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咖啡文化

2025-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西方咖啡文化(共8篇)

中西方咖啡文化 篇1

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文化及其传播

一、全球化问题的两种认识

在全球化问题上始终存在两种主要认识和态度。

一是把全球化看作人类历史一个晚近的发展时期和一种普适的进化过程,在政治上表现为民族国家及其职能的消弱和相互间依赖的加强;经济层面上表现为跨国公司与跨国金融的大规模运行从而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得到优化配置,在文化层面表现为信息传播的空前活跃以及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的盛行;

另一种认识与态度是批判性的,把全球化看成是西方文明的新一轮全球扩张,即资本主义新一轮全球扩张导致世界性的不平衡与不平等格局的加剧,其中所体现的不过是资本永无止境的欲望。

二、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两种观点

1.萨义德与汤林森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争论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汤林森认为, 当前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主要涉及四个层面的内容: 作为“媒介帝国主义”的话语、作为“民族国家”的话语、作为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和作为批判现代性的话语。我们借用汤林森给出的这一框架介绍汤林森和萨伊德两位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针锋相对的争论。

(1)作为“媒介帝国主义”的话语

大多讨论文化帝国主义的学者都认为, 帝国主义依靠大众传媒传播、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

汤林森:媒介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关联: 一方面, 媒介只是中性地、客观地传播信息, 并不存在将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加于第三世界的问题;另一方面, 读者和观众有足够的自主性来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萨义德:在媒介和帝国主义的关系问题关键在于帝国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对现代媒介是否拥有同样的控制权, 以及帝国主义国家是否有意识、有预谋地利用媒介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而在这一点上, 萨义德认为, 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作为“民族国家”的话语

就文化帝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国家”的话语而言, 它指涉的主要是这样一种观点: 由于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不均衡, 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过去曾经受到、而且现在仍在受着帝国主义文化的威胁。

汤林森认为所谓的“文化威胁”论并不存在。在他看来, “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怀疑的概念, 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都充满了矛盾。事实上, 大多数民族国家根本就没有同质的文化实体, 相反, 其内部充满了不同的氏族(ethnic)文化或地域(regional)文化的抗争与冲突。因此, 汤林森非常赞同当代学者安德森的看法, 认为民族国家与文化其实是“想象出来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 其本质乃是一种心理现象: 一种寻求互相认同的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 萨义德同意汤林森的“文化开放论”与“文化交融论”。因此, 他诚挚地呼吁文化上的“国际主义”。萨义德也注意到, 不管是殖民时代, 还是冷战结束以来, 他所期望的文化之间的平等交往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一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俯视东方, 东方从来就没有获得过和西方平等的对话身份。因而萨义德号召第三世界抵制西方世界的扩张。其目的并不是以“西方主义”来对抗“东方主义”, 而是改变前宗主国与殖民地、主流与边缘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3)、作为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

汤林森主要反驳了一种功能论的说法:即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先锋, 其目的是通过文化层面的“同质化”, 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在他看来, 上述理论的错误首先在于颠倒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是经济决定文化而不是相反, 只有在人类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物质基础得到建立后才有“文化”可言,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化不可能是经济的先锋。其次, 如果是文化社群自觉、自主地选择了资本主义, 那么即使资本主义的确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后果, 那么也没有理由对资本主义进行批评。

萨义德:汤林森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的自主性, 萨义德却正好相反。他认为,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 从一开始就是以文化的扩张为条件的。萨义德主要考察了欧美“东方学”的产生与帝国主义扩张之间的内在关系。欧洲的东方学研究一直与欧洲诸国此消彼长的斗争有关。萨义德还注意到, 在整个殖民时代, 西方世界许多“高尚”的文化现象都打上了帝国主义的印记,有时这些印记是暗藏着的。所以他强调“对位阅读法”: 即不局限于作品的表层含义, 而去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4)、作为批判现代性的话语

文化帝国主义作为批判现代性的话语:主要指的是这样一种观点: 现代性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物质财富、科学理性和民主自由, 另一方面带来了异化、无序以及工具理性的“铁笼”。正是这样,现代性在冷战以后以一种不可抵御的力量迅速地向全球扩张, 以致于第三世界不得不接受“现代性的诅咒”: 不但在经济上要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在文化上也要纳入源自西方的叙事模式。

汤林森: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是个不争的事实, 却不能证明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他指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帝国主义已经被“全球化”所取代。

萨义德:在当前的世界秩序中, 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的冲突仍然触目惊心, 因而全球化、人类一体化的预测要么是某些理论家粉饰现实的违心之论, 要么是善良知识分子的痴人说梦。

(5)、两种看法的渊源

两人采取的方法差异:汤林森主要采用的是解释学的方法。萨义德采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正是萨义德和汤林森的差异所在: 汤林森以解释学为理据, 更多地强调文化交往中的平等关系, 而萨义德受葛兰西和福柯理论的影响, 更多地关注文化交往中帝国主义霸权的隐秘运作方式。

