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潮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观潮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篇1

大邱庄镇津海小学 刘光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等十三个生字,认识“屹、鼎、崩”等三个生字,并能按一定的规律积累词语,做到正确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并能给课文分段。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钱塘江大潮的的壮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并能按一定的规律积累词语,做到正确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并能给课文分段。【课前准备】

1.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境启学,揭题激趣

1.引导学习第一组“导读”,明确本组学习要点。2.课件出示“潮”字,引导理解,板书课题。

3.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大潮)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4.“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教师请教了一下字典,共有三种意思。请你选一选。

屏幕显示:“观”(1)看;(2)景象或样子;(3)对事物的看法或认识。

师:现在知道奇观的意思了吧?那么天下奇观呢?

二、展学评赏,择机而导

1.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请你翻开课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喜欢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海塘大堤、笼罩、屹立、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漫天卷地、恢复

(1)指名读,注意强调“鼎、崩、沸、号”的读音,指导“贯、蒙”的写法;

(2)教师指导后,学生练习书写。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4.全体交流,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读解明意,深读理序

1.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师: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老师找到了相关的视频,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2.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请你找出来!(指名读课文3、4自然段。)

3.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划一划,然后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划——读)

4.屏幕随机分别显示三个重点句子,预设: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1)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怎样的?谁来学学看。指名学,全班学。(2)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

(3)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假如当时你也在人群中,当你看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情呢?

(2)师生共设情境,演艺兴奋的情景。师:看哪,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3)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把它找出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1)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2)读出激动的心情。(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1)两丈多高的水墙,多么壮观!咱们能读出壮观吗?(2)大组赛读、齐读。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喜欢这两句的举手。(学生举手)

(2)(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咱们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读——学生评价)

四、析路品语,学会表达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很有顺序的。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屏幕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读生听)(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校对)2.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板书:远----------近

3.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师生齐读这段话)

4.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自己准备。屏幕显示只显示括号中的词语(学生自由准备背诵——指名背)

5.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6.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它自豪,为它(骄傲)!

五、拓展查验,巩固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作者的用词非常丰富,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

2.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1)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2)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4)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5)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6)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3.指名领读,其他同学跟读。

4.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很多精彩的词句,你们学得真好。同时我们也初步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和观察的顺序。而下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想一想,既然潮来时的景象这么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第二个问题,就是请大家回去查找资料,探索一下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下堂课我们一起讨论。

5.课后作业:

(1)查找资料,探索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2)继续练习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板书设计】

观 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观潮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味语言, 认识草原特点, 感受草原的境界, 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感知草原“境界”

1.师:你们去过草原吗?我没有去过那儿, 但对那儿充满了向往, 最初就是缘于老舍先生写的散文———《草原》。我们今天来学习这篇文章, 相信你们读了, 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2.学生自读课文。

3.请学生谈读后感受, 根据学生的发言, 相机板书关键词, 自然理出课文结构。

4.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标出陈巴尔虎旗的位置, 师生共同介绍陈巴尔虎旗及陈巴尔虎草原。

二、连词缀句, 走近草原“境界”

1.出示生字词, 指导读。

2.提问。

(1) 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不能多写一点:吟、貌;不能少写一点:襟、涩。)

(2) 哪个词不理解?圈出这个词在课文中的位置。再读读这个句子, 看看是不是懂了。

3.重点词交流。

(1) 渲染:指名读含有该词的句子。先讲文下的注释, 再看图, 着重讲“渲染”效果。 (颜色漫漫渗透开来, 越来越淡, 没有生硬的边界线, 柔美。)

(2) 迂回:让学生联系句子理解“迂回”的意思。课件出示莫日格勒河图片。介绍:流经陈巴尔虎旗的莫日格勒河据说有900多道弯, 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水”。

(3) 襟飘带舞: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 弄清“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带”指的是腰带、头巾。猜一猜, 腰带展开来多宽?多长?介绍: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 宽一米左右, 长可达五米。在重大的日子, 蒙古族男女都穿民族盛装, 配以彩色丝绸腰带。群马疾驰, 所以说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 比喻句:课件出示含有以上三个词语的句子, 指名读。

师: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阅读老舍的文章, 不经意间就会碰到一个比喻句。生动的比喻, 令人对陈巴尔虎草原浮想联翩。

三、研读文本, 品味草原“境界”

(一) 学习第1节:“天”

1.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

(1) 指名读课文第1句话。

(2) 提问:把“这次”放在前面, 还有个逗号, 强调什么呢?

(强调:终于看到了, 满含期盼已久的喜悦, 如愿以偿的欣喜。)

(3) 师:1961年夏天, 老舍等二十多人, 到内蒙古参观访问。那一年, 老舍62岁。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 一个看似普通的逗号, 却饱含着作者的情。这样的句子, 是要慢慢品的。

(4) 指导朗读这句话, 既可以高歌, 也可以低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指名读。

(2) 对比: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可爱, 空气清新, 天空明朗, 使我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读读这两个句子, 看看文字上有什么区别?

(2) 文字的差别带来了意思上的什么差别?

(3) 文字的差别还带来了感情的差别!老舍此时心中满满的愉快, 渗透在字里行间, 要喷发出来。谁再读一读?

