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工作要点(推荐9篇)
2012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社区、村:
《府谷镇西路社区服务中心2012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点》已经班子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府谷镇西路社区服务中心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抄送:
府谷镇西路社区服务中心
2012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2012年,服务中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全面建立“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推动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主要工作目标
辖区流动育龄妇女办证率、持证率达95%以上,重点对象三查率达95%以上,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以上,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县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系统应用率均达到100%,提交率、反馈分别达到95%以上。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面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工作机制。
按照国家和省计生委的要求,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和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管理服务体制,大力推进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投入、同救济,使流动育龄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服务,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社区、村的有利条件,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设立宣传咨询服务点、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形成有利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房业主负责制”。今年要加大力度,实行“以房管人”,做到来人登记,走人注销,并及时向
租借房屋所在地社区通报暂住人员变化情况。各社区要
与房主、业主签订计生合同,落实相关责任,使房业主
真正成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四)强化优质服务,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定点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协
调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在就业、办理证照、子女入学入
托、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帮助;在妇病健康检查中,依
托服务中心计生服务站积极为流动人口免费服务基本覆
盖;同时,在流动人口中积极开展礼仪导向机制,增强
流动人口执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服
务过程中,要规范表、卡、册,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档
案。
(五)加强社区建设,促进工作中心下移。把流动人口计划生
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社区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和落实社
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人员和职责,按照
全省创建计划生育先进社区活动安排,以建设示范点、示范院、示范街为突破口,继续开展先进社区创建活动,切实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措施有力”,促进整体工作
均衡发展。
(六)严格依法行政,完善常规工作。大力加强查处流动人口
违法生育行为的力度,维护计划生育政策权威。各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规
范执行程序,坚决纠正搭车收费和乱罚款现象,真正做
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七)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动态监测水平。及时掌握各
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动态,实现互相之
间数据的实时交换,要充分利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
管理平台(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
息交换和业务交流,及时录入新增重点对象,按时处理
协查反馈信息,实现部门、区域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
息的即时互通共享。
(八)加大清查和督查力度,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各社区要按
季度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清查整顿活动。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组织开展,摸清流动人口底子,发展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清查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服务中心将定期不
定期组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抽查,加强督查指导,加大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的考核,对信息系统要考
核其提交率、反馈率和应用率,并利用平时督查、抽查、检查优质服务社区验收和年终考核等方式进行考核,考
核结果纳入全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予以兑现。
(九)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队伍建设要采用“走出
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上级业务部门
举办的培训班、考察活动。邀请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举办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高龄者,设计改善,未来展望
目前,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这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家庭结构等都造成了持续影响。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 使高龄者舒适、安逸地生活, 关系着我国未来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1 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从最新统计的数据看, 截至2014年底,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亿人, 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8亿人, 占总人口的10.1%, 首次突破10%.目前, 我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人的国家。
2 高龄者面临的问题
任何产品对于高龄者而言必须是易使用、安全和舒适的, 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和产品能够畅销, 更是为了丰富高龄者的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机能逐渐衰退, 生活上的不便和心理上的不安不断增加。如果设计师在设计时能了解高龄者生活中的细节, 一定会使设计出的产品更加适合老年人。比如, 可加深钢笔帽的槽、变换颜色、改变按钮的形状、放大文字等, 依靠这些体贴的细节设计, 高龄者可无需依赖他人而单独生活。
