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全册教案(共4篇)
课
题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
型
新
授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过程
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化学(让一位学生同时将碱液喷在纸上)
【投影展示】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或许你对化学怀有许多疑问和好奇,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消除你的疑问,领略化学魅力。
设置情境,感知化学的存在和重要:
【播放录像】 “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入云、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三峡工程……
【总结】我们看到的多彩物质世界,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无处不在。
探讨化学研究对象及什么是化学:
【设问】那么化学到底研究什么,什么是化学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化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问题。
【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不仅研究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自然界原来不存在,而是科学家们后来根据需要研究创造出来的物质吗?
【总结介绍】塑料、许多药物、合成纤维…都是通过化学手段创造出的物质。
介绍纳米铜,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材料、玻璃纤维、尼龙绳的性质与用途(配图片)。
【提出问题】你能说说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吗?
【深化理解】同学们知道的只是水很表层的一些知识和用途,在化学中我们要从水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和变化规律来研究它。就像了解一个人,我们要了解他的本质,化学就是从最根本的组成结构研究物质,再到它的性质用途,目的是更好的利用物质服务人类。
了解化学发展史:
【设问】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史是短暂的吗? 【引导自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4页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发展史。
【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发展史。
①萌芽阶段:古代(火、陶瓷、造纸…)②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④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⑤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提问】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认为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应怎样形容?能否举例说明?
【总结】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探究】
【设问】设想如果没有了化学,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结论】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提问】怎样学习化学?根据你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将如何学习化学?
【指导】化学和物理、生物一样,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在学习过程重要注重实验,做到仔细观察、规范操作…。
【总结】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堂整理:
【提问】学完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反馈: 展示习题。
布置作业:查资料完成有关化学小论文 参考题目:
1、日常生活中的化学。
2、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我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4、探索学好化学的方法。
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观看录像
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化学无处不在。
阅读教材1-2页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讨论作答。
与老师一起总结。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交流,举例。
观看、倾听,理解化学有研制新物质的任务和作用。感受制造出的新物质的巨大魅力。
畅所欲言,说出对水的了解。
通过教师以水为例进行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内容。
阅读教材、自学整理。
学生归纳化学发展史,并了解几位科学家。
回答:密不可分,并举例说明。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畅所欲言
倾听,理解。
总结,体会。
整理总结,积极发言。
完成练习。
课下完成。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化学研究内容的认识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研究内容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通过自学了解化学发展史,既培养了自学能力,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探讨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
设计意图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板 书 设 计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物质(已存在物质、研究创造新物质)
2.化学的发展史
①萌芽阶段:古代(火、陶瓷、造纸…)②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④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⑤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3.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离不开化学,化学无处不在。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4.怎样学化学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教
学
反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认识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认识化肥、农药使用的利弊,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盐的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放入水中易溶完.硫酸盐类也易溶,但要除去钙钡银.盐酸盐除银、亚汞,常见沉淀记心中
(碳酸、磷酸盐只有钾钠铵溶)
碱中溶五位,钾钠铵钙钡
二、图片导入:植物生长需要浇水、除草外还需要为它们施肥,今天一起来认识肥料中的化学肥料。
三、独立自学:完成导学案
四、肥料种类及定义:
1、农家肥:人畜粪便、植物体等沤制的天然有机肥料
2、化学肥料: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简称化肥)
3、植物生长所需元素:C、H、O、N、P、K、Ca、Mg等
4、化肥种类: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及其相对应作用
五、化肥与环境
1、化肥使用的利弊:
化学产品(如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不当使用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2、有利:提高农作物产量
不利:(1)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
(2)因某些成分的积累、流失或变化,引起土壤酸化、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大气环境的污染。
3、注意合理、均衡使用化肥。
4、不合理使用化肥可能引起的后果:引起虫害、造成土壤板结、污染水源
5、除了化肥之外,农药对农业的高产丰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农药也是有毒物质,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一段短文是叙述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①空气中的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元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②一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稳定,常温下就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③二氧化氮气体有毒,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O3)和一氧化氮;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相互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
请填写下列空白:
(1)上述短文中,描述二氧化氮化学性质的是
③
(2)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时,收集方法不适宜的是(D)
A.向下排空气法
B.排水收集法
(3)写出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NO2+H2O=2HNO3+NO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在此反应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有升高也有降低______。(填升高、降低、有升高也有降低或不变)
六、巩固练习
2、某同学帮父亲去购买化肥,该公司化肥售价表如下:
他知道自己家的庄稼生长不茂盛、叶色淡绿、茎叶细小,也出现了倒伏情况。能供买化肥的钱只有300元,该同学稍作思考便选择购买了两个品种的化肥,而且花钱最少,购得所需的营养元素总的含量最多,问:
(1)该同学家的庄稼缺两种营养元素,它们是___N、P_______(填“N”、“P”、“K”或“微量元素”)
(2)该同学买了碳酸氢铵化肥,则他买的另一种化肥是
KCl
七、小结与作业
1、定义:农家肥:人畜粪便、植物体等沤制的天然有机肥料
氮肥
化肥: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简称化肥)
氮叶磷根钾正茎
钾肥
磷肥
2、化肥
复合肥料
作业:《同步》58-60页
八、板书设计
1、农家肥:天然有机肥料
化肥:化学、物理方法
氮肥
氮叶磷根钾正茎
磷肥
3、化肥、农药与环境:均衡合理
复合肥料
钾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 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歌曲的情绪,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2、难点:实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
二、教学过程
(一)欣赏《蓓蕾之歌》
1、初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讨论)
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李岚清副总理在 1999 年秋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2、复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种情绪呢?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 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
生:速度:中速;节拍:4/4 拍(强 弱 次强 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
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 X X 和X X.(二)欣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1、课件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
2、分析歌曲: 音乐结构:(AB)
演唱情绪:(充满活力的)
演唱形式:(齐唱)
3、复习学过的相关音乐知识。
(三)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
1、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
教师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的什么?把歌曲中的力度记号找出来?
