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勃《滕王阁序》有感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王勃《滕王阁序》有感(精选11篇)

读王勃《滕王阁序》有感 篇1

什么文章是“牛”文?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文章就如世间万物,林林总总,没有定质,没有定法。但好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有“气”。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

文以气为主。

我认为,“气”就是作者灌之于文章中生命底色。有气在,文章便是鲜活的,便是灵动的,便是激扬的,便是生生不息的。庄子的文章有清气,有飘逸之气;孟子的文章有正气,有浩然之气;司马迁的文章有侠气,有血性之气。有气的文章就能藏之深山,就能传之后世。千载之下,我们就能感知到那些作品未干的墨迹,感知到那些作者心灵的律动。

《滕王阁序》,我之所以将它称之为“气贯千古的序文”,也是因为它有气在,即有才气,有大气,有勇气。

(一)才气

首先,王勃才思敏捷。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七岁,但他生前就声名远播了。今天写作文之前要打“腹稿”,其典故就来自王勃。《新唐书·王勃传》记载: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天赋异禀,才华横溢。据传,《滕王阁序》就是在筵席间一挥而就的。都督阎公举办宴会,早就“内定”女婿作序以炫耀其才华。不料王勃少年气盛不知推辞,惹得主人大怒,拂衣而去。但阎公当听到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时,转怒为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也。”

同样是大文豪,写文章并不见得都有王勃倚马可待的速度。西晋的左思写《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可却用了十年时间,苦思冥想方成。唐朝诗人中也有“苦吟”一派,贾岛动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反复推敲才收获好诗,比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来,毕竟显得太辛苦,更不够帅。

王勃才思敏捷,是才气的第一表现。

其次,王勃学识渊博。

一个人再英才天纵,也需要后天学习。《滕王阁序》中大量典故的运用,就是王勃才气的第二个表现。据统计,这篇文章是中学课文中注释字数最多的一篇,注释几倍于正文。书下已有的注释,我不再多说,说两个注释没有的典故。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记载:

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

又载:

(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董仲舒是谁?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儒生,是把儒学变成为中国两千年来统治思想的奠基人。扬雄是谁?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杜甫在《赠韦左丞》诗中说自己“赋料扬雄敌”,杜甫推崇的人的水平,就不必再论证了吧。

王勃暗用了董仲舒和扬雄的典故,含蓄而有力地赞美了孟学士。用典不等于一定有才,但用了很多典故,却没有“掉书袋”的弊病,这就是大才子了。

“望长安于日下。”表面上看,王勃这一句像是在写一个平常的动作。其实,透过典故,我们就能看到作者内心的深切忧思。《世说新语·夙慧》记载:

晋明帝年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这个典故有两处要注意:一,晋元帝的处境。他是东晋皇帝,国土沦丧,他对故国有着无限的眷恋。二,明帝的回答。“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说明他虽有眷恋,但无力回天,理想难酬。

王勃写作此文时,其处境正与典故相合。王勃才华早露,在做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怒逐出府。后来做了地方上一个参军,又因擅杀官奴被治罪,父亲也受其连累,被贬为交趾令。所以,此时王勃有着双重的疏离感:远离长安,眷恋故土;远离权力中心,却仍然眷恋着官场。可是,他虽有眷恋,却无力回天。所以,他才会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北辰”,皇帝的`象征。“北辰远”,就是皇帝越来越远,离自己实现理想抱负的可能性越来越远。

由此可见,这个典故用得极为含蓄,但又极为贴切。

其三,突破文体拘束。

《滕王阁序》采用了骈文文体。骈文也称“四六文”,字数、对仗等格式上有极为严苛的限制,非常难写。很多骈文都会用“小序”来降低正文表达上的难度,即用散文问题事先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这样。

王勃虽然是带着四六骈文的镣铐,却舞出了惊世骇俗的舞蹈。《滕王阁序》文笔纵横,挥洒自如。词藻富赡,语言浓艳,可谓辞采华茂。意气风发,英才天纵,可谓骨气奇高。不得不说,王勃才气冲天,千载之下亦无人匹敌。

(二)大气

首先,气势恢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一般的解读,会关注以下几点:

视角的变化。登临滕王阁,作者视角变化极快。先目光上移,顺着绿树山峦,仰望到天空。再目光下移,如临深渊,看不清地面。

色彩的搭配。“耸翠”,满眼的碧绿,映衬在蓝天白云之间;“流丹”,明艳的朱红,在翠绿中更加鲜艳。红绿相配,一片灿然。

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鉴赏还缺点什么,我们来做一个对比: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这两句是出自曹植的《公宴》诗,历来备受称颂。除因红绿色差明显而颜色搭配极佳外,诗中的“冒”字还极为有神。

