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篇1

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掌握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举一反三会分析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下面我来分析我在这节课中的好处与不足。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第一大优点,同时我加入了西南贵州的石漠化案例作为课堂知识的拓展,学生类比应用是我的第二大亮点

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在我教学设计时本着先学后教,学以致用的思想,用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延伸到贵州地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背景,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源。课堂上小组探究合作,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之后老师总结给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以关键字的形式)措施。作为知识拓展,能力延伸,贵州地区的石漠化作为案例分析,学生类比西北区得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习,当堂知识得到强化,能力得以提升。小组合作探究,活跃了课堂氛围。但也有不足,第一

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学生基础较差,给几个图片太直观笼统,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第二 时间有点仓促。贵州的石漠化的防治措施没有总结到位。第三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篇2

一、总体思路

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气候状况,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之间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产生新功能,其新功能之一就是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即自然环境具有维护自身相对稳定的功能,相对稳定是指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方面,是指可能会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但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但最终使生态环境围绕一个平衡值上下波动。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发”即指地理环境要素的自然变化,也指人类活动导致地理要素的变化,而由于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这里的“发”则更侧重于“人类活动导致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所以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这种变化也是一分为二的,即有可能是良性变化(生态环境改善),也有可能是恶性变化。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即区域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基础)和某要素的自然变化;人为原因,即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某要素的变化,主要原因为人为原因。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可以从某要素入手,达到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析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的分析。

按照以上思路,西北地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为温带;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为大陆性气候;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春季节多大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是降水少、温差大;由于降水少,所以地表水缺乏、植被稀少;而地表水缺乏、植被稀少一是导致土壤贫瘠,二是导致流水作用微弱,加之冬春季节多大风,植被少,摩擦力小、对风力的阻挡弱,使得风力作用显著,这就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温差大导致物理分化显著,所以平地多沙质沉积物,这就为荒漠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风沙活动易发,这就为土地荒漠化提供了基础。降水少,地表干燥,地表物质易被侵蚀、搬运。由此可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存在荒漠化潜在威胁。以上对西北地区各要素之间联系的分析就是对整体性表现之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具体应用。

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本身存在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自然要素的变化,又会影响荒漠化的进程。降水增多会抑制荒漠化的发展、降水变少会加剧荒漠化进程。但由于自然环境整体具有平衡功能,所以这种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是很小的,所以荒漠化形成的主因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为原因。

(2)人为原因的分析

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以会“牵一发而东全身”,而“牵一发者”就是人类。在西北地区,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表现为对地表植被的过度使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对土地的过度使用,如过度开垦;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表现为对地理环境利用方式不当,如对水文条件的破坏,如水资源利用不当,对地貌的破坏,工程建设后处理不当。一个地理要素恶化了,就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体的变化,从而加剧荒漠化的进程。

2.荒漠化的防治

人类活动可以使地理环境恶化,也可以从某一要素入手,使该要素优化,从而使地理环境这一整体向良性方向发展。如植被方面,可以恢复自然植被、营造防护林体系,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土地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水文方面合理利用水资源、适度掘井等;也可以是多个要素齐手并抓,综合治理荒漠化。这一切实现的根本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三、整体性原理在区域生态建设其他方面的应用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篇3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16~19页)

二、课标解读

具体阐述本次研究区域当中环境问题成因;对该区域当中存在问题与危害种类进行阐述;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主要解决对策;区域经济发展应当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通过荒漠化含义、危害以及具体防制措施重点阐述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荒漠化对人类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为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教材当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阅读材料以及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四、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具体掌握现阶段我国荒漠化出现的主要区域,并对荒漠化发展的形成原因以及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并懂得具体的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训练。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教材当中图片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深层次分析造成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于对荒漠化的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人类行为对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提升学生对荒漠化发展与治理方面的理性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国西北荒漠化具体原因以及主要应对措施。

2.教学难点

就荒漠化发展情况分析,促使学生可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七、教学设计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分析问题。问题设计需要具有实用性以及探讨性,设计简单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太难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口味进行设计。在课节当中也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能力问题,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问题导入,激发思考

