众和媒体,参与数据采集和生产的全过程,以帮助他们了解和理解统计工作。此外,新的统计调查制度出台前、重要的统计制度改革出台前,应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三是改进与调查对象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统计调查是政府向公民加诸义务的行为。对公民而言,协助政府统计调查的成本与收益是不对等的。当公民或企业感觉政府施加的义务过于沉重,不认真填写统计报表实际上成为一种反抗。因此,政府统计机构必须慎用增加统计调查的权力,必须建立“统计负担”和统计调查“社会成本”的概念。当前,应着手开展对统计负担及其控制的研究,对增加统计调查的行为实行严格控制。具体来说,应尽快推行“一套表”,减少重复调查。加强对行政记录使用的研究。凡能够通过行政记录取得或推算的,都不再进行调查。

(二)关于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1. 从制定操作规范入手,抓好关键数据的质量控制。

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分专业统计数据采集基本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对数据采集主要工作环节的审核和验收制度,制定实施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质量全过程控制体系。要积极采用部门行政记录核实统计数据,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提高数据之间的协调性。

2. 从制定标准入手,逐步解决基层机构和经费问题。

首先要制定基层统计机构建设标准。根据国家调查的业务量或一个地区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制定各级基层统计机构的人员数量、设备和网络等办公条件标准。着手研究制定按调查项目编制的项目预算及相关标准,测算完成某项调查各级统计机构特别是基层统计所需的经费数量,务使各级经费与任务相匹配。

3. 从培训工作制度化入手,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

要采取措施,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

(三)关于改进统计方法制度

1. 做好统计发展的战略研究。

体制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应针对体制改革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启动新一轮体制改革的研究。当前,应分类(体制类、管理类、方法制度类、数据分析类等)制定年度和中长期研究项目课题计划,动员局内智力资源同时引进社会力量开展联合研究,力争在3年内储备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付诸试点和实施。

2. 进一步推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方法制度需要进行的改革是多方面的。一是通过整合、调整,健全完善从经济到社会,从人口到资源环境,从宏观到微观,从企业到居民的一整套指标体系,健全完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加快推进“一套表”改革。二是加快推进地方GDP统一核算改革。三是更多地采用抽样调查和直报克服干扰。四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通过行政记录推算的办法取代直接调查,特别是减少和规避对利益相关者的直接调查。比如通过税收和保险记录推算企业职工收入等。五是改进公众最为关注的工资、收入等指标的计算方法,更多地编制分层分组分行业的数据。

3. 加快新技术的应用。

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在基层统计中的应用。通过网络和认证技术,实现调查基础数据的“透明”,使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间能够相互监督,并实现基础数据在各级统计机构间的共享。在数据采集中,更多地应用手机与网络的互动平台技术。在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实割实测中,更多地引进先进农机具及技术。

(四)关于依法开展统计工作

从统计执法执行力入手,提高依法统计的理念和能力。应该系统地研究对各种各类统计违法现象应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检查的具体规定,编制成指导统计执法的操作手册。

(五)关于加强统计宣传方面

1. 主动解读数据。

对于干部群众关注的数据,主动通过主流媒体解读数据内部的构成,分析原因。条件成熟的,还可公布方法制度。

2. 开展社情民意调查。

以民意调查结果印证统计数据。

3. 及时回应质疑。

调查显示,当统计数据受到质疑时,89.3%的社会公众希望得到统计部门的回应,尤其要重视回应专家学者的质疑。

(六)关于改进内部管理方面

调研中一些基层单位反映,许多问题基层反映上去总是得不到解决,比如对工资和房价统计的问题,以前都反映过,但没有解决,最终演变成大问题。当前,应从两方面着手改革:

1. 尽快建立将基层和公众的意见

转化为改革议程的程序和机制,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改进督办工作,同时建立问责机制。

2. 建立结果导向的年度部门绩效评价机制。

可以通过请基层单位、同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为某一领域的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打分的办法,及时发现统计工作中的问题,促进机构内部形成比做事、比学习、比研究、比创新的良好风气。

(七)研究建立政府统计公信力科学评价的方法

教育学读书报告 篇7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摘要】 本文就《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所谈及的美国的素质教育与中国的进行比较的所思所感,浅谈关于中国教育的几点思考:培养中国孩子的创造性应该从废除模板开始;中国的孩子不应该“被保护”;素质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美 不同 学校 家长 老师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主要以矿矿在美国读书的经历为例,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作者的教育理念。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矿矿的经历让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还有现在家教的学生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同样的情况,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却有所差别,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中国孩子的创造性从废除模板开始

在《创造性能不能教》一文中,讲到达琳让中国的孩子以“快乐的节日”为题画一幅画,结果孩子们都按着墙上画着的圣诞树来画。达琳发现后把墙上的画遮起来后孩子们都不知道怎么画了。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做手抄报的时候,每次画画都要找到样板照着来画,如果找不到样板,自己就无从下手。在中国的教育里,始终摆脱不了模板的影子,学什么都有模板。写作文有记叙文、议论文的模板;阅读题有中心思想、好句鉴赏的模板;古诗鉴赏有模板;数学应用题有模板;英语作文有模板„„

心理学谈到模仿是创造中的必经步骤,人们往往先有模仿,然后才有所创造。但是这里所谈到的模板学习和模仿是不一样的。模仿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并以相同方式做出反应的行为。模仿有一个学习领悟的过程,讲究的是神似。如书法爱好者在开始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临摹学习领悟其中的奥妙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在中国高考指挥棒下为了高分每个学科每种题型都有固定的模板,模板学习为的是形似。长期在这种模板的“指挥”下,学生已经习惯了模板的存在,习惯了“填鸭”,甚至演变为抄袭!一旦养成习惯,想改掉谈何容易!更何况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模板唾手可得,大学老师频频投诉的论文抄袭不就是一个刺痛人心的例子。

作者文中提到“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一种

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而创造这样的环境绝对不是规定每颗种子要吸收等量的水分、阳光、肥料,要向着同样的方向生长,决不能旁逸斜出。中国孩子的创造性从废除模板开始,不要再继续让创造被扼杀在模板中了!