但同样使用色彩,同样是写宴会的诗歌,曹植诗比王勃文缺少些气魄。王勃的这四句,气势宏伟,上天入地,大开大合,仿佛天地都在他的笔下,他的胸次。精致的作品也可以写得很好,也可以成为千古绝唱。但对我个人而言,虽然也很喜欢曹植的诗,但总觉得这两句有点小家子气,不如王勃写得雄浑阔大。

《滕王阁序》中如此雄浑阔大的句子还有很多,再比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大家自行揣摩,这里就不再一一讲解了。

其次,思路开阔。

写滕王阁,王勃不仅仅是写眼前之景,更有大胆的联想与想象。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渔舟”一句,是眼前之景,而“雁阵”一句,则思接千里之外。王勃在渔舟晚唱的歌声里,他的魂魄已经漂泊到了衡阳,去嗅嗅那里的寒气,去听听那里的雁鸣。

王勃的思维,不仅仅是对景物有着开阔的联想。他还由眼前的宴会,联想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宴会。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西汉梁孝王有睢园,那是当时名流雅集的超级沙龙,司马相如、枚乘都曾是座上宾。

“邺水”,也就是邺城,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文化沙龙所在地。召集人是曹丕、曹植二兄弟,三国时文化名流都在曹魏,而曹魏的名流都在邺城。

“彭泽”,当然是指陶渊明,不用说,陶渊明也是大名士。

“临川”,指谢灵运。名门之后,当世无双的大名士。

如果王勃没有开阔的思维,又怎能联想到这些?如果没有这些,文章又怎能熠熠生辉?《岳阳楼记》的写作也是如此。据说范仲淹并没有到岳阳楼,而是看着一张效果图便写出了锦绣文章。

所以说,无论是大作家的经典作品,还是同学写作文,思维的开阔是极为重要的,都应该学会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其三,意境高远。

大气的表现,还在意境高远上。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全文最著名的一句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般的解读,会关注以下几点:

对仗工整。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且“当句对”。一句之中,“落霞”可对“孤鹜”,另一句中“秋水”正对“长天”。当然你可以说,唐诗这样的诗句多得是,但是请注意:第一,王勃是现场完成,几乎没有时间做更多的思考;第二,王勃是初唐诗人,律诗、绝句这种对仗工整的“近体诗”还并未完全成熟。如非要拿杜甫的律诗来与之较量,显然太失公允了。

动感与静态并存。上句写动,霞、鹜“齐飞”。视线随景而动,把落霞写活,突出景物神韵。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侧重于内心因景而静,突出了观景之人气韵。

色彩亦真亦幻,难以描摹。落霞,明丽灿烂中,却因孤鹜的那几个小黑点透出了阴沉。秋水似蓝非绿,与天相接,不辨哪里是天,哪里是水。我看过一些表现这两句诗的画作,均觉得不满意。不是因为作者的水平不够,而是诗句一但凝定为具体影像,便失去了变幻不定的种种可能。这正如我们常常诟病影视剧的改编不如原著精彩,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人说,这两句并非原创: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这两句是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句子,据说是王勃模拟的蓝本所在。拿出庾信的文句来,并不是批评庾信写的不好。相反,他写得很好。杜甫就非常推崇庾信,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读王勃《滕王阁序》有感 篇2

带着这个疑惑我查阅了原来教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 (2001年版) 《滕王阁序》,其中对“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句的注释是:“这两句是说自己。意思是,我的一言都铺陈出来,成为四韵。一言,谦语。赋,铺陈。”人教版的注释比鲁教版的明确了许多,特别是“这两句是说自己”,这句话真的是说自己吗?这是我的第一处质疑。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其中序文43篇。从内容上看,只有《续书序》《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和《四分律宗记序》3篇是“书序”,其余40篇都是宴饮前的祝酒辞,或用于饯行,或用于叙旧,或用于庆典,或用于宴游等场合,都是用来邀饮应酬的。那《滕王阁序》属于哪一类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写作背景:“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滕王阁序》是宴饮前的祝酒辞。