2、复听歌曲,体会力度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3、老师指挥学生唱一下歌出的片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三、拓展探究
师:你还知道哪里赞美老师的歌曲呢?
生:《飞来的花瓣》、《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教师圆舞曲》。
师:根据时间安排,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
四、课堂总结(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师: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一定深深感受到教师对你们的辛勤栽培,你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会让每一位老师感到幸福。为你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吧!为你们的梦想扬帆起航吧!每一位老师会真心的为你们保驾护航,让你们在摇篮中茁壮成长!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中学时代》 【学习目标】
1、学会歌曲《中学时代》,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2、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习机会,竖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学习重难点】
能够熟练的演唱好歌曲《中学时代》,并理解其深刻的哲理。【学习内容】
1、歌曲《中学时代》
2、歌曲常见的音乐结构一段体 A;二段体 AB;三段体 ABA 或 ABC。
【教学预设】
1、很多同学可能对中学抱有很多的想象,也会有些迷惑。
2、配乐诗的形式拿来演唱,可能学生对音高上只能听老师范唱来衡量了。
【教学措施】
老师通过讲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黄金时代、人生的转折点等来启发学生珍憯学习光阴,竖立长大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教学准备】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语
人生道路上最迅丽多彩的年华是在中学时期,它是我们求知、探索、建立友谊、增长智慧的黄金时期,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懂得人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它值得珍爱、也确实让人难以忘怀。
(三)视唱练习:《蓓蕾之歌》主旋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是中学生了,对于中学时代,你曾经的理解和想象是什么呢?你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度过你的中学时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学时代》歌曲。
(四)学习过程:
1.作品分析:
(1)作词作曲者:王晓岭和戴于吾;这首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生活,也是一首歌颂了美好的中学生活,主题鲜明、深刻。《中学时代》里“系着红领巾迈进校门,戴着团徽走向未来”;这些点睛之笔读来令人感动。
(2)讲一讲: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学生讨论(略——)
(3)下面老师用一首歌曲来表达“中学时代”,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看看哪位同学能说出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4)播放歌曲《中学时代》
学生讨论:(略——)
师: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黄金时代,只有珍惜时间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宝贵的,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个黄金时代里快快乐乐的成长,认认真真的学习。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中学时代》
a 朗诵《中学时代》,熟悉歌词,感受歌词的美。
b 讲解作品的调性为降B大调、2/
4、附点、减时线、增时线、连音线、小节线等。
c 视唱简谱,熟悉歌曲旋律。
(6)高声区大跳音程的跳跃
a 师范唱,学生模唱
b 慢速练,待准确后再演唱
(7)长音的时值要求学生要把握好
(8)师带唱歌曲《中学时代》(1—3遍)(9)学生跟着老师的手风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10)分小组练习歌曲《中学时代》要求尽量背唱歌曲
(老师巡堂指导学生练习唱歌)
(11)让学生讨论找出认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师再反复教几遍。
(12)全班有表情的齐唱一遍。
(13)师:今天我们在速度的变化中体会一下歌曲。(学生排练中——老师指导——)
(五)扩展
欣赏水木年华的《中学时代》,感受歌曲的不同。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歌曲《中学时代》,而且还懂得了珍惜中学时代这个黄金学习时代,把握好每一寸学习光阴,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校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校园的早晨》。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情感。
2、掌握反复跳跃记号等乐理知识。
3、能认真聆听乐曲《校园的早晨》,体验乐曲中活泼可爱、亲切自然的情感,并能随乐舞动,自编自演。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切分音和强位出现休止符,增强了歌唱难度;
2、根据歌曲自编自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
二、歌曲简析、乐理、节奏
1、三段式 A+B+A
2、反复跳跃记号
3、弱位起音、切分音
4、︱0ⅹ ⅹⅹ ⅹ ⅹⅹ∣
三、学唱歌曲
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校园的早晨》,听一听并思考: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里的场景,表达 怎样的情绪?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哪位学生用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情感来读第一段歌词。
3、重点学唱第一段。逐句教唱,讲授重点、难点乐句,并加强练习。
师:因为我们这首歌是以校园生活为素材的,所以出现很多强位上的休止,使音乐显得活泼可爱。∣ⅹ 0 ⅹ ⅹ ⅹⅹ ∣
学生齐唱第一段,老师伴奏。打节奏要清晰,打的声音不要太大。
4、学唱第二段。
(1)分句指导歌唱(同上)。
(2)重点练唱:有强位休止符的乐句;有切分音的乐句。
(3)学生齐唱第二段,老师伴奏。
5、学唱第三段,重点学唱最后一句,齐唱第三段。
6、齐唱《校园的早晨》。
(1)按怎样的顺序唱?