教师:引用《苍天般的阿拉善》中歌词,在课堂当中使学生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古代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达,为什么现在的那里却变成了废墟。

学生讨论:战争、生态环境脆弱以及人类活动让那里成为了废墟。

教师:人类活动是如何让一个文明发达的城市变成废墟的呢,为什么水草茂盛的地方成了荒漠,成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环节二:出示任务,小组自主学习探究

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根据教材,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形成小组,填写表格,并展示探究学习结果。

教师:通过对本节课当中25~27页内容进行阅读,分析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成因。

环节三:提供材料,检验学生提出的措施

提供:阿拉善盟投影景观、黄土高原历史变迁景观及教材。

环节四:总结归纳,深化措施

教师: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是什么?借助今天所学,未来将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进行改正呢?

环节五:整合与应用——启示和课后拓展板书设计

首先是西北地区荒漠化这一大模块,其次为发生的原因分析,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哪两个方面,学生回答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整堂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梳理,为学生进一步地理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基础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新课标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完全体现。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篇4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教材以西北地区为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节课程是在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后面“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及以后的区域案例学习大好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分析土地荒废的原因,进而分析全球荒漠与荒漠化的成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素材展示荒漠化的危害,鉴定学生智力荒漠化的决心,讨论治理措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学生能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主要流程: 多媒体展示荒漠化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引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介绍我国的成功经验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活动:萨赫勒地区)

师:(新课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引起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不合理的认为因素。但是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象。现在我们来直观的感受一下世界各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及林地退化的情况(多媒体图片展示)。

师:看完这样一组图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地然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大家有什么想法没?是不是想要去对它进行改造呢?

生:是。

师:根据前面的所学,大家有什么可行的方法来遏制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呢?

(学生讨论,并找同学回答问题)

师:大家谈到的这些方法都是由道理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研究这一问题。

师: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板书:

一、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师:大家觉得这几点中哪一点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生:预防。

师:大家说的很对。

二、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

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

植被。

师: 针对荒漠化的防治大家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个行之有效的政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同的荒漠化类型不同,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我们既要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又要解决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师:我们需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不同区域的防治措施有所不同。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师:干旱地区的绿洲容易受到风沙侵袭,因此绿洲外围边缘带进行封沙育草、建防沙林带。

(多媒体展示:梭梭林、沙拐枣等)

①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②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

然灌草植被)

③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④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师:举例:停止开发北大荒。

坚持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师:前面我们提到过荒漠化产生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樵采,牧区农民的生活用材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根除荒漠化的原因,所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势在必行。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师:认为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我们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就必须更关注我们自己的行为。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让我们来看一看。

(多媒体展示: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三北”防护林)

资料:三北防护林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

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72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 5.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 38.6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造林779.1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千米,使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3万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万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师:学习了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对策,并且了解了相关的成功案例,那我们来帮助下面这

个地区分析一下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师:阅读前两段,请同学说说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

(学生阅读课文及图表并回答问题)

生:干旱,降水少且集中。

师: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

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师:自然因素分析完之后我们来认识一下该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读图2.8,比较传统游牧业

与商业性的定居牧业对草场的影响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学生回答。传统游牧业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

模式。商业性的定居牧业增加了草场的负担,加速草场退化、毁灭。

师:那为什么传统游牧业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呢?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变化? 生:人口的增长。

师:很好,我们来看看人口是如何影响改地区的环境的。

人口增加 草地缩小

牧场超载

师:至此,我们找到了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原因,结合图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生:控制人口增长。

师:另外,我们不能忘了实行环境的整治,坚持预防为主。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篇5

生活中大家都离不开水,每天都要喝水,可是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干旱,连喝的水都很困难,大家以后不要浪费水要节约用水,以行动帮助干旱地区的人!

