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写作技巧方式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稿写作技巧方式

新闻稿写作技巧方式 篇1

此外,篇幅也不宜长篇大论,一般以1至2页为原则,必要时可以加入图表,增加文稿的专业性,切忌内容空洞、语意不清、夸大不实。

新闻稿发布、新闻营销、软文推广、企业新闻宣传等,可直接联系美基营销,百度搜美基营销,找到官方网站后有在线工作人员为您提供咨询。

倒金字塔结构是绝大多数客观报道的写作规则,被广泛运用到严肃刊物的写作中,同时也是最为常见和最为短小的新闻写作叙事结构。内容上表现在在一篇新闻中,先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又往往是将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端;而在新闻主体部分,各段内容也是依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犹如倒置的金字塔,上面大而重,下面小而轻。此种写作方式是目前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亦即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此种方式有助于媒体编辑下标题,亦有助于阅听人快速清楚新闻重点。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新闻稿发布、新闻营销、软文推广、企业新闻宣传等,可直接联系美基营销,百度搜美基营销,找到官方网站后有在线工作人员为您提供咨询。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

正金字塔式此种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此种写作方式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的折衷,亦即,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著,则依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新闻稿写作技巧方式 篇2

一、把握口语化特征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 与报纸新闻稿不同, 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 即口语化, 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 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 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 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 (教案) 要让播音员 (教师) 传授给观众 (学生) , 不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 既妨碍观众“听”, 也妨碍观众“看”, 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 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 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这次招商引资会, 来的人非常多, 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 虽然谈成不多, 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招商局负责人3月27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3月27号, 招商局负责人对记者说, 这次招商引资会来的人非常多, 出乎他的预料, 虽然谈成的不多, 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 同是文字形式, 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 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 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 要求语言比较简短, 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 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延伸新闻报道“宽度”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还是图像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 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 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线。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 在电视新闻稿中,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 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 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 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实生活中, 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 (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 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 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 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 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 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 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 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 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 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 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

三、挖掘新闻报道”深度”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 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 有些记者急于求成, 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 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 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然而, 我们应当知道, 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 它的权威性在于, 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 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 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 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 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 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 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 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 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 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

《以路为市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据了解, 每晚11点半左右, 公路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 县城主干道布满了大大小小摊点有78处, 其中小炒、夜宵的排档就有32处之多。有人说, 在公路上饮酒赏月, 乐在其中, 别有一番风味。然而, 一夜过后, 留给人们的是一片满目狼藉。在现代文明的今天, 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疏于管理, 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 到底是谁在制造脏乱差呢?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 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 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 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 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 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 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 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 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精品新闻写作技巧 篇3

记者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善于寻找并抓住写出精品新闻的机遇。写出精品新闻的前提是发现重大新闻事实,每一个重大新闻事实对记者来说都是一次机遇,但机遇不是坐等来的,而是积极寻找并抢抓来的。因为,本来是重大新闻事实,没有大局意识、政策修养和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却未必能看得出来。所以,记者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识别重大新闻的能力,一旦发现重要新闻线索,就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准备,下决心把它写成精品新闻。

记者要学会新闻策划,为采写精品新闻做好充分准备。遇到一个好的新闻线索之后,应该马上进入策划:第一,根据工作大局、相关政策、读者的需要,选准新闻切入点。第二,根据制定好的采写思路,深入采访并搜集相关背景材料。第三,根据采访和收集的材料,制作主标题,设计新闻报道的结构。如果发现事实材料不足,应该马上进行补充采访,尽量掌握更多、更丰富、更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记者要善于反复修改初稿,力求新闻报道精炼生动。新闻稿件最终是给读者看的,读者爱看并获得有用的信息是报道的目的。因此,作者应该是自己稿件的第一个读者,写完初稿后要把自己置身于读者的位置,用读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稿子。如果你写出的稿子连自己都不愿意看,那肯定是失败的。所以,写稿和改稿时必须有读者意识。对初稿的修改:第一要补充或置换更有说服力的事实。第二要去掉离主题较远的语句和段落。第三要活化和美化语言,运用形容、比喻等手段,使那些平淡呆板的语言变得生动鲜活。这样经过反复修改,稿子肯定越来越精彩。

