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推荐10篇)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1

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课外延伸、开放性作业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实验。下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谈几点体会。

一、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1.利用学科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资源可以把学习内容和方式灵活起来。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田野、市场、商店中寻找发现课本描绘的地方,去体验作者的感受。还可以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词语的积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课文内容的美妙。

2.整合优化文本。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些与祖国有关的课文时,可以组织以“祖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用画笔,记下祖国每一个美的景致,用查阅的资料了解祖国辉煌的历史。这样的活动不但加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拓宽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

3.展演自编课本剧。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情景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学生会主动识记课文里的语言文字,也会增强他们的运用能力、表现能力。

4.定期召开小型故事会。首先让学生自选教材中喜欢的故事,然后在班内轮流讲说,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召开小型故事会。经过一番选择、表演、评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表现的机会,同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5.课本优秀篇目朗读比赛。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诗歌、散文,这些篇目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哲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我们开展得顺利,会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把课本中主题一样的文章编在一起,形成不同风格的主题汇编,在学生展示朗读时会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朗读比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6.口语交际课。我们的课本每册均设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这就为以口语交际为主旨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接着在每两周一次的口语交际课上展示,期末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演,并把口语交际材料汇总存档。如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说、写、演的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二、结合小学语文课外延伸拓展活动进行整合

1.制作手抄报。手抄报是集设计、写字、画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每当国庆节、儿童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老人节、父亲节等到来时,就让学生结合节日制作手抄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选出代表,参加班内的评比,最后展示到学校的文化长廊。这样下来,学生既对节日的认识和感受增强,又锻炼了设计、写字、画画的能力。

2.读书交流。学生课上或课外阅览许多读物,在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主人公和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及时把这份体验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们写一写读后感,收获的将是最真、最丰富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走进社区。生活环境是最易让学生产生感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和治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学生们调查、分析、交流改进措施、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就是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所需。在当前雾霾肆虐、空气质量低下的大背景下,开展这些活动更有现实意义。

4.延伸课本。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幻主题的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可以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意识,又可以融入爱祖国,为祖国繁荣伟大而自豪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这样设计:趣味导入――时事片段――人物再现――事例搜集――自我创作――作品展示。在准备、制作过程中,学生们搜集、了解许多有关事例,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物,制作小科技作品。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学生讲故事,有的学生进行展演,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材料,而且培养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外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三、结合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形式进行整合1.新课程标准条件下的语文课程,在作业形态上呈现出了开放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开放性作业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一般强调学生的操作、探究及其他社会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具有一致性。于是,我们可以把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整合起来。

2.布置开放性的“阅读、习作”作业。把课文中学到的有关文章引申到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让他们搜集相近书目、阅读文章、比较不同、思考问题、感悟思想、交流体会,形成具有阅读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2

1) 通过课堂活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会学习为目标, 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 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2)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更好地发展。3) 逐步使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学习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掌握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方法, 能够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 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生涯的快乐,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与学生共同实现发展。

二、高职英语课堂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活动教学”倡导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进行, 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促发展。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 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 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生实践性和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 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 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

三、构建“以活动促发展”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 整体设计目标, 体现灵活多样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 又不能拘泥于大纲和教材, 而要根据活动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 采用灵活且贴近学生实践的教法, 设计出有创意、有新意的教案, 正确把握重点、难点, 教授内容正确科学。

(二) 坚持以人为本, 进行分层教学

分析和了解高职学生心理状况及现状:高职学生因升学时分数较低选择高职院校, 其自卑心理很严重。以人为本, 在新生入学之初, 动员、激发高职生走出自卑、失败的阴影, 指导高职生寻找自己的优点,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赏识中找回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 承认高职生在学习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 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 确保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考虑高职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能, 既要扬长培优, 又要扶弱补短, 把培优、转差落实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 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和参与

1.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必须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信任、尊重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在宽松融洽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要求。其次, 创设问题情境, 造成学生认识的不平衡, 使他们产生一种知识上的“缺陷感”和“饥饿感”, 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起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并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提供空间, 引导学生参与

“以活动促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在“做中学”,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直感, 也得到对知识产生全过程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要精心设计有目的的观察、操作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口表达, 动脑思考, 利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 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时空,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理解知识。

3.重视合作互动, 促进学生参与

采取合作互动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在合作中动口动脑, 合作表演, 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同学之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拔, 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 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同时, 学生在合作中作容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场面, 而一问多解又是训练学生拓展思维的有效手段, 也是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

(四) 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最基本能力就是掌握学习方法, 拥有自学能力。它包括独立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独立的归纳、整理、溶缩、升华能力以及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的优良品质。它是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素质教育真正目的所在。