即使服用了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补钙药剂, 却也打不开瓶盖;难以在市场上看到经过反复研究才出售的面向高龄者的化妆品;街边盲道的设置毫无规律;医院中未设置指南图表等。上述现象表明产品的制造者并不了解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然而, 中国社会却还未形成适合本国高龄者安稳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了使高龄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掌握自己的生活, 福利固然重要, 但生活相关产品的改善也是必不可少的。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如果社会各方能将目光集中于长寿社会, 则必然会诞生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在今后的高龄社会, 从衣、食、住到通讯、时尚、旅行, 再到城市建设、交通方法等所有领域中, 高龄者对商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3 高龄者相关设计的关注点
3.1 室内
室内环境是高龄者非常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高龄者年老体弱, 居于室内的时间远长于外出的时间, 而室内的环境和产品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 设计者应关注灯泡是否容易更换, 洗衣机是否适合高龄者的身长, 多数卫生间是中式还是西式, 浴室是否易进入、不打滑, 家用电器的数码显示屏是否适合老年人, 水管开关是否为杆式, 燃气灶是否有安全提示, 各种盖子是否易打开, 门把手是否易抓握, 各种通道是否有扶手, 住宅中是否有障碍和逃生出口等。
3.2 室外
室外环境对高龄者而言也是不能忽略的。高龄者不可长期处于房中, 也需要与外界交流以及外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但室外环境比室内环境复杂。因此, 设计者应关注室外环境是否有易可见、易理解的标志, 是否有易坐起的椅子, 是否有易识别的台阶, 是否有适合老年人乘坐的电梯, 是否有易使用的公共洗手间, 下行自动扶梯时是否有危险, 各种福祉服务是否齐全等。
3.3 内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如何使高龄者的心理得到安慰, 如何使高龄者得到满足, 答案均在于改善生活中的细节。比如, 老年人是否能安全、独立地烹饪和进餐, 是否有适合老年人的旅店服务, 超市是否有面向高龄者的对策, 是否有适合的自动售卖机, 是否有高龄媒体, 高龄者是否可安心穿戴打扮, 穿戴的衣物是否不可燃, 医院是否舒适, 独自在外用餐是否安全、舒心, 是否有高龄者可参与的活动, 各种交通标志是否清晰、明了, 是否有可供高龄者选择的餐厅, 是否有可选择的养老院, 高龄者是否能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4 对高龄社会的展望和延伸关注点
4.1 女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一直在增长。世界卫生组织2015-05-13发布的2015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 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为71岁, 女性平均寿命为73岁, 男性平均寿命为68岁, 与1990年相比, 男女的寿命均延长了6岁。其中, 日本男性的平均寿命为80岁, 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7岁;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4岁, 女性为77岁;美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6岁, 女性为81岁。从国际和性别的角度看, 平均寿命最高的为日本女性 (87岁) 和冰岛男性 (81.2岁) 。由此可见, 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 因此, 从高龄社会的社会结构入手, 高龄女性对产品的需求将会是巨大的。
4.2 高龄者独有的力量
生物的繁衍分为成长期、生殖期和后生殖期。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动物的后生殖期较为短暂, 而人类的后生殖期较长。在远古时期, 人类祖先的孩子均在父母的教导下成长, 这逐渐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而寿命较长的人更有利于传承文化。高龄者并非为只消耗社会资源而没有贡献的人群, 存在着只有高龄者才适合完成的工作。除了文化传承外, 高龄者可直接就业或参与相关设计, 因此, 相关部门应提供诸如此类的机会, 从而使高龄者的作用最大化。
5 结束语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设施,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以应对老龄化社会。比如, 可通过相关设计来解决高龄者生活中的问题, 调和矛盾, 从而使高龄者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享、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 管理工作 加强管理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快,服务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探索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理清工作思路
在总体思路上,更新理念、引导融合、提升素质、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强化管理。在机制建设上,探索更加完善的管理网络、“市民卡”制度、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出租房屋综合责任制度和星级管理制度、流动人口维权工作机制。在服务上,达到就业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居住有改善、社保有拓展、维权有保障。在管理上,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做有机构、有队伍、有平台、有制度、有保障。
二、正确把握关系
首先,是接纳与排斥的关系。流动人口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为克拉玛依建筑业、重体力行业和服务行业带来了低成本优势,为克拉玛依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今后克拉玛依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总体上对流动人口的作用应加以肯定,并把他们作为“新克拉玛依人”加以接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克拉玛依社会的接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公共资源还比较有限,无条件地接纳所有流动人口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对流动人口应进行有选择性地吸纳,即制定政策首先吸纳流动人口中高素质群体,让他们成为与本地人同等待遇的“新市民”,再根据社会承受能力的提高逐步放宽条件,接纳更多的流动人口。
其次,是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全市到2012年底有流动人口10万人,且逐年增长,大量流动人口的流入,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已成必然。近几年来全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强化管理,改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成效。同时,要改变传统的防范式管理,实施先进的服务式管理,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管理效果,把服务寓于管理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要克服“只管理不服务”和“只服务不管理”两种极端思想,努力做到服务、管理、教育、维权并重。
再次,是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流动人口居住的高度分散于高度集中都不利于管理,高度分散提高了管理的社会成本,增加了管理难度;高度集中有可能加剧流动人口拉帮结派,给社会管理带来压力。因此,采取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管理办法比较妥当。既允许租赁私房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所,又利用政策建设部分公租房供所需,实行小区化管理,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服务,这对于安定流动人口,加强治安防范和人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主管部门与责任主体的关系。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必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安为主、部门配合、依托社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属地管理”与“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属地管理”就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主管部门,落实责任措施,确保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谁主管、谁负责”就是各职能部门要落实责任,积极履职,主动抓好职责范围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谁用工、谁负责”就是那个单位和企业用工,就要全面实行融治安防范、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社会保险、矛盾调处于一体的业主责任制,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责任落实到用工单位、经营业主,共同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三、落实具体措施
