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关系学学习心得体会(共11篇)

公共关系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公关工作的重要前提。这让我们明白了我们还得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

公共关系学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不了解公共关系,通过老师系统理论的讲解,方才明白公共关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在运动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和采取的行为规范。它开始形成系统的学科是于19世纪末,那是在欧美的经济发展时期。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门学科也在中国生根发芽。可见,这是一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就没有公共关系。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公共关系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我们学习公共关系学,除了研究公共关系的意义之外,更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公关认识和水平。

通过公共关系学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要与公众中的大多数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而由于公共关系的涵盖面非常广,因此实现这种良好关系的方法与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组织传

播,可以是人际接触,也可以是传媒影响或者是其他组织性形象表现形式等等。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出于改善公众舆论,创造美誉,为组织建立和保持令人满意的声望。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共关系并非只处于社会企业当中,事实上是任何人都离不开公共关系的。对于企业来说,良好的公共关系意味着形象和信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自发活动,已形成一股潜在的、独立的社会势力,其能量与作用足以与组织对峙,并有可能对有关组织经营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任何处于公共关系当中的个人,其关系网络都有可能影响到一个整体。我们学习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与自我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研究公共关系学对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关系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要使自己的发展中使他人同时也得到实惠和效益的思想。公共关系又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一种“要使自己的发展中使他人同时也得到实惠和效益的思想”转化为实践的一种专业技能。这学期的公共关系学习,我们不仅对公共关系产生了系统的认识,也学到了不少处理公共关系的方法。通过老师的生动的实例讲解,令我更加印象深刻,也极大的刺激了我对于公共关系的学习和研究。在查找和阅读了一些公共关系的理论和案例之后。我认识到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公共关系是一门不断创新的学科,要想把公共关系变成自己的知识,还需要随时随地注意我们身边的新案例。许多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新鲜案例。每个组织进行公关活动,都会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他们的构思、设计、实施都有一些巧妙之处,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这样我们的认识才能跟

得上时代,实践时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列宁说:“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中的丰富经验将会推动理论不断发展。我们要将公共关系融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体会,学习提高。我们学习了公共关系的职能,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协调沟通。这其中除了协调最重要的就是感情沟通。人是有感情的,组织与个人之间有情感关系。如果双方感情好,任何事情都好办;感情不和,就会造成阻力。我们要重视心理情感的协调,善于拉近个人与组织的心理距离。从前的自己并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性格上也比较喜欢凭着自己的好恶对人对事。并没有去注意去处理完善人际间的感情关系。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意识到注意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是不可以忽视的,理智的对待每一个人,特别是在处理是非事情的时候,不要因为个人感情而冒失决断。同时及时的与每个相关的人做好感情的沟通,这也是处理公共关系时必须要把把握的。我们更加不能够忽略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行为举止,其实正是我们搞好公关工作的重要前提。

公共关系是一种新兴的职业,这种被誉为“朝阳产业”代表的实体正在日益发展。公共关系还可以理解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尊重、理解、支持、合作”便是它的深层蕴藉。当我们开始研究公共关系以用做未来的工作时,我们所研究的,是我们的未来。当我们认识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发现,公共关系是形象、是舆论、是评价、是信誉度;更深一点的说,公共关系是科学、是艺术。于是有人说:“不学公关能做人,学了公关做能人。我们在未来的职业规

划时,一定要把公共关系作为第一要素来对待,而公共关系学,则是我们处理公共关系时候的法宝和秘籍。应用公关策划的知识,我们可以对我们自身做个规划,例如我们即将毕业,对我们毕业以后的职业做个“职业规划”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只是一名平凡的普通人。我们要做一名具有优秀品行、具有高级素养的“能人”。通过类似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可以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使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从而应对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大熔炉里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我们还学习了危机公关的处理。危机公关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组织能力都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而且,危机事件本来就是不可避免的,学习危机公关处理,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它富有挑战性,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许多的实际案例,都令我们受益良深。虽然在危机的处理回个应对方面,我们都是新手,完全没有经验,可是却形成了一种直观的认识,我们可以预想到,在未来公共关系的处理当中,危机是必然会有出现的,我们无法避免,可是我们却有面对任何变化的准备和信心。在处理某项具体事务之前,我们都能做两手的准备。在有准备的心态下,危机都只会是挑战而已。引用汤姆·克鲁斯说过的一句话:“我从不害怕挑战。”

总之,在公共关系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上,我的思想和认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搞好公共关系并非一件易事;生活无时无处不在搞公关。一个学期的学习下来,不能说还留下了什么。因为这门学科对

公共关系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 有五个基本要素:a.积极的相互依赖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学生们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b.小组及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感 (small group and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总的任务的完成情况, 小组成绩将影响个人的成绩记录;c.面对面的建设性的相互交流 (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 ——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 有机会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d.小组合作技能 (small group skills) ———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对小组的活动提供指导, 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e.小组的自我评估 (group processing) ———各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 应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同伴教学法、小组游戏竞赛、小组辅助个体和共学式等等。

2 合作学习模式在公共关系教学中的运用

在《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由于授课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 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资料查询和研究能力有限, 需要教师的多方面引导, 但是他们的求知欲很强, 迫切希望教师能讲授大量的课外知识。同时由于公共关系的实践性和主观性很强, 对同一问题很难定论, 这就要求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笔者将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入到公共关系的教学中,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为例讲讲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2.1 分组和布置任务

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 其中2个小组 (每组5人左右) 是“教师组”, 分别负责教授“政府公共关系主体”和“政府公共关系客体”的相关知识点;另外一个小组 (约12人) 是“学生组”, 分别对“教师组”教授的知识进行提问;另外一个小组 (4人) 是“裁判组”, 对“教师组”和“学生组”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打分。每组自行推举组长。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情况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具体来说包括: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概念以及基本素质要求和培养, 政府公共关系客体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2.2 自学和讨论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个体学习,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进行资料搜集, 每个人需要查阅4本以上的专业书籍和一定数量的案例, 仔细研读后组织小组讨论, 最终形成小组结论。这个过程是完全独立和开放的, 教室定期检查准备情况, 并进行相应合理的指导。

