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精选8篇)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1

开题报告

课 题 编 号 XH20170740

课 题 名 称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项 目 负 责 人 田晓男

申请人所在单位 盘锦市大洼区平安学校

填 表 日 期 2017年5月4日

辽宁省教育学会制

一、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造成了学生行为习惯的不同表现。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们的家庭育。这些都导致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诸如迟到、旷课、偷懒、作业缺交、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虽然我校的老师努力地加强德育工作,但由于得不到家长有效积极地配合,时间一久,老师的心理产生疲惫感和倦怠感,逐渐走入“以不变教育应对万变学生”的惯性教育轨道,教育创新意识和热情正在逐步退去。

(一)、选题意义

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成为特定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本课题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二)研究价值

本课题是从我校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研究经验出发,通过研究彰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学校特色实现新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针对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习惯培养的学科性和层次性。

三、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基本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高级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观察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自学与研讨的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

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组教师从各门学科,各个年级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的学习水平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

四、省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风格论》(谭顶良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

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五、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建立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体系,形成师生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堂模式,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

(3)形成一套学习习惯的有效评价体系,完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评价反馈机制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由于本校规模小,所以研究对象定为所有学生。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小、从早抓起,因此重点对象拟放在低年级学生。①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的研究; ②培养农村小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小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六、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先确定研究目标,然后找准研究内容,运用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对本课题进行实地研究,总之,我们要通过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让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高的改善,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本课题通过精心设计师生问卷,在各班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我校学生学习习惯有关内容的数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

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研究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4)观察法: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注意他们在不同课堂情景中的表现

方式,同时要观察学生教师的反应。

(5)案例研究法:本课题通过模拟在校选择的师生典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找出规律。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查阅资料、选定科研课题,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等,报盘锦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第二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实验阶段。主要工作:

① 农村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的研究; ②培养农村中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培养农村中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培养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培养农村中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中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根据课题方案,展开研究活动,搞好阶段总结。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总结阶段。

主要工作: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鉴定。

八、组织保障

1、人员保障

组 长:付春光(负责课题统筹、组织、经费保障)

副组长:田晓男(负责起草本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监督督促、检查及落实情况。)

主研人员:

2、制度保障

(1)制订管理条例,管理者和课题承担者明确自己的职责。

(2)完善课题考核、评估制度。

(3)制订激励机制,对在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名誉和物质奖

励等,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经费保障制度,学校要在不同阶段,根据学校课题研究需要适当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九、效果预测及最终成果

(一)效果预测

1、学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长发展目标: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态度和水平

在理念上开始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家长们开始重视“家校同育”的教育价值,密切关注家校教育动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

3、教师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师风师德学习,树立职业理想,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共育指导与研究能力、活动实施与反思能力、与家长协作交往能力等。逐步能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等。

(二)最终成果

1、《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论文集)

2、调查问卷、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习惯,方法指导

很多学生其实只要用心学习,完全可以提高成绩,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有能力孩子们的成绩迟迟不能提高呢? 当然存在多方面因素,其中习惯养成是影响因素之一。养成学习习惯是小学生最重要的功课之一,尤其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着特殊意义, 而且对他们将来学习和工作有着深远影响,那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哪些方法呢? 以下是我多年来当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方法。

一、培养学生习惯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习惯意识。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日常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按一定规矩做事,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如小学生并不能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我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生活缺乏父母指导和监督, 教师可引导学生早读前写作业,中午到学校听写词语等,教师或班干坚持督促,几周后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前提条件。课堂上,教师要从儿童心理学特征出发,让学生在学中玩、在乐中学,从而避免数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乏味疲劳这一现状。还可以从本班实际情况出发,如有的班级学生喜欢听故事或比赛,上课时教师可适时创设类似情境,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自信心培养

日常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适当表扬,让学生不断在学习中得到肯定认可,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喜悦,增强学生自信心。如班级中一些学生对自己缺少自信心,特别是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心里总觉得学习不如别人, 上课不敢发言,日积月累,这种自卑心理必定影响学习积极性,容易养成懒惰心理,针对这种自卑心理,其一教师可在上课时让他们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对其回答及时肯定和鼓励。这样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其二教师要与学生融洽相处,经常与学生个别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四、注重学生专心听课习惯培养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学习听讲获得知识, 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一旦不专心听某些知识就会不懂,影响后面学习,给数学学习带来很大难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聚精会神地听讲。如一年级学生上课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老是爱摸抽屉或跟别人说话等, 要纠正此坏习惯需要老师长期努力才行。上课时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坐姿,学习新课前,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学习例题强化新知,通过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由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动脑习惯。

五、注重学生审题习惯培养

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做题时, 有些较简单的题目不应该错的也做错了,让老师觉得很费解。如低年级计算中,学生加减误算、乘除误算的情况较多,中年级常有学生把很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当做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做一步,漏掉一步,高年级解决问题中,学生常把单位“1”判断错。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审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与解题能力同样重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儿童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思维缺乏深刻性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做题急于求成, 不愿审题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师要从低年级教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做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第一位。

六、注重学生作业习惯培养

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好习惯离不开教师示范和指导,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所以老师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从黑板上的板书到作业批改的书写,从按时上课到准时下课, 从每周工作流程安排到具体每项工作的落实,都给学生严谨、准时、有效地示范。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留守学生;学习习惯;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65-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初中教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人从事农村初中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体会到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加强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自己一些做法,与广大的初中教师进行交流。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长时间得不到家庭关护和教育,自然而然就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大多数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较强,学习习惯差。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预习、阅读的习惯;2、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有盲目学习的习惯;3、常常违反学校纪律;4、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差,怕思考问题;5、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强,习惯性存在急躁和浮躁的心理;6、不善于使用学习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这些不良的习惯造成了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严重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

学生自身因素。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大都父母外出打工,家中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管护,爷爷奶奶又过分溺爱孙子,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让他们动手去做,造成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不爱动手动脑,又怕吃苦,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势必造成学习上不够勤奋,学习存在困难的现象。

教师方面的因素。在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往往缺乏专业发展意识,在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比较落后,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为了考试,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上存在困难。

家庭因素。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家长大都文化水平不高,在学习方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很少,要说关心也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一起探讨与交流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以致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

社会因素、在当今社会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况且目前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都呆在家中,没有找到工作。这些现象势必影响到这些孩子总觉得读书真的没有什么前途,不想读书。以致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

三、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后,在教育教学中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

老师应做好留守学生的课堂常规管理工作。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差,成了所谓的学困生。为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分层对待,对上课听不懂的学生,我们采用个别辅导;对于上课开小差,爱走神的学生,我们要在培养意志和提高自控能力方面下功夫;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我们要找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让孩子充满自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不善观察,不善于从别人的身上找到优点和方法,特别在课堂教学上,这些学生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等老师给答案和解题过程,是典形的被动学习,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主线。

3、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农村初中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符合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严格按及时、认真、独立三个方面去完成作业。对作业进行规范化训练的同时,在时间上要求及时,在态度上的要求认真,在思考上的要求独立。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理解和运用解决题目的基本方法和法则,注重训练留守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4、培养学生克服心理急躁和浮躁的习惯。

