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精选12篇)
一、教师要有静气
郑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23条中写到: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地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回想自己两年的教学经历,似乎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燥气。其实,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工作之后的我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有时候在学校工作累了,就回家发泄一顿,有意无意之间伤害自己的家人。每次看到学生做错事情或是做错作业,我总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情绪,先是对学生发火,然后再来解决问题,这无疑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所以,我要趁这暑假期间,好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带着平稳的心绪去工作、去生活。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的教育观念提倡的也是“终身学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学习。正如郑校长所说的,一个人一旦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生活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那么教师亦是如此。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一旦停止了学习,他的课程将会变得沉闷、无趣。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又如何让他们做到“终身学习”呢!特别是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教学必须满足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只有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引入自己的课堂,使学生轻松地学、快乐地学。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我们教师的魅力。
三、教师要学会赞美
郑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9条中写到:学会赞美真的很难。在我们的学校文化成分里批评和挑毛病压倒赞美,我们的常用表情是批评时的一脸严肃、被批评时的满脸无辜;我们的心态是挑毛病时的尖锐刻薄、被挑毛病时的紧张与痛苦;我们学校的通用语言是批评者的指责与训斥、被批评者的不满与抱怨。学校的空气因缺少了赞美而时常凝固。
的确,现在的社会,要想听到赞美确实不容易。在学校里,每次开周前会,班级表现不好的班主任总要受到领导的批评,而班级表现好的也不会受到特意的表扬。长此以来,有时候真的难免会产生惰性的心理,总觉得反正工作做得再好也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无论是谁,总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受到他人的赞美,那么老师都如此,更何况是学生呢?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低段的学生往往会比高段的学生发言要积极。这不光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我觉得有时候是我们教师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心。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他们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但由于种种因素,他们在学习上总落后于优等生,使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长此以往,他们受到的是老师的批评,使他们厌倦了学习,更严重的是丧失了信心。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不信任的阴霾被赞美声逐渐地驱散,使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一、做一个懂得敬畏的人
人要敬畏, 才能得救;人需要敬畏, 心灵才会纯净;人有了敬畏, 灵魂才会安宁。因此, 教师要学会敬畏, 敬畏真理, 敬畏权威, 敬畏生命。敬畏真理, 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 师生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变为现实。课堂上, 当教师在知识传授出现错误时, 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 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 因为真理无处不在, 有时真理甚至在学生的手里。敬畏权威就是把那些有德之人, 有广博知识的人, 有才华的人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 既学习他们的长处, 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 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 尊重他们的思想, 尊重他们的人格, 不糊弄学生。这本书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 如《做一名称职的教育服务者》。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 为帮助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技能和态度, 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 要理解学生,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 我们有好的心态, 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 才会醒悟, 才会更好地回报教师。
二、做一个真实的人
现实生活里, 我们面对“人言”充满了焦虑, 经常活得很累, 不得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不得不为别人也靠别人活着而“心为物役”了。但是, 作为教师, 真的不能这么“猥琐”地活着。我们不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吗?那么, 我们自己呢?做一个真实的人, 做自己的主人是最起码的要求。就师生关系而言,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 和学生比起来, 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在信息时代, 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传统的师道尊严, 让我们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其实, 教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 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 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 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 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 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 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 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 一个有血有肉的你, 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 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 如果能在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聊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倍增。总之, 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会让孩子喜欢你的课。
三、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一个有情趣的教师, 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 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因此, 我们应该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 把对人、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 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 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 不照本宣读, 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 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明白知识的意义, 享受学习的乐趣, 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另外, 我们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 这是积极休息, 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 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的确, 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 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 那么工作就如同机械的运作, 便毫无意义, 没有活力。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总是说自己要加强业务与政治的学习, 而这种学习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 如果离开教育教学实践, 只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 是不可能真正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习, 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习, 这是现实的目标。