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十周年思想汇报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澳门回归十周年思想汇报(精选7篇)

澳门回归十周年思想汇报 篇1

今年是澳门回归十周年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心潮澎湃,下面是我关于澳门回归十周年的思想汇报。

首先,在“一国”之内“两制”和谐共存,“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了全面落实。回归十年来,澳门同胞真正当家作主,享有比以前时期更为广泛的民主权利,行政长官、立法会、区议会都是通过民主方式选举产生,而且民意基础不断扩大。香港同胞全面行使基本法授予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积极参与特区管理。十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澳门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香港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

其次,澳门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继续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澳门回归祖国后,先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和非典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但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带领广大香港同胞,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实现了经济的强劲复苏和快速发展。目前澳门经济呈均衡发展态势,运行质量处于二十年来的最好水平,连续三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股市、楼市畅旺,财税收入创新高,失业率降至新低,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不断巩固。

第三,澳门与内地关系更加密切,展现出同发展、共进步的新气象。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发展,全力支持香港与内地加强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实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支持内地大型优质国有企业陆续来港上市、开放内地部分居民个人赴港旅游、促进粤港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两地交流合作不断向深层次、宽领域拓展,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为澳门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实现两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创造了条件。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精神的真正体现,我相信,一国两制在未来的日子里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利器。

此致 敬礼

澳门回归十周年思想汇报 篇2

今天的特区政府总部,始建于十九世纪,原是澳门富绅的豪宅,且是同期大宅中的佼佼者,其建筑风格打破几个世纪以来葡萄牙人在澳居住形式一成不变的沉闷单一格局,开创澳门新古典主义风格民居的先河,对澳门民居建筑的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由于澳督入住,大宅的角色发生变化,不再是一座纯粹的私人住宅。作为澳督官邸,它与社会政治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后来为便于澳督工作,许多政府机关亦搬来这里办公,以致建筑的规模、格局以及细部元素都需作出改变来适应,从而形成今天的模样;其中的细部元素更成为官式建筑的典范,对官式建筑有深远的影响。此外,作为澳门的第一住宅,它也是十九世纪澳门上层社会主要的交际场所,引领生活风尚,促进澳门社会的联谊。

蜕变前的沉寂——简朴的传统葡式民居

葡萄牙人于1557年开始正式获准在澳门建房居住,初期,其所建的房子十分简陋,主要是以竹枝、木枝及茅草等材料搭建而成的茅屋,既不稳固,更无风格可言。及后,随着与华人认识加深,在建立一定互信的基础下,明朝政府允许葡萄牙人开始有限制地以夯土、砖瓦及木材等材料修建更为坚固的房子。这些房子是根据葡萄牙当时的一般民居传统式样修建,具有中世纪城市的特点;房子一般是因地制宜修建,设计上讲究防卫性,外观比较简朴,很少装饰元素。关于这类型房子的样式,从完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中文古籍《澳门纪略》可以得知大概:房屋多为两层或三层高,以葡萄传统民居的正方形为主,墙壁较厚,以抹灰保护墙身;墙身四面开窗,窗较大,一般有两层,外边为百叶窗,内层为贝壳窗;屋顶为坡屋顶。门侧开,入口前有十数级石阶。一般是主人住楼上,楼下为供买自非洲的黑奴居住。一般住宅都有围墙围绕,围墙内设或大或小的菜园。

这种建筑式样由于受澳门经济走下坡的影响,加上清政府对葡萄牙人在澳的建筑行为限制甚为严厉,而没有得到发展,从而延续到十九世纪。从著名画家钱纳利(George Chinnery)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所绘画的南湾素描景象中可见,当时南湾—带洋溢—派异国风情,大型房子沿海边整齐排列,然而建筑形式并不华丽;而在今政府总部所在的地段上,是—座两层高、四坡屋顶的房子;房子比较简朴,四周开窗,不施装饰,楼上窗户为矩形落地式,有简单的“一”字形窗楣;楼下窗户相对矮些,为方形,房子—侧有—个大花园,基本上与十八世纪的房屋样式无异。