(2)边打拍子边跟录音机唱,纠错。
(3)边唱边打拍子,老师伴奏;左一下右一下;表现出活泼可爱的样子。
四、歌表演。一至四名学生用自编舞蹈表演再现第一乐段所表现出来的场景。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中显现出来的活泼可爱、亲切自然情趣。快乐的校园是我们成长的又一个摇篮,我们要热爱校园,热爱校园的一草一木、要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我们更要爱家爱国爱人民!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歌唱祖国》 【教学目标】
1、学唱《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教唱歌曲培养学生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持歌唱的能力。
2、通过讲解音乐知识、分析歌曲,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二段体及三段体歌曲的方法。
3、通过学唱简谱,使学生掌握住唱音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唱音准的方法。
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教学难点】
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
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教学方法】
视唱法、练习法、赏听法。【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手风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音高。学生唱出基本音阶(上行、下行)
二、教授新课:
1、学习唱音准。
怎样唱准音的高低,唱准音的高低是学会识谱的关键。介绍几种练唱音准的方法:
(1)、以词带谱法。练唱音阶是练唱音准的第一步。可以从自己唱得较准的歌曲中找出部分曲调,帮助练习。再如:《歌唱祖国》中: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通过小节54
32 1的练习,帮助我们将1234567的音阶练唱准。
(2)利用手风琴等乐器边奏边唱或先奏后唱来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听自己唱出来的音与乐器奏出的音是否一样高。
(3)对于一些跳进的,不容易唱准的旋律可以采用搭梯子的方法来练习。如《说句心里话》的开始:说句心里话 3-3的八度,我们可以用搭梯子的方法来练习,即从“3”开始,顺着梯子-456712唱到3,这样反复唱几遍,然后抽掉梯子,直接唱3-3。第二小节的13可采用下行音 阶的梯子。176543来帮助练习。
2、听歌曲,边听边看曲词,注意主体。
3、作者简介: 王莘,1918出生,江苏无锡人。青年时期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8年到延安鲁艺跟冼星海、吕骥、向隅等学习音乐,毕业后在华北联大文艺部音乐系任教。解放后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主要作品有歌曲《边区儿童团》、《战斗生产》、《愉快的劳动》、《歌唱祖国》、《祖国颂歌》及歌剧《义和团》《煤店新工人》等。、4、简介作品: 《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作曲,作于1950年9月。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壮前进的步伐。歌词凝练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在继承聂耳、冼星海革命群众歌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时代的新风格。歌曲由长度相等的主、副歌组成,主歌每段歌词不同,表现了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副歌歌词不变,是歌曲主题集中的体现,两者在节奏、结构、音调诸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几十年来,这首歌传遍了祖国大地,已成为独立自由的新中国的象征。
5、学唱歌曲。A:师示范演唱歌曲
B:生跟琴视唱歌曲
6、视唱旋律: A.视唱 B 段旋律:
(1)每两小节分句听唱一遍
(2)每小节一句分句听唱一遍
B.整体视唱
7、完整演唱歌曲。
8、及时纠正。
(1)这首歌曲中带附点的节奏型(板书),学生容易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这样对歌曲的艺术形象很有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是很必要的。
(2)歌中一字多音的地方,学生常唱的软弱无力、缺乏感染力。如:“祖国”“家乡”“人民”。
(3)歌曲中学生的节奏掌握。如: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 三段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休止符,每个字对准那一个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
四、小结:
热爱祖国是我们的共同情感。你们用歌声表达了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深深的爱,愿感人的 歌声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力。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红旗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吕其明及其作品;初步了解管弦乐的构成;初步了解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视唱《红旗颂》的“歌唱性主题”;能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跟随作品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应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演唱和欣赏,在音乐实践中感受、体会、表达爱国之情,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听赏《红旗颂》;能唱一唱“歌唱性红旗主题”;能分辨“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的异同点。
难点:引导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区别相同主题不同体裁的表演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堂礼仪,检查出勤,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五星红旗》(刘媛媛演唱),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三)、讲授新课:
1、赏画:油画《开国大典》
2、讨论:★ 从画面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 身临其境假象,我们臵身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感觉如何。
3、播放开国大典视频,感受氛围。
4、听赏吕其明《红旗颂》(管弦乐曲):
①、简介吕其明及其代表作品。(师生共同交流)
②、简介管弦乐队构成。(弦乐组、铜管组、木管组、打击乐器组)
③、聆听引子主题片段。
思考:你听了《红旗颂》号角主题后有什么感受?它的旋律来源于哪一首歌曲?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感受:激动、振奋、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来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国歌)
④、聆听红旗主题。
教师播放“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思考:这两个主题有何异同点?能激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异同点:乐曲的节奏、旋律没有变,节拍、速度、力度、音乐情绪变了。
结论:节拍、速度、力度的变化会产生旋律的风格特点的变化。歌唱性主题的感受:红旗迎着朝阳,烈烈招展;深情、眷恋、真挚赞颂的情绪。
进行性主题的感受:在红旗的指引下,无数的革命先辈们英勇战斗,奋勇前进的步伐;坚定有力、斗志昂扬的情绪。
⑤、分别用不同的节拍4/4和2/4,唱一唱两个主题,加强对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⑥、听赏再现部。
思考:你能感觉到音乐情绪发生变化了吗?请用手势示意。请学生听辨出东方红主题,并在聆听过程中用手势示意,强化学习的目标,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⑦、完整听赏《红旗颂》。
5、课堂小结:
比较相同主题(红旗)不同体裁(歌曲、乐曲)的表演风格特点。相同点:都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的心灵,引发内心的共鸣。不同点:
歌曲——动听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动情的演唱,使得歌曲在表达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感受。
乐曲——丰富的和声,多层次的配器,大型的管弦乐队,使得乐曲在表达上更到位,更有层次,更感人肺腑,得到的感受更深刻难忘。
6、布臵作业:
课后唱背红旗主题,尝试为红旗主题填上合适的歌词并演唱出来,下节课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创作更精彩。
红旗颂
一面用鲜血和精神凝结的旗臶在飘扬 飘扬在一个用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地方 就是这面旗臶摧毁了旧时代的腐朽 就是这面旗臶迎来了新中国的朝阳
就是这面旗臶埋葬了屈辱 就是这面旗臶揭开了中国崭新的篇章
从此
一个民族告别了被压迫奴役的历史 昂首阔步走向了新时代的万里康庄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神圣的战争》《伏尔塔瓦河》《在灿烂阳光下》 【教学目标】
1、欣赏《神圣战争》、《伏尔塔瓦河》、《在灿烂阳光下》,体验出每一首乐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不同方式;掌握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体会不同的节拍、节奏与歌曲音乐的关系;认识旋律线;了解民间曲调和前辈的歌。
2、掌握《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辨西洋乐器;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沃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辨别不同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感受不同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感知歌曲的力度变化、旋律起伏的音高变化。
2、难点:掌握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体会不同的 节拍、节奏与歌曲音乐的关系;认识旋律线;了解民间曲调和前辈的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 3 首颂祖国的歌曲,复习歌曲《歌唱祖国》。“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心声,在这一课,我们能欣赏到不同的歌颂祖国的歌曲,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请听《神圣的战争》和《在灿烂阳光下》。
三、提问:(1)这两首歌曲在音乐形象上与《红旗颂》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用恰当的音乐表 情术语描绘各段音乐。
(2)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各分为几段?
