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心理危机
1、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因素
1.1事件的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通常指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实物(如房屋、设施等)破坏的严重程度,以及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紧张、忧虑及恐惧的程度。一般来说,如果一场危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房屋倒塌严重,公共设施被极度破坏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们心理的恐慌程度。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195人遇难,374176人受伤,16221人失踪;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78人,失踪287人;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遇难2698人,失踪270人,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梁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受灾面积3586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虽说灾难虽已过去,但人们对此仍然心存畏惧,事件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创伤在短期内仍然还没能愈合。
1.2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
政府是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的责任人,也是解决公共危机的重要主体。因此,在公共危机的爆发过程中以及在对危机的解决中政府自始至终都是信息的主要掌控者。政府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将
极大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2003年非典,在这一点上对政府提出了严重的警告。非典初期,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隐瞒疫情,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造成非典在我国的大规模肆虐酿成社会恐慌。政府信息的透明化,可以对公众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干预,对于危机的及早控制与解决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面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政府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6.17事件”中的石首市政府在17日事发之后,直到19日才在石首市政府网站上发布了题为《我市发生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简短消息;事态在误解及不信任的情绪中严重扩大之后,石首市委市政府才于20日发表《致全市人民的公开信》,呼吁广大市民“保持冷静,不被少数不法分子蛊惑,不信谣不传谣,不围观不起哄,积极支持配合市委市政府平息事态”。正如《人民日报》载文所批评的一样,事发后,“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而网民则在《公开信》发布之后,以“湖北石首政府网站被黑”的事实表达了“真相只有一个”的期待与不满。群众的“不明真相”与“明白真相”,与官方想让群众明白什么样的真相有着很大关系,与官方怕不怕群众明白真相有着很大关系。没有真相的水落石出,自然就有谣言的飞短流长。
1.3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
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是影响人们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一
般来说,人们对危机了解的程度越深,将越容易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危机及其造成的影响。反之,如果人们对危机缺乏了解,将越容易轻信谣言,从而加剧心理的恐慌程度,极易造成心理失衡,引发心理危机,甚至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如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曾爆发过手纸危机。在手纸危机爆发之前,日本民众由于对当前的石油危机没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感觉到日本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面临着经济危险。民众认为日本正处在危机当中,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惶恐不安的气氛,谣言四起,以致于因为一小超市手纸减价,结果市民排队买手纸,后来发展到挤垮超市,并迅速波及全日本,进而引发严重的手纸危机。
1.4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
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自身心理的根本因素。一般来说,心理素质高的人,容易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危机,从而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心理;相反,心理素质低的人,容易受危机的影响,在危机中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进而引起心理失衡,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应着重从加强对人的教育,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人手。如1997—1998年的经济危机,韩国民众就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韩国民众不仅没有被危机吓倒,反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危机,并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积极捐助努力消费,许多妇女甚至排队捐献结婚戒指,以挽救国家的金融。在这样的全民“抗战”中,韩国政府终于在危机中生存下来,并很快开始经济的复苏行动。
2、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的对策
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中,应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缓解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心理社会危害,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本人认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应至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2.1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法治理念,消除社会心理危机 各级政府在强化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和诚信政府等法治理念方面成效显着,为世人瞩目。总结这些年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增强依法处理非常时期非常事务的能力,能否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直接考验着政府依法行政理念和应急管理能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需要建立信息畅通、反映迅速、救助及时、保障有力的应急和权力运行机制。但是,打破常规并不等于可以违反法制规范和法治精神。“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改变“有钱救灾,无钱防灾”的现状,应当强化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的监督落实,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管理应当重在防范于未然,加大财政投入从目前看,处置突发事件监测网络、预警机制和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还需加强,基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检查、监控还需落实,各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尚需建立健全,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度和应急预案还不完善,组织社会公众学习安全常识和参加应急演练不够广泛等等。因此,应当加
大预防成本的投入。在强调政府的行政救助的同时,要人民群众的“共救”、“互救”,强化社会广泛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理念,提高公众危机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与互救能力。
2.2建立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制度,消除社会心理危机
在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是要健全组织机构。应立即成立应急处置协作指挥工作组,突发公共事件所在地心理健康服务力量也应迅速成立应急工作组。不同工作组人员应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生成有效的指挥决策。二是有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目标。救援前,要确定接受服务的人群或者覆盖区域,了解当地心理危机干预服务背景、当前服务资源,确定心理冲击的严重程度和类别,确定服务的优先级,设定心理救助的目标、制定计划。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兼具滞后性和特殊的时效性,其需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可能是长期的,要有效地避免心理危机干预自身的风险,诸如特定心理危机干预可持续性、可接受性,以及技术在行政与法律上的可行性等。三是要对心理危机干预实行分级分类响应。无论突发公共事件级别高低、规模大小、损伤轻重,当地或就近的心理危机干预协调机构都应迅速调度力量,尽快判明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并及时向全国性的心理应急机构报告。四是要建立反应迅速的心理干预应急队伍。具体可以包括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甚至精神病专业人员,以适应灾后不同阶段的心理援助工作。一旦发生了灾难性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治疗师、咨询员等专业队伍就和救援人员一起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实施
危机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减轻危机发生所造成的损害,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或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医院危机管理是以医院危机为对象,应用危机管理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将危机管理与医院危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预测、分析、防范和化解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医院可能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并最终从危机中取得利益。
