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精选7篇)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篇1

案由: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理由: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城市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国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

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4万亿,市场巨大。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6月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2.25万亿元。其中,B2B交易额达到2.05万亿元。预计2010全年B2B交易额为3.85万亿,网购交易额为4300亿。

2010年,东莞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1000亿元,东莞电子商务步入快速发展期。

东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一、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内销市场巨大

1、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以及西方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拉动着全球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中国拥有13亿人的消费市场,进入21世界,中国消费能力的提升对拉动全球经济的增长益发明显。国家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新中国六十年系列报告”中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到2007年已高于世界所有国家,位居第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到19.2%,比美国高出3.5百分点,比欧元区高出6.3百分点。根据联合国最新发表的报告,200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当仁不让地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最强大的引擎。

2、内销市场巨大,将开创东莞经济发展新奇迹: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调结构、扩内需,东莞再领跑30年。

东莞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在金融危机以前,一直是欧美市场的需求拉动着东莞经济的增长,东莞借助欧美市场在过去的30年创造了全球瞩目的发展速度,东莞制造、东莞速度享誉全球。在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机遇期,应将拉动东莞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投向国内市场。东莞位于珠三角产业链核心区,是全国市场的货源地,东莞应借助珠三角区位优势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大力发展支持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大力支持东莞本土品牌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助推东莞制造开拓国内市场。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逐渐增加,东莞将借助内销市场再次

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开创东莞经济发展新奇迹,再塑“东莞制造”新形象。

二、商务部提出“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在线批发兴起

1、扶持一批影响力和凝聚力较强的网上批发交易企业:2009年11月,商务部下发《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意见第四条提出,促进商品批发环节应用推广网上交易。鼓励流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品批发交易,提高流通效率,扩大中间需求,带动最终需求。充分发挥大型骨干流通企业和大宗商品市场的作用,开展农产品、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的网上批发交易。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支持面向行业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整合产业链和供应链,为生产企业和分销企业间、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间网上交易提供第三方服务。主要目标是扶持一批影响力和凝聚力较强的网上批发交易企业。这将开辟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电子商务新领域。

2、在线批发兴起,再塑电子商务发展新格局:在线零售经过七年发展,形成了以淘宝为核心的网购市场,并发挥了巨大的产业带动性,网购市场交易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达2400多亿。淘宝总部所在地杭州成为全国电子商务之都,并带动物流、在线支付等连带发展。在商品流通领域的终端零售环节,在线零售正逐渐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杭州已借助淘宝掌握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成为配置全国在线零售市场以及资源的中枢。

在线批发兴起将再塑新格局。批发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社会商品流通环节的重要一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30年来,全国批发交易市场已近10000个,年成交总额34000亿元。传统批发市场的巨大,预示着在线批发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在在线批发这一新领域内,各类电子商务企业还都在探索新的商务模式,以满足市场更高的诚信保障,更可靠、便捷的大额支付和更周到的售后服务。目前,新领域里还没有形成居于支配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

在线批发的兴起,将在全国形成一个新的配置、调控体系,其将重塑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格局。东莞有优势以及机遇成为全国在线批发的配置、调剂中心。

在2010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刘志庚强调指出“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鼓励支持各行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带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

“十二五” 是东莞市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东莞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电子商务在东莞商贸流通领域的比重,借助电子商务全力打造全国现代流通业名城。

办法: 电子商务产业链建设需要从推进电子商务运用、做大电子商务服务业、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等多层面开展。

一、推进电子商务运用

1、培育大型电子商务龙头企业

支持辖内重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走向世界,拓展国内市场,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优化大型骨干企业供应链和销售链为核心,提升产业链电子商务应用的整体水平,加快推荐产业高端化。

2、普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加大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与培训,普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东莞实际,重点扶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食品饮料等“八大支柱产业”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以专业市场、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鼓励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网上开店、在线交易和在线支付等服务。

3、积极推进区域电子商务应用

东莞作为全国制造业名城,产业资源丰富,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与产业体系,与珠三角主要城市优势互补,上下游产业资源协同发展;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享有珠三角产业资源,辐射全国。东莞无论在产业资源还是在区位优势上,都具备发展大力发展区域电子商务的优势。“东莞制造”平台的建设便是东莞区域电子商务应用的代表。

4、推动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东莞拥有各类型批发市场170多家,专业批发市场依据东莞产业基础与镇区

特色,形成了行业性强,区域分工明确的发展格局,如富民服装城、黄河时装城、七彩服装批发市场、珠三角小商品城、大京九农副产品中心市场、京九玩具批发市场、广东众源五金饰品城、樟木头塑胶原料市场、大京九塑胶城、大岭山东华家具城、厚街鸿运鞋业鞋材市场、信立农批市场、下桥水果市场等。

这些专业批发市场同时与特色产业镇相结合,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运用将带动相关行业的整体效应。

目前,在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运用方面,依托黄河时装城的黄河服装电子商务网、依托富民服装城的富民服装电子商务网、依托京九玩具城的中国玩具批发网以及依托广东众源城中国饰品交易中心的众源网等成为东莞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代表。

二、做大电子商务服务业

1、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

紧密结合行业以及区域特点,创新交易模式,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面向行业、企业以及消费者的第三方交易及相关增值服务。鼓励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经济贸易、旅游会展、医疗保健以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资源,提高服务水平;推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融合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逐步向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融合的阶段发展。

2、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抓住3G和“无线城市”发展机遇,探索移动互联网新应用,拓展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新模式,加速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多媒体、移动搜索、手机支付等新业务的试用。

三、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1、发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在线支付

依托现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在线支付平台,提供基于银行账户的各种电子支付模式,积极推广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支付,普及电子支付手段在各行业、各领域和各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在线资金清算体系,加强业务监督和风险控制,推进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化、标准化。

2、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紧密依托产业集聚镇区、专业市场,重点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领域,培育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力的物流服务商,促进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等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发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组合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有效支持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四、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1、加强人才培养

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既懂商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网络经济人才;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职业资格鉴定。

联合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对现有高校、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给予大力支持,组建校企实习基地与举办技能大赛;对有能力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要大力推动专业建设,引进电子商务教师人才到东莞发展。

联合培训机构开展 “电子商务技师培训”工程:设立“创业东莞”电子商务人才专项资金,开展 “电子商务技师培训”工程、积极调动培训机构开办电子商务培训班以及电子商务师技能认证,利用专项基金补贴培训机构。

2、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篇2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和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决策精神,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根据新形势新任务, 通过对相关产业和部门的调研, 做出这份调研报告, 为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广西文化产业现状、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 2007年广西文化产业数据概况 (1)

2007年全自治区实现GDP 5955.65亿元,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9.91亿元, 占GDP的2.52%, 比2004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的不断增长, 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推进了和谐广西建设。

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核心层2007年实现增加值48.2亿元, 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2.2%, 比2004年减少2.1个百分点;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7.2亿元, 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8%, 比2004年增加15.7个百分点;相关层实现增加值64.51亿元, 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3.0%, 比2004年减少13.6个百分点。2007年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2.2∶24.8∶43.0。

在“文化服务”的7个行业类别中, 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4.07亿元, 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22.7%, 比2004年减少6个百分点, 所占份额最高;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 实现增加值29.69亿元, 占19.8%, 比2004年增加13.1个百分点;居第三位的是广播电影电视服务, 实现增加值8.15亿元, 占5.4%, 比2004年增加1.7个百分点;其余依次是其他文化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新闻服务。

在“相关文化服务”的2个行业类别中,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实现增加值51.11亿元, 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4.1%, 比2004年减少16.2个百分点;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 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9%, 比2004年增加2.6个百分点。

(二) 近几年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

1. 文化产业实力居于全国中等水平、西部地区前三位的先进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 广西文化管理部门坚持思想观念、机制与体制、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 形成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力争文化实力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 促进了广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广西文化企业锐意创新、强化管理、激发活力, 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据云南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王亚南研究员依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权威数据做的广西文化产业基本情况数据分析表 (见表1) 可以得知,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实力大致居于全国中等水平 (第11~18位之间) , 在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居于前三位的先进水平 (7项数据平均值为2.7) (2) 。

