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学习的翻译(精选7篇)
理论依据
翻译能力构成维度不同的学者对翻译能力的构成有不同的观点。钱春花对Nuebert提出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和转换能力等五种翻译能力进行了重新定义, 她认为翻译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认知能力维度构成直觉与概念、逻辑推理和信息加工能力;语言能力维度包括语法句法、语言合成和文化意识;交际能力维度包括接受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强调翻译能力应建立在语言和语用的能力之上, 这种能力由知识、能力和策略构成。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译者应当有效地充当文化桥梁的作用, 力求使目标语文本实现其预定的交际效果。
自主学习理论内涵Henri Holec指出:自主学习 (SelfRegulated Learning, 简称SRL) 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能够就有关学习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决策。也就是说,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 其核心是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自主学习主要包括:有学习责任心、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评估学习进步和调整学习策略, 这五项内容构成了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体框架。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及调整, 以探索自己最佳的学习方式。
翻译教学的现状
现有的翻译教学多以学科的理论体系作为教学的主线, 主要讲解翻译理论知识, 辅以少量相应的中英对译练习。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具体语境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特殊性, 造成了学生翻译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导致语言实际应用准确性欠缺。这一局面脱离了“面向社会、针对岗位、辅助主修、强化应用”的高职教育理念, 也忽视了学生“两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两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违背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出发, 探索一种符合高职教育和学生认可的教学模式, 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调查与分析
2009年5月, 笔者对我院中英文翻译班 (选修班) 的学生发放了200份《中英文翻译》课堂教与学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86份,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性、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 84.9%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 11%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模式仍然保留着中学的模式, 缺乏自主学习的理念, 或者说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不知如何着手学习。在高职教育模式中,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生的实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 要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优化教学内容, 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在学习效率方面, 50%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的效率比课堂教学要低, 翻译能力的提高速度要慢, 只有26.04%的学生持不同的观点, 11.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12.9%的学生不清楚。说明了学生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没有教师的指导时, 即使在课堂上,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也有所欠缺, 因此, 学习的效率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自然翻译能力提高的速度也比较慢。
在学习主动性方面, 62%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9.07%的学生被迫完成学习任务, 只有28.30%的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仍说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习目的方面, 28.1%的学生出于兴趣选修本课程, 61.08%的学生选修本课程是为了提高翻译能力, 只有不到10.82%的学生是为了学分和就业。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翻译能力的提高对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同时, 学生更注重英语知识的实用性。即使学生是为了就业而选修本门课程, 也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 英语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密切相关。
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 70.6%的学生最喜欢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依次为虚拟情境、项目导向、案例教学, 只有0.82%的学生选择了任务型。说明学生虽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但他们还是希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精心挑选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并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希望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引并通过虚拟情境、项目导向、案例等教学形式, 把翻译的理论知识融入职场情境, 体现语言学习的实用性, 强化语言的应用能力。
在学习方式方面, 85.2%的学生认为交流合作对翻译学习很重要, 92%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对学习翻译很重要。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交流、通过讨论, 才能检验自身翻译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同时, 也说明了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没有交流就无法体现语言的实用性。学生希望通过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掌握翻译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翻译能力。
在翻译理论的学习对翻译能力培养方面, 85%以上的学生认为翻译理论的学习对翻译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说明学生也意识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对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 学生在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下, 又希望在虚拟情境、项目导向、案例等课堂教学模式中学习。作为教师,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如何在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确实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