那这类“祝酒辞”性质的“序”王勃是怎么写的呢?反复研读后我们发现一般都是先叙当时情景,吹捧在场客人;再写个人情志,寄托感慨;最后命宾客赋诗,鼓励互相唱和。例如,《上巳浮江宴序》:“盍遵清澈,共抒幽襟。俾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言均赋,六韵齐疏。谁知后来者难,辄以先成为次。”因此,《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与《上巳浮江宴序》“一言均赋,六韵齐疏”作用相同,无疑是王勃对在场宾客的要求,即“说别人”,而绝非如课本所注的“这两句是说自己”,更不存在鲁教版所注释的“我的诗也已经写好了”。我们可以明确王勃的诗还没有写,说序也已经写好了还差不多。

看来这两句产生歧义与《滕王阁》诗有关,那就涉及了我的第二处质疑,即是否像鲁教版注释的“本序结尾原有诗, 其诗为……”。

其实,这序与诗本无关联。从内容上看,《滕王阁》诗发思古之幽情,有盛衰无常之感,格调并不高昂,而《滕王阁序》多溢美之辞,有“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二者极不协调,说序为诗序,不可信。此序最初文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来,明张绍和刊本《王子安集》将其更名为《滕王阁诗序》,但集子里的诗和序并不在一起。诗录在卷二“七言古诗”内,序录在卷五“序”内,而其他诗,赋有“序”者,皆并录于诗、赋之前,无一例外。到清初的《古文观止》,又名《滕王阁序》,恢复了《唐摭言》的题名,但删去了文末“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句,并迻录《滕王阁》诗于文后,这便把本无联系的诗与序连缀到一起,造成了“诗序璧”的假象。

《滕王阁序》虽提名为“序”,却是一篇典范的骈文,它继承了汉、魏以来的骈文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这篇序文,可以说是“诗人之赋”的典范之作。王勃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滕王阁有关的客观事物,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抒发真实感受。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他的影响远远超过《滕王阁》诗,二者决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滕王阁》诗首句入韵,不是一首“四韵”诗。而属于仄(渚、舞、雨)平(秋、流)通押的古体诗,根本不符合“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一条件。因此将“诗”“序”拉扯一处,实无确凿依据。

最后简单的提一下对人教版注释“一言,谦语。赋,铺陈”的质疑。“一言”并非“谦语”,“一言”即韵字,平声韵称“言”,仄声字称“字”,“四韵”指作一首八句(限四韵,首句不入韵)的诗;“赋,铺陈”这一注释,也不准确,可以解释为创作。由此看来鲁教版的注释倒颇为准确。

那么,“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二句应该如何注释呢?笔者建议不妨参照《古文观止》对该句的注释:“一言均赋,‘均赋一言’的倒装。赋,创作。一言,一首诗。四韵俱成,‘俱成四韵’的倒装。俱,都。四韵,四个韵,即八句。译文是‘请每人写一首诗,完成八句四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是对众宾客的要求,意思是:请大家都赋一首诗,都写成四韵八句的格式。这就提出了作诗的要求,然后紧跟下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邀约作诗,则衔接紧密,天衣无缝。

摘要:语文教学常说“以本为本, 以纲为纲”, 其中这个本指的就是教材。然而, 教材中的注释常常存在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以王勃《滕王阁序》中“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这个句子的注释与大家商榷。

读王勃《滕王阁序》有感 篇3

一种说法是王勃作此文时年龄为十三岁或十四岁。《太平广记》和《唐摭言》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因文中有“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恭逢胜饯”之句,后人多怀疑十三、十四岁之说是民间文人对“童子”一词的臆造。如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中说:“疑十四岁之说乃由序中‘童子何知’一句附会而出。”从这篇序文内容之博大,构思之精巧,辞采之富丽来看。不应该是少儿之作,更像是成人作品。而后文流露出的对于人生悲欢的感慨和对于宦海沉浮的体味,情之真,意之切,言之痛,非饱尝人世沧桑和仕途艰辛之人,不会有此“真切之文”。

另一种说法是王勃作此文时年龄为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按岑仲勉《王勃疑年》推算,王勃生于公元649年,卒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而上元二年。王勃作有《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一文,所记之事与《滕王阁序》相似,故许多人认定王勃作《滕王阁序》也是在上元二年,即二十六岁。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便采用了这种说法。然不论是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均与文意不合。一是无法对“童子何知”中的“童子”一词作出合理解释,一个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的成年男子对客自称“童子”,终觉别扭。二是不太吻合“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中“弱冠”之自称。若说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约等于二十岁,实在牵强。同样对客,一会儿称“童子”,一会儿称“弱冠”,为何前恭而后倨?总之,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之说虽较为通行,但笔者仍觉此说疑点重重,难以服众。