新古典主义建筑—鸦片战争战后的澳门豪宅

十九世纪初的澳门,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国商人在广州居留,外国人不得不在澳门租屋居住,等待下一次往华交易的时期。外国商人的进入,不仅令在澳的葡萄牙人可从租赁房屋中得到很大的收益,同时,由于外国商人在华生活的约束多,生活较为苦闷,一旦到了澳门这具欧洲色彩的城市,他们便变得放松,尽情享乐,大量挥霍,从而改变了社会节奏和生活气氛,并促使澳门经济向外向型转型。此外,走私鸦片及贩卖华工到海外也为澳门增加不少收入,而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又因赌博合法化更保证了澳门经济稳定增长,城市也因此摆脱两百多年来的沉寂,再次发展。而在另一方面,由于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积弱,葡萄牙开始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清政府对澳门城市建设所制定的禁制与约束名存实亡。积累大量财富的在澳葡人以及旅居澳门的外国商人,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可炫耀其财富的豪宅。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南湾这上层阶级居住的地区。这些豪宅不仅具有葡萄牙建筑的传统内在特质,同时也因应潮流而有所创新,在外观上采用十九世纪风行的新古典主义手法进行建筑设计,从而令澳门民居出现划时代的改变,而南湾澳督府更是其中的翘楚。

现政府总部建于1849年,原为塞卡尔子爵(Barao de Cercal)府第。据文德泉神父(P.Manuel Teixeira)说,大宅由澳门著名建筑师若瑟多马斯阿基奴(JoséAgostinho Tomás de Aquino)设计。若瑟多马斯阿基奴生于1804年,其父亲是一个生于柬埔寨的葡萄牙人,母亲是澳门人。阿基奴是澳门难得一见的建筑天才,许多由他设计的建筑都成为澳门的地标,如西望洋山教堂、大堂(主教座堂)以及已拆掉的圣方济各修院及同样后来成为澳督官邸的圣珊泽宫。

塞卡尔子爵府第建于圣老楞座教堂与南湾海滩之间的坡地上,参考十九世纪的地图,可以知道该府第的范围与现在基本上一样,面积近5000平方米。但原来主体建筑面积只有800平方米左右,为典型的葡式民居平面布局;建筑呈方形,对称布置,两层高,楼梯居中,房子布置在两侧。屋后是花园,花园中有水井,再之后是厨房等辅助用房。至于建筑的外观,从1868年的旧相片可见是与传统的葡式民居有很大分别。它一改以往较为封闭保守的外观,建筑主立面以开敞的外廊来突出其开放及张扬,新古典主义特色,同时装饰元素明显增多,并反映了时代趣味。其主立面面宽有32米,中间内凹,有20米宽,两翼突出,有6米宽。内凹的中间部分设入口门廊,稍作前突;其下层设三个拱形入口,上层为四根具科林斯特色的石柱子组成的廊式露台,露台栏杆为铸铁图案。两翼上层为三根科林斯石柱组成的外廊,下层为开有两个百叶窗的墙体,窗下的墙身为花岗石,墙角为隅石,为葡萄牙本土常见的建筑特征。大宅入口前设小花园,甚有民居味道。建筑物其它几个立面以开窗为主,上有半圆形窗楣,窗楣内有雕刻细致生动、式样丰富的灰塑花纹装饰,是十九世纪澳门民居流行的做法。檐口下开有圆形通风小孔——葡式建筑多设假天花,天花内常较闷热,不利构件保存,此小孔就是为散热而设。建筑的屋顶为坡屋顶,铺中式瓦,四周有低矮的女儿墙,墙上设有中式宝瓶栏杆装饰,体现了一定的中西文化交融。主建筑左边设有一层高的更房,建筑造形虽较为简单,但门口装饰较为讲究。

相对于该建筑的开放与张扬,在同一张照片中,可以见到南湾边上其它的建筑式样则比较封闭呆板,一般只是外墙开窗,很少有外廊和露台之类的外向元素。可见澳督府的设计于当时而言是较为大胆创新,起引领潮流作用。而在此之后,澳门的大宅多以新古典主义手法进行修建,而且主要集中在主立面的处理上。具新古典特色的外廊式设计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才慢慢出现,相信其设计是受到当时外国商人的影响。当然,外廊式建筑对葡萄牙人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在欧洲以至印度果亚他们都有此类建筑。而针对澳门炎热的天气,外廓式建筑既可有助通风,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乘凉空间。当然,它有利于一览海上景色,已不在话下。