现在的农村孩子大都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当学习上受到挫败时,常常存在着急躁和浮躁的心理,往往产生不想学习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上,教师要学会用励志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一个大陷饼给你,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有丰厚的收获,急躁只能是给自己心理产生更大的压力,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心平气和,冷静思考,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

5、建立良好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个个为班级服务,人人都为班集体作贡献,从而构建良好的班集体。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每天都是和自己的同学一起渡过,一个好的学生集体自然存在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这是一种集体的舆论和约束,就会产生一些集体共识的评判标准,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规则。例如,全班大部分同学们都能做到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这对个别不讲卫生的学生自然会产生抑制作用,会对良好的卫生习惯起到强化的作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4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迅速期,也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最佳的年龄阶段,及时为幼儿提供所需营养,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而良好的进餐习惯又是保证幼儿营养摄入的重要前提。营养丰富的食品能否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先决条件是吃进去,若吃不进去,再好的营养食品都无法发挥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有的爸爸妈妈这一代就是独生子女了,孩子在家倍受宠爱。爱吃什么,家长就买什么,根本没有考虑营养的合理搭配与平衡问题。而且,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从而使幼儿养成偏食、挑食、无节制的吃零食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由此可见,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危害着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十分关注问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练习形成,也可以是无意识地多次重复而形成。

进餐习惯:是指幼儿在进餐活动中已经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良好进餐习惯:是指幼儿在进餐时保持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

培养策略:是指在幼儿进餐教育中,教师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通过对该课题近半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结合研究的对象开展大量的收集、探索等各项研究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对研究的结果较为满意,达到先前的预期效果。探索出有效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家庭指导策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神经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在此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尤其学前期幼儿,他们的可塑性强,能够敏锐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规则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进餐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二)研究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和谐发展。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前提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个幼儿,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纠正幼儿偏食、挑食及不良进餐习惯,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是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前提。平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了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杜绝偏食、挑食。英国教育专家通过研究表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进餐习惯与生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2.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促进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3.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4.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研究内容

1.卫生进餐(餐前洗手,餐后漱口,认真清洗,不拥挤、不打闹、不玩水;注意桌面清洁。)

2.健康进餐(不厌食,能情绪愉快的进餐,不挑食,细嚼慢咽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3.礼貌进餐(不喧哗,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筷,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

4.幼儿进餐技能的指导。

5.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三)研究重点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观察了解幼儿进餐时所存在的不良习惯,找出形成这些不良习惯的原因,然后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收集相关资料、观察分析、交流研讨并从大量的活动实践中,找出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手段,形成一系列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的准备阶段:2015.9.2—9.25)

成立课题组,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申报课题。进行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研究分工。

第二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2015.9.26—11.31)1.学习有关理论、经验文章,夯实理论基础。

2.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实施研究,细化研究方案(包括目标、内容、指导方法等方面的整合策略)。

3.收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调整再实施。

4.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典型案例集体分析、优秀案例赏析、视频案例研析等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反馈、小结、反思、调整;定期开展现场观摩研讨。

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12.1—12.15)

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助多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资源,并与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出发,走一条适合本课题研究的道路。

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班级幼儿的进餐情况,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中进行提炼。

3.行动研究法:教师针对实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与计划,用以引导活动,并根据实践发展,分阶段进行总结活动效果。

4.案例研究法:找出典型事件,以研训形式分析、讨论现有问题及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采用观察研究、案例研究、总结研究等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本课题以新《纲要》的整体教育观为导向,吸纳陈鹤琴等教育家的课程思想,通过研究培养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以丰富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行为、养成习惯为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方面还要做到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家庭要求一致。

(二)本课题的可创新之处: 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

2.为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八、预期成果

(一)阶段成果。

1.针对各种实践探索撰写阶段性小结。2.课题相关论文、案例的汇编。

(二)最终成果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中国古语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因此,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学生学业路上的助推器。

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越来越小,学习的习惯等积极的个性特征日益重要。目前,多数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

有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略;

有些家庭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管束,导致孩子学习习惯极差。有些学生天资聪明,但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在课上摆弄东西,或是身在教室心在外;

有的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或是边吃东西边写作业;

不愿去复习和查找学习资料。在中国经济社会重大转型的今天,我校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们都在为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而奔波劳作,部分家庭疏于对孩子的管理;

我校又地处城**结合部,许多好玩事物都在极力诱惑着孩子以更多的精力去体验,因此,部分孩子对于学习是应付了事。

素质教育中一个极重要的方面让孩子“学会学习”,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学习能力就比较低下,其学习效果就不会太好;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可能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而学习一但中断,就无所谓“学会”、无所谓能力和创新了。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广泛搜集各种有关信息,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课内外、校内外实践中悉心探索,取得了诸多收获,为我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它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短时间内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学习习惯等。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2、学习习惯是在学习上经过练习而巩固形成的基本自主接近自动化的认知活动方式。是在学习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的外在表现方式。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方法掌握,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的优秀思想及其行为品格。其外延是很广泛的,包括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表现在学习上的各种自觉的、稳定的、长期的行为和意识,**主动地学习、合作与互动学习、珍惜时间有计划地学习、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善于预习、专心听讲、主动回答问题、多思善问与大胆质疑、课后及时复习与认真作业、归纳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重视体验与实践、善于阅读课外书籍、为解决问题而查阅相关资料等,不一而足。

4、培养方法本文中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所教授科目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训练方式,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和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叶圣陶说“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就把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放在重要的地位。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小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逐步形成自我调控能力。小学生的年龄从七八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阶段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认知和行为习惯发展较为迅速的重大转折时期。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直以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行为心理学中的有关行为习惯的理论作为研究指导;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有关要求为理论导向;

以教育报刊中有关学习习惯培养的经验教训为理论补充。博采众长,作为我们的实践指南。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我校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自觉的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及时有效地复习、认真书写、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等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2、让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归纳出培养学生良好、稳定和持久的学习习惯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二)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的重点内容

1、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作业的习惯;

3、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听课的习惯;

5、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6、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查阅资料的习惯;

7、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相结合。具体途径为

(一)课题研究与常规工作相结合,只有在工作状态下研究,课题研究才有真正的意义。

(二)针对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听随堂课观察,旨在摸清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掌握学生学习习惯变化的规律,了解培养方法的效果。

(三)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课题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课题组的成员大都能经常撰写课后反思、教学日记、叙写教学案例和教学故事。

(四)教师团队的互帮互助。开展课题研究,就要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够得到客观的反馈。

(五)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其形式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

理论学习辅导讲座;

教学现场指导;

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

(六)及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与主要过程

(一)第一阶段(20**.6------20**.12)研究的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在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的领导下,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习惯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性,我们筛选通过了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作为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课题领导小组由校长谭英平任组长,郭国光、周弘梅为副组长;

课题研究小组由李业琴任组长、李良孝为副组长;

主研教师为张时坤、殷明江、牟罗庚、骆勋旺、张传召、谭家坤、张胜平、胡**、牟益权、牟红斌、周文杰,参研的还有程家跃、崔刚、张传国等24位教师。

3、开展调查访谈,进行资料的搜集分析,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落实子课题,培训参研教师。