2.3 课堂活动

本次课开始之前, 学生都早早的来到教室做课前准备。上课铃声响过之后, 教师做简单的开场白之后, “合作学习”教学正式开始。首先负责“政府公共关系主体”的教师组上台发言。第一个学生讲授了什么是政府公共关系主体, 政府公共关系主体的构成。在讲完它的职责, 准备下台请第二个学生上来的时候, 教师示意暂停, 请同学们讨论国家行政机关作为政府公关主体的特殊性。教师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了阐述, 学生组的同学也相应的进行了提问和讨论。之后教师组的第二个学生上台讲授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并通过“水门事件”的案例, 从反面说明了政府公共关系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在讲授案例的过程中, 该同学适时地对学生组提问:“尼克松在处理水门事件的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提高了同学的积极性, 调动了课堂气氛。最后一个同学就“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培训”问题进行了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 穿插着同学表演的小品, 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培训的重要性和内容。

教师组的同学讲授完之后, 同学组的同学就相关知识进行了提问。教师组的同学记录了问题之后, 进行小组讨论后, 给予了一一解答。然后, 裁判组的同学和教师商量之后, 评出“集体智慧奖”和“个人优胜奖”。

最后, 教师就本次课进行总结性评价。对这次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着重于小组综合评价, 也对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表扬, 鼓励同学们以后多开展自学和讨论, 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希望以后克服和改正。

总之, 这堂课各个环节都按照小组预定的程序进行着, 在每一个环节上教师都及时进行引导和总结,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完成了这次课的所有学习任务。

3“合作学习”的实践效果

3.1 实施“合作学习”策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力求认知和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 它由获得该方面的认知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实施“合作学习”策略, 使学生具有兴趣形成的心理基础。学生之间平等、协作、交流、讨论,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都力争为自己的小组做一份贡献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极大地保护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 小组竞赛比个人之间的竞争更能激发全体学生产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 更能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提高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 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成绩为最后考核成绩, 所以小组成员为了不给整个小组抹黑, 都会积极的完成各自的任务。

3.2 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公共关系策划是一个创作过程, 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公共关系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 还应有团队协作精神。实施“合作学习”策略, 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公共关系策划活动中, 采用“小组讨论”、“伙伴编辑”等方法, 鼓励发表不同观点、修改意见等措施, 学生之间是和谐的密切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的本质是个人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合作讨论式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相结合的最重要的方法。当各种方案在个体脑中形成却未能产生“完美的一个”时, 讨论———即共同体的共同决策便可帮助个体确定, 最终形成一个可以实施的方案。

3.3 实施“合作学习”策略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公共关系工作是一项合作性很强的工作, 良好的沟通协调不仅可以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 排除误解, 缓和冲突, 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 同时可以获得外部公众的支持和谅解。在公共关系课堂上,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 既能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 提高沟通能力, 也能通过小组间矛盾和利益的调节, 提高协调能力。

就公共关系教学而言, 必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堂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公关知识”向“培养公关能力”转变这一教改背景下, 每位教师都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公关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认为, “合作式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实践证明, 在公共关系理论、策划及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 能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 并真正在学习实践中提高能力。

摘要: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是时代的要求。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以“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学习方式, 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 在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景中, 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情景, 应当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以此理论, 我们在公共关系教学中作了一定的尝试。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的关系 篇3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态度。所谓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认识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所学课程的一种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它反映着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它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指学生伴随认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由于情感本身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学习做出某种反应。一般说来,学习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影响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作用,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学习态度对学习挫折的耐受力的提高作用。

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作用。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对此心理学家琼斯(E.E.Jones)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他们以两组美国南部的白人大学生为被试者,第一组平时所表现的态度是反对种族歧视,反对黑白人分校。第二组为种族歧视者,主张黑白人分校。实验过程是,让被试者朗读十一篇反对黑白人分校为主题的文章。然后请被试者将所读过文章的内容尽力完整地写出来。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即学习材料与自己的态度一致者,成绩明显优于第二组。由此可见,态度具有某种过滤的作用。

学习态度调节学习行为,还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应上。当学生在学习态度与教学环境上保持一致时,就积极努力地学习。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对学习环境(如教师、学校等)产生不良态度时,则会回避学习环境并产生不利于学习的不良行为,如逃学、反抗等。

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明。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近些年来曾对小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行为,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那些喜欢学习,认为学习很有意义的小学生,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优良。

学习态度对学习挫折的耐受力的提高作用。所谓耐受力,是指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能摆脱其困扰而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体能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例如,一个认为学习很有意义、喜爱学习的学生,当他(她)在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即遇到挫折时,耐受力就高,表现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相反,一个认为读书无用、对学习本来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遭受失败时,耐受力就低,往往表现出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家长,教师,教学过程和社会风气等。

家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人态度总会受到社会上他人的态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态度的形成要受到他人态度的影响。如一个孩子对艺术或体育活动的态度,常常受其父母对艺术或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二是个人固有的态度也可因他人态度的影响而加强或减弱,抑制或改变。例如 ,通过学习雷锋等先进人物的活动,也可能使人们旧有的人生态度发生根本变化。就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来说,首先受其家长态度的影响。家长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态度,对待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子女的学习态度。那些关心子女的学习进展情况的家长,促进了孩子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相反,在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很少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教师。学生的学习态度,除受其家长影响外,更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因而他们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 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爱他所教的那门功课,乐意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情境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许多研究表明,以不同教学形式和各种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或改变其学习态度。

社会风气。青少年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除主要受家长、教师、教学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念等正处于形成过程中,所以他们既容易接受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也容易接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态度有三个途径: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创造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正确的认识观。通过谈话法,座谈法或者班级活动等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因此,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学习的种种错误认识。