建成后的塞卡尔子爵府第除了成为南湾边上的标志物外,它同时也是澳门上层社会的交际重地,经常衣香鬂影,歌舞升平,展现十九世纪的澳门上层社会多姿多彩的休闲舒适生活的一面;其中面积广阔繁花似锦的花园更为派对的最佳场所。十九世纪的澳门虽然有海景无限,但各山头怪石嶙峋、树木稀疏,野外景观实不怎样。反观上层社会的花园则十分讲究,遍种奇花异卉,野趣十足,而且很多是由外国引入澳门。在那时,由于没有有趣的公共娱乐活动,也没有专门的交谊场所,在豪宅中的聚会成为葡萄牙人的日常生活之一,故此类花园豪宅往往成为当时葡萄牙人聚集交谊的地方。据潘日明神父(P.Beajamin António Videira Pires)在《殊途同归》一书中所述:“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却绚丽多采,热闹非凡。闲暇时,有的人围坐在一起玩多米诺骨牌或纸牌,而另一些人则由定居澳门的艺术大师路奇·安迪诺利指挥,在钢琴伴奏下引吭高歌。当时星期聚会颇为时髦,星期日在塞卡尔子爵官邸聚会;星期一市政厅秘书长恩里克·德·卡斯特罗官邸高朋满座;星期二暹罗领事贝纳迪诺·德·赛纳·费尔南多在官邸招待商人,而星期三和星期四分别在军人俱乐部和政府大厦相聚。男士们占用这个星期四,下个星期四则属贵妇们。星期五在移民事务员、西班牙人坦科·亚尔梅洛家尽情欢乐。星期六改在阿尔皮诺·安东尼奥·巴舍科律师私邸翩翩起舞。”

澳门第一住宅

然而,由塞卡尔子爵府主办的派对和宴会于1881年因其家族衰落而嗄然而止。塞卡尔子爵府被拍卖且由政府投得,变身为澳督的官邸,成为澳门第一住宅。

葡人于1557年入据澳门,起初没有总督,城市名义上是由船队船长为长官,但这些长官更喜欢住在船上,很少上岸,城内的管治实际由议事会负责。后来为加强管治,才于1623年派马士加路也(D·Francisco Mascarenhas)来澳任总督。但由于受到在澳葡人的排斥,马士加路也并没得到总督应有的待遇,初时留宿于大炮台,后来搬进市议会,再后期才入住私人住宅。后虽经多番努力及斗争,总督的威信才得以确立,但二百多年来一直没有固定的府第,直到十九世纪中政府购入位于南湾边上的塞卡尔子爵府作为官邸,澳门的总督才算是居有定所。

同期,政府进行南湾海堤修筑工程,堤边植树,树影婆娑,水光潾潾,令澳督府门前更美不胜收,而政府也总算有一个体面的地方来招待嘉宾。1885年,奥古斯托·P·托瓦尔·德·莱莫斯(Augusto P.Tovar de Lemos)在描述南湾和澳督府时说:“另外一个宫殿被一致认为是风格最精巧的,可以在南湾的建筑群中找到。它面向南方——或者更准确地说——西南方。整个宫殿,包括装饰,都足以接待最高规格的外国显要人物,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它是现任总督托马斯·德·索萨·罗萨(Tomas de Sousa Rosa)的住所,他进行了装修,聪明地把更多的政府部门安了进去,处理得既舒适又幽雅。”