高职高专教育理念的更新2004年,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及途径, 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形势确定办学目标,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 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邹为诚在《关注高职高专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指标》中指出:英语应作为一种工作技能, 而不是一种文化贵族的标志;外语能力的指标应具备可描述性、可分等性、可检验性;语言知识的传授在注重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知识的基础上, 还需加强社会文化规则 (语用、文化、历史、传统) 、语言的评价和批判能力 (人际关系、价值观等) 、交际策略 (机智、敏感、照应、灵活) 等方面的讲解, 以便在特定任务、特定环境下使用恰当的语篇和话语规则。2011年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也提出了英语教学要“面向社会、针对岗位、辅助主修、强化应用”。
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李家春认为培养体系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 将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作为培养体系的依据。教师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技能。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自主学习理论要求学习者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用学习策略、自主控制学习进程、自主评估学习成果。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自主学习者, 通常需要一个学习培训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提高自身学习负责的观念, 自主学习进程的控制与决策, 学习成果的自主监控与评价。在现阶段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理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下, 教师应明确学生学习任务, 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控制教学过程, 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成就感,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模块的设置与翻译理论知识的整合曹永浩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指出, 因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可能多次就业、转岗或升学, 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的开发应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 培养广泛的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般技能、知识和理解能力。职业课程就像“积木”, “积木课程”可以通过拼接得到对接连通。课程模块化应该按不同的功能要求, 将课程进行分类, 组成若干模块, 根据不同的专业或就业的需求进行课程的拼装、组合和调整。
语言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人际交流的载体, 没有交流, 语言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如果课堂教学只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语言的使用目的, 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无法提高, 运用语言的技能就无法体现。同样, 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翻译理论知识, 也只能学会中国式的英语。因此, 翻译教学模块的设置要把翻译理论知识与语言实际运用融为一体,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 课程更应该具有通识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内容, 汉英翻译课程的模块可包括:求职模块 (收集招聘信息、撰写简历和求职信, 邮件或电话查询求职结果、面试、答复) ;致辞模块 (欢迎词、祝贺词) ;介绍模块 (单位介绍, 产品介绍, 人物介绍, 地点介绍) ;描述模块 (图片、图表、人物、事件) ;办公事务处理模块 (接待来宾、转接电话、上传下达、会议组织与安排) ;商务旅行模块 (票务和酒店预订、行程安排、注意事项) 等。在这些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掌握翻译理论知识。如求职模块撰写求职信的过程, 学生可以掌握基本语法规则、词的选择、特定的用语、写作格式;在面试过程中, 学生可以掌握交际策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的情境用语;在介绍模块中, 不同的人物背景, 可以使用正式或非正式用语。在所有的情境中, 翻译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语言的实际运用二者缺一不可, 有了充分的理论知识, 语言的表达才会更准确, 同样语言运用的机会越多, 理论知识的应用也越娴熟。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应以高职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的目的、规律为指导思想, 创设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情境、项目驱动、案例等教学形式, 以独立翻译、合作交流、成果展示与评论、译文赏识、模仿等课堂活动,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扮演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激励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环境等教学形式, 创设交互式教学模式, 形成语言交互、教学与环境交互、情感交互的语言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语言交互中形成双向的语言思维,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与环境交互可以引导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情感交互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翻译课堂教学中, 以模拟职场情境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以职场情境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 创造灵活、有趣的教学情境, 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 但是, 教师应该充分领悟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社会, 针对岗位, 辅助主修, 强化应用, 根据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创设模拟职场情境, 以模块教学、任务导向、虚拟案例等不同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实现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摘要:通过对自主学习理论及翻译能力构成维度的总结, 调查并分析了《中英文翻译》班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 指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英语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银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 2008, (2) :25.
[2]钱春花.交互式教学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驱动[J].外语界, 2010, (2) :20-21.
[3]李素真.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J].美中教育评论, 2008, 5 (2) :32-34.
古人十分注重精神因素的调摄,认为调摄精神对身心的健康与防病治病有着重大的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要论,指出过激或过于低沉、忧郁的情绪都会造成五脏气血功能紊乱的病理症状。
二、运动锻炼 调剂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谓:“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形劳不倦,气从以顺。”指出适当的操劳和运动对促进气血的疏通、调节机体阴阳的正常运动、保障健康和精神的饱满是很有必要的。
三、饮食卫生 滋阴益阳