近重新将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与《滕王阁序》两文作一对比,忽有所悟。《秋》文曰:“上元二载,高风八月,人多汴北,地实淮南。……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穷愁;山曲淹留,属群公之宴喜。……此欢难再,殷勤北海之筵;相见何时,惆怅南溟之路。”若按某些同志的理解,王勃在往交趾省父途中,八月作《秋》文,九月作《滕》文,从而认定王勃作《滕》文是在上元二年,即他二十六岁时。然比照两文,便发现两文虽为同往交趾途中所写,但《秋》文是记省父之事,而《滕》文并无省父之意;《秋》文中笼罩穷愁悲戚怅惘之情,而《滕》文则流露出豪迈、激扬、慷慨之意;《秋》文中作者贱称自己为“下走”,而《滕》文中则自称“童子”“弱冠”这些较为自尊文雅的用语。显然,短期内在同一旅途中写出情感反差如此鲜明的两文,似不可能。笔者以为,作《秋》文时其父王福峙被贬交趾已久,王勃思父心切,前往探视;而《滕》文并非与《秋》文同时期的省父之作,而是早于《秋》文,在王福峙刚遭贬谪,王勃侍奉父亲同往交趾途中所作。王福峙远谪交趾完全是受王勃牵累,王勃恰遇恩赦,侍父远行,自在情理之中;且此说在原文中可得到充分印证。原文中“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是言家父前往交趾为令,路过洪州这个胜地;自己年幼无知。有幸随父参加盛宴。前句言父,后句言子,自然顺畅;严父面前,自称“童子”,恰当得体。“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言自己愿舍弃一生功名,在万里迢迢的旅途中早晚侍奉父亲。父亲因已受累,王勃深感歉疚,唯一能做的就是侍亲尽孝。下文“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言年老更应壮心不已,哪能在白发苍苍之年改变心志;身处困境中更应坚忍不拔,不丧失远大的志向。前句奉劝父亲要振奋精神,不因贬谪而颓丧;后旬激励自己不畏艰难,志存高远。“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引用《论语》中“……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的典故,言自己因从前受到父亲的教诲,今天才得以喜登龙门。把今日登龙门之荣耀归功于昔日父亲之教诲,立言得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他日”并非某些注家所说的“将来有一天”之意,而是指与“今”相对的“过去”,在古文中“他日”常常作“过去”讲,如“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左传》)。“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札记》)唐杜甫诗“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也可把“他日趋庭”理解为是对“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借用。原文中这些父子对应而称的语句可见,王勃待奉父亲同往交趾之说并非臆断,而是通过寻绎全文而得。再由“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可知,王勃创作《膝王阁序》时的年龄应与终军相等,即二十岁。一个刚行“加冠”之礼的年轻人在父亲面前自称“童子”,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是很正常的称谓。“童子”侧重于对父而言,“弱冠”侧重于对客而言。这样便于理解作者为何于一文之中前称“童子”而后称“弱冠”。偶观俞正燮《癸已存稿》卷十二《王勃滕王阁序书后》一文,正好佐证笔者之管见:“盖乾封、总章时,宇文节往新州,勃随父福峙往趾,俱过洪州,阎饯之阁上。孟学士。王将军皆在坐。”

滕王阁序 王勃 篇4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王通(号:文中子)之孙。祖父王通,号文中子,是隋末著名学者,著作甚多。从祖王绩,则是隋末唐初对唐代诗歌有开创之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父亲王福畤,任太常博士。

家风使然,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举,对台策,很受考官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的赏识,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刚刚打通的仕途因此而毁于一旦,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赦除名,免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王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在“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品读 王勃 滕王阁序 篇5

少年时读书,对于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描绘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之美很是神往。后来,专程行旅南昌,登临滕王阁,而眼前景色却早已迥然想象。落霞里没有了孤鹜惆怅的翅膀,林立的高楼隔断了长天秋水,伫立在刚刚粉饰过的楼阁里,心中潜起一种无可奈何的惘然。

幸好,还有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为我们留住那种充满诗意的清旷、寥廓和悠远。

展开画卷,画面下部坡石嶙峋,一座临水之阁,掩映于扶疏垂柳间。阁后山峦连绵,迤逦远去,山顶上生长着蓊郁的`杂树,给临江峭立的山壁平添了几分暖意。

视线回到滕王阁中,看那个望远的士人,极目远眺,若有所思,远处有什么?浩渺的江水正被落霞染红,一只孤鹜独自飞去,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空阔。

