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演讲稿:特殊的端午节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端午节演讲稿:特殊的端午节(精选8篇)

端午节演讲稿:特殊的端午节 篇1

一大早,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去姥姥家过端午节。我们到的时候小姨和弟弟妹妹已经到了,妈妈和小姨给姥姥姥爷准备了很多礼物,他们可开心了!姥姥包了我最爱吃的饺子,姥爷做了很多美味的饭菜来招待我们,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开心极了!

吃完饭姥姥开始包粽子,我看姥姥拿来泡好的糯米,首先把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其次再放入糯米,然后再把上面的粽叶向下折全部盖住糯米,最后再用绳子把粽子捆结实。粽子包好了有大枣味的、红豆味的、八宝的……我问爸爸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爸爸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遥远的地方,屈原投江殉国,人们为了不让鱼虾破坏屈原的身体,自发往江里投用竹筒装的江米,这就是我们吃的粽子的前身,所以我们就要吃粽子。”听完爸爸的讲解,天也黑了,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姥姥家。

端午节演讲稿:特殊的端午节 篇2

夏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 大多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而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 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江而死, 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名师点睛】

习作虽然指出了端午节是为悼念屈原, 但内容偏离了“端午节的传说”。读过之后, 总让人觉得这是“人”的传说, 而不是“节”的传说。端午节怎样过, 每种活动有什么意义, 文中根本没有提到。

建议:1.习作应重点写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做到内容具体;2.写清楚这些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活动有什么联系, 突出习俗的由来。

【升格佳作】 (片段)

楚怀王三十年 (前299年) , 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 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 后被秦国囚禁而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 占领了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 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人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 人们用箬叶包裹饭团, 外缠彩丝,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粽子。

【回访复查】

端午节的新衣 篇3

那是端午节的前一晚,半夜时分,我起来解小溲,看到华发早生的母亲仍然在灯下劳作,母亲是那样专注。我心疼地说:“妈妈,这么晚了,您怎么还不睡?”母亲揉揉眼睛,强打精神地说:“就快完工了,明天过节你们都有新衣穿了。”

过年时妈妈没有钱买布,只好让我们穿旧衣过年。其实,那旧衣也是我们们唯一的出客衣,只有过年过节出门作客时才穿的。因为那几年国家正在经受自然灾害的煎熬,老百姓们只要能糊住口就是万幸,哪里还有能力去做新衣?过年时,妈妈把早已洗烫好的出客衣给我们穿,可我们三年来都已长大许多,这衣已变得太小,穿在身上紧紧的,还露胳膊露腿,实在有点寒伧。妈妈苦笑着对撅着嘴的小弟小妹说:“好孩子,先将就着穿一回,到过端午节时妈妈一定给你们做新衣。”这才把我们打发过去。

过完年,妈妈不声不响接了好多活回家做。每天洗完接来的衣,就忙着剥先天晚上泡的蚕豆。到中午时,两只手已泡得皮发白发胀。整天忙得团团转,到晚上,还要带着全家人糊两个三个小时火柴盒。我知道,妈妈做的这些事,报酬十分菲薄。糊一千个火柴盒是八角钱,洗一件棉毛衫只有八分钱,洗一件衬衣是五分钱,只有洗一件特别难洗的卡其布制服才能赚一角钱。妈妈做事特别认真,帮别人洗衣,一定要洗干净,因而一次洗下来,手都洗破,也只洗得十件八件衣裤。妈妈生怕洗不干净,让主家不高兴。母亲劳累一整天,算起来也只能赚一块多钱。这点钱主要是家里的一天菜钱,母亲只有每天多做点活,才有点钱剩余,积攒起来给儿女们做新衣。

我们兄弟姐妹众多,尽管母亲拼命干几个月,还是攒不够给每个儿女做一套新衣的钱。她就尽其所有买能做两套衣裤的布。一套给大女儿,一套给大儿子。把大女儿大儿子穿小了的出客衣,拆开翻过边改给二女儿二儿子。由此类推,每个儿女过节时便都有新衣穿。这些活,都是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地忙出来的。越是临近过节,母亲越是睡得迟。

天快亮时,母亲缝完最后一针,这才觉得腰疼得直不起来了,手酸脚麻,瞌睡朦胧的。她叹口气,看着一堆新衣,仿佛看到儿女们早晨起来时,穿上过节新衣时开心的笑容,浑身疲倦便不翼而飞,舒心地笑了。

学生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 篇4

演讲稿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演讲稿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还是对演讲稿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三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三篇1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你们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传统节日嘛?(端午节)对,是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便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提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最后,预祝大家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谢谢!