古人对饮食营养和饮食卫生也是十分讲究的,认为五味入口,各有所生,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指小便癃闭不通之意);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指心内空虚不足);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懒心(指心烦懒散。因过于甘味,甘能缓急,使胃气弱而不运,谷气不能上达外隘,心气烦闷不足,四肢懒散无力)。故此,“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正常的饮食卫生对延年益寿深有裨益。
四、气功养身 益阳化阴
古人认为精神内注静养专一,对调和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以适应自然环境变化深有好处。目前治疗慢性疾患,如高血压、胃肠病变、神经衰弱症或内脏慢性病变,仍多采用古传气功疗法,守意于里,摒除杂念,纳于丹田,吐气于外,舒缓柔和,松静保健。每日勤练,持之以恒,则能却病延年,摄生益寿。
五、药物治疗 调和阴阳
一、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角色
1.译者作为读者
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绝不会被动地去接受原文的信息,而是“不可避免地会仰仗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学识涵养、个性气质、审美理想和欣赏习惯等诸种内在因素对原文进行阅读、阐释和理解,进而内经原文,尔后将业已内化了的原文再外化为译文”。[1]译者需对原作进行分析然后将其信息传送至目的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然后才是译者。不过,作为译者的读者与普通的读者不同。他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责任和义务。译者是最敏锐的读者,他不仅要读懂,而且要读透文字背后的含意,对原文的作者、语言特征、文化内涵、艺术特征、时代背景等作深入细致的了解与研究,然后进一步从读者身份转化为研究者的身份。
2.译者作为研究者
文学翻译离不开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是文学翻译的前提。译者即使具有很强的双语能力,但若不对原作者及其作品进行研究,不了解所译作品的材料和题材有关的事物,不研究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的那一段历史,就无法透彻理解原作。任何人,无论如何博学,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文学,翻译所涉及的题材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内容。同样,作这方面的翻译也需要研究。专业文章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译得得心应手,准确达意。因为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对专业语言的选择和文章整体含义的理解把握得合理恰当。在动笔翻译之前,译者若不寻根问底,弄清原文文字背后的含义,翻译的质量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3.译者作为作者
(1)忠实于原作的作者。
译者要尽最大可能用译入语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特征。古代译论大都遵循“忠实性”原则,追求译文与原作的契合,忠于原作的内容,不容许有些许删改。 但是翻译不同于创作,它是对创作的再现,并体现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一种自主活动,其活动要受到译者自身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道德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制约,要达到完全与原作的对等是不可能的。随着解构主义的产生,译者获得比以前更多的主体性,翻译与译者的地位比以往有所提高了。从理论上说,“忠实”的概念已经站不住脚了。[2]
(2)心存读者的译者。
译文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才能最终达到翻译的目的。译者在翻译一篇文章时,心目中始终有一群读者,这群读者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文化素养、宗教、道德、审美特征。所以,一名合格的译者,所需要的自身修养比一般作者要高。他除了具备一般作者所应具备的对生活的感悟外,还需要通晓两种文字,对两国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传统有充分的了解,同时驾驭语言的功底还要不弱于作者。 相反,如果译者所具备的素质在一个方面存在缺憾,就不可避免地影响译作的质量。 专业文章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深厚的语言现象少,而程式化专业语言现象较多,所以译者的专业知识可以弥补其语言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欠缺。但是专业人员直接参与翻译实践这一事实往往会给人一种假象,即任何人,只要懂些外语,就能从事翻译工作。持这种看法的人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专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恰恰属于译者所必备的综合知识的范畴,更何况专业人员中不乏精通外语的人。另外,无论从事哪一方面翻译的人员,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都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翻译结束后译者的角色
1.译者的隐者角色
尽管译者的任务艰巨且责任重大……译者的处境却很惨,他从一开始就被“埋葬”了,或者至少就没有光明正大地存在过,连呼吸的权利都没有。有趣的是,往往译文的水平越高,译者有可能被埋葬得就越深,只有蹩脚的译文受到批判之日才是译者出头并艰难喘息之时。[3]
译者的隐者身份,从译者署名角度也可以略见一斑。在佛经翻译最初,译者根本就没有署名的权利,除了身居高位的僧侣,大部分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地位十分低下。鸠摩罗什首先提倡译者署名制度后,道安却倡导佛徒以“释”为姓,在这种情况下,他潜在地对于译者地位低下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4]即使是在现在,译者的名字常常根本就没有在书的封面上出现。
这与传统译论不无关系。传统译论大多都主张译者以原作为权威,追求译文与原作的全方位契合。翻译界相信一定存在理想主义的、纯粹透明的思想,相信翻译应该也能够重视表达和再现作者的原意,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意境、风格和神韵等。这种以原语为中心的翻译观预设了原文存在的统一的、确定不变的意义,对译者要求就近乎苛刻,认为译者最好是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全才。在这样几乎无法达到的要求关照下,译者成为责难的对象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和原作却成了高高在上的崇拜对象,译者成为无条件的接收者,变成“隐形人”。
殊不知翻译一部影响巨大,能够传世的作品是需要消耗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倡导译者为中心,坚持译者在文本中显形,[5]因为这种强加在译者身上的隐形地位是极不道德的,完全漠视了译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2.译者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角色
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形态的变迁、文化的发展无不渗透着译者的努力和作用。唐代佛经的翻译是这种作用和影响的充分诠释。佛经的传入使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导致中外文化与传统的碰撞与融合,其结果即便是现在对很多人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仍产生着影响,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西方圣经的翻译对整个西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较之佛经翻译的作用应该说更大,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清末严复所译《天演论》《原富》《法意》《物种起源》等对近代中国滞缓的封建社会产生了猛然的冲击,对于酝酿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6]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译者无论是在翻译过程中,还是翻译结束后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译者的社会地位还不高,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译者队伍良莠不齐,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所以译者要提高自己的地位,除了让世人提高认识以外,主要还是从自我做起。