创造学习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体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教育实践表明,有些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形成,往往是由于他们学习中因多次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多次消极情绪体验积累的结果。

要转变上述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就要正确对待他们:当他们学习上受挫,考试成绩不佳时,切忌进行谴责和奚落,以防止其消极情绪体验的产生。要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失败的原因,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除上面所说的认识与情绪原因外,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因此,教师改革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必要途径之一。

公共关系学习心得 篇4

姓名:

学号:

在大二的下学期,我选修了《公共关系》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与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社会上的“公关”一样,只是适用于企业或者政府间打交道的方式。但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及老师认真严谨活泼生动的讲解,我逐渐走出了认识的误区,开始正确认识公共关系并且从中获得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随着课程的进行,我对公共关系的理解从表面不断深入,老师也把我们带到了一片未知的领域之内,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公共关系学的高深之处。

从人类诞生初至今,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就存在着各种联系,并逐步建立了社会关系。马克思曾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足以说明社会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处理好社会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19世纪末,公共关系学诞生于欧美的经济发展时期。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门学科也在中国生根发芽。可见,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概念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进入二十一世纪,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存在着公共关系问题,公共关系是形象、是舆论、是评价、是信誉度;公共关系是科学、是艺术、是职业。生活在经济社会高度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我们更应该学好公共关系,为将来立足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快速发展与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学习公共关系有利于优化人际关系。“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发生着各种关系。因此,处理好这些关系变得尤为重要,而学习公共关系能够从理论上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让我们在生 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好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其次,学习公共关系有利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在这个由各种关系组成的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要想深入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就必须从它的源头开始,从本质开始。而社会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学习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为突破口,开始对各种关系进行剖析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事件,了解社会现状,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因此,学习公共关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具有非凡的意义。除此之外,学习公共关系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在公共关系的学科体系中,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公共礼仪。这是对提升公民素质最有帮助的一块,而能够提升公民素质的不仅仅是公共礼仪一个方面。对社会关系的剖析,对人际关系的指导等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人们对公共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认识。

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所以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重要,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形象,此时公共关系的学习便体现出了它的巨大优势。

学习公共关系可以培养我们大学生协调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创造和谐的交际氛围。未来的社会将是合作与协作的社会,发挥群体智慧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竞争更加的突出了群体合作的重要性。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将成为成功者的必备素质。而公共关系的功能之一就是协调与合作。从本着上讲的是在竞争中追求协调与合作。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公关知识使自己能够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及人际沟通的技巧,可大大提高对社会角色的认知水平以及共同协调能力,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使人际关系得以优化。

学习公共关系还可以增强人际吸引力。在公关理念中,形象意识是对形象高度重视的思想。如果将其运用于人际交往,有强烈形象意识的人就会自觉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动,时时、事事、处处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服务意识是对为公众服务高度重视的思想。将其用于人际交往,就是要有一付热心肠,要乐于助人,特别是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公众意识就是高度重视公众利益的思想。将其用于人际交往,就是要关心他人,要多替他人着想,能体谅他人的难处,并尽力满足他人的正当要求,维护他人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言谈举止得体,善解人意,热心助人,心里装着他们,处处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人,对其周围的人就具有吸引力,就是大家都愿意与之交往的人。

学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心得体会 篇5

一、当前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质量不高。治安大队是一线执法单位,直接面对辖区群众,其执法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的工作主动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个别人员在执法执勤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民警宗旨意识不强,执法为民的思想不牢固;有的民警执法水平不高,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掌握,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人员执法监督体系不完善,内部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等缺乏有效渠道,出现了执法监督的“真空”地带。这些极易引发案事件当事人及群众的不满,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二)工作作风不扎实。有的民警身体素质、语言表达、业务能力不强,在与群众交往中说外行话,办外行事,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群众感情;有的面对群众求助束手无策,引起群众不满;有的处理问题时简单问题复杂化,个别问题社会化;有的对待群众盛气凌人,甚至情绪急噪,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在行政执法中缺乏深入扎实的作风,使群众对公安机关产生执法不严、办事不公的错觉;有的把群众的合理诉求斥为“无理”,把来访群众视为“刁民”,不能与群众形成良性互动。分析原因,主要是一些民警不注重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自身业务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水平不高,作风漂浮,影响了群众工作的效果,让群众对民警失去了应有的信任和依靠,甚至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三)对群众工作重视不够。***同志说过:“你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群众对你的感情就有多深”。如果我们不用真实的感情去与群众交流,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当前,有的民警过多抱怨执法环境不好,对待群众工作表现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主动去做群众工作;有的以高位自居,凡事不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分析原因,主要是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甚至存在特权思想,工作中常以管人者自居,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对待群众“冷、硬、横、推”,不能带着感情去工作,其结果是影响警察整体形象,造成警民情感上的疏离。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具体做法

(一)强化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教育民警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群众观念,坚决摒弃工作中出现的“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做法,不断提高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充分发扬公安机关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以大走访活动为载体,深入群众,熟悉群众喜好和需要,掌握群众心理,用心去总结、沟通,拉近距离。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在一点一滴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累积群众的信任,赢得群众的支持,用真心和真情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加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保持积极主动的姿态,认真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经常向经验丰富的同志请教、学习,不断锻炼、培养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以平等的姿态多结交群众中的朋友,了解民情,获取线索,争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支持;要走村访户、深入群众,把触角延伸至每个人,自觉地扎根于群众中去,不能只停留在村、单位、办公室;要不断探索总结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熟练掌握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真正做到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

