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讲座总结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讲座总结(通用11篇)

理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讲座总结 篇1

4月20日晚7点,在理学院146开展了一场由师大心理咨询师诺敏老师主讲“人际交往,从心开始”为主题的心理讲座。出席此次活动的主要为我院11级学生,特别的还有我院学生会主席林森、心育部部长张琪等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首先是由诺敏老师让同学们做了一个互相按摩的小游戏,一下子缓解了同学们疲劳的心情,把同学们带进了奇妙的心理世界。紧接着,诺敏老师又展开了生理、心理与健康的关系的讲解,是同学们深刻全面的对自己心理方面的了解;“微笑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诺敏老师有针对人际交往例举了一些她从事多年的个例,将同学们热涨心情带动起来;最后,诺敏老师以自己的现身说法深深感染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会场气氛达到最高潮。。。

通过举办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对自己今后的人际交往顿时开阔了许多,也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是一场难得的成功的心理讲座,同时也希望今后我院心育部能够做的更好!!!!!

理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讲座总结 篇2

一、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为适应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独立学院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而艺术类专业作为一个专业门类, 其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 高校艺术类学生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类高等教育也逐渐从艺术精英教育走向普及化和大众化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受教育及个性方面的特点,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特殊性。与普通类大学生相比, 艺术类大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如追求独特, 个性张扬;单纯、直率, 心理设防能力差;敏感、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 创造性强, 随意性大;心理矛盾冲突严重, 角色反差大等。而独立学院的艺术类大学生较普通本科艺术类大学生相比, 又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从录取分数看, 与普通高校相比, 独立学院学生的分数明显存在差距, 所以他们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与普通本科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 综合素质方面及自我学习能力方面也与普通本科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我们学院而言, 据统计, 艺术专业75%以上学生都是从高中才开始接受比较正规的美术功底训练, 尤其是苏北较为贫困地区, 学生理论课基础较差, 中学老师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 鼓励学生报考艺术类专业。艺术类大学生当中, 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往往就是这部分学生。

二、人际交往的概念及意义

1、交往的含义

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 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它是人类特定的社会现象,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相互间进行的交流或联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和相互的行为表现。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

2、人际交往的意义

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马斯洛认为, 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 需要得到他人的爱和尊重。马克思也曾指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了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也无从规定。通过人际交往, 彼此沟通, 相互启迪, 丰富人生。在友谊关系中, 人们相互接纳及彼此探索, 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 满足其自身实现的需求。人际交往有助于增进交流, 协调关系, 促进健康, 完善个性。人际关系不仅是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也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资源。

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 从健康心理学角度讲, 大学生积极开展人际交往, 处理好人际关系,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当的交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质的展示。

三、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原因:

1、对自我认识的偏差

这种认识的偏差包括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的偏差和对自我本身的认识偏差。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中学老师的错误引导, 高考选择专业目的的不正确性。与普通类本科不同的事, 独立学院的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将艺术这门专业看成是进入大学校门的捷径, 而不是出于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 从而缺乏对艺术的正确了解, 或是茫然, 或是盲目崇拜, 过度神秘化和偏激化。日常工作中, 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 就有学生用“因为我是学艺术的”这种荒谬的思想来解释和推脱自己错误的言行。这种对专业错误的理解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

对自我本身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自我为中心, 孤芳自赏。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通常都是家里的小皇帝, 整个家庭都围着其转。艺术类大学生本身就是追求独特的个性, 甚至认为追求个性、放荡不羁才能激发灵感, 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学习成果。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主宰、决定自己的一切, 自己独立走自己的路, 但有缺乏完全独立、掌控自己的能力。自我意识尤为突出, 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特别明显, 喜欢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行我素, 张扬个性。二是自轻自贱,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自卑感和恐惧感。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 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自己外在的一些因素, 或是环境的影响, 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不自信, 这部分学生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 谨小慎微, 多愁善感, 行为畏缩, 瞻前顾后等。这种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和恐惧感在贫困生中尤为显。

2、对他人认识的偏差:

艺术类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富有创造性, 但是理性思维能力相对薄弱, 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过于感性, 缺乏理性的思考。在与人交往过程中, 他们过于敏感, 容易产生假象敌, 总是怀疑别人在背后打小报告, 诽谤自己, 从而不仅使自己整天闷闷不乐, 也使同学之间产生诸多矛盾, 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在我所处理的几个学生矛盾的案例中, 就发现大多都是假想敌在作怪。

