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通用8篇)

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篇1

(3篇)

2021年乡村振兴发展规划1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规划先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2021年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

2018年4月11日至4月22日,我很荣幸参加我县今年的在职干部全员培训,这是我入编以来第一次参加培训,感到非常激动。通过党校领导、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士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

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

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

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2021年乡村振兴发展规划3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国务院、省、沧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文件精神,长丰镇紧紧围绕《任丘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暂行办法》,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实际,特定如下工作计划。

20xx年的工作目标: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力争乡风文明更加浓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围绕产业兴旺,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一)成立专门机构,落实组织责任。

成立了以镇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农村振兴发展办公室,建立健全全镇土地纠纷调解架构组织,致力于优化产业布局。在已完成3.5万亩土地流转工作的基础上,20xx年年底争取新增土地流转1000亩。

(二)建设农业品牌,打造农业名片。

打造长丰农业品牌,20xx年12月完成任丘蜜桃、黄庄蜜桃、任丘小蜜梨3个地理标志申请。进一步做大做强全镇种植、养殖行业,借助锁井、四蔡村等蔬菜大棚种植平台,辐射带动周边蔬菜大棚发展,打造绿色健康蔬菜园区;以北张村志勇肉鸡、士京养殖和生猪养殖大户等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中心,整合现有养殖资源,推动全镇养殖行业规模化发展。

(三)发展绿色农业,推进科技农业。

继续推进道路、水利、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合理降低使用化肥和农药。持续抓好雨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原有绿化种植的基础上,保障万亩方和千亩方苗木成活率,20xx年全镇实现森林覆盖率50%以上,种植强筋小麦4000亩,产量预计0.16万吨,力争在11月份完成。

二、围绕生态宜居,打造乡村环境新面貌

(一)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严格落实镇村网格管理机制。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和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大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力度,管控好镇域秸秆禁烧,降低燃煤污染,严厉打击小塑料等“散乱污”企业加工摊点: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河长制管理措施,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群众在沟渠、河道维护等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持镇域河渠水面、堤岸两侧干净整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工作。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倡导良好卫生习惯,有效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全面提高我镇农村厕改率。结合镇村实际,抓好各村改造厕所的复查维修,积极主动配合施工队伍,按照分批推动、连片实施的工作方案,力争20xx年底卫生厕所改造普及率达76%以上,确保改得好,用得住。

(三)全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抓好环卫公司日常保洁的基础上,立足我镇实际,制定《长丰镇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村容村貌提升为整治内容,开展民居院落“四清五化”整治活动,配合上级部门对具备条件的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项目的建设。20xx年4月底完成村庄春季清洁行动,重点解决村庄内外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在9月底前完成村庄“五清”任务;在年底60%的村完成“三建”任务。三、围绕乡风文明,构筑美丽幸福新格局(一)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为载体,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以寻找“最美家庭”为平台,面向镇村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等领域有代表性的家庭,广泛征集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二)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各村文化广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围绕“春节”、“国庆”、“重阳节”等节日活动,推动长丰大鼓等传统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艺术魅力,强化传承与保护。

(三)助推农村文明村庄创建。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市文明办“十个”要求,以柳村美丽庭院为标准,大力推进全镇美丽庭院创建。在柳村、袁庄、寇村、金元村、四蔡村8个精品村庄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有序推进,20xx年12月底完成长丰村等重点村美丽村庄打造,力争在20xx年我镇文明乡村达到50%。

四、围绕治理有效,开创和谐稳定新局面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在20xx年全镇农村“两委”换届完成的基础上,坚持以党支部为统领,加快建立和完善村级各类组织(村委会、村监会、民调会、妇联、团支部等),从业务指导、办公场地、人员配备、资金政策支持等方面,鼓励和激发各类组织发挥作用。20xx年底全镇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村级组织架构占比达到100%。

(二)加强社会治理。

积极建立“两会一约”,有效发挥全镇32个村村规民约作用,提高各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覆盖率,20xx年年底力争达到全覆盖。建立健全镇村管理、服务、协调功能,主动化解农村各类社会矛盾,严厉打击“黑恶痞霸赖“和邪教组织,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三)建立完善调解机制。

严格落实精准服务群众机制,坚持领导干部每日接访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镇村网格管理责任制,压实责任,关口前移,固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切实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确保北京不去、河北不聚。

五、围绕生活富裕,推进民生事业新发展

(一)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始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原则,强化扶贫领域纪律监督,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20xx年继续巩固20xx年帮扶成果,对已脱贫的79户134人跟踪服务,做到脱贫不脱钩,防止返贫;对49户94人未脱贫户,实施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存在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努力探索扶贫工作新路径,确保20xx年全部脱贫。

(二)全力服务社会民生保障。

着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的关心关爱服务,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努力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续保全覆盖,完善医疗救助、减灾救灾等保障制度,关心、关注、关爱弱势群体,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扎实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复合型人才,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扭转群众增收致富后续乏力局面,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篇2

一、美国送教下乡运动的成功经验

“送教下乡”( Agricultural Extension) ,是对19世纪末20 世纪初盛行于美国的,将源自城镇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农务技法普及广大乡村的各类活动的统称。送教下乡的两大主要形式是农民讲习会( Farmers’Institute) 与农业科技示范田( Demonstration Farm) ,其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孕育”出现代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

