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敕勒歌无名,敕勒歌的意思,敕勒歌赏析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敕勒歌,敕勒歌无名,敕勒歌的意思,敕勒歌赏析(精选9篇)

敕勒歌,敕勒歌无名,敕勒歌的意思,敕勒歌赏析 篇1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一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敕勒歌,敕勒歌无名,敕勒歌的意思,敕勒歌赏析 篇2

《敕勒歌》和《石壕吏》能不能“过渡性”地建立联系?从年代看, 北朝和唐朝不算离得很远, 只隔了一个隋朝;自然环境的变迁不会太大, 两首诗可以建立起时空的联系。从内容看, 虽然差距很大, 但只要能找到相关联的概念和过渡性的条件, 一切矛盾便迎刃而解。首先我细心研读《敕勒歌》和《石壕吏》。《敕勒歌》描绘的是敕勒川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富饶美丽的草原风光, 《石壕吏》叙述的是石壕村老妇的痛苦申诉, 控诉了战乱带给人民的沉重灾难。从敕勒川和石壕村的环境对比中, 我的脑子里产生了两个概念:敕勒川———壮丽河山;石壕村———悲惨世界。

接着, 我就寻找“壮丽河山”和“悲惨世界”两个概念的“过渡性”概念。石壕村的史实告诉我们, 战乱造成人民灾难沉重, 使石壕村变成悲惨世界。也就是说, 在战乱中即使是壮丽河山也会变成悲惨世界。于是我决定用“战争”作为过渡性的概念衔接两首诗的内容, 把《敕勒歌》和《石壕吏》放在同一课时中进行教学。

怎样用“战争”使这两首诗顺利过渡?我编写了这样的过渡导语:无论是北国的草原风光, 还是南国的桂林山水, 都展示了神州大地的壮丽奇瑰, 多彩多姿。正如毛主席说的“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多娇的江山, 招引了历史上无数英雄争着去赞美它。然而, 也招引了历代群雄去争霸它, 甚至外国侵略者也想来瓜分它, 因而爆发了无数的战争。战争, 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例如, 唐朝唐太宗的孙子李隆基统治时期, 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 想推翻唐王朝自己当霸主, 于是爆发了长达八年的战乱。在战乱中死了不少人, 毁灭了不少家庭。《石壕吏》这首诗就实实在在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现在我们学习这首诗, 了解当时的历史, 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上课时, 我用15分钟指导学生学完《敕勒歌》后, 学生被壮丽河山激发起的情绪十分高涨。这时我就顺水推舟, 导入《石壕吏》。随着教学的深入, 学生的情感由喜转悲。讲读完《石壕吏》总结课文时我对学生说:石壕村的悲剧已过去一千多年了, 我们应该感谢诗圣杜甫用诗歌记录了历史, 给后人留下了很有借鉴价值的历史镜头, 那就是动乱、战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因此, 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希望同学们为祖国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而发奋读书。当时听这节课的, 除了学生外, 还有我们学校的校长和几位老师。下课前夕, 从学生的微笑中, 我感觉到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从校长和老师的目光中, 我感觉到了这节课的成功。校长跟我说:“听了这节课, 就是一种享受。”

过渡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 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节课都是由一个一个的环节和一层一层的内容编织连缀而成的。由这一环节向另一环节发展, 由这一部分内容向另一部分内容转换, 中间往往需要“过渡”。过渡得好, 教学内容就能衔接, 知识就能连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就不会出现断层, 而达到教和学的心理同步与思维同步;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目标。

教学过渡的主要“工具”是导语。导语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去设计。设计出来的导语, 应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科学性。这样, “过渡”才具有艺术色彩, 使教学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具有艺术色彩的“过渡”, 往往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参与。

敕勒歌,敕勒歌无名,敕勒歌的意思,敕勒歌赏析 篇3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草原风光;句式