两人的本体论差异: 回答“谁在说话?”的问题时两人的立场不同。葛兰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东方人,汤林森是发达国家代言人;二者分属不同的知识分子类型。

三、支持文化帝国主义存在的辩护

1、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之一——好莱坞影像中的“东方主义”思维

何谓“东方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对之作过明确界定:东方主义“不是表达了对一个与自己显然不同的(或新异的、替代性的)世界进行理解——在某些情况下是控制、操纵甚至吞并——的愿望或意图”。它“与帝国主义强力有着特殊的历史关联”。萨义德指出“: 东方主义”是“建立在关于‘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区分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凡是以东方与西方这一基本二分法作为起点的对东方、东方人、东方习俗、东方“心性”、东方命运等等进行本质主义陈述的写作都属于东方主义。

西方电影关于功夫、伦理、侠客、中医、玄学、暴力美学等正是“东方主义”的典型表现。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3).全球化语境下好莱坞电影的“东方主义”新动向

西方国家以美国文化产业为首,通过商业文化输出,把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推销到世界各个角落,逐渐形成文化霸权。

在“全球化”时代,“东方主义”的政治功能丝毫没有减弱。自从穆斯林世界被贴上美国头号敌人的标签之后,“阿拉伯”就与“恐怖主义”联系到了一起。

华人好莱坞电影的“自我东方化”的色彩。“自我东方化”即东方人以西方人论述东方的逻辑为参照和出发点,固化和本质化“东方主义”的行为和话语表达。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华人电影可以说明这种趋势。“自我东方化”已经成为东方导演把影片推向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沉默的他者”不再沉默,转向迎合而不是挑战或推翻西方人固有的想法。

(2)典型的东方人

将东方典型化有两个用处:一是方便西方对东方的把握;二是这种典型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那就是对东方的敌意。负面的东方形象传达了西方对东方的看法与态度。固定秩序“白人男性-白人女性-黑人男性-黑人女性”强调缺失,强调秩序,这些都是将东方人典型化的惯用手段。西方需要这些典型来强调他们的中心位置,将东方边缘化,并且使他们将东方的一切活动合理化。

3、新时代的东方主义

《明日帝国》

促使电影对东方形象作出修正的原因,第一,在欧美社会中面临着数量越来越大的非白人移民,他们的反对声音不容忽视。其次就是票房表现。电影中负面的东方形象令日渐清醒的东方观众反感,电影制作者在考虑利润的前提下,不得不推出貌似正面的他者形象,更标榜在他者形象上前所未有的真实塑造。

007电影一向以其敏感的时代触觉见称。在《明日帝国》中,它带出了潮流元素:媒体的力量。同时,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因为在电影中,在中国成立办事处是媒体大亨卡佛的目标。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两股力量的交织:一是要维护东西方的差距,二是对中国发展的担心。进一步考量,由于中国的庞大票房,电影不得不对林慧这个角色有一番斟酌。观众看到的林慧,正是一个折衷的东方人物形象。

“所有的对于东方社会,语言,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等的看法我都称之为显性东方主义。任何关于东方的知识的改变都仅限于显性东方主义的改变,隐性东方主义是不变的,稳定的,永恒的”。

四、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存在的辩护

1、不开放不足以成文化——关于全球化中媒体保护与媒体开放政策

(1)限制性保护与扶植性保护

限制性保护:对文化产品的引入和展示进行控制;通过限制进口对国内产业进行鼓励和扶持的策略;关税和限额是限制性保护的常见形式;

扶植性保护:意在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同国外竞争的实力。通过资助和补贴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2)媒体保护主义的根源

媒体保护主义以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为前提,来自对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本国文化完整性受损的恐惧;保护性政策常常与决策者的既得利益有关,政府精英除了实践他们自己的信念之外,也必须归纳国家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甚至充当他们的代言人;不平衡的文化交流容易引发媒体保护,对美国的文化霸权的担心不限于发展中国家,某些发达地区例如加拿大和西欧,也采取了若干媒体保护主义。

是一种精英主义文化观:认为大众对文化难有正确的判断。典型:中国,加拿大,西欧

文化帝国主义是其代表理论,与强媒体效果模式相对应

(3)媒体开放政策的根源

自由贸易政策是对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分配有效性信念的一种体现。

赞成自由贸易的观点认为:文化产品的国际流通和普通产品流通无异,并对个人自行选择文化有更多的信心和尊重。典型:韩国,日本,香港

自由贸易政策对外国媒体的冲击有更加客观的评价;

本地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斯特劳哈尔的文化接近性,即受众对和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熟悉的文化产品更容易被理解和产生共鸣。