3、家庭贫困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校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 学生的层次日益多元化, 而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随之不断上升, 大学生中的贫困差距现象日益扩大。在独立学院中, 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贫困认定的名单中,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贫困生比例最高, 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苏北较为贫穷地区。虽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奖、贷、助、补”等措施, 在很多方面给了贫困生特殊的照顾,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一部分经济问题, 但是, 有贫困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问题仍然较为显著。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经济的原因, 外加生活费中很大一笔钱要用来购买专业材料——颜料、笔、纸等, 他们不得不紧衣缩食的过日子, 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 这种物质的差异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 (2) 有些贫困生心理上自我封闭, 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 又受经济状况的制约, 不能参加多种课外活动, 也不愿意过多的表现自己, 于是有意无意的与同学疏远, 在日常生活中沉默孤僻, 独来独往。如此恶性循环, 从而慢慢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3)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失利, 而进入本三学习, 基于中学时良好的文化基础, 进入大学后在学习, 智力、能力等自身条件方面优于其他同学, 只是因为家境贫寒, 所以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另外有一部分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却不能享受, 由开始的羡慕慢慢转化成嫉妒。外加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 在精神上刺激了家庭贫困的学生, 使他们心生不满, 心理上排斥家庭条件好的同学, 拒绝与他们进行交往。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身上的双重特点, 要求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和培养他们开展好人际关系, 处理好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解决心理障碍, 更好地去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摘要: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根据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分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人际交往,心理

参考文献

[1]张继玉:《浅议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 《甘肃科技纵横》, 2007年第5期。

[2]王爱红:《大学生心理与健康》, 北京医科大学等联合出版社, 1998年。

[3]肖婉娴:《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研究》, 《时代教育》, 2008年第8期。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辅导员融洽相处,使自己减少烦恼,身心愉快,为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乱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因为人际交往是青年人增长才学、开启心智;适应社会、准确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协调关系、攻克难关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只有善于与他人交往,对他人才能于所了解,又了解才能有沟通,有处理好各种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你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理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讲座总结 篇4

一.活动背景:

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而对于研究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为此,我们邀请梁宇颂老师为大一新生及研究生进行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希望能对这些同学有所帮助。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此次活动,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建立、维护健康、正常的人际关

系,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希望此次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讲座主题:

如何调整人际关系以适应新环境

四.活动主题:

放飞心灵乐享生活

五.活动时间:

2011年12月14日晚6:30(暂定)

六.活动对象:

经济学院研究生、经济学院大一全体同学

七.活动地点:

鉴四16楼报告厅(暂定)

八.活动流程:

1.活动前期

·前期宣传(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

组织部:①在活动前3天将内容为“放飞心灵,乐享生活——梁宇颂老师

心理知识专题讲座——经院心协时间:12月14日18:30地

点:鉴四16楼报告厅”的横幅悬挂于升升食堂前主干道。

②将活动宣传单下发给各班心委(告诉他们要签到),宣传此次

活动。

编辑部:①制作活动宣传海报及宣传单,12月12日前交给宣传部。

②通过经院心协微博、QQ及飞信宣传此次活动。

宣传部:①打印宣传海报4份(在活动前3天贴于升升宿舍楼A、B下)

及宣传单20份。

②打印横幅内容(放飞心灵,乐享生活——梁宇颂老师心理知识

专题讲座——经院心协时间:12月14日18:30地点:鉴四16楼报告厅),12月12日前交给组织部。

③制作宣传展板,于活动前三天放在鉴四16楼下宣传。·组织准备(组织部、秘书处、宣传部)

组织部:事先租借好活动场地。

秘书处:①邀请活动主讲师(梁宇颂老师)和活动嘉宾(校心协会长、经

院心协会长、副会)。

②购买5瓶矿泉水及一束鲜花。

③准备各班心委的签到表和心协内部成员的签到表。

宣传部:联系新闻中心记者,邀请他们届时到场参加活动。

2.活动中期

·现场准备(秘书处、编辑部)

秘书处:对教室进行简单装饰并在嘉宾座位上放好茶水。

编辑部:事先打开多媒体设备并检查设备是否完好。

·讲座流程

(1)主持人向现场观众明确活动大致时长,并要求他们将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2)会长向大家介绍这次活动的意义与目的。

(3)主持人介绍主讲师及活动嘉宾。

(4)讲座正式开始。

(5)会长对此次活动做出总结。

注意事项:(1)心协全体人员应在17:30到达活动现场,秘书处组织签到。

(2)秘书处应事先安排好一名主持人。

(3)注意维持现场秩序。

(4)宣传部注意拍照。

(5)活动结束后全体人员清理活动现场。

3.活动后期

宣传部:收回宣传海报及展板,搜集本次活动的新闻截图和新闻稿,发送

给秘书处。

组织部:收回横幅。

秘书处:收集参加活动同学的反馈资料,做好活动总结。

编辑部:本次活动的新闻发到心协QQ上。

九.活动经费:

鲜花:60元 宣传展板:50元 水:10元

人际交往心理学 篇5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了强烈的成人感可又无法真正独立。青春的萌动使人坐立不安,充满寂寞,孤独茫然。而青少年的心智又不足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摆脱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父母对青春期的子女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让“性”字脱颖而出,恨不得捂得紧紧地让它永不能见光亮;而教师的主要精力全集中到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无能为力般的忽略。因此,青少年要想摆脱因成长带来的烦恼,只能借助于与自己有着相同心态、相同需求的同龄人。性别差异使青少年充满好奇和想往,彼此之间需要倾听和聆听,需要安慰和寄托。而这种倾诉和聆听、安慰和寄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春的焦虑和不安。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而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又是其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迅速发育,从而进入“思春期”,男女之间有一种情感的自然吸引,有彼此接近的心理需要。对方在他们眼里是神秘的,他们更渴望男女同学之间能够进行自然而正确的交流,以便消除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健康、正常的异性交往有重要意义呢。

青春期异性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男女间正常的接触与交往,是很自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他们对身心的急剧变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缺乏成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难以一下子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无法及时做好自我调整,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显得无所适从,出现害怕、惊慌、紧张等消极情绪反应。同异性交往也不够稳定,表现出既向往又惊恐,既好奇又羞怯,既有一点朦胧的性意向又不了解其真谛,导致异性交往中各种特有的情绪震荡和行为偏差。早恋、恐惧、冲动、过敏是这一时期异性交往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早恋,即过早地涉入爱河,在身心还没有成熟的年龄堕入情网。这种过早出现的恋情,如果不能及时稳妥地加以处理,轻则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会直接造成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和行为失范,危及心理健康。

恐惧是青春期异性交往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青少年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一定的不安和拘谨,并不足怪,但有些青少年却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恐惧,严重的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异性在场,或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典型的异性交往恐惧症,会使他们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和能力,给心理的正常发育及以后的恋爱、婚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非常容易冲动,而且常常不考虑后果,在同异性的交往中,很难完全从性本能的冲动中解脱出来,听到会激发性兴奋的语言,看到或触到异性的性感部位,甚至闻到异性身体散发的气味,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冲动。这本身并不是下流无耻的事情,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侵犯性的性冲动,如行为过激、语言粗俗下流、性骚扰等。

过敏与恐惧不同,过敏是由于个人感受性太强,易受暗示引起的交往障碍。表现在与异性交往中,他们过分注重异性的评价及交往中的每个细节,处处谨小慎微,步步设防,斤斤计较,使交往无法深入,难以建立深厚的友谊。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

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异性交往的障碍,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端正异性交往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生理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5岁,性生理已处于成熟阶段,比较容易出现性冲动,这是正常现象。性成熟使大学生开始萌发性意识,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男生如果主动和女生交往,就会给女生造成“有性行为的企图”心理;而女生如果和男生主动交往呢,则会被认为“性意识比较开放”。在这些心理意识影响下,人们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不轻易地和异性交往,总和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难怪不少同学感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太少,太拘束了,更无从谈起造成亲切的气氛。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异性交往都带着“性”的因素,许多大学生交往的动机是纯洁的,大都期望的是“精神交往”。在异性交往这方面,没有人敢肯定地说,在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纯洁友谊“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情侣关系(爱情关系)和异性关系的混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和异性交往的关系视为对情侣关系的破坏,常怕背上“第三者”或“外遇”的名声。这得从爱情说起。爱情具有专一性、排他性;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爱情,就排斥他人分享他们之间的感情,任何第三者的插入和男女双方任何一方充当第三者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爱情的神圣和纯洁。

。这些无不说明了大学生谈恋爱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普遍可能会导致个人和异性交往人数的减少。因为: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坠入情网后便不能自拔,陷入彼此卿卿我我的狭小天地里„„疏远冷落了同学和朋友”;另一方面,情侣主体外的人对这对情侣的疏远。

情侣关系的热度遮盖了异性的关系。异性交往在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在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中断交往,以免让人产生误会。

王怡红的观点认为,即使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可以更为自由地待在一起,可是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就是找不到爱情的感觉,也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仍可以在一起发展关系,做一个朋友或者做一个好朋友。显然,“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不符合健康交往的需要。

如何把握“恋爱”的度:

青春期,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与成熟,性知识的不断增长,少男少女之间必定会彼此表示好感,互相接近。悄悄地观察他(她)的变化,开始用欣赏和友好的态度与他(她)交往;有意或无意地渴望他(她)成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并且尝试着去吸引他(她),希望得到对方的赞赏……所有这些都是这时期少男少女的健康而正常的感情体验,因而我们不必因为喜欢谁或关注谁而内疚、不安。在有些青少年朋友看来,两个人只要合得来就行,只要有了“爱”,就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了,其实不然。因为青少年朋友还不能完全判断这个“爱”到了什么程度,很容易头脑一热,心血来潮,在幼稚的不成熟的思想意识支配下任由感情的野马狂奔,从而酿出苦酒。因此,我们说,喜欢异性、爱慕异性是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但要把握好这个“度”。在家长或校方看来,中学阶段的异性交往不要超过一起学习、一起谈天、一起郊游、相互关心和安慰,避免过分亲近,避免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因为中学阶段正是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的大好时光,如果把时光消磨在个人情感的世界里,岂不是白白误了青春的时节吗?同时,这一时期少男少女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依恋,还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它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增强,青少年会对“朋友”、“友谊”、“伴侣”、“爱情”的涵义理解得更深更透,从而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世界。