大宅虽换了主人,但其作为社会交际场所的功能不但没改变,反而变得更为频密,各式的官式或私人活动与晚会往往通宵达旦。如每年的6月10日是葡萄牙国庆,是葡萄牙人小区的节日。在给那些为葡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颁发传统的奖章之后,中国人和葡萄牙人、政府机构和领事机构一般都聚在一起,参加一个生动活泼、长达数小时的晚会。这些晚会的魅力之一,阿诺索伯爵1890年有记录:“6月25日晚上,音乐会后是舞会,在澳督府举行了精彩的晚会。女士们唱的歌是无与伦比,费尔南多·塞尔帕(Fernando Serpa)在对《浮士德》的革新中,唱出了一个给人印象深刻、勇敢深沉的男低音,而曼努埃尔·达·弗兰萨(Manuel da Franca)的男高音抒情独唱更是让人听得如痴如醉!而这些奇迹,都是通过艺术大师戈麦斯·达·席尔瓦(Gomes da Silva)的技巧来实现的,他还是个最杰出的医生、植物学家。音乐会在大房间里举行,那里悬挂着各位总督的肖像。舞会在另外的房间里,而议事厅则一直关着,里面有国王的画像,在厚厚的缎帐后。那些由中国画师绘画的总督画像,只是让人有些吃惊。要搞清楚这些画像是什么,真是不可能的事。可怜的总督们!”

从以上描述可以了解到,大宅虽贵为总督官邸,其联谊作用更为重要。然而,从澳督将一些政府功能如议事厅等放进此建筑起,建筑的住宅文化一步步萎缩;从二十世纪初的照片可见,作为花园入口的更房被拆掉,花园围墙被铁栏栅取代,花园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途人可分享园中美景,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与民间的距离更为接近,政府处事较为透明。然而对于澳督家庭来说,却并不一件愉快的事。二十世纪初叶,当时的总督帕克·达克斯伯爵的儿子若阿金·帕克·达克斯(Joaquim Paco d'Arcos)写道:“在左边,宫殿的窗户对着一条狭窄的小巷,右边,是一个郁郁葱葱、看护良好的花园,此花园属于这个宫殿,虽禁止公众进入,但因与外面只有一条高高的篱笆相隔,从外头亦可以看见里面。我们只使用宫殿后面的大花园(侧面的花园缺乏隐秘性,到那里去只是为了美化这所房子),花园分成两个层次,可以避开那些好奇的眼睛,而且得到中国园丁的精心看护,那些比较稀有的、千奇百怪的花卉和植物,都争先恐后地涌到我们房间的窗户前。”“这花园,从种类的丰富到植物学上的多样,与安哥拉穆萨米迪什政府(Mocamedes)官邸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在那里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力图使之成为一个里斯本式的花园!番木瓜树、石榴、桔树、番石榴、无花果树,都在这个湿润的天堂里,非常旺盛。棕榈树、粉花羊蹄甲、芙蓉花、蔷薇花、玫瑰树和山茶是最尊贵的品种,一年四季都在给我们的生活增光添色。还有,那平静的湖面上,飘满了荷花,又给整个院子增添了几分宁静和安祥。”

而从1925年的旧照片可以看出,原来位于入口前的小花园后来也被拆掉了,少了一份令人亲切的居家生活韵味。随着更多的公共部门的搬入,此澳督府在二十世纪初已不宜作为官邸,于是澳门政府另外在西湾购置了一所大宅作为澳督官邸,让澳督真正享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而旧澳督府在平面上作了很大的扩充,连立法会也放进去,至此,澳督府已不是住宅,它事实上是澳门的政治行政中心。