文化开放主义倾向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

(4)全球化时代的媒体政策

全球化给保护主义带来极大问题,保护主义的政策越来越失效,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扩张、技术进步以及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胜利加速全球化的过程。

全球化与本地化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外国文化会丰富本国文化。

(5)媒体开放政策的成功实践——一个极端开放的案例

媒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假设,是采纳开放政策纵容外来文化会引发本土文化的激烈变革,香港足以证明这种恐惧是没有根据的。

媒体保护主义的另一个假设认为,开放的文化政策会导致外国媒体一统天下。香港的案例表明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本地媒体发展不是必要的。

媒体保护主义假定决策者可以从文化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是如何分辨精华和糟粕并不容易。因为本土文化内部是有差异的,与外国文化接轨有时只不过是内部文化多元化的延伸。因此判断是否应该接受一个文化习惯,不该以其来源为标准,而是应该考虑这种习惯是否符合民众的需要,大陆和香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香港、广州和北京的价值观比较

价值观与文化习惯

香港

广州

北京

赞同%

赞同%

赞同%

如果有机会我会走后门

21.2

50.4

47.5

拜访好友不需要预约

19.4

28.6

26.7

邻居吵架时不应该干涉

46.1

38.3

40.9

我肯定不会送自己父母去养老院

51.2

58.9

50.0

(6)以竞争促发展

全球化传播时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各种边界正在发生变化,被外来文化取缔的恐惧是没有根据的,国家的本土文化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很难改变深层的特征,因为人的文化认同和所处的地缘、血缘和信仰息息相关,本地文化不一定此消彼涨,可能相互影响并形成新的混合文化。

全球化时代各种政策依然掌握在国家政治精英的手中,全球化对国家民族的侵蚀作用是不平衡的,文化主权的概念依然会有市场;

采取一般的开放政策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并不要求纯粹依赖市场引导文化发展。在满足社会对外来媒体需求和减少其不良影响之间求取平衡,采取有限保护政策,尽量开放是全球化下的主要走向,一个好的战略是分步骤、分阶段的开放市场,首先开放本土竞争为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2、文化转移——对全球文化交流实际过程的分析

——以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和美国化为例

(1)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转移

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一种全球文化的诞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全球文化就是被西方文化统治的文化,本土文化有被同化的危险,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本土文化的西方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无疑代表着一种重要的趋势,但是全球化并不能脱离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是都是相对的,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Robertson提出“球土化(globcalization)”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很好的概括和体现个中两者的相对性和辩证关系。

文化转移:指由媒介参与的文化生产形式,主要指不同文化相遇时,一个文化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造其他文化、据为己用的过程。文化转移的主角既可以是强势文化,也可以是弱势文化。文化转移通常有其目的性,通常获得利润是进行文化转移的原始动力,文化转移会导致两个或多个文化元素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各种文化成分的相对比重可能不同,由于人们在语言和文化情境中更容易接受本土文化,为了得到受众的认可,文化生产者趋向于在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中寻找一种平衡。

(3)、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和美国化

(4)木兰传说的美国化和普适化

孝道与双向的爱。花木兰在中国文化中是表扬孝道的传说,到了《木兰》中,“服从”的美德不受重视,孝道的观念变为次要,孝道被改造成一个更容易被不同文化接受的观念:荣耀家庭和双向的爱取代了孝道成为影片叙述的主题之一。

适度的女权主义与个人主义。自我身份的追寻是影片的一个突出主题。走折中路线,表达适度的女性主义与个人主义。

去情境化、本质化与再情境化。第一种,剔除中国故事的情境,确定核心要素,加以重构和重新情境化;另外一种,确定核心要素后按照故事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去重新演绎。

文化形式的转变。原文化存在的形式会影响文化转移的方式和幅度;文化成品采用的形式也会影响到改编的范围;媒介的风格和类型也会对文化转移产生重要影响。在文化转移的过程中,哪些被保留,哪些被舍弃,哪些被翻新,取决于文化产品的艺术形式、媒介类型以及制作者的意向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原文化延续与跨文化参考机制

(5)全球化

3、关于文化转移的结语

文化的真实性与本土性:

文化杂交与全球文化:《木兰》既不是纯中国的文化,也不是纯美国的文化,它成为一个跨文化的文本:是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女性的服从与解放、孝道的奉献与父女双向沟通等等看似对立的概念的混合体。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使得这一个迪斯尼化的中国传奇成为了世界流行文化中的一员,它使得后来对花木兰故事的再诠释和再创作都无法回避与它的对话,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界限逐渐模糊。

