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当代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关于当代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1

被调查人__________ 年龄 ______ 年段 _______ 专业 _________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请尽量如实填写,(不方便的可以留空)并祝愿您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一路走好。

一、客观题.您的月消费额大概为多少()

A.350 以下 B.350-500 C.500-800 D.800-1200 E.1200 以上

2.您每月饮食方面支出(包括零食饮料)大概为多少()

A.250 以下 B.250-350 C.350-450 D.450-600 E.600 以上.您每学期学习方面的花费(包括文具、书籍、复印、培训班)()

A.200 以下 B.200-300 C.300-400 D.400-600 E.600 以上

4.您是否有定期出去聚餐的习惯或请朋友吃饭的行为?如果有,平均每月用于这方面有()元支出

A.50 以下 B.50-100 C.100-150 D.150-200 E.200 以上

5.如果您是女生,您花在服饰和化妆品方面平均每个月的消费()

A 基本不花费 B.50 以下 C50-100 D100-200 E200 以上.您每月谈恋爱浪漫气氛“制造费”是多少()

A.我尚单身 B.100 以下 C.100-200 D.200-400 E.400 以上

7.您拥有手机吗?如果有,每个月话费支出为多少?如果没有,请回答下一题。

A.50 以下 B.50-100 C.100-200 D.200-300 E.300 以上

8.您每月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为多少(仅限于使用电话卡的情况)()

A.20 以下 B.20-50 C.50-80 D.80-110 E.110 以上

9.您是否有打工的经历,如果有,或有此打算,目的是()

A.补贴日用 B.增长社会经验 C.赶时髦 D.渴望独立

E.闲着没事,干就干了.您花费的资金主要来自()

A.学子勤工俭学 , B.用休息日在外作家教 C 给企业打工 D.主要从家里拿钱,很少自己挣钱 E.其他:

11.您的家庭月总收入为()rmb

A.500(以下)B.500 — 1500 C.1500-3000 D.3000-5000 E.4000 以上.您觉得您现在每月消费情况如何()

A.高得惨不忍睹 B.偏高 C.刚刚好 D.偏低 E.低得一塌糊涂

二、问答.您的家乡是:____省(直辖市,自治区)_____ 市.您有没有在不知不绝中花去很多钱的体验?如果有,您觉得这部分花费是否必要?

如果您认为不必要或者很大一部分不必要,您能想出什么办法避免这部分花费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含调查问卷和结果分析表格各一份)

本问卷共发放42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基本上做到了随机发放。

我们在下面对有代表性的几项进行了具体分析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500和500——800之间,对于一个基本上的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略低。我们认为,合适的人数分布峰值应该出现在500——800区间,其他区间应该符合正态分布,两种极限情况a(350以下)和e(1200以上)的选择较少,倒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2.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350——45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这一数据受限于我们学校的物价水平,并且与个人饭量的关系较大,但还是可以反映福州地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3、通讯开支

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拥有手机的同学居然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这个数据尚有余地),可见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之高。然后,在拥有手机的群体中,月花费高于100元的占到43,已经接近一半。对于这部分人,按照每条短信0、1元,话费每分钟0、3元计算,月平均支出在250元以上,就意味着每天要打十几分钟电话或是发几十条短信,显然,这些不是都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在手机消费方面,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还是存在而且颇严重的。相比之下电话卡的开支就比较小了以我们的感觉,似乎大一的时候电话方面支出较多,而大二除了极个别人外似乎这方面的支出锐减,而我们的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个特点,月支出在20——50元和20元以下的分别达到78,接近八成的同学每月都很少打电话,或每个电话时间较短。即使考虑到目前的手机普及率,大家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的合理,这可能与在校生平时时间紧张有关。

4.打工目的方面

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做家教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下这些资金的来源,于是我们设计了下一个问题。

5.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其实出这个问题之前,答案就在我们意料之中了,不过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个数据还是说明了一切,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家教,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月收入都比较高,因此,再回头看前面大额的、惊人的月支出,就也可以理解了。但是,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赚得多了,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大手大脚的花钱?

6.自我评价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可是,大家又一直保持着这种花费势头,这也算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

四、更进一步的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像鸡尾酒一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4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手机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

2.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武汉大学生中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28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10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这其中有92.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CALL机或手机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丰富大脑不惜钱调查中我们发现:

由于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要求,现在一些大学生读完专科升本科、读完本科读硕士,成批量地买回参考书。还有一些学生则在读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学科,为自己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旁听课程、购买资料等消费项目上,他们出手大方,而且家长对此项消费的投入也是乐此不倦。

4.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广州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2名女生中,66、7饮食费用在35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9名男生中也只有84、2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讨论会上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5.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6.恋爱支出过度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7.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例如,取样调查中有7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而且那些作过家教的同学里面,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以“补充家用”为目的的比例极低。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五、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1.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2.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3.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另外,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六、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他们首先考虑质量的因素,但更注重品牌与情绪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充满的是感性而略掺有理性的消费观。而对于流行与时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危险的影响。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能提出什么建议呢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关于当代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提速,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背景下对消费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价值。教育体制改革后, 我国大学生人数开始激增, 截至2012年底, 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总人数已经超过2 391万。