以前爸爸妈妈和我都费过水,我爸爸洗手,水管没关紧,水慢慢地流,是我看见后把水关了。妈妈洗衣服把水开得也很大,冲过衣服的清水也都倒掉,我前几天回来告诉妈妈老师说洗衣服的水可以存起来冲厕所,拖地板,妈妈说这个办法不错。我以前去外婆家玩,把水管开得特别大,然后又去玩了,还是外婆给水管关了,现在想想我们都浪费了很多水,多可惜啊,以后我们要节约用水,养成一个好习惯,用实际行动支援干旱地区的人们!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篇6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从而理解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成因。

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治理措施。

【知识点】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

1.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2.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挡难以深入。(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阻挡在外。(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篇7

“荒漠化”是法国植物和生态学家A.奥布雷维莱 (A.Aubreville) 针对非洲热带草原退化为类似荒漠的环境变化现象, 于1949年首次提出的。但荒漠化作为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重视, 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 70年代初发生在非洲撤哈拉地带的连续干旱和随之而来的饥荒。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 荒漠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1994年全球112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明确指出:“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它包含了三层含义: (1) 造成荒漠化的原因, 包含“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 (2) 荒漠化范围, 是在“干早、半干早和亚湿润干旱地区”; (3) 表现形式为“土地退化”。荒漠化危害到全球近10亿人口, 100余个国家和地区[1]。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荒漠化总面积达262.2万km2, 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27.3%。近4亿人口受其危害。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 如干早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等, 所以我国西北及内蒙古6省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总面积达187.99万km2, 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71.1%。据国家林业局1994年与1999年两次调查对比, 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5.2万km2, 年均净增1.04万km2, 其中沙化土地面积年净增3436km2, 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km2, 而西北地区则占218.3万km2。调查对比显示, 这些土地退化面积的扩展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

2 荒漠化的治理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2.1 荒漠化的治理可以挽回荒漠化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

土地荒漠化给我国西北地区造成严重危害, 例如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地区的一场沙尘暴袭击了四个省, 被大风吹起的沙墙几十米高, 失踪、死亡113人, 经济损失5亿多元;1996年5月29日一场强沙暴袭击了甘肃省敦煌市, 顷刻这座美丽的旅游城陷入沙海之中, 死亡5人, 0.33万公顷棉田、2600座温室大棚、30km长渠道被毁, 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1998年4月18日, 发生在新疆的特强沙尘暴天气, 受害地区有10个地州的52个县 (市) , 直接经济损失逾10亿元[2]。

2.2 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1) 西北潜在荒漠化地区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是我国主要的畜产品基地和小麦、玉米等谷物的粮仓:这里的光、热、风资源, 以及煤、石油、金属矿、放射性元素、天然盐、碱、芒硝等工业原料都极为丰富, 居全国前列[3]。因此, 防治荒漠化, 对于解决我国的粮食紧张、矿产资源危机、能源紧缺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荒漠化的治理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目前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的经济相当落后, 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拉大。地区间差距一旦过于悬殊, 必然引起多方面的社会经济问题, 最终损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 (3) 发展民族团结和促进政治稳定需要防治荒漠化。荒漠化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区。当前, 世界上不少国家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民族矛盾的困扰。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发展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全和促进政治稳定需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民族合作和共同繁荣。 (4) 新欧亚大陆桥的长期稳定需要防治荒漠化。这条对我国的全方位开放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丝绸之路”, 有许多地段通过沙漠、戈壁和潜在荒漠化地区, 极易遭受风沙等的危害, 保障其安全畅通十分必要。

3 引起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两种, 但后者是主要的。研究表明, 在过去的3000年内, 气候虽然有波动, 但都是在不大的幅度内摇摆, 没有根本性的重大变化。

3.1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1.1

西北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我国西部水土流失面积92.3万km2,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依次是四川、甘肃、陕西、内蒙古。其中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每年的水土流失总量22亿t。此外,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km2, 以重庆和贵州两地尤甚。