1.注重课前预习, 培养独立、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新单元学习之前, 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全部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粗略预习即“大预习”, 注意要掌握的新内容。在每课预习之前, 对该课文进行详细的重点预习即“小预习”, 注意重点和难点。

2.强化课后复习, 培养系统归纳、整理、溶缩、升华能力

及时系统地复习不仅能防止遗忘已认知的知识, 还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开拓和挖掘。课后的复习不是课上内容的简单复习, 而是遵循串、比、结、用这一原则, 使知识和能力在另一种形式下的综合体现。

3.重视思想教育, 培养优良品质和坚强毅力

教师不仅教书, 还要育人。英语和其它学科一样都会间接地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因此必须把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现在的英语课本是新教材,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题材包括科普、政治、人物故事等。

(五) 注重过程性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在评价学生时, 不仅关注结果, 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给予多次评价机会, 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1.以学生为中心, 树立全面的考试观

根据学生平时各方面的表现, 结合期末的能力考核:从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语言交际几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 在考查的基础上, 每次单独划分优秀、优良、良好、合格、需努力五个等级。目的是使更多的学生有得“优”的机会, 再加上期末卷面成绩。这样, 等级评价与分数评价相结合, 淡化了分数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革评价的内容, 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

在教学内容的评价上,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内容,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改变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的倾向, 在评价中教学中心要定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3.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关注学生的发展

注重形成性评价———首先, 师评和互评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自评、互评, 注重平时的了解、考查, 包括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单元达标测试、课堂操作、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习惯等;其次,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三, 平时表现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注重质性评价, 关注发展———面谈、调查问卷、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建立合作学习评价表和建立班级英语报纸等。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科学研究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对数学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单是简单的事实证明,而是要让学生有所发现并获得体验,形成探究习惯、探究意识。

一、教学实例

学习内容:比例

师:今日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看到“比例”二字,同学们能想到什么?

生:比例是什么样的,什么是比例,比例是不是和比有关系?

……

师:大家所提出的问题都有价值,老师总结一下,你们所问的大概有两方面的内容:比例意义、性质。那么,你们想如何去研究?

生:(不明白)

师:联系学过的知识,试着想想有哪些研究的好方法。你们可以尝试着写出一些比。

师:非常好,那现在开始大家对教材进行研究,看看是否还可以发现有关比例的其他知识?

学生通过自学后开展汇报,并在教師指导下开展思考、研究活动,同时教师听他们的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全班的交流。有的学生说比例中的一个规律。先举出例子,观察得到结论,再举出更多例子验证此结论。教师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大家一起思考、发言。

二、案例点评

上述教学案例,为我们提供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它包括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反思体验、应用拓展。

例如,明确问题,这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更是研究活动的开始。能否提出有思维价值的数学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心理需求。

三、思考

第一,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合作是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教材并非学习的全部。教材只是将知识点罗列出来,不完全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材是学生从事研究活动的出发点而非目的。

第三,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要求对立方面是平衡的。以学习方式来说,并非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也可产生意义过程及结果。教师要积极地认识学习方式的优点、局限性,从而可以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内容、教学对象上加以适当地运用。以教学目标来说,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是研究,而是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研究意识,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只要大胆引导学生研究、探究,重视其学习过程分析,优化数学课中学生学习活动,就一定可以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并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就可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115-120.

[2]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2):84-87.

[3]叶萍恺.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4):201-204.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4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关键词一:“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二:“整合”,“整合”中“整”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教学就是把两者打通进行。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就是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打通进行,或在其中一领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应用到另一领域并得到拓展与提升。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教学就是把数学知识放到真实的情境中,来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智能。还有其它七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是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能理论多将智能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

(三)、《数学课程标准》

该标准指出,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面对挑战,我们应开展以学生自主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某些弊端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相对封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比较突出。同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远远落后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学生,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我提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面对实际情景自己阅读、收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角度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用数学的逻辑推理把获得的结果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检验,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终目的。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数学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数学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第三,在某些情况,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数学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解读,探索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运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水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整合的研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有这样一些学习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主要探索哪些内容适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整合,找到整合点。

2、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整合的研究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将探索如何把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教学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整合起来,以形成有利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体系

3、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整合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

(一)申报阶段(6月――208月)

通过对自己平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后的教学反思梳理,发现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分别独立开展活动,如果将二者进行整合,效果将获得最优化。于是,就产生了该课题研究的方案。

(二)准备阶段(年9月――2009年10月)

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实践材料搜集。

(三)实施阶段(2009年11月――7月)

按照研究目标和内容开展研究,积累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四)总结阶段(208月――年10月)