3.小结。散文, 贵在有情。

(二) 学习第1节:“天底下”

1.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1) 借助《北朝民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帮助学生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2) 提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 再次写到了草原的辽阔? (强调:全是……也还是……)

2.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学生介绍) 。

(1) 提问:什么叫“茫茫”?谁去过草原, 你能描述一下“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的景象吗? (三个层次:清晰, 一眼看到远方;不单调, 有不同的颜色, 有草地小丘河流的景, 有马牛羊的趣;有草原人民的情。)

(2) 小结。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3.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读议结合) 。

(1) 体会“绣”。羊与草地和谐, 融为一体。一个“绣”字又让这幅图变得精美。

(2) 体会“流”。草原与蓝天相接, 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远远望去, 会给人流动的感觉。草原有种内在的力量, 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在涌动。

(3) 小结。老舍被公认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说过, 我们写作须找到那最恰当最自然的字, “绣”“流”就是这样的字。

如果说“绣”让老舍笔下的图画精美, 那么“流”则让画面动起来了, 突显出草原的生机与活力。草原赋予天空大地明丽的色彩, 赋予小丘河流柔美的线条, 赋予了马牛羊生命的活力。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四、朗读背诵, 回味草原“境界”

1.听一段马头琴演奏的旋律, 进一步理解草原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草原的情感。

2.播放音乐, 先请学生先静静地听, 后请学生和着音乐朗读第1节。

3.欣赏摄影作品, 通过照片感受草原的美。

4.再请学生和着音乐轻轻地读或者背第1节。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利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都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等,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多媒体展示)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2.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作者对春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第八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学生说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三、探究质疑

1.第一部分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为什么这句“盼望着,盼望着”要连用两个“盼望着”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 课文。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作者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3)“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师生讨论交流)

(4)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5)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节课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3.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观潮》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切入

1、教师背诵一首古诗《浪淘沙》引入新课的学习。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知道这首诗是写哪里的景象吗?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

2、板书课题:

观潮

(指导写潮字。)

二、检查学生预习

1、检查生字(音难字):

罩、薄、沸、踮、崩、霎。

2、检查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

识字游戏(借助PPT课件完成)。

三、自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找到这个词语。

2、初步理解:

天下奇观。

(谈一谈你对天下奇观的初步感受。)

3、再默看课文:

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观潮的过程。

4、再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段的景象?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5、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给大家推荐一下。

既然大家都觉得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最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等一会儿我们就把这两段重点地读一读。现在我们先读一读写潮来之前景象的`段落,说说你的感受。

江面:平。

观潮的人:人山人海。

四、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地来读一读课文中写潮来时的段落。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理解,读好。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读书:

⑴ 理解: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体会:

两丈多高,六米多高。

(学生体会感受壮观,用读书来表现。)

⑵ 理解: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感受这种气势。

体会:飞奔。

(速度快。)

体会:浩浩荡荡。

(横贯江面,潮水奔涌。)

体会:山崩地裂。响声巨大。

体会: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指导学生读好。)

3、指导学生把理解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肯定学生的读书,提出新的要求:

要想读好,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

再近些,越来越近。知道是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指导学生体会该怎样读好这种变化?

4、男生读、女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借助读书来让听的人身临其境。

读完之后学生看视频资料

学生看完后,教师用过渡语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壮观的进一步体会。再读课文。

5、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读钱塘江大潮潮头过去的段落。体会潮头过去时景象的壮观,人们都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吸引了。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才注意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看什么去了?)

6、开课的时候,我们对天下奇观有了初步理解,现在学习了课文,我们一定对天下奇观有了更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习说话:

理解天下奇观。说说自己的心情。

7、教师介绍:

钱塘奇景古已有之,感受这种雄壮。再一次地读课文的第一段,再一次品味天下奇观。

8、分享感受:

教师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用一首小诗的形式和学生分享。

五、积累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

天下奇观

潮头过后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

《春日》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把握“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略知古诗词的长吟,能投入地朗读诗句。

2.想中、说中感受“无边光景”,感受春天的万紫千红,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3.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4.理解感悟“万紫千红”的喻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2.出示图片:这是怎样的春天?(并揭题。)

二、诵读: 1.自由读。2.范读。3.个别读。

4.交流学习心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重点把握:(1)“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诗句的意思;(3)了解作者。

三、想象:

1.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自由说)2.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反复朗读“无边光景一时新”。

四、说理:

1.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了一句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为什么会“等闲识得东风面”? 3.反复朗读“万紫千红总是春”。4.“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姑娘翩翩而来,挥舞剪刀,裁剪出了“千万条绿丝绦”,裁剪出了“千万朵鲜艳的红花、紫花、白花、黄花”,裁剪出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裁剪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万紫千红”这个词语就有了新的含义。

5.出示各类报刊出现的与“万紫千红”有关的标题。读中感受理解“万紫千红总是出春”的另一意义。

6.除了这些,还有哪里也是万紫千红的? 7.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孔子”儒家思想“万紫千红”,书本的知识“万紫千红”,懂得诗句中“劝学”道理。8.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懂得读书。

观潮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篇6

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观潮》是一篇讲读课。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部分,我首先提出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在“观”中如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并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用异质合作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里学生交流得出讨论。如: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是课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片,再由小组讨论学习,生生互动,教师点拔,解决疑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尝试教学,突破难点:

尝试教学以“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为主要特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做法。本节课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采用尝试教学,学生在小组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读──划──议──悟”然后进行组织交流,教师从中点拔。在尝试中学生印象深,理解透彻,教师也不必花费大量力气讲解,恰到好处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潮来时雄奇、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

