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共9篇)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篇1

镇党委政府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镇是蠡县人口最少,占地面积最小,而经济总量占全县第=,基层党建、财政收入等各项工作贡献突出,成绩卓越,有着很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镇。全镇共==个行政村,村村相连,民风纯正。民营企业家,其中入统企业=家。====年乡镇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自文明生态建设活动开展伊始,镇党

委政府就确定了“典型引路,村村开花”的总体思路。全镇各村全部投入创建之中,武家营、北郭丹两个市级示范村顺利通过====年达标验收。根据这一有利形势,县委政府把握机遇,因势利导,给我镇提出了建设文明生态镇的更高要求。北郭丹镇把文明生态镇创建工作当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集中精力、狠抓亮点、精益求精。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个村全部达标,=个村获县联查互看通报表彰。截止到====年==月=日,全镇投入创建资金超过===万元。新修道路=条,千米,新植树木==万棵,绿化面积=万多平方米,修建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广场=个,面积====多平方米,安装路灯===多盏()。形成了“村村象花园,人人讲文明”的文明生态示范镇。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发动 文明生态建设是一场发生在农村的改变陈规陋习、改善人居环境的伟大革命。广大广大群众是这场革命的主体,因此,创建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把宣传发动放在工作首位。召开了全镇党员会和村民代表===多人参加的动员誓师大会,制定下发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拉开创建工作的序幕。之后,组织全镇==个村的两委成员===余人,先后=次到唐山、易县、某省等地参观学习,求经问计;各村也自发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共===多人到县内外先进村参观学习,取长补短;这===多人成为各村文明生态建设“义务宣传员”,迅速形成了由镇党委政府引导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美化环境的强烈愿望。每个人确定责任区和联系户,向群众宣传创建的意义和任务,协调、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镇党委政府为==个村选配了得力的包村干部进村指导,印发《明白纸》近万份;同时,镇妇联、镇团委向全镇妇女、青年发出了《倡议书》;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全镇===名党员按照“一挂双定三评”的要求,成为创建工作“排头兵”。

二、形成创建合力

为民办事、造福百姓是我镇多年来形成的工作作风,对于文明生态创建我们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不急于求成。各村都从打井、办电、修路入手,先地下后地上、先硬化后绿化扎实推进。但是,这些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县委政府急创建所急,想创建所想,确定了==个县直部门和=个市直部门组成==个帮建工作队,分包=个村,进驻结对帮建,县电力局、民政局、广播局提供帮建资金==万多元,市老干局帮助枣林村完善了创建规划,谋划启动了文化广场建设,并支持创建资金=万元。到目前为止帮扶资金累计达到万元。辖区企业争相捐款捐物,镇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了“文化一条街”、“平安大道”、“文明生态示范户”、“绿色通道”等活动,在全镇形成“党政领导挂帅,上级部门帮扶、各行业支持”的喜人创建氛围。解决了创建过程中资金缺乏、后劲不足的问题。

三、多种模式推进

北郭丹镇在创建中坚持“一村一策、村村开花”的思路,不拘一格,因村制宜。形成了多种模式,成为文明生态示范镇创建的一个创举。其中包括:武家营村的“一盘棋”,不是只抓一条街,或者只抓硬件建设,而是通盘考虑,整体推进;辇庄的“高标准”,去年该村没被列为试点村,但他们按照文明生态村的标准主动搞创建,提前达标;西丹的“大手笔”,一开始没有急于求成,先是筹集资金、制定规划,待时机成熟后,去年底将全村所有大街小巷建成水泥路面,两侧建成高标准绿化带,今年=月,植树全部达标;北丹的“大动作”,今春在村内外=条道路上共植树=万多株。在它们的带动下,东丹、南丹、祁口、辛庄等村,纷纷加大力度,投入===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

四、环境招商谱新篇

随着道路硬化、街道绿化、村庄美化,镇容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同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商。乡镇企业欢迎光临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文明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今年辇庄村与某省合资兴建的化纤厂项目,资金投入====万元,年创利税===万,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占地==亩的第二期工程正在谋划之中。某省二毛与我镇栓龙毛条厂和资精品毛料生产线,新上纱锭====个,建有纺、织、染三个车间,总投资上亿元,其中引入资金====万元。该项目的土建工程已开始。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篇2

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 从水的属性、作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责任出发, 水利部党组做出了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决策, 并提出了推进实施的意见。从此“水生态文明”不仅成为一个新的理念, 也成为发展水利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行动方向。为了使这一新的理念能够被全社会进一步认识, 并真正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仅作一点个人思考。

一、为什么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理念

为什么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理念, 这是不少有识之士关注的一个问题, 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业较多, 门类较多, 目前尚未有人提出“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业生态文明建设”等概念, 不像21世纪前后国家倡导可持续发展观那样, 多行多业都先后提出了自己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方案。其实, 一个新概念或新理念的提出和存在, 必须有它的合理性以及内涵的科学性和社会实践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即, 水是万物生命的本源。没有水,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难以生存。现在世界上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现象, 关键是看有没有水。水也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没有水, 粮食等作物难以生长, 工厂难以运转, 矿山难以开采。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 然后才能解决其他。经济不发展, 社会就会停滞, 甚至倒退, 亦根本谈不上现代化。水更是生态的基本要素。所谓生态, 是人与大自然相融相依的一种生存环境状态。生态平衡, 则大自然包容万物, 天下得安; 生态失衡, 则大自然报复万物, 天下灾难。当然平衡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 一些原有的平衡会被打破, 但又通过自然的、社会的运动形成新的平衡。人、水和其他的自然、社会的资源构成了人类社会生命共同体, 如果水要素能够满足生态, 人水和谐, 则生态平衡; 反之, 如果水要素出了问题, 生态失衡, 则人类社会难以发展, 甚至难以存续。历史上的古巴比伦和中国的楼兰古国都是因生态出了问题, 特别是因为水源的干涸, 最终从地球上消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没有水就没有生态。中国要美丽, 生态要平衡; 生态要平衡, 水利要先行。因此, 水利部党组提出建设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是一个创意, 也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顶层设计。