收集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并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深入钻研新课程理论,积极寻找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思路,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2、 个案研究法:通过研究一个个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案例,寻找二者之间结合的方式。

3、 实验法:将自己预设的一些方案,在班上进行实验,研究其方案的可行性。

4、行动研究法:认真按照制订的实施方案、研究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反思、调整,再研究,再调整,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明显效果。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是积极进取,关注学生发展,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

(2)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曾参与过两次县级规划课题研究,有一定教育科研的能力,多篇论文在省、市、县内获奖。

(3)研究者长期担任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长期兼任高年级综合实践教师,具有课题研究的实践条件。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整合的成功的一系列案例。

2、研究性报告。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5

湖北省大冶师范附小 陈 刚

摘要:小学美术课堂如何依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本文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依据个性差异分层,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教与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力;优化合作学习小组,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实施不同的激励评价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 差异教学 实践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主要精神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教育部制订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美术,享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参与各种美术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发展。只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差异,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差异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所谓差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对知识和技能基础不同的学生实行的分层次的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强调教师要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不能只顾及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又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呢?现根据本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实施差异教学的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依据个性差异分层,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教与学。

由于学生客观存在的身心、认知、情感等领域各种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性等特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优等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学困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恶性循环导致对学习感到惧怕;中等生又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呢?面对这些问题,又应怎样进行教学呢?通过实践,我认为依据学生存在的各方面差异,即:学生的“双基”情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学习兴趣,动机,情绪,态度)等,以及根据以上差异因素综合起来的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形成的差异,进行认真的分析,坚定不移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致使部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不致丧失,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不会接受不了,对美术课不再怀有惧怕的心理。所以,在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按学生的“双基”情况、接受能力及发展空间进行分层,能有效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分层、该分几层?实践体会,所分的层次不宜太多,否则将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也很难设计出一个兼顾太多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所以,我认为分A、B、C三个层次是较为合理的(当然这种分层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A层(优等生、即美术特长生):这部分学生绘画基础好,接收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B层(中等生),普通层,这一层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双基”情况较差,对美术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分好了层次后在教学设计中制定教学目标就有了针对性,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学目标。对A层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应巧妙设计,在本课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于B层的学生来说,不应该满足基础知识的掌握,这部分的学生可上可下,最有可开发性,教师不应该忽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应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C层的学生稳扎稳打,促使他们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操作,多给他们训练的机会,耐心辅导,相信他们会有所提高的。例如,在执教人教版《美术》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花》一课时,我将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C层学困生(初级):掌握用线描的方法画出物体的形象;对B层中等生(中级)而言,可在掌握初级目标的情况下进一步掌握物体形象色彩的练习,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我将它设计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A层优等生(高级):在初级、中级要求都已达到的情况下,我再要求学生利用前单元所学过的知识,利用重重叠叠的形式添加背景,突出物体的主要形象。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整堂课下来,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的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也很好,没有再出现好的学生叫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消化不了的情况,中间部分学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据不同孩子的不同差异和特点,依靠其独立性来组织教学活动。”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技能水平及学生能力的差异所分的A层(在美术上有特长的学生),B层(大多数的中等生),C层(在美术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等三层学生进行小组组合,分布产生纵横两个纬度。纵向方面可清晰地看出全班同学大致存在的差异可分成若干组;横向方面,每组都含有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取长补短。在教学目标上,按照划分的三个层次,制定出A、B、C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达到的统一的教学目标。对于少数C层学生(学困生),只要求掌握教材规定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设计一些易解、易答、易操作的知识技能,捕捉该类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消除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树立信心,赶追同学;对于居班级大多数的B层学生(中等生),要紧扣《课标》,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将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并转化为技能;对于具有一定美术特长的A层学生(优等生),除完成B层学生的要求外,还要启发、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创造性地自如运用。发挥该类学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

在教学对象上,教师应注意特长学生A,发挥其优势,充当示范领头的作用;重视一般学生B,对这层次学生要全面负责,让其掌握教学要求,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创造的潜能;偏爱困难学生C,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加强对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对共性的问题作集体或小组指导,对于个性的问题则注意抓两头,通过小组间的互助、互补、互动,通过自己的讲解、示范,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如在执教人教版《美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化装晚会》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组织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对童话中人物进行服装设计,引导和带领绘画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动手剪贴花边装饰、制作立体手工纸帽子„„,或充当导演、演员、讲解扮演剧中角色表演情节和解说剧情,使特长学生和困难学生都能按各自的实际,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按不同的教学要求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从而获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在教学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向注意发展学生个性上来。教会每一层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大力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真正的学力。对于困难学生C,强调培养其“基础学力”,而特长学生A,则更侧重于“创造学力”的培养,对于一般学生B,则介于“基础学力”与“创造学力”之间,在强调“基础学力”的同时,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原则,不断激发和调动其创造力。