2、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赏析佳句的能力。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A级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电视机、录相机、录像带、幻灯片。

【座位排列】

采用异质分组5~6人一组,成马蹄形。

注:A级生为优等生,B级生为中等生,C级生为学困生。

评价:优☆☆☆、良☆☆、及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抓中心句,导入新课:

⑴ 质疑:

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提出问题。

(个体活动。)

⑵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

2、播放“潮来时”的录相:

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在静观中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全体参与。)

3、提问: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呢?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描写“潮来之时”的片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1、用“ ”画出描写“潮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潮形”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观潮人们情绪的词语。

学生采用“读──划──议──悟”的学习方法:

生边读课文边分别画出描写“潮声”、“潮形”及人们情绪变化的句子、词语。

(个体活动。)

2、分析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组内讨论交流,A级生带动C级生。

3、这部份通过哪几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组际交流)达成学习情况:

C级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B级生:能准确全面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A级生:能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及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能较清楚地说明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是以声、形、观众情绪变化这三方面来写的。

(全班齐读,小组读,互评。)

4、师生共同评价给予激励。

5、指导朗读,赏析佳句出示幻灯片(描写声、形的句子):

⑴ 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⑵ 读描写“潮形” 的句子。

⑶ 读“潮来之时”这部分。

⑷ 让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学生在找、读、议中产生共识。)

(小组合作学习。)

派代表汇报。

6、作者是依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潮来时”的景象?

让学生理解“潮来前”江面平静与“潮来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不同。

(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明。)

(个体活动。)

三、总结全文

1、总结写法(点拔、引导):

⑴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⑵ 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

2、回扣题目,强化写作方法:

学生从文中体会到,并能概括出“观”:

看、听、想、多种器官一同活动才叫“观”。

四、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配乐朗读,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3、写一篇“观潮”的导游词。(学生选做)

4、用一、两段话描写你留心观察后的某一种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A级生。)

【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钱塘江大潮 潮来之时

(天下奇观) 形: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 白色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少年王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 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 从小替人家放牛, 但仍不忘读书学习的故事。全文脉络分明, 语言朴实无华, 细读之下, 感染力强, 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基本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联系上下文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 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感悟难以体会到位, 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此外, 学生的书写也有所欠缺, 概括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 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4.理解课文2~4节内容, 感受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和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2~4节内容, 感受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和好学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片, 课前查阅资料,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古诗, 《墨梅》穿插其中:我们每天的语文课都有课前三分钟诵读, 今天课堂搬到这里也不例外。

一、导入

1.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一首《墨梅》, 知道是谁写的吗?你知道他吗?

2.生交流资料, 并问收集资料的途径。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 还要学会取舍, 把自己最想知道、最感兴趣的资料记录下来, 刚才几位同学的资料取舍得很好。

3.入题 (师述:王冕元末明初人, 是一位成就很高的诗人, 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作诗不拘常法, 语言质朴自然, 寄意深远, 著有《竹斋集》。他更是一位成就很高的画家, 尤其以画梅花著称, 《墨梅》就是他的一首题画诗。他一生孤傲, 鄙视权贵。《中国历史名人传》称赞他:“堪称儒林楷模, 学者榜样”, 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那么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 去了解、去感受王冕少年时期的故事。)

板书:24少年王冕

二、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语言风格和现在有所不同, 课文较长, 多音字较多, 这些句子你能读好吗?

出示难读的句子, 指生读, 适时出示多音字“载”。

zǎi:表示年, 如一年半载, 三年五载;表示记在书报上, 如记载, 转载。

zài:表示用交通工具装, 如载货、载重;表示充满, 如怨声载道;表示乃、于是, 如载歌载舞。

读后评价:看来同学们用心读书了, 多音字读得那么正确, 句子也读得很流畅。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红色的字是我们本课的生字, 字音同学们都读正确了, 书写你能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吗?

生说, 描红。

2.请同学们把这些难读的句子放到课文里去朗读, 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王冕几岁时的事情?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知道的?

3.浏览课文:哪几节写十岁、十三四岁呢?其余的呢?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同学们, 我们抓住了课文里一些有用的信息, 如:“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 就可以理清课文的思路, 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就好像要到一个地方去旅游, 知道了这个地方的全貌和游览的路径, 这对我们深入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三、品读2~4自然段

认识一个人, 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4节:你从少年王冕的语言和行动中读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划出关键词句, 写下你的理解和感受。

1.生读、思、画、写, 师巡视个别辅导, 了解学习情况。

提醒: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看来同学们都做到了。

朗读便于记忆, 默读便于思索, 读书时一定要做到字字入目, 字字入心。

2.全班交流。

(1) 语段一:王冕说:“娘……闷得慌……带几本书去读呢。”

生读句, 说理解, 再读句, 这是人物的语言。 (板书)

“闷得慌”是什么意思?

王冕不想读书了吗? (不是) 你怎么知道不是呢?