二、中国的孩子不应该“被保护”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快点长大,因为我们小时候总是被大人说你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玩。在《长辈是不是孩子的朋友》一文中,讲到矿矿在宿舍楼群旁边的球场上帮忙捡排球却不让玩的事情,后来在一次野炊时伯格博士带着他三岁的孩子一起玩排球。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喜欢到邻居的伯伯家看象棋,但由于棋桌很小,围观的人又很多,每次都会被大人“赶出去”,只好很沮丧地回家了。一次在家教的学生家里吃饭,家长准备包饺子,学生跃跃欲试,却被家长说小孩子做不好,不要添乱。渐渐地我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盼望着快点长大。

除了常常被“赶”,还经常被长辈忽略自己的意见,经常被安排。我的家教学生岚岚在一次谈话中学生谈到她长大后想当美食家。家长马上进行反驳——“成天就知道吃”。岚岚在课外有上游泳训练班和画画兴趣班,随后家长就在讨论发展游泳怎么样画画怎么样„„讨论各种职业,全程都没有问过岚岚想做什么。我曾私底下问过岚岚喜不喜欢游泳和画画,岚岚回答说她喜欢游泳和画画但不喜欢上这些课。我们从小到大,上什么学校,报兴趣班,填什么志愿„„都会被家长的“我是为了你好;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而被接受。

这样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为什么美国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有主意有想法。这是因为美国的孩子能够从小得到尊重,被平等地对待,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一般中国的孩子就算有想法也会因为“畏惧”家长的权威而将想法默默地藏于心中。就像国外有很多青少年经常自己背包去各地旅行,而在中国不是一般的家长能做到不阻止孩子的。

经常听老一辈的说现在的孩子是垮掉的一代,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我们一直“被保护”着能成长起来吗?中国的孩子需要平等、被尊重的环境去释放他们的天性,去走自己想要的路,这个环境不仅仅是家庭是整个社会。也许他们选择的路会走很多弯路,也许会困难重重,但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路,他们会更加坚强、自信去克服困难。我们的社会应该相信他们,而不仅仅是去责备。

三、素质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

在看到《做研究的目的》文中提到矿矿做研究的经历,矿矿二年级的时候为了做研究,其母亲开车带着他跑了两个图书馆去找资料。我并不惊奇于美国小学就有布置这样的任务,因为岚岚今年读五年级,经常也能看到有类似的作业。比如收集粤剧的资料、小组合作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但是却远远没有像矿矿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认真地完成这个任务。在岚岚提出要打开电脑收集资料时,家长第一反应是老师怎么布置这么无用的作业,第二是孩子随便应付就行了。且不说家长这方面,难得学生有个周末,却有游泳训练班、美术兴趣班、课外补

习、作业,光是应付这些就让学生觉得比上学还累,哪还有兴趣去认真的完成呢?这个“很好的任务”反而成了学生的负担。

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人说都是“高考指挥棒”的错。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百思不得费解的是,美国的孩子也有升学考,也需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进行择校,学校也有“重点和非重点”“好和不好”之分,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什么他们却没有减负之说,也没有出现中国的怪圈呢?

在中国,老师也不想孩子这么累,但是各个班的成绩评比、工作评优都压着呢,学校和家长都盯着呢;学校也不想压着老师,但是学校要发展要提升,升学率要高呀;家长也知道孩子很累,但是想想现在不辛苦就会比别人家的孩子落后,将来就会辛苦得多。谁都不能放手,都有各自的苦衷,就这样子形成了一个无限恶性循环的怪圈。究竟是谁的问题?

中国的高考、教育制度的确存在很多弊端,学校、老师、家长也有不好的地方,问题很大,因素很多,但是真的就不能真正地改变现状吗?我很“天真”地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许是最大可能的突破口。我想最希望孩子好的就是家长,另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将来都会进入家长这个角色。这个“天真”的想法源于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电视剧《家有儿女》和文中作者通过矿矿的例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

举个例子,在我小时候,老师也会布置很多作业,自己因为贪玩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是我的父亲从来没有责怪过我,反而鼓励我自己有选择性的做作业。语文的词语佳句、英语单词课文的抄写自己掌握了就不用写了,数学同样的题型掌握了就不用全部做。在作业本上他照签不误,老师也有找过父亲,父亲跟老师沟通后老师就没再说什么对我也“特殊照顾”。为了能少做作业,自己上课特别地认真,所以成绩也没落下,童年因此比同龄小伙伴快乐了不少。

在书中,最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和矿矿的交流和沟通。从书中讲到矿矿在学校的经历时作者很了解矿矿的老师和同学可以看出,还有作者在接到老师对矿矿的投诉的时候的处理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也许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是搞教育的。《家有儿女》的夏东海也是孩子们心中的好爸爸吧。

中国的家长总是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衡量孩子的好与不好,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成绩好就是好。如果家长能够多下功夫去跟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我想也许中国的素质教育会很快前进一大步。但是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教会家长平等地和孩子去沟通交流,我想现实中已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家长了。

当然,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素质教育真正有效地实行不能只靠家长,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思修小组活动心得下一篇:学院毕业典礼教师代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