2. 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建成

目前, 广西文化产业建立起基本完备的产业格局, 已形成出版业、报业、发行业、艺术表演业、图书馆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文化信息业、艺术教育业、文化经纪与代理业、文物博物业、文化娱乐业、音像业、会展广告业、文化旅游业等比较齐全的产业门类。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

3. 出版业、旅游业实力强, 效益明显

广西文化产业的一些行业业绩突出, 进入全国前10位行列, 如出版业、旅游业;若干产业项目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 经济效益明显。如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4. 文化产业创出品牌, 形成较大影响

经过近10年的努力, 广西文化产业创出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其中, 《印象·刘三姐》、桂林愚自乐园、百色靖西绣球村列入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受到业界专家的好评和海内外观众的青睐。

(三)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1. 在整合优势资源中形成产业优势

近几年广西文化产业获得较好的发展, 一条重要经验就是, 注意整合优势资源发展为自己独有的产业优势。广西最主要的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近几年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取得产业成效和较大的社会影响的, 有以下项目: (1) 整合广西“山歌”、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举办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歌节, 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前者自1999年举办以来, 连续举办11届, 已成为国内著名节庆活动之一, 并取得一定的产业效益。 (2) 整合桂林山水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歌舞资源和名人 (张艺谋) 资源而产生的《印象·刘三姐》。 (3)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日报社、接力出版社等组成的出版产业在整合广西和国内的各类文化资源 (智力、人才、资金等) 上都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效。

2. 在机制创新中激活文化生产力

广西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以人事制度为重点推进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 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采取“一体多制”的办法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推动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特别是以项目带动改革、以项目推动机制创新的做法, 带来产业化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 从而推动了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3. 以项目为载体, 突破“不发达”瓶颈

为发展文化产业, 广西提出了“以项目为载体, 优先发展本体产业, 积极扩张延伸产业, 努力寻找合作产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和品牌。通过以项目为中心, 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大的瓶颈问题——文化产业资金投入的问题;打破了体制障碍和行业壁垒, 实现了以市场为取向的资源优势整合, 促进文化、旅游、财贸、商贸、交通等部门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自治区统筹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已有90个, 完成投资7亿多元, 培育了一批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形成了以项目构建的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规模, 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之路。

4. 开放的环境, 引来多种投资与经营模式

根据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 广西一直比较重视民营文化企业这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积极引导和支持其健康发展。近年来, 广西突破了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 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力量投资文化产业, 为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强化服务意识, 努力为民营文化企业排忧解难, 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近几年, 广西民营和外资文化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特别是娱乐、演出、休闲、影视等行业发展迅速。目前, 仅广西文化厅与民营文化企业联系的项目有50多家 (个) , 特别是在自治区22个文化产业品牌项目中, 民营项目占了三分之二。广西影视剧产业的投资主体也是民营资本。外资经营的桂林乐满地主题公园、愚自乐园等大型文化园区经营效益好、影响大, 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品牌。

(四)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文化产业总量偏小,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国內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相比, 可以看到广西文化产业的规模依然较小, 仍处于经营的起步、探索和市场的培育的阶段, 规模优势尚未形成, 文化产业处在较低的层次。无论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都落后于周边的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广西文化产业如果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加快发展, 按现今的发展速度预测, 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全区GDP比重的5%, 成为支柱产业, 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这显然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产品的需求。

2. 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经营方式陈旧

广西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 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屈指可数。2004年的数据显示, 平均每个文化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25人, 其中文化服务业更少, 不足20人。这种状况到目前仍无大的改观, 如作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百色靖西绣球村, 长期是家庭作坊式经营, 经营规模无法扩张, 产值一直停留在年收入100多万元的规模。文化产业组织的小型化, 资源优势的分散化, 阻碍了市场强势竞争力的形成。

3. 产业优势不明显,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总体上看, 除了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等产业效益相对好一些外, 文艺表演、新闻、广播电视、会展等行业还基本上处于微利阶段。其他一些文化产业的经营如娱乐休闲、网吧经营等大多数处于小公司、小制作、小收入状态, 低层次运作, 小环境发展, 松散型管理, 难以发展形成产业规模, 更谈不上培育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题材选择过于单一和死板, 特色不够突出, 品种不太丰富。文化企业运作效益不高, 多数处于“广种薄收”、“只种无收”、“长种短收”的状态。这种过分分散的组织模式和产业运行机制, 不具备向外扩张和竞争优势。就是效益相对较好的出版和广播电视业也还不具备区域性的影响力。

4. 文化产业投入不足, 制约发展规模

广西文化产业整体投入不足, 限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目前, 全国31个省区市中已有23个省区市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 广西从自治区到各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均尚未得到落实。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总额太小, 以2006年的数据看, 广西当年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16.50亿元, 占地区GDP比重的0.34%, 而广东当年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为342.10亿元, 占该省GDP比重的1.32%, 相比可知我们有多大的差距。与此同时, 民营或私人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外资或合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加上对外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少, 致使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匮乏, 特别是相关政策偏差等因素, 出现了投资运营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等诸多问题,

5.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超越了传统概念上的文化范畴, 而我们的管理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文化的水平, 表现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效率低下、行业和地区壁垒森严、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尚未完全从直接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 且各自为政, 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如“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本可以打造成很好的旅游品牌, 但由于是外宣办和体育局主办, 旅游部门不能插手, 综合效益无法发挥;音像业的内容审查、出版发行和市场管理分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部门;这使同一产业链条在不同部门间游离, 部分文化资源被闲置浪费, 难以系统开发和充分利用。

6.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型产业缺乏

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 创意型和高科技型文化产业比重太小, 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 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经营传统产业的企业引入高新技术与先进装备也十分有限, 企业整体科技含量偏低, 发展后劲不足。

7. 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

广西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总数依然偏小, 在全社会从业人数中不足1%, 低于全国平均值。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3%~6%。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也偏低。从学历看,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0.15万人, 占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7%;大学学历人员为5.6万人, 占28.2%;高中学历及以下人员为14.1万人, 占71.1%。从专业技术职称看, 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有0.46万人, 占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2.3%;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有1.58万人, 占7.9%;初级技术职称人员2.11万人, 占10.6%。从技术等级看, 高级技师有411人, 占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2%;技师有0.1万人, 占0.5%;高级工有0.48万人, 占2.4%;中级工有0.73万人, 占3.7%。

二、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 广西跨越发展形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1.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必须实现的奋斗目标。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以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两大工程构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党委、各地政府必须深刻领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 切实加强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以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确保广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 改变物质消费结构需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据对世界进入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过程分析,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 人们消费结构开始发生转变, 物质消费的比重会逐渐减少, 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家庭收入的支出在支付温饱方面的开支比例缩小, 在教育、旅游、、娱乐、休闲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支出开始增多。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 这种变化会进一步加快, 支出比重向精神文化消费方面倾斜更大。2008年, 广西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到2009年末, 有望接近2500美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市场容量在加大。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广西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来看, 文化总体实力还不够强, 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比较突出, 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文化产品无论在规模上、类型上、质量上都还无法满足这种消费结构改变之需, 我们必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 扩大广西经济发展规模、加速提升广西GDP总量需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各省区市GDP进入亿元的省级单位有13个, 广西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2008年GDP 7171亿元, 距离亿元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要加速提升广西GDP的总量,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条重要途径。据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统计, 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一般在20%~30%以上, 高于经济的综合增长速度。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 广西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资产。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产业”, 而不仅仅是“文化”。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 像办糖业、办旅游、建高速路那样作为广西经济的新增长点去培植和促进, 文化产业可以在“十二五”时期成长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占到广西GDP的5%左右 (若含旅游业可达15%左右) 。这对于广西加快发展, 加速提升GDP总量和发展速度, 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4. 构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新高地和新“增长极”需要文化力的推动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不仅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艺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广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广西构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新高地和新“增长极”, 改变广西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但是,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一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文化产业恰恰是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将改变原始产业依赖资源、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负面影响, 改变资源高消耗、经济低效益、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浪费型的传统发展方式, 实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经济高效、环境安全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形成以生态型经济和创意型经济为中心的产业模式, 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尤其重要。