送教下乡运动发端于1863 年马萨诸塞州农务委员会在冬季农闲时节举办的农民讲习会。在当时的美国,城市政治、教育等各界机构与乡村农民之间虽有所交流,但并无系统沟通渠道。深入乡村开展集会讲座的农民讲习会活动堪称创新之举。此后数十年间,在各州农务委员会和农学院校的大力推动下,农民讲习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美各地。农民讲习会的最大优长在于以农民为本,形式上适应农民生活习惯,内容上贴合农民务农需求。然而,用是否以农民为本作为核心标准加以衡量,这一送教下乡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培训时间较短( 一般两到三天) ,效果不够显著; 施讲内容较为抽象,农民不易将所学充分应用于实践等等。有鉴于此,有美国送教下乡之父之称的希曼·纳普提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手实践方为最佳”的农业科技示范田思路,即租种普通农户农田,帮助农民用先进的理念与技法进行耕种和管理,吸引当地农民参观学习,使之亲身感受现代农业之成果,并以此为基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务技能。自1902 年起,希曼·纳普受联邦农业部委任在南部诸州专事示范田推广。从1906 年开始,这一新兴送教下乡形式又在全美范围推广。在上述两种送教下乡主要模式的推进过程中,以农民为本的创新实践接连不断: 学历教育与农务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农学中学; 农学院校教学、科研、送教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主义转型、面向广大乡村少年儿童的农技俱乐部( 如养猪俱乐部、西红柿俱乐部等) ; 传授农家妇女烹饪、裁织、园艺、理财技能的家政讲习会与示范课。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正是在以农民为本的送教下乡运动持续创新过程中,美国的现代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才得以“脱胎而出”。

2. 社会各界的积极投入与联群通力是送教下乡运动得以兴起的有力保障

《美国农业教育发展史1785 - 1925》一书提出,送教下乡活动之所以能渐成运动之势,社会各界的积极投入与联群通力至关重要。在当时的美国,送教下乡的主干力量有联邦农业部、主管各州农业事务的农务委员会( 或称农务部) 、农学院校及农科实验站系统、农民组织等四大部分。以此为轴心,加之其他各界力量的全力支持,送教下乡运动才得以蓬勃兴起。在农民讲习会方面,从19世纪70 年代起,通过集会讲座,向在乡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与农务技能的农民讲习会获得各界认可,各州政府均划拨专款加以资助。在农务委员会与农学院校及农科实验站系统的通力协作下,到1910 年,全美各州均建立了农民讲习会机制( 仅在1880 - 1890 十年间就有26 个州相继建立相关机制) ,并组建由农学院校教师、农科实验站工作人员、政府官员等多元主体组成的讲习师团队。在农业科技示范田方面,19 世纪后期,希曼·纳普的示范田模式就获得农业部的关注和认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南方遭遇象鼻虫之灾。农业部把握时机,任命希曼·纳普为农业科技推广专员,利用治灾款助其在南方各州进行示范田推广。待示范田模式在南方发展成熟后,农业部又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旗下的大众教育委员会联手将其在全国范围推广。在农业部,示范田推广活动的官方称谓是“协作型农民示范田工程”,这是因为希曼·纳普在南方的示范田建设得到各州各地上至州政府及农务委员会、中至农学院校和农科实验站以及工商、金融各界机构、下至村镇农民社团的鼎力支持,就连很多报业公司也全力以赴,为其印制数以万计的培训资料。正是在此基础上,希曼·纳普才在南方建立起送教下乡运动中最具创新精神的送教下乡办事员( 受雇于联邦农业部,负责特定区域的农民培训事务) 机制,并在全美推广。

3. 送教下乡活动的持久、深入、全面开展成为美国农民向新职业群体转型的“首堂启蒙课”

社会各界的联群通力以及相关机制的成功构建使得送教下乡活动在各州各地得以持久开展。很多农学院校的农民讲习会由最初一年两场发展到数十场。仅在1914 年,全美共举办讲习会8861场,参与农民300 万人。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受益一直是送教下乡工作者们的共同追求。为此,一些州的农民讲习会组织者一方面发动参会农民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将优秀务农农民( 农场主) 引入讲习师队伍; 为深入乡村开展工作,搭载送教下乡工作者和培训资料的讲习会马车、送教下乡专列( 在19 世纪兴起的铁路运输系统也积极投入送教下乡) 成为当时美国乡村的一大景观。农民讲习会与示范田的讲授内容十分全面,涵盖了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营销、农庄经营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围绕乡村生活质量之改善,家政、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内容也融入其中。与此同时,诸如谷物俱乐部、西红柿俱乐部、养猪俱乐部等一系列儿童农艺俱乐部活动也成为送教下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送教下乡运动堪称美国农民向新时代迈进的“首堂启蒙课”,广大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和农务技能的“向学之心”终得改观。送教下乡运动之前,“纸上务农( Book Farming) ”是广大乡村地区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鄙薄排斥的代名词。而经过各地送教下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美国农民阶层的“向学之心”终得确立( 送教下乡工作的持久开展同时也使农学院校以及中学农学课程的学习者数量大幅增加) ; 通过送教下乡运动,农科知识、务农技法、农耕机械、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体系要素得以切实融入美国乡村农民的务农生涯之中; 全美各州蓬勃兴起的乡村儿童农技俱乐部唤起广大农家子弟的务农热情; 家政、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一系列送教举措则使乡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二、美国送教下乡运动成功经验的启示

