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英语课教案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八下英语课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八下英语课教案 篇1

1.how long 多久,多长时间

2.have a yard sale 举行庭院拍卖会

3.give away 捐赠;赠送

4.not … any more 不再…… 5.Welcome to … 欢迎到……

6.a bit 一点儿,稍微

7.board game 棋类游戏

8.check out 察看;观察

9.a bread maker 面包机

10.grow up 长大

11.clear out 收拾,整理

12.a lot of 许多

13.no longer 不再;不复

14.at first 起初

15.for example 例如

16.a rain and railway set 一套轨道火车

17.as for…至于……

18.give up 放弃

19.to be honest 说实在的 20.at least 至少

21.on weekends 在周末

22.once or twice year 一年一两次

23.millions of 数百万的 24.search for 寻找

25.according to 依据;按照

26.across from 在……的对面

27.in one’s opinion 依……看

28.in order to 为了

经典句型

1.It is +adj.(+for sb.)+to do sth.(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是…… 2.want to do sth.想要做某事

3.love doing sth.喜欢做某事

4.decide to do sth.决定做某事

5.have been in + 地点

在某处待了多久

6.hope to do sth.希望做某事

7.one of + the+ 形容词最高级+可数名词复数

最······之一

8.used to do sth.过去常做某事

9.need to do sth.需要做某事 知识详解:.--How long have you had that bike there?--I have had it for three years 辨析:how long, how soon, how often, how far How long 多久,多长(时间)。对时间段提问,如:for+时间段;since+过去的时间点。

e.g.--How long have you worked in Beijing?

--For five years.How soon 多久以后。对in+时间段提问,常用于一般将来时,其答语常用―in+时间段。

e.g.–How soon will Mr.Li be back?

--In a week.How often 多久一次,对频率提问,其答语为:once(twice/…)+时间段,always,usually等。

e.g.--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Once a day.How far 多远,对距离提问,其答语是表距离的内容。

e.g.--How far is it from here to your school?

--Three kilometers.2.辨析:for 与since

for其后只能接表示一段时间的名词性短语

e.g.I have lived in this city for five years.我在这座城市居住了5年了 since 其后接表示―时间点的短语或从句(过去时),也可以接一段时间+ago,常用于完成时态; 还用于句型:It is +时间段+since+一般过去时的句子。表示过去某个时间发生并持续到说话时的动作或状态。

e.g.It is two years since I came to China.自从我到中国以来已经两年了。

She has worked here for five years.=She has worked here since five years ago.她在这儿工作5年了。

3.Amy thinks it’s hard to sell her old things.艾米认为卖掉她的旧东西很难。

It’s +adj.(+for sb.)to do sth.意为(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时……的,it 是形式主语,真正主语是后面的动词不定式。

e.g.It’s important for un to learn English well.学好英语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4.The stories inside may be a bit old, but they’re still interesting.a bit 意为一点儿,稍微,修饰形容词或副词,相当于 a little;

a bit of +不可数名词,a little直接加不可数名词。

e.g.There is a bit of/a little water in the bottle.瓶子里有点儿水。

not a bit =not at all 意为一点也不

not a little =very 意为非常

e,g.She is not a bit happy.她一点儿也不快乐。

He is not a little tired.=He is very tired.他非常累。

5.We have decided to each sell five things that we no longer use.no longer 意为―不再;不复,有时可用 not …any longer 或 not … anymore 替换。如:

He no longer lives here.(= H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any longer.)他不再住这儿了。

6.My daughter was more understanding, although she also felt sad to part with certain toys.part with 放弃、交出,part v.离开,分开

e.g.Don’t part with your dream.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7.Nowadays, millions of Chinese leave the countryside to search for work in the cities.Search用作不及物动词时,意为搜索;搜查。短语search for 意为搜寻,找寻。

e.g.He is searching for his sunglasses.他正在找他的太阳镜。

【拓展】作及物动词,意为在······搜查或搜查。

e.g.They searched the forest for the lost child.他们在森林里寻找那个走失的小孩。

8.a 46-year-old husband and father意为一位46岁的丈夫和父亲,相当于a husband and father of 46years old.four-year-old 是一个复合形容词,特点一是数词、名词、形容词之间要用连字符连接,二是数词后的名词用单数形式。

e.g.Tom is a 10-year-old boy.= Tom is a boy of 10 years old.汤姆是一个10岁的男孩。

Lily is an 8-year-old girl.莉莉是一个8岁的女孩

【拓展】另一种类似的复合形容词作定语的结构是:数词+连字符+名词,或数词+名词的所有格。

e.g.a two-month holiday=a two months’ holiday 一个为期两个月的假期。Ten-minute walk/drive/ride=ten minutes’

walk/drive/ride 步行/开车/骑车10分钟的路程

9.Many people like Zhong Wei regard with great interest how their hometowns have changed.regard 及物动词,意为将······认为;把······视为。