澳葡政府的行政中心

为了配合由住宅转为办公楼的角色变化,大宅在1930年经另一次大改动。首先在正面处理上,虽然整体构图不变,但中间的主入口门廊由三个圆门拱入口缩减为一个直拱门廊,而楼上的外廓被拆掉,整个二楼内凹的空间是完完全全的露台,以便于容纳更多嘉宾观赏门前举行的官方仪式及南湾绮丽的风光。而山墙顶则建有一个小巧的山花,山花上嵌上葡萄牙国徽,进一步强调建筑的政治性及公共性。至于两侧的露台则简化为由两柱支撑,栏杆也改为宝瓶状,与女儿墙相呼应,增加了中国文化的比重。除上述改动,中心。身份虽然转变,但角色依然,其肩负的是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伟大事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澳督府”另一大改动是窗楣上。在十九世纪,澳门的民居的窗楣多为半圆式,楣内有灰塑装饰,“澳督府”也不例外。然而在这次工程中,考虑到“澳督府”的功能上已转变为政府办公室,作为澳门的行政枢纽,予人公正严谨的形象十分重要。以往立面上的一些灰塑装饰也被铲除,窗楣也改为较为严肃带有文艺复兴特色的三角楣,以及性格较为刚直的“宜”字窗,而这些窗式则成为澳门公共办公建筑的基本特征,如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建的邮政局大楼、四十年代改建的市政厅大楼(今民政总署大楼)等都采用此式样的窗户。而在外观色彩配搭上,以粉红色的墙体配上白色的门窗,十分简约轻快。文德泉神父说粉红色源于十八世纪葡萄牙庞贝尔时代的风格。而在澳门,粉红色外墙配白色门窗自此之后成为官式建筑的典范,同期改建的圣珊泽宫、嘉思栏士兵营、陆军俱乐部以至近年修建的司长级官邸及回归后建的官邸都采用这种色彩配搭,可见其影响至深。此外,建筑的坡屋顶被削去,以新材料混凝土结构平屋顶取代原来的木结构。而混凝土结构也用于二楼楼板的改建,从而令一些室内空间可加以整合成为跨度可达9米的大房间,以迎合政府办公需要,特别是大会议室及立法会的需要。此外,由于原有空间不足使用,花园及辅助用房等被拆建,与主建筑连在一起,逐渐生成今日的矩形平面。

虽然“澳督府”的室内格局改变很大,但是昔日的一些空间也有所保留,如中轴在线的极具气派的白云石楼梯及入口大厅,以及有蓝厅之称的餐厅,它因四周墙壁贴上具中葡文化特色的蓝白色瓷砖而显得高贵典雅。此外,虽然昔日住宅的味道已留下甚少,但在一些细节上仍体现澳门西式民居一直保留下来中西风格并存的传统,如家具既有葡萄牙式的,也有中国式的,少量是两种风格的混合。装饰房间的瓷器几乎全都是中国制造的。

在近代,“澳督府”也经历改动,1983年将二楼的露台改为可遮阳挡雨的直拱外廊,同时水平檐板也作了一定的延伸,并贯通全层。整个立面显得更为紧凑典雅,于古典中透出现代的简洁。此外,1998年对花园作了重新布置,遍布其中的是千奇百怪的热带植物,而平面格局也作了调整,几何图案的水池及花园强调西方的理性思想,同时其喷泉也强调水与生命关系,暗喻澳门与海洋的关系。而门前的空间也作了扩充,并以铁栏栅围上,少了份亲切感,似乎又拉开了与市民的距离。当然,变迁不止建筑本身,还有它前面的海面也被填平,景色大不如前了。

千禧新角色——特区政府总部

随着澳门回归祖国,大楼山花上的葡国盾被木板封上,挂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回归后,原“澳督府”变成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办公室和政府总部,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最高行政

参考文献

[1].殊途同归—澳门的文化交融;潘日明神父着,苏勤译,澳门文化司署,1992

[2].Cem anos quemudaram de Macau(澳门百年变迁), Sergio Infante、Rogerio Beltrao Coelho、Paula Alves、Cecilia Jorge联着,Edicao do Governo de Macau(澳门政府出版),1995

[3].澳门建筑文化遗产,刘先觉、陈泽成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澳门建筑文物,澳门文化学会出版,1990

[5].Topon(mia de Macau(澳门地物志),文德泉神父,澳门文化司署,1997

[6].东土盛物—钱纳利及其流派,Urban Council of Hong Kong,1985

[7].Macau-Uma Viagem Sentimental,George Chinnerry(澳门感性之旅-钱纳利),Fundacao Oriente(东方基金会出版).1999.