医院危机管理总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态危机管理,主要针对医院正常状态下的经营管理活动,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危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完善的和科学的防范措施以及有效的培训制度。医院常态危机包括:医患冲突危机、医院经营危机、医院间竞争危机、医疗卫生政策危机。另一类是突发危机管理,主要是指医院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它包括各种传染病流行、各种灾情、各种伤情。医院危机管理过程可分成危机防范、危机解决和危机恢复三个方面。医院突发危机管理体系包含于常态危机管理之中,医院的常态危机与突发危机都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等危机的性质。常态危机主要来自于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是医院危机管理中最核心的危机,医院高级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能力,医院职工的危机意识都能通过常态危机管理得到加强,突发危机的特点更鲜明,更加不容易预测和产生的危害更大,在应对突发危机中,医院不能有任何的粗心大意和失误,所以要把医院在常态危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机制和手段迅速运用于医院的突发危机管理之中,尽量减少危机对社会、人民群众和医院造成的损害。
2 建立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的城、乡自然灾害医疗救援队伍和医疗急救装备
一位先哲曾经讲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会在灾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从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经常发生,城、乡医疗机构肩负着应急救治的重要职责,而这些应急救治工作又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救治的能力建设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和健全城市或农村自然灾害医疗救治系统,依法明确各级各类医院和急救部门在城市或农村自然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职责和任务,并大力加强医院院前医疗急救的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以及公安警察、消防抢险人员、灾害现场急救医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急救装备水平,建立和健全覆盖城市和农村、功能齐全、反应迅速、协调配合、科学发展的医疗急救体系,加强城、乡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大力提高救治成功率,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全力保护灾区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凡设区的城市在已有“120”医疗急救中心的基础上改扩建为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建立和健全反应迅速、高效的医疗救治队伍,主要由医疗急救专家、流行病学者、临床相关科室的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疗卫生保健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装备先进、齐全的医疗急救等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特种交通工具等。省级以上医疗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急救学术探讨和实战演习。努力作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要建立和健全远程医疗急救会诊网络和队伍,提供高效的、跨地区医疗应急救治服务。要依靠相关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加强医疗急救行业统筹兼顾、统一管理,打破地方条块分割状况,整合医疗急救卫生资源,在医疗应急救治中实现地方和部门优势互补,医疗卫生急救资源共享。各市、州、要改扩建或新建一所传染病医院(病区)或者后备医院,各县或县级市要在一个综合性医院内建立传染病区。并按照中国国家有关标准设定传染病床位数。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的医疗应急救治领导小组;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各级政府领导应该亲临现场到灾区组织指挥医疗紧急救治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保证医疗应急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医疗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主要类型和危害程度,分别组建医疗卫生应急救治队伍,特别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引起的重大创伤事故,要科学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治人员学习培训,科学开展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应急演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准备充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治设备、药品和器材等。
3 完善医院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救治指挥协调机制
各级、各类医院应该首先制定好《医院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尽快成立省级以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指挥系统和协调机制,建立应急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应急医疗救护队;然后,把医疗卫生、公安警察、消防抢救、交通运输、卫星通讯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配合,加快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应急医疗卫生救治体制、机制、法制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城市或农村区域医疗急救网络,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救援范围和快速的医疗救援速度,作到既能满足医疗救治的需要,又不浪费医疗医疗救治资源,最终形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治的科学联动机制。各级、各类医院要大力加强院前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医院急救快速通道的建设,科学发展城市或农村区域医疗急救网络,真正提高医疗一线的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水平。
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救治过程中,可能有很多的组织部门和机构同时参加。为了使这些组织更好地协调配合,应该成立事件干预指挥系统(the incident command system,ICS)。这样可以就简化组织部门间的沟通程序,明确职责和权限以及实施高效的指挥。此系统有共同的组织部门和语言,使不同的组织部门和不同灾区的相同组织部门能够团结合作,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
事件干预指挥系统(ICS)的功能性要求决定了它的层次性。系统的组织部门包括指挥、运行、计划、后勤、财政、行政等6个主要职能部门。但在每次事件中,这6项职能未必都需要。
当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时,每个部门要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当事件进一步发展时,就需要形成统一的指挥协调系统。这样,所有这些部门都在统一指挥下开展应急救治工作。统一指挥协调系统包括:在紧急待命的时候,各机构人员和执法人员共同工作并维持秩序和治安。警察、消防人员、应急救治人员及其他服务人员由同一通道进出灾区现场。各大众传媒形成联合信息中心,有利于媒体和群众得到及时和一致的信息。
事件干预指挥系统应该在危机事件失去控制前及时开展工作。有关研究证明:在建立事件干预指挥系统之前,事件每持续5分钟,事件之后就需要多花费半小时来控制。参加应急救治的医务工作者一般是单独工作的,但是为了能顺利完成全部的应急救治任务,他们必须服从事件干预指挥系统的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当灾区现场有多发伤或者其他医疗现象发生时,医疗卫生应急救治服务体系是事件干预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强化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专业体系建设
各级各类医院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的主要场所,在这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员是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专业技术队伍。为了尽量减少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各级、各类医院应该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把常规管理状态和应急管理状态的医疗救援救治工作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在各级、各类医院建立一支专业较强、效率较高、配置合理应急专业人才队伍。
4.1 强化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制度建设
各级、各类医院都应该成立自己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负主要责任,下设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并把它作为医院的常设机构,其组成人员和工作由医务科(部或处)具体承担并列入日常工作职责。条件较好的医院还应该在其领导小组下设立医院感染检测控制部门、流行病调查研究部门、病原学检测部门、消毒杀虫指导部门、应急救援救治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等。医院的领导小组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应急行动预案,具体负责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并担任医院有关对外发言人,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后,各级、各类医院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不少的伤病员需要救治,特别是灾后传染性疾病,势必造成有关医疗卫生保健人员、门诊和住院病房或病床以及医疗急救设施设备短缺,这将给应急工作带来危机,往往会出现“急救能力危机”或者“收容能力危机”等情况。所以,在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制度建设方面,除了要建立和健全各类应急预案外,医院还必须完善医疗卫生保健人员、病房、病床和医疗急救设备、设施等急救动员预案,例如:医疗卫生保健人员动员预案,医疗急救设施设备专管共用预案、紧急扩大收治预案和收治伤病员紧急疏散预案等;完善医院隔离管理制度,医疗卫生保健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卫生防护工作,按有关规定配备和穿戴隔离防护服,对所有可能存在的传染源进行彻底的隔离和消毒,在平时要形成严格的隔离管理制度;要认真执行医院首诊负责制度,执行有关负责人问责制度。
4.2 加强医院应急医疗卫生保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后,各级、各类医院应急救治伤病员是医院压倒一切的大事。因此,医院要建立一支思想坚强、技术先进、作风优良、能吃苦、能战斗的应急医疗卫生保健救治队。应急救治人员应该以医院急诊科为重点,多学科、多科室共同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应急救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常规状态时应该对其组成人员加强有关急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特别要提高救治紧急危重伤病员的能力。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就随时随地参加医疗救护任务。
4.3 完善医院应急设施建设和专业设备的装配