文化转移与文化边界的跨越:文化转移不是两个不同文化的物理混合,而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反应之后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文化转移的过程中,制作者总是尝试不断重新定义文化的边界,直到最后定于一个受众和他们自己都可以接受的新的边界。文化边界是社会构建的结果,全球传播的时代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边界也日益模糊并不断被改写,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虽然一个国家的文化随着文化转移而改变,但是它的文化基因仍然将保持相对稳定。文化的边界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只是将不断受到冲击、改写以至再肯定。

中西方咖啡文化 篇2

随着中国入世后与国际的接轨, 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势必大增, 因此, 时代迫切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学外文要听、说、读、写、译五会, 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 交际双方除了所用的语言相同外, 还必须对世界及其运动方法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 也就是说他们应具有一些共有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渗透文化教育, 对学生进行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二、文化、人的思想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体现文化, 是文化的编码手段之一, 语言的使用受到社会的制约。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要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和规范。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 而且包括社会的宗教, 风俗习惯、传统及生活方式。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文化的不同, 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 社会价值标准的差异以及语言风格与习惯的差异等等。

早在柏拉图时代语言便被看作是思想的外衣。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思想决定语言的内容;思维方式影响表达方式。没有思想, 语言便没有意义;没有语言, 思想便无法传达。学习英语, 我们可以从英语的特点认识到西方人的一些思维特征。当然人的语言对人的思维又具有反作用, 它会不断的加深人的某种固有的思维方式。

三、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化教学

1、中西思想观念差异及在语言中的体现

(1) 个人主义取向与集体主义取向

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萨姆瓦和理查德波特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 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在英文的书面语中, “我”字永远是大写, 而“我们”、“你们”、“他们”和“你”、“他”、“她”则不然。从这小小的侧面也可以看到, 在英美文化中, “我”的地位最重要。英美人的个人主义还体现在他们把个人看作是组成社会的单个元素, 因此他们做自我介绍时只说姓名而不提所在的公司和家庭。美国的个人主义强调的个人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独立性、自主选择。他们的个人主义与我们传统观念上的个人主义有所区别, 不是与“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等同。

中国传统强调群体意识。儒家经典《礼记》中就有对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作过典型的描述, 称为“礼运大同”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 从“仁”这个字的结构由“二”和“人”组成可以看出, 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有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自我介绍时往往用“鄙人, 敝人, 不才”等谦辞。当被问及身份时, 我们甚至只说所处的单位, 集体等而省略姓名。

(2) 崇尚竞争与追求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持征服态度而东方文化持顺从态度。西方人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任, 要驾驭和征服大自然。东方人则认为人与大自然是朋友, 人应与自然合作, 与自然和谐的共存。这一世界观上的分歧反映在人际问题关系上, 西方人崇尚竞争, 竞争从美国人的孩提时代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比赛或是玩游戏, 他们懂得“being number one”的重要性。而中国人讲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和气生财, 以和为贵”等。了解了这一点, 我们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就不会把他们的坦率, 直截了当看作是鲁莽无理的表现。

(3) 将来取向与过去取向

西方人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 是不可浪费的东西, 他们欣赏决策果断, 办事有效率的人。准时对西方人来说非常重要。中国人则把时间看作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无起始点, 我们更看重人和事, 并不把预约看成是铁定的不可改变的东西。中国人做事强调谨慎稳重, 考虑周全。

西方人在时间取向上也不同于东方人。大多数西方人是将来取向。他们不停的为将来做打算, 因此, 他们对拖延或推迟缺乏耐心。这种文化的人喜欢改变与创新, 却很少注意过去的传统习惯。中国人则是过去时间取向。他们强调传统, 为自己文化的悠久历史, 灿烂文化而自豪。

在文章布局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东西方人在时间取向上的不同。 西方人的文章多开门见山, 并且段首有主题句。这样的文章利于浏览, 节约时间。中国人的文章则讲究曲折, 欲说还羞。

(4) 对沉默的使用

有人说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谈话中的沉默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同时也表示了听者的反映, 如同意, 反对, 缺乏兴趣等。东西方人对这种“无声的语言”的使用也是不同的。沉默在西方主流文化中不是重要部分。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很少沉默。中国人则不同。他们认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沉默是金”。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只有通过反思获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沉默的 不同态度, 有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减少误会。

(5) 问候方式

人们日常交往无不是从打招呼开始的。东西方人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大区别。在西方人眼里, 中国人见面常用的招呼语“去哪儿呀”“吃了吗”“回来啦”等要么是废话, 要么是干涉隐私。用这些语言打招呼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还会产生误会。西方人见面则常用“Hello!”, “Hi!” , “How are you”等打招呼。由于中国是一个礼仪之帮, 说话做事要符合一定的礼节。晚辈对长辈, 下级对上级一般不能直呼其名, 要加上称谓, 官衔等以示尊重。而西方人则不同, 不熟悉的人之间或在正式场合使用“先生, 小姐”等以示尊称, 熟悉的人之间则很随便, 甚至儿子可以直呼其父母大名。

总之, 要想学好一门语言, 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 还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才能更好的交流, 合作, 不至于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烦来。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 包括学习者个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 教学是环境因素中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努力书利用文化语言观来指导教学, 培养学习这的跨文化意识, 适时、适量、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文化教学, 提高学习这的社会文化能力。

摘要:学习外语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 交际双方除了所用的语言相同外, 还必须对世界及其运动方法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 要想学好一门语言, 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 还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才能更好的交流, 合作, 不至于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烦来。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渗透文化教育, 对学生进行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中西方饮食与文化 篇3

1. 一日有几餐?