人的成熟标志之一,就看他把握自己的感情程度。成熟的爱,需要成熟的条件,就像一棵树的成长,需要浇水灌溉,需要施肥,需要修剪,需要除害虫一样,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两颗虽然赤诚却不冷静的年轻的心是无法一下子承担这么多的。有的人对爱情的理解很单纯,认为爱就是爱,不附加任何社会因素,而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知之甚少。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迥异于成人期的独特的时期,此时,两性之间的感情纯洁而又朦胧。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大家在此大作文章,有的称之为“不该吃的禁果”,也有的形象描述为“感情的暴风阶段”和“犯个美丽的错误”等等。

它们都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它的美好和诱惑力;一个是它的不成熟。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尤其谆谆告诫,循循善诱,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把自己那份纯洁而美好的情感珍藏起来,但遗憾的是,仍有少数的少男少女们还徘徊于危险的边缘。爱情这杯酒是醇厚甜美的,但现在还不是品尝它的时候。与其匆匆步入爱河,不如我们静静地等待它的成长。

少男少女之间互相吸引,互相欣赏,这是少年朋友走向成熟的表现,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的确有些学生开始恋爱。正在恋爱的青少年朋友应当注意:首先,不要把这种感情当成生活的惟一重心,应多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更好地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千万别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二人世界”里。其次,行为上不要过分亲热,因为过分亲热不但不雅观,而且会让他人,尤其是成年人产生误会,父母或老师更会不理解或不允许。再次,不要把婚后的事提到婚前做,否则会使双方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会严重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时要适度,在恋爱时更要把握“度”,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学生身份。

怎样得到异性朋友的尊重和信任:

青春期与同龄朋友的关系比和父母师长的关系要亲密。相似的经历使同龄朋友彼此结成了“盟友”。同伴之间将友谊当做“至高无尚”的追求,讲“义气”,守“信用”,以至于在犯错误时也互相包庇或为朋友打抱不平。青春期,随着“成人感”、“独立感”和“自我意识”的日趋增强,青少年开始发现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和改善自我。他们通常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注意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形象,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对自己要求较高;有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爱好广泛,关注一切新异事物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个性逐渐发展起来了。

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然社会群体是由男女两种性别组成,并形成分工合作,当然就会有异性交往。况且社会的基本单位棗家庭就是由两性组成的。因此,只要你生活在人类社会,无论是个人家庭生活还是集体生活都必然要与异性打交道。

正常的异性交往是走向成熟的前奏曲,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在异性交往中得到异性的尊重和信任呢?

异性交往的成功先要符合人际交往的原则。据调查,人缘好的人都待人真诚,守信用;待人宽容,善理解;待人友善,好助人;而且尊重他人,谦虚好学,兴趣广泛,温文尔雅,风趣幽默。人缘不太好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狂妄自大,不诚实守信,不尊重他人,不求上进,好猜疑、报复,粗鲁,学习好但不肯帮助别人,或学习不努力。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要取得异性的信任,如果忽视了自身的品格修养,往往得不到异性的尊重。如果把做错事而不肯承认错误认为是坚强不屈,把打架、骑车抢行等违章行为认为是勇敢无畏,把抽烟喝酒认为是男子汉的成熟,把忸忸怩怩、矫揉造作认为是女性的温柔,把涂脂抹粉认为是女性的魅力,把不尊重他人、骄横无理认为是活泼开朗,那你恐怕会失去异性朋友。

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所得 篇6

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所得

继上个学期学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之后,这个学期我又选了张老师讲授的《人际交往心理学》,从中有收获了不少知识,结合上学期学的《社会心理学》对有关知识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记忆。下面我想把这个学期学的有关《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一些所得的有关知识并结合自身写下来: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心理效应的分析来理解和提高人际交往的一门学问。

二、人际交往的作用

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对于不知道人际交往重要性的人来说,或许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交往不就是与人打交道吗?有什么艺术可言?还用得着专门去学?然而,现实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许多人面对大学里繁杂的人际关系,常常显得不适应,甚至遇到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很多人感叹:涉世容易处世难!由此可见,不懂得必要的社交知识,不善于运用交往的艺术,在生活中就会举步维艰。所以我认为学习点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是有必要的也是有用的。其主要表现在:

1、人际交往促进深化自我认识,在我们的交往活动中,有时候两方面的评价会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人会因此而产生烦恼。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调节两方面的评价,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正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2、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化进程,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所担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人际交往与我们密不可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

3、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人际交往是我们奉献的桥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社会的信息,知道人民的生活和需要,保持和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人际交往的数学法则

1、平均法则:平均法则就是我们把每一次交往的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加起来,再除以交往的次数,得到一个平均值,并以平均值来评价他人,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2、累加法则:累加法则就是我们把每一次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求和,利用总值来形成对他人的总的印象。

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

第1页共计:3400字

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五、人际交往的技巧

1、交谈的技巧

一次成功的交谈不仅取决与交谈的内容,而更多的是取决于交谈者的神态、语气和动作等。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在交谈的时候要表示自己的友善之心,不要盛气凌人。同时,不要没完没了的说个不停,应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忽视别人的感觉。

2、聆听的技巧

聆听也是一门艺术。聆听需要我们耐心的倾听,同时要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时应当注意集中精神、表情自然,经常与对方交流目光,适当的用嘉许的点头,或是用微笑来表示你很乐意倾听。这样,别人才更有信心的继续讲下去。如有疑问,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对方会感到你对他的话很重视。

六、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因素

1、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交往的语言、语意差异,交往态度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差异等。这些因素均可造成交往障碍。语言不通的异国移民无法一下子在新环境中广交朋友,便是这方面显而易见的例子。

2、社会背景。主要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个人身份以及年龄、性别等方面。当年鲁迅先生指出,美国的石油大王何曾知道中国拾煤渣老太婆的辛酸,贾府的焦大绝不会爱上林妹妹。由此可见,悬殊的社会差异,必然影响人际间的交往。

3、思想观念。主要包括双方在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征等。具体来说,双方的思维定势、观点观念、情绪状态、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品行、能力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均能影响彼此交往的深度和层次。有关人际吸引的研究表明,交往双方在空间上的接近性、在个性特征和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性、在需要和期望等方面的互补性以及出众的能力和仪表等因素,都可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七、结合自身

我们都知道,受人欢迎的个性特征别人乐于接受并与之交往的人,心理学上称为“人缘儿”。据国外研究表明,受人欢迎的人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聆听重于表达,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过分谦虚,犯错误时勇于承认及坦诚道歉,不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找借口,不过分讨好别人,珍惜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不受人欢迎的个性特征阻碍人际吸引的个性特征主要有: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功利,过于依赖,以及妒忌心强、自卑、偏激、退缩、内向不合群、充满敌意等。

作为人,其实大家都想做一个“人缘儿”,我也不例外,平时我会记住我认识的或新接触的人的名字,保准在下次见到他能知道他叫什么,甚至有时会在本子里记下他们的名字,见到面会打招呼,一回生二回熟,大家就熟悉了!其次我是愿意和大家交心的人,只有诚心相对方能收获友谊。平时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学会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要向大家彰显你阳光的一面,说话有时也会插入幽默的成分,但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做到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巧与艺术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种艺术,学会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技巧和人际交往时的心理效应,才能提高交往的效果,才能改善人际关系。

参考资料:

1.刘晓新 毕爱萍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心理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7

——心理健康的自我呵护

压力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这四个方面的心理压力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人一旦觉得压力大,身心都会反映出来。所谓身体的反应可以导致各种不适,最简单的就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不适会影响生活状况、影响工作、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疾病,比如胃溃疡、不孕不育、癌症等。在发达国家,医学体系已经改称为生物、心理和社会理念体系,也不再单纯把人当动物看待,就是因为人有心理反应,有社会过程。

心理压力当然也反映在精神上。例如,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会下降,脑力劳动成绩也下降,严重的会导致工作系统的错乱。当身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作出严格的判断非常难。但基本上所有疾病都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完全是生理因素,跟心理因素一点儿不相干的,科学研究证明还没有。一旦生病,应该积极地求医问药,积极考虑有哪些心理因素可以改善。身体和精神双管齐下,就更有利于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自我调节和减压要分成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要知道心理压力的存在,如果不知道,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

其二,要逐步地变化,不要变化太猛,要把变化改为一种缓慢的过程,要有适应期。其三,维持心理健康通用的规则,就是要从事适度的体育锻炼,它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健康也非常有好处。在锻炼过程中,人会自然而然地摆脱一切烦恼。

其四,要进行社交活动,尤其是退休人员。

《听格桑教授心理学讲座有感》 篇8

励志类 2009-04-02 19:31:18 阅读28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有一个人,总给身边的人们带来阳光与快乐;有一个人,总给自卑的灵魂擦亮信心的火花;有一个人,总给迷茫的青年点亮心灵的明灯;有一个人,总把成功的人生为你指引。现实生活中真要寻找这样一个人,我想格桑泽仁教授也许最符合了。同时,这也是我在听取他对西南财大全校辅导员讲座后深深感受到的。作为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中,格桑教授以扎实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生动的案例为引导,结合多种形式的互动行为案例,真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一次全新的感悟。我们每一个人听完后都有种豁然开朗,如沐春风般的感受。总结格桑教授的讲座内容,我将其理解为三个部分:

一、思维与心态

如果你早上起床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跟自己说:„又要上班了,好烦!‟那么„恭喜‟你,今天你必将会成功实现自己„烦‟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心想事成‟。”格桑教授用了非常生动的例子开场,说明“心理暗示”对人行为的强大作用。他接着告诉我们“今天我还活着!即使你今天有很多事要干,烦恼的也好。但阳光的人总能迅速将不舒适转化为舒适。” 阳光心态犹如太阳,太阳只知道做好眼前、改善眼前的境况。阳光的人,无论什么经历都能带来利益,因为他们相信在失败、挫折和逆境中包含了等量的利益种子。他们把一切不愉快的境遇仅仅看成一个机会,一个供人们去探询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获得这些利益种子的机会。随后,格桑教授通过“我就是我”这个命题,把大脑中的“自”与“我”比做两个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喻他们经常对话,从而启发我们要选择积极的对话和积极的生活态

度。让我们重视与自我对话。

接着,格桑教授突然问我们,“撒过谎的人请举手!”台下多名听众顿时傻了眼,他们都没想到格桑教授会问这个问题。“撒过谎的人请举手!”格桑教授重复道,在他的带领下,几乎全部听众都举起了手。“知道什么是习惯思维吗?就是凝固在你大脑中的思维模式。你总是在自我问自己,与心中的另一个我对话。”格桑教授以这个幽默的互动方式调动起听众的情绪,也将刚才的结论——重视自我对

话,这一理念灌输到大家的认知中。

在强调习惯思维中,格桑教授还让我们尝试不同的鼓掌方式,领会不同方式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再另一个游戏中,格桑教授先让我们掰指头数数,一边数一边念“老鼠”这两个字,再让我们反着念“鼠老”,随着21遍“鼠老”说出口,所有人的思维乱成了一片,当格桑教授大声询问“猫最怕什么”的时候,一名老师得意地放声说出:“老鼠!”格桑教授突然再提醒我们,猫怕老鼠吗,一下子让我们顿时明白人的思维存在停滞,要去打破这样的定势。

二、人生道路

格桑教授创新的将人生道路分解为躯体之路和精神之路。

在谈到躯体之路时,他指出这就是个简单的0到100个过程,它是一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这条道路是一条线段,因为生命终会有完结的一天。接着格桑教授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讲述了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医学老师,到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一个卓有建树的心理学家的过程。在34岁时,为自己写悼词,接着开始倒着去活,给自己订立目标,并不断超越,十年目标三年实现,三十年目标十年实现,并又开始规划更长远的六十年目标!对于躯体之路实现的过程中,格桑教授补充说,人生就是一个逃离痛苦,追求快乐的过程,只有在两种情形下才会去寻求改变,我受够了,或者我太爽了。对于生活中不能克服的毛病,就不要过于压抑,轻松上路,“解决不了的就带着,自

然的时候就会改掉坏习惯了。”

精神之路则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这条路是一条射线,因为精神的财富是可以永世流传的。在谈到精神之路时,格桑教授首先说明精神之路的核心就是欲望,这也是支撑躯体之路的力量。他举了个例子。某人落入冰水,依靠坚定的信念,不停告诉自己这是温水,硬是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突破人类在冰水中只能生

存20分钟的客观规律。

其次,格桑教授将精神的境界划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自己、家庭、集体、国家、人类、自然界。不同人的思想需要不同的级别去包容,去感化。只有不断超

越境界,才能实现精神道路的顺畅。

再次,格桑教授强调了精神之路中能力的重要性。他先将能力分为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行业能力包括四个部分:知识、技能、思维、习惯。这个能力的取得只是你在社会成功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核心能力,这也更多指的是精神层面上的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处理情绪的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与人沟通要学会聆听和赞美,赞美他人的人格而非外表。处理情绪的速度就是成功的速度,处理情绪最好的技巧就是运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就一定不要怕犯错误。领导才能的锻炼需要你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有意义的活动。为了让我们领会精神的巨大力量,格桑教授举了日本研究水结晶的综合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曾经做过一个震惊世界的实验。他将一瓶水的瓶壁贴上“谢谢”、“爱”、“感谢”等美好的词语。结果“看”到这些积极词汇的水结晶赔偿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相反,看到“混蛋”、“蠢材”等消极词汇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格桑教授接着分析,从生物学角度看,构成人体的60-70%都是水。“看”到积极而美好词汇的水结晶会美丽而钻石,呈现几乎完美的形状。因而美好的情感与积极的信念无疑会对我们自身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总结两种不同的道路时,格桑教授又通过形象的拆借“佛”字,让我们形象化的领悟到面对人生不同道路如何去处理。