因此, 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 思考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 找出驱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 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 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经过这种分析, 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 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 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正如书中所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 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 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 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 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 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 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 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因此, 我们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学习方式。其实, 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 每天教学在第一线, 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 有所困惑, 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 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 多悟多写, 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
五、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 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反思也是一个不断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它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 教师从经验中学习, 在反思中成长, 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记得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 包括我们的学生、教师, 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都有较全面的认识, 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 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 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因此, 反思是紧贴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 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在平时工作中, 我们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 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 强调“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 便会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教师通过反思, 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 在学中教, 在教中学, 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 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 教师似乎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在整个国家民主化进程中, 教师与学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仿效家庭伦理的血缘关系了, 教师早已被请下了“神坛”。优秀学生是相似的, “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我想选用文中的两段话作为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
———“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 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 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东黄坨镇滦河希望小学 刘凤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最近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
一、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二、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在教书时,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当我们面对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那么我们就不具有宽容的精神。学校是人们犯错误的地方,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学会宽容。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些孩子,他们很多时候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给予他们一些改正错误的机会,让这些孩子在犯错、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同时我们在宽容别人的时候也要学会宽容自己,这样才能放松自己的精神,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自己每一天都幸福。
三、教师应享受生活
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得比我们幸福。原因是他们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的赐予;能更深的体会到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从而比我们更容易靠近真理。——这些,也正是我们现代人被“现代化”了之后遗失的最本真的东西。
人要解放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必须努力去尝试的。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找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以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一旦我们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我们挣开自己的“锁”,努力找寻着——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赐予,更深的体会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更靠近真理的“自己”。这样,我们的心便有了归宿,便享受到生活给与生命的美好!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每一门课。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晁涛
今年寒假我拜读了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上海人称他为另类校长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受颇深,读《新建议》几条: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读“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
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打学生早已归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了,批评重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头来是教师吃不了兜着走;为了少惹麻烦,一些老师可能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可是,谁都知道,对那些特别差的学生,教师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惩戒手段,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一小部分“害群之马”的行为,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可能是大部分好学生。但教师却越来越感觉到“黔驴技穷”了。那怎么办,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呢?在过去,家长和教师一直是站在共同的立场上来管教孩子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过去,有文化的人不多,在缺少文化的家长看来,满腹经论的教师简直像神一般,需要顶礼膜拜的,教师焉能有错?二是因为在过去,人们将师生关系定为一种伦理关系,而且这种伦理关系是仿效伦理中的斧子关系来确定的,在家里,“老子”打儿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所以有的家长或许还会授意老师:这小子不听话,任老师揍他!可现在,教师“为所欲为”的两大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在家长眼中,教师可能没什么了不起,你是“一流人物”还能只当个教书匠?在整个国家民主化进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仿效家庭伦理的血缘关系了,在很多家长看来,教师仅仅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工具”,这把工具不好使,就告你。于是,教师早已被请下了神坛,新的师生关系应该被建立起来。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这种新的关系意味着教师不必再扮演“一日师终身父”的角色,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不是以血缘,其次不是以感情来维系的。教师对学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铁不成钢”,只要对每一名学生尽心尽职,就算是对这份职业有所交待了。当然教师的不作为不应被宽容,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惩戒学生。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惩戒应合理并公正,要符合相关程序。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
赵双双