1. 以“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为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基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成败。美国送教下乡运动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农民群体“转型升级”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持久、深入、全面的社会运动中实现的。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从四个方面着眼: 推进在乡农民的群体进步; 培育农学院校学生成为新生代农民; 以农学教育激发农村青少年务农意愿; 提升农村生活质量。而这四大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脚踏实地、服务三农之精神在广大农村开展一场“深入乡村、重塑农民”社会工程。具体说,此工程之兴需从四方面推进: 其一,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开展未来农民培育主题大讨论,激发社会各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参与热情,使“深入乡村、重塑农民”成为“新四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与社会共识。其二,教育部与农业部通力协作,一方面对全国范围内由农广校系统、农技推广系统、涉农职业院校等主体实施的各类“送教下乡”活动深入调研; 另一方面组织政府部门、教育及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为“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构建大战略,绘制路线图。其三,教育部与农业联手促兴“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将正在进行的“送教下乡”活动做大做强,将典型模式加以推广; 推出一系列以“深入乡村、重塑农民”为主题的大型创新项目,如动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下乡实践,探索职业农民培养创新模式。其四,相关政府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切实增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送教下乡”的广度与力度。而所有项目主体也应积极探索建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2. 以不拘一格、全面创新为要旨开展“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

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是美国送教下乡运动的最主要成功经验。我国“重塑农民”工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远超于此,因此,更需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以紧密贴合农民现实需求、充分考虑未来农业产业技能诉求为宗旨,全面创新。具体说来,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各领域所需创新举措有很多。在制定和实行在乡农民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资助政策方面,国家财政对学生的资助一直局限于无固定收入人员。农民“学生”虽然有一定生产收入,但总体仍属社会弱势群体,所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为补偿性的高中阶段教育,有关行政部门应依此推行农民“学生”的国家专项财政资助政策; 在农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将农业高校毕业生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创新,例如,建构以未来农业产业应用型综合技能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实行深入乡村、寓学于农的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在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中融入农务实践元素等等;在农业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方面,我国制造业等行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已渐趋成熟。技能大师工作室、受邀与国家领导人同赴北戴河疗养等是国家层面给予高技能人才的极高礼遇。相关机制可在农业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复制”。总而言之,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堪称“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有效推进的原动力所在。

3.“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的最重要“成果”当属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在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送教下乡运动的最重要贡献当属“孕育”现代农民培育体系。我国“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的最重要成果也应是与未来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创新举措可谓层出不穷: 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倡导下,发展成熟的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把学校办到农户门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的河北省“送教下乡”农村中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之兴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做到“实际、实用、实效”为唯一衡量标准,将那些能够切实提升务农农民、农学院校学生应用型综合技能的创新举措做大做强,并将其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在全国范围内促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创先争优”风潮。在此过程中,包括教育、农业等相关行政部门、涉农职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应通力协作,在“重塑农民”工程成功经验和既有成果基础上着手建构新型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与国务院应正式启动酝酿已久的《农民职业教育法》立法程序,争取早日出台,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奠定制度之基。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全过程的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历时数十年的送教下乡运动堪称美国农民向新型职业群体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进程顺利前行的成功基石,其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成功经验颇有启示意义。我国应以此为鉴,全力振兴“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为农业现代化全面迈进夯实根基。

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篇3

2009年2月4日,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出台。《新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他参与了规划初稿的拟定。在孙淮滨看来,振兴规划对行业摆脱困境、助推产业升级有积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振兴规划让纺织企业重燃信心。他同时表示,2008年纺织业的困境主要是由国际市场疲软造成的,如果2009年国内新增的市场空间可以抵消国外缩减的份额,纺织行业就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

规划摘掉了纺织业“夕阳产业”的帽子

《新财经》:金融危机的蔓延让许多产业受到了影响,国家因此针对重点产业出台了振兴规划。您参与了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初稿拟定,请简单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孙淮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各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应对政策。我国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重点产业进行扶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宏观目标。这十大产业是国家的财税支柱、就业支柱,也是社会的稳定支柱、安全支柱。

纺织业是一个传统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一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出台纺织工业振兴规划目的有两个:一方面,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促进这个产业完成由大到强的产业升级。

纺织企业对这个规划很关注。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业本身也面临产业升级,这需要国家给予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导向。

《新财经》:规划出台后,我们对一些纺织企业进行了采访。企业普遍认为是“重大利好,但不过瘾”,相比其他行业,国家对纺织业的扶持力度太弱。对此,您怎么看?

孙淮滨:一些企业对新规的期望值比较高,出台之后觉得与自己的想象有距离。事实上,国家的政策只要提供方向,就已经足够了。

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光靠国家政策,很难推动产业发展。因为这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国家不去限制,就已经是在给它空间和释放内在动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纺织业似乎已经被定位为“夕阳产业”,被认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业,很多政策对行业发展很不利,尤其是银行贷款方面,银行都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戳伤了企业信心。如今,振兴规划的出台给予了纺织业新的肯定,这着实令行业振奋。

《新财经》:结合纺织业自身的特点,您觉得现有政策还存在哪些不足?