5. 广西承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先锋的职责需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仅是包含经济内容, 也包含文化内容甚至政治内容。文化产业恰恰是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体, 它最易为中国与东盟双边所接纳并进入实质性合作领域, 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从经贸活动延伸到文化领域, 增进沟通和理解, 增进中国与东盟的文化认同, 产生经济与人文的双重效益。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规划》的实施, 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责任更为重大, 广西与东盟交流合作更为紧密, 经贸、政治、外交的成效也日益显著, 文化及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逐步走向密切, 促进了中国-东盟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加快与巩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发挥特殊的功能和功效。广西与东盟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占有和特色方面互补性强, 推动双边的影视、演艺娱乐、音像出版、文学艺术、旅游等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 培育文化产业集群, 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走出国门, 搭建广西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 发展国际文化贸易, 对于提升广西文化产业的层次和实力, 促进中国—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 意义重大, 形势紧迫。

(二) 时代机遇与良好基础打造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1. 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为广西文化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广西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产业基础薄弱, 但资源丰富, 民族文化优势独具, 区位优势突出, 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的沃土。首先, 区位优势是广西最大的优势。广西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指出:“广西区位独特, 优势突出。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 是中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 是我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是西部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 是实现‘东靠西联、南向发展’战略的最佳地带。”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兴起, 广西的这种背靠大西南、辐射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构成了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文化衍生地。其次, 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广西的一大资源优势。广西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民族文化、海洋文化、革命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现代城市文化等构成文化产业发展极佳的生态优势和生殖基础。

2. 近十年来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世纪初以来, 广西在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持续增长, 经济总量增大。2006年, 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了全国文化产业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15%, 而2004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区GDP的1.49%,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全国省区市排名是第14位, 成绩尚可;2007年, 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则上升到占GDP的2.52%, 比2004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发展较快。近年来, 广西出版业的发展更显强劲, 出版业三项重要数据在2007年进入到全国第九位。二是文化产业门类基本完备、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建成。三是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和特色品牌项目成效显著,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影响深远。四是随着广西经济的高速发展, 文化产业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和资本支撑。五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 出台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文化产业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广西的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进步,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今后广西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文化体制改革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添加动力

近年来, 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发展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制定了六个政策性文件:《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意见》、《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基础设施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文化广西建设若干政策的规定》, 出台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对广西的文化体制改革作总体规划和部署, 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 通过转企改制, 广西对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单位进行积极培育, 稳步有序地推进集团化建设。广西出版总社及其所属出版单位除了保留一家作为公益性出版机构外, 其余各家出版社也在2009年内全部转制为企业, 组建广西出版集团。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 广西众多文化单位积极开展国有与国有、国有与民营的项目合作、资本合作, 通过多样化的参股形式, 盘活资源, 增强竞争力, 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广西文化产业打开发展大门

广西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北部湾区域合作框架之中发展, 文化产业是具体的实施路径之一。广西在发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与生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仅自然地理延绵相连, 历史人文也密切相关, 基于文化认同观念的文化产业经营将较之其他产业经营更具水到渠成的功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需要广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走出国门, 发挥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双重功效。

三、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实现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遵循“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思路, 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基础作用, 彰显广西文化优势和特色, 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作为加速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契机,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印刷包装、广告会展、工艺美术、网络服务等文化产业, 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项目, 打造一批特色品牌, 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 (园区) , 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产业人才, 实现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较快增长, 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广西经济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 总体目标

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 必须达到以下目标:

文化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设成为广西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有较大增加, 文化产品在种类、数量上较“十一五”时期都更为丰富, 质量有较大提高。到2020年时, 文化产业成为广西支柱产业的地位更为巩固, 并成为广西第三产业中的核心产业, 整体实力位于西部省区领先水平和全国中上水平。

(三) 具体指标

在“十一五”末期和2011~2020年期间, 广西文化产业要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 产业总量增加, 发展速度加快

到2015年时, 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 增加值660亿元左右, 占广西GDP的4.5%左右。

到2020年, 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 增加值达1500亿元左右, 占广西GDP的6.2%左右。 (1)

2.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 布局进一步合理

形成一批在全国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群初步形成。到2015年, 广西要形成以旅游业和会展业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体系, 全区拥有利润超过1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5~8家, 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达到20家。以南宁为中心的沿海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实力更为强大, 桂北、桂东、桂中、桂西经济区文化产业活力增强。

3. 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体

逐步建成以中心城市为主干、覆盖面广的文化服务网络;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为契机,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 集中力量在全区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加强农村乡镇和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4. 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运营体制和机制

调动政府、企业、文化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 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创意、生产 (服务) 、销售网络健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5. 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 文化辐射力扩张

通过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 区域分割、行政分割的市场壁垒逐步打破, 市场中介组织活跃, 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发挥调节作用, 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把广西建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开发与交流、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场所和体育赛区。

四、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集中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目前, 广西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 产业体系尚未建立。相关文化产业分属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广西日报社等厅局, 没有自治区级别的统一管理实体。建议自治区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 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现隶属于文化厅、新闻出版局、出版总社、广播电影电视局、广西日报、文联、旅游局、科技厅、教育局、工商局等部门的各类文化产业, 形成规范、系统的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产业门类,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实施, 并进行年度数据统计;尽快制定广西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十二五”时期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拟定文化发展的项目政策、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整体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

(二) 制定与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相吻合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泛北部湾区域合作, 把广西推到了国家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新一极的前列, 站在了世界经济的前沿, 也给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市场。2006~2009年连续四年召开的四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 由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广西文化厅联合举办, 中国和东盟10国专家学者、企业家、文化官员共议合作发展文化产业, 围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议题, 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形成了共识, 认为: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对推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广西要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合作框架之中发展, 文化产业是具体的实施路径之一。目前当务之急, 应当制订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面向东盟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相吻合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制订这一发展规划, 应当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 发展思路

将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放在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平台上考虑, 构建泛北部湾文化产业合作区, 将广西文化产业延伸到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泛北部湾区域国家, 发展国际文化贸易, 提升广西文化产业的层次和实力;构建南宁—新加坡文化产业走廊, 促进中国泛珠地区与中南半岛国家文化产业的互动和对接, 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交流与合作, 深化和拓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文化产业合作, 为湄公河流域国家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架起新的桥梁, 使中国与东盟以及南亚国家合作的空间更加广阔。

2. 发展目标

构建面向东盟国家背景下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扩大国际文化贸易种类和贸易额在广西外贸和广西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建设一批经济效益高、社会影响大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

3. 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项目构成

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区, 培育中国—东盟文化产业集群。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搭建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平台, 聚集一批文化企业, 构建文化产业生产链, 促成文化产业聚合效应, 使其成为具有研发、生产、加工、服务、人才培训等功能的文化产业基地, 形成中国—东盟文化产业集群。

优先实施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重点项目。以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博览会、广西北部湾实景演出、越南下龙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柬埔寨吴哥实景演出等项目为合作开发的突破口, 确立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重点, 优先发展旅游、影视、演艺、出版、节庆会展等领域的合作项目。

4. 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相关措施和优惠政策

包括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的管理条例, 优惠的资金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资本市场准入政策, 等等。

(三) 多方筹资, 大幅提高对文化产业的投资

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转型过程中, 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而且显示出在大多数年份里投资是拉动地区GDP增长的第一位要素。