(3)这两首歌曲 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
(4)在乐曲中是怎样歌颂祖国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为这两首歌曲制作小插图。
四、欣赏了三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乐曲,接下来欣赏一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体会一下器乐曲表达情感、形象的不同特点。
1、介绍捷克和沃尔塔瓦河。在欧洲有一个国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沃尔塔瓦河”。(出示地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一部著名的赞美祖国的音乐作品。(出示斯美塔那的画像,简介交响套曲和《我的祖国》)其中的第二曲《沃尔塔瓦河》是最著名的,她的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形象地描绘了沃尔塔瓦河,充满了对她的歌颂和赞美。
2、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音乐,看着乐谱哼唱。
3、介绍乐曲内容,分段听赏。
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什么乐器表现的?如沃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 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等。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教材中所列钢琴、手风琴未出现)。
(1)沃尔塔瓦河的源头
1、源头 2:长笛、单簧管,后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2)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3)林中狩猎:圆号的狩猎号角节奏型,小号上行分解和弦等。(4)乡村婚礼——波尔卡舞曲:弦乐为主,乐队全奏(有三角铁)。(5)月亮、水仙的舞蹈:长笛吹出流水的波纹(水仙主题),弦乐奏出平静的旋律(月亮的主题),竖琴间插琶音如水波。(6)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7)圣〃约翰峡谷:木管组和长号奏出和弦长音,大管奏出长音和上行级进旋律,圆号和小号奏出连续一拍的和弦音型,弦乐组奏出各种不同音型,大鼓和定音鼓奏出长音,以较快地速度和很强的力度描绘河水波涛汹涌。(8)沃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和“谢维格拉德”;乐队全奏。
4、听赏全曲。随音乐画出想象的图画。在听赏音乐时,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听音乐时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五、小结:我们已经学唱和欣赏了 4 首歌唱祖国的歌曲,它们各自有不同的风格、形式,各具不同的艺术感染力。《红旗颂》气势恢宏,是一首歌颂祖国的颂歌;《神圣的战争》是一首苏联歌曲,表现出一种万众一心的抗战精神;《伏尔塔瓦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真挚情感,课后反思:
通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出每一首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的不同方式;掌握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体会不同的节拍、节奏与歌曲音乐的关系;认识旋律线;了解民间曲调和前辈的歌。学生比较喜欢这些歌,有的还跟唱。
第三单元 《金色的秋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目标】
1、学唱《西风的话》,学习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歌唱秋天的美景。
2、通过学唱歌曲,认识到歌曲的主旨——珍惜时间,热爱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风琴等。
【教学方法】
听唱法、启发式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引入秋天美景图片。
2、如果用绿色、红色、金色、白色来形容四季,哪种颜色最适合秋天?请同学们说说关于秋天的主题词: “秋收”“秋高气爽”“收获”“火红的枫叶”“沉甸甸的稻谷”“金色”等,那么美丽的秋天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当夏天南风飘然离我们而去,阵阵西风,带来了秋天的信息,西风对我们说……。让我们一起学习歌曲《西风的话》。
三、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1、初听歌曲。听歌曲的时候请大家思考: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平缓级进,较慢)。
2、这么好听的歌曲,作曲家是谁呢?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曾赴美国学习,先后在欧伯林大学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钢琴。1929年归国后,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任教并兼任音乐教务主任,作品有: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爱国歌曲《热血》《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著作有《和声乐》《西洋音乐史》等。其中,《思乡》《长恨歌》《抗敌歌》被评为 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3、朗读歌词,仔细领会歌词,西风到底告诉我们什么?(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和对美 好时光的憧憬)。这也是这首歌的主旨(中心思想)。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
4、听师范唱。同学讨论,这首歌曲节拍是多少拍?运用了什么节奏型?