译者应该明确目的,即要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介绍引进别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成功的管理经验,花大精力,不计名利。在翻译过程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充分发挥其作为读者、研究者和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原作的语体风格进行认真的比较鉴别,表达时高度尊重原作者的行文方式与特点。对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意义新颖,独具一格的文字,更要竭力保持其原貌,以不断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使我们为之自豪的母语更具魅力。并且要时刻注意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对翻译的理解不断深入全面,才是译者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促进社会做出越来越公平认识和评价的最有效的途径。
摘要:译者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可以作为读者、研究者,又可以作为作者或再作者。认真研究和分析译者在翻译不同阶段的角色转变及其原因,对于展望译者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译者,翻译,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文斌.文学翻译中的内化和外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1):94.
[2]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2004(6):37.
[3]封宗信.文学语篇的多重结构与译者的多重角色[J].中国翻译,2003(3):29.
[4]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6.
[5]SUSAN BASSNETT,ANDRLEFEVERE.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5.
关键词:功能;翻译论;广告翻译
作者简介:孙迪,女,汉族,吉林省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前言:
功能翻译论是翻译领域新的突破,改变了翻译对等原则下的翻译,不局限于原文,以翻译目的和译者行动做到指导,着重强调翻译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翻译需要从功能性出发,促进翻译实践,跨越文化差距,准确的进行表达。在广告翻译当中,功能翻译论的直接影响就是翻译后的广告内容能够恰当、准确的表达,进而提升广告的整体效果。
一、功能翻译论的概念与特点
功能翻译论是为了满足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需要而总结出来的翻译理论,是翻译领域新的突破,改变了翻译对等原则下的翻译,不拘泥于原文。最初应用于英语和德语之间的翻译,打破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使翻译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随着国际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工作逐渐增加,对于翻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能翻译论在经济领域的交流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产品广告宣传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对外贸易当中,广告翻译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宣传效果。广告翻译一旦出现问题,未能准确的进行宣传和表达,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广告的作用,影响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而在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在翻译广告的过程中,能够结合产品结合企业文化,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面向产品的用户,考虑其实际需求,以更加准确的进行翻译表达[1]。
二、广告翻译的实际需要
广告是一种宣传和营销的方式,进行产品信息的推广,传达给消费者,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进而达到服务促销的目的。随着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进出口产品数量与日俱增。在进行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当中,需要对广告进行翻译。而广告翻译的效果则会影响广告的宣传效果。因语言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所以在进行广告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产品和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而不能仅根据原文进行对照翻译给消费者带来误导。由此可见,功能翻译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更加准确的传达广告内容所表达的含义。很多广告具有其特色,同时蕴含着本土文化,直接进行翻译很可能失去了其自身的特色,无法达到预期。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不仅要理解产品广告本身要表达的内容,同时要考虑消费者的理解,从对方的文化背景出发,建立便于消费者理解的语言环境,融入外国文化,然后进行翻译表达,在广告画面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将本来的意思准确的进行传达,这是广告翻译的实际需要[2]。
三、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广告翻译在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转变了传统的翻译理念,更侧重于广告翻译 的目的性表达,而非原意的完全表达。广告内容原意固然重要,但是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虑,要以广告宣传为目的,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理解。传统翻译将广告原意准确的表达出来,引用功能翻译论这一理论则作为指导,参考广告原意,着重翻译效果,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考虑,结合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更加巧妙的进行传达[3]。
比如广告语“Finest food,most attractive surroundings,and friendly disposition”直译为“最好的食物,最吸引人的环境,友好的接待”,虽然准确表达了广告的原意,但是广告的效果受到了损害,根据功能翻译论将其翻译为“风味独特,环境优雅,服务周到”,语言简洁、凝练,同时将广告原意加准确的表达出来,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广告的目的和动机,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破原文的格式,发挥语言优势。比如自行车广告“Think once.Think twice.Think bike.”,直译为“考虑一次又一次,决定还是自行车”,原本在英语语境当中是具有特色的表达,直译成汉语则失去了新意,将其翻译为“左想想,右想想,还是自行车最理想”,节奏感强,广告原意也巧妙地表达出来。翻译后的广告内容能够恰当、准确的表达,广告的整体效果也得以显著提升。
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是以宣传效果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的,要求广告翻译巧妙、简练和准确,能够吸引消费者并得到其认可,广告翻译也就取得了成功,功能翻译论的作用和价值也充分体现出来[4]。
结论:
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改变了以完整表达原意的传统的翻译模式,使广告翻译更具目的性,基于广告原意,更加巧妙的进行表达,以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与当前日益密切的不同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相符合,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功能翻译在广告翻译中发挥者重要的作用,实现了二者的有效融合。功能翻译论在实践应用当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广告翻译的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郑丽. 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探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8:419-420.