景为人而设,人为景之魂。所有的画中景物,都是为衬托士人这份无言的空阔而敷设的。靠墙立一桌,上有花瓶古书,诠释着主人的身份。身后侍立的书童,倒垂如瀑的柳树,都突出了一个“静”字。满世界,俱是浸透了淡淡惆怅的诗情画意。

唐寅,字伯虎,复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聪颖,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 年)参加科举考试,举应天府解元。一举成名后,美好的前程似乎已在面前铺展开来,不料赴京应进士试却因科场舞弊案被牵涉而下狱。后虽查明无罪,仍被谪为吏。唐寅耻而不就,从此放浪于酒色,佯狂行世,镌其章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自称“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后来,民间还流传着“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并演绎成戏曲,传唱至今,虽于史无考,却也平添一段风流佳话,看出人们对于唐寅的喜爱与尊崇。

这幅画,是唐寅在放弃仕途之后的作品,虽是画作,也可算是借画言志。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画家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意喻其羡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鸣不平。画中,那位凭栏沉思的士人,不就是唐寅自己的影子?

王勃《滕王阁序》导学案 篇6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2、 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3、 关注“襟”“带”“下”“懿”“逢迎”“学士”等重要词语,翻译第1段。

二、 学习重点及难点:重要文言词语积累;把握句意

三、(知识链接):

滕王阁 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传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袖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即亟宴所,极欢而罢。

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骈体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此文体盛行于唐代 特点:①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②平仄相对,音律和谐。③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四、自学指导

(一)听录音,诵读全文(10分钟)

(二)一生读课文第一段,纠正误读(2分钟)

关注读音:翼轸 瓯越 台隍 棨戟遥临 懿范 幨帏

(三)对照课下注释,自读课文第一段(10分钟之后翻译)

(1)应注意掌握的实词:

故 襟 带 引 下榻 懿 出

(2)古今词:逢迎、学士

(3)名句: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四)本段写了什么内容?(4分钟后回答)

(五)集体诵读本段,找出文中的对偶句,体会骈体文的音韵美。(4分钟)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5分)

A.徐孺(rú) 棨(qǐ)戟 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ěn)

B.萦(yíng)回 胜饯(jià n) 涸(hé)辙 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 请缨(yīng) 猖(chāng)狂 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 雨霁(jì) 邺(yè)水 遥襟甫(fǔ)畅

2、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衣襟) 台隍枕夷夏之交 (倚、据)

B、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 雄州雾列 (像雾一样 )

C、千里逢迎 (迎合) 俊采星驰(像星星一样)

D、徐儒下陈蕃之榻 (使-----下) 路出名区(过)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分)

①臣死(且)不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4、下面有关作家作品、文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 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王勃在滕王阁的一次宴会上即席写作的。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不幸英年早逝。

B 诗风旷达,酷似杜甫,与晚唐的另一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称“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晚唐著名诗人。

C、 序是一种体裁,常常是作者就眼前的人或事抒发感慨或讨论某个问题,此外还要说到作序的缘由。《滕王阁序》就是这样一篇序。

D、 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耳”。所以,“曲子”或“辞”都是它的简称。

王勃《滕王阁序》美点解读 篇7

《滕王阁序》可分四部分,首尾相承,自然流畅。第一部分开篇即从地域特点落笔,介绍洪州的地理风貌。“台隍”句紧承前文对洪洲地貌的介绍,“宾主”句开启下文对与宴人物的介绍,过渡自然。二、三段为第二部分,作者紧扣“秋日”与“滕王阁”,从不同侧面描写滕王阁建筑的壮丽与重九秋高气爽的自然景观。四、五段为第三部分,由描写游宴之“兴”转向抒发人生之“悲”,继而抒写不因老迈困顿而壮志消弥的情怀。最后两段作者以终军、宗悫、班超等历史人物自比,兼叙怀才不遇,并以谦词作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二、整散结合、节奏和谐语言美。

本文虽然是骈文形式,但内容熔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修辞兼运比喻、排比、互文、对偶、夸张,语言纵横开阖之间又凝练含蓄、典丽工雅,极富诗意。尤其要指出的是文章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打破骈文“四六言”的套路,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各类句式,使文章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例如文章除了使用“嗟夫”“所赖”“呜呼”等语气词外,还多处使用三字句和七字句,配合工稳严整的四六言句式,整散结合,抑扬顿挫,又自然流转,充满生气,读来朗朗上口,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韵味。