据国家统计局近十年的综合统计, 我国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一般在15%~30%左右, 高于经济的综合增长速度。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 广西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资产。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产业”, 而不仅仅是“文化”。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 像办糖业、办旅游、建高速路那样作为广西经济的新增长点去培植和促进, 文化产业可以在“十二五”期间成长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西文化产业要获得大发展, 应当积极开拓投资渠道, 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1. 政府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

政府在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上, 要加大投入。长期以来, 广西由于经济实力较弱, 政府在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一直不多。“十一五”时期, 尽管广西逐年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 但投资总量仍然偏小, 占GDP的比重过小。从近三年广西与邻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看, 广西的投资额是最低的 (见表2) 。

从表2中, 我们看到, 广西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资还偏低, 不仅与代表发达地区的广东省差距很大, 与代表中部地区的湖南省也差距不小, 与同为西部民族省区的云南省相比, 三年累计也少了20%以上。另外, 广西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只在0.3%~0.4%左右, 比例极低。必须尽快纠正不重视文化投资的政策方向, 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争取在“十一五”最后一年里对文化的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提高0.2~0.3个百分点, 在“十二五”时占到接近GDP 1%或1%以上的比重, 如此才能发挥以投资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效果。

2. 银行信贷放宽对文化企业的限制

银行应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助功能, 进一步放宽对文化企业的信贷限制, 特别是对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的贷款限制, 促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项目的生产、服务和销售领域, 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3. 积极引导民营和外资文化企业资金投入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经验。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办文化的积极性, 组建民营文化企业, 是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桂林的“刘三姐歌圩”和柳州市蓝海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前者已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后者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授予“中国动漫游戏研发基地”和“中国动漫游戏人才培训基地”。这两个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随着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和广西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风声水起,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和外资文化企业的文化战略投资者来到广西寻找文化产业商机。民营企业投资和外资文化企业资金投入将在未来占到广西文化产业投资总量的主要位置。

4. 其他资金

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民族文化开发项目, 像花山岩画保护、布洛陀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 可以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项保护资金和其他国际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

(四) 以组建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发掘重点项目为突破口

广西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大型成熟的文化产业企业不多, 因此, 必须以建设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发掘重点项目为突破口, 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

1. 加大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力度

目前, 广西文化产业运作机制基本还处于政府主导的运作机制下, 事业管理要素还未完全从企业运作机制中剥离, 事业管理和企业化运作常常混作一体, 市场机制下的企业独立运作机制发展不充分。广西国有文化单位企业化改制迫在眉睫。构建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 授权经营国有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可以结合文化体制改革, 组建一批国有文化控股公司、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 使之成为文化领域国有资本的运营主体和投融资主体。自2003年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 广西在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组建了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接力出版集团, 并对广西电影制片厂进行改制, 取得一定成效。目前, 应该进一步推进。可以文化体制改革意愿迫切、文化生产力活跃度高的广西文化厅所掌控的资源组建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 将财政支出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以及财政对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集中使用, 经过一定的扶持和培育, 使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成为广西大型国企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 以广西电视台为基础组建广西影视传媒 (集团) 有限公司、以广西民族印刷厂为基础组建广西印务 (集团) 有限公司、以广西出版总社为基础组建广西出版集团、以广西日报社为基础组建广西日报报业集团等大型国有文化企业, 使之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龙头, 使其在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建功立业。

2. 开发和经营重点项目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如桂林广维文华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项目“漓江刘三姐歌圩”, 该项目的重点工程———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自从2003年10月首演至今, 观众人数逐年增加, 由2004年的31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48万人次, 2006年又增加到78万人次。3年时间内共接待观众150万人次, 累计票房收入2.5亿元, 并带动了阳朔县的房地产、餐饮、旅游、交通等产业的发展。

“漓江刘三姐歌圩”项目的成功无疑给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以启示:开发和经营重点项目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 广西旅游局开发多条黄金旅游带, 如桂北民族风情 (文化) 黄金旅游带, 将桂林山水—龙脊梯田·龙胜温泉 (壮族文化、瑶族文化) —程阳风雨桥·侗乡鼓楼 (侗族文化·六甲人文化) —苗族年节坡会·元宝山·贝江 (苗族文化·瑶族文化) —柳州人类文化遗址·工业文化串联, 将带动桂林、柳州2市3县的旅游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百色的邓小平足迹红色旅游, 将带动百色市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

(五) 改革体制, 建立产业体系

目前, 文化产业在一些厅局里没有独立的运作空间, 基本还是文化事业的附属物, 还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化经营。政府的文化发展资金的使用, 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事业性投资、全额拨款的方式, 产出的更多的是宣传品、公益性文化成果而不是文化商品。针对这种情况, 广西应当在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的指导下,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将原来混杂在国有事业单位里的经营性产业性质的那一部分剥离出来, 建立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实体, 并指导和管理全区民营文化企业, 将文化产业真正作为“产业”来经营和管理。政府的文化投资, 要更多地采用“政府采购”和产业投资的形式, 使国有资本的投资机制逐步从事业性投资、全额拨款向项目投资、差额拨款、产业投资、战略投资转变。

(六)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打造文化经济形态

广西文化产业要摆脱单纯依靠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 积极开拓创意产业。广西有着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自然山水资源, 有着毗邻东南亚、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的区位优势, 选择创意产业作为广西经济新增长点, 有着良好的基础。广西的创意产业在整体上虽然实力不强, 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南等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 但是一些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却走在全国前列, 有的甚至是广西首创。如漓江刘三姐歌圩、乐满地文化主题乐园、南宁国际民歌节等已经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文化产业品牌。

广西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先从自身的强项切入, 逐个突破。可以集中力量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会展业、民族文化艺术节庆, 做好新闻出版业、演艺业的集团化改造。例如, 可以借助《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与品牌效应, 在广西再打造若干个“实景演出”项目, 总体构成“实景演出”系列产品。同时走出去, 与东盟合作, 分别在东盟10国打造东盟版“实景演出”项目, 使“实景演出”项目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具有地方特质、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七) 全面推进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

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必须立足国内, 面向东盟, 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实施对外文化精品战略, 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扩大文化产品出口, 推动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发展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 不仅是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提升广西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广西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构建面向东盟国家的以文化旅游开发为主的文化产业合作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包含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的综合性服务产业, 它可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间、地区间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广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1997年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目标。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海上东盟国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些国家大都将旅游业定位为本国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也是广西与东盟国家实现经济对接的最快捷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广西的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文化旅游有极大优势, 主要有奇特的山水风景资源, 如桂林山水、德天瀑布、乐业天坑、桂平西山、龙脊梯田等;有海滨旅游资源, 如北海银滩、涠洲岛、龙门七十二泾、三娘湾、山口红树林等;有丰富的文物古迹, 如灵渠、花山岩画、柳侯祠、明代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忻城土司衙门等;有绚丽的少数民族风情资源, 如歌圩、铜鼓、民族节庆、民居、民族手工艺品等。积极推进中国—东盟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是发展与东盟国家文化产业合作的最为便捷的途径。近年来每年被桂林山水所吸引来桂林旅游的国外客户已经超过100万人次。东盟地区已经成为广西最大的海外旅游客源地之一, 广西旅游业成为最先从中国—东盟博览会获益的文化产业。

2. 推进与东盟国家合作发展演艺、影视音像、出版、工艺品等产业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 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深入, 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地带, 也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对外合作提供了良机。在这个大格局中, 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与东南亚山水相连、民族相近、语言相通、习俗相似, 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广西又是中国第三大侨乡, 华侨亲属与东南亚侨民保持着亲缘联系和密切往来。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有利时机, 广西民族文化可以大显身手, 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培育自己的文化产业群体, 在演出娱乐业、影视产业、出版业、工艺品产业等领域, 实现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