高校扩招程度的不断加深, 大学生人数日益增长,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这一社会新生消费群体。这一特殊消费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特征, 在开始显现其潜在消费能力的同时, 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状况, 本文以淮阴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研究, 认识该校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调查数据的来源及说明

2014年3—5月, 项目小组对淮阴师范学院 (包括东校区和北校区) 在校大学生 (涵盖大一至大四所有年级) 进行了实地调查。为获取相关信息, 调查问卷采用以封闭式回答为主, 开放式回答为辅的方式, 共包含20道选择题和两道问答题。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 总共发出500分调查问卷, 回收475份, 有效问卷470份, 有效回收率为94%, 采用Excel2003对全部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见下页表1) 。

二、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 大学生消费的来源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向多渠道发展, 包括家庭给予的生活费、助学贷款、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 呈现出以家庭给予的生活费为主、其他消费来源为辅的特点。

(二) 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消费目的的角度, 笔者从基本生活、网络通讯、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分析。

1. 基本生活消费。

基本生活消费包括饮食消费和生活必需品消费两方面。调查数据显示, 78.09%的大学生饮食消费在500元以下。由于消费收入水平的限制, 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较大, 约1/2左右, 处在较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 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肥皂、洗衣粉、牙膏、衣服、鞋袜等的生活用品消费一般比较固定。

2. 网络通讯消费。

这里的网络通讯消费是指通过使用互联网或手机等通讯设备产生的一系列费用。样本显示, 几乎每个大学生都需要网络消费, 64.89%的大学生平均每学期的网络支出在100元以下, 3.83%的大学生的网络支出达到了300元以上。与网络支出相比, 手机通讯消费占据更加可观的地位, 50.43%的大学生平均每学期手机通讯费用在300元以下, 30.85%的大学生手机通讯消费在400元~500元之间, 6.38%的大学生超过了500元。

3. 休闲娱乐消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大学生也不例外。没有以往升学的压力, 没有生活的负担, 有的是充裕的可支配时间, 这些都为大学生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 假期旅游、逛街购物、看电影、KTV唱歌和健身等现代休闲娱乐方式开始为大学生们所喜爱和推崇。

4. 人际交往消费。

所谓人际交往消费是指为了平衡好人际关系, 扩展人脉而形成的支出。目前大学生各种人情消费呈现上升趋势 (见下页表3) , 每逢同学生日或是一些特殊的节日, 聚会、请客吃饭、送生日礼物都必不可少。数据显示, 26.02%的大学生除平时的人际交往消费外, 平均每月额外要花费200元~400元在陪伴侣外出旅游、逛街、购物、唱KTV、看电影、进出高档餐厅消费等交往活动上。

5. 自我发展消费。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 大学生也开始增强自身竞争力。除了保证优秀的专业课成绩外,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购买学习教材、辅导资料, 参加各种等级考试以此提升自身竞争力。数据显示, 47.66%的大学生平均每学期的自我发展消费在100~300元之间。

(三) 大学生消费观念分析

1. 消费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消费观念以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为主导。从购买商品的角度看, 72.34%的大学生对消费持谨慎态度, 一般都量力而行, 重视商品的实用性。就娱乐场所而言, 他们也往往选择一些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的中低档场所。从消费的认知上看, 大学生普遍都能认同和接受“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在大部分日常的生活中也能遵循。同时94.04%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给予的生活费来之不易, 能体谅家庭的负担。

2. 维权意识。

大学生在消费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权益容易受到侵害。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 能较为主动地争取自身权益。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主动要求商家退货或者更换商品, 或者通过其他途径, 例如到维权机关投诉、借助媒体力量等。在大部分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 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维权意识不高的现象。他们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 选择让步, 不愿意去追究侵权商家的责任, 又或者觉得维护权利太过麻烦, 往往自认倒霉。

三、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仅表现出与大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相关, 还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所处环境密不可分。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 消费呈现差异化, 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调查发现, 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存在较大差距, 4.04%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高达1 500元以上, 他们相对于其他大学生有更多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能力, 其中不少大学生过着比较奢侈和浪费的生活。而每月生活费 (包括助学金与兼职收入) 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2.77%。

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与大学生来源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关。调查显示, 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消费收入普遍较高, 而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消费收入普遍偏低。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消费差异不会消失并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 消费结构不太合理

人际交往消费支出与休闲娱乐消费支出偏高是消费结构中的突出问题。样本显示, 近八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高于自我发展消费, 而在人际交往消费中, 请客吃饭和恋爱消费又占了较大比重。这种本不应该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人情支出, 也随着社会化的发展, 在大学校园里成为常情。良莠不齐的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冲击, 以及请客吃饭发展关系等行为的普及, 导致大学生无意识地认同了这些现象的存在。

(三) 大学生消费品牌倾向强烈

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渐趋成熟,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向往以及走出校园, 融入社会的意愿, 使得他们开始关注流行, 追逐时尚, 崇尚个性, 注重社交活动。调查发现, 大学生无论是在耐用品或是快速消耗品上面, 都有着一致的品牌倾向。从平常的生活用品到衣着服饰, 再到数码产品, 无处不在的品牌身影突显出了大学生对品牌产品的钟爱。