二、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何谓水生态文明? 这要从生态和生态文明概念谈起。

什么叫生态? 如前所述, 生态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生存环境状态。所谓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自觉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采取生态化的生产、生活、生存方式, 使人的行为顺应自然, 而不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相依的一种友好环境状态。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最高境界, 是相对于古代的农耕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的一次新的文化启蒙, 也是使人类变蒙沌发展为科学发展、变非理性发展为理性发展、变“黑色发展”为“绿色发展”的正确选择。生态文明本质内涵其实就是两个侧面、三个基本点。两个侧面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三个基本点是绿色引领、循环经济、低碳发展。把握这一本质内涵, 就可以形成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而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并使资源永续利用。

所谓水生态, 也就是人与水相融相依的一种状态。水生态文明, 其实质是使水保障生命状态永续生存发展的一种社会的、自然的文明。其本质内涵包括4个方面: 1水的生态文明是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和手段防治水旱灾害的一种水安全文明; 2水生态文明是使水满足人类需求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水资源文明; 3水生态文明是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的一种水环境文明; 4水生态文明是使人亲水、近水、爱水、惜水、保护水的一种水文化文明。

三、建设水生态文明是建设大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从水的属性以及水生态与整个大生态关系来说, 水生态文明是整个大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 水生态文明是大生态文明的子系统, 这个子系统, 是不可替代的, 亦是不可或缺的, 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性的支撑作用。这一作用可以用经济学的“生态价值体现”来说明。

价值“它是体现在商品里的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即使有使用价值如空气等, 也不具有价值”。整个大生态文明包括水生态文明都不是纯粹的商品, 但是, 它都是由自然和人类物化劳动形成的自然性的、社会性的特殊的物品。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成了的统一”,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以及改造自然和修复自然, 都包含着人类的物化劳动, 也可以叫作“生态劳动”。经过劳动的产品当然产生价值, “生态劳动”也必然产生“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三个意义:

第一, 体现了保障生命存在的意义。因为地球上任何生命个体, 在生存发展中不仅追求自身的生存条件和利益, 而且同时也要创造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的生存发展条件。虽然人是最高级的动物, 是万物主宰, 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他生物物种和生命个体的存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中针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所指出的那样: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人的命脉在田, 田的命脉在水, 水的命脉在山, 山的命脉在土, 土的命脉在树”。“顾此失彼, 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充分地说明, 地球上任何一个物种及其生命个体的存在, 都是互相关联和影响的, 有了这种关联和影响, 才使地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圈、生物链, 也才使地球充满了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这一生态价值实则体现了“生命价值”。

第二, 体现了保障资源永续利用的意义。地球之所以是有生命力的, 根本在于它是一个由人和其他生物以及无穷的无机物组成的物质世界, 多种多样的资源也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转化的状态。当然也有博弈, 也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河泥”的生存需求和竞争, 但这一生物链或者叫资源链因相互制约和影响而始终保持相对平衡。只是当人的聪明才智高度发达并在人的生命群体不断增多以后, 对资源竞争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产生了竞争不公平、不对称。于是人为砍伐森林、人水相争、人土相争, 过度开发利用资源, 滥捕滥杀其他野生动物等现象不断出现。到了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后, 地下的静态物质变成了地上的动态资源, 地下的冷固物质变成了地上的热用资源, 从此地球不平静了。虽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物质的转化, 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明, 但由于人类的一些“异化”行为, 又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如果人类再不审视自己的行为, 不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 地球上的资源被掏空耗尽, 那么地球的生命力将萎缩。从这个意义上 说, 这个生态 价值则体 现了“资源价值”。

第三, 体现了保障生存环境的意义。地球上的任何生物物种和生命个体, 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才能生存发展。“有了阳光雨露, 禾苗才能成长”, 这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特别是人, 不仅要有好的生存环境, 也要有好的生活、生产环境。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 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众多的灾难。在中国已经普遍出现了这样的一些情况: 经济发展了, 但水体污染了; 工业化推进了, 环境恶化了;城市楼房多了, 老百姓们生存空间小了; 碳排放量大了, 雾霾天气多了; 汽车多了, 尾气重了, 空气不清新了。老百姓非常盼望有一个青山绿水, 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产生的生态价值则体现了“环境价值”。

从水生态文明对整个大生态文明的功能来说, 水生态文明在整个大生态文明中的价值体现则更直观和具体:

一是具有形成水生态产品的功能。水利行业一个重要的、基本的职能和任务, 就是通过对工程的兴建和管理, 防治水旱灾害, 实现水安全, 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治水兴水的过程, 实质是生产的过程, 所创造的各级各类水利工程都可以称之为水生态产品。比如堤防大坝, 其作用是防止洪水漫溢。不可想象, 一个沧海横流的社会怎么能成为文明的社会? 又比如兴建的大中小水库, 其作用就是调蓄水势,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大生态上水源不平衡的问题。再比如建设农田水利设施, 也是从根本上为了水旱从人, 提高粮食等作物生产能力。没有这些水利设施即水生态产品, 就没有水环境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更谈不上大生态文明。即使一些小的水生态产品, 如水电, 如有水而产的粮食、水果、蔬菜、鱼类乃至鲜花都是人类必需的, 像饮用水, 须臾不可缺失。