本书是一位新锐校长给教师的建议,也是一位教育改革者的畅想。他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走进教师的心灵世界,并努力为教师增添职业欢乐。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他是站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是从教师的角色对教师的建议,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它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
之所以读这本书,首先是封面的一段开场白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不习惯听或者说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这决定了我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我的文字,我能承诺其中每个字的诞生都是出于真诚,而不是被他人或自己强迫。我能容忍自己每个字都是错的,却不能容忍其中任何一个字是不真诚的。”也许正是这段话打动了我,让我迫切地想见识一下这位“另类校长”的新锐而独特的真诚建议。作为教师,我们为何又不能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工作呢?这些天,我一直沉浸在这本书中,下面从书中提取几篇谈谈我的想法。
1、思索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在我们的周围,勤于思索的人越来越少。需要写一些材料的时候,我的同事们(包括我)无不在网上搜索一番,找到合适自己的文章稍作修改就上交了。现在细细想来,确实有许多的无奈和不该。烦琐的工作让老师们觉得疲劳和忙碌,无暇去静下心来好好思索和记录我们的工作,这是无奈;各种各样的材料、论文要上交过于频繁也让教师难以应付,只能如此对待,这也是无奈与不该。时间久了,我们的思考麻木了,我们放弃了精心思索,只是机械性地应付着这一切,郑杰校长认为一个人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受。其次有话可说,平时注意让自己的脑筋动起来。第三个条件是会写、善写。
读了这条建议,我不由得反思我自己。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热爱思索,平时注重经验和心得的结累,那么我们又何愁写文章时胸无点墨呢?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热爱思索,思想才会有进步,而思索也会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2、教师要有静气。
郑杰校长给教师们写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第二十三条“教师要有静气”,也深深地打动了我。“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教师,有的是满腔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无怨无悔的付出,必须甘于清贫,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工作,静下心来读书,幸福和成功就蕴育其中。
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3、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作者认为每堂课教师不仅要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这样的课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具有吸引力。要带怎样的心呢?我理解的“心”是一个教师不仅对自己本学科知识有全面的理解,还要留心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关心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再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用心思考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有了底气,再带上你的热情,你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力量,由不得学生不随你遨游知识的海洋。这时,我想起了苏霍姆斯基的“用一生去备课”,如果你不读书不积累知识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你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你不在课前认真思考教学目标和方法,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有人说“教师一旦对自己所教学课内容熟练了,就由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只有用一生去备课,教师的劳动将具有创造性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只有用一生去备课,你才会有通达的学问,和练达的为人,你才会有魅人的光彩。
4、教师应享受生活
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找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一旦我们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二十多年的教学历程,迎来送往千万名学生,感慨最多的便是: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每一位“诗人”的视角都可以触碰到一个你未曾想象过的世界,请千万不要去怀疑他们的“创作”,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发现、聆听、赞美与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曾提到:有些孩子刚入学时聪明伶俐,勤学好问,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日渐平庸,不再好学。按理说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往后的学习反而越艰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为什么许多少年在九年级毕业以后不想再学下去(他们认为,学习太困难了)呢?难道幼时聪慧的人都要循着仲永的道路,逐渐“泯然众人矣”吗?我们常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成长规律”。当邻居家的孩子聪明活泼、“死缠烂打”地追着大人问“十万个为什么”时,在一旁的大人就会感慨:“年龄这么小就如此厉害,长大了可不好管!”如果很不幸,小孩的父母也是这样的想法,那么这个小孩长大后很有可能会走上“泯然众人矣”的老路。因为他幼年时萌发的对世界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在无形中被大人的冷漠、敷衍给扼杀吞噬了。这也容易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幼时聪慧,大了却厌学的现象。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识记-保持-再现这样的模式。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我们教孩子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俗语,是想告诉他们:“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不懈。”可是孩子们会想:“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渔夫一下子把五天的鱼都给打完了,休息两天不行吗?说明效率高啊!”这时候,老师一般都会一口回绝学生:“就是这个道理,你记住就好,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一次回绝,两次回绝,多次回绝,学生就安于沉默,他们只要记住老师的话,在作文中运用得当,就万事大吉了。在课业少时,也许考试成功的成就感还能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一旦课业加重,要识记成百上千条这样有惑不能解的“定律”时,他们就会感到疲惫厌倦,失去兴趣。其实,老师不应该这样扼杀他们的思辨能力,当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时,老师完全可以在思考之后这样回答:“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做法。如果渔夫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打满自己五天的食材,那么他当然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如果渔夫想要真正过上将来不用每天靠出海打鱼的好日子,他就应该坚持每天打鱼,到市场上去交易,这样攒够了钱,才能真正坐享无忧。所以,要获得大成功,就应该坚持不懈,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回答,虽不乏漏洞,却鼓励了学生独立思考,给予了他们信心,并在无意中教给他们深入思考的能力。这样既保护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思考的兴趣。只有让孩子内心好奇之苗茁壮成长,才能激发他们主动、独立探索世界的欲望。
我所接触的孩子都是7~9岁这样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形象思维很强,孩子们眼里都是一幅幅美丽纯净的画面。作为语文老师,我要做的无非是激发他们的洞察力,用感性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感受世界的奇妙,再用文字语言去帮助他们,将这样一种奇妙的感受记录在扉页上,表达在口语中,传递在日常的沟通交流里。他们喜欢阳光,我就问他们:“为什么喜欢阳光?”“因为晒在身上很舒服。”“舒服的感觉像什么?”“像冬天我钻进妈妈的被窝。”“哦,阳光像妈妈的被窝,暖暖的。很好啊,你会用打比方了!还可以再进一步,妈妈为什么会接纳你这个冷冰冰的小娃?”“因为我是妈妈生的呀。”“对,因为妈妈爱你,所以想要温暖你。那么,你就可以说阳光是冬日里妈妈暖暖的被窝,是那满满的母爱。你看,你一下子会用两个打比方了,语文就是用来传递情感的,你说妙不妙?”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翻开郑杰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91页的一段文字跃入眼帘。这一段文字的中心词——负责,正是我们教师值得崇尚的资本,正是我们教师一不小心会丢失的幸福。
“所谓‘负责’就是每一名教师都为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每一位学生都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一所负责任的学校一定是由负责任的师生来贡献的,一所向全社会作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承诺的学校,也一定是负责任的学校。”
读书是教师的责任,阅读是教师的幸福
一直以来称教师为“读书人”。郑杰
提的第32个建议:学校里首先要“构造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他倡导阅读,每位教职工都要有学习计划,每天要阅读一小时以上。
他的一句话引人深思:“我们牢牢地坚守学校读书净土,因为书中自有浓缩的文化。”我们确实无法想象,教师不读书了,怎么面对学生,怎么面对自己,怎么有幸福可言,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不做掏空的教师就必须去读书,读书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只有在读书中,才会享受到阅读的幸福,才会享受到和孩子一起学习的快乐。
朱永新说:“读书意味着智慧。”郑杰也认为:“师生共同学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有智慧才有幸福可言,有方法才有幸福可说。
当一个教师大谈自己没有幸福感时请扪心自问,你有没有静下心来读些书?你有没有担当起读书的责任?