(1) 演艺业合作。广西的舞台艺术水准较高, 20世纪60年代初的民族歌舞剧《刘三姐》红遍大江南北。进入21世纪以后, 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在2004~2006年里曾连续三年获得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荣誉。桂剧、彩调、壮剧、杂技、交响乐等艺术形式, 均有精彩的艺术表现, 一些剧目曾多次获全国大奖或在国际性比赛获奖, 到东南亚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巡演获得好评。如2009年7月广西彩调剧团的《刘三姐》剧组到马来西亚演出, 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取得较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效益。在演艺合作方面, 广西可以继续向东盟国家巡演歌舞剧《刘三姐》和其他优秀剧目, 继续办好每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建设好这个东盟10国和广西文化交流的绝佳平台。围绕“中国—东盟”主题文化, 应以南宁市为中心, 以精品剧目为纽带, 积极推进演艺产业的国际合作, 继续筹建“中国—东盟艺术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宁壮乡绿城会展商务旅游区”等演艺园区, 引导东盟国家的艺术家和企业家进入广西市场。

(2) 影视业合作。由于地缘、历史、亲缘等方面的原因, 以广西文化为背景和广西制作的影视剧是东南亚各国人民比较熟悉的, 中国和广西的电视剧在越南、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有较好的收视率。电影《刘三姐》20世纪在东南亚上映时就普遍受到欢迎, 在新加坡的上座率比美国经典影片《乱世佳人》还要高, 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佳电影之一。20世纪90年代, 广西拍摄了一部以中越边境贸易为内容的电视剧《边贸女人》, 在越南播放时收视率极高, 促进了越南人民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的了解。香港媒体在广西贺州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酒是故乡醇》和《茶是故乡浓》融入大量广西文化元素, 在东南亚播出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吸引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许多旅客前往观光游览。20世纪90年代, 广西影视界在成功摄制《边贸女人》之后, 又与越南国家电视台合作共同合拍了电视剧《诱人的沙糕》在越南国家电视台播出, 大受欢迎, 多次播出, 影响极大。这些说明, 广西在文化背景、创作题材、市场基础、合作实践等影视剧的摄制和产业运作方面, 都有与东盟国家合作的许多有利条件。这里, 首选与越南合作尤为便利和最有前景。仅以题材而论, 有以下一些题材是两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反映广西壮族和越南侬族共同的历史英雄侬志高、反映越南国父胡志明在中国的革命斗争生活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反映中国援越抗美斗争生活、反映中越改革开放时期的相互交往如边境贸易等生活内容, 等等。可以通过首先和越南合作开始, 逐步扩大对东南亚地区广播电视的交流传播和合作, 通过合作建立建设中国-东盟广西影视制作基地、数字化制作中心、影视制作车间、多媒体中心、东盟各语种影视片翻译基地等, 形成影视产业互动互利的良好运作态势。

(3) 出版业合作。广西的出版业是成绩突出的文化产业行业, 2003年以来, 广西的版权贸易数量一直居全国前列。接力出版社推出“鸡皮疙瘩系列”的超级版和搞笑版, 创下连续20个月高居全国少儿畅销书排行榜的业绩, 发行总码洋1亿多元;该社将原创少儿畅销书《淘气包马小跳》的全球多国语言版权授予美国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 版权贸易总码洋超过1000万元。广西的出版物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也有很好的声誉和销售率。2008年12月, 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越南信息传媒部、柬埔寨文化艺术部的批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组织国内12个省区市的新闻出版局、出版发行单位的人员到越南、柬埔寨举办2008年越南、柬埔寨中国图书展销会。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在越南、柬埔寨举办图书展览。展销会展出了近两年来中国出版的优秀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1万余册, 总码洋达30多万元人民币。现场销售25万元。现场还举办版权贸易洽谈会和签约仪式, 我国出版社输出版权17种。国家新闻出版署同时公布的30年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中, 广西的出版社通过国际版权贸易、国际合作出版的《老人与海》等10本精品图书名列其中, 是排名较前的省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与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出版、版权贸易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共3985种, 其中输出797种, 引进3188种;向包括东盟国家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图书276万册, 总码洋3000多万元。今后, 广西要利用好与东盟国家的地域、亲缘优势, 进一步打开东盟地区的图书市场, 加大版权进出口贸易, 使图书出口贸易更上一层楼。

(4) 工艺品的发展与合作。作为少数民族地区, 广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与东盟的一些国家有相近的文化渊源, 易于为东盟国家的民众所欢迎。广西靖西的绣球、阳朔的画扇、临桂的“五通农民画”、钦州的坭兴陶、北海的合浦珍珠、梧州的人工珠宝、玉林市博白和平南等县的芒编民间工艺等, 已经享誉东南亚地区。在特色产业已培育出来了的情势下, 今天的任务是加快形成企业集群, 改变目前规模小、产销脱节等问题, 形成工艺品产销一条龙, 有规模地使工艺品产业迅速地壮大起来。同时, 要进一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 加强工艺产品品牌的宣传, 扩大海外销售市场, 增加工艺品产业的增加值。

(八) 创新政策, 改善管理

1. 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进一步理顺关系, 推进文化管理部门职能转变, 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分类指导, 大力推进国有文化单位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按照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 贯彻落实“转出一批、改出一批、放出一批、扶出一批”的思路, 培育一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发展主体。

2. 规范文化市场准入标准, 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运营环境

按照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等不同类型, 加快制定文化产业投资目录, 规范文化市场准入。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逐步推行公益性文化项目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政府采购制度和公开招投标制度, 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环境。

3. 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融资方式,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支持以版权、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发展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于通过股份制改制,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 符合条件的要支持其申请上市。在文化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上,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自治区财政资金主要发挥引导功能, 各级政府要给予适当配套。鼓励民营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参股、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 政府要在产品定价、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强管理指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捐赠,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公益性文化项目。

4.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落实对文化产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对民间资本投入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 鼓励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参股。设立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狠抓龙头项目, 确保资金和土地落实。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用地要统一纳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年度建设用地规划, 鼓励和引导民间文化投资项目集约用地。

5. 创建优良发展平台,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

加强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建设, 确立行业协会的独立法人地位, 充分发挥文化行业协会作用。规范和扶持文化经纪、咨询、代理、仲裁等文化中介机构建设, 建成完善的文化中介机构体系。加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统计核算工作。

(九) 进一步发掘人力资源, 加快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

1. 要牢固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文化、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对待人才, 要做到:科技人才与文化人才一个样, 创意人才与经营人才一个样, 外地人才与本土人才一个样。紧密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律保护人才。

2. 制定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 实施引进和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

允许个人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造成果、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等作价入股;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 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工作者。

3.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一方面积极引进区外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 通过各项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区外人才来桂创业和本地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以高校为重点创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 推动人才加快成长。

4. 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优化人才结构。

要善于做好现有人力资源和智力要素在产业领域里的合理布局, 引导优秀人才向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高效益高收入领域转移, 使其在文化产业各个领域里实现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京文, 李建平.文化力与文化产业[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7.

[2]广西社会科学院.2008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广西社会科学院.2009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李建平.论泛北部湾文化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3) .

[5]梁葵.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钩勒[J].广西经济研究.2006, (2) .