(三)向群众报告工作,增强警务工作透明度。着眼群众所需、所盼,进一步加强警民沟通交流,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警民恳谈会,利用警营接待日这个平台,与群众进行广泛的沟通交流。开门评警,虚心听取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听取群众对治安热点问题的看法,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为抓好各项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执法教育培训,提高民警执法水平。深入开展执法为民思想教育,端正执法思想,纯洁执法目的,使民警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切实尊重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大执法培训力度,特别要搞好法律法规和基础业务的培训,依托执法培训机制,分层次、分科目展开多种方式的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案件审核监督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监督制度,通过监督和制度来管理人。进一步完善警务公开制度,实现阳光作业,体现执法的公正与公平,将社会监督机制纳入监督执法的全过程,不断规范民警执法行为,减少与群众之间的不和谐因素。

(五)加强新闻报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宣传工作是民警公共关系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安大队联系人民群众的纽

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 篇6

[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李子勋关于亲子关系的经典言论我们的亲子教育问题,不是来自于教育本身,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有弊病的观念和概念,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本身去思考,而是给予某种概念去思考,这种模式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恰恰是观念给我们带来的,而与教育本身无关,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我首先给大家提供我的一些新的想法,我不想取代朋友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也不想和任何人进行抗衡,因为它是并存主义的。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比如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他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孩子行为没有绝对化的对错我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一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重要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用稍稍含混的、摇摆和模糊的内容去指导孩子,会比绝对化的正确的内容要好。自己的教育方法被某些传统观念认为不好,这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中获得他所需要的利益。先假定他是个好孩子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错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忧虑,小儿子和幼儿园同学打架了,就被家长认为有暴力倾向。孩子在成长中会犯很多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用某种特有的眼光来看孩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求证的过程,我们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坏。因为那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它会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面目。我们要先积极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这会给孩子内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学欢迎,被老师批评,我们也要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即使他没有,也告诉他有。不要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而要在内心建造一个内心的真实来引导孩子。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这样的假定一旦成立,家长的思维就被僵化了,就会出现自我催眠的过程。我们高度关注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被这个问题所催眠了,这时我们变得狭隘、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允许孩子犯很傻的错误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问题,而要看作一种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帮助孩子从消极事情里面学到积极的经验。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样的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要允许孩子犯一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家长认为这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的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其实是被自己吓倒了。孩子受挫败没关系,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过痛苦,那肯定会被痛苦所打倒,经历了才会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家长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父母的代替承担的倾向,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咨询现场千万别否定孩子的个性读者1:我的孩子非常内向,我觉得外向的孩子占便宜,我该怎么改变他的个性?李子勋:你是在自己的内心构建出了一个真实:外向的孩子占便宜,事实上成功与外向无关。你实际上是被自己的观点催眠了。要改变孩子个性,千万不要说你的个性不好,个性不好是坏的假定,你可以这样说,孩子你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生活多好啊,爸爸妈妈很喜欢你的性格,社会也需要啊,可是你要知道在学校里有一个规则,集体生活都会需要一种技术和本领,对你也对所有的孩子都要求学会交流的技术。把所谓的外向当作一种技术来学习,不管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我们把这个技术和孩子的个性分开。在孩子的心里,他会感觉自己是在学习一种本领,而不是在和自己发生冲突,不需要否定自己,去痛苦地承认自己是个无能的孩子。而是会积极地认为我的个性很好,只是在学习一个本领而已。孩子的优点要无中生有读者2:我的孩子很邋遢,说他总不改,怎么办呢?李子勋:要培养孩子爱干净的优点,不能仅仅是口头的鼓励,我们一起来给他构建一个优点,就像雕塑一样,你就说孩子你很干净啊,你看自己的鼻子,多好啊,你是个爱干净的孩子!你在反复强调孩子是个爱干净的孩子,孩子慢慢地就会被你的观点所催眠,他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爱干净的孩子,然后他会自然而然地向爱干净的方向发生转变,这样比居高临下的教训效果要好得多。对待孩子的缺点,我们要化有为无,如果孩子被人说是个坏孩子,但是你要说妈妈认为你是好孩子,别人没有妈妈了解你,你就是个好孩子!孩子听了会认为我不是坏孩子,他就会积极地修正自己成长中的偏差。淡化问题帮孩子摆脱困境读者3:我的孩子总是感觉很焦虑,我们该怎么劝说?李子勋:孩子总焦虑,你可以对孩子说能不能把你的焦虑表现出来给我看?孩子会想表现出来焦虑,但是却表现不出来。这时,我们需要的是淡化这个问题。要让他明白焦虑不是他生活的全部,给他的生命和焦虑划定一个边线,当我们找到这个边线的时候,去夸大他的正面的东西。和孩子交流少用语言读者4:我和孩子无法交流,我该怎么修复和他的交流?李子勋:语言交流不是最好的沟通,因为语言是最靠不住的,它会给我们带来歧义和误解。语言的教导容易被误解,孩子弄不清楚家长的教导是出于喜欢他,还是讨厌他?也许妈妈不喜欢我才这么反复教导我,这就是语言交流造成的一个矛盾。多用非语言的交流,比如孩子回家后,妈妈喜悦的眼神,多抱抱孩子,轻轻地抚摩孩子的头,这些不容易被误解。用夸奖来拒绝孩子读者5:孩子才6岁,就吵着要买笔记本电脑,我该怎么办?李子勋:一般家长对孩子这些问题会采用打骂的方式生硬地拒绝。我却建议你要问问孩子你买了有什么用呢?他说不出来,首先让孩子明白他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的成立,其次,你要说,你这是个好主意,妈妈会给你买的,得先要存钱对吧,每天妈妈给你存5元钱,你自己存3元,你实际上是在把兑现承诺的时间无限拉长。你会发现过不了很长时间,孩子就会放弃他的这个要求。在这个过程里,你没有否定他,反而是在夸奖他,非常有利于他的成长。这种技术很巧妙,家长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平常心。

公共关系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教育学术语, “转变学习方式”也是课改中喊得非常响亮的口号之一。然而, 在为数不多的有关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相互关系的阐释中, 常能发现相互混淆甚至对立的认识。如邵伟德教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反思性研究》一文中认为:“学习方式指个人在学习时接受或加工信息的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概念基本一致。”而在分析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关系时又认为:“教学方法是一种总称, 教学方式是更为具体的活动细节”[1]。