二是具有调节水生态及大生态环境的功能。大生态环境即自然生态环境, 其内容包罗万象, 哪一个环节出问题, 伤害的表象是一种或多种生物资源, 但本质上是伤害人类自己。存续这些资源, 平衡这种大环境, 有许多问题的克服和解决必须依靠水利的发展和进步。比如, 水体一旦突发严重污染, 还需要通过调度洁净水源稀释冲洗, 但根子上还是要从源头上净化处理, 达标排放, 截污减排。净化处理最有效的方法有三种: 物理措施, 排除絮凝混合物; 生物措施, 吸附和消化混合物; 化学措施, 降低相关毒素。这些措施需要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 当然也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和全社会配合。又比如, 地面沉降, 会引发诸多的生态灾害, 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禁采地下水, 补充地下水, 或通过自然的力量逐步修复回归地下水。这些也是水利行业的本职所在, 其他行业是无法替代的。

三是具有支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存续发展的功能。人的存续和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 必须以水源为生命的保障, 有了水, 就可以固碳、释氧, 为万物提供生存环境。特别是水生生物, 湿地则是他们的栖息地。“湿者, 水藏而润也”。湿地既是地球的肾脏, 排毒的通道, 也是人类朋友即其他生物物种生命的摇篮。没有湿地的存在和发展, 沙漠会离人们越来越近, 人类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水至涸则无鱼, 人无朋则寡”。

四是具有绿色发展和引领的功能。前面已经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 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水利长期发展积累的一个重要经验, 就是山水林田湖要综合治理, 桥涵闸站点要配套成龙, 大中小工程设施要相互衔接。因此, 在实施水利工程项目的同时, 注重植被, 使水林土一体化同生同进, 不仅涵养了水源, 挡沙固土, 而且发展了大片绿洲, 提供绿荫, 降碳减排。目前全国已形成了588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1 000多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这是水利人对水生态文明的创造, 也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贡献。

五是具有文化服务功能。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 正因为这种丰厚的文化根基所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才使中华民族永立于世界之林。而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一支。在某种意义上讲,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洪水等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古代的神话传说, 诞生了中华民族的最早文化, 实则是诞生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水文化, “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 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洪水和大旱的抗争。到大禹治水疏九州而定天下, 被后人记述入史, 已印证了中华民族探索治水规律的艰难过程和坚定不移的治水精神。同时, 丰富的治水实践又使中华民族诞生了一系列璀璨的哲学光焰和美学思想。从老子到孔孟, 从《诗经》到《离骚》, 从汉赋到唐诗宋词, 水, 始终成为哲学的借喻、文学的素材和美的话题。因而, 又可以这样讲, 水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 是一种精神文化, 是一种承前启后、开启未来的思想文化。多少年来, 广大水利职工始终以大禹为师弘扬先贤治水精神, 注重对水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并认真挖掘水文化元素, 使其在水利工程及其周围不断呈现和广泛传播, 为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水文化及其他文化科学知识, 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 这也是发展大生态特别是人文生态的一个重要力量。

四、如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怎样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如前所述, 既然水生态文明是一个包括水安全、水资源、水情势、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的综合体或共同体, 那么水生态文明建设亦必须从这些方面整体推进, 分项实施。应当说, 加强水利发展, 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举措。

( 一) 加快大江大河和城市内涝治理, 注重防洪保安

中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 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有关史料表明, 中国历史上基本上是平均每2 ~ 3年就会发生一次洪涝灾害, 有的流域或者多个流域特别是江淮流域, 有时甚至是连年大水, 连年大灾。根据全国600多条河流的历史记载和现代的科学手段测定, 中国的主要江河都曾发生过较大洪水和大洪水。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所限和一些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无能, 往往洪水发生时, 人民群众都遭受巨大的灾难。“船行树梢、人或鱼鳖”, “瘟疫泛滥、饿殍遍野”都是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真实情景。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 领导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建设, 不断进行流域性和区域性洪水治理,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大江大河普遍地提高了防洪标准, 并有效地抵御了多次洪涝灾害的袭击。但是, 我国的江河防洪标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离水安全的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 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多次出现, 我国的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如1991年的江淮太大水, 1996年、1997年、1998年的长江大水, 199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的珠江大水, 松花江、嫩江也于1998年和2013年发生了大洪水。近几年, 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 区域性的集中降水不断发生, 特别是在城市化推进发展后, 城市的规模在扩大, 人口在增加, 而排涝设施跟不上, 许多城市在集中降水时受洪涝威胁十分严重。因此, 加强大江大河治理, 特别是加强城市排涝设施建设, 仍然是水利行业在未来一个时期非常紧迫的任务, 哪一块都淹不得, 哪一块都淹不起。

解决防洪安全是实现水安全的关键而重要的内容, 人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何谈水生态文明? 又更何谈生态文明? 为此, 对大江大河要进一步完善流域治理规则, 对重要节点要实施重点控制, 要根据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对城市的防洪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城市的外水威胁, 如大江大河大湖大库边上的城市, 要建立防洪屏障, 加固堤防, 提高挡排标准, 以防御风暴潮的袭击。二是城市内涝的威胁, 这是大多城市都面临的。解决的办法是, 地面径流要实现河湖连通, 形成水通水畅的水系, 做到引得进、排得出; 地下的管网要实现雨污分流, 污水正常排放, 涝水及时排出。从近30多年城市发展来看, 许多城市地下管网不适应, 地下管网与地面河湖连通不够, 出口少, 口门小, 出路不足, 一旦遇上大水, 必然形成城区内涝。如北京市2012年“7·21”大水, 竟因内涝死亡79人。因此, 城市水利建设不仅要加强地面内河治理, 也要特别重视地下排涝管网建设, 增容扩线, 开大口门, 联结河湖, 保证畅通。