[6]广西区统计局.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简介[EB/OL].广西统计信息网, 2009.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篇3

关键词:蓬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思考

一、我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开辟特色运行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我市在国家级标准示范区的基础之上,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能够有效实现经济利益合理分配的产业经营模式,如“一体化样板基地”、“紧密型生产基地”、“松散型生产基地”、“公司+种植大户合作社”等。

(二)注重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富农工程。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二者紧密结合,围绕我市苹果、葡萄、畜牧、水产养殖四大特色领域的发展,组织一批拥有技术的人员深入到种植一线,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农业示范基地的生产建设中,或以个人创新、技术承包的形式参与到特色农业、优势农业的发展中,全面促进我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使用,进而提升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

(三)推广农业产业化项目,打造农业特色园区。烟台苹果是山东干名优特产之一,其以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技术,逐年扩大市场份额,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渔业养殖捕捞方面,因引进大菱鲆等新品种,并形成相应的生产能力,加速了周边区域乃至整个环渤海湾地区大菱鲆养殖产业化的发展;肉鸡标准化养殖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集养殖、种植、生物能源、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酿酒葡萄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使蓬莱市成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和全国三大优质酿酒葡萄产区之一,辐射带动了全国酿酒葡萄品种的升级换代及高端葡萄酒品质的提升。

二、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业经济在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在龙头企业规模、品牌建设、监督监管、产业规划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上、下游的走向;而在农业中,龙头企业的发展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向影响着农户与市场的关系。当前我市农产品行业中,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并且多数企业还处于“小、散、低、弱”的状态,但当前我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均无法对行业结构调整起到任何作用。

三、我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三农”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格局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我市应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契机,捋清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加强服务监管,大力推动我市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现代化、产业化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创收。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1、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做强做大。在全市范围内树立学习典型,或在周边市区寻找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优秀经验,以推进我市龙头企业的的加速发展,并实现数量和质量上的突破。制定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以推动我市本土企业的发展;引进高新农业产业技术,促进现有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现有企业之间兼并和重组,逐步扩大企业的规模;利用民间资本,在现有企业中培育出新的龙头企业。2、树立品牌意识。在现有企业中选出优质产品,以其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大力扶持,促进该品牌及产品的推广和扩张。在品牌选择时,要重点扶持具有蓬莱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建立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市场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产品品牌。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与农产品生产的有效结合,实现科研院校与企业的强强联手;积极引进、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与企业、与农户实时对接,使新兴技术在实践中进一步实现其价值。另一方面,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在创新或研发方面做出的努力,或是在品牌方面的成绩,可通过相对应的奖励办法给予鼓励。

(二)密切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系,促进规模化发展。1、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支持订单农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和农户之间稳定购销关系的形成。企业在向农户收购农产品时可设定最低价格以保护双方的利益,并将加工及销售环节的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农户;积极鼓励农户以技术入股、农产品入股等形式加入到企业中,从而使二者形成“自愿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在全市范围内树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积极推广成功经验,鼓励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建立产业协会或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行业指导作用。通过对这类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使各类组织充分会发其在市场、企业、农户三者之间的桥梁作用,进而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篇4

一、政府的服务

1、建立工作机制,为银企合作提供沟通平台。由各县(市、区)工业园管委会牵头,每半年召集一次银企洽谈会,一是分析半年来的工作成果和得失,解决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推介新入园的企业和项目。

2、结合银行的信贷政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凡大的招商活动或重大项目,让银行提前介入。银企“相亲”既可让外商放心入园,又可使银行超前展开融资调整,这样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体现效率,更可提高入园企业的品质。

3、建立土地回购储备体系。园区地块合理定价,公开挂牌。政府可以优惠招商,但当银行依法处理抵押土地时,土地储备中心有义务按设定的抵价登记价值回购储备。这样做既可以解除银行对抵押物变现的忧虑,又能通过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步提高园区自身的品质。

4、建立以财政出资为核心,工商业界积极参与的商业性担保基金。参保企业既可享受担保权利,又要承担一旦违约就得“破产出局”的风险,担保基金以“当铺赎卖”的方式可获得良性循环不断发展,还能有效解决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窘境。

二、银行的服务

1、建立信贷辅导机制。年初各家银行联合进行一次政策宣讲活动,向园区企业介绍各自的信贷政策、融资品种、准入标准和信贷管理规定;对于经营期满一年、有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年报的开户企业进行一次信用评级,达到准入标准的积极上报授信额度;对经营期未满一年的也要积极进行财务辅导,帮助企业努力朝标准靠拢。

2、建立贷款合作机制。倡导试行多边贷款合作模式,以银团贷款的方式解决一些较大企业(项目)的资金需求。银团贷款的牵头行贷款份额以不高于40%为宜,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各参加行的积极性,促进信息分享,加强贷款管理。在这个平台上还可试行贷款的二级市场运作。

3、建立理财帮扶机制。利用银行的理财顾问和现金管理优势,帮助企业完善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运作上的不足,促进企业进行公司治理,更好地发展成为现代企业。

三、企业的努力

1、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诚实守信,着眼长远,努力打造“市场信得过,银行能放心”的企业品牌形象。

2、聘请有良好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做自己的常年合作顾问,按要求向银行提供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以规范的财务活动在银行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篇5

——关于我市花木产业发展情况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农业特色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来年,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驱动,注重发挥传统优势,把花木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渠道,常抓不懈,初步形成了以***国道为轴线,鄢陵县—许昌县—魏都区连片开发的格局,种植面积达到了**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产业支撑。在年初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至“十一五”末全市花木面积要发展到**万亩力争***万亩的宏伟目标,既为花木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发挥传统优势,切实解决制约花木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促进产业上档升级,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HTH〗

一、当前花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HT〗

随着花木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市花木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困难,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引发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

1、种植结构不合理。花木品种“多、乱、杂”和“小而全”现象突出,大路货多,高档名贵花木和大规格苗木少。主要原因是花农追求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不强,产品更新换代慢,在品种选择上缺乏对市场前景的分析和论证,盲目跟风,致使个别花木品种面积盲目扩大,造成产品滞销,效益下滑。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全市花木龙头企业绝大部分刚刚起步,正处于自身发展阶段,带动能力不强,与花农联心连利的程度低,仅仅是买与卖的关系,在新品种引进、科技培训、信息传递等方面没有与花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标准化程度低。由于大部分花木企业和花农在选种、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还是沿袭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在自然状态下生产,没有按标准化生产程序组织生产,不能满足市场对花木产品的优质化、标准化要求,很难与销售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货关系。

4、产品科技含量低。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专项用于花木产业课题研究、引种试验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经费投入不足,与省内外花木龙头企业的联系不强,导致培育或引进适销对路的花木新品种步伐不快。二是对花农技术培训力度不大。许多农民丢下锄把,拿起剪刀,直接由种粮变为种花,缺乏必要的修剪、嫁接等技术,制约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科技人才缺乏,待遇低,生活环境差,不利于专业人才安心创业。

5、销售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市没有功能齐全的大型花木专业市场,大多是场园内交易、田间地头交易和以村组为单位的花木经纪人交易模式,花木交易规模小,操作也不规范,不能较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有的花木经纪人,大都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营销策略,没有资格证。部分经纪人素质不高,职业道德差。

〖HTH〗

二、实现花木产业上档升级的有利条件〖HT〗

尽管花木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总体来看,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暂时的,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市花木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进一步显现。

1、传统优势。我市鄢陵有上千年的花木种植历史,许多农民有传统的种花养花习惯。目前,长年在全国各地的鄢陵花工有****多人,积累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形成了具有鄢陵特色的园艺技术。

2、科技优势。目前,我市建立了鄢陵锦花组织培养中心、鄢陵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承担了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示范、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重点项目,完成了对蜡梅、樱花、红叶石楠、芦荟、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二乔刺槐等近**个品种组培技术的研究和组培苗的生产,其中二乔刺槐的研究列入国家“***计划”。去年,由鄢陵县承担的“优质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工厂化育苗中的关键技术,将高分子树脂培养器、组培苗无糖培养、LED光源应用于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优质花卉种苗低成本、规范化生产。

3、品牌优势。鄢陵蜡梅具有花期长、蜡质厚、色泽艳、香味浓等特点,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盛誉,古桩蜡梅盆景造型奇特、修剪得体、名称恰当,在全国历届梅花腊梅展中先后获**个金奖。鄢陵桧柏造型主要包括动物造型和静物造型两大类,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1999年被选送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并获大奖。另外,“鄢陵花木”集体商标注册工作正在加紧实施,注册成功后对于全市整个花木产品档次的提升和知名度的提高,都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自然优势。我市东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雨量适中,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气候型和北方气候型的典型过渡区,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也是沟通南北花木的桥梁和纽带,发展花木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