格桑教授指出,人生的两条路,就如同“佛”字右半部分的两条纵线,左边的一条是“躯体之路”,右边的那条便是“精神之路”。

而“佛”字右半部分结构中的“弓”字,象征着人在成长之中所要经历的事情,所要体验的情感,所要走过的道路。这条道路看不见,但却无形中影响着“躯体之路”与“精神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有时候体验着躯体的感受,有时候体验着精神,有时候却站在这两条路之间。这条路,不断促使人们调动起自己的潜能,使自己走在觉悟的路上,这就是一直引领着我们每个人的“道”。而从“道”字本身来看,右半结构中“首”字,正代表了人的头脑——大脑所确定的路,就是人成长的方向,就是冥冥中引领着我们前进的信念,我们的“道”。

再看到“佛”字左边的人字旁,这个“人”是一个觉悟的人,它意味着,当一个人能够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人生的这三条路时,他就到达了佛的境界。这个看似简单的道路霎时间让我顿悟,原来“道”与“佛”,深层的含义是相通的。一个人想要获得快乐,就要跳出困扰着自己的凡尘琐事,放下对世界的批判,放下对万物的执着。简简单单才是快乐。成佛,其实是一种特别的更深层次的角色体验,就是要找到另一个我,另一个位置,俯瞰自己的人生,最终达到爱的境界。

爱,是对自己和世界无条件的接纳。了解了“佛”字的含义,不禁令人茅塞顿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看似复杂和艰难,但如果能够拨开眼前困扰着我们身心的迷雾,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将看到一个清晰透彻、简单美好的人生。“佛”字的秘密,简单却饱含深意,“成佛”虽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个觉察的心,用平常心观察生活,不再执着的追求欲望,快乐,就会悄然而至,人生,也将平和美好。

三、精华拾遗

在分析心态与思维和人生道路的话题之外,格桑老师为了更好的让我们领会思想,穿插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小游戏,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其中包含的很多

理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双手交叉游戏让我们体会到交叉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有时复杂的问题就能简单化。同时我们又能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势。

2、明确目标的重要性,要将目标尽可能的视觉化,听觉化。毛主席通过号召人们“打土豪,分田地”,激励红军战士不断超越极限。当今的发展观就是要求用统一的信念去看世界,去认清目标。在领悟目标时,回答“听清楚了”或者读出来,远比回答“是”或者眼睛扫过效果要好的多。

3、残缺理论。抛弃了常人改正缺点,扬长避短的思维模式,强调“残缺”也是一种财富,一种优点,一种独一无二的标志。不必为缺点所累,只需扬长弃短,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给现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认为扬长补短只是种倒退,木桶理论存在缺陷,一只残缺的木桶就没有必要再去通过修补成为一个平庸之辈,更应该利用自己的与众不同,去成为一个笔筒,或者盛满钻

石的器皿。

4、全掌理论。永远用整个手掌去包容别人的锤头,不能用锤头去对抗锤头,那样只能自相损失。不能变得和生气时的对方一样没有理智。

5、五指地位理论。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定位。无名指因为不能分离而拥有了宝贵的戒指,喻示着爱人之间就和无名指一样,强行分离只能伤了子女。

6、五官理论。耳朵要听积极的内容。眼睛要去看大场面。鼻子要向下出气。嘴

巴要保持笑容。

7、灯泡理论。不论灯泡的瓦数大小,只要能被用就是好灯泡,换言之:被人用

是人才。

8、鹰的重生。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可以活到70岁。但是在它40岁的时候,它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它的爪子已经苍老到无法抓东西;它的喙也已经老化得贴近胸口,无法啄食;它的羽毛也钙化到飞翔起来都很艰难。渐渐衰老的老鹰渴望重生。于是,它必须为自己作出一个决定!它把自己苍老的喙向悬崖敲打,直到老喙脱尽,露出稚嫩的新喙。这时候,鲜血和新喙一起出来,疼痛剧烈。但老鹰不能休息,它必须忍着剧痛,用稚嫩的喙拔掉自己苍老的指甲,每拔一个就惨叫一声。拔完指甲,老鹰还是不能停留,它必须立刻接着做一件事情,就是拔自己钙化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整个过程历时150天。当终于完成了这件事,老鹰发出一声清脆的叫声,从悬崖上飞下来去喝重生后的第一口山泉。当老鹰下定决心要完成这150天的挑战,它就赢得了后30年的美好生活。

9、不断的表扬自我,肯定自我。要做个快乐而积极的人,当遇到任何挫折与困难的时候,都对自己说:太好了!我能行!我有了一个机会体会不一样的人生!简单的人会快乐,克服自己对未来的恐惧。快乐是由自己决定的,快乐就在此时

此刻!