北朝文人诗坛一度冷落,但汉乐府民歌的创作异常活跃。连年的兵燹浩劫、雄奇的北地風光、转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哺育出一代北国民间诗人,赋予北朝以慷慨爽朗、古朴雄浑的鲜明特色。北朝乐府民歌丰富多彩,有的表现强悍不屈的尚武精神,有的抒发战争、行役的悲苦,有的一往情深地歌咏理想的爱情,有的慷慨高歌放牧于千里草原的劳动生活。《敕勒川》正是一首描写草原风光和游牧生活的不朽名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诞生的时候,汉民族已走过了文明的草创时期,正孕育着文明的又一巅峰。那个时候的南朝正是杏花春雨时节,人们在青山绿水间,唱着“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情歌,妩媚纤巧的吴楚软语和着轻风燕呢。那个时候的汉人诗歌已经历四言五言,七言也正已兴起,已经有人研究出作诗要依声合律。“放马大泽间,草好马著膘”(《企喻歌辞》),“放马西泉泽,忘不着连羁”(《折扬抑歌辞》)。生活在北方的敕勒人,逐着丰泽的小草,赶着马群,过着迁徙不足的生活,不懂得作诗的声律,所言所思脱口而出即成天籁。一位西方的评论家曾这样说“一个民族的文明以诗歌始”,是说文明的开始,人类与大自然契合,经验世界全由具体的实景、实物组成,只懂得形象思维,那些是鲜明的意象,有时简直就是诗。《敕勒川》不正是出口成诗,浑然天成吗?那质朴、那真实、不修饰、不造作,不正是多少诗人千辛万苦、千推万敲所追求的境界吗?想象着回到苍茫的古代,苍茫的草原,让《敕勒川》的歌声去追逐那个远去的民族。

“敕勒川,阴山下”,颇富异族情调的“敕勒”一下子把人的思绪带到了辽远的北方,交代了敕勒川这一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展示了大草原广阔的背景。阴山脚下,敕勒平川横无际涯地铺展开来。阴山西起河套西北,东至内兴安岭,峥嵘挺拔,绵亘千里,它把大草原的背景衬托得雄浑而邈远。

中间四句写草原的无比辽阔。伫立草原举首四望,高邈莫测的天空宛如“穹庐”。“穹庐”是敕勒族牧民居住的毡帐,俗称“蒙古包”它中间隆起,四面下垂,诗人取其圆顶,以比青天,贴切新颖,“笼盖”二字写天地相接,茫茫难分的壮观,也很传神。“苍苍”、“茫茫”简简单单的形容词,白描天空和四野,草原无垠,天空辽阔,空间被无限推开。广袤无垠的草原在寥廓天宇的衬托下真是浑涵汪茫,境界阔大。这四句如同画家饱蘸丹青,大笔挥洒,线条粗犷地勾勒出大草原的整体形象。

结尾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兴旺景象。“风吹草低见牛羊”历来被称颂,诗人将草原的动景捕捉入诗,用素描笔法写出了草原的勃勃生机,从而唤起读者的无限遐想。闭目凝思,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草茂畜多的生动图景:疾风吹过处,丰茂的牧草泛起层层波澜,牧草起伏间,成群的牛羊现出点点身影。风吹而草低,草低而牛羊现。整个画面,动感强烈,使人于诗情画意之中感到大草原风劲、草高、牛羊多的本色美以及游牧民族乐观、豪爽的精神气质。

纵观全诗,虽寥寥数句,句式也长短错落,参差不齐。但此诗格调慷慨,千古传唱不绝。出之穹庐,语言古朴自然。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熟悉草原,了解游牧民族生活,目有所触,心有所感,因而写景状物,未加雕饰,却真切如见。诗中粗犷遒劲的线条、朴实苍茫的草原气息,非亲受草原风光陶冶者是难于绘出的。我喜欢这首《敕勒川》。我欣赏它的诗句自然浑成,不假雕琢。我也向往《敕勒川》所勾画出的那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我的足迹从来不曾到过那种地方,让我在那里醉卧一宵或者在那里滚来滚去,那该是多么惬意啊!正所谓:“慷慨高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敕勒歌教案 篇4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识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请看~ 2.师:看!裁员的填空,蓝的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茂盛!

师:看着一碧千里的草原,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再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而快乐啊!

3.师: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谁能说说美丽的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看来啊你们已经被草原的风光深深地迷住了。)

4.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做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吧!(出示课件,朗诵)

5.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南北朝时期,有人仅用了27个汉字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对,就是《敕勒歌》(师板书题目)

二、趣味连线识字

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师:大家诗歌朗读的真好,你们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

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他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一千多年仍然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找找答案吧!

2.同学们,你们知道川是什么意思吗?川在课文中指的是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呢跟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呢。读者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师: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民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除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无比雄伟的印象。请你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4.请人读第二句。

5.要读懂这句诗,就要先了解“穹庐”是什么。看,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感受一下:

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往前看的更远些,远处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身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6.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吗?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

7.家永远是最温馨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了敕勒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来读出这种喜爱之情吧!