耐克、森马、苹果、三星、匡威、达芙妮等, 这些大学生喜爱的品牌, 具备鲜明的时代、时尚特征。无论从产品的外观设计, 还是从代言人的挑选上, 都明显带有青春气息和跃动因子。如此具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 使得个性时尚的大学生群体将这些品牌的产品作为自己的消费首选。

(四) 消费无计划, 理财观念淡薄

大学生作为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群体, 却往往缺乏对于消费的控制和计划。数据显示, 71.28%的大学生没有或者只偶尔制订过消费计划, 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生活费不够用, 11.28%的大学生生活费经常不够用的现象。而生活费不够用时, 选择外出兼职的大学生只有25.96%。这不仅反映出消费无计划,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经济缺乏独立性。

在对于闲置资金的看法中, 62.77%的大学生在手中有闲钱时偏向于把钱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体现大学生因消费无计划而对未来消费不确定的担心。

四、促进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对策建议

面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时, 既不必盲目夸大, 也不可忽视放纵。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合适的建议和应对措施。本文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特点及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 与社会密切合作, 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勤工助学活动是目前帮助有需要的大学生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一方面,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勤工助学制度的不断发展, 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已不能满足学生勤工助学的需求。另一方面, 虽然勤工助学受到高校的大力发展, 但社会给予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作为高校, 为开辟勤工助学的渠道, 应当利用自身的影响力, 紧紧围绕社会的现实需求, 用主动联系社会上一些信誉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的形式, 在劳务型工作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以协商或签订协议的方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合适的长期兼职岗位, 向社会提供与学生专业学习结合较紧密的科技开发和文化咨询服务, 例如电脑软件开发、外语翻译等。此外, 为应对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良认知, 高校应当组织建立相关组织, 规范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 优化大学生消费结构, 提高自我发展消费比重

优化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合理消费意识的培养, 而“勤俭节约, 健康消费”的消费意识应成为大学生消费意识的主旋律。

另外, 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应把自我发展消费作为消费焦点, 丰富并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 营造健康消费环境, 培养良好消费习惯

要引导大学生克服攀比心理, 培养大学生适度消费的习惯, 就要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具体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家长应当控制子女的消费来源, 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消费。同时言传身教,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以实际行动教育子女遵循“勤俭持家, 艰苦奋斗”中华传统美德。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与日常消费有关的事务, 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适应消费环境。

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方面应当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灵活多样的理性引导, 如开展“理性消费周”活动、成立大学生理财协会等社团组织, 开展各种形式的理性消费宣传活动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校园的社会化趋势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上享乐主义消费观的盛行趋势, 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重要原因。为了帮助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 应该积极呼吁媒体本着对下一代人的身心健康负责任的态度, 做科学合理的消费宣传。

(四) 开设理财课程, 提高理财能力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地改进, 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由于人员配置、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 在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能力的培养不够完善。导致在目前的高校中, 大学生迫切需要理财观念与高校方面缺乏对大学生相应的理财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

高校想要实现大学生的消费合理化, 应当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 从实际出发, 开展相应的理财教育课程, 让大学生及时获取国内外重大财经新闻、投资理财资讯等方面的最新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理财教育课程和活动, 使得大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理财能力, 帮助大学生树立理财观念和维权意识, 轻松应对高校生活。

结语

总体来说, 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较为合理。本文从大学生消费的来源、结构和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 发现大学生消费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其表现为:消费差异化, 出现两极分化、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学生消费品牌倾向强烈、消费无计划, 理财观念淡薄等。因此,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提高对大学生消费的重视程度, 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 尽早将大学生消费引导至更为理性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刘金勇, 边策, 金天星.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其引导[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120-123.

[2]郭跃进.大学生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 (1) :31-33.

[3]夏金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7, (6) :11-12.

[4]陈小伍, 王绪朗.大学生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武汉市某部属高校为例[J].青年探索, 2007, (4) :34-39.

[5]郭建锋, 卢新明.消费社会形态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2) :94-96.

关于当代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3

摘 要:大学生是文化消费的特殊群体,文化消费的内容、质量等都对大学生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却还存在问题,通过对国内与国外,关于此专题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其中不足之处,为新的研究方向提供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消费;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80-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资料消费比重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活中的文化消费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成长成才。因此,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一直是社会、教育界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相关研究不断增多。

一、国内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在我国的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地出现“文化消费”一词。直至1985年,上海学者程恩富在1994年出版了《文化消费学》一书,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文化消费”术语。但之后很长时间内,文化消费一直未在学术界开辟出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而是往往被划分如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学的范畴,被学者们作为经济学、市场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探析[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其中文化消费的增加,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有关文化消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调查研究。许多专题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从不同的角度探析了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