常用短语regard…as…意为将······视为······;把······当做······,as 为介词,其后接名词或代词。

e.g.I regard you as my best friend.我把你当做我最好的朋友。

We regard him as our brother.我们把他当成兄弟看待。

10.consider 动词,意为考虑,=think about,后跟名词,代词,动名词,宾语从句或疑问词+不定式。

e.g.Please consider my suggestion.请考虑我的建议。

I am considering changing my job.我正在考虑换份工作。He has never considered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他从未考虑过如何解决那个问题。

【拓展】在与动词连用时,只能用动名词形式的动词或短语有:

consider ―考虑

enjoy ―喜爱

practice―练习

keep(on)―继续(一直)

mind ―介意

finish―完成have fun ―高兴

feel like ―想要

look forward to ―盼望

can’t help ―禁不住

give up ―放弃

歌诀:喜欢错过别介意,完成愉快勤练习,禁不住考虑想放弃

11.hold

hold及物动词,意为―拥有;抓住,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均为held

e.g.He holds a major share in the company.他持有该公司的大部分股份。

He is holding a book in her hand.她手里正拿着一本书。

【拓展】hold用作及物动词,还可意为举行;主持,相当于have e.g.They will hold a meeting to discuss this problem tomorrow.对比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不同: 现在完成时

表示从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可以和表示―从过去某一时刻延续到现在的一段时间状语‖连用,如for + 时间段、since + 过去时间点、since + 过去时的从句、since + 一段时间 + ago。且for与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可以相互转换。

e.g.My uncle has worked at this factory for ten years.= My uncle has worked at this factory since ten year ago.I’ve lived here since 1990. 自从1990年以来我就住在这里。

I haven’t seen him for three years.我三年没有看见他了。

She’s been at this school since five years ago.自从五年前以来她就在这个学校。

1.这本书我买了5年了。

I have bought the book for five years.()

I’ve had the book for five years.()2.你哥哥参军多长时间了?

How long has your brother joined the army?()How long has your brother been in the army/been a soldier?()

非延续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

1.转换为相应的延续性动词,用于现在完成时。

2.转化为―be + 形容词/副词/介词/名词

borrow/lend---keep

begin---be on

leave---be away buy---have 单项选择

1.--____ have you been married?

--For twenty years.A.How far

B.How often

C.How long

D.How soon 2.--I often have hamburgers for lunch.--You’d better not.It’s bad for you ____ too much junk food.A.eat

B.to eat

C.eating

D.ate 3.My best friend Tom is ____ honest boy.You can believe him.A.a

B.an

C.the

D./

4.– Is Mr.Smith still in Shanghai?

--Yes, he ____ there for two months.A.has been

B.has gone

C.has been to

D.has gone to 5.I don’t believe that this ___boy can paint such a nice picture.A.five years old B.five-years-old C.five-year-old 6 Look!She’s standing ___ the ten children.A.among B.between C.of D.from

7.--Can you give m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vacation trips?

--Why not _________ going to Hainan Island?

A.consider

B.mind C.keep

D.think

8.Mr.Jack ______ China for several years.A.has been to B.has come to

C.has been in

D.came to

9、He has _______ been to Shanghai , has he ?

A.already B.never C.ever D.still

10、The famous writer _____ one new book in the past two years.A.is writing B.was writing C.wrote D.has written

11、Zhao Lan ______already ______in this school for two years.A.was studying B.will study

C.has studied D.are studying

12、We ______ Xiao Li since she was a little girl.A.know B.had known C.have known D.knew

13、Harry Potter is a very nice film.I_______ it twice.A.will see B.have seen C.saw D.see

14.—______ you ___ your homework yet ?

—Yes.I _____ it a moment ago.A.Did;do;finished

B.Have;done;finished

C.Have;done;have finished

D.will;do;finish 15.There are two books on the desk, but ____of them is interesting。

A.none

B.neither

C.both

D.all

16.—Have you ever _______ to the Summer Palace, Lily?