在常规状态下,各级、各类医院都应该重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应急设施建设,装备先进的应急科学设备和充足的应急物资和应急药品、消毒剂、消毒物品和设备,定期检查,随时保持应急准备状态;科学配备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应急救护车;医院同时还要装备先进的应急通讯设备,保证医疗救援时通讯通畅顺达;为有效防止大灾后出现大疫,医院要建立严格隔离的应急防护设施和设备,在医院设立隔离门诊、隔离病房、隔离检查室、隔离输液留观室,隔离门诊和病房还要设立专门的医院应急隔离绿色通道。
4.4 建立和健全医院内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和健全医院内部应急报告制度。医院的门诊部、急诊科以及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应急信息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随时随地向医院应急办公室报告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有关情况,医院领导小组收到报告后应该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核查,并迅速采取相应应对办法,同时立即向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有关部门报告。还要建立和健全医院之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应急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大力提高医院应急救治效率和水平。
4.5 大力提高医院应急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以往,各级政府、医院和医疗卫生保健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SARS疫情在我国流行初期,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疫情迅速扩大。通过吸取和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医院应急救治工作中可以看出:我国医院已经建立相应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今后还应在医院和广大医疗卫生保健人员中加强应急管理有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向他们灌输传染病和中毒的防治、职业暴露等有关防范知识,大力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决心。
4.6 重视开展事件后心理干预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会给群众造成心理创伤和其他心理问题。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应急救治人员要重视灾民的心理反应,认真解决灾民的心理问题。同时,组织指挥人员和应急救治人员必须克服自己本身的脆弱和恐惧问题,以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陇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耿文奎,葛宪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Susan M Briggs,Kathryn H.Brinsfield.公共突发事件医疗应对——高级灾难医学救援手册[M].干建新,张茂,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应急机制
近些年来,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引发了全社会对公共管理视阈下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高度关注。“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作危机事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直至今天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多重转型”考验着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深层次的社会负效应不断显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舆论等多领域的潜在危机事件诱导因素增加,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已然成为时代之需。《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重点强调:“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平安中国的建设需要多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应然选择。
一、构建社会综合治理机制
首先,应坚持公平与正义原则,优化社会分配方式,缓解社会成员对于分配差距的矛盾心理,使人民群众都能够拥有“幸福感”与“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增强社会成员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心理认同,广泛开辟群众诉求通道,加强与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消除误解。在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及时对群众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危机事件引发大范围的群众心理恐慌。党员干部应树立诚信服务意识,坚持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黨的进程中履行岗位职责。其次,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法治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健全的法律与社会保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而推进法治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应重点结合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完善和创新基本养老保险、住房保障以及全民医疗等群众最关心的保障性制度,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创业提供优惠政策,从而使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人生都拥有“出彩”的机会,有效避免报复型、抗议型、暴力维权型等突发性群体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创新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
在全面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网络新媒体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诉求表达的方式。而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新媒体传播具有快速性,影响范围具有广泛性,危机后果则具有长期性和危害性。因此,在全民关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当下,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开展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首先,应加强对于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重视,提高运用新媒体进行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控、引导与善后的意识。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参与主体较多,“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必须实施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因此,各领域、各单位应自觉肩负起公共危机事件舆情引导的神圣职责,迅速建立突发性社会危机事件新媒体应急管理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舆情引导。需借鉴知名博主“江宁在线”、“首都网警”以及“共青团中央”等自媒体政务微博的成功做法,一方面为群众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则在危机出现时第一时间澄清谣言,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表明对事件的责任态度,为群众答疑解惑,不断提高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引导信度与效度。同时应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测和引导的“新媒体社区”,通过网上新媒体社区平台,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制作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等内容为核心的专题,吸引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监督和评议,从而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测和引导的新范式。
三、建立协同社会治理机制
首先,要加快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常态化的社会治安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塑社会诚信体系,重点落实社会各领域的责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次,丰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主体,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社会机构以及公益组织积极配合的协同应急管理机制。整合调动社会化资源,挖掘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潜在力量,建立多方联动的问题觉察机制、决策监督机制、专家咨询机制、中枢决断机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效率。再次,要重点加强基层党员的培育,使之发挥榜样先锋作用,敦促基层政府严格自律,提升自身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进基层自治,发挥社区社会治理的单元性功能,遵循地方发展的客观实际,对于基层居民进行网格化管理,促进居民的自我管理与教育。最后,要加强基层民主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广泛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全社会的言论自由与思想解放,全面推进现代公民教育,从而有效避免由于沟通不畅所导致的突发事件。
总之,当前我国正值社会高速发展与风险迸发的共生阶段,社会公共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并存,由此引发的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也将持续增多。应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和调动多种应急服务与管理资源,切实提高应急管理的实效性,有效抑制和缓解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负效应,推动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德元,张燕.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1.