经过阅读整理,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有着同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内容不断充实。吴松、沈紫金在《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书中指出:“从大学生文化消费(学费除外)绝对数量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谈不上文化消费,90年代中期为每年400元左右,到2003年每月即为138.5元,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二是大学生文化消费受经济能力限制,存在消费水平的不平衡状况。在刘洋、刘天奇等学者的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月生活费用在200—300元的低消费人群,大约占被调查总数的8.5%;300—400元的同学占总数的5.7%;400—500元的占27.05%;500元以上的同学占60%。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与月平均消费水平是成正比的[2]。三是大学生文化消费有“西方化”趋势。在学者李晓娟等人的调查中发现:问卷调查学生“喜欢并经常看的电影、电视”,结果选择欧美电影、电视的大学生占32.4%,选择日、韩、新加坡的学生占26.4%,选择港台的学生占23.2%,而选择国产的学生仅占18.5%。在对最喜欢的音乐的问题调查中,结果相似。这些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学生的消费心理[3]。四是电子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文化消费上升。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持续增长,同时,大学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化设施,这些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便利的条件。

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学术研究中,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文化消费”为“篇名、关键词、摘要”作为检索条件,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仅120余篇,可见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不充分、不成熟。其次,经过阅读相关的文献、专著,可发现对于所存在问题的根源的探究往往浮于表面,结论相似,不够深入、全面。最后,提出的策略和建议效果不显著,针对性不强。因而,综上所述,我国国内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入与完善。

二、国外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西方关于消费的研究早在古典经济学就开始并逐渐形成了众多理论,如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凡伯伦的消费理论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文化社会学研究高潮兴起,文艺消费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文化消费的研究也随后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荷兰等国家相继诞生了许多文化消费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们提出的理论,对文化消费进行了不同的解读[4]。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出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他们认为文化消费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消费过程,是资本主义通过事先决定文化消费的结果,再给予人们自由选择文化消费内容的假象,来形成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凡伯伦、齐美尔、布迪厄等学者则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标示社会区分的方式。他们认为文化消费一方面提供了生存所需,一方面是展示个人财力,界定和维系了社会关系。丹尼尔·米勒和安东尼欧·葛兰西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消费观点: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他们主张,人类的自我创造,以及文化的创制(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并不限于生产的活动,同时也是文化消费的特性所在。比如,要认识我的自我,就必须透过我原先从自我外化出去的东西[4]。

关于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比利时消费组织信息和研究中心在2006年针对本国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状况做的一个研究。研究指出,比利时青年学生在图书、音乐、电影等传统文化消费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电子信息音像制品及网络的市场也不断扩大。这些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受到家庭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但家长也受到青年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反作用。可以说,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给比利时的文化市场繁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也存有一些弊端,如消费对象的单一等[5]。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外的文化消费研究虽然起步早、研究多,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的研究虽没有将文化消费的内容明确排除在外,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却往往将消费的表达缩小为物质消费。同时,国外理论界的研究即使是针对文化消费,但将大学生作为主体的文化消费研究却是不足的。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决定了行为,在各种行为背后,支配着人们的是他们的意识,或者说是思想观念。同理,在人们的消费行为背后,是个人的思想意识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同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影响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居民的消费结构和观念变化巨大。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特殊的一部分,他(她)们正处于吸收知识,接受教育,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处于成长期,接受能力强,却在心理成熟度和理性判断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阶段。

而文化消费是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消费的内容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对策,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发展,是培养健康的优秀的大学生人才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积蓄力量。

本文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教育研究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首先,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个主题,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文化消费尽量对学生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消费的目的和功能同样是教育和提高人的素质,了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情况有利于开展正确的学生工作,利用文化消费中的积极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使正确的知识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而,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调查,为高校更好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成果,有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胡锦涛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就是大学生。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建设,同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往往会带动社会文化产业的走向和发展。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当下的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心理、思想观念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具有针对性,从而加强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二,在实践上。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首先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健康的知识和信息,抵制不良的文化内容,防止不良习惯的产生。也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产品中,选择和接受良好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及健康的文化内容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加强大学生文化消费教育有利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消费关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而文化消费不仅关乎物质,更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精神文化消费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四、总结

通过上文可见,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本人认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大学生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研究的针对性更强,提出的建议更加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提高高校文化引导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闪.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分析——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9).

[2]刘洋,刘天奇,李晨曦,刘衡宇.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李晓娟,董娅.转型时期青少年对西方文化制品品种的消费倾向调查[J].青年探索,2005,(4).

[4]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3).

[5]王丹丹.新疆高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6]范周,齐骥,等.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刘红梅,王克强,陈立俊,等.大学生行为及其引致消费市场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8]戴元光,邱宝林.当代文化消费与先进文化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

关于当代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4

调查对象:洪源镇有大学生的家庭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状况,从而引导大学生对自身有更

明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理财目标以及消费观念,在金融危机的时代能够从容面对挑战,为家庭经济有所贡献。

调查时间:2011.6.10-2011.06.2

2调查地点:景德镇市浮梁县洪源镇

调查方法:由于洪源镇地区周边的村比较分散,有大学生的家庭也比较的分散,所以主要采取的是抽样式调查和走访式调查,另外还采取了电话访问的调查方式。

下面对调查结果作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经济现状及消费情况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洪源镇的大部分(占70%左右)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是靠外出打工,有少部分(占13%左右)是靠在家务农以及做点小本生意。极少一部分(占7%左右)家庭是工薪家庭。据调查他们有的家庭为了供一个大学生,甚至让其他的孩子辍学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而即使这样,有的大学生家庭的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