3.1.2

西北地区区域气候因素荒漠化与区域气候的变化关系密切, 它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呈现荒漠化和逆转期交替演变;气候变干时, 原有的植被消退, 土壤受到侵蚀, 趋向沙漠化;气候变湿时植被繁衍, 地表侵蚀速率降低。西北部地区属于过渡性大陆性季风气候, 并向干旱方向发展, 降水减少;新疆、甘肃等地沙漠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

3.2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3.2.1 西北地区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西北地区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普遍, 土壤盐渍化严重。西北农业多采用大水漫灌的作业方式, 水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例如新疆年降水量2400亿t, 每公顷土地用水量16500~30000m3, 每立方米水仅产粮0.15kg。由于蒸发强烈, 再加上重灌轻排, 导致土壤严重盐渍化。据统计, 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已经达到200万hm2。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几十年来上游不断超量用水, 使下游270km河道断流, 造成35万hm2胡杨林枯死, 6.7万hm2草场退化, 1.7万hm2农田弃耕。由于以上原因, 导致西部植被大幅退化, 物种分布区缩小, 野生动物种群大量消失, 有的甚至濒临灭绝。

3.2.2 不合理的矿产开发

我国西部有大量的矿产资源, 在开发过程中, 破坏植被、污染环境, 并且形成地质灾害, 这些都加剧了西部生态环境的退化。此外, 在交通、水利等工程项目的建设中, 运作方式粗放, 也对西部生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2.3 过度的人口增长迅速

人口增长迅速, 部分地区人口超载。西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增最快的地区。联合国环境署提出, 半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最大人口承载量为24人, 而我国西部地区大多地方都大大超过了这个标准。比如陕西榆林地区人口密度为73人, 米脂县是177人, 神木大柳镇是154.6人[4]。人口压力导致农业无节制地扩大, 林地草地不断缩减, 与此同时, 一些地方由于产量低引发的土地撂荒又导致了荒漠化。

4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措施研究

4.1 加强政府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管理

成立专门组织:中央各相关部委、沙漠地区政府和受沙尘暴影响地区政府参与, 形成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行动、统一监督、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创新体制:要树立“大沙漠治理观”, 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列入生态建设资金开支范畴尤为重要[5]。这样才能使农牧民真正脱离土地, 融入到城镇化的大潮之中, 为此必须更新观念和创新制度。落实经费:除了中央财政拨款进行生态建设工程外, 还可以开辟其它渠道筹集沙漠治理资金:如接受国际环保组织和友好国家的捐款;接受国内外热心环保人士的个人捐款;面向全国发行生态建设彩票, 切出一块用于沙源治理、草场恢复和生态移民;防治沙尘暴受益地区, 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向沙源地区的财政转移等。

4.2 政府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政策指导

4.2.1

坚持牧区以牧为主的方向。加强草地畜牧业建设草原牧区应以牧为主, 但目前仍有大面积草地被滥垦而导致荒漠化[6]。建议在考虑了我国粮食生产已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国家对牧区的粮食政策, 应作些有力度的调整, 减轻牧区在粮食生产上的压力。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新政策, 以支持草地畜牧业建设, 尽快扼制住草地荒漠化东移的势头。为此, 建议中西部应把建设草原、绿化荒漠, 发展高效林草、牧业, 作为基础建设投资的重点。

4.2.2

重视沙产业的开发充分利用沙区的动植物资源, 加快沙产业开发进程, 依据实际情况, 选择条件好的地区, 建立新绿洲, 有计划地发展沙区旅游业和加强经济林、瓜果、药材等生产基地建设, 引进先进技术, 变分散、粗放经营为集约、规模经营。要加强对荒漠化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能否有革命性的突破, 是我国中西部草原牧区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的关键。我们建议, 在荒漠区着手开展以新物种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这是解决荒漠化地区产业开发的根本措施。