摘要: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旨在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预防保健与必要的医疗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最终创建人人享有的健康社会。但是,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各种公共危机因素不断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频繁爆发。今天的世界,各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是近年来,H7N9型禽流感,含铬工业明胶药胶囊,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频爆发,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惧,疑病,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从而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大学生该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和人文角度提出一些建议,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积极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持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
关键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大学生 应激管理 心理咨询
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
(1)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2)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的报道,将我国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漩涡之中。报道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消息一出,我国肉制品行业又一次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同时也激增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更加不信任。尽管双汇产品已经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大规模撤柜,并开展一系列补救措施,然而品牌信誉度却难以挽回,双汇产品在全国遭遇销量前所未有的暴跌。
(3)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截至2013年5月29日10时,全国已确诊131人,37人死亡,76人痊愈。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台湾、福建等地。
(4)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5月7日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国家卫生计生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4起,中毒755人,其中死亡18人。
2,另一方面,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重大传染病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医`学教育网整理;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4)新发传染性疾病;
(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
(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7)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核事故、放射性事故;
(8)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
(9)影响公共健康的自然灾害;
(10)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纵观所有的公共卫生事件,这些灾难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拒性,它们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经济的重大的损失,给人类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不可避免地同样遭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在校大学生,他们是一个年轻而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方式和防御能力还不成熟,常常在一些大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缺乏应对能力,一旦发生这类事件,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损害。比如2008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流”,就给全世界乃至各国的高校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恐慌,瞬间打破了大学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从那时起,提高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理应急的能力,减轻危害的压力,就已受到国家和高校的普遍关注。
大学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青春期,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弱,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他们会长期处在恐惧,紧张的状态下,导致他们作为学生的基本的心态的变化,然后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烦躁,抑郁等不正常的情绪,焦虑,抑郁的心理疾病又会造成学生身体上的疾病,如心脏病,神经病等,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有序的大学学习进程。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采取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当必要。大学生是蓄满知识和才华的社会发展栋梁,面对突发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在一定水平上预示着其是否会拥有美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因此,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进行系统研究,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基本状况,探索影响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人格因素,做到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是相当必要的。
高校必须建立应激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管理机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离不开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更何况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的社会。今天,突发事件已经给学校的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危害,学生们不能按时上课,不能与外界正常联系,学校的正常秩序被扰乱。学校要尽快理顺不正常的秩序,就急需构建相应的应激管理机制。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管理已经被提到各高校议事日程。过去,各高校的领导者们习惯于常态管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仍然采用常态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往往会错过应激和控制的最佳时机,使危机事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进而给学校造成更多危害,制约了高校教育的稳定和发展。现在,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高校的管理者们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以确保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良好的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外部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所以,对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学生应当有更多的经济支持。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贫困大学生不论是心理上的恐惧还是经济上的负担都会比一般学生要大得多,因此要加大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从心理上对其劝慰,在经济上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助,让他们在特殊的困难时期能安心地度过危机,不影响其正常的学业。加大宣传力度,防患于未然
应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强化广大师生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忧患意识,普及卫生知识,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环境污染,预防疾病等基本知识,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技能,提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自我保护的能力。
加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训。
比如,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主要对其进行语言上的疏导,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宣讲能力,从而帮助和带动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走出危机和恐慌。对于新闻系的学生,则应该着重培养他们对事实的判断能力,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客观看待问题,当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不要盲目地轻信一些社会上的不实谣言,否则会以讹传讹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甚至会引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应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在野外暂避或者考察的话,他们就该是学生们的领路人了。
加强不同民族的情感交流和团结。
大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各个民族的学生。难免会有不同的处世观念,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学生们要抛开一切成见彼此团结亲如一家,携手并肩共同应对危机事件。此外,学校还应该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保护机制。
四、结束语
这是一个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时代,高校是一个人群集中且年龄结构特殊的场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单位,在校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提高学生应对外界影响的调适能力和提高处理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管理的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项重要管理活动。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和各方人士的殷切关注和多方努力,在校大学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定将取得不凡的成就!