( 二) 严格实施“三条红线”制度, 保证水源永续利用

中国既是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 又是一个干旱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如果说洪涝灾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那么干旱缺水则是中华民族的一块“心病”。中国尽管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处于世界第6位, 但因人口基数大, 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 m3, 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4,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21位。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 夏秋多, 冬春少。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匹配, 多个区域分别或同时发生旱灾的概率较高。加上目前中国人口的增加, 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 水污染的情势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又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不仅经常会发生旱灾, 也会经常发生“水荒”, 甚至会出现突发的水污染造成人饮困境。这种水资源缺失, 就是水生态的不平衡, 亦是大生态的失衡。解决这一大问题, 必须发展水利事业, 一方面通过工程设施解决时空分布不均。如兴建水库、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和区域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等, 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设, 约束人的行为以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即统称的“三条红线”管理制度, 包括总量控制, 定额管理, 提高用水效率, 严格污水达标排放, 就是从人文生态侧面的制度安排。“三条红线”制度, 实质上是为了解决用水三大矛盾: 总量控制红线主要是解决人的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 保障生态发展; 用水效率红线主要是解决人的用水与用水效益的矛盾, 保障用最适量的水办最必需的事; 纳污红线制度主要是解决人的用水水质和其他方面用水水质的标准, 以保障人的饮水安全和其他方面供水水质的安全。总量控制, 定额管理, 提高效率, 节约资源, 保证安全, 这是水势平衡的内在要求, 也是水生态文明的量和质的体现。为此, 既要发展调水工程, 以解决区域不均, 平衡水势, 又要加强水污染的治理, 提高水质, 更要注重节水, 使水资源永续利用。

( 三) 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保障粮食安全

毛泽东同志在1934年就讲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精辟地提出: “人的命脉在田, 田的命脉在水”。因为人要吃饭, 吃饭靠田, 田靠水利。没有农田水利的设施发展, 只能“望天收”。粮食安全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根本性安全, 也是水生态文明必须保障的安全。从茹毛饮血到渔猎社会, 然后到刀耕火种, 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挣扎, 才通过饮食的进步而使人真正变成了智慧的人。今天, 不管是什么工业现代化的国家, 没有吃的, 都将“无粮则乱”。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 谁来养活中国人? 只能靠发展农业, 兴建灌溉农业水利工程, 同时发展良种、化肥和其他科技配套措施。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是中国最基本的问题, 也是中国人文生态的重大问题, 无农不稳, 无粮则乱, 是历史的教训, 也是未来的拷问。

( 四) 注重水生态建设, 优化水环境

所谓注重水生态建设, 优化水环境, 就是要转变人的治水理念和传统习惯, 不是就工程建工程, 就项目建项目, 而是要把治水兴水的过程变成顺应自然、修复自然、完善自然的过程。使人与水达到共融共谐的一种新境界。既要考虑人的减灾的需要, 也要考虑其他生物物种个体生命存续的需要; 既要考虑人的安身立命环境的需要, 也要考虑生物物种栖息生存的需要; 既要考虑水利工程主体价值的所在, 也要考虑其能够带来的资源效应、环境效应、经济效应所在。比如建一个防洪大坝, 它的主体功能是防洪减灾, 但如果把它建成既是一个防洪屏障, 又是一个交通通道, 同时又成为一个水利风景区, 其周边成为产业开发的热土, 其效应倍增, 当然应是生态型水利的发展取向。更多的水利工程兴建和修复, 都应选取低碳型发展和绿色发展。比如对灌溉区改造, 普遍实施节水改造, 就是生态型的治水; 对城市河流的整治, 不再采用“截弯取直”的传统方法, 而是依据固有的河势或适当增加一些弯道, 体现曲径通幽, 亦是生态型、环保型的好的治水措施; 再比如对一些堤防不再搞整体板块式的护坡, “叫醒堤坡”, 给生物留下生命活动的空间, 也是生态型的文明治水。

( 五) 挖掘内涵, 丰富水文化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篇3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化包括广义的生态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体现在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文化,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

二、辽宁省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众参与生态自觉意识缺失。一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把环保行为贯彻渗入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二是虽然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但公众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中,公众没有真正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决策和监督。

(2)城市特色文化的生态失衡。当前,我省不少城市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文化的塑造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时代感的把握,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倾向严重,造成城市特色生态文化发展不足,城市精神缺失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体系不健全,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生产行为无法形成科学的规范与引导。

(3)培养人才职能中的生态失衡。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人的教育。教育是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等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物质主义导致目前人才培养职能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高等教育长期存在偏重技术知识的教育,忽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受功利主义影响,高等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致使科学主义泛滥,大学功能趋于技术化和商业化,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生态失衡。近些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杂技、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人们经济利益的驱动,外来商业文化的侵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摇钱树”进行商业化运作,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特质与美感。

三、加强辽宁省生态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努力实现教育生态化,培养生态型人才。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着眼于通识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结构,尽量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人才生态化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他们能够融入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通过学习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所需课程,获得适当的职业资格,包括高水准的知识与能力。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4

一、加强对学校生态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局由教育科全面负责,具体指导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拟发了《关于xx县教育系统2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xxx[20**]405号),并将学校的生态工作纳入到对学校发展性评价考核中。在我局的统一部署下,各中小学均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由校长或分管校长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出台了相应制度,象xx中学出台了《xx中学学生环保行为规范》、《xx中学校园环保行动规范》和《家庭环保文明行为规范》等等,以强有力地措施推动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