[2]祁心,李洁,田博.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生态翻译思想研究——以汽车广告为例[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60-64.
[3]盛雪滢. 功能翻译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J]. 科技信息,2009,10:119-120.
关键词: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比较文学 ;《华夏集》
《华夏集》,一部被誉为“英文诗之经典”“英美现代派诗歌的主要作品之一”的译作,摒弃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浮夸之风,掀起了“意象主义”革命。然而,正是这样一部力作,在享有众多赞誉的同时也招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诟病。不少学者认为《华夏集》的翻译存在许多误译漏译甚至是创译的地方,与其称之为“译作”,不如称之为作者本人的“创作”。尽管存在诸多争议,《华夏集》仍然在英美诗坛占有重要地位。艾兹拉.庞德,一个不懂中国汉字的外国翻译家,仅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东方学者弗诺罗萨的笔记,就译出了这部译作。它的成功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探讨翻译的原则以及翻译研究的方向。
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活动就是在以一种语言为主导的基础上的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因此,译者所遵循的最根本准则就是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将原文流畅地使用目标语表达出来。而翻译研究也自然而然地侧重原文与译文一致性的对比上。对于《华夏集》的翻译研究,有不少专家学者只关注文本间文字层面的对应,认为庞德的译文不忠于原文,存在许多误译漏译,甚至是创译的地方,为此否认庞德译作所取得的成绩。然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谢天振在谈到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国外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一直是深受国内翻译界推崇的中译英经典译作,但是,由谢天振指导的一位博士生在对一百七十多年来十几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到美国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数据后发现,与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和闵福德翻译的 《红楼梦》相比,杨译本在读者借阅数、研究者引用数,以及发行量、再版数等方面,都远逊于霍译本(王研,2002)。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翻译单纯地以是否忠于原作,使用精准的语言为原则是不能实现将一国文学成功地译介到另一个国家的。同样,翻译研究单纯地探讨语言间的转换是片面的,无法推进翻译进步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不懂中国汉字的翻译家所译的《华夏集》在误译漏译创译的情况下仍能将中国文化推广传播到国外并产生巨大影响,而中国翻译家字字推敲所译的中国古诗却无人问津。
那么,究竟翻译研究要有怎样的转向,才能全面科学地品评译作,真正地推动翻译的发展呢?在西方,翻译研究已经经历了两次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即翻译从一般层面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深入到文化研究;而比较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比较文学学者开始干预翻译研究活动。要知道,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共同的媒介就是语言,比较文学与翻译两者都是在以语言为基础上的跨文化研究。因此,翻译的发展要实现从语言翻译上升到文学翻译的高度。而翻译研究也应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探讨翻译活动。
庞德在The Little Review发表的《法国诗人》一文中曾提到,“意象可译,音律几乎不可译。一部外国作品一旦被被译为本国文字后,某些特质将会变得不再明显,重要。(Yip:70-71 )”“而准确地将意象翻译出来,则需要翻译家了解原作者的文化传统,民族意识,同一性,联合性。”(Yip:78)由此可见,艾兹拉.庞德在翻译的时候注重原诗中情感的表达,意象的描写,对诗的音律,形式并不刻意追求。他正是抓住了原诗中所带有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集中体现中国诗所特有的意象及文化内涵,才是译诗大获成功的。
从庞德译作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翻译并不是简单地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是要了解原文本所带有的文化内涵,注重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亦是如此。当下许多研究者对庞德《华夏集》译诗的评论仅从本国固有的文化模子出发,从单一维度去分析译诗,品评译诗,从而得出结论,这种评论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因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跨越,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跨越,从一种固有文化模子到另一种固有文化模子的跨越,从单一文化模子来欣赏译诗必定会出现疏漏。因此,关于《华夏集》的翻译研究应从比较诗学的角度出发,先找出原诗与译诗的共通性与异质性,进而在共通性与异质性的各个维度去分析译诗,从而得出结论,才是科学的全面的。
参考文献:
[1] Ezra Pound. Cathay [M].London:Chiswick Press, 1915.