上一种情况是稍微好一点的,还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则主要是依靠学校的贷款以及一些亲戚的借款。

据调查每个大学生的学费平均每个人每年需要10000元左右,而生活费则在400-800之间。这些钱大部分都需要家里解决。

二、引起大学生家庭经济紧张以至造成负担的各种因素

造成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关键主要集中在了大学生的消费上,我们知道作为大学生,我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俗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下面就主要是围绕所调查的大学生的在校消费情况作分析:

【一】调查情况:

1、大多数学生走理性消费路线

就月平均生活费而言,五成大学生月生活费超500元,并且400~800元这个区间是大学生最为普遍的花费区间,即使在这个区间内,最高消费和最低消费也相差400元,表明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不小。在饮食方面的费用最多。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

2、消费要求张扬个性

“手机、笔记本电脑、MP3一样都不能少。”假期回来,常常会发现班里很多同学换了新手机,有些班级大约一半同学拥有笔记本电脑,大部分同学有MP3.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为了一款流行手机或者名牌衣物,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它必要开支,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他们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应酬的支出。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3、大学生“月光族”

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学生每月花费基本没有节余,其中50元以下节余的占81%,有200元以上节余的仅占1%。对于节余的钱,45%的同学选择休闲娱乐,选择买书的不到占十分之一。少数同学遇到超支现象,会找同学借用,或预支下月费用。

【二】原因分析:

从消费情况可以总结出,理财能力弱,理财观念薄弱在大学生中是普遍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并且从小学到高中,支配钱这项工作从来都是家长一手包干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不知道什么应该花什么又不该花的。如果孩子在没有问过家长的情况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钱,也会受到家长的训责。上大学了,离家也比较远,大学生们才开始理财,没有经验也只能跟着感觉走,别人买我也买,家庭经济好的,消费也更大更加没有节约意识,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学生上。

(二)学校方面:学校在教育学生成材的同时,却没有教他们怎样理财。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并且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的活动极少学术性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在学习上的消费不多。

(三)社会问题: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一些歌舞厅、网吧,游戏机厅)的存在等,往往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学生们受到社会上铺张浪费现象的影响,学生也开始用父母的钱摆阔。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只为了不让自己脱离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诱人的,使得许多同学都想去尝试。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缺少经验,在途中迷失方向。

(四)自身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缺少主见。虚荣心、攀比心强等。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显示他们的理财能力的缺乏。

况且大学学生的家庭贫富差距很大,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土”,也是为了摆脱自己的自卑心理,则产生了攀比,别人买名牌,自己也要买远远超过自己负担能力的名牌。就为了在校园里不让别人看出差距来。

【三】大学生理财的建议

(一)做好整体规划

每个月可以使用的资金为多少,每月的经常性开支为多少,留取每月资金总额的20%作为备用资金,以应该计划外支出,如外出、购书等。做好个人财务账本。这样不仅能清晰的看出每个月的支出状况,同时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几个月大概的支出情况。

(二)养成储蓄习惯

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不用的钱存成三个月定期储蓄或活期储蓄,然后按照计划有

规律地进行支取。另外,还可以开一个带有自动理财功能的“综合理财账户”,这样,家长寄去的钱可以自动转为定期存款,而支取的时候,银行电脑系统会自动计算,支取损失最小的存款。最大程度上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三)树立勤俭意识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条件更是贫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应该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除了4年间的学费4万元、基本生活费(吃饭、学习资料钱按600元/月计)约2万元,建议额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学生通过打工挣得。

(四)学会精打细算

大学生活的消费中有很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买二手货、选择优惠电话卡、办购物打折卡等等。注意学习省钱窍门,尽量别花冤枉钱,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电子产品,能用学校的就用学校的,或者几个同学合买、淘二手货,把奢侈消费压缩到最低。

(五)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

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坚持把收支情况整理并记在本子上,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对症下药,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达到控制的目的。

(六)勤工俭学

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学会自立,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使学生从勤工俭学中体会父母的辛劳,由此树立自立、自强的上进心,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及给我们留下的对策思考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

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从政策上扶持再就业工程,鼓励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5)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贫困农民的子女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银行和高等学校要积极、稳妥、安全、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使农村大学生更容易获得资助。各银行应对本地考取大学的农户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力争使所有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农户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各高等学校要利用校报、校内网站、信息报栏等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指导,及时将获得贷款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后第一就业单位告知贷款的银行。

调查人:邱宁清,舒震宇,李杰,喻功明

关于当代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5

为了了解东北财经大学学生的消费状况,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本小组近期在东财校园内开展了一次关于东北财经大学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我们在梁苑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回收率为97%。其中,从性别上看,男生46份,女生51份;从年级上看,大一23份,大二35份,大三21份,大四18份。为增强调查的可信度,我们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东财学生消费现状:

现状一:东财学生总体消费水平较高

根据收回的问卷计算得出,东财学生的平均月消费额为1250.9元,高于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月均消费额。针对这一结果,我们回访了部分受调查同学,他们认为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今年来物价持续上涨,而大连物价水平本就偏高,再加上东财食堂的饭菜价格又比大工、海事等兄弟院校高出许多,消费水平高成了东财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现状二:男女生消费结构有所不同