首先是走出认识误区,以“新市民”的视角看待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中暂住时间较长的人员,已是克拉玛依市的社会成员,是“新市民”,在与常住人口一样平等地履行公民义务时,在自我价值实现,社会认同、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要层面有着同样的渴望。我们必须走出认识误区,以“新市民”的视角重新审视流动人口群体,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既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消除歧视和偏见,积极推进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和谐共处、文化交融、努力营造“共处克市、共树新风、共保安宁、共创繁荣”的良好氛围;又要加快行政管理理念得归位,从防范式管理向以人为本的服务式管理转变,以市民化为流动人口管理的方式定位,把流动人口作为管理对象视为管理主体,不断激发“新市民”的主体意识,让流动人口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市民待遇,体现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关爱。
其次是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目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原先的治安管理为主,涵盖了住房、就业、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子女入园入学、法律宣传和教育、精神和文化生活建设等方面。要由比较单一的公安部门的治安管理为主的防范式管理向政府主导的服务型综合管理转变。与之相适应,对流动人口的各项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就不再适合由某一个职能部门来承担,而应该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牵头、公安为主、部门配合、依托社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并建立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出台了《克拉玛依市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成立了市综治办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建立了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权益保障、重点管理、检查考核五大工作机制,在街道(镇)、社区层面上,按照“有牌子、有场所、有机构、有网络、有队伍、有制度”的“六个有”要求,建立了综治工作中心和综治工作站,形成了市、区、街道和社区的管理网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以条为主向以块为主转变,变突击管理为日常服务管理,变治安管理为基层社会管理。
2006年,XX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依法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积极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镇(乡),继续探索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参与,属地管理,优质服务,村民自制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006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村、强乡(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指标的落实,重点在基层,抓村强乡(镇),是2006年流动人口的一项重要工作。夯实村级基础,必须做到五抓:一是流动人口集中的村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建立,主任由村书记担任,村计生专干、民警为副主任,以服务站为切入点,加强村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工作;二是抓流动人口合同鉴定、信息采集、统计登记等各项管理制度,已婚育龄妇女居住半年以上的要建立个人档案,随时掌握变动情况;三抓经常性的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保障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一样依法享有生育、科普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落实流动人口各种奖励政策,享受市民待遇;四是抓《婚育证明》全程代理服务;五是抓住节假日、农忙流动人口集中探亲返乡的契机,开展亲情化服务。通过入户走访,发慰问信,开展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把思想工作做到家、避孕节育措施落实到家、解困帮贫服务到家。
按照省市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公室要求,将从新修改并统一使用基层管理的各类表、册、卡,以减轻基层干部工作负担。
强化乡(镇)在流动人口办证、验证、教育、维权等全方位的管理服务职能。坚持与企事业单位、工商所、等联手单位签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状。定期检查监督,促进工作落实。
建立户籍地、现居住地定期例会、信息反馈制度,整合管理资源,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工作质量。
二、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婚育证明》的发放、查验和信息交换平台的利用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免费办理和查验比率的高低是衡量流动人口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掌握流动人口婚育情况的重要依据。今年要克服重视省外、轻视省(市)内流入、流出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的现象,并将办理和查验的重点放在省(市)内流动人口上。力争使“两证”率均达到90%。并将作为考核的重点。各乡镇要进行一次流动人口全面摸底调查,数字要于3月17日前报到县计生局,此次调查作为年底考核依据。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的开通保证了“两地”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提高了工作质量。但我县各乡(镇)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反馈率底的问题。今年要做到对2005年以来流入到我县的外省、市已婚育龄妇女,无证怀孕、生育的,无长效节育措施的(包括2005年以前生育无证明)都要登陆查询。反馈信息率要达到100%,“查无此人”的个案需出据当地派出所相关证明。
三、依法维权,认真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工作
认真落实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和九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及省、市相关文件,切实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今年维权服务的重点是:流动人口育龄群众在现居住地普遍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技术服务;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生殖健康检查;依法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增加退休金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
四、为使优质服务的宣传达到家喻户晓,确定3月20日至4月20日为流动人口宣传月。届时,县计生委将下发宣传月活动方案。个乡(镇)要加强领导,广泛发动,集中时间和精力,大力宣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流动人口享有的计划生育权利和义务,宣传为流动人口进行优质服务的典型事例。每个乡(镇)要确定一天为集中宣传日。宣传月结束后,各乡(镇)要将活动情况汇总上报县计生局。
五、增加经费投入,加大队伍建设力度