贾志红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英才学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完全出乎教师意料的事件,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突发事件”。当信息技术教师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中,在出问题的时候及时去解决,随机应变,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有效的教学时机。下面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灵活应对课堂突发事件。
一、以教育的心态对待学生
记得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上,我演示完课堂内容后让学生进行课堂操作练习,学生开始操作了。大部分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完成操作练习,我满意地环顾一下教室,正想到各组巡视,突然听到有人喊:“老师,我的机器黑屏了,某某把我显示器的电源线拔掉了。”我走过去把拔掉的电源线接好并安抚学生继续完成操作,之后我又走到拔电源线的学生面前看了看,见他的操作已基本完成了,我压低声音对他说:“你没事可干了吗?插拔电源线有可能对你自身带来伤害,还有可能将机器烧毁,两者的后果都会很严重,你知道吗?”这时他已经低下了头,脸涨得通红,小声说:“老师,我错了,再也不了。”我说:“那就继续做下一道题,看看在没有老师的提示下能不能操作出来。”他认真地做起了下一道题。从这个例子,我感觉到教师必须以和善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我认为,当教师将学生看作是向善的、可教育的,说明教师有教育的能力,有培养向善的能力,其对待学生的方式也是善意的,否则,效果就知得其反。如:“你怎么回事?早就给你讲过课堂要求,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还想不想上课了?”可以想象,不同的教育学生的方式,会造就出不同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学习态度等等。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基础,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就的奥秘所在。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能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与高度负责精神,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教师从不会对突发事件听之任之,他往往从突发事件中探求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灵奥秘,并能抓住突发事件这一契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另外,在课堂上如果出现突发事件,教师不要慌张,也不要乱发脾气,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过激的情绪,这既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教师应变艺术高低的尺度。教师如果能站在教育者的高度,运用教学机智,将“热”问题“冷”处理,化大为小,化不利为有利,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转入正轨。
二、宽严相宜,掌握分寸
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某些事件转瞬即逝,对于一些较小的不良行为大可忽略不计,任其自然消失。也就是说,老师不应对每个问题都进行干涉,因为干涉本身可能比问题更具干扰性。对一些比较小的不良行为,最好是推迟行动或忽略这个问题。如,上课玲响了,有些学生进教室时推推搡搡,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对于这种现象,有些教师常常会火冒三丈,大声斥责。这种处理方式对有些学生也许暂时会起到震慑作用,但对有些学生则会认为教师吹毛求疵,小题大做,教师的斥责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甚至,在某些学生看来,教师的这种行为是引他们开心的刺激物。优秀的教师通常会用缓和的语气或幽默的口气说:“好了,上课了,暂时先收起你们躁动的心,准备进入今天的学习。”再如,遇到开小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不打断教学流程,只要走到他面前,摸摸他的头,或是微微冲他一笑,轻轻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就会心中有数,立刻回归到课堂。
三、正视突发事件,灵活应对处理
1.趁热加工
在课堂教学中,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马上给予处理,趁热打铁,这样往往能使突发事件及时得到解决,并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震动和深刻印象,对日后突发事件的产生起到震慑作用。如,一次上课时,突然发现有个学生趁我不注意在把键盘上的键冒向下搬,我停止了讲课,说:“现在我给大家提个问题:你今天回家发现你们家电脑键盘上的键冒不翼而飞了,你生气吗?”有的学生说生气,有的学生还莫明其妙在互相看,而正损坏键盘的这个学生立即停止了破坏,看了我一眼,立马低下了头。
2.冷却处理
“冷却处理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突发事件给予暂时“冻结”,仍按照原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等到其他时间再做处理。冷却处理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考虑,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案,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它又不会妨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幽默带过
课堂上有些突发事件往往使教师处于窘境,要查处会耽误上课时间,还可能伤害师生感情,如果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甚至会使事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幽默法,暂时让自己摆脱窘境。
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根据《疏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上报2011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和《喀什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的有关规定要求,我乡对2011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分析评估,形成了评估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应急办的指导下,经过全乡上下共同努力,我乡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自然灾害方面。2011年,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全乡没有发生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自然灾害。
(二)事故灾难方面。2011年,全乡事故灾难为零。
(三)公共卫生事件方面。2011年,全乡未发生传染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乡严格落实各项稳控措施,大力加强社会管控,积极开展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和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全乡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全乡社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应急管理工作,把突发公共
事件的处置及应急预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编写应急预案,着力进行应急机制和体制建设,全面提升应急快速反应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表现在:
1、应急组织领导力度不断加强
一是领导重视。我乡积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我乡专门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和领导全乡的应急管理工作,其他班子领导分别担任相关成员。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书记、乡长或相关分管的班子领导都亲自到现场指挥处理;二是部门联动,积极发挥主体突出、部门联动的优势,明确职责;三是信息畅通,乡应急办、派出所、村委会、学校积极畅通信息渠道,严格信息报送管理,做到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内准确掌握全乡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确保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应对力度。
2、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健全
我乡按照县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乡情,认真着手编制本乡总体应急预案,以指导全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各单位、各部门在年内亦根据自身的职责分工,积极完善和编制应急预案,对各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进行详细的部署和安排,提高了我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我乡出台的各项应急预案,我乡已经形成了包括公安、医疗卫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涵盖乡、村两级百余人的应急队伍,积极加强岗位练兵,着力培养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回应能力。
4、监测预警不断加强
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组织人员认真开展了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全乡各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了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预防与处置、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促进应急管理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5、宣教培训更全面
我乡全面加强了科普宣教工作,在全乡范围内全面宣传了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在学校开展了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预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切实把公共安全教育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增强了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普及了群众的应急知识和基本常识,提高了自救和互救能力。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存在问题
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层预案体系建设还需加快。目前,预案编制不够详细,应急预案编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预案的科