4.2.3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各级地方政府除多方筹集资金外, 还应把防治荒漠化行动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基本建设以及扶贫工程等相结合。国家应对荒漠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并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实行“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也可考虑以荒地拍卖、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筹集治理资金的方式进行荒漠化的防治。资金应集中用于规模治理上, 防止多方“钓鱼”分散使用。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荒漠化防治工程, 积极引进国外资金进行较大规模的荒漠化治理工程, 真正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 国内外资金一起用的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荒漠化的新格局。

4.3

在西北地区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宣传教育, 加大防治荒漠化的宣传教育力度, 唤起全民族的防治荒漠化意识

4.4

荒漠化防治的立法建设积极创造条件, 尽快制订《荒漠化防治法》

目前, 我国已颁布了一些与荒漠化防治有关法律 (如《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等等) 这些法律如能严格执行, 无疑对我国荒漠化防治是极为有利的。但随着我国荒漠化扩展的加剧, 需要有专门的法律出台。为此, 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订有关条文, 为《中国荒漠化防治法》尽快出台作基础工作是必要的。《草原法》虽已颁布多时, 但实施过程中发现其条款不够具体, 可操作性差, 执法难度大。因此进一步完善《草原法》, 使其法律条文具体化, 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成为扼制非法开垦草原行为的有力武器。据统计, 目前北方草地退化面积为137.77万km2, 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50.24%, 而且近15年来还以每年1.9%的速度扩展。因此, 修改《草原法》, 加强草原管理, 严禁草原开垦也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蒋德明, 刘志民, 曹有成, 等.科尔沁沙地荒漠化过程与生态恢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2]董玉祥, 刘玉璋, 刘毅华.沙漠化若干问题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5

[3]廖咏梅, 王琼.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生态防治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6, (3) :44-47

[4]高志海, 李增元, 丁国栋, 等.基于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荒漠化遥感评价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3 (2) :37-41

[5]王涛, 吴薇, 薛娴, 等.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时空演变分析[J].中国沙漠, 2003, 23 (3) :230-236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3S”技术;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在我国发展的一段时期中,以环境污染换经济发展是当时采用较多的一种手段,导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土地荒漠化就是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采用了不少的办法对土地荒漠化进行相关治理,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一切原因都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土地荒漠化治理体系,缺乏统一的治理标准。

1 3S技术概述

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因其三者英文的末尾字母都是“S”,所以将其统称为3S。随着我国相关科技的不断发展,3S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到了一起,慢慢形成了一体化的技术形式。3S技术一体化后,其拥有了更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3S技术中,其主要负责对空间、环境等信息进行收集、管理与分析的工作。

1.1 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指一种对地球表层信息进行有效收集的综合技术。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扫描、摄影、传输与处理等功能实现远距离的探测。在我国的遥感技术实际运用中,其一般被用于农作物产量评估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

1.2 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一种功能类地理信息管理软件。在其管理过程中,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分级、分层管理。此外,GIS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组合与分析。

1.3 GPS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是指一种通过卫星对海、陆、空进行实时定位的一种导航定位系统。在GPS全球定位系统中,其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相关设备组成,当下GPS全球定位系统广泛运用于军事测量、地理考察、土地调查中。

2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2.1 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相关人员需要通过走访的形式对防治地进行实地考察,大大浪费了相关经费与时间。而随着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RS遥感技术不仅能够起到传统实地考察相同的效果,还大大缩减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所需的准备时间,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

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具体应用中,需要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复合技术,而该技术的使用,使RS遥感技术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监测的精确度。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土地中,不同的地形可能存在不同的植被覆盖,而在RS遥感技术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复合技术进行相关土地的监测时,RS遥感技术会通过监测相关光谱的变化对不同土地进行科学分类,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人员的工作量。此外,RS遥感技术还能对相关土地进行动态监控,最终描绘出精准度极高的防治图,并以此指导我国相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具体展开[2]。

2.2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其通过对地理信息分析时调动数据库相关信息的方式为地理研究与地理决策进行服务。因GIS地理信息系统本身学科交叉情况较为严重,其在具体的相关应用中也有三大显著特点。