众所周知,在我们中国就是“一日三餐”——早饭,午饭和晚饭,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一日不止三餐。

早饭——breakfast。

午饭——lunch。但在英式英语中,如果午餐比较丰盛,是一天的主餐,亦可被称作dinner,即“正餐”。

晚饭——supper。 也有不少英美家庭把晚饭当作一天的主餐,即late dinner。因此,dinner在现代英语中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指“晚餐”。

另外,在英美国家,正餐之后还会食用“甜点”,即dessert,如水果、布丁、冰淇淋等,作为正餐的最后一道。在英国,下午四点左右常吃甜点并配以茶水等饮料,这样的便餐被称为tea,即“茶点”。

还有一个词,即brunch,现在用得越来越普遍,它是breakfast和lunch的混合词。一般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不少英美人士常把早餐和午餐合为一餐。

在中国,人们见面习惯上爱问:“吃了吗?”“吃的什么饭?”但是遇见外国人,你千万不能说:“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dinner?”人家还以为你要请客吃饭呢!

2. 怎样用餐?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即chopsticks。而英美人士则习惯用刀叉,即a knife and fork。西方人从小就培养孩子要具有“绅士风度”或“淑女风范”,因此,他们在餐桌上要遵守以下礼仪: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也就是说事先按使用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摆放)。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有些例外,如喝汤时,则只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用右手持勺。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而决定其尺寸的大小。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喝汤时,要用大号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时,则用小号为宜。餐巾铺在腿上,刀叉按顺序摆放,吃的时候刀叉不能碰盘子使其发出响声,喝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等。

3. 美食知多少?

外国常见的美食hamburger, pizza, salad等大家可能都知道,而中国美食更是数不胜数。你知道它们的英文名字吗?

中西方饮食文化 篇4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加强,在文化、艺术等其他领域也相互冲击、借鉴、融合。以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俄国等为代表的西餐在我国大范围的推广,虽然其价格并不是人人能消费的起,但是在饮食文化这方面同中餐的差异正逐渐地缩小。

关键词: 饮食思想 食物结构 营养学

饮食思想,即饮食观念。由于所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不同,经长时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造

就了风格各异的饮食观念。

中国人在饮食上更注重口味上的要求,而西方人更注重营养的搭配。

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追求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为旨要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这是中国传统烹饪民族和历史的根本特点。饮食科学是以人们加工制作菜肴的技术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饮食烹饪发展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中国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食物结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物结构。但是这种食物结构叙述十分模糊,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也没有进一步提出明确的量化标准,使人们在搭配食物时数量和比例存在极大的随意性,乃至影响了这个食物结构发挥良好的作用。如由于动物性食物在饮食中搭配数量过少,比例过低,出现优质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缺乏,造成相应的疾病。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注重“以人为本”。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我们是高纤维素,低脂肪糖的食品。早在古代就有各种医疗饮食方面书籍:《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理论著述,但是从饮食营养与人体健康角度阐述了饮食养生的问题,提出“饮食为生人为本”,合理的饮食能促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主张“食饮有节”、膳食全面而均衡。《饮膳正要》从营养卫生学角度提出了不少关系人们健康的重要观点,特别是作者主张以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在营养方面就很先进,我们没有注意到营养搭配的具体比例,没有先进的科学设备,也交不出具体的营养分析。

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西餐极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充分考虑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出从物理、化学角度都营养、美味的食物。牛排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

虽然在这些方面,中西方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在食品原料的时限性和季节性、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菜肴的美观给人愉悦、菜肴的艺术化等方面都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文化的交融,使得这些差异在不断地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在吃饱的基础上逐渐要求吃好、吃得营养健康、吃得有文化有品位。具有微观具体,定量监测等特点的西方现代营养学进入中国,与传统的食治养生学说并存,为菜点的营养健康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中西饮食思想在中西方餐饮进入对方的“地盘”后,不断地发生碰撞和融合,融合与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篇5

摘要:

“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科学发生、发展的因素是众多的、并且复杂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集中地表现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源在于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通过对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对我们的启示无疑是巨大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序言:

人类已跨入21世纪,建立在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我们的时代无愧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时代。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理性科学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等也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回顾近代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人们发现科学技术不仅依赖于社会经济其它因素的发展,而且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失败经历在这几百年里反复重演,所以正确认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理解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对确立当代科学技术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

直在稳缓地前进”。

2.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

有实用性的色彩。秦统一我国后,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类”,意思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要保留,也就是说科技的实用性还是受到重视的。汉承秦制,这部分科技遗产当然会被继承。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

科技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被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

有模式。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由内向外。其基

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

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中

国古代农业发达决定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从事实出发.而西方归纳推理,演绎推导.在经验和知识层面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并整

体判断。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的过程。老子提出“体道”说。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四大发明”由中国发明。却由西方发扬光大。这也是

李约瑟难题中,为什么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中国向内思维,不对事物进

行履化分析。把一切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

从公元前600 年至公元500 年的古希腊时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工具、设备的机械化。例如,滑轮、齿轮、羊头撞锤、活动甲板、升降机、“鼠笼轮”、投射器和驽炮等机械设备,这是由于水利、建筑、冶金、采矿和军事活动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在这个时期, 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在古希腊开始出现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特别是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的需要决定的。但是科学和技术这两种文化形态却互不相关、互不影响。

从公元500 年至1500 年的中世纪,在西方科学与技术又开始了分离。在这个时期,由于欧洲各国奉行一种“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窒息的作用,故科学在这个阶段中几乎是停滞不前的。而技术则不然,技术只与工匠们有关,而工匠的工作是不受那种落后的自然观的制约的,因此技术在中世纪仍在继续地发展。到1500 年,造纸、纺织、钟表制造、磨坊、染色、冶金、酿酒、眼镜制造、气枪、印刷等技术已在西方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

公元1500 年到1750 年,科学与技术在“职业”上进一步分道扬镳,但在“解决技术问题”上却开始合作。于是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经验技术的新的技术,学术界称之为“科学的技术”。文艺复兴之后, 在西方科学开始制度化,科学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 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由科学家承担, 而技术则是由工匠、技师和工程师们承担。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 科学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与此同时出现了企业兴办“工业研究实验室”的现象。在这个时期, 技术进步主要是与这种对工业的“研究与开发”有关的。

二、对中国科学发展在明清之际落后于西方的认识

现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关于落后的起始时间许多人认为始于明清之际,中间有二百年左右的过度期。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宋元时期,科学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数学和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最高峰。宋元时期对应的历史时间段是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而这个时间段对应西方欧洲的却是黑暗的中世纪。

1、欧洲中世纪简况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历史学通常把西罗马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千年称为中世纪,而科学史稍有不同,一般是指古希腊罗马文明结束到欧洲文艺复兴这一千年的时期,大约是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众所周知在这一时期,欧洲科学由于遭到基督教神学的压制和迫害沦为神学的婢女,任何揭示自然奥秘的科学思想只要不符合宗教教义都会被斥为异端学说而遭到镇压。尤其是当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以后,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垄断了整个精神生活。教会这种一教遮天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敌视、压制以对自然的自由探索为己任的科学。其中最突出的证据就是藏书达70万册,珍藏着人类古代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世界第一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曾两度遭到基督教徒的焚毁。直到11世纪十字军东征发现了古希腊文明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在这种环境下,科学知识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当然阻力重重,停滞不前。

(2)对在中世纪时期中国科技领先的思考

由于欧洲在中世纪特殊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不可能在这时期有大的发展,出现倒退也是不足为怪的。相形之下,中国在从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之后,一直到明清之前,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平稳渡过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太大的转折和变化,科学技术的生存环境相对宽松,统治阶级对科学技术至少还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如果在某一朝代君主贤明,政策得当,科学技术还会出现蓬勃发展之势。如中国的汉唐及宋元时期就是例证。如此说来,中国从汉唐以来长达近千年领先世界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制度无不有关.也就是说在中世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还是能适应科技发展的,从而出现了唐宋时期科技发达的史实;而欧洲此时却一蹶不振,进入昏睡状态。

由于欧洲的停顿才显示出中国科技的一枝独秀。而我们的古人此时如果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相对意义上的独领风骚,是一种占天时之利而领先的话,那么他们也许会冷静分析,在这种没有竞争对手的领先背后,是否还潜藏着制约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也就不至于那样盲目乐观,以“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态度而自居。这种夜郎自大、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使中国从宋朝以后忽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不思进取,满于现状。如果当时有人把中西科技作个比较,分析他们各自的优缺点,能认识到西方科技有哪些潜在的优点,中国科技还存在哪些不足,那么中国近代科技史就有可能改写了。