孙淮滨: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中小企业比例高达99.4%,这些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一些普惠性政策。扶优扶强对一些大企业而言是锦上添花,比如钢铁、汽车等行业的大企业,它们一扶就强、就大了。纺织企业,你说能扶几家?这个行业更需要阳光普照性的政策,要惠及更多的企业。扶优扶强有利于拉开行业层次,而普惠性政策则更利于保生存、保就业。

《新财经》:规划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从14%上调至15%。2008年国家已连续两次上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2008年8月1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3%;2008年11月1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上调至14%),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为什么出口退税率上调的数额每次都是1%?企业从出口退税中能得到多大实惠?

孙淮滨:上调出口退税率只是国家的一种应急方式。1%看似不多,但给企业留下了一个想象和上升的空间。如果出口形势继续下滑,不排除继续调整的可能。国家的政策都是这样,不可能一下子调整到头,都是一步步调。

另外,外商很精明,他们会密切关注中国的政策动向。这次调整1%,他们很可能会从中国企业那里分走0.5%。上调幅度不大,不排除国家有这方面的考虑,怕都让外商拿走了。

对企业而言,即便是上调1%,也肯定比不上调要好。具体到企业的受惠程度,因企业自身的出口状况和资金周转状况而不同,一个小规模的企业,一年可以节省约10万元。

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

《新财经》:事实上,纺织行业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孙淮滨:去年一季度,纺织行业就已经出现问题了,当时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仅是次贷危机,但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下滑趋势,加之国内的政策要素和成本要素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企业感到了生存压力。我们纺织工业协会当时进行了大面积调查,深入了解企业的困境,之后向国家提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新财经》:不少人认为纺织业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对此,您怎么看?

孙淮滨:竞争性行业存在产能过剩是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纺织业的主要问题出在需求上,需求出了问题,产能过剩问题肯定会更加突出。

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是多层次的,不能一味要求企业都搞“高精尖”产品,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生产不同产品。比如农村市场,它需要“高精尖”产品吗?

对于纺织业而言,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纺织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细分为纤维、纺织、印染、成衣,等等,到底是哪块过剩?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总是强调产能过剩,会对纺织业产生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比如,银行就会盯着我们,既然是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他们就不愿贷款给纺织企业,纺织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

产能是否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应该由市场说了算,由市场自行调节,淘汰落后的,留下发展的。

纺织业更应该“下乡”

《新财经》:为了拉动内需,许多行业开始“下乡”,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纺织业有没有可能“下乡”?

孙淮滨:与家电和汽车相比,纺织业更应该“下乡”,原因有三:首先,纺织品属于“温饱型产品”,家电和汽车则是“享受型产品”,应该先温饱后享受。其次,纺织品下乡不需要那么多的配套设施。“家电下乡”需要电网等设施的配套,纺织品就不需要。再者,在中国的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还没解决,缺衣少被的现象仍很严重,推动纺织品下乡更具现实意义。

《新财经》:为什么“下乡”迟迟没有行动起来?

孙淮滨:纺织品下乡,首先要看国家政策层面怎么定。比如,是不是可以采取退税的方式鼓励企业下乡。其次,流通渠道要完善,渠道建设非常重要,不是说我开个大篷车下乡卖衣服就叫下乡了,这仅是短期行为。产品“下乡”不是白送给农民,因此,如何降低渠道成本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009年市场环境:“内松外紧”

《新财经》:金融危机尚未过去,2009年纺织行业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

孙淮滨:国际形势会比2008年更加严峻。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扩大。因此,对纺织行业而言,面临的外部压力会更大。

国内市场还是有希望和空间的。国内的经济和整个政策环境要比2008年更宽松。纺织行业经过2008年的洗牌,2009年整体走势应该不错。但具体情况如何,还要看政策的落实情况和行业自身调整的力度是否会进一步加大。

纺织业2008年的困境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疲软。2009年纺织业能否复苏,关键要看国内松绑的这块市场能否抵消国外再次缩减的那块市场。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如果国内新增市场空间可以抵消国外被压缩的市场,我觉得纺织业是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的。

《新财经》:刚才您主要从宏观形势以及政策层面进行了分析,如果从市场供需方面来看,产业的基本面情况如何?

孙淮滨:行业基本面依旧稳定。虽然我们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但产业优势依然存在,无论是规模优势,在产业布局上的集群优势,还是体制方面的一些优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尽管我们有些企业确实很困难,但是,仍然有30%的企业活得很好,它们是支撑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综合市场形势,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市场竞争格局没有变化。从市场层面来看,主要是外需市场萎缩,发达经济体对纺织品的需求量大幅减少,我们的出口损失严重。加之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销商融资困难,国内企业在和他们做生意时,结汇风险增加,很多企业做了生意拿不到钱,这也会带来国际贸易的减少。但这不是我们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是所有出口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而且其他国家的压力可能比我们还要大。毕竟,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累积起来的产品品质、价格、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依旧在。在发达国家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下降的时候,他们更愿意购买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

第二,从前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出口量大幅增长,比如越南。这也是我们国家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出口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周边国家和地区分流了大量订单。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产业链不完整,面料、辅料的供给主要还是依赖中国。尽管我们成衣出口量减少了,但我们对这些国家的面料、辅料出口量增长较快。我们与它们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第三,新兴市场对纺织品的基本需求还是存在的,比如俄罗斯、巴西、中东、拉美等国家。虽然它们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它们本国自身的供应能力和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等,而这中间的空白要靠中国来填补。