今年,流动人口超过200人以上的乡(镇)要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站,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采取集中办班、以会代训的方法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干的培训。
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 周年。全市人口计生宣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化舆论环境宣传与群众性思想教育相结合,深入搞好基本国策、现行政策和人口形势宣传教育,不断推进宣传教育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以及方式方法手段创新,进一步构建社会化大宣传格局,加强新型婚育文化建设,为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迎接建党90周年。
一、切实抓好今冬明春宣传教育活动
按照《今冬明春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意见》要求抓好当前的宣传工作,在春节期间掀起宣传新高潮,在宣传广度、深度和实效上下功夫,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重点要运用好省里制定的宣传品做好三项宣传活动:一是做好年画和宣传挂图的征订发放工作;二是纪念《公开信》发表30 周年“家与国”晚会光盘,市、市区电视台要在春节前后播放三次,该项将纳入考核,检查时以节目单为准;三是《新闻女生组》光盘,要在电视台、远程教育网络播放,组织育龄群众收看。
二、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市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制定下发创建“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市”活动意见;二是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宣教工作部门协调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形成大宣传、大联合的宣教工作新格局;三是继续推广“双四”工作模式,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充分发挥“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抓好重大节日主题宣传活动
抓住出台“十二五”规划、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机遇,抓好重大节日主题宣传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营造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社会环境。一是以建党90 周年为契机,大力宣传党的人口路线、方针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二是以出台“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为契机,深入搞好现行政策和人口形势宣传教育;三是做好优生优育宣传,倡树优生优育理念,普及优生科普知识,提高人口素质;四是抓住“7.11”世界人口日契机,举办大型社会宣传活动。
四、扎实推进新型婚育文化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特色人口文化阵地,形成一批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先进村;结合入户宣传,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三下乡”活动,倡导男女平等,推进移风易俗;结合优质服务,开展便民服务,进镇送技术指导、进村送知识宣传、进户送健康服务,满足育龄群众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方面需求。
五、抓好各级主流媒体宣传
一是继续抓好主流媒体宣传。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提升在省级和国家级新闻媒体上的上稿量,提升我市人口计生新闻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做好市县两级专题栏目制作和
播放。加强各级党报、电台、电视台的计划生育专栏建设,提高栏目质量,扩大栏目影响力。三是做好两报一刊的征订工作,利用两报一刊平台,做好工作经验和信息交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六、抓好党政干部培训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各级人口理论教学基地,加强党政干部人口理论教育工作,增强各级人口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村两委换届以后,对新上任村计生主任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管理服务水平。
七、加强对外学习交流
加强与外省市、地市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组织到宣传教育好的省市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经验,打造我市宣传品牌。
八、做好宣教专题考核和检查工作
2008年,统战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主线,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为重点,加快计划生育“依法管理、职工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机制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我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争创优质服务先进系统、生育文明示范单位为目标。
1、坚持齐抓共管,实施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坚持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责任制。成立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明确计生专干,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办、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常抓不懈,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大事项督查制度,逐步形成部领导协调统战系统单位齐抓共管、督促指导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配合相关部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工作,联合开展“两非”专项治理活动,加强源头管理,积极配合落实乡镇、村社区、企业三级包保责任制,实行怀孕、生育全程监控服务,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增强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建立流动人口计生综合治理机制,加大对流入人群特别是适龄 1
男女青年的跟踪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早婚早育。按照“属地化管理、平民化服务”的原则,加强流入人口管理,配合相关部门坚持定期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实行“一证管多证”制度,凡流入人口未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非公企业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口计生部门通报,不得办理营业证、暂住证、子女入学等手续,并责令其补办;流出婚育妇女在外地生病住院返乡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费用的,未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未按要求寄回“三查”证明以及未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不得报销其相关费用。