生交流:

生1: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生2:“每天给的点心钱……柳树阴下看书。”

如学生能找到:你真会读书, 知道联系后文。如生找不到: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要联系上下文, 同学们再读读后文。

生谈理解:

舍不得花:意味着没有早点, 饿肚子。

积攒一两个月:不是一天两天, 而是一连几十天。

偷空:抽时间。 (与学生学习现状作比较)

旧书:强调“旧”字。

师过渡:就是这样一个勤奋好学的王冕, 现在却要放弃学业,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聆听母亲的一番话, 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2) 语段二:“孩子呀, ……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年成不好:收成少。

这几年:不是一年两年, 而是一连好几年, 也可能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不好。

只靠: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 顶梁柱倒了, 没有别的收入来源。

针线活:古代女子不能随便出门找一些挣钱的活计, 况且她们裹着小脚, 行动也不方便, 只能在家里做一些针线活, 一针一线一天能挣多少钱?

这点钱:与这些钱的区别。

据《儒林外史》中记载, 王冕父亲去世后, 王冕母亲变卖了家中值钱的东西, 现在确实一无所有了。要读好这段话应该读好哪些词语?指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 老师确实听出来了, 王冕家里确实贫穷, 已经供不起王冕读书了, 即使王冕再喜欢学习也不得不放弃学业, 所以王冕对母亲说:“娘……”

第一, 无奈:请同学们再读读母亲的话, 你还能读出什么?

不是我要耽误你:母亲也不愿意让王冕辍学。

只好: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实在:经过了各种努力都无济于事, 即使有一点点希望母亲也不会这么做。

师:你就是那个无奈的母亲, 你会怎么对王冕说?

指生读, 评价。

第二, 疼爱, 愧疚, 难过, 不舍。

刚才我们说读书要联系上下文, 你再往后读读, 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和发现。

(3) 语段三:“你在这里……”

小心什么?

为什么是早出晚归? (做事勤快)

牵挂:母亲在家里也会提心吊胆, 坐卧不宁。

含着眼泪:为什么是含着, 而不是流着?

师:天下哪有不疼爱孩子的母亲, 从母亲再三的叮嘱, 从母亲闪烁的泪光, 我们读出了母亲对王冕的疼爱、不舍与牵挂, 当她下这份决心该是怎样的矛盾重重和万般无奈呀!

指生读。

别人的孩子都在学堂里读书, 而自己的孩子却要在河边放牛, 母亲的心里该是怎样自责、愧疚、难过呀!

指生读。

所以, 王冕说:“娘……”原来王冕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为了安慰母亲而撒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再指生读。

(4) 王冕说他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不是也是内心真实的感受呢?

快活的原因是什么?

是的, 同学们, 王冕看着母亲的操劳与煎熬而心里难安, 未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多么懂事孝顺的王冕!你就是王冕, 你来读:“娘……”

(5) 配乐:男女生分读。

师:身为母亲都望子成龙, 可是生活无靠, 难以维持, 母亲矛盾地拉着王冕的手说 (女生读) :“孩子……”

身为儿子, 眼看着母亲这几年含辛茹苦, 日夜操劳, 受苦受累, 王冕很心疼, 对母亲说 (男生读) :“娘……”

身为母亲, 深知儿子勤奋好学, 可是丈夫早逝, 无力供学, 哪怕有一点点的希望, 她也不会让儿子辍学, 耽误他的前程, 母亲无奈地对王冕说 (男生) :“孩子, ……”

身为儿子怎能不知道母亲心中的煎熬, 他要为母亲分忧, 他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王冕懂事地对母亲说 (女生读) :“娘……”

师:母亲舍不得让儿子辍学, 但又实在没办法, 王冕舍不得放弃学业, 但更不忍心让母亲难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母慈子孝、母子情深!

齐读整段。

同学们, 好茶要品, 好的文章更要品,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少年王冕的语言, 再联系上下文, 我们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读出了一个懂事孝顺 (板书) 的王冕。你还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出了他的懂事孝顺呢?

生答。

王冕的懂事孝顺不仅表现在语言上, 更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的真谛, 所以从今天起让我们学会爱我们的父母吧!

《组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8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标人教版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中的内容,包括组合的概念、组合数公式的探究和应用,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旨在探究组合的概念,组合数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计数问题.本节内容在本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个计数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和排列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一个计数问题是否与元素的顺序有关.教学中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组合的概念.学习组合还为后面学习二项式定理打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组合的概念,能写出一些简单问题的所有组合,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掌握组合数公式,并会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总结排列数Amn与组合数Cmn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合的概念和组合数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难点】

组合的概念和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1:从甲、乙、丙3名教师中选出2名去参加某天的一项培训,其中1名教师参加上午的培训,1名教师参加下午的培训,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问题2:从甲、乙、丙3名教师中选出2名去参加某天的一项培训,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列举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再找出排列与组合问题的不同,引出组合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

1.组合的概念

一般的,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思考:排列与组合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都要“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

不同点: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组合与元素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的方式,通过概念辨析进一步理解组合的概念.

练习1:判断下列问题是组合问题还是排列问题.

(1)设集合A为{a,b,c,d,e},则集合A的含有3个元素的子集有多少个?( )

(2)某铁路线上有6个车站,则这条铁路线上有多少种不同的火车票价?( )

(3)8个班干部中选出3个人去参加义务劳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

(4)在同学聚会上每两人要握手相互问候,有20人参加聚会,共需握手多少次?( )

(5)A、B、C、D、E五个篮球队举行单循环赛,有多少场比赛?

( )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组合的概念.

练习2:(1)从a,b,c三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所有排列是

.

(2)从a,b,c三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是 .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组合的理解,二是为引出组合数的概念与组合数公式的推导做铺垫.