(二)第二阶段(20**.1------20**.4)研究实施阶段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研究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全面展开研究工作,参与各级各类活动、竞赛,并做好活动过程记录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心得,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课题组制定了多种制度

(1)课题研究记录制度,(2)教师实验记录制度,(3)读书记录制度,(4)课题研究评估制度,(5)课题研究奖励制度,(6)课题经费管理制度。使课题研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课题组还要求主研教师做到“五个一”1读好一本书,2上好一节研究课,3每人至少一个研究重点,4每期一次数据统计与分析,5每年一篇优秀经验论文。我们特别倡导研究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够得到客观的反馈。我们采用的主要形式有单周进行课题专题理论学习、讨论;

双周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中将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课案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定期召开课题组例会,通报研究进程和阶段性研究成果,修正研究计划;

课题组成员间互听互评随堂课;

教研月观摩研讨等。

3、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深入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课题研究实施初期,我们针对学生的习惯现状组织课题组和其他教师深入学习。一方面集中学习有关习惯培养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进一步了解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组织教师仔细研读,认真琢磨相关理论;

另外,我们还邀请区教科所邓成林老师、郭正洪老师对课题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作专门指导,邀请区教师进修学校冉**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为老师们讲授习惯形成的原理、干扰、强化等知识。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课题参研教师的理论水平。

4、构建天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体系,分年段渐进培养。

a、总目标

(1)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习惯。

(2)上课虚心倾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的习惯。

(3)认真、及时、快速、正确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习惯。

(4)正确工整地书写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

(5)认真主动预习、自觉及时复习的习惯。

(6)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延伸阅读与积累的习惯。

(7)仔细计算、明辨概念、探求规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8)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科学探究、规范操作的习惯。

(9)逐步养成为解决问题而查阅资料、搜集处理信息的习惯。

(10)合作与互动学习,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

(11)乐于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习惯。

(1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问难的习惯。

(13)重视体验与大胆实践的习惯。

(14)解决问题“多解”中求“最佳”的习惯。

(15)理解和解决疑难时追求发散和创新的习惯。

(16)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b、天小低段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1)保证睡眠充足,按时上学,每天按课表带齐相关书籍与学习用品。

(2)课间十分钟将下节课所需的书籍、练习本、文具、学具整齐规范地摆放课桌左上方,预备铃响快步进入教室,保持安静,精神饱满,挺胸抬头脚放平,静侯老师来上课。

(3)上课专心听讲,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大胆响亮发言。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端正整洁。认真及时独立完成作业。

(5)培养细致读题、独立思考、认真计算的习惯,坚持每天口算15题。

(6)初步养成使用字典独立识字的习惯。

(7)养成阅读浅显读物的习惯,积累词汇。坚持每天睡前阅读15分钟,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养成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

(8)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与人讨论。

c、天小中段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1)明确学习奋斗目标,努力学习,上课专心倾听,做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

(2)主动预习扫生字障碍、读课文两遍。及时复习每天所学内容。

(3)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4)学会从网络或课外书报杂志中查阅资料,并能初步整理。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积累精彩句段。坚持每天阅读25分钟,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能坚持写读书笔记、日记。

(6)在师长的指导下订立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并初步养成有计划学习的习惯。

(7)养成建立错题库,定期查漏补缺的习惯

d、天小高段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1)心中有目标,学习有计划,时间会分配。

(2)上课虚心倾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做好听课笔记。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讲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充满自信。

(3)养成书写时重行款整齐美观的习惯,书写有一定的速度。

(4)学会自学,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

(5)会上网或从课外书籍中查阅资料,并学会整理资料。

(6)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边动笔墨边看书的好习惯。坚持每天阅读45分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7)养成阶段性总结整理和复习巩固知识的习惯。

(8)养成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习惯。

(9)乐于与人分享,主动与人交流。

5、“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小组主要研究过程

(1)进行现状调查与初步分析问卷调查长平完小三、四、五年级学生序号调查内容肯定否定不确定1该背的东西能否按时保质保量背诵33.618.248.22各科作业能按时完成吗61.66.831.63做到提前预习功课吗18.318.363.34每周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吗26.633.3405老师不在,能自觉地学习吗2515606坚持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吗2518.356.7%7新学期或假期中拟定过学习计划吗26.631.641.88除老师布置的任务外,还主动学习吗2541.633.49经常收集有关的学习资料吗23.34036.710能背诵两句以上的时间格言警句63.316.720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时间的观念淡薄,这不容乐观。部分学生觉得时间不够用;

部分学生觉得时间太多了,以至于不知道把这么多多余的时间用来干什么。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很有必要。

(2)根据学生现状进行探索实践,试寻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策略

①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要牢牢抓住今天。让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谚语、诗歌、故事,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

开展主题班会,讨论、交流对时间的认识。使学生真正领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砣。”将学生的时间意识从沉睡中唤醒。

②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时间计划,并切实执行该计划。一般而言,早晨空气**,环境安静,精神饱满,这时最好朗读或者背诵课文;

在校期间要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傍晚可以复习旧课或做些动手的练习;

晚上外界干扰少,注意力容易集中,这时应抓紧时间做作业或写作文。这样坚持下去,同学们就能养成科学利用时间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制定好个人作息时间表,每天参照作息时间表作好自我评价,并让家长作监督。逐步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

③教给学生将时间“化零为整”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劳逸结合。

④在日常活动中,促成学生养成有事抓紧做,不拖拉,讲效率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小组主要研究过程

(1)进行现状调查与初步分析天城小学学生写字习惯问卷调查表

1.你的书写姿势是怎样的①头正()②身直()③脚平()④眼离书本一尺()⑤手离笔尖一寸()⑥胸离桌子一拳()

2.书写时是否从整体入手①是()②否()

3.书写时有加笔少笔情况发生吗①有()②无()

4.占格是怎样的①字太小()②字过大()③字写偏了()

5.汉字的结构熟悉吗①熟悉()②模糊()③不熟悉()

6.卷面整洁吗①整洁()②不整洁()③不太整洁()

7.从整体看,你的字怎么样①美观()②一般()③难看()

8.每天坚持练字15分钟以上吗①是()②否()

从该班学生以及学校举办的书法现场大赛情况得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远不符合要求,突出表现在执笔时较普遍地用食指肚、拇指的第二节和中指的第一关节死死卡住笔杆,拇指的指肚按在食指的指甲上,笔杆向前方倾斜靠在食指指根上。还有的表现为头不正、身不直、脚不平、心不专。上述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书写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书写生字时,写错字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占格也不规范。目睹这些,教师们深感纠正学生不良写字习惯与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是何等的重要。

(2)根据学生现状进行探索实践,探寻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有效策略

①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对写字教学的认识。参研教师坚持练好三笔字,追求书写的美观实用,下到深水探路子,提高水平做样子。

②激发学生兴趣。授课教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欲望,因此,我们要求每一参研教师做到板书时字迹工整、笔画规范、排版美观。

③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及执笔姿势。孩子习惯的形成,往往是不自觉的,需要时时提醒,及时规范。对部分姿势不正确的学生,我们一直坚持不断的提醒,不断地纠正,甚至集中专项强化训练。