写精品新闻还必须学会运用写作技巧。新闻报道除了语言流畅、文字优美之外,篇幅尽量短、信息含量高,集实用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有的记者文字功底深厚,稿件行文非常流畅,用词也非常华美,应该写进稿件中的事实也一个不缺,可整篇报道既无深度又无力度,且伴有表述重复、逻辑混乱等毛病,本来专注了重大新闻题材,却没能写出精品新闻。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运用好写作技巧。

巧用新闻背景,能使稿件更丰满。任何一件新闻事实都不是孤立的,它和历史与未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中肯定有与眼前发生的新闻事实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这一部分联系很可能就是有用的新闻背景。把这些背景与眼前的新闻事实组织起来,就能写出一篇丰满的新闻报道。如果记者不懂得这个道理,进入记者眼界的任何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可能都会变成一条简讯。

科学设计结构,能使文章的逻辑性更强。文章的结构合理,就能简短文字、突出重点、表述完整、逻辑紧凑、避免重复。设计文章结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腹稿的过程。第一步,根据采访的材料和报道意图,作出主标题。第二步,将材料归纳分类后,以说明主题为目的,紧紧围绕主标题分别制作小标题。第三步,在每个小标题下分别标出精选出来的新闻事实。第四步,进入写作。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写作就很容易顺利完成。

精心选择材料,用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表达记者的意图。对一个新闻事实进行充分的采访之后,记者的手里可能有很多能够说明主题的材料,但是,由于篇幅和结构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材料都用得上。那么,就要选择最能说明主题、最有感染力的事实材料,即使是其他材料也很生动,而且已经写进初稿,也必须忍痛割爱。这样才能避免篇幅臃肿,写出精炼而又完整的作品。

新闻稿写作技巧 (精选) 篇4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网友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校园记者培训内容四:如何写好新闻稿

第一、积累新闻素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大学生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第二、选好新闻题材。

新闻素材经选择的、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第三、找准新闻角度。

角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

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一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此外,要写好新闻稿,大学生记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当然,这些新闻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文章天成,十二字分享新闻稿撰写心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的这两句诗非常酷,大概的意思是,写文章,尤其是文采斐然的文章,应是自然而成,好像妙手偶然得之似的,在落笔之前字词句段基本上全都有了。这样境界,我们一般人难得一遇。我们不是以文章谋生,但工作中,又时时需要撰写文章,如发布新闻稿、撰写工作汇报等等,如何有效的进行表达,传递自己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撰写新闻稿避免雷同,脱颖而出,引起重点关注?针对新闻稿件的撰写,自己总结了十二字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新闻稿要立意深远。新闻稿的撰写是一个总结、提高、升华的过程;好的新闻稿惟有善于归纳、观点鲜明、掷地有声,才能让人过目不忘,吸引大家的眼球,提高阅读量。撰写新闻稿要避免像白开水,平铺直抒,淡而无味,应力求有思想、有见解、有高度,要立意深远,给人以眼睛一亮的感觉。目前集团内网重点宣传市场业绩和企业文化,对大家来说,要善于从具体工作寻找亮点,提炼升华,撰写新闻稿,在提高个人写作能力、提升认识的同时又深入地宣传公司。在目前内网宣传中,除公司市场业绩以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立意撰写新闻稿:一是立足工作中的亮点归纳总结,升华提炼方法论;二是把握工作中的细节深化集团企业文化,小中见大。

其次,新闻稿应注意高度概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题目应该一针见血,旗帜鲜明的表达观点,高度概括个人想传达的思想,要保证大家从题目中就能基本了解新闻稿想传递的内容;第二,开篇点题,总领纲要,一般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开门见山,对新闻事件进行归纳描述;第三,段落思想明确,建议采用倒金子塔写法,一般在每一段开始即概括本段内容,突出重点,让读者即使一目十行,也能了解文章内容。