2.组合数

(1)组合数的概念: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mn表示.

例如: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C23=3,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为C34.那么C34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组合数的概念及符号有初步的认识,引发学生对组合数的求知欲.

(2)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提问:从4个不同元素a,b,c,d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 是多少呢?

①启发:由于排列可以看成先选择再排序,而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A34可以求得,我们看一下C34和A34的关系,如下:

组合 排列

abc → abc,bac,cab,acb,bca,cba

abd → abd,bad,dab,adb,bda,dba

acd → acd,cad,dac,adc,cda,dca

bcd → bcd,cbd,dbc,bdc,cdb,dcb

由此可知:每一个组合中3个元素都有A33种排列.所以,求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A34,可以分如下两步:

第1步,求出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C34;

第2步,求出每一个组合中3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数A33.

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A34=C34·A33,从而C3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特殊问题,然后从特殊到一般探索组合数的求法.

②推广:一般的,求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Amn,可以分如下两步:

第1步,求出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Cmn;

第2步,求出每一个组合中m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數Amm,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Amn=Cmn·Amm

③组合数公式:

另外,我们规定:C0n=1.

三、知识应用

例1.计算:(1)C46 (2)C510 (3)C28-C37

练习:课后25页第5题.

设计意图:组合数公式的应用.

例2.甲、乙、丙、丁4个足球队举行单循环赛,有多少场比赛?

(1)列出所有各场比赛的双方;

(2)列出所有冠亚军的可能情况.

练习:课后25页第1题.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组合概念的理解,对组合数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1.组合的概念,与排列的区别与联系.

2.组合数的概念及组合数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25页练习第2、3、4题;第27页习题1.2A组第9、11、12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组合的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学习组合的概念,探究组合数公式,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教学中,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背景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法和归纳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

观潮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篇9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一、导入。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3、细品背诵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学校第17届教研会研究课)

《第一场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本节课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大和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本节课难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大的,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后美丽的景色的。

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作者善于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下雪景象。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你们见过雪吗?雪大吗?雪景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爷爷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第一场雪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你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1、第一场雪的时间。

2、雪下得大。

3、雪后景美。

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

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雪后景美。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临其景,感受大雪之后雪景的美,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地方美。请同学们看书,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点评。

(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读,赞一赞雪美,分享作者的喜悦。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作者写大雪之后的美景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作一定的引导。)

三、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少年王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的故事。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基本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联系上下文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感悟难以体会到位,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此外,学生的书写也有所欠缺,概括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4.理解课文2~4节内容,感受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和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2~4节内容,感受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和好学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前查阅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古诗,《墨梅》穿插其中:我们每天的语文课都有课前三分钟诵读,今天课堂搬到这里也不例外。

一、 导入

1.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一首《墨梅》,知道是谁写的吗?你知道他吗?

2.生交流资料,并问收集资料的途径。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学会取舍,把自己最想知道、最感兴趣的资料记录下来,刚才几位同学的资料取舍得很好。

3.入题(师述:王冕元末明初人,是一位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作诗不拘常法,语言质朴自然,寄意深远,著有《竹斋集》。他更是一位成就很高的画家,尤其以画梅花著称,《墨梅》就是他的一首题画诗。他一生孤傲,鄙视权贵。《中国历史名人传》称赞他:“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那么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去感受王冕少年时期的故事。)

板书:24 少年王冕

二、 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语言风格和现在有所不同,课文较长,多音字较多,这些句子你能读好吗?

出示难读的句子,指生读,适时出示多音字“载”。

zǎi:表示年,如一年半载,三年五载;表示记在书报上,如记载,转载。

zài:表示用交通工具装,如载货、载重;表示充满,如怨声载道;表示乃、于是,如载歌载舞。

读后评价:看来同学们用心读书了,多音字读得那么正确,句子也读得很流畅。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红色的字是我们本课的生字,字音同学们都读正确了,书写你能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吗?

生说,描红。

2.请同学们把这些难读的句子放到课文里去朗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王冕几岁时的事情?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知道的?

3.浏览课文:哪几节写十岁、十三四岁呢?其余的呢?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同学们,我们抓住了课文里一些有用的信息,如:“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就可以理清课文的思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好像要到一个地方去旅游,知道了这个地方的全貌和游览的路径,这对我们深入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三、 品读2~4自然段

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4节:你从少年王冕的语言和行动中读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划出关键词句,写下你的理解和感受。

1.生读、思、画、写,师巡视个别辅导,了解学习情况。

提醒: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看来同学们都做到了。

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索,读书时一定要做到字字入目,字字入心。

2.全班交流。

(1)语段一:王冕说:“娘……闷得慌……带几本书去读呢。”

生读句,说理解,再读句,这是人物的语言。(板书)

“闷得慌”是什么意思?

王冕不想读书了吗?(不是)你怎么知道不是呢?

生交流:

生1: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生2:“每天给的点心钱……柳树阴下看书。”

如学生能找到:你真会读书,知道联系后文。 如生找不到: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要联系上下文,同学们再读读后文。

生谈理解:

舍不得花:意味着没有早点,饿肚子。

积攒一两个月: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连几十天。

偷空:抽时间。(与学生学习现状作比较)

旧书:强调“旧”字。

师过渡:就是这样一个勤奋好学的王冕,现在却要放弃学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聆听母亲的一番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2)语段二:“孩子呀,……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年成不好:收成少。

这几年: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连好几年,也可能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不好。

只靠: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顶梁柱倒了,没有别的收入来源。

针线活:古代女子不能随便出门找一些挣钱的活计,况且她们裹着小脚,行动也不方便,只能在家里做一些针线活,一针一线一天能挣多少钱?