④逐步要求学生丢弃橡皮和改正液。

⑤以写字课为阵地,培养学生读贴的能力

⑥教导处定期举办“书法大赛”和“作业展览”,强化榜样的力量。

⑦在教研月中进行“写字课”教学观摩活动。探寻写字教学的基本课堂结构,检验研究方法的效用。

⑧语文学科教师领头,其他学科教师及家长齐抓共管,加强习字与各科作业结合,促进学生养成书写的基本习惯。

7、“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小组的主要研究过程1调查了解学生相关现状,进行初步分析。问卷与谈话相结合,调查本校三至六年级***名学生天城小学学生预习习惯调查表班级姓名调查结果

1、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经常预习偶尔预习基本不预习中段7;

高段12中段34;

高段67中段59;

高段212、在课前预习时,()。只把新知识阅读一遍一遍阅读一边试着练习一边阅读一边操作学具中段70;

高段51中段17;

高段34中段13;

高段153、在预习中碰到困难你就()。

停止预习请教家长或打电话问同学努力克服并继续坚持预习中段88;

高段68中段10;

高段25中段2;

高段74、在课前预习时比较喜欢()。不复习旧知识,直接预习新课预习中遇到困难后,再复习旧知识先复习旧知识,再预习中段76;

高段42中段19;

高段40中段5;

高段18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中段学生认识能力相对较低,知识相对简单,学习压力小,大多数学生不预习。随着年级增高、学生知识的增多和学习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因此,老师有必要在班级内提出预习要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加强预习的指导和督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根据学生现状进行探索实践,探寻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效策略①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的方法。中段语文老师采用“读”“画”“查”“思”“问”“议”“记”等七种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预习。②提出要求,学生预习。高段数学老师采用“两读一练”法培养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的预习。③加强对预习结果的评价,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我们一直注重对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程度的评价。检查“疑问”的数量与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对学生的预习作出评价,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准确了解情况,及时给予帮助。

④建立检查激励机制,采用成功体验法,摸索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习惯的方法。部分老师根据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在班级评选“预习大王”“最有价值的问题家”“资料灵通师”“好词佳句工程师”等,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

8、“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小组的主要研究过程

(1)调查了解学生相关现状,进行初步分析以课堂观察为主,以分类个别谈话为辅,结合问卷调查对我们四、五年级学生的听课行为作测定,了解和掌握学生听课习惯的基本现状,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原始数据,分析内在原因并提出建议,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听课习惯进行干预,为培养学生持久良好的听课习惯提供对策和依据,寻找培养学生良好听课习惯的规律。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影响着他们听课的质量;

学生课堂学习情绪和注意力影响着他们听课的质量;

能不能做课堂笔记影响着学生听课的质量;

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影响着他们的听课质量;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老师好恶影响着学生听课的质量;

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质量。问卷表明,我校中高段一部分学生对良好听课习惯的概念模糊,特别是中段学生,对一些较高层次的学习习惯不大明确,更不知道怎么去做。另一方面缺乏主动培养意识。只有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才会去遵循,期间还要老师不断地提醒监督。

(2)根据学生现状进行探索实践,探寻培养学生良好听课习惯的有效策略①研究教师亲和力对学生听课质量的影响。②摸索强制要求对学生听课兴趣和质量的影响。③中段老师试着从以下研究中总结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老师们用怎样的一个动作或用怎样的一句简短的话语来冷却沸腾的教室听什么课堂上怎样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④高段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摸索“定向”培养学生听课习惯。⑤要求学生做简单的听课笔记,经常性抽查学生的此类笔记。⑥教法改革探索。创设教法改革氛围,使教师意识到,不改革教法,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不可能得到培养。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大力提倡老师之间听随堂课,听推门课。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⑧教师善于捕捉培养良好听课习惯的生成资源,及时评价鼓励,提升学生听课的品质。

9、“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小组的主要研究过程1重温“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将这些知识告之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复习就是同遗忘作斗争。2利用“及时回忆法”进行复习,培养孩子及时复习的习惯。3利用“阶段复习法”进行复习,让学生认识到复习还具有整理知识的作用。参研老师观摩一节数学整理复习课,课后组织研讨。4利用“查漏补缺法”进行复习,培养学生建立错题库、处理错题库的习惯。5培养学生系统复习的能力,引导孩子在整理单元知识的基础上,跟着老师整理本学期教学内容的要点,梳理知识链条,形成知识网络。6教师试着依据心理学中关于记忆的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记忆类型,并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增强记忆力。7及时检测,反馈复习成效,让学生享受成功感,自觉进行复习。8结合各科内容,提出复习要求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抄一抄,练一练,试一试,想一想。

0、“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资料查阅习惯”小组的研究过程1调查了解学生相关现状,进行初步分析。针对学生及其家长设计不同问卷,开展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调查表见附件)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我校一部分学生几乎无课外书可读;

有读物的学生中把古诗词作为课外读物的几乎没有,更谈不上积累背诵;

读卡通等以大量插图为主的居多,孩子只是把课外读物当作一种娱乐;

大多数学生时间投入不多,只偶尔看看。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扩大阅读量,从中获取知识,接受文学修养,是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一大重任。2根据学生现状进行探索实践,探寻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和查阅资料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①结合教学实际,摸索激发不同学段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的方法。摸索如何把握时机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

②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孩子换书读、借书读、量力购书读。

③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介绍教育部推荐的小学课外读物篇目,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灵活地选用适宜的阅读方法。

④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诗词知识知多少开展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为“神舟”而自豪⑤在学生有一定阅读积淀后,进行学生阅读素养测评开展“经典诗文背诵”、“故事会”、“手抄报展览”等活动。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断地交流读书心得,交流读书体会。

⑦以语文学科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其他学科的课外阅读。

⑧组织课外阅读方法总结交流与评价。

⑨组织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交流和评价。

1、在家长学校授课时,向家长朋友们通报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研究进程,敦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者和监督人。课题研究阶段,进行家校信息交流,取得家长对课题研究的支持。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家长学校的四次授课涉及到研究课题的内容有

(1)准确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正确引导孩子不断发展;

(2)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若干建议;

(3)放学后,你的孩子都在干些啥

(4)好习惯需要反复强化,家长监督责任重大。

2、坚持例会制度。各子课题组每两月一次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修正研究方案。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通过研究实践,我们对学习习惯有了理性的思考与认识良好的习惯往往会成就人的一生,“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学、大学乃至整个人生,这此些好的学习习惯便会照顾你。”因为习惯具有省力性和自觉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趋向自觉化、稳定化,不必别人的帮助提醒,不必再花什么意志努力,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还能促进学生自然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自身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自身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要,我们认为,用心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细心观察、大胆猜测有利于提高创造力;

倾听、讨论与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

良好的书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致;

合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适应信息社会。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习惯与智力不同,它与遗传无关,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培养下才形成的一种活动倾向,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和执行的任务。