8.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空旷是个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爱的是什么呢? 9.(出示课件)齐读——风吹草低见出了什么?(牛羊)出现的仅仅是牛羊吗?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单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单调呢?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一群,那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有什么人啊?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

10.草原理只看到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的,而这风一吹,草一低,现出了有限吃草的牛羊,骑着马换换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显出了草原的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

11.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么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这就表现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这一现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12.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描写的这么美呢?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请呢?(热爱家乡)

13.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可以说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了27个字,变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正式这首诗流传了1000多年仍然具有强生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超过他呢。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去草原,心中涌起的也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的读读这首诗吧!

14.听着你们清脆、响亮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那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之后,2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师生齐读)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响亮的声音读着——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600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朗诵着——

敕勒歌教案 篇5

1、会认“敕”、“勒”、“穹”、“笼”、“见”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设计说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身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和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课堂描述: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1:我去过汉口江滩,那儿的景色很美。我还在那里放了风筝的。

生2:我到过张家界,那儿的山泉可以喝,喝起来很清凉。

生3:我到咸宁的星星竹海去玩过,那里的竹子很多就像一片竹子的大海,所以就叫星星竹海。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

生(深思一下,摇摇头小声):没去过。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读):敕勒歌(“敕”读成了平舌音)。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生:敕勒歌。

师(笑了):这次读准了!(又请几名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在黑板上写了“39”,生立刻翻书)

二、初读古诗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生迫不和待地自由读古诗,师巡视,指导读准字音)

师(出示双横线里的生字):这些字谁会读?

生(生举手,请一生读):“敕”“勒”“穹”“笼”“见”(把“见”成“jiàn”了)

师(指着“见”):看看拼音,这个字在这儿读什么音?

生:见(xiàn)

师(笑着点点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字吧。

生齐读“见”。

师又请几名学生读生字后齐读生字。

师(除掉拼音):咱们“开火车”读吧!

(“开火车”读)

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读)

生: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谁来评一评?

生:他读得很流利,可是他把“似”和“四”读成翘舌音了。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能把这两个字音读准吗?(对刚才读古诗的学生说)

生(点点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没错!就这样读!

师:还有谁想读?

(生抢着要读,师指名读,提示学生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

师:咱们分组竞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学生按四大组的顺序读古诗)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原,在远处有高高的青山,山下有很多的蒙古包。

生2: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草很茂盛,在那高高的山下,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

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在图片旁出示这两句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身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这四行诗后想了一下举手,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想知道“敕勒川”是什么意思。

生2:我不明白“笼盖四野”的意思。

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个民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这两行诗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像想读?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是呀,草原可真大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还有谁想读?

(再请两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生非常兴奋!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你们都读得很不错!所以男女生都得第一!

(学生欢呼起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读最后三行诗。

(学生自由读诗句,看课件。)

生1:诗人还看到天空蓝蓝的,很辽阔,草原上的草长得绿油油的。一阵风吹来,草被吹弯了,露出很多牛羊。

生2: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推荐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推荐。)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还有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你也很喜欢大草原,看!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牛羊!

(很多学生都想读。)

师:你们有信心把整首诗读好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好,自身先在下面练习练习,你们可以和自身的好朋友一起读,可以和同桌读,还可以几个人扮演读,最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争要读。请3―4名学生配乐读)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学生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鼓掌)

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身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假如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是教材中的一种新课型,既然是诵读,课堂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读,如:个别读、分男女生读、齐读、找朋友读等,学生能在这种不时变换的读中读诗的乐趣,从而领悟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另外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他人读书的习惯。

在次课的教学中,我还重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从插图入手,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作品一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作品二

天苍苍,

野茫茫,

敕勒歌古诗翻译 篇6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背景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鲜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注释

1.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4.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5.见:同“现”, 这里不读jiàn。

翻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敕勒歌》教学设计 篇7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

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PPT3)

二、自主学习,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指定同学朗读)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二)指导朗读,品悟诗韵。(PPT6)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字幕上的四个问题,五分钟后,你可以抢答任意一题。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把握展示自己的机会呀!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溃ǎ┞见()牛羊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习,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敕勒歌,敕勒歌无名,敕勒歌的意思,敕勒歌赏析 篇8