这点钱:与这些钱的区别。

据《儒林外史》中记载,王冕父亲去世后,王冕母亲变卖了家中值钱的东西,现在确实一无所有了。要读好这段话应该读好哪些词语?指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确实听出来了,王冕家里确实贫穷,已经供不起王冕读书了,即使王冕再喜欢学习也不得不放弃学业,所以王冕对母亲说:“娘……”

第一,无奈:请同学们再读读母亲的话,你还能读出什么?

不是我要耽误你:母亲也不愿意让王冕辍学。

只好: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实在:经过了各种努力都无济于事,即使有一点点希望母亲也不会这么做。

师:你就是那个无奈的母亲,你会怎么对王冕说?

指生读,评价。

第二,疼爱,愧疚,难过,不舍。

刚才我们说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你再往后读读,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和发现。

(3)语段三:“你在这里……”

小心什么?

为什么是早出晚归?(做事勤快)

牵挂:母亲在家里也会提心吊胆,坐卧不宁。

含着眼泪:为什么是含着,而不是流着?

师:天下哪有不疼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再三的叮嘱,从母亲闪烁的泪光,我们读出了母亲对王冕的疼爱、不舍与牵挂,当她下这份决心该是怎样的矛盾重重和万般无奈呀!

指生读。

别人的孩子都在学堂里读书,而自己的孩子却要在河边放牛,母亲的心里该是怎样自责、愧疚、难过呀!

指生读。

所以,王冕说:“娘……”原来王冕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为了安慰母亲而撒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再指生读。

(4)王冕说他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不是也是内心真实的感受呢?

快活的原因是什么?

是的,同学们,王冕看着母亲的操劳与煎熬而心里难安,未能减轻母亲的负担,多么懂事孝顺的王冕!你就是王冕,你来读:“娘……”

(5)配乐:男女生分读。

师:身为母亲都望子成龙,可是生活无靠,难以维持,母亲矛盾地拉着王冕的手说(女生读):“孩子……”

身为儿子,眼看着母亲这几年含辛茹苦,日夜操劳,受苦受累,王冕很心疼,对母亲说(男生读):“娘……”

身为母亲,深知儿子勤奋好学,可是丈夫早逝,无力供学,哪怕有一点点的希望,她也不会让儿子辍学,耽误他的前程,母亲无奈地对王冕说(男生):“孩子,……”

身为儿子怎能不知道母亲心中的煎熬,他要为母亲分忧,他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王冕懂事地对母亲说(女生读):“娘……”

师:母亲舍不得让儿子辍学,但又实在没办法,王冕舍不得放弃学业,但更不忍心让母亲难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母慈子孝、母子情深!

齐读整段。

同学们,好茶要品,好的文章更要品,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少年王冕的语言,再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读出了一个懂事孝顺(板书)的王冕。你还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出了他的懂事孝顺呢?

生答。

王冕的懂事孝顺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的真谛,所以从今天起让我们学会爱我们的父母吧!

《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 他是以本章一、二节的内容为基础, 联系第一、二章细胞的结构与成分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全面认识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对人类、环境、生态的重大意义, 特别是对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也是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领会科学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最佳章节之一。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几位科学家的实验研究过程, 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思想, 发展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对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结果的分析、推理、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公式。并且把“领会科学思维过程和方法, 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作为本节的重点来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以及这一节实验内容多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安排4学时完成, 第一学时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科学历程。通过多媒体对五个科学家的典型实验过程的形象演示, 再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增强了学生献身科学的兴趣和决心。安排学生分组实验并到互联网、图书馆和大自然当中去寻找有关光合作用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资料。采用“问题———实践———问题———实践”的教学方式来完成。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 以自主探究法为主, 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 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归纳等能力。从而让优秀和较差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以主动探究、积极创新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 进行实践研究、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到网上、图书馆、生产实践中去探索, 到小组中去活动。

让优秀的学生积极思维出点子、想办法以调动其积极思考, 较差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近来, 准备实验材料、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 一起来分享成功的快乐。以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树立活动的教学观, 以研究为中心塑造、构建主体的学习过程, 在活动中重演、再现、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师生之间通过实践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验证、讨论、分析, 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共同分享自己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样即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还丰富了教学内容, 以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师生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调动好、中、差全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引导主动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原料产物等知识。理解光合作用的重大意义。

2. 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使学生能够提出科学问题, 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2) 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 初步尝试自行设计实验、领略探索研究的趣味。

3. 情感目标:

(1) 通过介绍光合作用的发展史, 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过程和献身科学的科学精神。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实践, 注重研究过程, 培养积极探索和协力合作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扎实和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

五、教学过程

导言:问题引入引发思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你们知道粮食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农民给农作物锄草、追肥、浇水是为了什么? (找同学回答)

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粮食是绿色植物 (农作物) 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来的。———引入课题“光合作用” (板书)

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光合作用?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基础上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板书)

问:人们生活用的粮食是光合作用提供的, 还有那些生活必须物是靠光合作用提供的?