二、科学改造和建设校园环境

在校园环境改造和建设上,我局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学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全县学校抓住改造建设的契机,根据校园地域范围,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做好校园整体规划,做到分步实施,逐年完善,并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基本分开的原则开展建设。同时,加强校园“三化”建设:在绿化上,要求全校学校除建筑物、校道、运动区外,其他空地一律要绿化,达到“不见泥土、无处不绿”,努力增强绿色面积,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让学校树木成林、绿树成荫。在美化上,要求学校不乱张贴,宣传横额、宣传标语、宣传牌等悬挂摆放整齐美观,并设有固定的宣传栏。在净化上:建立学校卫生保洁制度,以“五无两洁”为长效保洁标准,落实班级管理责任制,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保持地面整洁干净,无卫生死角,并建立“校园监督岗”制度,教育全校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还有,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全县学校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合理购置学校的设施、设备,在购买时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的要求,并及时检察、维修校园各类设施,大力开展节能、节电、节水、节纸等活动,杜绝校园浪费现象。

三、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

学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地,也是生态文明弘扬地。我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等阵地,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集会等时机,积极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依托中小学科学课、生物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等在全校学校开设环保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全县中小学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

四、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教育

各中小学校都利用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工会等组织,采取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各类载体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xx电视台、xx电视台、《xxxx》、《xx日报》、《xx晚报》等相关媒体均有报道。

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世界水日等环保日,开展“与环保同行”、“保护母亲河”、“我为小树浇浇水”等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象xx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我给母校添绿”活动,xx中学开展“捐植一棵树,奉献一片情”植树活动,xx中学开展了“节约用水,由我发起”节水宣传活动,xx学校开展了“保护母亲河”活动等等。

积极搭建各类竞赛平台,通过环保征文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环保宣传标语评选、环保创意大赛、环保小卫士评比等平台,象xxx小学开展了“校园小导游”比赛、xx高级中学开展了绿色摄影大赛、xx中学开展“茶叶外包装比赛”等等,教育广大师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当环保先锋、节能表率、文明卫士、绿色使者。

学校还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组织师生开展生态文明的课题研究和研究性学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种植基地等方式,使广大师生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形成环保教育立足学校、环保意识渗透家庭、环保行动影响社会的良好机制。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校园、深入人心,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广大师生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践行者。

五、加速推进“绿色学校”创建行动。

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的规定,我局充分利用好“绿色学校”的创建平台,对照创建绿色学校考核标准,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和巩固工作,掀起“绿化校园齐行动,建设生态文明美xx”行动。今年,我局新创建了xx二中、xx中学、xx中学、xx中学、xx小学五所市级绿色学校,xx中学一所省级绿色学校,使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入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

六、加强中小学生生态志愿者队伍建设

各中小学认真贯彻落实我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每一所学校均认真建立了一支生态志愿者队伍,由各校的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进行管理,每月至少开展了一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志愿活动,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参加生态志愿者活动,不断提升了青少年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文明行为,养成了符合生态道德规范的良好品,使广大学生成为我县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

七、多部门合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合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工程,我局积极与县生态办、县清洁办、县环保局、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合作,共同推进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县环保局合作,认真开展了绿色校园创建和复查工作,深入到校园进行具体指导,不断巩固校园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果,不断提高校园生态建设工作水平。与县清洁办合作,在全县掀起了“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各校纷纷开展了“清洁

家园”、“清洁校园”行动,还有的学校掀起了校外大清扫活动,象xx小学开展了清扫社区活动、xx中学开展了清扫桥南赤霞堤活动、xx小学开展了清扫村庄活动等等,不断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向社区、村庄拓展。另外,我局还和县清洁办、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联合举办了“清洁家园我先行,生态守护我争先”活动,启动仪式放在xx小学,xxx副县长作了重要指示。此次活动在全县掀起了净化、美化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新高潮,用学生这只“小手”拉起家长的“大手”,切实提高学生、家长的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打造“美丽、生态、宜居”的xx。活动反响很大,受到了一致好评。

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篇5

今年以来,我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区生态办的相关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2011年度,我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认真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严格按照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环境评估、土地、排污、空气等标准进行控制,严格规范园区各项工程、入园项目的建设,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创造产业园生态和谐。二是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园区内外排污管网工程项目的实施。三是以建设绿色园区、生态园区为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园区企业技术升级转型,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四是做好园区绿化工作创造优良环境。

二、2011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在开展园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浈江产业园将工作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各项建设工作中去,具体包括:

1.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园区首期1万吨污水处理现已完成土地平整工程、地质勘探、初步设计评审、施工图设计和审图,完成基坑工程验收及挡土墙基础施工,综合楼、维修间、污泥脱水机房、鼓风机房-变电所、门岗等建 1

筑物基础强夯完成80%。同时,园区外4.5公里排污管网工

程正在抓紧建设,现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5%,预计今年12月

底可完工。该工程投资约800万,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园区

污水排放能力。

2.科学管理,严把环保关。在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

中,严格管理,使之符合环评规划。科学定位和规划,合理

引进入园项目,提高环保门槛,对进园企业进行严格把关,污染物明确规定达标排放,禁止严重污染企业,尤其是大气

污染、水污染项目进入园区。

3.坚持环保先行,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韶关市城市发

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做好工业园的区域总体规划和

环境保护规划,确保工业园内外的曲仁中学、西边岑村、二

○二地质队等各环境敏感点不受影响。

4.启动园区“三化”工程。“三化”工程即:美化、净

化、亮化。把浈江产业园营造成一个生态园林式、具有文化

底蕴的特色园区,以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及高素质人才进

驻园区发展。让入驻企业及员工有一个优美的工作生活环

境。目前,已完成绿化工程约50000平方米。

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客观原因,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用

于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护坏境,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工作,但目前相关设施建设存在资金困难问题。园区关于环

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需1亿多元,但目前产业园

建设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一些建设项目无法启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严格按照环评报告书的要求,科学设置转移园排污

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生化处理和

深度净化后,通过排污管道至浈江排放口。同时,多方筹集

资金,加快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及其他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

伐。

2.严格按照产业园规划、环评报告书的要求,落实环

保措施,严格把好产业准入关,严格监管企业生产情况,实

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并达标排放,做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篇6