第三,新闻稿应务实简练。对于企业新闻稿来说,一定要务实避虚,避免空话、套话和口号性质的宣传,用数字和用具体的事例进行描述。同时,新闻稿要力求简练,要用最短的内容把事情说清楚。两个很极端的例子,对于市场投标来说,撰写工作力求“繁”,可要可不要内容都是可要,而对撰写新闻稿来说,则恰恰相反,撰写工作力求“简”,可要可不要内容尽可能不要。

新闻写作技巧汇总 篇5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

消息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具体写作方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1.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2.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3.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4.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15.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6.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7.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19.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0.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新闻写作技巧 篇6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一)消息的构成:

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

1、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2、导语。

一、概括性导语。

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新”字。

陈述性导语。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编年史式”,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描写型导语。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五、评论型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金榜题名”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

新闻稿写作技巧方式 篇7

一、当前电视新闻稿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电视新闻稿写作过于书面化

电视新闻稿注重“听”而非“看”, 因此, 在写作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其口语化特征, 当前许多电视新闻稿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盲目追求文字的生僻、创作过于书面化, 无法直截了当的阐述内容, 是当前电视新闻稿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某电视台的新闻中播出了《长白山雪淞醉游人》的新闻片段, 其中文稿如下:“一串串雪挂沿树枝或树梢蜿蜒伸展, 有的像银龙飞舞, 有的似珍珠翡翠, 晶莹剔透。”稿件描述虽然词汇丰富、优美, 但是配合电视画面不仅有重复的嫌疑, 而且过于书面化。

(二) 电视新闻稿写作报道面过于狭窄

新闻传媒在现实生活中充当的角色不局限于传话筒和播放机的作用, 新闻媒体的报道首要, 应基于事实, 避免虚假新闻的报道。其次, 电视新闻的报道观点应当略高于大众意识, 这也是电视新闻立足的基本点。当前电视新闻稿写作报道存在以偏概全, 矫枉过正的现象。甚至在工作司机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仅代表一家之言的局面层出不穷, 从而阻碍了电视新闻稿写作朝着基于事实、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三) 电视新闻稿写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发掘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及互联网络的进一步普及, 微信、微博和其他网络传媒的兴起, 给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电视新闻作为传统新闻的主导方式, 应及时、准确、快速的对社会事件做出反应。可电视新闻稿写作虽能确保报道的及时性, 但新闻的深度发掘, 有待进一步发掘、提升。

二、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及技巧

(一) 电视新闻稿写作要力求口语化

电视新闻稿是通过播音员的播报直接传入大家的耳中, “听”的具体特征对新闻稿提出了更强烈的口语化要求, 电视新闻稿的创作不同于纸质媒体稿件的创作, 无法将直观的文字呈现在观众面前, 只有通过吸引人的、口语化的言语完成对新闻事件的陈述。再者电视新闻所面对的观众也存在文化层次差异较大、知识储备、理解能力不均衡的现象, 因此, 为了照顾到大众的理解能力, 应当采取易于听懂的、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口语化较强的语言。

(二) 电视新闻稿写作要拓展报道面

电视新闻与纸质媒介最大的区别在于新闻素材的构成不同, 电视新闻是由诸多新闻镜头和播音员的播音组成的, 纸质媒介的新闻传播仅是通过文字、图片完成新闻的传送。有人曾经对电视新闻做了个恰当的比喻, 将其喻为华丽、富贵的珍珠项链, 一个个新闻镜头就如同项链的珍珠, 而新闻稿就如同连接珍珠的线。为了使“项链”显得更加富贵、华丽, 不仅要丰富新闻镜头, 而且要对“线”进行合理的选择。