出示课件1: (多媒体动画) 人的生活———人一天吃早、午、晚三餐, 要用粮食。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 需要氧气。 (进一步说明氧气比粮食还重要) 几分钟不呼吸氧气就会结束生命。氧气也是靠光合作用提供的, 可见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既然光合作用如此重要, 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光合作用的吗?

引出———光合作用的发现 (板书)

首先, 指导学生读书p54—55页, 初步了解几位科学家的探索过程, 然后播放课件2

出示课件2 (多媒体动画)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结合画面, 教师指导观看并加以说明。 (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 人们认为植物的所有营养物都是从根吸收的。 (2) 这是英国科学家 (1771年) 普里斯特利 (J.priestley) 的实验, 把点燃的蜡烛和植物一起密封在透光的玻璃罩中, 把活的小鼠也和绿色植物一起密封与一样的罩中, 用没有绿色植物的密封罩中的蜡烛和小鼠作对比!这个实验设计的真是太妙了!但是鉴于当时的科学条件, 科学家只的出了:绿色植物可以改变空气的结构。具体改变了什么?当时不得而知。 (3) 这是德国科学家萨克斯 (J.von Sachs) 1864年的实验, 这个实验 (下转第171页) (上接第146页) 很巧妙!把绿叶放在暗处几个小时, 然后把一半遮光, 一半不遮光, 放在阳光下, 一段时间后, 用碘蒸汽处理叶片, (请问同学们会发现什么结果?) 。这个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一个产物是淀粉! (4) 这是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 (C.Engelmann) 的实验, 这是一个科学性非常强的实验设计, 把水绵装片和好氧细菌一起放在暗处, 用几束细细的光照水绵上, 发现好氧细菌全集中在光束的周围。然后, 把整个装片放在阳光下照射, 发现细菌集中在水绵叶绿体的周围!这个实验说明什么?请学生总结! (5) 这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设计的实验,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特别是化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 他们利用氧18同位素跟踪的方法, 证明了氧气中的氧来源于水。

通过对五位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 大家总结一下, 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板书)

练习:

出示课件三:练习题 (多媒体幻灯片) 填空 (通过观看以上科学家的实验回答)

1.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_____、______。

2.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_和_____。

3.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

4. 光合作用的氧气中的氧来自_____中。

出示课件四:课外实践活动安排 (多媒体幻灯片)

(1) 预习光合作用过程, 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实验。

(2) 分成5个小组, 进行课外课题实验研究 (下节课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要有:有实验目标、实验思路、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论。要求:构思的独创性、实验方法要简单、实验材料要易于得到、要没有危险并且易于成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认一认1》教学设计

龙泉小学 刘艳

【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4组16个汉字,采用看图识字的方式,并配有注音。全部是部首字或基本字。前两组表示的大部分是人体的某一部分;后两组表示的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这样安排把学习拼音和学习汉字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减轻学习拼音的负担,同时也把汉字和学生生活经验中所认识的事物挂起钩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这4组字,只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练写。

【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对于这些入学的新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课堂上老师讲得再多,学生根本就不爱听,不到五分钟就需要维持一次纪律,教师更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新字的饱满热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的8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过程与方法

创设识字情境,通过观察图画和联系生活实际,在快乐的学习中自主识字,初步了解本课汉字的字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爱学汉字,愿意主动识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8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教学难点】

把汉字和学生生活经验中所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变单调呆板的学习为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体验,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通过观看鲜艳的彩图,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小主人。

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可以运用小组(或者同桌)合作交流的方法自主认读,让学生在听听、说说、想想、读读中感悟和体验, 来实现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使他们主动学习。【课前准备】

1、识字图片。

2、一张没有口、手、足、舌、牙、耳、目的人物图。

3、小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用硬纸片剪出一些苹果,写上“人、口、手、足、舌、牙、耳、目”。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激趣导入

1、做游戏:小朋友们喜欢和老师一起来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做“跟我学”的游戏。

师:请你跟我拍拍手。(师拍手)生:我就跟你拍拍手。(生跟着拍手)师:请你跟我摸摸脸。生:我就跟你摸摸脸。师:请你跟我笑一笑 生:我就跟你笑一笑。

师:请你跟我坐坐好。(师做坐端正的姿势)生:我就跟你坐坐好。(生跟着坐端正)师:请你跟我来认字。生:我就跟你来认字。

2、小朋友们喜欢认字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汉字。教师边板题边读:《认一认1》,学生跟着读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很好地投入学习。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游戏,通过做游戏导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产生识字的兴趣。】

二、结合图,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人”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当学生说到“人”时:板书:人

(1)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人”的翘舌音。(2)指读,正音。(3)开火车读。(4)齐读。

(5)谁来说说你的家里有几口人,都是什么人。(加深学生对人的认识。)小结过度:刚才,我们认识了“人”字,接下来,我们要学的七个字是和人相关的,是我们人的身体的一个部分。

2、教师出示一张没有口、手、足、舌、牙、耳、目的人物图,指导学生观察:画上的这个人少了些什么呢?(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识字。)

【设计意图:出示一张没有画完整的人物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使学生明白人物缺少的部分,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明确学习内容。】

▲当学生说到“口”时,教师画上“口”,然后出示“口”的识字图片:(1)指导学生读准“口”的读音,注意第三声要读到位。(2)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3)用手指指自己的口,了解“口”。(4)用“口”字开花,加深对口的理解。

▲当学生说到“手”时,教师让学生上台画上手,然后出示“手”的识字图片:(1)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第三声要读到位。(2)指读,齐读,分组读。

(3)学生伸出自己的小小手,指指自己的口。(4)说说自己的小小手能干什么?