三、优化合作学习小组,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差异特点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思维,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到。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但仍然难以调动B、C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主要在于大部分学生缺乏成功体验,导致产生“等待”“从众”等消极的心理。为此,我在实施差异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差异特点合理的优化了合作学习小组,采用差异组合式学习方式,有效的照顾不同层次学生,使其能够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差异组合式学习方式,通常是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A生,两个为B生,一个为C生,他们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A生对B生“拔高”学习和C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班级排座位的方法是以A生为中心或以C生为中心的“茶馆式”法。这种组内分层法,能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每位学生的能力提高。虽然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这种方式学生的分层是主要的,分组是表面的,是教学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措施,同时又促进了不同水平间的合作交流发展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增强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体参与即是要求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如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增强其自信心?我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存在的美术基础差异,采取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活动的方法。首先,教师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出一些知识层次不同、难易度不同的问题,并作以标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对于基础比较差的C层学生,让他们解答复习旧知识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C层学生的知识,又为他们提供了积极参与和获取成功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认真思维、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基础一般的B学生,使他们能够消化吸收那些知识层次较深、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对于有美术特长的A学生,使他们对那些拓展、延伸的新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使他们的自身优势得以发展。如,在教学三年级《变幻无穷的形象》1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个瓶子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它像什么?(2)如果将这个瓶子换个方向看,又会使你联想到什么?引导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观察物品的基本形状,表述其外形特征。在作业设计方面,按照学生的差异设置了梯度渐进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采用星级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选择★、★★、★★★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对于C层学困生的进步,老师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增强了其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激励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美术,体验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实践证明,学困学生也有特长,如有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等等。

用主体参与的理论指导美术教学改革,并形成一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在“做中学”、“画中乐”使每个学生十分轻松地接受了新知识,增强了对美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也使每个学生都知道如何去学习美术,并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

五、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实施不同的激励评价法。

《课标》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针对这一教育理念,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呢?我们深知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对美术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差异十分显著,如果非要让一个某方面能力欠缺的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全班统一的要求,这样做是不合理的,是违背课改教育理念的,也是缺乏效率的,从心理角度分析,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针对学生学习美术能力的差异,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到他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制定不同的富有个性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主动参与美术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使每个层次的学生个性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为此,我在教学中通常运用了几种方法:

1.尽量做到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作品,使师生在评价作业时有对比,有参考。

2.用几分钟时间选择不同层次的几位有代表性的同学作自我评价,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评论,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分口头表述和书面表述两种进行。4.老师评论。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我一般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挖掘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即使作业表现不太理想,也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多激励能力较弱的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光评价作业的效果,更注重评价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的表现。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尊重差异,照顾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用他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全面实施差异教学方法,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有效地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总结 篇6

任教14年,我与教育教学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我经历了由学生向教师、由学科教师向学科教研员、由学科教研员向课程改革教研员角色的转变、转型过程。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过程。其中,有探索的艰辛,有失败的痛苦,有成功的喜悦。但是更值得我留恋和回味的是角色转变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一、在实践中成长

(一)从课堂教学开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牢牢抓住这个主阵地,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积极构建有效课堂,真正用课堂来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记得8月我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讲课比赛执教的《测测你的观察力》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去精心备课、反复修改,最后在区教研室徐福银主任和团队伙伴的帮助下,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结合学生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导入新课,引入观察力的概念。然后围绕着“我们应该怎样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呢?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又有哪些方法呢?”这一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如:“猜一猜”,让学生了解,提高我们的观察力首先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重点观察;通过“找出两幅图不相同的地方”,让学生知道还要按照顺序,进行仔细观察;继而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用不同的方法切开苹果,仔细观察果核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观察两只海豚的图片,从多个角度拍摄的同一个茶杯的图片,请学生亲自到多媒体前做找不同的游戏,使学生了解到要提高我们的观察力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观察。这节课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获得了快乐,我也因此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以后我多次承担了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教学活动,每一次活动后,我都要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活动设计是否合理,哪里存在不足,如何修改等等,并把心得体会用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提升。

(二)从课题研究开始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非常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们采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我始终以课题实验推动课程建设,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分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并与2006年9月份结题,从中积累了一些先进的实践经验。在区教研室徐福银主任带领下,编写了《快乐成长》,集中呈现了课题研究成果。

几年来,我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市、区级20余项课题的研究,分别顺利通过结题鉴定,有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省、市级一等奖。同时我撰写的50多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或在《吉林教育》、《教育学》等刊物发表。