按上级部门关于报送202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的通知,林草局作为牵头单位,对今年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归纳后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立体生态空间构建

1.路种花。完成国道道路绿化16公里。(项目资金投入:240万)

在7月底完成栽植任务,8月底完成网围栏安装,10月底完成花种采收,目前已完成资金拨付129.89万元。

(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

1.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县2019年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开展退化草地治理(人工种草)0.2万亩,天然草原改良20万亩,完成投资1600万元。

今年9月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经州、县草原监测部门联合监测数据显示,我县草原盖度由2019年的78%提高到今年的81.3%,提高了3.3个百分点。

2.完成省级财政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建监测点1个,完成技资15万元。

项目已完成物资采购及项目点做网围栏及监测设备安装工作。并已通过验收。目前已拨付14.23万元。

3.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自去冬今春防火期以来,我局加强了防火督查宣传力度,以防、宣、巡、查为工作基准,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以防字当先,努力做好了各项防火措施。做好了“数字林草”工程建设。防灭火专项整治基础设施项目对接及修建推进。在县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组建了中咱半专业灭火队,同时加强了队伍日常训练管理,提高了队员身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今年防灭火任务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4.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2.9‰以下。完成了春季松材线虫调查,调查面积36.27万亩。

5.重大生态环境事件

按上级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督查整改,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生态环境事件。

二、特色亮点(道路绿化工作)

今年路种花任务完成(k323-k343段)道路绿化16公里。

道路沿线绿化作为“十三五”规划中精品旅游线路,作为“六大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打造的目标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项目依托州级植被恢复资金启动。

按照序时进度安排,6月开始动工,建设地点是波戈溪乡、列衣乡(国道318线k323-k343段),公路里程为16公里,造林绿化范围为道路两侧可绿化地块,面积93亩;其中行道树栽植84.24亩,道路节点绿化8.76亩。栽植川西云杉4348株、高山松1084株、旱柳219株、乡城杨217株、黄花木450株,撒播波斯菊88.7千克、垂穗披碱草49.3千克。附属设施:客土476.2立方米,复合肥3921千克,有机肥19.9吨,网围栏8152m。7月底完成栽植任务,8月底完成网围栏安装,10月底完成花种采收。

公路沿线土质极差,土壤层很薄,栽树需要进行机械翻土、清场、填土等工序,树坑标准为宽80公分、深80公分,栽植前都必须补充落叶土,树根洒上生根剂才能进行栽植;在今年植树工作开展中,充分结合了本地海拔、气候等综合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在水中加入动力消毒液,增强幼树抵抗力,加入生根粉,促进幼树根系生长,给栽植后苗木挂上营养液,以保障幼树成活率。

由于干燥少雨,属于典型干热河谷型气候,沿线种花难度极大,林草局为今年植树种花任务配备抽水机4台套,洒水车一辆,为避免人为破坏和牛羊践踏,林草局从各科室抽调精兵强将10多名,还从沿途乡村聘用多名临时工,分区分段安排专人定点管理,仍难以满足全部需求。

在生态保护修复股相关人员、临聘人员以及项目承包单位人员共同努力下,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使国道两旁栽植的树、花草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为我县道路绿化任务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开展绿化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合理布局,优选树种花种,提前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利用雨季到来的有利时机,争分夺秒推进植树种花工作,抢在最好时间段内完成栽植撒播任务,是每年“山植树路种花”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和保障。

今年,在植树种花沿线,花开的季节,一片姹紫嫣红,香飘阵阵,赏心悦目,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三、存在的困难

(一)道路绿化工作开展前期干旱少雨,栽树种花难度极大,加上持续高温天气,所植苗木必需不间断进行浇水管护作业才能保证成活,加上苗木栽植面积大,地域分散,在后期管护上也面临不少困难。

四、下一步打算

抓好2021年度项目计划和申报,保障明年任务顺利按计划完成。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篇7

关键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保NPO组织

一、引言

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后, 生态文明建设现正处在明显的滞后阶段, 公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着诸多困难。从国家到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这一文化层面的概念付诸实践, 纳入制度建设范围, 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互融合, 形成新时期“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努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制定生态文明制度, 对于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有利于调节和把控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行为和程度, 来实现和保障公众的生态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当前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有所缓解, 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获取更多时间和空间。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依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定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 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能力不够、意识不强和动力不足等问题。笔者为更加全面具体的把握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本市各个行业的从业者进行了涉及一千人的调查统计。其中, 包括有公务员、学生、企业员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其他民众。调查结果显示: 约有83% 的人听说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词句或者相关报道和倡议, 其中只有约为24% 的人知道大概是要做些什么, 绝大多数人只是听说过, 停留在表层, 并不知道具体要怎么做, 而剩下的约17% 的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便是更加无从说起了。然而, 调查中涉及到“是否愿意支持和亲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项调查内容, 其结论却是令人担忧的, 只有约41% 的人表示愿意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剩下的有的选择如果与自己相关才参加, 或者选择只关注而不参加、不感兴趣等。此项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薄弱, 环保意识也较差。有关推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会遇到诸多困难, 这点是可以预见的。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审议通过了将环保列入到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它显示出我们党中央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环境污染不仅仅会带来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给人民群众造成恐慌。而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飞速迅猛发展时期, 遗留下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发严重, 已经到达刻不容缓的阶段。党中央也适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不断出台各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严厉打击重污染企业。然而, 与公众息息相关的环保问题, 需要借助公众的力量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 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才能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全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分析

导致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不佳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缺乏可操作性