除了要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面的宽度, 也要适当注重报道的全面性, 避免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日常生活中, 新闻镜头的捕捉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为了避免“遗憾”的出现, 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运用文字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因此, 电视新闻报道的文字工作者首先要对报道素材进行全面了解、梳理、分析, 避免报道观点的先入为主;其次, 拓展新闻素材报道面的同时, 新闻工作者避免在陈述中掺入自己的观点;最后, 电视新闻报道虽然追求报道面的广泛化、全面性, 但是也不可一味的追求新奇、追求低俗, 虽然涉奇是一种新闻表现形式, 但是在表现新奇的时候, 需注意符合大众的“口味”, 否则一味涉奇将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片面性。

(三) 电视新闻稿写作应挖掘其深度

电视新闻不仅是对新闻事件的简单报道, 如果仅将新闻报道当作新闻事件的传声筒、放录机, 那么无可厚非。新闻报道要求准确、及时的反应新闻事件, 同时也要适当的展现电视媒体的新闻观点。它既要传播新闻事件的事实, 又要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教育性, 传播正能量。但由于新闻画面的局限性, 就要求相应的新闻稿件能够超越图像的相知, 对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反应。比如, 电视新闻画面为某个会议召开的开幕式, 参加会议的有某某等, 呆板的画面无法刻画出会议的精神、会议的主题等内容;如果配上在什么地方, 举办了第几届什么会议, 参会人员有某某等, 会议主体是什么, 截至目前已经达到什么效果等。会及时、恰当的弥补电视新闻图像表现力不足的现象, 并对新闻事件加以深入分析, 也可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意义。所以, 电视新闻在发挥自己动感画面的基础上, 也应适当在新闻稿件文字部分多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更高的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 使电视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更富有优势。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 电视新闻工作所面临的环境日益严峻, 新闻稿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直接关系到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因此, 在电视新闻稿写作过程中, 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培训, 力求做到口语化、全面化和深层化。

参考文献

[1]侯蕊.电视新闻稿结构研究[J].传播与版权, 2013 (03) .

[2]刘朔.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J].新闻传播, 2012 (01) .

新闻稿写作技巧方式 篇8

关键词:电视 消息类新闻 导语 写作技巧

观众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电子媒介,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由于消息往往是简明扼要地、直截了当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广大受众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获得有关的新信息,了解核心的新闻事实内容,它是其它任何传播渠道都无法匹敌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主角。

一、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重要性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至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地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第三代导语”诞生,也叫软式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导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软式导语要灵活多样 新颖别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在新闻导语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指向一种岐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才能满足观众收看的心理需求。

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观众,使受众欲罢不能。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软式导语:

1.数字对比式导语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所谓数字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新闻中主要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如《【回眸2009】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2009年,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暖意融融。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更为全年中国经济“保八”的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它是围绕主题概括,把新闻内容精华先告诉观众,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尤其在短新闻中,导语就负有揭示主题的责任。一条优秀的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3、议论式导语

议论式导语,这种导语是对新闻事实作开宗明义的评价,可以将消息内容的结论直接告诉观众,然后再阐述和交待议论的论据和论证,充分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能使新闻增色。

4、参与式导语

参与式导语,就是消息开头就说明记者参与什么新闻事件或活动,以其耳闻目睹的方式报道新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它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更容易吸引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它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用较多而且又适合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较好的导语形式。如特写:《寒夜中坚守新年第一班岗》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之夜,除了欢乐与激情,还有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我们的记者和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一起,体验了他们新年的“第一班岗“。

5、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承诺,预告好戏在后头.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正如新华社记者郭铃春所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文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者。”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在引起读者思考的同时,激发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比如《浙江德清:民间自设“草根”奖》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说它特别,是因为设置奖项的人,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人。

三、软式导语的入手技巧

1、从突出最新的时间上入手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比如《内蒙古:因雪滞留近30小时旅客列车 今天平安抵达终点站》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现在是5号凌晨的3点30分,受大雪影响,由哈尔滨到包头的1814、1815次列车在途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滞留,今天终于安全抵达包头,列车上140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观众由导语引发关注。

2、从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上入手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白描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因此,高明的记者总是在许可的场合,一落笔就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如:《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灯笼,璀璨的灯光,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到来 。