GIS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采集、分析、管理与输出功能。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分析相关地理信息时,会根据相关地理模型进行动态分析,而在进行相关地理决策时,其本身提供的分析结果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依据;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进行地理分析时,能够通过计算机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

根据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相关研究人员可以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较为准确的获得相关地理资料,及时发现相关防治计划中存在的漏洞,保证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正常进行[3]。

2.3 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RTK技术针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可以得出具体的土地利用现状图,RTK技术属于GPS全球定位系统旗下的一个子技术。相关研究人员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可以先使用RTK技术得出土地利用现状图,随后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坡度、沟道比降测量等工作,并采用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较为科学的规划设计。此外,GPS全球定位系统还可以对某片土地水土保持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时间的相关资料,促进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顺利展开[4]。

3 结论

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长期工程,现阶段,虽然我国对其治理的现状还不是很理想,但相关政府部门不应气馁,而是应该通过对技术的革新与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坚持对荒漠化土地的持续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改善我国整体环境质量。现阶段,从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可以得知,3S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对相关土地进行全方位监控,这种监控为相关土地荒漠化防治部门提供了有利依据,从长远来看保证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峰,邢丽芳.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4):12-15.

[2]申贵旭.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主要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142-143.

[3]孟广涛,方向京,和丽萍,等.3S技术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2):8-10.

[4]刘春生,吕福才,魏恒义.“3S”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5):112-11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 篇9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防治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林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监测、评价技术;

4、具有应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基本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的基本技能;

5、熟悉我国林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防治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有关国际公约。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

主要课程: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植物学、保护生物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与地质基础、土壤侵蚀原理、沙漠化原理、水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地理学、环境监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5--30周。

修业年限:四年

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篇10

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过分放牧和狂砍滥伐森林,使土地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威胁。

荒漠化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早在1975年联大就通过决议,呼吁全世界“向荒漠化进行斗争”。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问题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行动纲领。1994年11月14日,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这项由世界环境和发展首脑会议提议制定的公约,要求国际社会加强合作,进一步开展防治荒漠化的斗争。,为推动整个国际社会重视荒漠化问题,并促使与荒漠化相关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联合国大会将定为“防治荒漠化国际年”。

虽然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为控制荒漠化进一步扩大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但全球荒漠化现象依然很严重。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气候变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荒漠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全球有110多个国家、共10亿多人受到荒漠化威胁,其中1.35亿人面临流离失所的危险。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林业;石漠化;治理;措施

前言

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大量的林草植被被破坏,基岩裸露严重,最终形成了石漠化问题。贵州岩溶分布面积比重和石漠化面积比重均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全省国土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岩溶出露面积109084.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在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37597.3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占岩溶面积的34.47%。在石漠化分布区,轻度石漠化面积22155.76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868.95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3715.41平方公里,极强度石漠化面积857.24平方公里。全省石漠化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县就有48个[1]。这一问题导致了环境恶化,水土严重流失,大大减慢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脚步,严重制约了我省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成为现阶段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1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投入的资金不足

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发展落后,其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相比石漠化严峻的形势,其资金投入可以说严重不足,治理力度也十分有限,使石漠化的扩展速度远远大于有效的治理速度。现在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造林困难地,然而由于现有的单位造林补助得不到保障,致使治理的成效很难得到保障。

1.2 治理任务艰巨

通常,石漠化土地的土被不连续、基岩裸露度高、肥力低、土层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些点都会使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

1.3 土地环境的承载量超限

石漠化地区还存在缺柴少粮的现象,群众生活贫困,这是由于人口密度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石漠化土地的环境承载量大大超出了它本身所能承载的量,最终出现毁林开荒等现象,使治理的成效难以保证。

2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的总体思路

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要结合实际,防与治并重,以科学为基石,并应当深入思考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矛盾所在,治理水土流失以防治土地的石漠化。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来努力造林育林。大力发展林业资源,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林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规划大纲,以对现有的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个统筹规划以及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以加速岩溶植被的生态修复,并推进石漠化林业的生态治理。其次,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属于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所以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努力引入多方投资主体投入到石漠化的治理中,以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投入。再次,要突出效益、防治结合,避免产生新的石漠化,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山的方法畜养林草,以及人工造林的方法使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能够快速地得以恢复,以防止石漠化进一步扩展,同时得以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