5、交通优势。我市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国道、***省道、***省道、许平南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兰南高速顺利通车,许毫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之中,交通、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三、促进我市花木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信息服务,调整优化花木种植结构。农民市场意识相对较差,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为此,应组建全市花卉苗木信息中心,定期公布国内外花卉苗木供求情况、价格走势等,为花卉苗木种植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不断调整优化花木种植结构。要大力推行单品种花木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引导花木企业和花木种植大户把一个或几个花木品种集中起来种植,如可在公路主干道旁建立花木科技示范园、种质资源圃,保证单品种花木在种质方面的纯度,避免出现因混杂栽植而导致品种变异,影响产品质量。要创新栽培技术方式,积极推行乔、灌、草和高中低相结合的复合种植模式,合理利用立体空间,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提高亩均收益。积极采用设施栽培等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实施品牌战略,促进苗木质量上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当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时,搣品牌攠战略就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要坚持树立大品牌和创立小品牌并重的原则,以科技为动力,以实施花木标准化为核心,促进苗木质量上档升级。一是要推行标准化,树立大品牌。在现有《蜡梅产品标准》、《盆景产品标准》、《桧柏生产标准》等地方性花木产品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他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增强可操作性。针对主要花木产品,从育苗、种植到采收、贮藏、包装运销以及生产资料的应用和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二是要引导专业化,创立小品牌。在丰富一般花木产品的同时,应紧紧抓住蜡梅和桧柏两大传统优势花木不放,开展优株选种和品种分类,建立基因库和品种资源圃,使规模生产的科学内容日益充实而丰富,力争打出品牌。三是要加快先进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突出种苗培育、容器育苗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重点花木产品的开发,扶持培育一批种子种苗繁育企业和基地。着力推广应用无土栽培、平衡施肥、鲜花周年生产技术,引进转基因、航天育种等先进技术,加快花卉专用肥药、机具、设施设备等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健全病虫害检疫检测体系。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3、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销售网络。一是对现有的花木市场和花工劳务市场、花木集贸市场进行聚合改造,建立一个集花木展示、产品交易、劳务使用交流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花木市场。二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花木公司在国内大城市设立办事处,沟通、了解国内外花木供求信息。三是利用现有的花木交易信息中心及花博会网站等网上信息平台,长年发布供求信息,实现信息查询和网上销售,进一步拓宽流通领域。四是发挥好花木企业和花商的内引外联作用,发挥其行业规范、组织生产销售的综合作用,努力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五是对现有的几个行业协会组织加强业务指导,帮助其尽快规范完善操作章程,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避免区域市场无序恶性竞争。同时,要积极引导花农、花木经纪人、花木企业组成行业协会和专业分会,强化服务功能。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篇6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上项目为切入点,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大上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十一五”期间,以打造乳品、肉类、果蔬菌、中药等四大产业支撑。实现产业化经营总量大跨越。到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量比2005年翻一番,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年均增长3%,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具体工作要实现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打造产业集群。重点在奶业、肉类、玉米、果品、蔬菜、中药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率先突破,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其中超亿元的达到20家,超10亿元的达到10家。

二是着力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达到1:1以上。

三是着力培育优质名牌产品。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名牌产品,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及加工品达到省级名牌产品的30个以上,农产品及加工品注册商标达到340件以上,其中著名商标25件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加工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四是着力建设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全市70%的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基地与龙头企业相配套,十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基本上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合同化销售。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坚定不移的实施农业对外开放,狠抓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坚定不移的实施大开放战略,紧紧抓住南资北上和京津冀一体化,特别是京冀政府签署的《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的机遇,加大对北京的开放力度,通过组织小团队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等系列活动,引进大项目。以一批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来拉动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税。一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抓项目,二是围绕生态建设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抓项目,三是围绕国家、省确定重点扶持的产业抓项目,四是围绕市场需求抓项目。在项目建设上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项目谋划。在各县区认真谋划农业项目的基础上,市里在打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谋划论证储备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100个,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项目招商。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全天候的招商引资引智活动。三是项目的签约。对有合作意向的项目,特别是对高科技项目和对产业发展有标志性作用的项目要尽可能满足投资方的要求,促其项目尽早签约。四是项目开工达产。对已签约项目,通过全方位服务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按时开工建设,对已开工和已建成项目,搞好跟踪服务。确保全市每年建成投产和新开工建设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达到100个。每年通过开放招商引进项目不低于50个。狠抓“111”行动计划的落实,市县两级每年滚动抓好81个农业产业化标志性重点项目的督导落实。

(二)坚定不移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努力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现代农业是靠龙头企业带动和发展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做到三个一批:一是引进一批。全市结合主导产业,认真谋划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重点是牛奶、肉牛、生猪、果品、蔬菜、中药深加工项目,在搞好项目论证,提高项目亲合力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可用的手段,争取把国内外的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伊利、蒙牛、三元、光明、汇源、双汇等企业引到承德办企兴业,借助外力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对已新开工的承德三元公司、国润立德公司、承德大发食品公司、承德中兴农牧公司等新项目创造宽松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争取早日达产达效;二是搞强一批。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露露集团、怡达集团、山庄集团、长城种业、三北种业、裕丰种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股票上市和增发新股,实施“捆绑”战略,通过走兼并控股、低成本扩张、强强联合之路,提高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企业年销售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使其早日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三是做大一批。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的绿源公司、润隆公司、红源果业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要优化经营机制,引进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发,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健全市场网络,使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对年销售收入已达500万元以上,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资金整合、人才技术整合和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五是要积极放手发展一批。对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政策,集中扶持,尽快扶优扶强。

(三)坚定不移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切实抓好基地建设

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全市继续围绕资源、气候优势建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结合生态建设建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专业村,实施千村农户增收工程。

一是突出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以承德三元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加工企业为龙头,在重点抓好肉奶牛产业的同时,继续抓好生猪、养羊、禽产业建设。奶牛产业实施百万吨奶工程,以规模小区养殖为主要形式,做到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单产两手抓,重点建设丰宁、围场、滦平、双滦250个奶牛专业村。2007年全市鲜奶产量要达到40万吨。肉牛产业以承德三元、隆化挑战集团、围场牧原等肉牛加工企业为龙头,实施“小母牛”工程。扩大养殖规模,重点在围场、隆化、承德县、平泉等县发展50个万头肉牛乡镇,300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一是鼓励养殖户大力养殖基础母牛,扩大自繁量,二是建立肉牛育肥小区,扩大育肥数量,提高育肥档次。生猪产业紧紧抓住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北京资源集团、明慧集团进入承德的机遇,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及猪沼菜三位一体养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同时依托国润立德大力发展“无抗猪”,把承德建成全国最大的“无抗猪”基地。禽产业以北京大发正大集团、北京金星鸭业、围场宏远肉鸡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鸡鸭养殖小区,把承德建成北京大发正大最大肉鸡出口基地和北京金星鸭最大的养殖加工基地。

二是优化调整种植业。全市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和中药产业。蔬菜产业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重点,除在适宜区扩大规模外,下力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升蔬菜品质,叫响承德时差菜和设施菜品牌;食用菌产业充分发挥全市生态建设后食用菌原料充足和气候适宜食用菌生长的优势,继续以平泉为重点,发展食用菌园区,不断扩大食用菌规模,重点抓好提质提效。中药材产业结合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药间作、林果间作,重点建设热河黄芩、热河柴胡、金莲花、丹参等为主要品种的地道药材和西洋参等。引进中药材品种和中药材GAP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快现代中药园区和地方药植物园建设。同时,实施“热河中药材振兴工程”。加强规范种植技术研究和产品深度开发,强化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传统“热河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快发展林果业。以实施山杏、板栗、刺槐、速生杨、沙棘五个百万亩和苹果、山楂、特色果、桑蚕、花卉等五个十万亩工程为重点,建设经济林、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桑蚕六大林果商品基地,新发展林果基地265万亩。以兴隆、宽城、承德三县为重点,建设260个林果专业村;按照优势果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努力实施果品区域布局优化工程、结构调优工程、提质增效工程,带动和促进果品及相关产业发展;以兴业造纸、宏森木业为龙头,加快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推进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花卉产业;以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为主,与京津紧密合作,创造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旅游格局;发挥蚕茧质量优势,建设外向型蚕茧基地;围绕沙棘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将沙棘产业做大、做强。