—No, I __________.A.gone, hasn’t B.gone, haven’t C.been , haven’t D.been, hasn’t 17.I have ________ the book for three days.A.borrowed

B.lent

C.bought

D.kept

18.Alice is ______an American ________a German.She is an Australia.A.both;and

B.either;or

C.neither;nor

D.not;but 19.Mike doesn’t know French.And_________

.A.so do I

B.so am I

C.neither do I

D.neither am I

20.John _______ Beijing.He is still there.A.has been to

B.has gone to

C.go to

D.goes to

21.--May I speak to John?

--Sorry, he ______ Japan.But he _______ in two days.A.has been to;will come back

B.has gone to;will be back

C.has been in;would come back

D.has gone to;won` t come back 22..Neither you nor I_______ a teacher.A.is

B.are

C.am

D.be 23.The Smiths______ China for three years.A.have come B.have been to C.have been in D.have come to 24..―When_______his grandpa______‖.― Three years ago.‖

A.has;died

B.is;dead

C.did;die

D.is;died 25.There is not ___________in today’s newspaper.A.nothing interesting

B.interesting something C.interesting

D.anything interesting 26.Simon is _________ honest boy.Now he is studying at ________ university.A.a;an

B.an;a

C.the;a

D.a;the

27.I’m looking after Tom today.He’s been in my house _________ 8:00 this morning.A.at

B.for

C.since

D.till

28.----How long have you ________ here?---For two days.I _________ her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A.been;came

B.come;came

C.came;came

D.been;come 29.---I don’t know where to go this summer vacation.---Why not _________ visiting Huanggang?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here.A.suggest

B.wonder

C.consider

D.regard 30.Oh, no!It’s raining.We can’t go skating on the square.___________!

A.What a shame

B.Well done

C.What a surprise

D.How wonderful 31.---Did you go to Kenli during the Peach Blossom Destival?(桃花节)---Yes, the flowers are beautiful.Bees were flying _________ them.A.in

B.among

C.between

D.through 32.---Did you borrow the comic book from the library?---Yes, I ________ it for three days.I’ll return it this afternoon.A.borrowed

B.kept

C.have borrowed

D.have kept 33.----How is your grandma?---She’s fine.She used to _________ TV at home after supper.But now she is used to _______ out for a walk.A.watch;go

B.watching;go

C.watching;going

D.watch;going

二.综合填空A.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词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Make, hold, part with, consider, search for, go, Check 1.I __________ my paper carefully before I handed it in.2..So far I ______

人教版八下英语课教案 篇2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英语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材料和依据, 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因此, 教材在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2012年起, 江苏省初中阶段开始使用改编后的新版牛津英语教材。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五级目标要求, 来自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以及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时代特征, 提出了修订的指导思想, 如“努力在编排设计、语篇选择、呈现方式、练习与活动设计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和风格”等, 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教材部分内容作了调整和更新。但是, 新教材是否真正体现了上述指导思想?是否更有利于一线教师的教学与初中学生的学习?新教材是否还有需要改进之处?带着这样的问题, 笔者试图从语篇层面、语言知识层面以及语言技能培养等方面以实证的角度对新旧英语教材进行比较与分析。本文将主要对新旧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 (八下) 的词汇复现问题作相关分析与研究。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词汇复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概念:复现率、复现方式及复现间隔。

复现率是指词汇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 如careful一词 (包括它的其他形式) 在教材中一共出现了6次, 那么它的复现率就是6次。复现方式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 单词在教材中的位置, 如单词出现在课文的正文中还是在练习中, 或是在补充材料中, 亦或是在几个部分中都有涉及;第二, 单词呈现的形式, 包括名词形式、动词形式、形容词形式等。如care一词, 其呈现方式可以是care, carefu及carefully等。复现间隔主要指单词在教材中出现的间隔。如某个单词先在课文中出现, 而后在课后练习中出现, 在下一单元中又再次出现, 在后面高年级的教材中亦反复出现。

研究教材中的词汇复现意义何在?首先,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没有足够的词汇很难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及日常交际。因此,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前提。其次,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 教材中的词汇复现将直接影响学习者对词汇的学习与掌握。应用语言学家凯其卢 (Kachroo) 曾经在印度一所学校就英语教材中的词汇复现率对学生掌握词汇的情况做过一个实验, 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在该教材中出现七次以上的单词;但他们不能掌握仅出现一次或两次的单词。类似这样的实验很多, 但结果基本一致。因此, 应用语言学界对词汇的复现率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第二语言词汇这一观点几乎没有争议 (左焕琪2002) 。