喜庆香港回归十周年 等 篇3

■ 李冀峰(贵州)

香港回归十周年,

实行两制起变迁。

港人治港作主人,

血洗国耻换新天。

阮郎归·退休乐

■ 周福明(贵州)

花开花谢自安详,杞人何感伤。春归秋至顺时昌,叶红稻黍香。 一夜纸,字三行,晚情野鹤翔。农家院里话麻桑,归来月映窗。

书法

■刘铭简(贵州)

踏莎行·香港回归十周年感怀

■ 马礼诚(贵州)

华夏泱泱,沧桑历尽,金瓯几度遭沦丧。风雨飘渺盼归程,离愁别恨潸泪淌。 地覆天翻,紫阳普照,岁运丁丑迎九港。一国两制百业兴,十年庆典欢歌荡。

最美不过夕阳红

■ 王琳(辽宁)

长相思·悲壮汩江

■ 瀑乡人(贵州)

汩江流,汩水流,好似珍珠断线游。悲声荡九州。楚民忧,楚天愁,奸佞忠良是对头。《离骚》愤懑惆。

踏莎行·王阳明五百年祭

■袁仁琮(贵州)

九驿古道,残阳人绝。阳明无计赴边。天高北望家何在?男儿无泪语凝噎。 几处人家,灯火明灭。龙场驿馆寻不得。病贫无力挪半步,抵肩茅茨可停歇。

新农村之歌

■ 李智军(贵州)

英明举措建新村,睿智鸿猷惠顾民。

重教尊师学费减,增收办厂富途新。

医疗合作民心定,农税蠲除笑语频。

中央一号文件好,和谐社会暖人心。

夏日赏荷花

■ 李勇豪(贵州)

香花荷叶动风凉,叶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叶,凉风动叶荷花香。

鹧鸪天·韭菜沟高亭抒怀

■王远奎(贵州)

极目凭栏望劲松,天高云淡罩葱茏。

苍茫碧浪连天际,夕照桑榆照彩虹。

情未了,志休停,和谐路上赶一程。

旧吟新诵鹏程路,无限风光分外明。

多彩贵州写真

■ 刘名胜(贵州)

晚晴山雨后,目染布依村。

彩练当空舞,丹青无墨痕。

越调·小红桃

■ 汪太昕(贵州)

绿水青山,油泥坦道。农家楼舍连小桥。柳依依,桃夭夭。诗人骚士出芳郊。咏赋吟诗兴致高。景,这独好;人,尽舜尧。

庐山瀑布观感

■ 张凤起(吉林)

银珠四溅幽谷行,绝妙雄奇天自成。

远岭氤氲郁葱茏,红霞似锦烟飞腾。

星潭棋布连云翠,岩水相依落日红。

北海八仙今若在,当惊庐山胜莱蓬。

摊破浣溪沙·西江千户苗寨

■ 蒋佩芝 摄 陈昌槐诗

苗岭西江千户村,两山如髻瓦叠云。

澳门回归十周年纪念日作文 篇4

十年前,澳门这个离家多年、饱受欺凌但又缺乏历练的游子,不只回到了其血缘的祖屋,更得到了一个受命持家、自立门户的机会,这是他真正的成人礼。回归十年,人工填海,伧海变桑田,土地民妖增加三分之一,增至29。6平方公里,尽管丛规模上说,澳门只是个小城市,资源孕限、人力有限、土地有限„„然而,回归十年来,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数字所见证的巨大变动,却让它成为一颗夺目的明珠,十年间,澳门的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成长,是回归前的倍;人均GDP3。9万渼元,跃烙亚洲第二,今日澳门靓丽多姿、欣欣向荣。

在过两天就是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日,百年伧桑,十年欣喜。时间转瞬即逝,“十年耕耘路春华与秋实”;今天“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在澳门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落实,澳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平和民众安居乐业,澳门在莲花的映托下繁荣安康!