▲当学生说到脚时,教师给图补上脚,然后告诉学生“足”就是脚,接着出示“足”的识字图片:

(1)指导学生读准平舌音,范读,指读,齐读。(2)引导学生用“足”字开花。

▲当学生说到“舌”时,教师给图画上舌头,然后出示“舌”的识字图片:(1)指导读准翘舌音,范读,小老师领读,男女生对比读。(2)让学生吐一吐舌头,加深对舌头的认识。

▲当学生说到“牙”时,教师给图画上牙齿,出示“牙”的识字图片:(1)让学生说说,牙齿有什么作用,教育学生保护好牙齿。(2)指导读准音,指读,齐读。

▲当学生说到“耳”时,教师给图画上耳朵,然后出示识字图片:,(1)指导学生读准“耳”的读音,范读,指读,开火车读,齐读。(2)游戏:左手捏左耳,右手捏右耳,左手捏右耳,右手捏左耳。(3)教育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

▲当学生说到眼睛时,让学生上台画上眼睛,告诉学生眼睛就是“目”,出示“目”的识字图片:

(1)指导学生读准音,指读,正音,齐读。

(2)指名说说应该怎样保护好眼睛,对学生进行爱眼教育。

3、小结:刚才,我们把图上的人画完整了,他可高兴了。小朋友们看,我们都画了什么?指名说。

4、指导学生认读:人、口、手、足、舌、牙、耳、目这8个字。

5、我说你指:老师说身体的某一部位,学生不出声,指出身体的相应部位。【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识字图片以及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识字,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玩一玩等,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识字,理解字义。】

三、做练习,巩固识字

1、连线。

2、猜一猜。

3、摘苹果。小黑板上事先画一棵苹果树,用硬纸片剪出一些苹果,写上“人、口、手、足、舌、牙、耳、目”,让学生上来认读,读正确的,摘下来送给他(她)。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方式,在玩中学,能更好地巩固识字。】

四、课后延伸识字

回家后,把今天认识的字读给爸爸、妈妈听,并做我说你指的游戏。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回家后也以游戏的方式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轻松识字,对识字不会有压力。】

板书设计:

认一认1

人 口 手 足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感受洪水的肆虐,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年夏季,是一年当中雨水最多的季节,连续的暴雨往往会引发山洪暴发,现在老师就带你走近山洪。(播放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可是在危急关头在危难时刻总有一种力量在坚守,今天我们就让认识一位屹立在山洪中的老汉,学习课文《桥》。(板书课题)

二、设疑自探

1、看到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选取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自探提示:

(1)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新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语和句子,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和理解。

3、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学

三、解疑合探

请把理解困难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小组讨论先检查读文。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1)、指小组读文,相机板书生字。指其他小组评价。这些词读的特别好(屏幕出示)。理解意思。适机拓展。

(2)、小组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语言简洁。引导其他小组评价补充。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写作顺序:故事发生

故事发展

故事高潮

故事结局

(3)、交流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洪水的凶猛可怕。指小组说明感受合理理解,其他组评价补充。

品读:像泼。像倒。

A像泼、像倒,顺序能颠倒吗?

一个泼字,让你想到了哪个四字成语?

你为什么读倒,让你想到了哪个四字成语?

开火车读。雨越下越大,你来读读。(师点评:雨还欠大,有点大了,越来越大了,就是这样的大雨„„)

B像泼、像倒,仅仅四个字却独立成两句,简短的句式很好的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品读:第二段

想象一下,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可能会看到哪些可怕的景象,听到哪些可怕的声音?

我们听到的是洪水的(咆哮),看到的是洪水从山谷里(逛奔而来),我们感受到的是洪水的(势不可当)。

带着感情读文。洪水来势凶猛,不可抵挡,女同学读。

它想吞没一切,践踏一切,男同学读。

山洪所到之处,万物尽被摧毁,全班读。

文中将洪水比作(野马),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了洪水的(凶猛、可怕)。

跳舞

跳舞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感受是非常(快乐,优美),而这是怎样的舞呢?

师引读:这是一支 的舞。读。

这舞会把人们逼向(死亡),这是死亡之舞呀。

人们

A想象一下,人们当时是怎样的?

B把你的恐惧不安送到句子中去读。

让我们一起把村民们这种慌乱的情景读出来吧。

C人们慌乱也从侧面烘托出了洪水的。

师引读1-3段:

洪水如猛兽般张开了血盆大口,要把自然界的一切吞没,黎明的时候——

山洪咆哮着——

村庄惊醒了——

交流作者的写作特点

作者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 采用短句、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式。交流桥的重要作用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洪水,东面、西面没有路。怎么办?北面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它承载着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真是一座 生命

桥!

初步感知老汉,为下节课铺垫。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在危急关头,在桥边,在洪水中,毅然决然的站着一位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就是

村支书

。为什么这位村支书会受到全村人的拥戴?我们下节课在具体感知。

四、质疑再探 学习完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对于第二课时的内容直接告知学生下节课研究。

五、拓展运用

1、生编题自测,根据字词编写。

上一篇:如何指导二年级的学生写日记下一篇:武汉凌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