2、深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统战系统各单位必须在醒目位置制定固定标语,办好计生公布栏、宣传栏,抓好人口计生宣传资料入户工作。积极开展生育文明示范单位建设,切实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人口与青春期教育,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理论纳入党员教育、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全社会的人口意识、责任意识。扩大宣传,增强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准确性和渗透力,渗透到建设和谐社会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楼院、文明家庭中。大力实施“关爱女孩行动”,实施“关爱女孩健康”、“关爱女孩成才”、“关爱女孩权益”、“关爱妇女发展”、“关爱家庭养老”五关爱工程,营造有利于女孩成长和妇女发展的舆论氛围与社会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配合濉城镇、社区加强和规范“三查”、“四术”服务工作。计生专干主要负责通知本部对象,对未按要求参加的对象督促其参加、督促外出对象寄回“三查”证明和收集在县计生服务站以外的其他医院保健机构施行的节育术证明,并负责管理本校“三查”、“四术”资料。强化孕情跟踪服务。对已领取生育指标的对象实行重点服务,利用各种途径,努力掌握其怀孕情况,并实行按月跟踪管理与服务,实现孕3个月以上的孕情登记上报率达100%,确保检查无差错,无漏报、错报现象。重点“三查”服务对象每年必须开展两次以上孕情、环情监测和常规妇科病检查服务,非重点“三查”服务对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对当年生育对象强力推行“一环二扎”,认真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对政策外怀孕的应当及早采取补救措施。加强对外出婚育妇女“三查”寄证工作管理力度。县驻点工作队必须高度重视驻点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每年必须组织人员、经费为驻点村至少开展一次以上的集中诊疗活动,让已婚龄妇女享受到生殖健康检查服务。
4、做到强根固本,切实夯实计生工作基础
强化驻村干部责任,全面落实“村为主”,实行责任目标管理,要认真落实驻村干部、村计生专干工作职责,督促按月完成工作任务;按照“组织健全、活动经常、搞好服务、形成风尚”的要求,加强推进计划生育职工自治进程,进一步完善计生工作规范化建设。
5、加强制度管理,完善保障体系
进一步搞好制度建设,抓好各项管理、服务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根据考核项目完善其实施内容。考核结果和个人有无违纪违规现象,统战部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坚决落实重点管理、一票否决制度。
中共建宁县委统战部
一、流动人口药具管理现状
(一) 药具管理服务队伍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以致药具管理水平较低, 达不到要求标准。
我国的药具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 一部分药具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 且责任心不够, 即便是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工作机制, 也因为药具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认识不到位、能力不足造成药具仓储条件不过关, 造成药具受损、延误发放时间、药具账目混乱等现象。
(二) 流动人口多, 药具发放不到位。
当前交通非常发达, 城镇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乡务工、经商, 当中好一部分脑子活、本事大胆量大的人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们在大城市购买房屋, 与此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人户分离现象。还有, 因为流动人口流动性大, 工作不稳定等因素且现有的药具管理服务机制不能满足当前需求, 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三)
社区规模大, 人口流动频繁, 居无定所;流入、流出地相对集中趋向多元化;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增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时间延长;在流动迁移的过程中, 生育观念逐渐转变, 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流动人口中上班、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都有, 基层药具员经常会遇到进门难、见面难、避孕药具发放难的现象
二、优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环节
(一)
基层乡镇一级要对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纳入管理服务范围, 按季度进行查环、查孕、查病服务, 并填写出具《陕西省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 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本人, 并通报其户籍所在地。
(二) 多渠道发放流动人口避孕药具。
一是基层乡镇计生办每月主动送药到村, 服务上门;二是育龄妇女按需在各村卫生室、乡镇计生服务站、医院妇科门诊免费领取;三是利用流动人口在计生办等服务机构进行孕情、病情、环情检查时按需发放避孕药具;四是城区流动人口则是通过社区计生干部到社区警务室核对暂住证名单, 及时走访流入人员, 查看其是否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凭《流动人口婚育状况证明》到社区领取《育龄妇女药具需求服务卡》, 可与本区域育龄妇女享受同样待遇, 持卡她们可到就近的社区、指定地点免费领取药具。
(三) 主动上门, 热情服务。
我们将环保手提袋、一次性纸杯、围裙、小扇子、扑克牌、优生优育健康手册、生殖健康宣传单、避孕药具知识宣传画等宣传品, 组织镇、村 (社区) 计生干部到广场、车站、集镇赶集日等人口集中地向流动人口免费发放, 同时, 我们要以社区为重点, 开展送药具上门、送指导上门、送随访上门的“三送”服务, 为流动人口提供无微不至的关心, 全面推动计划生育工作。
(四) 服务下乡, 加大普查。
计生局每季度组织计生服务站、妇幼保健站、医院等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深入社区, 开展“关注群众健康, 服务千家万户”主题活动, 进行妇女病普查, 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免费进行血压测量、妇科病检查治疗、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咨询等服务。在活动中, 为流动人口环孕检2200例, 健康检查5100人次, 上环80例, 药具发放4000余盒, 合计免费金额43900元.生殖健康咨询1600人次, 政策咨询3100人次。
三、流动人口药具发放存在的问题
(一) 育龄妇女的婚育情况不容易掌握。
流动人口的流动性, 人员结构的复杂性, 从业人员的不确定性, 生育行为的隐匿性, 文化层次的复杂性, 婚育观念的滞后性, 都增加了服务与管理的难度。
(二) 职能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
公安部门办理暂住证, 申报户口登记时都取消了查验计划生育的相关证明, 这让计生干部们很难准确地掌握育龄人群的婚育情况。有些流出育龄妇女常年在外打工陪读, 地点分散, 流动性大, 无联系方式给我们流动人口管理增添了很多不便。
(三) 管理方法落后, 信息化水平跟不上。
目前, 各县、乡、村之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网络还不健全, 造成不能及时了解、查询、沟通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的基本婚育状况和及时造册登记。
四、针对流动人口特点推行新的发放模式
(一) 联网服务。
以县 (乡、街办) 为单位建立联动服务网, 安装刷卡式避孕药具自助发放机, 网点设在城市均匀分布, 可以设在街道办事处、社区, 医院、宾馆、广场、公园等地, 也可以设在流动人口密集区。流动人口可以在联网网点内凭卡自由领取药具, 接受咨询服务;或在自助发放机上通取免费避孕药具。
(二) 信息互通。
每月召开一次例会, 交换工作情况, 分品种统计药具使用人数, 测算下个月药具需求计划并领取药具。一是实时采集。村级通过多种途径, 摸清流动人口流出或流入时间、流向地址、孕环情况, 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二是按月上报。实行组、村、镇三级上报制度, 按月上报乡镇流动人口工作站, 确保每个环节不出纰漏。三是动态更新。对流动人口实行动态管理, 随时更新每人每项实时变动情况, 做好信息提交、协查和反馈工作, 为实施服务和管理提供准确依据。
(三) 统一培训。
加强宣传, 保证适当经费投入, 促进流动人口药具工作的顺利展开。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工作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实行前要做好培训工作, 统一思想, 明确目的和意义, 要充分利用计划生育的宣传阵地宣传流动人口药具发放的新渠道, 设立新网点, 宣传避孕节育知识, 动员育龄群众及时落实节育措施。