奉献是教师的责任,尊严是教师的幸福
罗曼罗兰说过:“爱因斯坦成为伟大,而不显得伟大。”教师虽然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默默的、无声的,甚至是痛苦的。大凡名师,都是道德之师、育人之师。
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教师,也要认识自己。郑杰的第76条建议:捧着良心教书。我们教师就是捧着良心教书的人。“看在学生的分上”,看在自己的称号上,我们要舍得拿时间、精力去奉献,不为社会的浮躁而浮躁,不为别人的聒噪而聒噪。郑杰的第23条建议:教师要静气。要我们少点俗气,不要躁气,摒弃匠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讨论;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静心做好这些小事,就是教师的奉献。奉献是教师的责任,它不追求及时、现在的幸福。
奉献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因为你得到了教师的尊严,得到了获得尊严的幸福。
请扪心自问:今天,我走进课堂带了良心吗?
感动是教师的责任,感恩是教师的幸福
教育是不断感动的过程。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处处写到感动。他提出“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需要你用行动去感动学生;他建议“保存天真”,让教师儿童化,儿童特会感动;他认为“教师要敬畏生命”,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智慧有个性有灵气,难道你每天与这些活脱脱的生命在一起,不会感动吗?……
第88条建议: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这一章节中,注入了“感动”的四种品质: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
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个会感动的教师,一定是受欢迎的教师,学生就会用语言、行动回报你,学生就会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你与学生的心贴得很紧很紧。你会遇到感恩的目光,你会碰到感恩的手势,你会听到感恩的语言,你会享受到感恩的心,你会体验感恩的幸福。
我也时常扪心自问:我会感动吗?
写作是教师的责任,记录是教师的幸福
我每天都有写教育日记的习惯,因为我觉得“写作”是教师应该做的。当然,这里的“写作”并不是写什么文学作品,而是动动笔头,写写学生故事、教学心得、教育案例,或者给学生、家长写写信,也可以记一点自己的想法,这叫做“不动笔墨不教书”。
郑杰的这本书就是自己“写”出来的。他的第97条建议: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第一是投在学习上,第二是投在增加个人经历上。“增加个人经历”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作,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的一言一行,记录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点滴变化,记录自己透过现象的理性思考。
郑杰第17条建议: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其中一段话让人回味:“我们的思想,有时非常精彩,却被学术表达淹没或漠视,逐渐使教师丧失表达思想的欲望和能力。而本来,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处于时代变革中,处于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应该闪耀思想的灵光,但这一切可能性,却因教师普遍‘失语’而变为事实的不可能。”其实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你的文思会如泉涌。写作使你畅快,记录让你确切地为自己活着、工作着、快乐着、幸福着。
老师,请扪心自问:学生鲜活的语言和纯真的行为,你记录了吗?
他在《建议》的第22条中谈到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我被这一条深深地吸引。我想每个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这不禁使我问自己,我的学生热爱我所教的学科吗?我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下面的这种现象,教学中往往有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这样渐渐的`学生就开始不喜欢上数学课。那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吗?