然而, 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的黄甫全老师在名为《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的文稿中则认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一回事。他对此的观点是:“所谓教学方式, 又被称为学习方式, 泛指各种教授与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方式。它使师生组成学习的共同体, 根据具体学习内容采用各种可能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 以获得知识, 形成经验, 并建构其知识经验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教学 (学习) 方式更接近教学模式的概念, 因为他把“掌握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教师过去认为的教学模式都作为学习方式进行讨论[2]。

钟启泉教授主编的《新课改教师培训精要》一书中认为:“大多数学者认为,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层面, 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3]。

如果教师略去“学习”和“教学”这些冠于方式、方法前面的定语, 或者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视为共生体, 那么, 关于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相互关系就有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认识:一, 方法是上位概念, 方式是构成方法的细节;二, 方式是上位概念, 方式制约着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在一对使用频率极高的教育教学术语上存在如此相反的认识, 只会使教师们困惑乃至误解。因此, 对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含义及其关系进行辨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含义

笔者赞同这样的认识, 即学习方式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4], 是个体在达成学习目标过程中相对稳定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取向。学习方式是一个介于课程系统和学习方法之间的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界定为“学习方式”。

如对“自主学习”的解释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方式。”对“探究学习”的解释是:“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 学生从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和情境出发, 以近似研究的方式来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并相应地提高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学习方式。”从以上对学习方式的解释可以看出, 学习方式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方式和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 而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学习活动的细节与方法, 因为“选择学习方法”是被包含在“学习方式”之中的。

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使用的一系列具体手段 (程序、途径、门路、工具等) , 是一种从学生和学习角度出发对“教学方法”做出的分离。如阅读、听讲、记忆、观察、操作、实验、讨论、讲述、练习、游戏、竞赛、作品欣赏、角色扮演等都是学习方法。尽管目前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林林总总, 莫衷一是, 但如果教师从学生学习行为的角度出发, 从体育教学方法中抽取以学生参与为主的那些手段或途径作为学习方法, 按学习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进行划分, 可以列出如学习理论知识时的阅读、听讲、陈述、记忆、背诵、讨论、发言;学习动作技能时的观察模仿、重复练习、诱导练习、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帮助保护、纠正错误、创编展示;锻炼发展身体时的持续练习、循环练习、间歇练习、游戏比赛等多种方法。

二、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关系辨析

教师不妨先分析一下方式与方法的区别, 这有助于教师理解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差异性。从一般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 方式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及形式”, 而方法则是“关于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在《词源》中, 方法一词有“量度方形之法”和“方术、法术”的意思, [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方法”一词具有的具体性和操作性特点。而方式的“式”有格式、样式、规格的意思, 可以延伸组成如形式、范式、格式、模式、样式等词语, “式”要比“法”更为抽象, 更具有范型和规格的意义。一般来讲, 方式更多表示行为的取向, 即应该“做什么”和照什么样式做, 而方法则更多表示行为的技巧, 是应该“怎样做”的具体招数。

在英语中, 方式一般用pattern或fashion表示, 含有形式、样式的意思。学习方式又可译为learning style, 意为学习的类型或风格。方法多用m ethod一词表示, 学习方法可译为learning method, 而method一词亦可专指教学法 (美) 。这些区别与汉语中两个词的差异性是基本一致的。

从以下几点认识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关系。

1.把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含义简略地表达为:学习方式是取向, 是范型, 而学习方法是手段, 是招数。“取向、范型”与“手段、招数”清楚地表明了二者的关系, 即学习方式决定和表明了学习者所选择的方向与范式, 而学习方法则是沿着这一方向前进或按照这一范式实施的路径与手段。因此, 学习方式应是高于学习方法层面的上位概念, 学习方式影响、制约并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和运用具体的学习方法。

2.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学习方式犹如宏观战略, 而学习方法好比具体战法。战略问题是一个决定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御, 打持久战还是速决战的问题, 而战法问题则是一个正面进攻还是侧面迂回, 是打埋伏还是搞强攻的问题。战略思想是相对稳定的, 而战法运用则是相对灵活的。同样是探究式学习, 在具体方法运用上则可能是多样的。如有的侧重于操作、实验、讨论, 有的侧重于尝试、体验、归纳等, 但无论何种方法, 又都是围绕着“探究”这一稳定的核心意义而展开运行的。

3.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它自己惯常使用或较多使用的具体学习方法或形式。如从体育教学的角度看, 接受式学习较多运用观看、听讲、识记、分解练习等;而探究式学习较多使用情景体验、实验操作、完整练习、小组讨论等;独立学习较多运用个体练习的形式, 而合作学习总是运用小组练习的形式等。有些方法与形式甚至在某种学习方式中是不可或缺的, 如情境创设在探究学习中, 小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就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各种具体学习方法、形式的选择、取舍与运用。另外, 学习方式还涉及到学生的行为、习惯、态度、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 由于学习方法与形式的顺序、比重、频率、取舍、技巧、时机等因素以及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兴趣、注意、思维等学习状态的不同, 就构成了不同的学习行为的倾向性或基本取向。

4.不同的学习方式又可能会用到同样的学习方法, 但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同的, 在运用上也会随着学习方式的取向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无论在接受式还是探究式的学习中, 学生可能都离不开“听讲”和“练习”这些具体方法并根据听讲内容来从事各种练习活动, 但由于学习的取向不同,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听什么、何时听、怎样听、练什么、何时练、怎样练等将发生相应变化, 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机、兴趣、注意、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从而导致学习活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发生相应变化。

新课改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 更不是否定传承多年的学习方法, 而是要把学生从单一学习方式的桎梏中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因为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弊, 各种学习方式都有合理性, 都有自身的长处和弊病。吸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摒弃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病, 为多种传统学习方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使其更好地为新的学习方式服务, 努力寻求和总结学习方式方法与教材、学生的适切性及其规律, 这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和最应付出的努力。