学生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三篇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xx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学生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三篇3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这个古老的节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国被侵占,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无奈之下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写下 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样的精神促使这位伟大诗人纵身跃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颗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心。

祖**亲用她的身躯为我们支撑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开辟出了一片成长的沃土。今天的我们无需用舍弃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我们只需把热爱祖国这一信念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行动上:努力学习,尊敬师长,遵守公德,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今天的我们重拾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吗?

国旗下演讲稿――端午节的由来 篇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今天是星期x,昨天是五月初五,我们又站在了操场上,看我们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在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国旗下演讲稿――端午节的由来]

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端午节小学 篇6

大家上午好!

今天由我来进行国旗下的讲话。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很多年历史。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等,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因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业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节。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在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也是我们的魂。屈原并没有因为别国的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别国。他的忠是一种广义的爱,一种大爱,一种永恒,不计报酬与代价。同学们祖国需要我们的爱,美丽的校园需要我们的爱,同学们需要我们的爱。

端午节,我们要缅怀屈原,更要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学习他的大爱,这些必须付诸行动。

端午节演讲稿:特殊的端午节 篇7

一、《荆楚岁时记》有关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它的起源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源于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 依据便是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竞渡起源之说。第二种说法是龙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 列出有关典籍中的一百零一条记载, 推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第三种说法源于恶日, 依据是《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涉及“不举五月子”的内容。第四种说法是端午源于夏至, 依据是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礼仪志》中说, 汉代五月五日风俗源于夏周时的夏至节。各种说法中, 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一种。

仲夏五月最重要的节令是夏至, 《礼记·月令》记载, “是月也, 日长至, 阴阳争, 死生分。君子斋戒, 处必掩身, 毋躁, 止声色, 毋或进, 薄滋味, 毋致和, 节嗜欲, 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 以定晏阴之所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夏至是阴气与阳气、死气与生气激烈争斗的时节, 人们在这一时段, 要保持身心的安定, 要禁绝各种情欲, 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务要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

众所周知, 《荆楚岁时记》是以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为记录范围的。荆楚地域的广狭, 随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易。《诗经·商颂·殷武》中最早出现“荆楚”连称, 诗中提到殷王武丁“奋伐荆楚”的史事。《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 故拜命舟楫以拯之。”这段记载把屈原和端午节紧紧联系在一起, 龙舟竞渡是为了救起投江的诗人而留下的遗俗。

南朝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 长沙欧回, 见人自称三闾大夫, 谓回曰:‘尝见祭甚善, 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愚, 可以练树叶塞其上, 以五彩丝约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 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日作粽子, 带五色丝及练叶, 皆是汨罗之遗风也。”正是如此, 端午节也因为它的人文内涵的增强而提升了它在民族生活中的地位, 而且这种历史文化传统也因为依托端午节能够持久地有效地传承。

二、《荆楚岁时记》中端午节的节俗

荆楚地域辽阔, 建国时间长久, 楚文化十分丰富, 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每年五月五日的端午节, 这一本来带有楚地巫风的古老节日, 后来又演变为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富有积极意义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当时复合南北五月习俗的端午节, 并且以纪念屈原为中心主题。节日风俗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 它是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 渗入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荆楚岁时记》具体描写了竞渡、吃粽子、驱邪避毒、采药斗草四个方面:

(一) 竞渡

《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 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 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 谓之飞凫, 一自以为水军, 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竞渡是划船者之间的技术与体能的较量, 水军与水马作为竞技的双方在水上的比试, 在当时应该是传承楚越之地古老的水神祭祀仪式。事实上, 水军与水马的交战, 象征着阴阳二气的争斗。发展到现在, 竞渡演变为赛龙舟, 而赛龙舟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 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活动。

尤其是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省三峡地区的秭归县, 龙舟竞渡的龙船调更是别具特色的比赛, 有一整套程式和腔调。而且,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三峡地区是屈原的故乡, 是端午节的发祥地, 这儿的端午节也独立标格, 别具特色。一般地方一年只过一个端午节, 而三峡地区却习惯过三个端午节:人们称五月五日为头端阳, 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 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相传在当年五月五日, 屈原投汨罗江后, 三峡地区的人民万分悲痛, 乡亲们划着小船日夜兼程, 前往洞庭湖东岸的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 结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乡亲们将屈原的衣冠接回故乡, 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从五月初五屈原殉难, 到五月二十五日秭归人民祭祀屈原衣冠冢落成, 前后忙碌了20天时间, 从头端阳一直忙到末端阳, 从此三峡人民就以过三个端阳节的形式缅怀屈原。