借助生活情景,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对一些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易懂,就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生活情景中帮助学生解决矛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存在的关系,我在教学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同学和B同学是同位,假如没有A同学,你能说B同学是同位吗?同样的,没有B同学,你能孤立地说A同学是同位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一定要说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我想,如果老师在数学课上能够让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去思考、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思考、成功的乐趣,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这样的数学课,他们会乐此不疲!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并不是一个班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这样的,因此我们的数学课还应充分为这些学生着想,上课时老师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和教学活动,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人人都能有美妙的体验,让人人都尽可能地喜欢数学课。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与鼓励,这样学生就乐于上数学课了。
另外,要注意教学评价,不要把分数看的过重,应注意学生平时的表现,如:听课质量、作业习惯、发言次数与质量、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等等。
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在这条建议中,我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教师这个职业。教师并不是圣人,和普通人一样,一昼夜也仅有24小时,而教师在校上课、班级管理、备课、批改作业、课外工作时间的占用,都让教师没有了闲暇时间。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历史教师上公开课的例子,向我们引出,作为教师的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那位历史老师说到: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在课堂教学中想要做到游刃有余,需要我们不断读书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的得工作、学习和创造时间好比一条长河,要靠许多细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而这细小的溪流就需要我们每一名教师去读书、去积累,教孩子们的不只是知识,也是智力上递进的训练。
第十五条:如何检查练习本。
对于这一条我感触很深,在校实习阶段,班级里、办公室里总是堆着一摞摞的练习本,只要是没课的时间,教师都要进行批改,写评语,提炼错误,再次在课堂中强调。但是为什么批改后强调的题目,孩子们还屡次出错呢?教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却没有什么成效,这个让人头疼的局面要如何改变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们作业出现错误、文章逻辑不通的主要根源是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失调。首先,我们要在能力形成之前,以知识代入为前提,比如想要教会学生写作文,要先教会他们在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词语等等。其次,发挥能力的反促进作用,让能力联系实际。教会学生知识后,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让他们自己说、自己想、自己做,增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知识和能力协调。最后,能力与知识协调发展,练习中也会起到效果,而出现少的错误,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如何减轻作业的批改量,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说:“第一,分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把那些容易犯的错误进行摘抄、识记。第二,让学生将家庭作业做好仔细的检查,预防错误。第三,各科教师要有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定期抽查。”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对以往的教师经验进行模仿和借鉴,也要创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方法。
------(李开乾)
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中国教育专家根据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中选择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出现,使我们一度头疼、甚至困惑,如在低年级会出现一些落后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到高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等,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认为他们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这样的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通过研读此书,我终于找到了“治病”的“良药”。首先,要给与鼓励、表扬。不管是差等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通过表扬来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对差等生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成功的欢乐中找到那遗失的学习力量,从而激发自己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一味地责备、批评,他们会厌倦学习,会失去了信心,甚至会自暴自弃。所以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肯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他们的信心就会慢慢恢复,学习肯定会好起来的。当不得不批评学生时,应时刻提醒自己讲究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要让学生鼓足信心尊重自己。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教师要让“爱”象春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
从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千万不可越俎代疱。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二、珍视他们的好奇心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我们要特别珍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现象越多,他应付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和高兴。”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真要把学生的心留在学校,不尽快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孩子,还真不行。”是的,教师只有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我们的教学活动才可能在体验课程的基础上,绽开出艳丽的花朵。
三、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各种各样的联系
“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就在于使周围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现象,经过思维和情感的棱镜的折射,变成使儿童的昏错欲睡的大脑苏醒过来的一种刺激物。”并且这种观察,要越早越好,当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从我们开始读苏霍姆利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至今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和各位教育同仁一起阅读名著、交流思想、共同提高。在书中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教育实例,一个又一个精辟深刻的教育思想,每一个都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影响着我们的每一滴思想,每一节课,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道: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也就是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苏霍姆林斯基将它称之为“智力背景”。这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济源市教育局也提出了“素质提升321工程”,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重点是名著的阅读,我们学校也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了图书馆。几年下来,学生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课外阅读的影响日益明显。
学生如此,教师更要如此。
“两套大纲”之说本来是用来提升、发展学生思维的,我觉得同样也适用于教师。对于教师来说,第一套大纲应该是最基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维持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开展,这一点,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做到;第二套大纲应该是大量阅读教育名著,及时捕捉最前沿教育思想,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今天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式,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合格人才。
作为教师,要把读书当成是第一精神需要,要如饥似渴的从书中吸取每一滴营养,以培养并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教师既是教书育人者,同样也要是一名学习者和思考者。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曾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作为教师,在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笔记10-0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05-24
一百条裙子推荐课06-01
读《一百条裙子》有感07-15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09-09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后感07-01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2-11
建团一百周年活动心得体会06-04
中国共青团建团一百周年主题心得体会感想09-17
精选——给教师的建议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