3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要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恢复岩溶林草植被,更要以林业建设为中心。另外,发展生态旅游、经果林等产业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育草、植被管护、人工造林、科技支撑和生态旅游业等。

封山育林育草能够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植被和林草的恢复速度加快,优化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一方法的优点就是投资较少,并且用工也不多,但是效益高、见效快。下一步的建设需要设立封山育林的标牌和标志,结合实际,准确地确定封育方式。目前对岩溶地区的森林以及植被的保护很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法对植被的管护,其工作内容是管护生态质量较高的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疏林地、有林地、灌丛地以及灌木林地等,严厉治理滥樵、滥垦、滥牧和滥采等类现象,以避免新的石漠化,以及森林的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其他地区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而修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林业建设。综合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的林业建设是区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处于核心地位,能有效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快了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结语

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为维护贵州国土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各项林业建设中的建设内容应当相互协作、紧密配合,以实现岩溶区域经济和生态修复的协调发展。抓住机会,努力优化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内容,制定规范来规制林业建设过程中的治理方法与措施,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成果。

参考文献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篇12

课程标准还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使这三个维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下就《荒漠化的防治》为例, 具体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一) 知识层面

在知识层面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将其分解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通过甘肃省民勤县气候资料等, 呈现民勤县自然特征———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少, 蒸发旺, 植被稀少, 多沙质物, 大风日数多, 分析荒漠化的自然背景。第二部分, 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 呈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第三部分, 通过原因分析, 归纳防治措施:水资源合理利用, 构筑防护体系,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通过以上策略,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原因和防治措施。

(二) 技能层面

技能层面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将其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给出中国北方地区图, 描述民勤县地理位置;给出气候图表、数据资料, 分析民勤县气候特征及其原因;给出民勤县荒漠化成因的文字资料, 分析总结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的能力。第二部分, 给出民勤县所处的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画出干流流向、河流上游山地的位置, 分析河流流量最大的季节及原因, 分析流域中多数河流短小的原因, 从而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能力。通过以上策略, 提高学生分析运用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等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在《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侧重点应为:与他人合作, 开展调查和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民勤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民勤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有哪些”两个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由于前半部分对民勤的自然背景作出的铺垫, 学生对民勤的自然特征已初步了解, 结合相应的文字资料, 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时积极交流、热烈讨论, 能分析归纳民勤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根据人为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思路清晰, 并能正确表达小组探究活动的成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在《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侧重点应为: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一) 视频资源

视频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 激发兴趣和情感, 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三个视频串联起来:首先以“民勤荒漠化现状”开始, 让学生了解民勤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中间以“过去的民勤绿洲”承转, 展现民勤曾经人地和谐的状况, 从而使学生产生疑惑:曾经的绿洲为何会走到今日沙尘肆虐的地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最后以“今日民勤人的努力”结尾, 反映民勤人民为保卫家园、守护绿洲而不懈努力, 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投入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

(二) 图像资源

图像资源可以真实地重现生活情境,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刺激学生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情感, 入境生情。教学过程中展示了几组民勤今昔图片的对比:昨日民勤的图片———成片绽放的向日葵、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夕阳下湖边沙漠中前行的驼队;今日民勤的图片———因沙漠侵袭而被迫废弃的村庄边哭泣的老人、漫天沙尘暴向低矮民居滚滚袭来;昨日的青土湖碧波荡漾, 今日湖水干涸、贝壳满地。通过如此强烈的对比, 形成视觉冲击, 使学生产生环境忧患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强烈意识。

(三) 教学语言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措施09-12

荒漠造林07-24

石漠化治理方法06-06

上一篇:2023-2024第二学期学校体卫艺工作计划下一篇:我劳动我快乐初一600作文范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