(三)从“名师工作室”开始

新的课程改革把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作为临沂市兼职教研员、临沂市教学能手、市中区首届课堂教学改革之星的我,知道自己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给传统的教研活动、教师研修赋予新的含义,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2008年“市中区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和成立的。区教研室领导十分信任我,任命我为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负责人,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几年来,我始终以“促进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化发展,全力构建综合实践活动高效课堂”为工作室的总目标,每学期制定详细的学期工作计划,根据计划开展活动,活动后进行认真总结与反思。我和工作室成员共同去发现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切切实实做一些专题行动研究,解决了一些教学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工作室”在探索和创建教师研修的新模式,改革教师、学生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探究课堂教学新途径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确立了省级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以此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初步构建了探究课、探究——制作课、制作课、计划课、汇报课五种课型的教学策略,正在全区试行和推广。

工作室围绕5种教学策略,多次召开不同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向有关领导和专家以及教师做了汇报和交流。如2010年组织的“市中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解读与研讨活动”。会上李江梅老师执教了探究课《踢毽子》,我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构建的5种课型的教学策略)与大家交流,以达到全区推广实验、不断修改和完善的目的,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展示了研修教师的学习风采,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做好了铺垫。

在和谐的氛围中,我们团队个体和群体智慧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市、区讲课比赛中分别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教师的多项科研课题顺利结题;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市区级展示、研讨和交流更是不胜枚

举。

(四)从优质资源共享开始

2010年11月29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国培计划—2010小学综合实践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区教体局于2011年2月19日到23日组织召开了“国培计划”参训教师专题汇报会。会前,我又一次对我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调研,然后结合在“苏大”期间的所学所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紧密结合,理论阐述更适合学校和老师们的需要,为老师们以后的课堂践行提供了理论的支撑;提出了一些案例分析,对老师如何开展实践活动进行了专业引领;其次张艳老师、赵翠丽老师分别执教了移植课,对教师进行了示范引领。这次培训既有理论传授又有实践指导,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老师们对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建设的热情,形成了“一人学习,大家受益”的良好氛围。

另外,我还参加了山东省骨干教师跟进式指导,任指导团队职位。这种信息时代的新型交流方式,可以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除了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还可以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且在大家的交流中,往往还会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十四年来,我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同时吸取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学习、摸索、尝试、内化,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步成为市中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领头人。

二、在理论中滋养

作为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因为工作的需要,一开始我总是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后来我发现更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所以,要有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这时我便开始读经典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特级教师的专著等,遇到好的词句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就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我会牢记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中那句经典的话“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7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旨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推进学生素质发展,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全纳课堂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为学生服务, 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每个学生得到平等、公正、充分地发展。笔者经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对全纳课堂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有些体会, 现撰写本文, 与同仁共勉。

一、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首先,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育观念认为, 应该将学生按照不同的认知水平、能力层次、心理特征、个性品质等进行分类, 尤其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 然后进行分班, 分为重点班、普通班, 教师也分别对待, 好的老师教重点班, 差些的老师教普通班, 重点班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升学, 普通班的教育目标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这样学生从小就会被分成不同的等级, 接受有差别的教育教学, 这是极其不公平、不平等的教育。传统教育分班进行教学, 搞的是一刀切的方法, 在这个班级里的所有学生都要按照统一要求, 统一标准进行学习。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是这种观念, 教育的主旨是让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学生不受到歧视, 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 不分重点和非重点班, 不分教师的好与差, 避免了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发生。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其次, 教师的课堂设计要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情况, 如提问、练习、作业、考评等。由于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有很多差异, 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 对他们进行分析, 了解其各个方面的差异, 面对这些差异, 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星期天, 勤劳的萍萍帮妈妈做起了家务, 妈妈让萍萍去小商店买点东西:洗衣粉一袋, 白糖一斤, 酱油一瓶。同学们, 如果你是萍萍, 你将怎么做呢?妈妈告诉了萍萍, 一袋洗衣粉8元钱, 一斤白糖6元钱, 一瓶酱油12元钱, 萍萍接着要怎么做呢?她要拿多少钱呢?如果妈妈全是10元的人民币。还要找回多少钱呢?你能帮助萍萍算一下吗?你是怎么算的?如果妈妈只有一张50元的人民币, 应找回多少元呢?这是生活中的常见的问题, 通过情境的设计, 由小朋友们自己提出问题, 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实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熟悉了购物的情境, 当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时, 就能从容地解决问题, 真正帮助妈妈做事, 做家务。在具体购物时,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 根据学生自己的计划来完成, 不管方案简单还是复杂, 不管方案设计得怎么样, 教师都要鼓励表扬。在这一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参与到活动中, 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让每个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全纳课堂旨在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积极参与到社会中, 为改造生活、改造社会打下基础。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应该为学生服务, 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让学生主动探究, 获得能力, 提高素养。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图形的组拼”, 先让学生猜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组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人人动手操作组拼图形, 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和拼成的图形之间的规律, 从而发现三角形和拼成的图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最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三角形的组拼的事例, 自己发现在生活中常常应用三角形。在这个实践活动中, 学生个个动手, 人人参与, 大家齐努力, 共同完成, 将数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生产中, 感受会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和数学知识的价值, 使学生认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全纳课堂提倡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习成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学习, 破除传统教育的唯分数而学习的思想, 传统的教学是应试教育的教学, 现代教学是实用的教学, 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想真正实现全纳课堂, 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教师必须积极动脑, 为学生创造合理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进行探究提供可能。如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 就可以设计“粉刷围墙”实践活动, 让学生进行探究, 让学生运用面积知识, 解决围墙粉刷的实际问题。解决时要考虑涂墙的面积、涂料的费用、人工费用、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8