三、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关系例析

通过两个课例更直观、深刻地认识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关系。

(一) 探究式学习案例

教材:篮球快攻战术——二攻一

教学目标:略

教学步骤:

1.热身活动:侧身跑, 行进间传接球接行进间投篮等练习。

2.半场行进间传接球接行进间投篮。

3.两人一组行进间传接球接行进间投篮, 教师 (或学生) 做防守者, 形成二打一局面。教师首先重点防守持球进攻者, 迫使其将球传给同伴投篮。完成一轮后, 转换为重点防守不持球者, 使持球学生有机会投篮。

4.通过以上练习后, 教师提问:当快攻形成二攻一的局面后, 一般的进攻方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 形成小组意见并当众陈述 (提示学生回想刚才练习中的情景和体验) 。教师在学生们研讨的基础上, 与学生配合, 示范、讲解二攻一的一般方法。

5.消极防守下, 全场行进间传接球——二攻一结束快攻的练习。

6.积极防守下二攻一练习, 进攻方努力提高成功率, 队内成员为成功者鼓掌喝彩。

(二) 接受式学习案例

教材:篮球快攻战术——二攻一

教学目标:略

教学步骤:

1与2同探究式学习案例。

3.教师与学生配合, 示范、讲解二攻一的一般方法,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听讲, 了解并熟记二攻一的一般方法, 并能在实战中运用。

4与5同探究式学习案例的5、6。

两个案例中出现的观看、听讲、讨论、陈述、记忆、消极防守下的练习和积极防守下的练习等, 都属于具体方法。但由于学习目标、认知、行为上的取向不同, 这些方法在学习中的地位、顺序、取舍和运用大不相同, 于是, 这些差异便呈现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三) 对比分析

两种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步骤的第三步。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创设了一个颇费心思的练习情景, 这一情景创设非常重要, 它迫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对进攻方法作出决断, 为下面学生分组研讨, 寻求二攻一的一般方法做了铺垫, 也为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而教师的示范、讲解则是在学生练习、思考、研讨、发言之后的概括性呈现。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积极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就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练习兴趣,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契机和可能。而在接受式学习案例的第三步中, 教师则直接把二攻一的一般方法呈现给学生, 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进行练习。教师的示范讲解在学习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教学步骤清晰, 有效, 省时、省力, 学生同样可以较好地掌握所学战术配合, 但在激发练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效果却明显不如探究式学习。两个案例虽然都使用了观察、听讲、消极防守下的练习、积极防守下的练习等看似相同的方法, 但由于运用目的不同, 顺序不同, 时机不同, 其效果和意义也就大不相同了。

方法还是那些方法, 但怎样使用它们却赋予它们不同的效果和崭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反思性研究——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再认识[J].体育教学.2008.09

[2]黄甫全.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114083170b4e767f5acfce0a.html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 (131)

[4]扬治良等.简明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08

浅谈英语学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篇8

一、小学一二年级的重要性

事实上,对于英语学习,小学的一二年级是非常关键的,因为:①这个阶段学习任务不紧张,孩子对父母还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亲子时间较多,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②这个阶段是帮助孩子认识社会,树立远大目标的时期;③这个阶段有着比其他学习阶段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对积累语言意识非常关键。④这个阶段,孩子的自发的好奇心也很强烈,对这段时间的好奇心的因势利导,可以使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极大的发挥。

二、对《新标准英语》的分析和家长能做的事情

英语学习和语文学习一样,是培养语言与思维习惯的一个过程。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是在我们经历了出生到成长若干年后,头脑中积累了相当多的语言素材、有了相当强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的;而我们的孩子开始学习英语时,头脑中基本都没有语言积累,也谈不到英语的语言能力了。所以家长要尤其为孩子的语言积累多用心。

三、小学第一年应打好听说基础

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学习英语之初,听说能力的积累是第一要务。而这一年的积累非常关键。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充分的听说机会,而且多加鼓励。我们的小学《新标准英语》在第一年的时间里是不要求孩子书写和学语法的,课程主要内容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培养英语思维习惯以及进行听说刺激为主的。所以在辅导孩子学校的课程时,先听,在读,读熟到背,达到非常流利背诵的程度就行,千万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写出来。

学校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满足中等及以上程度的学生来进行的,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学有余力的。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家长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利用第一年听说能力积累的时间,从听觉上给予孩子充足的语言材料刺激,为下一阶段的學习在头脑中准备充足的语言素材。至于选用哪种材料,是要以方便和有利于孩子的兴趣发展为前提的。这方面可以咨询我们。

四、小学第二年应增加拼读训练

《新标准英语》教学开始学习字母,要求学生拼写单词了,稍微学习些语法,但是语法绝对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事实上,这个阶段是在听力有了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学习由听说向读写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学完了汉语拼音,掌握了字母文字的拼读技术,这项技能可以向英语学习做一项正向迁移,因为英语就是一种拼音文字。结合第三册书中字母的学习,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辅导以自然拼音或phonics的学习,而且对孩子学习信心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自然拼音或phonics东西学习是在听说的语音基础上,让孩子把声音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书写联系起来的一个有效方式。这个学习为后来的词汇量拓展、阅读能力的提高会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人类学习的新知识,事实上是新知识在已有认知结构里的归类和巩固。自然拼音或PHONICS的学习是可以在学生原有的汉语拼音结构的辅助下形成新的稳固的认知结构,而这个认知结构又是后来的很多学习,比如音标,拼写,词汇,阅读等可以依靠的基础,是帮助孩子全面掌握英语技能的一个有力武器。

五、小学第三年应开始分级阅读

《新标准英语》在第五册第六册还是继续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的,所以听说这块,家长要养成长期的习惯,不能放松。读写也开始成为这部分的英语学习要点。简要而系统地理解语法也将从这里开始。