5、教师简单分析歌曲:这首歌为 4/4 拍,大调式,一段体。由四个乐句组成,这四个乐句都采用了相同的节奏:X X XX XX ︱ X-0︱,但旋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对比。旋律流畅,在上下流动的级进中插入音程大跳,变化有致,力度运用细腻恰当,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于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西风”作为第一人称“我”“你们”代表“孩子”,唱起来倍感亲切。
6、学唱歌曲: 1)跟琴视唱歌谱。先找出歌曲的最高音、最低音。2)用“啊”随琴唱旋律,并试着打节拍演唱。3)填词唱歌曲,手风琴伴奏。4)接龙唱练习。5)集体完整演唱歌曲。我们应该怎样去演唱,来体现歌曲中的秋意呢?(注意:要字正腔圆,演唱“袄”“高”“蓬”“红”等字要使声音饱满,吐字清晰。)6)边听边唱,认真体会在演唱时,哪些地方可作渐强或渐弱的处理?分组讨论,将歌曲的旋律线画在课本上,说说注意歌曲的强弱变化有哪些好处?(使歌曲更好听、更富有感情)7)尝试用中等稍慢的速度演唱,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将歌曲的强弱对比表现出来,轻柔、舒展的声音演唱,找一位同学指挥集体演唱。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拓展: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秋》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秋》,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其抒情性,在教学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教材分析】
1、本单元根据秋天的季节特点,通过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围绕《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方面的基本要求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本节课主要涉及到感受与鉴赏和表现两方面。
2、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由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作曲,约作于1725年。《四季》是他写作的12首协奏曲《和声与创意的尝试》曲集开始的四首作品,由“春夏秋冬”四首乐曲组成,巧妙地运用全奏与独奏的交替,一呼一应,饶有情趣。每个乐章都附有短诗,表现乐曲的意境。
《秋》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四四拍。表现农民们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的场面。第二乐章:小提琴在乐队的衬托下独奏出歌唱性的舒展旋律,描述秋天的美景。第三乐章:描写秋日狩猎的过程。【教学重难点】
体会不同音乐形式,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异同,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感。【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受音乐欣赏教学,能力不够好,也缺乏信心,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多引导。增强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性和自信心。【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西风的话》。
2、介绍维瓦尔第与《四季—秋》。
维瓦尔第(约1675—1741)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作有大量独奏小提琴与乐队演奏的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海上风暴》、《悦意》,大协奏曲《四季》等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创作了十几部歌剧及众多的声乐、器乐作品。《四季---秋》是他写作的《和声与创意的尝试》曲集开始的四首作品,由“春夏秋冬”四首乐曲组成,《秋》是其中的一首。《秋》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四四拍,表现农民们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的场面。
第二乐章:小提琴在乐队的衬托下独奏出歌唱性的舒展旋律,描述秋天的美景。第三乐章:描写秋日狩猎的过程。
3、分乐章播放乐曲,请同学们伴随音乐朗读每个乐章前的附诗。启发学生讨论乐曲表现了哪些生活场景(如村民的舞蹈、酒宴、狩猎、枪声、犬吠、野兽的恐惧、奔逃、死亡等)。
4、欣赏全曲。
5、小结。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辨别笛子、唢呐、二胡、堂鼓、云锣这几件乐器的音色。
2、通过欣赏《丰收锣鼓》,让学生感受、了解音乐如何表现人们的生活。
3、依托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喜爱中国的民族乐器和民族乐曲。
【教学重点】
感受民族音乐风格特征;辨听各类民族打击乐器的音色,了解其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下面请大家欣赏奥运开幕式《击缶而歌》。
师:录像看完了,你知道缶在民族乐器里面属于哪一类乐器吗?生:打击。
师:对,缶是鼓的一种,属于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器,你们还知道哪些民族打击乐器呢?
生:铜锣、木鱼、梆子、钹……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识音乐《丰收锣鼓》
师:看来咱们同学们课外音乐知识涉猎真丰富,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打击乐器。当然在我国除了打击类乐器以外还有很多种其它乐器。
师:大家一起来看本节课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以打击乐器为主的民族管弦乐合奏《丰收锣鼓》。
师:在观看之前老师提一个要求:
1、观察管弦乐合奏《丰收锣鼓》中出现了哪些乐器?
2、该乐曲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学生欣赏乐曲,教师介绍: 《丰收锣鼓》的作者。
师:给大家二分钟的讨论时间,请前后位小组间讨论交流演奏中出现的乐器有哪些,小组最后确定一名代表发言。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中华民族管弦乐队。
教师介绍:中华民族乐器。
师:刚才我们一起了解认识了中华民族乐器,每种乐器在演奏中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你知道这几种乐器的发音吗?
(二)分段学习音乐《丰收锣鼓》。
师:有谁知道乐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主题?(多提问几个学生)生:丰收的喜悦之情。
师:丰收锣鼓通过情绪热烈的旋律展示了一幅开镰收割、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描绘了金秋田野的美景,抒发了劳动者喜获丰收的欢快心情。
师:下面咱们来分乐段欣赏《丰收锣鼓》。乐曲分四个部分:(放第一部音乐)
师:这段音乐能让人联想到哪些情景?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适当小组讨论)
①展现了一幅热烈,欢腾,你追我赶热情欢欣的劳动场面。(锣鼓部分)节奏明快,速度较快,情绪更为高涨,尤其是最后的锣鼓部分,情绪更为高涨,这首乐曲就叫《丰收锣鼓》。
(放第二部分音乐)
师:同学们说地真不错,这欢庆的锣鼓仿佛把我们也带到了欢庆现场,让我们和农民伯伯一起来分享丰收的喜悦吧。听,什么乐器吹起了嘹亮的号角。(播放第二部分音乐)
生:唢呐。
师:唢呐声把我们引到了金色的田野、丰收的果园、飘香的茶山,这段优美、轻快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在劳动时的怎样心情?
生:高兴、喜悦。
②这一部分优美、抒情。开始以吹管乐器奏出富有号召性的音调,继而转入由弦乐组和笛子先后演奏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以轻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放第三部分音乐)
师:欣赏第三部分,重点感受笛子、云锣的音色以及他们所表达的散板旋律情绪。
师:
1、前半段的旋律有何特点?