(二)通过研究实践,我们探索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1、我们探索构建了天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目标体系,分年段螺旋式渐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外延广泛,它是一个子项繁多的体系,每人都能从不同的子项中获益。为了让我校学生能从学习习惯的培养中获益更多,根据新课程理论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本校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体系,分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由于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所有习惯都能一起进行培养的,我们采取由易到难,由低到高,不同年段各有侧重的螺旋式渐进培养。既然是螺旋式培养,因此,好习惯的培养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强化的。在各个培养阶段,我们拟定(或指导学生拟定)的阶段目标讲求“近”“小”“实”,所谓“近”,就是要接近孩子的习惯实际,不好高骛远;

所谓“小”,就是要求要低一点,以小见大,能通过努力实现;

所谓“实”,就是目标要实在、不抽象、可操作。

2、我们探索制定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规范和教师培养行为规范,师生一致践行。学生行为规范教师行为规范低段低段按时上学,按课表带齐相关书籍和学习用品。课间十分钟将下节课所需的书籍、练习本、文具、学具整齐规范地摆放课桌左上方,预备铃响快步进入教室,保持安静,做到挺胸抬头脚放平,静侯老师上课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作业书写工整,按时完成。书本和作业本整洁无卷角。喜欢看低幼版少儿读物,坚持睡前15分钟课外阅读。每周进行自评与小组内互评。

抓入学常规教育。每天检查学生是否带齐学习用品。新生入学初两周,班主任每节课跟班督促检查。随后由组建的学生学习小组内成员相互检查督促。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认真听课,大胆发言,多使用工具书。抓写字姿势,引导学生书写端正、整洁。上好每周的课外阅读辅导课,指导学生阅读。

做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激励,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中段中段学会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每天时间。课前主动预习,并有预习笔记,读通课文,认识生字。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发言声音响亮。课后认真复习,学会举一反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行款整齐。课外阅读有益读物,学会从网络和课外读物中搜集材料,获取简单信息。坚持睡前25分钟课外阅读。教学生制订学习学习计划,督促学生落实计划。提供或指导学生制定预习提纲,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完整性和灵活性,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每周开展读书汇报主题会,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并给与适当的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评价,抓好个案追踪,主动与家长沟通。高段心中有目标,学习有计划,时间会分配,做事有条理,兴趣较广泛。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动脑,勇于发表个人独特见解。学会自学,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自觉阅读课外读物,养成边动笔墨边看书的习惯,每天坚持45分钟课外阅读,有读书笔记。课后复习知识,单元结束整理知识,毕业复习并联知识。作业完成及时,准确、快速,书写行款整齐美观。思维活跃,个性显现,大胆质疑。每周能了解几条国内外新闻,并乐于发表。每周督促学生对照目标计划检查反思。帮助学生修正时间的分配。结合课堂教学有意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收集整理资料。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每周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利用中队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反思评价自己、同学习惯养成的情况,常与家长沟通。高段乐于人际沟通,主动进行社会交往。

3、结合学科教学,指导训练学生,使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语言积累与应用的习惯、感悟语言与体验语言美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计算仔细的习惯、探索规律的习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科学探究的习惯,规范操作的习惯,科学思维的习惯。

4、开展多项活动,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强化。一种行为不断出现,直到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稳固的、连续的行为,就成了习惯。可见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都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立竿见影,而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和强化的。我们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们喜欢的各种活动为载体,让他们在活动中养成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在某一时期内,我校还将该类活动的开展作为统领全校工作的重点。校少先队大队部、各学科教研组、各班级、各参研老师分别根据工作实际设计实施了多项活动。例如校少先队大队部在全校开展了“我与时间赛跑”的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课等形式,唤起学生珍惜时间,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倡导学生有效利用时间,培养学生效率意识。类似活动还有主题班会“告别小马虎”等。我们举办“故事会”“手抄报比赛”“经典诗文朗诵会”“知识竞赛”,开展有关课外阅读积累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来强化课外阅读和搜集资料的习惯,能使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持久。我们还举办了校园书法大赛、校园作业展览等活动。

5、引入量化考核机制,及时而科学地评价激励,让学生体验快乐,养成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靠的是日积月累,靠的是顽强的毅力是持以之恒。长期以来,学生的良好习惯动机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是为了不受老师批评和家长训斥而为之。在横眉冷对的惩罚当中,学生没有快乐,没有动力。我们知道,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内部动机比较持久,能使学习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因此,加强学生内部强化,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战胜不良自我的快乐,能加速好习惯的养成。再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缺乏定性,时间一长,特别是遇到困难,阻力的时候,部分孩子就会有反复。因而在习惯养成的反复训练中,也应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及时而科学地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估激励,即实施强化刺激,如此促使孩子不断努力直至由被动到主动,最后达到自动这么一个习惯形成过程,对于孩子而言,习惯的养成就是在同学的互评、老师、家长们无数次的肯定,鼓励中得到强化的。设置天城小学学生听课习惯评价量化表紫星红星金星良好听课习惯评价上课经常分散精神,从不思考问题。课堂中从来没提出疑问。

小组合作学习从不发言。有时能专心听讲,思考问题。课中有时能质疑解难。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发言。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课中能质疑解难。小组合作学习经常发言。课堂上能专心听讲,善于思考,能举一反三。课堂上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具有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积极主动。

(上表学生每周利用班队活动课进行自评与同学互评。)设置天城小学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月评量表本期拟养成的学习习惯目标(根据分段目标制定,年段不同,训练侧重点不同,每月有重点)本月拟达成的目标(学生根据本期目标拟定,学生间可不同)评量结果自评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前后前后前后前后(每月进行一次总评,分别设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老师评)设置天城小学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期末评量表本期拟养成的学习习惯目标(根据分段目标制定,年段不同,训练侧重点不同,每月有重点)本期实际达成的目标达标的办法自我评价培养前培养后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达标结果自我分析(通过怎样的方法达到了目标,还有哪些存在问题,今后打算怎样做)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得以养成1、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不断的训练和强化,我校学生的学习习惯面貌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早晨的天小校园,书声琅琅。走进不同的班级,看到的几乎都是孩子们手捧着语文、英语,他们或大声朗读,或低声吟诵,或轻声背记。以往那种闹哄哄地海吹头天晚上电视节目的现象没有了,一早才到教室赶做头天做业的现象也看不到了。上课铃响,走进课题实验班级,映入眼帘的是孩子们一个个挺胸抬头端坐着静候老师上课,每张课桌上方整齐有序地摆放着本节课所需的书籍、练习本和文具等。

课堂上,没精打采的少了,窃窃私语的消失了,玩小东西的也没有了。绝大部分同学能专心聆听老师和同学精彩语言,师生对话、生生交流更主动了。对文本的感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学生思维敏捷了、灵活了,计算更准确了。打开学生的书包,没有了以往的杂乱,取而代之的是书籍和文具的有序叠放。在中高年级学生书包里,你大都能在语文书旁发现一本课外读物,紧挨着的是该生的读书笔记本,里面有优美句段摘录,有读书心得体会,还有资料收集等。此外,还有错题记载本、字帖等。翻开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本,你再不会像以前那样频繁地看到“龙卷风”“黑疤癞”,更多的是书写清楚规范、行款整齐美观,令人赏心悦目。学生习惯的错误率也大大降低,问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会告诉你,作业前,他们都会回顾一下新课内容,思考成熟后才动笔。据家长反映,孩子放学回家后,都能产生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睡前都能读30分钟左右的课外读物。