回归十年,这片莲花宝地沐风而发,一茎清香映日红。“清水出芙蓉”的渼感早已定格的淋漓尽致。莲香,醉了一地惭红。

十年弹指一挥间,澳门与祖国的联系日益紧蒙ì随着横琴岛开发、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一个由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组成的“大珠三角”的概念呼之欲出,也即将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

香港回归十周年对联 篇5

四海共迎团聚时

百年洒落相思泪

廿载回归喜醉人

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祥云绕

神州崛起,万水千山瑞气腾

九州共庆辉煌日,香江起舞

万众齐歌团聚时,珠海欢腾

百年荣辱入青史

两制辉煌壮国魂

归珠不忘虎门一炬冲天怒

合璧犹怀古庙三星带血寒

春风又绿香江岸

明月重圆赤县天

合浦珠还沧海已消三代恨

南天月满香江重印一轮圆

春回大地迎归燕

日照中天起蛰龙

华夏河山雪耻犹凭龙剑气

炎黄嗣裔还珠不忘虎门烟

共庆扬眉归赵璧

无须振臂动吴钩

欢庆回归两制东风腾四海

高歌改革一犁时雨富千家

回首何堪瓯缺角

归心犹似矢离弦

恢复舆图庆港九今朝补璧

振兴华夏盼台澎指日完瓯

金瓯缀玉辉南国

合浦还珠仰北辰

慧眼南巡明珠返国闻天鼓

丹心北望宝岛横云盼鹊桥

酒满金樽歌两制

国开玉局庆双归

金瓯历劫百载长怀失玉恨

香港归宗九州齐唱补天歌

旧恨百年云水怒

新篇两制海天宽

旷代丰功填海终消香岛恨

无双伟业补天争颂邓公贤

忍辱百年怀故土

纵情七月赋朝阳

两制功成喜看团圆香岛月

百年耻雪莫忘惨淡虎门烟

水天一色秋无际

京港同欢乐未央

两制嘉谟回归永念先行者

百年夙愿雪耻欣看倒计时

香江涌海翻银浪

宝港归家绽紫荆

两制交辉祖国春浓花灿烂

万邦同赞神州天朗月团圆

香江有浪皆湔耻

赤县无人不放歌

两制联珠归璧补瓯祈一统

九天揽月兴邦垂裕庆千秋

香透中华花满港

港通大陆海生香

两制腾飞白羽鹤随丹顶鹤

群芳争艳红棉花映紫荆花

新天入夏鸣黄鸟

失地回春发紫荆

明珠补阙百年块垒随风去

香港归宗万里霞光伴日来

雪化春回春化雪

珠联璧和璧联珠

南海波澄风展红旗开两制

北辰星拱光昭青史颂千秋

埙篪合奏回归颂

诗赋并吟幸福篇

讴歌香港回归曲声声入耳

吟赋神州兴盛诗句句随心

一代风流双制体

澳门回归十周年思想汇报 篇6

20接近年关,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回味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余温中。随着12月20日的到来,党和国家人民又迎来一件大事喜事。当日便是澳门回归祖**亲20周年日。春秋代序,岁月峥嵘。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也正式就职,澳门的发展将进入新阶段、迈向新征程。推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新实践,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推动“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小时候语文课本上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使得孩子们口口相传。在看看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他是由是由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一起组成的绿色旗帜。五星象征国家的统一,表明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莲花是澳门居民钟爱的花种,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莲花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澳门的自然环境;绿色象征着充满生机的祖国。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20年来,宪法和基本法权威在澳门得到坚定维护,行政主导体制运行顺畅。20年来,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希望在一国两制的政策在,澳门在庆祝20周年回归日后能发展的更好,祖**亲更加繁荣昌盛。

澳门回归十周年思想汇报 篇7

此外,庞荗琨油画作品《南京条约》也由何鸿燊博士透过电话与最少2位现场投标者及1位电话投标者竞逐,最后以547.2万港元标得。何博士另外分别以240万港元和336万港元投得程允贤的《邓小平》像和王吉松的《毛泽东会见希思》。何鸿燊博士将把标得的以上五件艺术品捐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先生(Mr. Kevin Ching)表示:“香港苏富比深感荣幸,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庆祝回归十周年之际,成功地拍卖一系列以香港回归中国为主题之艺术作品,共同回顾历史,见证时代。这次成绩斐然的拍卖不单让香港苏富比及艺术品的买卖双方参与支持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同时也共同分享这次回归纪念的喜悦,实属难得。我们期待中国以及香港特区迈向未来更丰盛的十年。”

上一篇:国企领导述职述廉报告例文汇编下一篇:小班主题陶艺区域活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