在一二年的阅读与拼读的基础上,这个时候的学习事实上也已经变得轻松得多。家长按照以前的学习习惯,适当安排听读英语材料的时间,同时伴随拓展孩子的视野,开始引导孩子树立对未来的向往和比较远的目标,对以后的长期的学习是有好处的。

六、小学第四年应深化听说能力

《新标准英语》第七册第八册继续深化听说能力的培养,语法的学习也更深入了。在这个阶段,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书面写作能力也开始是学习的要点了。这个阶段继续听读活动,每天安排一定时间听英语,读书。如果前面的学习习惯培养的比较好,学习目标都能基本达到的话,孩子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很多家长真的开始力不从心了。这个时候,我们建议,家长可以把孩子的学习交给孩子自己了,家长要做的是提供物资上充足的准备:书籍、影像资料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跟随老师的教学步骤就可以了。

七、小学第五、六年应对升学考试

因果关系学习心得2 篇9

通过上一次因果关系的学习,我明白了,因果并不是自己做过什么因就会得到什么果,现在的果还有可能是上辈子种下的因,而这辈子所积下的德或怨会延续到下辈子,甚至是子孙后代。

因果关系是超脱于神灵之上的,众所周知,释迦牟尼佛普度众生,无所不能,可是就连他也因为一条鱼而头疼三天。因果轮回,报应不爽,就连释迦牟尼佛也无可奈何。

这一次的学习是上一次学习的深入探索,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现今***古今中外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说起,以及他们对古今文化的贡献。这些人物对我们历史文化举足轻重,他们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标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说明了有人对照着自己,才有可能改正自己的行为。借鉴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物,我们能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高度,种下更好的因,得到更好的果。

董事长小结如往常一样精彩,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让我们知道因果并不是发生在史书上的,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无所不在,不管是你的行为,甚至是一个想法,都是种下的因。

在学习的一开始播放了《祈福》,祈福和祈祸如此之近。所谓祈福就是奉献,供别人之所需,并不是伸手向神明要什么金钱,机会。而且并不是你把自己有的东西送给别人就是奉献,而是依据别人的需要进行赠予,急别人之所急,才是最好的奉献。

以小见大,既讲因果,便可知世事轮回。奉献即是种因,因无大小,好是无小事,所以想要种下好的因就要从眼下小事做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最基本的,对于我们员工而言,我们就要严格按照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工作,尽量减小公司的损失。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孝敬父母是我们最基本的,董事长说父母得病是因为子女不孝。做好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才能种下更多的善因,积少成多,将会得到不可估量的正能量,得到更好的果,才有更多的幸福感。

万法皆空,因果不虚,秉承这个观念,为着以后的幸福生活,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积聚善因,形成好的气场,便会吸引更多有才德的人,自己以后的路也会更加顺风顺水,得到更多的福报。

案例

一、近日3个福建人在浙江一祠堂内偷走古董香炉和两个牌匾,价值七万元。回福建的途中,疲倦的三人打算在服务区休息一下,结果刚进服务区路口就撞上了一辆大货车。摆在后面的香炉因惯性飞出,当场砸死一人,另一人受重伤,还有一个现场被拘留。

二、有一位姓黄的老士官,平常就喜欢吃狗肉,被他残杀的狗,不计其数。无论大小狗,都把它杀来吃,可说心狠手辣。自从他退伍后,在民国五十二年间,搬到屏东长治乡某间爆竹工厂,担任厂长。退伍后,杀狗的习惯仍然不改,朋友奉劝,也从不听。日子一天天过去,因为被杀的狗魂,不甘愿被杀,更不愿肉被人吃下腹。每当他入睡时,常梦见尖锐的狗叫声,环绕在他的身边,似要找他报仇。记得,在民国五十五年的冬天,有一日,他把邻家几只刚刚断奶的小狗抓来,放进已烧热的大锅水内,这几只刚出世不久的小狗就可怜的在锅内拼命挣扎,小小生灵,这样可怜的被烫死了,真是惨不忍睹。事过第二年的一天,这位黄某在爆竹工厂工作时,爆竹突然发起大火,正好把他烧个焦黑,痛苦呻吟,就像狗被杀那样的叫声。黄某就一命归阴了。以上所述,是一则真实的故事,就是杀狗所得的报应。奉劝喜欢杀狗的人士,赶紧放下屠刀吧!狗的灵性是与人类一样,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啊!——《圣德杂志》

大学生公共礼仪学习心得 篇10

学院:电气学院班级:09电自 姓名:李燕伟学号:200953410

3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大理提倡社会注意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体的社会公德。关键词:礼仪修养礼貌大学生

这学期学校给我们大三年级开设了大学生公共礼仪这门公选课,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学到了许多礼仪知识,也更加懂得了礼仪对于我们平时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在此向老师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直都觉得现在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硬件的竞争,更是形象的竞争、服务的竞争。礼仪,是表现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准则,是个人素质、素养和社会观的外在表现,也是单位形象的具体化表现。所以,礼仪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现代竞争的附加值”,是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处理客户异议、提高企业美誉度的有效手段。

而对于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有关礼仪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得不多。但这些又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想起大学之前的自己,对于很多的基本礼仪都不清楚,所以时不时也会遇到一些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等等,比如说:在别人发表言论的时候,自己突然有话想说,就随便的打断别人,先自己把话给说了。这些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我们的自信,影响我们的形象。所以总感觉自己还有好多好多东西是不懂的。

上了大学之后,可能接触的人多了,交际的圈子也大了,不知不觉也懂得了很多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每一个路人都是自己的镜子,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一些现象,学到一些东西。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周围人的行为举止中,时不时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别人的好与坏,我们不该加以评论,但我们能够以此来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哪方面做错了,哪方面做得不够恰当。所以,有时候也会觉得学习礼仪,不一定需要用到课本,单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为人处世的一些礼仪。

上了《大学生礼仪》的第一节课之后,我就有种感觉:在课堂里面,我能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这些都会对自己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就简单的从各个方面的知识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举止礼仪:举止是一个人文明教养和人格成熟的标志,它比言谈更具有说服

1力。几千年来,人类除了不断的努力创造自已生存的最基本需求,还注重追求个人与社会都公认的美的表现形式,行为举止正是这种美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让我更加有种欲望想要去了解多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比如:如何使自己的气质更高雅、形象更出众;如何使自己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同学老师面前;如何使自己得体而又自如的参加会议、出席社交活动?