2、如下统计数据也能显现我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

3、大多数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得以养成,因此他们的学习效率较高,学习效果较好。他们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学生素质得到了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四)对教师成长的促进课题研究前,大多数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但比较肤浅,教学实践中缺乏系统与计划性培养,缺乏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教师们都深刻认识到了培养学生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现在,我校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习惯,更加注重探索习惯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他们的教学技巧得到锻炼,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教研水平得以提高。这两年,参研教师们不是为了课题研究而进行研究,而是把这项研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常规工作中去,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研究。两年来,参研教师们的专题论文获区级奖励有62篇,获市级奖励的有29篇。两年来,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各级教学技能比赛,积极参与各级赛课活动,并获得了良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校的教研之风更浓。简言之,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课题研究的过程,较好地改变了从领导到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思维品质,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在课题研究的背景下,学校修改完善了天城小学教学教研制度;

制定了天城小学教师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得到了区级教研部门和教委领导的肯定;

学校工作接受了**区教育督导室的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

学校对内对外管理关系更加顺畅。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部分参研教师不善于记录学生现状,缺乏对研究对象前后表现的比较分析。

(二)课题研究中缺乏闯劲,创新力度不够。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形成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有时由于教师和家长缺乏持之以恒的督促,导致学生的好习惯时常夭折。

(四)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情感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料。由于对学生的世界了解不够,有时很难跟上学生的思路,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因此我们要多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帮助他们。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6

[ 作者:朱建兵

来源:云峰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3日

点击数: 8441 ]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里,尤其是在农村的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玩具随手一丢。三至六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常说:“三岁看老。”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还会由于“泛化影响”,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新《纲要》在社会目标中也要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近期,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

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一方面,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调查

我们对36名幼儿家长进行问题调查。内容着重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自我为中心”现象,按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家长认识到行为习惯重要性的占总人数的100%,认为幼儿在家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占总人数的97%,认为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问题的占总人数的100%。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下列几个要点

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孩子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

幼儿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幼儿对待家人或客人没有礼貌,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不爱劳动、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能也不会考虑或关心他人,与同伴经常争抢玩具甚至动手打架等。

2、分析与研究 从以上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礼仪教育方面,早晨看见老师喊老师早,下午放学时和老师再见;生活卫生习惯方面,饭前便后洗手,饭后要漱口,保持正确地姿势,安静地入睡;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会独立地穿脱衣服,放在固定的地方,会系鞋带,会帮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发碗筷;劳动方面,管理自然角,坚持值日生工作,认真擦自己坐的小椅子等等,在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幼儿坚持每天去做。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习惯。回到家里,孩子成了掌上珠。家长娇宠惯纵,迁就忍让,或是过分的溺爱,大包大揽,使得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也加大了教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为8个: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在备注一栏里,写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五下午总结,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并作为“评选学园四星”的标准。设置“小红花园地”,如午睡小红花,进餐小红花,讲卫生、爱劳动小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谁的进步大。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例如:王炜嘉小朋友原来在家里不做事,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在家里变得勤快多了,12月24日妈妈在备注栏里记下这样一段话:王炜嘉今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既认真又耐心,系出的鞋带非常好”。林娜玲的妈妈也反映原来林娜玲吃饭总是要人喂,有一次林娜玲小朋友不肯吃饭,要妈妈喂,妈妈说:“小朋友要自己吃饭,你自己吃饭,妈妈给你打个红五星”孩子连忙低下了头快快地把饭吃完了。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孩子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象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子们都一个个变了样。(2)家教园地

家教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连心桥”、“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3)家教沙龙

利用家教沙龙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洗手绢,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家教沙龙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者是通过电教手段请家长观看从幼儿礼仪和幼儿行为规范的录像,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是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园内的表现,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由于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动态渐进的过程,因此这种沟通要经常性、连续性、双向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开放日活动。小班阶段: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家访:保教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对每家每户的幼儿进行家访工作,了解不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成长过程、个性发展情况等,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答卷,和孩子们认识、交流、做游戏成为朋友等。召开新生家长会:由家长带幼儿一起来园,认识幼儿园各方面的环境,和保教人员再次接触,做游戏、玩大型玩具、和家长做亲子游戏等,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概况、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家园共育,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及物质准备,以此缩短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老师与孩子的距离,也缩短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开放半日活动: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学习生活情况,真实在再现孩子的发展水平,幼儿在进园2个月的适应期后,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参与观摩老师是如何组织孩子做游戏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将集体教育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在幼儿家长面前,使家长看以了孩子在园的生活,了解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发展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活动之后,安排时间让保教人员与家长座谈、交流、探讨,然后每个家庭填写一份《家长参与半日活动的记录表》,最后让家长给幼儿园留下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家园共育。中班阶段:进一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个儿童小社会中的种种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看清孩子在园的优、缺点和个性特点,从而有助于对自己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我园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发挥家长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请各行各业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担任医生、导游、照相师、点心店的厨师、汽车驾驶员、交警、农贸市场、百货超市的营业员等等,请他们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述表演,使幼儿感到新鲜,增强学习兴趣,丰富知识与感受。针对农村幼儿园条件差的特点,发扬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家长和幼儿、老师一起制作游戏材料,一起开展游戏,教师积极指导,并在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家长处获得有关的教育物质资源以及其它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等。通过家长的参与,提高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家园共育,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大班阶段: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方法及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及时做好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结合日常教学内容,举行“幼小衔接”系列活动。(5)家长会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全园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几代同堂家长会、座谈式家长会,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家长的需要,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根据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难题进行咨询,切实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家园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总是教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家长参与性不够,主动性也发挥不出来,很多关于幼儿在家里的个性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没有与幼儿园及时沟通。而以座谈会的形式,就能以家长们关心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的幼儿行为习惯现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交流、互动。家长们可以在座谈会上谈论自己的各方面家庭教育困惑,如幼儿怎样在家长指导下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还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幼儿园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家长真正成为家长会的主人,家长会也真正起到向家长宣传教育新形势新观念,听取家长急需解决的育儿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措施的纽带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取得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二、五种强化策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目前的家庭中以独生子女居多,“家庭银河系”(6 个大人围着 1 个孩子转)现象突出。以我园中班幼儿为例,在 120 户家庭中“,家庭银河系”型的家庭占到了 94%。从家长问卷表中,我们发现: 稍有不称心就发脾气的孩子有 68%、生活上不愿自理的孩子有 91%、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的孩子仅33%。从教师问卷中,我们又发现在日常表现中自主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也不多。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是,我们认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是非常有必要倡导教师在相关的心理学方法——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儿童的行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一件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儿童的一个行为发生后,成人立即予以注意,如加以赞扬、或加以呵责,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如果一个儿童出现了不良行为,如愤怒发作或无理取闹,成人可以暂时不予以理睬,采取“冷处理”,排除对他的注意。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强化(尤其是成人对其行为的反应),是他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

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就会有助于这个孩子今后在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习惯。因为,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根据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行为强化策略。