最后,格桑教授以他送给在场学生一句箴言“迷,则行醒事;明,则择事而行”结

束了这场精彩的讲座。

我想说,从今天起,做个快乐而积极的人!从今天起,做个爱自己的人!从今天起认清人生不同的道路,积极去面对,用信念去战胜困难!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自

我!

—— 某学长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篇9

他毕生致力于人际关系及 商业心理学研究领域;他的研究曾被 《创业者》 《今日心理学》 《华尔街日报》和《财富 小企业》等100多种美国杂志和报纸所报道。

他著作颇丰,曾编写多本教科书以及诸多大受欢迎的书籍,他参与著述的书在亚马逊上有133种,畅销书 《心理学与工作》就是他的著作之一。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体会 篇10

这个学期很有幸选修课选学的是人际交往心理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步自我反思,在人际交往方面领悟了不少,我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学,是一种心理学。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那就必然会与社会、与人建立联系。人际交往那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那也必将产生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碰撞,具有一定的心理互动。

通过这半学期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与同学、老师、父母的沟通方法与技巧,人是社会性动物,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其主要群体是大一新生,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的感觉和问题。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他们顺利走入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如果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得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

生活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里健康水平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每个人的成长与以后的发展都与你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它是人成功的命脉。在21世纪这个开放而又活跃的时代,怎么才能展现最优秀的自己呢?时代的特点让我们不得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也必须又开放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开放的社会交往,不然只能被这个竞争强烈社会淘汰。而与周围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一条很好的谋生之道,它看似无形但却比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有用的多,每一个成功的人身后都有一批资深人士的帮助,而要得到这些人的帮助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它给我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上帮助,也是精神的补充。从我们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生存独立就是死亡,没有任何一个空间是为独立而创造的。所以我们如果不自己去主动的建立好与他人的关系就是等于慢性自杀,这一点都不夸张。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对于涉世甚浅的大学生来说,或许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交往不就是与人打交道吗?有什么艺术可言?还用得着专门去学?然而,现实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许多人面对大学里繁杂的人际关系,常常显得不适应,甚至遇到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很多人感叹:涉世容易处世难!由此可见,不懂得必要的社交知识,不善于运用交往的艺术,在生活中就会举步维艰。人际交往的全部奥秘在于把握分寸感,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和不同的情况灵活掌握。也许你在某些方面有超人的才华,但在初次相识的人面前也不要锋芒毕露。没有人愿意接受一个目空一切的人。一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大,语法基础牢固,而且口语水平也很高。他引以为自豪,平常说话时也时常不分场合地冒出几句英语来。他与部门经理谈话,不时冒出几句英语,使那位不懂外语的经理很是尴尬,谈话进行得很不愉快。其实不应责怪别人,只因为他把自己的才华表现得不是地方。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不外乎听、说、读、写几种。听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却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如何去听,怎样才能听懂对方的话,尤其是怎样从对方的立场去聆听,这就是“听的艺术”。你如果具有设身处地的倾听技巧,就会以诚于中、形于外的品格,赢得对方的信赖。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而开放的社会则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特别是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因此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我们大学生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我们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这个年龄正处于一种渴往与别人交往、渴往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有一批真心朋友、希望与身边每个人关系融洽的心理发展时期,只有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拥有充实感、幸福感、安全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很难想象一个无法融入到周围群体中的人要如何生活,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努力做到:(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5)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善于结交、善于表达、善于倾听、善于处理各种矛盾)。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理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讲座总结 篇11

从中学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生们亦将面临巨大的心理考验。为了帮助新生端正心态、调适情绪,9月5日上午,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张南华在香远楼视听室开展角色转变与心理调适讲座教育讲座。

大学易产生心理问题,实用的进入角色很重要。首先,张书记说道理想和目标的失落、自我价值的丧失、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人际交往的障碍、生活适应能力较差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并详细举出实例。接着,张南华书记耐心地就一个个问题教会同学们如何进行角色转换,要求新生们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学会调整人际关系,培养独立的学习生活能力,积极寻找外部支持,并且重新确立大学的学习和奋斗目标,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此外,张书记以诙谐的语气介绍了大学生常见的九个心理问题及抑郁症、强迫症等五个心理疾病。紧接着,张书记告诉新生们该如何进行自我调适,例如:自我暗示法、自我训练法等,在传授冥想放松法的时候,所有人随着张书记轻轻的提示缓缓闭上眼睛,双手平放大腿上,进入冥想状态。除此,还有心理平衡十要诀及自我调节的七种方法。这些方法都将给大学新生很大的帮助。最后,张南华书记提醒大家,发现了心理问题不要害怕,更不能自卑,应及时就医。

上一篇:一年级寒假作业指导下一篇:矿产资源整治行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