(四)坚定不移抓好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重要纽带。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又可以大大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农

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专业协会。到2010年,全市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家以上,力争使50%以上农户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户收入比非入社户提高20%以上。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

(一)加大各级财政的扶持力度

1、市、县两级要设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每年市、县两级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要达到省级扶持资金的10%和5%,主要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扩能、技改、上大项目的贷款贴息等。

2、加大农业项目的前期投入。市、县两级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大项目的前期投入。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资金,用于前期费用。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项目投产后由所在地财政按固定资产投资5‰的比例实行以奖代补。

3、整合农口资金,扶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农口资金,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打捆使用,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二)实行用地、用电、用水、交通四优先

用地优先。重点龙头企业建设项目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土地管理部门在安排用地计划时,要优先保证。龙头企业兴办畜禽养殖场等视同农业用地。用电优先。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规定的种养基地,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用水优先。龙头企业生产和基地种植养殖用水,由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合理核定用水计划,依照有关程序组织水资源并办理取水许可手续。交通优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于运输农产品的车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数量占货物重量的80%以上)免征过路过桥费。同时,各通行收费站对于运输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车辆,要优先安排通行。

(三)加大智力投入,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要把引智、培训作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举措。一是龙头企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市县人才管理部门要最大限度的给予提供。二是市级每年要举办1-2次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培训活动,提高素质。三是加大对种植、养殖户、经纪人的培训,不断提高种养技能。

(四)实施品牌战略

市、县财政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荣获国家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的,执行河北省人民政府冀发[2003]9号文件规定(省政府奖励30万)外,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龙头企业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成为主要产品(占销售产品的50%以上)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省名牌产品及河北省著名商标的,市政府奖励5万元,企业所在县区同时奖励5万元。

(五)为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支撑

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发挥支农信贷主渠道作用,把扶持农民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机制,增加对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的投放。市扶贫办每年拿出一定额度的扶贫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种植、养殖业贷款贴息。要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为种养基地农户担保,县区财政贴息的办法,各县区都要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农发行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主渠道作用,通过继续开展“伴百家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活动,每年投向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达到10亿元以上。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要按照职责范围,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优先开展贷款担保业务。农行、承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六)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市、县(区)、乡镇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调度,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承担对龙头企业管理和培训任务;市纪委、市监察局、市农业产业化领导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篇7

《意见》指出, “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主线, 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提高全国水泥散装化水平为目标,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激发市场活力, 推动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意见》强调, “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完善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引领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节能环保建设。鼓励企业根据市场原则进行兼并重组, 形成优势互补, 布局合理和有序发展的散装水泥绿色产业体系。二是坚持环保优先。大力发展绿色建材, 积极推广可替代原材料,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减少并逐步杜绝粉尘、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推进散装水泥产业绿色发展。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推进散装水泥行业技术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和开发应用, 加强技术集成和流通模式创新步伐, 努力提高生产、现代物流及施工设备的技术水平, 推进行业装备技术的标准化、系统化水平。四是坚持统筹布局。推动散装水泥中转、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项目布局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与物流运输方式及产业布局等相协调, 推进散装水泥绿色产业有序竞争、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提出, “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 全国水泥散装率达到65%, 预拌混凝土使用量保持在18亿立方米左右, 预拌砂浆使用量达到1亿吨, 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55%, 加快建成以散装水泥应用为核心的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预制构件一体化的绿色产业体系, 散装水泥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更加成熟, 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意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指出, 一要打造以散装水泥为核心的一体化产业体系。1、促进预拌混凝土规范发展。针对部分地区预拌混凝土产能严重过剩现状, 坚持以总量控制、优化结构为目标, 科学规划, 加强行业监管, 调整供给结构。加快推进预拌混凝土广泛应用, 尤其要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推广力度;加快高性能混凝土应用, 推动外加剂、掺合料等关键材料和泵送技术同步发展。鼓励行业内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投资预拌砂浆、水泥预制构件产业, 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2、加大预拌砂浆推广力度。完善预拌砂浆标准体系, 提高标准执行效率,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产品质量;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预拌砂浆企业生产特种砂浆, 提高预拌砂浆行业供给能力。整合预拌砂浆生产、设备研制、建设施工等各方力量, 通过完善使用设备、组建专业队伍、加强宣传培训等方式, 着力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鼓励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开展“生产施工一体化”服务, 推广机械化泵送和喷浆等先进施工方法。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以下简称“禁现”) 。3、加快推进水泥预制构件生产。顺应建筑工业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等建设发展趋势, 引导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向水泥预制构件生产环节拓展。扩大水泥预制构件在建筑工业化和相关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示范性工程建设, 推进装备式建筑发展。鼓励相关单位和企业开展预制构件的生产、使用技术、新产品研发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要促进散装水泥产业绿色发展。1、全面推进绿色清洁生产。以信息技术推动散装水泥相关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提高废水、粉尘回收利用能力, 加强能耗网络化监测水平。加快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 开展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评定工作, 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计划, 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按照“全封闭、无污染、零排放”的清洁生产目标, 改造或淘汰一批环保不达标的混凝土搅拌站。2、着力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水平。进一步促进建筑垃圾和工业尾矿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逐步以机制砂石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砂石, 作为混凝土、砂浆的粗细骨料、掺合料。

三要推进散装水泥行业创新转型。1、加强设备和技术研发工作。鼓励散装水泥设备生产企业适应建筑施工机械化、自动化发展要求, 推动散装水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 提升行业现代化水平。支持科研院所、大型建筑企业、科技开发型企业和成套设备生产企业进行散装水泥相关技术研发,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2、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信息化建设, 与相关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对接, 提高企业网络行销能力。引导企业升级和完善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快建立散装水泥发展应用监管信息平台, 全面提升数字化、信息化监管水平, 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监管机制。3、鼓励散装水泥物流方式创新。在行业中推广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等技术, 推动散装水泥生产与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对接, 提高车辆运输管理和资源调配能力。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四要加快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1、创新农村推广应用散装水泥 (以下简称“农村推散”) 模式。支持有条件的水泥企业为农村小型混凝土搅拌站提供混凝土配比设计、检测等技术支持和服务。鼓励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采取直供销售方式, 减少流通环节, 满足农村市场需求。2、完善农村散装水泥物流配送设施。尽快制定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出台配套政策及行动方案, 发挥规划引导作用。鼓励大型混凝土企业下乡, 在主要集镇、中心乡镇建立中小型混凝土搅拌站, 在村庄集中地区分片建设微型混凝土搅拌站, 在偏远地区建立水泥制品专业市场。针对农村市场特征, 加快研发更适合农村运输、装卸、施工的配套设备。

为了确保“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 《意见》还确定了六项具体保障措施。1、加快法律法规与标准建设。完善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研究制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运输、施工等有关技术标准规范。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相关企业开展绿色节能生产、废水废渣处理与回收利用、“农村推散”和物流方式创新等工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动态监管数据库,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各项功能的有机结合。完善行业统计制度, 建立科学、全面的散装水泥统计和运行分析体系。4、提高执法监管能力。着力构建散装水泥生产、流通、使用相互结合、共同促进的监管工作体系, 完善检查监督制度, 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禁现”工作目标责任制, 完善日常巡查和考核制度, 加大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相关企业的监督执法力度。5、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围绕节能减排和提高建筑质量等主题, 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力度;积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手机终端等平台,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 提高施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认知度。加大“农村推散”宣传力度, 推动建设一批典型工程、样本工程, 提高农民使用散装水泥及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预制构件的积极性。6、充分发挥各界力量。积极发挥各级行业协会的作用, 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 加强行业自律,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咨询机构、服务中介的作用, 组织开展行业内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加强对行业重大和共性问题的研究。

上一篇:以今天是中秋节为题目的作文下一篇: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