【关键词】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学习策略;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30-02

《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学习策略,还指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旨。高中英语课堂实际上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如果只有教师的教学,而缺乏学生的参与过程,那教学是不完整的,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也将是一句空话。只有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英语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那么,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 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阅读课的设置,能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在教学时,采用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教学环节由易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英语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行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反过来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我在教高一必修(1 )My first travel on the train时,我感觉这篇课文涉及澳大利亚的地里、风景等方面的知识多一些,如果直接理解课文,可能会枯燥一些,学生未必感兴趣。所以在正文前的导入环节,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做好资料查找工作。上课时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小组找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学生们找到许多与澳大利亚相关的东西如:地图、悉尼歌剧院、考拉、袋鼠等,还有一些关于风景的图片。这样,学生们不仅很有成就感,同时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活泼的教学氛围,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

2学会因材施教

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首先就要理解你所教班级学生的水平。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的问题和指导方法,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例如:我教的两个班级英语水平存在差异。一个班学生基础水平比较好,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很强;另外那个班学生基础薄弱。因此,我在讲课时,就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那个程度好一点的班级,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些知识点,并且让他们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系统性的去学习。在那个基础弱的班级,我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尽量把那些学生容易混淆的难点编成顺口溜,或者让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这样可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

3 营造参与环境

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教师要妥善引导,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为此, 要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 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要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学生能讲的, 要尽量让学生讲。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 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创新的使用新教材。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增强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情景对话、扮演角色、教学任务是靠师生共同完成的。因此老师可协助准备一些诸如道具、背景等东西。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对原有材料进行灵活改变。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分组竞赛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法,并结合一些其他的直观教具为学生创设情景,将他们要学的句型融入其中。

4 注重师生关系

我们经常听说:“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坏和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喜欢某位老师,也往往会喜欢她的课,会很愿意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和蔼的、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要用赏识教育要理解学生。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会增强自信心。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老师也应该和颜悦色。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宽松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情感态度很重要。新教材需要的不仅是教师深厚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教师的感情投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建立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5主动参与教学取得的效果

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能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思维活跃。其次,师生关系平等,使学生与教师有共同语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我们必须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多种生活化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情境中学习、运用、巩固知识,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如何将40分钟的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基地,使学生真正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指挥者、参与者和倾听者。总而言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2]姚文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9

李颖

(浙江省萧山中学)

摘 要:针对英语阅读课堂活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材料的解读”三方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课堂阅读活动设计的实践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阅读课;活动设计;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英语课堂阅读中,往往设置读前活动、读中活动与读后活动,尤其是后两项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效果。程瑜老师曾指出:“阅读过程是重要的输入环节,而阅读后的输出活动则是检查阅读理解程度,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及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阶段。”这里程教师所指的“阅读过程”即阅读的读中活动,而读后的输出活动,也就是阅读课堂的读后活动,可见这两个活动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有效的确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英语阅读课堂活动设计中常会出现指令不明、调节失控、节奏松散的问题。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势必导致课堂无序,效率低下,学生对阅读课堂失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提高英语课堂阅读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每个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造成英语课堂阅读活动低效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在一定程度说是教师的阅读活动设计出了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材料的解读方面出现了偏差。