所以说,纺织业市场的竞争格局和行业的基本面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此,我们对国际市场不能完全丧失信心,尽管国际需求量下降了,但中国纺织品的所占的市场份额是不会减少的。

《新财经》:

2008年,沿海一带纺织企业大量倒闭,今年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

孙淮滨:2008年,纺织业的洗牌力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基本见底了。2009年,纺织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下来的企业怎么利用扶持政策发展,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企业如何挺过来,好企业能否再带动一些中小企业走向复苏。

纺织业振兴规划核心内容

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二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

四要优化区域布局。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五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蚕丝收购力度。

记者观察

坚持规划先行,推进乡村振兴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有幸与各位党员干部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乡村发展的问题,我主要就农村违法违规无序建房、村庄规划以及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跟大家谈一谈想法,交流一些体会。

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都会做出相应的部署。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农村的发展,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制定村庄规划,明确村庄分类,统筹安排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边界,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加强规划引领,推进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一、制定村庄规划的背景因素 2013.1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4.05 国务院《关于改善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到 2020 年建成一批各具特的美丽宜居村庄 2015.04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的讲话 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切实解决规划上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 2015.09 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 2017.10 十九大报告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018.01 2018 年中央 1 号文件 是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05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护大会的重要讲话 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2018.09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进行部署,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2019.01 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 明确把村庄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因地制宜,详略得当规划村庄发展,与当地经济水平和群众需要相适应 2019.02 2019 年中央 1 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二、村庄规划编制的意义 1、规划引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发展布局、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有利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利于凝心聚力,统一思想,形成工作合力;有利于合理引导社会共识,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聚,开展旧村改造,推进自然村整合。引导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强道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配置,商贸、医疗、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村路综合整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2.是长期以来村庄无序建设引发的必然管控手段。随着

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农村无序建房逐渐增多,造成许多镇村道路狭窄、行车不便、采光较差、安全隐患增多,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严重影响了乡村规划实施,损害了村庄发展形象,开展农村无序建房整治,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障碍,是长期以来村庄无序建设引发的必然管控手段。

XXX 在《全市整治乡村违法违规无序建房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也提到要充分认识乡村违法违规无序建房的严峻性,当前曲靖市乡村建设无序问题突出,已经到了必须出重拳整治的地步。一是规划普遍缺失。二是宅基地管理失控,导致农村建房星星点点、杂乱无章、无序无畏,犹如“撒豆子、种房子”,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破坏了生态环境。至 2018年底,XX 市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83081.77 公顷,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约为 430 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 193.2平方米。2019 年,xx 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974.5 公倾,我镇户籍人口 3.5 万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278平方米左右,我镇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实际面积远高于全市水平。三是违法违规建房普遍存在。乡村建房违法占地、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批东建西等问题的大量存在,导致乡村建设“有新房、无新村”现象十分突出,与传统乡村风貌格格不入,使农村失去了韵味、留不住乡愁,造成了永久的遗憾。

3、助力精准扶贫。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时期,以村土地利用规划为引领,协同划定建设用地拆旧

和建新地块,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助推扶贫攻坚。制定村庄建设规划有利于统筹引导城乡建设用地,有效筹集扶贫资金,优化调整村庄用地布局,保障扶贫项目用地,节约建设用地指标,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4、促进多规合一。目前,土地利用规划之外,还有土地整治规划,集镇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乡镇政府没有一个统一整合的规划文本,县级各部门分歧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在空间规划的体系下,需要规划融合,多规合一,化繁为简。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对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进行了安排,但由于比例尺较小、内容安排相对粗疏,无法具体指导开展相关工作,难以应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需要新增村级规划,纳入规划体系。

三、规划原则 (一)统筹兼顾原则 落实乡级规划要求,统筹考虑村庄建设、生态保护等相关规划在土地利用上的需求,结合村域特色,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各业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建设美丽乡村。

(二)有限保护原则 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维护农村历史文化和村庄风貌,保护特色乡土风貌。

(三)节约集约原则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适度集中。

加大村庄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改造提升低效用地,细化用途空间类型。

(四)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各环节要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五)简便易行原则 制定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规划成果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村民了解和实施。

四、制定村庄规划几点思考 (一)清楚区分规划对象 本次村庄规划涉及的村庄为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所有自然村。已经被城镇建设用地覆盖的村庄不再编制村庄规划,纳入城镇建设管理。以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制定适宜村的建设和发展目标,控制村域内建设用地总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方式实现产业发展和振兴;用好土地综合整治平台,引导聚合各类涉农资金,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村路的综合整治。

(二)做实村庄现状调研

村庄规划应凝聚多方智慧,做好开门编制规划,尤其是自然资源所和基层村委班子成员更应带头主动思考,组织好调研座谈,参与人员应多层次多类型,包括基层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乡村有识之士、能工巧匠,驻村工作队员、村小组、村委会班子成员等,做实村庄规划的基础调研工作,积

极开展无序建房清理整治,如实填写各个自然村人口、经济、设施建设、发展诉求等方面的内容,开展村庄一户一宅的排查落实,估算村庄未来宅基地建设需求。今年 5 月份,镇党委、政府召开全镇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工作会对开展一户一宅摸排工作作了安排,目前,全镇 7 个村(居)委会摸排工作已全面结束,上报到镇党委、政府。