接受调查的46名男生月均消费的平均数为1301.1元,其中极大值为3200元,极小值为650元;而51名女生月均消费的平均数为1205.8元,其中极大值为2500元,极小值为450元。而大部分男生的月均消费集中在1000~1500元,而女生的月均消费则在700~1700这个大区间内较均匀地分布。男生的日常消费结构中,食品、聚会等支出所占比重大;而女生则在食品、服饰等方面支出较多。男女生生活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而归根到底是由男女生不同的性格与爱好所决定的。

现状三:年级越高,消费越大

调查还发现,消费支出与所处年级存在较大关系,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学生的月均消费额分别为1082.5元、1205.2元、1310.8元、1485.0元。由此可见,年级越高,消费越多。受访的一位大四学长说:“从大一到大四,认识的人、接触的事逐渐增多,饭局多了,人情消费多了,月支出总额就多了。”一位大三的学姐说:“到了大

二、大三,周围的学生开始考取各类证书或准备考研,购买各类资料也占据了一部分生活费。”

现状四:恋爱支出较多

大连高校中流传着“爱在东财”这一说法,东财作为一个环境优美浪漫的学校,遍布着一对对大学情侣。调查显示,谈恋爱的学生比不谈恋爱的学生月均消费平均多出500~1000元。65%的同学认为谈恋爱开销大是不可避免的,为维持双方的感情需要而进行物质投入,如给彼此购买礼物,每逢节假日一起外出聚餐、看电影等。我们同时也发现,传统的男方出钱的局面已被打破,普遍都是男女共同承担费用,甚至有女方主动承担全部费用的情况,有的女生恋爱支出甚至超过男生。在当今大学校园生活中,我们无法断言这样的付出到底值不值,但毫无疑问的是,恋爱支出给学生情侣们的日常消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关于东财学生消费状况的建议:

1、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形成健康的消费观。

许多同学缺乏理财意识,心安理得的花钱如流水。对我们来说,将来若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独立的理财意识,形成健康的消费观,有计划的消费,正确的看待金钱并合理有效地运用它。

2、克服攀比,不要盲目追求名牌。

大学生从众心理较强,同学中有人穿了名牌服饰,换了新款手机,都会引起跟风攀比。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有的人的生活费,并不足以让他们追求这些产品,于是不少学生为了一件服饰节衣缩食,甚至提前透支下月的生活费用。对于这一现象,学校及家庭都应作出努力,加强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适当加大“精神消费”的比重。

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吃喝玩乐,而用于读书学习上的消费极少,这显然不利于个人素养的提高。大学生应适当减少对物质的追求,更加注重“精神

消费”,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4、学校营造相关环境,形成良好风气。

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6

一、餐费以及各种聚餐费用

大部分的同学都会选择都会在校内餐厅吃饭,由于菜品的不同,每天的生活费也是不相同的,其中二十元左右的人较多。除了在校内就餐外,校外就餐已经成为大学生饮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种形式的聚会成为在校大学生饮食消费的一个重点。对于同学之间花钱请客,大部分同学认为偶尔可以但不要太频繁。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3-6次各类同学聚会,有些社团组织更是聚会频繁,这部分消费基本上每学期需要150-300元之间。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和同学朋友聚会一般选择在食堂三楼,但也有二成的同学选择在美食7+1,映雪左岸(那里消费较高)。聚会的理由多种多样、老乡相识,放假归来,过生日,得了奖学金,社团聚餐,庆祝双诞(圣诞和元旦)等。

二、购买服饰

从消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服装消费的档次越来越高,男女生对服饰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大学生购买品牌的商品,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实用需求,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被关注度。购买名牌产品更是能够满足人们这样的心理,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会选择算是名牌的牌子,无论是衣服还是包包,因为这样显得自己很有档次,可见选择名牌产品对帮助大学生自己的交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名牌服饰也是一种象征和潮流。

三、恋爱消费

大生生恋爱已经是一个全社会都知道的事,每当赶上情人节,圣诞节,生日等一些比较重要的日子,情侣送礼物,少说也要一百多,有的还会不远千里去看自己的情侣,这些也会造成很多路费,由于建大男女比例较大,达标大部分男生反映每年给情侣的支出占很大一部分,甚至会让他们负债累累,不过有的女生表示很沾光,这样会省出自己一部分费用去买衣服,化妆品等。

四、上网费用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建大校园网的建设,目前但凡能上网的同学都要包套餐,分别是、30元1M,35元2M,45元6M。根据调查,近五成同学选择2M,特别是男生,由于游戏的需要,大部分是6M,女生有很多1M的。如果按每月35元计算,在校近四个月,那么一学期的网络支出费用就高达140元。

五、手机等通讯费用

根据调查结果,所有学生都拥有手机,他们的手机价位一般都在1000-5000元之间,其中近九成是智能机,月消费在50--100之间,而且发现但凡情侣之间或者是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要领导,社团主要领导等手机话费支出特别高,相对差距很大,对于统计结果造成很大干扰。虽然有校园V网,但部分同学表示,200分钟免费通话根本不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普遍原因是由于大学生没有主要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等这些主观条件,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另外由于生活费用的超额指出,通过调查发现近七成同学有利用自己空闲时间,包括周末,假期打工的经历,即使有未打工的也有打算近期会打工的。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问题也已成为大学生发展的主要问题。