1.教学目标粗而不精,贪大求全

在一些阅读示范课上,施教者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涵盖语言、认知和情感,面面俱到。一堂课一般都采用“五步教学法”,引题的读前活动,速读与找读,精读,读后活动和拓展阅读,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容量大。但为了实现完整的五大步骤接近十个目标,只能对每个步骤蜻蜓点水,无法深化,而接下来的输出活动对语言和信息的理解要求较高,学生的反应达不到预期效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型,也就应该设置不同的`阶段教学目标,而教师在课堂中也应有清晰的目的意识。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精”“准”的课时目标。要针对学情设计具有操作价值的英语阅读活动,要对每一个课堂活动目的明确化、具体化。

其次,根据课时目标,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反复提问;通过汉译英、英译汉等方式来达到学生对词汇和语句的输入;或让学生复述课文等训练来达到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第三,根据课时目标,把握好合理的训练进程。课堂活动需要大局的宏观调控,根据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合理分配训练时间,掌握好训练的“火候”。

2.教学方式华而不实,流于形式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活动设计时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形式花俏,收效甚微。有的用华丽的课件充塞课堂,看起来师生都处于紧张忙碌中,但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教师只让学生初读文章,就组织如讨论辩论,甚至是表演,学生常常不得要领。

阅读首先应让学生与文本有足够的对话与交流,在学生对文本语句有了准确理解,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对文的寓意有了自己的感悟之后,再组织输出活动。因此,阅读活动的设计应以文本为基础,活动应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服务。

首先,精心预设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一定要精心预设,力求有效生成。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明确教师“领”“导”角色。教师是一个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支持者,不可完全依赖多媒体,要更多地考虑学生活动形式的目的、效果,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必须选择简明扼要的指令,让学生能够立刻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

3.材料解读淡而无味,忽视加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对不同类型的教材往往套用单一的讲解方式,缺少对材料特点的解读和阅读策略的点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Explanation-Example-Practice的三段式教学常常是围绕孤立的语言点或是语法来展开活动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长期沿用Bottom-up的理解方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与取舍,以突出重点,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活动环节更加有效,学生阅读更有兴趣;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笔者认为,阅读课堂活动设计具体可采用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在设计读中环节时,更多地关注材料中的词汇、语块和句子,在这个阶段,可以设计一些翻译句子或写解说词的活动来进行训练。

第二步,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在学生对词汇、语块和句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为学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促使学生主动运用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可以选择设置类似复述文章内容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宏观的阅读视角。

第三步,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在这个阶段,教学的目标到了比较高的层次,需要关注材料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可以采取提建议或是模仿表演的方式;同时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可以给予学生自主出题的互动机会。

三、阅读活动设计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为例,贯彻教学目标精准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活动实效化的思想,通过阅读课堂活动设计三步走策略,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读中读后活动,来达到提高阅读活动有效性的目的。

1.描述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0版)必修3 Unit 5的阅读课A Tripon The True North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该篇材料围绕Canada出现了很多描述性的词块,掌握与积累此类词汇有助于提高学生描述事物的能力,故笔者设计以训练描述性词汇为目的的读中活动。如:

People say it is Canada’s most beautiful city,mountains and the Pacific Ocean.(参考答案:surroundedby)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笔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景,促使学生主动运用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笔者设计了讨论与图片欣赏的环节,让学生讲述熟悉的中国城市,如杭州。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活动要培养学生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能够使用英语解决问题,故笔者进一步创设语言应用场景。

假如你是西湖博览会的小导游,你会如何向外国友人介绍杭州的特色呢?

这座城市是着名的旅游城市,有诸多旅游名胜,尤以西湖最为闻名……

2.记叙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1版)必修2 Unit 4的阅读材料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笔者重点设计了一个根据时间线索填空的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填空理清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基本特征。如: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读中活动将段落内容变繁为简,有助于学生掌握根据时间线索理解事件发展的阅读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Memory Challenge的比赛环节。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为了锻炼学生归纳大意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不看课本的条件下根据时间提示来归纳大意的读后活动。

3.议论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0版)选修6 Unit 3的阅读课Advice from Grandad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本材料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吸烟的危害,并给出戒烟的建议。教师设计阅读活动的目的侧重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吸烟的危害和掌握如何戒烟的信息。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学生此时已经了解了吸烟的危害和如何戒烟的信息,此时学生可能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内容和语言。因此笔者设计了词汇延伸与替换活动来扩展学生的词汇储备。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能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设计读后活动的时候,经常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促进课堂交流。教师给出了两个相关的场景,假设学生需要劝说自己的老师或者父亲戒烟,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建议。

4.戏剧与小说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0版)必修3 Unit 3的阅读课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材料的显着特点就是故事性强,且人物情感色彩鲜明,所以阅读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捕捉文章中的各种信息,并透过这些信息来分析人物情感变化,

从而更深入地研究戏剧语言,理解剧本内涵。

T:Try to fi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how Henry’s feelings change during the talk.