(三)村庄规划一般要求 村庄规划一般包括村域、自然村两个空间层次。村域注重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生态保护红线、村庄建设边界和规模及其他目标和指标,并优化国土空间用地布局,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整治、村庄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防灾减灾等内容。

1.自然村建设规划 自然村突出对农村建设空间重点内容的细化和安排,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空间布局指引、自然村建设管控、特色风貌引导等内容。

(1)房屋建设规划 ① 原则上一个自然村一个风貌,一个自然村不超过3 种户型方案。

② 新批准农村宅基地每户建筑基底面积坝区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山区控制在 150平方米以内,建筑面积控制在 300平方米以内,建筑层数不超过 3 层,根据功能需要

可以增设梯间和功能用房,3 层部分建筑高度不大于 11 米,设梯间和功能用房的建筑高度不大于 14 米。新建住房统一按照已经批准的规划图纸建设,不得擅自改变规划。

③ 新建住房应做到“人畜分离、厨卫入户”,老旧建筑应逐步改善居住条件。

(2)建筑风貌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 色彩:应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建筑单体主要色彩不宜超过 3 种。

② 围墙:新建住房不宜单独设置围墙,确需设置的,高度不宜超过 2 米,须采用通透式围墙。

③ 屋顶形式:根据当地特色采用适合的屋顶形式。如坡屋顶、平屋顶等。若使用平屋顶,平屋顶檐口部分宜进行装饰处理,屋面要有一定坡度以排除雨水,考虑安全要求应设置女儿墙。伸出屋面的楼梯间应与建筑形态整体协调一致。避免使用彩钢板、石棉瓦、钢丝网等材料,保持村庄内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④ 墙体、墙面、墙裙:墙体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如木、石、砖等地方材料,且应与建筑结构形式相匹配。

(3)建筑退线要求 ① 退道路红线:新建、改扩建建筑、构筑物及围墙必须按要求退让,退公路按公路级别参照相关规定退线,最少不小于 5 米。退村内道路不小于 1.5 米。

② 退公共空间绿线:村内规划为公共活动空间的绿地和活动广场用地,新建、改扩建建筑、构筑物及围墙必须按要求退让不小于 1.5 米。

③ 退市政设施黄线:新建、改扩建建筑、构筑物及围墙必须按市政设施类别参照相关退让要求退让。

④ 退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新建、改扩建建筑、构筑物及围墙必须按要求退让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最小不小于 3 米。

⑤ 退水域蓝线:新建、改扩建建筑、构筑物及围墙必须按水域所属类别参考相关要求退让,最小不小于 10 米。

(4)安全与防灾减灾 “三堆”(草堆、柴堆、粪堆)禁止在村内堆放,村内道路上禁止晾晒谷物,堆放杂物,堵塞消防通道。

(四)准确判定村庄发展类型 按照《X XX 市村庄规划导则》文件要求,村庄类型划分共有五种:

集聚提升型、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暂不明确型。不同类型的村庄,规划内容应当有所侧重。

集聚提升类村庄 :是指现有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重点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规划发展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规划应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引导周边零散分布的自

然村村民向集聚提升类村庄集聚,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庄。

城郊融合型村庄:

:是指城市近郊区及县城城关镇周边,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距离城市 15 分钟车程可达的自然村。规划应积极承接城镇人口和功能的外溢,加快推动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城乡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双向流动。

特色保护类村庄 :是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规划应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与特色要素,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保持村庄特色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强化特色保护和空间品质规划设计。

搬迁撤并类村庄 :是指因避灾避险、脱贫攻坚、生态建设、重 大项目和城镇规划建设等需要搬迁撤并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规划应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突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空心房”整治、废弃地的复垦利用等项目的安排。

暂不明确类村庄 :是指目前看不准、暂时无法分类的村庄。村庄分类首先明确上述四类看得清、能确定发展方向的村庄,其他在城乡发展进程中难以看清的村庄应纳入“其他一般 村庄”中,留出足够的观察和论证时间。规划应重点统筹村民建房需求和人居环境整治。

按照上述条件,我镇果河村委会大撒卜龙村、水塘村

委会水塘村、小坝村委会小坝、新庄村委会、他官营村委会他官营村可考虑按照聚集提升类制定村庄规划。果河村委会新果河村、老果河村、小坝村委会鱼体村等可考虑按照城郊整合型制定村庄规划。他官营村委会上赛村可考虑按照特色保护类制定村庄规划。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 篇5

今天,我们倡导着发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坚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我们生活在一个活跃、丰富文化的时代。然而,在走向和谐文化的道路中,我们是否忘了在农村的土地上,有被我们“遗忘”的农村文化,他们正在悄无声息地消失着。在消失的背后,其本质问题就是农村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农村教育是乡村文化的根。发展农村教育,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农民工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

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多数小学被废弃,教学质量低,师资不稳定,经费投入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无保障,由于家庭困难、就业前景不乐观导致辍学现象严重。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合理调整农村教育资源。重点建设方便村民、设施好的学校,创建寄宿制学校,从实际出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联村办寄宿制学校;利用废弃、闲置的学校服务于周边村民,如办幼儿园、当地村委会、临时教学点等。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帮扶力度。进行战略重点转移,从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并提高投入的效率,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作用。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大力宣传教育文化。通过广告、标语、手册宣传先进文化,提高村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保护特有的传统文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以多种公共生活形式深入到民心。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农村教育。利用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充分利用“义教工程”、教育建设等项目,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