三、定点取景、虚实映照构图美。

首先,从取景角度来看,“鹤汀凫渚”四句是近景;“山原”两句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远景。其次,从技法运用看,写滕王高阁则浓墨重彩,工笔细描,注重色彩和构图的关系;写山川秀色则随意挥洒、信笔点染,突出秋心旷远和气象萧爽;写洪州胜地则罗金叠翠、虚实映照,表现历史悠久和人文繁盛。最后,从色彩搭配看,有时重彩叠金,浓丽耀眼,如“层峦耸翠”“睢园绿竹”;有时则与外部色彩交相辉映,如第二段关于秋景的`描绘;有时则善于捕捉色彩变化的瞬间,如写“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等。

四、含蓄委婉、精练典雅蕴藉美。

《滕王阁序》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典故,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练,内容充实,意蕴丰厚,风格典雅。另外,文章还留下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名句,例如“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五、雄阔放达、竣逸超拔情感美。

如何复习课文王勃《滕王阁序》 篇8

一、重要字词积累

这里罗列了一些字词解释,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大家下去自己整理整理,我现在只强调部分成语。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钟鸣鼎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近义成语:食前方丈、炊金馔玉

反义成语:箪食瓢饮、粗茶淡饭。

二、背诵课文第2、3、4段

三、品析警句(对偶、用典)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先回忆本文的段落结构。

(第1段):扣“洪府”,述宾主之美。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第2、3段):扣“秋日登阁”,绘山川之美。角度:近景、远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乃千古绝唱。这里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长天”“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于是乎,构成了一幅绝妙好图。景色优美,句式也对偶。

(第4、5段):扣“饯”,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此句,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第6、7段):扣“别”,自叙遭际,叹知己难遇。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从这些名言警句中,你能看出什么特点?A、(形式上)对偶。B、(内容上)用典。

四、探究――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并被他折服?

A.有勇气。古人云:“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气盛);有才就要展示,“棒打出头鸟”,宁可被打死,也不愿憋死。

B.有才智。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写骈文能展示文学才华,好用典能寄托自己理想。

C.有储备。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强调了灵感对作文的重要性。那么灵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从自己平时深思熟虑中来!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他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D.作者观点(处逆境而不消沉)。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抒发自己宦途坎坷的感慨,表明自己虽报国无门但不坠青云之志的执著态度,接着由关山难越到英雄失路,借怀才不遇的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

随后“所赖”、“老当益壮”等词,勉励同仁,振聋发聩。接着以“大鹏”表壮志,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明信心,同时,反用“贫泉”“涸辙”、阮籍等典故,表达自己处逆境而不消沉的观点。作者就是这样,既展示了其追求与痛苦的情感发展轨迹,又披露了其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解读与探究 篇9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是中国古代皇家楼阁,古代汉族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

读书,叫孩子们要朗诵,所以我今天特别抽出来《滕王阁序》。因为孙教授喜欢跟我谈文学,他每次来都跟我背诗,他常常吓住我的,他的记忆力好,我老了,记不过他。你看他讲的时候,他每一个字都在我前面背出来,这个很厉害了!他连《孙子兵法》都会背,我《孙子兵法》都上了几十年课,还没有他背得好,这就很抱歉了。

所以现在抽这篇文章出来,告诉大家,读书是个娱乐。这篇是古文四六对句的骈体文,我教你们认识,这样一来,你会读历史。这篇《滕王阁序》,也讲不完的,只讲大概意思吧。我想在座的百分之九十,都知道《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作者是王勃,唐朝初期的才子。

刚才讲到从南北朝以前到唐朝初期,这三百年的文字都是这样写的,所以,假使要了解国家文化思想的宝库,读不懂这个文字,也就不晓得古代的政治、经济怎么样发展。到了唐朝末期,这种文体废掉了,认为太古老了。所以韩愈出来,“文起八代之衰”,推翻了这种文体。可是韩愈那个时候的白话体,我们现在读起来也是古文。

譬如《红楼梦》、《水浒传》是白话,你看着吧,中国文化这样发展,再过一百年,后代的子孙,《水浒传》《红楼梦》也看不懂了,也要考据,不会读了,因为白话文,十几年二十年一变。

你看这个人(王勃)写这个文章(《滕王阁序》),只有十四岁(一说二十七岁)。你们手中这份材料,每一个典故,每一句话的注解都有,但不完全详细。另外还有把整篇文章翻成白话的,你要是先看白话批注,这篇文章根本不想看,一点意思都没有。可是你直接读古文,就不同了!我们当年是这么背的(南师朗诵):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我们当年读书在书房里背,就这样读的,不是我今天故意给你们读哦,这样读了三遍以后,不看字了,自己就在唱了。要放学的时候,我们同学“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这里打一拳,那里打一拳,在笑在调皮。上面老师看见了,我们马上规矩了;看不见,两个又调皮了。都是这样高声朗诵的,这样读了以后,几十年都忘不掉。你看这一篇文章,王勃的知识那么丰富,只要一学中文,地理、经济等一切都懂了。