除了复现率的高低对词汇学习有影响外, 复现方式与复现间隔对学习词汇也有很大的影响。根据Ebbinghaus以及Pimsleur记忆遗忘曲线规律来看, 学习词汇的间隔应从短到长。因此, 为配合英语教学, 词汇在教材中的编排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教材编写者应根据学校的一般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这些单词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其合理分布于整个单元或整册书中, 乃至整套教材的不同位置, 使学生对词汇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般而言, 教材中的词汇如果复现率较高, 复现方式和复现间隔比较合理, 将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学习与掌握;反之, 词汇复现率低, 复现方式和复现间隔不合理, 则不利于学生掌握词汇。

因此, 对教材中的词汇复现问题进行研究, 一方面, 可以从实证的角度对教材本身作出科学的评价, 为教材改版提出建议;另一方面, 也能帮助教师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找到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的有效途径。

三、数据统计及结论

如上所述, 词汇复现包括复现率、复现方式及复现间隔这三个方面, 而一定的复现率是后两者的前提。如果复现率较低, 则其复现方式和复现间隔也一定不理想;但若复现率较高, 复现方式和复现间隔也未必理想, 这与教材编写者对词汇的加工与整体安排有较大关联。如某个单词的复现率达到7次, 但该词都是以形容词形式在类似的语境中出现, 并且都集中在阅读部分的课文和练习中, 而在后面其他板块中却并未出现, 那么, 虽然该词的复现率高, 但其复现方式和复现间隔并不合理, 这样的编排也不利于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但无论如何, 复现率是三个概念中的基本前提。鉴于此, 加之跨单元、跨册统计在技术上的难度, 本研究将重点对修订较多的八下的词汇在各单元内的复现率进行统计、比较与分析, 使本研究具有典型性。以下是相关统计数据 (见表1、表2) :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旧教材 (八下) 新单词在单元内只出现1次的有242个, 占所有新单词的70.3%;出现2次的有31个, 占所有新单词的9.0%;出现3次的有27个, 占所有新单词的7.8%;出现4次的有16个, 占所有新单词的4.7%;出现5次以及5次以上的有28个, 占所有新单词的8.1%。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 新教材 (八下) 新单词在单元内只出现1次的有238个, 占所有新单词的61.5%;出现2次的有64个, 占所有新单词的16.5%;出现3次的有37个, 占所有新单词的9.6%;出现4次的有18个, 占所有新单词的4.7%;出现5次以及5次以上的有30个, 占所有新单词的7.7%。

将表1、表2数据作一对比, 如表3所示:

对表3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 可以看出:

1.新旧教材新单词在单元内部的复现率整体都较低, 绝大多数新单词的复现率主要是1次或2次, 复现率在5次及以上的仅占8%左右。

2.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只出现1次的新单词的比例下降, 但幅度不大;出现2次的单词比例有所上升;出现3次的单词比例略有上升;出现4次、5次及5次以上的新单词的比例略有下降。

而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 新单词复现率的下限应为7次, 即生词在教材中至少应出现7次, 才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新单词的掌握。结合这一观点, 根据上面对新旧教材 (八下) 的词汇在单元内部的复现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就词汇复现率而言, 新教材较旧教材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新教材的修订人员在重新修订时并未有意识地提高词汇在单元内部的复现率, 新教材的词汇在单元内的复现率仍然偏低, 不利于学生对词汇的学习与掌握。

四、对策与建议

如上所述, 新教材在词汇复现率这一问题上较旧版教材并无明显改善, 词汇的复现率仍然较低。那么, 作为教材编写者, 如何提高词汇的复现率?如何能处理好词汇的复现方式和复现间隔的问题?教师又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教材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提高词汇的复现率, 进而帮助学生学习词汇?笔者就这几个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 教材编写层面

1.确定单元核心词汇

由于新旧教材都是以话题为核心, 单元内容主要围绕中心话题展开, 而每个单元的信息量较大, 对语言交际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各单元的词汇量较大, 导致各单元的核心词汇不明确, 使得编写者难以在单元内部提高相关词汇的复现率。在这种情况下, 编写者可以基于单元话题及相关语料库首先确定各单元的核心词汇, 在编写时优先考虑核心词汇的复现率, 将核心词汇合理分布于单元各个不同的板块中来提高其复现率。