各位团友,大家好!大家来到内蒙古,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一睹草原风采。大家对于内蒙古大草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首北朝民歌。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敕勒歌》。诗中描述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古老的歌谣,它穿越千年的时空,今天依旧鲜活。想必每一个人都对这首古老的歌谣很熟悉吧,那是我们在小学课本里都必修的一课呀!想必每一个来到草原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吟诵大草原壮美风光的《敕勒歌》,我们身为导游也莫能例外。

但是我们现在能游览的呼包二市周边的草原,无论是希拉穆仁草原、辉腾锡勒草原还是格根塔拉草原,都已经远非昔日的敕勒川了,因为它们都位于内蒙古高原的阴山以北或“阴山上”,绝无“阴山下”的地理概念。大家可能要问了,历史上的天堂草原敕勒川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大家可以分析一下我们的《敕勒歌》: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又称高车族(是大轮勒勒车的发明者),原居漠北,降附北魏后迁居阴山南北,活动在今内蒙古、甘肃一带。

②阴山――诗中主要指的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敕勒川,阴山下”,就说出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上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茫茫一片。

综合分析起来,敕勒川岂不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吗?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特别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歌中描绘了奇丽的草原风光和兴旺的畜牧景象。其实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土默川,北朝时这里因为有敕勒人驻牧而得名敕勒川,明清时又因为蒙古土默特部驻牧而改称土默川。而今天呼和浩特的这片土默川,即呼和浩特平原,便是古代敕勒川的中心地带。

士默川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西起包头昆都仑河,东至蛮汉山,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丘陵,东西长200余公里,西部平均宽19公里,东部宽达100多公里,呈三角形总面积约8千至1万平方公里,系由黄河和大黑河冲积而成。整个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在古代,广阔无垠的敕勒川因为紧傍“草木繁茂,多禽兽”的阴山,所以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有许多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息繁衍。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经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金河镇一带建立马苑,放牧军马,推行胡服骑射,准备与强大的秦国决一雌雄;端庄俏丽的王昭君出塞经此西缘北上漠北草原,与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妻,汉匈人民和睦相处近60年,长城内外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祥和景象;鲜卑拓跋部在盛乐建立代国和北魏前期政权时,“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有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这里的川,指的就是敕勒川。

敕勒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这里的敕勒人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敕勒人的祖先是汉时生活在漠北的丁零族人,他们擅长于制造高大车轮的车子,这样可以顺利地走过蒙古高原上的茂草厚雪、沼泽河流,因此,当时的人把其又称为高车族。那时,敕勒人的高车曾常常翻越阴山山脉碾进北魏的疆域,直接威胁着北魏王朝的统治。因此,北魏统治者曾一度放慢南下中原的脚步,腾出手来多次亲率大军越过阴山去攻打袭扰自己北疆的敕勒各部。后来敕勒人那高大的车轮终究没能抵挡住鲜卑人的铁骑,很多的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就是在五世纪初,当时的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数十万敕勒人迁徙到漠南来。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敕勒人便在鲜卑人的驱使下,坐着自己那高大的车子,趋赶着成群的牛羊,悠悠地追逐着水草翻越阴山山脉出现在阴山南麓的蓝天碧野之中。在这里他们居住下来,于是有人把这片区域称之为敕勒川。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想象,敕勒人茫然地

把目光投向远方,远方除了无边的茂草,就剩下漫漫的苍穹了。阴山的主峰大青山如一道高大的屏障挡住了漠北干冷的大风,黄河在河套地区的迂回又为此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因此,土肥草美,林茂水沛。虽然这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但对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言,这里无疑就是自己最美的家乡。因此,敕勒人便选择了这里,让那茂盛的草原和无边的苍穹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草青草黄的重重复复,一代代地就在阴山脚下这片广袤的大草原上辗转流动,以牧人的情怀谱写着壮丽的诗篇。

《敕勒歌》不仅再现了敕勒川大草原的自然风光,而且也使人充分体现出敕勒民族纯朴豪迈的胸襟。那么,这首流传千古的民歌的作者或演唱是谁呢?