1、运用强化理论的原则

(1)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幼儿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我们所采用的强化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2)将目标按阶段进行分解,并予以具体化。幼儿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所以,对孩子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还要将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使目标始终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孩子会因为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而产生排斥感,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幼儿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3)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成人就要及时将完成情况的评价告诉他。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在孩子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即使老师仅仅以点头或微笑的形式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的简单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反之,如果老师对这种行为置之不理或反应漠然,那么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

(4)用消极强化替代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根据斯金纳建议以及教育的正面性来说,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惩罚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应该予以禁止。我们提倡以强化理论中的消退法来取代惩罚的方法,更多地发挥强化的作用。

2、实施策略

(1)注重强化的有效性。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儿童的天性中含有狡猾的成分,不可放纵迁就。在如何对待幼儿的无理取闹的问题上,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斯金纳提出了操作强化理论。他们都认为对于孩子需求的满足也要适可而止,止到自然所容纳的范围之内,否则孩子会得寸进尺。

所以,我们在运用强化的手段时,不能滥用,要注意其有效性的体现。必须在孩子达到或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才能给予一定的强化刺激。如果,在孩子还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老师就心急的给予奖励,孩子就会认为即使做不到老师也会奖励的。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强化刺激的意义了。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在孩子行为形成的过程中,要注重随时的观察、指导、鼓励,使其始终处于为完成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积极的状态中。这样,不但体现了强化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做事的坚持性。

(2)注重强化的及时性。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的老师强化手段运用得太多,孩子觉得无所谓;有的老师又运用得太少,孩子会觉得遥不可及。这都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老师对幼儿良好行为形成过程的不够关注,致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有的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如果孩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稍稍出现一点偏差,就认为其没有达到,而取消原先的奖励。一个学期下来,对幼儿的行为表示赞许、鼓励、肯定的言行少之又少。相反,批评、斥责却不少,动不动就对幼儿予以严厉的批评,有些老师甚至对幼儿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幼儿行为中的闪光点总是因老师的忽略而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渐渐地,幼儿对各类活动就会失去兴趣,有的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觉得老师很凶的,在幼儿园不开心。严重者会产生一提上幼儿园就又哭又闹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时,要关注并捕捉到每个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及时地运用积极的激励机制,使孩子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的萌芽得到及时的肯定,逐渐在情感意识上形成习惯。

(3)控制好强化的频率。

我们在运用间隔强化时,间隔时间不要太长,幼儿得到了老师的一次表扬或奖励之后,会有一个兴奋期。虽然,这个兴奋期与其得到的强化的强弱程度有关系,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持久性和自控能力比较差,任何一个强化都不可能是长久的。因此。当一个强化的兴奋期过去以后,应该有下一个强化。但这下一个强化,幼儿往往很难获得。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某位幼儿因良好的表现,好不容易获得了教师的一次表扬,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幼儿的表现又不那么好了。这时,教师就会非常失望地对幼儿说:“你看,老师刚刚表扬过你没几天,你的老样子又来了,看来,你这个人是不能表扬的。”其实,这问题不是出在幼儿身上,而是出在教师身上。幼儿在等待教师的第二次表扬,但是,幼儿等啊等,结果没有等到,幼儿的良好行为未能得到应有的强化,不良的行为当然就趁机抬头。这能怪幼儿吗?而许多老师也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评价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决不能辜负孩子: 不能辜负孩子对鼓励的期待、不能辜负孩子对成功的期待、不能辜负孩子那颗易受伤的心。同时作为老师也不要“吝啬”: 不要吝啬于一丝欣赏的微笑、不要吝啬于一句赞扬的语言、不要吝啬于一次亲切的抚摸。(4)体现强化的差异性。

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而幼儿都是有个性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适合的强化方式。比如,有的幼儿喜欢在公开的场合得到表扬、奖励,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私下的鼓励;有的幼儿喜欢教师的口头表扬,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有的幼儿喜欢物质的奖励,而有的幼儿则喜欢精神的激励,等等。此外,教师在运用强化手段时,除了应考虑幼儿的个性外,还应考虑幼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强化物的选择也是有所不同。比如,对小班孩子来说奖励一颗糖果是非常有效的强化物。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奖励小红花、五角星、卡通贴纸等可累积的物品更具激励性。而大班幼儿可以铅笔、练习本、橡皮、棋类等实用物品作为奖品,又或者在教室中创设“比比谁的星星多”、“大家来登山”等体现竞争性的环境,可能更能激发大班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因人而异地选择更适合的、更有效的强化手段。(5)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

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是大班学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任务意识,比如要让幼儿知道必须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才能去玩。那么,在大班第二学期,我们可以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所谓普雷马克原理,就是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具体地说,就是用幼儿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幼儿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比如,如果幼儿不喜欢阅读而喜欢听故事,可以让幼儿先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之后再给幼儿讲故事。又比如,如果幼儿不喜欢写字而喜欢画画,就可以让幼儿先写好字然后再让幼儿去画画等等。由于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比较适合在大班年龄段进行。教师在实践运用中,要注意控制好高频活动和低频活动的时间比例,相应的孩子喜欢的活动时间可稍长一些。关键是不能让幼儿有厌烦低频活动的情绪,否则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了。

三、象征性积分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儿童终生受益,但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令家长在育儿实践中倍感困惑。美国丹佛大学乔尔·莫切特教授提供了一种强化儿童行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象征性积分法”(The token System),家长不妨一试。

乔尔·莫切特“象征性积分方法”的做法是,通过这种方法,孩子每表现出父母期望的行为,就能够从父母那里“挣得”一定分数,孩子可以用这些分数来“兑换”相应的奖励,其好的行为会不断得到强化,慢慢地就会形成父母所期望的行为,并不断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反映方式。具体来说,可 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家长首先根据孩子日常生活、学习、成长中的情况,记录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为孩子列一个“行为分值清单”。在清单中,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两类:好的行为(即父母期望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即非父母期望的行为),并根据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完成难度赋以象征性的分值:期望行为赋予正分值,非期望行为赋予负分值。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所期望的良性行为或孩子身上难改的不良行为予以较高的象征性分值。下图 1 为一对父母为孩子所列的“行为分值清单”(见表 1)。表 1 孩子的行为分值清单 期望行为 非期望行为 1.按时就寝 +10 2.完成家庭作业+5(不用督促)+3(督促一次)+1(督促两次)3.自己穿衣服 +2 4.帮助做家务 +2 5.主动帮助小朋友做事情 +8 ……

1.不按时就寝10(督促三次以上)2.没完成家庭作业2 4.不做家务8 ……

第二步,为孩子建立一个“奖赏强化清单”(见表 2)。父母首先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奖赏物(强化物),家长一一予以记录,并根据自己对孩子喜好的把握,予以补充、引导。父母综合孩子列出的和自己开列的奖励物条目,把它们进行整理,分成两类:一类是父母较容易提供的、不需要花费太大成本、时间的强化物;另一类是父母较难提供的、代价较高或需花费一定时间的强化物。然后分别给这些强化物评估分数(孩子得到这些强化物需要正分数值)。这里父母可以根据得到奖赏物的代价(即成本)高低、难易程度予以估定分数。父母在为孩子开列奖赏物清单时,要注意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手段、情感激励相结合,正确引导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不仅关注感官需要(物质需要)的暂时满足,还要促使孩子的需要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表 2 孩子的奖赏强化清单 较容易提供的奖赏物