2、后半段旋律的主奏乐器是哪两件?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适当小组讨论)③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色,•采用散板的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 园景色,云锣的柔和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水库的碧波粼粼。
(放第四段音乐)
师: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音乐是如何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的?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适当小组讨论)④这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一开始,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奏出气势磅 礴的音响。在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打击乐又运用锣鼓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构成第三段的锣鼓。乐曲在快速、强的全奏中结束。
(三)整体感知乐《丰收锣鼓》谈本节课收获。学生听音乐后谈感受,要让学生尽情的说,教师要加以引导。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民乐合奏曲《丰收锣鼓》,了解了民族乐器的表演功能,又感受到农民丰收的乐趣,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有一首诗叫《锄禾》你们还记得吗?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你们能做到吗?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教学重点】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 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 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 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 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4、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
1)生随琴唱重复旋律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能基本轻声跟唱,说明这首曲调琅琅上口。尤其是中间这一段,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
2)生边做协调有致的划船动作边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重复
师:这一句是整首歌曲中最典型、重复次数最多的旋律?我们可以联系船夫们此时的动作,想一想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在(划船)。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娴熟、协调有序)
师:让我们模仿船夫娴熟的、重复的划船动作,随琴唱这一句重复出现的旋律。
3)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词,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的韵味,将歌词每小节第一拍的字放大。
师:歌曲是四四拍,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怎样的?
(强 弱 次强 弱)
师:划船动作中第一个划开水波的动作是最用力的,注意歌曲的强弱关系。让我们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韵味。
5、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1)分析方言特点。
师: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哪几句让你一听就知道是陕北方言?
师:由于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的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点,即所谓的方言。像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因而这一带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2)分析衬词特点。
师:这首歌曲中,有哎、嗬哟衬词。也是陕北民歌的特点。
师:为什么要加上衬词?要是没有衬词,也可以唱啊。(师示范)
师: 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饱满、连贯,而且能使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模仿方言、衬词,跟唱开始和结尾的两句了解演唱形式。师:每一句最后都加了一个前倚音和一个下滑音记号,前倚音与陕北方言的语音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下滑音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发挥。
6、随琴完整演唱,分析唱法:原生态。
师:歌曲的唱法有很多种:通俗唱法、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现在还有一种原生态的演唱方法,《黄河船夫曲》应该采用什么演唱方法?
师:因为歌曲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写照,他在赶路就唱赶路的歌、分别是唱送别的歌、放羊时唱出自己的心情,划船时唱出心中歌为枯燥的生活解解乏。所以歌曲的唱法应该是随意的、直白的、非常原生态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宣泄自己的情绪。让我们带上对歌曲的理解,有味的唱一唱这首歌。
7、小组对唱,参与律动。
师:整首歌曲有两段歌词?以什么演唱形式出现?(2 段、一问一答)师:让我们扮演黄河上的船夫,按照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韵味。
三、小结与延伸
1、小结
师: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乘船行驶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之上,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 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情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2、欣赏民歌《黄河船夫曲》
师:而今,陕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陕北民歌同样也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应该有所改变。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不管人们生活水平如何改变,陕北民歌的魂还在,它依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音乐素材。经过新的配器、新的演唱形式、加入新的流行元素之后,又赋予了它新时代的气息。
师:同学们,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让我们继续挖掘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不断发扬和壮大我国的民族文化!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
2、了解、学习“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2、本课采用对比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创编旋律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齐鲁燕赵音乐的特点。
2、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包楞调》 《沂蒙山小调》 《孟姜女》等齐鲁燕赵音乐的特点。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律。
3、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境界,并掌握民歌的流动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地图)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份吗?
学生: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代属齐鲁燕赵。
2、教师:今天,就由老师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的音乐世界。由地图或老师讲解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包楞调》
(1)教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中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它们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教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愣愣”而得名。
(2)教师:请同学们跟随钢琴演唱音程,学生演唱。
(3)教师: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包楞调》(出示谱例),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
(4)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与《包楞调》进行对比,找出两首音乐作品中相同的地方。
学生:两首歌曲中都使用了衬词。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采用先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再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特点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其对歌曲表现欢乐情绪所起的作用。用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了解民歌中根据地方方言的不同,加衬词和衬句也有所不同。
2、欣赏《沂蒙山小调》
(1)教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学生思考并划分乐句
(2)教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学生听音乐并回答
(3)教师(出示图例):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 结束与下一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中发展旋律的一 种常用方法。
(4)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创编旋律。
3、欣赏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