通过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也通过上了这个课,让我进一步懂得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么穿,应该怎么坐,怎么说话,怎么站,怎么走路。

虽然这个课程只有短短的四个星期,但从中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了许多。通过对大学生社交礼仪的学习我懂得如何与别人沟通,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修养,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礼仪的核心是给人舒适和尊重:桌位要有主次,介绍要有先后,穿衣要分场合,送礼要有讲究……让他人感到舒适,感到被尊重。另外,我还从中认识到有一个礼仪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但却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一种国际礼仪,它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热情、修养和魅力。在面对宾客及同仁时,要养成微笑的好习惯。回头过来,想想自己,在这一点上,似乎做得还不够。我想:笑得多了,人看起来也会更加亲和吧。所以,以后要常常微笑。烦恼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笑一笑,一切都过去了。

我们都知道礼仪知识很重要,可是有时候,我也会有一个这样的困惑。那就是在平时生活中,在一些平时不怎么讲究礼仪方面的人群当中,如果就只是你一个人一味固执的在讲究这,讲究那些礼仪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周围人的一些鄙视的眼光,会让人觉得你过分讲究礼仪就是在扮高贵,炫耀自己的身份。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需要懂得变通,也需要很好的把握好这个度。

社会如此之大,我们该学的礼仪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我想,除了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礼仪知识,更多的还是要从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里去观察,去学习,去实践吧。而且,个人觉得:礼仪知识你学到了,如果在平时生活中,你不以此来约束自己,以此来鞭策自己的话,那就算你学得再多,你的修养,你的素质也只是一个零。

所以,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学会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要从小事开始,从自己开始,从这一刻开始,把过往的一些陋习,一些错误慢慢的纠正过来。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取得成效。

最后,在这一段短暂的学习过程中,我与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也进行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令我受益匪浅,感谢老师的倾心教导,祝老师工作、生活快乐。

公共关系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同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明显存在着“惰性知识”的问题。也就是说,尽管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及考试中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公式、定理来解决给定的问题,但是面对逼真、复杂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或真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不能自发地解决问题。换言之,学生在正式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数学知识难以有效地迁移、运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获得的正规数学知识如何迁移至非正式情境,以及这种迁移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并由此反思和重构学校境域中的正式的数学学习情境。

一、小学数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两相比照

本文中的正式学习主要是学校境域中的学习,是以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为主要任务,通过获取间接经验为未来运用作准备的学习。非正式学习为发生在正式学习或正式培训提供的课程之外,蕴涵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由学生自发产生,自主控制,并通过自我指导或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获取新知的活动,具有情境性、模糊性、社会性、非组织性、突发性等特点。

从学习发生的动机来看,正式学习发生的动机有专门的指向,即学知识、学文化,其动机多来自于教师的外部设定,而非正式学习发生的动机来自于学生自我内部。

从学习所处的场域来看,正式学习所处的场域一般是学校、教室、课堂,即班级授课制的空间,而非正式学习则是多场域的。

从学习运用的媒介来看,正式学习运用的媒介有很强的规定性和计划性,如教材、教具、挂图、课件等,而非正式学所以往往表现为非目的性习运用的媒介则表现出直接性、自然性、随机性。

从学习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正式学习中一般是师生关系,而非正式学习中的“老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自然界。在非正式学习境域中“生活”即老师,“情境”即老师。

从学习目标的设定来看,正式学习有严格、统一的学习目标,而非正式学习的目标往往是隐潜的,随机的,它常常在生活的常态里寄寓着意味和价值,而不是为了系统的知识学习要达成的愿景,所以往往表现为非目的性。

二、小学数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通意义

小学生学习数学总感觉“难”,究其原因,难在与生活之隔,难在与感性之隔,难在与情境之隔。数学与生活之“隔”,表现在它将鲜活的生活元素抽出后剩下的是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位置关系。数学与感性之“隔”,表现在感性是人和世界接触的第一个通道,正如马克思所说:“感性应该成为一切科学的基础”,但是这第一通道在学生的数学过程中却往往是关闭的。数学与情境之隔,表现在数学的本质往往是去情境的。而生活、感性、情境又恰恰是儿童学习——儿童生命特质的规定(卢梭),儿童往往是在情境中、在生活中利用他们的感性来学习数学的,因此这三个“隔”导致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正式的数学学习中全然不懂(不通)或似懂非懂(不透)。基于以上认识,研究小学数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双向迁移的意义就在于找到一条打通生活——符号、情境——逻辑、感性——理性的通道,从而使得儿童的数学学习既是明白晓畅的,又是印象深刻的;既是能获得结果的,又是能找到路径的(过程);既有学习的快乐,又能够体验习得的复杂性。它的意义不仅是打通习得数学的路径,还是儿童思维走向理性的阶梯。

三、小学数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双向迁移的研究策略

目前,关于学校的正式数学学习情境的研究非常丰富,实际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也是异彩纷呈。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情境与数学知识的产生情境以及学生运用该知识的日常生活情境并不相关,有些甚至把严谨的数学教学变成娱乐意味的杂耍和游戏,影响了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和数学技能的培养,可谓之“无关情境”甚至“负面情境”。因此,亟需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真正会运用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情境展开调查和分析,从而更好的创设更为真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

上一篇: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探索下一篇:初中一年级作文:寒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