[2] Wai-lim Yip. Ezra Pound's Cathay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3]王研.謝天振:如何向世界告知中华文化[N].辽宁日报,2002-05-09.
[4]王宁.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9(5).
[5]谢天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和两大转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6]叶维廉. 比较诗学[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83.
词素是构成词汇的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词素层翻译就是利用英语中的词素 (前缀、后缀、词根) 和连接元音字母O (偶见用i) 进行创造新词的一种方法。例如, hysteromyoma (子宫肌瘤) 是由hystero ( uterus子宫) + myo ( muscle肌肉) + ma ( tumor肿瘤) 构成; hepatosplenomegaly (肝脾肥大) 是由hepato ( liver肝) + spleno (spleen脾) + megaly (enlargement肥大) 构成;electrocaidioscopy (心电图检查) 是由electro (electricity电) +cardio (heart心) + scopy ( examination检查) 构成。其中, 有下划线的为连接元音字母o。
二、词素层翻译的历史
最早利用词素层翻译将中医名词术语的是十七世纪的荷兰人Dane Jacob Booudt, Buschof H.及Rhijne W. 他们翻译了一定数量的中医名词术语, 其中一部分到目前为止还被人们广泛使用着。例如, 他们将“针刺”和“艾灸”二词分别翻译成译成“acupuncture” 和“moxibustion”。“acupuncture”是由前缀“acu-:neddle (针) ”和后缀“-puncture: penetrate (刺) ”构成;“moxibustion” 是由前缀 “moxi- (艾) ”和后缀“-bustion:burning燃烧”构成的。这两个译名是最早被译成英语的中医名词, 也是最被西方人接受的两个译名。
这种利用希腊——拉丁词素翻译命名新医学词汇的方法一直使用到今天, 仍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使用着。这足以看见其实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事实上, 现代医学新名词术语层出不穷, 词素层翻译功不可没。自从工业革命, 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 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名词术语以加速度式地不断涌现。正因为有了词素层翻译, 这些新名词得以及时地翻译命名而被纳入现代医学名词术语词典里。这种利用英语中固有词素组合创造新名词的做法值得今天从事中医翻译的人学习。
三、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问题及词素层翻译中医名词术语的优点
目前, 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释义性翻译。不管是直译或是意译, 其结果都是译语太长, 不符合科技名词术语的要求。例如, 风热头疼、宫寒不孕、肺虚咳嗽在许多词典里被分别译为headache due to pathogenic wind and cold, sterlity caused by coldness of the uterus和cough because of asthenia of the lung。我们先不管译文是否准确, 单从译语的形式上来看, 与英语医学名词术语的形式格格不入。翻开英语医学词典可以看出, 从结构上看, 英语医学名词基本上有三种形式:① n; ② adj.+ n; ③ n + of + n。也就是说, 要么是单一的一个名词;要么是一 (几) 个形容词加一个中心名词;要么是一个名词加一个介词of再加一个名词。根本看不到有介词短语“due to”、“because of”, 更看不到过去分词“caused by”出现。
可以看出, 用词素层翻译法译出的中医名词术语完全符合英语现代医学名词术语的形式要求;与科学的标准化的名词术语的翻译标准一致;避免了因释义性的直译、意译所造成的译语冗长的缺陷;消除了因译语不当使外国人对中医产生的隔膜感和排斥感。因此, 我们可以勇敢地做这方面的尝试。事实上, 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的努力和工作。例如, 上海中医药大学李照国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医翻译导论》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 后面附有十多页词素层翻译的若干中医名词术语。另外, 李先生在1997年出版了《汉英中医药大词典》 (世界图书出版社) 。在这部词典里, 他大胆地采用了词素层翻译法, 翻译了大量的中医名词术语。笔者也长期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特别是在2000年7月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时, 毕业论文《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中, 就如何利用词素层翻译避免中医翻译中的文化禁忌作了大胆地尝试。
四、结语
综观词素层翻译的应用历史,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在翻译命名新科技名词术语方面有着其它翻译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这种方法译出的名词术语符合科技名词术语的形式要求。这对解决目前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存在的译语太长的缺陷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方法。然而,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涉及到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 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译名统一。因此, 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在使用词素层翻译法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时, 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不可过度使用。否则, 只能是事与愿违, 欲速则不达, 反而影响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7:151-154.