2.将目标词汇螺旋式安排

根据对词汇复现和大脑认知的研究, 一般认为, 词汇的概念与记忆规律共同决定词汇的安排方式, 因此, 笔者建议, 教材中的目标词汇可以螺旋式安排。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 词汇在学习的开始时期要相对集中地出现在教材中, 然后将生词的复现间隔逐步扩大, 使学生能更好地记忆并掌握词汇。在对目标词汇进行螺旋式安排时, 对词汇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 如呈现其不同词性 (动词、名词、副词等) 和词形 (单数和复数、原形和过去分词等) , 从而使学生能从词的不同角度来学习, 以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3.为学生语义加工提供不同的语境

单元的内容过度受限于单元的话题, 导致相关词汇出现的语境相对单一, 如课文后的练习题基本都是围绕课文内容而设置, 离开课文文本的语境较少, 这使得学生学习某个单词时只能局限于完全相同或非常类似的语境中, 学生只是在机械重复相关词汇, 缺少不同语境下对词汇语义的再加工。而加工深度理论发现, 语义加工水平能够左右新旧知识的结合程度, 因此, 教材应提供不同的语境, 而非总是围绕单元话题或课文的语境, 应尽量避免同样或类似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反复出现, 因为不同的语境所提供的多种学习线索非常有利于词汇习得。

(二) 教师教学层面

英语教材编写由于受编写人员的时间、精力、水平、地域差异性及其他诸多因素的限制, 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 教材中的词汇部分也同样如此, 其复现率、复现方式和复现间隔等可能不尽科学与理想。因此, 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设法找到弥补这些缺陷的方法。

1.适当补充含有目标词汇的材料

现代社会, 出版业、传媒、网络等高度发达,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书籍和网络资源, 为学生补充含有教材中目标词汇的材料, 如新闻、小说片段等。一方面, 这些真实的语言材料本身就极具学习价值;另一方面, 其中出现的目标词汇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语境中更好地学习教材中的相关词汇。如八下第一单元中出现了很多与污染相关的词汇, 包括pollution, factory, waster, environment, improve等。而这一话题正是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 利用网络可以查询到很多与这些词汇相关的材料, 如China Daily中的新闻报道Protest over factory p ollution in East China ente rs third day等, 这些新语境下的词汇呈现能有效弥补教材中目标词汇复现率较低的缺憾, 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汇在不同语义下的再加工与再认识。

2.合理安排新授词汇及巩固词汇的时间间隔

为什么要重视教材中的词汇复现?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遗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人的遗忘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在接触新词汇的最初阶段, 遗忘的速度最快、遗忘的比例也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比例也减少。从刚刚记忆完毕开始, 20分钟后记忆量还剩大约58.2%, 一天后剩大约33.7%, 六天后剩大约25.4%。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提高教材中词汇的复现率, 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词汇。因为虽然教材中词汇的位置是固定的, 但是教师却可以灵活处理新授词汇和巩固词汇的时间。例如, 在一节课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导入环节、小组讨论环节或是小组活动环节等各个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环节中加入相关目标词汇的信息, 增加学生输入、接受和理解词汇的机会。在课堂上学习完词汇后, 教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应进行及时的巩固, 在第六天时也应特别关注六天前所教授的相关词汇。当然, 在学生作业中, 也应注意相关核心词汇出现的频率和时间间隔, 一般而言, 核心词汇在新授课的当天和第六天的作业中应有所体现。

五、结束语

在我国, 由于缺少英语语言环境,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只能通过各种教材进行, 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其所做的调整也是有限的, 因此, 教材的编写水平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直接的影响。对于词汇而言, 教材中的词汇复现直接影响学生对词汇的习得, 因此, 希望教材编写人员能意识并关注到词汇复现这一问题。与此同时, 广大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教学来提高目标词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复现率, 优化词汇复现的方式和间隔,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词汇习得的质量。

摘要:本文从词汇复现的角度对新旧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 (八下) 各单元的词汇复现率作了相关统计, 经过数据分析与比较得出结论:就词汇复现率而言, 新教材较旧教材并无明显变化, 新教材的词汇在单元内的复现率仍然偏低。在此基础上, 针对这一问题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译林英语教材,词汇复现,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程晓堂, 康艳.2009.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的若干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3) .