“南昌”是汉代的名称,江西首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唐朝这个时候改名叫“洪都”。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天文地理都清楚。过去中国读书人一定要认识天文,天上的星星,分成若干个区,南昌属于东方的翼星、轸星这个范围,古代叫天文分野,把一块大地跟天文、天星配起来。“地接衡庐”,南昌这个地方,南面是衡山,北面是庐山,“地接衡庐”,四个字,清清楚楚。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是荆江(湖北)、淞江(上海)、浙江;当然你也可以说浙江、江苏、江西。“五湖”,太湖、洞庭湖等等,这个资料下面都有批注的。他说,江西南昌在三江上面,像衣服领襟的位置,与五个湖之间都有连带沟通。在这个区域中间,半个中国地理他都知道了。“控蛮荆而引瓯越”,“荆”是湖北,“瓯越,就是浙江温州,包括广东、福建这一带,这些都是文化落后地区。北方人叫我们长江以南,叫“南蛮子”;南方人叫北方人“北侉子”、“北佬”。这篇文章,每个字、每一句都是这样读来的。他先讲地理。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他说南昌的产品,“物华”,有最珍贵的东西;“天宝”是天地之间的宝贝;宝剑的光芒可以冲到那个牛斗二星。这是吹牛了啊。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这个人,字孺子;陈蕃也是个人名。汉代的时候,陈蕃这个人做南昌的太守,就是省长。这个人学问很好,非常傲慢,中国的知识分子他都看不起,所以他不接待客人的,他有个床,吊起来。江西有个才子,是个小孩子,名叫徐儒。这个人一来啊,呵,陈蕃吩咐家里人,把床放下来,专门让他留在那里过夜。所以后来我们有“下榻”这个词。例如说,问今天朱校长住在哪里?在古代写信给人家说,朱校长下榻于上海某某饭店,就是这个“徐孺下陈蕃之榻”来的。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这是形容江西有几个州,一个省都分成几个州。很好的州,就像云雾一样摆起来。“俊采星驰”,就是恭维这个地方,那里的人物,指有学问的`人,了不起的能人太多。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台隍”,亭台楼阁城池。他说,我今天到这里看到,这个伟大的城池建筑,“枕夷夏之交”,就靠在中原跟南方的交界地方。然后形容今天聚会,“宾主尽东南之美”,这个马屁拍到家,把每一个客人都恭维了。等于说朱校长今天请客,来的都是高人雅士等等,下面一路讲下去……

那么,这个文章中间,有很多的好句子,刚才我带领大家一下,大概就是这样朗读。你把一篇文章读好了,很多东西会应用到。我们随便讲啊,譬如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他最有名的句子,这个文学境界最美了。当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战以前,快要跟日本人打仗,我向后方走,但是,首先目标是到南昌,为什么去南昌?就是为了这篇文章,先去看滕王阁。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描写那个风景,这里头还有个故事很妙。

王勃年轻就死了,他的文章还不止这个。因为他的父亲在交趾做官,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他去看父亲,经过这里,碰到这个宴会。这个家伙肚子饿了,就跑上来吃饭,谁知坐下来,看见大家在这里作文章,他当场就作了这一篇,很得意啊!一餐饭就赚来了。

他离开滕王阁后,继续前行去看父亲,结果渡海时溺水死了。后来有个故事,也是说笑话,因为他年轻就死了,心有不甘,所以死了以后,滕王阁每天晚上闹鬼,就是他。这个鬼出来就念诗、念文章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众笑)。

有个读书人听到王勃还在滕王阁那里闹鬼,他很不高兴,就到滕王阁去,说我今天晚上把他羞了。这个也是年轻人,年轻人都不服气的。果然到了半夜王勃来了,那个灵魂念起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个人说:“王勃,你变鬼了就去吧,还尽在这里念这个臭文章!”那个鬼就一声不响,等着他往下面讲,结果他不讲了。

于是王勃又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众笑)。他说,“叫你不要念,你还念个什么!这个文章根本写得不好,你知道吗?多两个字!太肥了!“怎么肥呢?他说,“落霞与孤鹜齐飞,当中这个‘与’字多余的。秋水长天一色,就不必用这个‘共’字了!你这种文章还在这里念!”这人一讲,王勃从此没有声音了,哈哈……(众笑)