(二) 吃粽子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荆楚岁时记》记载, “夏至节日, 食粽。”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 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 就外形而言就三角粽、一角粽、方粽, 还有小粽联束成串, 在唐时称为“百索粽”。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十分盛行了, 晋周处《风土记》记载, “仲夏端午, 端, 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 又以菰叶裹黏米, 以栗枣灰汁煮令熟, 节日尝。煮肥龟令极熟, 去骨加盐鼓麻蓼, 名曰菹龟。黏米一名粳, 一曰角黍, 盖取阴尚阳包裹末之象也。龟表肉里, 阳内阴外之形, 所以赞时也。”详细地描述了粽子 (角黍) 的做法。从粽的制作与食用看, 粽子是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 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

(三) 驱邪避毒

《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俗称恶月, 多禁”。五月为仲夏, 气候潮润暖热, 蚊虫繁衍, 疾病滋生。正因为此季疾病多发, 在人类社会早期, 这些都极易夺去人们的生命, 人们由此产生了原始的畏惧和禁忌思想, 所以, 人们在避毒的同时, 也进行驱邪。端午许多风俗都同时具有驱邪避毒的意义。

《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 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 悬门户上, 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 以泛酒。是日竞渡, 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 名曰‘辟兵’, 令人不瘟病。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 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荆楚地区的端午节节庆活动很多, 热闹非凡。从五月开始, 天气逐渐炎热, 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潮湿闷热, 各种病菌和蛇虫蚊蝇大量滋生繁殖, 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在这种气候条件下, 人们必然赋予端午节以防病灭病的节日活动内容。在门户上悬挂艾草, 是为了驱除毒气。以五彩丝线系于手臂, 为辟兵鬼之气, 人不得瘟病。并以彩色织物互相赠送, 互相祝福。这些五彩织物, 俗称长命缕, 或续命缕。端午节的饮食, 则是饮菖蒲过滤的酒, 吃粽子。所饮菖蒲酒, 后来发展为端午节的专用酒雄黄酒, 取以毒攻毒之意。

(四) 采药斗草, 调教八哥

前文已经提到人们曾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当然是以药克毒。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就已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日 (五月五日) 竞采杂药。”甚至古人认为有些药只能在端阳这一天采摘, 《荆楚岁时记》记载, “宗测字文度, 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 见似人处, 揽而取之, 用灸有验。”这不仅要在端阳这天采, 还非得在端阳鸡鸣之前采方有奇效。

端阳还有一个节令习俗便是斗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 四民并蹋百草, 又有斗百草之戏。”这是一种户外踏青游戏, 以各自所采花草的名目为对。另外, 《荆楚岁时记》里还有一个端阳风俗的记载是“取鸲令语”:“取鸲鹆脚之语。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 俗好登巢取养之, 以教其语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荆楚地区的端午节已增加了一些娱乐意义, 发展为具有多种内容的新的复合节日。

三、《荆楚岁时记》中的端午节内蕴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端午节, 是融合了南北文化的新的复合节日, 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民俗观念以及他们对时间性质的理解。但是,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端午节的诸多民俗活动, 就上文提到的竞渡、吃粽子、驱邪避毒、采药斗草等等, 都脱离不了最初的辟邪禳灾的原始意义, 即便后来以纪念屈原为主题, 但这也只是人们对伟大爱国主义者的怀念, 将史实的意义附会到了节日上, 使这个节日具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意义而已。

《荆楚岁时记》从岁时民俗的角度再现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情状, 弥补了官修史书在历史内容上的缺陷, 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都是记载王侯贵族的活动, 基本上找不到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影子。汉代开始形成的纪传体二十四史, 更是历代帝王的家谱, 都是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之作。在官方的史书中找不到关于人民群众的记载, 即使偶尔见到劳动群众的零编断简, 也是充满了鄙视、污蔑、诅咒、鞭笞、虐杀等恐怖性内容。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则不然。书中所展示的, 完全是荆楚地区普通百姓的节俗活动。他以普通百姓一员的身份, 写出了他们的生产、生活、节庆中的服饰、饮食、娱乐、体育、宗教迷信活动, 写出了他们的欢乐和忧愁, 写出了他们对健康生活的期盼,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俨然活脱脱的一幅荆楚民间的风俗画卷。这种详尽、鲜活的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图景, 是从官方的史书中怎么也找不到的。

因此, 《荆楚岁时记》是一部描写荆楚地区岁时风物的民俗学专书, 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这部记录了古代荆楚大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 对我们今天研究有关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大量珍贵的资料。

摘要:《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志著作, 它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系统地记载了该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 是研究该时期该地区岁时节日的重要资料。本文以端午节为例, 对其节俗形态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荆楚,端午节

参考文献

[1]宗懔.荆楚岁时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2]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巫瑞书.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4]黎亮, 张琳琳.节令[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5]霍松林.中国风俗大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1.