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篇6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针对五棵树村目前产业结构单一、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为加快五棵树村乡村振兴,提升村级产业档次,助农增收实现美好生活的长远目标,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省社党组的具体安排为统领,以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为总要求,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创新创业、探索“三位一体”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农业产业调整,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农村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努力前行。

2.目标任务。确保到2025年底,五棵树村脱贫人口不返贫;完成县级供销合作社与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充分融合,使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充分挖掘优势特色农产品,促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一个新高度;提升五棵树村村民创新创业积极性,优化乡村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五棵树村集体产业收入转化成为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二、具体措施

1.整合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确保合作社规范运营。五棵树村目前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均为农民自发组织的种植合作社及农机合作社,在资金使用、日常管理、生产经营上存在诸多问题。以土地流转为例,因近年来气象条件适宜,种植业收入较好,各专业合作社在积极投入生产的同时,在土地流转中产生无序竞争,土地租赁价格由原来的300-500元/年,增加到目前的700-900元/年,短期看发包土地农民收入增加,但长远看一旦遭受灾害,将增加极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此,要以木兰县供销合作社为领办主体,积极整合分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对土地流转、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等合作社的日常经营活动予以规范,在有序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2.依托倍丰木兰金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体系。依托倍丰金秋公司产业项目,联合木兰县供销合作社组建县域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推广、农机服务、统防统治、生资统采、农产品统销、产权交易、金融贷款等服务,打造为农服务的综合性专业化平台。同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脱贫户和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开展多种形式产销联合合作,提升五棵树村农产品竞争力。

3.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开发农村庭院经济。五棵树村集体在2015年投资400万元,建立了一座占地500平米的豆芽厂,因设备及经营原因目前处于闲置状态。驻村工作队本着把一切资源用活、用好、用足的原则,结合五棵树村农户种植实际,经多方论证,计划在2022年将闲置豆芽厂转为酸黄瓜生产车间,向农户提供优质黄瓜种子、农药、化肥,订单购销。同时,为进一步打通绿色蔬菜的城乡消费渠道,计划选择有意愿的农户,以庭院为基本单位,组织种植西红柿等经济作物,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向城市餐桌供应优质食材,探索为城乡双向服务促农增收新路径。

4.挖掘村内优势特色农产品,开拓销售新模式。五棵树村自有特色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杂粮品种,包括红小豆、绿豆、黑豆、芸豆、豆浆豆等。在持续做好杂粮种植和“拐把桥”地域杂粮品牌建设的同时,探索实施种草药种植项目。2022年,计划投入资金50万元,扶持村内大户种植中草药平贝,主动谋划特色产品销路,拓宽电商销售渠道,积极探索淘宝、京东、小康龙江购物平台销售,培养农村经济人主播开展直播带货等,千方百计培育致富带头人和致富新模式,形成有带动性、可复制的产业样板。

5.探索畜牧养殖新模式,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源。目前五棵树村全村存栏肉牛400头左右,农民自发养殖肉牛积极性较高,具备发展肉牛养殖的资源条件。下一步,计划以省社惠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按照“户为基础、村(合作社)为主体,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的发展模式,整合资源要素,在村内筹建股份制集体牧场。脱贫户和养殖户以“生产资料入股、集体规模经营、养殖按劳取酬、盈余按股分红”的“四融合”方式,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养殖、精细管理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

三、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狠抓落实。提高政治思想认识,夯实工作作风,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各项规划工作狠抓落实。

2.明确责任分工,强力推进落实。要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人来做,工作中既要相互配合、合力攻坚,又要充分履职、独挡一面。

振兴规划期满交卷 篇7

3月27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以下简称“中物联”) 在北京召开《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评估工作座谈会。自2009年国务院印发《规划》至今, 三年规划实施期已满。三年来, 规划实施取得了哪些成绩?又有哪些遗留问题?在此次专题座谈会上, 规划的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成为会议讨论的主要评估内容。

“规划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或许可以很好的总结物流企业对于规划实效的总体感受。多位参会企业代表认为, 三年来物流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但相关政策落实效果不尽理想, 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落实。

环境有所改善

首先, 从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来看, 虽然没有得以全面实现, 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物流企业的认可。一位要求匿名的物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分析认为, 与规划任务和政策措施相比较而言, 规划目标是整个《规划》内容中认可度较高的一部分。规划提出, 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实施期内, 要实现“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 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 这一目标被该负责人评估为“全面实现”。与此同时, 他将除此之外的其他几个规划目标全部评估为“部分实现”或“有所改善”。

在他看来, 其他规划目标 (包括“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 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等内容) 均有待进一步落实。“三年来, 确实有一批物流企业包括顺丰、德邦等等, 在进一步做大做强, 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但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整体上还是没什么改变。物流服务的能力有所增强, 但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并不明显。”