1.零食(每天最多三次)+6 2.看电视(15至30分钟)+10 3.下棋(每次下一局)+40 4.小玩具 +100 ……

较难提供的奖赏物

1.看电影(每月一次)+300 2.外出野餐 +500 3.跟爸爸钓鱼(每月一次)+300 4.逛儿童乐园 +1000 ……

第三步,操作执行,兑现奖励。待上述两份 “清单”列好(可以列在一张纸上,也可以分列)以后,准备工作也就完成了。家长就可以操作执行了:孩子每表现出父母期望的良好行为,就根据“行为分值清单”记录孩子应得的正分值(清单上若没有,可以随时增删、补充和完善);孩子每表现出非期望的不良行为,就扣减相应的分值。随时累积孩子的分数(让孩子也随时了解自己“挣得”的分数),根据情况适时予以兑现奖励。上述方法,家长执行起来要严肃认真,但也要注意灵活掌握。若孩子的正分值没有达到相应等级的奖赏要求而无理取闹,家长一般不应迁就、妥协。若实在无法坚持,则可以退一步,明确告诉孩子:“这次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完成……的任务,以补回所欠缺的分数,且下不为例。”

这种方法实施后就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不用父母督促和提醒,孩子就已经自觉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改掉不良习惯。

“象征性积分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奖赏、强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它可以采取即时强化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延迟强化的方式。有时延迟强化较之即时强化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上更有效果。为了得到一个自己所期望的更大的奖励,孩子需要学会克制、抵制眼前既得利益的诱惑,“攒够”所须的分数值,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我克制能力。儿童的这种品质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益的。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

一、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

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1) 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 (2) 上课精力不集中, 沉迷于幻想的习惯; (3) 不善于使用工具书, 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 (4) 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低下, 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势必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以下就是我对影响农村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

1. 社会因素

社会氛围是影响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社会氛围对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城市, 知识结构、文化层次较高, 人的思想比较开明, 家长更注重子女的英语学习。各种英语教育形式应运而生, 这就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整个英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农村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人们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再加上条件有限, 学习英语的氛围无法形成。泥土给予农村孩子质朴的同时也赐予他们沉默和害羞, 当他们上这种必须开口说的完全陌生的英语课时, 其学习氛围整体呈现一片空白, 加上农村的特殊环境, 有关英语语言的媒体和信息几乎没有, 你不可能在这些地方找到一本英语的杂志或一份报纸, 因此在感性上他们感觉不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乐趣, 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2. 教育因素

(1)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大多以城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 农村学生对此较为生疏,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仅对英语知识感到费力, 那些不熟悉、不理解的生活知识也成了学习的障碍。

(2) 目前许多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设备仅限于大、小黑板和教师自制的图片、卡片、简笔画以及不成套的教学挂图和教学磁带, 无法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 家庭因素

(1) 农村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 家庭缺乏教育氛围, 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现在英语真难, 孩子的作业拿回家, 我根本看不懂。”家长们如是说。

(2) 农村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 缺少对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 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 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4. 学生自身因素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英语的学习上不感兴趣, 不求进取, 只求及格, 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及家长和教师的检查, 作业不认真, 在学习上怕苦怕累, 贪玩, 不愿学习, 认为学习英语无用, 课堂行为问题当然随之也就增多。学习态度端正与否, 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1. 营造语言氛围, 加强学法指导

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 需要一个良好的语境。教师要尽量创设学习语言的环境, 使学生在课堂内外有真实的语境, 从中理解、学习和运用英语, 用英语进行思维。譬如, 在课前几分钟尝试放一些英文歌曲, 既帮助学生从上一堂课的思维中唤醒, 又激发了学生对该堂课的兴趣, 同时也很好地做了一个课前的“Lead-in”。

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但要有英语氛围, 也离不开教师的学法指导。作为教师, 我们不但要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强烈的语言实践意识, 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 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得轻松, 学有所得, 学以致用。

2. 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是“聋哑英语”, 而农村中学尤为显著。针对这一点, 我们确定了教学改革方向, 提出了中学英语课应采取“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首先, 要鼓励学生“开口”。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善于疏导, 对于在课堂上羞于开口的学生, 要予以多多鼓励, 尽量引导他们“开口”。其次,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英语新教材的特点, 使对话教学表演化、词汇教学交际化、语法教学情景化、课文教学故事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智力竞赛、趣味性游戏、英文歌曲演唱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大力开展课外小组活动, 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表达能力, 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快乐, 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进而逐步提高能力。

3. 结合课改, 大胆创新

《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针对本地区的条件, 积极和有创造性地利用多种资源,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教师在吃透标准的基础上, 依据教材内容, 结合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 发挥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大胆创新, 自编一些生活性、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和训练材料进行教学。例如,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班学生的相关信息、周围的环境、各自的动作、班上发生的事情等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用英语表达, 并学习英语时态的用法, 继而做到“在学中用, 用中学”。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门工具课。因此, 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所以, 为了提高农村学生的英语水平, 让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更多地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吧。

参考文献

[1]沈阳.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8

关键词:留守学生;学习习惯;实践活动

如今,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广泛关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学校都对留守学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希望将留守学生问题降低到最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教学目标逐渐从追求学生成绩向提高学生素质转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成绩、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但是,如今随着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上课不易集中精力;学习没有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机会很少,且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不刻苦,很少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这些问题都使农村留守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除了学生的问题之外,学生家庭的教育观念也比较淡薄,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所以农村留守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生经过长期且反复练习形成一种自动化学习反应的行为,研究培养农村留守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内涵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即在没有旁人的监督下,依然可以通过自制力去学习。同时要求学生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计划分阶段地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时能专心致志,讲求学习质量与效率。在课堂的学习中,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上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进行教材的预习。除此之外,学生养成在课堂上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做到耳朵、眼睛、口和手的同时运用,通过多种器官的同时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动脑能力、集中力,并且在课上要认真听、思考,课下认真复习。

三、培养农村留守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开展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

农村留守学生一般会选择寄宿学校,为了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且快乐学习,教师需要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例如,可以积极地探索板报文化的新思路,使得学校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视频、角色扮演等方法,从而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自觉中感受知识的美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2.建立完善的寄宿生档案制度

首先,需要建立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袋中包括学生从开始入学到现在的所有思想、学习变化,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取得的成就、闪光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能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学会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其次,需要开展心理教育课。留守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不爱与人交流、不互帮互助等,学校可以针对此状况,设计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环境适宜的心理咨询室等,通过治愈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然后,需要抓课堂教学,教师全方位的设置德育教育。无论学习何种学科都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其中。最后,需要完善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班主任要将学校、家庭、学生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

成长。

3.学生应遵守良好学习习惯坚持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强化训练的原则。由于特殊的学习环境导致留守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得到家长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将自身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再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获得。其次,学生要拥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原则。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期坚持不懈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坚持。在坚持过程中,学生还要保留自身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地培养,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汪庭斌,朱建华.留守学生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及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6(16).

上一篇:中学生作文:战胜自己下一篇:关于描写夏天的好词好段好句