[2]Cousland, PB:Medical Nomenclature in China.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1905, 1 (3) :115-121.
1 词典的类型及其发展
大体上说来, 在现今在英语翻译活动中, 人们使用的词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传统的;一种是现代的。传统的词典指的是纸质的工具书, 包括汉英词典、英汉词典、英英词典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 形形色色、功能各异的电子词典也开始进入日常的工作学习中, 并被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除了电子词典之外, 还出现了在线词典、计算机词典软件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们是现代的、高科技的, 也是词典的发展趋势。
2 词典使用的必要性
无论是何种词典, 它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不但语言学习需要词典, 翻译也需要词典。鲁迅先生在翻译《死魂灵》曾有句名言:“字典不离手, 冷汗不离身。”可见, 词典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确实, 词典不可不用, 对于一些一目了然的词与词组尤其不可掉以轻心。例如有的同学把“a question of the last importance”译成“无关紧要的问题”, 甚至还有些人把“guinea pig”译成“几内亚猪”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错译,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懒于翻阅词典或是选择词义不恰当。章克标先生在《翻译难》一文中写道:“在文化大革命中, 我所有的藏书, 全都被毁灭, 片甲不留, 我翻译所用的工具书, 有很多字典、词典、参考书、百科全书之类, 工作遇到问题, 就可查看, 得到结局。人的知识有限, 翻译离不开好的辞典和各种参考书, 这些都没有了, 只好歇手。所以我是很明白翻译的难处的。”由此可见, 如果没有许多工具书的辅助, 翻译是不可能进行的, 更不用谈什么翻译的质量了。
首先, 词典的使用有助于译者正确掌握英语的词义。确切了解一个英语单词的含义是保证译文不失原意的基本要求之一。有的英语单词有好几十种解释, 有的解释又很不常见, 不为一般人所知。所以翻译时, 如果对词义认识模糊, 必定会造成偏译或是错译。例如: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 of this resolution remains to be defined.“implication”有“涉及, 牵连”、“含义含蓄”和“暗示, 暗指”等意思 (见《英汉大词典》) 。但是在这句话中, 根据句子的意思, 我们就会知道它应该是“涉及”而非“含义”。
其次, 词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英语的习语和惯用法。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彼此都有很多不易理解的习语和不易掌握的惯用法。如果不知道或是不了解这些习语和惯用法的意思, 就不能正确的理解和翻译这些文章。例如:She looks as if butter would not melt in her mouth.这句话是绝对不可能译为“她看上去仿佛黄油不会在她口中融化的样子”。只要查阅一下《ALD》就会知道它的意思是“She has a demure and innocent appearance.”据《新英汉词典》, 它应该译为“她看起来一本正经”或是“她装的老老实实的样子”。
最后, 词典还收录了他国的许多背景知识, 包括历史、地理、政治、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方面, 使我们视野开阔, 有助于提高其译文的准确性。美国的《The Random House English Dictionary, Unabridged》收集的背景知识相当丰富。此外, 《美国传统词典》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也收集有很多的背景知识。例如:The project is an economic albatross from the start.我们知道如果把它译为“这项工程一开始就是一只经济上的信天翁”是让人费解的。那么, 什么叫做“经济上的信天翁”呢?查阅《美国传统词典》就会知道albatross有“累赘”或“包袱”意思, 源于美国使人S.T柯勒律治的长诗《老水手之歌》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意思是老水手忘恩负义, 杀死勒海鸟信天翁, 后来, 海鸟附挂在他的脖子上, 成为了他的终生累赘。所以我们就知道该句应该译为“这项工程从一开始就是财政方面的一个大包袱”。
基于词典在翻译中的种种用途, 不能不说词典在翻译中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但是现在词典的使用者在使用词典时有着种种的不足或是缺陷, 导致翻译中的种种不足。
3 词典使用的不当之处及纠正
3.1 词典使用的不当之处