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强。预案存在模式化现象,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编制困难较大,乡级预案也不够健全,不利于依法、依程序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防范和处置。
2、应急管理体制还需完善。虽然设立了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3、应急运行机制还需健全。预案演练不到位,应急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
4、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还需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底数还不够清,监测点密度不够大,监测手段相对滞后,综合预警手段等方面还需要整合和提高。
5、救援力量和物资保障还需增强。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亟待增强。应急物资储备、替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保障能力不够强。
6、宣传教育工作还需深入。目前,宣传教育的重点主要在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层面上,应急科普宣传教育进村、进户、进学校的力度还不够大,覆盖面也不够广,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不够强,自救和互救能力还不够高。
(二)工作建议
1、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各专项应急预案,扩大预案体系的覆盖面,增强预案内容的实用性。特别是加
大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领域出台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2、充实应急管理机构。督促各村、站所社、学校按照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进一步细化应急工作机构的职能,明确相互间的工作关系,把重点放在充实、加强和提高上,努力实现应急管理职责、机构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3、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4、认真抓好责任落实考核工作。以形成“主体责任明确、岗位职责明晰、制度健全规范、责任有效落实”的工作机制为目标,形成逐级负责、逐项落实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严肃责任追究,确保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秦伟(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
【摘要 】 各种突发事件考验着政府应急处理能力。自非典疫情发生后 ,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全面提速。我们应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关键词 】 应急管理政府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应对挑战、战胜危机的历史。近
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 , 还是发展中国家 , 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 : 地震、山体滑坡、水灾、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海难、空难、火灾、爆 炸、大规模断电等重大事故;非典、禽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恐 怖主义袭击、暴力冲突、社会骚乱等难以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 , 不 仅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 而且有的还危 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多年来一直平均保持在 8%的速度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 发生灾害较多的国家。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生态环境的恶化 , 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 料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 , 体制转轨、利益分配、社会结构 的剧烈变动等因素的变化 , 使突发事件日趋常态化、多样化、复合 化 , 突发事件的形式规模、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有所扩大。如何有 效地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 , 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 , 考验着政 府应急处理能力。
一目前我国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 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 , 分为以下四 类: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 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 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 ,我国 70%以上人口 , 80%以上 工农业和城市受到各种灾害严重威胁 , 三分之二百万人口以上大 城市位于地震高危险区 ,在台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中丧生 的人数每年都有上万人。[1]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 事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近十多年来 ,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居高不下 ,重特大事故屡屡发生。最近几年全国平均每天发生 7.2起一次死亡 3-9人的重大事故 , 每 周发生 2.5起一次死亡 10人以上特大事故 , 每月发生 1.2起死亡 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平均每年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经济损失 约 2500亿元。[1]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 命安全的事件。近年来 , 有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有所抬头 , 一
些新的传染病开始出现 , 污染中毒事件、食品中毒事件、各种灾害 带来的疫情风险、生物侵害事件有所增加 , 防不胜防 , 对人民群众 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 有的甚至引起一定的恐慌 , 所以 , 我们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 突发事件等。此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 由于体制转轨、利 益关系、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等因素的变动变化 , 突发群体性事件 发生的机率、规模和形式有所扩大 , 像群体上访、静坐请愿、聚众聚 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等事件 , 也成为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 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全世界正处于现代化后期的“风险社会 ”时期 ,国际经验 也表明 ,人均 GDP达到 1000~3000美元 ,社会面临着“高度风险 ”。现在我国正处于这样的“高风险 ”时期 ,即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易 发、频发期。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国家行政 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李军鹏提供的资料显示 : 2003年 ,我国 因生产事故损失 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 1500亿元、交通事故 损失 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 500亿元 ,以上共计 达 6500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损失我国 GDP的 6%。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作的统计显示: 2004年 ,全国发生各类 突发事件 561万起 ,造成 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 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4550亿 元。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安监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5年我国
各类自然灾害死亡 2475人 , 直接经济损失 2042.1亿元;各类安全 生产事故发生 727945起 ,死亡 126760人。
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 来的严峻考验。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 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 2亿左右 ,占全国人口的 1/7以上 ,自然 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灾害造成 的损失也逐步增加。我国有 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 ,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 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 超过上千亿元。[2]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既 是关键发展期 ,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
得重视的新问题 , 如就业问题、医疗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 问题 ,如果处置失当 ,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李军鹏认为 ,目前 ,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 ,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其一 ,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 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 ,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 2004年底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 保险的人数为 16342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 10584万人 ,参 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 12386万人 ,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 7亿