教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河北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江苏民歌基础上加花形成的。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欣赏、观察与思考中,认识民歌的流变性,而这一特点的形成是由地方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2、通过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曲谱分析,验证、巩固“鱼咬尾”这种音乐发展手法。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 生自评主要体现在是否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能否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简单 旋律,是否理解民歌的流变性等方面。
(二)评价量规。
1、学生能在欣赏、演唱《沂蒙山小调》中发现、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在欣赏江苏民歌《孟姜女》中巩固对“鱼咬尾”这种知识的认同,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创编简单旋律。
2、在欣赏不同地区民歌《孟姜女》中感受到民歌的地域和流变性。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月牙五更》《乌苏里船歌》《走绛州》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民歌改编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2、通过对关东支脉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关东支脉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月牙五更》等关东支脉地区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东支脉地区音乐的特点。
2、通过演唱《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作品。
三、知识与技能 认识和了解《月牙五更》等作品不同的演奏形式,自信的演唱《乌苏船歌》引子部分,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引导学生感受东支脉地区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关东支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有表情的演唱《乌苏里船歌》的引子部分,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作品,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东北平原为主,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得大部分地区、去欣赏这些地区的音乐作品。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关东支脉音乐的体裁形式和风格特点与齐鲁燕赵支脉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找出关东支脉音乐的风格特点。
2、教师播放《月牙五更》,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属于音乐民歌中的哪一种。学生回答回忆上节的知识。
3、教师:大家能不能说出这首《月牙五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板胡是我国国弓弦乐器。音箱不是蒙以皮革,而是盖上薄的木板或椰壳,形似碗状,琴干琴弓比二胡粗;音色高亢嘹亮。下面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请大家分辨一下是二胡的音色还是 板胡的音色。学生回答。
4:教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男高音歌唱家郭颂,郭颂演唱了很多优秀的民歌,我们来欣赏一首由他演唱的《月牙五更》。学生欣赏乐曲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器乐作品都源于优秀的民歌,民歌是我们源于创作的源泉。让学生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教师: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称谓。我们来欣赏一首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请大家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三部分。
教师:开头、结尾部分与中间段落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
教师:第一部分是根据赫哲族的说唱音乐改编的散板性引子,只用衬词;第二部分是歌曲主题 部分,也是歌曲的主要唱词部分,它包括了三段歌词;第三部分是散板性的尾声,仍只用衬词,与第一段相呼应。我们来学一下这首歌曲的引子部分。学生学唱,老师纠正。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歌曲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下面就让我们在欣赏中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学生欣赏合唱《乌苏里船歌》。学唱引子部分,加深其对歌曲的印象。
6、教师:我们已经欣赏了两首音乐,那么关东支脉音乐到底具有什么样特点,又与齐鲁燕赵音 乐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
教师:由于关东一带的居民多从河北和山东一带迁入,所以在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音调、音节旋律特点方面都与齐鲁燕赵音乐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关东一带的民间音乐又别具特点,但从 总的音乐风格上看,更显得乐观开朗。
7、教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总结的关东支脉音乐的特点是不是正确的,请大家欣赏一首流传于山西和陕西的由民歌改编的管弦乐合奏作品《走绛州》,大家思考这首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欣赏音频)欢快活泼的 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既然是管弦乐合奏,里面出现了很多的乐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乐器音色听辨。
学生:木鱼、小号、单簧管、板胡、钢琴。
教师: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这首《走绛州》也是根据汉族民歌《一根扁担》改编的,下面我们就欣赏由歌唱家演唱的民歌《走绛州》。学生可以从音乐要素、情感等方面较全面深入理解作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关东支脉地区的音乐,我们了解了它的风格特点,也了解了很多的音乐创作都来源于民歌。希望在课下,同学们能够多去了解欣赏民歌,让民歌的灿烂文化一直发扬光大。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材分析】
《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这个唱段是穆桂英在听得金鼓响起时所唱,表现了她性格中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这位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这一唱段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有板无眼。【知识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和方法:在聆听、演唱中感受唱段《猛听得金鼓响》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对京剧基础知识的了解,能唱准旋律、唱出京剧的意味。
3、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了解传统风格特点。能自信、有感情地演唱京剧唱段。【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赏、讨论、表现”等方法。【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
感受京剧(约5分钟)
师:同学们,又到了音乐课的时间了,今天这节音乐课呀,我们不学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要……我先不告诉你……
师:以前上课学习的时候,都是听教学范唱,今天呢,老师要亲自为大家演唱,如果大家能说出我唱的是什么,那我就再唱一首,我们来比一比,看看是我会唱的多,还是你们知道的多。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较高下呀?
(生:敢)好,那我们开始啦……
(一)播放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伴奏,教师演唱
生:现代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答对了,那我再唱一个,你们来说一说是什么。
(二)播放京剧《包龙图打坐开封府》伴奏
生:这是《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唱段。
师:又答对了,同学们还真厉害啊,那我就再来一首,听好了。
(三)播放京剧《猛听得金鼓响》伴奏,教师继续演唱。
生:这个没听过……不知道……
师:不知道了吧,我还以为得再唱几首呢。刚才老师唱的这首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不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一起来唱京剧!
二、知识拓展
了解京剧(约10分钟)
(一)了解京剧起源、行当,基本功
师: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京剧文化,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播放欣赏视频,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
生:认真观看视频,小声讨论并自由回答观后感受。
师:说说你对京剧的了解,或者说一说你想了解京剧的哪些知识?
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想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脸谱等。
教师小结:中国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有2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为一体,通过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又分为:生、旦、净、丑四大
行当。人物有忠奸,美丑、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在京剧中,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就用丰富细腻的手法,夸张的颜色在人物的面部按照一定的谱式绘成了美妙多变的图案,这就是脸谱。
(二)京剧脸谱欣赏
师: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的含义。让我们边欣赏脸谱图片,边来了解吧。(课件播放各种颜色的脸谱图片供学生欣赏,教师简单介绍脸谱颜色的意义)
师:从色彩上说,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金、银等色。
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敌,如关羽。
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刚烈、勇猛、粗率、鲁莽的性格,如包拯、张飞。
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如曹操。蓝色:喻意刚强勇猛、桀骜不驯;如窦尔敦。
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猛烈、暴躁;如青面虎张青、程咬金等。
黄色:意示残暴、骠悍、阴险;如宇文成、典韦等。
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三、体验尝试
学唱京剧(约25分钟)
23.1 图形的旋转(2)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运用.