它是一个叫斛律金的敕勒人在军旅中为鲜卑将士和鲜卑化的汉人主帅高欢振臂唱出的一首《敕勒歌》,让历史记下了这个民族,也让这阴山脚下有了“敕勒川”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

斛律金生存的年代,是我国历史上群雄争霸、社会大动荡的南北朝时期。那时曾雄霸我国北方、其势力一度扩张到中原腹地的北魏王朝也被分裂为了东魏和西魏。这个时期,在今呼和浩特、包头的后山地区曾产生了许多英姿勃发、桀骜不羁的英雄豪杰,当年曾分别从阴山北麓的怀朔镇、武川镇起家,并先后窃取了东魏、西魏政权的高欢和宇文泰就是产生在北朝后期的这样一对死对头。曾经创造过云岗和龙门灿烂石窟文化的北魏王朝此时已是名存实亡了,后来高欢的儿子废东魏建立北齐,宇文泰的.儿子废西魏建立北周;再后,北齐被北周所灭,而北周至宣帝时又由其国丈扬坚执掌大权,杨坚废北周灭南朝陈国建立隋朝,华夏从汉末始至此历370年又归一统。这就是那一时期的历史主脉。与这首《敕勒歌》有关的,还应该说说这个诞生于白道地(今呼和浩特城北坝口子村附近),起家于今包头固阳境内的北魏怀朔镇,曾篡夺了东魏大权的大丞相高欢。公元546年,雄心勃勃的高欢曾集中了东魏全部的精锐之师去讨伐西魏,志在一举消灭对手进而雄霸天下,不料想却在位于如今晋南稷山县的玉壁城下遭西魏名将韦孝宽重创而溃不成军。为整顿军纪,振奋士气,共度难关,老谋深算的东魏军主帅高欢特请出了军中老将斛律金,要他用歌声来激励军中士气。敕勒人斛律金当即用鲜卑语挥臂吟唱出了这首东魏将士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敕勒歌》。气势雄浑、苍劲高昂的歌声刹时间随战场厮杀的风尘飘荡于军营上空,震撼着全军将士们的心。歌声把他们带回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大草原,带回了阴山下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故乡。一般来说,思乡必厌战。不知何故,这思乡之歌倒激励了士气。歌声让他们个个饱含热泪,军旅刹时群情激奋、士气高昂。回想起多年转战驰骋的草原,以及多次战胜敌人的那些难忘的岁月,此时的军中主帅高欢也禁不住老泪纵横了。雄浑的歌声拂去了将士们萎靡不振的神色,也荡去了高欢心头的郁闷。就是这样一首歌,使东魏大军没有被因攻城而自致惨败的气氛所瓦解,而是顺利地返回了自己的国都邺城(今河北邯郸)。一首依附鲜卑族的敕勒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赞颂自己美丽家乡的歌谣能有这么巨大的感染力,这也许是那东魏的统治者们怎么也无法想象到的吧!据《乐府广题》推论,当年斛律金在玉壁城下唱出这首大气磅礴的《敕勒歌》时用的是鲜卑语,后来才译作“齐语”(北齐立国后国语为汉语),那是因为当时东魏的达官显贵们多是鲜卑人,而北齐王朝的奠基者高欢则为鲜卑化的汉人。《敕勒歌》被译成汉语,这就是千百年来口口传诵的《敕勒歌》。我想,斛律金肯定也会用敕勒语吟唱这首歌,但是这没有被史书记载下来。我们不知道这歌词经过这其中多次的翻译,那原来敕勒语的歌词究竟是怎么样的?还有那激越豪迈的曲调又是如何谱写的?这些也象眼前这古老的敕勒川一样离我们远去了,留下的仅是让今人联翩的浮想和不尽的遐思。

小学生必背古诗:敕勒歌 篇9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诵读:

情绪要明朗豪放。“穹庐”、“笼盖四野”、“ 苍苍”、“ 茫茫”要重读,读出苍远辽阔的意境。“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要注意音调的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见”、“牛羊”上。语调中要洋溢着对美丽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

注释:

①敕勒歌:我国南北朝时敕勒族的一首民歌。②敕勒川:就是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区,在今天山西北部及甘肃、内蒙古南部一带。③阴山:山脉名,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④穹庐:毡做的圆顶帐篷,俗称“蒙古包”。⑤四野:四面的原野。⑥苍苍:深蓝色。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⑧见:同“现”,显露。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赏析:

【敕勒歌,敕勒歌无名,敕勒歌的意思,敕勒歌赏析】推荐阅读:

上一篇:你可以高一作文800字下一篇:房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活动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