[6]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7]傅德岷.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8]马启峻.浅谈《荆楚岁时记》的民俗学价值[J].六安师专学报, 1995 (4) .

旬邑的端午节 篇8

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季节,特别是夏季后一段时期,太阳像一只大火炉,灼烤着大地,人类很容易因天热中暑。夏天的雨水明显增多,地面潮湿,各种蚊蝇虫蚁繁殖迅速,病菌很容易传播,常常危及人类。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类解不开这些谜,便认为是“邪瘟恶毒”在作怪。《荆楚岁月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为了驱瘟避邪,古人在夏天举行一系列活动与仪式,来保护自己。后来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完善及日月记时法的不断演变,才逐步将五月五日固定为端午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夏至节气在历史上也称中夏,意为夏季的中间。农历五月是夏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后人亦称仲夏,于是将“驱邪”活动放在五月进行。最早是以月初的午日为节日,因午与五同音,后发展为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将端午节解释为“日吐正阳,时当中夏”。宋代《太平御览》转引《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初也。”都反映了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演变。

陕西旬邑民间端午节喜吃粽子,民间传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

粽子,角者,形也;黏米、红枣,料也。具体做法是用芦叶裹黏米,以灰汁煮熟,然后食用。黏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之功效;而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作用。可见,粽子是古人在夏季防暑祛病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应时食品,犹如现在的冷饮。五月天,人们从田间劳作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一个粽子吃,解渴,充饥,清凉,下火,周身上下有说不出的舒坦。

端午这天,旬邑人还把艾蒿悬于门首,夹于耳侧,插在辫稍;把雄黄溶于酒中,给孩子涂在额头、耳后、屁股,洒在炕角,因为艾和雄黄都属于中草药,具有杀菌强身作用。端午节已进入盛夏,天气炎热,百虫猖獗,旬邑人用此方驱恶避邪,防止虫叮蛇咬。

穿裹肚是旬邑人过端午节的佩饰习俗,裹肚状如背心前襟,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摆两边分别用带子系在腰间,男女老少穿用皆宜。裹肚分里外两层,里子多用漂白布,面子多用红、黑两种颜色的布缝制而成、裹肚上多绣“青蛙五毒”、“鱼儿闹莲、”“老鼠吃白菜”,“猴子吃桃”等,种类繁多。其边沿采用回扣针法,做成回爬字,升底子、水波浪,狗牙牙等装饰图案,中间开插口,插口处绣有“老虎头”、“青蛙嘴”等,造型逼真,形态各异,用来装钱盛物,实惠耐用。红色裹肚多为青少年穿戴,黑色裹肚多为中年男子和老年人穿戴。因旬邑地区,夏季返潮,冬季寒冷人们容易受风着凉,穿裹肚也是为了防风御寒减少疾病。

戴香包是旬邑人过端午节的又一佩饰习俗。香包用五颜六色的小布片缝制而成,有的还做成各种花鸟虫鱼,动物禽兽,其形态十分逼真可爱 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里面装有苍术、白芷、雄黄、冰片、桂皮等芳香型中草药,药香浓郁。沁人心脾。香包下面垂有五彩丝线做成的穗子。佩戴在身上既美观又好看,又能驱蚊虫,散浊气。民间传说香包是杨贵妃创始的。杨玉环虽有闭花羞月之容,但却有腋臭之患,熏得君王难于近身。杨玉环为了讨好李隆基,就缝制了香包,内装香草药,戴在身边果然香气四溢,驱散了狐臭味赢得了唐明皇的宠爱,被封为贵妃,此习传于民间,人们纷纷仿效。沿袭至今。

过端午节,旬邑人还有给孩子戴“戒戒绳”的习俗。过节前夜母亲把五彩丝线拧在一起,并用布缝几个“小蒜头 内装香草药,给孩子绑在手腕或脚腕上,并告戒孩子不要捉‘五毒虫(蝎子、蜈蚣、蛇、蛤蟆、壁虎)。幼童贪玩记性差,如果忘了母亲叮嘱 碰见毒虫伸手去捉,用脚去踩时,看见缚在腕上的“戒戒绳”便立即戒止。

另外,端午节,民间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于当时把墨锭塞进其口内,阴干,叫“蛤蟆墨锭”。据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谚有“蚧蚪躲端午”之说。还有的地方讲究在端午节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前,如遇蛇吃蛤蟆,刚吞进嘴,还未咽下,就将蛇头剁下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

上一篇:家长学校学生进步典型下一篇:公文写作请示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