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普遍存在较大的盲区。同时, 在立法阶段, 缺乏对公众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保障依据。在执行上, 有关环境污染的公众环境诉讼权、揭发检举权落实不到位, 公众在参与环保监督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许多立法之条款之间的冲突、判定标准不清晰、相关处罚规定也不明确。这些都间接限制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 使公众参与的形式只是停留在制度表层, 缺乏可操作性。

( 二) 缺失有效沟通渠道,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单一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重点和难点,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讨论, 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民众是最有发言权的。然而, 政府自行制定相关政策, 与公众缺失有效沟通渠道。公众甚至没有任何办法触及到政府关于环境的决策制定, 只能通过一些环保讲座、社区教育、公益广告展览等渠道来获知政府有关的倡议和措施。这样的一种模式, 直接导致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单一, 公众所能发挥的作用便极其有限。

( 三) 非政府环保NPO组织势单力薄, 社会影响力低

非政府环保公益组织又称之为环保NGO ( non -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 它是目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渠道, 也是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的有力补充。从一些发达国家环保NGO的发展情况来看, 环保NGO在激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方面有着政府机构和普通民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 我国的环保NGO由于发展年限不长, 数量上只有约两千多个, 普遍存在规模较小, 经济力量单薄, 成员的专业素质低下等现象。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环保NGO数量多、规模大、资金宽裕、成员的专业水平较高等特点, 国内环保NGO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狭小, 社会影响力极低, 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了。

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与策略

( 一) 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 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针对目前国内公众参与监督环保法律法规领域的盲区, 努力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 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提升到法律监管层面, 使其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 以形成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事务监督的有效支撑和法律依据。因此, 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标准, 形成清晰准确的判定依据; 加大处罚力度, 做到违法必究, 一查到底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同时对新出台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也要给予重视,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具有足够的法律依据的前提下, 利用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性和具体性, 大力推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

( 二) 丰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 做到有效沟通

政府要适当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式的多样性, 在做好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监管的同时, 通过媒体、公益广告、社区传播以及学校宣传等形式, 努力让公众摆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个体心态。要让公众明白,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有益于子孙万代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努力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觉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进程中, 及时与公众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 倡导公众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破坏环境的情况进行举报, 以及政府对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进行监督。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成民主议事的便捷渠道, 使各个地方的环保法律法规更加切合当地实际情况, 必能有效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 三) 重视并扶持环保NPO组织的发展, 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考虑到目前国内环保NPO组织发展的困境, 政府要重视并扶持环保NPO组织。首先, 针对其规模小的弱点, 政府应当积极促进环保NPO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 以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进而增加公众对环保NPO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其次, 环保NPO组织普遍存在资金来源有限, 经济基础薄弱的弱点。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该类非政府公益性组织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政府部门要引导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 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对于向该类型的非政府公益组织进行投资的企业予以政策上的优待和赋税的优惠, 形成政企共同参与的合力, 给环保NPO组织一针强心剂; 再次, 环保NPO组织目前存在主要由热心社会环保公益事业的人士参与, 其素质良莠不齐, 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政府部门应当在人员培训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力资源, 积极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空间和物质保障。

五、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成就美丽“中国梦”的有机构成之一, 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政府部门要不断提炼反思、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和整体功效, 将生态文明建设变成公众生活的一部分, 人人都来争当环保卫士, 形成对社会环保执法监督的凝聚力, 定能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性和谐发展的进程中起到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友刚.生态建设在人的发展中的历史定位——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 (1) .

[2]赵婉彤.公共选择理论与公众参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012.5.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国性、整体性演变。环境问题不再是边缘问题,而是成为制约发展的中心问题和主要障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的问题。人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地从环境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公众的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尽管有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框架,如果没有公民的参与,这种努力是徒劳无功的,是效率低下的。可以说,提高公众的现代生态意识,加速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大挑战。

目前,公众对于环境科学知识的实际知晓率认知度偏低,原因在于生态意识教育和培养的薄弱,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足。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唤起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公众主动参与的热情,是时下生态文明建设迫切的现实问题。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我国宣传和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广泛的方式,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所不能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面临自身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除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外,也应该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意识宣传教育的最佳现实途径。它将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人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一)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公众生态行为的积极与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确人是自然界这个系统中的一员,应当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意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忧患意识。在当前,环境、资源、人口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生态意识教育最基础部分就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公众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要使公众认识到,如果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继续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任凭人口的膨胀和环境的恶化,其后果将威胁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的忧患意识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生态观,激发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其次是主体意识。生态教育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公众明确,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今天你环保了吗”应当深入每个人的心里。每个公民都要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热心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公众不仅应具有生态的科学知识还应有高尚的生态审美情趣,这不仅能唤起公众热爱自然、生态的丰富情感,还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把道德纳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弘扬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观,让人们清楚生态行为中的是与非,荣与耻,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其次是生态良心。使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整体利益原则,培养人们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引导科学发展观在内心的确立和形成。形成监督和评价他人的生态行为的自觉。制止和约束那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损人利己,祸及后代的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使全体公众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生活都规范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理想目标之中。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要求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义务的道德观,使人们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自觉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努力使生态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使其成为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生态法治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引导。近年来,我国生态立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注重保护生态,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逐渐上升为重要的立法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生态法治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法律意识,促进有利于保证和促进生态的法律法规的功能发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学法才能懂法,知法才能守法。加强生态法律和法规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使人人懂法、守法、护法。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生态行为,也有利于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现象。生态文明的事业本质上是公众的事业。这在生态的法律法规体现为承认和支持公众的环保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提高公众的生态维权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的立法、执法,从而提高生态立法的质量和执法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要求

(一)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仍然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环保没有局外人,使人们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的认知,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履行生态法治权利和义务。以培育绿色、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和提高公众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态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从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角度加以诠释。在生态意识上确立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的观念。生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公众日常生活,在宣传环境问题给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后果的同时,还要宣传这一生态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知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切实实践“今天你环保了吗”的响应。