在翻译活动中, 多数词典使用者存在很多问题, 这和他们对翻译和词典的关系认识不足, 以及对各种词典的功能和用途了解不深有很大的关系。例如: (1) 现在由于电子词典的携带方便和查词快捷等优点, 受到许多学生的青睐。但是, 这些词典有很多的缺陷, 它们一般只提供简单的单词的释义, 例证也是少之又少。做翻译时, 这些义项往往是不够的, 就会造成错译。 (2) 多数的学生一般只有一本或是两本词典, 且多是双语词典。这样一来, 要查的词可能在所查的词典中找不到, 于是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胡乱的翻译。如果能够多查阅几本词典, 不同的释义进行比较分析, 那么误译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了。 (3) 大多数学生对词典过分的倚赖, 生搬词义, 缺乏语义转化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语义的确立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 由于对词汇的内涵意义或者语用意义缺乏了解, 只是照搬词典中的字面意思, 从而造成诸多晦涩难懂的翻译语言。 (4) 许多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 没有经常关注时事报刊, 遇到新出现的时事、政治、网络新词时, 往往措手不及。但由于纸质版的传统词典时效性较差, 不能及时收录新词, 或者及时反映词汇在发展过程中的词义变化情况, 使用者也就无法从词典中得到帮助。
3.2 正确使用词典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Firth曾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我国学者林语堂也说, 单靠查字典去翻译, 译出来的文字必然与原文相讹。因此在翻译中如何正确地使用词典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针对以上词典的不正确的使用方法, 我们认为在使用词典进行翻译时, 应该做如下的改进: (1) 电子词典以及网上词典等高科技词典在一般的原文阅读或者了解词汇一般意义时非常方便, 是便捷的查阅工具。但是, 这类词典也存在不足之处, 即, 不能提供详尽的词汇释义、语用信息及背景知识等相关信息。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从源语到目的语一一对应的过程, 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需要翻译者更多地注意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词汇内涵意义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 纸质版的传统词典就更为好用些。 (2) 配备各种类型的词典, 例如综合性词典, 专业词汇词典、文化词典等, 查阅时互相参考, 经过比较和选择, 才能得到真正对应的词汇。总之, 应该做到尽可能了解词汇在原文中的意思, 找到适合其语境条件下的准确含义, 才能翻出高质量的翻译作品。 (3) 翻译时必须结合文本语境和上下文, 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灵活变通, 不要一味的生搬硬套词典中的释义。例如:“The announcement was in a sense an anticlimax since it implicitly recognized the failure of their plan.” (这个声明真大煞风景, 因为它等于承认他们的计划已经失败了) 。“Anticlimax”一词在词典中的释义为“虎头蛇尾、反高潮、突降法”。这里如果照译, 就会让人不得其解, 它在这里的意思是“好事突然变坏”, 因此, 译文中译作“大煞风景”, 非常传神且达意。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世界, 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问题, 不仅可以查阅词典等传统工具书, 还可以借鉴电子版报刊杂志、搜索引擎等时效性较强的资料, 找到相关的信息。
4 结束语
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词典对翻译者来说是重要的辅助工具。但是由于词典本身的局限性, 翻译者不仅需要正确的使用好词典, 还需要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所以, 对词典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求义于词典又不拘泥于词典。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1]Honby A 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Peter Davies.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 1976.
[3]李洁, 陆谷孙.“词”海茫茫“译”舟翩翩[J].中国翻译, 1999 (3) :41-43.
[4]陆谷孙.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5.
[5]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古人论学习的翻译】推荐阅读:
古人的学习方法有哪些12-20
古人鼓励学习至理名言05-28
古人亲情的故事06-10
写古人的作文06-23
古人关于入伏的诗句05-26
古人表达爱情的诗句07-09
古人描写菊花的诗句10-17
古人勤奋读书的名言12-05
古人赞美老师的话01-18
古人描写冬天的诗句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