总之, 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是社区等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群众婚育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计划生育药具的功能需进一步拓展, 来满足广大群众对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 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 所以必须不断深化药具工作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创新, 来适应当前计划生育工作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药具服务新路子, 以满足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情选择需求落实均等化服务为目标, 全面建立“属地化管理, 市民化服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机制。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工作;途径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01-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民族社会文化专题研究课程中,朴光星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在韩国首尔的朝鲜族聚居区的进行社会工作经历,这点引发了我对国内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一些思考,因此决定以此为主题进行一些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大批农民作为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流动人口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农民进城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流动人口群体绝对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农民工人数约为1.2 亿[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还多,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2010年7月11日,来自上海世博园召开的世界人口日“每个人都很重要”主题论坛的消息说,中国目前流动人口规模保持2亿以上,是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主体,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中国流动人口分布仍向沿海、沿江集中,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成为新的人口聚集区。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城中村,单纯的流动人口社区也相继出现,如北京的浙江村、河南村、新疆村等[2]。
目前国内学界对流动人口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部分学者着眼于流动人口的特征,主要研究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户口构成等[3];二是很多学者关注流动人口进城以后产生的社会融合问题,通过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中涉及的角色逐一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融合过程是一种主体的互动过程, 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都是社区融合的主体[4];三是一些学者从社区管理层面探讨流动人口群体聚居区的治理,在社区理论、人口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内容、模式、机制和保障条件,并试图建立起社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5];最后是一些社会工作领域的学者关注流动人口的权益,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群体,无疑是当前中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弱势群体,将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纳入公共政策视野,采取相应措施,发展有助于改善流动人口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状况的社会工作[6]。通过对目前学界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界目前对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管理层面,少有利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对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介入服务的探讨,因此,本文尝试利用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模式的一些方法探索流动人口聚居区开展社区工作途径。
二、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流动人口聚居区,即是以自发在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城市暂住人口为居民主体、以房屋租赁为主导建构方式、以城乡结合部为区位选择的自发型集中居住区。作为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必然性产物,它们在社会属性、区位分布、居民构成、作用影响等方面均已呈现出了不同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边缘性和异质性;与此同时,这类聚居区所具备的自发性、自组织性和相对的固定性,则又使它进一步从政府企业统一设置的安置区、外来工住宿区和不断流移的建筑工棚区中分离了出来[7]。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流动人口聚居区多分布于城乡结合部。房租相对便宜,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交通相对便捷;第二,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口具有地缘等方面的同质性。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形成的过程中,地缘因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流动人口来到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大多是因为同乡介绍进城打工,在居住方面也随之产生了以地缘因素为基础的聚居区,在北京出现的“浙江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弱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和聚居区两个方面的弱势。学者孙立平认为:“弱势有三层含义:一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之中,特别是物质生活的贫困;二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三是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也往往处于弱势,主要表现在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能力上[8]。流动人口在城市这个环境中属于弱势群体,流动人口聚居区在整个城市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属于弱势社区。
三、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的紧迫性和意义
流动人口群体作为城市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从他们出现的时候开始就进入了弱势群体的行列。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文化层次较低,就业范围有限,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只能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而次要劳动力市场所能提供的大都是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工作环境差[9];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缺少很多必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由于经济收入较低,生活贫困,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受到部分城市居民的排外行为影响,难以和城市居民进行社会融合;刑事案件中80%以上是外来人口作案[10],这些犯罪分子虽然只占流动人口的一部分,但是这种现象让流动人口群体被标签化;流动人口的家庭生活困难,流动儿童的照顾和教育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流动人口群体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上述这些,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社会工作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流动人口聚居区作为一个社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被边缘化。这个边缘化一方面是聚居区的地理区位位于城市的边缘,往往和城区内部在市容市貌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基础设施也不健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的一些政策往往忽视流动人口聚居区,行政部门对这些地方也疏于管理,这造成了流动人口聚居区环境恶化,街道脏乱差,建筑设计不合格,违章超标建筑很多,而且造成了很多火灾隐患。