结束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6

1。对于文化含义的界定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能够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广义方面来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的总和。物质礼貌方面如同考古人员对历史不一样时期遗留下来的器物进行的发掘,不一样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创造的生产工具等都能够认为是物质文化;而不一样时期的人们产生的不一样意识,如天文历法,不一样的法律文献,如前一段时光预测世界末日的玛雅礼貌等等。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文化,或者说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是有知识性特征。今日我所探究的文化能够说是狭义的文化。经过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理解,能够帮忙我们很好的去认识中西文化的不一样。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篇7

关键词:文化背景,价值观,平等,个体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

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 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仁是什么?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 善意和人性。简而言之, 仁意谓爱。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

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统治者-部长,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 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 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 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在这种社会中, 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 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 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提及教义, 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因此, 一不能够不了解个人主义的人不能包罗万象西方人和他们的民族。由对个人主义的认识, 我们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义家庭, 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的成就.在基督教传统中, 个体对社会和上帝是重要的.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已经被传递下来。因此, 对西方人, 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们相信无法示范个人主义的人一定有毛病。他们喜欢句子"天助自助者。"然而对中国人, ”个人主义”那个字如自我主义一样的贬义, 因为表现出自私。在传统的中国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 集体主义被感激。个人主义强调合作, 在团体成员或个别成员之中成功是由于一个单位, 一个组织或一个社区的职员集体努力的结晶。个别利益为集体利益的牺牲被中国人高度称赞。

四、西方家庭主张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发言权, 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 在孩子的问题上, 也有一张选票的时候。家庭成员被视为朋友和他们每日的生活是平等。在西方人中, 大多数的老人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戚居住在一起。如果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居住或他们将会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买房子或公寓。因为年轻人代表希望, 能帮助他们制造一些方面的积极改变生活。因为他们将得不到老人的荣誉, 尊敬或注意, 所以他们不喜欢变老。在中国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 家庭成员容易一起居住, 而且年轻者应该尊敬和服从老人。因为人相信一个老人是明智的充满经验的人, 通常, 老人接受荣誉, 特权和满足。家庭成员支持仰赖彼此, 他们要将忠贞展示给家庭成员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为, 以免全部家庭成员丢脸。"脸"的意义应该关于增益家庭的社会地位的损失看, 不仅仅个体。那是说中国文化有个体的生活和行为性质更强调集体的质量。一般而言, 华人跟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较强壮家族感荣誉。

五、民族主义

第五个理由是民族主义。因为远古的中国,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地。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地。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 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 人们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的感觉时候, 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 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参考文献

[1]《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杨平泽著国外外语教学1995 (1)

[2]《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陈舒著国外外语教学1997 (2)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浅析 篇8

关键词:《c小调革命练习曲》 《松花江上》 中西方音乐文化 文化融合

音乐是人类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都可以通过音乐交流情感,因为在音乐中可以听到快乐和欢喜,可以读出忧愁和伤悲。在同样的战争年代,同样的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西方两位作曲家都将自己的思绪寄予自己作品之中,创作出了感人的旋律,流传至今。笔者将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松花江上》这两首战争中诞生的佳作为例,带领读者走进作曲家的内心,去领会这背后的文化之美。

一、《c小调革命练习曲》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 1810—1849)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c小调革命练习曲》写于1831年9月,华沙起义失败后,是肖邦27首钢琴练习曲中以革命战争为创作背景的曲目。波兰沦陷,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巨大的打击,他怀念祖国,心中的痛便借由钢琴抒发,于是创作了这首充满强烈的悲剧性色彩的练习曲。整首曲目由低声部快速的回旋式旋律以十六分音符急速下行,以及高声部坚定有力的和声进行来表现作者激动、悲愤的情绪。

谱例1:

此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高声部不稳定的和弦以强劲的力度开启每一次动机,好似战场上的战士们发动进攻的呐喊声。而低声部由高音区翻滚着、咆哮着的十六分音符急速下行至低音区,再低音区跳回高音区重复着这种波澜,形象的描绘了战火交融的场面。第二部分,音乐在高声部上出现了歌唱性的旋律,低声部依然为十六分音符的急速跑动。在声音效果上体现了作曲家沉痛的心情,和为战争带给人类的悲伤和愤怒感。曲式一再转调,描绘了作曲家激动的心情和在悲痛中痛定思痛的心绪。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战场上的画面,左手在低高音区间不断的以十六分音符快速翻滚着好似海面层层波浪,席卷着、涌动着,描绘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烟火。曲终,在悲愤中,在哀痛中,双手旋律由弱突然到强同样由高音区以十六分音符急速翻滚跑向低音区后在四个强劲的和弦声中结束,表现了作曲家激动的心情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c小调革命练习曲》全曲壮阔激扬,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可以嗅到作曲家激动的情绪。肖邦借助这首曲目毫无保留的释放着他的爱国情怀。他激动、沉痛、愤怒的心情在曲目中通过一个个强有力的和弦和一叠叠汹涌澎湃的浪潮抒发着,无尽无余的展现着他的爱国精神,以及对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平等、自由的憧憬。