戴曼舒.2000.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 .

石林平.2003.第二语言 (L2) 词汇习得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 .

赵玲.2006.新世纪初中英语 (试验本) 的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

人教版八下英语课教案 篇3

单元目标

本单元由山水游记中的四篇经典文章组成。其中,《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优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白洋潮》运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天目》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天目山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天目山的喜爱之情。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认识景物特点,了解文中的妙处和彼此不同的风格,品读出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文化内涵,以获得审美的愉悦,并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地位和作用

《壶口瀑布》原本是上海市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二期课改后编入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山水清韵》中。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在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上半学期古诗文的比例比较大,对现代文的修辞手法赏析基本没有什么接触,所以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初步学会去赏析修辞手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自己曾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瀑布。

2、品位文章整散结合、长短兼具的语言特点。

3、体会文章催人向上的积极精神。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瀑布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分析运用。学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探究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短短一课时内,通过文字,去领会文章中所蕴涵民族精神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我们每人每天都要用到水,一切生命也离不开水。我在农村见过清凉甘甜的井水,在城市见过纯净的自来水。你们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些什么水?能加上形容词更好。(波涛汹涌的海水,滚滚东逝的江水,清澈透明的河水,潺潺流淌的溪水,平如镜面的湖水,清凉甘醇的泉水,弯弯曲曲的河水,漾起波纹的湖水,波光闪闪的江水,直泻而下的瀑布,咆哮翻滚的瀑布,温柔的雨水……)正是这多种多样的水,赋予了自然以美。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瀑布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交流自己知道的瀑布

你们见过瀑布吗?请把自己见到的瀑布描述一下。(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等)。

3、介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二、观赏图片,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

1、看完课文之后,能否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圈划批注相关描写“水” 的语句,感悟体验。(黄河壶口既是一个水的世界,也是一个人的世界)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请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四、品读第3、4、5段,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1、请男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2、请女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完成下列表格: 季节 声 势 景 雨季

旱季

学生填写 季节 声 雨季 阴阴如雷

震耳欲聋

势 景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水浸沟岸 劲地冲进去,冲进雾罩乱石 去……”

旱季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其势如千军万马,“龙槽”“深不可测”;汩汩如泉、潺潺成溪互相挤着、撞着、推 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哀哀打漩、如丝如缕推搡搡、前呼后拥,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撞向石壁,排排黄浪碎成雾”,大水“向两边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涌去”时,“平平的,大“凝重”“猛烈” 大的,如飞毯抖落”。

3、回答问题:(1)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明确: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了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黄河具有的特点。

(2)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4、思考:黄河表现出的两方面的特点同人的情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五、作业布置

1、寻找并摘录有关描写瀑布的诗句。(不少于3句)2抄写并解释“学习建议”“积累”中列出的词语。

3、根据“学习建议”“积累”的要求,写一段话。

4、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2、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知新:提问

1、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让人感觉就像把黄河装进了壶里。还有一些装不下的水就各自夺路而走。)

2、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二、精读课文,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1、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明确: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2、黄河的这些伟大性格来源于它的特点。而且同中华民族也有着特殊的联系。

3、朗读第6段,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明确: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也是中华民族崇拜的一种性格;黄河的伟大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例如:长征、抗战、建设祖国两弹一星等

4、赞美黄河伟大性格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明确: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当黄河的伟大被赋予了代表民族精神的伟大之后,黄河就上升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你看文中第5段第4行里,指代黄河的它变成了“她”。

三、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1、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借助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

2、作者对黄河的赞美特别融合了对中华民族哪些精神品质的赞美? 明确:对中华民族勇敢直前、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四、品味语言,分析文辞优美的原因,感受力量之美。1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你喜欢的理由。2.说说你所选择的句子,在字里行间有什么意蕴。

五、学习本文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壶口瀑布,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明确:作者写壶口瀑布不仅仅在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使我们懂得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去面对人生。

六、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总结,通过学习《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

2、请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仿写本课。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声 势 景 感 旱季: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雨季: 教学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所在单元: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 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 正音

裸露 lù黧lí黑

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

演绎yì

五释义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 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七、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八、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十、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及字词

二、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1.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2.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三、赏读品析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四、写作特色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主题归纳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七、布置作业