(二)互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热情。完善政府引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宣传格局。有效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改变宣传教育方式,加大大众传媒渠道中环保宣教活动的参与比例,让公众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掌握生态知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增加公众响应生态文明教育的热情,提高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篇9

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竹江乡紧紧围绕实现“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上做样板”的目标要求,践行绿色理念,积极发扬“担当实干、马上就办”工作作风,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注重加强生态治理

(一)着力推进“净空”行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排部署、组织落实和督导检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政村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状,严格责任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条幅、播放电子标语等形式宣传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形势,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来,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三是扎实做好秸秆焚烧工作。继续实行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三级联包督查体系,加大预防和巡查力度,每日开展定期巡查。

(二)着力推进“净水”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河库管理与保护,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集中组织了3次“清河行动”,对3座水库进行维修加固,陂头、老陂头两座水库完成生禽养殖退养,促进河库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展河库沿岸绿化造林,在金鸡山水库组织开展了“绿色竹江”义务植树活动,种植茶树80余亩。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改善河库生态环境。强化日常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水域岸线、非法采砂、乱采乱挖等现象,确保河水清澈,河道畅通。

(三)着力推进“净土”行动。一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强对退养护的日常监管,实行挂点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一对一”监管方式。巩固生猪退养成果,组织开展了1次生猪退养“回头看”行动,退养户未发生复养行为。二是开展农药化肥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各村组织保洁员、贫困户深入田间地头、池塘周边,清理塑料薄膜、农药瓶。

(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一是出台《竹江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明确侨银公司与各村的责任划分,加强对侨银公司的监督和管理。二是以打造“清净整洁、精细秀美”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在实现日常保洁工作到位的同时,发动全乡党员领导干部、人大代表、志愿者全面开展“三清二改一管护”整治行动,将农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菜园乱围乱盖、废弃物乱扔乱弃等内容作为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重点治理对象,全面提升我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三是每月召开全乡人居环境整治流动现场会,组织乡、村两级干部进行现场打分,结合日常督查结果,对各村环境整治成果进行排名,严格兑现奖惩制度。

(五)打响“厕所革命”攻坚战。一是迅速成立农村改厕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全面排查摸底工作,全乡3089户农户中,无厕所农户数34户,旱厕2户,已全部纳入改造计划。二是要求国土资源所将“三格式”无害化化粪池纳入农户建房保证金监管和综合验收的硬性指标,保障新建房厕所真正达到“三格式”无害化标准,不断提升三格式无害化户厕的普及率。三是结合高村乡村3a旅游景点创建工作,在高村新建了一座旅游厕所。

二、着力巩固生态优势

(一)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持续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完成“三沿六区”散埋乱葬坟墓整治1124座,整改率100%。严格执行丧事报告制度,实现“火化率、入公墓率”达到100%。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宣传和开展反封建迷信、反邪教活动、严厉打击“黄、赌、毒”。通过村红白理事积极宣传,初步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农村新风。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全乡各行政村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将具体项目和办理流程写入村规民约中,通过广泛宣传,得到广大村民自觉遵守。

(二)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成立了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竹江乡林长制工作方案》,积极落实四项机制。充实护林队伍,各村书记担任村级林长,全乡聘请了11名护林防火员、12名公益林护林员和2名生态林护林员交叉管护,实现全天候开展防火、防盗、防病虫等保护资源的巡防工作,乡级林长每月巡查不少于2次,村级林长不少于3次,并做好巡查记录。竖立乡级林长公示牌1块和村级林长公示牌11块。整合基层执法力量,组建由林管站、派出所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对区域内毁林开荒、乱采乱挖野生植物、滥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统一严厉打击。

(三)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泸水河、陈山河竹江段开展水域日常巡查,增设禁捕宣传牌21块,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过度捕捞行为。强化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力度,上半年,在观溪村清理松材线虫病役木林1100余亩。

三、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一)大力发展特色绿色生态产业。一是持续做优做强龙脑樟种植这张名片,在原有中团、观溪两村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农户流转土地的形式扩大至5000亩;二是在矮屋村发展螺旋藻种植300亩,带动当地农户发展产业;三是在小车村引进安福县农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350多万元发展稻虾共作基地300亩,目前已经投产。四是各村利用荒坡、旱地种植耐旱经济作物花生、大豆、黑芝麻约5900亩。

(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竹江老街情怀精品点和高村香樟园美丽乡村示范点,吸引客流,通过鼓励本地村民开办农家乐,目前已经开办了18家各类型的农家乐。

(三)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大力推进观溪村、中团村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其中观溪村生态养殖小区已完成投资3400万元,中团生态养殖小区已完成投资8500万元。其中观溪村生态养殖小区已正常运营开始投产,中团村生态养殖小区一切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计划于今年10月份开始投产运营。

四、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以及广大群众的期盼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作宣传不够深入,宣传工作存在角度不广、形式不多、渠道不宽、手段单一等问题。二是工作中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在乡级层面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或权力进行处置,导致管不住、管不好。三是乡级资金紧张,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较薄弱。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乡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要求,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富民强乡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做好井冈蜜柚、高产油茶、龙脑樟、白莲等富民产业。下一步,继续巩固扩大稻虾共作基地养殖规模,推进中团村生猪生态养殖小区按期投产运营。在严格“三区划分”的基础上,做好生猪复养工作,在保证生态环保的基础上,促进生猪养殖。继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成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

(二)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进一步打造高村乡级精品旅游点,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按照“农旅+休闲”的模式,依托高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农家乐资源,积极创建省级aaa乡村旅游点。精心打造竹江老街县级精品点,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争取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如开办码头特色民宿、农家乐等,形成生态旅游名片。

上一篇:辅警应聘书范文下一篇:什么叫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