?50?多人。其二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 2003年第三 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 44.8%的城镇人口 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另外 ,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潜在的危机有可能随 时爆发。而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 ,年代久远、老化严重 , 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 ,安全隐患非常多 ,也是一个个定时炸 弹。而且 ,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 ,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 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 ,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 和能力。在这一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因此 , 政 府今后需要加强应急管理 ,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应急管理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对于我国在应急公共事件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
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 ,一再作出重要指示。事实上 ,自非典 疫情发生后 ,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 作就全面提速。“一个聪明的民族 ,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 多得多 ”。非典疫情 ,让我们付出了不少代价 ,也给了我们深刻的 警示和启迪 ,让我们切实认识到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应急管理的极 端重要性。
2003年 7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 指出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 ,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 视存在的问题 ,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2003年 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 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2004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 会预警体系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 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 案编制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2003年 12月 ,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2004年 1月 ,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和完善突发公 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会议。
2005年 1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经国务院常 务会议讨论通过。
2005年 4月 ,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 急预案的决定。
2005年 5至 6月 ,国务院印发四大类 25件专项应急预案 , 80 件部门预案和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也相继发布。
2006年新年伊始 ,国务院公开发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 体应急预案 》。总体预案共 6章 ,分别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 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文本。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 系的总纲 ,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 ,规 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 内容 ,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至此 ,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发布后 ,我们还有很多事 情和工作要做。
第一 ,健全体制 ,明确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 院统一领导下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 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 效的应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应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 ,把人 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二 , 重点抓好基层和重点部门的预案建设 ,形成“横向到 边、纵向到底 ”的预案体系。应急管理要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 ,还要重点抓好医院、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以及能源、运 输等重点部门的工作。
第三 ,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要做好风险调查、隐患分析;结合 实际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普查;将应急能力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相结合 ,并纳入“十一五 ”规划通盘考虑。要健 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 统 ,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 ,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搞好培 训和预案演练 ,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 ,高度重视利用科技力量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 力。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 ,在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和应 急性研究。同时 ,要建立专家库 ,完善公共安全学科建设 ,大力培 养我国公共安全科技人才 ,全面提高科技应急水平。
第五 ,协同应对 ,快速反应。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 责任意识 ,不仅要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 ,落实好自己负责 的专项预案 ,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 ,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 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 ,明确各方面职
责 ,确保一旦有事 ,能够有效组织 ,快速反应 ,高效运转 ,临事不乱。
第六 ,加强对各级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目前我国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强 ,加强应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宣传教育十分重要。应对突发事件 ,说到 底是我们社会每一个人的事。事发后 ,政府会尽最大的可能来救 助 ,但最后生命财产损失的痛苦 ,还是需要具体的个人和家庭来承 担。所以 ,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 ,政府的努力很重要 ,全社会每 个成员的积极参与更重要。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时 ,有个 10岁的 英国小女孩 ,根据所学知识从海平面忽然降低推断有可能要发生 海啸 ,及时告诉父母和周围的人迅速撤离 ,从而挽救了百余人的生 命。这个事例说明 ,加强我们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应急防范意识 ,增 强自救、互救的能力 ,对于加强我们社会整体的应急管理能力来说 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今后 ,我们要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 ,在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课程 ,提 高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要组织和调动社会各方 面力量 ,共同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 ,做到全 民参与 ,人人都能自救 ,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
质。
古人云:“居安思危 ,思而有备 ,有备无患 ”。有效应对突发公 共事件 ,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方面。今后 ,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领导下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 ,不断把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 和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南堡开发区应急办)
2009年,南堡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应急办的具体指导下,按照有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部署,不断加强组织协调,综合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机构网络,着力推进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全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就我区2009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评估及2009年突发事件发生趋势分析如下:
一、2009年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2009件我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均达到“0”指标,特别重大、重大两个层级突发公共事件均未发生。良好的继续了去年“0”指标的成绩,并在各项准备、预案上有所加强。