采用“移步换景” 的写法,以“我们的校园”为主要内容,写一段话,介绍校园的情况。

板书设计

一、交代时间、介绍概况

二、介绍冰塔林景色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壮美景色、神奇伟力

三、“我”受伤后的经历

四、孕育长江、滋养人类

登勃朗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 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难点 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有关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填表格

方式 所见所遇 感慨

上山 徒步登山

(1-6)勃朗峰美丽景色 惊叹

美好联想

下山 雇车旅行

(7-11)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 幸运

轻松愉快

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怎样,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可见,本文以作者的行踪到展现作者旅行的所见所遇。

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

见课文第1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

(1)远望勃朗峰: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

(2)登山勃朗峰: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逗留高地: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作者由勃朗峰美丽景色,尤其是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且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作者这种特别联想,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4.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之王”一事,怎样理解作者的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

作者下山写雇车去旅馆,塑造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这样的旅游行程真是一个完美的身心之旅。

5.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之王说话的特点。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1.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

2.作者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3.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登勃朗峰上山观峰远望:V字形 壮观周围山峰形状多样美景独特:华彩变幻,如肥皂泡(联想)下山遇车夫之王车技娴熟说话风趣轻松愉快

读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我们丝毫不觉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劳顿之苦,有的只是观赏美景,享受旅行的轻松愉快。那么,我在教授这一课时,力求也能让同学们轻松地读,愉快地学。学习的过程也好比旅行的过程,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目标,端正我们的心态,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样,既能观赏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乐趣,从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要力求贯彻这一教学理念。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的象征意义,体会与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掌握水的行踪,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难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云南丽江秀美风景图片。

2.导语:丽江,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风景如画,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丽江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跋山涉水,像一滴水一样,缓缓地流过丽江,去领略她的魅力与风采。

二、作者介绍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2016年10月21日,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四、基础知识

⑴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

驿道yì

蜿蜒wān yán

矗立chù

翡fěi翠

⑵解释成语

矗立:高耸地立着。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硕大:非常大、特别大。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五、课文讲解

<一>课文理解及思路

第一部分(1段),交代一滴水的前身——一片雪。

第二部分(2-14段)写小水滴的旅行,它沿途看到了美丽的景色以及所感。

第三部分(15、16段),小水滴经过了丽江,奔向茫茫的大海,开始新的旅途。

<二>课文研读

(1)一滴水有哪些经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一下。

(明确: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的?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

(由高到低的顺序)

(高处远景: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山下: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我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牛羊的草甸上;潭水映照雪山。城外远景: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喧腾奔流的金沙江。)

(3)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了丽江哪些建筑呢?思考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方街、木府:“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街道:五花石的街道,“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洗净了街道”;“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房屋: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水车:“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

小桥:一道又一道小桥。

建筑特点: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建筑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富有地域特色,成为丽江的城市名片。)

(4)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

小结: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丽江的民俗民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丽江的美丽和谐,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三>写作特点

1.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2.线索清晰,借物抒情

文章以“小水滴”为线索,通过“雪花——冰川——小水滴——跌入、跃出落水洞——经玉河流入四方街——经中河流经丽江古城并流出古城进入金沙江”完成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历程。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小水滴”经过丽江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对丽江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

<四>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①: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小水滴”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读来亲切感人。我们应学习这种写法,让自己的作文生动起来

感悟②:景美人更美,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除了抓住景物的特征外,往往还需要关注人的活动,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注意借鉴。

六、作业:

本文采用拟人的写法,表达了对丽江古城的喜爱之情。请运用拟人的写法写一个片段,表达某种情感,1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一滴水的前身—一片雪

自然界旅行—景色优美

旅行过程

建筑古朴

一滴水经过丽江

人世间旅行

无限热爱

民风质朴

人教版八下科学总复习 篇4

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一、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描述物质组成时,是指从 宏观 上去看这种物质,纯净物看它由哪些 元素 组成,混..

合物看它由哪些 物质 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是指从 微 观上看这种..