但是,我叫大家读这一篇文章的意思,是告诉大家怎么“读”书,当然还有很多有用处的东西。

譬如,我讲一个引用这篇文章句子的故事。推翻清朝以后,民国北洋军阀的时候,我们国共两党北伐,打的什么人?打的是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这些北洋的军阀。吴佩孚打败了以后,到了四川,就流落不能回来了。北伐成功后,国x党统一了,吴佩孚很想回天津住,可是不能回来!因为两方面打了一仗,怎么办?不好意思啊!那个时候倒没有斗争得那么厉害,总还给他留一点面子。

当时国民政府有一个行政院长叫谭延闿,湖南人,已经退了。湖南人讲谭家菜,就是他家的菜,做得很好。吴佩孚没有办法,只好写封信给谭延闿,请放他一马,让他回天津。所以后来吴佩孚回到天津住,是这么来的。日本人来的时候,想要吴佩孚出来做汉奸的头子。吴佩孚始终不投降,他说,“你可以枪毙我,但是我决不做汉奸!”真了不起!

这是刚才讲到这个文章的关系,我一下想起来的这个故事。吴佩孚当年回来是靠谭延闿。当时谭延闿看了他的信,就很难过,英雄相惜,就写封信给中央政府,结果就放他回天津了。后来谭延闿死了,吴佩孚要写副挽联给他,这一下吴佩孚自己写了,他自己学问也很好。他的秘书长一看这副挽联,说:“好是好,不大好。他说不要把这个事实讲得太清楚了,那会难过。”吴佩孚问:“那怎么写?”这个秘书长就写了一副挽联:

蜀道崎岖 巫峡啼猿两行泪

关山难越 衡阳归雁一封书

四川是蜀,“蜀道崎岖”,一语双关,吴佩孚感慨万千;“巫峡啼猿两行泪”,表示我流落在四川,不能回天津了,这是上联。下联引用王勃的《滕王阁序》的一句话,“关山难越”,自己通关通不过,地方上政府不放他走;“衡阳归雁一封书”因为谭延闿是湖南人,吴佩孚靠他一封信,才能放回来。

《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化的古诗文,我本来想把这一篇文章给大家讲完,把每一个典故、每一个有用处的地方,给大家说一下,现在时间来不及,只好简简单单的这样了事。希望大家回去,照这样朗诵、背一下,最好是叫孩子们背、朗诵,不要给他们解释,当歌来唱,你们试试看。

如果孩子们背来,七八岁,十岁以前能会背,最好是五六岁能背,包你这个孩子到八九十岁也有用处。以前读英文外文也靠背,也靠念诵的。现在我们读书,譬如我看到大家规定的功课,要读几百本书,那不是读书,是看书。而且一边看一边想,哦哟,这个地方大概这个老师会出题目,我要多记一下(众笑),如此而已,考试完了就丢开了。

滕王阁序读感悟 篇10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每个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其中滕王阁因一介书生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具有另一番风味。

读过《滕王阁序》,我们不难发现王勃在此文中用了大量典故。明用典故、暗用典故、化用典故、连用典故„„各种使用手法都表现出王勃的阅历丰厚,文笔自然。在文章的后篇王勃更是表露了自己远离京城、失忆流落之情。其后紧跟四个典故又表达出年轻的王勃在此次宴会上受宠若惊,自怨自艾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报国之志和远大的抱负。

试问在当时,哪个能有王勃这样的胆量在满室俊杰、阎公之威下勇敢的站出来?相信滕王阁宴上不缺少高雅、有才的人,但是此宴会是阎公为了衬托自己女婿的才华而办的,所以那些“文人雅士”就退缩了!只有王勃激流勇进、迎难而上、不甘沉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滕王阁序》!写出了另阎公赞美、流传千古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让我们为王勃而鼓掌吧!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读《滕王阁序》有感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席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阴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 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滕王阁王勃写的诗句 篇11

《滕王阁》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⑵,佩玉鸣鸾罢歌舞⑶。

画栋朝飞南浦云⑷,珠帘暮卷西山雨⑸。

闲云潭影日悠悠⑹,物换星移几度秋⑺。

阁中帝子今何在⑻?槛外长江空自流⑼。

词句注释

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渚(zhǔ):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luán):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画栋:有彩绘的栋梁楼阁。南浦(pǔ):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jiàn):栏杆。

白话译文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无声鸾铃寂寂停止了歌舞。

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

上一篇:大学毕业季思想汇报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