流动人口群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他们为城市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以流动人口聚居区为载体对流动人口群体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已经迫在眉睫。
第一,社会工作将为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改革和的培育提供有效的看见的抓手,要以政社分开为原则,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既要进一步剥离政府包揽的或直接从事的社会服务职能及部分社会管理事务,又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性的组织。从事专业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作为政府可以放心和称心的合作伙伴,它既能够承接政府剥离或转移出来的那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事务,又能够为政府大力培育和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样板。第二,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区建设将促进政府逐步形成公共服务的理念并且促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社区社会服务的发展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育和成长都离不开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和政策。引入社会工作制度,必将打破政府集权的计划建设财政体系,促进公共政府理念的确立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完善政府的社会职能。第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可以有效调动各类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急需的包括社会支持、社会维权、社会辅导等在内的专业服务,这些专业服务不仅可以直接满足居民的一些迫切需求,促进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边缘群体实现自助自立,且可以用其特有的柔性方式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区矛盾与冲突,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第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将有助于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工作能力和社会声望,从而吸引大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加盟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工作介入途径的探索
(一)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是社区工作的介入模式之一,它强调居民的参与和合作,集体组织起来控制或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福利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会工作手法。地区发展是指通过居民参与、联合政府,改善社区环境,从而达到居民自助、互助的目标,以最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11]。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居民虽然或多或少存在地缘、业缘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足以覆盖整个社区,在社区层面的居民参与主动性还是欠缺;而且流动人口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把“边缘化”逐渐内化,他们与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联系也逐渐减少,求助政府部门的意识也逐渐减弱。这两方面的问题决定了地区发展模式适合流动人口聚居区。
地区发展模式的工作理念强调社区内广泛的民主参与和居民之间以及居民和团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介入目标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任务目标包括完成一些实质的工作,或解决一些特定的社区问题;过程目标多涉及长久的制度或组织的建立,以及一些非实质性的转变。
(二)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问题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聚居区内的问题,一类是聚居区与外界社会环境的问题。下面主要针对这两类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进行一些探索。
对于聚居区内部出现的一些问题,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社区的切入点。“移民聚居区”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封闭和独立性,不管是社区的“堕落”,还是社区的“希望”,都是来自其封闭的结构[12]。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切入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过社区问题切入,另一个是通过关键人物切入。前者主要是问题导向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存在的困扰大部分人的问题是关注度很高的,社会工作者以这种问题的解决作为切入点,容易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任务目标和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目标;而后者则是应对一些内部有明显小团体的聚居区的方式,这类聚居区受地缘因素影响比较大,社区内存在一些资历老声望高的关键人物,这些人对社区居民有很大的号召力,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工作的时候应该争取他们的支持,使其协助完成社区的发展计划,并且加强几个关键人物的团结,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的团结和交流。
用社区的视角来看聚居区的问题,提出聚居区是开放的,是和整体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把聚居区本身视为问题。问题出在社区和外界的联系方式上,关键是要调整原有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让不同的社区按其原有的基础,更好地和各自对应的城市社会体系接轨。对于聚居区与外界社会环境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以协调联络者和资源中介者的角色进行介入。社会工作者要在社区小组之间、社区组织和外界组织机构之间、不同社区之间进行联络沟通,争取合作和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协调、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投入到社区居民的发展项目中来,帮助社区居民组织发展项目,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生活质量。
五、结语
流动人口聚居区作为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必然性产物,已经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了其不同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边缘性和异质性,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应该关注它,本文仅仅是在文献资料查询和分析的基础上,就聚居区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指出社会工作对其介入的紧迫性,并且在地区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对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长远看来,这些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聚居区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中国新闻网,中国流动人口保持2亿以上 仍向沿海等地集中,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07-11/2394721.shtml.