由于调查人数较少,恐怕不能反映全部同学的消费情况,但能反映大部分同学的情况,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家里的宠爱没有养成抑制消费的习惯,大部分同学到月底入不敷出,消费水平较高,乱花钱,不会发钱的现象比较普遍,近八成同学反映、“有些支出也是没办法,别人都花,自己也就跟着花了。”由此可见由于这种哥们义气或感情的存在,这些支出又是必须的。

通过调查,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父母挣得每分钱都不容易,我们应该去珍惜,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 篇7

1.1 大学生消费来源分析

第一, 大学生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家庭支持为主。部分学生表示, 他们已经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等手段来进一步拓展消费来源, 但消费主来源的单一性还没有改变, 统计显示, 选择家庭为消费主来源的大学生占了92.9%, 而选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等为消费主来源的大学生分别只占3.4%、2.1%、1.4%;

第二, 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经调查, 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勤工助学、父母、其他 (如奖学金等) 、助学贷款, 分别占了48.1%、28.1%、14.2%、7.8%, 多数大学生都有勤工助学的经历, 这些都表现出了大学生越来越强的经济独立意识;

第三, 大学生对超前消费持谨慎态度。在对消费主来源的提问中, 选择助学贷款消费的大学生只有3.4%, 而在大学生最理想的消费来源调查中, 选择助学贷款的学生只有7.8%。

1.2 大学生消费水平分析

第一, 大学生消费水平总体适中, 中低消费是主流。大学生月消费支出集中在350元~800元之间, 占总人群的75.1%, 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现实、合理的;

第二, 大学生消费离散趋势明显, 个体差异大, 呈现不平衡性。有9.8%困难的学生的学生月消费支出不到350元, 也有比较“阔绰”的学生月支出800元以上者占15.1%, 其中月消费支出在1200元以上的占了3.0%;

第三, 大学生对消费水平的期望符合其实际水平。88.8%的大学生认为月消费支出在350元~800元是合理的, 有95%的大学生对现有的消费水平感到满足, 只有5%的学生觉得不满足;

第四, 大学生在发展性、娱乐性方面的消费需求与其实际消费水平已成为一对矛盾。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示选择电脑、数码产品以及旅游方面消费得不到满足分别占了17.9%、22.3%和31.5%。

1.3 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第一, 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向, 呈现消费多样性现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三个方面, 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第二, 生存性消费在消费中仍然占据主导性地位。在消费支出的比例中, 大学生的伙食费支出占了消费支出的近60%;

第三, 发展性消费和娱乐性消费占了一定的比例。调查显示, 有近5%的大学生该项消费占了总消费的70%。

2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

2.1 客观因素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 消费受可支配收入、税收、利率、消费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家庭对某学生提供了较高的生活费用, 或者通过他自己的劳获得了较多的勤工俭学报酬, 那么这名学生的月平支出就相对较高甚至会形成高消费;而贫困生的月均消费不会随着贫困补贴的增多而增多, 相反则呈减少的趋势。

2.2 主观因素

一是社会因素。近几年我国经快速发展, 消费观念的多样化、奢侈化强烈地冲击传统的消费观念, 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处在不成熟阶段, 这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的形成。

二是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很多家长从小对孩子采取一种溺爱的教育方式, 对待孩子是有求必应, 容易使学生滋生出懒惰、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恶习。并且家长的消费观在一定程度对子女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家长的消费观不正确,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误导子女的消费观念。

三是学校因素。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 主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 而对学生消费观教育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不足, 从而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指导目的。

四是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成熟的阶段, 在家从小就有家长关怀和照顾, 家庭经济负担一般不需要他们分担, 故而使许多学生不知挣钱的艰辛, 到大学后远离家长开始独立生活, 很易出现高消费行为。

2.3 其他因素

贫困生的消费不随着贫困补贴和贷款的增加而增加, 而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在众多看来, “贫困生”就意味着勤俭、朴素、低消费, 如果贫困生因为学习或生活的需要购买了诸如复读电子辞典等物品, 那么一定会引来同学们不解的目光。所以, 贫困生不敢消费、不能消费。这也是在今后解决贫困生问题时所应该特别关注的。

3 对大学生的消费的引导

第一, 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一个国家要富强离不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高校的思想教育要把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来抓, 使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第二, 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尚未独立, 对于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持家传统缺乏切身体会, 通过勤工俭学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的道理。

第三, 联合大学生的父母一起培养大学生的合理消费习惯。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由家庭供给, 然而许多父母只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 只要学习成绩好, 也就不在乎子女在经济上的开销, 从而纵容了子女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的习惯。为此, 要倡导父母们有计划地控制子女的生活费, 引导他们合理开支, 培养他们合理的消费习惯。

第四, 指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消费期望。一些大学生消费脱离自身实际, 因此消费行为不当就是因为消费期望值太高。要指导大学生实事求是地确定消费标准,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实际。

参考文献

[1]袁勇志.当代大学生行为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黄发友, 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3, 9.