上述物流企业负责人除了对规划目标进行评估之外, 对规划任务和政策措施也分别进行了评估。在《规划》内容中提出的10项任务和9项政策措施中, 他认为其中只有各1项的落实情况使物流企业感到满意, 它们分别为“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及“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应该说, 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这方面做得很好。”他指出。而中物华商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景福则补充认为, “中物联作为物流业唯一的全国性行业组织, 多年来一直积极为行业健康发展争取优惠政策而奔走呼号, 并且多次牵头组织调研工作, 在很多方面给物流企业带来实惠。”

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部长尚尔斌认为, 规划实施三年来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物流业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尤其是在各级主管部门、中物联、央视等各方的积极关注和推动下, 行业地位明显提升, 物流业发展及作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理解;二是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大为改善, 一些制约物流业发展的“顽症”逐步得到缓解, “国八条”、“国九条”及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等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推动各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应制定、出台了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税收试点企业范围进一步扩大、门槛进一步降低, 行业发展整体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有所改善;三是行业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保持整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情况下, 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 涌现出一批初具市场竞争力的代表性物流企业群体;四是标准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议、新技术及新装备应用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推动了行业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提高;五是推动了物流行业发展转型升级, 物流专业化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可复制性的制造业物流外包、供应链金融与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方面的优秀案例和代表性企业。

问题仍待落实

根据上述物流企业负责人的评估, 在《规划》的10个任务和9项政策措施中, 分别有3项任务和6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有所改善, 但不够满意, “尽管政府部门做了许多工作, 有些方面也确有改善, 但从满足物流企业期待的角度来说, 结果是不如人意的。”他指出, 它们分别是任务中的“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等3项内容, 以及政策措施中的“加强组织和协调、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制订落实专项规划、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等6项内容。

“其中, 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重点领域之一得以推进发展, 有些新的保税物流园区相继成立, 三年间也制订落实了多个专项规划等等, 但是同时也出台了《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已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编者注) 等与当前实际不太符合的政策。”他补充说。

在他看来, 由于政府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原因, 使其想有所作为却难有作为, 这也造成了《规划》中的另外6项任务和2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不佳。这些内容包括主要任务中的“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6项内容, 以及政策措施中的“改革物流管理体制, 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等2项内容。

“在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上, 我们没有看到具体的政策措施, 只在个别企业身上有所体现;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这一任务, 在规划任务中写的内容最多, 但地方政府基本上还是各干各的, 谈不上优化;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方面, 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 但实质上企业体会是差强人意;同时, 物流新技术还是很少。”该负责人还指出, 在改革物流管理体制和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这两项政策措施方面, 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到进展。

此外, 从多家企业的反映来看, 截至目前, 过路过桥费仍是物流企业的沉重负担, 公路乱罚款、乱收费等现象总体变化不大,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导致部分企业税负增加, 仓储企业拿地越来越难、土地成本越来越高, 同时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物流成本过快增加等很多问题, 依然困扰着物流行业的发展。

有物流企业告诉记者, 去年单台车辆的干线运输成本至少增加了10%。另一家物流企业则透露, 去年公司收入大概13亿元, 其中过路费至少有4亿元。“对物流企业而言, 希望看到政策法规的科学健全, 更希望看到政府部门的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才能让灰色地带合法化, 谁愿意背黑锅做灰色生意?但现实却是物流企业往往被逼不得不违规操作, 要么违规要么倒闭。”一位物流业人士对此苦不堪言。

另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曝料, 一些国家政策在地方政府落实中出现偏差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比如仓储土地税三年减半的优惠政策出台以后, 有的地方政府并不想真正让利于企业, 于是近期在一些地方就出现了重新规划用地、将用地级别提高, 以变相抵消土地税优惠的做法。

业内专家认为, 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目前, 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仍然偏低, 社会化物流需求不平衡、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明显, 生产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外包动力不足, 未形成与物流业全面、有效联动发展局面;物流市场仍不够成熟、规范, 市场竞争激烈, 恶性竞争仍大范围存在, 影响了物流企业对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和服务能力提升方面的投入, 市场竞争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网络覆盖范围广的企业群体规模仍然偏小;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能力不足问题仍普遍存在, 一些地区建设物流园区缺乏科学规划布局, 造成闲置、浪费或改变用途;人才培养和标准化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支持我国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和长效机制仍未真正形成, 多头管理、多龙治水、行业交叉、相互制肘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新经济下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 对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安全发展的角度看, 从物流行业的产业安全角度看, 如何保持政策的连续、有效, 如何进一步提升物流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需要继续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回顾过去, 用三年时间解决那么多积重难返的行业问题根本是不可行的, 还不如用三年时间去落实比较基础性的问题, 哪怕落实两三件具体问题, 可能效果更好。”上述要求匿名的物流企业负责人说, 尽管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说, 《规划》成效不尽如人意, 但实际上三年来国家层面相当重视, 并且各政府部门都在尽力解决问题, 只是物流业积重难返的问题太多, 而这些问题悬而未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物流的管理体制。

促进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 篇8

会议强调,振兴文化产业,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 二是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 五是不断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 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 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八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会议指出,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规划实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此专家认为,该规划至少有三大亮点。振兴规划特别强调要加快数字内容、动漫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同时降低准入门槛,这些都将切实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孙立军表示,在国家扶优扶强的理念支持下,动漫企业在上市融资、产业链整合方面也会更加成熟。

上一篇:戏曲舞蹈艺术论述下一篇:刘长卿《谪仙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