物质,看它由哪些粒子( )构成的。

(如)水由组成,由构成,水的化学性质由

保持;铁由 铁元素 组成,由 铁原子 构成,铁的化学性质由 铁原子 保持;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由钠离子和氯离子保持。

二、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二氧化硫,硫酸等。(F2 Cl2 Br2 I2 H2 O2 N2 O3)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石墨,金属等。(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除碘外)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多数碱,盐。(NaCl)

三、 分子和原子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分

子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四、物理变化的本质是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五、说明:(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既不是最小的粒子,也不是唯一的粒子

(2)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保持物质的如颜色状态熔点等物理性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最小的粒子。因为也有许多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如铁等金属,保持它们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原子。

六、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汤姆森:“西瓜模型”、→卢瑟福: “核式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总复习)

★ 苏教版六年级总复习测试卷

★ 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 总复习六年级下教案四

★ 湘教版六年级英语总复习习题

★ 六年级语文毕业总复习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案有哪些

★ 谢谢总复习小学生作文

★ 小学数学公式总复习

八下数学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篇5

1.已知A,B均为集合U={1,3,5,7,9}的子集,且A∩B={3}, ∩A={9},则A=()A.{1,3} B.{3,7,9}

C.{3,5,9}

D.{3,9}

2.,则()A.B.C.D.)3.已知集合 集合 满足 则满足条件的集合 有(A 7个 B 8个 C 9个 D 10个

4.函数 的定义域为()A. B. C. D. 5.已知集合 ,,则 的关系(A. B. C.)D.)

D . 5 6.已知,则f(3)为(A . 2 B. 3 C. 4)

C.16 7.已知,那么 =(A.4 B. D.)8.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图象相同的是(①,;②,; ③ , ; ⑤ ,A.①、② B.②、③ C.④ ④ , ;

D.③、⑤

9.已知函数,则函数的最大值为()A. B.C.

D.10.已知函数 若 则 的值为()A. B.C. D.11.已知函数,则函数()A.是奇函数,且在 上是减函数 C.是奇函数,且在 上是增函数

B.是偶函数,且在 上是减函数 D.是偶函数,且在 上是增函数 12.一个偶函数定义在 上,它在 上的图象如右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个函数仅有一个单调增区间 B.这个函数有两个单调减区间 C.这个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有最大值是7 D.这个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有最小值是-7 13.已知函数 定义域是,则 的定义域是 A.B.C.D.)

()

14.设偶函数 的定义域为R,当 时,是增函数,则 的大小关系是(A.> > B.> > C.< < D.< <

15.已知偶函数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如果,则 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

16.,从A到B建立映射,使 则满足条件的映射个数是()A.B.C.D.17.奇函数 在 上为增函数,且,则不等式 的解集为 A.

B.

C.

D. 18.设函数,,则 的值域是 A B C D

19. 则不等式 的解集是 A. B. C. D.)20.用 表示 两个数中的较小值.设,则 的最大值为(A. B.C. D.不存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已知集合,且,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22.已知 是一次函数,满足 ,则 ________.23.已知,则

24.已知函数 若对任意 恒成立,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25.函数 为奇函数,则 的增区间为

三.解答题:本题4小题,共5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26.(本小题满分12分)设集合,求(1),;(2)若集合 =,满足,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27.(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 是定义在 上的偶函数,已知当 时,.(1)求函数 的解析式;

(2)画出函数 的图象,并写出函数 的单调递增区间;(3)求 在区间 上的值域。

28.(本题满分13分)已知函数 是定义域为 上的奇函数,且(1)求 的解析式,(2)用定义证明: 在 上是增函数,(3)若实数 满足,求实数 的范围。

29.(本题满分13分)已知函数

(Ⅰ)判断函数 的单调性并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加以证明;(Ⅱ)若 在 上的值域是,求 的值.(Ⅲ)当,若 在 上的值域是,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B C A A C C C B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A A A B A D C B 二.填空题: 21., 22.,23.,24.,25.三.解答题: 26.(1),,(2)

27.22.解(1)∵函数 是定义在 上的偶函数 ∴对任意的 都有 成立 ∴当 时,即 ∴

(2)图形如右图所示,函数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和.(写成开区间也可以)

(3)值域为(28.(1)函数 是定义域为 上的奇函数

b=0;……3分又 a=1;……5分 ∴ ……5分

(2)<0 <-; ……6分

又由已知 是 上的奇函数 ……8分 ∴ < ……3分

又利用定义可以证明 是 上的增函数,……10分 ∴ < <,又由-1< <1和-1< <1得0< < 综上得:0< <

……13分

29.解:(1)证明:设,则,在 上是单调递增的.(2)在 上单调递增,易得.(3)依题意得 ……8分 又 方程 有两个不等正实数根 又,对称轴

上一篇:辞职申请书格式下一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