[3]陈慧.对高校大学生消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探索, 2001, 11.

[4]吴磊, 刘建荣.地方高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5.

关于当代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调查

一、前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愈来愈高。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一一高校的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大学生是健康教育的主体,作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新世纪精英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状况是反映他们在校园时期消费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现在他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简单而重复的生活。课外活动已经越来越精彩,而体育运动与体育休闲消费行为及意识也逐步显示也其突出的地位。所以现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作为整体体育消费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应当为体育消费的发展添砖加瓦,从而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部分在校学习的大学生,样本总数200人,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

2.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昌大学等江西四所大学部分在校学习的大学生随机抽样,样本总数为200人。共发放20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75%。其中公体部学生100人,男60人,女40人。体育专业学生50人,男生30人,女生20人。

(2)通过查阅资料法,对比法进行调查情况的比较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体育锻炼次数与体育消费

表1 男女学生锻炼次数比例

锻炼次数(%) 1次2次3次大于3次

男生人数/总人数 91913 20

女生人数/总人数 17 11 9 2

注:男生90人女生60人每周

表2 男女学生花钱锻炼次数比例

花钱锻炼次数(%) 1次 2次 3次 大于3次

男生人数/总人数 47 9 1 2

女生人数/总人数 26 114 0

注:男生90人女生60人每周

从表1调查结果表明男生每周锻炼大于3次占总人数比例是20%与女生占总人数的比例2%有着很大的差距(p≤0.5);每周锻炼两次与三次的男女生分别与总人数的比例有是男生相对高些。但从表2看,在花钱锻炼的次数中每周锻炼两次的女生占总人数的比例是11%比男生的9%要相对高点(p≤0.5),这与女生的喜欢的运动项目有关,女生一般喜欢一些像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等室内,需要付费的项目比较多,而男生大多都喜欢篮球、足球等室外这些无需付费的运动项目。

2.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与体育消费

表3 学生会花钱的运动项目比例

注:男生90人女生60人

表4学生已经花20元以上的运动项目比例

注:男生90人女生60人

从表3可以看出男生在篮球项目上跟女生在健美操运动项目上愿意投入的比例比较高,分别是59%与33%。在乒乓球、羽毛球项目上,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乒乓球男女比例分别是21%和20%,羽毛球比例分别是34%和28%。其他的项目都是男生愿意投入的比例远远大于女生。从表4已经投入20元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在篮球与健美操上的比例是一样的,都是38%,在羽毛球项目上,女生比男生的投入比例要高,分别是37%和26%(p≤0.5)。但他们与总人数的比例都是15%。在篮球项目上男生占总人数的比例与女生占总人数的比例比较大,分别是23%与4%。

3.大学生体育锻炼目的与体育消费

表5 学生体育锻炼目的及为之花钱比例

注:男生90人女生60人

表5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无论男生、女生均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等各方面功能的认识较全面,行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体系。在形体健美上,愿意为之花钱的女生的与女生总人数的比例是82%,男生是20%,其他在“学习需要、校园交际”男生、女生愿意投入的比例差不多。在表5中,男生在选择培养技能、女生在选择形体健美项目中的比例比较大,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比例与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63%与82%,男生占总人数比例与女生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38%与33%。其他在“学习需要、校园交际上相差不大。

四、由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引出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培养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应作为高校 体育改革的一个课题。学生的主要消费是花在购买运动服装上,尽管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升高,体育消费呈多样化趋势,但有相当一部分仍然是不自觉的,是应付型,这就或多或少地反映出目前高校体育尚没有使大学生完全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一个原因是高校体育考核制度中存在不合理性,考核是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指挥棒,过去的考核内容,项目会使学生疲于应付,一刀切的考核标准要使部分学生难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体育锻炼。因此,高校体育改革必须首先从高校体育对学生考核方法的改革做起,寻求相对合理,合适的考核方法。真正激发起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随着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专业好,而且有一定体育技能的人才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前提下,自觉的开展课余活动,应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过分强调”有组织的进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人兴趣的实践。因此,高校有责任为大学生课余开展多样、个体、小群体的体育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3.在体育的消费方面,男生的体育消费低于女生,从表3.表4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男生的选择运动项目上,大多数都喜欢一些在外面的运动项目,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而女生在选择运动项目上都有是健美操、乒乓球等室内进行的,需要支付费用的项目较多,所以在体育消费支出上有点差距。在公体部学生体育消费低于体育专业学生,这在专业性质上看来,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从当今社会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以及社会的需求来看,公体部的学生也应提高对体育消费的正确认识,学校也要多开展一些体育宣传方面的活动来更好地促进公体部学生中体育消费行为的提高。

4.大学生体育消费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逐步增强。作为高校的体育部门,应当努力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要作好服务工作,多在大学校园里组织一些体育消费场所,可以把一些体育品牌通过合适的方式引进大学校园,这样不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方便了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也能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可以使高校体育部门增加一定的收入,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链。

参考文献:

[1]左新荣: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1).:13-14

[2]冯岩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需求与消费行为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 2003,(6).:62-64

[3]李沛南:从大学生体育消费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99,(4).:36-37

上一篇:话题作文200字学会生存下一篇:赠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