二、《松花江上》

歌曲《松花江上》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11月,后由崔世光于改变为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描绘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人民的苦难日子和对收复失地、抗战胜利的殷切盼望。整首曲调如泣如诉,唱出了战争下人们悲愤交加的声音,旋律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歌曲的结构为二部曲式,歌词内容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抒情的叙事着家乡东北的丰富物产和爹娘亲人。第二部分抒发着沉重的悲痛之情,和盼望收复失地和亲人团聚的憧憬,旋律萦绕回肠,却蕴藏的抗争的力量。表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凝聚力量,众志成城,保卫国家的气魄。

歌词内容: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钢琴独奏改编版谱例:

旋律一开始由引子进入,然后高声部清晰地奏响主旋律,与歌曲的第一部分主旋律相同,以慢板的速度描绘着东北家乡安定祥和的画面,那是多么美的景色,在富饶的土地上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这片净土被日本人夺去,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家,父母亲人流离失所,愤怒着,怒吼着,旋律进入第二部分,九一八!九一八!高声部强劲的和弦在挣扎着,低声部的八度音程和十六分音符交替着,犹如一个一个晴天霹雳雷轰鸣着劈在平静的海面上,海面顺势卷起层层巨浪,一波波袭来,人们在沉痛的叹息着流浪!流浪!哪年!哪月!爹娘啊!爹娘啊!通过第一部分含蓄的诉请与第二部分愤怒的痛斥,全曲抒情的悄声结束,传递出了声断情不断的意境。

三、中西方音乐文化

由《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松花江上》分析可见,在同样社会背景下,当作曲家面临同样灰暗的世界,战争年代,国土沦陷,家乡的人民流离失所,内心的苦痛,强烈的爱国情怀都借于作品爆发。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差异,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也大相径庭,或喜或悲,表现手法可以豪迈壮阔,也可以温婉含蓄。

在音乐文化中,西方音乐艺术受中世纪教会影响,形成了完整的调性体系。教会占有当时的统治地位,其思想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格里高利盛咏的产生。而宗教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权威,文艺复兴时期相对自由、自愿的创作环境使西方音乐越来越世俗化,提倡个性反对宗教,使理性因素越来越突出。到了巴洛克时期,主复调体系越来越完善,使西方的调性体系丰富多彩。而人道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在十八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又一次推动着人类思想的解放。从肖邦的音乐构思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个人主义、个人自尊等理性因素。

中国民族音乐始于华夏文明的新石器时代,远古的音乐文化注重歌、舞、乐三者的结合,歌咏的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从西周起,开始建立礼乐制度,后广泛采集民风,收录三百多首民歌于《诗经》。礼乐与俗乐开始并行,贯穿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中。礼乐为国家礼制仪式所用的规定性音乐,而俗乐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求或娱乐的结合各民族风俗的音乐。乐律上,周代的十二音理论已经成熟,确立了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传统的中国音乐用民族调式表现着东方的委婉、含蓄之美。

四、文化融合

20世纪初,中国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文化运动,这是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国社会意识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革命,摒弃旧的落后的思想,迎接新的先进的理念。在音乐领域中同样是一场颠覆性的文化运动。学堂乐歌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新音乐发展的开端,西方音乐快速影响着中国,全国各地的学堂开始开设乐歌课程,通过课程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弘扬爱国精神。学堂乐歌的词曲呼应的形式也打破了传统中国音乐的模糊性、多义性的旧俗,依曲填词,在词曲创作上融合中西方文化,既有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旋律的柔美也有西方追求理性的音乐立体感。

清末年间,随着钢琴传入中国,我们对西方乐器开始逐步深入了解。在一批先进的作曲家笔下诞生了一系列优秀的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以及钢琴改编器乐、声乐作品,如《松花江上》。在《在松花江上》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曲家借用西方大小调体系,配以中国民族性旋律,使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融合正是受文化的影响,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加入西方文化元素,使作品“中西合璧”。

五、结语

在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中,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科学性的同时,也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思想,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创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许多新的音乐体裁和大量的优秀作品,学习西方乐器的同时也使中国民族乐器得到发展,使音乐文化得到多元化发展。在现代中国钢琴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听到中西合璧的音乐元素,既有西方系统的大小调体系的骨架,又有中国民族传统五声调式的影子,使西方音乐影响中国,也使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波洋.浅析《c小调革命练习曲》与肖邦的爱国情怀[J].北方文学,2012,(04).

[2]浅析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民族风格[J].剧作家,2013,(03).

[3]李蓉.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J].群文天地,2012,(10).

[4]魏廷格.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J].钢琴艺术,2001,(0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春光无限好作文900字下一篇:调查报告写作格式字体要求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