〔3〕朱传耿.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2001(2).
〔4〕张江龙.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的主体选择[J].管理学刊,2010,23(5).
〔5〕黄晨熹.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七毛与导上区化管理—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1999,23(4).
〔6〕高万红.增能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以昆明Y社区流动人口社区综合服务实践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1).
〔7〕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规划研究,2003(7).
〔8〕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8.
〔9〕徐愫.社会福利视野下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2010(4).
〔10〕百度百科.流动人口.http://baike.baidu.com/view/102960.htm#4.
〔11〕李沂靖.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99~102.
〔12〕项飚,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8(6).
2012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社区、村:
《府谷镇西路社区服务中心2012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点》已经班子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抄送: 府谷镇西路社区服务中心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西路社区服务中心2012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2012年西路社区服务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4.26”重要讲话精神,控制“两项指标”(控制人口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实施“三大工程”(实施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家庭创业工程),提升“四个水平”(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干部职工计划生育管理水平、计划生育家庭生产生活水平、人口计生工作考核评估水平),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建设幸福府谷构建和谐的人口环境。
一、主要工作目标
2012年,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9 以下,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率和治疗率、婚前健康检查率、孕前优生检测率均达到85%以上。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控制“两项指标”
1、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规定指标以内。当前一些不利因素导致低生育水平出现反弹趋向,这些不利因素主要有:一些村镇分红导致部分育龄群众生育观念退化,一些违法生
育户处罚不到位。低生育水平的反弹将严重影响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此,要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稳定低生育水平考核暂行管理办法》,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要加大违法生育的查处力度,对执行难的案件,坚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
一是倡导全社会树立男女平等的婚育观念。要通过引导,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让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婚居方面,可以男娶女嫁,也可以男到女家,可以两头居住;姓氏方面,子女可随父姓、可随母姓、也可随父母双姓;传宗接代方面,男可立后,女可立后,妇女可以入家谱、入祠堂;养老送终方面,赡养老人既是儿子的义务,也是女儿的义务;集体经济分配方面,男娶女嫁和男到女家一样对待。就是倡导女性在家庭、家族、村落、社会上享有和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打破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枷锁。二是推行二胎全程跟踪服务。要进一步夯实二胎全程跟踪服务有关人员的责任,在开展好技术服务的同时,做好宣传教育和监管工作,确保不出现非法终止妊娠。若出现非法终止妊娠现象,要严肃追究跟踪服务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完善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卫生、人口计生、公安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出生实名信息互通制度。有效解决出生人口瞒报漏报问题。四是加大“两非”案件查处力度。卫生、药监、人口计生、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将查处“两非”
案件经常化。对“两非”案件的医务人员,出生实名登记方面弄虚作假的相关人员、二胎跟踪服务方面弄虚作假的“三查”人员,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和政策威慑力,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
(二)实施“三大工程”
要大力宣传实施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的重大意义,充分动员群众参与,确保检查率、治疗率达标。要建立健全查、治、防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规范查病、治病程序,提高检查和治疗质量,切实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计生办要将育龄群众孕前筛查作为办理二孩生育证的前置关口,抓好落实,切实保证婚检、孕检率达标。要巩固“国优”创建成果,确保复查过关。要全面推开计生帮扶工程,确保帮一户,脱贫一户,帮一村,脱贫一村,年内要资助20%以上计划生育贫困户实施家庭创业工程。
(三)提升“四个水平”
一是要继续推广“4+8”工作模式,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要依法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努力提供全方位的均等化优质服务;要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增强信息沟通,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防止流动人口违法生育;要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项任务书》,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与常住人口服务管理同等考核,对工作滞后的村社区要通报批评,直至“黄牌警告”。二是要巩固干部职工婚育观念
【流动人口工作要点】推荐阅读:
流动人口工作经验07-08
流动人口管控工作方案10-10
社区流动人口清查工作总结01-15
木耳镇2012年流动人口工作总结12-11
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工作的总结01-13
2007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总结06-23
宝鸡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验10-01
关于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01-17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交流会发言材料06-11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知识问答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