3、从突出观众关注点上入手

突出观众关注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能抓住观众,这是导语设计和写作的技巧之一。

比如《河北保定:高科技让百姓享受低碳生活》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这里是河北保定的一座普通的旅游饭店,看起来它和其他的饭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的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够发电,秘密就在于它的玻璃幕墙上。

此导语找准观众想知道玻璃幕墙秘密的心理,引导观众探索这普通饭店不同之处的欲望,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4、从“为耳朵而写”入手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3)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等。

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怎样写新闻》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 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美]杰克.海敦,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海德.格兰.特米尔纳 ,《新闻报道》。

[5] [美]约翰·钱塞尔、沃尔特·米尔斯,《记者生涯》,新华出版社。

[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洪天国,《现代导语写作技巧》,1985 年版。

[8] 贾刚为,《 新闻采访技巧》,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9]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

[10] [美] 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

[13]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 [法] 安布诺斯·拜厄斯,《疑难问题辞典》。

[15] 尹德刚、周胜 ,《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嘉鱼电视台

学院新闻写作技巧 篇9

会议类新闻稿

1、标题

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

例:我校举行校园新闻写作交流会

2、导语

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

例:我校举行***暨****

3、出席领导

写清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4、领导讲话

a.比如领导的致辞,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领导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师生代表的欢迎;其次是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最后是对与会的人员,一般是青年学生提出一些希望。

5、会议介绍

领导讲话结束后,要介绍整个会议的流程,会议上进行的活动可能有很多,这就要求作者要注意分清主次,跟会议主题联系紧密的重点介绍,而一些琐碎的程序则少介绍或不介绍,如会议的讨论环节、收看重要的视频资料、表彰环节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程序,而像分发、收取材料等环节则可略去。

活动类新闻稿

1、活动必须体现主题,参与人员的介绍要有层次感活动的参与人员往往包括学校的主要领导,嘉宾、新闻媒体朋友,青年学生,这么多不同身份的人员同时参加了活动,如果仅仅写一句“校领导xxx、《赣南日报》、我校学生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活动”则显得太随便,给人的感觉是人员很杂,反而看不到活动的覆盖面之广。所以一般的写法如“校党委副书记xxx、副校长xxx出席了活动,《赣南日报》、赣州电视台等媒体朋友参加了活动,我校各学院师生代表共1000余人参与了活动。”

2、写作要紧扣活动主题:记叙文与新闻的区别在于过程的表述部分。

竞赛类新闻稿

1、介绍评委要有所选择

竞赛类新闻稿的第一段与活动类新闻稿的第一段的.写法相似,只不过竞赛类的新闻稿中,有时有必要提下嘉宾评委,像教授之类的权威人士,我们就有必要介绍下,可以体现竞赛的层次与水平,重量级的教授来担任评委便可将一场平常的比赛变得很体面。而像学生评委之类的,则可以不介绍,邀请学生担任评委,本身就不是竞赛活动应该宣传的重点。

2、比赛中,同学们的参与情况有必要体现

一场比赛,同学们的参与情况如何体现了本次比赛举办的质量,所以,如果收到良好效果的比赛,往往要体现下同学的参与积极性,而这一点一般都是从参与人数、参与的作品数体现出来的。

3、比赛现场描写侧重于简练地概括选手的表现

竞赛类活动的主角是参赛选手,所以现场的描写当然得从他们入手,可以说,他们的表现情况也就是竞赛现场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参赛者至少有十个,这么多的选手是不可能一一描述的,而如果选择其中几个来进行描述的话,又显得不够全面,所以对参赛者比赛情况的描述需要概括。

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之演讲比赛”,参赛者的比赛情况可以这样概括“比赛中,参赛者围绕‘光荣与梦想’这一主题进行演讲。参赛选手对比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在鲜明对比中突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从身边具体的变化出发,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对三十年来我国的发展成就给予客观评价,号召青年一代珍惜大好时光,为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用三个排比句就将参赛者的演讲内容概括出来,全面简洁。

4、公布比赛结果

上一篇:高处吊篮施工组织设计下一篇:手机销售员工辞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