本环节要求学生小组按人物分工、讨论,并将体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句子画出来并归纳,如:HenryAdams:proud,honest,careless…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学生对戏剧表演的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在如何应用读中活动所获得的情感变化信息方面需要老师帮助。此时教师可用录像资料来感染学生,并提醒学生着重观察和记录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将接下来学生要表演的对白呈现在幻灯片上,着重凸显体现人物情感变化的部分。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笔者设计了模仿表演的读后活动,将学生分成4个表演小组,让各小组对部分场景进行模仿表演,其他小组进行打分评价。

5.说明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1版)必修2 Unit 3的阅读课Who Am I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文章当中有很多有关计算机发展的细节材料,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材料进行正误判断题设计,从而揣摩作者的写作用意,更好地理解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思路(马艳辉、马玉杰,2003)。因此读中活动可设计为判断文章细节的正误。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学生对正误判断题的类型和测试目的认识不清晰。因此,笔者需要在过渡环节帮助学生对做过的正误题进行归类。如:

①As time went by,I was made even bigger.

(改正:bigger改成smaller;类型1:意义上的正反。)

②Overtime,I have been change dslightly.

(改正:slightly改为quitealot;类型2:程度上的差异。)

③I have been used in offices and homes since the 1970s.(正确)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在读后活动阶段,笔者特意设计让学生自己出题,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一种设题类型,模仿设计至少一道正误题来测试你的同学。

四、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初步取得了以下效果:

明确了活动目的,学生在阅读中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改善,促进了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力,提升了学科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通过有效阅读活动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增加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

阅读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活动的设计,更取决于学生所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学生的阅读习惯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多种不确定因素。教师在落实活动细节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兴趣等个性化因素。针对材料特征,不同的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从更多角度充分挖掘材料,设计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程瑜。初中英语阅读语言输出活动有效性探究[J]。英语教师,2008(09):8-11.

[2]凌应强。关注语言输出的微观结构[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08):31-34.

[3]马艳辉,马玉杰。逆向思维:运用写作思路阅读英语文章[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08):49-50.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10

吉林省安图县福兴中心学校 宋桂花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呢?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让儿童的学习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加以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呢?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让儿童的学习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思想也在变革与发展。在古代由于时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综合发展,决定了人类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世界,于是就萌发了综合化学校教育的课程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千字文》和《三字经》就较早地体现了寓自然、社会、历史、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课程思想。

21世纪的小学生对教师围绕一本语文书要求读写背诵一个学期的做法已深感厌恶,对教学毫无创意的教书匡式的教师也不再喜爱。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活动活动、美丽的大自然,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如何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由厌学变乐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自从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悄然来到我们身边,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创造„„

怎样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呢?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如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不同的偏旁部首。一名学生戴上“亻”的卡片就成了部首“亻”,其他的学生可以戴上如“主”、“尔”、“也”等的偏旁,两组同学蹦蹦跳跳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认识这是一个什么字。再如,由一名同学扮演偏旁如“马”,其他同学扮演部首如“女”、“虫”、“口”等,根据不同的组合,让其他同学来识字。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共同虚构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把这些字串起来,在故事中强调构字规律及字的读音。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这种方法让学生觉得识字新颖有趣,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和意义,加深印象。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使汉字教学生动、形象,从而有效地扩大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活动方式也应当不断变化,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画一画、说一说”。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画一画、说一说”实践活动,它比一般的看图说话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其主要步骤是:第一,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构图;第二,自己动手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有理地讲给小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内容和体裁的限制,没有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完全

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构思,自由绘画,自由表达。毫无疑问,“画与说”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综合素养。当然,让孩子自由地“画与说”并非撒手不管,老师仍然要给予精心的指导。例如绘画,自由绘画不是漫无边际地涂鸦,老师应当告诉学生:图画一定要和你心中构思的故事紧密连为一体,也就是说要用图来表现故事。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构图中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另外,在“画与说”的同时,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阅读大量的名家名作,如童话、寓言、古诗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积累材料、丰富语言的过程。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有了成果,就要给予展示的机会,展示主要应在课堂上进行,要让全体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都能感受的成功的快乐。还有词语接龙游戏;模仿自己喜欢的词句另写词句;把几个字词串联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找错字等。

三是课本剧的表演。中高年级不少课文可以让学生演示,学生也很感兴趣。如教《曼谷的小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演示阿玲指挥小象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洗干净的经过,要求学生能表现出小象的聪明和乖巧。他们在演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开放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步形成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一定的经验与成效。只要我们紧密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一定会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上一篇:《小王子》500字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心校校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