教学目标
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理解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理解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掌握以上三个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先复习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的对应点概念,接着用操作几何、实验探究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难点与关键:运用操作实验几何得出图形的旋转的三条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1.什么叫旋转?什么叫旋转中心?什么叫旋转角?
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
3.请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
如图,O是六个正三角形的公共顶点,正六边形ABCDEF能否看做是某条线段绕O点旋转若干次所形成的图形?
(老师点评)分析:能.看做是一条边(如线段AB)绕O点,按照同一方法连续旋转60°、120°、180°、240°、300°形成的.
二、探索新知
上面的解题过程中,能否得出什么结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A、B、C、D、E、F到O点的距离是否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BOC、∠COD、∠DOE、∠EOF、∠FOA是否相等?
3.旋转前、后的图形这里指三角形△OAB、△OBC、△OCD、△ODE、△OEF、△OFA全等吗?
老师点评:(1)距离相等,(2)夹角相等,(3)前后图形全等,那么这个是否有一般性?下面请看这个实验.
请看我手里拿着的硬纸板,我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把挖好的硬纸板放在黑板上,先在黑板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在黑板上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一组推荐一人上台说明)
1.线段OA与OA′,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
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
3.△ABC与△A′B′C′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老师点评:1.OA=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相等.
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
3.△ABC和△A′B′C′形状相同和大小相等,即全等.
综合以上的实验操作和刚才作的(3),得出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例1.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 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
解:(1)连结CD
(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
(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
则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
(4)连结DB′
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
例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DE=,△ABF是△ADE的旋转图形.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了多少度?
(3)AF的长度是多少?
(4)如果连结EF,那么△AEF是怎样的三角形?
分析:由△ABF是△ADE的旋转图形,可直接得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要求AF•的长度,根据旋转前后的对应线段相等,只要求AE的长度,由勾股定理很容易得到.•△ABF与△ADE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它是直角三角形.
解:(1)旋转中心是A点.
(2)∵△ABF是由△ADE旋转而成的 ∴B是D的对应点
∴∠DAB=90°就是旋转角
(3)∵AD=1,DE=
∴AE= =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且F是E的对应点
∴AF=
(4)∵∠EAF=90°(与旋转角相等)且AF=AE
∴△EA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教材P64 练习1、2.
四、应用拓展
例3.如图,K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以AK为一边作正方形AKLM,使L、M•在AK的同旁,连接BK和DM,试用旋转的思想说明线段BK与DM的关系.
分析:要用旋转的思想说明就是要用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的知识来说明.
解:∵四边形ABCD、四边形AKLM是正方形
∴AB=AD,AK=AM,且∠BAD=∠KAM为旋转角且为90°
∴△ADM是以A为旋转中心,∠BAD为旋转角由△ABK旋转而成的 ∴BK=DM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应用.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66 复习巩固4 综合运用5、6. 2.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ABC绕着A点旋转后得到△AB′C′,若∠BAC′=130°,∠BAC=80°,•则旋转角等于()
A.50°
B.210°
C.50°或210°
D.130° 2.在图形旋转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图形上的每一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B.图形上每一点移动的角度相同
C.图形上可能存在不动的点
D.图形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与其对应两点的连线长度相等
3.如图,下面的四个图案中,既包含图形的旋转,又包含图形的轴对称的是()
二、填空题
1.在作旋转图形中,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 2.如图,△ABC和△ADE均是顶角为42°的等腰三角形,BC、DE分别是底边,图中的△ABD绕A旋转42°后得到的图形是________,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其中BD=_________.
3.如图,自正方形ABCD的顶点A引两条射线分别交BC、CD于E、F,•∠EAF=45°,在保持∠EAF=45°的前提下,当点E、F分别在边BC、CD上移动时,BE+•DF•与EF的关系是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如图,正方形ABCD的中心为O,M为边上任意一点,过OM随意连一条曲线,•将所画的曲线绕O点按同一方向连续旋转3次,每次旋转角度都是90°,这四个部分之间有何关系?
2.如图,以△ABC的三顶点为圆心,半径为1,作两两不相交的扇形,•则图中三个扇形面积之和是多少?
3.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交于O点,若点E在AC的延长线上,•AG•⊥EB,交EB的延长线于点G,AG的延长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F,则△OAF与△OBE重合吗?如果重合给予证明,如果不重合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一、1.C 2.A 3.D
二、1.相等
2.△ACE 图形全等
CE 3.相等
三、1.这四个部分是全等图形 2.∵∠A+∠B+∠C=180°,∴绕AB、AC的中点旋转180°,可以得到一个半圆,∴面积之和= . 3.重合:证明:∵EG⊥AF
∴∠2+∠3=90°
∵∠3+∠1+90°=180°
∵∠1+∠3=90°
∴∠1=∠2
同理∠E=∠F,∵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BC
∴△ABF≌△BCE,∴BF=CE,∴OE=OF,∵OA=OB
∴△OBE绕O点旋转90°便可和△OAF重合.
23.1 图形的旋转(3)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或不同的旋转角,设计出不同的美丽的图案.
教学目标
理解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掌握根据需要用旋转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复习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着重强调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然后应用已学的知识作图,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用旋转的有关知识画图.
2.难点与关键:根据需要设计美丽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1)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有何关系呢?
(2)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3)两个图形是旋转前后的图形,它们全等吗?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9-18
初中化学精品教案12-10
初中化学总复习教案12-08
初中化学渗透德育教案12-29
上海初中化学教案01-05
电解水的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09-18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初中化学教案06-30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10.1 常见的酸 教案11-09
初中化学公式02-08
初中化学《盐 化学肥料》说课稿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