二、2009年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2009年,我区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推进应急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一)应急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指定了专人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同时,我区还成立了应急指挥部进行应急工作的专业指挥。二是制定完善预案,进一步强化了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更新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根据总体预案制定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分预案。滨海镇、街道办、区级各部门、区内各企业也分别编制修订了本地、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应急预案。三是加强资源整合,增强了应急能力。我区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有效整合,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的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资源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同时建立健全了区、镇、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投入机制,区党工委管委会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给予了经费保障。四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科普宣教工作。全面加强了科普宣教工作,在村和社区全面宣传了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在学校开展了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预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在企业开展了公共安全应急培训。普及
了群众的应急知识和基本常识,提高了自救和互救能力。五是加强隐患排查,强化监测预警预报工作。2009年,我区组织滨海镇、街道、区级各部门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隐患排查情况,力争把突发公共事件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由于我区应急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我区在应急上的人员配备和投入还相对薄弱,资源力量未能全面整合;二是应急预案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的效果存在差距,有的应急预案操作性有待加强;三是宣传还不深入,方式单一。
三、工作建议:
一是应组建专门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整合资源力量,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二是应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研判分析机制,加强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及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加强社会稳定局势的评估,增强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三是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专业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处置的日常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攻坚处突能力。增强各职能部门在处置突发性事件时的协调配合,熟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方案和预案,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四是应加强应急救援保障的经费投入,配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满足实战的需要。五是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对突发公
共事件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特种设备部分)
一、基本情况
(一)应对机制建设情况:2013年,南平市质监系统,修订完善了《应急救援预案》,并按照预案要求,配备了相关救援设备和专项资金。继续保持同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及时了解设备运行动态,应急小组成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保证发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响应。全年共指导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举行了19次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突发事件情况:2013年,我市未发生涉及特种设备事故。
二、应急工作评估
南平市质监局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上级有关部门部署开展了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质监系统共出动监察人员2301人次,现场监察生产使用单位1172家,其中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64次,共检查各类特种设备生产单位10家;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123份,立案查处特种设备违法违规案件30起,结案22起,拆除土制特种设备1台。开展各类安全宣传教育活动46次。其中,开展了对公共领域使用的电梯的专项安全督查,重点检查了电梯维保单位的应急响应时效和处置能力、日常维保工作开展情况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企业的安全意识不强,对相关安全法律、法规不够了解,企业内部的应急救援预案不够充分或可行性不强。
2、普通公众对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的知识不够,发生突发事件时不知道正确的自救措施或求救渠道。
3、公众对电梯等设备的管理职责分工的意识仍较淡薄,如:不注重对电梯的日常保养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物业公司、电梯维保单位的日常工作的配合有待进一步提升。
4、部分燃气公交车充装单位安全体系没有建立,存在一定隐患。
四、相关工作建议
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总结
2012年,在区卫生局、疾控中心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按照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部署,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努力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和谐。根据区党政办关于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安排意见,现将我院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我院认真贯彻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预案,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全区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二、应对工作
2012年,我院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
求,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一)卫生应急管理不断健全
我院始终把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应急办具体负责卫生应急日常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应急工作机构,明确了具体工作职责,做到了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位,保障了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理,防止事态蔓延。
(二)卫生应急预案不断完善
根据卫生应急法律法规要求,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制度,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我院先后组织修订完善了重大传染病、食品安全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
(三)卫生应急队伍不断加强
我院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注重专群结合,通过建立应急小组,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以基本形成了以急救应急和卫生应急为主体的卫生应急小分队。为了有效提高应急队伍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和演练。采取分专业培训、医疗卫生人员的全员
培训、分专业应急演练和多专业协同演练等方式进行实战演练,全年2次举行专门性应急培训和1次综合性演练。
(四)扎实抓好卫生应急信息监测预警
全区卫生系统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基础状况信息监测与搜集。我院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接收卫生应急预警信息,加强信息互通共享,提高全院卫生系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水平和快速应对能力。
(五)科普教育方面
我院把卫生应急常识与居民健康知识结合起来,在开展卫生应急常识宣传的同时,有力的宣传了居民健康知识,提高了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
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经费和物资储备不足;二是应急工作人员有待进一步充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培训,应急处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社会公众危急意识不强,传染病防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加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健全信息保障和医疗、专业队伍,对社会人群的健康适时监测,及时发现对人类可能造成生命、健康威胁的传染性疾病,并提供预警等决策依据。
(三)加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应急队伍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物资的储备,提高物质保障能力。
(五)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意识。
安和安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谈如何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心理危机】推荐阅读:
从容应对危机10-30
如何应对面试危机10-03
企业如何应对公关危机06-01
如何应对经济危机12-31
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01-05
高考心理护航:如何应对考试焦虑12-20
从容应对阅读答案06-01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11-24
《挫折面前也从容》的教学设计及反思11-08
从容不迫造句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